三角函数表值查表0-360正弦函数的这个无穷乘积怎么证明

【转载】【数学】三角函数的无穷乘积以及伽玛、黎曼函数相关【2ch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80,982贴子:
【转载】【数学】三角函数的无穷乘积以及伽玛、黎曼函数相关
对数学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1.三角函数函数的无穷乘积。 2.一道经典例题,求zeta(2)的值。 3.zeta(2k)的一种求法。 4.一类级数的求和,类似的可得一些其他的级数。 5.一些级数和,大多是由上面的(双曲)三角函数的级数取特殊值得到。 6.伽马函数的无穷乘积。 7.余元公式的简单证明。
1.(双曲)三角函数函数的无穷乘积,tan x,th x之类的由
sin x ,sh x 等等 乘除可得。 --------------------------------------------------------------
2.一道例题,求zeta(2)的值。 --------------------------------------------------------------
啊,不行了,我要去补脑
3.zeta(2k)的一种求法,还有一些别的有趣的方法,大家可以试一试. --------------------------------------------------------------
4.一类级数的求和,类似的可得一些其他的级数。 --------------------------------------------------------------
5.一些级数和,大多是由上面的(双曲)三角函数的级数取特殊值得到。 --------------------------------------------------------------
6.伽马函数的无穷乘积。 --------------------------------------------------------------
7.余元公式的简单证明。 --------------------------------------------------------------
文科生表示数学公式就是高级鸟文
大脑负荷.....
看看欧拉是怎样解决巴塞尔问题的,即求zeta(2)的值--------------------------------------------------------------π^2/6:关于巴塞尔问题的若干思考   数学界气象万千,浩如烟海,装比如我会自夸懂得很多,真正的高手却会说自己懂得很少。  这绝非自负的谦逊,可怜的数学家仅在阐述一个无奈的事实。据2006年1月美国数学会通报期刊的统计,存在于世界数学资料库中的论文和书籍已超过140万份,而且这个数字正以每年七万五千篇论文的速度飞速增长。  几百万份文章有精华也有糟粕,无人拥有足够精力去细读每篇文章,披阅十载,去芜存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学各大体系均出现重大突破。每个领域都得到壮大完善,与此同时,不同领域间的隔阂也日渐加深。五十年前,数学史的天空中曾划过名为诺依曼的璀璨流星,而如今想找一个兼通拓扑学和数论的专家都很困难了。  我们对数学并不陌生,于绝大多数人,数学是一段挥之不去的痛苦记忆。记得人生第一堂数学课上,老师曾用小高斯等差级数求和的故事激励我们。十二年后,所有人都丧失了对数学的倾慕。数学蜕变成一个纹满希腊字符的怪物,冗长的公式令人昏昏欲睡,莫名其妙的问题令自己对智商产生怀疑。数学变味了,我们为答题而答题,它只不过是一门必修课,一项成绩,一道通往高等学府的门槛。  于是有人抨击数学,说它是象牙塔中的产物,脱离现实,不可捉摸。一切数学公式都构筑在不加定义的公理上,以有限数量的公理进行更高层次的分析论断。譬如我问,什么是点?什么是线?什么是面?什么是整数?你一定瞠目以对,因为完全抽象的定义没有任何实体依托,某些基础概念是无法用现实中的物质来比喻描述的。  在务实主义炮火猛烈轰击下,数论自然而然成了第一位殉道者。数论是研究整数性质的数学分支,理应归入纯理论范畴。在普通人眼里,数论学家就是一群研究1+1的深度近视宅男,漫无目的地观察奇怪的数字,参求更加古怪的结论。数论学的成败兴衰与人类发展有一毛钱干系吗?   高斯却对数论情有独钟。他曾这样赞扬那片晦涩幽暗的国度,“数学是科学的皇后,数论是数学的皇冠。”与其它自然科学一样,数论学起源于上古时期,它的诞生意味着人类文明在不断向有序化迈进。没有“数”的概念,原始社会便不能以物易物,因为贸易双方无法进行等价交换。没有“数”的概念,原始部落便不能确保丰收,因为耕者无法周密预测四季的更迭。两河流域文明对人类最重大的贡献就是编制了第一部完整的历法,使万千农民掌握到汛期的规律。  人类渴望秩序。我们希望用一套亘古不变的铁律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然而人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面对广袤的天空,无垠的原野,深不见底的海洋,瞬息万变的大自然,人类浅薄的逻辑显得无比苍白。倘若连世间万物的规律都摸不清,人类拿什么去主宰世界?  古人通过语法规划语言,制订历法来计算时间,颁布律法以惩恶扬善。这都属于我们祖先力所能及的范围。然而在科学落后的环境里,古代思想家只能对万物的特性展开大胆猜测。东西文明都试图对世界本源进行分类归纳,譬如道家的阴阳五行说,米利都派的四元素说,以及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学派的雏形原子论。  数论学突然有了腾挪的空间。数学家不再推敲一个苹果加两个苹果是否等于三个苹果,而是将注意力移向宇宙的物质本原,例如一个土元素加两个风元素会产生什么?他们想知道人类能否建立一套严谨的数学体系,并用该模型定义、推导、演绎乃至预测整个宇宙的任何现象。激情澎湃的数论学者答曰:一定可以。假如宇宙是一串串公理的结合体,那么人类必然能从公理的性质中窥得宇宙的奥义。数学的特质是形而上的,但它所追寻的目标却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关。  我曾为本文题目犯愁。一篇合格的数论探讨需要经典例证,可是数论例证大多玄奥难懂。往往国人对数论的第一反应是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的大名已然深深烙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脑海里。很惭愧,我连哥德巴赫猜想最起码的定义都不了解,只好忐忑地选择了巴塞尔问题。这道难题曾困扰欧洲启蒙时代()数学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它的延伸问题——黎曼猜想——至今未被攻破。  巴塞尔问题首先由皮耶特罗•门戈利在1644年提出。门戈利,意大利(17世纪的意大利还只是若干城邦的地域联盟)博洛尼亚市人,数学教授,业余牧师。他首先证明调和级数具有发散性,即调和级数本身趋于无穷大。  (西元1644年,大明崇祯十七年,闯王李自成率众攻入北京。在欧洲思想大爆发,西方国家纷纷觉醒时,中国依然在沉睡。)  以下为调和级数的标准定义:
  我们的任务是对这个无穷数列求和。很明显,该问题已经超脱小高斯(10岁)的知识范围,相信他乍一看也会束手无策。本题难在无穷,我们不可以用计算器相加几千项就公布答案——它的解必须概括无穷数列的全部项值。  无穷是个很可怕的概念,有人说恒河沙数是无穷的,有人说宇宙的重量是无穷大的,这些观点都很荒谬。根据天文学家估算,可观测宇宙的总质量为8×10^52 公斤,一个惊人的大数,但不是无穷。  数论题就是如此让人生厌,它极易叙述,却极难证明。数论家寻觅的不是单一数字解,而是数字背后潜藏的规律。数学家要探索的规律必须满足无穷个因子,无穷种情况。这下连大容量计算机都无济于事,因为每次运算后仍会剩余无穷个未经验证的数值,没人敢保证未验证的数字中不会出现一个例外。  门戈利毫不气馁,他果断使用了数论三大利器之一的夹逼法(又称夹挤法)。  简单地说,夹逼法需要三组函数,其中一组是所求函数本身,另外两组是与所求函数数值相近并可轻易计算的函数,一组较大,一组较小。如此便形成了一个不等式:较小函数≤所求函数≤较大函数,以此为切入点,步步紧逼。两组函数宛如一条渐渐收紧的铁箍,随着三组函数接近无穷极限,夹在中央所求函数的浮动空间将不断被挤小,直到三组函数值完全相等,所得到的数值即为所求函数的数值。   有点晕?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有三个孩子,分别叫s、b、叶开。已知s的智商小于等于叶开的智商,b的智商大于等于叶开的智商。经过一系列严谨的论证,发现s的智商为50,b的智商为50,通过上述夹逼定理,s≤叶开≤b,叶开的智商必须在sb之间,即50。  门戈利是如此设定不等式的:  夹逼一端是正无穷,另一端是上面那个古怪的对数函数。该函数的展开式为:  显而易见,1/3加1/4大于1/4加1/4,1/5加至***于4个1/8的总和。这个不等式对无穷项数中的每一项都成立。通过简单运算:
  以上项数和等于正无穷。最终夹逼不等式为正无穷≤调和级数和≤正无穷,故调和级数之和为正无穷,调和函数具有发散性,证毕。  门戈利巧妙证明了调和级数的发散性,却不幸在另一道题上碰壁。他穷毕生之力也没找到答案,无奈之下只得在数学期刊上求助。门戈利的两个晚辈——荷兰数学家、物理学家丹尼尔•伯努利(流体力学巨匠),德国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兹(曾与牛顿独立发明微积分)——也尝试解开这个谜团,但他们都失败了。  九十年后(1735年),年仅二十八岁的莱昂哈德•欧拉用天马行空的推导方法解决了这道难题。巴塞尔问题就是以欧拉的故乡,瑞士名城巴塞尔命名的。  巴塞尔问题是精确计算所有平方数的倒数之和,也就是以下级数的和:   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表达,1 + 1/4 + 1/9 + 1/16 + 1/25 + 1/36 +…. 直至无穷,等于几?  将前几项相加后,我们发现这个数值在不断增长,可它的增长速率比调和级数慢的多。通过门戈利的启发,我们首先去判定该数列是否发散或收敛。如果发散,数列和自动等于无穷。如果收敛就棘手了,除了证明还要设法计算它的和。  其实第一步并不困难,依然运用夹逼定理,关键在于寻找一个比以上数列大且便于计算的函数,譬如1/(n^2-n)。函数1/(n^2-n)的每一项数值都大于等于1/n^2,若能证明1/(n^2-n)是收敛的,那么1/n^2亦须为收敛数列。   由此可见,所有平方数的倒数之和是一个常数,并且小于2。  丹尼尔•伯努利是欧拉的导师,二人同在俄国圣彼得堡科学院任教,他在求解失败后将该题告诉了欧拉。开明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去世后,固步自封的俄罗斯贵族提议驱逐所有外籍教授。1733年春,伯努利迫于形势离开俄国,欧拉则留了下来,继续埋头研究问世不久的幂级数展开式。欧拉对幂级数展开有着几近癫狂的热忱,过度劳累使他染上眼疾,终致右目失明。欧拉并未就此放弃数学研究,在成功描述自然对数e^x与正弦函数sin(x)的泰勒展开后,他又将目光投向了巴塞尔问题。  欧拉的解题思路将他的数学天分体现得淋漓尽致。小时候,数学老师常会灌输一些固定的解题常规,仿佛每一道题只有一种解法。所谓的解题思路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异彩纷呈的数学题也慢慢退化成机械的联想题。例如计算cos36°- cos72°,勤奋的学生会立即默写出半角公式、倍角公式,继而展开复杂的转换运算。此类计算看似精彩,却会将学生锁入思辨的囹圄。三角函数只是数学的一小部分,真正的数学家并不需要掌握每一处细节(翻下数学手册即可)。他所需要掌握的是三角函数与其它数学科属的共同性征。换句话说,既然数学是人类对感性自然的理性诠释,那么人类在解构自然的同时务须虑及各个质体间的互动互感。同理,一名称职的数学家决不能沉醉于某一孤立的系统,他必须意识到数学各门的同一性,做到窥一斑而见全豹,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终于做了这个决定,别人怎么说我不理,只要你也一样的肯定,我愿意天涯海角都随你去。”《勇气》不但演绎着凡人的爱,更倾诉着欧拉对数学的情怀。在欧拉眼中,公式并非死板的运算工具,它们是有灵魂的群体,每个数字都是跳动的音节,每个等式(或不等式)都是绵绵的乐章。宇宙是感性的,多姿多彩的;作为现实世界的投影,拘泥严谨的数学女神也会揭开神秘的面纱,伴着不可捉摸的旋律婆娑起舞。有了这种坚定的信念,欧拉方能集诸子之大成,融会贯通,驾驭数学而不被数学驾驭。  回到巴塞尔问题:欧拉的突破在于将有限多项式的观察推广到无穷级数,指出相同函数性质对于无穷级数也是成立的。什么意思?它意味着欧拉试图让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数学领域水**融,并设法证明两者是完全相等的。它简直比证明一个苹果全等于三个橘子还要荒谬。然而欧拉做到了,而且做得异常完美。  欧拉也是人,他根本无法预测这个方法能否一举成功。事实上由于结果十分诡异,欧拉悄悄计算了级数的部分且验证多次后才鼓足勇气,将答案公诸于众。欧拉通过荒谬的推理得出正确的结果,而我们只能通过荒谬的推理得出更荒谬的答案,这就是天才与凡夫的区别。  欧拉的攻势从正弦函数的麦克劳林展开开始。麦克劳林级数是泰勒级数的特殊情况,学过微积分的朋友应该很熟悉下面的展开式: 
  两边各除以x,得出:  根据基本定义,多项式sin(x)/x的根出现在x = nπ点,其中n = ±1,±2,±3……。也就是说,当x等于±π,±2π……时,以上等式得0。此时欧拉提出大胆假设,将三角函数sin(x)/x视为无穷个线性因子的乘积,就像把多项式因式分解一样:  理论上这个假定是不成立的,因为三角函数并不具备多项式的性质。然而事实上呢?两个展开式的常数项均为1,为立论提供些许依据。将这个乘积展开,并把所有x^2的项收集一起,我们惊奇地发现,sin(x)的二次项系数为: 从sin(x)/x最先的麦克劳林级数展开中可以看出,x^2的系数是-1/3! = -1/6。根据定理,两个相等多项展开式中每项次幂系数必须完全相等。如此,挂在x^2前面的两个系数必须等同,即 等式两边各乘以-π^2,轻松得出所有平方数的倒数之和,即巴塞尔问题的最终答案:  这个数值约等于1.645,准确值为π^2/6。欧拉于1735年给出准确值,于1741给出更加严谨的证明。一百二十余年后,德国数学家波恩哈德•黎曼在论文中总结了欧拉的发现,并严密定义了该类函数(黎曼ζ函数)的表达方式及基本的同相特征。平方数倒数之和的表达式被简化为ζ(2),2代表2次幂,即整数的平方。  π^2/6,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结果揭晓前,没有谁会想到平方数倒数之和竟能用圆周率π表达。圆周率一直是纯几何概念,黎曼ζ函数则隶属数论空间,两个迥然相异的学科通过一场无意的邂逅紧密相连。由于答案实在不可思议,我才会不厌其烦地分步证明,由一系列连续推理得到唯一的、必然的结果:π^2/6。无序的数列竟会叠加出有序的和,这一发现仿佛在暗示世人,数学是同一的,宇宙是有迹可循的,光怪陆离的表象下隐藏着某些最基础的核心定律。数学与自然科学相辅相成,它们的终点同为解构缭乱的上层建筑,于混沌中探察秩序,于喧嚣中求索真知。通过假设得出可重复可验证的结论,这一点数学也与自然科学殊途同归。  谈到自然科学,不少读者会忍不住反驳:你整的抽象玩意与我何干?推理固然精妙,可它有物质基础吗?答案是肯定的。调和数列ζ(1)与平方数倒数数列ζ(2)均为黎曼ζ函数群的成员,而黎曼ζ函数是物理学家研究宇宙天体的重要工具。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利用黎曼函数ζ(4)估测黑体表面辐射衍生的总能量,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定律利用ζ(3/2)函数计算波色子原子的临界温度。若上述例子晦涩的令人发指,那么调和数列ζ(1)直接决定管弦乐器所发出的声音以及镜湖的縠纹消长……  觉悟吧,切勿被数学冷漠的伪装所迷惑!它本身是充满活力,潇洒不羁的。我们要鼓励创意,发掘潜在的灵动与飘逸。任何人为的拘囿只会扼杀灵感,当数学堕落到思辨和穷举的恶性循环中时,它势必在沉默中死亡。  从严格意义上讲,数学世界没有错误的思路,只有境界与眼界的高低。反观小高斯的故事,得到5050的答案并不重要。高斯的故事给予我们启发,它告诉我们同一项任务有无数种解决方式,解法无分对错,区别仅在于效率的优化。业余登山者喜欢峰顶傲睨天下的成就感,职业登山者却更留恋攀援的过程。解题好比登山,无数求知者沿着无数条路线向相同的终点前进,有些是死路,有些是康庄大道,有些蜿蜒曲折,更有些会在绝境中骤然柳暗花明。数学便是那座高山,在不同位置会观赏到不同的景色,随着观察者的开拓变得时而高大时而渺小。绝顶的风光固好,也只不过是万千视角之一。  数学是人类观察宇宙的窗口,请不要让它在浮躁的岁月里积满尘埃。
下定决心朝远方前行了!
& & &—— 来 自 超 级 无 敌 傲 娇 攻 受 兼 备 天 上 天 下 唯 吾 独 尊 的 Opera 浏 览 器 &&Opera/9.80 (Windows NT 6.1; Win64; x64) Presto/2.12.388 Version/12.12
,手指不够用啊
^_^辛苦了。。
怎么感觉这些证明的跳跃性那么强呢,也不知道怎么就蹦到下一步了。遗漏步骤怎么能看的懂。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三角函数的无穷乘积sinx的形式推导cosx?如何利用正弦函数的无穷乘积:sin(x)=x∏(n=1…∞)[1-x2/n2π2],推导cosx的无穷乘积形式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证明出来这玩意管什么用?能当饭吃,还是高考的时候能加分?考试又不会去考你如何证明,所以啊只要记住了去运用才最实在哟再给你来几个吧,放在一起比较方便记.(一)正弦函数的无穷乘积:sin(x)=xΠ(n=1…∞)[1-x2/n2π2](二)余切函数的分式级数:cot(x)=Σ(n=-∞…∞)[1/(x-nπ)]=1/x+Σ(n=1…∞)[(2x)/(x2-n2π2)](三)余弦函数的无穷乘积:cos(x)=Π(n=-∞…∞)[1-x/(n-1/2)π]=Π(n=1…∞)[1-4x2/(2n-1)2π2](四)正切函数的分式级数:tan(x)=Σ(n=-∞…∞)(-1)/[x-(n-1/2)π]=Σ(n=1…∞)[(-2x)/[x2-(n-1/2)2π2](五)正切函数的无穷乘积:tan(x)=xΠ(n=1…∞)[1-4x2/n2π2](-1)^n(六)余割函数的分式级数:1/sin(x)=Σ(n=-∞…∞)[(-1)n/(x-nπ)]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
数学竞赛中的三角函数问题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2 0 0 4 年第 1 4 , 1 6 期 数 学 通 讯 8 3  数 学竞赛中的三 角函数 问题 王合义  ( 萧县寿楼中学 , 安徽 2 3 5 2 0 0 )  赵 小云  ( 杭州师院数学系, 浙江 3 1 0 0 3 6 )  三角函数是高 中数学 的基 本内容, 是一类重要  的基本初等 函数 . 它所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阔 , 内容  丰富多彩并具有一 系列美妙 的性 质, 这些性质在数  学及物理、 工程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讨论  数学竞赛中的三角函数及其恒等变形问题 .  1 三角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 D ) C S( O 口 +口 ) <s i n g +s i n 8 .  例2   设 a>1 , a , 0均为实数 , 试求 当 0变化 时, 函数 例 1 设 a , 卢 , r  ̄ I X N ( o , 号 ) 内 , 且 满 足 c O S a  =口 , s i n ( c o s 8 ) =  , c s( o s i n 7 ) =y , 试 比较 口 ,  , 7的 大小.  , ( 口 ) =   _ ±   譬   的 最 小 值 .   解   ) =   等  ( - + s i n   ) +   ( =   等 + n + 2 .  =令1 +s i n 0 =z, 由于 一1 ≤s i n 口 ≤1 , 1 +s i n 0  ̄0 ,   故0 <z ≤2 . 再令  =1 + s i n 口 +  =   +   >0,  , 则 解若 卢 ≥ a , 由 余 弦 函 数 在 ( 0 , 号 ) 的 单 调 性  可知   0 <c sS o - <c - . s口 o =口 <5 -   .   口 =s i n ( c o s 8 ) <c s8 o ≤C O S G =口 .  变形得  z 。 一y x+3 ( n一 1 ) =0  ( 1 )  记 g( z ) =z 。 一y x+3 ( a一1 ) , 贝 U   g ( z) 是开 这与假设矛盾 , 故有 口 <a .  口 向 上 的 抛 物 线 , 其 对 称 轴 为 z   考 , 且 有   ( 0 ) =  3 ( a一1 ) >0 ( 注意 a >1 ) . 因此 , 当且仅 当  若 y ≤ a , 再 由 余 弦 函 数 在 ( 0 , 号 ) 的 单 调 性 及  不等式 0 <s i n 7 <y ≤口 <   ,  j 0 < 芋 ≤ 2 ,  l △ :   2 ― 1 2 ( n 一 1 ) ≥ 0  或 可得 y = c o s ( s i n y ) >c s7 o ≥C O S G =口 。  j 芋 > 2 ,  由  这与假设 y ≤a矛盾 , 因而 y >a .   综上, 我们有  <口 <y .  【 g ( 2 ) : 一 2   + 3 n + 1 ≤ 0  时, 方程( 1 ) 在( 0 , 2 ] 内至少有一实根.  例 1 中 , 我 们 充 分 利 用 了 余 弦 函 数 在 ( 0 ,   } ) 的  单调性 , 三角函数都不是其定义域上的单调 函数 , 但  可以将其定义域分为一 系列 的单 调区间, 利用三角   函数在各个单调 区间上 的变化规律 可以解决许多 j 。 < 考 ≤ 2 ,  【 △ :   2 ― 1 2 ( n 一 1 ) ≥ 0 .  ≤  ≤4 .  解得 2、  由  问题 .  J 芋 > 2 ,  【 g ( 2 ) : 一 2   + 3 n + 1 ≤ 0 ,  >4 且 ≥  .  思 考 题 1若 a , 卢 ∈ ( 0 , 号 ) , 则 必 有  (  )  ( A) c s( o a+ 口 ) >C O S G+c s8 o .   ( B ) C O S ( 口 +口 ) <C SG+ O c S8 O .   ( C ) C S( O 口 +口 ) > s i n g +s i n 8 .  解得 再 由 2   v / T ( a - 1 ) <  ̄ 4 得 1 < n ≤ 号 . 而 当 n >   号 时 ,   > 4 , 故 当 1 < n ≤ 了 7 时 ,   有 最 小 值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8 4  数 学 通 讯 2 0 0 4 年第 1 4 , 1 6 期 r s i n " 0 c o s l+ f c  ̄0 " s i n 1 f )  2 、 / ,  ; 当n > 了 7时,  有最小值   .==s i n   ( 口 +口 ) .  综上, 当1 <n ≤ ÷ 时, , ( 0 ) 有最小值  2   v 厂  =  + n + 2 ; 当n > ÷时, 厂 ( 0 ) 有最小 值  + n +2-   .  思 考 题 4 化 简 }  萎   {  .  例4 求s i n 2 1 0 。 +c o s 2 4 0 。 +s i n l O   c o s 4 0   的值.   分析 1 我们侧重 于角来考虑 , 设法化成同角或  者特殊角. 由于 4 0   =3 0 。 +1 0 。 , 故可 化为 3 0 。 和1 0 。  的三角函数.  解法 1  s i n   1 0 。 +C O S   4 0 。 +s i n l O   c s o 4 0 。  这里, 我们利用正弦 函数 的有界 性将求最小值  的问题化归为讨论二次函数的有关问题来解决.  利用三角 函数 的有 界性, 可以用来解决某些三 角函数 的最值和证明某些三角不等式的问题.  思考题 2   已知函数 Y=c o s 2 z+ 2 p s i n x   q的  值域为[ 7 , 1 0 ] , 试求 P, q之值 .   思考题 3 对所有的实数 z, Y , 有不等式 C O S . Z "   +c o s y   一c o s i y <3成立 .  =s i n 2 1 0 。 +C s o   ( 3 0   +1 0 。 ) +s i n l O   c s( o 3 0   +1 0 。 )  n s i n   1  寻 c o s   1 0 + l s i n 2 1 0   譬 c  。 s i n 1 0   +   譬 s i n 1 0   c 。 s 1 0  1   s m 2   1 0 。  ÷ ( s i n 2 1 0 。 + c s O 2 1 0  号 .  分析 2   我们再从侧重运算形式来考虑. 该式 2 三角式的化简和求值 三角式的化简和求 值是三角变换的基 础. 一般  说来 , 角变换是三 角变换的 主线 , 侧重于 函数的有  “ 化杂为弦” , “ 化为互 为倒数的函数 ” , “ 化异 名为 同  可 看作1 2 2 +口 6 + b 2 = 掣 , 即原 式=  s   i n 3   1   0  ̄ = -   c s  o 3 4 0 ",而 s i n   1 0   , c o s   1 0 。 可 利用 公式:  名” 等等 , 侧重于运算的有“ 弦函数升降幂” , “ 和积互  化” 以及纯代数运算的各种变换 .  例3   化简 s i n   口 +s i n   卢 + 2 s i n a s i n l f c s( o 口 +  ) .   分析 1   注意到式中有三种角: a , 卢 , a+  , 我  s i n 3 a =3 s i n "一4 0 s i n   口 , c o s 3 "=4 0 c s  o 口一3 c s0 o "来 降 幂 . 即s i n 3 " 0 =- ( 3 s i n a ― s . n 3 a ) , c o S 3 a = 丢 ( 3 c o s a  +c o s 3 " 0 ) . 于 是 锯法 2  们可考虑将前两项降幂并化积成 a ±口 , 后一项 中的 s i n " 0 s i n l可 由积化和差造出a±口 f , 以尽量造成同角 ,  于是便有下面的解法 1 :   解法 1   原式 = - ( 1 一c s2 O a )   1( 1 一c s2 o 1 f )  一l( 3 s i n l O *  s i 4 0 " n 3 0 *   -3 c    ̄,-c s1 o 2 0 " )  原式 : ―:  ――一丽r4  [ C O S ( 口 +卢 ) 一C O S ( 口 一卢 ) ] C O S ( 口 +  )  思考题 5  ( 1 9 9 1 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试题) 求 c o s 2 1 0 。 + c o s 2 5 0   一 s i n 4 0  ̄ s i n 8 0 。 的值.  =1 一 C O S ( 口  / 3 ) c s( o 口 一卢 ) 一C S O   ( 口+  ) +C S( O 口+   卢 ) ? C O S ( 口 一卢 )   = s i n   ( 口 +口 ) .  3 三角等式和不等式的证明   三角等式的证明分恒等式与条件等式的证 明两  大类型 . 证明过程一般是将 等式 较繁 的一边通过化 分析 2   也可以考虑将角都化为 a , 口 , 这 只须  将C O S ( a +  ) 展开( 化复角为单角 ) , 然后再进一步化 简, 于是又有  解法 2   原 式 =s i n   口+s i n   口+2 s i n a s i n l f   ( C S ̄ O C O S l f ― s i n a s i n 1 f )  简后等于另一边 . 如果等式左右两边都很繁杂时, 则  将左右两边分别化简为同一式子 .  例5   证明:  i  1+ C O S " 0  ――- ―一 .  s i   n 2   a  \ S l n口 十 C 0 S a ― l, I   S I na ― C 0S a十 1)  = s i n   口 +s i n   卢 +2 s i n 口 s i n 卢 c 0 s 口 c o s 卢 一 2 s i n   a s i n   :s i n   口( 1一 s i n   卢) + s i n   口( 1一 s i n   口)+  证明   左边 。  s i   n 2   " 0  2 s i n a c Sa O s i n l f c sf o l  = s i n   " 0 C O S 2  +2 s i n a c sa o s i n l f c sf o l+ s i n 2 0 , C S O   口  :  s l n。 a― c o   a十 Z c o s a一 1  曼   曼 Q 曼 坚   1―2 c s  o 口+ 2 c o s 口一 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2 0 0 4 年第 1 4 , 1 6 期 数 学 通 讯 5+ t a n   口+4 c o t 2a  8 5  2 s i n a   C O S d  s i n口  =― 2 c sa o ( 1 ― - c sa o )   =5 +( t a n 口 一 2 c o t 口 )   +4 t a n ? c o t a  l+ c ̄: ―a_:右边.  =≥5 +4 =9  ( 2 )  思考题 6   证明   t 口 an 旦t an    口   s i n  口  .  一 si na 若 ( 1 ) 等 号 成 立 , 则s i n 2 l f = 1 , 即 卢   詈.  若( 2 ) 等号成立 , 则t a n a =2 c o t a , 即t a n   口 =2 ,  故 口 =a r c t a n   .  例 6 已知 s i n ( 2 a +口 ) =5 s i n 1 f .  求证 : 3 t a n a =2 t a n ( 口 +口 ) .   思路分析 : 容易发现 , 结论 中的角度 a , a+口与  条件 中的角度 J 8 , 2 a +J 8 有关系式 J 8 =( a +J 9 ) 一a ,   2 a +I 9 =( a +l 9 ) +l 9 , 因此对 条件变形时应考虑先将  条件中的角度变换为结论中所要的角度.  证明  由已知 s i n ( 2 a +口 ) =5 s i n l f , 得 所 以 , 当 卢 = 詈, a  a r c t a n √ 乏 时 , 原 不 等 式 等 号  成立.  由例 7的证 明可 以看到 , 在三角不等式的证明  过程中, 一般要对 已知或求证的不等式作各种巧妙 s i n [ ( 口 +卢 ) +口 ] :5 s i n [ ( 口 +卢 ) 一口 ] , 于是 s i n ( 口 +f 1 ) c s ̄+C o O S ( 口 +f 1 ) s i n a  =的三角变换和代数变形 , 具有很 大的灵活性和技巧 性.  5 s i n ( 口+ 口 ) C O S C  ̄ 一 5 c S( O 口 +f 1 ) s i n a ,  思考题 8  证 明: ( s i n   a+C S C   口 ) ( c o S 2 口 +s e e   口 )  整理得3 c o s ( a +f 1 ) s i n a =2 s i n ( a +f 1 ) c Sa O .  ≥ 孕 , 并 指 出 等 号 成 立 的 条 件 .  例 8 在AA B C中, 证明 : n   +b   +c   > /4   S,   其中 S为AA B C的面积.  再由 题设 可知  a + 卢 与a 均 不等于  + 詈(  ∈Z ) , 故C O S ( a +口 ) 与∞ s a 均不为零 , 所以有 三   !   旦 2   :   (  ±  2 1 塑  C O S ( c t +f 1 ) c Sa O   C S( O d +口 ) c Sa’ O  即 3 t a n a =2 t a n ( 口 +口 ) .  证明:口   +b   +c   一 4 √ j S  ( 6   + C 2 ― 2 b c c 。 s A) + 6 2 +c 2 ― 4 √ j .  s i n A 注  三角条件等式的证明 , 关键在于分析条件,   结论的组成元素与解析式 的特征 , 争取综合 、 分析 同   时并用 的思维方法 , 一方面将 条件进行变换 , 发掘条  件所提供的信息; 另一方面从结论进行分析 , 以探索 条件与结论的内在联系, 从而寻得证明的途径 .   思考题 7 设 a , 卢 , a +卢 ∈( 0 , 7 c ) , 且 。   Sl n =2 ( b   +c   ) 一2 b c ( √ j s i n A+c SA) O  =2 ( b   +c   ) 一4 b c s i n ( A+3 0 。 )  ≥2 ( b   +c   ) 一4 b c =2 ( b―c )   1o > .  注 例8 就是著名的魏森伯克不等式 .  思考题 9   在AA B C中 , 证明 : 口 6+6 c +c a ≥ p   +c S O.SI n口 4   S , 其 中 S为AA B C之面积.  思考题答案和提示 = 2 , 证明: 口 + 卢 = ÷.  三角不等式是一类富有特色的不等式.  1 . ( B ) .2 . P = 1 一  , q = 5 + 2 √ j 或P =一 1 +   √ j , q = 5 + 2   .  3 . 提示: 利用余弦函数的有界性.  4. t a n 4 a ̄例 7设 0 < d < 号 , 0 < P < T   , 证 明 :  ’4 -  1  ≥9,  5 .   3.6 . 略7 . 略. 8 . 略. 9 . 提 并指出等号成立的条件.  证明   左边  +_  4c o S - a   s i n   口   s i n   2  示 :  。  = 2 ( 、   S 上 l n A + s   i n / 5 + s   i n   /  2 × s 一  > 4   i. ≥ c 0  +  s i n " a  ( 1 )  =I +t a n   口 +4 ( 1 +∞t 2 口 )  ( 收稿 日期: 2 0 0 4― 0 5 ― 0 1 )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