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想得太多,无法「素有太多感慨不如好好活在当下下」

活在当下 别想太多
分享给好友:
所有评论(0)
请文明发表评论,恶意辱骂/诽谤,发布广告者封号处理!
Q友乐园所有内容为用户上传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Copyright活得太累,是因为想得太多
孩子是最活在当下的,痛就是痛,笑就是笑。所以他们总是无忧无虑,充满快乐。而大人则不同,每天都在懊悔过去,担心未来,脑子里永远充满杂念。想得越多,人也就越累。
作者:晚妆
来源:心灵的圈子(ID:xinquanzhi520)
编辑:疗愈云讯(ID:liaoyuyx)
从孩子到成人,
我们都丢失了一项能力
前两天回了趟老家,遇见一些事情很有感触。
傍晚的时候,和表姐还有她的女儿一起散步,沿着长长的田埂一边走,一边闲聊。虽然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我在听,表姐在抱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诉说自己的担忧和焦虑。而小丫头则在边上摘花采叶,自己玩自己的。
半路的时候,天下起了微微细雨。表姐立刻催着女儿:“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拉起她就走。
但小丫头却依旧笑着,仿佛一点也没有受到影响。“妈妈你看那朵花!”“妈妈你看,那里有一只好大的鸟。啊,它飞走了!”
“又不是没有见过,有什么好看的?”表姐的脸上有点不耐烦,“还不快走。回头衣服全淋湿了。”
我走在一旁,看着眉头紧锁的表姐,和嘻嘻哈哈的小丫头,忽然间就明白了一些事。
为什么孩子总是无忧无虑,充满快乐,而等她长大之后,就会逐渐产生各种烦恼,越活越累?
除却一些现实的因素,或许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那种孩子天生带有的单纯,丧失了“活在当下”的能力。
活得太累,是因为想得太多
孩子是最活在当下的,痛就是痛,笑就是笑。他们不会为过去而忧愁,也不会为未来而烦恼。
而大人则不同,每天都在懊悔过去,担心未来,一刻都难以安住当下。
就像埃克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一书中所说的:“我们一直都处在大脑或思维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对时间的永恒焦虑中。我们忘不掉过去,更担心未来。”
“但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而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通过向当下的臣服,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获得平和与宁静的入口。在那里,我们能找到真正的欢乐,拥抱真正的自我。”
我们总觉得长大之后,饭变得不如小时候好吃了,水不如小时候好喝了,生活也不如小时候有趣了,其实不是它们变了,而是我们自己变了,变得越来越迟钝,越来越麻木。
吃饭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喝水仅仅是为了解除口渴,工作仅仅是为了明日的工资,人生中的一切都仿佛只是敷衍。无论做什么事,脑子里都充满了杂念。
于是,我们开始觉得越活越累,一切都乏然无味。
可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重新寻回孩童的心态,找回“活在当下”的能力,未必就不能在生活的细微处看见,那些被我们忽视已久的美好。
活在当下,就是对生命负责
什么是当下?就是你看到这一行文字的瞬间,就是你听到窗外汽车按喇叭声音的瞬间,就是你吃东西时,将食物吞咽下的瞬间。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由无数个当下组成,而活在当下,就是认真过好生命的每一个瞬间,真正对生命负责。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只钟,矜矜业业地工作了很多年,每天负责报时。有一天,它边上来了一只新的钟。
新钟忧心忡忡地问旧钟:“听说,我们的工作,一年要走三千一百多万次,这会不会很难?我会不会做不好?”
旧钟安慰它说:“没关系,不用怕。你只要每秒滴答摆一下就可以了。”
“真有这样简单吗?”新钟将信将疑,决定先试试看。
它按照旧钟的建议,每过一秒,就滴答摆一下。在不知不觉里,一年过去了,而新钟也顺利地摆完了三千一百多万次。果然如旧钟所说,完全不用怕。
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只时钟,看似人生漫长无期,但其实都藏在每一秒的瞬间里。而那些能把每一秒都过好的人,也自然能过好这一生。
一行禅师曾在《正念的奇迹》里用洗碗这件小事来阐述活在当下的意义。
他说洗碗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想着其他事情,匆忙把碗洗干净,为了把碗洗干净而洗碗;另一种是在洗碗时,保持全然的知觉,觉察到自己的呼吸、心念与动作,是为了洗碗而洗碗。
前者不过是对生活的应付和敷衍,后者才是对生命的不浪费。
活在当下,是最高级的生活方式
有人说,活在当下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然而,人生无常,世事难料,我们注定无法改变过去的事情,也注定不能让未来完全如我们所料。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顺其自然,活在当下。
这绝不是说,我们要以一种敷衍的态度面对人生路上的坎坷,也绝不是麻木不仁,得过且过,而是始终保持觉知,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就像贤二说的:“活在当下,就是清清楚楚明白自己要通向哪里,自己现在又在哪里,然后一心一意去做现在应该做的事情。
对未来,不能只沉浸在想象和期望中,只有现在种对了因,未来才有理想的果,光想是没用的;但这不代表不去规划未来、不知道方向。”
找到自己真正认可的意义,然后在当下实践它。这意味着,你要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放在当前这一时刻。如果是在工作,就全心全意工作,如果是在休息,全心全意地休息。
顺其自然,竭尽全力。即使最终所得,没有如自己所想,也绝不强求。这才是活在当下的真正意义。
全身心地投入生活,接纳一切,享受一切。
作者:晚妆,出处:心灵的圈子(ID:xinquanzi520),最专业、最具影响力的身心灵成长平台,我们与你,从“心”开启,最美妙的活法。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1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写回答把你最喜欢的栏目添加到这里来哦
知乎超高赞回答: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来源:澎湃新闻 问政
江苏Women+江苏女性的温暖移动家园关注 作者: 塔尔盖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里准备了16条法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01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自己所处的境遇不好的时候,更要多看看自己身上的原因。有一句话说,你现在在哪儿是你过去两年来的选择决定的;你两年后在哪儿是你接下去两年中的选择决定的。我非常认可。优秀需要努力,而努力是不舒服的事情;长期持续做不舒服的事情,一定要有足够的动力;这种动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对于现状的不满足。这种不满足人人都有,但是能够“化不满足为力量”的人是少数。连接“对现实的不满足”和“努力”的桥梁,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02 -认真、投入什么叫投入?我的理解就是全身心的做事。“活在当下”,不论在做什么,专心致志的把眼前的事做好,再去想别的。不投入的时候,连玩都没有幸福感。- 03 -被人逼着进步当然有超级优秀的人从小就自己管理自己,但是多数人,特别是小的时候,还是要被逼一下的。毕竟,进步是个辛苦活儿,有几个人天生能够喜欢呢?当然,逼你的人也要有水平。 - 04 -目标明确进步往往是痛苦的。为什么?因为进步意味着改变,而改变往往不舒服。怎样克服这种不舒服?对于另外一个事物或者状态的追求。目标越明确,这种渴求的痛苦,或者说怕得不到的痛苦,就越能驱动人们克服那种努力的痛苦。- 05 -比别人多做一点点有时候你真的只需要比别人多付出一点,就会有很不同的效果。 - 06 -兴趣和坚持把这两条放在一起,因为我觉得没有兴趣很难坚持,而且没有兴趣时的坚持意义不大。为什么?坚持的意义不在于简单的重复。 大家可能都听过一万小时理论,可这理论有个前提:练习的难度和强度需要不断提高,换句话说练习的人需要不断突破自己。如果仅仅是无脑的重复1万小时就可以成为专家,那么我们每个人在20岁之前岂不都应该成为语言专家?事实上简单的重复可以提高熟练度,但是无法真正提高技能。 在长达一万小时的历程里(以每天3小时计算大概是十年),每时每刻都想着如何挑战自己突破自己,如果没有兴趣,根本坚持不下来。或者坚持下来了,也仅仅是把那些个动作做出来,而心思根本不在里边。 有了兴趣,就可以坚持,而且是不断钻研的坚持,全身心全方位全时段的琢磨一个事情……这不就是著名的1.01的365次方的道理吗?1.01^365 = 37.8; 1.02^365 =.01^730 = 1427.6......这样下去,想不优秀都难。- 07 -功利心不要太强功利心太强的时候,难免短视。短视的结果是稍微付出,发现没有回报,就想改变方向。很多人对于努力的态度是,除非我能明确看到回报,要不干嘛费心思?问题是凡是能立竿见影的事,多半价值有限。如果真有一个机会付出一块钱,能够保证收回两块钱,难道不是会吸引所有的人去做?而当所有的人都去追求同一个机会的时候,那个机会就不再是机会了。 其实说白了,就是做事没有捷径。但凡想做出点事情来,还是要花笨功夫。笨的意思不是不动脑子,而是不总是朝三暮四的想哪条路可以更省力。 有人会说这和第四条目标明确不矛盾吗?我的理解,目标明确是从长远的战略上;功利心是指每天的心态。其实这也是优秀的重要素质之一,能够把看似矛盾的两种事物统一起来。- 08 -光靠蛮力不够清华大一是我有生以来学习最“用力”的时候,然而学习成绩却几乎是最差的时候。其实即使在当时,我也觉得有些不对,但是却懒于改变,或者说没有勇气面对这个问题。 一方面那么刻苦,另一方面却懒惰?这怎么可能?这非常可能。懒惰其实和勇气是直接关联的。每天起早贪黑学习是件辛苦的事儿,然而更辛苦的,其实是直面自己的弱点。我当时的问题,出在学习方法上。而我不敢面对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对我学习方法的疑问,基本上是在质疑我的整个人,整个人生。我把累,分成三个类型:体累,脑累,心累。对于我来说,最容易克服的,就是体累;而在大一的时候,我的努力其实仅仅是体现在这个层级上的。而这个层级上的努力,往往价值极低。不要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勉,去弥补思维上的懒惰。我觉得讲得是同样的道理。想要优秀,仅仅靠努力是不够的。那还要靠什么呢?- 09 -主动找方向、持续努力什么方向都行。可以不努力学习,但总要有个愿意为之付出辛苦的兴趣爱好吧?可以不努力工作,但总要在某个方向有个一技之长吧,写毛笔字吹口琴都行啊。不愿意在被这个社会广泛认可的事情上努力,总要有个自己认可的方向吧?优秀是一种习惯。这句话有很多解。其中一个是说,其实通过大量的努力去优秀地掌握一项技能,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换句话说,成为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和成为优秀的跨栏运动员,和成为优秀的企业家,这里边有很多相似的东西。如果你真觉得自己优秀,就找一片天地证明一下,不要找借口。而你在任何一个方向上积累的这种优秀的习惯,在其它方向上往往会对你大有裨益。 在过去六年中,我面试过接近1000个人,录用过其中的上百个人。我几乎每次必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你有什么业余爱好,你坚持了多少年,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因为我坚信,一个人一旦在一件事情上有过坚持多年不断进步的体会,TA很容易把这种体会带到其它事情上来。因为这是优秀的重要特质。想要变得更优秀吗?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先把时间和精力花进去再说。不要一步没有走,已经再想这样是否最优,这样是否投资回报最大化,这样是否一定有最好的结果……这些想法多数时候是没用的;或者说这些想法是对那些已经把功夫下进去的人才有意义。边走边想,边试验边琢磨,用事实、实际行动和时间证明一切吧。 2000年,我去了美国留学,为了改变自己。虽然讨厌工科,但是工科是我唯一有可能拿到奖学金的方向,所以只好忍下去。拼命学,成绩终于不差,但是厌倦有增无减。- 10 -没有精气神不行仅仅是做出动作,而没有精气神,是没有意义的。来美国了,真的有了生存压力。迫于压力,不得不做了很多不喜欢的事儿;勉强做出来的东西,最多只是二流三流,根本称不上优秀。问题的根源在哪儿呢?我觉得是兴趣是激情。做自己有兴趣和有激情的事情是什么样的呢?当时我在印第安纳找了一份新工作,但也有很多不顺心。想来想去,只想到读MBA。然后我就开始了准备过程,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给斯坦福商学院最著名的申请文章 What matters to you most, and why,我足足写了8个月。推到重来的改动不下20次。在基本定稿之后,我逐字逐句的改了不知道多少遍。3000字的文章,每一句话,每一个短语,每一个单词都推敲过。文章写到最后,我几乎是释然和平静的感觉。因为我觉得我真的第一次可以不夸张地说,我使出了我的全部本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斯坦福不录取我,那么应该是命运之神对我有其它安排。当然也不光是因为这篇文章。在长达一年半的准备过程里,我几乎做到了把全部业余时间都用来申请MBA。这不仅是我第一次这样努力,而且是我第一次努力了这样久,而且是我第一次在并非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努力了这样久。也因为这段努力,我心里有种暗暗的自信。因为我知道,即使申请不到MBA,只要把这种努力程度用到别的地方,我也一定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我当时最喜欢的一句话:Grab life by the horns(抓住生命的犄角)。我觉得特别形象。很多时候,命运就是那样可怕那样不可控。但是害怕并没有什么卵用。与其抱着脑袋被牛角戳屁股,不如迎头而上,跟它斗个你死我活。 准备了一年半,终于提交了申请。在斯坦福结果揭晓的那几天,说不紧张是假的。太多期待,太多付出,太多感慨。话筒里传来一个陌生的声音,当我听到“congratulations,你被斯坦福商学院录取了”的时候,我的手都麻了。从来没有那么兴奋过。真想大喊两声,告诉全世界的人。那一刻的自豪、满足、欣慰、激动,似乎再也没有经历过。大概没有什么比苦苦付出之后收获的果实更甜了吧。- 11 -敢折腾,Dream Big要不满足于现状,要敢折腾,要dream big。申请MBA这件事教会了我许多:1)在咨询一些过来人的时候,他们都劝我不要申请斯坦福,因为我的硬件条件不够好,而斯坦福录取率太低(一直低于10%)。而我觉得,我就是喜欢这所学校代表的一切,就是要试一试。最多就是没有被录取,又能怎样呢?2)在准备的时候,我就把我的心路历程都写在了博客上。有好朋友说,你这样做不怕到时候不成功没面子吗?我说,我就是不想给自己留任何后路。3)回过头来看,斯坦福的经历是我人生的转折点,让我重活10遍我仍然会做出一模一样的选择。要想优秀,首先要敢于伸手去够那些更高的果子。很多时候把手伸出去把脚踮起来,已经战胜了90%的人。不敢伸手的人怕的往往也不是失败本身,而是没面子。问题是,谁在看你啊?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最在乎的人,还是自己。那个成天以嘲笑别人失败为乐的人,基本肯定是个loser。不敢伸手的人往往有很多借口:万一不成功,我的辛苦不就白费了吗?我的经验是,只要把心血花进去,其实辛苦不会白费。即使得不到眼前最直接的目标,这些辛苦会在未来某天生出利息。而且,很多时候,即使我们不努力,那些省下来的精力也并非去做了更有意义的事,而是散落在朋友圈电视上网聊天里,什么痕迹都没留下。不敢伸手的人还有一个常见理由:我还没有想好目标、方法、方向,等我想好了我就出发。越是复杂的事情,越是不能靠空想;越是重要的事情,越要边走边想。一方面,空想的东西往往不成立;另一方面,把事情做起来,会给我们很多灵感。有的时候,Good is the enemy of great(好是卓越的敌人)。手里已经有了什么,就容易被牵绊,就容易患得患失。去够更高的果子,肯定有风险。然而没有风险却又高回报的路,哪里存在啊?更关键的是,这次上学,和以往完全不同。这是我自愿选择的事情,所以我非常清楚我为什么来上这个学。当目的清楚的时候,做事就变得有条不紊。学校提供的机会特别多,从优秀的教授、到有趣的社团、到每天都有的讲座……虽然目不暇接,但是静下心来的时候,还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比如我感兴趣的课程(组织行为学),我就拼命选;我不感兴趣的课程,我就只做到及格。因为是自觉自愿的选择,所以再苦再累也没有抱怨。苦完累完,更多的是满足和踏实,还有踌躇满志。因为是自觉自愿的选择,所以和旁人比的心态也少了很多,更多是在和自己的目标去比。而且追求自己目标的同时,也能去享受整个过程。因为是自觉自愿的选择,于是会更用心。这与大学一年级的状态正好相反。那个时候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早出晚归,脑子却并没有真正用进去。MBA这两年,对于我感兴趣的课程,我是真的把心思放在上边了。最明显的例子,是斯坦福商学院的“奇课”:Interpersonal Dynamics(人际动力学)。因为投入,因为用心,因为心甘情愿,这门课让我有凤凰涅槃一般的经历。毫不夸张的说,这门课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两年的学习经历,让我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朋友;更重要的是,开了眼界。知道这个世界原来如此丰富多彩,知道了这个世界还有如此多的活法。职业发展越到后期,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越低,胸怀和见识的重要性越高。知识和技能往往足够努力就可以获得,而胸怀和见识却不是一个人独自努力就可以拓展的,还需要周边的环境等诸多因素。- 12 -井底之蛙?换个井看看每个人都不可避免是井底之蛙,但是我们可以时常换个井看看。最可怕的不是我们的看法有局限性,最可怕的是意识不到自己的局限性。如何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而少被自己的局限性所局限呢?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但是换个角度看问题很难,因为我们看这个世界的唯一视角,就是自己的主观视角。怎么办?多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会让自己的局限性暴露无遗:原本你觉得自己很懂的地方发现山外有山,原本你认为很简单的东西发现在别人手里可以别有洞天,原本你深信不疑的理念发现其实并不一定是绝对真理,原本你不屑一顾的理论发现其实自己的不屑其实来源于不理解……这样的事情经历得多了,会让人变得更谦逊。我对谦逊的理解,不是在遇到优秀的人的时候肯学习,而是在任何时候都如履薄冰一般不敢对事情随意下结论,因为知道自己的局限性。有了对世界的多样性的敬畏,有了对自己的局限性的认知,接受不同角度的观点就少了一些障碍,换井观天的意愿就会强很多。虽然终究我们还是只能看到自己头顶那一小片天,但是至少在我们心里可以装得下那些看不到的天。 斯坦福的两年,是快乐而充实的两年。这两年,其实很奢侈。一个成年人,放弃工作,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专职学习新东西,专职思考未来,专职尝试不同的事情。每当我回头,都能为自己有那样一段经历而感恩。读MBA,最重要的思考可能就是职业选择了。因为绝大多数人读MBA不是为了换行业就是为了换职能。某种意义上,MBA把大家各自的起跑线洗牌重组了一下,于是每个人都面临很多选择和机会。我当时对于职业选择只有三个要求:1)回国,2)管理,3)global pay。在拿到几个offer的情况下,我很快选择了Danaher,因为当时觉得和自己路数最一致。Danaher的机会是在一个牙科医疗器械公司参加一个General Management Development Program(轮岗培养总经理)。一想到熬几年可以成为总经理,而且轮岗的时候可以把我在销售市场等方面的短板都补上,而且是和咨询公司一样的pay(还有stock option),我就选择了Danaher。去Danaher其实还有其它分公司可以选择,最终我选择了牙科。原因有二:1)牙科是医疗行业,在国内是新兴行业;2)当时这家公司在全球是数一数二的,但是在国内还很小,我觉得我有机可乘。事实证明,我这两个判断都是正确的。在美国总部工作了两年,总体而言平平淡淡乏善可陈,除了我做销售的那段经历。这家公司是个销售主导的公司,我一进公司,立刻被告知我做牙科生意,最大的短板就是销售。虽然我极其不情愿,但是也没办法。 有一天,总裁问我销售进展如何。我说,呃,努力中。他笑着说,你什么时候卖掉第一单,什么时候回国。- 13 -没杀死你的,让你更强大没干掉你的东西,让你更强大。坐在电脑前回想当年的囧,我自己都觉得搞笑。今天的我再去做那些事,虽然不能说驾轻就熟,但是肯定不会那样难受。为什么?因为经历过了。很多时候,我们迈不过去的坎儿,都是心魔。没人喜欢被人挂电话,可是挂了又怎样呢?没人喜欢做自己不擅长的事,可是摔倒几回又怎样呢?优秀的来源是进步,而进步的本质就是不同。只有做不同的事,用不同的方式做事,才有可能有进步。而第一次做不同的事或用不同方式的时候,一定不擅长啊,没做过的事怎么可能一上来就擅长呢?大家都知道要推自己出舒适区,可为什么很少人这样做?我觉得最重要原因,就是怕失败,怕被人否定,怕被人嘲笑。但是,仔细想想,其实别人对你的嘲笑,如果对你造成任何伤害,都是你自己允许的。我不是说忽略别人嘲笑容易,今天的我也不能完全做到。但是因为怕失败怕被嘲笑怕没面子,而不敢去尝试不同的事情,这大概是优秀的最大敌人。如果你想变得更优秀,就要主动去做那些让你不舒服的事情。马云说,男人的胸怀是让委屈撑大的。我说,人的胆量是让窘境撑大的。没有胆量,不可能真正的优秀。卖出了我人生的第一单,也差不多该回国了。2010年初,我正式被派回国内。那时的公司,百废待兴。公司刚刚成立没几个月,除了办公室几乎什么都没有。我回来才两个月,总经理因为和美国总部闹不和被解雇,于是公司更加混乱,我成为临时的负责人。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我真的尝到了又当爹又当妈的滋味。
公司要发展,第一步就是雇人。当时我同时和四五个猎头打交道,筛简历排面试走流程;以至有好几个猎头以为我是公司的HR经理。公司要卖货,第一步就是备货。我是所有人当中最懂产品的,于是我硬着头皮在几万个货号当中挑(xia)选(cai)那些最有可能在中国大卖的。定的多了怕库存高被美国老板骂,定的少了怕断货被代理商骂。
销售代表雇进来,没有人做培训,我来。从产品到理念,从公司文化到规章制度。没有IT支持,我来。美国总部要财务数据,我们没有财务经理,我来。破破烂烂搞了几个Excel表格,自己都看不过去。好在美国财务一看我们这个状况,也就不逼我们了。母公司CEO要战略计划,可我们连总经理都没有,我来。和两个同事熬夜两天拼凑了一个PPT出来蒙混过关,居然还获得好评。签不到代理商,我和销售经理一起上阵,各种画大饼喝酒搂着脖子称兄道弟掏心窝子拍胸脯。
任何事,只要有价值,只要没人做,我就会尽量去做。然后团队就那样搭起来了,业绩活生生就做上去了……直到公司重新招到一个总经理,然后我从临时负责人被放到市场部经理的位置。我多少有些失落,但是我一点不后悔,因为那段日子我学到了很多。
我本科毕业就出国,在国内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对国内的牙科也知之甚少,基本上是从零开始。其实如果不是公司一片混乱,也轮不到我做很多决定。也许有人在那个情形下会做不同的选择:城头变幻大王旗,是不是应该看准方向再努力,否则万一站错了队怎么办?
或者说,是不是应该先谈条件再付出,省的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也的确有人劝过我,说我没必要那么较真,又不是自己的生意,不过打工而已。但是我还是一点都不后悔。我好不容易给自己争取到了一个能够体现价值的机会,我不想浪费。我平庸的时间已经足够久了,我要shine。我要把我的全部能量都释放出去,看看自己到底能做出些什么。
而且从完全功利的角度上说,这段经历让我迅速的了解了公司各个职能部门的意义和做事方法,而且也帮助我和美国总部的各个部门建立了关系。只有做得多,才能学得多;只有够操心,才能有收获。老天在这个问题上,是公平的。
事实上,我后来的辞职,与这种状态的丢失,有很大关系。- 14 -得失心不要太重如果你不在乎谁能得到什么,你的成就也不会有止境。说句实话,不在乎很难。但是,我们终究要有取舍。如果没有承担,就没有学习。承担得多,自然付出的也多。我有一个理论,这个理论就是如果你不能做决定,或者做决定之后不能承担这个决定的后果,你就无法真正学习。
其实在大公司里混日子,与带着保护轮旁边有人扶的骑车非常相似。越好的公司,流程和制度越完善。流程和制度很像保护轮,它们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们不犯错误、少犯错误。流程的最高境界,其实是“防呆”。防呆是什么意思?就是呆子都不会做错。那么我们想想看,我们每天在这样的系统里做事,我们的大脑能够得到多少刺激,获得多少进步?如果你在有一个管理起来事无巨细的老板,你能学到什么东西?因为这样的老板就好像那个一直扶着你骑车的人。你摔倒的概率的确降低了,但是你也基本上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更可怕的是,你可能还觉得自己做出了很多成就。在一个优秀的平台上工作,你有时候很难分清,什么是你的作用什么是平台的作用。而多数人在这个时候都会倾向于认为是自己的作用。比学不到本领更糟糕的,就是明明没有学到,但是还觉得自己很牛。回国的前三年,是最累的三年,但是也是最开心的。看着团队一天天壮大,看着自己负责的生意一天天成长,看着自己负责的品牌越来越家喻户晓,也能感受到自己对于行业、管理、和生意的认知逐渐加深。可是随着公司规模的变大,很多东西都在变。第一个变化就是公司人数超过100的时候,不是每个新员工都叫得上名字;第二,随着各种规章制度和流程的建立,官僚机构的感觉逐渐开始出现;第三,随着公司规模变大,层级变多,结构变复杂,政治的味道开始出现。
其实,这些现象都是难以避免的,甚至必要的。毕竟,一个大外企不可能很随意的做事。为了确保公司不犯低级错误,肯定要通过种种制约手段,让一个人的不小心不可能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但是对于我来说,这种按部就班的日子越来越难熬。每天处理200封邮件不再让我觉得日理万机创造价值,而越来越觉得流于形式,因为太多的邮件都是关于申请批准或者给予批准;一年到头做PPT,不再觉得是实现自己脑中的想法,而是觉得在应付差事。
随着对公司的业务越来越熟悉,随着过去几年的积累逐渐在市场上越来越有效果,随着团队的建制越来越完善,我的日子越来越轻松。销售有经验丰富的全国销售经理帮忙搞定,市场部有几个部门经理搞定执行细节,我似乎有越来越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仍然有什么地方不对……我第一次在周一早上有不想上班的感觉;以往的我想到去公司要设计的项目,要完成的事情,有按捺不住的兴奋。其实那一年是我回国以来最轻松的一年,业绩好,人缘好,职业发展也好。回国4年,晋升3次,被总公司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经常去参加一些针对总经理级别的培训和会议,而我往往都是里边最年轻,级别最低的人。我知道,只要再熬一两年就会成为某个公司的总经理。但是我突然觉得自己不想熬了。因为我想到乔帮主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的一段话。When I was 17, I read a quote that went something like: 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 day, 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It made an impression on me, and since then, for the past 33 years, I have looked in the mirror every morning and asked myself: If today were the last day of my life, would I want to do what I am about to do today?And whenever the answer has been 「No」 for too many days in a row, I know I need to change something.而我当时的状态,已经不是“假设这是生命最后一天,你想不想做这些事”的问题了;而根本就是,我真的多一天都不想再做,不管我生命还有多少天。问题的本质是,我对这种工作方式越来越无法接受。即使我换一家公司,情况也不会有什么改变,事实上很有可能更糟。想清楚这些,我意识到,创业是我唯一的路。说到创业,不得不提一下我的斯坦福校友陈欧。他比我低一届,所以在学校的时候我们打交道不多。吃过几次饭,聊过几次天,他还因为选课的事情给我打过一个电话,大概仅此而已。所以当时他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再一次听说他是在同学聚会的时候,有人谈到他在做一个化妆品网站。当时人们的普遍看法是:一个大男人,又没有电商经验,做化妆品网站怎么可能成功?我也觉得大家的分析挺有道理。再一次听说,就是关于他的网站如何火,什么一天就做几千万云云。然后大家就各种羡慕嫉妒恨,我也不例外。再后来的故事,基本上百度都搜索得到了。总而言之,他用三年时间把一个化妆品网站做到NYSE上市,成为NYSE的220余年历史上最年轻的CEO。他也一瞬间成为斯坦福校友中最家喻户晓的一位。如果你让我描述一种典型意义上的登峰造极的成功,那基本也不过如此了。这样的故事,发生在身边,对我影响很大。我突然有点看不上自己原来做的那些事情。总觉得比起他来,我管的那点生意,有点不值一提。和他的成就相比,我做的事情显得如此渺小。更可怕的是,按照我当时做事的趋势,如果画一个延长线,到5年之后,依旧不能和他相提并论。这个想法,深深地动摇了我。与人比,是一切痛苦的来源。这道理我懂。但是,如此具有可比性的人,反差如此之大,还是让我不能淡定。创业,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但是,真正面临抉择的时候,心里还是很虚。我的父母都是老师,我从小成长在学校院里。上大学、出国、工作,全都是中规中矩的路数。现在突然要辞职创业,面对巨大的未知,这个转变太大。我心里很害怕。与身边的亲友聊这个事,大家居然都很支持。当我把创业的想法告诉我太太的时候,她说:我肯定支持。因为我理解你有多么想做这件事,如果我不支持,你会记恨我一辈子的,哈哈哈……那时我们刚买房,而且准备要第二个孩子;创业意味着拿原来20%不到的薪水,生活水准肯定要下降;而且这种下降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在这种情况下,她还肯支持我,我很感激。我的父母知道以后,一方面很担心,另一方面还是支持。他们做了一辈子老师,根本没什么积蓄,但是他们居然做好准备全部拿出来给我用。这就是父母,永远想着自己的孩子。70多岁了,还在为自己奔四的孩子操心。写到这儿我眼泪都快下来了。最让我感动的是我岳父。他平常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他知道我的想法之后,专门对我说:我这辈子就是这样了,平平淡淡的,没什么成就。但是我支持你创业,年轻人就是应该闯一闯。你在前边好好干吧,我们在后方全力支持!我当时特别感动,感动得都说不出话来。这番话听着,就好像是老派电视剧一样,然而我知道里边的情份。然而最终推动我走出那一步的,是我哥,亲哥。他长我14岁,非常优秀。从小他就是我的榜样:出国、回国、做管理,我无一不是在追随他的脚步。在我成长的路上,他更像一个导师,总是能站在更高的地方,提供想法和建议。当创业的想法刚刚冒出来的时候,我第一个告诉了哥哥。没想到他比我还兴奋,他对我说,“你一定要去做,这么好的市场,为什么不做?而且你的性格,你的特点,很适合去做这件事。”当我的创业想法略有雏形的时候,他说:“我要是年轻10岁,也辞职跟你一起去做。就算别人不投资,我也要投资你”。不得不承认,我哥的热情影响了我。本来我非常的瞻前顾后,一会儿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一会儿觉得放弃了已经拥有的一切很可惜,一会儿觉得创业这事根本没有那么靠谱,一会儿觉得活那么累干嘛轻轻松松不也挺好……但是他的热情突然让我觉得我好像没必要再犹豫了。在创业这个念头出来之后的第三个月,我正式提交了辞职信。- 15 -人是环境的产物虽然我们都愿意觉得自己是特立独行的,但是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当你的同学把考90分当作天经地义的时候和当你的同学把考60分当作最高要求的时候,你会如何设定你的目标?当你的同事成天抱怨指责偷懒的时候,和当你同事每天学习思考进步的时候,你的状态会是怎样的?巴菲特说,你在职业发展上,最重要的决定,是你选择谁做你的配偶。不能同意更多。我觉得道理很简单,因为你的配偶和你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任何人,所以Ta就是你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你配偶的世界观价值观为人处事,必定对你有极大的影响。或者正面,或者负面。还有一个说法,说你最终拥有的财富,是你最要好的五个朋友的财富的平均值,细思极恐。但是还是说的同样的道理。如果同学当中有人成为亿万富翁,会让多数人对于如何定义财富上的成功,有新的思考。至少我是如此。到底是进入了好的环境才能优秀,还是优秀了才能进入好的环境?我觉得它们互为因果。越优秀,就越有可能接触到优秀的人;接触到越多优秀的人,就越有可能优秀。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1)努力进步;2)认真挑选你身边的人。创业维艰,这句话真的不是说说而已。 离开公司的第一天,感受还是蛮奇怪的。一方面跃跃欲试,觉得天高任鸟飞;另一方面,心里多少还是有些没底。毕竟自己即将开始一段总体而言成功率小于95%的事情;毕竟自己没有一丁点创业经验;毕竟是在三十大几的高龄,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和被许多人羡慕的机会。组建团队,确定方向,找钱,开干……一转眼已经一年多。从来没想过创业会容易,但是确实没有预想到自己遇到的那些困难。自己做事了,才发现那些被说了一百遍的创业的苦都是真的。1)没有后方,都是前方。在大公司的时候,面对客户是前方,回到公司里是后方。创业,特别是初期,根本没有后方。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问题。想要解决问题,又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2)从零开始,百废待兴。原来可以依赖公司的资源,自己的团队,个人的积累;一个初创公司,什么都没有。如果你想让一件事发生,那么你最好直接确保它发生。3)自由。有那么一句话我特别认同,“创业给你自由,创业给你自由让你把你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献给工作”,的确如此。然而最熬人的还不是工作,是焦虑。4)24x7的焦虑。创业之后,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就模糊了,不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只要稍微闲下来,脑子自动开始考虑工作的事情。根本是不由自主的,而且基本上对所有其它事情都不感兴趣。有一半时间是在思考各种可能性,还有一半时间是在焦虑,各种担心。方向,团队,生意,融资,或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焦虑什么……我是天性乐观的人,在创业中我居然开始有些明白“抑郁症”是什么意思。我觉得,抑郁就是没来由的焦虑。焦虑居然成为常态。原来在公司的时候,只要下了班,只要我想,多数时候还是可以把工作暂时放在一边。因为本质上,在大公司里,没有什么事情是真的大不了的。实在不行,我换个地方一样打工。然而创业不同,因为责任。5)责任。我,作为创始人,必须承担的责任。家庭:我拿着不到原来五分之一的工资,每天忙得顾不上家里,全家人的生活质量都受到很大影响,关键我还不能保证这种日子要持续几年,而且持续几年之后一定会有什么结果。所以我必须要考虑清楚创业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团队:有好几个都是从很好的公司辞职出来,放弃了很多和我一起创业。虽然说我们都是成年人,自己做自己的决定。但是,我必须对得起他们的信任。投资人:没有投资人的支持,我们的事业就没法开始。我必须为这份支持负责。客户:客户信赖我们,而且我们做的是医疗服务,所以必须踏踏实实把事做对做好。创始人的词典里也不能有借口这个词。因为这个词根本没有意义。如果由于这次创业,我的家庭白白受苦,团队浪费了时间精力青春,投资人浪费了钱,客户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不管我能找到多么好的借口,这一切依然都是我造成的。我必须负责。如此彻底的负责,对人的心态影响很大。除了压力之外,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再指责。因为指责在这里不值一分钱。创业是我自己的选择,所以不论发生什么事,我除了想办法解决,没有第二条路。如果要指责,我也只能指责自己。我确信,未来遇到的困难只会更多更大。但是,我一点都不后悔。重新来一遍,我还是会选择创业。因为,这就是我要的生活。- 16 -想要,就去做!想要,就行动。创业以来最大的感触之一,就是“好想法根本不值钱”,甚至还有坏处。怎么讲?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总是有很多“好点子”?他们描述点子的时候总是唾沫星横飞,绘声绘色,结合当今国际形势和最新科技潮流,各种巧妙和创新;然而他们永远只停留在点子阶段。事实上这是多数人,因为浅尝辄止最容易。出点子,只是把一件事做成当中最简单的一步。在脑子里设想一些情景的时候,是不需要为这些情景的后果负责的。当点子在头脑里飞的时候,很多细节在“好点子”的光辉下,都显得不重要。然而现实里,就是细节决定成败。雇的每个人,做的每个决定,选择的每个供应商,花的每一笔钱,制定的每一个策略,一个企业就是由千千万万个这样的细节累积而成的。当我们没有付诸行动的时候,我们的“点子”可以随时改变。这些“好点子”,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很优秀,很有想法。于是更加安于现状,或者更喜欢评头论足。然而,直到迈出第一步,这些点子都是虚的。有人说没有能够幸存到A轮的商业计划书。意思就是所有的生意的方向,都是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所有觉得凭着一个点子就能创业成功的人,多半没有创过业,甚至根本没有做过什么高不确定性的事儿。可是一旦迈出了第一步,哪怕是很小的一步,或者是晃晃悠悠的一步,真正的learning就开始了,真正的进步才有可能开始。喜欢某个女孩?不要纠结她是否喜欢你,不要纠结什么是最好的搭讪方式。立刻行动起来,追!很多事,只有做了才知道怎么做。希望换工作?不要踌躇那些未知的事情,不要担忧那些风险。拿出简历来,现在就开始改;找到猎头的电话,和他们聊聊;去招聘网站上,看看都有什么机会。把offer拿到手里再考虑要不要换也不迟。想要变得优秀?立刻开始行动。读书也行,写文章也行,跑步也行,旅行也行。做啥都行,别闲着。We only live once. Do something. Anything. If not you, who? if not now, when?最后,分享一下我的座右铭,希望你喜欢。“像不需要钱一样工作,像无人观看一样跳舞,像从未受过伤一样去爱”。来源:塔尔盖,清华本科,斯坦福MBA,公众号ID:Ta_Ergai。
发送邮件至申请加入澎湃政务号或媒体团
本文为政务等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澎湃新闻APP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号要想活在当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