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红叶病怎么治用药上午打药还是下午打药

响水县稻鸭共作绿色高效种养技术研究--《河南农业》2017年35期
响水县稻鸭共作绿色高效种养技术研究
【摘要】:水稻在我国具有非常悠久的种植历史,水稻产量对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影响重大。所以,必须更加深入地研究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借助于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有效推广来提高农民群众的经济效益。基于此,本文结合江苏省响水县实际,就稻鸭共作绿色高效种养技术进行探究,为种植者提供技术支持。
【作者单位】:
【分类号】:S511;S83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请在APP上操作
打开万方数据APP,点击右上角"扫一扫",扫描二维码即可将您登录的个人账号与机构账号绑定,绑定后您可在APP上享有机构权限,如需更换机构账号,可到个人中心解绑。
检索详情页
{"words":"$head_words:麻育秧膜+$head_words:水稻+$head_words:秧苗+$head_words:产量构成","themeword":"$head_words","params":"$title:麻育秧膜育秧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试验总结"}
&&&麻育秧膜育秧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试验总结
麻育秧膜育秧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试验总结
为探索麻育秧膜育秧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麻育秧膜育秧具有保持土壤水分、阻止肥料流失、保温、抗病能力强;根系盘结好、起秧不伤根;能够提高机械插秧作业效率和质量;增产增收,绿色环保等优点,值得推广和应用.
摘要: 为探索麻育秧膜育秧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麻育秧膜育秧具有保持土壤水分、阻止肥料流失、保温、抗病能力强;根系盘结好、起秧不伤根;能够提高机械插秧作业效率和质量;增产增收,绿色环保等优点,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关论文(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同或者相近的论文)
同项目论文(和本文同属于一个基金项目成果的论文)
您可以为文献添加知识标签,方便您在书案中进行分类、查找、关联
请输入添加的标签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实名学术社交
个性化订阅推荐
快速查看收藏过的文献寒地水稻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研究--《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寒地水稻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在利用热量资源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还要注意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性天气。近年来黑龙江垦区高温低温天气频繁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形成,在水稻生产上需要通过综合调控措施来改善水稻生长发育的群体环境,减少产量损失。本文以建三江地区水稻生长中遭遇的高温或低温极端气候类型为例,通过对移栽密度、氮肥的诊断调控和水分的轻干湿交替灌溉等技术进行集成,建立适应当季气候条件下水稻生长发育的综合栽培技术。本研究根据水稻生长发育阶段(有效分蘖期、长穗期和结实期)≥10℃积温界定气候类型,根据气象预测的不同气候类型进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管理及验证,并对此技术进行评估。本研究小区试验设置五个处理,CK(不施氮肥)、PF(农户常规管理)、RORM(区域优化高产高效技术)、CM-PRM (SPAD调控下的高产高效适应性管理)和GS-PRM (GreenSeeker调控下的高产高效适应性管理),主要结果如下:
1)建三江地区主栽11叶水稻品种生长发育至安全成熟所需有效积温为2305.1℃,其中有效分蘖期40天,平均7.7天生长一片叶子,≥10℃有效积温为750.4℃,日平均温度为18.8℃;长穗期30天,平均6.3天生长一片叶子,≥10℃有效积温为650.3℃,日平均温度为21.7℃;结实期需要45天,≥15℃有效积温为904.4℃,日平均温度为20.1℃。丰产年份单位有效穗数较多,有效分蘖期≥10℃的积温正常或略高,结实期≥15℃有效积温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灌浆充分,欠产年份则反之。
2)气候类型界定(11叶为例),以有效积温为主,日照时数、降雨量作为辅助因素,有效分蘖期≥10℃积温大于802.5℃可能遭受高温,≥10℃积温小于697.2℃可能会遭受低温;长穗期≥10℃积温大于704.4℃可能出现高温现象,≥10℃积温小于589.8℃则可能出现低温现象;结实期(45天)≥15℃积温小于813.5℃可能遭受低温,在品种选择上尽量选择早熟品种,≥15℃积温大于1038.9℃,可能预示着结实期晚霜,在品种选择上可以选择产量较高的晚熟品种。因此,建三江地区生产上要以11叶水稻品种为主,高产创建田可选用产量高、后期灌浆快的12叶品种。
3)不同气候类型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前期高温中后期阴雨寡照与前期低温中期高温后期正常气候条件下,较正常气候条件下分别降低了15.3%和5.5%,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较当季农户常规管理分别显著提高了10.3%和10.6%,与区域优化高产高效管理技术差异不显著。在茎蘖动态方面,两种气候类型水稻高峰苗较正常气候略低,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显著提高单位面积收获穗数。在LAI方面,较正常气候最大叶面积分别降低了8.1%和4.0%,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较当季农户常规管理分别显著提高了10.4%和10.2%,较区域优化高产高效管理分别提高了5.8%和4.3%。在物质积累方面,较正常气候物质积累分别降低了25.0%和11.8%,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较当季农户常规管理分别提高了9.3%和7.9%。在氮素积累方面,较正常气候分别降低了17.8%和2.1%,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较农户常规管理分别提高了10.6%和8.4%。在物质转运量方面,叶片物质表观输出率与转化率的差值远远大于茎鞘的差值,茎鞘的“源”与“库”之间的物质运转与转化比较通畅,而叶片较差,说明寒地水稻叶片中储存的干物质没有完全转化成水稻的产量,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能减小差值,能进一步协调叶片的“库”与“源”的关系。
4)不同气候类型下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可实现产量潜力的81.9—-89.3%,较农户常规管理提高了7.6—9.9个百分点,经济效益较农户常规管理增加了yuna/ha,在氮肥利用效率方面,较农户常规管理在氮肥回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平均分别提高了59.4%、79.1%和50.4%,显著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并降低倒伏风险,提高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改善稻米碾米的品质和食味品质,降低垩白粒率和蛋白质含量,提高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5【分类号】:S51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徽;肖俐;;[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高明超;杨伟光;;[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1期
张国发,丁艳锋;[J];中国稻米;2004年01期
陈惠哲,朱德峰,杨仕华,张玉屏,林贤青;[J];中国稻米;2004年04期
耿立清,张凤鸣,许显滨,尹桂花,叶胜利,田英权,孟庆祥;[J];中国稻米;2004年05期
李丹;王建龙;陈光辉;;[J];中国稻米;2007年02期
潘熙曙;胡定汉;李迎征;李儒庆;张建勋;;[J];中国稻米;2007年06期
矫江;姜孝义;;[J];中国稻米;2012年02期
彭显龙;于彩莲;;[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赵秀兰;;[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自常;[D];扬州大学;2012年
刘丽华;[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3年
王艳华;[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许传山;王永平;;[J];山东农业科学;1990年03期
周海燕;吴德敏;李彦;张英鹏;刘兆辉;江丽华;;[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陈宗伦;张明洲;方结红;刘军;俞晓平;孙传兴;Christer J;[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张立成;王忠华;;[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游晴如;马宏敏;杨东;涂诗航;张水金;董瑞霞;黄庭旭;;[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6期
徐成怀;程筱华;;[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0期
郑建飞;;[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6期
余立祥;卞坡;吴跃进;余增亮;刘新海;蔡冬清;周莎莎;乔菊;吴林;;[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24期
乔菊;蔡冬清;姜疆;卞坡;吴跃进;余增亮;余立祥;刘星海;吴林;周莎莎;;[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24期
赵小明;祖同琼;;[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贺春燕;[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王润元;[D];兰州大学;2010年
林荔辉;[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罗新宁;[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李金文;[D];浙江大学;2010年
武深树;[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陈灿;[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李锦卫;[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郑瑞丰;[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郭营;[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徽;肖俐;;[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汪寿康,汪更文,汪又佳;[J];安徽农学通报;2004年01期
蒋雨怀;[J];安徽农学通报;2004年01期
荣维国,王杨;[J];安徽农学通报;2004年03期
吴爱珍;[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3期
陈庭甫;刘玲;岳伟;;[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6期
张丽华;史奎桥;刘景利;孟令久;;[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9期
孙旭初;;[J];安徽农业科学;1983年02期
王守海;;[J];安徽农业科学;1987年01期
王守海,李泽宫,吴李君;[J];安徽农业科学;1990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侯昭纯 刘加海;[N];黑龙江日报;2010年
刘加海 迟立君
韩信;[N];北大荒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维;[D];扬州大学;2003年
陈新红;[D];扬州大学;2004年
崔振岭;[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刘立军;[D];扬州大学;2005年
丁艳锋;[D];南京农业大学;1997年
曹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刘凯;[D];扬州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水稻红叶尖的原因是什么?
  在水稻结穗期间,会出现水稻叶尖大面积变红现象,我个人总结了一下,出现水稻红叶尖现象无非就两种原因:一种是细菌性褐斑病,另一种就是生理性缺钾。那么如何区别是生理性缺钾还是细菌性褐斑病引起的缺钾呢?
  一、细菌性褐斑病
  1、症状:
  (1)细菌性褐斑病是细菌侵染造成的。
  (2)多数在水稻倒2叶前后发病,病斑多发生在倒3叶、倒2叶和剑叶的上半部或叶尖上。
  (3)主要表现是水稻红叶尖儿,叶片边缘有黄色晕纹,逐渐向叶片扩展。形成褐色长条病斑,大斑中间灰白。病斑多发生在长叶片的叶尖部分,很少能发展到半个叶片。并拌有黄褐色条斑。
  (4)细菌性褐斑病多发生在氮肥大,植株生长繁茂,相对缺钾的地块,但它不是生理病害!它只是容易发生在氮肥偏大、叶片过长的水稻上部叶尖上。
  2、防治方法:
  在水稻倒3叶抽出时,就开始预防细菌性褐斑病。孕穗期和齐穗期各喷1次防治细菌的杀菌剂。
  二、生理性缺钾
  1、症状:
  (1)水稻缺钾红叶子是生理性病害。
  (2)水稻缺钾红叶子先发生在中下部叶片的叶尖上,表现为老叶片先缺钾,因为钾在植物体内流动性强,能被反复利用。当植物缺钾时,优先分配到较幼嫩的组织。也就是新叶和上部叶片很少缺钾。
  (3)缺钾的水稻植株矮小,呈暗绿色,先是从老叶开始红叶尖。叶片尖端和叶缘开始发生红褐色小斑点,最后叶片自尖端向下逐渐变赤褐色,严重时能发展到整个叶面。病斑多数是红线条。但是上部叶片和新叶没有病斑。所以缺钾的地块儿水稻先从中下部叶片表现出红叶尖儿或下部叶片全红。
  2、防治方法:
  缺钾的地块及时补施钾肥或喷施磷酸二氢钾。
  以上就是对水稻红叶尖现象的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能够合理的防治水稻红叶尖现象。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金农网www.jinnong.c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稻红叶是什么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