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华夏旅游学校怎么样学子学校的学费贵不贵呢?

2016年11月22日至30日,安徽华夏旅游学校联合合肥艺术中学共同举办首届韩国文化节。校园韩国文化节启动仪式11月22日在安徽中韩教育中心校安徽华夏旅游学校隆重举行。韩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教育领事文泰烈、安徽华夏旅游学校韩方校长赵诚惠、肥东县教体局社管办主任刘联五、安徽华夏旅游学校理事长王卫东、副校长彭慧娟、操新生、合肥艺术中学校长李竟成等出席启动仪式。

一段活力四射的开场舞拉开的开幕式的序幕。王卫东理事长对中韩教育活动表达了赞扬,并提出华夏教育已经走过了20年,逐步形成了职教与普高共同发展的新局面,明确教育公益的办学定位,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让普通家庭子女也能走出国门,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要在发展教育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公益品德发展,使学生朝着向上向美的方向改变。

教育领事文泰烈先生用中文发表讲话。文泰烈领事表示来到安徽华夏旅游学校,非常高兴。他谈到了对本次文化节的期待,并鼓励同学们用心学好韩国语。

文化节开幕仪式的文艺表演活动由中韩特色班、安徽学校和合肥艺术中学的学生带来,现场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中韩特色班学生舞蹈《小苹果》

安徽华夏旅游学校礼仪队中韩特色服装展示

中韩特色班学生舞蹈《who you》

中韩特色班学生韩文演讲《我的梦想》

安徽华夏旅游学校舞蹈团《拐棍舞》

安徽华夏旅游学校韩方校长赵诚惠表示中韩两国友谊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促进中韩教育发展的道路上需秉持着坚持不懈的信念和刻苦努力的实践,保持着教育的公益心,督促中韩教育的长期积极发展。

中国书画院安徽分院向文泰烈赠送书画作品

开幕式结束后的现场活动环节也是火爆异常。此次文化节是以了解韩国文化、促进中韩两国友谊持久发展为主题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参与文化节开幕式的各类节目及韩国文化体验活动均出自安徽华夏旅游学校学生之手。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生资源,带领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使学生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节目作品积极向上、韵味十足,向全校师生介绍了多姿多彩的韩国文化及地方风情。通过对韩国文化背景的了解,扩大师生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了解异域文化的兴趣,培养更多拥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文泰烈领事在观看过程中对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及同学们的热情表演给予了高度肯定。

  我们是南京钟山国际高尔夫俱乐部,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衷心感谢贵校领导和贵校高尔夫专业的各位领导和师生。

  今年,我们与贵校进行了初次校企合作,学校为我们输送了近20名高尔夫专业的优秀学生,在此成功合作的基础上,我们正积极沟通,考虑以定制班的形式进一步加强合作。

  通过本次成功的合作,我们自身得到学习提高,也深刻感受到贵校的严谨校风、专业授课、学风淳朴。在老师的关心、指导下,我们圆满的进行着校企合作工作。

  通过两个多月的培训,贵校输送的学生已能独立上岗,并积极参与到2014年青奥高尔夫赛事的服务工作,学生们优秀的学习表现及结果,也是贵校培养的成果。在此,我们衷心的感谢贵校老师的辛勤付出。

  希望贵校继续用优秀的表现去影响其他学生,为我们的长期合作坚持不懈地去努力。

  南京钟山国际高尔夫俱乐部HR团队

南京钟山国际高尔夫俱乐部风采

1、“旅游教育扶贫”模式

“旅游教育扶贫”是安徽省扶贫办和安徽华夏旅游学校于1999年始探索并开发的一种全新的扶贫公益助学模式。随后,安徽省希望工程办公室(2002年)、安徽省妇女联合会(2003年)、安徽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2009年)等多家省级政府部门先后参与“旅游教育扶贫”爱心公益助学活动。

“旅游教育扶贫”模式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充分结合旅游、教育、扶贫三者的优势和特点:在教育中体现旅游的专业特色和扶贫的办学思路;通过教育为旅游企业提供应用型人才;通过旅游企业获得扶贫教育的经费支持(教育对象上学不用交纳学费)。从而有效地解决学生上学难、就业难,旅游企业用工难,职业学校招生难的“三难”问题。同时,从很大程度上引导农民对职业教育、扶贫工作和旅游行业形成正确而理性的认识。“旅游”让“教育扶贫”有了方向;“教育”让“旅游扶贫”有了手段;“扶贫”让“旅游教育”有了空间。

2、“旅游教育扶贫”内涵

“旅游教育扶贫”模式将旅游人才培养、职业教育、政府开发式扶贫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三位一体”多方协作、互惠共赢的关系,三者资源互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1)当前,社会扶贫工作要依靠开发、救济救助和社会保障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而非相互排挤或替代,其中开发式扶贫是根本。“旅游教育扶贫”正是开发式扶贫模式之一,符合当前我国农村实况,具有较强的消除贫困功能,不仅有效解决贫困问题,也是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2)根据职业学校的生源特征,探索借助全省政府扶贫系统平台,解决教育对象的数量与质量,开辟了旅游职业教育生源组织的新途径。
(3)充分发挥旅游企业在教育扶贫中的功能,旅游企业承担了教育扶贫的功能,使教育扶贫成为现实,并可持续性发展。而旅游人才的培养又保障了旅游企业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
3、“旅游教育扶贫”意义

(1)以“校企联姻”的模式,与旅游企业建立协作关系,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以政府扶贫助学的方式,树立了学校的品牌与公信力,扩大了学校的旅游教育影响,提高了学校生源的数量与质量。
(3)学校立足于旅游教育的特点,改革传统的实习模式,赋予实习环节以“岗位实践”和“勤工助学”的双重功能,在学生获得充分的岗位适应性教育的基础上,同时从旅游企业获得培养经费的支持。
(4)政府通过教育助学方式,较好地影响了普通百姓对开发式扶贫观念的转变,加大了政府开发式扶贫功能的发挥。

 4、“旅游教育扶贫”实施步骤

(1)助学学校提前考察全国较好的旅游企业,选定委托培养单位,签订人才预订合同,帮助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基地,同时帮助解决学杂费问题;
(2)由省扶贫办、省希望工程办公室、省关工委会同各级机构根据贫困数字掌握情况,选定扶贫受助对象,使真正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辍学的青少年得到帮助;
(3)助学学校根据旅游企业预定协议,按照创新的 “理论-实践-理论提高-就业”教学计划进行针对性分阶段培养,第一年学习在校基础理论课,第二年在旅游企业学习专业实践课,同时解决上学费用,第三年回校进行理论提高学习。学生毕业时可直接就业,也上大专继续深造,大部分毕业生能够实现从服务型人才向管理型人才过渡,最终确保每位受助学生成人成才。

5、“旅游教育扶贫”成效

(1)有助于解决旅游职业教育的诸多问题
当前旅游职业教育存在这诸多问题。一方面,旅游职业教育与旅游产业紧密联系,旅游产业的高水平发展势必给旅游职业教育带来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的旅游职业教育无论在办学规模、教学质量,还是在市场定位、办学模式和发展战略等诸多方面,都与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现代化进程存在许多不相适应之处,凸显出很多问题。
针对旅游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旅游教育扶贫模式探索创新了一种“理论-实践-理论提高”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先系统地接受一年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参加一年的旅游企业实践学习,再回校进行专业细分,进行提高学习,改变了传统的职业教育“理论-理论-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我们在培养学生“能”模块的基础上,拓展“愿”与“该”的课程。这些教学改革与创新,可以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将“能”与“愿”、“该”结合起来,体现出旅游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熟练掌握各自的专业技能,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符合旅游企业的经营需要,体现出专业人才的新标准,为学生将来从事旅游职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有效整合了多方资源,实现多方共赢
在教育中体现旅游的专业特色和扶贫的办学思路;通过教育为旅游企业提供应用型人才;通过旅游企业获得扶贫教育的经费支持(教育对象上学不用交纳学费)。有效地解决学生上学难、就业难,旅游企业用工难,职业学校招生难的问题。
(3)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一方面,“旅游教育扶贫”模式为旅游业培养合格人才,使旅游业和谐、健康发展。旅游业的迅速发展需求大量的旅游从业人员,而我国目前合格的旅游从业人员非常紧缺。从而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安徽华夏旅游学校通过公益助学的方式,安排学生三年学制期间用一年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实践技能。这样,学生顶岗实习不仅缓解了旅游业眼前的从业人员的供需矛盾,培养出来的优秀的毕业生也将从根本上解决旅游从业人员的供需矛盾,使得旅游业能够持续、和谐的发展。
另一方面,“旅游教育扶贫”模式引领职业教育和谐发展。《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各地要将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实行工学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实现学生免费或低费接受职业教育,作为今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长远目标。“旅游教育扶贫”实施15年,已成功地让1万多名农村贫困学子和城市下岗职工子女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并且成功高质量就业,引领了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使职业教育和谐、持续的发展。
(4)对于关注贫困弱势群体具有一定的意义
当前我国还存在大量的绝对贫困人口,主要是集中在山区、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造成贫困的原因很多,但是制约贫困的根本却在于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低下。“旅游教育扶贫”模式,通过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使其进入新兴产业——旅游业。旅游业的快速、持续发展又使得他们在摆脱贫困的基础上迅速致富,从而彻底改变他们的贫困命运,进而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通过教育的引导,很多毕业生在解决自己的贫困以后,能再回到家乡,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帮助家乡共同富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自己的力量。
(5)提升了人们对旅游业、职业教育和政府开发式扶贫的认识和理解
“旅游教育扶贫”实施15年,成功培养了1万多名贫困学生成才就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们对旅游业、职业教育的认识,转变了人们对政府开发式扶贫的观念和认识。
(6)“旅游教育扶贫”模式对于学校发展建设的作用重大
“旅游教育扶贫”模式实施15年,对学校规模发展、规范教学管理、教育教学创新、品牌建设、竞争力提升、公益教育等方面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6、“旅游教育扶贫”特色与创新

(1)“旅游教育扶贫”是根本性的扶贫工作。“旅游教育扶贫”既能解决眼前经济贫困,又能彻底斩断贫困根源,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
(2)“旅游教育扶贫”是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契合了职业教育的灵魂。职业教育处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沿,为企业输送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必须树立经营理念,既要融入市场,紧扣当地经济发展脉搏,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让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更要创造实习、实践的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同时,还要考虑到农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工助学,帮助学生完成学业。“旅游教育扶贫”模式符合工学结合的要求和教育的发展规律,做到了上述完美的结合。
(3)“旅游教育扶贫”三位一体创造了和谐之美。“旅游教育扶贫”既为旅游业培养合格人才,使旅游业和谐、健康发展;又提高了贫困人口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实现了政府开发式扶贫,同时也是职业教育成熟的表现,引领职业教育和谐发展。
(4)“旅游教育扶贫”是创新之举,属全国首创,实现了一系列的创新。既创新了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又创新了职业教育办学与教学模式,丰富了工学结合与职业教育的内涵;又创新了政府开发式扶贫模式。
(5)“旅游教育扶贫”提出人才培养新标准。15年来,“旅游教育扶贫”不断优化教育理念,完善管理机制,并最终确立人才培养新标准:培养适应时代需要、契合社会发展主旋律的“愿、该、能”结合的新人才。

7、“旅游教育扶贫”完善措施

(1)进一步优化与研究“旅游教育扶贫”模式,不断寻求适应市场同时又符合教育规律的新思路、新措施和新方法。
(2)赋予“旅游教育扶贫”新的内涵,将“旅游教育扶贫”模式内涵延伸,减少教育扶贫地区的范围,优化教育扶贫的深度,充分发挥“旅游教育扶贫”三者各自的使命和功能。
(3)建立起“旅游教育扶贫联合体”,发挥联合体的功能。
(4)将“教育扶贫”的范围拓宽到电子商务、物流等系列专业,一方面弥补旅游教育扶贫对象的减少,一方面让教育扶贫可以更好为更多的行业服务。
(5)利用互联网手段完善宣传途径,减少市场化招生趋势对“旅游教育扶贫”体系中贫困生源推荐产生的较大冲击。

8、“旅游教育扶贫”升级思路

安徽省“旅游教育扶贫”公益项目已成功运行15年,免费培养出一万多名贫困家庭子女,在此经验和基础上,王卫东理事长带领的华夏人继续延伸公益教育内涵,创立了“华夏公益教育”,进一步推进公益性教育,进一步促进教育公益,打造全国较大较好的公益教育平台。
“华夏公益教育”定位为“公益”与“互补”。教育“公益”, 就是要培养出有公益心和公益力的人;“互补”是指我们开展“补缺教育”,和当前“应试教育”形成有效的“一体两翼”。
“华夏公益教育”借助互联网技术和手段,跨越时空,整合信息和资源,打造一个受教育者受益的平台,教育者无私奉献的平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做功德的平台。继续对所有教育对象不收取任何费用,让教育没有门槛和分别。真正培养具既有公益心又具有公益力的人,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服务众生。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徽华夏旅游学校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