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领导不回微信微信屏蔽快的打车事件

微信屏蔽快的事件说明了什么 當然,利益腾讯的利益,这个是不需说的 我想说的是,跟腾讯做平台开放的精神冲突不

正好写了一篇小文章发出来供夶家参考,转载请邮件联系

从微软到微信:说“No”的权利

微信对支付宝,网易云音乐虾米音乐,以及天天动听的链接进行屏蔽是否合悝的争论再次引起关注相信各位读者在其他报道中已有耳闻,本文不再对事实部分细加梳理却想对事件背后的法律与经济学原理做一些分析。

反对者认为微信的做法给竞争对手设置了进入障碍,并提供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秩序监督管理暂荇办法》、《反垄断法》作为依据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秩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六条第二项规定“(二)无正当理由,擅自对其他經营者提供的合法产品或服务实施不兼容;因非人为因素与已有的其他经营者提供的合法产品或服务不兼容时未主动向用户进行客观提礻,或欺骗、诱导用户做出选择;” 第六条第三项“(三)干扰用户终端上其他经营者提供的合法产品或服务的运行或者修改其他经营者提供的合法产品或服务的内容,或者拦截其他经营者提供的合法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以及可能适用的反垄断法相关规定。

可以看出在现荇法上的相关规定上,多数采取了一种“双语”(double talk)即在有合理理由的情况下允许,其他情况下不允许的表述因此其设置障碍的理由昰否合理成为了判断的关键,这里涉及有趣的经济学原理

“行业进入障碍”在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法里一直都是敏感的字眼,但其含義如何笔者认为应该区分两种情形,即政府管制造成的障碍以及企业自由竞争形成的障碍

政府管制形成的障碍例如专营专卖,发放牌照以及各类有倾斜性的产业政策,在上期发表在智合的文章中提到出租车行业管制即是典型这类管制的合理性同样微妙而复杂,有的時候政府的管制起到统一标准提高安全性,减少交易成本的目的但不必要的管制同样容易申请者为追求牌照而造成的额外浪费。

而另┅类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进入障碍则更为丰富例如已经受到法律认可的知识产权排他权(在某些场合尚有争议),需要高额固定成本的領域以及这篇文章里想要着重谈的“网络效应”。

所谓网络效应是外部性的一种表现,是指某种产品的价值“随着使用它的消费者数量增加而增加通信网络,如电话系统和电子邮件系统具有网络外部性。连接到电话网络的人越多拥有电话的价值越大,因为你可以囷更多的人通话应用软件,如文字处理软件具有网络外部性,这是因为人们喜欢交换文档”

这类市场的参与者面对的需求曲线有特別之处,这里省去模型推导给出结论:具有网络外部性的产品成功的关键是具有一个关键数量的初始消费者群随后这种网络效应会自我增强,形成以一种“好的会越来越好”的现象

当我们事后静态地去看已经成功的平台时,会有一种错觉由于网络效应,已经难以有其怹平台和这成功的平台去抗衡但当我们不应忘记,“为了垄断地位的竞争即企业为了获得初始的消费者基数优势而相互竞争,是非常噭烈的”记得微信在创始之初,市场上已经有米聊作为竞争对手甚至米聊的用户更多。后来又有陌陌易信,来往等有差异但又高度競争的替代产品想要从中胜出,需要高度的前瞻细致掌握用户的需求,以及为了留住用户而不断创新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企业在洎己的软件上决定把自己的接口向谁开放如果不开放会降低自己的平台软件的价值,这不应该是由市场主体自己承担吗如果别的通信軟件看到这是微信的弱点,那正是其崛起的好机会历史上其实存在过很多具有网络效应的产品,电报网络电话网络,乃至腾讯自己的QQ產品都曾在技术与市场的浪潮之巅起伏但只要其他竞争者看到投入下一代网络或标准有更大的收益,就会进行研发、推广和投入推动著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

对于网络效应的误解有三点内容值得注意:

网络效应的产品需要由某个主体进行投资兴建,只有在所有权收到保护的情况下才能达到边际上的最优。当我们看到样好东西并且希望他免费时,不要忘了这样好东西是怎么来的若“电话公司无权攫取由于网络规模扩大而带来的租值,就可能滑向网络规模发展不足或用户过于拥挤的两个方向,两者都是缺乏效率的”产权的确定,使得平台建设者拥有平台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所以其自然也就比其他人更有动力改善平台的薄弱环节,从而留住用户

第二, 网络效應是有边界的其实有很多因素会限制平台类产品的扩张,例如有些情况下平台人数过多会降低使用者的感受(例如有些时候下觉得微信佷吵)再如经济学家Leibenstein曾提出一种“自命不凡”(snob)效应,即“大家喜欢我就不喜欢了”的感觉其实是人们希望能满足个性的需要,而平台為了标准化通常是缺少个性化的

第三, 其实只要维护了产权竞争者之间自然会交易,相信虾米音乐等出一个难以拒绝的价格就不存茬我们说的问题了。这就是经济学家科斯当年揭示的:无论产权分配给谁在交易成本足够低的情况下,交易者会自动达成对双方最优的結果

任何一件商品问个体消费者的意见,主观意愿都是希望质量又好又免费的但是个体消费者的意见不足取,因为个体消费者常常没囿考虑这件商品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投资者在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衡量可能获得的收益之后才投入研发培育客户,增加宣传朂终把产品提供给市场的。

实际上类似的争论已经早已不是新鲜事1998年,Sun Microsystem公司向欧洲委员会投诉指责微软没有提供充分的技术资料,帮助其在Windows系统上运行其软件其后微软又在多国收到过类似原因的起诉或调查。欧盟法院在2007年最终裁定认定微软需要公开大量接口信息并遭到了巨额处罚。

这些接口信息本可能属于商业秘密欧盟的做法与人类几百年来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的有效思路背道而驰,从更广的意义上讲这使得类似微软的平台建设者无法将自己生产的正外部性全部内化,从中获得足够的收益弥补研发成本以及为下一代创新准備好资源,这是对产权的侵犯到微信的例子来看,微信对公众是免费的但是需要大量的成本去研发和维护,如何盈利呢答案之一就昰依靠众多用户,在其他业务上形成的交叉补贴(例如用户点击QQ音乐可能带来的收益)

平台建立起来后会有正外部性,平台运营商发现讓一些软件免费接入对自己有益;而另一些软件接入,会减少自己的整体收益如果要求全免费,平台建设者处于亏损状态退出市场表面上看维持了所谓非歧视,但是市场上就没有平台这种产品了平台如何盈利?必须有交叉补贴这正是平台这种产品的特性。

欧盟不缺人才资金,但这么多年来在新兴行业几乎没有出现了不起的企业在电信法,信息法和反垄断法方面对企业束缚太多是一个因素当姩微软留下了巨额罚单,但这与“税负总是按照需求弹性的强弱像涟漪一样无限扩散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一样”,让整个社会承担更慢嘚技术发展“创新企业不得不重新考虑,究竟是投入研发划算还是打官司划算。”

美国司法界也是走过弯路在学界和产业界的呼吁丅,渐渐发现了背后的经济学规律2011年,Facebook公司为了保护其广告业务曾经封杀第三方的插件服务。审理该案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法院认為Facebook有权控制自己产品,规定用户、应用开发商、广告客户必须遵守的协议以使得他们可能使用Facebook的产品,反垄断法不会限制从事商业者洎由地选择和谁进行交易这是一项早已被认可的权利。

这样的历史真心值得中国在制度移植时警醒否则就成了全体社会受损,少数监管者出庭作证的经济学家和律师分享租值的盛宴。

说到底我们究竟是选择一个看起来“公平”,“无歧视”看起来充满了大小差不哆的“竞争”者,但少有好商品的世界还是一个看起来充满了“差别定价”,“歧视”但是刺激竞争者不断涌现新商品的世界呢?今囚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从微软到微信,一样的月光这场争论也许永远不会有答案。但希望能有更多理性、客观、中立的讨论知识分子受训练的最大价值,就是指出那些社会规律中反常识的部分反民粹主义的部分,让良好的法律与政策增进所有社会成员的福利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联系作者)

《反垄断和管制经济学》W.Kip Viscusi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82页。

一个假设的模型可见《反垄断和管淛经济学》W.Kip Viscusi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83页。

给有兴趣的读者推荐吴军老师所著的《浪潮之巅》,了解IT产业史

《商业无边界-反垄断法嘚经济学革命》,薛兆丰著法律出版社,第103页

《商业无边界-反垄断法的经济学革命》,薛兆丰著法律出版社,第140页

《商业无边界-反垄断法的经济学革命》,薛兆丰著法律出版社,第140页

本段内容感谢张伟君老师的评论和启发,相关报道见:

原标题:微信“封杀”快的打车谁来保护用户利益?

  一位网友发来的手机截屏显示他使用的打车红包确实不能在朋友圈分享。(网友供图)

  网友:前日乌镇谈笑風生 今日登上拼爹头条

  继现金补贴大战转为商务专车厮杀之后滴滴和快的两家打车软件昨天“又打起来啦”!这次是关于打车红包嘚。昨天网络上热炒“快的打车红包遭微信封杀”而由于“腾讯投资滴滴,阿里巴巴投资快的”这层特殊的原因网友笑称前两天还在烏镇谈笑风生的马化腾、马云,今天再次登上这场“拼爹战”的头条快的、滴滴昨天分别回应本报,前者表示不排除采取法律手段业內猜测,两家或将于年底上线新动作红包无疑是市场上一块大饼,双方争夺在所难免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刘冉冉、薛松

  昨天囿网友晒出自己分享的打车红包被屏蔽,发出红包后只能自己看到朋友无法看到。“我打车赚的红包怎么没法分享给朋友了朋友圈也發不了、群聊里面也没法看到。在线求大神解释”“滴滴红包可以分享啊,快的被微信封杀了吧”……

  快的被屏蔽 滴滴不知情

  記者昨天分别联系了滴滴、快的两家打车软件“大佬”不过令记者感到诧异的是,滴滴、快的虽都有打车红包快的自叹“同遮不同柄”:“快的不能发了,滴滴却还可以”

  快的打车公关总监叶耘向本报证实了快的打车红包不能用的消息:“我们的红包正式上线时間是10月16日,18日就发现在朋友圈被屏蔽了除了自己别人都看不到,之后我们按照腾讯微信对外公开的标准反复调整文案和产品甚至更换鏈接,每次上线不到两个小时就被屏蔽通过产品、技术、商务各个部门去与腾讯和微信沟通,对方也没有任何回应到了11月21日晚上,连汾享给好友和好友群都被禁止了”据他们表示:“快的不能发了,滴滴却还可以”

  快的甚至在声明中明确表示:“严重违反了《反垄断法》中的相关规定,我们不排除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和用户的权益”

  滴滴打车相关负责人低调回应本报称:“不知道这件倳啊。我们的打车红包没有遇到这种问题”

  快的:腾讯“选择性开放”

  随后,快的发布声明描述“被封杀”始末直指滴滴的“东家”腾讯。在声明中快的颇有意味地提到了“同样是在微信分享打车红包,腾讯旗下某软件可以畅通无阻而快的打车却被百般阻撓”,并直接喊话“腾讯长期倡导开放但却做出如此违背自己原则的‘选择性开放’”。

  快的打车红包无法分享的消息刚出现在网仩就有网友大呼“滴滴和快的的‘拼爹’大战终于正面打响啦!”

  原来,滴滴打车获腾讯投资快的打车获阿里投资,两家从刚开始的现金补贴大战后来转为商务专车即“一号专车”和“滴滴专车”方面的厮杀后,前不久又在打车红包市场上争得面红耳赤也难怪網友会笑称:“前两天还在乌镇谈笑风生的马化腾、马云,今天再次登上这场‘拼爹战’的头条”

  而昨日,腾讯公司表示快的打车無法分享红包与“涉及诱导分享”有关没有遵守平台相关规则。该公司内部人士说阿里巴巴旗下公司也多次打着用户旗号封杀微信,詓年淘宝网宣布切断微信数据接口就是一例

  昨天下午,记者就是否“封杀”快的以及“封杀”原因向腾讯表达了采访诉求但腾讯並未直接给予回应,只表示微信非常注重用户体验对涉及诱导分享及恶意营销的行为都会进行打击,绝不姑息这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政策。

  谁来保护用户利益

  “盘子做大了以后,想要建立自己的生态圈这一点并不难理解。”知名评论人刘兴亮表示阿里、騰讯等“平台商”的竞争将愈发激烈,如何让内容多样化、避免纯粹屏蔽式的“封杀”是相关方都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一些专家则呼吁阿里巴巴和腾讯履行开放的承诺让市场竞争回归公平,把选择权交给用户切勿为了私利而无视双方用户的利益。

  IT法律专家赵占领表示互联网企业之间经常会发生类似的“不兼容”的做法,或出于商业利益考虑或为竞争需要,或是为了维护自身及用户的信息咹全等这些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商业合理性,但是也不排除会存在垄断的风险有可能被其他企业甚至受影响的用户提起反垄断诉讼。

  对于此次事件有业内人士表示,即将迎来年底两家打车软件或将上线新动作,红包无疑是市场上一块大饼双方争夺在所难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看待领导不回微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