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小米在港交所上市市怎么样

概要:我们发现其对国内服饰行业的启发主要有三点:粉丝经济、高商业效率和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在服饰行业则意味着更丰富的款式,更低价,更新快,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我们发现其对国内服饰行业的启发主要有三点:粉丝经济、高商业效率和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在服饰行业则意味着更丰富的款式,更低价,更新快,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7月9日,小米正式登陆港交所上市,近4000亿港元的市值引发广泛关注。创立仅8年的小米,其逆势崛起不仅仅是资本圈盛事,也是整个手机行业的标志性事件,这对国内服饰行业同样将带来启发。

  无论是手机业,还是服饰行业,创新能力一度是中国企业的短板,国内品牌都免不了被国外同行质疑。不过短短几年来,小米已向市场证明价值,成为一种全新商业逻辑和边界突破的代表。

  随着中国服饰制造和零售正在逐渐崛起,陆续出现超过100亿营业额的服饰集团,但目前,市场上显然还未出现国内服饰版的“小米”。

  分析小米的商业逻辑,我们发现其对国内服饰行业的启发主要有三点:粉丝经济、高商业效率和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在服饰行业则意味着更丰富的款式,更低价,更新快,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商业效率低下将会被淘汰

  在供应链上,小米一直秉持“便宜要好货”的策略。虽然服饰和手机行业不尽相同,但这对服饰行业同样适用。

  雷军也举例男士衬衣,最贵的生产成本只有120块钱,最便宜的是15块钱,但品牌进商场的时候卖的都是1500块起。越来越多消费者认识到,他们购买的东西其实成本是非常低的,这将严重影响大家的幸福感。遗憾的是好像每个人都不挣钱,一个十块钱的东西卖给消费者几百、上千块钱,最后却没有人挣钱。问题就出在每一个环节的效率低下,看着加了十几二十几倍的价钱,消费者不买单,进商场的人少了,买的东西少了,摊销不掉,每一层都不挣钱,就要求定更高的价钱,结果就成了死循环。

  商业效率低下在服饰行业体现为高库存,这通常也是国内服饰企业最棘手的问题。

  在存货和供应链管理上,小米借鉴了戴尔模式的供应链管理,力图实现零库存,按需定制。而以美特斯邦威、海澜之家、安踏等国内服装品牌为代表,中国服装品牌的发迹模式是“明星代言人+中央台广告+代理商销售渠道”,比拼的是谁的声音大、谁的渠道能力强。2011年到2012年间,高库存、零售疲软重创中国服装产业,国内服饰企业业绩几乎都陷入困境。

  佐丹奴、班尼路以及堡狮龙曾经并称为时尚服装的三巨头,也比不少国际品牌更早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但如今没有一个品牌的日子是好过。 为了转型,国内品牌纷纷号称引入了 Zara 的模式。

  美特斯邦威创始人周建成早年创立子品牌Me&City时,就想效仿Zara的供应链,甚至深入其代工厂做调查,但是这个品牌最终没能如愿做大。

  这家红极一时的服饰企业在2014年因库存压力被迫关闭了近800家门店。仅在美邦宣布新品牌形象和上半年600%净利润增长的2011年,同年一季度末的存货超过30亿元,较2010年底增加了6亿元。 供应链体系对于品牌的利润起着决定性作用。周建成曾拿美邦与国外快时尚做比较:“它们有些产品和美邦价格一样,美邦没钱赚,但它们却还有利润,这是供应链做得好。”

  值得关注的是,海澜之家意识到了“快”的重要性,去年8月,海澜之家宣布1亿入股号称"中国Zara"的UR。

  区别于其他国内本土女装品牌 ,UR的创始人李明光公开表示自己就是“Zara的学生”,从一开始就将UR按照Zara的模式来经营。与优衣库、MUJI等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快时尚相比,UR更加重视快速供应链的基础上来融合当季的潮流趋势。 “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品牌与品牌美学的打造能力,这也是UR的核心竞争力。”李明光早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现在UR将以每年60至100家店铺的速度保持增幅,预计2020年国内外门店数量将超过400家,营业规模超过100亿。

  不过,对于这家正在快速成长的服装品牌来说,面对如何成为“中国的Zara”这个问题之前,它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 中国服装品牌在迈过100亿元营收这道坎之后,就会进入实体店的天花板。

  分销模式是商业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小米的销售方式也与传统手机厂商不同,以电商渠道为主。一方面小米不断挖掘供应链上的优质单品,一方面只要稍微改装一下,就会变成一个现金流产品,每年产生上亿的销量。

  如今过多实体店已经成了传统零售的包袱,连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开始将电商市场视为新的转机。中国不断跃进的互联网技术和电商市场实际上为国内服饰品牌带来新的机遇。

  去年9月,海澜之家曾与阿里巴巴签订协议,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的战略合作将成为公司在中国乃至全球业务最重要的和可持续的销量与利润增长引擎。

  不过今年1月,海澜之家转投腾讯,获腾讯25亿元投资,还有传闻京东和唯品会将继续跟投。早前美团外卖也宣布将与海澜之家开展合作,由美团外卖人员前往海澜之家线下门店拿货,承诺一小时送达用户。

  值得关注的是,太平鸟也在去年9月宣布与阿里巴巴达成新零售合作,目标年销售额在3年内突破200亿。

  有业界人士指出,腾讯和阿里巴巴分别入股两大服饰巨头,对于双方而言战略层面的意义都大于财务层面。这不仅意味着腾讯和阿里巴巴卡位战渗透进服饰领域,对服饰品牌来说,可以效仿小米模式,借助互联网资源加速增长的市场机遇。

  上述两大服饰品牌不仅通过电商平台提高渠道分销效率,另一方面也受到目前中国市场仍然缺乏依托大数据对销售进行预测的技术影响。国内科技公司原本具有数据跟踪技术,但是品牌目前还没有抓住这一优势,而Zara和优衣库均已开始新一轮创新技术布局,开展更加精准的零售预测。

  在小米之前,国内少有借助粉丝经济做大的手机品牌。在把用户瞄准发烧友极客之后,小米培养出一批铁杆粉丝,以此为中心不断扩充粉丝群体,把雪球滚大。除了手机零售商,小米同样充当了自己的营销公司。在这个过程中,雷军本人担当了原本位于品牌与消费者中间的意见领袖角色,大大拉近了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

  目前,国内服饰企业似乎还未出现雷军这样具有“克里斯玛”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不过粉丝经济的苗头已经显露。

  最接近小米式品牌信仰的或许是正在迈向时尚化的李宁,继上次在纽约时装周亮相后,该品牌又于上月底在2019春夏巴黎男装周期间发布新品,继续强调“中国李宁”这一核心主题。借助当前国货兴起和运动风潮两股趋势,以及李宁运动鞋在潮牌领域的热议,李宁精准捕捉到中国年轻人当前的消费心理。不同于其他品牌,真正具有体育精神和运动员基因的李宁在市场上具有足够的差异性,将品牌故事发展成优势,这也成为稳定的号召力来源。

  数据显示,去年李宁集团收入增长10.7%至88.74亿元,整体毛利增加12.7%至41.8亿元;毛利率提升0.8个百分点至47.1%。同店销售方面,今年第一季李宁销售增长10%至20%,其中零售及批发渠道分别录得10%至20%及中单位数增长,电商更录得大幅增长30%至40%。

  江南布衣也依靠忠实粉丝打下了扎实基础。江南布衣集团CFO Frank Zhu在接受时尚头条网专访时就表示,“忠实的粉丝就是JNBY最大的无形资产”。

  目前,江南布衣集团在中国设计师品牌时装行业占最大的市场份额,其粉丝的忠诚度也超过其他国内女装品牌。

  截止到去年底,集团线下渠道会员已超过 240 万,微信帐户订阅人数超过 190万,微博粉丝数逾 80 万个,天猫店铺关注粉丝数逾 230 万个。最近一年内活跃会员账户(任意连续 180 天内有2次及以上消费)数目逾29 万个,消费总额超过人民币5000元的会员账户数目逾 14 万个,其消费零售额达 16.7 亿元。2018 上半财年,来自会员所贡献的零售额占总销售额的67.4%,粉丝经济持续成为江南布衣业绩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现在,江南布衣牢牢抓住设计师品牌粉丝群体,并且还在通过多品牌矩阵不断扩充这一群体规模,目前集团旗下已有8个品牌,包括女装 JNBY、男装 CROQUIS 速写、男装SAMO、时尚环保品牌REVERB、童装 jnby by JNBY 和 Pomme de terre 蓬马、高端女装less以及JNBYHOME。

  虽然粉丝经济和新零售在小米的身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年中国最大垂直电商凡客的衰落也证明,产品依然是服饰品牌突出重围的关键。

  从2007年创立到2009年这三年,平均增长达到29576%的凡客诚品似乎与小米的商业模式有几分类似。几十元一件T恤和球鞋,同样主打性价比。而且凡客也曾受益于名人效应,邀请李宇春、韩寒等名人为其背书,着实为凡客积累了一批粉丝。创始人陈年放话称,2011年凡客要卖出1亿件服装。

  最终,过度自信的扩张和高库存拖垮凡客,证明了前文所述商业效率的重要性。最根本的,还是凡客对商业模式的重视超过了产品本身,而小米近几年来在产品上却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如今消费者想到小米,第一反应就是性价比极高的产品。

  如此的定位,与服饰行业中的快时尚如出一辙。粉丝经济和商业效率固然重要,但是产品作为面对消费者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消费者最终是否决定购买的关键,而对产品差异性的打磨往往被品牌所忽略。

  这恰恰是当前海澜之家、UR等有意成为中国版Zara的品牌弱点。

  事实上,国内服饰品牌与Zara的差距不仅在于供应链,还有产品本身。虽然Zara以抄袭等快时尚陋习著称,但是时尚度却成为其在快时尚行业中一直难以被超越的核心竞争力。同样是对T台趋势的快速复制,Zara能够吸引更多对流行趋势敏感的消费者,背后是数据预测应用功劳。

  当市场提供的产品丰富程度过高的时候,消费者只会选择某一个标准下的头部品牌。例如,在预算有限的前提下,当消费者希望购买时尚度较高的品牌,他们会选择Zara,而不是次要选择“中国版的Zara”。因此,对于主打平价产品的国内服饰品牌而言,他们的机会只能是将性价比做到极致,成为消费者的一种生活方式。优衣库的模式比较具有参考性。虽然时尚度不及Zara和H&M,但是对质量和性价比的重视已经令其通过差异性优势异军突起。

  察觉到中端市场的拥挤后,其他国内服饰集团如太平鸟、EPO集团都已经有向中高端上移的趋势。不过小米对消费者生活方式产品的全布局依然具有启示作用,现在一些服饰集团已经开始对生活方式品类进行布局,例如江南布衣就推出了自有家居品牌,海澜之家也推出海澜之家优选生活馆。

  国内服饰目前还没有出现一个“小米”,或许正是因为缺乏“实现商业终结形态”的野心。打破跟随Zara的思维定势,建立全新的商业逻辑,才是新的出路。(来源:时尚头条网)

DoNews7月9日消息 (记者 费倩文)两年前,创始人雷军表示“五年内不上市”的小米终于还是在香港主板上市了。

7月9日上午9时30分,伴随着敲锣声,备受瞩目的小米集团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成为首家“同股不同权”公司。小米上市首日,开盘价16.6港元,较发行价17港元下跌2.35%,惨遭破发。按开盘价计算,小米市值达到473.26美元。

对于上市首日股价破发,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雷军在现场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天大势不好,刚才我的同事告诉我,远超我们的预期。我觉得小米基本面非常出色,也是非常创新的公司,相信长期表现会越来越好。

自5月3日港交所官网披露小米IPO申请文件起,这两个月时间里,站在IPO“风暴”最中心的雷军和小米受到的关注和议论,超越其成立八年来的任何时候。

从“首家同股不同权”公司,到差点成为“首家CDR企业”,再到香港招股遇冷,从一开始1000亿美元的估值传闻到最终543亿美元市值落地,小米IPO之旅,可谓一波三折。

雷军在上市前一天,即7月8日,发布公开信称,经历过大起大落且面对资本市场跌宕起伏,小米能够成功上市就意味着巨大的成功。

直击小米港交所敲钟现场

港交所重新装修后,首次迎来如此火爆的挂牌仪式。

7时30分左右,港交所大厅就挤满了前来参加小米上市仪式的小米员工、投资人、券商、媒体记者等约600人。据不完全统计陈彤、王卫、孙陶然、俞永福、霍建宁、傅盛、前小米副总裁雨果·巴拉等雷军好又,小米13位创始人雷军、林斌、黎万强、黄江吉、范典、刘新宇、王海洲、李明、屈恒、秦智帆、李伟星、孙鹏、管颖智全部出现在了上市现场,另有175名小米员工代表19000位员工出席。此外,小米特别邀请了6名从2010年开始就支持小米的米粉来到现场。

8时20分,小米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现身港交所大厅进行敲钟前“暖场”,与来宾简短打招呼后离开。这是雷军第二次来港交所敲钟,上一次是2007年,雷军带领金山在港上市。

9点,在仪式环节,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港交所主席史美伦、港交所总裁李小加上台亮相。紧接着上台的是雷军、小米投资者以及战略合作伙伴,然后,雷军和俞永福、张旋龙、求伯君、邹涛、陈年、孙陶然等特邀嘉宾上台,接下来,雷军和合伙人共7人;雷军和高管、董事17人;雷军和中介机构分别上台亮相。

在敲钟前的致辞环节,雷军回顾了自己的创业史,感谢了当年与自己喝了一碗小米粥就并肩作战到现在的联合创始人,“八年前,我有一个疯狂的想法: 要用互联网方式做手机,提升中国产品的全球形象,造福全球每个人!说实话,几乎没有人相信这个疯狂的想法。谢天谢地,公司第一天开张,有13人一起过来一起喝小米粥。我至今都不知道,他们当时是否真的信了,他们都在现场,大家可以问问他们。”

雷军感谢了这次包括李嘉诚、马云、马化腾在内的众多投资者,以及一开始就选择支持小米的“米粉”。雷军坦言,正是因为港股的改革才换来小米的上市,虽然资本市场的大势不好,但是他相信好公司依然会脱颖而出。

“10、9、8、7……”在现场人群的齐声倒数中,9时30分整,挂着招牌式微笑,手拿鼓槌的雷军,挥动鼓槌在一个3米宽、200公斤重的超大型铜锣上敲了一下,全场沸腾。

“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小米每一寸血管里都流淌着创新的血液。”雷军称,没有不承受误解甚至非议的创新。小米股票开始交易对雷军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根据此前小米的招股书披露,小米将在内地发行CDR,同步在香港上市。而小米最初预计的上市节奏大概是,先在内地CDR上市,一两天后再前往香港上市。

对于这样的计划,资本市场普遍认为,雷军的运气太好了,因为通常来讲同样量级的企业,在A股IPO的市值普遍要高于美股和港股,一旦小米先在A股IPO,有一个比较高的市值,就有助于其后续在港股的IPO。

但这个计划,在中国农历端午节期间落空了。就在CDR上会前夜,资本市场关于小米估值的定价还仍是分歧焦点。有人觉得700亿美元或800亿美元是可以接受的,但同时又不少投行人士认为小米的估值甚至不应该高于400亿美元,后者显然是雷军和小米其他股东所不能接受的。

6月19日早间,小米发布公告称,“公司经过反复慎重研究,决定分步实施在香港和境内的上市计划,即先在香港上市之后,再择机通过发行CDR的方式在境内上市”。

由于CDR被延后,要先在香港上市的小米就面临着巨大的估值压力。

估值也是围绕小米的最大争议。初时,头顶巨大光环的小米受到了投资者的一致青睐,给予的估值亦在1000亿美元-1200亿美元之间。

随着小米招股说明书的披露,其IPO估值却一路走低,下限逐步从1000亿美元下滑到800亿,700亿、600亿美元。在6月21日港交所披露更新后的招股书中,小米估值更是下调至550亿美元-700亿美元。

面对这一抛物线般的估值走势,雷军的表述也由“小米是腾讯乘苹果的估值”变成“我也不想开价了,你们随便开吧,总不至于连550亿美元都不值吧”?

令雷军没有想到的是,市场给出的答案是真的是不值这个价。

7月6日,小米在港交所公布了配售结果,公告称,发售价定在发行价区间17-22港元/股的下限17港元/股,以IPO前的股数计算市值约484.73亿美元,再加上绿鞋新股,小米最终估值为543亿美元。这也意味着,从2014年至今,小米的估值增幅仅有93亿美元。2014年小米估值已有450亿美元。

市场对小米估值的分歧,主要来自于对其互联网业务价值的分歧。

一直以来,小米都自称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但其主要营收却来自硬件。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来自智能手机的销售收入分别为537.15亿元、487.64亿元和805.64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0.40%、71.26%和70.28%;互联网服务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8%、9.6%和8.6%。

智能手机是小米的主要收入来源,但雷军始终强调小米并非单纯的硬件公司,而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对于商业模式,小米也曾在招股书中解释:“尽管硬件是我们重要的用户入口,但我们并不期望它成为我们利润的主要来源,我们把设计精良、性能品质出众的产品紧贴硬件成本定价,通过自有或者直供的高效线上线下新零售渠道直接交付到用户手中,然后持续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互联网服务。”

为了说服投资者接接受小米的高估值,雷军和小米管理层最近几个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在今年4月小米武汉发布会时雷军就宣布小米硬件综合利润率低于5%,以告诉外界小米不靠硬件赚钱是一家互联网公司。

不过,毕竟目前由于手机销售占到了小米营收的七成以上,市场通常依然将小米定义为一家硬件公司。,6月23日,在小米全球发售新闻发布会上,雷军称“过去一个星期我终于想明白了,小米是全球罕见的,同时能做电商、硬件、互联网的全能型公司。不纠结小米是硬件还是互联网公司,更在意的是小米是不是独一无二的公司,是个新物种,这个新物种叫什么名字,后面会有更多这样的公司产生,那个时候会有一个名字来形容这类公司。”

7月8日,雷军在公开信中再次强调了小米的互联网基因,他披露数据称,2017年小米收入1146亿元,只用7年时间就跨过了1000亿营收门槛,同比增长67.5%;2018年一季度同比增长85.7%,电商及新零售平台贡献的收入占比 63.7%;2017年互联网服务收入占比8.6%达到99亿元,2018年一季度互联网服务收入占比又提升至9.4%。“这充分证明了我们互联网的业务能力,我们可以把硬件和电商带来的流量转换成收入和利润”。

在今天的敲钟仪式上,“小米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这句话至少被两次提起。第一次是港交所官员发表致辞时,介绍小米“为一家中国互联网公司”,随后雷军在致辞中也提到“我们是一家互联网公司”。

不过,从最终的定价,以及上市后的股价来看,市场上显然更多地还是将小米看作一家硬件公司。小米当前对应的市值在 485 亿美元左右,现场的分析师认为这一估值是比较合理的。

上市之后,小米需要继续扩大互联网服务营收的规模,以向投资者和用户证明其互联网公司的定位。

雷军在公开信中称,“小米上市只是刚刚开始,上市从来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奋斗不是为了上市,我们上市是为了更好地奋斗。成功上市只是小米故事中的第一章的总结,第二章更加华丽绚烂。”虽然上市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有理由期待,小米上市之后的下一个故事。(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米港交所上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