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4变电脑高手也行啊,变桥牌酷派大神plus是什么鬼

6667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dgbrg.com/13P其次,我认为有一本书挺不错蓝天出版社的&开启桥牌之门与桥牌初级速成&可以考虑作为第一本桥牌读物。这个需要在网上买,不知道还能否买到。第三,当然,还有伟大的BBO(如果英语不好的话,就上联众吧。联众的问题是一开始没人跟你打,因为大家都很在乎自己的积分)。这之后,你需要有个搭档。如果你想在桥牌之路上少绕弯,那么这是避免绕弯的第一步。说实话,一开始看什么书不算太重要。如果能有一个人和你一起看同一本书,一起学起来,这比什么都强,强于上面我先说的那三小点。在这里解释原因将会是非常累赘的,但这确实是句实话。(我目前只认识一个人,独自学桥牌并且后来能有模有样。这个人是我现在的搭档,我当初只拉他一起打过一两次。大概半年后,他给我说他很喜欢,自学了很久。我当时就很佩服他,和他打了打,还不错。正因为这个,我决定和他做一个比较固定的搭档。)关于找搭档,从你身边熟悉的人开始挑,要从那种平时爱动脑的人里面挑。实在不行也可以看看当地桥协。如果你在学校可以打听一下学校里有没有爱打桥牌的小群落。还有听说现在也有不少QQ群专门是桥牌的,可以搜一搜,不失为一个办法,但我并不推荐。如果你有幸有一个一起学习打牌的搭档,恭喜你,我推荐的那本书可以现在可以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剩下的事情就是一起打牌,多讨论。这时候BBO的优越性就凸显出来了。打了半年到一年的时候,你们需要找个老师,也就是一个有足够桥牌经验的人。这是避免绕弯的第二步。这里我也只能说祝你好运了,可以考虑到你们当地的桥牌协会看看情况。还有极为重要的一点:从开始打桥牌,就要一直找书来读。无数人都在说,过了入门这一关之后,想不断提高桥牌水平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书。这是避免绕弯路的第三步,也是我一直在饯行的。当然这一条并不是强制的,因为你们打桥牌目的可能只是社交,只是娱乐,那就没有什么必要读太多书了。不过看书总是有好处,而且最高效。外加一条:请重视基础,重视基本功。推荐英文资料:维基百科List of bridge books页面,里面有些书单,可以找基础类的来看。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有中文译本。(美国是世界上桥牌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桥牌教育体系也相对完善,所以英文资料还是很有价值的。)那么最后如果你确实找不到搭档,当然也可以自学。走弯路罢了… 完整认真看一本入门书,上网开始网络桥牌(请准备好被喷被骂被遗弃)。请忍耐一开始最苦涩无趣的阶段,你最终会在大熔炉里锻炼出来的,基础总会有的。当然这样打极可能跑偏,不过更重要的还是你的思考,桥牌总给人思考的无限空间。这才是桥牌的魅力所在,要调用你所有的记忆力,观察力,推理能力以及集中精力,:)。这个回答里我有些内容并没有说的特别清楚,需要自己找。原因是如果学桥牌这点主动性都没有的话,是很难学会的。注意,我意思确实是"学不会",而不是"学不好"。最后,我很乐意回答一切有关桥牌的其他问题。第一次用知乎回答问题,若有不足请见谅。祝你能越来越多地体会到打桥牌的乐趣,那是难以言传且不可言尽的乐趣。赞同 1131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图片】f4变电脑高手也行啊,变桥牌大神是什么鬼【友谊已走到尽头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67,814贴子:
f4变电脑高手也行啊,变桥牌大神是什么鬼收藏
道明寺变得好有金融头脑哦
,不仅是学霸还是金融天才耶
又是学霸又是桥牌大神又精通三国语言,吹牛.逼不打草稿啊
第一张是谁,好像郭采洁
桥牌是日本那边流行的,会不会是漫画的剧情
金融天才,可惜还是个傻阿寺
男主的发型仿佛刺猬一样
剧情不这么改男主炫富还学渣,广电不会让过的
嘴没有想象中那么凸,但还是歪歪的。
大概不大改的话只能变网剧了
桥牌上高智商游戏诶,不过f4专注打桥牌也确实很高兴
比尔盖茨喜欢玩桥牌
换台刚好看到杉菜踢道明寺,虽然演技有点儿尬,但挺好笑
一点贵族气质都没有
一星接好了
郭采洁??
金融天才这个人设好厉害,崇拜了
道明寺人设好傻
我也会炒股,可以不可以当金融天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话说台版当年不是被禁播了吗,现在大陆版不改肯定不让播
卖天才人设,可是语文理解有点问题,献丑都理解错有点无语
可能是因为我爸爱打桥牌,所以我对这个不太奇怪我爸觉得会打桥牌很厉害,这是动脑子的活动,非常看不起我妈斗地主打麻将
阿寺的人设死了
比除了家里有钱一无是处的人设,这个就稍微好一点点
登录百度帐号后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
您所在的位置:
张超《重返二十岁》播放破5亿 大玩眼神杀
来源: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 20:52:38人气:147
张超《重返二十岁》播放破5亿!黑白光影中大玩“眼神杀”近日,演员张超拍摄的一组黑白大片曝光,气质冷峻质感高级,光影变幻中上演&眼神杀&。照片中,张超一身黑色造型出镜,爵士礼帽衬
张超《重返二十岁》播放破5亿!黑白光影中大玩“眼神杀”近日,演员张超拍摄的一组黑白大片曝光,气质冷峻质感高级,光影变幻中上演&眼神杀&。照片中,张超一身黑色造型出镜,爵士礼帽衬托出他优雅的绅士气质。在黑白的影调下,张超的五官显得更加立体,面部棱角分明,性感胡茬更是添加了一丝熟男气息。深邃的眼眸饱含故事,时而忧郁,时而充满柔情。整组大片画面精致简约,多变的眼神转换,展现出张超既高冷又温柔的多面气质。沉思、回眸、与镜头对话,每一组细微动作和眼神的切换都散发独属于他的魅力。张超主演的电视剧《重返二十岁》正在热播中,他在剧中扮演的音乐导师谭子明也兼具高冷和柔情的多种特质,既暖萌又毒舌的人物特性深受观众喜爱,引得大家纷纷表示&希望身边也有谭子明这样的男友贴心守护&。而他主演的另一部作品《独家记忆》目前也正在热拍当中,《重返二十岁》中&毒舌导师谭子明&到《独家记忆》中&儒雅浪漫慕老师&的角色转换又会带给观众哪些惊喜?我们拭目以待!张超大片来袭立体五官棱角分明张超低眉沉思贵族气息浓郁张超气质冷峻忧郁高级感十足张超深情回眸眼神撩人张超双目柔情故事感十足张超头戴爵士礼帽展现绅士气质
首页上一页1/71
上一篇:下一篇:
最新电视资讯
奔忙在都市森林中的蚁族白领,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姑娘,无意间卷入了一场杀人案,成为凶案嫌犯。原本死水般的庸碌生活被瞬间打破,在警方和黑帮的双重追查下,求生的本能使人性在在危机中慢慢发酵出危险的味道。事业成功、家庭美满的前法医、一夜之间失去了妻儿的踪影,为了寻找到消失的家人,他独自一人苦寻十年,最后却选择了用一场连环杀戮为自己找到答案,即使答案是他无法承受的残酷。暴躁、偏激却头脑灵敏的“坏警察“,被世俗所流放。想要重归警队,他必须去解开一道无人能解的谜,让作恶的人为他们的罪孽埋单。然而,当真相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却无法证明自己的推理。谎言被更大的谎言遮蔽,罪恶被更深的罪恶掩盖。黑暗降临后,唯一能照亮夜幕的,是善良人心中的微弱光芒。
2第20集剧情
3第20集剧情
8第10集剧情
9第31集剧情
10全集剧情
通知:本站所有资源均第三方资源提供,一切关于影视版权类问题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C)
乐哈影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更多资源加微信哦
乐哈影视网李开复:教育之路上的虔行者
日13:48  来源:
  李开复这个名字最初进入中国人的视线,是因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帝国――微软要在中国创办研究院。1998年夏天,李开复空降北京,虽单枪匹马却雄心勃勃:投资8000万美元,寻找100个最杰出的研究人员,建立“微软中国研究院”。他开始频繁奔走于中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还不时把橄榄枝抛向在国外学有所成的华人。微软中国研究院在日的成立成为当年(,)业的一件大事。首任院长李开复充分发挥了他卓越的管理才能和公关能力,短短两年,微软中国研究院超速发展,与政府部门及各高校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迅速聚集了大批顶尖人才。李开复对人才的重视在业界有口皆碑,人们称他是“最有伯乐眼光的领导者”、“技术领域的超级猎头”。在他的带领下,微软相继与许多高校建立“联合研究实验室”,共同开展在计算机领域的基础科研;并在许多高校成立了微软俱乐部,与在校学生进行互动。这些俱乐部中的很多优秀人才都在毕业后直接进入微软工作,为微软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有生力量。1999年10月,李开复带领他刚刚组建一年的团队赴美国向比尔?盖茨汇报工作,汇报结束后,盖茨说了那句著名的话:“我敢打赌你们都不知道,在微软中国研究院,我们拥有许多位世界一流的多媒体研究方面的专家。”
  如今,微软中国研究院已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微软全球五大基础研究机构之一,是微软在海外开设的第二家基础科研机构,也是亚洲地区惟一的基础科研机构。目前已经拥有数字多媒体、多通道用户界面、无线及网络,以及数字娱乐等领域的170多位科研技术人员,而微软全球的研究机构一共也只有700多人。他们已经获得至少200项国际专利,共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950多篇,并已有多项技术成功转移到微软的核心产品当中。6年中,微软亚洲研究院培养出了多名世界一流的技术专家――张亚勤、沈向洋、张宏江,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日,张亚勤出任微软全球副总裁,成为微软的第二位华人副总裁。而李开复早已于2000年被召回美国,成为当时微软职位最高的华人。
  在完成这一辉煌事业之前,李开复在技术和管理上早已是声名赫赫了。1961年,李开复生于台湾,11岁时赴美国。1983年他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计算机学士学位,后又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博士学位。读书期间,李开复一直是学校里的明星学生。除了在计算机上的杰出表现之外,他还是桥牌高手,曾在北美比赛中获过第一名。读博士期间,李开复开发的“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曾在北美电脑下棋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并因为击败了人类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而名噪一时,这是全世界第一部自己与自己下,自己学习、自己总结的电脑。
  1987年12月,李开复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 他采用统计方法,把语音识别率从40%提升到了96%以上。1988年3月,在纽约举行的国际语音处理的最高学术会议上,李开复的研究成果轰动了学术界,从此,所有以传统的专家系统研究语音识别的人全部转向了统计方法。美国《商业周刊》为他的这一发明颁发了“1988年最重要科技创新奖”,在李开复毕业之后,这个系统还多年蝉联全美语音识别系统评比的冠军。直到今天,全世界所有语音识别的研究者仍是在他当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前行。
  加盟微软前,李开复曾担任美国SGI的全球副总裁。此前,他还曾在美国苹果电脑公司工作了6年。就是因为他的一份题为《如何通过互动式多媒体再现苹果昔日辉煌》的报告,苹果公司走上了多媒体发展的道路,并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再次辉煌。李开复在苹果公司的最后一个职务是交互式多媒体部门的副总裁,苹果公司后来开发出的QuickTime,QuickDraw 3D,QuickTime VR,PlainTalk等产品,都有李开复的心血。多年之后,李开复当年的上司见到他,还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不是这份报告,公司很可能会错过在多媒体发展的机会……今天,在iPod的成功里,也有不小的一部分要归功于你和你那份价值连城的报告。”
  开复老师
  “中国的学生有很高的智慧、良好的基础和勤奋的习惯。但是,在中国步入世界时,如果能够有良师帮助中国的学生更积极一些,更勇敢一些,更自信一些,他们必然能够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成为中国的崛起的关键。”
  “中国的学生非常优秀,但是中国的学生非常困惑,因为他们面对着高期望的父母、较陈旧的学校和老师、浮躁的社会心态。如果能够有过来人帮他们指路,让他们能走得更踏实一些,更精确一些,他们将成为中华民族更上一层楼的最大动力。”
  在这两段话中,李开复都提到了“师”的重要性。我猜想,如果让李开复在“总裁”、“博士”等等一大堆头衔之中选择他最爱的,那一定是:“开复老师”。教育的关键在老师,好老师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李开复一直强调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的形成,与他本人的经历有极大的关系。1972年,长李开复很多的大哥从美国回台湾探亲,看到李开复小小年纪整天被考试和功课压迫着,却不知道学的东西有没有用处,于是决心把他带出去。这一年,11岁的李开复来到了美国田纳西州的一所教会学校,成了那里的唯一一名华人学生。多年以后,他认为,是美国的教育让他弥补了自己的短处。对他这个唯一的华人学生,这所教会学校的校长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他利用午餐时间亲自教李开复说英文,轻轻抹去了这个小孩初到异地心中的那一丝恐惧;一年以后,直到老师认为李开复的英文已足够好的时候,才让他和同学们一起在课堂上参加考试;老师不留作业,不考背课文,还告诉他期末考试要看他在课堂上发言和提问的多少。这些老师,就这样为这个从台湾来的孩子打开了另一扇窗。从此,李开复得以脱离背诵和名次的轨道,真正走上了中西融合的道路。
  而对李开复影响最大的,还是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时的导师、图灵奖获得者罗杰?瑞迪。“我在自己的道路上历经无数起伏跌宕,惟有1984年和导师的那场对话始终不能忘怀。”这是李开复说过的一句话。当李开复投到瑞迪门下时,瑞迪正准备组建一个团队,用专家系统来解决不特定语者语音识别的难题。但是李开复却并不看好专家系统,而是认为统计方法可以解决问题。在当时,李开复所提出的方法并不被大多数研究者看好,但瑞迪却说:“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支持你用统计方法研究下去。”当李开复说目前的语料数据不足时,瑞迪表示可以帮他去找国防部,让国防部出钱建立一个足够大的语料库;当李开复说实验室的计算机速度太慢时,瑞迪又帮他买来了最新、运行速度最快的机器。
  那段时间,李开复每天工作18个小时,写了至少10万行程序。1987年12月,李开复的“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终于成功了。在李开复的成功里,导师瑞迪功不可没。
  正是因为这些让人尊敬的老师在关键时刻的点拨和支持,李开复一路顺利地攀上了科学的高峰。然而,在与中国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他发现,这些孩子好学、勤奋、充满激情,但却对未来感到迷茫,而且无处求助。大部分的老师只是充当了“授业”的角色,却不能“传道”也不能“解惑”。尤其是2001年夏天和某著名高校的一位副校长在央视一个对话节目中的辩论,更是让他对中国当前的师资质量充满忧虑。当天的讨论是围绕“当今中国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展开的。两个人的辩论从“人品第几”开始,李开复把“人品”列为最重要的素质,而那位大学校长却很不以为然,他坚持认为“创新第一”,“人品”被他排在了三名以外的位置。这位校长甚至认为:培养孩子的人品是父母的责任,而学校的责任是让他们更聪明。这次辩论之后很多天,李开复都不能平静。“我本来以为学生在学校应当受到正面的影响,可是我发现他的想法会误导学生,幸亏他的很多话在节目播出的时候被剪掉了。”“如果决定中国技术发展方向的人是这么无能的一个阶层,那它为什么会有希望呢?”在这种强烈情绪的驱使之下,他忍不住给当时主管教育的李岚清副总理写了一封信――
  “真正需要彻底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中国的教育。中国若希望成为科技强国,中国的下一代一定要赶上外国。而若想有一批出色的下一代,中国一定要有一流的教育体系。”
  “见到这么多问题和这么多有潜力但是没有希望的学生,我曾有过冲动,考虑改行成为教授,更直接地去帮助学生。我也曾写过一篇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随信附上。 但是,一个教授只能够改变数百学生,一篇成功的文章只能够影响数千学生,而中国需要改变未来数亿学生的命运。只有经过教育的彻底改革才能够给他们成才的机会,给中国成为科技强国的机会。”
  “希望这封信,对岚清总理有所帮助。若有需要开复帮助的地方,只要是能帮助中国的下一代的事情,开复义不容辞。”
  在李开复的演讲和文章中,这样动感情的语气鲜少见到。一位微软员工在他的里写着:“李开复式的激情,是一种柔和绵长的激情。他给中国学生的四封信也值得慢慢、仔细阅读,一盏台灯,一杯咖啡。”这封信里展示的,则是李开复另一种形式的激情。而这种激情针对的,是中国的师资和教育体制问题。
  李开复被称作“开复老师”最多的地方,还是他的开复学生网。“我希望能以这个网站为平台,为中国的学生们提供多方面的帮助成长的资源,包括相关的教育文章和网站学习资源、各地高校学生们的经验介绍和心得交流,从而帮助中国学生的成长。”这是李开复创办网站的初衷。自开复学生网于2004年7月开办以来,于今已有注册会员4万余人,发帖总量达170000余篇,每月有近10000人来访、1500人注册,已经成为一个深受广大学生及IT从业人员喜爱的论坛。
  点击进入开复学生网,非常典型的“工科网站”页面,极简单,甚至给人有点土的感觉。但页面下却澎湃着汹涌的激情,在他的会员眼中,这里是一片喧嚣世界中难得的净土。他们在这里发问,也答问,疑惑,也解惑,用共同的努力一起维护着这个精神家园。开复学生网的论坛分为学习讨论区、职业讨论区、成长讨论区、计算机讨论区、综合讨论区五个区,每个讨论区又分了若干“分区”,如学习讨论区就有学习方法、教育体制、专业考试、学习资源等分区;综合讨论区又有国家、国际、文学、艺术等分区,涵盖了学生生活的所有领域。活跃在网站社区各版和学生交流的不仅有李开复、社区最有价值专家,还有很多热心的各界专家学者、老师,以及一些在美国读书和工作的公益人士。李开复只需要为他租用的服务器支付费用,所有在他的网站上为学生服务的人员全部都是义务工作。李开复长期坚持在网上和学生交流,除掉特殊情况之外,基本上是一天一帖或一天数帖。就在今年七八月间深陷官司的日子里,他仍在回答学生们的问题。到如今,一年多以来,他已在开复学生网的论坛里亲自回答了2000多个问题!
  很多学生在这位精神偶像的影响下逐渐走向成熟。一位网友在留言中写道:“我原来是个很自闭很胆怯的人。就连上课组织个节目都要恐惧半天。但现在我已经能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了,并且在学校还能去带领别人做些小的科研项目。短短的大学一年,我变化了很多。李博士给我的性格注入了积极的因素和向上的激情。原来的我一直怨天尤人,不仅不快乐,也解决不了问题。我不想再那样,我要自己做好我要做的事情。” 有些学生刚成为会员时非常困惑,问的问题也很“幼稚”。但现在他们之中有些人已经慢慢成熟,有的成为了版主,有的成为了最有价值专家,帮助像他们当年一样困惑的学生一步步走出困惑。
  作为大公司的高管和技术专家,李开复有太多繁杂的事务需要处理,也有很多技术方向上的问题需要思考;作为重视教育的父亲,李开复还有太多的事情要为两个女儿去做。因此很多人不相信李开复真的会亲自去回答这些问题。对于类似的问题,李开复很无奈,但他仍然会礼貌地回答:凡是署了我名字的,都是我亲自回答。他利用了一切时间的碎片来做这件事,比如开会的间隙,或少陪家人一些时间。对此,一位网友说:“‘开复式答问’的风格太鲜明,不可能进行惟妙惟肖的模仿。典型的‘开复式答问’是,从连绵复杂的现象中抽出一个或几个结构性要素,然后建立逻辑的拓扑结构,诉诸清晰简洁的语言表述,给受众造成强烈的高屋建瓴的认知冲击。”
  李开复以他的智慧和道德水准,在中国学生中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而同样的,他也深爱着他的这些学生。在一次接受《西雅图时报》的采访时李开复说:“我觉得这些学生像是我的另外一个大家庭。”“和学生交流是我的一种爱好。”
  对他的学生们,李开复有着一颗慈母一样的心。尽管李开复始终把中文当作自己的母语,但是因为极少使用书面中文,所以他用键盘拼写中文的速度非常之慢。可是,当他看到很多中国学生不能用英文和他交流时,他开始认真学习用电脑录入中文。而如今,他已经用他的“蜗牛”速度写了一部纯中文的书。
  凌志军的《我眼中的李开复》一文中还讲到一个故事:有一次,李开复到北京大学去演讲,那是一个能够容纳400人的会议厅,却来了800个学生。主办者非常为难。他们担心如此拥挤的场面会发生事故,只好委婉地劝说一部分学生离开。
  这时候李开复站了起来,对主办者说:“不,你们不要让学生离开,只要把大家分成两部分就可以了。”
  主办者望着他,有些茫然。
  他接着说:“就让我讲两场好了。”
  “那个晚上,李开复在同一个讲台上连续做了两场内容完全相同的演讲。我知道他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所有的成功者都非常珍惜时间,以至于人们会用金钱来衡量他们的每一分钟的价值。有一次我遇到开复在美国的同事,谈起他在中国学生身上花费的时间,那位同事听得直摇头,脸上露出既感佩又难以理解的表情。我觉得我能理解开复,因为我始终记得他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我看到很多中国学生的生命被浪费了,觉得很可惜。’”
  9月19日,李开复又一次踏上了北京的土地,当天已经有学生迫不及待地去他下榻的酒店和他讨论问题。9月24日,李开复在北京做新书的签售活动,当天,他和他的学生们举行了聚会。
  开复的中国心
  “浓郁的中国情结”,这是描述李开复时人们经常用到的一个词组。有一次,李开复在清华演讲,当一个学生问他为什么回中国工作时,他回答说:“我从小就一直牢记父母的教诲: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炎黄子孙。我希望,当我年老体弱时,回首往事,我会很自豪,因为我为中国人做了一点事;我希望,当我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人们想起我时会说,李开复曾为中国人做了一点事。这样,我就会觉得没有虚度这一生。”有位同事后来说:“开复终于把这句话说出来了。以前他从来没有这样说过,但我能够感觉到,他心里有这句话。”很多人不明白李开复为什么“不务正业”,对中国的教育投入那么多的关注,其实答案就在这里。是对自己民族深深的关切和对自己民族身份的强烈自觉,让他不知疲倦地奔走呼吁,不厌其烦地演讲、写文章,为学生答疑解惑。
  很多人还说,李开复的“中国情结”来自于他的父亲,他是“背负父命前行的人”。的确,有一些影响是在你毫无知觉的时候就悄悄渗入了内心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影响会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李开复的父亲李天民曾经一度活跃在政坛,但因台湾的官场文化让他感到强烈的厌恶,后来他开始将精力转移到国际事务以及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方面。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的学者很少有人从事近代史的研究。但李天民出于学者的良知,认为台湾在近代史研究方面不应该留下空白,应该客观地看待历史,而不应在历史的研究中掺入太多政治的成分。于是,他利用一切机会收集近代史的资料,并对共产党的多位重要人物进行过研究,60岁以后陆续出版了《刘少奇传》、《林彪传》、《周恩来传》等著作,有的还被译成日文和英文出版。如今,他的几位弟子都已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方面的顶级专家。1993年,已是70多岁的李天民终于重返四川老家,从此,他在母亲坟前痛哭的场景深深地刻在了李开复心中。作为父亲53岁才得来的老来子,李开复与父亲的感情并不亲密,那是他见过父亲的唯一一次流泪。父亲的泪,让他对曾经模糊的故乡产生了奇妙的情感。
  父亲把一直悬挂在自己书房中的钱穆先生题写的“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的条幅留给了李开复。这些年来,这幅字陪着他往返于中美之间,他一直在用心体会着这幅字的内涵。
  在待人接物上,李开复有着典型的中国表现:温和、含蓄、不卑不亢。但有一次,当凌志军在一本书里用“这个美国人”来描述他时,他在这几个字的下面重重地画了一道线,又在旁边画了一个问号。“他的强烈的反应给我留下极深印象,让我清晰地感受到其中心境:他显然不喜欢别人把他当作‘美国人’。”凌志军如是说。
  在微软总部,李开复花了很多时间去帮助那里的华人学习怎样在一个跨国公司里最快成功。
  “开复一走,中国在美国总部就没有代言人了。”一位微软研究员这样评价李开复的离开。从2000年调回微软总部以后,李开复一直在地为微软中国争取资源。在李开复的积极倡导下,微软美国总部成立了中国事务委员会,聚集起华人员工的力量,为中国事务出谋划策。李开复组建并亲自负责一个专门负责沟通中国软件外包商和微软产品部门的项目,以培训和提升中国软件公司的能力。
  但是,微软在研发方面对印度的偏爱,在中国早已不是秘密。李开复提出要整合中国的研发队伍,但是多位资深副总裁只知为了自己的地位斗争,而不顾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李开复多次对公司领导提出对中国要言而有信,要有诚意,要先有付出才可能有回报,但是他的建议却被束之高阁。日,李开复结束休假,走进了顶头上司的办公室。他的第一句话就是:“I need to follow my heart(我必须听从内心的召唤)。”
  李开复说,如果1998年微软不是让他来中国创办研究院,而是让他待在总部,他肯定不会答应微软邀请他加盟的请求。说这话时,李开复的情绪有些激动。他对中国已经思念得太久,好不容易可以回来了,没有任何犹豫,他便偕妻挈子来北京安了家。妻子和幼小的女儿跟他一样感受――美国再好,感觉也是人家的。而在中国,他们感觉是在自己的地方。5年前调回美国工作后,李开复一直在寻找再次回国工作的机会。今年5月的一天,他打开新浪网,看到了Google要建中国公司的消息,就主动联系了他的旧相识、Google CEO 埃里克。
  七八月间,开复学生网上有一封信:“我最喜欢Google的一点就是Google相当支持我继续帮助中国学生。我最喜欢回到中国的一点就是我可以面对面地帮助中国学生,不必只靠一个虚拟论坛。”如今,李开复重又回到中国,正式就任Google中国区总裁。他的其中一个打算是,招收50名“关门弟子”,亲自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培养。
【来源:】
(责任编辑:文静)
07/15 13:2707/15 02:1207/15 00:4707/09 07:4606/03 07:5104/19 14:4704/19 00:2904/18 12:12
感谢您的参与!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神f4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