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怎么看待女学渣进入社会混得更好。

[摘要]“我与北大只差1.08”,近日,西南石油大学的学生qq空间纷纷被这句话刷屏。到了大二结束,何颖终于尝到了浑浑噩噩度过大学两年带来的苦果,累计挂科8门,平均学分绩点只有1.08。

  在食堂学习的何颖。本文图均为西南石油大学大学生全媒体中心 图

  “我与北大只差1.08”,近日,西南石油大学的学生qq空间纷纷被这句话刷屏。这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好奇,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大家惊叹之余更是为这句话的主人公疯狂点赞。

  据悉,来自西南石油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软件工程2014级的学生何颖成功考取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而在这之前,他只是一个学分绩点只有1.08,挂科数量高达八门的“学渣”。消息一出,何颖立刻成了大家眼里的“逆袭神话”。

  沉迷游戏,恣意浪费青春

  高中时期对大学生活的错误认识,让何颖认为大学就是一个可以随便逃课打游戏,肆意谈恋爱,无人管束的地方。从紧张又内疚的第一次逃课,发展到后来轻松愉快地逃掉一整天的课程;从一天两个小时的游戏时间,发展到一天超过十个小时的游戏时间;从第一次挂科的自责,发展到可以因为想睡觉而不去考试,舒适安逸的生活将何颖的底线划得越来越低。

  到了大二结束,何颖终于尝到了浑浑噩噩度过大学两年带来的苦果,累计挂科8门,平均学分绩点只有1.08。这样的绩点,连学位证都拿不到,何颖开始慌了,在他的心里,隐隐萌生出了想要改变的想法。

  幡然醒悟,实现人生逆袭

  真正让何颖下定决心改变的是与哥哥的一次谈话。“当我又一次玩游戏到凌晨三点时,我的哥哥才下班回家。同样作为一个本科生,为了不足四千的工资他时常需要工作到凌晨甚至通宵。那晚他告诉我,他最后悔的是本科没有好好学习专业课,白白浪费了四年的青春,只能默默地羡慕其他同学。从那一天起,我就暗自发誓,我一定要改变。”何颖说。

  想要改变,首先要解决自己的学业问题。大三期间,除去应修的课程,何颖还需要另外重修挂掉的8门。他的课表被排得满满当当,多到可能同一时间在明理楼、博学楼、思学楼就有三门课要上。

  他开始不再逃课,每堂课都坐第一排正中间的位置。何颖告诉记者,为了这个位置,他每天6点半准时来到教室,先去一二节课教室放下自己的课本,再去三四节课教室留下课本和字条,准备好这一切开始上自习。日日如此,风雨无阻。

  认真分析了自身情况和就业对人才的需求,何颖决定考研深造。2017年3月,他开始了考研这段破釜沉舟之旅。

  他将目标初步定为3个不同档次的5所学校,备考计划分为三个阶段。三月到六月是第一阶段,目标为电子科技大学;进入六月,他发现自己的学习成效已经超过身边报考电子科大的同学的水平,毅然将报考目标改为上海交通大学;进入九月后,他又一次调整目标院校,这一次,他将目标锁定到北京大学。

  “这当然不是意气用事,而是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足够信心而做出的成熟决定。”何颖说到。到后来的冲刺时间,何颖每天坚持学习长达11个小时,整个备考期间用掉的草稿纸累计近八千张,摞起来有1米多高。

  2017年12月23日,在经历了两天的奋战后,何以全国排名第11位的成绩进入了复试,也是进入复试的九十几名学生中唯一一位本科毕业于非985、211的学生。他清楚地知道,他的弱势在面试。“看着别人浙江大学毕业,8项专利、4篇论文等科研成果,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比他们更加自信,告诉自己我并不比别人差。最终,在面试了四家研究所之后我终于成功被北京大学录取。”

原标题:为什么到了社会上,学霸反而玩不过学渣?

|本文作者:Juan,知名公众号【花神妙】创始人,知乎17万赞答主,10万+收藏。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印象:在校园里表现不佳的同学,到了社会上如鱼得水;在学校时候是常胜将军的,到社会上表现平平。如果仅仅认为高智商的人必然低情商来解释,未必太过草率。下文将从结盟竞争力、时间价值、动态价值、隐性门槛4个维度进行分析,为职场新人提供思维方式上的转变建议。

1.从提升个体竞争力到提升结盟竞争力

校园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个体竞争上的,也就是“战胜别人”,而社会的玩法是建立在各种有形无形的联盟上的,即“团结别人”。

学生要提升竞争力,只需要提升自己这个个体;

社会人要提升竞争力,很大一部分仰仗联合其他个体的能力。

或者说,社会人的竞争力很大部分来自“不与周围人正面竞争的能力”。

按照伟大导师的话讲,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按照市井小民的话讲,你的关系越多越好,层次越丰富越好,黑白灰红,官宦到喽啰,警察到催债公司头目。

按照mba的课程讲,战略联盟组织的资源越多越好。

这一点理论很多人都懂,即便在学校里,只要稍微读书多一点,都能对此有所耳闻。

但难点在于实操中思维的转向。

校园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个体竞争上的,决定你升入什么层次的初高中和大学,关键性的点就是你的考试排名或者竞赛排名,而不是你认识多少个团支部书记和学生会主席、有多少同学会支持你。你性情孤僻、遗世独立,都没关系,只要你的答卷完成度高,你就是赢家。你广受欢迎、学校都流传你的传说,也对你进入下一阶段的院校毫无作用。

这一点的微妙之处是,许多在校园里表现不佳的同学,由于战胜别人的思维不强,反而更容易适应社会玩法。而擅长校园竞争的同学,也就是所谓学霸,由于有强烈的好胜心,也有多年来成功战胜别人的反馈激励,习惯性思维强烈。即使“知道”社会玩法在于联盟,在刚刚进入社会的前几年也很难立刻在思维中转向。

总是想表现地比别人强,总是想迅速在团队中突出,而不是看见别人的好处,将别人团结起来。

在校园里的“知道”是大脑里“知道”,只有进入社会,在实操中一次次因为自己的好胜心过强,而被伤得头破血流,才懂得从心灵层面“知道”,团结别人是何等重要。

也有一种形象的说法,战胜别人的思维是or,团结别人的思维是and。你and了很多有价值的人,你自己也随之愈加有价值。

有一天,当你既能在专业能力上战胜潜在的竞争者,又能在思想层面and到你周围的各路人等,那么可以说,你的社会化进程才算基本完成了。

2. 从重视金钱到重视时间

在校园里,学生有大把的时间,就很难理解到时间的价值。

比如,总想找免费的网络资源,为此不惜花上几十分钟或者几小时,也不肯花上十几块买一本正版电子书,立刻就能阅读。几个小时以后,花钱买书的人已经读完了可以做新的事情,而终于搞到免费资源的人才刚刚开始阅读。日积月累,差距越来越大。

类似的还有:各大公共机构免费开放日,一定要去排队观看,可以省掉几十块门票钱,为此不惜排上一两个小时队,还觉得赚了天大便宜。

支付宝微信做地推的某几个特定日期,大型超市减免,又是一轮的排队付款热潮。

在无视时间价值的人在津津乐道省掉的那几十块时,珍惜时间的人已经用时间换取了知识、人脉、资产等等。

不仅对自己的时间任意挥霍,没有意识到时间价值的人,对其他人的时间也试图任性占用。

比如很多对此无知的男生,总是想找美女聊骚,觉得美女闲着也是闲着为什么不跟自己聊一下呢?

总是想找人介绍女朋友但是不想付任何代价,无论是介绍费还是对介绍人日常的精神付出。

自己心理出现危机时,找朋友倾诉,一说说半天;朋友心理出现危机了呢?敷衍过去就是。

给网络上不认识的人留言,要求给TA个人推荐书单/公众号,这些整理起来需要花时间,但是网上的人又不认识你,为什么要给你花这么多的时间呢?因为你说了一句好人一生平安?

从前看过一个富商写过:人活到一定岁数就会明白,钱都是时间给的。

一个看不到时间价值的人,他为自己花时间省掉的钱沾沾自喜,他为别人竟然需要付费才肯付出劳动感到愤怒。

然后呢?他失去了自己的时间,也失去了从时间演变出来的学识、洞见、财富。

他不尊重别人的时间,也失去了别人的真心对待、有价值信息的透露。等他人到中年时,他会发现自己没有人脉,缺乏有影响力的朋友,抱怨社会不公。

归根到底,他们过度看重财富的单一外部表现形式“钱”,但是无法理解财富的多样形态——个人影响力、信息获取力、人脉,更无法理解一切财富的本源——时间。

3. 从静态思维到动态思维

学生时代,大家处在一个静态的世界里,所以对世界的理解也是静态的。

日常生活状态静态:上课复习考试;

评价体系静态:只有考试成绩和学校档次的排名;

大体处境静态:中考区分出省重点和普通中学,高考区分出C9,985,211,一二三本,大部分凡人只能在各自区域内蹦跶。

而社会的玩法则完全不同,简单来说,社会是一个动态变化的世界。

早个几年给游戏公司刷海报的,自己办了个手游公司,现在都能时不时上财富杂志了,虽然还没混上封面,但跟几年前完全是两种人生;

前几年靠着在老家采矿发家的,最风光时家里一个车队,现在车子都拿出去抵账了;

早几年在某大公司混个总监VP的,后来公司走了下坡路,总监VP出来再难觅合适的位置,低等的职位又不愿意去,好不尴尬;

在那些总监VP手下干活的,当年被虐得生无可恋,不得已出走去当时还是小公司的B站,熟料B站气势如虹地发展。

学生看到的是静止的游泳池,而社会是汪洋大海,有风平浪静,有暗流涌动,有狂风暴雨。社会化程度高的人,则习惯用动态的思维看待这个世界,于是,荣时知辱,逆时知顺。

4. 从跨越显性门槛到跨越隐性门槛

在通往壮美人生的道路上,要越过一道道门槛,有的门槛是显性的,而有的则很隐秘,容易让人掉以轻心。18岁高考,是大众可以理解的“显性”的一道坎,而在工作数年以后有一道“隐性”的门槛在等着所有人。

工作数年的隐形门槛,其重要性对人一生的职业生涯来说极其重要。迈过去,从此铸就金刚不坏之身,管他时代变迁、潮起潮涌,你自巍然不动。

穿金戴银、豪宅名车倒是其次,至为重要的是你得到了踏实的安全感,比在一线城市有多少套房产更让你感觉此生不怕。

迈不过去,则是看不到希望的永夜,焦虑、恐惧、不安全感,不知何时饭碗能端多久,不知下一份工作还有没有人要,不知道40岁以后怎么办。中低收入人群自然在不安中度日,可哪怕端着金饭碗,因缘际会得高位,人前鲜衣怒马,都同样感到怕。

冯唐说文字有金线,这一说法虽然让无数文人不爽,但在这里就借用“金线”来代指这种隐性门槛吧。

职场的金线,不是你做过多少个牛逼项目、名片递出去title多唬人,而是你有没有在一路血战中领悟到社会运行的规则、是否练就一双世事洞明的眼睛、是否能身体力行地人情练达、以及拥有一套市场需要的手艺。

我所认识的迈过金线的人们,通常满足以上4个条件。十几年来,他们中的很多人原本所在行业已被颠覆,他们却总能在新兴行业找到新的发光方式,甚至比从前更为耀眼。他们已能从表面的千变万化中领悟到一些永恒的规律,由此不倒。

2012年,我的摄影师在一次帮我拍照时问我:“你有没有音乐圈的资源?”

我很惊愕:“你要进音乐圈?”

摄影师说:“老板要转做音乐女子团体,前几天让我想办法找这方面的人才。”

“天啊,从互联网转到音乐,这跨度也太大了吧?何况现在音乐行业多不景气。”

2016年,我在一个互联网圈自媒体大号上,看到了对老板的采访,提起他是如何用互联网的方式做女团。

当然,在此前很久,我早已知道,在短暂的失败之后,他又一次跨界把事情做成了。

老板是跨过金线的人,但还有很多高管,表面上跨过了金线,拿出来的简历上数据很好看,但在中年以后依然会逐渐落后。

这是因为他们从前的光辉业绩很大一部分来自公司、团队,而他们的缺陷在他们离开大公司以后往往暴露无遗。有人说,他们靠着大公司的经历总是可以找到工作的,这自不假,但前提是他作为背景的那几家公司还活得好好的,才有身价找好一点的工作。在简历上的公司完蛋以后,或者间隔时间太久以后,即使还有一碗饭吃,但吃得好不好就要打个问号了。

至于大部分连表面都没有跨越金线,30几岁还在基层苦苦挣扎的人,那种恐惧是非常常见的。

有一点需要明确,那就是之所以跨越金线能铸就金刚不坏之身,是因为只有少数人才能跨越。不管你看多少鸡汤,事实就是只有少数人才能越过那道金线。好消息是,不同于高考在18岁那年或者最多往后复读1-2年的卡时间,事业金线的时间放得宽。一般在40岁以前,你总有机会可以尝试。

对于另外一部分有志于得到彻底安全感的年轻人,你要庆幸自己还有时间,从内在修炼自己,积累内力与外界资源。

有一天,当你已能对“来者何人”进行迅速判断,对即将进行的每一件工作、每一次活动都了然大致结果,恭喜你,不管你此刻title如何,你已跨越了那道金线。

得到了某种程度上,不会被任何人夺走的自由。

本文摘编自中信出版社2017.9新书《找对梯子,没有你够不到的人生》,Juan 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渣进入社会混得更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