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国门.怎样才能祛痘振兴国运,对于这句话,你们赞成吗?

另类台湾札记:1.别把台湾想那么好;2.纵贯线与虹桥站;3.凯达格兰忆艋舺;4.二二八公园的四张脸;5.看不懂的台湾更好看(连载ing)
札记一:别把想的那么好
题记:的优点和短板与大陆的优势和缺点之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错位共振,使大陆人看感觉很舒服,人看大陆却浑身不是滋味——这种复杂的情感,只有人自己能理解。
1、札记=八成感想+二成游记
宝岛归来一个多礼拜了,一直忙于工作,怕再不写就淡忘了,于是毅然起笔,写下这次期待已久的之行最精华的感悟。
首先,我这组札记是个“四不像”,不是单纯的游记攻略,更多的是超越此次旅行本身的思考和感悟,这种“夹叙夹议夹说明”的文体,可看做“形散神亦散”的大散文,只能暂且称为啥都可以往里装的“札记”。
如果要定量分析,那就是80%的感想+20%的游记。如果能因为这组札记而激发你也去“睁眼看”的冲动,同时“身未动,心已远”,能借此以管窥豹,对社会的昨天和今天有更真切的认知和体悟,并反过来对今天的大陆有更深刻的认识,顺便对你制定观光计划多少有些帮助的话,我就功德圆满了。
其次,我这组札记采取演绎法的写作逻辑——先抛出结论,再一点点论证。主要原因是担心以后诸事繁杂,没毅力写下去,让读者看得朦朦胧胧一知半解,于是索性反过来写,以后细节论证能写多少算多少。
或许是缘分吧,我大学毕业后找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涉台媒体的记者,这份工作不但彻底扭转了我人生的职业发展方向,让我刚走出校门就告别了原以为我将为之奋斗终生的广告界,很快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财经记者,而且工作不到4个月,我就进一步把职业发展方向细化到理财条线记者,并有意识的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各种理财知识,最终把我带到了今天走的这条道路上。然而更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在那短短6个月的职场经历中,我每天写的正体字比简体字多,看的正体字杂志比简体字杂质多,了解的关于台企、台商和人的资讯比大陆这边的还多。在2007年,我已对水果了如指掌,对的民主“乱象”有了初步了解,公司里的台干还特地给我们这些大陆员工开了一堂《什么是人》的文化讲座,使我对的历史及人的性格也有了较为鲜活的认知。
尽管在当时,我对工作中整天要面对那些土得掉渣、抠得要命、无趣得要死的台商感到十分厌倦,但很快离开那个圈子很小的是非之地后,又怪想念那段职场青涩岁月的,此后我的心中便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情节,这也是我在告别学生时代洗脑教育后,对最初的真实认知。
2、一波三折的宝岛行
说来也巧,找到新工作后,我接手的第一个重量级长篇报道叫《钱进》——历史的车轮常常比我们想象的转得更快,离开台商圈还不到3个月,2008年4月,小马哥上台,两岸关系迅速解冻,到了7月,过去仅有的台商定点包机直航变成了两岸常规直航,大陆旅行团也被允许进入观光,随着两岸航班的迅速增加,环岛7/8日游的价格也很快从最初的上万元跳水到了4K-5K,一直到现在,也依然是这个价位。
生性不羁放纵爱自由的我怎能忍受跟团环岛游这么老土又折寿的无聊游戏呢?可是由于两岸间没有廉航,自由行的成本依然较高,随后2年正处于我刚入职场急需快速积累原始资本的阶段,因此也一直没想过去旅游,到2010年后,省钱买房结婚成了第一大任务,再次使旅行计划推迟。
直到2013年,家庭经济逐渐宽裕后,我才下定决心一定要去一次。然而当时常规折扣机票都要2000多元,我曾找到的最便宜的机票是南航往返1500+,但我依然没有出手。一是因为在3、4月间我听闻春秋准备开航航线,因此更愿意等待廉航的出现把机票价格整体拉下来。更重要的是,在对进行了反复深入了解后,我意识到陆客每次最多16天15夜的入台时间根本不够我把整个的精华景点全部走遍,而我又完全无法接受蜻蜓点水到此一游式的旅行和只挑选几个点的深度游,而对边上同样精彩的地方视而不见的旅行!此外,如果用足16天的话,无论是请假难度、费用、体力还是旅游的新鲜感上来说,都有些太长了。
当然,在这些种种现实问题之外,在我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信念:绝不是一生只需去一次的地方。因为从08年两岸关系解冻以来,越来越多的陆客访台后,给出了诸多溢美之词,记得《新周刊》甚至做过一期封面,主题就是最美的风景不是、或者太鲁阁,而是人。你想,就那么小个岛,自然风光能惊艳到哪里去?再秀丽比之雁荡五岳如何?再典雅,比之天池如何?太鲁阁再雄伟,比之又如何?的海景算是特例,但与巴厘普吉长滩麻袋毛球相比,又如何呢?
在此期间,大陆舆论对于社会的各种解读也越来越多,许多知名陆客访台后也写了很多的文章,记得最清楚的是韩寒那篇名叫《太平洋的风》的博文。
除了我个人的情愫外,其实几乎所有大陆人多少都有点“情节”,只不过50后、60后更关心的是两蒋、的民主政治、的姑娘和的水,而80后、90后更关心的是淡江中学、艋舺龙山寺、精诚中学、阿嘉的家、小巨蛋、S.H.E和五月天。
然而对政治和流行文化的关注只是我对认知的第二个层面。在这个阶段,我对最主要的关注点在于想了解这个过去和我们同文同种的小岛,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今天这个特殊的存在——“亚细亚的孤儿”。更准确的说,我其实是在找一面镜子,寻找我们在过去60年中主动丢弃或无意间失落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说得更直白点,我和大部分大陆的知识分子一样,希望能从社会的变迁,为大陆社会转型提供有益的借鉴。
3、第境界:不再意淫
然而到了2013年,随着我游计划的明确,我有意识地去了解更多关于的各方面资讯,也看了多部具有代表性的电影。尽管我依然没有踏上宝岛的土地,但我已经逐渐感觉到了一些更深层次也更复杂的东西,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点。
其一,并不是大陆未来发展的一面镜子,的民主化进程几乎不可能在大陆重演,并不像许多人所说的“你们大陆以后也会像我们今天一样的”,也并不像许多乐观的大陆知识分子所想象,同属华夏文明的社会可以顺利完成宪政民主转型,今后大陆也可以。的白色恐怖和大陆的红色恐怖完全不是一个level的,美丽岛事件和露丝事件背后的各种博弈也完全不在一个节奏上。
第二,我要来挑战一下你的三观底线了。我开始越来越理解人和社会无处不在的媚日情节,三年前我看《海角七号》时毫无感觉,觉得这是一部很无趣很拖沓的文艺片,但2013年我第二次看时,却对它啧啧称赞,爱不释手。这也印证了为什么当年《海角七号》在很火,但大陆上映时却反响平平。更恐怖的一个结论是,我开始理解李登辉当年所说的“大陆和是国与国,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的两国论的背景和底气,因为今天的真的太像一个国家了,和大陆的不同点比相同点更多。别看今天连民进党都在讨论是不是要放弃台独纲领,实际上又有几个人真正支持“一国两制”的呢?假如大陆经济没有那么强势,经济没有那么依靠大陆,又无需面对大陆强悍的军事威慑的话,呵呵,你再看看岛内台独势力究竟是一小撮还是主流?
我知道光说这个结论恐怕会引起很多争议,在后面的札记中,我会把我这种想法是如何形成的一点点道来。
其三、社会远没有陆客所描述的那么和谐美好,这一点,由于过去的涉台工作经验,我深有体会。对于只在逗留几天的观光客,我们能看到的社会太浅太浅了,我们只能看到那些彬彬有礼热情好客的人,却很难有机会深入扒开看到社会的各种弊病。记得有个作家回应韩寒博文时写过那么一段话:
—————————————————————————————————————————
其实这几年常听到一种说法&保存了中华文化的良好传统&,而且这说法还挺流行的。这个说法从我第一次听到直到现在,恐怕也十几年了,而且越来越成为主流。只是人听到,想想,好像不是那么一回事。我跟几个朋友讨论起这件事,大家都无奈的苦笑,不仅仅只是其实也有很多问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另一方面,恐怕很少人会真的认为,社会所谓的&温良恭俭让&真的是中华文化在得到良好继承的结果。
换个方式讲,一般也认为,大陆现在不佳的社会气氛,许多病因都可追溯到文革,文革在大陆造成传统文化的断裂,对传统文化的伤害已经深入骨髓,文革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也造成失落的一代人……但在我的记忆里,大陆社会现在的毛病,都曾经有过,过去人也曾经买票不排队、也曾经爱乱丢垃圾爱随地吐痰,不守公德心,出国也曾经是一幅暴发户形象,不时有某国旅社酒店拒接团的新闻传出。
在大陆混了几年,我知道许多人对现在大陆社会气氛不太满意,尤其是每天早上一开计算机,微博上各种匪夷所思光怪陆离的事又像潮水般涌来,看了是又气愤又充满无力感。但来到,一个相似又陌生的地方,发现社会气氛跟现在大陆很不一样,难免会想在寻求些一直以来与目前大陆社会乱像不同的过去“传统”风貌。这种寻求,就变成了一种心理的投射;这我们看到现在吹起了“民国风”都是这种心态下的结果:民国多好啊!社会自由开放、风气纯朴,那像现在如何如何……
常听到几个对符号性的形容词:守秩序、讲究公德、礼貌、尊重私人空间、守法……只是这些都跟中华文化优良传统有关吗?人每次听到这样的赞美,或许会客气又心虚得笑一笑,但更多的是有点不太舒服,好像社会现在的一切&美好&,都只能用中华文化来解释,这一切都源自于中华固有传统美德,我的意思并不是要割断跟中华文化的关系,只是人更愿意相信,这是人自己努力得来的成果。
—————————————————————————————————————————
这位作家写的这段话,说出了我现在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陆客之所以对社会有那么多溢美之词,一是因为了解不深,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希望在海峡彼岸找到失落多年的桃花源,那个名叫“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东西,我们正在心理上构建一个名叫的乌托邦,那个没有经历过文革摧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传统儒家和谐社会的典范。可惜,这只是一个梦,说得难听点,这叫“意淫”,不是过去那种政治上的意淫,而是精神文化层面高大上的仰视和羡慕,以至于被捧得那么高的人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事实上,社会也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的民主并不健全,经济也面临诸多困境,同时他们也面临其他发达国家一样的巨大的老龄化挑战。的优点和短板与大陆的优势和缺点之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错位共振,使大陆人看感觉很舒服,人看大陆却浑身不是滋味——这种复杂的情感,只有人自己能理解。
由上面这第三点感悟,也自然推导出了第四条感悟。即我过去一直坚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民主的作用只能排第二位,最重要的是信仰的作用。早就知道社会寺庙林立,宗教昌盛。但如果说社会没有经历文革带来的文化和信仰断层,这种信仰的力量在过去10年,20年、50年、100年的时间里一直延续了下来,那为什么只有今天的社会是守秩序、讲公德、懂礼貌并且遵纪守法的,哪怕仅仅30年前,经济快速起飞之时,还是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不肯排队的乱象呢?关于这段历史,当年的台干亲口向我们描述过,从罗大佑、郑智化等当年的愤青歌手的早期作品中也能十分直观的感受到当时社会充满的浮躁和戾气。
不可否认,信仰的力量对维持社会和谐有重要作用,社会寺庙的密集程度和信众的虔诚度都比我在看到的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为什么社会变化会来得那么突然呢?显然,用文化决定论或信仰决定论是说不通的。
莫非真是“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吗?看看大陆今天的情况就知道,这个古人忽悠我们的观点完全经不起推敲。如果硬要说经济腾飞、生活富足给带来了这种新面貌的话,其实去过的人都知道,的基础硬件设施已经被大陆拉开了十万八千里,和完全不是一个LEVEL,现代化和繁华程度甚至不如,更是连都比不过,剩下的就更不要说了,如果要说人均GDP,四小龙中一直是垫底的,但社会给人的有爱感却明显高于,这又是为什么?
难道是解严后的民主化浪潮推升了公民素养吗?似乎也不像,我在当今世界能找到太多的反例了。那么,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一点是我至今百思不得其解的,也是我坚信我需要再度造访的重要动力。
总之,在回来之后,我才意识到,我的这次处女行与其说是发现之旅,不如说是验证之旅。事实证明,我在没有踏上这片土地之前对这片土地所做的一些判断,基本正确。
4、屡次修改的AB线计划
就在我对的认知达到上述第三个阶段时,我先后做了不下4个AB线的旅行计划。计划A是假如春秋迟迟不开航,不得不选择南航/东航/华航/复兴甚至航空从转机前往的话,那就只能设计两次10-12日的顺时针或逆时针的环岛游。假如第一次去---(雾社、清境农场)-----的话,第二次就去---------,但这样的缺点是在环岛的路上增加了许多交通时间和费用。
后来听闻王正华跑到考察了,并肯定了的旅游资源,似乎春秋有意避开热门的,选择机场费用更便宜的作为目的地,于是我又做了个从机场进出的AB线计划,同样是除了和,其他地方跳着玩,问题也和进出一样,费时费力。
再后来我考虑假如春秋开航线的话,我可以第一次进出玩北,即机场--(雾社、清境农场)----,第二次进出玩南,即-----,只不过这样的线路安排要折返多次,实际上依然很麻烦。
直到我对春秋航线的梦想即将破灭的时候,2013年9月初,春秋终于公布了-航线开辟的消息,没过多久,-航线也开航了。这使得“北进高出”或者“高进北出”这种最理想的“半岛游”线路安排成为现实!
那还等什么?喜大普奔,果断出手啊!
仔细看了下和的航班时间,到达和出发的时间都是上午,而到达和出发的时间都是下午,因此从节省时间和住宿费用的角度看,上午进,下午回要比下午进,上午回更好。除了航班因素,机场离市区较远,目前还没有捷运直达(听说明年会有捷运通到机场),早晚高峰还是容易堵车,赶飞机的话时间不太好把握,而小港机场距离市中心坐捷运只要10多分钟,时间上比较好控制。所以尽管由于机场税费比贵,“北进高出”的往返含税机票比“高进北出”高了一百多,但我还是选择了“北进高出”。即一人往返机票含税1550元。谁知道后来春秋航线机票卖不动,价格又降到了330元,后来还看到了99元的特价机票,太坑爹了,这也意味着,我下次再坐春秋去的话,或许能买到1000元左右的往返机票!
5、,我至少要来三次
以下是我第一次游的实际行程安排和拟定的第二次游的行程安排,总体上第一次西海岸带怕水的老妈去,走的是人文都市线路,第二次岸带老婆去,走的是自然山水线为主,都市人文为辅的线路。作为进出港口,有部分景点在两次行程中都有安排,主要是尽为人子为人夫的责任。
当然,这两次旅行由于时间紧凑,又要求深度游,只能去那些相对大众化的以及交通较为便利的景点,所以在我的计划中还有第三次游!
我将选择更加深度的线路,前两次都放弃的--雾社-清境农场的山线,或者是、、等线,又或者是、、、、等较少有陆客前往的县市,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了解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文化,包括原住民文化、客家文化、眷村文化、纯粹的大乘佛教文化、殖民文化等等,我更希望能有机会看到社会更真实的面目。
最后要打个招呼,许多希望我能给出十分细致的自由行攻略(包括精细化费用、住宿餐饮选择、台币兑换、当地交通、各种注意事项等)的朋友可能要失望了,技术性的写作实在无力再搞,这些网上其实已经有很多了,下几个攻略看看就明白了。
假如我还抽得出时间的话,我会找几个有深度的重点内容来谈谈我的感想,初拟题目包括:《二二八公园里的四张脸》(揣摩近代史上的几个重要人物)、《能不忆?》(宜居城市,大赞!)、《总统先生们》(不解释,感触颇多)、《不是我的家》(从小镇看人的信仰)、《我爱美丽岛》(敏感词敏感词敏感)、《台铁与高捷》(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总之,真是一面十分有趣的多棱镜,不同的人能在这里收获不同的东西。
最后提一下,在天朝连年高通胀后,如今总体餐饮费用比略便宜,或者价格和差不多,但量更足口味更好,交通费用方面,台铁超便宜又方便,捷运、大巴和打的费用比略贵。而且要买门票的极少,就算要门票的景点,除了故宫要32元人民币(在车站办青年卡的话,打对折只要16元),其他景点一般都是5元到10元人民币的样子,和大陆完全不能比!
住宿方面,除了市中心偏贵外,、、等都能找到人民币200元左右的快捷酒店。最令人心动的是,新台币最近对人民币又快速贬值了!现在汇率已突破1:5,我在10天,吃喝交通门票人均合计不到600人民币啊亲!而且还是从北到南一路按照攻略吃遍美食的节奏啊亲!加上机票酒店签证,总共人均才4K左右。怎么样,你也心动了吗?
-东区()线&9C8951浦东2号8:30-10:30&&
小巨蛋(捷运东路站沿东路三段东行500米)/国父纪念馆(捷运国父纪念馆站3、4号出口,9:00-19:00)/市政府/探知馆(市政府门厅右侧,内有发现剧场)/商圈(世贸中心、101大楼、新光三越百货、统一阪急百货、诚品书店旗舰店)
故宫(士林)线
行天宫(捷运行天宫站3号口向北步行400米)/花博公园/圆山大饭店/圆山革命忠烈祠/士林官邸(捷运士林站2号出口,左转过北路到,10点、11点、14点有导览讲解)/故宫博物院(开放时间8:00-18:30,周五、六延长至21:00。)/夜市(捷运站1号出口沿西路西行500米)
当代艺术馆(捷运站1号出口,沿长安西路南行300米)/之家(外观)//龙山寺/学堂(真理大学)/淡江中学/红毛城/渔人码头
西南(艋舺旧城)线
中正纪念堂(9-18点,国家戏剧院、国家音乐厅、央行、财政部)/总统府/凯达格兰大道(介寿公园、外交部、景福门)/二二八纪念公园/西门町(堂、红楼)/艋舺龙山寺/华西街夜市
宫原眼科/大学/逢甲夜市/孔庙
龙山寺//天后宫/摸乳巷/扇形车库(阿璋肉圆)/孔庙/八卦山抗日保台史绩馆
孔庙/郡王祠/大学/五妃庙/体育公园/忠烈祠
大天后宫/赤嵌楼//古堡/港/树屋(外观)/亿载金城
旗津岛风景区/西子湾看日落(渔人码头、打狗领事馆、大学、蒋公纪念馆)/美丽岛光之穹顶/城市光廊/六合夜市
-&9C8878小港15:30
愿景馆/驳二艺术特区(橙线盐埕埔站O2)/爱河/历史博物馆(公园)
国父纪念馆/101大楼(午餐)/中正纪念堂/建中红楼/植物园/总统府/西门町(晚餐)
阳明山国家公园(午餐、泡温泉)/故宫博物院/士林夜市
野柳(行李寄存在火车站,午餐)/金瓜石/(晚餐)
(客运金瓜石发车往方向瑞芳车站下,约20分钟车程,8:30/9:00发车)/车站几米广场(去台铁上午餐)/清水断崖/太鲁阁(包车)/庆修院/七星潭/南滨公园夜市(自强夜市)
石梯坪/北回归线/八仙洞/三(午餐)/水往上流/小野柳
古城(南门、阿嘉的家)/后壁湖(午餐)/猫头鼻/湾(可游泳)/夕照(下午5点)/回古城晚餐/夜观出火
鹅銮鼻/最南端/埔顶大草原/龙坑生态保护区/龙磐大草原/风吹沙/夜游社顶自然公园/大街(晚餐)
海生馆(可选)/南湾(可浮潜)/大湾(可浮潜)/小湾,下午5点前出发去
佛光山/打狗领事馆/蒋公纪念馆/大学西湾夕照/爱河/美丽岛光之穹顶/六合夜市
莲池潭风景区(春秋阁、龙虎塔、孔庙、左营旧城、眷村文化馆,红线生态园区站R16左
营站步行)最晚下午1点前吃完午饭上地铁回酒店拿行李。
最后力哥做个小广告。作为《理财周刊》首席记者,CHFP(国家理财规划师)持证人,复旦大学金融学硕士,力哥目前正在捣鼓一个名叫《力哥说理财》的视频脱口秀,通过轻松有趣又充满娱乐性的方式,向年轻人传递正确又实用的理财知识和投资技巧,喜欢力哥的文字风格,想看看力哥插科打诨的真人表演,更重要的是,觉得囊中羞涩,想要筹集更多银子作为旅游基金的小伙伴,一定不要错过哦!!!!
下面是《力哥说理财》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扫一扫,更健康。
札记五:看不懂的更好看&&
题记:今日社会的美好不是靠某一种力量单独营建起来的,而是各种力量很神奇的糅合在一起。就像上帝造天地时那样——神说:“成了”,于是,就成了。
札记写到现在,真可谓“形散神也散”,如果非得找一个不散的“神”,那就是围绕着为什么会从30年前和今天大陆很像的“脏乱差”社会变成如今这个虽还有不少问题,但社会文明程度和人的素养已远远拉开大陆民众几条横马路的情况。这可真是个见仁见智的复杂问题,我尝试着分享几点我的思考。
1、和而不同
去前,我在大陆也和几个朋友聊过这个话题,得到的回答基本上小异,一般台胞都会把首要原因归给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民主化浪潮。因为社会风气的大变革和政治的大变革基本是同步的,政治体制的质变慢慢带来社会环境、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一系列改变。
在一个民主化的政治环境中,人的观念和行为能得到极大的自由舒展度,这种突如其来的自由,在一开始引来的“聒噪声”会多过“理智声”,会让政坛和社会显得“乱糟糟”,人人都爆发出了强烈的公民意识和主人公意识,有强烈的维权冲动、表达冲动和寻找认同的冲动,大概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表达胜过了倾听,情感打败了理智。每个人都变得屁股决定脑袋、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拼命主张自己的利益诉求,或者以自己多年来的教育经历和生活体验所形成的“三观”为基础,表达自己的想法,却不愿静心倾听别人说的是不是也有道理,结果就是社会出现了各种民主乱象。
慢慢的,这种最初的参政议政的热情退去后,人们发现演讲者多过聆听者,那还讲什么?再后来,人们发现自己原来的很多想法并不全面,并不理性,别人的诉求也有道理啊,也值得认同啊,一个社会要允许不同的声音,不同的价值观存在,在主张自己权利的同时,也要关心并尊重他人的权利,公共的权利,乃至环保、核污染等更广泛意义上的人权议题,这才是民主社会的真谛啊。能拿政治当饭吃的毕竟是少数人,所以大部分人在拥有了国家主人的意识后,还是该干啥干啥,政治活动还是交给政治精英、律法精英、经济精英等一干知识精英去代议吧。
用儒家思想来说,这叫“和而不同”,一个和谐社会必然“和而不同”。在一个民主社会中,“和”体现在对大部分公众或者现代社会观念下所认可的规则的无条件遵守,捷运禁食、电梯左行右立、公共场所禁烟、不大声喧哗、不乱扔垃圾(补充一下,这两个字原本就读le&se,大陆为便于大众教育改读la&ji)等等。
“不同”体现在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允许亲大陆的言论,也允许台独言论,允许支持同性恋的集会,也允许反同性恋游行。只要你是文明集会,只要你找得到志同道合的人,有民意基础,那就OK。
有句笑话叫,民主化给人带来的最大的不自由是:在,你绝不可以随便公开骂人,这种行为会受到全社会的道德鄙视,让你无地自容,甚至引来诉讼纠纷;而最大的自由则是:在,别人你不可以随便骂,但政府和总统你可以随便骂,总统干得不好,你可以骂,干得好,你也可以骂,哪怕是好久不关心政治也从不去投票选总统的人,也可能有事没事把马英九臭骂一通,哪怕你女朋友把你甩了、你儿子考试又不及格、你大姨妈来了潮得难受,没错,都是马英九那小样儿惹的祸!
“马英九到底做得好不好?人民怎么看待马英九?”当我在总统府边上的“总统副总统文物馆”里向免费带领我们参观讲解的职工阿姨问起这个问题时,她莞尔一笑,表示这个问题真的很难说,因为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一样,在找不到一致的意见。
在最初的一秒钟里,我下意识认为这是对方的官腔和托辞,毕竟自己是“总统副总统文物馆”的志工讲解员,在陆客面前把中华民国总统臭骂一顿太失“国格”,太没面子了,但说“马总统”有多好,又实在说不出口。但在几秒钟后我意识到,SOGA!原来我陷入了大陆人的定向思维了!这个问题恐怕是大陆客最喜欢问的白痴问题了!
我们常年接受的教育和宣传思维是:绝大部分群众VS一小撮XX,对某历史人物的评价总是“七分功、三分过”。所以在这个问题的预设语境中,“政治正确”的回答应该是“大部分老百姓觉得马总统如何如何,但也有一些人觉得如何如何”,这才符合辩证唯物史观。然而这位志工之所以难以给出任何偏正面或者偏负面的评价,因为她只是一个个体,她无权代表其他民众的想法。
政治的本质就是拥有分配财富蛋糕的权力,到了现代社会,政府又增加了宏观调控经济的职责,所以政府同时拥有做大蛋糕的责任和如何切蛋糕的权力。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导致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受损,即使在经济处于帕累托改进阶段,也还是会出现一部分人收益多,一部分人收益少,收益少的人不鸟你的情况。而且随着你施政的改变,原本支持你的人可能会反对你,原本的反对者可能会支持你,执政者自己在变化,民意自身也会不停变化,深蓝可能会变浅蓝,浅绿可能会变深绿,大选结果很多时候是51%:49%,“两颗子弹”也能瞬间改变命运,谁知道下次换届时还有多少人支持你?
没有绝对的权威,没有绝对的主流观点,只有全社会一致无条件遵守的符合普世价值的基本观念,这难道不正是社会从威权政治进入民主政治的意义所在吗?
2、“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
大部分人把原因归咎于民主化浪潮,实在是因为这是他们能切身感受到的最明显的理由。然而就像我上一篇说的,民主带来的结果不一定就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族群和解、社会进步。这一点,在前几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而写的大陆畅销书《震撼》中有详细阐述。
《震撼》列举了许多按照现代政治理念看来属于民主政体的国家同样面临诸多问题,并且对、、东亚和拉美这四大国家或地区民主化后的问题一一进行了阐述。太远的就不说了,人最熟悉的莫过于像月经一般,隔段时间就要爆发冲突的,今天几乎成了民主国家的失败样本,还有被大陆、和民众一致BS的,有过N次屠杀华人罪孽的印尼等等。
虽然以我对这些国家的了解,《震撼》里找的例证有些以偏概全,只列举表象而没深究原因。但不可否认,他举的这些例子本身都是事实,民主的确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万能药,的民主丝毫无法阻挡官员自下而上触目惊心的集体腐败,也无法给女性最基本的人身安全,的民主让社会族群分裂更迅猛,就连刚去世的前总统曼德拉,尽管我也极为尊敬他伟大的人格力量,但今天族群真的和解了吗?就在所谓族群和解的过去20年里,成为了全世界无可争议的强奸率和艾滋病感染率最高的国家。
绕了一大圈,我想说明的是:社会走到今天,民主制度有着居功至伟的功劳,但民主制度本身并不能立刻改变国民的政治素养和价值观念。民主制度带来社会进步需要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前提——
一是全社会必须要形成一种社会契约观念,认可民主选举制度的权威性,打心底里敬畏这种制度,承认选举的结果,否则就会出现贿选横行、作弊泛滥的情形,从选民到监察工作人员再到执政党和在野党,全都不把制度当回事,为了达到获胜的目的,想尽办法钻制度漏洞。要是到头来还是败选的话,更会明目张胆挑战制度本身,就是输了不认输,抱着“你不让我上台,我就不让你在台上坐不好”的报复心理,用各种办法阻挠获胜的一方顺利施政,轻则阻塞交通、影响治安,重则上街打砸烧掠,冲击政府部门,更严重的就是“老子不和你玩了”,拿起枪杆子和你对着干……从而制造更大的社会混乱。
只有国民普遍形成一种对法制和规则无条件敬畏和遵守的观念,民主政体轮流坐庄的游戏才能玩得转。而要让国民形成这种民主素养和观念,一要靠政府有意识的培育,二要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和信仰的土壤,打心底相信“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人才会不敢说谎,不敢作弊,不敢贪污,首先他过不了自己心里那道关卡,因为他怕下地狱。如果他不怕下地狱,那就用完善的法制来约束他,用强有力的整天想着找你茬的在野党和苍蝇一般无孔不入的媒体来监督他,在一个全社会崇尚诚信的社会环境中,一旦发现你有违背诚信的行为,就会受到千夫所指,再也抬不起头,政治生命再难有起色。反过来说,如果社会形成这样一种植根于心底的契约观念,会用更和的心态来参与这个游戏,败选也不再是多大的事,大不了我引咎下台,总结教训,卧薪尝胆,4年后再来争取选民。
这种观念的形成,绝不是简单把英美民主政体的规则搬过来就OK的,所以、等经过手把手民主化改造的国家现在依然很乱,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个前提条件是:全社会必须形成了一种理性自利的主流价值观,而不是一味盲目追求自身利益最,忽视或有意损害其他社群和阶层的利益。这种理性参与民主政治游戏的素养和观念同样需要培育。因为大部分普通民众没有接受过那么高深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或法学训练,很多时候他们只能看到问题的表象,比较急功近利,难以看到全社会的长远利益所在,政府一味迎合这种民意的结果对社会的长久发展和进步反而是一种损害。
在这个问题上,信仰同样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即公民在争取自身利益的同时,不但有能力看见全社会和他人的利益所在,也能有勇气和行动来维护全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关爱弱势群体,形成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耶稣所说的“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摩西律法和先知教训的真义”,释迦摩尼所说的“以己比人曰,我如是,彼亦如是,彼如是,我亦如是,故不杀人,亦不使人杀人”的观念。一句话就是“爱人如己”。
由此可见,公民整体的受教育水参政素养以及植根于社会的信仰土壤,最终决定了民主政体所能达到的水平。所以同样是民主选举,不同国家的民主质量却表现出天壤之别。
可见,民主政治推导出和谐社会的两个前提条件是:信仰和教育。
所以朋友谈到造成今日社会和谐的原因时,不少人还会谈到80%以上的人有比较虔诚的宗教信仰。我在不少寺庙附近和大街小巷上,都看到一条十分接地气的佛教标语,叫“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我相信这能帮助大陆同胞理解为什么今天看到的人很少有坏心眼,讲话那么有礼貌,会那么乐于助人。宗教万花筒真是非常有趣的话题,此处就不再展开了。
3、的文化大复兴运动
第三个原因就是政府有意识的教育所留下来的遗产。包括两蒋时代的国民政府和日治时代的殖民政府。
去过你会发现,今天能保留那么多文物古迹,首先要感谢殖民统治者,许多古迹在清朝晚期已是破旧不堪,甚至还经历过战火侵袭,是日治时代的一任又一任驻总督,以保护文物古迹的现代人视角,更因为文化本身对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推崇和敬仰,多次维修重建了的许多古迹。
因为作为最早获得的殖民地,对和岛采取了不同的统治策略。整个日治时期,民族国家的自我意识和亡国之痛一直刺激着国民,使不得不采取高压统治政策,而经过了乙未战争的惨烈抵抗后,整体上还是接受了统治,在接受皇民化教育的同时,他们也接受了许多现代科学和人文素养教育。而国民的素质,我就不解释了,你懂的。
富有远见的、优良的、普及大众的教育,为整个国家的重新崛起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成为战后得以迅速重新崛起的最关键因素,也顺便福泽到了战后的,尤其是文化中对礼仪、服从、忠诚、忍耐、卫生、团队意识等的强调,对战后国民性格的形成也造成了巨大影响,而长辈对晚辈的言传身教,使得这种文化闪光点依然能在今湾年轻人身上依稀闪现(中华传统文化也有这些,但没有到文化那么偏执的地步)。
第二要感谢的无疑是蒋介石。因为就在大陆拼着老命“破四旧”的时候,痛心疾首的老蒋针锋相对地在海峡彼岸推动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这场运动大陆这边从来不提,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国父从西方三权分立思想中吸取总结出来的三民主义和儒家文化的精华部分相结合。对外它是有意和大陆唱反调,体现自己的中华文化正宗嫡传,对内也有多重作用。
一是扫清50年殖民文化对本省人自我文化归属和认知的阻碍。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使得1949年后老蒋退台时,面对的是一群60岁以下的国民统统是接受系统殖民教育和文化长大的,直到今天,许多老年人还是能讲一口流利的日语。这点蒋介石就不如人有气魄,为了政治目的,他把的众多留下的带有明显殖民主义色彩的建筑都拆了,尤其是神社,今湾很少能看到保留神社原貌的建筑了。否则今湾旅游资源就更多了。
不过人也真气人,有句话叫“崖山之后无,明亡之后无华夏。”以此来证明当年那个潜心学习的中华老大哥早就死了。先被人在肉体上蹂躏了几十年,后来又被女真人在精神上蹂躏了两百多年,汉室风骨、盛唐风采、大宋风韵神马的早就木有啦木有啦。唐宋以降,中华古典文明已转移到了东瀛列岛,平城京()安京()至今还保留着盛唐时期的建筑风格,要看唐代,我们只能买国际机票并办理烦得要命的签证去倪虹国看。而今天我们在只有几座陵墓是秦汉隋唐的,就墙和城楼都是明朝重建的,更不要说什么大唐芙蓉园、华清池、大明宫公园以及听说又有哪个脑残领导想花多少亿重新修一个阿房宫了,至于东都还留下了点什么,我又只能呵呵了。所以如果我是蒋介石也一定会死命干掉留下的文化印记,并拼命复兴中华传统文化。
二是扫清台独毒瘤。许多人发自内心想搞台独,真不是没理由的,仔细揣摩历史,会发现它真的太惨了,不停被历史潮流的变化裹挟着前行,谁都可以来强奸她,她却只能被压在强人身下,抵抗不了,一开始疼啊,被干久了也就习惯了。罗大佑说她是“亚细亚的孤儿”,这话背后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如果你去旗津半岛上的“战争与纪念公园主题馆”看过的话,会更有体会。
但老蒋娘希匹是人啊,从小接受中华传统文化长大的说,他怎么会允许下面的百姓搞台独呢?那还怎么完成反攻大陆的“革命伟业”?打击台独,不能光靠政治打压,还要让国民有“我是堂堂正正的人”的文化归属感,才能在文化上消解他们的台独情绪。所以两蒋任内,台独份子和“共匪特务”一样,是必须严厉打击清剿的敌对分子,但台独的民意基础一直在,以至于1987年党禁一解除,民进党理所当然把“台独”作为首当其冲的党纲。因为只要国民党支持我们就反对,国民党反对我们就支持,这样才有民意基础哦。
除了革殖民文化和台独思想的命,这个运动的背后也有牵制自由思想、维护威权统治的政治目的,我就不展开了。不过除了政治目的,相信老蒋也是真心希望国民的素养更高,社会变得更和谐美好。尤其在完全受政府控制的基础教育阶段,更是开设了生活与伦理、公民与道德等课程,并对国文、史、四书五经、古典文学等有着极高的学习要求,灌输“忠信孝悌、礼义廉耻”的传统儒家观念。
应该承认,像李安、方这些中华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人能有今天的成就,和他们成长于那个时代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代人,难道不正是今湾社会的中流砥柱吗?所以这个问题上还真要感谢中正先生,因为要在文化上革掉祖宗的命很容易,但以后想要再恢复文化传统就比登天还难了。经济崩溃了,30年就能再振雄风,一代人的文脉彻底断了,素质彻底垮了,至少要花几代人才有可能慢慢弥补回去,哎……
老蒋去世于1975年,当时大陆文革尚未结束,的文化复兴运动还在热火朝天进行中,以至于我们今天去中正纪念堂看蒋中正先生坐像上方的那几句话,并不是先生原版的“民族、民权、民生”,而是经过中正先生改良后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宗旨——伦理、民主、科学——靠伦理来复兴民族,靠民主来发展民权,靠科学来增进民生。
总之,今日社会不是靠某一种力量单独营建起来的,而是各种力量很神奇的糅合在一起。就像上帝造天地时那样——神说:“成了”,于是,就成了。
4、谁改变谁?
最后,我强烈建议大陆的年轻人能够以自由行的方式去观光,哪怕你方向感不强,胆子比较小,只要事先多看看人家的攻略,做好线路安排等功课,即使到了难免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别担心!没有语言障碍又很热情的民众一定会帮助你的!
假如你家有不善网路,不敢自由行的中老年长辈,如果条件允许,也请你尽量带他们一起自由行吧!尽管跟团游虽然也能了却他们的“情节”,但这种7/8天到此一游性质的环岛游,着实太累人了,大半时间都耗在大巴车上了。我无法想象跳过、跳过,只花半天时间在“两鼻”拍张风景照的游究竟有什么意义!如果有长辈晕车的话,那到的那段公路更是太折腾人了。此外,和大陆及新马泰等地一样,也有许多转为大陆“土豪”旅行团专设的坑爹礼品店,你懂的。
最让我感到伤心的是,这次游过程中,我分明感受到了两个——不是蓝营和绿营的差别,而是常有大陆旅行团的景点和少有大陆旅行团的景点的工作人员的态度差异很大。
我在红毛城、当代艺术馆、中华民国总统府、小镇、所有景点、历史博物馆等鲜有大陆团客出没的景点,都能感受到很强烈的友好感和热情度。尤其是当景点工作人员或当地人从口音中听出我来自大陆时(尽管我一路上都尽可能学KIMI装腔,但似乎效果不大的说-&=),更会很高兴的问我来自哪里,并为我们主动介绍景点,似乎他们对大陆自由客有着很高的兴趣度和好感度,或许也映衬了我上一篇讲的在大陆人的反复夸奖下,人会对来访的大陆人格外友好。就像一个学习成绩普通的学生会因为周围长辈邻居同学都称赞他是个好学生而更加努力学习,至少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真正的好学生一样。
然而在一些大陆团客比较多的景点,如士林官邸、故宫博物院、打狗领事馆等,工作人员的友善度就差了些。尤其是的打狗领事馆山下展区,有许多很赞的可供游人合影的真人蜡像,我刚一进门,年轻的工作人员就反复说了几遍“可以拍照,不可以触摸”,后来我们游览过程中,发现许多大陆团客看到这些蜡像后都高兴地跑上前去合影,有些人便很习惯性的触摸蜡像或者把手搭在蜡像身上拍照,以至于边上的安保和工作人员不得不提高嗓门再三喝止,其中有个雕像群中有个轿子,一些大陆中年妇女还想坐进轿子拍照,被保安喝止后,有的居然脸不红心不跳,俯下身子假装坐在轿子里,还对安保说“没事,我还没碰到呢”,其实屁股和头顶距离轿子就只有一两公分的距离了!看到这一幕,我分分钟切腹自尽的心都有啊!
我仔细观察了下那位保安大叔的眼神,他的眼神死死盯着那几个在蜡像前搔首弄姿的大陆大妈,眼神里充满了各种复杂感情:不解、焦虑、鄙视、无奈甚至有些愤怒……
我联想到了一位导游写的文章,他说起初开放大陆观光团后,他也和过去一样对团里的客人彬彬有礼,然而他很快发现这招根本行不通,尤其是面对满团的中老年陆客(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和农村来的陆客,没有地域歧视,只是客观陈述),不管你用再多的敬语,语气再怎么温柔,哪怕你的脸笑到僵硬了,他们还是叽叽喳喳不听你的话,各管各拍照、购物、东张西望、高声喧哗。而且时间观念差,以至经常要发车了又有几个人找不到。后来这个导游学聪明了,对这些团客说话用高声吼的,语气用命令式的,一下子效果好多了。
这下问题又回到那个死结了:为什么社会会变成今天这样?究竟是环境改造了人,还是人改变了环境?从上述事例中可以发现,人的环境适应力很强,当你面对的是低素养人群,你也会逐渐采取低素养人群的沟通和行为方式;反之,你身在高素养环境中,你也就逐渐变得高大上。可社会最初的高素养环境是怎么来的呢?环境难道不是由一个个个体的人所共同构成的吗?如果说是少数人先改变了大环境?这些人是谁?他们是如何做到小生态改变大环境的呢?
说到底,历史本就是一幕剪不断,理还乱的连续剧,别问为什么了,就是这么神奇的地方!而的变化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启发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能因为环境糟糕而随波逐流,给自己的低素质行为找借口。只有从改变自己开始,文明友善的星星之火,最终才有可能燎原。或许我们的父辈——在文革中长大的一代很难改变他们的素养和生活习惯,但我们却可以从自己这代人做起,并改变我们的下一代!
PS:讲到旅行的最大风景和看点,首先是人,要说人,难免要说到政治和历史,而这些话题又实在太容易引起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争议,所以我在文中尽可能保持比较客观的立场和不带歧视色彩的语言来描述我的所观所感,相信能有耐心看完我这篇长文的人,也一定是能够理解“和而不同”,能够尊重他人不同观点的高素养驴友,欢迎大家友好探讨这些话题。
札记二:纵贯线与虹桥站
题记:为什么人看大陆浑身不是滋味,因为虽然大陆的商机很多,大陆的变化很快,大陆的生活很精彩,但心底却无法对大陆形成一家人的认同感。
1、罗大佑与“纵贯线”
如果要选一个人的音乐来涵盖社会过去30年的演进史,除了罗大佑,还有谁能出其右呢?
在中学时代,我对的感性认知几乎全部来自罗大佑的歌词,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的黑色摇滚时代的罗大佑,几乎成了我高中时代的精神偶像。
青春期的狂躁和性能量的无处释放、对应试教育的憎恨,对现实的诸多不满,以及知识和理性能量的高速扩张,使我高中时代几乎成了一个愤青。每每下笔,皆极尽讽刺揶揄批判斗争之能事。以至于10年后的2009年,“纵贯线”两次来开演唱会,我都亲临现场,祭奠逝去的青春。(周华健和李宗盛也是那个时期我非常喜爱的艺人)
说到“纵贯线”,许多大陆朋友可能并不知道,这原是指铁路管理局(简称“台铁”)经营的西海岸铁路线。我们知道今天的台铁是个环线,但岛的地形是西部平坦东部陡峭,所以在1908年,殖民政府最初造了条贯穿西部的纵贯铁路线,今天叫西部干线,北到,南到,在以北分为靠近中央山脉的“山线”和靠近海峡的“海线”,以南合并为一条干线,这条纵贯线和北回线、南回线、东部干线(包括线和花东线)以及一些支线铁路(如铁路),共同构成了今天的台铁格局。
我此行住在公园正对面的Holiday&Inn假日智选酒店,很赞的房间,步行到火车站10分钟,毗邻一中街商圈/夜市,楼下是个很大的shopping&mail(不过貌似人气不足),正对漂亮的公园,非周末折扣价才200元左右,强烈推荐哦。
话说日,好不容易贯通的纵贯铁路通车典礼就安排在这个“腰眼”上,载仁亲王亲自主持仪式,当时为了给载仁亲王找地方休息而修建的湖心亭,今天成了公园乃至市的标志性建筑。
话说回来,到2008年滚石老板“三毛”准备撮合罗李周张组建Super&Band时,正好是纵贯铁路建成百年,所以就取了这个名字。不过个人觉得取这个名字还有纵横四海、不分南北(普天之下皆兄弟)、行者无疆的意味。此次访台,游览时,我哼着“那年我们坐在河边,看着市的垃圾飘过眼前,远处吹来一阵浓浓的烟,垃圾山正开着一个焰火庆典……”(《超级市民》);走到西门町,我便想起了“在西门町的天桥上面闲逛,有多少文明人在人行道上,就像我看到文明车辆横冲直撞,我不懂大家心中作何感想……”(《现象七十二变》);更是用手机反复播放着“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的街道,的渔村,妈祖庙里烧香的人们……”逛完了的大街小巷。
2、我爱台铁
既然扯上了台铁,那就再啰嗦两句。我此行一路南下都依靠台铁。、、的火车站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车站本身就是古迹建筑和观光地标。尤其是那座混合建筑风格与文艺复兴风格的车站,那座极具艺术气息的尖型钟塔令我记忆深刻,以车站为背景绝对是拍民国戏的绝佳场景!
迎着夕阳,站在车站前的广场上回望这座古老车站,建筑本身所散发出的小而美的精致感和其所折射出的历史的抽离感,忽然让我有一种“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混沌感,一时不知道究竟生活在什么年代……这次在台看到的许多历史建筑,都让我有一种梦回30年代老的感觉,许多民国影视剧里都能看到这种场景:火车启动的汽笛响起、阵阵烟雾的映衬下,身着旗袍的女主角包含着泪水,一往情深地望着即将远行的男主角……这种感觉,在今天早已大拆大建后的大陆火车站,恐怕再也找不到了……
呵呵,人一百年前造的车站,今湾人还在用。到底该让我说是社会进步太慢还是人造的设施太赞呢?
说到台铁,不得不赞一句,台铁真心方便,不但准点率极高(我在台坐了两次自强号,两次区间车,没一次晚点),进出站也简单,和我们的地铁差不多,或许这也是遗传了日治时代的基因吧。只不过可能这两年也受到通膨影响,声名在外的台铁便当并没有传说的那么物美价廉——便当的排骨味道的确不错,但其他配菜量少了点,价格也只能说不贵,绝不至于有些驴友说的那么超值。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和大陆一样也是车辆靠右行驶,但台铁却是靠左行使,即台铁内圈是逆时针,外圈是顺时针,和一样(据我观察,北捷和高捷似乎也是如此)。众所周知,、等有皇室/骑士/武士悠久传统的国家和深受帝国影响的国家(如、、、等),其车辆都靠左行驶。日治时期的从封建小农社会千里大跃进到近代化社会(生番/高山族当时还处于原始氏族部落社会晚期),以至于当年建造的铁道、火车站和铁路信号系统都沿用到了今天。只是有一点我不太明白,既然后也和一样,恢复了过去靠右行驶的交通规则,为什么铁路系统却依然沿用的习惯?只要火车头换个方向挂,铁路换一下不是比公路更容易吗?为何国民政府没有改回来呢?是政府懒得调整吗?求台胞解答。
3、“慢”与“快大陆”
说到火车站,在大陆赶火车是一件很头痛的事,需要上上下下,走好多路,过多道关卡,也可能是因为大陆的人口规模和不是一个级别,同胞可能远无法想象大陆的春运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
以为例,重新扩建后的南站比早先翻新过的火车站大得多,更新的虹桥站又比南站更气派,以至于每次我行走在虹桥交通枢纽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走在全世界最现代的交通枢纽中,每次开车进出虹桥枢纽都怀疑这是不是全世界最复杂的交流道(立交桥)系统(我自认为方向感不错,但虹桥枢纽我进出过3、4次后才基本搞明白路线)。每次我带着家中长辈从两座机场出发时,都会叮嘱一声:到了国外,不要和他们比谁的机场更加高大上,现在全世界能和机场相媲美一个手就能数得过来,要比就比软件。
尽管我时常为我所生活着的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欣喜自豪,但高效的决策也并非没有代价,重大投资项目一旦开弓就没有“回头箭”,一旦决策出现失误或规划不完善,需要接下去花很多时间用很多代价善后。“半条腿”的磁悬浮,在建造时没有想到中间会杀出个虹桥站的南站,现在就陷入了很尴尬的境地。再的中环线和地铁3号线,都是如今很难修正的城市败笔,哪怕是高大上的虹桥枢纽现在也处于一种很尴尬的状态——每次进出虹桥枢纽之所以容易迷路,很重要的原因是如此宽广的一片土地上,居然只有灰色的马路和立交桥,没有民宅,没有商业设施,一眼望去,什么都没有……
据我所知,这里将来会被打造成一个极高端的商业板块,但我真不知道这和普通市民有什么关系,难道这里将来就是为那些跨国公司老总、全国各地来的土豪以及古北的那些港台日韩籍商人服务的吗?
放眼望去,、、的交通枢纽,其建设规模之大、设施之新、档次之高、投资金额之恐怖、建造节奏之神速也丝毫不输,许多二、三线城市的高铁车站也造得极为气派。这两年各市的捷运建造速度更是一日千里。相比之下,社会的变化真是慢很多。还能看出大都会的感觉(但也远远达不到、、等国际新大都会的节奏)、就慢了很多,已感觉不到市的味道,到了,要不是到处都有飞驰的机车,我都差点以为这里的时光凝固了呢……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大陆的快和的慢呢?对这个问题,我有趣地发现两岸都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部分大陆人陶醉于自身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城市面貌的快速更新,以为经济强大了国家就真的牛X了(这部分大陆人并不在意同胞或者外国人对的真实看法),也有一部分大陆人意识到经济的繁华只是表象,人的素养不提高,人在国际上依然会被瞧不起,所以应该在软件上更多向学习。
同胞对此的看法也一分为二。一部分人对大陆这种纸醉金迷、物质至上、唯经济增长马首是瞻的社会风气和整体价值观很不以为然,因为再新的建筑也会有老去的一天,再伟大的经济奇迹也会有谢幕的一刻,更有不少上了年纪的人感觉今天的大陆就是30年前的社会的翻版,大陆社会呈现出一种总硬件与软件的严重分裂是一种病态。
不过另一部分人,尤其是相对年轻的,来过大陆或着长期来往于两岸之间的台商却认为大陆社会纵然有许多问题,但经济的活力、人民的勤奋、对未来生活的达观却是令深陷老龄化危机和低决策效率的难以企及的。每次往来于两岸之间,这些台胞都有太多的感触,面对蒸蒸日上的大陆国运,心中难免升腾起强烈的危机感——今天的正面临着被时代大潮所抛弃的危险(经济重要性的边缘化)。鲁迅那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评价,用在今天的大陆和似乎都套得上去,但对这句话背后各种甘苦滋味的解读,两岸却有着天壤之别。
总之,我认为今天的两岸关系是过去60多年来的最佳状态,没人能预言未来的两岸关系会走向何方。但我坚信,只要两岸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战争的阴云定然越走越远!
4、淘宝统一?
最近大陆网路上有一种很有意思的论调,叫“淘宝统一,不选省不发货”。这次在,深深感受到人民币对民众的影响之大,满大街的银行都把开通人民币业务作为最热门的主推业务。我们离开前最后一晚在六合夜市吃饭,有个卖西伯利亚黑花生的小姑娘居然听得懂我们一行人说的话!还说自己去过大陆好多次,当我们表示明天就要回大陆,身边新台币不够时,她兴奋地表示可以直接拿人民币支付啊,而且给我们1:5的优惠汇率哦(当时我兑换新台币的汇率才1:4.92)。
在攀谈中,得知她也是个忠实的淘宝粉丝,她盛赞支付宝的便捷和余额宝的高利息,声称比的利息高十多倍!此言不差,在余额宝过去2个月里近7%的短期年化收益的对比下,的利息真是少得太可怜了,这还不算人民币不断对新台币元升值的预期。果不其然,我回大陆后不到一周,人民币对新台币汇率就破5了。
尽管“淘宝统一”是句玩笑话,但只要双边经济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那今天这种“两岸一家亲”(这句话是目前大陆最政治正确的两岸关系语境)的格局就很难打破,至于未来到底是“一国两制”还是“一中各表”,或者其他什么途径来解决两岸问题,就看两岸的政治智慧了。
在我看来,根本不用设定什么路线图和时间表。因为大部分同胞当前最理性的选择是两岸保持现状,使既能保持目前所取得的民主化成果和内政外交的独立性,又能在与大陆的经贸往来中,以“同胞”的名义获得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独特优势。
然而正是大部分人都持有这种经济理性的观点,导致部分知识精英的危机感更强——在与大陆的博弈中,政府的外交空间实际上越来越小,经济上也越来越受大陆的影响。大陆像一匹飞奔的野马,正在不断冲击着原有的经济和社会体系,无论是越来越多“钱进”的大陆观光客和的投资客,还是在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人民币,亦或者是淘宝所代表的大陆互联网力量的快速崛起和渗透,都把越来越深地卷入了“大陆体系”内。
反之,台商群体在大陆经济中的话语权和重要性,也随着大陆本土国有企业(因为不可细说的体制优势)和民营企业(因为比台企更拼命的创业精神和台企不及的创新活力)的快速崛起而越来越边缘化,一向崇尚“爱拼才会赢”的台商如今遇到了更能拼的对手,而随着大陆经营企业的各方面成本都在快速上升,“逐低成本水草而居”的传统台商经营理念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事实上,台企和台商在大陆民间的口碑历来不怎么好。如今就算是欧美日韩等外企,在大陆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了。
随着两岸实力的进一步此消彼长,未来两岸关系的天主动权必然会越来越往大陆那端倾斜,所以其实大陆中央政府比政府和民众更乐观“保持现状”的两岸关系,只要当局不踩破“九二共识”的底线,并继续保持对大陆的开放姿态,整个岛会在不经意间,自然而然地被大陆这块巨大的磁石吸过去。
社会现在虽然表面上越来越把“统独问题”边缘化、模糊化,就像很少有人会没事找事再去扒开族群冲突的历史伤疤,营造出族群融合、社会和谐的主流舆论,这被认为是绝对不容挑战的政治正确和道德正确。如同今天白人主流社会从来不敢拿少数族群(裔、亚裔、拉美裔)开玩笑,一开就必然是政治错误。但就算奥都能成为总统,但你敢说白人心中真的完全不再歧视黑人了?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平等”是普世价值,但具体到每个族群的品行、习俗和素养,终究是有差别的,具体到每个人的观念中,也必然会暗藏着对某些族群的歧视。说在大陆,说到H省人就会贴上“骗子”的标签,说到X省人就会贴上“小偷”的标签,说到S市人就会贴上“怕老婆”的标签,说到T地人就会贴上“X巴子”的标签……
族群之间的差异并不会因为族群平等的现代社会正确价值观的输入而自然消除,历史的复杂性,曾经制造出极为激烈的汉人与原住民的冲突,闽南人之间还爆发过漳泉械斗,到了清朝中叶,客家人来台后,又爆发了激烈的闽客械斗,进入日治时期,又加入了更复杂的民族矛盾(尤其以客家人和原住民的反弹最激烈),1949年后,再加入了外省人和本省人之间的矛盾。到了解严后,北部的蓝营和南部的绿营之间又在社会撕开了深深的裂痕……所以说,刻意避谈“统独问题”只是政治正确的表象,并不代表“统独问题”就不存在了,也不代表大陆的军事威胁真的解除了。在政治地位上,依然没有摆脱“亚细亚的孤儿”的尴尬位置。
说到“独”的理由,人可以讲出一大堆,最显而易见的理由是,在大陆政府的长期刻意营造下,如今国际社会基本承认了“=中华人民国,人=中华人民国公民”的说法,然而中华民国并未因为大陆中央政府的不承认而消失,中华人民国实际上并未占有岛,人民实际上也不是中华人民国公民,为了在国际社会中能分辨出自我身份,人只能说“不属于”,“我不是人”……
至于反对“统”的原因,一方面是人很清楚自己根本没有“大陆”的能力,“大陆”也不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任何好处,而国民党的党国意愿已不再能强奸民众的想法。另一方面是人也不愿意大陆政府来统一,令自己好不容易争取到的自由重新消失。
然而我真正担心的问题是:假如未来有一天,大陆也实现了同胞所认同的那种“民主”,他们愿意放弃独立的外交和军事权,放弃“中华民国”的护照和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拿着“中华人民国特别行政区”的护照并对五星红旗宣誓吗?不要回答我“等大陆真有那一天的时间后再说吧”,回避问题是鸵鸟思维。以我将心比心的判断,大部分人恐怕依然不会愿意,哪怕新护照一样可以免签去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并享受大陆更多的经济惠泽,也还是心不甘情不愿。因为2300万张选票在14亿张选票的汪洋大海中,根本泛不起一点涟漪……而民众对今天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的素养和信仰等许多方面都很难形成共鸣,“同文同种”的历史传承敌不过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人心观念……
上面这段分析恐怕能从更深层面诠释我第一篇的题记:为什么人看大陆浑身不是滋味——虽然大陆的商机很多,大陆的变化很快,大陆的生活很精彩,但却无法对大陆形成一家人的认同感。现代气派的虹桥站虽然也很吸引人,但人更认同其貌不扬却更人性化的纵贯线。因为虹桥站是大陆“物欲泛滥”的图腾,纵贯线却象征着“以人为本”的执着。
我觉得这才是两岸关系从长远看,真正棘手的问题所在!
札记番外篇:与同胞商榷
题记:诚然,过去30年推动“奇迹”的那些因素已肯定不可持续,“模式”也很不成熟甚至危机四伏,进入深水区后的进一步改革时不我待,只不过现实环境决定了大陆未来的改革路径已不可能照搬照抄“经验”。
发现有为名叫“寒森”的网友给我留下了许多评论。首先感谢您在我的游记里花了那么多时间,打了那么多字,表达了您最真实的想法,让我也让其他大陆同胞更能了解现在的同胞(至少是一部分)是怎么看待两岸关系和一些历史问题的。
鉴于在涉及到一些敏感的历史和政治问题上,从字里行间感觉您对大陆政府有着较强的否定态度,对大陆同胞也有不少负面情绪,而且其中有不少关于大陆的史实并不十分准确,有些逻辑推导和史论观点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为避免误导两岸同胞,也为了避免无畏的论战,对您提出的一些值得商榷的观点,我做一次较全面的回应。
对您的观点进行回应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已对我第一篇札记中提到的一些核心观点进行了论证,是为番外篇。
1、“人民形象不佳”?
“樓主所說的:人看大陆人却浑身不是滋味&?&主要原因是中國人民老是一個”長得老土形象不佳”的老粗樣子,生活習慣舉止上,乃至於價值觀都與台灣人民有很大的錯差。”
札记一的题记中我写道:“人看大陆却浑身不是滋味”,发表在网上后,引起了一些同胞的异议。其实我所谓的“大陆”并不是指具体的某一个大陆同胞,具体到个体,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好友。我是泛指大陆许多人、事、物,包括大陆的政治生态、社会风气、经济发展、部分大陆人的价值观和文明素养等问题的统称。相信大部分同胞(尤其是来大陆投资工作的台商台干)对大陆的整体感受应该是“爱恨交织”、“喜忧参半”吧。
&&&&另外需要请您理解的是,大陆人口结构和大不同,有多达9亿的农民,和整个人口差不多,就算这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有2-4亿青壮年农民正快速转变为新市民或农民工,但总体上看规模巨大的农民由于过去受教育程度低,农村经济发展水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加上农村落后习俗观念的深度影响,的确整体素养较差,衣着打扮行为举止都较老土,使大陆农民给外界留下“大老粗”的印象,又由于农民占大陆人口四分之三强,从而拉低了大陆人民整体形象分。
但首先,这只是一部分大陆人,至少在我生长的,即使在年之间,人虽然也生活艰难,但绝对够不上“长得老土形象不佳”,人骨子里有文化和英美文化混合后的贵族基因,生活环境再艰难,在气质和生活质量上还是会有较高的讲究。
其次,过去35年时间里,大陆走完了社会用110年才走过的近代化-现代化-后现代化过程,经济社会文化出现了全方位的大跃进,现在大陆游客走出国门因为举止粗鲁不文明而被嘲笑批评,和30年前的情况不也很像吗?社会的进步和人的素养提高都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请给我们时间。
再次,今天大陆80后、90后都市年青一代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5成),在行为举止上和思想观念上与长辈相比已有很大的进步,难道您觉得和您交流的我也是長得老土形象不佳的老粗樣子吗?
最后,据我所知,要论形象给外界留下的印象的话,南部、等地许多上了年纪的闽南阿土伯不也能套上类似形象吗?至少用台语讲脏话的习惯和水平也一点不输大陆人哦。所以我觉得您这句话打击面有点广哦。
2、清朝为何割让?
“台灣人歷經了120年前因甲午戰爭的割讓予,中國清朝,李鴻章說"台灣是一個女無情,男無義,鳥不語,花不香"的蠻荒之地,把台灣給了殖民了”
首先,“花不香,鸟不鸣,男无义,女无情”是近代大陆流传的描述的一句民谣,后被文学家引用,创作改写为“李鸿章对所做的评语”,但在现有清朝官方奏折档案、私人文稿函电及中日双方甲午战后谈判文献中,都未能见到李鸿章发表这段评语,这显然又是民众自己的意淫啊。
关于清政府官员对的看法,历来是褒贬不一,褒者认为这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有极佳的航运贸易便利,贬者则如您所知道的,认为是刁民聚居地,历来是不服管辖的流民、贼寇流传之所。以至于当年康熙执意收复时,朝内不少大臣纷纷反对,认为这笔买卖“不划算”。然而到了19世纪后半页,屡次被列强敲打的清政府再蠢也知道自己不再是当年的天朝上国了,也形成了近现代的国家领土主权观念,也知道对防御海疆,抵御外敌具有何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怎么可能轻易把拱手让人?否则清政府也不会在1884年为了和人打了一仗,更不会特意在建省,派刘铭传费尽心血经营了。
你想李鸿章是何等聪明的洋务派大臣,他会不知道的重要性?他会不知道割地是丧权辱国的举动?他会不知道自己在春帆楼上欠下的字,将使自己被刻在清王朝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耻辱柱上?李鸿章吃了那颗子弹后,硬是让少赔了一亿两,李鸿章说若能再少赔点,自己宁愿多吃几颗子弹!
所以请不要说清政府不稀罕,看不起蛮夷落后,人“男无义,女无情”,也请不要说“你不爱我,我何必爱你呢?”
事实上,的命运不在于中央政府是否爱你在乎你,而在于的地理环境和既定的国家扩张战略。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了对外扩张的殖民战略,从地理环境上看,的扩张步伐必然是一、,二、,三、,四、南进或北进西伯利亚,五、东出太平洋,西进,南进澳洲,六、征服世界……
其中第三步又分为先夺取岛屿、半岛等易守卫的突出地区,即岛、辽东半岛和半岛,其次以和辽东为基地侵占满蒙、以为基地侵占,再次以为基地占领华北,进而占领华东、华南以至全……
所以《条约》要的是和辽东两块殖民地,可惜辽东的领土要求侵犯了俄国的利益,最终出现了近代史上第一次所谓的“外交耻辱”,即“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真不是不爱,而是“有心疼,无力护”,别忘了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里,也有……
3、谁的田产?
“明明是武大郎先用暴力手段,強奪了員外的田地家產,接著這位武大郎又不斷的向員外說,最好也把小姑娘交出來^^不然,我要繼續用武力強行去搶奪這位小姑娘喔…成王敗寇,是給武大郎自己給強奪他人田產的合理藉口啊&!”
这个比喻听上去很耳熟,大陆网民的版本一般是这样的:一个叫“”的姑娘,原配是个高富帅,结果半路杀出个穷小子,用各种手段拉拢一帮姑娘的亲戚(民主人士),又想方设法把高富帅的名声搞臭(政治宣传),把高富帅的家业搞砸(军事打击),最后姑娘果断抛弃了高富帅,撕毁原来的婚书,投入了给她许下过无数美好承诺的屌丝穷小子怀抱中,然而婚后他们生活的并不幸福,屌丝并没有完全实现他婚前许下的诺言……
我觉得这个比喻比您用的更贴切:大陆真是员外(国民政府)的田地家产吗?请问员外的这些家产是怎么来的?不也是靠暴力手段(北伐战争、新军阀混战)从别的员外手里暴力抢来的吗?你会说不对啊,这些原本就是员外家的,是被那些宵小之徒(袁世凯、北洋军阀)半途抢去的,但再往前看,这些家产不还是你们用枪杆子逼着清廷让给你们的吗?爱新觉罗家的产业不也是从朱明家抢来的吗?
如今“员外”也用暴力手段抢夺了人家的家产,咋就不许“武大郎”也用暴力手段抢夺家产?你可能会说,“员外”建立的是民主国家,和过去的封建帝制家天下的概念完全不同,“员外”动枪杆子是“缔造”,帮助走向现代国家,属于正义的暴力。这样的逻辑,“武大郎”也一样可以说,因为国民政府太过专制、太过腐败,有违先生缔造民国时的初衷和梦想,我们是继承了先生遗愿,用我们的理论和方法,再次“缔造”,我们也是为了帮助走向现代国家。
如果一定要说这是给自己抢夺他人产业找的借口,那这个借口两岸都用过,过去都是“强盗”,区别只是大陆是“大强盗”,是“小强盗”,然而“小强盗”和“大强盗”隔海对立的漫长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小强盗”金盆洗手,把当年抢来的产业还给“人民”了,于是再也不谈过去的历史传承、也一下子砸破了“大强盗”和“小强盗”过去一直玩的政治游戏的规则,把自己打扮成知书达理的“员外”,把对方妖魔化成“武大郎”……
4、大陆不曾拥有?
“卻成天對著台灣人民說,&&台灣是他們的&?&台灣是中國的?&“愛情小說裡有一句經典:愛情不在天長地久,而在曾經擁有。但卻是有一個大老粗,老是對著一個姑娘說,偶不在乎過去不曾擁永,偶只在乎姑娘妳不要離開我。哈哈…既然不曾擁有?&何來離開呢?”&
您说的“不曾拥有”,应该指的是大陆的中共政权历史上并没有染指过岛吧,此话不假。但目前的大陆政府不管过去“法统”上怎么说,至少是国际主流社会所承认的唯一合法政府吧。
既然如此,那就要牵涉到“”一词的历史国界范畴了,不管是“”、“中华”还是“华夏”,它所代表的都是自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所基本形成的、并在400年的两汉时期得以完全奠定的说汉语、写汉字、尊汉学(儒法道)的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民族共同体(当时还没有中华民族一说)。这个民族共同体,在经历过古代文明时期(秦汉)的大繁荣后陷入了裂大混乱时代(魏晋南北朝),后又在中古(古典)文明时期再次崛起(隋唐北宋),进一步确认了民族国家的自我认同感,
随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二度崛起,第二次陷入分裂时期(南宋金夏元),但从1276年元灭南宋以后至今的700多年时间里,虽然经过了元明清三代的朝代更迭,但这三代领土范围始终保有最狭义上的“”的所有领土,这里的“”,无疑包含了。
最早在南宋时,已把有不少汉人居住的纳入行政管辖范围,元、明两代也都设巡检司,只是此时由于国内人口与土地矛盾尚不激烈,尚未形成大规模的汉人移民潮,明朝晚期直至明郑时期才由于战乱和灾荒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潮,直至康熙收复后,直至1895年,只有在17世纪中叶被和殖民者占据了一段时间,所以从国际法原则上看,属于“”的一部分并无疑义,从确定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决定性协议《协议》的内容来看,连同钓鱼岛也都属于“”(是中华民国还是国下面再说)。
由此看来,结论很清楚,作为一个政党和政权,中建立的中华人民国的确没有染指过,但国际主流社会所承认的“中华人民国”显然更能够代表政治地理概念上的“”,如果属于“”,那也可以属于“中华人民国”。注意,我用的是“可以”,因为从现实看,的确还存在“中华民国”这个政治实体,并且这个政权也得到了一部分国际社会的认可,所以也可以属于“中华民国”,但不管属于“中华人民国”还是“中华民国”,都是属于“”的。
5、国是从民国独立出去的?
“台灣在復,係按開羅宣言決議在二大戰后,歸返中華民國,當時的中國大陸地區也是中華民國,國共內戰發生後,毛澤東在日在天安門宣布,成立新中國,這一個新中國稱為&“中華人民國",依時間排序與法統沿革,我們二岸地區的國父都是孫先生。據此,中華人民國系從中華民國獨立出去的。”
这又是关于“”、“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国”之间令人感到费解的brain&storm了。
宣言并波兹坦公告要求把归还,这里提到的“”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基于历史、民族和文化认同感基础上的所谓的“”、“中华”或“华夏”的概念,而当时唯一合法政府就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不还给国民政府还能还给谁呢?
国共内战后,国民政府战败退台自守,大陆由中共建立新政府和新国家,不管方面解释成“军事政变”还是“匪寇叛乱”,这就是典型的政权更迭。从国际法原则上看,政权更迭后,新成立的政府可以选择继续承认原政府所签订的国际协议,也可以选择重新签订协议。这样的例子在现代史上发生过太多次了,、、……所以“中华人民国”作为今天受国际社会所认为的“”的唯一合法政府,接收宣言并波兹坦公告给予“”的权利也完全说得通。
可新政权并没有完全歼灭原政权,因为正当毛泽东在1950年已准备进军时,战争爆发,重新意识到的战略意义,从基本放弃对蒋介石政府的支援,转而培育和南韩反共政府势力,回到重视作为第一岛链最前沿的重要地位,把第七舰队开进海峡,从而挽救了退居的国民政府。
错失了那个最佳的攻占的历史时机后,大陆方面就再也没有特别良好的时机可以占领,前30年是因为国内一次次的政治运动消耗了太多的精力,后30年是因为大陆政府意识到了自己积贫积弱,以发展经济为第一要务,所有政治和领土问题统统搁置再议,等到经济有所起色后,国际环境却已不再支持通过战争解决争议的方法了。如此一来,便形成了今天这种吊诡的局面。
所以中华人民国与中华民国的关系也绝不是独立与被独立的关系,而是非典型的同一国家内的政权更迭的关系。
6、为何大陆必须改国号?
“毛澤東所領導的第8路軍也是國民政府的軍隊,第8路軍也是領中華民國的軍餉,國共內戰,是一種軍事的叛變,並非異族入侵中國,毛澤東其實不需要變更中華民國的國號啊!毛澤東也公開承認他不該&&改了國號"這是他一生的錯誤!民主改成"&&&?&&按行銷學來說這一個很怪的&&產品&市場&&區隔既然都用了&中華&&二字就是家族產品皆係出同門,顯然他們當時不懂行銷學?&”
对于这番观点,我不知道究竟是当局过去的洗脑教育还是部分民众内心的意淫,和“政治学”一样,是罔顾史实的谎言。毛泽东什么时候公开承认过不该改“国号”?杜撰出这番话的始作俑者显然根本不了解大陆政治生态。
另外用了“中华”二字就必须是家族产品了?二战时的“大帝国”和今天的“国”都用了“”,是系出同门吗?“帝国”和“神圣帝国”都用了“”,是系出同门吗?袁世凯的“中华帝国”还用了“中华”呢,难道不是中华民国的誓死要颠覆的死对头吗?
至于八路军也是国民政府的军队,此话不假。但第一,八路军自始至终是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军事力量,第二,共产党之所以愿意将红军改造成八路军,在蒋委员长的领导下进行抗战,是侵华的大势所迫,反之,蒋介石之所以承认了中共军队的合法性,也是形势所迫,若不是侵华时不我待,若不是张学良的事变,蒋介石还是会优先剿灭红军,抗战中的“事变”等也说明了蒋介石眼光老辣,意识到长期看自己最大的敌人其实是共产党军队。所以第二次国共合作,双方本就是各怀鬼胎。
到投降后,中共势力已经壮大,剿灭难度大增,于是只能和谈,组建联合政府,只不过双方由于政治理念和现实利益上的巨歧,最终还是谈崩了。
所以年的国共内战,与其说是军事叛变,不如说是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因为外族入侵而暂时停战后重开战端,因为八路军本来和你就不是一路人,和蒋桂战争的性质完全不同。上一次交战就是30年代的历次“围剿”和“反围剿”。原本就不是一路人,持有完全不同的政治理念,我好不容易把你打败了,怎么可能还会沿用你的国号呢?
7、孙是谁的“国父”?
“既然二岸的國父都是“孫”先生,法統上的中國當然是&&中華民國",世界國際政治現實的圈子裡,在1972年對這位武大郎表面上的承認與接受,是為了區域穩定,國際社會妥協的結果。”
首先,孙先生并不是两岸政府共推的“国父”。因为先生缔造的是中华民国,他只是中华民国的国父,而不是中华人民国的国父,如果一定要说后者的国父,那也只能是毛泽东。只是“国父”一词作为约定俗成在历史上一般特指孙,大陆民众尊敬先生,所以在民间语境中也是常用到“国父”一词,而大陆政府也认可孙的革命功绩,在讲到近代史的教科书中也会用“国父”尊称,但孙在大陆最准确的政治地位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是20世纪出现的三位伟人之一(后两位是毛和邓)。所以如果一定要说“法统”,中华民国的法统在1949年后就确实在大陆寿终正寝了,1954年大陆就建立了新的《宪法》。
其次,1972年后,大陆政权取代政权成为政府在联合国的代表,如果您要说这是世界各国迫于武大郎的武力威慑(为了区域稳定)妥协之举,如果没有这些因素的干扰,从道义和法统上说会有更多国家站在中华民国这边的话,那么按此逻辑推论,当局过去所实行的“金元外交”不也一样吗?无非前者高举胡萝卜+大棒,后者没有大棒,只能高举胡萝卜,而那些与建交的“邦交国”,又有几个是出于道义或法统的考量呢?
8、多民族统一的意义
“其實武大郎同時也在警告其他后宮的所搶奪來的眾女人們,你們這些娘們不要變心!!我武大郎性具最強大,我給妳們希望與未來反正都被我解放衣服了,臭娘們都被我上了,已經都是我的人了。包括遠在偏房成天念佛的青藏姑娘,花枝招展的粵姑娘……我知道你們心有不甘,但娘們都別想逃跑。”
如果您对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的话,会知道统一对有多么巨大的意义,不是心理层面的天朝上国的沾沾自喜,而是有非常现实的经济利益驱动,一次次推动不得不走向统一。这话不是政治口号,而是有许多历史学和经济学理论可以推导的,具体我就不展开了。从当今世界的变化趋势看,民主化政治浪潮往往会推动地区自治和独立风潮,“在地居民决定地区命运”似乎是很时髦很正确的政治思想,但如果真的允许地区居民公投来决定是否独立,那别说台港疆藏,北上广早就先独立了,其深层次的理由我就不展开了,避免引起大陆民众之间不必要的族群对立。
然而经济全球化也是当今世界的另一个趋势和风潮,政治实体越多,贸易和人员流动的便利度就越差,发展经济的阻碍和成本就越多,越不利于增进民众福祉,所以我们看到欧盟现在就面临着成员国政治利益与整个欧盟的经济利益之间的激烈冲突,欧债危机本质上也是由于欧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别由央行和各国政府制定造成的。到底是独立还是统一更好,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绝不是“在地居民决定地区命运”,“全民公投”(民意)决定走向那么简单。
所以分裂主义不是大陆特有的,西方民主国家也有“政府不会允许和独立,虽然这两地居民可以从历史和文化上找出许多“法统”来支持他们独立,政府不会允许县和独立,政府不会允许法裔居多的独立,政府不会允许岛独立,政府不会允许克地区或地区独立,俄国政府不会允许车臣地区独立,就算是当局恐怕也不会允许原住民在或者搞独立吧,事实上大部分原住民也不会要求独立,就像政府多次声称允许进行全民公投,并尊重在是否独立问题上的选择,可整天看人不顺眼的人独立了吗?
假如今天主政大陆的是民主化后的“员外”,一样不会允许台港疆藏闹独立,更不会承认外的独立,所以“武大郎”的实际难处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任何一个政府想要治理好这么大一片土地,都不是容易的事。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武大郎”治理这些特区的方法是否恰当,是否给予当地民众足够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方面的尊重和自治权,这个话题就太敏感了,就此打住。
9、大陆改革开放学?
“武大郎也很努力,要養活眾多后宮娘們,開始派人偷偷學習員外的一切。學員外怎麼賺錢,怎麼發展經濟,但是大男人脾氣主義是永不會改變的!中國大陸1979年經濟改革初期設立經濟特區,喊出一個口號:‘&經濟學台灣,政治學,不管黑貓白貓,會抓XXX……這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大陆的改革开放并不是以为模板的,而是在不断试错中小步渐进的。如果一定要说学习和借鉴,四小龙的优点都学习过,从我多年关注大陆经济改革的工作经验来看,大陆的改革学的地方远多过哦。至于“经济学,政治学”的说法,任何对大陆政治生态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绝对是从未有过的谎言,可能这样的谎言在一些同胞看来是一种骄傲的资本吧。而对于邓的“猫论”(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和“摸论”(摸着石头过河)的是非功过,今天大陆政府也有了不同的评价,不再完全遵循30年前的改革教导。
10、大陆也在变
“民主的基礎在於法治精神的培養,如果普遍人民的素質不好,就得要開始教育了。不光為了&&民主制度&做準備,起碼培養&公民道德感&也是政府以及領導人要帶頭做的事情。台灣的善根,源自於從小開始法治的基礎教育,政黨開放之後,各種的民間團体組織推動&&&愛台灣&&&熱愛鄉土&關懷弱勢&。保護地球以及生活的環境,各宗教山头團体的愛心救世的實踐各種救災活動。民主精神不一定非談政治不可,其實民主的精神是一種&&尊重"彼此的深一層意義。”
这话说得太对了!所以两蒋在经营40年里为什么一直实行威权专制?因为在人民素质普遍不高,没有真正的法治精神和公民道德感的情况下贸然打开民主政治的潘多拉魔盒,结果就很容易变成今天的——民主政治的失败标本,徒有民主之表,实际上皇室和军方依然是幕后导演……
公民社会不单是个政治问题,归根到底是“心”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陆人希望来台观光,想从社会的变化中获得社会转型经验和参考。
最近这些年,大陆的变化真的太快了,不光是硬体建设的速度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速度也非常快,我作为媒体工作者,切身感受到了这许多点滴变化,绝非“政治宣传”。
尽管由于体制机制原因,腐败问题依然严重,但自习李上台以来,政府的反腐机制和对公务员的约束机制也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从“文件”、“精神”来指导政治改革越来越改变为完善法律和制度来推动。政府过去在社会事务上过大的权限和对市场经济过多的干预也正在一点点收缩。许多不合理不公平现象的实质性改革也开始启动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员工的养老金比普通企业员工高很多的问题。
另外在我所生活的,许多政府窗口部门(如公检法、社区服务中心、民政局等)的服务意识也越来越高,而志愿者服务(所说的志工)的意识和团体,自从2010年世博会之后,发展得越来越大,包括你说的关怀弱势,保护环境等等,尽管和还远不能比,但政府正有意识培育这些NGO组织的壮大,把许多过去政府的社会工作逐步转移为这些NGO。
此外推动传统中华文化复兴,鼓励学习儒家经典,包括各种宗教团体发展的适度放宽,都是因为大陆中央政府已深刻意识到了缺乏信仰后的大陆社会价值观正在迅速堕落,亟待拯救。就在大年初四,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发文《地铁三次听见大声讲话都是话》,直斥公民素养低下,并不断鼓励公民提高文明素养,大年初八,地铁4号线出现了“不得在车厢内饮食”的语音提醒,以其慢慢减少车厢内饮食的不文明现象。
然而这些大陆政府从“管理型(统治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所做的努力,重建和谐社会和提高公民素养所做的努力,却往往不被同胞以及国际社会所看见,所认可,因为在他们的固有印象和现代政治理论中,共产党的改革永远是忽悠人民的表面功夫……
正如阁下所说,的民主化进程也并非一蹴而就,是贯穿几代人努力的漫长过程,即使从86年民进党成立到96年首次“总统”普选这一转型核心时期也花费了整整10年,其间波折颇多相信您比我更清楚,阿扁执政8年的各种政坛乱象何其多想必您也很清楚,“民意代表”们台上面红耳赤,大打出手,台下喝酒吃饭,称兄道弟的情况又见得少了?
然大陆今天已经走入了一条全世界绝无仅有的独特道路上,回望历史,所有人都知道从没人走通过这条路,“自己革自己的命”是违背人的基本理性的,所以没人知道未来会走向何方。身在天朝,我们只有两条路可选:一是力挺习反腐和李改革,二是彻底放弃希望,转而移民国外。
历史写满了血淋淋的“革命”二字,却从未有过类似明治维新般的改革,王安石、张居正、康有为,哪个最终有好下场?类似光荣革般的辛亥革命已是不流血革命的典范,却依然难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现在走的渐进式改革试图走出一条前无古人的通路,以至于今天生活在天朝的理性现实的知识分子都发自内心更加支持改良主义。
正是由于大陆政治生态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使得全世界都看不懂“奇迹”,西方主流舆论也一直在唱衰所谓的“模式”。诚然,过去30年推动“奇迹”的那些因素已经肯定不可持续,“模式”也很不成熟甚至危机四伏,进入深水区后的进一步改革时不我待,只不过现实环境决定了大陆未来的改革路径已不可能照搬照抄“经验”。
按照李登辉先生的说法,已在“宁静、不流血与非暴力的过程中”,实现了从威权体制向民主体制转型的所谓“政治奇迹”,但若不是李登辉先生本人以政治强人形象,持续担任三届共12年“总统”,又如何实现这种不流血的转型呢?李登辉先生自己反复强调“的变革必须要采取渐进的方式,以及审慎的规划”。而大陆自1979年以来就一以贯之推行渐进式改革思路,目前习李也强调“顶层设计”。需要更深入的改革,但推动改革的前提必须是中央集权,若“政令不出中”,又如何推动改革?
因此我才会在第一篇札记中得出结论:的经验不可能在大陆复制。
最后还是要说一句,每个人的想法和观念都是多少年的教育和长期的生活经验积累而来的,很难因为他人几句话而发生彻底改变。乔治·奥威尔在《1984》里写道:“掌控过去的人掌控未来”。汤因比在《历史研究》里说得更直白:“历史本就是胜利者的宣言”。历史如此复杂,任人打扮难见真相,因此不可能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想法。只是如果我们抱着更和的心态来理性看待目前的两岸关系和大陆政治生态,更容易走出历史的迷雾,走向更美好的明天。您说是吗?
以上回应,不寻求您一定认同,只做交流之用,同时也希望您能更多了解大陆,多来大陆走走看看,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一个更真实的大陆,祝安~
札记三:凯达格兰忆艋舺
题记:今天占人口98%的汉人,愿意用因他们的到来而消失的原住民种族的名称来给“国道”命名,它所体现的不是民主的力量,而是爱的力量
一、“一府二鹿三艋舺”
要问哪条马路最有名,许多人脑海中最先跳出的肯定是“忠孝东路”,年纪稍大的会想起童安格唱的《让生命等候》:“走在忠孝东路,闪躲在人群中……”,更多的则会想起动力火车的“忠孝东路走九遍,脚底下踏著曾经你我的点点,我从日走到夜,心从灰跳到黑,我多想跳上车子离开伤心的……”
去过我才知道,“忠孝东路走九遍”绝对属于自残行为,因为忠孝东路全长超过10公里,连续跑两个马拉松都不到走九遍忠孝东路的距离。事实上,捷运最重要的观光线——板南线(串联起艋舺龙山寺、西门町、车站、忠孝商圈、国父纪念馆、101大楼等观光胜地)几乎就是沿着长长的忠孝东路地下开行的。作为最著名的商业街,忠孝东路不但是最有名的一条路,也是地租最贵的一条路,地位相当于的王府井大街和的路。但如果要我说哪条路最能代表,绝不是这条又长又贵又有名的忠孝东路,而是既不长、也没有繁华商业,名字还很不好记的凯达格兰大道。
不过要说凯达格兰大道就要先从“一府二鹿三艋舺”说起,早在清朝中叶,便形成了这种说法,代表着汉人由南往北,一路开发西海岸的步伐,最初是府城港、随后是中部的、最后发展到了北部的艋舺港,成为当时最繁荣的三座城市。艋舺的名字来源于平埔族的语言“Moungar”,(居住在平原和丘陵地带,汉化程度较高的那部分原住民)意思是独木舟和独木舟聚集的地方,翻译成汉字就是“艋舺”。
大陆人了解这个名字大多源于那部阮经天和赵又廷主演的讲述上世纪80年代黑帮往事的同名电影,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艋舺》中的男三号,庙口大佬Geta的公子李志龙的扮演者凤小岳,把一头长发剃掉后居然成了《小时代》里的万人迷宫洺!
话说我对的帮派往事也很感兴趣,《艋舺》的主线就是本省人与外省人之间的帮派斗争,只是个人觉得《艋舺》虽然拍得很热血很感人,但太过煽情夸张。由于曾经的工作关系,我知道了“案”,也对2007年竹联帮精神领袖陈启礼“黑道世纪葬礼”感到震惊,还曾经有幸与“独狼”张安乐先生有过一面之缘,对帮派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再细究,并试着在剥皮寮寻找那个混沌时代遗留下的点滴气味。
今天的市源于艋舺(今市万华区),在这里,大汉溪和溪汇聚成了市的母亲河——河(河在关渡又融入了河的水流,最终浩浩汤汤在港注入,两者的关系有点像黄和河与的关系)。凭借着悠久的历史,并不算大的艋舺地区今天汇集了众多景点,包括人最喜欢去的寺庙——艋舺龙山寺(捷运龙山寺站出站即到),以及龙山寺周围均可步行达到的青山宫、清水岩祖师庙、剥皮寮、艋舺公园、华西街观光夜市等等。想要追寻最古老的味道,商圈闻不到,士林商圈也闻找不到,只有到寓意“万年繁华”的万华区,才能找到最初的味儿。
二、西门往事
话说中法战争后,行政级别从府升级为省,省会便选在了艋舺港的东侧平原地带,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旧城(今市中正区一带)。1895年据台后,为了通商便利,拆除了旧城城墙,但保留了东、北、南及小南门这四座城门,后,这几座城门也都完好保留了下来,尽管这几座城门的恢宏程度和别名“四九城”的城的城门完全不能比,但今天我们在还能看到几座明清时期的城门呢?
从捷运龙山寺站坐一站便能到达鼎鼎的西门町商圈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才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