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题什么是作文的题眼?求解答答

在“谈写作纸上电台”做了分享之后,陆续收到了简友们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击中要害,又很有代表性,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深入的探讨。

我个人觉得,故事就是单纯地把一件事讲出来,而小说要具有意象。

比如:《挪威的森林》大家都读过。故事,就是讲了一个男孩和两个女孩的爱情。但小说,是通过意象把故事背后的东西揭示出来。

井,就是一个意象。在枯黄的草原上,人可能会一不留神掉进井里,无人可以救你,你必须自己努力往上爬。

这是本书最深的寓意,也是村上小说的特点,总是让你觉得句子背后还有更深的含义。所以,把素材变为作品的过程是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区别。

这也是我们目前创作中普遍存在的缺陷。我们都在讲故事,但是很少有人能挖掘出故事背后的意象,我们可以把一个故事描绘出来,但是故事完成后,却总觉得缺少些什么。是的,我们缺少的东西,就是我们和作家的区别。

许多人具有讲故事的才华,但他没有完成提炼故事精神的能力,而这,正是一个写手和作家之间的区别,前者注重故事的趣味,后者完成故事的精神。

一个能完成故事的时代精神的作者,一定能够把他笔下的故事,从美学推向存在,直至把小说推向它所能抵达的真正的高度。

一篇文章是先有想表达的主题,然后根据主题去选取合适的素材呢?还是故事写好以后主题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呢?

我个人觉得要看你准备写的文章类型,是散文,随笔,还是小说或连载?是自己有话想说,还是编辑约稿?另外,要看你开始写作有多久了?

像我们的简友经年鲤老师,她擅长写悬疑,我觉得这样的题材如果事先没有主题和大纲,后面就会乱掉。

初学写作的人,可以先写故事,然后再思考它的主题。写作是一个精神享受的过程,怎么舒服,怎么开始,两种方法比较之后,哪个更适合自己?就按那个来。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写作习惯,这里我简单地说一下自己的做法,供你参考。

我来简书刚好一年了,当初开始的时候,也是随心所欲地表达,觉得有话要说了,就开始写初稿了,然后,我会让它沉淀一个晚上,再回来仔细审视,我想表达什么?我这样写是否把主题表达清楚了?有些和主题无关的内容,虽然有趣,但也是喧宾夺主,我就把他们去掉。

但是,后来我发现这个习惯有问题,就好像盖一座房子,没有图纸,我要冒着房子盖歪了再拆掉重来的风险。

从那以后,我基本上先用一句话说出主题,然后再下笔,这样节约了时间,少走了弯路。不会直接下笔导致“文不对题”,或者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惨状。

有不少笔友都是这么过来的,先是写日记,有感而发,梳理自己。后来,写随笔,因为有人看,所以会将文章把把关,不要写得太随意。再后来,逐渐有了定位和方向,这个时候开始习惯画出思维导图,提前构思好主体和大纲然后才开始写。

有好故事,怎样配一个好题目?

我觉得起名字是最难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新媒体时代,人们对题目的要求变得更高,题目不好,人们都懒得打开。所以,题目吸睛是很重要的。另外,又能很好地说明文章的主题,甚至直接点亮文眼。

有的人去流行歌曲里面选一句歌词,比如:村上的“挪威的森林”。有的在古诗词里面选,比如:王安忆的“长恨歌”。有的作家会以故事的发生地来命名,比如:《呼兰河传》和《瓦尔登湖》。也有的人喜欢到网上去搜索类似的内容,看看别人是怎样取标题的。

如果是一个系列连载故事的标题就更加重要了,既要有主题,又要体现意象。比如:《追风筝的人》风筝就是一个象征。

如果天分不够,勤能补拙吗?怎么补?

我觉得写作是唯一不能使笨功夫的事情。一定要多动脑子,如果找不到思考的方向,就要找能量场和自己接近,但写作水平又刚好比自己高一点点的人多交流,而且这个人身上的特点正好是自己欠缺的。

比如自己写文章,总是带着小女生的思维和习惯,就要多找理性思维,逻辑性很强的笔友切磋。

我最近发现,很多人和我一样看不见自己的后脑勺。

有一位简友,我很佩服他的为人,他把那些虚名都去掉了,义务带着一帮人一起提高。他很善于给别人的文章指出毛病,简直是一针见血,但是有一天,他发给我一篇文章,说自己吃不准有没有价值,我看了一下,发现他看自己的文章时有盲点。现在,我和他互相看初稿。我也犯一样的毛病,自己的文章就像自己的孩子,最不容易发现问题。

我有另一个很要好的笔友,他会帮我挑毛病,找出病句和错别字。还有另外一个笔友,我们专门讨论提纲和意向,包括结构和内容,她总是一针见血地告诉我问题所在。

作为一名作者,如何不在现实与虚构中把自己整晕呢?

我感觉一个写手要做到进得去出得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所以,要有一定的时间来刷新自己,让大脑转换一下,做点完全不同的事情。比如村上的跑步,听爵士乐。梭罗到森林里散步,长时间的观察小动物,或者坐在门口看着瓦尔登湖发呆。

迟子建写完《白雪乌鸦》之后,大病了一场,咳嗽了很长时间都不好,她的故事写的是东北爆发的大瘟疫,死了很多人,故事很生动,人物极鲜活,最后,她几乎和故事里的人融为一体了,然后,书写完了,她也病了。

我觉得她那种恍惚,应该属于幸福的一种,由创作而引发的晕菜和陈景瑞回家找不到钥匙一样高端,大气,上档次,令人钦佩。

偶像作家只能选一个吗?

不是绝对的,有的作家有不同的偶像,但他们有共性,似乎是一类人。偶像太多了目标就散了,眼花缭乱,无法集中。

不同的偶像,不同的功能。比如,我们和海明威学语言,我们和张爱玲学场景,最后发现,一个好故事的出现,可能参考了不同的作家。

另外,人生的每个年龄段,喜欢的作家都会不同,当我们年轻时,最爱写诗,就会对诗人最感兴趣。

随后,我们迎来表达自己的阶段,这段时间多数人会喜欢三毛,安妮宝贝,那种优美的散文最能打动我们。

再后来,我们开始写小说,又发现王小波和张爱玲成了新的偶像。

所以,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好像热爱的人都有所不同,但是,村上却是很多人一生都热爱的作家,因为每个年龄段的人,都会在村上的作品里看到不同的东西。这也是真正的大作家和普通作家的不同。

作家和写手是因为天赋的多少而划分出来的吗?那我这辈子只是一个写手了吗?

这里写手和作家不能一切两半,决然分开。因为写作实践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些人现在是写手,将来可能就是作家,很多作家,一开始也是写手。所以这里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有很大的灰色空间。

我最近在喜马拉雅买了“精读全球好书100本”,但是听完之后,只得到了一些书的初步轮廓,对我的写作似乎并没有帮助,我该怎么办呢?

我想说的是,对于正在写作的人来说,每天沉浸在缩写书中,不如不读,为什么?别人嚼过的馍,会带着那个人的主观臆断,一千个读者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像海明威这样的作家,每一句话都不多余,怎么可以做出取舍?取了情节,就会舍了思想,最终都是断章取义。

加载中,请稍候......

第 1 页 共 13 页 高 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 1 卷 &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5 分 ) 1. [2017·吉林长春市第十一中期中测试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3 分 )( ) A.在对待叙利亚局势的态度上,英国又一次紧跟美国 顺风吹火 . . . . ,这纯系英美关系的惯性使然,尤其显示了它们当前特别需要互相借重的一面。 B.特朗普此次企图以贸易保护来维护美国本土企业的利益,却走上了一条极端的道路,从长远来看无异于 釜底抽薪 . . . . 。 C.同样都是携款外逃,有人花钱买岛,有人却 落拓不羁 . . . . 。今年 4 月,中央纪委网站登载了外逃腐败分子忏悔录,以作警示。 D.理想中是 “ 铿锵玫瑰 ” ,现实里是无人关心的 “ 野草花 ” ,女子三大球缺关注,收入与男子 判若云泥 . . . . 。这已不是一两天的问题了。 E.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 苦心孤诣 . . . . ,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悠远的意境。 答案 BC 解析 A 项, “ 顺风吹火 ” 比喻乘便行事,并不费力。 B 项, “ 釜底抽薪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处用错。 C 项, “ 落拓不羁 ” 形容行为放浪,不受拘束,性情豪放,行为散漫。此处应为 “ 穷困潦倒 ” 。 D 项, “ 判若云泥 ” 形容差别大。 E 项, “ 苦心孤诣 ” 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 2. [2016·全国卷 Ⅰ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 ) A.近日刚刚建成的西红门创业大街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同步启动,绿色设计和 “ 互联网+农业 ” 设计是本次赛事的两大主题。 B.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环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 C.实时性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重要特点,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传播的。 D.广西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 答案 B 解析 A 项,搭配不当。 “ 西红门创业大街 ” 与 “ 启动 ” 搭配不当, “ 创业大街 ” 可与 “ 启用 ” 等词语搭配。 C 项,偷换主语。 “ 实时性 ” 不能作后半句的主语,可在 “ 是通过图片 ” 前加 “ 新媒体 ” 。 D 项, “ 受 ?? 共同影响下 ” 结构混乱,可删去 “ 下 ” 。 第 2 页 共 13 页 3. [2016·成都模拟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 )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 “ 窗花 ” 。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窗花的张贴,一般在扫尘之后进行。 ①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② 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 ③ 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 ④ 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 ⑤ 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⑥ 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A. ⑤③④②⑥① B. ①⑤③④⑥② C. ①⑤④③②⑥ D. ⑤④③①②⑥ 答案 A 解析 此题属于排序题,答题时首先找到 1~ 2 组紧密衔接的句子,据此初步得到答案,然后把答案带回原文进一步的检验。此题中 ⑤③④ 、 ②⑥① 衔接紧密,故选 A。 4. [2016·新疆月考 ]从下面各项中选出一项填入空白处使其衔接成为一个整体,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中国决定 9 月 3 日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周年大阅兵,目的比较简单。中国这样做有助于世界全面认识二战,对中国人当年付出的巨大牺牲给予尊重。这是一份迟到的、在道义上有充分正当性的弥补。中国向谁发邀请,各国领导人是否接受邀请前来,有很多先例可循。 ____________。有些国家领导人在来与不来的问题上 “ 想得比较多 ” 。美国大概就是在对华问题上经常 “ 想多了 ” 的国家,在亚投行等许多事情上,美国都表现出了这样的倾向。但是华盛顿似乎意识到这样 “ 小心眼 ” 并不光彩,因而公开表现有所克制。日本的相关表 现要露骨、极端得多。像在美国是否应当对朴槿惠接不接受中方邀请表达态度上,美国媒体还没有想到去关注,日媒却已经迫不及待了。 A. 美国、日本等在亚投行和 9·3 事件的处理上就是鲜明的例子 B.遗憾的是,地缘政治的影子像幽灵一样四处徘徊 C.实事求是讲,中国希望能够多来一些外国领导人,但是如果来得少,也无所谓 D.少来几个外国领导人让中国 “ 不自在 ” 的程度,看来要远远小于如果来第 3 页 共 13 页 宾多了带给日本人、美国人的伤心 答案 B 解析 本题作为一种新题型从 2015 年高考新课标卷中首次出现,比起排序此题型难度较大。首先考生必须明确本题题意,其次阅读材料时注意提取有效信息 “ 各国领导人 ”“ 有些国家领导人 ”“ 中国、日本、美国 ” 依次对应 “ 地缘政治 ”“ 四处徘徊 ” ,所以 B 项最佳。 5. [2016·沈阳东北育才月考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在中国历史上,清代康熙年号的纪年时间最长,历 61 年。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体上成正比的关系。 B.一般情况下,古人自称时称名,如: “ 不然,籍何以至此? ” (司马迁《鸿门宴》,项羽名 “ 籍 ” ),称呼他人时称字,如: “ 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 (班固《苏武传》,李陵称苏武的字 ) C.古人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域对应起来,称作 “ 分野 ” 。王勃《滕王阁序》中 “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 ,即指洪州是二十八星宿中翼、轸的分野。 D.天色法、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 其中黄昏、人定都是天色纪时,分别对应地支纪时中的子时和丑时。 答案 D 解析 D 项考查古代纪时的方法。根据天色法和地支法,黄昏、人定应分别对应地支纪时中的戌时和亥时。所以选 D。古天色计时、地支计时与今序数计时对应关系如下。 天色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地支 子 丑 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 8 题。 (9分,每小题 3 分 ) 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第 4 页 共 13 页 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拿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教授整年讲 “ 版本的批评 ” ,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 “ 四折本 ” ,哪一年印第一次“ 对折本 ” ?他们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读过什么书?《哈姆雷特》根据哪些书写的?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这些功夫属于 “ 考据学 ” 。教授只做这种功夫,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并不过问。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订原本中到底是“ 悠然望南山 ” 还是 “ 悠然见南山 ” 。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 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领略它的滋味。 在考据学者们看来,考据就是文学批评,但是一般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第一类是 “ 法官 ” 式的文学批评。 “ 法官 ” 要有 “ 法 ” ,也便是 “ 纪律 ” ,“ 法官 ” 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的就是美,违背的就是丑 。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 “ 亚里士多德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克白? ” 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 “ 饕餮者 ” :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法郎士说:“ 依我看来,文学批评和历史一样,只是一种给深思好奇者看的小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传。凡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 这是印象派文学批评家的信条。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是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 法官 ” 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 “ 批评的态度 ” ,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 “ 欣赏的态度 ” ,它们是相反的。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遇到文艺作第 5 页 共 13 页 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经验。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 “ 我 觉得好 ” 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有的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摘编自朱光潜《考据、批评与欣赏》 ) 6.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于文学作品的欣赏,一般人把阅读产生的快感、联想当作美感,学者们则认为考据和批评就是欣赏,二者都是误解。 B.学者们埋头旧书籍、资料来寻根究底,下一些考据学的功夫,获取相关历史知识,这些工作对于欣赏是有帮助的。 C.从欣赏层面来说,了解作品的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并没有进入作品本身,也不可能获得美感经验。 D.真正走进文艺的领域,则欣赏《洛神赋》,就弄清曹植和甄后的关系;欣赏《饮酒》诗,就考订原本中到底是不是 “ 悠然见南山 ” 。 答案 D 解析 D 项, “ 欣赏《洛神赋》,就弄清曹植和甄后的关系;欣赏《饮酒》诗,就考订原本中到底是不是 ‘ 悠然见南山 ’” 错。作者以此为例,是为了说明历史知识对欣赏而言非常重要。这样做并不能使人真正走进文艺的领域。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苦心孤诣拉史实来附会;止步于考据,而不进行深入领略:这些说明考据家们不明白艺术是创造的。 B.衡量一切作品,全用心中预存的几条纪律,把 “ 我 ” 和作品割裂开来,以纪律代替欣赏,这是被称作 “ 法官式 ” 文学批评的缘由。 C. “ 法官 ” 式的文学批评者秉承亚里士多德提出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的看法,因此认定莎士比亚剧作《麦克白》不是一部悲剧。 D.印象派的文学 批评认为文学批评是艺术的、主体的,重视艺术直觉和个人的嗜好,物我合一,因而,更容易得到美感体验。 答案 C 解析 C 项, “ 因此认为莎士比亚剧作《麦克白》不是一部悲剧 ” 分析有误。原文不是要论证《麦克白》是否是悲剧,而是作品的美丑问题。因为不符合 “ 法官 ” 心中预存的纪律,他们就认为这作品是丑的。 第 6 页 共 13 页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派别不同,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同: “ 法官 ” 式的批评认为美丑有普遍的标准,印象派则认为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B. “ 批评的态度 ” 对待文艺作品,总是把 “ 我 ” 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冷静而不杂情感,因而对作品的评价是客观的。 C.认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有的人又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这两种现象都是错误的。 D.内行和外行遇见同一个作品各有各的印象,欣赏和评价也不一致,但无论如何,文学批评都应该说出感受美丑的道理。 答案 B 解析 B 项, “ 因而对作品的评价是客观的 ” 分析有误。原文只是说 “ 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 ” ,并没有说 “ 对作品的评价是客观的 ” 。 (二 )[2017·河北冀州中学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 11 题。 (14 分 ) 照相师 王往 照相师来了,女孩们激动起来。 寻找焦点的人,首先成了焦点。 瞧他那一身打扮,大波浪的披肩发,直筒裤子,尖头皮鞋,花格衬衫,套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红背心,要是村里哪个小伙子装扮成这徉,不被人说成 “ 土流子 ”才怪呢。可是他这样装扮,村里人觉得理所当然,要知道人家是照相师呢,胸前吊着的相机为他的职业做了证明。村里人不会用 “ 艺术气质 ” 这样的词语,但是他们知道持有相机的人,应该不同凡俗,异于常人。人们或远或近地看着他,想象着自己或者某个亲人的面容,仿佛他的到来是为了提醒记忆里的一些事物。 女孩们是他的主要顾客。她们奔走相告:照相师来了!照相啵? 啊?在哪儿?听到消息的女孩先是惊喜,然后故意掩饰自己的激动:我看看有没有合适的衣服,你先去吧。 传达消息的女孩当然知道对方心理,一个劲催:还不快收拾,照相师说走就走了。 照相师不会那么快就走,他那个在城里的家等着他用按快门的方式换来温饱。 他不会白等。女孩们一个一个站到了他的镜头前。有单个的,有合 影的,也有抱着孩子,也有搀扶着老人的。 在村里照相,人们要放松得多,他们不用正襟危坐,没有面对陌生人的羞怯。第 7 页 共 13 页 这也是照相师选择下乡的原因,他每次都能有可观的收入。他调着焦距,变换着姿势,寻找最佳角度,捕捉人们最自然最生动的表情。他知道快门按下的瞬间,美与梦想将定格为永恒。他还知道,对一个照相师来说,拍摄人像看似容易,却是最有难度最显功力的艺术:每一个表情里都有内心的语言,都有被拍摄者的性格,光与影的交汇就是对一个人内心的呈现。无论是出于艺术的考虑,还是出于生意的原因,他都不敢马虎一点儿。 当他将冲洗出来的照片 交到人们手上时,人们会左右端详,如果再夸赞几句,他就觉得极有成就,人们为什么通过瞬间保留下来的自己,感觉自己的存在?这实在是很好玩很让人思索的问题。是不是人们将某种梦想寄托在了照片上,觉得那个照片上的人是另一个自己? 照相师也遇到过不喜欢照相的女孩。 盐码村的女孩小茴就不喜欢照相。小茴家门前有几株月季,村里的女孩都喜欢以她家的月季为背景照相,人家一来,小茴就悄悄地溜了。 那一天,照相师进村不久就下了雨,他慌乱中来到了小茴家的瓜架下。小茴和她母亲从地里匆匆回来了,赶紧开了门,叫他去屋子里。 他发现这个平时冷冰 冰的女孩其实很好,热情善良,她给他拿来干净的毛巾擦水,给他倒上热腾腾的茶,冒雨去做豆腐的人家打来了豆腐,让他不要过意不去,就像到自己家一样。 吃饭时,照相师发现,小茴的左眼眉梢上角隐藏着一个米粒大的疤痕,不是很深,并不显眼,他想,小茴不爱照相,是不是因为这个细小的疤痕呢? 吃了饭,雨也停了,照相师说,我给你们照张相吧? 母亲笑笑,看着女儿。 小茴低头不语。 照相师走到月季花跟前,摘了一朵,对她说,我给你照一张拿着花的照片,保证好看,小茴的眼角里放出了惊喜的光芒。 她站到月季花跟前,将那朵被雨水润得更显明艳的 花举了起来,花朵遮住了她四分之一的脸庞,露出了忧伤而又憧憬的表情。 照相师感到了一种别致的美,神秘,梦幻。他轻轻按下了快门。 接着,他又给小茴的母亲照了一张,还给母女俩照了合影。 几天之后,照相师送来了照片,小茴扫了一眼,就很快收了起来。照相师笑笑,你是我拍到的最好看的女孩。 小茴的脸红了。 照相师又拿出一张照片,说你看看,知道这是谁吗? 小茴盯着照片上的女子问:是谁? 第 8 页 共 13 页 照相师说:我对象,她腿有残疾,但是人很好,性格开朗,头一次见面,她就把我吸引了。 真的很漂亮!小茴笑着点头。 照相师说:我们明年想开个照相馆,等你有了男朋友带去我那里合影啊,我免费! 小茴的脸又红了。 照相师笑笑,说我走了。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了一下,小茴已经不见了。他知道她一定躲到屋里欣赏自己的照片去了。 其实他的妻子并无残疾。他为这个临时想出的谎言默默地抱怨了自己一下,算是对妻子的歉意,然后大声吆喝起来:照相啦,照相 ?? 照相啦 ?? (选自《百花园》 2016年第 3期 ) 9.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照相师来到乡下,村里的人就激动起来,奔走相告,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特定时期农村生活条件的落后,同时表现了乡下民风的淳厚。 B.照相师不仅有艺术气质,而且有艺术良知,他固然要靠照相赚钱养家糊口,不过也通过照相把让他照相的人的美与梦想定格为永恒。 C.村里的女孩都喜欢以小茴家的月季为背景照相,可是小茴见她们来照相就悄悄地溜掉,这说明小茴是个不喜热闹、性格孤僻的女孩。 D.小茴在照相时举起被雨水润得更显明艳的月季花,遮掩住了她的疤痕,还为她增添了靓丽,所以照相师说她是他拍到的最好看的女孩。 答案 B 解析 A 项,这不能表现乡下民风的淳厚。 C 项, “ 说明小茴是个不喜热闹、性格孤僻的女孩 ” 分析错误,从下文她招待照相师可以看出她是个热情待人的女孩,她不愿照相是因为她自卑。 D 项, “ 照相师说她是他拍到的最好看的女孩 ”是出于对她的鼓励呵护,希望她自信。 10.小说中的照相师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 分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自重敬业。知道拍摄人像对被拍摄者的作用,丝毫不马虎。 ② 真诚友善。主动给小茴和她母亲照相,还邀请小茴将来带着男朋友到自家照相馆免费合影。 ③ 体贴用心。他洞察到小茴不肯照相可能是因为脸上的疤痕,就借一朵月季花为小茴圆满照相;为了不让小茴自卑, “ 撒谎 ” 说妻子有残疾,而最后又感觉愧对妻子。 (答对一点给 2 分,答对两点给 4 分,答全给 5 分 ) 第 9 页 共 13 页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可以结合人物的职业,从人物描写和人物相关事件去分析概括。第四段人物描写 “ 他调着焦距,变换着姿势,寻找最佳角度,捕捉人们最自然最生动的表情。他知道快门按下的瞬间,美与梦想将定格为永恒。无论是出于艺术的考虑,还 是出于生意的原因,他都不敢马虎一点儿。当他将冲洗出来的照片交到人们手上时,人们会左右端详,如果再夸赞几句,他就觉得极有成就 ” ,体现出照相师的专业水平高,敬业,对照相艺术一丝不苟;从 ① 发现小茴的疤痕; ② 给小茴搭配月季,认真巧妙地拍照; ③ 对小茴 “ 说谎 ” ,鼓励她等等,都能概括出照相师是一个观察仔细、善解人意、富有爱心的人。 11.小说前面主要叙述照相师和村里人的故事,后面主要叙述照相师和小茴的故事,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 分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结构上,点面结合,层次分明,前面从面上表现照相师和村里人的关系,后面从点上表现照相师和村里人的关系。 ② 写法上,衬托突出,引起关注,用村里人喜欢照相反衬出小茴不喜欢照相的反常。 ③ 形象上,从不同侧面表现主人公形象,使人物形象丰满,前面侧重塑造照相师光鲜敬业的形象,后面侧重塑造照相师真诚友善的形象。 (每答对一点给 2 分 )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结构安排的好处,此类题目一般宜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作答,先点明作用,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表达效果。内容主要结合文本回答,结构主要从所处的位置入手,前面的段落主要有引出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还要看句段在文中的位置,因为位置不同,作用不同,答法也不同。 三、文言文阅读 (19 分 ) [2015·全国统考 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2~ 15 题。 殷景仁,陈郡长平人也。景仁少有大成之量,司徒王谧见而以女 妻. 之。初为刘毅后军参军,高祖太尉行参军。 建议宜令百官举才,以所荐能否为黜陟。 景仁学不为文,敏有思致,口不谈义,深达理体。识者知其有当世之志也。高祖甚知之。少帝即位,入补侍中,累表辞让,寻领射声。太祖即位,委遇弥厚。时与侍中右卫将军王华、侍中骁骑将军王昙首、侍中刘湛四人,并时为侍中,俱居门下,同升之美,近代莫及。 丁母忧. . . ,葬竟,起为领军将军,固辞。上使纲纪 [注 ]代拜,遣中书舍人周赳舆载还府。九年,服阕,迁尚书仆射。太子詹事刘湛代为领军,与景仁素善,皆 被. 遇于高祖,俱以 宰相. . 许之。湛尚居外任,会华、昙首相系亡,景仁引湛还朝,共参政事。湛既入,以景仁位遇本不逾己,而一旦居前,意甚愤愤。知太祖信 仗景仁,不可移夺,乃深结司徒彭城王义康,欲倚宰相之重以 倾. 之。寻复以仆射领吏部,护军如故。湛愈忿怒。 义康纳湛言,毁景仁于太祖。太祖遇之益隆。 景仁对亲旧叹曰: “ 引之令入,入便噬人。 ” 乃称疾解职, 表. 疏累上,第 10 页 共 13 页 不见许,使停家养病。湛议遣人若劫盗者于外杀之,以为太祖虽知,当有以,终不能伤至亲之爱。上微闻之,迁景仁于西掖门外晋鄱阳主第,以为护军府,密迩宫禁,故其计不行。景仁卧疾者五年,虽不见上,而密表去来,日中以十数。朝政大小,必以问焉。影迹周密,莫有窥其际者。收湛之日,景仁使拂拭衣冠,寝疾既久,左右皆不晓其意。其夜,上出华林园延贤堂召景仁,犹称脚疾,小床舆以就坐,诛讨处分,一皆委之。代义康为扬州刺史,仆射领吏部如故。遣使者授印绶,主簿代拜,拜毕,便觉疾转 笃. 。太祖谓不利在州司,使还住仆射下省,为州凡月余卒。时 年五十一, 谥. 曰文成公。 (节选自《宋书 ·殷景仁传》,有删改 ) [注 ] 纲纪:州郡中主簿之类的官员。 1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司徒王谧见而以女 妻 . 之 妻:以女嫁人 B.皆 被 . 遇于高祖 被:蒙受:遭受 C.欲倚宰相之重以 倾 . 之 倾:倾斜 D.便觉疾转 笃 . 笃:加重 答案 C 解析 倾,倾轧;排挤。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丁母忧,即遭逢母亲的丧事。古时官员遇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孝三年。 B.宰相初为古代高级官员的泛称,后成为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C.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如晋武帝时,李密给皇帝上了《陈情表》。 D.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他的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答案 D 解析 古代有 “ 褒扬 ” 的谥号,也有含贬义的谥号。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殷景仁少年时代就有成就一番大事的气度,司徒王谧见到殷景仁后非常赏识他,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B.殷景仁治学但不写文章,聪敏而又有思想,口中不谈义理,却能深入领悟义理的本质,高祖非常了解他。 C.殷景仁引荐刘湛回朝任职,刘湛却嫉妒殷景仁的地位在自己之上而以怨第 11 页 共 13 页 报德,竟然勾结盗贼想要杀害殷景仁。 D.皇上得知刘湛等人的企图后,就把殷景仁转移到晋鄱阳公主居住过的府第里保护起来,刘湛等人的计谋没能实施。 答案 C 解析 “ 勾结盗贼 ” 有误,原文 “ 湛议遣人若劫盗者 ” ,刘湛主张派人假扮成盗贼在外面杀死殷景仁。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建议宜令百官举才,以所荐能否为黜陟。 (5 分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义康纳湛言,毁景仁于太祖。太祖遇之益隆。 (5 分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殷景仁 )建议应当让文武百官推举有才能的人,把所荐举的人有无才能作为 (官员 )降职或升职 (的标准 )。 (2)义康听信刘湛的言论,在太祖面前诋毁殷景仁。但太祖对待殷景仁更加亲厚。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需注意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本题的重点词语有: ①宜:应当。举:推举。黜陟:降职、升职。 ② 纳:采纳,听信。毁:诋毁。隆:亲近,亲厚。另外,翻译时还需注意语句通顺。 参考译文 殷景仁,陈郡长平人。他少年时代就有成就一番大事的气度,司徒王谧见到殷景仁后 (非常赏识他 ),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殷景仁最初担任刘毅后军参军、高祖太尉行参军。他建议应当让文武百官推举有才能的人,把所荐举的人有无才能作为 (官员 )降职或升职 (的标准 )。殷景仁治学但不写文章,聪敏而又有思想,口中不谈义理,却能深入领悟义理的本质。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有经世致用的志向。高祖非常了解他。少帝即位, (让殷景仁 )进入朝廷中枢补任侍中,殷景仁多次上表辞让,不久领射声。太祖登上皇位后,对殷景仁委任礼遇更加深厚。当时殷景仁与侍中 右卫将军王华、侍中骁骑将军王昙首、侍中刘湛四人同为侍中,都在门下省任职,这种四人同时升职的美事,近代没有能赶上的。殷景仁遭逢母亲去世,他办完母亲的丧事后,被起用为领军将军,他坚决不接受。皇上命令主簿代他接受职位,并派中书舍人周赳用车将殷景仁接回官府。九年,殷景仁居丧期满,升任尚书仆射。太子詹事刘湛代任领军,他与殷景仁的关系一向不错,都受到高祖的厚待, (高祖 )称许他们堪任宰相。刘湛当时还在外地任职,正逢王华、王昙首相继去世,殷景仁引荐刘湛回到朝中,共同参与朝政大事。刘湛入朝以后,认为殷景仁的职位本来不在自己之 上,而 (现在 )一下子位居前面,内心感到愤愤第 12 页 共 13 页 不平。他知道太祖信任、倚重殷景仁,不可动摇,于是深度结交司徒彭城王刘义康,想依靠宰相的权势而使殷景仁倒台。不久,殷景仁又以仆射的身份领吏部,护军一职像以前一样不变。刘湛更加愤怒。刘义康听信刘湛的言论,在太祖面前诋毁殷景仁。但太祖对待殷景仁更加亲厚。殷景仁对亲友故旧感叹说: “ 我引荐刘湛让他进入朝廷,他进来后就咬人。 ” 于是称病辞职,多次向皇上上书,没有被批准, (皇上 )让殷景仁在家中养病。刘湛主张派人假扮成盗贼在外面杀死殷景仁,认为太祖即便知道此事,应当 (会认为 )事出有因 ,终究不会损害兄弟至亲的情面。皇上稍稍听到了一些风声,就让殷景仁迁到西掖门外晋朝鄱阳公主的府第里,将这座府第作为护军府, (此处 )与皇宫距离很近,所以刘湛等人的计谋没能实施。殷景仁卧病在家五年, (这期间 )虽然不和皇上见面,可秘密书信送去传来,一天之内上十件,朝中政事无论大小,皇上必定向殷景仁询问意见。 (这件事情 )行动极为秘密,没有人能够窥探到他们之间的关系。逮捕刘湛的那一天,殷景仁让人擦拭自己的衣帽。他卧病已久,身边的人都不知道他这样做的用意。这天夜晚,皇上从宫中来到华林园延贤堂召见殷景仁,殷景仁仍说脚上有疾 病,用小床抬去就座,诛杀、讨伐刘湛等人的各种安排,都委托给殷景仁。殷景仁代替刘义康担任扬州刺史,仆射领吏部如故。皇上派人授予殷景仁官府印绶,由主簿代他接受,仪式完毕后, (殷景仁 )便感觉病情加重了。太祖认为在州衙对殷景仁不吉利,让他回到仆射下省居住,他任扬州刺史一个多月就去世了。这一年他五十一岁,谥号为文成公。 四、写作 (60 分 )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最近有一个小视频流传很广。一个普通人接受街头采访,在被告知当地每年车祸死亡 200 多人后,记者问 “ 能接受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是多少 ” ,他答道“ 70吧 ” 。然而,当他看到走过来的 70个人都是自己的亲人时,他的眼睛湿润了。此刻,他能接受的人数是 0。同样是交通事故,当受害者从陌生人变成了亲人,看法就完全不同了。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解析 ]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的关键是数字 “70”到数字 “0”的变化,这一变化体现的是受访者心态的变化:当交通事故受害者与自己无关的时候,他可以理智地给出 “70”这个数字;当交通事故受害者是自己的亲人时,他就不愿意有人成为受害者了。为什么这样呢?这是因为他没有把自己和外界联系起来,在看待一件事时,往往从己事和他事出发,区别对待。由此我们可以深入思考,得第 13 页 共 13 页 出对事对人的正确态度。因此作文的立意可以是:换位思考的必要性;角度不同,看法不同;要有博爱思想;等等。 [例文 ] 换位思考才能更幸福 看完题目的材料,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如果记者问的是我,我会怎么回答呢?恐怕也会和那位受访者一样吧!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早早学会了区分 “ 我 ” 和 “ 他 ” ,学会了 “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 的处世哲学。我们可以冷静地谈论哪里发生了什么灾难、伤亡多少、损失多少,而只有当灾难发生在我们自己和亲朋身上时,才会伤心流泪。所以,我们越来越能感受到社会的冷漠:稍有不合就恶语相向,老人摔倒无人去扶 ?? 归根结底,是我们看问题的方法不对,没能换位思考。试想,如果听到记者问问题时,我们能把受害者当作自己的亲朋,那么就一定会回答 “0”。因为任何一个自己亲人朋友的死亡,我们都是不能接受的。 换位思考,能让社会更文明。公交车上,你看到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没有位子可坐时,是不是会犹豫着要不要 让座?但你若把她当作自己的奶奶,想到如果你的奶奶乘坐公交时要站一路,你是不是会马上让座。在餐厅、售票窗口等地方,面对排队的长龙,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人插队。如果插队的人能从 “ 人家已经排了很久了 ”“ 人家也和我一样急 ” 的角度去思考,那么应该就不会出现插队的乱象。办公大厅里,总是能听到办事员用很不耐烦的声音回答问题,甚至大声呵斥。如果这些办事员能站在办事人的角度去想一下 “ 不明白规则肯定是要问清楚的 ” ,那么应该就会耐心地回答办事人的问题了。 换位思考,能让社会更和谐。早班的电梯口,一个人匆忙往外出,另一个人匆忙往里进, 两人相撞,一个人抱怨,另外一个人就回嘴,一个比一个的声音更高,随即对骂、动手。假如两个人都能换位思考,都能这样想 “ 他一定有什么急事吧,他应该是不小心的 ” ,应该就会互相道歉,互相致以理解的微笑。热闹的批发市场,两个商贩因为货品的价格起了争执,一个人骂了娘,另一个人抄起了凳子,最后成了命案。假如两个人都能换位思考, “ 人家卖东西,总是想多挣几个钱嘛 ”“ 买东西的不都想砍砍价吗 ” ,这样两个人应该就不会有那么大的脾气,两人商量着定下价格,然后彼此快快乐乐地忙自己的生意。 圣人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有当更多的人学会了换位思考,对他人更包容、对他人更关爱,社会才会越来越文明,社会才会越来越和谐,而我们的生活也才会越来越幸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求生活中的应用题带解答五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