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求博厚,行是学德 行是学德的翻译是:什么意思

子思其人:小子思(公元前483年—公元前402年)是个孤儿,至少也是一个没爹的孩子。他姓孔名伋,字子思。他父亲孔鲤孔伯鱼死的时候,他才两岁(《史记·孔子世家》上说,孔鲤先于孔子死。但是先几年没说,理论上推测一定不会超过四年,如果超过四年,小子思就不会诞生了。所以我们可以大概折中一下,按先于孔子两年来计算),他爷爷孔圣人死的时候,他也才四岁(孔子逝世于公元前479年,子思生于公元前483年,按此计算,应该是四岁左右)。也就是说叔梁纥生孔子的时候是69岁,而孔鲤生子思的时候,也已经是48岁的高龄了。子思的父亲是孔鲤孔伯鱼,祖父是大圣人孔丘孔仲尼,太祖是高级军官叔梁纥,子思的老师是《大学》的作者,曾参。子思的儿子叫孔白,子思后代比较有出息的有孔子慎,他当过魏国的宰相,还有孔安国,他当过汉武帝的老师。

说来也怪,父亲聪明的,儿子不见得也聪明,有时性格甚至是完全相反。像叔梁纥这种勇冠三军的武将,却生出了一个百世罕见的文圣儿子,他自己粗鲁到70来岁的一把年纪,还像一个生野的小伙子一样,去野蛮地追逐妙龄的美女。可他儿子谨小慎微到,站不敢站到中间,走不敢踩到门槛(见《论语·乡党篇第十》“立不中门,行不履阈”)。像孔子这种聪明绝顶的父亲,居然生出来孔鲤这种傻呆呆的儿子,一次孔子看着傻呆呆的孔鲤越看越生气,就生气地问:“你看书了吗?你连书也不看,你不就像一个傻木头桩子一样面对着墙壁作伴吗?(见《论语·述而篇第七》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摊上这样的儿子,孔子很失望,他说:“凤凰不飞来,河中无吉兆,我这一生没什么指望了(见《论语·子罕篇第九》)。”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意味啊。好人没好命,傻人有傻福。像孔鲤这种没骨气、没主见的父亲,居然生出了像子思这样有正气、有信念的儿子。

子思究竟优秀到了什么程度了呢?我们大概可以给出这样的答案,连亚圣孟子对子思都佩服的五体投地。孟子在他的著作《孟子》一书中,多次提到并褒奖他的这位前辈,其中记载,一次子思住在卫国,巧遇有齐国军队入侵,有人说:“敌人来了,怎么还不撤离啊?”子思回答说:“如果都着急撤离,谁来帮助君主守城呢?(见《孟子·离娄章句下》)”另一次记载,费惠公说:“子思,我一直把他当老师来看待。(见《孟子·万章章句下》)”《孟子·万章章句下》6小节,《孟子·万章章句下》7小节,还记载了子思与鲁缪公的一些故事。总之,子思与他那位不给他祖父争气的父亲相比,有着截然相反的表现。子思和他的老师曾参一样,一生成就也很斐然。成就之一是,对编撰完成《论语》功不可没。虽然我们还没有证据证明子思参与了《论语》的编撰工作。但孔子逝世的时候子思已经四岁,到了记事的年龄;子思也是《中庸》的作者;子思的能力、品质,以及作为孔子孙子的身份;还有就是与曾参的师生关系;这些都预示着子思有成为《论语》编委、副主编,以致主编的可能性。成就之二是,对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功不可没。成就之三是,创作了《中庸》一书(《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子思作《中庸》)。对子思的成就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所作所为,让他祖父的在天之灵得以瞑目。

孔子与曾参师生关系,曾参与子思师生关系。这爷仨的相互补益、相互衬托,倒很像古希腊的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三人。其实这两个派系之后还有两个震耳欲聋的人物,一个是中国的孟子,另一个则是横扫西方的大军事家亚历山大大帝,据传孟子是子思的学生,而亚历山大大帝则确实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

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一些区别,现代教育有些像填鸭式教育,它是准备了一堆东西,要硬塞给你。古代是由于没有电灯和电视以及互联网,晚上有很多富裕时间难以打发,所以人们愿意扎堆聊天解闷。如果说现代的教育模式是时间紧张的结果,那么古代教育模式就是时间富裕的产物。苏格拉底可能就是晚上上床早睡不着,就胡思乱想了很多东西,脑袋里的东西装多了,就需要一个宣泄的地方,所以苏格拉底会经常跑到人员密集的大街上即兴演讲,苏格拉底就是从街头演讲家讲到世界各国人们心中的,大徒弟柏拉图也是在街头斩获的。孔子则是在农闲的时候,经常和街坊邻居拉家常,他的很多学生其实就是邻居和朋友。子思和曾参,虽然是师生关系,其实也有朋友之谊。朋友们在一起,往往是达者为师,比如说大家在一起玩,一般都是那个聪明一些的出主意,或定规则,其实这个出主意和定规则的,就已经有师的成分在里面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中间的篱笆也就拆除了,其中的虚伪也就没有存在的土壤了,相互参悟起来,也就会一览无余了。

《中庸》其书:《中庸》一书最初并非独立存篇,而是作为《礼记》中的第31篇,一直未引起历代注疏家注意。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儒家典籍丧失殆尽。西汉宣帝时,戴圣从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中辑录了《礼记》49篇。但《礼记》自西汉问世后,虽有人整理注释,但因为主要是典章制度书籍,亦未能引起重视。直到唐代韩愈、李翱强调《大学》、《中庸》的重要性,看成与《孟子》同样重要的“经书”,《中庸》才得到重视。

《中庸》如果用现代汉语来翻译的话,这个“中庸”词汇比较接近“论真理”这个词汇。《道德经》则接近《论真理与论道德》。用单字来对照的话,中庸的“中”字,大致相当于准确的“准”字、正确的“正”字和真理的“真”字;中庸的“庸”字,则大致相当于准确的“确”和正确的“确”字,以及真理的“理”字。

要想把事情说清楚,还应该追溯清楚文字诞生的缘由,如果说文字是被创造出来的,还不如说文字是被压迫出来的,是人类的各种实际需求,催生了文字的早产。从最早的古人结绳记事,就已经显露出人类对文字迫切需求的端倪。也就是说文字不是精心策划的结果,而是随机应变的产物。打个比方说,狂风暴雨突然来临,古人会怎么办呢?那应该是先找一个类似山洞的地方,先把身体躲藏起来。如果这个山洞太小怎么办?那一定是把它再挖大一点。如果洞口太大,不能很好地阻挡风雨又怎么办呢?那一定是把洞口封堵得再小一点。其实这个挖大堵小就是最早的房屋建设。文字的发明,和这个最早的房屋建设是一样的,都是即兴之笔,所以它们都有天然的缺陷。这些缺陷体现在文字身上,这些缺陷又是什么呢?这些缺陷就是这些文字和单词没有相对稳定的语义,弹簧有弹性当然好,但多好的弹簧都一定会有它自身合理的限度。现代人建大楼,都会请设计大师来设计,设计大师也会对自己的设计方案反复论证,简言之,就是一座大楼在形成之前,会有很多科技因素参与其中。如果文字也是先设计后施工,那么创造出来的文字和单词的语义也会相对稳定得多。现在一篇文章可以有多种注解,主要原因就是这种缺陷造成的。

《中庸》一书也不例外,人们对中庸之所以可以众说纷纭,尽管也有中庸本身语义丰富的因素,但它的基础原因还是因为它语义不确切。其实丰富和确切也是一对矛盾,面和稀了要加面,面和干了要加水,文字也要像面一样,被中庸到一个合适的比例。文字还有一对矛盾,就是文字沿用的连贯性,和文字的最终科学性,文字的完善不可能像盖大楼一样,可以推倒重来,只能在保障文字的连贯性的前提下,一点一点地去矫正和修缮,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未来的文字不需要神秘,只需要确切。

“中庸”这两个字到底代表什么样的语义呢?片面地讲(简单一点说),还是比较容易被人理解的,程颐说不偏谓之中,所谓不偏就是不左不右。例如说父母和自己的独生子照相,父亲在左边,母亲在右边,小孩在当间,那么这个小孩的位置就是“中”。再例如在一根长两米长的绳子上找“中”,那么从绳子的一端丈量到绳子的一米处的位置,就是这根绳子的“中”。如果没有测量工具,也不知道这个绳子的实际长度,那么把这根绳子打个对折,这个对折点就是“中”。其实“中”字本身就是由几何图形的方形和标记符号一竖组成的,这个符号本身就是告诉人们,一个图形的中轴线为“中”。“中庸”的“庸”字如果也这样片面的解释,那么也很好理解,就是不上不下谓之“庸”。刚才我们说过不左不右谓之“中”,如果用一张方形纸,左右对折产生的经(纵)线就是“中”线的话,那么再用这张纸上下对折,所产生的纬(横)线,就是“庸”线。“中”线找到了,“庸”线也找到了,实际“中庸”所指的位置也就清楚了。经线和纬线的交汇处,实际就是“中庸”所指的位置。

我们之所以说不左不右谓之“中”,不上不下谓之“庸”有些片面,就是因为这么说还不算很确切,只说明了中庸的某个部分或某个方面。如果能用一个立体图形来形容它,或许更合适一些。我们可以找一个直径为一米的实心球体来做个示范,把这个球体的前后面分别做成一样的两个射击靶,如果用这个球体标注“中庸”的位置的话,直穿这个射击靶两端靶心的经(纵)线,就是“中”线,拦腰横贯,与经线形成十字交叉的这条纬(横)线,就是“庸”线,对于这个球体而言,射击的精确,可以称之为“中”,射击的力度恰当,可以称之为“庸”。射击的精确好理解,就是射中靶心(沿着经线走);射击的力度恰当,就是射击到这个球体的50公分处,也就是经线和纬线的交汇处。如果射击没到这个位置,就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如果过了这个交汇处,就会产生一定浪费或产生一定副作用。也就是说中庸所指的位置,如果用这个球体来标示的话,这个球体的正中心,就是“中庸”所指的准确位置。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个人做事既中(准)且庸(确),成功也就会随之而来。一个篮球运动员投篮,沿着篮球的中心和篮筐的中心,画一条直线,我们可以把这条直线看成是一条经线,只要这个运动员投球的着落点,砸在这条经线上,就应该算投得准,在篮筐中心与这条经线十字交叉再画一条纬线,只要这个运动员投球的着落点,砸在这条纬线上,就应该算投得确,投得准是强调力量要足够大,以确保篮球是沿着直线运动,投得确是强调力量要足够小,以确保篮球不要投过了头,中庸实际就是协调大力和小力到一个合适的比例。只有大力和小力被协调到一个合适的比例,球才能被投得既准且确,也才能投篮成功。

足球也是一样,球踢偏了是不准(中),球踢抢地或踢高(飞)了,是不确(庸),其实所有的大牌球星,都是他们所处足球环境中处理足球的中庸高手(艺术家)。

再例如法官对罪犯量刑定罪,对于一个盗车贼,如果法官把他定性为盗窃罪,这个定性就相当于准(中),如果裁定他的刑罚是有期徒刑10年,这个刑罚如果和他犯罪的案值吻合,那么这个惩戒的力度就相当于确(庸),就是合适的,效果就会是良好的。反之,如果惩戒力度(例如刑罚为5年)过轻,会导致犯罪成本过低,从而引发重复犯罪,如果惩戒力度(例如刑罚为15年)过重,有可能会导致犯罪人格扭曲,也会埋下潜在隐患。

人患了稍微重一点的感冒,到医院医生通常都会给予输液治疗,这个扎针输液,很能体现中庸的重要性,前面我们用圆球体作过比喻,说射箭射到经线是准,射到纬线是确,射到经纬线交界处就是圆球体的正中心,那人们就会问,射到圆球体正中心有什么用呢?这个问题放在扎针输液上,就好体现说明了,这个针对准血管的中间,这是相当于中(准),这个针正好扎到血管的中心,这个相当于庸(确),针只有扎得既准且确,药液才能全部输入血液当中(否则就会导致滚针),才能起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现在购买商品,人们常常会说起性价比这个词,性就是性能,进一步引申就是性质(好坏的程度)与功能,价就是价格。性价比实际指的就是投入的回报率。性价比好的产品,第一个要素应该是设计、工艺、原料等正确,这个相当于中(正),第二个要素是管理得当,宣传力度合适等,这个相当于庸(确)。也就是说保障产品质量的方面,相当于正(中),保障降低成本方面的相当于确(庸),只有当一个商品能既正且确的时候,产品才能达到物美价廉,这个产品的性价比才能凸显出来。

点穴与按摩也比较能说明中庸的作用,点到穴位,相当于准,点穴的力度合适相当于确,如果力度太轻,不起作用,如果力度太重,会起反作用。按摩也是一样,太轻会没有感觉,太重会感觉不舒服甚至疼痛。

小时候很多人都玩过不倒翁玩具,你无论从哪个方向搬倒它,它都能扑楞扑楞再站起来,不倒翁立于不败之地的奥秘是什么呢?如果从玩具的角度讲,应该说它的设计是采用了中庸原理,它的形状正确相当于“中”,它的底盘正确相当于“庸”,如果改变形状或改变底盘,都可能会令不倒翁失效。那么现实中的不倒翁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很多人都认为不倒翁是两面派,是老滑头,实际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其实真正的不倒翁一定不是两面派,也不是什么所谓的老滑头,而是认识真理,掌握真理,坚持真理,善于灵活运用真理的智者。不倒翁之所以不倒,一是他本身的正确的成分在发挥作用,二是他本身的存在对他人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两面派不但会摔倒,通常还会跌的很重,不但令一派恨得咬牙切齿,甚至会成为两派竞相追杀的对象。在古代的朝廷里,通常会有保守派和革新派相互争斗,他们的政见,就像是对待一枚弄脏的鸡蛋,保守派说鸡蛋不能清洗,清洗会破坏鸡蛋的保护膜,革新派说鸡蛋必须要清洗,否则脏东西会污染鸡蛋。当保守派掌权的时候,不倒翁站在保守派的立场说,鸡蛋不应该清洗,只是应该采取一些方法把脏东西去掉一些。保守派主张对改革派进行打击和清剿,不倒翁表示同意,但同时又主张打击的力度要合适,清剿的范围要准确。当革新派再次夺回政权的时候,不倒翁又会站在革新派的立场说,鸡蛋应该清洗,只是在清洗的同时应该采取一些保护措施以防止保护膜受损。革新派主张对保守反攻倒算,不倒翁表示同意,但同时又主张打击的力度要合适,清剿的范围要准确。不倒翁坚持原则相当于“中”,不倒翁根据形势而随机应变相当于“庸”,真正不倒翁应该属于中庸之道的实践者。至于不倒翁给人的印象为什么不好?一是不倒翁容易遭到智商低的人的误解,二是一些不倒翁本身素质不够高,甚至私心成分也不少,也是原因之一。

说到炒菜,选料正确相当于“中”,佐料多少合适、火候合适相当于“庸”,一件事物中,往往不是仅仅有一对中庸关系,甚至有大大小小、胖胖瘦瘦的多种、多系列的中庸关系。

母鸡下蛋不是为了给人吃,而是为了传宗接代。鸡蛋的形状正确相当于“中”,如果鸡蛋不是一头粗一头细的椭圆形,而是台球状的正圆形或魔方状的方块形,母鸡就会因难产而失败。鸡蛋壳的硬度则相当于“庸”,鸡蛋壳太软,小鸡还没等孵化出来,鸡蛋就有可能因外力而破碎。鸡蛋壳太硬,小鸡等到孵化成鸡时,却因无法破壳而出而憋死。所以,就是母鸡也要坚持中庸之道,才能繁育成功。

老虎猎食时,如果老虎去咬猎物的蹄子,就是不“中”,可能脑袋都会被踢烂,去咬猎物的喉咙,是“中”。咬合的力度“过犹不及”,就是“庸”,如果太轻,可能猎物会挣脱,太重,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甚至会伤害自己的口腔和牙齿。

很多人都知道李广射石虎的故事,其实这里包含的中庸原理太深刻了。这个故事的“中”,还是比较好理解的,箭射到石虎就算“中”。关键是这个“庸”太难解释了。难道力度合适,箭就能射进石虎吗?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又怎么解释呢?原来箭射进石虎,需要多个条件的共同作用,例如天黑的程度需要“庸”,李广与石虎的距离需要“庸”,石虎的数量需要“庸”,李广吃饭的时间需要“庸”,甚至李广的胳臂、腿、眼睛等各个器官使用的力量也要“庸”,以至各种力量之间也需要协调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所以李广发现老虎是一块石头后,就再也没法射进石头,原因就是他只能调动协调自身的因素,而无法调动协调客观的因素。

很多东西往往都不是单一成分构成的,如果说中庸也是多种成分构成的,那么中庸的主要成分还应该是准确,其次是和谐,让人不要像万花丛中一点红那样扎眼,而像变色龙一样,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保持和整个环境的和谐一致,第三种成分是强调对所谓坏人不要憎恨过度,不要疾恶如仇,要以批评教育为主,打击整理为辅。

正果何成:在探讨正果何成之前,先探讨探讨国学精粹的书名,孔子说名正言顺,书名往往是一册书的总纲领和总概括,书名正确,通俗易懂,对人们解经悟道往往会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由于年代久远,一些书名的初衷和现代的理解,往往已经大相径庭了,所以正名还是非常必要的。《论语》按照书名,大致相当于《名人名言录》或《圣人言行录》。《大学》大致相当于《论学习》或《学习的技巧》,《中庸》大致相当于《论真理》,《孟子》与《蒙田随笔》相近,应该翻译成《孟轲随笔》,《道德经》则大致相当于《论真理与德行》,《易经》则相当于《简单的方法》或《固定的规律》。《易经》作者的初衷是想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就是孔子一而贯之的意思。但现代人又把《易经》这个简单问题复杂化了,究其原因,就像投篮一样,谁都想投得准,没投准,那只是水平问题。

子思有幸能成为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寥寥几册国学精粹的作者,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食粮的主要制造者之一,是哪些因素成就了子思,又是哪些因素促成子思修成了《中庸》这枚正果呢?我们可以浅显地谈谈这样几个方面:

一、隔代相传。民间有隔代相传的说法,所谓隔代相传,就是一个人的某些性质或特征,会在孙子辈身上有所体现。例如智商、性格、身高、长相,外貌特征等。子思的父亲,孔鲤,孔伯鱼,一生碌碌无为,无所建树,祖父的圣人素质,在父亲身上毫无体现。孔伋,孔子思却不负众望,异军突起,很可能就是隔代相传的结果。说起遗传,我们要清楚遗传的到底是什么吗?难道智商也能直接遗传吗?回答是否定的,智商不是直接遗传的,而是间接遗传的,一般来讲,遗传只能遗传性质、质量和构造。所谓性质就是是什么,也就是龙生龙,凤生凤。所谓质量就是物质的优劣,例如好的弹簧弹性好,坏的弹簧弹性差,好的海绵吸水性强,差的海绵吸水性弱。所谓构造,就是一个生物的生理结构和组织状况,例如智商越高的人,大脑容量越大,一个人的神经系统越健全,一个人智力也会相应的发达。再简单一点说,人就好像是超级计算机,动物只是普通计算机,人和动物刚出生的时候,功能还都大致相同,但是人这台超级计算机什么软件都能装,所以什么事情都能做,所以智商就很高,动物这台普通计算机由于配置比较低,只能安装一般软件,所以和人比较,智商显得就比较一般了。

二、术有专攻。人的智商就像一条不够长的短被,往往是使人顾头顾不了尾,面面俱到的人,很难有所成就,提纲挈领的人常常收获颇丰。子思所处的时代是知识面相对狭窄,知识更新缓慢和知识相对稳定的时代,和现代这个信息爆炸时期正好相反,正像老子所说的那样:“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科技革新虽然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但它同时也或多或少地破坏了人们建设精神家园的生态环境。我们把100年以前,1000年以前的人,称之为古人,那么100年以后,1000年以后的人,怎么称呼我们呢?毋庸置疑,我们也是新生代眼中的古人。站在新生代的立场,或许我们也是这个激烈变革时代的牺牲品。子思,站在我们现代人的立场来看,他是一个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者,他的祖父孔子正是社会科学的领袖级人物,他的老师曾参也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佼佼者。我们现代人和他们不同的是,不但要学社会科学,而且还要学自然科学,不但要学文史哲,而且还要学数理化,正所谓样样通,样样松。在相同的土壤环境,为什么不同的植物会结出不同的果实?不同的果实会有不同的功效?也就是因为不同的植物都有特定的构造,只吸收特定的成分罢了。所以术有专攻往往容易成为专家。子思能够修成《中庸》这枚正果,也和他的祖父孔子,他的老师曾参一样,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让他们能在他们所痴迷的领域纵横驰骋。

三、客观局限性制约主观能动性。生物的进化往往是趋利和避害两种因素促成的,《中庸》也只不过是一个趋利避害的工具而已。一个方向,为什么会有两种结果,有人成功,有人失败?究其原因,无外乎主观能动性(努力程度、智商高低。)与客观局限性两种因素所决定。成为领头羊或狮子王,这或许与挖掘自身潜力有关,但老鼠再怎么挖掘自身潜力,也是没办法打过猫的,猫再怎么努力,也是打不过狼的,这就是客观局限性。子思能够写成《中庸》,我们会认为与他的智商有关,他的智商我们会认为与他的勤奋好学有关,但是一个人的行为,要么就是在外界的利诱和逼迫下产生的,要么就是遗传因素这个内因在发挥作用,如果是前者,它本身就是客观因素,如果是后者,这个遗传基因也是被动的,是不能被主观所选择和改变的,追根究底,龙生龙,凤生凤,它还是外因导致的。水与寒流相遇,必然会结冰,木与火相遇,必然会化为灰烬,无论是物理反应,还是化学反应,两种事物相遇,必然会产生一种结果。因此应该说,主观因素只是成就一个事物的表象,客观因素才是成就一个事物的实质。

1-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叫做性质,掌握与驾驭性质叫做真理,将真理系统化、理论化地阐述叫做教育。

真理这个东西,是片刻都不能背离的,如果可以随时背离而对人又没什么影响,那它就不是真理了。所以君子特别警惕没有权力监督的场所,特别在乎没有舆论关注的地方。错误隐藏越深危害越大,错误越微小危害越长久。所以君子警惕隐蔽微小的错误对自己正常判断决策的迷惑与干扰啊。

1-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各种情绪在内部自然而然地酝酿,叫做主观意念;表现出来而又与外界规律相吻合,叫做和谐。主观意愿,是天下的基础;客观规律,是天下最高尚的真理。达到主观意愿与客观规律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天地便可以各司其职,万物生长就能繁育茂盛了。

2-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仲尼说:“君子中正和谐,小人离经叛道。君子之所以中正和谐,是因为君子时时刻刻检查修正自己的言行;小人之所以离经叛道。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做事不考虑后果。”

世观两座山,有无各一端,

君是淘金者,小人朝酒仙。

忌惮(dàn):顾忌和恐惧。

3-1.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孔子说:“中庸之道最完美啊!百姓很少能够理解并坚持,这种状况已经很久了!”

4-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孔子说:“真理得不到振兴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人做事的时候唯利是图了,愚蠢人做事的时候畏影恶迹了。真理不能被发扬光大,我知道原因了,贤者把标准制定得太高了,恶人把标准制定得又太低了。就像人人每天都要吃喝,但很少有人能品尝到食物的真正滋味。”

世界无标准,好坏便难分;

善恶难分辨,对策始失真。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事与愿违者,必是舵之因。

5-1.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孔子说:“真理恐怕不能在世上实行了啊!”

好酒需要陈酿,真理需要碰撞。

6-1.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孔子说:“舜是最高明的人啊!舜善于提出问题而从回答中辨别是非,排除错误而将正确部分发扬光大,牢牢掌握正确与错误这两个方向,把总结出的经验智慧用于管理国家和教育人民,是这种智慧成就了伟大的舜啊!”

舜: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姓姚,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

7-1.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很清醒、不糊涂,可是在利益与欲望的驱使与诱惑下,正在逐步被驱赶到天罗地网之中,却连躲避都不知道。人人都说自己明智,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的时间也坚持不了。”

罟(gǔ):网的总称,也指捕兽的网。

擭(huò):安装有机关的捕兽木笼。

期(jī)月:一整月。

8-1.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孔子说:“颜回为人处世的特点是,把中庸之道奉为神明,如果有一条道理琢磨明白了,就兴奋不已反复揣摩唯恐忘记,因此他永远也不会失去了。”

9-1.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孔子说:“在这个世界,凭努力人可以做到治理好天下国家,凭境界人可以做到推辞掉高官厚禄,凭勇气人能够做到赴汤蹈火,但中庸之道不是凭借某种技能和情操而能被全部掌握和操控的。”

10-1.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路问什么是卓越。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人的卓越呢?还是北方人的卓越呢?或者是你认为的卓尔不群呢?用宽容温和的精神去影响人,对于蛮横无礼也不施加报复,这是南方的卓越之处,品德高尚的人拥有这中卓越。用兵器铠甲当枕席,死了也不后悔,这是北方的卓越之处,勇猛善战的人拥有这种卓越。所以,君子雍容大度但不迷失方向,这是卓尔不群啊!保持正确而不飞扬跋扈,这是卓尔不群啊!国家政治清明,刚正不阿大刀阔斧,这是卓尔不群啊!国家政治昏暗,坚贞不渝至死不改变操守,这是卓尔不群啊!”

11-1.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孔子说:“思想隐晦行为怪异,也有被后世称赞的,但我不会同流合污。君子遵循社会规律而前进,半途而废,我怎么能甘心呢。君子坚持中庸之道,即使一生被埋没被误解也绝不后悔,这只有圣人能做到。”

12-1.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君子的思想理论浅显易懂而又高深莫测。

浅显时即使普通男女的认知能力,也是能听得懂的;等到论及高深之处,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践行这些理论时,普通男女虽然不够聪明,也是能实行的,等到涉及精深奥妙之处,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天地广博无垠,任何人都会有所缺失有所遗憾。所以,君子阐述真理的特殊性,天下没有什么事物能承载得起它;君子阐述真理的普遍性,天下没有什么事物不包含它。

《诗经》说:“鹰翱翔于蓝天,鱼活跃于深渊。”这是说君子在思想理论实用性和学术权威性这两个方面都研究得很透彻。

君子的思想理论,它的实用性可以造福普通男女,涉及到学术权威性的最高成就,天地间的一切难题也能洞察得明明白白。

鸢(yuān):一种鸟名,老鹰类。

戾(lì):至,到达。

13-1.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孔子说:“真理并不排斥人。如果人遵循和实践真理却失去很多利益,那这种真理就是伪科学,就没资格再叫真理。

《诗经》说:‘伐木做斧柄,伐木做斧柄,其实做斧头的工作很快就会完成。’拿了一个斧柄样式作参考进行斧柄加工工作,总以为差不多了,可斜眯着眼睛一看,发现差异还是不小。所以君子是根据不同人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办法,只要适宜了就终止。

忠诚宽恕离正确道路已经很近,别人让自己做的事自己不愿意去做,那么千万不要强迫别人去做。

君子的思想理论有四项原则,我孔丘连一项也没能做到:以我要求儿子侍奉父亲的标准来服侍自己的父亲,我没能够做到啊;以我要求臣子忠诚君主的标准来忠诚于自己的君主,我没能够做到啊;以我要求弟弟听候哥哥调遣的标准来服从自己的哥哥,我没能够做到啊;以我要求朋友先帮助我的标准来先向朋友伸出援手,我没能够做到啊。平庸的作为还有差距,落后的思想还很肤浅,有这么多不足的地方,所以不敢不鞭策自己去努力,还有很多的话也不敢放肆地说出来。语言要符合行为,行为要兼顾语言,君子的言行怎么会不忠实于自己的良心呢?”

真理必惠人,伪学害人深,

伐薪以为用,不可虚幻心。

己所不欲诫,世事空气新,

言行兼顾者,定是忠厚君。

慥慥(zàozào):忠厚老实的样子。

14-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君子严格按照自己的身份、岗位采取相应的言论与措施,不愿意采取与自己的身份、岗位不和谐的言论与措施。是富贵的达官贵人,就做与富贵的达官贵人的身份相吻合的事情;是贫贱的百姓,就做与贫贱百姓身份相吻合的事情;被委派到边远、艰苦、危险的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就应英勇果敢地承担和胜任少数民族地区工作;不幸陷入危险的境地,也应主动、积极、冷静地应对,争取化险为夷。这样,君子处在任何环境和情况下都会有所收获。

人伦有秩序,天地有和谐,

偶尔出轨道,分析写学说。

夷狄:古代的少数民族。

14-2.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居于领导地位,不欺凌下属;居于下级地位,不巴结上级领导。只通过端正自己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苛求他人,这样做即使有不如意的地方也能无怨无悔。上不抱怨天,下不怨恨人。所以君子按照社会的正常规律采取行动以得到正常的反映和结果,小人则违反社会的正常规律,以侥幸心理期望以冒险行动实现非分之想。

孔子说:“君子做人的道理和射箭的道理相似,不能射中靶心,应该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哪里出了毛病。”

鹄(gǔ):箭靶的中心。

15-1.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君子的思想理论,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是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是从低处起步。

《诗经》说:“与妻子相亲相爱,如同琴瑟和谐。兄弟关系融洽,和睦而快乐。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子儿女幸福快乐。”

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大爱必自内,极忠必自孝。

翕(xī):和顺,协调。

16-1.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孔子说:“祖先的丰功伟绩,多么宏伟壮观啊!看它也不能看清全貌,听它也不能完全听懂,影响万物而无法抛弃。使天下的人沐浴斋戒,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以虔诚的态度去祭祀它。它无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好像就在你的左右。《诗经》说:‘祖先的正确理念,真的很难模仿,何况还是想超越他呢!’差距的确是很大,实在是没办法遮盖住他的光辉啊!”

感恩心常在,天地有大爱。

齐(zhāi):同“斋”,斋戒。

矧(shěn):况且。

射(yì):厌弃,懈怠不敬。

17-1.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孔子说:“舜可以说是个最孝顺的人啊!道德高尚已经成为圣人,地位尊贵已经成为天子,财富四海之内首屈一指,宗庙里他的牌位被后人供奉,子子孙孙都祭奠和缅怀他。所以道德高尚的人必定得到尊贵的地位,必定得到丰厚的报酬,必定得到美好的声誉,必定得到长久的寿命。所以,上天选择造就领袖,一定特别注重材质的筛选。所以有培养价值的得到重点栽培,病病歪歪的遭到淘汰。《诗经》说:‘神采奕奕的君子,美德彰显放光辉。他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社会得以繁荣和谐,因此而享受上天回馈给他的丰厚报酬。保佑他长命百岁颐养天年,是从上至下的一致选择。’所以道德高尚的人一定会继承正统修成正果。”

飨(xiǎng):祭献。

18-1.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孔子说:“没有什么遗憾的人,大概只有周文王吧!有王季做父亲,有武王做儿子,父亲为他开创了基业,儿子继承了他的事业。武王继承了太王、王季、文王尚未完成的功业,身披战袍伐纣取胜得天下。尽管以下犯上不合礼法,但因为得到了天下人民的拥护,功大于过仍然名声显赫,被天下人尊为天子,拥有四海之内的疆土,宗庙祭祀他,子子孙孙捍卫他开创的基业。周武王直到晚年才接受上天的任命,周公成就了文王和武王的伟大事业,追尊太王、王季为先王,祭祀祖先采用天子的礼制。并将这种礼制推行到诸侯、大夫,以及士和庶人。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的,父亲死后就要按大夫的礼仪安葬、按士的礼仪祭祀。如果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的,父亲死后要按士的礼仪安葬,按大夫的礼仪祭祀。守丧一周年的制度,从庶民一直通行到大夫,守丧三年的制度,从平民一直通行到天子。至于给父母守丧没有身份贵贱的区别,天子、庶人的服期都是一样的。”

缵(zuǎn):继续,继承。

19-1.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孔子说:“周武王、周公,他们达到孝敬的最高境界了! 所谓孝敬的人,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完成先人未完成的事业。春秋两季,修缮祖宗庙宇,陈列祭祀器具,摆设祖先衣裳,摆放祭祀用的时令食品。

宗庙祭祀的礼节,是将祖先的牌位按左昭右穆的次序依次排在始祖两旁;按照公、侯、卿、大夫的次序将爵位排列,用以辨别他们身份的尊卑;祭祀中各种职务的顺序排列,用以辨别子孙才能的高低;晚辈必须先向长辈敬酒,这样祖先的恩惠就会延及到晚辈;宴饮时,按头发的黑白来决定宴席座次,这样就能使老小长幼秩序井然。

供奉祖先的牌位,向祖先举行祭祀仪式,演奏悼念祖先的音乐,尊敬祖先生前的信仰,爱护祖先亲近的人。悼念祖先的虔诚就如同他活着的时候一样,祭祀祖先的程序就如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这是孝的最高境界了。

隆重的祭祀天地大礼,是用来侍奉皇天后土的;祭祀宗庙的礼节,是用来祭祀自己祖先的。明白了祭祀天地的礼节,知道隆重祭祀祖先的意义,那么治理天下国家就像看着自己手掌上的东西那样清楚容易啊!”

百善孝当先,祖宗功盖天。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始祖庙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

禘(dì):天子诸侯宗庙五年一次的祭祀,极为隆重。

20-1.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

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鲁哀公询问政事。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治措施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时,这些政策就能得到贯彻;他们去世后,这些政策也就废弛了。君王的政治思想促使国家繁荣昌盛,土地肥沃促使树木生长茂盛。所谓的政权治理,就像芦苇一样,土地肥沃生长就迅速。

所以政权治理在于争取到广泛的支持,能否争取到支持在于自身的修养如何,提高修养要依赖于对真理的认识水平,提高认识水平依赖于高尚的思想境界。高尚的核心,就是人与人真诚相爱,血缘越近越重要。正义的核心,就是秩序恰当,德高望重的人排在首位。亲爱亲人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样就有了礼的规范。

位居人臣不能得到君王的信任,百姓就得不到很好的统治和管理。所以君子不能不修身养性。提高自身修养,不可以忽略对亲人的关怀;想关怀亲人,不能不分辨亲戚的远近;想知道远近,不能不知道人际伦理的关系。”

20-2.“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天下有五项关键的伦常关系,实践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它们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通行的准则。智慧、高尚、勇敢这三种,是天下最高的品德,所以实行它们都要依赖诚实。有的人依靠自身觉悟就知道,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有的人遇到困难后才知道,但只要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这些道理,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去实行,有的人在某种压力下去实行,但只要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了。”

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慧,努力实行就接近了高尚,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敢。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身养性,知道怎样修身养性,也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也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臣以君为纲,腰杆硬梆梆;

子以父为纲,战场先锋王;

妇以夫为纲,不为离婚忙。

智仁勇兼备,挥笔谱华章。

20-3.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身养性,尊崇贤者,亲爱亲人,敬重人才,体恤群臣,爱民如子,聘请能工巧匠,优待远方来客,安抚诸侯。

修身养性,正道得以形成;尊崇贤者,思想就不会困惑;亲爱亲人,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人才,遇到问题就不会手足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聘请能工巧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信服敬畏了。

斋戒虔诚,着装庄重,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所以可以带动民众修身养性。不听谗言,远离美色,看轻财物而重视修养,所以可以引导民众尊贤重德。提高亲人的地位,给予他们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所以可以引导人们重视亲情的培养。官员出色委以重任,所以可以调动群臣的积极性。忠诚而又诚实就给予丰厚报酬,所以可以引导各类人才报效社会。按季节征工减轻赋税,所以可以引导百姓安居乐业。经常视察考核按劳付酬,所以可以引导能工巧匠创造财富。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能的人而救济有困难的人,所以可以引导各国华侨参加祖国建设。帮助衰落王室繁荣,促使衰亡小国复兴,治理混乱扶危济困,按时按礼接见诸侯,赏赐丰厚而少收纳贡,所以可以引导感化诸侯国与中央政府团结一心。总而言之,所有治理天下国家的九条原则,但实行它们都要依赖于诚实。

20-4.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任何事情预先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有准备就不会语塞,做事有准备就不会陷入困境,行动有预备就不会后悔,行程有预案就不会走投无路。

位居人臣不能得到君王的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百姓。得到君王的信任是有原因的:在朋友中没有信用,就不可能得到君王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原因的:不能让父母顺心,就无法得到朋友的信任。让父母顺心是有原因的:不真诚不发自内心地疼爱父母,就不能使父母顺心。真诚是有原因的:不懂得宏观的道理、不明辨是非,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

生于忧患,未雨绸缪有先见;

死于安乐,急渴掘井难临头。

跲(jiá):窒碍,说话不顺畅。

20-5.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真诚,是宇宙中最高尚的伦理,对待人真诚,是做人要遵循的原则。真诚的人,不费力就能做到,不费心思就能拥有,从从容容就能步入正轨,这就是圣人啊。待人真诚,就是选择了宏观的道理就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人啊。

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就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问明白就绝不罢休;要么不思考,思考了没有找到答案就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分辨明确就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实行彻底就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倍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倍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这样做,即使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即使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21-1.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由内心真诚导致的觉悟提升,叫做天性;由觉悟提升导致的内心真诚,叫做教育。内心真诚就会觉悟提升,觉悟提升就会自然真诚。

22-1.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能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那么人的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与运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与运用,那么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能才能达到最高;能令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能达到最高,那么就可以借助天与地的造化与培育;能借助天与地的造化与培育,那么人就可以发展到最高水平了。

23-1.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其次要善于观察发现,深入理解社会也能促使我们变得真诚,真诚那么就会形成人生观,有世界观那么就会逐渐发展成熟,发展成熟那么就会形成思想理论,有思想理论那么就会落实有力,落实有力那么就会迅速发展,迅速发展那么真诚就会出神入化,只有天下极其真诚的人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一环扣一环,起步最艰难,

极诚结硕果,人众可参天。

24-1.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

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极致真诚的奥妙,是可以预知未来。国家将要繁荣昌盛,一定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败灭亡,一定有妖魔鬼怪登台表演。这些可以从蓍草和龟片占卜中发现,或从人们的动作中察觉。

祸福将要来临之前,是吉兆,一定能预先知道;是灾难,也一定能预先知道。所以极致的真诚就像神一样灵验。

极诚源自爱,极爱源自美。

人有动力源,无所不能窥。

祯(zhēn)祥:吉祥的预兆。

蓍(shī)龟:蓍草和龟甲,古代占卜的用具。

25-1.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于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真诚,是完善自己,而认识真理,是引导自己。真诚,贯穿事物的开始与结束,没有真诚就没有收获。因此君子把真诚看得非常重要。

真诚,并非使自己得到完善就可以了,而是最终要使一个事物或一项事业得以完善。完善自己,是高尚;完善事物或事业,是智慧。人性的光辉之处,是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局限性有机地协调在一起,所以能使时间与空间配合的非常默契。

26-1.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所以极致真诚就会繁荣昌盛。繁荣昌盛就会经久不息,经久不息就会坚实牢固,坚实牢固就会源远流长,源远流长就会博大厚重,博大厚重就会正大光明。博大厚重,所以承载万物;正大光明,所以抚育万物;源远流长,所以成就万物。博大厚重可以与地相比,正大光明可以与太阳相比,源远流长就会万寿无疆。如此这样,不显示也会自然彰显,不运动也会自然变化,无所作为也会有所成就。

天地的法则,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极其真诚可以达到精益求精,那么生生不息可以达到难以估量的地步。天地的法则就是:博大、厚重、高深、光明、悠远、长久。现在的天,说它小,它不过是一片光明而已,若说它的整体那可真是无穷无尽啊,日月星辰只相当于它的尘土,世界万物都被它涵盖。今天所说的地原本不过是由一撮土一撮土聚积积累形成的,可等到它博大厚重时,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重,容纳那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泄漏,世间万物都由它承载。今天所说的山,原本不过是由拳头大的石块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高大无比时,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在里面储藏。今天所说的水,原本不过是一勺一勺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浩瀚无涯时,蛟龙鱼鳖等都在里面生长,珍珠珊瑚等珍贵物种在里面繁殖。

《诗经》说:“天体的运行,永无休止永无边界!”大概是说这就是宇宙之所以叫宇宙的原因吧。“啊,怎么看不到他的缺点,因为文王高尚得已经完美无缺。” 大概是说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就是因为他高尚的已经无法超越。

鼋鼍(yuán tuó):鼋,绿团鱼。鼍,扬子鳄。

27-1.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伟大啊圣人的思想理论真伟大啊!像永不干枯的泉水一样浇灌培育万物,像太阳的光芒一样照耀温暖世界。实在是太伟大太神奇了,社会规律演绎总结得层次分明,自然规律探索归纳得气象万千。等待理解他思想理论的人照此施行。所以说境界不高难以落实执行,理解透彻就会义无反顾啊。

因此君子崇尚提高自身修养而探究事物原理,重视宏观战略又关注微观战术,研究高端科学又追求社会和谐,研读历史而预知未来,诚实守信以发扬文明礼仪。因此身居高位而不骄横,身处低位而不悖逆。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昏暗时,他的韬光养晦足以保全自己。

《诗经》说:“既明智又包容,所以能保全自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好粮酿成酒,杯杯暖心口,

圣人融于众,难分难舍性。

28-1.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孔子说:“愚昧却喜欢刚愎自用,地位低贱却喜欢独断专行,生在当今时代却去模仿古代的方法。像这样的人,灾祸迟早会降临到身上。”

不是天子,就不要议论礼仪,不要制订法度,不要考订文字规范。当今天下,车子的轮距相同,书写的文字字体统一,伦理道德相同。虽有相应的地位,如果没有相应的德行,是不敢轻易制作礼乐制度的;虽然有相应的德行,如果没有相应的地位,也是不敢轻易制作礼乐制度的。

孔子说:“我谈论夏朝的礼制,夏的后裔杞国已不足以验证它;我学习殷朝的礼制,殷的后裔宋国还残存着它;我学习周朝的礼制,现在还实行着它,所以我遵从周礼。”

29-1.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君王治理好天下三件重要的事,也就没什么大的过失了!统治阶级的制度虽然好,但不能很好的贯彻执行,不能很好的贯彻执行就不能在民众中树立起权威,没有权威百姓就不会拥护。学者的理论学说虽然优秀,但没有崇高的权威,没有崇高的权威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百姓就不会拥护。所以君子治理天下的方法是,以身作则,广泛征求社会意见,考察夏、商、周三代君王的制度看有没有差错,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违背客观规律,面对列祖列宗的质疑而能问心无愧,百世以后等到圣人来检阅也不会有疑惑。面对列祖列宗的质疑而能问心无愧,这是遵循客观规律的结果;百世以后等到圣人来检阅也不会有疑惑,这是调动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所以君子的思想理论就成为天下的真理,行动的方法就成为天下的典范,语言的方法就成为天下的准则。在远处令人仰望崇敬,离近了让人亲近喜爱。

《诗经》说:“在那里没有人憎恨,在这里没有人厌烦。日日夜夜操劳,所以能永远得到人们的赞誉。”君子没有不先这样做,却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荣誉的。

30-1.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孔子系统地阐述尧、舜的思想理论,深入学习领会文王、武王的方法,上顺应天时,下承接地理。就像天地那样没有什么不能承载,没有什么不能覆盖。又像春夏秋冬四季依次轮回运行,像日月一样交替光明。万物一起生长而不互相妨害,道路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孔子思想理论在普通层面上像小河流水滋润山川树木,在更深的层面上可以把性质彻底改变。这就是他可以和天媲美的原因啊!

覆帱(dào):覆盖。

31-1.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只有天下最崇高的圣人,才能做到如此聪明睿智,足以领导百姓;宽宏大度温顺善良,足以包容天下;奋发强劲刚健坚毅,足以执行到位;威严庄重诚实正直,足以使人尊敬;条理清晰明察秋毫,足以明辨是非。

深山潜藏着盛大的泉水,随时都会喷涌而出。汹涌澎湃的气势像天一样宏伟壮阔,神秘莫测的样子像万丈深渊一样难以琢磨。他的出现没有人敢不敬重的,他的话没有人敢不信,他的行为人人都喜欢。

所以他的美好声誉广泛流传在中原大地,并传播到南北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凡是车船所能到达的地方,人力所能到达的地方,天所覆盖的地方,地所能负载的地方,日月所能照耀的地方,冰霜雨露所能降落的地方,只要有血气的人,没有不尊敬他亲近他的,所以说圣人的德性可以与天媲美。

物有所值受宠,人有所用受敬。

蛮貊(mò):古代两个边远的少数民族部落。

32-1.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构筑天下最伟大的思想理论,建立天下最宏伟的事业,洞悉天地变化的种种规律。哪里会有什么旁门左道呢?他的高尚之心多么至诚啊!他的聪明睿智多么深刻啊!他的美德善行多么宏伟啊!如果不是他的真诚使智慧达到了巅峰,成为与天媲美的圣人,又有谁能告诉我们这些道理呢?

马路已修宽,人路需拓展,

何时有大道,真诚遍世间。

肫肫(zhūn zhūn):诚恳的样子。

33-1.《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诗经》说:“内穿绫罗绸缎,外罩粗布衣衫。”这是厌恶绫罗绸缎过于显眼。所以君子为人处世的方法是,外表朴实无华而人格魅力却日益彰明;小人为人处世的方法是,一照面光彩夺目,时间一久便暴漏无疑。君子为人处世的方法,清静平淡而不心浮气躁,行为简约而富有内涵,外表温和而内有条理,知道远由近始,知道风从何处来,知道细微与显著之间的转变,这样就可以进入有道德的境界了。

《诗经》说:“鱼儿潜伏在深水中,但仍然清晰可见。”所以君子不做昧良心的事,就能理直气壮的面对一切。君子光明磊落的德行之所以遥遥领先,不就是得益于他们这种严于律己的精神吗?

《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尚能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无愧于良心。”所以君子还未行动就能受到尊敬,还没说话就能得到信任。

《诗经》说:“内心默默祈祷时,没有言语的争执。”所以君子不用赏赐,百姓也会受到鼓舞;不用发怒,百姓也会畏惧。

《诗经》说:“弘扬天子的德行,诸侯就会争先效仿。”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诗经》说:“满怀高尚理想的人,从不装腔作势。”孔子说:“用装腔作势去迷惑百姓,是最笨的方法。”

《诗经》说:“德行轻如鸿毛。”轻如鸿毛还是有物可类比。“上天所承载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絅(jiǒng):用麻纱制作的单罩衣。

鈇钺(fūyuè):执行军法时用的刀。

观看更多精彩内容,请在今日头条、网易新闻、腾讯新闻及天天快报的搜索栏中输入百岁神,然后选择百岁神迅练营进行关注。

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 谢绝转载。

北京百岁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在2012年6月获得融资之后,这家网站增加了中文等

,但作为编程,总有一天要用英文,所以,学着熟悉英文内容和界面吧,

一边学英语一边学编程何乐而不为?

之后,你可以直接注册一个属于自己的账户。之后,选择…

阙一庐黄守愚按:王船山曾被认为是中国最大经济学家。1906年,署名为“勇立”的作者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王船山学说多与斯密暗合说》 的“社说”, 将王船山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与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王船山的思想“与斯密生计自由之说,真若无毫发之差者”, 并推崇王船山是“我国最大之计学家”,与亚当·斯密东西辉映。英文economy,即今日所谓“经济学”,严复认为应当翻译为“计学”,而梁启超则翻译为“生计学”。“我国最大之计学家”,即我国最大之经济学家。依据“勇立”《王船山学说多与斯密暗合说》一文,主张自发秩序、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贸易、反对国家垄断,主张财富是物质生产而非金银,主张发展资本,主张民尽其智、力而物尽其用等,二者基本上相同,并且王船山早于亚当·斯密近百年提出这些主张。亚当·斯密著有《国富论》之后,又著有《道德情操论》,一面说自爱自立自达,一面说爱他立人达人,可谓一鸟双翼之“仁”,王船山的道德伦理学足以当其《道德情操论》之说。

有一种解释,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源自于法国重农学派,而重农学派的思想又来自中国的老子。王船山博学笃行,其经济思想既可是受了黄老无为思想的影响,也可是对几千年的中国经验的反思与总结。尤其是王船山十分反对王安石变化的系列措施,其不受制约之权力有为而无所不为,导致天下大病。因此,王船山基于古代政治体制之不良,特别倡导经济自由主义。不管如何,王船山的经济思想在当时是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的,称之为中国古代杰出经济学家,恰如其分。

另外,王船山撰有《龙舟会》杂剧,讲述了唐朝商人女谢小娥为父和夫报仇的侠义故事。王船山借谢小娥之口说:“小娥虽巾帼之流,有丈夫之气,不似大唐国一伙骗纱帽的小乞儿,拚着他贞元皇帝投奔无路。”全剧结尾作者又赞小娥复仇:“莽乾坤只有个闲钗钏,剑气飞霜霰。莽玉锦征袍,花柳琼林宴。大唐家九叶圣神孙,只养得一伙烟花贱。”

王船山是中国近现代的精神领袖,是湖南文化的精神领袖,是湘商文化理论的奠基人,是湘商的精神领袖。儒商张謇(江苏)、范旭东(湖南)、卢作孚(重庆)都是王船山的传承人,王船山精神的实践者。

编者按:王船山认为,财富是民之意欲创造的。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共焉者也。而朴者多得之于饮食,佻者多得之于男女。欲得其情,不容不殊也。古之人因情以用才,因才以起功。岂可强哉!岂可强哉!(《诗广传》卷二)

夫即此好货、好色之心,而天之以阴骘万物,人之以载天地之大德者,皆其以是为所藏之用。故《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于此声色臭味,廓然见万物之公欲,而即为万物之公理,大公廓然,物来顺应,则视之听之,以言以动,率循斯而无待外求。(《读四书大全说》卷八)

民之有财,非天畀之,地贡之,力得之也。(《诗广传》卷三)

编者按:王船山认为,工、商、农并重。商品经济是“立国之资”。让善于经营财富之人从事商业活动,有利于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并解决就业问题。

天地之奥区,田蚕所宜,……其他千户之邑,极于瘠薄,亦莫不有素封世族冠其乡焉。此盖以流金粟,通贫弱之有无,田夫畦叟盐鲑布褐、伏腊酒浆所自给也。卒有旱涝,长吏请蠲赈,卒不得报,稍需日月,道殣相望;而怀百钱,挟空券,要豪右之门,则晨户叩而夕炊举矣。故大贾富民,国之司命也。(《黄书》)

商贾贸负贩之不可缺也,民非是无以通有无而瞻生理,虽过徼民利,而民亦待命焉。(《宋论》卷二)

国无贵人,民不足以兴;国无富人,民不足以殖。(《读通鉴论》卷二)

米粟者,彼己死生之命,胜败之司也,其闭之也,而害且若此。又况其他余于己而待雠之货,得以转易衣被器械养生送死之具者,为立国之资,而金钱去彼即此,尤百为之所必需,以裕国而富民,举在是乎?(《读通鉴论》卷二十七)

编者按:王船山认为君子应当学会理财,不能以理财言利就指责为小人之事。

言治道者讳言财利,斥刘晏为小人。晏之不得为君子也自有在,以理财而斥之,则倨骄浮薄之言,非君子之正论也。……晏得其乐于附籍之本情,以杜奸胥之诡,使乐输者无中侵之伤,故民心得而户口实,仁人君子所以体民而生聚者,亦此而已。岂乞灵于造物而使无夭札,遥呼于胡、越而使受戎索哉?然则晏之于财赋,君子之用心也,不可以他行之瑕责之也。(《读通鉴论》卷二十四)

编者按:经济自由主义亦称“不干涉主义”。一种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主张自由竞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王船山的经济自由主义是建立一个世界性的、自治的大自由市场,人身自由,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编者按:王船山主张遵循社会经济生活内在的自然规律,任民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反对权力干预。

人则未有不自谋其生者也,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上为谋之,且弛其自谋之,而后生计愈盛。故勿忧人之无以自给也,藉其终不可给,抑必将改图而求所以生,其依恋先畴而不舍;则固无自毙之理矣。上唯无以夺其治生之力,宽之于公,而天地之大,山泽之富,有余力以营之,而无不可以养人。(《读通鉴论》卷十九)

民自耕而自入,原不待君之区画。君而强为之制,只以乱民之心目,民亦未有能从者也。(《四书稗疏·论语下篇》)

人各自治其田而自收之。此自有粮食以来,上通千古,下通万年,必不容以私意矫拂之者。(《四书稗疏·论语下篇》)

耿寿昌“常平”之法,利民之善术也,后世无能行之者,宋人仿之,而遂流为“青苗”。故曰:非法之难,而人之难也。三代封建之天下,诸侯各有其国,其地狭,其民寡,其事简,则欲行“常平”之法也易。然而未尝行者,以生生之计,宽民于有余,民自得节宣焉,不必上之计之也。上计之而民视以为法;视以为法,则惮而不乐于行,而黠者又因缘假借以售其奸。故三代之制,裕民而使自为计耳。虽提封万井之国,亦不能总计数十年之丰歉而早为之制也。郡县之天下,财赋广,而五方之民情各异,其能以一切之治为治乎?(《读通鉴论》卷四)

编者按:王船山主张自由贸易,天下为一个大自由市场,解除地域垄断,减少贸易壁垒,反对设立关卡收税。

官有煑海之饶,民获流通之利。(《读通鉴论》卷二十四)

一入商人之舟车,其之东之西,或贵或贱,可勿问也。而奸商乃胁官以限地界。地界限,则奸商可以唯意低昂,居盈待乏,而过索于民。(《读通鉴论》卷二十四)

省官以省掣查支放之烦,则商既不病;一委之商,而任其所往,商亦未尝无利。相所缺而趋之,捷者获焉,钝者自咎其拙,莫能怨也。而私贩之刑不设,争盗抑无缘以起。其在民也,此方挟乏以增价,而彼已至,又唯恐其售之不先,则踊贵之害亦除。守此以行,虽百王不能易也。(《读通鉴论》卷二十四)

行盐之有地界,商人之奸利,而有国者听之。同此天下之人,食此天下之盐,何畛域乎!通行,则商人不得持有无以增一时腾涌之价。若地分,则舟车之浩繁,自然不行,其可行者自然各有所底止。唯偶然一方缺乏,则他方济之,究竟商人可以通融得利而无所大损,但不能操低昂以抑勒细民而已。无地界,则盐价恒平,商之利亦有恒,而狡者愿者不至赀获之悬绝。且如河东盐池,因晴雨而盈诎。其诎也,则食河东盐之地界,其淡食者多矣;其盈也,又不能通贸之他方,而或视为赘余,置之不足收;此两病也。又如广东海南之盐,行赣、吉、衡、永、郴、宝,有上泷、过陡、过山之迟阻。当议法时,唯以佐广西之经用,而不知天下一家,随在可以挪给,岂必在粤输粤而割裂以为之限乎!利便一听之民,而上但取其固然之利于所出之地,何至殉商人之奸以困编甿,而召私盐挟仗行凶之祸!诚欲惠商,支放以时而无坐待寄引之苦,则已足矣。(《噩梦》)

夫四海之内,有分土而无分民,商旅行焉,以通天下之货贿,可无用关也。(《四书训义》卷三十八)

编者按:王船山认为,世界为一个大自由市场,因而主张对外贸易,减少关税,解决民生问题,并积累本国财富。

据地以拒敌,画疆以自守,闭米粟丝枲布帛盐茶于境不令外鬻者,自困之术也,而抑有害机伏焉。夫可以出市于人者,必其余于己者也。此之有余,则彼固有所不足矣;而彼抑有其有余,又此之所不足也。天下交相灌输而后生人之用全,立国之备裕。金钱者,尤百货之母,国之贫富所司也。物滞于内,则金钱拒于外,国用不赡,而耕桑织纴采山煮海之成劳,委积于无用,民日以贫;民贫而赋税不给,盗贼内起,虽有有余者,不适于用,其困也必也。(《读通鉴论》卷二十七)

夫唯通市以无所隐,而视敌国之民犹吾民也,敌国之财皆吾财也,既得其欢心,抑济吾之匮乏,金钱内集,民给而赋税以充,耕者劝耕,织者劝织,山海薮泽之产,皆金粟也,本固邦宁,洞然以虚实示人,而奸宄之径亦塞。利于国,惠于民,择术之智,仁亦存焉,善谋国者,何惮而不为也?(《读通鉴论》卷二十七)

编者按:王船山主张自由竞争,以仁义之道德竞争。

尧舜之以天下为公者,秩然于天理之别,使中国恒有明王而竞中国也。(《尚书引义》卷五)

《书》曰:“迪惟有夏,乃有室大竞。”竞以德也,非竞以兵也。(《读通鉴论》卷二)

编者按:王船山主张地方经济自治。

夫君子相天之化,而不能违者天之时;任民之忧,而不能拂者民之气。(《宋论》卷六)

善治地者,因其地而治之则得矣。一乡之善政,不可以行之一邑;一邑之善政,不可行之一路;一路之善政,不可行之四海。(《宋论》卷十二)

编者按:王船山主张人身自由。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政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工匠世世代代都要当工匠,在技艺传承方面,虽然有一些优势,但不符合人道,并且反而成为一种人身奴役,会降低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和扼杀创造力。明朝中期,出现“以银代役”,但是,流弊不止。因此,王船山主张废除匠籍制度,还工匠人身自由,给予手工业者自主经营的权利。

班匠之制,一以开国之初所定为额。阅数百载后,其子孙或耕、或商、或读、或吏,不复知有先世之业,而犹使之供班,或令折银,徒为无穷之累。若彼操技术以食於民者,曾不供一王之役,此政之大不平者也。(《噩梦》)

闹哄哄,闹哄哄,金字匾;絮叨叨,絮叨叨,列女传;看将来,看将来,值甚钱;水牯牛,水牯牛,谁受鼻绳串?(《龙舟会》)

编者按:王船山认为,价格应由市场决定。政府的宏观调控,通过供求关系稳定物价,这只是权宜之计。

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之弗贵,而积粟者闭糴,则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之勿贱,而怀金者不雠,则愈益其贱;故上之禁之,不如其勿禁也。无已,贱则官糴买之,而贵官糶卖之,此“常平”之法也。而犹未尽也。官糴官买,何必凶年而糶卖乎?以饷兵而供国用,蠲民本色之征,而折金钱以抵谷帛之赋,则富室自开廪发笥以敛金钱,而价自平矣。故曰:权宜之法,可以救偏者也。(《读通鉴论》卷十六)

编者按:王船山认为,应当改良制度,保护商业发展。王船山反对设立关卡暴虐商旅。

故惩墨吏,纾富民,而后国可得而息也。(《黄书》)

夫四海之内,有分土而无分民,商旅行焉,以通天下之货贿,可无用关也。而古之为关者,以非常之变,恐为行者之害而讥察之,以使无忧,所以止暴而安商也;乃今之为关也,则暴君敛之,污吏侵之,奸民因起而刻削之,刑罚日加,争夺日甚矣,暴虐商旅而已矣。(《尚书引义》卷三十八)

编者按:王船山认为达成建构一个自由市场的诸多条件,应该减少压制、阻扰,减少税收,降低商业成本,减轻民众生存成本,造福于民。

善取民者,视民之丰,勿视国之急。民之所丰,国虽弗急,取也;虽国之急,民之弗丰,勿取也。(《诗广传》卷三)

诚使减赋而轻之,节役而逸之,禁长吏之淫刑,惩猾胥里蠹之恫喝,则贫富代谢之不常,而无苦于有田之民。则兼并者无可乘以恣其无厌之欲,人可有田,而田自均矣。(《宋论》卷十二)

唯农器之税,为虐已甚。税兴而价必涌贵,贫民不赡,则器不利而土荒,民之贫,日以酷矣。(《宋论》卷二)

乃其流既久,而不可以乍绝,则重税之,而酤者不得利焉。税重价增,而贫者不得饮焉。岂非厚民生正风俗者之所大快哉?(《宋论》卷二)

或且谓农民日用亦必资于商贾,随地而税,则物价增贵,农民亦受其病。(《噩梦》)

编者按:王船山主张,耕者有其田,土地为民所有,而非帝王。

若土,则非王者之所得私也。天地之间,有土而人生其上,因资以养焉。有其力者治其地,故改姓受命而民自有其恒畴,不待王者之授之。(《噩梦》)

王者能臣天下之人,不能擅天下之士。人者,以时生者也。生当王者之世,而生之厚、用之利、德之正,待王者之治而生乃遂;则率其力以事王者,而王者受之以不疑。若夫土,则天地之固有矣。王者代兴代废,而山川原隰不改其旧;其生百谷卉木金石以养人,王者亦待养焉,无所待于王者也,而王者固不得而擅之。故井田之法,私家八而公一,君与卿大夫士共食之,而君不敢私。唯役民以助耕,而民所治之地,君弗得而侵焉。民之力,上所得而用,民之田,非上所得而有也。(《读通鉴论》卷十四)

田则自有五谷以来民所服之先畴,王者恶得有之,而抑恶得税之。地之不可擅为一人有,犹天也。天无可分,地无可割,王者虽为天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而敢贪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为己土乎?知此,则度而征之者,人之妄也;不可度而征之者,天之体也;此之谓体天经矣。(《读通鉴论》卷十四)

编者按:王船山认为治国理财先立正道。絜矩之道,即分配正义原则。

治国之道,须画一以立絜矩之道。(《读四书大全说》卷一)

编者按:王船山认为,人尽其力,物尽其用,按照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天下人力与财富。

取之必于其所有,使之于于其所长,一人效一人之能,一物抵事之费,《周官》之善,尽于此耳。(《噩梦》)

人各效其所能,物各取其所有,事各资于所备,圣人复起,不能易此理也。(《噩梦》)

编者按:王船山认为,国家应有财富储备应对不虞之事。

善用天下者,恒畜有余以待天下,而国有余威,民有余情,府有余财,兵有余力,叛者有馀畏,顺者有余安。(《读通鉴论》卷八)

编者按:王船山认为,国家之富,在于必需品充足,而非金银。在王船山之时代,金银作为一种超级货币,有利有弊,是一个矛盾统一体。

且夫五谷、丝苎、材木、鱼盐、蔬果之可为利,以利于人之生而贵之也。金玉珠宝之仅见而受美于天也,故先王取之以权万物之聚散。然亦曰以是为质,可以致厚生之利而通之,非果以为宝,而人弗得不宝也。(《读通鉴论》卷二)

后世官赋民用以银为主,钱、布、粟、帛皆受重轻之命于银。……银之为物也,固不若铜、铁为械器之必需,而上类黄金,下同铅、锡,亡足贵者。尊之以为钱、布、粟、帛之母,而持其轻重之权,盖出于一时之制,上下竞奔走以趋之,殆于愚天下之人而蛊之也。故其物愈多,而天下愈贫也。采之自上,而禁下之采,则上积其盈,以笼致耕夫红女之丝粟,而财亟聚于上,民日贫馁而不自知。既以殚民之畜积矣。……银日益而丝粟日销,国不危,民不死,其奚待焉?(《读通鉴论》卷二十)

粟者财之本也,粟聚则财无不聚,召奢诲淫,皆此粟为也。贵五谷者,如是以为贵,则何如无贵为愈哉?(《读通鉴论》卷十九)

5、天子、大臣当知理财

编者按:治理天下,应当懂得理财。

天子不言有无,大臣不问钱谷,名之甚美者也。大臣自惜其清名,而又为天子惜,于是讳言会计,而一委之有司。是未察其立说之义,而蒙之以为名也。不言有无者,非禁使勿知之谓也。不于有而言无以求其溢,不于无而计有以妄为经营。知其所入,度其所出,富有海内,不当言无也。不问钱谷者,非听上之糜之,任下之隐之,而徒以自标高致也。出入有恒,举其大要,业已喻于心,而不屑屑然问其铢累也。若乃宾宾然若将浼己而去之,此浮薄子弟之所尚,而可以为天子、可以为大臣乎?自矜高洁之名,而忘立国之本,此之谓惜名而废实。习以为尚,而贤者误以为道之所存,其惑久矣。(《宋论》卷七)

国之贫,皆贫国之臣使之然也。(《读通鉴论》卷十五)

编者按:王船山并非完全反对政府的作为,政府可采用权宜之计,如常平之法,进行宏观调控,如通过调节供求关系来稳定物价。

然则“常平”之制不可行与?曰:“常平”者,利民之善术,何为而不可行也?因其地,酌其民之情,良有司制之,乡之贤士大夫身任而固守之,可以百年而无弊,而非天子所可以齐一天下者也。(《读通鉴论》卷四)

编者按:王船山与欧洲启蒙主义思想家都认为,人人都有自爱之心,自立自利,是人的自我保存的本能。同时,一旦超出这个限度,会走向自私自利的爱,损人利己,是自爱的堕落。吃大锅饭,放纵人的堕落,无法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提高。

使物各安其本然之性情以自利。(《周易内传》卷一)

今使通力合作,则惰者得以因人而成事,计亩均收,则奸者得以欺冒而多取,究不至于彼此相推,田卒污莱,虞诈相仍,斗讼蜂起而不止。(《四书稗疏·论语下篇》)

谚所谓“共船漏,共马瘦”者,虽三代之民,恐亦不能免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八)

人有强羸之不齐,勤惰之不等,愿诈之不一,天定之矣,虽圣人在上,亦恶能取而壹之乎!如使圣人能使其民人己心力之大同而无间,则并此井田疆界可以不设,而任其交相养矣。(《四书稗疏·论语卷下》)

编者按:王船山认为,人人都有竞争之心,不是凭力,就是凭智。同时,王船山主张竞于德。

降及于秦,封建废而富贵擅于一人。其擅之也,以智力屈天下也。智力屈天下而擅天下,智力屈一郡而擅一郡,智力屈一乡而擅一乡,莫之教而心自生、习自成;乃欲芟夷天下之智力,均之于柔愚,而独自擅于九州之上,虽日杀戮而只以益怨,彊豪且诡激以胁愚柔之小民而使困于田。于是限之而可行也,则天下可徒以一切之法治,而王莽之化速于尧、舜矣。(《读通鉴论》卷五)

高帝之兴,群天下而起亡秦,竞智竞力,名义无所伉,人心无所惑也。(《读通鉴论》卷六)

按着按:王船山认为“罢民”事无知之民,不从教化、不事劳作,嫌贫爱富,又仇富仇强,嫉恨人之丰盈盛大,幸灾乐祸。

小民之无知也,贫疾富,弱疾彊,忌人之盈而乐其祸,古者谓之罢民。夫富且彊者之不恤贫弱,而以气凌之,诚有罪矣。乃骄以横,求以忮,互相妨而相怨,其恶惟均。循吏拊其弱而教其彊,勉贫者以自存,而富者之势自戢,岂无道哉?然治定俗移而民不见德。酷吏起而乐持之以示威福,鸷击富彊,而贫弱不自力之罢民为之一快。(《读通鉴论》卷四)

编者按:王船山认为货币为百货之母

且夫金银之贵,非固然之贵也。求其实,则与铜、铅、铁、锡也无以异;以为器而利用则均,而尤劣也;故古者统谓之五金。后世以其约而易也,遂以与百物为子母,而持以求偿,流俗尚之,王者因之,成一时之利用,恶知千百世而下,无代之以流通而夷于块石者乎?(《读通鉴论》卷二十七)

2、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权

编者按:王船山主张由国家垄断造币权,禁止民间私造货币。

金、银、铅、锡之矿,其利倍蓰于铸钱,而为争夺之衅端。乃或为之说曰:听民之自采以利民。弄兵戕杀而不为禁,人亦何乐乎有君?(《读通鉴论》卷二)

钱一出于上,而财听命于上之发敛,与万物互相通以出入,而有国者终享其利。故曰不以利言,而利莫有外也。(《读通鉴论》卷二)

编者按:王船山也认识到了“劣币驱良币”定律。此问题,最在为南宋叶适所发现,远早于英国人格莱辛。

恶钱之公行于天下,奸民与国争利,而国恒不胜,恶钱充斥,则官铸不行;人情趋轻而厌重,国钱之不能胜私铸久矣。恶钱散积于人闲,无所消归,而欲人决弃之也,虽日刑人而不可止;发粟以收恶钱者,使人不丧其利而乐出之也。销毁虽多未尽,而民见上捐十万粟之值付之一炬,则知终归泯灭而不肯藏,不数年闲,不待弃捐而自不知其何往矣。恶钱不行则国钱重,国钱重则鼓铸日兴,奸民不足逞,而利权归一,行之十年,其利百倍十万粟之资,暗偿之而赢馀无算,又岂非富国之永图乎?(《读通鉴论》)

编者按:王船山以俭朴积累资本(母财),以奢刺激消费,扩大生产,使得货物流通,而财富不再聚敛于少数人身上。

夫俭勤与敬,治道之美者也。恃二者以恣行其志,而无以持其一往之意气,则胥为天下贼。俭之过也则吝,吝则动于利以不知厌足而必贪。勤之亟也必烦,烦则责于人以速如己志而必暴。俭勤者,美行也;贪暴者,大恶也;而獘之流也,相乘以生。夫申、韩亦岂以贪暴为法哉?用其一往之意气,以极乎俭与勤之数,而不知节耳。若夫敬者,持于主心之谓也。于其弛,不敢不张以作天下之气。于其张,不敢不弛以养天下之力。谨握其枢机,而重用天下,不敢以己情之弛而弛天下也,不敢以己气之张而张天下也。故敬在主心,而天下咸食其和。(《宋论》卷三)

子曰:“奢则不孙。”恶其不孙,非恶其不啬也。传曰:“俭,德之共也。”俭以恭己,非俭以守财也。不节不宣,侈多藏以取利,不俭莫大于是。(《宋论》卷三)

编者按:王船山认为,以增强欲望促进财富增长。

圣人有欲,其欲即天之理。天无欲,其理即人之欲。学者有理有欲,理尽则合人之欲,欲推即合天之理。于此可见: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天理之大同,无人欲之或异。(《读四书大全说》卷四)

吾懼夫薄于欲者之亦薄于理,薄于以身受天下者之薄于以身任天下也。(《诗广传》卷二)

编者按:王船山认为,理欲相统一,但是人有局限,欲望超出人之承受力之时,或者偏离天理之时,应当在个人修行方面以理遏欲,思辨其情,合理调节身心健康。

理与欲,皆自然而非由人为。(《张子正蒙注》卷三)

遏欲之功在辨,存理之功在思。(《读四书大全说》卷七) 

天理人欲,虽异情而亦同行。其辨之于毫发之间,俾人所不及知、己所独知之地分明形著者,若非未发之中天理现前,则其所存非所当存者多矣。(《读四书大全说》卷十) 

编者按:王船山主张通过经济自身规律,减少税收,整顿吏治,轻简刑法,不抑制兼并而兼并止,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可持续性发展。

轻其役,薄其赋,惩有司之贪,宽司农之考,民不畏有田,而疆豪无挟以相并,则不待限而兼并自有所止。若窳惰之民,有田而不能自业,以归于力有余者,则斯人之自取,虽圣人亦无如之何也。(《读通鉴论》卷五)

则度人而不度田,劝农以均贫富之善术,利在久长而民皆自得,此之谓定民制也。

……不禁兼并,而兼并自息,举末世之制而除之。(《读通鉴论》卷十四)

编者按:王船山反对商业垄断。

朝廷欲盐之速雠,不得其术,而墨吏贪奸商之贿,为施网罟,以恣其射利之垄断,民穷国乱,皆所弗恤也。(《读通鉴论》卷二十四)

处此而曰“终吾身而已,子孙固当去事他人以希荣利”,双收名利以为垄断,岂可援盛以自解哉?民之多辟,不可如何者也;自立辟焉,以两全于义利,又将谁欺?(《读通鉴论》卷十五) 

编者按:王船山主张以德经商,抑制奸商,维持社会正义秩序。而其前提条件是整顿吏治,轻剑刑罚。

国无贵人,民不足以兴;国无富人,民不足以殖。任子贵于国,而国愈偷;贾人富于国,而国愈贫。任子不能使之弗贵,而制其贵之擅;贾人不能使之弗富,而夺其富之骄。高帝初定天下,禁贾人衣锦绮、操兵、乘马,可谓知政本矣。(《读通鉴论》卷二)

贾人者,暴君汙吏所亟进而宠之者也。暴君非贾人无以供其声色之玩,汙吏非贾人无以供其不急之求,假之以颜色而听其煇煌,复何忌哉!贾人之富也,贫人以自富者也。牟利易则用财也轻,志小而不知裁,智昏而不恤其安,欺贫懦以矜夸,而国安得不贫、民安得而不靡?高帝生长民间而习其利害,重挫之而民气苏。(《读通鉴论》卷二)

编者按:王船山主张义利合一,以义理财,以理遏欲,商人应当担当道命,捍卫大义。

义者,利之合也。知义者,知合而已矣。(《春秋家说》卷下)

凡言“利”者,皆益物而和义之谓,非小人以利为利之谓。(《周易内传》卷一)

仁以自爱其类,义以自制其伦。(《黄书》)

位也,财也,仁也,义也,圣人之立人极不偏废者也,所以裁成辅相乎天地,而贞天下之动者也。(《周易内传》卷六)

仁以守位,义以理财。……义者,于财而著者也。(《周易内传》卷六)

位者,仁义之藏;财者,义之具也。(《周易外传》卷六)

财者,天地之所以用人。(《周易外传》卷六)

钱谷者,国计之本也;赋役者,生民之命也。(《读通鉴论》卷十九)

不使察乎天下之利,则不导以自利之私;不使揣于天下之变,则不动其机变之巧;不使讦夫天下之慝,则无余慝之伏于心;不使测夫天下之情,则无私情之吝于己。(《宋论》卷四)

编者按:王船山认为德为本、财为末,以仁义之道使用财富,分配财富,共享财富。

德为万化之本原,而财乃绪余之必有,图其本而自可生其末。即欲计其末,亦必先培其本,而外内之权衡定矣。惟其末也,则宜置之度外而听其自有也。惟其本也,则宜怀之中藏而必求其得也。如其不然,置德于不讲,而惟财是图,是外其本,内其末,本槁而末无由生。乃汲汲然求之无厌,则上与下争利,而下亦与上相争,上下交争必至于劫夺而后已,岂非上施之以劫夺之政使之效哉?至于劫夺,而民有不叛散者乎?是故上惟内末而聚财,敛之于民而积之于上,财聚于上以空于下,民无以生而叛散必矣。上惟外末而不聚财,上无过取而人有余资,财散于下而不积于上,则民安其生而生聚蕃矣。(《四书训义》卷一)

夫惟仁者念民之足,而不忍其不足,则生之为有道,而不徒聚之于上,则民心得焉,国势昌焉,而身受无疆之福,则是于财得理,而以之发身也。不仁者知有己而不知有民,徒从而聚之,则劫夺生焉,悖出成焉,身为天下戮,是亡身以殉财,而徒取一时之发也。(《四书训义》卷一)

编者按:王船山认为,聚是创造财富,散是共享财富;一聚一散是永恒的,但聚散有时;财散民聚,财聚民散,主张降低税费,反对国家聚敛财富,应当藏富于民,天下人共享财富。王船山也反对财富聚敛财富于少数人,应当行絜矩之道,散财自救。因此,作为商人,应当承担道命,肩负责任,一聚一散而以此自救。

夫财之所大患者,聚耳。天子聚之于上,百官聚之于下,豪民聚之于野。聚之之实,敛人有用之金粟,置之无用之窖藏。聚之之心,物处于有余而恒见其不足。聚之之弊,辇之以入者不知止,而窃之以出者无所稽。聚之之变,以吝陋激其子孙,而使席丰盈以益为奢侈。聚之之法,掊克之佥人日进其术,而蹈刑之穷民日极于死。于是而八口无宿舂,而民多捐瘠;馈餫无趋事,而国必危亡。(《宋论》卷三)

天子以天下为藏者也。知天下之皆其藏,则无待于盈余而不忧其不足,从容调剂于上下虚盈之中,恒见有余,而用以舒而自裕。开创之主,既挟胜国之财为其私橐,愚昧之子孙,规规然曰:此吾之所世守也。以天子而仅有此,则天下皆非其天下,而任之贪窳之臣,贪者窃而窳者废,国乃果贫;则虐取于民,而民乃不免于死。侈者既轻于纵欲,吝者益竞于厚藏;侈犹可言也,至于吝而极矣。朽敞于泥土之中,干没于戚宦之手,犹且羡前人之富而思附益之。卒有水旱,民填沟壑,或遇寇乱,势穷输挽,乃更窃窃然唯恐所司望吾私积,而蔽护益坚。若田野多藏之鄙夫,畏人之求贷而蹙额以告匮,恶知有天下之为天子哉!(《读通鉴论》卷二十九)

故曰“财散则民聚”。散者,非但百姓之各有之也,抑使郡邑之各有之也。“财聚则民散”。聚者,既不使之在民,又不使之给用,积之于一帑,而以有用者为无用也。散则以天下之财供天下之用,聚则废万事之用而任天下之危。贪吝之说,一中于君相之心,委生人之大计,为腐草块石以侈富,传及子孙,而骄淫奢溢,为天下僇,不亦伤乎!故有家者,恶其察鸡豚也;有国者,恶其畜聚敛也。庶人尽力以畜财,囤粟而朽蠹之,则殃必及身;窖金而土壤之,则子孙必绝。以有用为无用,人怨之府,天之所怒也,况有天下者乎!(《读通鉴论》卷二十七)

乃若王者之节宣也有道,则亦何至谷帛之视土芥哉!金钱不敛于上而散布民间,技巧不淫于市而游民急须衣食,年虽丰,桑蚕虽盛,金钱贱而自为流通,亦何待官之耀买,而后使农夫红女之不困邪?故粟生金死而后民兴于仁。菽粟如水火,何如金钱之如瓦砾哉!(《读通鉴论》卷十六)

财聚者,必因有聚财者而后聚。财散者,财固自散,不聚之而自无不散也。东阳许氏云“取其当得者而不过”,其论自当。(《读四书大全说》卷一)

乃财聚者,非仅聚于君而已。如《诗》所云“亶侯多藏”,《盘庚》所云“总于货宝”者,强豪兼并之家,皆能渔猎小民,而使之流离失所。絜矩之道行,则不得为尔矣。(《读四书大全说》卷一)

民散云者,《诗》所谓“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者也。即此,亦以知此为治国而言。若以天下统言之,共此四海之内,散亦无所往。故郡县之天下,财殚于上,民有死有叛而已矣,不能散也。(《读四书大全说》卷一)

编者按:人生而因身体之差异而不平等,但有“权”,即均。均,是在机会自由、权力平等、场境向人人免费开放的前提下的“人尽其力”。齐,平均主义,整齐划一。王船山反对强行损富济贫,而是在政府提供经济自由主义条件下通过仁爱原则设计相应制度来补救贫困。

无所大损于民,而天下固已大均矣。均之者,非齐之也。设政以驱之齐,民固不齐矣。政有成型,而刑必滥,申、商之所以为天下贼,唯此而已矣。(《宋论》卷十二)

天之所齐,不待齐也;天之所弗齐,不可齐也。(《诗广传》卷二)

以天下均一夫,不以一夫均天下。(《诗广传》卷二)

老聃,术而已矣,奚知道哉?其言曰:“天道如张弓然,高者抑之,下者亢之”,是以知其以术与天下相持而非道也。君子均其心以均天下,而不忧天下之不均,况天道乎?(《诗广传》卷二)

以为自此而可限民之田,使豪强之无兼并乎?犹割肥人之肉,置瘠人之身,瘠者不能受之以肥,而肥者毙矣。(《宋论》卷十二)

编者按:王船山认为,依据每个人的“秩”来合理地分配财富,使人们的意欲都合理地得到满足。

天地之产皆有所用,饮食男女皆有所贞。君子敬天地之产而秩以其分,重饮食男女之辨而协以其安。(《诗广传》卷二)

5、絜矩之道之分配正义

编者按:王船山认为絜矩之道体现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是通往分配正义之路的法则。絜矩之道,是一种普遍主义,即需要原则,自然自得,性命人情自正。

唯东阳许氏深达此理,故云:“天下之大,兆民之众,须有规矩制度,使各守其分,是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品量位置以为之限。”则明乎君子以洁矩之道治民,而非自洁矩以施之民也。(《读四书大全说》卷一)

言之无疵者,用之一时而业以崇,进之百世而道以建,大公于天下,而上下、前后、左右,皆一矩絜之而得其平;征天于民,用民以天,夫然后大公以协于均平,而持衡者慎也。(《尚书引义》卷四)

民之所好,民之所恶,矩之所自出也。有絜矩之道,则已好民之好,恶民之恶矣。乃“所恶于上,毋以使下”,则为上者必有不利其私者矣;“所恶于下,毋以事上”,则为下者必有不遂其欲者矣。君子只于天理人情上絜著个均平方正之矩,使一国率而由之。则好民之所好,民即有不好者,要非其所不可好也;恶民之所恶,民即有不恶者,要非其所不当恶也。(《读四书大全说》卷一)

唯恃此絜矩之道,以整齐其好恶而平施之,则天下之理得,而君子之心亦无不安矣。(《读四书大全说》卷一)

十三、经济正义论与共享主义

编者按:王船山主张建构正义论,依据自然规律制定优良规则,“场境”向人人“免费”开放,机会自由,权利平等,人智力自由竞争,再通过仁爱补救竞争之失利者,行聚散之道,减少贫富差距,使得天下人共享财富。王船山主张降低税赋,减少干涉,轻简刑罚,任民自计。天下为公,而不废除个人私利;财富各得,聚散有时,而以仁爱、共享维系正义。

圣人官府之,公天下而私存,因天下用而用天下。故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王者无私以一人治天下”,此之谓也。(《黄书》)

尧舜之以天下为公者,秩然于天理之别,使中国恒有明王而竞中国也。(《尚书引义》卷五)

故均者,有不均也。以不均均,而民更无所愬诉矣。(《宋论》卷十二)

无所大损于民,而天下固已大均矣。均之者,非齐之也。设政以驱之齐,民固不齐矣。政有成型,而刑必滥,申、商之所以为天下贼,唯此而已矣。(《宋论》卷十二)

天之所齐,不待齐也;天之所弗齐,不可齐也。(《诗广传》卷二)

两间之气常均,均故无不盈也。……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均者,物之理,所以叙天之气也。(《诗广传》卷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厚博求笃、德学是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