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怎样才能不受别人影响有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不受人蒙骗

近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位89岁的老先生向《生命时报》反映,齐齐哈尔“某老年报读者生活馆”集结老人“开会”,借机大肆推销保健品,诱导上百名老人购买。
《生命时报》记者赶赴当地调查发现,套路相似的“老年生活馆骗局”已不是一家,亟需引起老人的警惕和防范。
▲《生命时报》第1242期头版报道
老人讲述被骗全过程
老先生虽已是耄耋之年,但思维和表达都很清晰,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上当受骗的整个过程。
今年4月下旬逛早市时,老先生看到“某老年报读者生活馆”在搞免费赠送一个月报纸和一个挎包的活动。看老人们争先恐后地留下联系方式和住址,老先生也参与进去。
5月8号,老先生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某老年报读者生活馆”工作人员,通知老人参加第二天上午在生活馆举办的活动。活动连续三天,每天上午都是讲座,从早上8点讲到11点。
第一天,老先生早早地来到生活馆,进门一看,不大的屋子里挤满了人,年龄都比较大。讲座开始前,老人们被告知:手机必须关机,不能录音,不能拍照片和视频。讲座是播放视频。视频里的人说“这是一场感恩大会”,主会场设在江苏常州,全国还有上百个分会场。老先生当时以为是全国同时直播,但如今回忆起来,“也有可能是播放录好的视频。”
视频中,青岛银色世纪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一位“王总”,大谈特谈“中国孝文化”,强调他们关爱老人的企业文化,并要求生活馆工作人员分几次发放礼品。讲座快结束时,“王总”开始推荐一款螺旋藻产品,承诺只要购买,所有花费第二天返还,还能获得更多礼品。老先生心动了,当即买了两瓶。
▲老先生花1.9万元买的“银龄牌海汇健胶囊”
第二天,视频中的“王总”果然要求生活馆工作人员,将款项返还给前一天买螺旋藻产品的老人,并开始推荐一款“银龄牌海汇健胶囊”(下文简称为“海汇健胶囊”)。
他说,原本特供给领导人和航天部门的“海汇健胶囊”,现在要推广至社区基层,惠及全民。该产品能从根儿上调病治病、延缓衰老,经过专家临床试验,按疗程服用,对治疗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等都有神奇疗效。
为了佐证这点,视频中还有数名患者讲述服用“海汇健胶囊”后的康复效果。曾患心梗的老先生又被打动了,当下便决定买5个疗程的。每个疗程要用两大盒,价格为3990元,5个疗程共计1.9万元。当天,老先生没有拿到产品,生活馆只开了一张收据。
▲老先生买“海汇健胶囊”后获得价值“上万元”的赠品
第三天,老先生拿到10盒“海汇健胶囊”,开始食用。可吃了一个多月,丝毫没有感到“神奇功效”。老人仔细阅读“海汇健胶囊”的包装发现,上面只写了“抗氧化、增强免疫力”,所谓的奇效只字未提。老先生这时才恍然发现,可能被忽悠了,开始维权。
“读者生活馆的做法合法吗?”
除了老先生,记者还采访了一对老夫妇,他们也在齐齐哈尔“某老年报读者生活馆”买了产品,并且参加过讲座。
这对老夫妇和老先生说的一样:讲座以视频形式进行,还要求手机必须关机,不许录音和拍照,甚至不让交头接耳,新老客户不能在一起听讲座。每次讲座中都有老人现身说法,对产品疗效进行肯定,比如失眠解决了,排便好多了。生活馆先陆续送些牙膏、牙刷等礼品,然后开始推销保健品。当时,老两口买了近1万元的“海汇健胶囊”,直到吃完也没感到任何效果。
今年8月,这对老夫妇参加了生活馆组织的“两日免费旅游”,实际上又是一场销售大会,且只允许买套餐。经工作人员不断地劝说,老两口又买了3万多元的保健品。
记者发现,套餐中两款所谓“保健品”包装上,只有食品生产批号,没有“卫(国)食健字”,不能叫做保健品。老夫妇拿出套餐中一罐奶粉气愤地说:“这么大的罐子,里面只有浅浅一层奶粉,两罐奶粉倒在一个罐子里,都不到罐身的1/2。”
记者观察,罐身高度约为15厘米的奶粉罐上,竟堂而皇之地写着“净含量:100克”,明显是在忽悠人。“只要他们知道你有闲钱,就会老缠着你。”生活馆还邀请老夫妇参加9月去泰山参观工厂的活动,但老人再也不想被坑了。
▲老夫妇所购保健品套餐中,净含量只有100克的奶粉,两罐奶粉合在一起也不足罐体的1/2
针对掌握的情况,记者致电某老年报,从一位工作人员处得知,齐齐哈尔读者生活馆是他们的长期合作单位,售出的保健品一般不予退换,如服用后有问题,报社可帮助协调。
记者又联络到齐齐哈尔“某老年报读者生活馆”馆长靳女士,她解释道,保健品宣传功能中不允许写具体功效,但“海汇健胶囊”中含有壳寡糖、海藻多糖等成分,对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有调节和预防作用。“可能每个人对药物的吸收效果不同,但很多读者反馈不错,高血压的老人吃了胶囊后血压就降低了。”
8月14日下午,记者来到齐齐哈尔“某老年报读者生活馆”实地调查。一进生活馆,就能看到播放视频的大屏幕,还有7排椅子和放各种保健品的货架。
记者问能否购买保健品,一位女性工作人员回答:“我们是某老年报工作人员,只管发行报纸,不卖保健品。”记者问银色世纪何时再办讲座,她说:“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我们只办报纸。”
记者发现,她身上穿的短袖衫印有“银色世纪”四个字,她对此解释说:“买报纸都送,街上穿这个的可多了。”而在她的身后,就是“银色世纪银龄美健康寝具”的宣传海报。
“该读者生活馆的做法合法吗?”一位消费者协会人士分析称,如果老先生反映的情况属实,齐齐哈尔“某老年报读者生活馆”便是明显违规宣传。
《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要求,保健食品广告不得直接或间接宣传治疗作用,或借助宣传某些成分的作用来明示、暗示该保健食品有疾病治疗作用;《广告法》明确规定,不得使用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名义发布广告。
为了讨个公道,老先生给多个部门写了信。8月1日,齐齐哈尔龙沙公安分局通知老人,信访已受理,30日内给予答复。截至记者发稿前,老先生和生活馆沟通后,退回3个疗程的产品,讨回1.2万元。
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官网曾发布一则《黑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提到,黑龙江省工商局在2018年2月曾对某老年报进行行政指导,督促其进行整改。
执法工作困难重重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看到老先生还接到其他保健品推销人员打来的电话,问他是否收到寄送的刊物。老先生说:“这些人隔三差五就会打来电话,说是赠送刊物,其实都是为了推销保健品。”记者看到,老先生的卧室一角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宣传册。
▲刘先生的卧室一角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宣传册
记者在齐齐哈尔走访发现,街上有很多销售保健品的商铺,比如长寿养生馆、老人生活馆、黄瓜籽粉食品店、富硒灵芝孢子粉专卖店等。据当地人介绍,这些商铺经常免费发扇子、布袋等,只要看到一群老大爷、老太太在店铺门口排队,就知道卖保健品的又要开讲座了。
8月15日,记者来到一家“国珍健康生活馆”,与其说是生活馆,不如叫做保健品专卖店。记者称家里老人心脑血管不是太好,店员直接拿出产品宣传册子,推荐了3款保健品。推销中,店员把保健品说得比药还有疗效。
这些夸大宣传、蒙骗消费者的行为,难道就没人管管吗?
记者来到齐齐哈尔龙沙公安分局了解情况。
一位民警直言,他虽是执法人员,但也被类似问题困扰。他的姥姥、姥爷常去参加各种讲座和大会,买了不少保健品,花了好几万元,怎么劝都劝不住。
公安处理这类案件的难点是,他们不能给事件定性,不能确定是诈骗案件。因此,需要工商部门调查清楚,确定是假冒伪劣产品或夸大宣传行为,且达到诈骗案件立案标准,才能转交给公安机关。另外,一些营销团伙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很难及时追踪,处理起来困难重重。
记者又来到齐齐哈尔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龙沙分局消费者协会。
王主任表示,这类事件非常多,每天至少接到两三例投诉。有位老人买了宣称能治疗“三高”的保健品后,便不再吃医院开的药品,最终病情恶化。但他们也没办法处理,因为没有确凿证据,无法直接定性,除非老人吃出毛病或保健品存在质量问题。“团伙的营销手段比较隐秘且不断更新,警惕性也很强,不会轻易在陌生人面前暴露。”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支振锋认为,公安部门确实无法直接立案,因为立案需要明确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如达不到相应标准,就是滥用职权。
理论上,工商部门接到消费者这样的投诉,应展开相应调查,查证生活馆是否有虚假宣传、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是否举办老人所说的活动,是否有相应的视频,内容是否存在违规等问题,当地工商部门应有所作为。
生活馆骗术多多
近日,江苏省扬州市公安局侦破了一起诈骗老人的案件,也与老年生活馆有关。参与办案的一位民警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诈骗团伙由十余人组成,从2017年就开始在江苏活跃,已在多地实施诈骗。
▲某老年生活馆内椅子排排放,供老人“听课”
其诈骗手段是:
先在当地租一个月的店面,挂名为“某老年生活馆”,并以“开业大酬宾”为由向老人发放传单,吸引其进店免费领礼品。“免费活动”被老人口口相传、人拉人后,很快就集结百余人。
此后,生活馆开设视频“健康讲座”,活动结束后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亏本卖大米、油盐等,骗取老人信任。
接着,“健康讲座”开始推销蛋白粉、野人参等产品,并承诺“买多少返多少”。起初,购买的老人较少,所有购买者都会在现场拿到返现。到了第二次推销时,变成只给消费前两名的老人返现,其他人则赠送一些小礼品。第三次推销的是3980元的金枪鱼油,有过前两次的体验,很多老人放下警惕,纷纷掏了腰包。但是,承诺的“返现”却变成了“返礼包”,有老人觉得被骗报了警。
警方找到该团伙时,他们已准备撤离,卖金枪鱼油是诈骗环节的最后一步。前后8天的诈骗过程,涉及金额高达50万元。此案仍在进一步处理中。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浙江、四川、山东、上海等地,均发生过“老年生活馆骗局”,导致老人财产损失。记者近日还走访了北京的几家老年生活馆。这些生活馆有的是与报社合作建立的,主要组织健康讲座、娱乐活动、旅游项目;有的是个体经营的商铺,主要从事按摩、足疗等保健服务,或销售保健品、保健器材、老年生活用品等。
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附近的“福星寿康中老年生活体验馆”时,发现店里卖的是童装。附近居民说,该生活体验馆主要提供按摩保健服务,但他们只开了半年就跑了,很多老人办了年卡,现在联系不到商家,卡里的钱也退不回来,吃了哑巴亏。
老人牢记4个防骗术
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已超过1.3亿人,老年相关事业蓬勃发展。但一些不良商家却动了歪脑筋,利用有些老人辨识力差、信息相对封闭、大多患有慢性病等特点,想尽办法坑他们的钱。
老年生活馆的“欺诈套路”有一定共性:
以生活馆的名义对外宣传;
以刊登广告、发放礼品等形式或借助公益活动的名义,组织所谓的“专家”以网络视频会议的形式讲解“养生知识”,吸引老人参加;
扯上“惠民工程”“政府补贴”等旗号,将其产品标榜为“重大发明”或“科技领先成果”,包装成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对一诱导老人高价购买产品。
一位曾在山东省东营市某读者生活馆工作过的曹先生,在网上爆料他们的常用伎俩。
先是举办公益活动,给老人免费赠送健步鞋,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收集老人信息,发现“优质客户”,以便日后通知他们参加推销大会。所谓的“优质客户”需要年龄在60岁以上,有高额退休金,还有保健意识。
生活馆的老板会定期给员工做“话术”培训,提高其推销技能,以求达到“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目的,让老人找不到实质把柄,生活馆便不会受到法律制裁。
事实上,老年生活馆“骗局”处理起来确实困难重重,让不良商家钻了空子。老年生活馆常采用会议直销的形式,夸大宣传的过程由网络视频完成,隐蔽性很强。
一位民警告诉记者,老人一般不会使用手机等设备留存照片或录像,使调查取证面临困难。一些老人即使察觉自己上当受骗,但出于好面子又怕事,往往忍气吞声,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欺诈行为。
支振锋表示,工商监管部门遇到此类事件,应积极调查取证,履行职责,维护消费者权益和正常市场秩序。若达到刑事案件的程度,公安部门也要积极查处。老人有完全行为能力,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理性消费,审慎选择。社会要加强宣传,帮助老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上当受骗。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近日发布的“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之‘十大骗术’”中,第一个骗术为“假借公益欺骗型”,主要就发生在老年生活馆和读者俱乐部。老人若想避免掉入圈套,一定要牢记以下4个防骗术:
莫贪小便宜
老人心地善良又渴望陪伴,易被不良商家的小恩小惠感动,不知不觉中掉入陷阱。只要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就能识破大多数骗局。
别乱用保健品
营养均衡、适量运动、良好睡眠才是健康之道。吃保健品要适量适度,过度服用可能增加肝肾负担,损害健康。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身体不适时要及时就医。
保护个人信息
不良商家往往会共享老年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向其展开轮番推销。由于其营销手法有很强的欺骗性,老人一旦被盯上就很难摆脱,常会接连上当。因此,老人不要把联系电话和家庭地址透露给陌生人。
多与子女商量
老人购买价格昂贵的产品前,一定要谨慎,最好与子女商量,或咨询医生后再决定。作为晚辈,年轻人要多和老人交流,使其正确对待疾病,寻求科学的治疗方法。
骗子利用老年人对健康及情感的渴求行骗,实在可恨!作为子女,我们应多关心老人,避免他们掉入圈套。
来源:中国反邪教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这些保健品千万别吃,全部来自黑作坊!(中老年人都该看看)这些保健品千万别吃,全部来自黑作坊!(中老年人都该看看)中国搜索百家号保健品本来就只有保健功能却成了某些商家口中包治百病的神药更过分的是一些伪劣“保健品”还流入老年群体成为蒙骗欺诈的工具如此赚钱丧尽天良俗话说鱼找鱼虾找虾乌龟找王八当伪劣“保健品”遇上电信诈骗都会有哪些陷阱?保健品电信诈骗有“话术”据中新网报道,广州市天河区警方近期侦破一宗特大电信网络诈骗案,捣毁涉嫌以销售“保健品”为名的4个诈骗窝点和2个仓库,依法刑事拘留以湖北人陈某为首的团伙成员296人,涉案金额超过千万元。据警方介绍,2016年5月开始,犯罪嫌疑人陈某承包了广州市天河区车陂西路某栋商务大厦,并与朋友合伙在此注册成立4家“保健品”公司。这4家公司共有400多名员工,实施上下班打卡制度,公司内部构架清晰,董事长、总经理下设销售部、技术部、财务部等多个部门。该团伙通过推销女性补血养气、男性壮阳补肾、女性减肥溶脂以及除狐臭等方面的“保健品”实施电信网络诈骗。团伙成员通过假扮医学专家、教授,以多种“话术”剧本诱骗客户高价购买低廉伪劣“保健品”。在整个抓捕行动中,警方共抓获团伙头目陈某在内的涉案人员462人,查扣涉案服务器13台、计算机306台、手机1000台、伪劣保健品一大批,紧急止付涉案银行账号102个。据犯罪嫌疑人陈某交待,这些“保健品”大多来自湖北某乡镇的黑作坊。比如针对男性保健的“力某茶”成本价低廉,经推广后每盒可以卖到500元以上。至于产品效果如何,陈某称团伙成员中还没有人试用过,主要是给客户寻求心理安慰的作用,如果收到投诉,销售人员会直接将客户名单“拉黑”不再联系。“会销”保健品的三大套路近年来,一些低廉伪劣“保健品”坑害群众的套路除了“电信诈骗”之外,还有线下营销。《经济日报》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在线下保健品经销商惯用的手段就是“会销”,让老年人陷入迷局。所谓“会销”,就是指通过寻找特定顾客,以亲情服务和产品说明会的方式销售产品。在寻找顾客时,营销人员一般会在超市、公园等老年人较多的场所散发传单,并许诺在参加会议时,会得到鸡蛋、洗衣液等小礼品或者享受免费体检等服务,通过登记手机号等方式故意营造“名额有限、先到先得”的热销氛围。在老年人上钩进入“会销”场所后,经销商往往会使用“科技牌”“亲情牌”“返利牌”三大套路引诱老人上当。比如,一些老人在购买保健产品时,经销商就请来了一个所谓的“国家顶级科学家”,在现场声称该产品是自己承担的国家投资数十亿元的科研项目的成果,为了营造神秘感,还要严格保密不能透露姓名。有的“会销”现场为了讨好老人,营销人员口口声声叫老人“爸爸”“妈妈”,并跪着捏脚、按摩;有的现场为老年人过生日,请老人吃饭,以此来套近乎。甘肃兰州市公安局经侦支队警官马向晖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还有一些保健品在宣传时,通过返利的形式吸引老人上当,“比如一款产品,让老人花8000元现场购买服用,经销商承诺一年后返还货款,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非法集资”。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几乎所有吸引老人参加的“会销”都是在早上6点至8点进行,利用工商、食药监等部门还没有上班的时候打“时间差”,如果不通过专项行动,很难掌握现场证据。综合监管制度出台改变现状《人民法院报》刊文评论,老年人被骗现象层出不穷,其客观原因主要是当今社会发展迅猛,社会变革速度加快,老年人信息获取渠道单一,无法紧跟新技术的变化;一些不法商家唯利是图,违反法律法规或者打法律法规的“擦边球”,大肆鼓吹保健品的功效甚至疗效;而在监管方面,有的地方对保健品虚假宣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加上一些老年人缺乏必要的健康常识,对商家的虚假宣传缺乏警惕性,而且往往生活孤独,与子女缺少沟通,这些原因都导致了老年人成为保健品骗局的主要对象。要改变这种现状,卫生行政、药品监督部门,以及医疗机构等应共同构建老年人合理安全的用药体系,采取相关措施严肃查处冒用 “中医药专家”“养生大师”等名义推荐涉医药产品的不法分子,严格规范各地医疗广告的审批和监督,防止类似保健品消费悲剧事件的发生。同时要提高老年人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家庭成员要提醒和关怀老年人,培养他们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家的港湾成为阻挡药贩子的第一道坚固屏障。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时,医疗保险制度也亟待完善。《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保健品乱象已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去年7月,食品安全办、食药监总局等九部门出台《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方案》,着手严厉打击违规营销宣传产品功效、误导和欺骗消费者等违法行为。去年9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安部、工商总局等9部门召开全国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随后多部门联手开展了一次时间跨度最长、涉及范围最广的专项行动,全国多地掀起整治风暴,一些问题严重地区重拳打击取得一定成效。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我国将建立形成专业高效、统一规范的卫生健康执法监督队伍,实现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法治化、规范化、常态化。综合监管制度的出台,将改变以往政出多门与问责真空同在、权力分散与部门利益丛生的局面。届时,在有关监管制度协调下,对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等不法行为的整治风暴,有望演变为长期化、机制化的监管常态。这不仅是对百姓家庭财产安全的切实保护,也将是人民健康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工作取得的重大实效。推荐阅读 这张“独生子”照片,看痛了所有人……这笔“糊涂账”与你的房子有关,你算了吗?别把自己当“官老爷”,老百姓真的很“厉害”!这支“抗美联盟”来了,成员个个都有来头!诈骗紧跟社会热点,千万小心别上套!策划:胡璇绚作者:高腾监审:赵嘉麟校对:周雅如综合:经济日报、人民法院报、北京青年报、法制日报、中新网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中国搜索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全球视角,全新视野,全面资讯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图文】提高防范意识拒绝传销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提高防范意识拒绝传销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拜倒在“王林”脚下的人也该反思来源:钱江晚报 13:17
  原标题:拜倒在“王林”脚下的人也该反思  本已退出公众视野的“大师”王林,近日又被架上了曝光台。据报道,萍乡市泸溪县卫计委2年来在全县范围内启动了针对王林的调查工作,未能发现其开具处方、销售药品、发功治病等“行医”的有效线索和证据。  换言之,当地未发现王林存在“非法行医”的行为。这下子就像捅了马蜂窝,舆论谴责声一片。有人拿出王林相关作品,提供其非法行医证据;有人质疑,不是说有“七宗罪”吗,另外“六宗罪”为何不调查,等等。总之,大家对当地的结论纷纷表示不满,大有兴师问罪的架势。  王林涉嫌“非法行医”,看似证据确凿。当地调查半天没发现问题,也着实可疑。但在我看来,问题不仅出在当地负责调查的机构办事不力,还在于人家本来就有踢皮球的动因。  别的不说,在一个县城里调查王林是否“非法行医”,需要2年时间吗?这效率也太低了吧。当地组织专项调查组,为何把调查范围局限于本地?这是为了节省经费,还是不能跨地区调查?我看问题就出在,王林并非泸溪户籍,所以当地想草草了事罢了。  相关通报言外之意无非是,我这里查不出来,另请高明吧!可见,要查清王林是否够得上“非法行医”,或许需要更高层级的部门介入调查。  而我还想到的是,既然大家认为王林的行为就是“非法行医”,为何当初(可能还包括现在)那么多人蜂拥而至,不惜重金,但求见上王林一面?如果说王林有“罪”,那些上当受骗或追捧王林的人们,难道不必自我反思?  很大程度上,王林能够行骗江湖数载而不被揭穿,并不在于他医术或骗术有多高明,而在于有求于他的人有多愚昧(善良?),所以才轻易受其蒙骗。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气功热”,到前几年张悟本的“绿豆汤治百病”、李一的“通电疗法”,这些骗术通常滑稽可笑,却招揽信徒无数。一言以蔽之,正因为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才可能产出这种荒诞的名医神话。  所以,查清王林是否涉嫌“非法行医”固然重要,清除产生王林的社会土壤,才是杜绝此类现象的治本之策。王林若涉及坑蒙拐骗,当然不能轻易放过,但让更多人看清楚类似骗术,提高自我辨别能力,也同样重要。否则,今天倒下了一个王林,明天还会出现张林、孙林,而且照样有人上当受骗。  在这个问题上,一是要对那些没有执业资格的“江湖郎中”提高防范意识,不能轻信;再者,对那些说得天花乱坠、包治百病的“大师”,见到了就退避三分;其三,千万不要被“大师”神话及其玄学理论所迷惑,治病就看疗效,他和哪位高官达人熟悉,并不证明他能治好病。总之,记住一点,如果真有包治百病的人,他早该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了。  像王林这样的江湖术士,官方部门组织调查了2年却未发现问题,这一结果不无“喜感”。但如果说,还有人继续鬼迷心窍,拜倒在“大师”脚下,那才是社会的悲剧。分享至:
->->【热点推荐】简版| | ----3g.ifeng.com18-08-26 15:4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才能不受法律制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