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s-120r全站仪ats-320m说明书光学对点器怎么打开?

前言非常感谢您购买本公司生产的ZTS120系列全站仪!本手册是您的好帮手,使用仪器之前请您仔细阅读,并请妥 善保管。 产品确认: 为了能得到本公司的最佳服务,请您在购买产品后,把仪 器的型号、仪器编号、购买日期以及您的建议反馈给本公 司。我们将非常重视来自于您的每一条建议, 我们将非常关注我们产品的每一个细节, 我们将非常努力把产品的质量做得更好。注: 本公司在产品的升级和改进中有对技术参数进行更改的 权利,恕不事先告知!说明书中一些图片与实物可能会有差 别请以实物为准。? 第1页 仪器特点:功能丰富――本公司生产的系列ZTS120全站仪具备丰富 的测量应用程序, 同时具有数据存储功能、 参数设置功能等, 适用于各种专业测量。 1、 绝对数码度盘 配备绝对数码度盘,仪器开机即可直接进行测量。即使 中途重置电源,方位角信息也不会丢失。 2、强大的内存管理 大容量内存,并可以方便地进行文件系统管理,实现数 据的增加、删除、传输等。 3、免棱镜测距 该系列全站仪均带有激光测距的免棱镜测距功能,可直 接对各种材质、不同颜色的物体(如建筑物的墙面、电线杆、 电线、悬崖壁、山体、泥土、木桩等)进行远距离、快速、 高精度的测量。对于那些不易到达或根本无法到达的目标, 应用免棱镜测距功能可以很好的完成测量任务。 4、特殊测量程序 该系列全站仪在具备常用的基本测量功能之外,还具有 特殊的测量程序,可进行悬高测量、偏心测量、对边测量、 放样、后方交会、面积计算、道路设计与放样等工作,可满 足专业测量的需求。 5、可换目镜 本仪器目镜为可换目镜,可方便配备弯管目镜,便于用 户观测天顶方向及高层建筑的测量。 6、激光下对点可选 方便的站点指示功能,便于设站。? 第2页 注意事项:1、日光下测量时应避免将物镜直接对准太阳。建议使用太 阳滤光镜以减弱这一影响。 2、 避免在高温和低温下存放仪器及在温度骤变时使用仪器。 3、仪器不使用时,应将其装入箱内,置于通风干燥处,并 注意防震、防尘和防潮。 4、若仪器工作处的温度与存放处的温度差异太大,应先将 仪器留在箱内,直至适应环境温度后取出仪器使用,以获得 良好的精度。 5、若仪器长期不使用,应将电池卸下分开存放。并且电池 应每月充电一次,以延长电池的寿命。 6、运输仪器时应将其装于箱内,运输过程中要小心,避免 挤压、 碰撞和剧烈震动。 长途运输最好在箱子周围使用软垫。 7、架设仪器时,尽可能使用优质木脚架以保证测量稳定性 提高测量精度。 8、为了提高免棱镜测量的精度,请务必保持物镜头的清洁。 外露光学器件需要清洁时,应用脱脂棉或镜头纸轻轻擦净, 切不可用其它物品擦拭。 9、仪器使用完毕后,应用绒布或毛刷清除仪器表面灰尘。 仪器被雨水淋湿后,切勿通电开机,应用干净软布擦干并在 通风处放一段时间,使仪器充分干燥后再使用或装箱。 10、 作业前应仔细全面检查仪器, 确定仪器各项指标、 功能、 电源、初始设置和改正参数均符合要求时再进行作业。 11、若发现仪器功能异常,非专业维修人员不可擅自拆开仪 器,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损坏。 12、免棱镜型全站仪ZTS120发射光是激光,使用时不能对准? 第3页 眼睛直射。安全指南在您使用免棱镜激光测距时务必注意如下的安全事项。 警告: 全站仪配备激光等级3R/Ⅲa测距仪由以下标识辨认: 在仪器正镜垂直制微动上方贴有提示标签:“3A 类激光产 品”。该产品属于Class 3R 级激光产品,根据下列标准 IEC 01 “激光产品的辐射安全”。 对于Class 3R/Ⅲa激光产品,在波长400nm-700nm能达到发 射极限在Class 2/Ⅱ的五倍以内。 警告: 连续直视激光束是有危害的。 预防: 不要用眼睛盯着激光束看,也不要用激光束指向他人。 反射光束是仪器的必要测量信号。 警告: 当激光束照射在如棱镜、平面镜、金属表面、窗户上时, 用眼睛直接观看反射光可能具有危险性。 预防: 不要盯着激光反射的地方看。在激光开关打开时(测距 模式),不要在激光光路或棱镜旁边看。只能通过全站 仪的望远镜观看照准棱镜。 警告: 不正确使用Class 3R 激光设备是有危险性的。 预防: 要避免造成伤害,让每个使用者都切实做好安全预防措? 第4页 施,必须在可能发生危害的距离内(依标准 IEC1)做好控制。 下面是有关标准的主要部分的解释: Class 3R 级激光产品在室外和建筑工地使用(免棱镜测 量)。 a 只有经过相关培训和认证的人方可以安装、 调试和操作此 类激光设备。 b 在使用区域范围内设立相应激光警告标志。 c 要防止任何人用眼睛直视激光束或使用光学仪器观看激 光束。 d 为了防止激光对人的损害, 在工作路线的末端应挡住激光 束。在激光束穿过限制区域(有害距离 )内,有人活动时必 须终止激光束。 e 激光束的通过路线必须设置在高于或低于人的视线。 f 激光产品在不用时,妥善保管存放,未经认证的人不得使 用。 g 要防止激光束无意间照射如平面镜、金属表面、窗户等, 特别要小心如平面镜、凹面镜的表面。* *有害距离是指从激光束起点至激光束减弱到不会对人造成伤害的最大距离。配有Class 3R/Ⅲa 激光器的内置测距仪 产品,有害距离是ft),在此距离以外,激光强 度减弱到Class 1 (眼睛直观光束不会造成伤害)。?第5页 目录1、仪器用途 ........................................................................... 10? 2、仪器各部件名称及其功能 ............................................... 12? 2.1 各部件名称 .............................................................. 12? 2.3 基本测量模式下的功能键 ....................................... 17? 2.3.1、角度测量模式 (共有两个菜单页面) ......... 17? 2.3.2、距离测量模式 (共有两个菜单页面) ......... 18? 2.3.3、坐标测量模式 (共有三个菜单页面) ......... 19? 2.3.4、测存的说明 ................................................. 20? 2.4 星(★) 键模式(激光对点) .................................. 21? 3、初始设置 ........................................................................... 22? 3.1 开/关机 ..................................................................... 22? 3.2 设置垂直角和水平角的倾斜改正 .......................... 23? 3.3 设置测距目标类型 .................................................. 24? 3.4 设置反射棱镜常数 .................................................. 24? 3.5 回光信号 .................................................................. 25? 3.6 设置大气改正 .......................................................... 25? 3.6.1、直接设置大气改正值 ................................. 26? 3.6.2、由温度和气压计算大气改正 ..................... 26? 3.7 大气折光和地球曲率改正 ...................................... 27? 3.8 设置角度最小读数 .................................................. 28? 3.9 设置自动关机 .......................................................... 28? 3.10 设置仪器乘常数 .................................................... 29? 3.11 选择数据文件 ........................................................ 29? 4、测量前的准备 ................................................................... 30? 4.1 仪器开箱和存放 ...................................................... 30?? 第6页 4.2 安置仪器 .................................................................. 31? 4.2.1、利用垂球对中与整平 ................................. 31? 4.2.2、利用对中器对中 ......................................... 33? 4.3 电池的装卸、信息和充电 ...................................... 35? 4.4 反射棱镜 .................................................................. 36? 4.5 基座的装卸 .............................................................. 36? 4.6 望远镜目镜调整和目标照准 .................................. 37? 4.7 字母数字的输入方法 .............................................. 37? 5、角度测量模式 ................................................................... 40? 6、距离测量模式 ................................................................... 44? 7、坐标测量模式 ................................................................... 47? 8、偏心测量功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 角度偏心测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2 距离偏心测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3 平面偏心测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4 圆柱偏心测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9、菜单操作 ........................................................................... 56? 9.1 数据采集 .................................................................. 67? 9.2 放样 .......................................................................... 68? 9.2.1、点放样: ..................................................... 69? 9.2.2、极坐标法 ..................................................... 72? 9.2.3、后方交会法 ................................................. 73? 9.3 文件管理 ................................................................... 76? 9.3.1、文件维护 ..................................................... 76? 9.3.2、文件导入 ..................................................... 78? 9.3.3、文件导出 ..................................................... 80?? 第7页 9.3.4、格式化盘 ..................................................... 80? 9.3.5、盘信息 ......................................................... 81? 9.4 应用程序 .................................................................. 81? 9.4.1、悬高测量 ..................................................... 81? 9.4.2、对边测量 ..................................................... 85? 9.4.3、Z 坐标测量 .................................................. 87? 9.4.4、面积测量 ..................................................... 88? 9.4.5、点到直线(点投影)测量 ......................... 91? 9.4.6、道路 ............................................................. 92? 9.5 参数设置菜单 ........................................................... 92? 9.6 参数校正菜单 .......................................................... 93? 9.6.1、校正指标差 ................................................. 94? 9.6.2、校正补偿误差 ............................................. 94? 9.6.3、校正仪器加常数和乘常数 ......................... 96? 9.7 格网因子 .................................................................. 96? 10、道路 ................................................................................. 97? 10.1 道路输入 ................................................................ 98? 10.1.1、水平定线 ................................................... 98? 10.1.2、垂直定线 ................................................. 104? 10.2 道路放样 .............................................................. 106? 10.2.1、道路文件选择 ......................................... 108? 10.2.2、设置站点和设置后视点 ......................... 108? 10.2.3、道路放样 ................................................. 108? 11、检验与校正 ................................................................... 110? 11.1 管水准器 .............................................................. 110? 11.2 圆水准器 .............................................................. 111?? 第8页 11.3 望远镜分划板 ...................................................... 111? 11.4 视准轴与横轴的垂直度(2C) ............................ 113? 11.5 竖盘指标零点自动补偿 ...................................... 115? 11.6 竖盘指标差 (i角) 和竖盘指标零点设置 ........ 115? 11.7 光学对中器 .......................................................... 116? 11.8 仪器加常数(K) ..................................................... 118? 11.9 视准轴与发射电光轴的平行度 .......................... 119? 11.10 无棱镜测距 ........................................................ 119? 12、技术参数 ....................................................................... 120? 附录 A 道路计算用例 ..................................................... 123? 附录 B 文件格式说明......................................................... 131? 附录 C 双向通讯说明......................................................... 132??第9页 1、仪器用途全站仪是指测量方位角、目标距离、并能自动计算目标 点坐标的测量仪器。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具有重要作 用。矿物普查、勘探和采掘,修建铁路、公路、桥梁,农田 水利、城市规划与建设等等都离不开电子全站仪的测量。在 国防建设中,如战场准备、港湾、要塞、机场、基地以及军 事工程建设等等,都必须以详细而正确的大地测量为依据。 近年来,电子全站仪更是成为大型精密工程测量,造船及航 空工业等方面进行精密定位与安装的有效工具。 ZTS120 型全站仪测角部分采用绝对编码数字角度测量 系统,测距系统采用集成电路控制板测距头,使用微型计算 机技术实现测量、计算、显示、存储等多项功能,可同时显 示水平角、垂直角、斜距和平距、高差等测量结果,可以进 行角度、坡度等多种模式的测量。 无棱镜测距更是针对工程项目用户而设计, 特别适合各 种施工领域。可广泛用于建筑物的三维坐标、位置测定、悬 高测量、铅垂度测定、管线定位、断面测量等,也适用于三? 第 10 页 角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地籍和房产测量等。?第 11 页 2、仪器各部件名称及其功能2.1? 各部件名称??第 12 页 ?第 13 页 2.2? 键盘功能与信息显示键盘符号:按 键 ANG 名 称 角度测 量键 DIST 距离测 量键 CORD 坐标测 量键 MENU 菜单键 功 能 基本测量功能中进入角度测量模式。在其它模 式下, 光标上移或向上选取选择项。 基本测量功能中进入距离测量模式。在其它模 式下, 光标下移或向下选取选择项。 基本测量功能中进入坐标测量模式。其它模式 中光标左移、向前翻页或辅助字符输入。 基本测量功能中进入菜单模式。其它模式中光 标右移、向后翻页、或辅助字符输入。 ENT 回车键 接受并保存对话框的数据输入并结束对话。在 基本测量模式下具有打开关闭直角蜂鸣的功能 ESC ? 退出键 结束对话框,但不保存其输入。 第 14 页 开关 键 F1~ F4 0~9 ? ~ ★电源 开关 软按键控制电源的开/关。显示屏最下一行与这些键正对的反转显示字符 指明了这些按键的含义。数字键 符号键 星键输入数字和字母或选取菜单项。 输入符号、小数点、正负号。 用于仪器若干常用功能的操作。凡有测距的界 面,星键都进入显示对比度、夜照明、补偿器 开关、测距参数和文件选择对话框显示符号:显示符号 Vz V0 Vh V% HR HL HD VD SD N E Z 天顶距模式 正镜时的望远镜水平时为0的垂直角显示模式 竖直角模式(水平时为0,仰角为正,俯角为负) 坡度模式 水平角(右角)dHR表示放样角差 水平角(左角) 水平距离,dHD表示放样平距差 高差,dVD表示放样高差之差 斜距,dSD表示放样斜距之差 北向坐标,dN表示放样N坐标差 东向坐标,dE表示放样E坐标差 高程坐标,dZ表示放样Z坐标差 EDM(电子测距)正在进行 m ? 以米为单位 第 15 页 内 容 ft fi以英尺为单位 以英尺与英寸为单位,小数点前为英尺,小数点后为 百分之一英寸X点投影测量中沿基线方向上的数值,从起点到终点的 方向为正Y Z Inter Feet US Feet MdHD点投影测量垂直偏离基线方向上的数值 点投影测量中目标的高程 国际英尺 美国英尺 最大距离残差―衡量后方交会的结果用常用的软按键提示的说明软按键提示 回退 清空 确认 功能说明 在编辑框中,删除插入符的前一个字符 删除当前编辑框中输入的内容 结束当前编辑框的输入, 插入符转到下一个编辑框以 便进行下一个编辑框的输入。 如果对话框中只有一个 编辑框,或无编辑框,该软按键也用于接受对话框的 输入,并退出对话。 输入 调取 信息 查找 进入坐标输入对话框,进行键盘输入坐标 从坐标文件中输入坐标数据 显示当前点的点名、编码、坐标等信息 列出当前坐标文件的点, 供您逐点选择或列出当前编 码文件的编码,供您逐个选择 查看 ? 显示当前选择条所对应记录的详细内容 第 16 页 设置 测站 后视 测量 测存进行仪器高,目标高的设置 输入仪器所安置的站点的信息 输入目标所在点的信息 启动测距仪测距 在坐标、距离测量模式下启动测距;保存本次测量的 结果,点名自动加1。补偿器超范围时不能保存补偿 照明 参数显示竖轴倾斜值 开关背光、分划板照明 设置测距气象参数、棱镜常数、显示测距信号2.3 基本测量模式下的功能键? 2.3.1、角度测量模式 (共有两个菜单页面)V : HR: 测存 锁定90°00′00″ 180°00′00″ 置零 右左 置盘 竖角 P1/2 P2/2[F1][F2][F3][F4]?第 17 页 页面软键显示符号 测存功 能 将角度数据记录到选择的测量文件 中F11F2 F3置零 置盘水平角置零 通过键盘输入并设置您所期望的水 平角,角度不大于360°F4 F1 F22P1/2 锁定 右左 竖角显示第2页软键功能 水平角读数锁定 水平角右角/左角显示模式的转换 垂直角显示方式(高度角/天顶距/ 水平零/斜度)的切换F3F4P2/2显示第1 页软键功能● ENT 键打开和关闭水平直角蜂鸣功能,界面提示“开直 角蜂鸣”或“关直角蜂鸣”,在基本测量模式下都有效。 ● ★键用于设置仪器显示对比度、夜照明、补偿器开关、 测距参数和文件选择,在基本测量模式下都有效。 2.3.2、距离测量模式 (共有两个菜单页面)V : HR: 斜距:*单次 平距: 高差: 测存 偏心 ? 测量 放样 模式 m/f/I P1/2 P2/2 第 18 页 90°00′00″ 180°00′00″ 页 软 面 键 F1显示 符号 测存功 能启动距离测量,将测量数据记录到相对应的文件 中(测量文件和坐标文件在数据采集菜单功能中 选定或通过★键选择)1F2 F3测量 模式启动距离测量 设置四种测距模式(单次精测/N 次精测/重复精 测/跟踪)之一F4 F12P1/2 偏心 放样 m/f/i P2/2显示第2页软键功能 启动偏心测量功能 启动距离放样 设置距离单位(米/英尺/英尺?英寸) 显示第1 页软键功能F2 F3 F42.3.3、坐标测量模式 (共有三个菜单页面)V : HR: N :*单次 E : Z : 测存 设置 偏心 测量 后视 放样 模式 测站 置角 P1/3 P2/3 P3/3 90°00′00″ 180°00′00″[F1][F2][F3][F4]?第 19 页 页 面软 键 F1显示 符号 测存功 能启动坐标测量, 将测量数据记录到相对应的文件中 (测量文件和坐标文件在数据采集功能中选定或★ 键选择)1F2 F3测量 模式启动坐标测量 设置四种测距模式 (单次精测/N 次精测/重复精测 /跟踪)之一F4 F12P1/3 设置 后视 测站 P2/3 偏心 放样 置角 P3/3显示第2 页软键功能 设置目标高和仪器高 设置后视点的坐标,并设置后视角度 设置测站点的坐标 显示第3 页软键功能 启动偏心测量功能 启动放样功能 设置方位角(与角度测量模式的功能相同) 显示第1页软键功能F2 F3 F4 F13F2 F3 F42.3.4、测存的说明 如果您首次使用“测存”软按键时,还没有进行过选取 测量文件的操作,此时,会出现“选择文件”对话框,这是 一个选择仪器所使用的各种文件的好时机。 单次测量模式测量完成时,立即出现保存点对话框,此 时,您可以修改点名、编码、目标高的设置。“ENT”键将 坐标信息保存到测量文件, ★键将坐标信息同时保存到测量? 第 20 页 文件和坐标文件(见显示屏的提示)。 2.4? 星(★)? 键模式? 在需要测距的界面下,按下(★)键后,屏幕显示如下:反射体: [反射片] 对比度: 2 [*]选择文件 照明 补偿 指向 参数?由星键(★)可作如下仪器设置: ? 对比度调节: 通过按▲键, 可以调节液晶显示对比度。 ? 背景光照明:按[F1], 打开背景光。再按[F1], 关闭 背景光。 ? 补偿:按[F2]键进入“补偿”显示功能,按[F2]键设置 倾斜补偿的打开或者关。 反射体:按?键可设置反射目标的类型。每按下?键 一次,反射目标便在棱镜/免棱镜/反射片之间转换。 ? 指向:按[F3]键在出可见激光束和不出间切换。 参数:按[F4]键选择“参数”,可以对棱镜常数、PPM 值和 温度气压进行设置,并且可以查看回光信号的强弱。与测距 有关的参数设置对话框如下图:(输入温度气压后仪器自动 解算出PPM值,如果您对PPM值不满意,您可以输入您期望的 PPM值保存即可) ?? 第 21 页 温 度 气 压 PPM 值 信号:[ 回退: 20.0 ℃ :1013.0 hpa : 0.0 ppm ] 清空 信号 确认棱镜常数: 0.0 mm?对于激光下对点型号的仪器“指向”则进入“指向操作”对话框,如下图所示:指向操作 F1 对点器 + F2 对点器 F3 指向光开关 F4 退出F1:调整激光对点器出射光的强度――增强 F2:调整激光对点器出射光的强度――减弱 F3:使指向激光在点亮和关闭之间切换 F4:退出此对话框3、初始设置3.1? 开/关机? 按住电源开关键(蜂鸣器会保持蜂鸣),直到显示屏出现? 第 22 页 如下图的显示后放开电源开关键则仪器开机。自检完毕,并自动进入角度测量模式(见角度测量模式 界面)。 击电源开关键,则弹出下图所示的关机对话框,按[ENT] 键即关闭仪器电源。Enter-&关机 ESC-&取消3 秒后自动取消3.2? 设置垂直角和水平角的倾斜改正? 当启动倾斜传感器时,将显示由于仪器不严格水平而需 对垂直角自动施加改正。为了确保角度测量的精度,尽量选 用倾斜传感器,其显示也可以用来更好的整平仪器。若出现 (“补偿超出”),则表明仪器超出自动补偿的范围,必须调 整脚螺旋整平。 ●ZTS120 系列全站仪可对仪器竖轴在X方向倾斜而引起的 垂直角读数误差进行补偿改正。 ●ZTS120 系列全站仪的补偿设置有:打开和关闭补偿两种 状态。 ●当仪器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或有风天气,垂直角显示将是? 第 23 页 不稳定的,在这种状况下补偿器关闭是合适的。这样可以避 免因抖动引起的补偿器超出工作范围,仪器提示错误信息而 中断测量。可以在★键功能中实现关闭补偿器的功能。3.3? 设置测距目标类型? ZTS120 系列全站仪可选用的反射体有棱镜、无棱镜及 反射片。 用户可根据作业需要自行设置。 在★键功能中进行。3.4? 设置反射棱镜常数? 当使用棱镜作为反射体时,需在测量前设置好棱镜常 数。一旦设置了棱镜常数,关机后该常数仍被保存。在★键 功能中选择参数软按键可以看到如下所示的对话框。温 度 : 20.0 ℃ 气 压 :1013.0 hpa 棱镜常数: 0 mm PPM 值 : 0.0 ppm 信号:[ ] 回退 清空 信号 确认待测点等效折转点按“确认”软按键将插入符下移到棱镜常数的参数栏直? 第 24 页 接输入。通常棱镜转动中心标示的点是待测量点,而测量光 线进入棱镜的等效折转点有时并不在此点上 (如上图所示) , 设此二者的差值为30mm,而折转点在待测点的后面,此时应 设置棱镜常数为-30,反之棱镜常数应设置为+30。市面上目 前流行的棱镜有-30或0两种,请使用时加以区分。 3.5? 回光信号? 回光信号功能显示EDM(测距仪)的回光信号强度。可以 在较恶劣的条件下得到尽可能理想的瞄准效果。 当目标难以 寻找时,使用该功能可能容易地照准目标。接续3.4中的操 作,按“信号”软按键,在“信号:”提示处即显示当前的 回光信号水平,最小可测水平为不小于1。操作其他按键则 退出回光信号检测。 3.6? 设置大气改正? 距离测量时,距离值会受测量时大气条件的影响。为了 减低大气条件的影响, 距离测量时须使用气象改正参数进行 改正。 温 度:仪器周围的空气温度 气 压:仪器周围的大气压 PPM 值:计算和预测的气象改正 ●ATS 系列全站仪标准气象条件(即仪器气象改正值为0时 的气象条件):? 第 25 页 气压: 1013hPa 温度: 20?C ●大气改正的计算: ΔS =277.825 C 0.29434 P / ( 1 + 0.003661T )(ppm) 式中: ΔS:改正系数 (单位 ppm) P:气压 (单位 hPa) T:温度 ( 单位?C)3.6.1、直接设置大气改正值 测定温度和气压,然后从大气改正图上或根据改正公式 求得大气改正值(PPM)。接续3.5的操作,使用“确认”软按 键,将插入符移到“PPM值:”编辑框,直接输入即可。3.6.2、由温度和气压计算大气改正 预先测得测站周围的温度和气压。 例:温度+25℃ 气压1017.5 使用“确认”软按键,将插入符移到“温度:”编辑框, 输入25.0; 使用“确认”软按键,将插入符移到“气压:”编辑框, 输入1017.5; 使用“确认”软按键,将插入符移到“棱镜常数:”编 辑框;? 第 26 页 (“PPM值:”编辑框中显示3) 使用“ENT”键保存参数,系统提示“已保存”并退出 对话框。3.7? 大气折光和地球曲率改正? 仪器在进行平距测量和高差测量时,可对大气折光和地 球曲率的影响进行自动改正。 大气折光和地球曲率的改正依下面所列的公式计算: 经改正后的平距: D=S * [cosα+ sinα* S * cosα(K-2) / 2Re] 经改正后的高差: H=S * [sinα+ cosα* S * cosα(1-K) / 2Re] 若不进行大气折光和地球曲率改正,则计算平距和高差的公 式为: D=S?cosα H=S?sinα 式中: K=0.14 …………… 大气折光系数(根据实际选择) Re=6370 km ……… 地球曲率半径 α(或β) ………… 水平面起算的竖角(垂直角) S …………………… 斜距 此改正在“参数设置”一节中说明,K可选0,0.14和0.2。?第 27 页 3.8? 设置角度最小读数? 最小读数的设置,可参阅9.菜单操作“菜单-&5.参数设 置-&6.角度最小读数”进行操作。3.9? 设置自动关机? 该功能可以参阅9.菜单操作“菜单-&5.参数设置-&9.自 动关机设置”进行操作,有如下图的选择项: 自动关机设置 &从不 5 分钟 10 分钟 20 分钟确认您可以选择“从不”――取消自动关机功能,也可以选 择当5分钟、10分钟或20分钟没有按键操作时自动关机,达 到省电的目的。操作时使用▲键移动选择指示符“&”到 对应的选项,使用“确认”或“ENT”键,系统提示“已保 存”,“ESC”则保持原来的设置。?第 28 页 3.10? 设置仪器加、乘常数? 该功能可以参阅“9、菜单操作:菜单?6.校正?3.仪 器加常数 或 菜单?6.校正?3.仪器乘常数”进行操作。仪 器的常数在出厂时经严格测定并设置好, 用户一般情况下不 要作此项设置。如用户经严格的测定(如在标准基线场由专 业检测单位测定)需要改变原设置时,才可做此项设置。 3.11? 选择数据文件? 仪器操作中需要大量的数据,同时也产生大量数据。这 些数据都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在仪器的文件系统中, 工作时提 前选择后测量工作中所需要的工作文件是一个好的习惯。 参 阅“9、菜单操作:菜单?1.数据采集?1.选取文件”操作 实现。 或在基本测量功能中两次按★键也可以进行文件选择 操作。在“设置测站点”“设置后视点”和“设站放样点”对话框中, 您也可以通过按★键进入此对话框, 这一点对于 调取坐标时需要经常切换文件的应用来说很方便选择文件 测量文件 SUNWAY.MEA &坐标文件 编码文件 线形文件确定 ? 第 29 页 使用▲键将“&”提示符移动到相应的文件类型提示 前,按“确认”软按键,进入文件列表框。如下图所示:A123,COO .新建将选择条移动到您所需要的文件上使用“ENT”或“选 择”键完成当前选择。 仪器所使用的文件类型以扩展名区分,其中: COO 文件为坐标文件,调取坐标时使用 COD 文件为代码文件,调取代码时使用 MEA 文件为测量文件,存储数据时使用 LSH 文件为水平定线文件,在道路放样功能中使用 LSV 文件为垂直定线文件在道路放样功能中使用 这些文件并非在所有应用中都必要, 您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 功能酌情选择。4、测量前的准备4.1? 仪器开箱和存放? ?开箱? 第 30 页文件操作TST1,MEA A B C 删除 COD LSH LSV 查看 选择 轻轻地放下箱子,让其盖朝上,打开箱子的锁栓,开箱 盖,取出仪器。 ? 存放 盖好望远镜镜盖,使照准部的垂直制动手轮和基座的水 准器朝上,将仪器平卧(望远镜物镜端朝下)放入箱中,轻轻 旋紧垂直制动手轮,盖好箱盖,并关上锁栓。4.2? 安置仪器? ?操作参考: 将仪器安装在三角架上,精确整平和对中,以保证测量 成果的精度。(应使用专用的中心连接螺旋的三角架)。4.2.1、利用垂球对中与整平 1)架设三角架 ①首先将三角架打开,使三角架的三腿近似等距,并使 顶面近似水平,拧紧三个固定螺旋。 ②使三角架的中心与测点近似位于同一铅锤线上。 ③踏紧三角架使之牢固地支撑于地面上。 2)将仪器安置到三角架头上 将仪器小心地安置到三角架顶面上,用一只手握住仪 器,另一只手松开中心连接螺旋,在架头上轻移仪器,直到 锤球对准测站点标志的中心,然后轻轻拧紧连接螺旋。? 第 31 页 3)利用圆水准器粗平仪器 ①旋转两个脚螺旋A、B,使圆水准器气泡移到与上述两 个脚螺旋中心连线相垂直的直线上。 ②旋转脚螺旋C,使圆水准气泡居中。4)利用管水准器精平仪器 ①松开水平制动螺旋,转动仪器使管水准器平行于某一 对脚螺旋A、B 的连线,再相对方向旋转脚螺旋A、B, 使管水准器气泡居中。?第 32 页 ②将仪器绕竖轴旋转90°,再旋转另一个脚螺旋C,使 管水准器气泡居中。③再次旋转仪器90°,重复步骤①、②,直到四个位置 上气泡居中为止。4.2.2、利用对中器对中 1)架设三角架 将三角架伸到适当高度,使三腿等长、打开,并使三角? 第 33 页 架顶面近似水平,且位于测站点的正上方。将三角架腿支撑 在地面上,使其中一条腿固定。 2)安置仪器和对点 将仪器小心地安置到三角架上,拧紧中心连接螺旋,调 整光学对点器,使十字丝成像清晰(如为激光对点器则打开 通过星键打开激光对点器即可)。双手握住另外两条未固定 的架腿,通过对光学对点器的观察调节该两条腿的位置。当 对点器大致对准测站点时,使三角架三条腿均固定在地面 上。调节全站仪的三个脚螺旋,使对点器精确对准测站点。 3)利用圆水准器粗平仪器 调整三角架三条腿的长度,使全站仪圆水准气泡居中。 4)利用管水准器精平仪器 ①松开水平制动螺旋,转动仪器,使管水准器平行于某 一对脚螺旋A、B 的连线。通过旋转脚螺旋A、B,使管 水准器气泡居中。 ②将仪器旋转90℃,使其垂直于脚螺旋A、B 的连线。 旋转脚螺旋C,使管水准器泡居中。 5)精确对中与整平 通过对对点器的观察,轻微松开中心连接螺旋,平移仪 器(不可旋转仪器),使仪器精确对准测站点。再拧紧中心连 接螺旋,再次精平仪器。 此项操作重复至仪器精确对准测站点为止。?第 34 页 4.3? 电池的装卸、信息和充电? 电池信息 --电量充足,可操作使用。 --刚出现此信息时,电池尚可使用4小时左右。 --电量已经不多,尽快结束操作,更换电池并充电;若不 能掌握已消耗的时间, 则应准备好备用的电池或充电后再使 用。 --从出现到缺电关机大约可持续几分钟,电池已无电,应 立即更换电池并充电。 注: ①电池工作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环境条件,如:周围温度、充 电时间和充电的次数等,为安全起见,建议提前充电或准备 一些充好电的备用电池。 ②电池剩余容量显示级别与当前的测量模式有关, 在角度测 量模式下,电池剩余容量够用,并不能够保证电池在距离测 量模式下也能用。因为距离测量模式耗电高于角度测量模 式,当从角度模式转换为距离模式时,由于电池容量不足, 有时会中止测距。 取下机载电池盒时注意事项: ▲每次取下电池盒时,都必须先关掉仪器电源。 ▲安装电池时,按压电池盒顶部按钮,使其卡入仪器中固定 归位。 充电时注意事项: ▲尽管充电器有过充保护回路, 充电结束后仍应将插头从插 座中拔出。? 第 35 页 ▲要在0°~ ±45°C 温度范围内充电, 超出此范围可能充 电异常。 ▲可充电电池可重复充电300-500 次, 电池完全放电会缩短 其使用寿命。 ▲为更好地获得电池的最长使用寿命, 当仪器长时间不用时 也请保证每月充电一次。 4.4? 反射棱镜? 当全站仪用棱镜模式进行测量距离时,须在目标处放置 反射棱镜。反射棱镜有单(叁)棱镜组,可通过基座连接器将 棱镜组连接在基座上安置到三脚架上, 也可直接安置在对中 杆上。棱镜组可由用户根据作业需要自行配置。 4.5? 基座的装卸? ? 拆卸 如有需要,三角基座可从仪器(含采用相同基座的反射 棱镜基座连接器)上卸下,先用螺丝刀松开基座锁定钮固定 螺丝,然后逆时针转动锁定钮约180°,即可使仪器与基座 分离。 ? 安装 把仪器上的三个固定脚对应放入基座的孔中,使仪器装 在三角基座上, 顺时针转动锁定钮180°使仪器与基座锁定, 再用螺丝刀将锁定钮固定螺丝左向旋出以固定锁定旋钮。? 第 36 页 4.6? 望远镜目镜调整和目标照准? 瞄准目标的方法(供参考) ①将望远镜对准明亮天空,旋转目镜筒,调焦看清十字 丝(先朝自己方向旋转目镜筒再慢慢旋进调焦清楚十字 丝); ②利用粗瞄准器内的十字中心瞄准目标点,照准时眼睛 与瞄准器之间应保持适当距离(约200mm); ③利用望远镜调焦螺旋使目标清晰成像在分划板上。 当眼睛在目镜端上下或左右移动发现有视差时,说明调 焦或目镜屈光度未调好,这将影响测角的精度,应仔细 调焦并调节目镜筒消除视差。4.7? 字母数字的输入方法? ZTS120系列全站仪键盘自带字符数字键,因此用户可以 直接输入数字和字符。 以设置测站点对话框中的输入为例:要求输入点名: SUN1A,STN:-123.456?第 37 页 设置测站点 点名:| STN: STE: STZ:回退 清空 数字 确认插入符● 按“数字”软按键切换到字母输入状态 设置测站点 点名:| STN: STE: STZ:回退 清空 字母 确认变化● ● ● ● ● ●按‘7’键,点名编辑框中显示‘S’ 停顿0.4秒 再按‘7’键,点名编辑框中显示‘SS’ 再按‘7’键,点名编辑框中显示‘ST’ 再按‘7’键,点名编辑框中显示‘SU’ ‘7’键两次按下的时间间隔不得超过0.4秒,如果出现 超过0.4秒的情况,可以用▲键进行改正。 ● 按‘5’键,点名编辑框中显示‘SUN’,如下图?第 38 页 设置测站点 点名:SUN| STN: STE: STZ:回退 清空 字母 确认● ● ● ●按“字母”软按键切换到数字输入状态 按‘1’键 再次切换到字母输入状态 按‘1’键,如下图 设置测站点 点名:SUN1A| STN: STE: STZ:回退 清空 字母 确认● 按“确认”软按键,插入符移动到坐标STN输入编辑框 中,因为STN中不可能有字母,系统自动切换到数字输 入方式,如下图:?第 39 页 设置测站点 点名:SUN1A STN:| STE: STZ:回退 清空 数字 确认插入符移动● ● ● ● ● ● ● ●按‘±’键 按‘1’键 按‘2’键 按‘3’键 按‘.’键 按‘4’键 按‘5’键 按‘6’键设置测站点 点名:SUN1A STN:-123.456| STE: STZ:回退 清空 数字 确认当然,您也可以最后输入‘-’号,完成输入。 完成输入后,按“ENT”键接受输入并结束对话框。5、角度测量模式开机后仪器自动进入角度测量模式,或在基本测量模式 下用“ANG”键进入角度测量模式,角度测量共二个界面, 用‘F4’在两个界面中切换(如下图所示) ,两个界面中的? 第 40 页 功能分别是第一个界面:测存,置零,置盘;第二个界面: 锁定,左右,竖角; 这些界面下的各个功能的描述如下:Vz: HR:测存89°23′45″ 100°05′23″置零 置盘 P1/2F4’键?Vz: HR:锁定89°23′45″ 100°05′23″左右 竖角 P2/25.1 测存:保存当前的角度值到选定的测量文件。 ● 按‘F1’键后,出现输入“测点信息”对话框(如果事 先没有选择过测量文件的话,此时出现“选择文件”对话让 您有机会选择文件) ,要求您输入所测点的点名、编码、目 标高。其中点名的顺序是在上一个点名序号上自动加 1。编 码则根据您的需要输入,而目标高则根据实际情况输入。选 择选择“ENT”则保存到测量文件。 当补偿器超出范围时,仪器提示“补偿超出! ” ,角度数 据不能存储。? 第 41 页 ● 系统中的点名是按序号自动加 1 的, 如果您确有需要请 使用数字、字母键修改,如果您不需修改点名、编码、目标 高,只需“ENT”接受即可。 ● 系统保存记录,并提示“记录完成” ,提示框显示 0.5 秒后自动消失。 5.2 置零:将水平角设置为 0。 ● 按‘F2’键。 ● 系统询问“确认[置零]?” , “ENT”键置零, “ESC”退 出置零操作,为了精确置零,请轻击“ENT”键。 5.3 置盘:将水平角设置成需要的角度。 ● 按‘F3’键,进入设置水平角输入对话框,进行水平角 的设置。 ● 在度分秒显示模式下,如需输入 123°45′56″,只需 在输入框中输入 123.4556 即可,其它显示模式正常输入。 对话框如下 设置水平角 HR:回退123.4556|清空 确认● 按‘F4’确认输入,按“ESC”键取消,角度大于 360 度时提示“置角超出! ”?第 42 页 5.4 锁定:此功能是设置水平角度的另一种型式 ● 转动照准部到相应的水平角度后,按下‘F1’按钮,此 时再次转动照准部水平角保存不变 ● 转动照准部瞄准目标后,再次按下‘F1’按钮,则水平 角以新的位置为基准重新进行水平角的测量。 ● 此模式下,除‘F1’按钮外,其他按键无反应。 5.5 左/右:按‘F2’键,使水平角显示状态在 HR 和 HL 状 态之前切换,HR:表示右角模式,照准部顺时针旋转时水 平角增大,HL:表示左角模式,照准部顺时针旋转时水平 角减小。 5.6 竖角:按‘F3’键,竖直角显示模式在 Vz,Vo,Vh, V%之间切换。 ● Vz:表示天顶距。 ● Vo:以正镜望远镜水平时为 0 度的竖直角显示模式。 ● Vh: 表示竖直角模式, 望远镜水平时为 0, 向上仰为正, 向下俯为负。 ● V%: 表 示 坡 度 , 坡 度 的 表 示 范 围 为 -99.9%,超出此范围显示“超出! ” 。 其它说明: ●如果补偿器超出±210″的范围,则垂直角显示框中将显 示: “补偿超出! ” 。 ●在设置水平角度时,所置入的水平角度为目标点的方位 角,通过此操作使仪器所显示的角度为坐标方位角。?第 43 页 6、距离测量模式按 “DIST” 键进入距离测量模式, 角度测量共两个界面, 用‘F4’在二个界面中切换(如下图所示) ,两个界面中的 功能分别是第一个界面:测存,测量,模式;第二个界面: 偏心,放样,m/f/i; 这些界面下的各个功能的描述如下: Vz: HR: 斜距: 平距: 高差:测存 测量90°12′22″ 200°54′12″‘F4’?模式 P1/2Vz: 90°12′22″ HR: 200°54′12″ 斜距: 平距: 高差:偏心 放样 m/f/i P2/26.1 测存:按‘F1’键后,出现输入“测点信息”对话框(如 果事先没有选择过测量文件的话,此时出现“选择文件”对 话让您有机会选择文件) ,要求您输入所测点的点名、编码、 目标高。其中点名的顺序是在上一个点名序号上自动加 1。 编码则根据您的需要输入,而目标高则根据实际情况输入。? 第 44 页 选择选择“ENT”则保存到测量文件。 当补偿器超出范围时,仪器提示“补偿超出! ” ,距离测 量无法进行,距离数据也不能存储。 6.2 测量:测量距离并显示,斜距,平距,高差。在连续或 跟踪模式下,用 ESC 键退出测距。 Vz: HR: 斜距: 平距: 高差:测存90°12′22″ 200°54′12″ 连续 11.511 11.51 -0.014测量 模式 P1/2‘ESC’?Vz: 90°12′22″ HR: 200°54′12″ 斜距: 11.511 平距: 11.511 高差: -0.041测存 测量 模式 P1/26.3 模式:用于选择,测距仪的工作模式,分别是:单次, 多次,连续,跟踪,当按下’F3’键时, ? 单次 弹出选择菜单(如右图示) : 多次 5 连续 跟踪? 第 45 页 使用▲按钮移动选项指针“&”,移动相应的选项后,用 “ENT”键确认;当移动到“多次”测量项时,用??按钮 可以使多次测量的测量次数在 3~9 次之中选择。 6.4 偏心:进入偏心测量功能(这一功能将在偏心测量功能 中专门描述) 6.5 放样:进入距离放样功能 距离放样 平距:回退 清空m模式 确认[F1][F2][F3][F4]此界面中的 “模式” 使所输入距离的模式在 “平距” , “高 差”和“斜距”之间切换,进入时的默认模式为平距模式。 输入距离后, “确认”进入距离放样模式,此后按‘F2’键 可以得到放样的结果。 其中 dsd:表示:所测斜距与期望放样的斜距之差,如果为 正表示所测斜距比期望的斜距大,说明棱镜要向仪器移动。 dhd:表示所测平距与期望平距之差,如果为正,则表 示所测平距比期望平距大,说明棱镜要向仪器移动。? 第 46 页 dvd:表示所测高差与期望高差之差,如果为正,则表 示所测高差比期望高差大,说明棱镜要向下移动(挖方) 。 每次放样完毕,按‘F4’切换到第 2 页,按‘F2’可以 继续进行放样,或者按“DIST”按钮返回距离测量模式。 m/f/i :使距离显示模式在 米 (m) , 英尺 英尺+英寸 显 示 模式之前切换。 其它说明: “ ”表示正在进行测距,当按下测量 键‘F1’或‘F2’后,即出现“ 或 ” ,表示测距正 在进行中, 并提示当前测距的模式, 停止测距后 “ ” 和测距模式的提示消失。其中‘ ’表示棱镜测距, ‘ ’ 表示非棱镜测距。7、坐标测量模式用“CORD”键进入坐标测量模式。根据以下示意图, 进行坐标测量时请您务必做好仪器的站点坐标设置、 方位角 设置、目标高和仪器高的输入工作。?第 47 页 坐标测量示意图 坐标测量共三个界面,用‘F4’在三个界面中切换(如 下图所示) ,三个界面中的功能分别是第一个界面:测存, 测量,模式;第二个界面:设置,后视,测站;第三个界面: 偏心,放样,置角, 这些界面下的各个功能描述如下: Vz: 90°12′22″ HR: 200°54′12″ 斜距:*连续 -10.756 平距: -4.108 高差: -0.041? 测存 测量 模式 P1/3 第 48 页 Vz: 90°12′22″ HR: 200°54′12″ 斜距: -10.756 平距: -4.108 高差: -0.041设置 后视 测站 P2/3Vz: 90°12′22″ HR: 200°54′12″ 斜距: -10.756 平距: -4.108 高差: -0.041偏心 放样 均值 P3/37.1 测存:按‘F1’键后,出现输入“测点信息”对话框(如 果事先没有选择过测量文件的话,此时出现“选择文件”对 话让您有机会选择文件) ,要求您输入所测点的点名、编码、 目标高。其中点名的顺序是在上一个点名序号上自动加 1。 编码则根据您的需要输入,而目标高则根据实际情况输入。 此测点信息对话框中多一个提示“[*]保存到测量和坐标文 件” ,选择选择“ENT”则保存到测量文件,如果您选择★ 键则坐标同时保存到测量文件和坐标文件。“ESC”则不保 存。 当补偿器超出范围时,仪器提示“补偿超出! ” ,距离测 量无法进行,坐标数据也不能存储。? 第 49 页 7.2 测量:按‘F2’键后,启动测距仪测程,计算出目标点 的坐标并显示出来,如果当前测距模式为连续或跟踪模式, 则 连 续 用 “ESC” 键 退 出 测 距 , 也 可 以 使 用 “ANG” 或 “DIST” 切换到测角功能或测距功能,并自动停止测距。 7.3 模式:此功能与测距功能中的模式相同,请参考测距中 的模式功能说明。 7.4 设置:在第二界面中,按‘F1’键进入仪器高和目标高 的输入,输入完成后以 “ENT”表示接收输入,以 “ESC”退 出输入界面,表示不接受本次输入,通常想查看仪器高和目 标高时,也使用此方式。仪器高目标高输入界面如下: 输入仪器高和目标高 仪器高:1.750 目标高:1.800回退 清空 保存 确认仪器对仪器高和目标高的输入是有要求的,当超出± 99.999,使用“ENT”键时系统提示“仪器高超出”和“目 标高超出” 。 如果您希望本次的输入在下次开机也有效则按“保存”钮, 将仪器高和目标高存到系统文件中。 7.5 后视:在第二界面中,按‘F2’键后,进入后视(点) 坐标的输入对话框(如下图) ,输入后视点的坐标是为了建 立地面坐标与仪器坐标之间的联系 (本功能与测站功能一起 使用) ,设置后视点之后,要求瞄准目标点,确认后,仪器? 第 50 页 计算出后视点方位角, 并将仪器的水平角显示成后视点方位 角,从此建立仪器坐标与大地坐标的联系,此过程称为“设 站” 。为了避免重复动作,在此功能操作之前请先进行测站 功能的操作,然后进行后视坐标的输入并定向。定向时请精 确瞄准目标。定向操作也可以在角度测量模式或本功能中, 通过“置零” , “置盘”和“锁定”的方法来实现,如果定向 已在角度模式下实现,则此时的后视就不是必须的。 设置后视点 &后视点: 编 码: 目标高:输入 调取 信息 查找? ?后视点坐标的输入可以通过键盘输入和文件输入两种 方式实现。 选择“输入”时,通过键盘进行输入;选择“调取”和 “查找” 通过文件进行输入, 如果您记得点名, 使用 “调 取”是较好的方式,此时出现输入点的对话框,要求您 输入您所需调用点的点名; 如果不记得点名也可以通过 “查找”输入坐标,使用查找时,列出当前坐标文件中 的所有坐标以供选用,如果您仍没有发现您所需要的 点,则用“ESC”退出点列表框,系统出现坐标文件列 表框,允许您从别的坐标文件中选择点,当然您如果不 想继续的话请再次使用“ESC”返回到“设置后视点”第 51 页? 对话框界面。 7.5. 1、选择“输入” ,按‘F1’键,出现“设置后视点”编 辑框。 设置后视点 点名:| BSN: BSE: BSZ:回退 清空 数字 确认此后请您参照“3.7 字母数字的输入方法”的说明进行操作。 7.5. 2、按‘F2’键,选择“调取”――从当前坐标文件中 选择一个您期望的点。出现后视点名输入对话框,如下图所 示 后视点名:TST05回退数字清空输入点名后, 按 “ENT” 键, 仪器会用上图例中的 “TST05” 在当前坐标文件中寻找到“TST05”的坐标数据并对后视点 坐标、编码更新。如果找不到则保持原来的后视点坐标并提 示“找不到点” ● 出现找不到点的可能的原因是: 1、您的点名输入有误。? 第 52 页 2、坐标文件没有选择。 3、当前坐标文件中不存在您所需要的点。 对于情况 1,您可以重新输入; 对于情况 2,3 您可以使用‘★’键选择正确的坐标文 件后重新“调用” 。 ● 一点建议:因为在调取坐标时您可以方便的更换文件, 建议您将坐标文件或代码文件进行分类后保存成一个个小 文件,然后再使用。这样,既便于您对点名的记忆又提高仪 器查找点的速度。 7.5.3、按“F4”选择“查找”功能进行坐标输入――从所有 仪器存储的坐标文件中选择一个您所期望的点。 选择后出现 当前坐标文件的点列表对话框 点(A.COO)1/20 TST1:_________ TST2: TST3: TST4: TST5:开始 结尾 查看 选择其中标题栏中的 A.COO 是当前坐标文件名, 1/20 中的 1 表示当前的记录序号,20 表示记录总数。 您可以▲??键移动选择条到您期望的点, 按 “ENT” 键完成输入;如果您按“ESC”表示您认为此坐标文件中没 有您所要的数据, 需要从其他坐标文件中查找, 此时系统直? 第 53 页 接进入坐标文件选择对话框, 让您选择坐标文件。 如当前坐 标文件没有记录时也会进入坐标文件选择对话框, 让您选择 坐标文件 7.5.4、为了全面了解点的信息,您可以按“F3”键查看点的 完整信息。 7.5.5、输入后视点后,对话框中的提示符自动移到“编码” 项上,如您有必要输入,则按“F1”键,出现输入编码对话 框。 输入编码 编码:12回退 字母 调取 确认此时您可以直接输入您所期望的编码,也可以通过“调取” 在当前代码文件的代码列表中选则一个。 如果不在当前代码 文件中,您可以使用★键重新选择代码文件,然后再选用。 7.5.5、输入代码后,对话框中的提示符自动移到“目标高” 项上,此时您可以通过“F1”键输入目标高。 输入仪器高和目标高 仪器高 1.76 目标高 2.00回退 请空 保存 确认仪器高和目标高的值必须在±99.999 之间, 否则系统无法接? 第 54 页 受。 7.6 测站:在第二界面按‘F3’按键进入测站点输入操作。 输入测站点, 对应仪器所在的地面点的坐标, 代码和仪器高。 如下图所示 设置测站点 &测站点: 编 码: 仪器高:输入 调取 信息 查找其输入操作请参照后视点的输入方法执行 7.7 偏心:在第三界面下,按‘F1’键进入偏心功能,偏心 功能是为那些在待测点处无法放置棱镜或无法实现测距的 情况而需要获取待测点坐标信息的情况而设计的, 偏心功能 又分为:角度偏心,距离偏心,平面偏心和圆柱偏心四个小 功能,这些功能将在偏心测量一节详细描述。 7.8 放样:在第三界面下,按‘F2’键进入坐标放样功能。 使用放样功能可以将设计的数据放到地面点上去, 此功能将 放在放样一节详细描述。 7.9 置角:在第三个界面下、按‘F3’键可以输入此时的后 视方位角。注意此时必须瞄准后视点。?第 55 页 8、偏心测量功能偏心测量功能分成 4 个子功能:角度偏心、距离偏心、 圆柱偏心和平面偏心,这些功能是坐标测量功能的辅助功 能,它们可以获得棱镜无法到达的点的坐标,这些功能被收 录在“偏心”菜单中。使用这些功能前应做好仪器的设站, 定向和仪器高目标高的输入工作。 8.1? 角度偏心测量? 当棱镜直接架设有困难时,此模式是十分有用的,如在 树木的中心。只要安置棱镜于和仪器平距相同的点 P 上。 在设置仪器高度/目标高后进行偏心测量,即可得到被测物 中心位置的坐标。下图是角度偏心测量示意图:?第 56 页 当测量 AO 的投影一地面点 A1 的坐标时, 设置仪器高 /目标高 当测量 AO 点的坐标:只设置仪器高(设置目标高为 0) 在偏心菜单中选取“1.角度偏心”项后,进入“角度偏心目标点”对话框: 角度偏心-目标点 HR: 200°54′21″ 斜距: 平距: 高差: 测量 标高 模式测量后??第 57 页 角度偏心-目标点 HR: 200°54′21″ 斜距: 11.775 平距: 11.773 高差: 0.190 测量 模式 确认 目标点是指放置棱镜的点,如果需要重新输入目标高, 您可以使用“标高”软按键,重新输入标高,使用“测量” 软按键启动测量,测量前是修改标高的机会,测量完成后, 出现“确认”提示,使用“确认”软按键进入“角度偏心偏心点”对话框:这里的偏心点指途中的 A0 或 A1 点 角度偏心-偏心点 HR: 200°54′21″ N: -10.998 E: -4.201 Z: 0.190 下点 记录 此时, 转动照准部瞄准偏心点, 即可得到偏心点的坐标, 使用“下点”软按键进入下一点的偏心测量;使用“记录” 软按键记录偏心点坐标;并且使用“ESC”键退出角度偏心 测量。?第 58 页 8.2? 距离偏心测量? 如果已知待测点(A0)偏离目标点(A1)在观测方向 上的前后,左右偏距,则可通过距离偏心测量测出 A0 点的 坐标。 为测定 A0 点的坐标, 输入如下图所示的偏心距 oHD 并在距离偏心测量模式下测量 A1 点, 在显示屏上就会显示 出点 A0 的坐标和到仪器的距离。如图。距离偏心测量示意图 从偏心菜单中选取“2.距离偏心”项后,进入“距离偏 心-偏距”对话框:? 第 59 页 距离偏心-偏距 输入左(-)/右(+)偏距 | 输入前(-)/后(+)偏距 回退 清空 确认对话框中所述的“+” , “-”关系见距离偏心测量示意图。 输入您已知的偏距后, 使用 “ENT” 键接受输入, 并进入 “距 离偏心-目标点”对话框: 距离偏心-目标点 HR: 200°54′21″ 斜距: 平距: 高差: 测量 标高 模式 距离偏心-偏心点 HR: 200°54′21″ N: -10.998 E: -4.201 Z: 0.190 下点 记录 使用“测量”软按键启动测量,测量完成后,使用“确 认”软按键,进入“距离偏心-偏心点”对话框,显示偏心? 第 60 页测量后 确认? 点的坐标。使用“下点”软按键时进入下一点的偏心测量; 使用“记录”软按键记录偏心点坐标;并且使用“ESC”键 退出角度偏心测量。 8.3? 平面偏心测量? 该功能用于测定无法直接测距的点位,如测定一个平面 边缘的距离或坐标。 此时首先应在该模式下测定平面上的任 意三个点(P1,P2,P3)以确定被测平面,照准测点 P0,然后 仪器就会计算并显示视准轴与该平面交点的坐标――即 P0 点的坐标。在此模式下使用的目标高=0,这一点请您注意。平面偏心测量示意图 从偏心菜单中选取“3.平面偏心”项后,进入“平面偏? 第 61 页 心-第 1 点”对话框: 平面偏心-第 1 点 HR: 200°54′21″ 斜距: 平距: 高差: 测量 标高 模式 使用“测量”软按键测量第一点,测量完成后出现“确 认”提示,使用“确认”软按键接受测量数据。注意,在进 入测量前标高数据自动设置成 0。 “确认后”并进入“平面 偏心-第 2 点”对话框,使用与第一点测量相同的操作,获 取第二、第三点的数据后进入“平面偏心-偏心点”对话框: 平面偏心-偏心点 HR: 195°20′16″ N: -12.909 E: -3.541 Z: 3.016 下点 记录 转动仪器照准偏心点――请注意此时偏心点一定是平 面上的点而不能是棱镜杆下的点,否则结果不正确。照准后 即可得到偏心点的坐标。使用“下点”软按键时进入下一平 面的偏心测量;使用“记录”软按键记录偏心点坐标;并且 使用“ESC”键退出角度偏心测量。?第 62 页 8.4? 圆柱偏心测量? 首先直接测定圆柱面上(P1)点的方位角和坐标,然后通 过测定圆柱面上的切点(P2)和(P3)点方位角即可计算出圆柱 中心的距离、方位角和坐标。圆柱中心的方位角等于圆柱面 切点(P2)和(P3)方位角的平均值。 圆柱偏心测量示意图如下:P0’从偏心菜单中选取“3.圆柱偏心”项后,进入“圆柱偏 心-目标点”对话框:? 第 63 页 圆柱偏心-目标点 HR: 181°14′01″ 斜距: 平距: 高差: 测量 标高 模式 圆柱偏心-目标点 HR: 181°14′01″ 斜距: 4.570 平距: 4.458 高差: 1.004 确认测量后?如果您要测量的是 P0 点的坐标, 请在测量前输入标高 0, 如需测定 P0’点的坐标,则按实际的标高进行输入,然后 用“测量”软按键启动测量,完成测量后出现“确认”提示, 使用“确认”软按键接受测量数据,并进入“圆柱偏心-圆 柱左边缘”对话框: 圆柱偏心-圆柱左边缘点 HR: 178°54′04″ 斜距: 4.570 平距: 4.458 高差: 1.004 确认确认后??第 64 页 圆柱偏心-圆柱右边缘点 HR: 183°58′31″ 斜距: 4.570 平距: 4.458 高差: 1.004 确认 瞄准左边缘并“确认” ,进入“圆柱偏心-圆柱右边缘” 对话框,瞄准右边缘使用“确认”软按键接受数据后,进入 “圆柱偏心-圆柱中心点”对话框显示圆柱偏心的结果: 圆柱偏心-圆柱中心点 HR: 181°26′16″ N: -4.663 E: -0.117 Z: 1.004 下点 记录 使用 “下点” 软按键时进入下一点的偏心测量; 使用 “记录” 软按键记录偏心点坐标;并且使用“ESC”键退出角度偏心 测量。?第 65 页 9、菜单操作基本测量功能下,按“MENU”键出现如下菜单: 菜单 1. 数据采集 2. 放样 3. 文件管理 4. 程序 5. 参数设置 6. 校正 7. 格网因子 .在菜单模式下,可以使用的功能键有: ▲?? ENT ESC ▲选择第一条,向上移动
选择向下移动一条 ? 选择条向上移动五条 ? 选择条向下移动五条 ENT 执行当前选择的操作 ESC 退出当前的菜单操作 加速键,1,2,3,4,5,6,7,8,9 在每一个菜单项前都有 1~9 的数字字符,这是菜单的加 速键,当您按下相应的数字键时,该菜单项所对应的功能被 执行,建议您使用这种便捷的方式来操作菜单。 如,按数字键“7”时,格网因子的输入项就被执行。?第 66 页 9.1? 数据采集? 选择该功能后出现如下菜单: 1, 选取文件 2, 设置测站点 3, 设置后视点 4, 数据采集顺序 5, 采集数据 数据采集功能是对数据采集前准备工作的一个汇总,测 量前应选择仪器测量数据保存的测量文件, 调取已知点所用 的坐标文件,快速查取代码所用的代码文件等。至于线型文 件则是道路放样所必需的文件。 这些文件的选择并非都是必 需的。当您需要保存测量数据时,测量文件必须选择,当您 需要调取坐标时,坐标文件必须选择。如进行放样操作时, 有大量的放样坐标数据需要输入到仪器,此时,您可以将这 些文件通过文件导入功能将外部的点导入到仪器的坐标文 件中,当需要这些坐标数据时,将该文件选择为当前坐标文 件,这样就可以在调取坐标时调用了。当您需要调取代码信 息时需要选择代码文件。文件选择的对话框如下: 选择文件 测量文件 坐标文件 & 编码文件 线型文件确定 ? 第 67 页 用‘F4’键进入文件列表框选择文件,用“ENT”键退 出“选择文件”对话框并将当前选择的文件名保存到系统文 件中,提示“已保存” 。 设置测站点:该功能的说明参见坐标测量中该站的说 明。 设置后视点:该功能的说明参见坐标测量中后视的说 明。 数据采集顺序:可以选择先编辑测点信息后测量还是先 测量后编辑。 采集数据:进入坐标数据采集功能,在此之前,请您务 必瞄准后视点,以便设置正确的后视方位角。9.2? 放样? 就是在地面上找出设计所需的点的操作。放样需要以下 步骤: 1.选择放样文件,可进行测站坐标数据、后视坐标数 据和放样点数据的调用。 2.设置测站点。 3.设置后视点,确定方位角。 4.输入所需的放样坐标,开始放样。 放样菜单界面如下:?第 68 页 放样 1. 仪高和标高 2. 设置测站点 3. 设置后视点 4. 设置方位角 5. 点放样 6. 极坐标法 7. 后方交会法 8. 输入坐标 9. 格网因子.其中:设置测站点和设置后视点是放样前的准备工作, 如果您确认在其它的功能中已经进行了设置站点和后视点 的操作,这些操作也可以不做,设置测站点的操作方法参见 坐标测量中的测站, 设置后视点的操作方法参见坐标测量中 的后视。设置后视点和方位角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为了定 后视点的方位角,操作时请务必瞄准后视点。 9.2.1、点放样: 第一步:设置放样点。 设置放样点 N E Z回退 ? 清空 调用 确认 第 69 页 坐标点既可以键盘输入又可以文件调取。如果选择“调 用” ,则坐标从文件中调取――这就要求您事先选择文件, 但也并非必要,因为此时如果还没有选择文件,系统将提示 您从文件列表中选择文件;或者您在此使用★键选择文件。 然后从文件中调取坐标。按调用按钮时,出现“输入点名” 对话框,此时您可以输入坐标文件中的点号,按“ENT”键 后从当前坐标文件中调取坐标。如果您忘记点名, 此时也提 供您一个不错的选择――在 “输入点名” 对话框中什么也不 要输入,直接按“ENT”键,当前坐标文件中的所有点通 过列表框列出,您只须使用▲??键选中您要的点即可。 第二步:输入目标高。 第三步:算出放样点平距和方位角。 放样点-计算 HR: 30°57′49″ HD: 915.476距离 坐标第四步:选择距离放样或是坐标放样。 第五步: 距离放样即极坐标放样, 其界面如下: 其中 dHR 为当前点与放样点的水平角差,逆时针转动照准部时减小。 dHD=当前平距-放样平距。?第 70 页 HR dHR HD dHD dZ测量 模式183°58′32″ 0° 8′52″目标高下点第六步:坐标放样,坐标放样的界面如下: HR dHR dN dE dZ测量 模式183°58′32″ 0° 8′52″目标高下点在极坐标放样中 (选择距离的放样) 您只需把 dHR、 dHD 和 dZ 放到您所关注的误差范围即可。 其中 dHR 为负表示照 准部顺时针旋转,可以达到期望的放样点,反之则需要向背 离仪器的方向移动;dHD 为正表示棱镜要向仪器方向移动 才能达到期望的放样点,反之则需要向背离仪器的方向移 动;dZ 为正时表示目标(棱镜)要向下挖方,反之向上填 方。 在坐标放样中, (选择坐标的放样)您需要关注 dHR dN、dE 和 dZ。其中 dHR 为负,表示照准部顺时针旋转, 可以达到期望的放样点,反之,则逆时针旋转照准部。当 dN 为负时表示向北方向移动, 棱镜可以达到期望的放样点,? 第 71 页 反之要向南移动。当 dE 为负时表示要向东方向移动棱镜可 以达到期望的放样点, 反之要向西方向移动。 当 dZ 为正时, 表示要向下挖方,反之则要向上填方。 在放样界面中,按测量键(F1)即进入放样测量。此界面 下的模式即为距离测量模式,其说明参见距离测量中的“模 式”操作说明, “标高”键(F3)可以重新输入目标高。 “下 点”按键则表示进行了下一个点的放样。9.2.2、极坐标法 当现有控制点和放样点之间不能通视时,需要设置新点 作为新的控制点,此时可以用侧视法(极坐标法)测定新的 坐标点。选择此选项后进入如下界面: Vz: 90°12′22″ HR: 200°54′12″ 斜距:*连续 -10.756 平距: -4.108 高差: -0.041标高 模式 测量按“测量”按钮,测出新点的坐标,根据您的选择存入 相应的文件。?第 72 页 9.2.3、后方交会法 第一步:输入第一点的坐标,输入对话框如下:后方交会-第 1 点 点名: 编码: 目标高: 1.000输入 调取 信息 查找其输入方法参见“坐标测量”功能中的“后视”点的输 入操作。以 ENT 键对输入进行确认后出现“后方交会-第 1 点”的测量对话框: 后方交会-第 1 点 Vz: 77°18′30″ HR: 180°34′55″ 斜距: 4.987 目标高: 1.000角度 距离第二步:选择角度还是坐标(距离)方式进行后方交会。 如果选择坐标方式则启动测距,完成后显示, “下点”的提 示。?第 73 页 后方交会-第 1 点 Vz: 77°18′30″ HR: 180°34′55″ 斜距: 4.987 目标高: 1.000下点第三步:选择“下点”软按键。 重复 1~3 的操作,当进行两次以上的坐标测量,或三次 以上的角度测量后,界面中出现“计算”软按钮, 后方交会-第 3 点 Vz: 77°18′30″ HR: 180°34′55″ 斜距: 4.987 目标高: 1.000下点 计算此时如果不需要继续进行后方交会的话,选择“计算” 。 则出现后方交会的结果。 后方交会-结果 dN: dE: dZ: MdHD:设站 ? 设角0.002 0.003 0.005 0.020记录 坐标差 第 74 页 此时可以按 F1(软按键“设站”)进行设站。设站后从站 点信息可以看出此时的站点名变为 “RESSTA” , 坐标为交会 出来的坐标; F2(设角)――将仪器水平角设成方位角; F3 (记录) ――将交会出的坐标保存到测量文件成为站点坐 标,同时保存到坐标文件,以备其他测量中调用;F4 键可 以在“坐标”和“坐标差”界面间切换。 后方交会-结果 N: 0.002 E: -0.003 Z: 0.000设站 设角 记录 坐标“坐标”――表示当前所显示为仪器站的 NEZ 坐标; “坐标差”――表示后方交会存在多余观测项时,NEZ 坐 标的不确定度。其中 MdHD 表示采用测距方式进行后方交 会时水平距离的最大残差, 该值太大也说明交会点的数据不 准确或者后视点的坐标输入有误。 其它说明:符号“NaN”表示计算错误;后方交会最多 点数为 5 点。?第 75 页 9.3 文件管理 文件管理 1. 文件维护 2. 文件导入 3. 文件导出 4. 格式化盘 5. 盘信息??9.3.1、文件维护 本仪器中把“新建文件” , “删除文件” , “查看文件中的 记录”等操作叫做文件维护。这些操作中都涉及到文件的列 A123,C D D TST1,MEA A .COD B .LSH C .LSV删除 查看 选择新建表, 同时选择测量中用到的工作文件也可以在文件列表中进 行,因此为了方便把这些操作都集中在一起,围绕文件列表? 第 76 页文 件 操 作- 进行。当在“文件管理”菜单中选择“文件维护”后出现文 件操作对话框(文件列表对话框) : 文件列表框中列出仪器中全部的文件。此时可以用 ▲??键将选择条移动到相应的文件上。 选择:利用“选择”软按键将选择条处的文件选择为当前仪 器的工作文件,可以反复选择,这些选择最后可以在“选择 文件”对话框中看到。 其中: COO 文件为坐标文件 COD 文件为代码文件 MEA 文件为测量文件 LSH 文件为水平定线文件,在道路放样功能中使用 LSV 文件为垂直定线文件在道路放样功能中使用 选择后这些文件是自动对应的,如.MEA 文件是自动选 为测量文件的、.COO 文件是自动对应为坐标文件的。只是 选择后这些文件名关机时并没保存到系统文件, 如果您希望 保存文件名, 您还需通过 “文件选择” 对话框进行保存即可。 新建:在仪器中重新建立一个文件,当选择新建后出现文件 名输入对话框。文件名 ABC回退 字母 清空MEA类型您可以使用“类型”软按键选择您所需要的文件类型,? 第 77 页 ENT 确认后,系统中新建一个以您所输入的文件名建立的 空文件(如上图,将建立 ABC.MEA 的空测量文件) 。如果 仪器中已经存在该文件,则不会重新建立文件,此种情况系 统并不提示。 删除: 删除选择条所对应的文件,此时系统提示: “删除文件将丢失数据 ESC 放弃 ENT 继续” 如 果您选择 ENT 键则删除该文件。 查看: 如果要查看的文件是坐标文件则逐条浏览当前坐标文 件,如果是代码文件则列示当前代码文件中的所有代码,如 果是测量文件则逐条浏览当前选择条下的测量文件, 同时按 ★键可以对角度数据、距离数据、坐标数据的点名、编码、 标高进行编辑。线型文件是无法在此处查看的,您必须在道 路放样中打开它,通过继续定线来查看。 9.3.2、文件导入 仪器中所使用的文件都是二进制格式的文件,外部数据 要进入仪器就必须进行文件导入操作, 文件导入功能可以把 外部的 ASCII 码坐标文件,代码文件,水平定线文件,垂直 定线文件传入到仪器以二进制格式保存, 需要导入何种文件 由用户选择, 这些文件的类型在仪器中是以扩展名来进行区 分的。 COO 坐标文件 COD 代码文件 LSH 水平定线文件 LSV 垂直定线文件? 第 78 页 MEA 测量文件 因此 ,在导入文件时,您必须对文件类型加以注意, 否则会导致导入不成功,如在导入代码文件时,您选择的文 件必须是以 .COD 为扩展名的代码文件, 且在 PC 机中也必 须传入.COD 文件,等等。文件导入对话框如下: 波特率: 115200 文件名: 序号 :快速 慢速 文件 导入在进行文件导入时可进行的设置是“波特率” ,文件的 导入采用 RS232C 串行通讯总线从外部设备中获取数据。 通 讯采用 8 位数据位,1 位停止位,无校验位。波特率可以选 择 ,,3,115200,这 些设置通过软按键“快速” , “慢速”键进行选择,通常如果 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您采用 115200(最高)的波特率是 可以可靠地完成数据传输的。 “文件” 软按键: 用于选择您所需导入数据的存放文件。 按“文件”软按键后,弹出文件列表对话框,供您选择文件 用。如果没有合适的文件名,您可以重新建立新的文件, “ENT”确认后,文件导入对话框中的文件名上就列出所选 的文件名字。 “导入“软按键:用于导入数据操作。导入过程需外围 计算机配合来完成。 首先外围计算机应准备好数据并处于等? 第 79 页 待仪器请求数据的状态。此时按下“导入”软按键,即进入 导入数据操作,此时“序号”一栏中显示的是当前导入仪器 的记录序号。导入完成后,坐标数据自动加入到所选文件的 尾部,如果是代码或线型文件则刷新所有的记录。 9.3.3、文件导出 文件导出对话框: 波特率 文件名: 序号 :快速 慢速115200文件导出其中软按键, “快速” “慢速” , “文件”的功能和操作 参见文件导入一节。只是在文件选取时只能选择测量文件, 其它文件不能导出。 导出文件时,外部计算机只须做好接收工作即可。导出 的文件为 ASCII 码格式,其格式的说明见附录 B。 9.3.4、格式化盘 该功能重新建立电子盘文件系统。格式化后,以前保存 在系统中的所有数据将会全部丢失。操作时系统会有提示, 这一点请您务必十分注意。?第 80 页 9.3.5、盘信息 显示电子盘的剩余空间,以 KB 表示,1KB 的空间约可 以存储 10 个点的测量数据。 9.4? 应用程序? 9.4.1、悬高测量 当棱镜无法放置到目标点时,而要得到目标点高度,只 须将棱镜架设于目标点所在铅垂线上的任一点, 然后进行悬 高测量即可实现。悬高测量应用的示意图见 82 页。 悬高测量有两种模式, 当您需要目标点到地面点的高度时选 择“输入棱镜高”模式,当您需要目标点到任一参考点的高 度时选择“无需目标高”模式。 9.4.1.1、 “输入棱镜高”模式: 首先输入目标高, “ENT”键确认后进入“悬高测量― ―棱镜点”对话框;悬高测量-棱镜点 Vz: 77°18′30″ HR 169°11′14″ 平距: 4.351测量 ? 确认 第 81 页 悬高测量示意图?第 82 页 瞄准棱镜,选择“测量”软按键,测出目标到仪器的平 距;用“确认”软按键确认;进入“悬高测量――地标高差” 对话框; 悬高测量-地标高差 Vz: 77°18′30″ HR 169°11′14″ 高差: 0.000标高 平距此后,俯仰转动望远镜,瞄准目标点, “高差”处所显 示的即为目标点到地面的高差; 完成测量后有三种选择: 用“标高”软按键改变目标高 用“平距”软按键,重新测量平距 用“ESC”退出悬高测量 可根据您实际使用的情况进行选择。 9.4.1.2、 “无需目标高”模式: 选择此模式后,首先进入“悬高测量――棱镜点”对话 框: 悬高测量-棱镜点 Vz: 71°34′50″ HR 169°11′14″ 平距: 4.357测量 ? 确认 第 83 页 对准棱镜,选择“测量” ,测得棱镜到仪器的平距;对 所测平距进行确认, 进入 “悬高测量――选起算点” 对话框: 悬高测量-选起算点 Vz: 79°29′53″ HR 169°11′14″ 高差: 0.000确认瞄准参考点,并确认;进入“悬高测量――目标点”对 话框: 悬高测量-目标点 Vz: 93°35′08″ HR 169°11′14″ 高差: -1.081置竖角 平距此后俯仰转动望远镜,在 “高差”处所显示即为目标 点到参考点的高差。 完成测量后,有三种选择: 用“竖直角”软按键重新设定参考点,确认后再次进入 “悬高测量――目标点”对话框 用“平距”软按键重新测量平距 用“ESC”按键退出悬高测量模式 可根据您实际使用的情况进行选择。? 第 84 页 9.4.2、对边测量对边测量示意图 测量两个目标棱镜之间的水平距离(dHD)、斜距(dSD)、 高差(dVD)和方位角(HR)。也可直接输入坐标值或调用坐标 数据文件进行计算。 对边测量有两种模式: 1、对边测量(A-B,A-C):测量 A-B,A-C,A-D……, 即起点是所有点的参考点。 2、对边测量(A-B,B-C):测量 A-B,B-C,C-D……, 即本此计算的前一点是参考点。 对边测量前还必须选择计算中是否考虑格网因子。然后? 第 85 页 选择上述两种模式之一进行对边测量。 对边测量(A-B,A-C): 首先进入“对边(A-B,A-C)第一步”对话框: 对边(A-B,A-C)-第一步 Vz:69°12′13″ HR:170°12′21″ 平距:4.358测量 标高 坐标可以通过“测量”软按键测出起点坐标或通过“坐标” 软按键输入点坐标;通过“ENT”确认,进入“对边(A-B, A-C)第二步”对话框:标高在测量之前输入 对边(A-B,A-C)-第二步 Vz:69°12′15″ HR:215°58′15″ 平距:5.268测量 标高 坐标使用与第一步中同样的方式得到坐标;确认后进入“对 边(A-B,A-C)结果”对话框: 对边(A-B,A-C)-结果 dSD: -3.852 dHD: -3.836 dVD: 0.344 HR: 90°30′35″下点?第 86 页 显示对边测量结果;选择“下点”软按键继续对边测量 ――重复“第二步”和“结果”对话框。 至于“对边(A-B,B-C) ”方式,只是计算的起算点不 同,其他操作过程与“对边(A-B,A-C) ”方式相同,这里 不再赘述。 9.4.3、Z 坐标测量 功能如下: 利用对已知点的实测数据来计算测站点 Z 坐 标,并重新设站点 Z 坐标。 已知点的坐标数据可以由坐标数据文件得到,也可也键 盘输入。操作过程如下: 第一步:提示是否要建站,如果要建站则用“ENT”确 认。 第二步:进入“Z 坐标-第 1 点”输入对话框;Z 坐标-第 1 点 点名: 编码: 目标高: 1.000输入 调取 信息 查找其输入方式与“后视”坐标输入方式相同。以“ENT” 确认并结束对话,进入“Z 坐标-第 1 点”测量对话框;? 第 87 页 Z 坐标-第 1 点 HR: 170°12′23″ 斜距: 平距: 高差:测量 确认第三步:选择“测量”软按键启动测量,测量完成后, 显示“斜距” 、 “平距” 、 “高差” ,选“确认”软按键,表示 您认可本次测量有效,此时出现“继续” “计算”软按键, 如果选择“继续”则进行“Z 坐标-第 2 点”的输入和测量, 如果选择“计算”则进入“Z 坐标-结果”对话框; Z 坐标-结果 后视角: 170°12′23″ Z: 1.234 dZ: 0.001设置 Z此后可以通过“设置 Z”来设置测站 Z 坐标,如果需要 可用“置角”软按键设置仪器后视角度,用“ESC”退出 Z 坐标测量。9.4.4、面积测量 根据测量和输入的坐标计算这些点围成的平面图形的? 第 88 页 面积。 首先进入“面积测量”坐标列表对话框; 面积测量 Pt01:0.000 Pt02:4.000 Pt03:3.000 Pt04:2.000输入 测量 删除-通过“输入”软按键,您可以从坐标文件中调取坐标或 直接输入坐标,或者通过 “测量”软按键测出目标点的坐 标。这些坐标都列示在列表框中,面积测量的最大点数是 20 点。测量和输入的坐标总是插入在列表框中当前选择条 的下一条, 这一点对您需要在中间插入坐标时很重要。 面积 计算时总是从起点到终点逐点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多边形, 然 后计算多边形的面积, 因此对中间有交叉的图形是无法得到 正确的面积的。 您可以通过★键查看多边形的形状。 当输入 数量达到 3 点以上时可以计算面积。此时也会出现“计算” 软按键提示,表示满足计算条件。按下“计算”软按键,即 可显示面积和周长的结果。用“ESC”按键退出面积测量。 下面再次说明一下点的输入方法: 当您按 “输入” 软按键后出现 “点/面积” 的输入对话框:?第 89 页 点/面积 N: E: Z:回退 清空 调用 确认这里重点说明一下“调用”操作。按“调用”键后出现 点名输入对话框, 此时您如果能记得所要输入的点的点名最 好,输入点名后按“ENT”键,系统将会在当前的坐标文件 中读取该点的坐标;万一您不能记得点名,也可以不输入点 名,直接按“ENT” ,系统此时会列出当前坐标文件中的所 有点供您选择。当然这是一种较慢的操作,最好您还是能记 住点名,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在所有输入 N、E、Z 坐标的 对话框中上述操作都有效。?第 90 页 9.4.5、点到直线(点投影)测量点到直线测量示意图 该功能用于测量棱镜点偏离基线起点的长度(X) 、棱镜 点偏离基线的距离(Y)和相对基线起点的高差(Z) 。 测量前的准备工作为:仪器高和目标高的设置和基线的 定义。仪器高和目标高的输入这里不再叙述。 基线定义:在“点投影(起点) ”对话框中用“测量” 软按键启动测距。完成测距后,用“确认”软按键进入“点 投影(终点) ”对话框,用“测量”软按键启动测距。完成 测距后,用“确认”软按键结束基线定义。然后就可以进行? 第 91 页 点投影的测量了。 点投影测量:在“点投影-测量”对话框中用“测量”软 按键启动测距, 完成测距后即可显示待测点在基线上的偏离 长度(X) ,偏距(Y)和偏离高差(Z) 。其中 “标高”软按键用于重新输入目标高, “模式”软按键 用于选择所显示的是 rN、rE、rZ 还是测量点到基线投影点 的平距、斜距、高差。 9.4.6、道路 道路功能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功能,将用一节的篇幅单独 描述,见“10.道路” 。 9.5 参数设置菜单? 参数设置菜单如下: 1.单位 2.英尺类型 3.水平角模式 4.竖直角模式 5.测距模式 6.角度最小读数 7.两差改正 8.坐标模式 9.自动关机设置?.第 92 页 以测距模式为例,其对话框如下: 测距模式: &单次 多次 连续 跟踪确认使用“▲” “”键移动“&”指针到您所要求的选项, 按“确认”软按键接受选择,并将设置保存到系统文件,此 后提示“已保存” 。仪器以后开机后的默认测距模式即是您 所选择的模式。 其他所有设置的操作和用途都与测距模式设 置相似,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坐标模式中的 NEZ、ENZ 只关系到 导出坐标的顺序。 9.6? 参数校正菜单? 参数校正中的选项如下: --参数校正-1.指标差校正 2.校正补偿误差 3.仪器加常数 4.仪器乘常数? 第 93 页 9.6.1、校正指标差 过程如下:选择指标差校正后,首先弹出“正镜照准目 标”提示框,照准目标后,使用“ENT”确认,仪器自动测 量竖直角, 显示竖直角度停留 1 秒后, 弹出 “倒镜照准目标” 提示框,使用“ENT”确认,仪器自动测量竖直角并计算出 改正数,并将改正数显示出来,询问是否保存, “ENT”键 保存并退出(指标差校正完成) , “ESC”键不保存(指标差 保持原来的数值) 。9.6.2、校正补偿误差 补偿器校正之前请务必确认,关闭补偿器,且指标差极 小。 过程如下:按如下图所示的位置放置仪器,平行光管在 上方,便于使用脚螺旋 C 俯仰调节仪器的倾斜状态。?第 94 页 进入补偿器校正程序后对话框界面示意如下:垂直角:90°00′00″ 补偿器:125 正镜上倾 3 分整平仪器后,照准平行光管中的目标,计下此时的竖直 角 V0。用竖盘微动将竖直角设置成 V0+3′,调整角螺旋 C 精确照准目标,待读数稳定,用“确认”软按键确认;用竖 盘微动将竖直角设置成 V0-3′,调整角螺旋 C 精确照准目 标,待读数稳定,用“确认”软按键确认;用竖盘微动将竖 直角设置成 V0,调整角螺旋 C 精确照准目标;倒镜照准平 行光管中的目标,计下此时的竖直角 V1;用竖盘微动将竖 直角设置成 V1-3′,调整角螺旋 C 精确照准目标,待读数 稳定,用“确认”软按键确认;用竖盘微动将竖直角设置成 V1+3′,调整角螺旋 C 精确照准目标, 待读数稳定, 用 “确 认”软按键确认。所有上述四步地动作,在提示行中分别有 “正镜上倾 3 分” 、 “正镜下倾 3 分” 、 “倒镜上倾 3 分” 、 “倒 镜下倾 3 分”的提示,上述动作是依照提示进行的。完成以 上动作后, 仪器自动计算出补偿器的改正系数和补偿器轴与 仪器竖轴的偏差并显示出来,使用“ENT”键保存这些参数 并退出。 “ESC”键直接退出,补偿器参数保持不变。提示行?第 95 页 9.6.3、校正仪器加常数和乘常数 请您务必在经过严格的测定后方可进行。推荐您经过工 厂或专业的检定机构检定后设置。 9.7? 格网因子? 计算公式: 1)高程因子 高程因子=R/(R+高程) R:地球平均曲率半径 高程:平均海水面之上的高程 2)比例尺因子 比例尺因子:测站上的比例尺因子 3)坐标格网因子 坐标格网因子=高程因子×比例尺因子 距离计算: 1)坐标格网距离 HDg=HD×坐标格网因子 HDg:坐标格网距离 HD:地面上的距离 2)地面上的距离 HD= HDg/坐标格网因子?第 96 页 格网因子 =0.999984 高度: 100 比例: 1.000000回退 清空 保存 确认在高度编辑框中输入高度后,用“确认”软按键即计算 出如图例所示的格网因子。用“ENT”键保存格网因子并退 出,例外的情况是: 当算出的格网因子小于 0.99 或者大于 1.01 时说明高度或者比例中的一项输入有误, 此时的格网因 子是系统不能接受的,因此您必须重新输入。用“ESC”键 退出则不保存。10、道路道路功能分为两个部分:道路设计和道路放样,该功能 可根据道路设计确定的桩号和偏差来对设计点进行放样。 您 可以用附录A中的数据练习使用道路的功能。 选择道路功能后出现如下的菜单: 1. 打开定线文件 2. 新建水平定线 3. 新建垂直定线 4. 继续水平定线 5. 继续垂直定线 6. 道路放样? 第 97 页 如果您通过导入的方式已将定线文件存入了仪器,则可 以通过“打开定线文件”方式将定线文件打开,打开定线文 件时要求水平定线和垂直定线文件一起打开。 打开定线文件 后, 您可以选择的操作是: “道路放样” “继续水平定线” “继 续垂直定线” 。 10.1? 道路输入? 道路设计的输入分为水平定线和垂直定线的输入,输入 的数据保存到相应的文件中, 每个数据文件的最大元素数目 为 21 个,而已交点法输入的交点个数不大于 7 个。 10.1.1、水平定线 为进行道路平面设计而进行的输入。 10.1.1.1、元素法 在“道路”菜单中,通过“新建水平定线”和“继续水 平定线”进入。 选择“新建水平定线”后,进入“水平定线”初始对话 框: 水平定线 桩号: 方位:直线 圆曲 缓曲 交点?第 98 页 如果您首次选择的是“交点”输入法,则以后的输入就 是交点输入法,输入的第一个点进入“水平定线-起始点” 的输入:输入完成后用“ENT”键结束“起始点”输入对话 框,没有输入时按“ENT”键无反应,此时“ESC”键退出 水平定线。 水平定线-起始点 桩号: N: E:回退 清空 确认然后您可以交替使用“直线” 、 “圆曲” 、 “缓曲”进行输 入。其中直线的长度不要为 0――0 在系统中有特殊含义, 表示定线结束。 “直线”输入如下: 水平定线-直线 方位: | 线长:回退 清空 确认“圆曲”输入如下:? 第 99 页 水平定线-圆曲线 半径: | 长度:回退 清空 确认半径和长度见示意图的说明。半径的输入允许为负,规 定沿道路的前进方向上右拐为“+” ,左拐为“-” 。长度即弧 长。 “缓曲”输入如下: 水平定线-缓曲线 半径: | 长度:回退 ? 清空 确认 第 100 页 其中半径的说明参见“圆曲”中的解释, “直线” 、 “圆 曲线” 、 “缓曲线”输入完成后都用“ENT”键接受输入并退 出对话框,返回到“水平定线”初始对话框,如果您想查看 输入的情况,或者结束输入则按“ENT”键,此时出现道路 元素的列表对话框: 里程 平曲线列表 01 起点: 直线: 圆曲: 直线: 缓曲:保存 查看 添加.● 选择“保存”则可以退出输入。 ● 选择“查看”时,显示输入元素的“要素” ,如: 水平定线-缓曲线 半径: 255.000 长度: 100.000编辑 上页 下页如果您发现其中输入有误还可以选择 “编辑” 进行修改; 使用“上页” “下页”可以对输入的元素逐个查看。? 第 101 页 ● 选择“添加”则可以继续进行定线的输入。 10.1.1.2 交点法 选择交点法且“水平定线-起始点”的输入完成后,进入 交点输入界面:下图所示“点 PT”即为道路的交点。其中 “点 x”中的 x 对应您输入的交点序号。 N: (点 x) E: 半径: A1: A2:回退 清空 确认?第 102 页 输入时软件强制半径R、A1和A2不能为负数。若输入半 径,则会在当前点和下一点之间插入指定半径的弧。若输入 缓和曲线参数A1、A2 ,则在直线和圆弧之间插入指定长度 的缓和曲线。 [注*]:当根据缓和曲线的长L1、L2 输入A1、A2 时, 使用下列公式计算A1、A2:*编辑框输入完成后按“ENT”键输入下一个交点,如果? 第 103 页 N,E,坐标和半径都没有输入,则按“ENT”键无效。如 果您输入完成,选择“ESC”退出输入,此时显示“平曲线 列表”对话框,在此对话框下: ● 选择“保存”软按键,所输入的平曲线数据可以保存到 文件中,注意平曲线数据的文件类型为“.LSH” ; ● 选择“查看”软按键,可以浏览输入数据和修改数据; ● 选择“添加”软按键,回到水平定线界面继续定线。重 复进行上述操作,直到录入完成。 水平定线输入完成后,返回“道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星达全站仪使用说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