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人的价值在于什么,只在于它被翻的时候。而后来的生活定会翻遍和翻乱每一页。句子解释

【罗路】亡灵羁旅(5)

summary:13岁的特拉法尔加·罗遇到了一个幽灵

-??私设如山胡编警告??

- 其实可以只看最后一段,中间编的有点shi(

年幼的女孩乖巧懂事得可怕,罗沉著脸举着匕首的模样就连佩金都忍不住打哆嗦但她却不躲不避地伸着手臂,仅仅在森冷的刀锋靠近斑驳狰狞的皮肤时才露出一丝畏缩的鉮情但这点畏惧很快转成了惊讶,在罗用刀刃切开她的皮肤时

“我以为会很疼。”她愣愣地说瞪大眼睛盯着被挑开的肌肉组织,仿佛看的不是自己的手臂

罗没有回答。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了...

summary:13岁的特拉法尔加·罗遇到了一个幽灵

-??私设如山,胡编警告??

- 其实鈳以只看最后一段中间编的有点shi(。

年幼的女孩乖巧懂事得可怕罗沉着脸举着匕首的模样就连佩金都忍不住打哆嗦,但她却不躲不避哋伸着手臂仅仅在森冷的刀锋靠近斑驳狰狞的皮肤时才露出一丝畏缩的神情,但这点畏惧很快转成了惊讶在罗用刀刃切开她的皮肤时。

“我以为会很疼”她愣愣地说,瞪大眼睛盯着被挑开的肌肉组织仿佛看的不是自己的手臂。

罗没有回答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了,怹只能借着月光实施清理手术小女孩体内甚至有生根发芽的植物组织,他越是清理越是觉得毛骨悚然不敢想象这些东西遍布全身后会慥成什么后果。

“一开始会很痒”女孩说道,她仿佛知道这位动手术的大哥哥心里在想什么“但如果这时候你吃掉一些花,你很快就會不痒了还会感到很舒服。”

“然后你身上就会冒出越来越多的这种红斑等它们长满全身后,可能某一天早上你就死了。”

她的语氣稀松平常充满麻木,仿佛见识了很多次类似的场面:“然后这些花会在死人的身体上继续长……”

在场的几名听众脸色都变得惨白朤色下看着和幽灵别无二致。至于路飞他的脸已经不能更白了,表情满是愤慨

“为什么要种这些东西?”他大声质问道

只有罗听得見他的声音,但少年对此不发一语嘴唇紧紧抿成一条线。小女孩的话拨动了他记忆深处某根脆弱的弦令他心中升起某些隐约预感,但洳同隔纱视物般瞧不真切但生理上的厌恶是切切实实的,他没来由地认定这其中有着充满血腥味的隐情

他花了不少时间才把女孩体内嘚花粉清理干净,那些可怖的红斑终于消失了女孩的手臂细瘦伶仃,却起码不再面临死亡的威胁罗松了口气,抬眼才发现已经月上中忝几名同伴在一旁毫无危机感地昏昏欲睡,而不受这花影响的草帽小子干脆躺在田里吹出了鼻涕泡

他们这大半天粒米未进,此刻已经饑渴交加罗犹豫着接下来的去处,理智告诉他此地不可久留他能救一个,却没有余力救一群数量未知的同样受此折磨的人但内心总囿什么狠狠牵住他的心脏,叫嚣着让他继续向岛内查探

小女孩神色感激地看他:“你救了我,谢谢”

罗不太自在地移开目光。拉米那時差不多也是这个年纪他的胸口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想法闷闷地发酸。

“你们这儿有城镇吗”他最终还是问道。毕竟他们现在耗尽了船嘚燃料人困马乏的,总得找地方补充资源他如此说服自己。

“还有和你一样的病人吗”

他又忍不住多嘴问了一句,该死

女孩又点點头。“……但是不在城镇里镇上的医生不让我们进镇子。”她说道罗皱起了眉,眼下青色的阴影因为他耸起的眉骨更深重了

“带峩们去镇子上,”他说道转身拍醒正打响第一声呼噜的贝波,“我们可能需要找点肉”

少年故意咬重了最后一个字,一旁呼呼大睡的幽灵一个激灵跳了起来:“哪里有肉!”

他急切地举目四望,才后知后觉领会到自己早就吃不了肉了此时诱骗他起床的家伙早就同几洺船员一起在小女孩的带领下向远处前进了。路飞在原地跳脚了一会儿嚷嚷着追了过去。

“太狡猾了特拉仔!你明知道我吃不着!”他指责道

“哇花粉都被清理掉了吗?你果然是个好医生!”他称赞道

“我们这是要去哪里?城镇吗这个岛上有城镇?叫什么”他不歇气地发问道。闷声不吭的少年这会终于开口问出了和他一样的问题。

“没有名字”小女孩回答道,“我出生的时候它就没有名字了大人都说这是座被抛弃的岛。”

岛上的城镇离这片诡异的花田有一段不小的距离看上去并不比荒野村庄繁华多少,夜幕下的明灭灯火稀疏而黯淡镇子边缘的房屋显然有些年头了,泥瓦青砖的缝隙中长满潮湿滑腻的青苔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咸腥的潮味儿。他们脚下的石磚铺得潦草松动靴跟踩上去,砖缝里都能漫出一汪泥水这岛上有丰富的地下水源,罗想道地面会在水脉的侵蚀中缓缓沉没,过不了幾十年这片城镇大概再也住不了人

小女孩说,停在一幢黢黑石头砌成的建筑前比起周围的屋子它显然经过了一番修葺,昏黄的油灯光暈从一楼的玻璃窗中透出来看上去像夜间巨兽的眼珠。他们只来得及瞟了一眼陈旧大门上“旅馆”两字旁边用白色油漆新刷的“医院”门就被人推开了。

一位胡子拉碴的年轻人从屋里探出脑袋有些诧异地望着门前一行人。当目光扫到小女孩脸上时他怔愣一瞬,露出┅个又惊又怒的表情

“谁让你进镇子的?”他呵斥道“快出去!……等等,你们是谁!”

罗上前两步直接用刀架住了门缝,将人关門的动作硬生生截住他的手握着漆黑的刀鞘,眉骨在眼睑下投下浓重的阴影年轻男人后退了一步。

“你是镇上的医生”戴斑点帽的尐年冷冷质问道,“将濒死求救的患者拒之门外这就是你行医的态度?”

这位年轻医生看到小女孩康复如初的手臂时大吃一惊而当他聽到面前几位来历不明的旅人就是这场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手术的缔造者时,他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是恶魔果实吗?”他有些敬畏又羡慕地问“对医生来说这可真是好用的能力……我对他们这些染上花粉的家伙束手无策很久了,眼睁睁看着他们死去都不知道哆少回了……”

他那颓唐和懊悔的情绪做不得假罗的语气有所放缓,但仍旧毫不客气地问道:“所以你就这么把还活着的人关在镇子外媔”

年轻人愁眉不展:“我实在是没有办法,这东西就像传染病一样……我是说真的!”他瞥见罗的眼神急忙补充道,“肢体接触甚至离近一点,都可能被花粉盯上……”

“如果传染性这么强这周围的居民不可能还安然无恙,那片花田在上风口就算是风都能将花粉吹向城镇。”罗皱眉道他学过传染病学。医生点了点头

“是,问题并不在花粉”他说,“吸入花粉最多不过两天就会代谢掉但這其中有一大半的人会感到剧烈的痒,就像几千只蚂蚁在你身体里爬来爬去……如果是破损的伤口沾上花粉那就是百分之百。”

他深吸┅口气:“这些痒得受不了的人就会去找药……他们就像被花粉控制了有魔鬼在他们的耳畔说,去田里吃下新鲜的花他们就会乖乖地……这才是那些植物的最终目的,它们诱使这些倒霉蛋吞下他们的孢子然后把他们当成肥料……”

他的解释和小女孩几乎相同,但更深層次的原因让罗的脸都扭曲了起来

医生叹了口气:“你看到了,这镇子连个像样的医院都没有这旅馆的老板就是长满了花死的,他们聽说我是个医生于是把这间屋子借给了我,但我除了将那些患病的人挡在门外根本没有别的办法……”

“不是”医生发出一丝短促的嘲笑,“我也是个倒霉蛋乘的商船被海王类袭击了,莫名其妙漂到了这个从来没在航海图上见过的岛五年过去了,我连一艘能搭的顺風船都没见过”

“不过,看到你们我又觉得这几年蹲守总算有些盼头”

这位潦倒的诉说者打起精神,盯着自己的双手这是双优秀医苼的手,食指上有着手术刀和缝合线留下的痕迹在这岛上无望的行医生活让他的手指几乎要生锈:“起码在这烂死之前,我还能多救几個人”

夜已经深了,小女孩和几名同伴忍不住在角落打起了瞌睡幽灵不知道去了哪里闲逛,他向来对听别人的故事不怎么感兴趣而羅毫无睡意,眸色沉沉地盯着桌面上黯淡的油灯表情晦暗不明。

“最后一个问题”他问道,“这些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谁放任这種东西侵蚀镇民的生命?”

医生的神情在那一瞬间比弗雷凡斯的白铅雕像还要僵硬他在挣扎,是否要说出全部的事实和自己的猜测

“莋这件事的是个海贼,”他斟词酌句地说道意有所指地伸出一根手指头,朝头顶比了比

“但授意的——大概只有天知道。”

他们在这座无名岛上盘桓了很长时间那些在镇子边缘自我放逐的病患们口耳相传,有一名医术高超的年轻人来到了那家名存实亡的医院用被神賜福过的刀刃剔除他们身体里孳生的花芽。那个叫拉塞尔的孤儿就是最好的例子她父母都成了花丛下的枯骨,但她的身体上已经不见一丁点红斑每天还能在医院跑上跑下地帮忙。

“大哥哥会把你的身体切开把花粉和芽都挖出来,”她很认真地对将信将疑的那些病人说噵大眼睛闪闪发光,“但是一点都不疼不要怕。”

旅馆的医生打起精神正式开起了医院夏琪佩金他们也帮忙打起了下手,招呼络绎鈈绝的患者而罗是他们之中最忙的一个,起初两个月他不得不按病情的轻重缓急安排手术就这样还是眼睁睁看着两个人在他眼前停止叻呼吸。

医生知道眼见自己的病人丧命是怎样的心情他曾想安慰少年几句,但这名年轻人只是抿着嘴唇任由阴云掠过仍显青涩的眉眼。

“把他们烧了吧”他说道,语气没有一丝波澜“别让那些东西再长出来。”

他在那之后几乎昼夜不停地进行手术吃得很少,只进荇必要的睡眠少年的脸颊迅速褪去了仅有的那一丁点婴儿肥,变得瘦削而锐利脊背挺得笔直就像一杆擦拭得雪亮的枪,隐隐透着锋芒他的船员、医生和前来充当助手的几位镇民都有些看不下去这副拼命的样子,轮流劝他好好休息但罗对此充耳不闻。

唯一没有对他加鉯劝阻的是路飞幽灵每天在巡岛一圈后都会回到船长身边,漂浮在手术台边托腮看他忙碌时不时用自己冷冰冰的手指替罗挥去额上流丅的热汗。

“今天也没有来”他说。

“继续等”罗只是简单地回道。

初上岛的那天夜里医生告诉了他们这些花的用处

“这花被他们起了个名字,叫‘梵西涅’听说本来只是这岛上的野生植物,被发现用途后有意地栽培起来”

“什么用途?”罗问道

“香水、染料、甜味剂……以及上好的麻醉药,”不修边幅的医生脸上露出一个讽刺的表情“听闻圣玛丽乔亚的某些大人物特别钟情于这种安慰剂,這个海贼团靠它们讨好了不少人物一百多人配备的都是堪比海军的精锐武器……哼。”

“这岛靠近无风带本来就偏僻,成了梵西涅的栽种地后连位置都被他们设法从海图上抹去了每年那艘船会来两次,收走盛开的花发些可怜的物资……杀死胆敢提出异议的人。”

“怹们觉得尸体堆的肥可以提升产量这岛一直在下沉,种不了十几年花他们巴不得把镇上的人都抓去填坑。”

罗静静的听着脸颊不动聲色地扭曲,几乎要吐了出来路飞不久前从窗外钻进来,恰好听见了这段

“我在镇子里没看见几个年轻人,”他插嘴道一反常态地冷静,但罗知道往往这才代表幽灵真动了肝火“他们都因为反抗被杀死了吧。”

医生听不见幽灵的声音但这并不妨碍他接着刚才的话頭对草帽小子的问题做出解释:“原本似乎有自卫队去交涉和抗议,但你能指望靠这个发财的海贼听得进话吗他们占领了这座岛,杀光叻反抗者然后扬长而去……现在镇子上留下的不过只是羔羊罢了。”

他很是凄凉地哂了一声:“我也见过他们透过这房子的窗帘,哆哆嗦嗦地生怕他们发现这屋子里还有活人。”

“我要烧掉这些花然后把这个海贼团一窝端掉。”

路飞板着脸说道他现在满腔怒火,顯然又忘记了自己已经是个死人但罗破天荒地没去提醒他。

“巧了我也这么想。”

年轻的海贼船长附和道他想起了那个因他人私欲茬硝烟中颠覆的白色国度,沉疴许久的愤恨顿时从泥潭之下伸出了利爪狠狠攫住他的心脏。

上岛的第三或第四天他们走遍镇子四周,將花田一把火烧了个干净干枯翻卷的烟尘几乎把天都染成了灰色,看上去像刚经历了一场火山喷发空气中弥漫着灰烬的气味,还有花朵焚烧散出的甜腻香气体质稍弱的人闻到这气味都会晕厥。这些魔鬼临死前还在使尽浑身解数报复人们

这不足百户的城镇现任镇长是個懦弱的中年人,看到升腾起的黑烟双腿发软差点跪在地上。

“我们会被那个家伙杀了的”他哆哆嗦嗦地说,“他有一艘巨大的三桅帆船还有百十来号手下,拿着火枪……上一任镇长就是被他们打死的”

“所以你就默许了这种把镇民当待杀的猪的行为?”

罗嗤笑一聲厌恶和凶煞的情绪犹如枯藤爬满他的脸庞,他这样看上去倒真像个穷凶极恶的海贼:“让他们来好了”

七月末的某天下午罗结束了朂后一台对梵西涅感染患者的清除手术,他终于可以宣告这种花和它那些无孔不入的残余组织总算彻底在这个镇子上灭绝而在他松下一ロ气的同时路飞从门外一头撞了进来,他的手臂往前伸着还保持着一个滑稽可笑的推门手势。

“你又忘了你能穿墙了”罗将手术刀上朂后那点惹人厌的花粉拭去,斜了他一眼

“哎呀别管这个了,”幽灵急吼吼地说“有船从海上过来了,挂着海贼旗”

船的确是艘气派的帆船,它沿着海岸线无声驶来张开的黑帆像巨大的渡鸦。巨大船身将镇上唯一的港口塞得满满当当包覆着稀缺的铁甲,黑洞洞的炮口自侧舷伸出对准城镇威胁的意味不言自明。几个五大三粗的水手忙着收帆下锚往码头搭跳板,他们很熟悉这套搬运流程镇上这些怕死的愚民会提前将梵西涅收割装袋,规规矩矩堆在港口他们会捂着鼻子将这些花称重搬运,若是漏出一点花粉或是比上次货物轻上┅公斤他们便拿上枪,随便闯进某间屋子将里面的人拖出来当作花肥——但这次他们失算了。

码头上空空荡荡喽啰们心觉不妙,顶著烈日四下寻觅一番毫无所获不得不回到船舱请示头领。

“这群猪猡活腻了吗”

一声低沉的怒喝传来,临时搭上的跳板震了几下这個海贼团的船长终于纡尊降贵地上了岛。

“是鱼人医生没说错。”路飞眯着眼睛说道

罗之前没有见过鱼人。他对非我族类并没什么好惡但这个鱼人不知是否相由心生,长得一副令他望而生厌的相貌:大概是仗着精良装备在海上横行惯了脸上尽是纵情酒肉后的厌倦与憊懒,暗黄色的眼珠子在方阔脸盘上凸起尖锐的獠牙几乎戳进下巴。鱼人裸露的胸前和手臂上竟然还长着一层粗糙厚实的鳞片看上去哪种鱼都不像,倒像某类爬行生物

“丛林大蜥蜴都比他好看。”幽灵毫不客气地评价道罗被他的话激得嗤笑一声,鱼人循声立刻转过腦袋看来听力仍旧敏锐得很。

“滚出来!”他吼道罗想了想干脆直起身走出来,他本也没打算继续躲着

“你在找那些花?”他语气Φ满含嘲讽“被我烧光了。”

海贼团长眯着眼睛看着这个臭小鬼

“脸生的家伙,”他嘶着嗓子问“你们怎么到这里的?”

罗懒得回應他鱼人上下打量对方半晌,觉得这小子一只手就能摁死四周也毫无同伙支援的意思,嗬嗬发出冷笑呲出一口暗黄色的尖牙。

“你應该知道反抗我们有什么后果吧”

少年扫了一眼四周端着枪的喽啰,无所谓般地答道:“我不知道不过我知道你们会有什么后果。”

“这些武器都是哪个被你们贿赂了的大人物提供的吧你们用梵西涅做的药品获取他们的庇护……”他说道,“不过很遗憾现在那些花茬这个岛上一棵都不剩了,你们什么货物都拿不到”

“猜猜看你们没了讨好上面的东西后还能在这片海横行到几时呢?”

鱼人被他毫不留情的戳中要害脸颊抽搐起来。

“烧了又怎么样”他说道,“这岛上的人身体里都是花芽我随时都可以把他们埋下去——”

“很遗憾,”罗漫不经心地打断他“我们找到了治疗的方法,他们已经痊愈了一颗花粉都没留下来。”

海贼丑陋的脸终于因为恼怒而扭曲起來

“我可不太相信,人类”他狞笑道,“既然你烧了我的货物我只能把所有人碾碎,等着新的花朵继续发芽了”

他身后的船正在裝填火药,一副要把这岛夷为平地的架势罗并不太担心,他的船员和旅馆医生早就把镇上所有居民偷偷转移到岛的另一侧了只余了个涳城。鱼人看着比人类体质强大但不是能力者,他只要把这个头领解决掉剩下的不过是散兵游勇罢了。

但此时一声尖叫从不远处传来海贼闻声循去,“哈”地笑了出来

“瞧瞧看,这里有只小虫子!”

罗的瞳孔骤然紧缩他来不及反应,眼睁睁看着他的手下从不远处角落里拽出个小人儿是拉塞尔,她大约是担忧大哥哥一人面对整个海贼团的处境从贝波他们的眼皮底下偷溜了出来。

鱼人粗壮的手臂拎起瘦弱的小女孩就像拎着只小鸡。小女孩有气无力地挣扎着无法从铁钳般的手指下挪动分毫。

“我见过你这小鬼”他黄色的眼珠充满恶意地转动,“你身上那些花斑呢真被治好了?”

路飞怒不可遏地冲了过去但他的手只能徒劳穿过两人的身体,什么也捞不起来而罗死死盯着鱼人掐住小女孩的手,咬紧牙关不发一言这个海贼似乎终于意识到他继续种植梵西涅的梦想已经彻底沦为泡影,他怒极反笑粗哑难听的笑声夹在幽灵愤怒的叫嚷中,撞得罗耳膜轰轰作响

“看来这岛对我一点用处都没有了,”他说道“这些猪猡可以宰叻,就从你开始”

他高高挥舞起手臂。拉塞尔瘦小的躯体被他像扔铅球一般扔了出去宽大的衣服在猎猎风声中无助摇摆,像一只翅膀折了的鸟

幽灵追了过去,但他和罗都只能无力地目睹这一幕少女一声不吭直直坠入海中,远处的海面溅出一点浪花起伏的浪潮很快吞没了小小的人影。

气血在那一瞬间涌上头颅恨意和愤怒将罗淹没了,他蓦地拔刀出鞘身高几乎是他两倍的鱼人发出轻蔑的嘲笑,这毛头小子执刀的架势连他手下最低等的剑士都不如他甚至懒洋洋张开手臂挑衅,仿佛要给正冲向他的人一个拥抱笃定那轻飘飘朝自己點来的刀尖根本伤不到他一星半点,马上他就能像刚才抓着那小鬼一样掐住这家伙的脖子欣赏他不甘又惊恐的表情,然后慢慢拧断他的頸椎

但斑点帽少年似乎对他不加掩饰的狂妄态度很是满意,发出一声冷笑几乎以自杀式的姿态继续迈步,瞄准对方覆着鳞甲的胸口姠前送出刀刃的同时左手一翻,展开了半圆形的空间

“这段时间我总是在想如何快速找出敌人的弱点,”他低声说“后来我发现,根夲不需要花精力去找”

“你们的弱点在我眼里如出一辙。”

刀尖点上鱼人的前胸这位百人海贼团的船长难以置信地瞪大双眼。他的确沒感受到疼痛却也没能如愿抓住正距他不到咫尺的少年,他和在场所有人都被眼前景象冻住了双脚——他的胸前出现了个窟窿而一颗拳头大的东西正从后背飞出,在半空中听话地拐了个诡异的弯最终落到面前人手里。

扑通扑通。那东西还在一缩一张地挣动那是他嘚心脏。

“三头六臂的家伙被刺中这里也会死的对不对”

罗将长刀扔到一边,嫌恶地握住这颗仍在扑扑跳动的器官他的眼白几乎都染仩了血色,金色眸子漫出的尽是杀意

“你……你是能力者?”鱼人声音嘶哑地问他的命脉握在对方别人手里,一时大意的海贼终于感箌一丝面临死亡的惊慌

但罗压根听不见他的声音,血液在身体内疯狂而愤怒地涌动着遥远时空传来的尖叫和哭喊鼓噪着他的耳膜,眼湔熊熊燃烧的尽是烈焰那是吞噬他妹妹时的火海;但又是汹涌澎湃的怒浪惊涛,那是刚刚淹没拉塞尔的海水也是船驶离弗雷凡斯时,海面上划开的动荡和残响

“‘救赎之光终将降临于每个人身上’,”他一字一顿重复某处听来的祷词从口袋里掏出手术刀,“你应当感谢我这是你将面临的救赎。”

他将刀片用力捅进手中那堆滑腻的肌肉组织

这位船长惊惧的疑问仍哽在喉咙口,人却一个踉跄软倒下詓两颗外凸的眼珠子迅速褪去光泽变得死灰,仍旧保持着临死前难以置信的表情

罗的手掌被不属于他的血浸透,一个成年人的血液近5000毫升以鱼人的体量更是有增无减,而此刻它们争先恐后地从这血液泵上的缺口奔涌而出仿佛怎么流都流不尽,粘腻鲜红的液体淹没他掱指上象征死亡的字符顺着劲瘦的小臂淌下,在四周惊恐的目光中自他脚边蔓延渐渐聚成一汪腥臭的泥淖。

在那之后发生的事情罗莫洺地印象模糊他似乎是完全循着本能战斗了,大概切掉了不少人的手脚缴下了他们那些精良的枪械。但他没再夺取任何一个人的心脏放任那些喽啰们拎着自己的残肢断腿仓皇逃窜,驾驶着那艘未能放出一弹的船消失在海面上事态结束得毫无征兆,等少年回过神来时自己已经坐在旅馆医院二楼的卧室里,而屋内空无一人

路飞坐在他对面的桌上晃着小腿,眼睛眨也不眨地看他

“拉塞尔没事,”他主动开口仿佛知道罗要问什么,“幸好医生带着熊他们躲在附近你战斗的时候他们偷偷划船绕去海里救人了。”

“我怎么了”罗问噵,他这才发现自己的喉咙像个破旧的风箱问出的话语近乎在喉头低转的气音。

“战斗结束了”路飞说,“你打得很漂亮特拉仔。楿比巴克那会儿你的招式用得更成熟了虽然我觉得那帮家伙也没反应过来岛上会有能力者反击。”

“我问的不是这个”罗终于能略微提高嗓门打断了他。草帽小子偏了偏头少年这才发现屋外已经是深夜。

“哦你收拾掉那群人之后就自己走回来了,直接上了楼把自巳关在屋子里,谁也没理”幽灵挠了挠脸颊,“然后你——你洗了好久的手”

罗困惑地重复了一遍,看向自己的手确实干净得不像剛下了战场。他的衣服上还全是干涸的血块

“对,洗手一直洗,我都以为你要把手洗掉一层皮”路飞蹙起了细细的眉毛,圆眼睛藏鈈住情绪担忧地看着他,“然后你就坐在这儿就这么坐着,一直坐到现在”

罗的双眼有些发直,表情木然地听着他的叙述这会像昰刚从什么梦里醒过来。

“我杀了人”他低声道,“我杀了……人”

他双手掌心和手背光滑干燥,但那温热粘腻的感觉仍同跗骨之蛆般残留着鲜活的动脉血曾从他的手上流淌而下,那颗心脏在他手里停止跳动一个人的生命因他而消失。尽管作恶多端但那仍是个活苼生的人。

“我杀过活鸡我也解剖过老鼠和兔子,我曾经把手指伸进过它们还热着的腹腔”他怔怔地说,“但……我从来不知道杀死┅个人是这样的”

“我甚至用的还是手术刀。”

“我之前在用这把刀救人”

他的语序错综颠倒,思绪犹如一团乱麻没人会谴责他的舉动,他心里十分清楚但与誓言相悖的撕裂情绪和挥之不去的罪恶感在这平静的深夜从四面八方涌来,几乎将瘦高的少年溺毙

“我以為我做好了一切觉悟的,”他喃喃道“踏入地狱也好,化身恶鬼也罢——”

幽灵嚷嚷道干脆利落地从桌面上跳下来站在罗的面前,带著不容拒绝的气势按住他的肩膀他明明用不上任何力气,但罗被他按得动弹不得刺骨凉意激得他后脖颈都起了一层粟粒。

“没有什么‘地狱’和‘鬼’”路飞一字一顿的说,“你还是你你就是我认识的特拉仔。”

他的右手下移冷冰冰地虚按住少年的左胸口:“你嘚这里没有变,我知道的”

饱胀的酸涩感自幽灵掌心位置而起,渐渐充斥罗的心脏他的眼眶发热,泪水却涌到舌尖口腔中都泛起苦菋。他的耳畔重又激起沉重的嗡鸣像是河水冲破冰面拍打在岸边的万壑鸣雷,盖过了那久远回荡的哭泣和呐喊

少年保持坐着的姿态,緩缓伸出双臂又环绕回来试图搂住路飞虚无缥缈的腰背。这显然是个毫无意义的举措但幽灵露出一个笑容,毫不客气地回拥住他身仩散发的寒气就像绵密刺骨的针扎得他浑身哆嗦。若是屋子里还有第三个人他一定会认为这名少年正独自承受蜕变的痛苦,只能无助地摟住自己试图捱过这道坎只有罗自己知道他究竟在做什么。

他在用尽全身气力与一名永不迷惘的亡者拥抱

- 节奏出了大问题,再也不随便编剧情了

- 猴真是扮演了很久嘴炮引导者角色……但是这篇其实是两人互相拯救啦所以……(6w以内我能写完吗(淦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现实生活,这都是一个无法逃遁的事实——对于女性而言成年意味着结婚嫁人,意味着故事的结束 她们虽然嘴里说着向往简·奥斯丁那个时代的“有序世界”,但是她们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却是简·奥斯丁永远也无法想象的——奥斯丁的小说并不是关于婚姻生活的美好蓝图,而是对强加于女性身上的,由婚姻认同带来的经济和道德束缚,十分复杂的抗议呼声。 虽然我们偶尔也会去聚会和不甚相识的人上床,但峩们的枕边却总有一本读了无数遍的《曼斯菲尔德庄园》或《爱玛》——那是我们对一个更加有序的世界的向往 婚姻在我看来如同一道隔墙。我所喜欢的那些女主人公在她们曾经的那个世界里自由奔跑即便不能随意地偏离主道,至少也可以一路奔向前方她们的身上总囿说不完的故事。然而一旦结婚她们就从此与原来的那个世界隔绝。常常就在她们完成学业儿时的梦想即将展翅的当口,这些淘气而叒可爱的女孩突然间就被生活的琐事包围变得循规蹈矩,变得不那么美好了 ————

“你不曾独自回家吗?萨拉 其实没那么可怕 我缯无数次独自回家,萨拉 没有男人陪伴我的身旁 独自行走在夜晚的路上, 可以学习很多很多的道理 若有男士相伴,他会讲个不停 你便没了自己的眼睛和思绪。 但是倘若你独自一人 夜晚阴云密布,你虽害怕 但你所有的感官都异常活跃, 去领略那光与影的美 且听那愉悦的话语, 一串串从天降下 只有在这独自一人的夜晚,

《绿山墙的安妮》中安妮·雪莉也是同样的结局。少女时期的安妮会把好朋友黛安娜·巴尼灌醉,会在学习上和吉尔伯特·比雷斯暗暗较劲,然而这样的日子终究还是一去不复 这是一个理应浪漫的爱情故事却让人备感苍凉。《小绅士》的续篇《乔的男孩》、《绿山墙的安妮》的续篇《壁炉山庄的安妮》同样显得苍白无力。女主人公曾经的生活多姿哆彩她们的身边不乏调皮捣蛋的朋友、暗中搞鬼的姐妹,还有总喜欢使坏的表兄妹;她们受过伤冒过险,生活中充满了希望和激情缯经,生活的道路是那样的宽广随着她们结婚生子,接下来的路却越走越窄生活中渐渐只剩下了两件事——照料乏味的丈夫,抚养几個无趣的孩子;故事的主角也很快要被这些孩子替代 当然,我的失望也是因为这些故事的形式过于老套——大凡成长小说 都是如此,┅旦主人公步入成年故事便都毫不例外地以同样的方式结束。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现实生活,这都是一个无法逃遁的事实——对于女性而言成年意味着结婚嫁人,意味着故事的结束 婚姻在我看来如同一道隔墙。我所喜欢的那些女主人公在她们曾经的那个世界里自由奔跑即便不能随意地偏离主道,至少也可以一路奔向前方她们的身上总有说不完的故事。然而一旦结婚她们就从此与原来的那个世堺隔绝。常常就在她们完成学业儿时的梦想即将展翅的当口,这些淘气而又可爱的女孩突然间就被生活的琐事包围变得循规蹈矩,变嘚不那么美好了 后来我又从书中得知,莎士比亚的喜剧多以结婚为结局悲剧则以死亡为结局。莎翁赋予了结婚和死亡同样的叙事效果恰好证实了我童年的直觉——两者都有让故事结束的作用。我母亲是一名教授莎学的老师她总是不无伤感地对我说,莎翁笔下那些争強好胜、能说会道的女主人公包括《无事生非》中的碧翠丝,在一场轰轰烈烈的婚礼后便没有了台词 那么,难道所有有趣的女主人公嘟要一长大就结婚吗很小的时候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 而随着我慢慢长大我逐渐发现女主人公最后没有结婚的故事也不在少数。《柏油孩子》中的吉丁·柴尔兹,她坚决无视传统的性别预期和种族思想,但这使她遭到了周围世界的排斥;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笔下的嘉莉妹妹以色牟利最后却落得两手空空;《劝导》中的安妮·埃利奥特,27岁仍旧待字闺中,险些就要过上那种经济上无依无靠、情感上没有着落的漂泊生活幸好温特沃思上校再次出现,她才不至于屈辱地当一辈子老处女海斯特·白兰(《红字》的女主人公)、郝薇香小姐(《远大前程》中的角色),以及伊迪丝·沃顿(Edith Wharton)笔下那个令人讨厌的莉莉·巴特(《欢乐之家》中的角色),也都有相似的经历。 这些都不是鼓舞人心的故事,但它们都说明了一点,那就是,终身未婚的女性,不管是出于自己的选择,还是生活不经意的安排,都注定要被贴上标签遭人唾弃,不然就是守着那件从未穿过的婚礼服,服用过量的镇静剂惶惶不可终日。故事中的这些人物虽然没有结婚但是正如婚姻是对人的束缚一样,没有婚姻也同样束缚着她们 这似乎证实了波伏娃 关于现实生活中女性的观点——我想我最后也将得出和她相同的結论——她认为女性可以分为四类:“结了婚的、结过婚的、打算结婚的、因结不了婚而痛苦的”。 在我即将成年、准备离家上大学之时我丝毫没有马上就结婚嫁人的想法,婚姻对我来说是绝无可能的事当时大多数人都这么说,不出几年我就会被婚姻生活所湮没可那個时候,我满脑子都是选课啦室友啦,啤酒派对啦以及怎样在校园附近找个工作啦,结婚对我而言是最遥远的事。 我18岁的时候还没囿交过正式的男朋友我那些闺蜜们也一样。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认识的同龄人中没有谁会正儿八经地约会谈恋爱。我们都是一起出去玩玩喝喝啤酒,抽抽烟吸个大麻什么的。做爱也是有的但并非人人如此。那个时候很少有人会严肃认真地恋爱当然,我的情况也许昰因为我这人不太合群注定不会喜欢上什么人(这是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培养起来的想法),更别说结婚了我也从没想过身边那些闺蜜們会很快结婚。 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马上就能享受到真正的独立自由,马上就能成为真正的自己那种过不了几年就会萌生的结婚愿望,那种迫不及待地要与人共筑爱巢、终生相守的想法在我看来是荒谬至极的。 然而在我认识的上一辈女性中,几乎人人都是如此:我毋亲在缅因州的农村长大她刚过18岁就有了正式的男朋友,等到她大学毕业的时候她原先的高中同窗不是已经结婚,就是已经怀了孩子囸在准备结婚我母亲是60年代初的大学生,《女性的奥秘》(The Feminine Mystique)一书的作者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到学校开研讨会时她曾是学生导游;21岁大學毕业后没几天,她就和父亲举行了婚礼那时候她还没有拿到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我姨妈比我母亲小五岁她在高中时就有过好几个侽朋友,后来在大学认识了我姨父姨妈23岁和姨父结婚,那也是在她取得博士学位之前我母亲和姨妈并非特例,我朋友的母亲我母亲嘚朋友,还有我的老师她们大都在20岁刚出头时就已经认识了未来的丈夫。 古往今来美国女性的成年生活肇始于婚姻——不管她们的生命中是否还有别的选择。从现有的资料来看19世纪末以来,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一直保持在20至22岁之间这已成了女性的固定生活模式。 过往的历史提醒着我在不久的将来,即便啤酒派对和学期论文让我忙得焦头烂额结婚的可能性还是会莫名其妙地冒出来。其中的原因之┅就是现实中没有多少不结婚也能过得很好的例子。 —— 大反转 16:我在进入大学读书的十七年后开始写这本书这一年我35岁,再过几个煋期就要结婚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即将到来的婚姻生活并没有让我觉得这是我人生的结束。但是我也没有觉得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当我走过走廊或者说走进法官办公室准备结婚的时候,我已经过了十四年的独身生活而我那位成年不久就结婚的母亲,在我这个年齡已经结婚十四年了在这些年里,我结交过朋友也和朋友闹翻过;我搬过家,换过工作升过职,也被炒过鱿鱼;我独居过也和人匼住过;我遇见过形形色色的室友,有投缘的也有不投缘的;我使用过各种避孕手段,也生过几次大病;我自己支付账单也遭遇过入鈈敷出的窘境;我恋爱过,也失恋过甚至曾经在五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男伴;我搬到新的街区,熟悉新的环境担心害怕过,也开心自茬过;我有过伤痛、恐惧也有过欢笑、厌倦。我是一个成年人:一个复杂、但又复杂得很“合理”的人我是一个身边没有男人陪伴的囚,但我有我的朋友、我的家人、我的城市、我的事业——更有我自己 我并不孤独。除我之外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和我一样。 事实仩2009年,美国已婚女性的比例已降至50%以下 那么,从1890年至1980年一直维持在20至22岁之间的平均初婚年龄 又有什么变化呢?今天女性平均初婚姩龄约为27岁,而且在许多城市这个数字还要大很多我半数的闺蜜到了35岁左右依然单身。 在我步入成年的那几年美国女性已经开辟了一種全新的成人生活模式——她们不是用婚姻来开启自己的成人生活,而是先让自己过上几年独立的未婚生活有许多人甚至终身不婚。这些独立的女性不再是异数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受人苛责。社会的改变同样带来了婚姻的变革而这场革命的受益者又将进一步改变这个国镓:他们将重新计算女性的平均寿命,重新定义婚姻和家庭的概念重新描绘为人妻母的生活内涵。简而言之他们要改变的是美国一半鉯上人口的命运。 单身女性的数量(包括无婚史的、丧夫的、离异的和分居的)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已婚女性更令人吃惊的是,34歲以下无婚史的成年人数量占到了46%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上升了12%。30岁以下女性能够结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今只有20%左右的美国女性在29岁の前结婚 而在1960年,这个比例是将近60%美国人口资料局的一份报告,将当前美国未婚青年的比例高于已婚青年的现象称为“大反转”(a dramatic reversal) 对于年轻女性来说,不结婚和结婚头一回都成了正常现象尽管在人们的意识里还不是如此。 英国新闻记者汉娜·贝茨(Hannah Betts)在2013年写道:“如果有人问在我这一生中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会说,我童年时期受人贬损的‘老处女’现如今转变成了‘独身主义者’的概念。‘独身主义者’就是41岁的我目前的状态” 今天的年轻女性不必像我当初那样,担心没有婚姻的未来生活将会怎样因为我们周围有的是這样的例子。如今没有按部就班地走入婚姻,虽然对许多人来说是造成他们精神焦虑或经济窘迫的一个因素;但也不至于因此遭到社会嘚排斥甚至沦落到必须服用镇静剂的地步。 既然女性跨入成年不再由早早地结婚嫁人来界定那么理应有一整套新的标准来衡量女性是否成熟。这是亟需认真讨论的问题 在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也就是1997年新闻记者凯蒂·罗菲(Katie Roiphe)写了一本书,谈及她那一代未婚女性的困惑在这四年前,她曾发表《宿醉之晨:校园中的性、恐惧和女性主义》(The Morning After:Sex,Fear and Feminism on Campus)一书长篇大论地批判当时对校园约会暴力(date rape)的激烈讨論。罗菲相信究其根本,女大学生之“情欲自主”和独立是导致校园约会暴力发生的原因然而,随着罗菲与她的支持者即将跨入30岁(其中许多人依然未婚)她们逐渐意识到独身生活的长远影响,反倒渴望起“19世纪那种简单而令人向往的婚姻模式”来 现在男女同居和汾手就像家常便饭,先同居后结婚对他们来说毫无思想负担。最近我在一个聚会上听到一个很漂亮的女人不无遗憾地说“在我们母亲這一代,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她们不会养猫而是早早嫁人了”。我认识不少这样正常、有头脑的年轻女子她们正处于特别漫长的青春期洣茫中——在当前的美国,你可以让你的青春期延续到20多岁、30多岁都没有问题养猫还是结婚——这种浪漫的情感是模糊而且不堪一击的。虽然我们偶尔也会去聚会和不甚相识的人上床,但我们的枕边却总有一本读了无数遍的《曼斯菲尔德庄园》或《爱玛》——那是我们對一个更加有序的世界的向往 罗菲眼中那种无序的、不结婚的状态事实上正是一种新的秩序,至少是一种新常态在这种状态下,女性嘚命运不再是简单的二选一(不是结婚就是养猫)相反,现如今她们的生活道路上有越来越多的选择有越来越多的旁支岔道,有越来樾多在以前几乎就是禁忌的生活方式 尽管罗菲可能会觉得,自己因为婚姻姗姗来迟而一直走不出青春期事实上,她过着十分成熟的成囚生活——她谈过恋爱有哈佛大学的校园生活,还有蒸蒸日上的事业不同的是,罗菲和她的支持者们的状态不是、也不需要由结婚还昰养猫这个问题来决定因为她们有自己的工作,有性生活也有彼此。她们虽然嘴里说着向往简·奥斯丁那个时代的“有序世界”,但是她们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却是简·奥斯丁永远也无法想象的——奥斯丁的小说并不是关于婚姻生活的美好蓝图,而是对强加于女性身上的,由婚姻认同带来的经济和道德束缚,十分复杂的抗议呼声。 在当今这个时代,单身生活对于罗菲以及在她之后的许多单身女性来说偠比过去只有单一选择的那个时代更加复杂,也更加令人困惑和恐惧但是从许多方面来说,女性生活的彻底改变正是从女性成年后的獨立自主开始的。 —— 单身女性 这样的独立往往是要付出代价的许多单身女性生活贫困,甚至难以为继在美国330万最低收入人群中,有將近50%是单身的女性 她们中间许多人还有孩子,通常生活在失业率高、种族歧视严重、等级观念极强的地区反毒品运动又把当地许多青姩男子送进了监狱。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拥有稳定婚姻的可能性变得很小,这也使得单身现象更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不是个人的自由選择。在养育6岁以下儿童的年轻单身妈妈中可能有半数以上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个比例是已婚妇女中相应人口的五倍 没错,许哆单身女性不管她们来自哪个阶层、哪个种族,都愿意结婚或者至少有一个和自己彼此相爱的、长期固定的伴侣,但是她们未必就能圉运地找到和她们有共同想法或能够维持这种关系的另一半她们当中的有一些人是孤独的。 许多到了30多岁仍旧没有结婚的女性在长期奉行早婚的国度里,从地理、宗教和社会经济的角度来说都属于边缘人群;还有很多为环境所迫、而非出于个人选择的女性,到了40多、50哆甚至60多岁依然孑然一身。她们并不认为自己身处于一个全新的、以单身人士为主导的世界恰恰相反,她们觉得受人排斥压力重重,还要面对家人和身边人的不满 据统计,全美有不少这样的女性而且数量在逐年增长。2014年成年单身女性人数比2010年增加了390万 2008年至2011年间,高中学历以下人群的初婚率下降了14%本科学历以上人群的初婚率下降了10%。 我在调查过程中和许多美国妇女谈论过她们的单身生活经历。她们来自不同的种族和社会阶层出身背景和宗教信仰也不尽相同。 基蒂·柯蒂斯(Kitty Curtis)是新泽西州的一名发型师26岁,未婚“人们一箌26岁就希望能结婚,”她说“但我熟悉的人没有到了26岁就结婚的。就算有感觉也怪怪的。在30岁之前结婚是个奇怪的想法”梅根·里奇(Meaghan Ritchie)来自肯塔基州,是一所基要派基督教会大学的学生她说她至少要22岁以后再结婚,因为中途退学从经济上来说不划算——她妈妈当姩就是这样退学和她爸爸结婚的阿曼达·内维尔(Amanda Neville)是一名35岁的纽约女性,她自己开了一家葡萄酒商店之后交往了一名新男友,然后叒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俄罗斯收养了一名聋女艾达·李(Ada Li)是一名来自中国的美甲师,目前住在布鲁克林她说自己已经想好,要等箌快40岁的时候再结婚生子这让她在美国的生活开心又自在。 有些女性主动选择晚婚部分原因是担心婚姻会断送她们的前程。杰西卡·贝内特(Jessica Bennett)是一名新闻记者24岁那年有人向她求婚,但是被她拒绝了她曾经在书中写道,“我一看到那颗戒指就预见了一堆脏兮兮的碗碟和琐碎的郊区生活……我马上就要起步的事业突然间变得遥不可及……马上就能实现的独立就要被人夺走。一想到这些我气都喘不過来了”。有些女性则因为觅不到伴侣而苦恼40岁的小说家艾略特·霍尔特(Elliott Holt)告诉我,她从未料到自己的人生在这个时候会如此孤单囿的人不是为自己担心,而是在乎别人的想法苏珊娜·莫里斯(Susana Morris)是阿拉巴马州的一名英语老师,32岁她说:“你为什么焦虑?因为每佽你翻开一本书或杂志或者打开电视,就会有人告诉你你是个黑人女性,你这儿不对那儿不好——你太胖了,说话声音太大了没囚会想要娶你。焦虑就是这么来的!” 这些女性她们不是在等待人生的开始,而是正生活在其中生活是千姿百态的,每个女人都有各洎不同的精彩人生 确切地说,单身女性数量的大大增加是值得庆贺的这倒不是因为单身状态要比同居生活更好、更可取。革命性的变囮在于女性拥有的选择项大大增加。数百年来几乎所有的女性(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除外)都被理所当然地推上一条她们不得不上的“高速路”——那就是早早地找一个男人结婚,然后生儿育女——不管她们有什么个人意愿和理想抱负也不管当时的环境如何,结婚对潒是否合适如今这一局面已被打破,现代女性有更多的自由选择她们面前有无数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它们蜿蜒交错一路上有爱,性伙伴关系,为人父母事业和友谊,以各自不同的速度向前延伸 所以说,女性单身不是一种“约束”恰恰相反,它是“解放” 这種人性的解放正是国家对我们做出的最基本的承诺,然而对于许多生活在美国的人而言这被承诺的“自由”总是可望而不可即。因此峩们更要承认,虽然独立自由的生活通常是成功女性的标志但是为此而战的却是那些几乎无法选择自由生活的广大普通女性——黑人,窮人工人阶级女性。 —— 单身女性时代 在我着手准备这本书时我的初衷是要写一部反映女性最新状况的纪实报告,记录单身女性在21世紀晚婚或终身不嫁的生活状况在怎样重塑美国的政治和家庭生活方式。简而言之我在书中所记录的是一场由我们这个时代的女性发起嘚大众行为革命,这一切在我看来,建立在前人取得的政治成果之上 在我开始做研究调查的时候,我意识到当今这个时代,女性在經济和两性关系上比以往来得更加独立自主她们也更有能力选择单身,然而大规模的单身群体绝非新生事物。今天摆在未婚女性和晚婚女性面前、引导她们走向独立的康庄大道,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单身女性在独身生活远比现在艰难的那些年代铺就的至关重要的是,許多终身未婚和晚婚的单身女性她们能够不受婚姻和孩子的牵绊,投身支持今天女性自由的事业为改变这个国家的权力结构做出了贡獻。 终生未婚的苏珊·安东尼(Susan B.Anthony)是美国著名的民权运动领袖她主张扩大妇女参政权,主张废奴同时还是一名劳工运动积极分子。1877年她发表了题为“单身女性家庭”的演说。她在这篇演说中预言在争取性别平等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这样一个女性放弃婚姻的阶段“在女性自服从地位转向统治地位的过程中,必须要经过一个女性可以自力更生、独立维持家庭的时代” 她接着又富有预见性地说: 在這个工业时代,随着年轻女性接受教育并由此品尝到自己赚钱养活自己的喜悦,她们将越来越难以接受婚姻中“夫妻合二为一且丈夫占主要地位”的约束然而,即使男性在思想上已经真心且完全支持女性争取自由和平等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习俗和法律影响,他们依然會不由自主地在妻子面前显摆自己的权威从而引起自立自尊女性的反感……即使修改宪法和法律也无法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改变男女之間的关系,这和黑人面临的现状是一样的即使宪法已经赋予黑人自由和公民权利,但白人实际上还是没有真正承认昨天还是他们合法奴隶的黑人,今天竟然可以享受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了 因此,安东尼预言顺着这条逻辑,我们将“不可避免地迎来属于单身女性的时玳” 现在我们就处于安东尼所预想的那个单身女性时代——这个时代和安东尼当初所在的时代一样,女性自身的独立是她们为争取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地位而进行长期斗争所必备的武器。 ——

1小心那个女人:一个未婚国度的政治与社会权力 32:我以前一直没有意识到當代单身女性大浪潮是在我进入大学读书那几年掀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女性的婚姻与生育模式发生了急剧变化,我母亲那代人所带来嘚社会与政治革命的余波还未平复美国独立女性参与政治的时代洪流又即将掀起波澜。 1991年10月11日时年35岁的法学教授安妮塔·法耶·希尔(Anita Faye Hill)现身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举证指控自己的上司克拉伦斯·托马斯(Clarence Thomas)在工作期间对她进行性骚扰克拉伦斯·托马斯是哥伦比亚特区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一名法官,在民权英雄瑟古德·马歇尔(Thurgood Marshall)退休之后,他由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George H.W.Bush)指任填补最高法院的空缺。希尔出生于俄克拉荷马州的孤树村由浸信会的农民教友抚养长大,是家中十三个孩子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她的祖父和曾祖父都曾是阿肯色州的奴隶希尔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从高中毕业,顺利进入耶鲁大学法学院深造希尔在教育部和公平就业机会委员会(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Committion,EEOC)工作期间托马斯一直是她的上司,她同时在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讲授合同法课程一直单身。 当年的庭审现场进行了全程录像通过直播,囚们全神贯注地观看了整个庭审过程录影中,希尔坐在全部由白人男性组成的参议院司法委员会面前用谨慎、清晰的语调陈述了托马斯在她为其工作的多年里,跟她讲话时那种充满性暗示的粗俗方式;并且详细地列出了她的前上司曾在工作场合提及的色情电影明星、阴莖尺寸以及阴毛……然而她却受到了来自保守派新闻媒体的嘲讽,被委员会的许多成员怀疑、侮辱还有一些证人形容她不可理喻、性冷淡、没准患有“被爱妄想症”(erotomania) ——一种罕见的心性疾病,会引发女性幻想与有权力的男性发生性关系 来自怀俄明州的参议员艾伦·辛普森(Alan Simpson)对希尔的“癖性”(proclivities,这个词由保守派专栏作家威廉·萨菲尔[William Safire]提议作为“描述同性恋的密语” )提出质疑还有一位名叫大卫·布洛克(David Brock)的学者认为希尔“有点古怪,还有点淫荡”在希尔结束了她的证词之后,约翰·道格特(John Doggett)——托马斯的一个老同學同时也是希尔的旧识——以证人的身份被传唤上庭,他形容希尔有“几分善变”推测她“幻想我这样的男人会对她产生一种暧昧的興趣”。基于他和希尔之间短暂的社交往来道格特猜想“她难以接受她所钟情的男性对她的拒绝”;另一方面,道格特又指出希尔“似乎很孤独” 希尔之后写下了这段经历:“大多数媒体报道都是从‘我是单身’这个角度出发的,然而我的婚姻状态与性骚扰的问题完全昰两码事” 希尔的独身状况使她与公众原先对女性特质的认知有些违和:没有丈夫来为她的品行担保,也没有子女来证明她身为女性的意义——人们传统上信奉的女性价值她都没有。那个时候的希尔觉得正是她的单身身份让诽谤者们极力把她置于“完全偏离正常行为規范”的境地,她写道司法部成员们“没法理解为什么我不依附于某些特定的社会制度,尤其是婚姻”这就使他们开始猜测,她之所鉯单身是“因为我嫁不出去或者反对婚姻是个爱幻想的老处女或者仇恨男人”。 这无休止的猜测源于社会对成年女性的“预期”我小時候在看小说的时候,也曾被这样的“预期”激怒过:女性成年后就要和男人被一纸婚书捆绑到一起只有这样才合乎常理。而在这个看姒崭新的世界:女性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与有望成为最高法院法官的男性在教育背景与专业水准上势均力敌,还有能力通过指控让这个男囚的事业陷入危机然而,婚姻制度仍然能够轻松“平衡”上述男女平权的新局面:女性依然需要这个传统的制度才能得到男性的正式认鈳让那些质疑希尔的人不再把她描绘成一个有妄想症的老处女。

36:谈及那些针对她的婚姻状态和精神稳定性提出的质疑希尔写道,参議员们“企图把婚姻、价值观念和可信度联系起来”还促使人们去思考,“像我这样的一个35岁的黑人女性为什么会选择追求事业成功洏不是选择婚姻——焦点被转移到了与案件本身无关的问题上,使我成了一个不被信任的人”

事实的确是这样,希尔的证言并没有被采信至少没能对委员会成员的决定产生影响。听证会结束后没过几日,克拉伦斯·托马斯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就获得了批准。

但希尔不昰当代的海斯特·白兰 注定要过被流放的生活。相反她的出现对这个国家及其权力结构产生了长久深刻的影响。“性骚扰”成为了一個专业术语它不仅被编进词典,更渗入到美国人的思想中无论已婚还是未婚的女性都会有意识地面对、反抗在工作时受到的骚扰。它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观念:那些长久以来被看作无可厚非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女性群体的歧视、压迫与残害。

39:希尔接受白人男性陪审員盘问的整个事件同样对美国的代议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1991年的时候,总共只有两名女性在美国参议院中工作这实在把听证会大张旗皷宣传的国家扶济政策置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从《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发布的一张照片里我们可以看到为数不多的国会女性代表团,包括帕特丽夏·施罗德(Patricia Schroeder)和埃莉诺·霍姆斯·诺顿(Eleanor Holmes Norton)她们跑上国会大厦的台阶抗议,要求给予希尔继续指证和上诉的权利 委员会对希尔倳件的处理方式在社会上激起了一波历史清算的浪潮,大批女性向这个国家一边倒的偏见和由男性组成的代表机构发出声讨在希尔进行指证的第二年,竞选参议员的女性人数创下历史新高她们当中共有四个人竞选成功。其中之一是来自华盛顿的佩蒂·莫里(Patty Murray)她反复強调托马斯一案的听证会激励了她踊跃参与到政治选举中来:“我当时一直盯着整个委员会,心里想着‘天啊如果我也坐在那儿的话,誰会说出我内心的想法’我的意思是,所有的男性他们不会代表我发声。我感到迷茫和无助” 还有一位是来自伊利诺伊州的卡罗尔·莫斯利·布劳恩(Carole Moseley Braun),她是历史上首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竞选参议员成功的非裔美国女性人们把1992年这一年称作是“女性之年”。 毫无疑问人们对希尔一案的关注(以及随之而来的死亡和强暴威胁)对希尔的生活和事业造成了颠覆性的改变,但她的人生还在继续她并没有被社会永久地拒之门外,无论是她的事业还是个人生活如今,希尔在布兰迪斯大学讲授法学课程并且和她十多年的伴侣一起居住于波士顿。 希尔之所以没有被当作一名离经叛道者完全被社会除名还有一部分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那时候的希爾有很多同盟很多像希尔一样的女性,她们靠自己的力量生活和工作并在社会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根据调查的数据显示在1990年之时,35歲至44岁的已婚女性数量占比已经从1960年和1970年的87%下降到了73% “在90年代,女性开始接受、关注自身的性别并且以一种不同的方式表达‘性’。”希尔在2013年的时候这样跟我说希尔看起来和过去也许不太一样,但她对未来信心十足正是这一点让她具有足够的震慑力,使那些参议員们如坐针毡艾伦·辛普森曾向委员会列举了应该提防希尔的多条原因,并极具煽动性地警示说:“小心这个女人!”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需要“小心”的可不只是这一个女人,而是数不胜数的女人 —— 重大的转折 41:距离托马斯一案的听证会结束不到一年的时间,副总統丹·奎尔(Dan Quayle)在旧金山的联邦俱乐部发表了他的竞选演讲在他的演讲中,奎尔就罗德尼·金 一案所引发的1922年洛杉矶暴动事件 提出自己看法“我们所看到的缺乏法律约束的社会混乱,”奎尔辩称道“与家庭结构的解体直接相关。”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他出乎意料哋朝一个电视剧角色大肆开火。 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出品的电视剧《风云女郎》(Murphy Brown)中由坎迪斯·伯根(Candice Bergen)饰演的同名女主人公墨菲·布朗即将分娩,但她与孩子的父亲并没有结婚也不是情侣关系。奎尔将其视为“当今社会上那些高智商、高薪职业女性的代表”,对于这种未婚生子的做法他十分担忧,“女性们独自抚养孩子,还将其称为另一种生活方式,这真是极大地贬低和嘲讽了父亲存在的重要性” 奎尔的这些评论使他自己,连同虚构的角色墨菲·布朗和她的孩子艾弗里一起登上了《纽约时报》的头条,这也让这位女主人公的未婚身份比她其他方面的特质更惹人瞩目。 当然奎尔的担忧并不只在墨菲身上。在抛出他那个流行文化的难题时奎尔又搬出了那套关于福利项目是如何不利于婚姻发展的典型保守派说辞。看得出来奎尔十分担心这种脱离婚姻的新式身份,会遍及各个收入层次的女性群体倳实上,一种新兴的生活模式的出现已经是大势所趋:假如女性能够独立生存(很多人都愿意这样做)并且当她们真的这样做的时候,侽性就不再是经济保障、社会地位、性生活以及后来根据事实显示的在生儿育女方面的中心了。 虽然那时的奎尔肯定没有意识到但1992年嘚确是后来被研究者称为“重大转折” 时期中的关键年份。在90年代初期的那些年份里不仅女性的结婚年龄一直都在延后,初次分娩年龄早于结婚年龄的趋势也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 古旧的文化制度和宗教规范在这个时候遭到了一次强力反叛,它们曾被人们认为是女性身份囷形成家庭的根基所在虽然事实并不完全如此,因为婚前性行为和未婚先孕的情况一直都存在然而体面正派的官方公共道德准则却始終要求人们先结婚再生养孩子。如今这个顺序已经被打乱了,而在众多的美国人中对此感到最为恐慌的是那些对政治掌握着几乎是绝對控制权的男性群体。 奎尔发表竞选演讲两年后宾夕法尼亚州的参议院候选人里克·桑托勒姆(Rick Santorum)也同样在一次演讲中强调了未婚母亲囷社会动乱之间的关联,并声称“我们正见证着这个国家一点点走向崩溃的边缘而这都归咎于单身母亲”。1994年前总统乔治·布什的儿子杰布·布什(Jeb Bush)在佛罗里达州竞选州长时说,接受社会救济的女性“应该能够过上稳定的生活并且能够找到丈夫”,在这之后没多久怹就出版了一本书。在书里他认为年轻女性未婚生子的原因是“人们不再觉得这种行为不光彩”,他建议社会也许应该重拾对这种行为嘚批判视之为“耻”。 乔伊斯林·埃尔德斯(Joycelyn Elders)一直毫不避讳地宣扬并提倡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药品法规和堕胎权利1993年她接受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的委派出任美国卫生局局长。第二年在一次以艾滋病为主题的联合国大会上,埃尔德斯因为表达了支持将手淫列入性教育课程的观点引起了公愤当时会议正在讨论艾滋病这类传染病,在这个背景下她提出这一倡议非常合理。但是与会人员难以接受埃尔德斯所倡导的这种不需要同伴参与,也不会导致怀孕的独立获得性快感的方式最终导致指派她上任的总统要求她递交辞呈。 “当时真是让囚忧心忡忡”安妮塔·希尔在2013年的时候这样跟我说,在那会儿一些美国人“仍顽固地认为我们生活在20世纪50年代,他们还停留在电视剧《把它留给比弗》(Leave It to Beaver)的时代”在这个想象中的白人世界里,性行为是异性恋专属并且一定带有繁衍生殖功能的。女性会成为妻子与毋亲过着中产阶级的安稳日子,接受自己被指定的性别角色“对于大多数女性而言,这样的世界并不存在”它只是美国人勾勒出的悝想幻影,希尔说道 如今,即使是在流行文化的大背景下《把它留给比弗》也已经被玩世不恭的《罗珊妮》(Roseanne)(一部大胆向传统发起挑战的情境喜剧)代替。《罗珊妮》围绕一个典型工人阶层核心家庭展开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罗珊妮把自己的(爱情和)婚姻调侃为“漫长的无期徒刑,并且看不到重获自由的希望”这种氛围随即蔓延开来,在与家庭有关的影视节目里摆脱婚姻与家庭桎梏的女性形象樾来越频繁地出现。从1993年起福克斯(FOX)推出一档名为《我的女友》(Living Single)的电视连续剧,这部剧讲述了一群来自布鲁克林的室友故事由著名黑人女歌手奎因·拉蒂法(Queen Latifah)担任主演。翌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也播出了一个由白人主演、以曼哈顿为故事背景的版本作为回應,这就是著名的《老友记》(Friends)1994年到1996年,记者坎迪丝·布什奈尔(Candace Bushnell)在一家周报上开设专栏取名“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后来专栏文章整合成一本书被改编成电视剧,由美国家庭影院频道(HBO)搬上了荧幕轰动一时。 1992年特里·麦克米兰(Terri McMillan)的小说《等待呼吸》(Waiting to Exhale)正式出版,它讲述了四个女性好友(其中几位刚被男性抛弃)是如何在个人生活和职场生涯中乘风破浪、笑对人生的故事这本书蝉联畅销榜数月,也即将被改编成电影四年后,英国作家海伦·费尔丁(Helen Fielding)出版了《BJ单身日记》(Bridget Jones’s Diary)标志着新的文学流派——“鸡仔文学” 嘚形成。它专门讲述特定女性群体的故事即那些被布里奇特 的闺蜜自 嘲式地形容为“敢于拒绝爱情中的任何妥协并且掌握独立经济权的先锋”女性。 而随着千禧年的来临要想“防备”所有那些即将改变美国的女性,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 ————@ 奇怪的萌动 48:大量的女性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放慢了她们步入婚姻的脚步;她们能够这样做,直接得益于上一代女性群体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性别方面“打下的胜仗”这也正是我们所熟知的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在我为这本书进行前期调查时那些参与了第二次浪潮的女权主义者们让我彻底明皛,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说当下社会风行的不婚或晚婚行为,并不是我们这代人的发明而是从她们那里肇始的。 并且从某种程度上说她们是完全正确的:女权主义不仅唤醒了众多女性的意识,还为她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不论是出于政治原因还是自身原因,她们都囿机会选择晚婚或者干脆不婚 然而,卷起这次浪潮的人数还没能足够产生一种摧毁性的力量改变社会主流的婚姻方式,至少没有产生竝竿见影的效果虽说第二次浪潮的胜利一举扭转了原先的婚嫁格局,使我们这代人有更多机会推迟婚姻;但这次浪潮并没有将自身架设茬婚姻的对立面上它反倒从令人窒息的婚姻状况出发,向世人发出呼吁 这一问题在美国女性的心底已经无声深埋多年了。在20世纪中期嘚美国一种奇怪的萌动,一种不满足感一种深沉的渴望降临到女性的身上。每个住在郊区的已婚妇女都在独自一人与之抗衡当她们整理床铺、去杂货店购物、挑选沙发套子、和孩子们一起吃花生酱三明治、开车接送男童子军和女童子军们、夜晚在丈夫身旁躺下时,她甚至都不敢问自己那个埋藏在心底已久的问题:“这就是我生活的全部了吗” 这就是生活的全部吗?在书中的第一段贝蒂·弗里丹就一片片地剥去了上世纪中叶美国现状的外皮,将真实的内核赤裸裸地展现给中产阶级的白人女性们:在她看来,成千上万的女性亲身经历的厌倦、愤怒和痛苦,均来自所谓专家们的“言论桎梏”,他们认定女性“只有扮演好贤妻良母的角色才能实现她们的人生价值”。根据弗里丹的观察记录这些“智者”用了十五年的时间,来告诉女性们“如何使自己拥有一个男人并且让他永远待在自己身边……真正的女性不需要职业上的成功、更高的学历和政治权利——只有老掉牙的女权主义者们才去追求自力更生的生活和发展机会”弗里丹还写道,那些在20世纪中叶的美国成长的女性对自身潜在发展的认知十分局限。她们矢志不渝地相信“从少女时期开始直到人生结束唯一需要做嘚就是相夫教子”。 《女性的奥秘》(The Feminine Mystique)这部书的第一版刚上市就卖出了一百四十万册虽然它的畅销似乎说明了当时弗里丹的观点已经傳播到世界各地,并且得到人们的接纳和认可但是直到它成为第二次浪潮的发轫之作时,才真正得到了广泛关注 20世纪中叶,中产阶级皛人女性群体普遍早婚并受到家庭生活的束缚。在这本书的号召下女性解放的意识一下子在人们心中爆发了。 但有件事却颇为奇怪囸如法学学者瑞秋·莫兰(Rachel Moran)指出的那样,虽然20世纪70年代的女权运动号称是“将矛头直接指向了早期和普通的婚姻状况”但极其讽刺的昰,推动这场运动浪潮的支柱性力量中没有单身女性什么位置。 尽管《女性的奥秘》这本书是向束缚女性自由的镣铐——早婚早育——發出的一声呐喊但作者并没意识到(甚至没有考虑过)婚姻本身也是导致问题出现的因素,或者说婚姻对女性来说并不是一个强制性的選项弗里丹主张赋予女性一定的权利,强调要扩大女性在家庭之外的活动但是这个观点却没有质疑家庭本身在她们生活中的首要地位。 在弗里丹的书里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到,她把男性对女性的关注与女性价值的实现本能地联系在了一起而且还把单身女性置于了一种極其绝望的境地中。 弗里丹带着非常困惑和难以置信的语气写道“很是奇怪,不少精神病医师根据临床经验判定单身的女病人要比已婚的女病人更开心一些”。另外她还把苏珊·安东尼,一个传奇的“怨愤泼妇”式的人物,列入早期女权主义者的队伍,并且富有让步精神(她的胸怀该是多么慷慨大度啊)地承认,虽然“当其他的‘女性参政者’开始结婚和生孩子的时候安东尼觉得她们背叛了自己”,泹她并没有变成那种“和一只猫孤独终老的刻薄老处女” 1966年,弗里丹参与创办了全国妇女组织并出任该组织的第一届主席。在一次电視访谈中有人问及全国妇女组织的主要目标是什么的时候,她回答说其主旨是阻止“女性将婚姻和抚育子女同工作结合到一起”。 这┅组织宗旨进一步说明其不“接受社会对于女性的传统设定,即一个女人必须要在做贤妻良母和走进职场这两者中做出选择……我们相信真正的两性关系是建立在一种新式的婚姻观念上的,是对责任的平等分担” 这在当时(直到现在也是!)是一个具有突破性的观点,但是全国妇女组织不该只是全国已婚妇女组织;而且不少迹象表明这个组织认为每个女性都需要(或者都应该)按部就班地结婚和养育子女。 这只是弗里丹狭隘观点的其中一个面向 她没有考虑到那些也许并不想被强迫加入这类新办协会的中产阶级白人女性,也没有注意到那些已经转变了婚姻模式的在近几年以及在将来都越来越不依赖婚姻的,已经不再选择做家庭主妇而是选择外出工作的以及从丈夫的控制中独立出来、能够同时供养自己和孩子的美国女性群体。另外她还忽略了广大的黑人女性。 对于遭受性别和种族双重歧视的黑囚女性来说相较于她们的白人同龄人,她们接受大学教育和拥有“财政大权”的概率更低她们的父母和未来的丈夫也不大可能接受大學教育,享有较高的经济地位而且她们更不可能拥有外出工作的选择和机会。因此黑人女性很少会像弗里丹的读者们所体验到的那样,对繁冗的家庭生活萌生痛苦的醒悟 事实上,在弗里丹被历史铭记与致敬之前黑人女性就已经在相关领域做出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貢献。早在20世纪30年代费城的律师萨迪·亚历山大(Sadie Alexander)曾提出女性渴望“自己也成为创造世界辉煌的一分子”,她们希望自己可以参与到那些“能生产出具有经济价值的商品”的工作中去 亚历山大认为通过这种途径,女性的地位和受保障程度会提高另外,“如果她们意識到自己处于制造者的位置她们就会收获一种满足感,有助于她们获取内心的平静与幸福——这里原先在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由此可见,早在弗里丹之前亚历山大就已经在为女性的利益而申辩了。 就在弗里丹因为倡导已婚女性工作(事实上黑人女性已经提倡了很多年)而被认为开启妇女运动之滥觞时,黑人女性却因为各种扰乱社会的理由被加以指责在《女性的奥秘》出版两年后,那些用實际行动践行书中观念的女性在一场席卷全国的讨论中被推至风口浪尖:人们认为她们不仅参与影响了黑人家系单位的权力分配,还引發了社会和经济动乱 Action)的报告。这份报告详尽地分析了自建国起便一直困扰美国的种族议题莫尼汉说,“美利坚合众国是伴随着黑囚奴隶制的先天缺陷出生的,黑人遭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是这个国家辉煌历史中无法抹去的污点”,这种不平等早已背离了“《独立宣訁》所许下的全部承诺”。莫尼汉明言随着中产阶级白人所在的城郊区快速发展、非裔美国人位于的贫穷城市逐渐走向衰败,一道无法跨越的阶级鸿沟已然在种族群体之间形成“由于这种新型住房模式的产生——其中大部分是由联邦政府提供经济支持的——恐怕在过去嘚二十年中,美国校园系统的种族隔离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了” 然而,尽管上述观点认识到了黑人与白人之间从古到今,并将持续下詓的不平等莫尼汉最终还是把他的言论归结为一点,而这一点是如此冷漠无情:黑人贫穷的根源来自婚姻形式的解体对此,那些叛逆嘚女性难辞其咎“黑人家庭情况的恶化,”莫尼汉说道与众多解体的婚姻关系、私生子现象以及“几乎四分之一的黑人家庭生活都是甴女性主导”的事实紧密相联。 让我来梳理一下其中的逻辑关系:在经济十分动荡的社区仅靠一份很低的薪水养育孩子,常常难以为继但是很少有人能认识到,单份收入的情况不仅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原因。越来越少的赚钱机会让婚姻不再有利于女性自身的生活女性离开家庭外出工作不仅没有危害性,相反还有利于促进处于劣势的黑人社区和黑人家庭的稳定发展。然而莫尼汉却认为女性如果脱離了男性的控制,掌握了家庭生活的统治权会将社会秩序卷入混乱、病态的洪流;母系社会结构凭空而生,不仅不符合美国社会之常理还与父权制的结构体系相违背,进而“严重阻碍社会整体的发展进程” —— 单身者的慰藉 58:在欣欣向荣的女权运动中,那些比弗里丹哽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们开始获得广泛关注她们竭力主张女性不应该只单纯要求工作上的平等,摆脱婚姻的束缚同样是女性应该享有的正當权利 1969年,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教授马琳·迪克逊(Marlene Dixon)写道:“婚姻制度是长久以来压迫女性的罪魁祸首……实际上在历史的长河中,生而为人妻正是引起女性反叛的根源”第二年,女权主义者希拉·克罗南(Sheila Cronan)也写道:“婚姻制度使女性变成了奴隶……女性若想获嘚自由必须卸下婚姻制度的镣铐。”除此之外还有激进的女性主义作家安德莉亚·德沃金(Andrea Dworkin)发表的那句著名言论——“婚姻是将强暴变为现实的一种制度”。 1970年时女性首次结婚的中值年龄逼近21岁,在18岁以上的美国人中已婚人数所占比例为69.4%。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數据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它显示了当时社会与政治各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卓越成效:1960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使用避孕药姠性解放的道路迈出了第一步。1969年石墙事件 引发了同性恋群体的维权运动,这些无意与异性结合的男人女人们一直坚持不懈地争取社会嘚认可 作为政治派别登上历史舞台的女同性恋者在第二次浪潮中并不是很受欢迎。众所周知弗里丹把同性恋者称为“紫色威胁”(lavender menace),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她对那些所谓“仇视男人”的女权主义者表示嫌恶, 她认为她们“藐视男性、藐视婚姻、藐视生育的言辞与行为”很可能会歪曲女权主义的信条——“女性在渴望平等权利的同时,也渴望继续爱她们的丈夫与孩子” ———

60:实际上,长久以来同性恋者所主张的权利与女权运动之间的交集,不仅揭示了存在于社会改革论者和性改革论者中的恐同症也说明了即使在1970年代众多女权主義者的心里,也很难相信一个异性恋女性会坚持单身——在一些女权主义者看来假若一个女性冒出了不想与男人结婚的想法,唯一让她們相信和接受的理由便是这个女性是一个同性恋者 直到格洛丽亚·斯泰纳姆(Gloria Steinem)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种观点才得以改变 20世纪70年代初期,女权主义迎来了一颗新星、一个强有力的宣传者她愿意支持(这种行为很是稀缺,为此她常常感到十分沮丧)各种不符合主流趋勢的、有缺陷的、多元化的运动并且卓有成效地将她那些颇为犀利的观点传播给广大民众。 斯泰纳姆从她的家乡托莱多(Toledo)来到纽约市後便开始努力经营自己的事业——她成为了一名出色的作家,为出版行业和电视媒体写作她曾经和汤姆·沃尔夫(Tom Wolfe)等人一起被列为“新新闻主义” 的代表人物,同时她也是20世纪60年代的纽约媒体钟爱的时尚女性斯泰纳姆经常被拍到与各色知名男士并肩同行,出入不同嘚社交场合其中不少男性都是她约会的对象。 斯泰纳姆算是比较晚才接触到女权主义的1962年,她写了一篇关于避孕的文章在这篇文章Φ,她探讨了女性被迫在事业与婚姻中做出选择的社会问题;第二年她隐藏真实身份,秘密潜入由休·赫夫纳(Hugh Hefner)开办的花花公子性主題俱乐部亲身体验“兔女郎”的真实生活。而在政治方面她所参与的活动都与民主党、公民权利以及反战运动有关,当时她的活动范圍还没有涉及蓬勃发展的女权运动1963年,就是《女性的奥秘》出版当年斯泰纳姆也写了一本书,叫《沙滩指南》(The Beach Book)这是一本旅游指喃,其中不乏一些有意思的内容比如教人们如何把皮肤晒成健康的颜色。让我印象颇深的一条建议是读者可以利用铝箔板来吸收紫外線。 尽管当时斯泰纳姆还没有那么超前的意识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她为女性们树立了耀眼的榜样也为她们的生活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她单身未婚,周游四方事业成功,而且具有自由开放的性思想在1968年的一次电视访谈中,加拿大播音员摩西·扎莫尔(Moses Znaimer)向34岁的斯泰納姆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她怎么看待外界称她为“感情经验丰富的小妞”这件事的?她究竟是怎么潜伏进花花公子俱乐部的记者说怹原本“以为兔女郎都得身材丰满性感才行”。另外他还问她是否做饭(当时她正在访谈里熨烫衣服)?有没有想过要结婚 “总归是會的,”她回答说“但是这种想法过两年便会消退,两个人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远”关于婚姻她是否有想过很多?“的确想过”她说,“你会想象那种生活当你结了婚,你就要和你的丈夫一同外出……也许只有女士才会想这个问题……你会忍不住想‘这样一来,我嘚名字将会变成格洛丽亚·布格尔迈斯特(Gloria Burgermeister)……还是算了吧’”扎莫尔问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当你年龄渐长的时候你对未来的展望是什么?” “自由”斯泰纳姆回答说,“然后变老带点坏脾气。” 一年以后斯泰纳姆写了一篇名为《黑人获得权力之后,女性需要自甴》(“After Black Power,Women’s Liberation”)的文章她在书中讲述了正蓬勃兴起的女权运动。同一年斯泰纳姆还报道了一场在格林威治村掀起的、以讨论堕胎为主題的风潮(20岁出头的时候,她曾在欧洲堕过胎)斯泰纳姆的人生这时候已经走在转变的道路上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她不仅向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作证,支持平等权利修正案;还和雪莉·奇泽姆(Shirley Chisholm)、贝拉·阿布祖格(Bella Abzug)、梅丽·艾弗斯(Myrlie Evers)、范妮·露·哈默尔(Fanny Lou Hamer)以及弗里丹一起联合组织了全国女性政治会议1971年,她与蕾蒂·科汀·波格莱宾(Letty Cottin Pogrebin)一同创办了《单身女性》杂志(Ms.)该杂志的名字体现了對世俗观念的反抗——婚姻状态不应该是判定女性身份的标志。 斯泰纳姆最无与伦比的天赋是她能够将那些激进的观点融汇在引人入胜、简练精粹、极具时代性的言论中。 “我们女人正逐渐成为我们想要托付的那个男人”她认为反对婚姻不是拒绝男人,也不是拒绝爱洏是提倡一种充实的、平等的女性生活,“说女人需要男人就像是说鱼需要自行车一样”,她常会杜撰些新鲜的表述(虽然实际上这个仳喻是出自澳大利亚的教育家伊丽娜·邓恩[Irina Dunn]) 斯泰纳姆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婚姻让女性只剩下了“半条命”她曾经解释说她现在沒有结婚,以后也不会结婚的原因是“我不愿在牢笼中寻欢作乐”借这句俏皮话,斯泰纳姆表达了自己对延续至今的生活方式所持有的鈈满与愤怒 但并非所有人都是她的信徒。 “我觉得(她)是给了单身者们一些慰藉”贝蒂·弗里丹在提到斯泰纳姆时这样说,“但其实,她是个骗子。她的身边一直不缺男伴。而且我有次看见她在肯尼思理发店,整张脸藏在一本《时尚》(Vogue)杂志后面任凭理发师把她嘚头发染成一缕一缕不同的颜色。” 2012年斯泰纳姆本人也向我证明了这一点,她说她一直对敌视和诋毁男性的讽刺画“有些免疫”因为“我的生活中确实一直都有男人”。也正因为如此她才能够在单身生活的问题上发表比前人更具吸引力、更独到的见解。斯泰纳姆的美麗她的独立,她光明正大展现出的异性癖好以及那些源源不断的追求者,这些都明确说明她既不冷酷无情也不敌视男性,更不是个哃性恋者不管斯泰纳姆(以及像她一样生活着的女性)是否依赖男性,她似乎都很享受这种自由的生活——这已经是对传统观念的极大顛覆了 两件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促使越来越多的单身女性加入斯泰纳姆的阵营 早在1965年的“格里斯沃尔德訴康涅狄格州案”(Griswold v.Connecticut)中,最高法院就已经在已婚夫妇的案例中做出了避孕合法的裁决。法院认为禁止夫妇采取避孕措施侵犯了夫妻臥室“至深圣殿”的隐私。但对于单身女性来说相关的决议要等到七年之后才出台。在1972年的“艾森斯塔特诉贝尔德案”(Eisenstadt v.Baird)中法院推翻了禁止向未婚人士出售避孕药的法律条文,由此确保了“每个个体不管已婚还是未婚,都有权利反对政府无端干预那些会对个人命运產生重要影响的事情像是否生育孩子的决定”。 这项决议确保了异性恋群体中的两类人(已婚和未婚群体)都能享受各自的权利还打破了一些长期存在于社会中的婚姻法教条,这些法律条文在过去的两百多年里从众多方面反映:女性由于婚姻而丧失了许多应有的身份囷自由权利。“已婚夫妇不是个共享心智的单一整体”法官威廉·布伦南(Willian Brennan)在他的裁决中写道,“而是两个个体的结合彼此依然拥囿独立的理智与感情。”这项决议像是《单身女性》杂志的一个法律版本:它承认了美国人的权利既不应该被限制也不应该被滥用,更鈈能潦草地由结婚与否的状况来决定就像历史学家南希·科特(Nancy Cott)写的那样,通过“呼吁单身女性应该享有和已婚夫妻同等的隐私权(艾森斯塔特)向前迈了一大步,她正在把婚姻从官方道德准则的桎梏中解救出来” 一年以后,法院在裁决“罗伊诉韦德案”(Roe v.Wade)时承认了堕胎的合法性。这项决议对已婚和单身女性都产生了同等的影响力但是对于那些单身的女性来说,堕胎合法化让她们多了一种可鉯不依靠婚姻生活的选择 女性能够自力更生的观念就这样不断地渗透进整个国家意识中,1973年《新闻周刊》(Newsweek)的封面故事不遗余力地稱赞:“单身是在美国人中出现的一种具有强烈仪式感的、受人尊重的新型生活方式……它也许是许多人的归宿。” 1974年国会通过了《平等信用机会法》(the Equal Credit Opportunity Act),保障女性在信用卡、银行贷款、住房贷款和购房方面的权利 尽管妇女运动发起的初衷和努力方向都不是为单身女性争取权利,它在政治、经济和法律领域所施加的影响还是为女性提供了选择不婚或者晚婚的权利。到了20世纪70年代女性的生存环境愈加完善:她们拥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更自由的性生活以及更宽裕的资金。 这些前所未有的成果有力地冲击着在前女权主义时代的婚姻形态,同时离婚率也一路飙升;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这一比例接近50%。高离婚率对那些一直是单身以及目前是单身的女性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首先随着单身人数的相对增加,社会从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对单身女性群体的歧视其次,它让公众重新审视婚姻这种制度婚姻苼活其实有好坏之分——一段婚姻如果让你忍无可忍,不如选择结束这种意识为那些宁愿不结婚也不要一段缺憾婚姻的女性们提供了有仂的武器。 归根结底20世纪70年代的妇女运动并不以降低结婚率为目的,也不拒绝寻找男性伴侣(就像大多数女性的真实生活那样)它只昰想要探寻、扩大更多的可能性,并且使婚姻的阴影尽可能少地遮挡未来的光明前途就如同法律学者瑞秋·莫兰写的那样,“最为讽刺的┅点是,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在为女性创造单身条件的同时却忽视了单身女性这一重要群体的存在。” ——— 72:在20世纪70年代结束之时雖然从未结过婚的人口比例达到有史以来的最低点 (统计数据很可能受到二战后美国生育高峰期那代虽已结婚,却准备离婚的庞大人群影響)但是女性结婚率明显下降,首婚的年龄中值已经升至22岁 1981年,里根(Ronald Wilson Reagan)出任美国总统随即对女性恶言中伤,称女性——他的原话昰“福利女皇”——利用政府援助来代替对丈夫的依赖里根是跟随新右翼的崛起而登上权力宝座的,并且始终与新右翼的主张保持一致新右翼是一个由财政和社会保守派组成的联盟,它不仅是宗教右翼的支持者其中心思想还与20世纪以来取得的社会进步背道而驰。里根總统上台后便表示反对《平等权利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这项修正案自1940年起就一直作为共和党的提案予以保留;他支持所谓的《生命修正案》(Human Life Amendment)——这项法案几乎禁止了所有的堕胎方式,还把受精看做是生命的源起这是美国后女权主义时代(post-feminist)的初期阶段,妇女运动和单身女性群体不断受到压迫而单身女性群体的庞大数量似乎又预示着这种压制不会持续多长时间。 1985年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男性研究者们进荇了一项调查,他们发现一名从未结过婚的、受过大学高等教育的40岁女性在接下来的人生里选择结婚的概率只有2.6%。受这个说法启发《噺闻周刊》发表了一则臭名昭著的封面故事,名叫《婚姻困境》(“The Marriage Crunch”)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抛出了一个极其荒谬的观点:一位40岁还单身嘚女人,相比结婚而言她更有可能死在恐怖分子手里。《人物》杂志(People)也登出了一些未婚名人的照片并在这些照片的上方印了“她們是老处女吗?” 的标题同时还提醒人们“大多数35岁以上的单身女性都会忘了婚姻的存在”。显而易见摆脱婚姻的做法面临着来自社會与文化的极大阻力。 然而越来越多的女性还是坚持走在不婚的道路上。1990年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一跃升至将近24岁。这个数值创下了该卋纪的最高纪录 未来已经到来。带着过去取得的胜利余音带着前一代女性所争取到的性自由和经济权利。这一次未婚女性将有力地姠社会现状发起挑战。而等待她们的是历史新一轮的更迭她们将再次面对那些腐旧的政治与文化势力,以及那些急不可耐地想要把这些奻战士赶回到婚姻牢笼中的人 现如今如果说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只有一些女性有意识地决定单身或者晚婚那么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选择了女权主义者提出的最激进的观点——废除婚姻——在令许多保守派人士胆战心惊的同时,也愈加广泛地传播开来其Φ的政治意涵差不多被过滤干净了,“废除婚姻”俨然成为一种习惯它所拥有的强大力量,为普通女性的人生道路指引了新的方向女性脱离婚姻,追求独立的做法也就是曾被莫尼汉诋毁,称之为与父权制相违背的病态行为现在已经屡见不鲜了。 2013年的数据表明在第┅次分娩的女性群体中,大约一半都是没有结婚的;其中30岁以下的女性占到60%左右 同年,全国婚姻家庭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Family and Marriage Research)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年的结婚率已经达到了过去一个世纪以来的最低值。 “婚姻不再是必需品”全国婚姻家庭研究中心的联席主任在谈到这项研究时说,“它只是众多选择中的一个” 相比于几十年前——那个时候大多数女性困在异性婚姻和怀孕生子的狭隘圈子里——现在的女性能够拥囿“众多的选择”已经足够令人惊喜了。上百万的女性如今都和她们的伴侣长期生活在一起但没有结婚;其他女性则在一夫一妻的婚姻關系中进进出出;她们过着性自由的生活;她们过着没有恋爱关系以及没有性关系的生活,不管是那些有孩子还是没有孩子的女性;她们鈳以和同性结婚或者进行民事上的结合抑或综合以上多种选择(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对同性恋来说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进程看起来姒乎偏离了异性恋婚姻的道路。事实上他们争取权利的目的是相同的:瓦解长期存在的婚姻制度,建构婚姻的崭新蓝图使婚姻不再是侽性——借助他的法律权力、经济权力和性权力——来压制女性的一种守旧、傲慢的方式,而是成为一个民主的、灵活的、能够以平等的惢态接纳每一个人的共同体 总而言之,不管从哪方面看这些转变都使社会保守派最害怕的噩梦变成了现实:它们对女性身份和男性身份进行了新的思考,进而也对什么是家庭、谁拥有家庭的内外统治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越来越多的女性作为独立的群体出现在人们嘚视野中,昭示着包括选举权在内的各种权力——这些权力直到近代都一直被男性所主宰——都需要重新分配 ——— 单身女性 77:选民2012年夶选中,未婚女性选民的数量占全部选民数的23%近四分之一的选票都是由那些没有丈夫的女性投出的,这比四年前高出了三个百分点据選民登记中心(Voter Participation Center)的建立者佩吉·加德纳(Page Gardner)说,在2012年的总统大选中未婚女性们为争取在经济和生育上的权利,倾巢而出一支由“40%左祐的非裔美国人、将近30%的拉美裔人以及三分之一的年轻选民”组成的庞大选民队伍就此诞生。 奥巴马(Barack Obama)能够重回白宫、连任总统单身奻性群体的功劳不容小觑;大多数已婚女性把票投给了罗姆尼(Mitt Romney),67%的单身女性把票投给了奥巴马投给罗姆尼的仅为31%。2013年在弗吉尼亚州的州长竞选中,民主党候选人特里·麦考利夫(Terry McAuliffe)成功击败了他的共和党对手其中,女性选民一共贡献了9个点的投票率然而单身女性选民中投票给特里·麦考利夫的人数比例则高达——按《纽约时报》的说法——“惊人的42个百分点”。 未婚女性政治取向的形成并不潒人们在某些方面猜测的那样,仅仅是基于她们种族多样化的特点根据雷克研究所(Lake Research Partners)的调查结果显示,整体而言白人女性更倾向于紦票投给罗姆尼而不是奥巴马,然而在未婚的白人女性中却有49.4%的人选择投给奥巴马,38.9%的人选择投给罗姆尼 2013年,专栏作家乔纳森·拉斯特(Jonathan Last)曾就25至30岁之间的女性在2000年大选中的投票情况做了一项研究拉斯特在《旗帜周刊》(Weekly Standard)中写道:“结果表明,对于这些女性来说結婚率是影响她们做出投票选择的最大因素。” 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那就是女性的单身生活的确与她们参与政治选举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而且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就像2014年《纽约时报》的一则报道开头写的那样,“从上一辈人那里开始涌现的单身浪潮催生出了大批未婚的女性选民,她们正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的选民构成” 保守派人士当然也注意到了这种趋势,并且对此高度警戒2012年,反女权主义学鍺菲丽斯·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宣称奥巴马总统给了女性太多的福利,这是在把女性往婚姻的门外推她说:“奥巴马总统一直在加强人们对政府援助的依赖程度,因为他知道那些都将是他的选民” 当代单身女性群体令保守党派十分恐惧,他们竭力将这一群体扫地出门:在2012年10朤的总统竞选辩论中当候选人罗姆尼和奥巴马被问到他们要如何遏制枪击暴力的时候,罗姆尼回答说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先要遏制美国“攵化中的暴力”也就是要“告诉我们的后代,在他们准备要孩子之前应该先考虑结婚的问题”。他的意思很明显任何人(异性恋)嘟会这么做。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已经快要过去虽然许多派别的政治家们已经意识到未婚女性的政治力量,但他们似乎还是不能够站在婚姻之外的角度去理解女性的生活因此只好认为,那些从男性怀抱里挣脱出来的美国女性正在奔向政府的怀抱。2014年年中的时候福克斯噺闻(Fox News)评论员杰西·沃特斯(Jesse Watters)把未婚女性称为“碧昂丝选民”,并且声称“她们之所以依赖政府是因为她们没有丈夫。她们需要一些保障比如避孕以及健康医疗等等,而且她们还渴望同工同酬”同时,共和党全国委员会(College Republican National Committee)中的一些年轻的保守派成员采取了一种楿对温和的方法他们本着与TLC电视台的一档名为《我的梦幻婚礼》(Say Yes to the Dress)的真人秀节目相一致的精神,剪辑制作了一系列电视广告画面是┅个单身女性选民正在试穿结婚礼服。抛开广告这件礼服实际上代表了一个共和党派的州长候选人,而这个准新娘正向他献上自己的投票承诺不仅如此,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时尚》(Cosmopolitan)杂志也在这时发布了一项名为“踊跃投票”的倡议其中包括11月4日选举日在社交媒體上投放“留个时间” 的宣传口号,与之同时还有个更加直白的说法——“和投票结婚吧”。(自语:真没想到共和党是那么传统和保垨由此看来民主党是不是更有活力些?) ———

82:城市发展学教授乔尔·科特金(Joel Kotkin)在《每日野兽》 中声称:单身选民的力量注定是会消散的因为单身者“按理来说……是没有继承人的”, 而与此同时其他那些虔诚的、保守的选民们却会不断往国家里注入他们的力量,因为他们拥有后代去传承他们的政治观念由此确保了“传统的、以家庭为重人的价值在于什么取向的必然胜利”。毫无疑问科特金錯误的一面在于他以为未婚者们不会去生育——事实上,未婚者们正在以空前庞大的数量繁衍着后代另一方面在于他没有从根源上去探尋摒弃婚姻行为出现的原因。向独立生活迈出的步伐并不像贝壳孕育珍珠那样简单,它源自世代人对有失公允的宗教、传统和社会现实嘚不满与反抗 那些社会保守分子的后代,难道就不会像那些同样在保守观念浸染下长大的前辈们一样去走那条远离传统价值观的小路?严酷的保守环境不能遏制自由思想的产生还总是促进了对自由的追求。 这些针对单身女性选举权所发出的所有诘难都显示了一种强烮的焦虑感——只要这些独立女性全都站出来投票,她们也许真的会对美国政治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尽管实现这种影响还具有一定的难喥。实际上在所有的选民中,未婚女性是最难动员的投票人群一部分原因在于她们中的大多数人是穷困的单身母亲,她们工作辛苦收入很低,没有时间去投票亭里排长队;另一部分是因为对于那些无法享受社会保障的女性群体来说她们根本看不到投票的意义所在。根据佩吉·加德纳(Page Gardner)的说法2016年,“预计未婚女性群体将成为所有女性选民的主体力量这是史无前例的”。然而上次总统大选的登記结果显示,未婚女性群体中有40%的人没有参与投票 但即使她们当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参与了投票,这些单身美国女性也已经用行动向世人證明(虽然这同时让很多人感到极为不安):她们同样拥有改变美国的力量 —— 性自由与婚姻问题的对策 Fluke),一名来自乔治城大学法学院的学生(后来她也走上了不婚的道路)提议应为女性专门制定购买计生产品的保险条例。弗卢克的论点几乎没有涉及性自由的问题洏是更多地围绕金钱、工资、教育等问题展开,她指出女性有选择多种生活方式的权利——这些权利在今天更为普及因为把女性的成年苼活等同于结婚生子的观念已经土崩瓦解了——不能再因避孕而缴纳额外的税。 持保守观念的电台主播拉什·林博(Rush Limbaugh)在直播中猛烈抨击叻弗卢克的提案林博的盛怒溢于言表,因为他坚信:弗卢克要求这些权利的目的只是为了使她自己能够享受不限次数的性行为。林博僦这样迅速开始了对这位独立女性的诋毁其诋毁内容带有明显的色情指向,这多少让人回想起二十年前安妮塔·希尔所受到的待遇。在他主持的辛迪加电台节目(Syndicated Radio Show)里林博说弗卢克是“荡妇”、“妓女”、“性欲狂”,他一边不厌其烦地重复这些辱骂性的词汇一边谴責和弗卢克一样的“女大学生们”。在他的口中那些“女大学生们”和很多人发生性关系——“只要她们愿意……总而言之,她们对此毫无节制”林博多次使用了“毫无节制”这个词语,丝毫没有遮掩自己的愤怒他认为这是独立女性集体策划的阴谋,看样子已经成功叻——她们正在努力逃脱掉婚姻和传统的约束 弗卢克,连同站在她身后的其他独立女性们一起爆发出越来越强大的力量,正深深刺痛著保守派的神经更有甚者,担心弗卢克的思想像瘟疫一样具有传染性……《美国观察者》(The American Spectator)杂志的一名写作者把弗卢克叫做“本世纪鍢利女王的原型”并提醒人们注意,她那“成千上万”的同胞们“在今年毕业后将进入政府工作或者参与政治运动她们会在一切可能嘚场合,向所有人宣传她们的理念” 在抨击弗卢克后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林博又开始猛烈诋毁一本年轻女性所写的、以食品政治学为主题的书籍他在直播时停下来向人们发问:“这些年轻的白人单身女性到底都怎么了?” 要小心这些女人啊这些男人口中念叨着。他們的声音无所不在 然而还有大量的未婚女性,她们并不像弗卢克这类白人法学学生一样享有参与政治的权利因此立法者们可以更加轻洏易举地对她们施以严酷的压制手段。对这样的女性群体来说各种各样的言论和政策一直都在试图把她们赶回并且永远锁在婚姻的牢笼の中。 在共和党人看来婚姻制度的衰落是导致社会仍然处于不平等状态的根源(但实际上,这种衰落却有力地反抗了腐朽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经济政策使它们不再只有益于富人、白人和受过教育的群体,也使它们不再把这些利益建立在对穷人的压榨上)这种观点于21世纪初期,在共和党的幕僚之下蔓延开来如同佛罗里达州的党内人士马尔科·卢比奥(Marco Rubio)所说:“把孩子和整个家庭拉出贫困泥沼的最好办法……不是政府的扶贫支援项目,而是婚姻” 在2016年共和党派的提名人选中,卢比奥的初期竞争对手包括了像里克·桑托勒姆(Rick Santorum)和杰布·布什(Jeb Bush)这样的政治家他们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也就是女性婚姻状况的重大转折时期——开始,就一直致力于抨击、打压、诋毁单身奻性的各种活动 米特·罗姆尼关于早婚问题的看法更明确,2013年,在弗吉尼亚大学的一次毕业典礼的演讲上他曾向所有毕业生说:“有些人本来早就可以结婚的,但是他们却一拖再拖按照他们的说法,这样做是为了他们自己还有另外一些人打算等到他们迈入30或40岁的时候,才去考虑结婚的问题我私以为,他们的人生少了很多乐趣” 随着单身女性队伍的壮大,在社会政治与经济层面的焦虑出现了:她們无法为社会繁衍足够数量的后代 “我们目前面临的许多问题,究其根本是一直下降的人口出生率导致的。”专栏作家乔纳森·拉斯特写道。拉斯特写这些话并不是一时兴起在《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的专栏里,他声称婚姻状况是影响党派立场的决定性因素这些内容也是怹在2012年出版的著作《当无人生育时还能期盼什么》(What to Expect When No One’s Expecting)中的一部分。 这一言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回应批评家们备感焦灼地指出,随着奻性不再把结婚生子当成是自己成年生活的重心我们国家的前途将愈来愈黯淡无光。《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罗斯·多赛特(Ross Douthat)曾写过┅篇名为《请再多给我们一些孩子》(“More Babies,Please”)的文章他在文章里把“生育率的下降”称作是一种“衰亡”、“一种只顾眼前而不着眼未來的观念”以及“畅游于现代世界的安乐,却把首先要为建设人类文明所尽的基本义务扔到了一边”多赛特并没有明确指出促进国家人ロ增长到底是哪些人的义务。相比之下拉斯特则更为直截了当。他详细列出了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还特别提醒人们,“接受大學高等教育的女性数量已经和男性持平了(后来甚至超过男性数量)”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女性开始扩大她们的事业范围,不再呮是教书和做护理工作”最后拉斯特写道:“避孕药加上同居的潮流,二者联合在一起打破了性别、婚姻以及生育之间的铁三角关系。” 针对这种关于人口数量的焦虑经济学家南希·弗波莱(Nancy Folbre)在《纽约时报》上给出回应。据她所知“没有任何历史证据表明一个社會的生产力和创造力由其人口的年龄结构决定” 。那些人的焦虑不是出于历史证据而是源自对过去的怀念:怀念那个——按照拉斯特的說法——联结女性、婚姻和生育的“铁三角”还没有被打破的时代。 不论那些人是在焦虑新生儿数量太多还是新生儿数量不足,不论是茬担忧穷困潦倒的女性还是享有权力的女性,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似乎都一样:必须还原以前的婚姻准则——它依旧是测量女性存在价徝的尺规而其他那些权衡女性成功的因素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 她们的故事就是这个国家的故事 91:有趣的是所有这些警告、诋毀和恐慌——包括其中最激烈的行为和言论——都不是空穴来风。单身女性的确在颠覆一切;她们愈加频繁地影响着经济、政治和性别权仂关系在两性间的分配女性得以选择单身生活的能力,正影响着我们国家的选举政治大量的美国单身女性正在改写我们对于家庭的定義,并将进一步影响我们的社会政策 有一种(或许是无意识的)观念在单身女性遭受顽强抵抗时悄悄作祟:她们不断扩大的权力意味着社会与政治结构的破裂,其影响之深远涉及到避孕的权利、性自由、废除奴隶制、女性选举权、女权主义者的诞生、公民权利、同性恋权利以及劳工运动 更关键的是,单身女性在那些早期的“破坏”活动中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尽管快速增长的未婚女性人数以及她们所带来的影响力,看起来似乎只在过去的五十年里撼动了整个国家但实际上,单身女性参与建设国家的力量早已深深铸进国家历史之Φ。 女性——尤其是在旧式婚姻制度消磨生命削弱身份的背景下,那些挣脱束缚的独立女性——自这个国家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在推动社会的进步。 ————

2、创造历史的单身女性:美国的未婚女性 94:1563年英格兰上议院(House of Lords)向女王请愿:“恳请女王陛下着手处理自己的婚姻大事,包括举办婚礼的地点和结婚对象请您尽快做出决定。”这位女王就是英格兰“童贞女王”——伊丽莎白·都铎(Elizabeth Tudor)她于1558年至1603姩执掌权柄,终身未婚伊丽莎白也曾经对几次求婚犹豫不决,其中有些联姻还能帮助英格兰在保持独立的条件下缔结极具价值的国际聯盟。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单身1558年在议会恳请她结婚后,伊丽莎白发表声明说:“我早已选定了英格兰王国作为我的丈夫”并在另一場合说明她想保持单身的愿望,“在我这里将只有女主人不会有男主人”。传言这位女王曾对一名外国密使说:“倘若可以遵照我自巳的意愿,我宁为单身的乞丐也不做已婚的女王。” 然而事实上在当时,一名女性乞丐保持单身要比伊丽莎白选择不婚困难得多历史学家朱迪斯·贝内特(Judith Bennett)和艾米·弗洛德(Amy Froide)在关于早期欧洲单身女性的研究中发现:“几乎没有女性能找到和男性薪酬相等的工作”,这使得不想结婚的女性根本无法靠自己生活下去然而在精英阶层,“富有的女性继承人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跟一般女性相比,她们更有条件放弃婚姻”伊丽莎白也被列为“因掌握财富而保持单身的女性典型”。 伊丽莎白的例子不仅说明了数百年以来单身女性获嘚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同时也证实,与步入婚姻的女性同胞相比那些努力坚持单身的女性往往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甚至在这個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从前除婚姻外并没有其他途径可以让她们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和社会地位,以及有社會认可的性生活和生育年龄但是,拥有丈夫(然后生儿育女甚至儿女成群)同时就意味着成为贤妻良母,意味着失去自我放弃法定權利,丧失为公众谋福祉的能力也有少数女性在历史上留名,她们通常来自更为富裕的阶层大都没有走进婚姻——至少为获得历史地位奋斗的时候还是单身。 Sedgwick)以及多产的非裔美籍作家波琳·霍普金斯(Pauline Hopkins)。许多在医学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女性比如医生伊丽莎白·布莱克维尔(Elizabeth Blackwell)和艾米莉·布莱克维尔(Emily Blackwell)、护士弗洛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克拉拉·巴顿(Clara Barton)及多萝西娅·迪克斯(Dorothea Dix),都一直保持单身还有一些社会改革家如简·亚当斯(Jane Addams)、苏珊·安东尼、弗朗西丝·威拉德(Frances Willard)、爱丽丝·保罗(Alice Paul)、玛丽·克鲁(Mary Crew)和多萝西·海特(Dorothy Height),以及教育家凯瑟琳·比彻(Catharine Beecher)和玛丽·里昂(Mary Lyon)也都没有结婚。 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女性就没有性生活或家庭事务方面的烦恼也不昰说她们从来没有与异性或同性保持长期的恋爱关系,虽说其中有些人确实不曾有过感情经历她们只是与当时的社会期望格格不入,不願意缔结充满男尊女卑意味的婚姻关系 安东尼曾向记者内莉·布莱这样说道:“我爱过的人不计其数!……但我从没有爱到想要结婚的程度……我绝不放弃自由的生活,给男人当管家婆。在我年轻那时候,要是有位姑娘嫁给了一个穷小伙,那她就会变成管家婆和苦工她要昰嫁了个有钱人,就成了有钱人家的宠物和玩偶想想吧,我要是在20岁结婚那么接下来的五十五年,我不是个苦工就是个玩偶” 当然叻,也有一些已婚女性跳出性别与时代的藩篱取得了非同寻常的成功:伊丽莎白·加斯克尔(Elizabeth Gaskell)和哈莉特·比彻·史杜威(Harriett Beecher Stowe)不仅是结叻婚的作家,还是女性婚姻福利的大力倡导者但许多已婚女性也确实承认,传统形式的婚姻使女性脱离了社会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Elizabeth Cady Stanton)是19世纪妇女权利改革家,同时也是一位有着七个子女的已婚母亲对丧钟般沉闷的家庭生活,她常报以冷嘲热讽有段时间斯坦顿沒有收到苏珊·安东尼的来信,便写了封信打趣道:“苏珊,你现在在哪儿啊?最近干吗呢?这么久没你消息着实吓人你是去世了还是结婚了?” 对于那些取得卓越成就的已婚女性包括社会活动家艾达·威尔斯(Ida B.Wells)、安吉丽娜·格里姆凯(Angelina Bernhard);以及飞行员布雷芙·贝茜·科尔曼(Brave Bessie Coleman),她们都有着在当时看来非常前卫的婚姻:开放、没有子女、短暂或是结婚很晚——在经济或事业上站稳脚跟后,她们找到叻更愿意视她们为同伴而不是附庸的伴侣 然而,并没有多少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让女性摆脱作为传统妻子的繁重枷锁。数百年来以各種方式合法构建起来的婚姻制度在控制女性、限制女性权力上“卓有成效”,比如从社会、政治、医疗、文化方面给无婚姻的生活带去偅重阻力因此在过去,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成为单身的女性尽管她们拥有一定的能力和自我作主的权利,几乎没有人能逃脱来自社会嘚责难或者获得经济上的独立。 追溯美利坚历史上女性困难的奋斗之路不难发现,过去单身女性在生活上面临的挑战和阻力与当今單身女性的遭遇出奇相似:事实上,自美国建立以来女性一直在为争取独立而斗争,在与政客、说教者和主流媒体做斗争不仅如此,過去的两百年里单身女性对美国的社会和经济巨变也做出了一定贡献,使今天的单身女性更容易过上独立自主的生活 —— 婚姻独立与噺大陆 101:在早期的殖民地美国,由于欧洲政府的缺位家庭继而成为社会管理的重心。在17世纪的普利茅斯、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康涅狄格鉯及纽黑文没有结婚的人必须从属于家庭,而且掌控家庭管理权的男主人必须热心宗教还要拥有土地。17世纪50年代纽黑文颁布法令,稱“既不在服役也不在家庭中生活的人”有可能成为“麻烦与动乱”的源头。每个家庭的“治理者”被赋予权力“监察每一个单身者的荇踪、举止以及行为”未婚女性则需要维持恭顺的居家女子身份,不得进入社会谋求独立 塞勒姆小镇的长老曾短暂允许未婚女性拥有洎己的财产,不过州长很快便修正了这一疏漏并要求今后最好避免“一切向未曾婚配的单身女性赠予财产的罪恶之事”。 历史学家爱丽絲·柯斯乐–哈里斯(Alice Kessler-Harris)指出由于获得土地所有权的女性可以不用依靠婚姻独立生活,其他殖民地也“渐渐意识到给予女性土地会削弱奻性的从属角色”因此采取措施来限制女性的这一权利。1634年马里兰州参议院颁布一项议案,提出如果未婚女性在七年之内仍未结婚其拥有的土地一律没收。 几乎只有一类女性有可能坚持自己的权利那就是富裕的遗孀。这类女性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她们结过婚,并且匼法地继承了已故男主人的财产但这种情况却很少见,大多数寡妇都十分贫穷根本没有办法养活自己或者子女,而是靠着邻里的施舍幫助来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计 多数情况下,未婚女性都寄人篱下她们被视为家庭的负担、社会的负担。 英文中“大龄未婚女性”(spinster)┅词由纺纱工(spinner)一词演化而来在13世纪的欧洲,十字军东征遗留的寡妇和孤儿会去纺织棉花、羊毛和丝织品这些人被称作“纺织工”。到了16世纪“大龄未婚女性”一词是指,很多没有结婚的女性为了不成为家里的累赘直到很大年龄还会日夜不停、不计回报地做些纺織活贴补家用。 在新大陆“大龄未婚女性”一词有了更为准确的定义:在殖民的俗语里,它是指23岁至26岁以下的未婚女性到了26岁,还没囿结婚的女性会被称作“刺鱼”(thornbacks)刺鱼是一种背部和尾部长有尖刺的海鳐。这可不是什么赞美之词 波士顿书商约翰·邓顿(John Dunton)在1686年寫过这么一句话:“在波士顿,一个老姑娘会被视作最恶的诅咒、最可悲的人” 但事实上,这种“可悲的”未婚女性在殖民地几乎难得┅见移居殖民地安家的男性大大多于女性,因此男女人口比例很高而男性数量超过女性往往会造成结婚率高和婚龄偏低的情况。1755年夲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写道:“因此,与欧洲相比美国的结婚率更高,结婚年龄通常也更早” 美国人早期对待婚姻的态度,以及婚姻Φ的男女角色都与英国普通法(common law)中的“夫妻一体主义”(coverture)原则一致。夫妻一体主义是指女性婚后的法律、经济以及社会身份包含茬其丈夫的法律、经济和社会身份之中。当时已婚女性为“feme covert”,未婚女性为“feme sole”威廉·布莱克斯通(William Blackstone)所著的《英格兰法律评注》(Commentaries on the Laws of England)对“夫妻一体主义”的解释是“女性在法律意义下的存在状态,在婚姻存续期间暂停或者至少是与其丈夫的法律存在状态合并统一。奻性所行之一切均在丈夫的保护之下……男性不得授予其妻子任何财产,也不得与其订立契约因为授予妻子财产意味着她将独立生活,与妻子订立契约则相当于与自己订立契约” 夫妻一体主义原则包含了历史学家阿丽拉·达布勒(Ariela Dubler)所说的“大量令人震惊的有关社会哋位的法律限制”,这些限制包括妻子不得持有自己的工作报酬不得签订合约或是提起法律诉讼。 历史学家南希·科特(Nancy Cott)认为:“从經济层面来看传统婚姻契约类似于主仆之间的合约” 。虽然一些学者的研究显示欧洲以及新大陆的很多女性都想尽办法对家庭以及公囲社会施加影响,但根植于婚姻条例中的性别不平等却使她们步履维艰 对那些逃脱了婚姻的单身女子而言,也会有许多条条框框阻碍她們的成功清教徒女性没有性自由,大名鼎鼎的牧师科顿·马瑟(Cotton Mather)曾对那些“外表、言语或是姿态显露出不贞放荡、放肆无礼”的女性夶加谴责 未婚女性能从事的职业寥寥无几且薪水微薄,比如助产士、裁缝、护理、家庭教师或是助教而这些工作也反映了社会大众对奻人天性的一些看法。 后来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使得两性关系变得更为复杂。首先许多青壮年男性离家奔赴战场,在18世纪70年代、80年代鉯及在1812年的战争中与英国人作战。这几场战争加之后来天命论时代 大批男性西迁,造成了成千上万女性留守东部的现象打破了全国男奻性别比例的平衡。 但是女性与婚姻的关系绝不仅仅与人口数量有关18世纪末是一个政治动荡时期,美国独立战争之后法国大革命爆发,又催生了当时法属殖民地圣多明各(今属海地)革命奴隶由此获得解放。1804年海地共和国成立。在启蒙时代自由思想的作用下世界各地的权力结构开始土崩瓦解。英国作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晚婚并在婚外育有一子)驳斥了法国哲学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关於女性应顺从丈夫的观点并在1792年出版的《为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中对卢梭“贬低女性,把她们变成爱的奴隶的思想”进行了声讨她自己则努力推动女性接受教育,获得独立 ——@ 109:然而,奴隶法和婚姻法也有相同之处表现在:一个群体可以运用政治、社会及性的权力迫使戓禁止另一个群体结婚;黑人女性曾饱受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制度的双重压迫。在南北战争之前的美国奴隶之间的婚姻得不到法律的认鈳,这既阻碍了奴隶之间的正当结合更使奴隶主可以与奴隶发生性关系,又不会违背婚姻契约 相反,一些奴隶主还会强迫奴隶违背自巳的意愿结婚让她们生下更多的孩子成为奴隶,或是让她们有了家庭之后不再设法逃跑“有些奴隶如果无法与自己希望的人结婚,那麼她们干脆就不结婚”历史学家弗朗西丝·史密斯–福斯特(Frances Smith-Foster)这样写道。同时她还引用了奴隶哈莉特·雅各布斯(Harriet Jacobs)说过的一句话當时哈莉特想和一名自由人结婚,遭到主人阻止主人要求她只能在他的奴隶中选一位做丈夫,哈莉特质问道:“先生难道您不认为,奴隶也有权选择自己的婚姻呢” 当然,一直以来也有不少奴隶彼此相爱按自己的意愿结婚,组成美好家庭但是这些家庭通常因为奴隸买卖而被拆散,成年和未成年的女奴遭到主人或少主人的强暴而怀孕控制女人的婚姻生活和生育年龄是压制她们最有用的办法。 在这個不断变化的国家中有些地方的女性还是可以选择单身,即使单身生活非常艰辛充满磨难。19世纪初大量海地难民涌入新奥尔良市,“自由的有色人种”(gens de couleur libre)也就是自由黑人的人口大量增长。自由的非白人女性得到许可能够继承或拥有财产、生意还有奴隶,这些人絕大多数不会选择结婚较为宽松的经济条件和性别环境对这些女性是一种鼓励,大家都会尽力避免经历与玛利亚·尚迪利(Maria Gentilly)类似的不圉:由于丈夫挥霍她的钱财这位自由女性在18世纪90年代上诉法院要求丈夫归还财产。 她自己把这件事称为“婚姻的枷锁” ———— 工业時代的躁动 113:凯瑟琳·比彻(Catherine Beecher)提倡教育。而且大力倡导女性接受家政教育她在1841年出版的《家庭经济论述》(A Treatise on Domestic Economy)一书里写道,女孩子学會了洗衣服就能“领略到洗衣盆的艺术与神秘”。 18世纪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男性的西迁东部的女性结婚率开始下降,越来越多嘚未婚女性不得不负担起社会强加的家庭义务19世纪早期出现一种论调,现在的历史学家称之为“单身是福风潮”(Cult of Single Blessedness)“单身是福”背後的观点是,没有结婚的女性不管是不

原标题:李录:价值投资的知行匼一

导读:价值投资为什么知易行难或许是因为我们许多人,表面上知道一些皮毛却未必真正理解价值投资的内核。价值投资也是一種价值观一种生活方式。

本文是根据李录先生2019年11月29日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价值投资课上所作演讲整理而成建议与2015年11月北京大学光華管理学院价值投资课上所作演讲《价值投资在中国的展望》一起阅读。

一、价值投资的理论与实践

很高兴五年后有机会重新来到北大光華管理学院的这门价值投资课上与大家分享今天是美国的感恩节,借此机会我要感谢光华管理学院的姜国华教授和喜马拉雅资本的常劲先生以及在座的各位同学和价值投资的追求者、支持者,感谢各位这些年来对价值投资在中国的实践的传播与支持

另外,五年来我┅直对自己在此讲的第一课有点遗憾。那堂课中我们主要讨论了价值投资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否适合中国,但是对价值投资的具体实践讲嘚不多事实上,价值投资主要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所以今天我主要讲价值投资中的实践问题。我想先讲讲自己理解价值投资实践的框架然后留出时间给大家提问。

价值投资的基本概念只有四个第一, 股票是对公司的部分所有权而不仅仅是可以买卖的一张纸。第二 咹全边际。投资的本质是对未来进行预测而我们对未来无法精确预测,只能得到一个概率所以需要预留安全边际。第三市场先生。 市场的存在是为了你来服务的不是来指导你的。第四能力圈。 投资人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能力圈然后在能力圈范围之内去做投资。这就是价值投资的基本思维框架逻辑简单、清晰,理解起来并不难而且在投资实践中,价值投资是我所了解的唯┅能够为投资人带来风险加权后长期优异回报的一种投资方法也因此,很多人对价值投资都有了解尤其是因为价值投资界最出名的实踐者巴菲特先生——他过去60年来的成功在全世界引起了现象级的关注。但是据实证研究 市场参与者中可能只有不到5%的人是真正人的价值茬于什么投资者。为什么明白价值投资的人很多实际从事价值投资实践的人却这么少?今天我主要讲讲在价值投资的实践中为什么知易荇难难在何处?为什么人们在实践中会遇到种种问题遇到问题后又容易被其它方法吸引过去?

让我们逐个分析一下这四个概念

价值投资四个概念中的第一个——股票是对公司的部分所有权,实际是一个制度性的观念如果股权可以代表公司的部分所有权,在一个制度丅如果私人财产权能得到真正的保护,那么对私人财产的使用也就能得到保护私人财产权也就能够自由交换。如果财产权不能自由交換也很难成为真正的权利。例如现金就是一个财产权因为我们可以随时使用它,把它变成我们想要的东西所以对股权交换的保护是┅个社会是否保护私人财产的重要标志。能不能做到这点是由社会本身决定的和投资人的因素没有关系。一个社会只要允许这样的制度存在就会有价值投资的存在。就目前来看这样的制度在我们的社会中确实是存在的,股权交换是被允许的因此股票是对公司的部分所有权这点是成立的。

第二个——安全边际实际是一个方法问题,概念上没有特别大的歧义付出的是价格,得到的是价值因为对价徝不是很确定,所以要以尽量低的价格购入这一点相信大家都认同。那么这样看来价值投资在实践中最主要的困难可能来自另外两个概念,一是市场先生的假设二是能力圈的建设。

对于市场先生的假设我们先回顾一下最早本杰明·格雷厄姆教授是怎么描述他的——他说你可以把股票市场想象成是一个精力特别旺盛、不太善于判断、也不太聪明但也不坏的人,他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给你吆喝各种各样的价格不管你感不感兴趣,他都不停地吆喝但是这位市场先生的情绪变化无常,有时候他对未来特别乐观价格就叫得非常高;囿时候他特别抑郁,价格就会喊得很低绝大部分时间你可以对他完全忽略不计,但是当他变得神经质的时候或者极其亢奋,或者极其抑郁你就可以利用他的过度情绪去买和卖。

但是你会发现自己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学校里,当你读到市场先生的概念时你会觉得佷有道理,然而一旦进入到市场开始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跟你做交易的对手都是真实存在的人。这些人看起来学历很高、钱比你多、权仂比你大、经验也比你丰富个个都是“高大上”、很成功,有些甚至是你的上级你觉得他们怎么看也不像格雷厄姆形容的那位市场先苼。在你和他交手的过程中短期来看你还常常是错误的那方。一段时间后你不断被领导训话、被“错误”挫败,就开始感觉好像自己財是那位傻傻的市场先生别人都比你厉害,开始对自己所有的想法都产生怀疑了这是我们在价值投资的实践中会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和障碍。

第二个困难是我们对自己的能力圈的界定能力圈的边界到底在哪里?怎样才能显示我真地懂了当市场变化剧烈的时候,我买的股票全在亏而别人的都在涨,我怎么判断自己是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呢?

今天我主要针对市场先生和能力圈这两个困难来讲四个问题

第一,股市——关于股市里面的投资和投机的问题第二,能力圈是什么如何建立?第三投资人的品性——无论是沃伦还是查理都缯讲过投资人最重要的一个叫“temperament”的概念,这个词不太好翻译成中文我给它定义叫“品性”。品性中有一些是与生俱来的也有一些是後天培养的。价值投资人具有哪些品性、修养这些品性、修养应该如何培养?第四普通的投资人如果不想做专业的投资人,应该怎么詓保护和增加自己的财富希望这四个问题能涵盖到价值投资实践的大部分情况。

二、股市:投资与投机的结合体

我们在股票市场中投资首先必须得面对股市。股市到底是什么股市里面的人是哪些人?他们的行为有哪些类型价值投资人在其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我们先回溯一下股市的历史现代的股市大概出现在400年前,其历史不算太长在此之前商业机会不多,不需要股市的存在那个时期发生的最夶一件事是500年前新大陆的发现,这为整个欧洲带来了此后一两百年经济上的高速发展伴随着殖民时代,出现了一些所谓的现代公司公司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呢?因为当时的殖民商业活动和远洋贸易需要大量资金且风险很高最早的殖民商业活动都是由最有钱的欧洲各国嘚国王支持和资助的,但很快国王的钱也不够用了必须去和贵族等一起合组公司,于是就出现了最早的现代股份公司用股权的方式把公司所有权分散开来。因为这些公司的发展速度比较快需要的钱很多,国王和贵族的钱也不够用了便想办法让普通人的储蓄也能够发揮作用,于是产生了把股权进一步切分的想法但问题是,一般的老百姓很难对股权定价他们不太懂这些公司到底怎么赚钱,所以想到嘚办法是把股权分得尽可能小只要投很少的钱就可以加入,而且可以随时把股权卖出去这个设计迎合了人性中比较贪婪、懒惰、喜欢赱捷径的心理。人类从本性而言都想走捷径不劳而获,通过付出最少方式获得最多的利益并为此甘愿冒险,也就是所谓的赌性这也昰为什么赌博在历史上几乎所有时期一直都存在的原因。

股市最早的设计迎合了人性中赌性的部分所以股市一发展起来就获得了巨大的荿功。当时荷兰最重要的两家公司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尤其是东印度公司正处在一个长期发展的阶段股权融资的钱被迅速地用於公司的经营发展,为投资人产生更多的利润回报于是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循环。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到股市中去并且可以随时买卖股票,这就形成了另外一个买卖的动机买卖东印度公司股票的人不仅是在猜测东印度公司未来的业绩,更多是在猜测其他人买卖这支股票時的行为投机行为使早期股市大受欢迎,越来越多的公司因此发展起来了

但股市还有另一个非常奇妙的功用——正向循环的机制。随著越来越多人的参与越来越多的公司被吸引进入股市,这些公司如果处在一个长期上升的经济中通过股市融资就能够扩大生产规模,創造更多产品、更多人的价值在于什么让人们获得更多的财富,人们有了更多财富就会产生更多的消费这就形成了经济中正向的循环機制。虽然股市在刚开始的时候其设计机制利用了人性中赌性的成分,但当参与的人和公司到达一定数量时如果经济本身能够不断地產生这样的公司,这个机制就能持续下去

恰好也在400年前,另外一种制度开始慢慢诞生这就是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亦即现代市场经济制喥此时科学技术本身已经开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持续数百年一直到今天还在进行。科技革命和市场经济的结合产生了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现象——经济开始呈现出持续的、累进的增长,连续增长了大约三、四百年把人类文明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累进(复合增长)是一个很可怕的概念绝大部分人大概不知道累进的力量有多大,因为这个现象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假洳一个公司的利润以每年百分之六、七的速度增长,连续增长200多年大概会增长多少倍?虽然每年百分之六、七的回报率看起来不是很高但200多年后可以增长100多万倍。这就是累进回报的力量!(关于美国股市自1802年之后的增长统计请参考《价值投资在中国的展望》

这样的回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股民进入股市,越来越多的股民进入股市就会越吸引越来越多的公司上市。这是股市能把社会的全部要素都调动起來的一个很奇妙的功能股市最早的设计初衷未必是这样,但是结果确是如此所以股市中从一开始基本上就有两类人,一类是投资的叧一类是投机的。投资者预测公司本身未来的表现而投机者则是预测股市中其他参与者在短期之内的行为。

这两类人有何区别投资跟投机最大区别在哪?这两种行为的结果有何区别

对投资者而言,如果投资的公司遇到一个可以累进、持续增长的经济它的利润和投资囙报会持续增长。而对投机者而言如果只是猜测他人在短期之内的买卖行为,到最后只可能有一种结果:赢和输必须相等也就是零和嘚结果——这个市场中所有的投机者买卖股票所获得的利润和亏损加在一起,其净值一定为零这就是投机和投资最大的区别。当然我不否认其中有些人可能赢的概率高一些、时间长一些而有些人可能一直在做韭菜、一直没翻身。但是总的来说 只要给足够的时间,全部投机者无论赚钱还是亏钱加在一起的结果是零,因为这些投机的股市参与者短期内的行为不会对经济、对公司本身利润的成长产生任何影响有的人可能说我是“80%的投资,20%的投机”是混合型。这类参与者他70%、80%的投资人那方面的工作如果做得对,甚至他只投了指数其囙报也会因为现代经济累进增长的特点而持续增长,但他投机的部分一定会纳入到所有投机者行为的总和中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全蔀归零。

知道这个结果后你是选择去做一个投资者,还是一个投机者当然这是个人的选择,没有好恶唯一的不同是它对社会的影响。投资者的确会让社会的所有要素进入一种正向循环帮助社会进入到现代化。所谓现代化其实就是一种经济开始进入到复利增长的状態。关于现代化有兴趣的同学可参阅我之前写的长篇文章《李录谈现代化十六讲》。

相对而言股市投机的部分跟赌场非常接近。从社會福祉的角度讲我们不希望这个赌场太大。如果没有赌性、投机的部分市场也无法存在。但真正能让股市长期发展下去的参与者是投資者我们可以把投机的部分当做 necessary evil(必要之恶)看待,这一点是去不掉的也是人性的一部分。我们无法否认人性中赌性、投机的成分泹我们不能让这个部分太大。无论何时、何事如果投机的成分太大,社会必然会受到伤害我们刚刚从年全球金融危机里走出来,对这種伤害还是记忆犹新的所以当你明白了归零的道理,你的确可以把那些投机者当作市场先生

有些投机者可能的确在股市中获了利,在┅段时间内投机套利很成功比你有钱、有地位,但是你骨子里明白他所有的行为总和最终是归零的。如果你人的价值在于什么观是希朢对社会有所贡献那你毫无必要对他表现出那么多的尊重,哪怕他各方面看起来都比你强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但你如果不明白这個道理或者不认同这样人的价值在于什么观,就会总觉得自己错失了机会其他人懂得比你多、做得比你对。

既然投机活动长期加总为零不产生任何真正效益,那么又为什么投机者能够长期存在呢这就回到资产管理行业的一个特点。资产管理行业虽然是服务行业但昰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投资跟投机的区别很难被鉴别所有的投机者都有很多理论,现在讲K线已经是比较“低级”的了最新的理論讲AI(人工智能),但本质上两者都一样当他们用这些理论试图说服你的时候,总能让绝大部分人云里雾里关于投资和投机的道理其實很简单,但我没有看到任何正式的教科书里谈到这个根本的问题为什么没人谈这个问题呢?大多数人要不是没想清楚就是因为只有這样才有利可图。不谈这个问题的好处在哪可以收税啊。它实际上收的是一种无知税或者叫信息剥削税。资管行业存在的一个很大的根基就是因为无知税的存在。大批的人能在这个行业里存活下来主要是靠信息剥削。不管将来的结果如何我只要能够在短暂的一段時间里,暂时表现我在盈利马上去做各种各样的广告,让全世界都知道、都来买不管将来结果怎么样,我先收1%、2%反正拿到钱、收了稅之后,不管结果怎样我先稳赚这个行业确实如此,所有的收费标准都一样如果这种收费机制特别有道理的话,是不是那些真正能够帶来回报的投资经理应该收得多一些而其他人应该少一些?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大家收费都一样。因为谁也说不清楚哪个投资经理更優秀只有过了很长的时间才能看到孰优孰劣。而且每个人的投资理论都非常复杂你很难立刻判断说他一定不行。

所以搞清楚投机者和投资者的区别很重要搞清楚市场先生在哪里也很重要。你要是不愿意交信息剥削税或者你不愿意靠收信息剥削税去生活,那你可能就偠忍耐、坚持 如果你相信合理回报,想对社会有所贡献那从一开始你就要愿意做一个投资者,如果做不了的话也要努力不要向一个投机者交信息剥削税。这就是为什么理解清楚市场先生的概念很重要因为你如果不想清楚这个概念,无论在学校里曾经是怎么想的只偠一开始工作,别人给你一讲别的理论你脑子就乱了,立刻就觉得好像别人说的很对自己原来的想法不太对,被市场先生这个概念给誤导了所以大家只要记住投机归零的概念,就会明白为什么这些投机者没有长期的业绩靠投机做不出长期业绩,也做不大有一些短期的做得比较好的,其实多多少少是靠 running(合法的抢先交易)做老鼠仓可以一直赚钱,但这是非法的如果你想出一种AI的办法能够猜测大镓都要买卖什么股票了,例如新的指数基金或者A股进MSCI之前,我先抢先交易一下先建一个合法的老鼠仓,这可能也能赚些钱是吧?但昰这确实也做不大如果能做大的话,整个社会就不合理了所以你看到,投机的所有策略到最后都做不大也没有长期业绩。凡是能够莋大、有长期业绩的基本上都是投资者。

顺便谈谈指数投资为什么也可以有长期回报?因为指数投资基本上就是全部投资者和投机者嘚总和如果投机者最终的结果归零,那么指数投资的结果实际上就是投资者的净结果数学上来说是不是这样?这就是为什么指数投资鈳以有长期回报但这种情况只可能在其经济体已经进入现代化的社会中发生。现代化经济体能够自发地产生累进、持续的经济增长而苴在实行市场经济和股市注册制的市场,其股市指数能够比较代表经济体里所有的规模公司在这种情况下,指数投资基本上就能反映出這个经济体大体的经济表现、商业表现

接着我来谈下一个问题:假设我既不想去信息剥削,也不想去玩零和游戏而是真的想正正经经莋一个投资人,该怎么去做呢

这就回到了能力圈这个概念。因为我们做投资者就是要去预测所投资的公司未来大体的经济表现亦即对公司基本面的分析。要弄清楚这个公司为什么赚钱、怎么赚钱、将来会赚多少钱遇到竞争的状态如何?它在竞争中的地位如何我把这個过程统称为建立自己的能力圈。

下面的问题是如果我刚刚开始学习价值投资,如何开始(建立我的能力圈)呢我怎么才能学会如何汾析公司呢?各种各样的公司看了很多但不知道从何下手。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之后觉得对某个公司懂了一些,但是不知道懂得够不夠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买这只股票,在什么价格上才可以买同学们问的这些问题都很具体,很多从事过这个行业的人也会有这样的疑問那么能不能用卖方分析师给出的估值呢?从卖方的角度看用什么价格能把股票卖出去才是他真正的考量,至于卖出的价格对不对他並没有那么关心反正不是用他自己的钱。但如果是用自己的钱心态可能就不一样了。所以说能力圈其实也是投资者的核心问题

怎么財能建立能力圈?对每个人而言的确不太一样因为每个人的能力不一样,这里我可以分享一下我自己是怎么开始做的

我进入这个行业其实是误打误撞。大概在二十七八年前那时我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刚去美国身上就背了一大堆债务(学生贷款),不会做生意吔不知道怎么挣钱,所以天天担心如何偿还债务的问题80年代的中国留学生都没钱,一下子去到美国背负的债务还是美元,看起来简直昰天文数字所以我就老琢磨着怎么去赚点钱。有一天一个同学告诉我,学校里有个人来做讲座谈怎么赚钱,且这人特能赚钱我一看海报上还写着提供免费午餐,我说好那去吧。后来我去到像我们今天这样大小的一个教室和我以前去过的提供免费午餐和讲座的教室不太一样。一般有免费午餐的教室都有个能坐二三十个人的大长桌旁边有午饭,演讲嘉宾坐在前面我去了就问午餐在哪?同学说那個演讲的人叫“午餐”因为buffet(自助餐)和Buffett(巴菲特)的拼写就差一个T,而我刚开始学英语没弄清这两个字的差别。我心想这个人既然敢叫免费午餐肚子里肯定得有点东西,所以就坐下来听了听着听着,我突然觉得他讲的东西比免费午餐好太多了以前我对股市的理解,就是像《日出》(曹禺话剧)里描述那样里面演的那些30年代在上海搞股票的人,尔虞我诈所以我一直认为做股票的人都是坏人。泹这位“免费午餐先生”怎么看都不像个坏人而且很聪明,讲话很有趣他讲的道理浅显易懂,不知道为什么在讲课的过程中我突然僦觉得这个事好像我可以做。因为我感觉别的事情我也做不了但研究数字还是可以的是吧?反正从国内来的数理化应该还可以。

听完那个讲座后我第一件事就是去图书馆找资料,研究这位老先生越研究就越觉得这个事儿还真的是可以做。他的理论也好实践也好,怹写的那些给股东信我基本上都能够接受。所以我就开始想办法怎么去找到有安全边际的公司我想有安全边际的东西肯定是便宜的吧。那时我虽然对公司的生意是什么不太了解但如果只是分析一张资产负债表,小学算数就基本够用了所以我就开始去看《价值线》(Value Line),上面有几千家公司过去10年的基本财务情况《价值线》把这些公司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其中一个类别是近期最便宜的股票比如按照P/B昰多少,P/E是多少其实那时我对P/E还不太了解,对公司也不太了解所以我只看资产负债表,看它的账面净资产有多少这些净资产人的价徝在于什么多少,和股票市值比较我最先看上的几个股票,实际上也不知道它们做什么生意反正它们不亏钱。其账面上要不然就是现金要不然就是房地产,尤其是拥有的其它公司的股票等等而账面净资产都远高于市值,有些居然是市值的一倍还多可能因为我还没笁作,没见过那些“高大上”的华尔街人士那时我就是确信有“市场先生”的存在。然后我就专门找了一些在纽约附近的公司去看看看这些公司是不是真的,它们账目上的资产是不是真有它们是不是真的在经营(虽然对它们做什么事不太清楚)。所以我开始投的几家公司其账面上的净资产都差不多是其市值的一倍因为它们的安全边际足够高,价格足够低所以才敢买。

但后来我发现了另外一件事僦是我买完以后,突然之间对公司的兴趣大增跟以前那种理论上的兴趣完全不一样了。以前我只是学习纸上谈兵,从来没做过投资總觉得这些公司跟我没直接关系,也就学得不太深而一旦我买完了一只股票后,就觉得这家公司真的是我的了因为巴菲特先生讲的关於价值投资的这几条基本概念我都笃信不疑,尤其是他说的这第一条就是股票是公司的所有权,我还真信我就觉得买了它们的股票就昰我的公司了,所以每天有事没事就溜达过去看一看这公司到底在做什么呢?虽然也没太搞清它们在做什么

例如我最早投资的一家总蔀位于宾州的公司,当时它把其主要的有线电视业务卖给了当时最大的有线电视公司(TCI)并换成了TCI的股票,剩下的资产包括一些电信公司这些电信公司拥有很多牌照,但收入很低来自这些子公司的收益跟它的市值完全不成比例。我研究发现这些牌照都是花了大价钱买嘚而且买的时间已经很长了,所以虽然账面价值很低但应该值很多钱,可是也不知道估值只知道当时仅仅它拥有的那家最大的有线電视公司(TCI)的股票价值就是这家公司市值的两倍,如果按照市净率来算的话我认为它的股价至少得涨一倍,才跟它拥有的TCI股票价值一樣

结果我买了之后不久,那家有线电视公司(TCI)的股票开始涨起来了因为它收购了很多其它的有线电视公司。于是我突然之间对有线電视公司也开始有兴趣了我觉得TCI也是我的,所以我就开始研究它这类有线电视公司的业务相当于是一个地方垄断(local monopoly),一家公司如果茬某个地区有牌照别家公司就不能进来。有线电视用户都是提前一个月预付费用所以公司的收益很容易预测,因此它也就能够去借很哆钱而且成本很便宜,从计算上讲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生意TCI是一个大型上市公司,它可以用自己的股票以很便宜的价格去买一些小的非上市有线电视公司所以它每买一家公司,其每股收益都是在增长其股价也随着增长。这其实是一个数学概念相对比较容易理解。TCI僦是今天美国AT&T Cable的前身现在成为美国最大、最成功的有线电视公司。但那时大概是20多年前它只是刚刚开始显示出与其它同类有线电视公司的不同。

那时候随着TCI股票上涨我的公司股票也开始上涨了。下面最有趣的事是突然间那些电信牌照也变得很有用了。这时一种新的產品---手机---出现了!20多年前手机是一个新鲜事物我的这家公司拥有的电信牌照可以用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手机无线网络,于是它聘请了当時最大电信公司的总裁去做它的CEO这家公司本是名不见经传的一家小公司,但这件事一下子就轰动了之后我的狗屎运就来了。这家公司嘚股票一下子就变的特别值钱不仅超过了它拥有的TCI股票估值,接着又狂涨了好几倍那时候我心里就完全没底了,因为对我来说完全没囿安全边际了所以我就卖了。当然卖完了之后股票还接着涨了很多但当时我也弄不太清楚无线网络生意到底怎样,其实到现在也没有唍全弄清楚

但是这个事情给我一个经验,我发现如果能有足够安全边际的时候就敢买另外我还发现,买完了以后人的心理就真的变了价值投资所说的股票是一种所有权,这其实也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以前我不太懂,买完了之后才懂光是理论上的这么讲没用,一到峩买完了之后突然发现自己成了所有者,我发现自己对所投的公司哪方面都关心那家我买了股票的公司,记得有一次我周末去拜访保安不让我进,结果我居然跟保安兴趣盎然地聊了一个钟头我问说你们保安是怎么雇的,待遇如何等等我真的把自己当老板了,对公司的方方面面都特别有兴趣而且这些兴趣特别有助于我了解公司。其后因为它我开始研究有线电视公司发现有线电视公司非常有意思。再后来又研究电信公司觉得也很有意思,兴趣就起来了我于是开始一家一家地研究另外几家类似的公司,对这个行业也了解得越来樾多买进去是因为有安全边际,但是进去之后我发现自己开始对生意本身产生了兴趣因为这件事告诉我,公司人的价值在于什么不只昰资产负债表带来的更主要是它的盈利能力(earning power)带来的,所以我开始对公司本身特别有兴趣大的公司我也不太了解,所以我就找一些仳较小的公司而且最好就在我当时住的纽约附近的,这样我可以随时去查看自家的公司跟谁聊都行,跟门口保安聊聊也行反正是自镓雇得对吧?所以我就发现人的心理(在真正买入股票以后)发生了变化变得对公司所有的一切都特有兴趣。

那个时候对我来说最有启發的还有另一间公司这间公司拥有很多加油站,这让我对加油站也很有兴趣那时候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两家加油站,在同一个路口上┅边一个,但是我发现有一家加油站比另一家顾客多很多哪怕是在相反道上的车也过来加油。两家加油站的价格其实一样油也是一样嘚,是同一个标准我当时觉得很奇怪,觉得既然是自家的公司一定要看看到底怎么回事。我去看了发现车特别多的那个加油站的拥囿者是一个印度的移民,全家都住在那里一有客人来的时候,他就一定要拿一杯水出来给客人你不喝也会递上,然后还跟你聊聊天洳果小孩放学在的话还会来帮你清扫一下车。另一家的管理人是一个典型的白人人也不坏。(加油站)不是他拥有的他是拥有者雇来管理的,所以他基本上就在店里面不出来外面怎么样他都不管。就这一点区别我根据统计发现两个加油站的车流量在同一段时间内至尐差三倍。这个时候我就开始明白管理人是不是有拥有者的心态也很重要。通过这些事儿我就开始慢慢地理解,一个公司怎么赚钱為什么能比别的公司赚得多。像这个加油站的例子就是最典型的完全同质的产品,一点差别都没有但是服务上稍微超差了一点点,流量就能差三倍那位印度人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跟我一样因为他是移民需要钱,如果他不能把顾客拉进来他经济上肯定会有问题。叧一边就没事跟他也没什么关系,他就拿着工资假装在工作。所以就是这一点差别这个时候开始,我就对公司本身是怎么管理的烸个公司在竞争中的优势,哪些优势是可持续的哪些优势不可持续等问题开始产生兴趣。所以后来我就在我能理解的一些小公司中找到叻一两个特别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并获得了很好的回报。再后来又从理解小公司变成了理解大公司能力圈也跟着一点点变大。

我举这些唎子想要说明的是如果我自身的这些经验能有一些普遍的意义的话,如果你要建立自己的能力圈你投资的东西必须是你真知道的东西。安全边际很重要你只要对在安全边际内的那部分真懂,其它的你不懂不重要这是第一点。

第二一旦 你开始用所有者的角度来看生意的时候,你对生意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了如果说我不用真的去买,也能够用生意拥有者这个角度去看待当然是最理想的但是从人的心悝角度来说,做到这点很不容易所以这种心理学的技巧( psychological trick)是有用的。我们都有敝帚自珍的心理一旦说这是我的东西了,它哪都好!所以一旦你把自己视为拥有者的时候你会瞬间充满了学习的动力。我让我公司的研究员去研究一家公司第一件事就是要告诉他,假设伱有一个从未谋面的叔叔突然去世了,留了这家公司给你这个公司百分之百属于你了,那么你应该怎么办你要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做研究。当然做到这点和你实际拥有还是不太一样的尤其是我刚开始做投资时,个人净资产是负值所有的钱都是借来的,这给我带来的動力非常大其实现在也是一样,我们和所有人谈话也都是抱着百分之百拥有公司的心理我们去公司调研,和谁都得谈碰到保安也得聊一聊,他的工作做得怎么样他是不是雇得合理?我们人力资源的政策是怎么样的所有的问题都会关心。

第三知识是慢慢积累起来嘚,但是你必须一直抱有对知识的诚实(intellectual honesty)的态度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因为人很难做到真正客观理性人都是感情动物,我们相信的东覀、对我们有利的东西通常就会成为我们的预测。我们总是去预测这个世界对我们很好而其实客观上我们都明白,这个世界不是为你存在和安排的所以做到对知识的诚实很难但是非常重要。知识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当你用正确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你会发现知识的積累和经济的增长是一样的都是复利的增长。过去学到的所有经验都能够互相印证、互相积累慢慢地你会开始对某些事情确实有把握叻。

另外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一定要让你的兴趣和机会来主导研究,不要听到别人买了什么东西我也跟风去研究。别人的股票囷机会是别人的事与你无关,你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如果你发现了机会,那就去研究这件事;如果你对某样东西有兴趣就去研究咜。这些机会、这些兴趣本身会带着你不断地往前走一点一点去积累你的知识,不用着急

最后的结果是每个人的能力圈都不一样。每┅个价值投资者的投资组合都不太一样也不需要一样。你不需要跟别人多交流你要投的东西也不会太多。因为每一件事情要想搞懂嘟需要花很多很多时间,一支股票、一个公司也是如此你最终建立起来的能力圈、能够大概率预测正确的公司一定很少,而且一定是在洎己的能力范围内如果它不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你也不会花时间去研究所以 你的能力圈必定是在小圈里。真正能赚钱不在于你了解嘚多,而在于你了解的东西是正确的如果你了解的东西是正确的,你一定不会亏钱

下面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价值投资价值投资人是不是有一些共通的、特殊的品性?沃伦和查理一直说决定一个价值投资人能否成功的因素不是他的智商或者经历,最主要的是怹的品性(temperament品性是什么呢?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理解以我个人这么多年的经验,我也觉得有些人不太适合做价值投资,有些人则忝生更适合

第一点,他要比较独立看重自己内心的判断尺度,而不太倚重别人的尺度比如说,有些人的幸福感需要建立在他人的评價上自己买的包,如果得不到他人的赞美就失去了意义。另外一些人就不一样自己的包,只要自己喜欢每天看着都高兴。独立的囚往往不受别人评价的影响这是种天生的性格。而独立这个品性对投资人特别重要因为投资人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而苴还因为比较产生嫉妒情绪

第二点,这个人确实能够做到相对比较客观受情绪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小。当然每个人都是感情动物,鈈能完全摆脱感情的影响但是确实有些人能够把追求客观理性作为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来实践。这样的人就比较适合做价值投资投资實际上是客观地分析各种各样的问题,还要去判断很长时间以后的事情这件事本身是很困难的。如果我们不是从公司资产负债表的角度來看而是谈公司的盈利能力,那么竞争是最重要的收益好的公司一定会吸引大批竞争者,竞争者会抢夺市场和利润所以预测一个当湔成功的公司在十年后能否保持高利润是很难的,即便公司的管理者也不见得能说得清往往更为“当局者迷”。所以你必须要保持一个非常客观理性的态度能够不断地去学习,这极其重要

下面一个品性也比较特殊,这个人既要极度地耐心又要非常地果决,这是一个矛盾体没有机会的时候,他可以很多很多年不出手而一旦机会降临,又一下子变得非常果决可以毫不犹豫地下重注。我跟芒格先生莋投资合伙人十六七年了我们每个礼拜至少共进一次晚餐,我对他了解蛮多我这里可以讲一个他投资的故事。芒格先生订阅《巴伦周刊》(Barron’s)就是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一个跟股票市场有关的周刊。这个杂志他看了将近四五十年当然,主要目的是去发现投资机会那麼在整个四五十年中,他发现了多少机会呢一个!就只有一个,而且这个机会是在看了三十多年以后才发现的那之后十年再也没发现苐二个机会。但是这不影响他持续阅读我知道他依然每期都看。他有极度的耐心可以什么都不做,可是他真的发现这个机会的时候怹就敢于全部地下重注,而这个投资给他赚了很多这是一个优秀投资人的必备品性:你要有极度的耐心,机会没来的时候就只是认真学習但是机会到来的时候,又有强烈的果决心和行动能力

第四点,就是芒格先生为什么可以连续四五十年这么做就是他对于商业有极喥强烈的兴趣。沃伦和查理总是讲商业头脑(money sense)商业头脑就是对生意的强烈兴趣,而且天生地喜欢琢磨:这个生意怎么赚的钱为什么賺钱?将来竞争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将来还能不能赚钱?这些人总是想彻底弄明白这些问题这个兴趣实际上是他最主要的动力。

这几个性格都不是特别的自然但是这些性格合在一起,却可以让你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投资人这些品性中有一些是天生的,有些是后天的仳如说对商业的兴趣其实是可以慢慢培养出来的。但是有些品性比如说极其的独立,比如极度的耐心和极度的果断则未必能后天培养絀来。一般的人30多年看个东西什么也没发现,绝大多数人早就不看了而发现了这一个机会之后,就总想马上再发现一个但是芒格先苼没有,我因为跟他很近所以观察得很清楚,他的性格确实如此独立这一点也不是特别容易做到,因为绝大部分人会受到社会评价的影响会关注别人的看法,这样的人在价值投资的道路上很难坚持下去

相比之下,智商和学历真的不太重要如果智商和学历重要的话,那牛顿就是股神了实际上,牛顿在泡沫最热的时期把全部积蓄投资在南海公司的股票几乎是倾家荡产。所以即使你觉得自己比牛顿還要天才其实也没用。你绝对不需要这么高的智商不需要那么聪明,更不需要有天才反正我是肯定没牛顿聪明。投资行业真的不需偠特别高的智商不需要太多显赫的学历和经历。我看过太多的聪明的、高学历、经历丰富的投资人结果却很不成功,动不动就被投机吸引过去了当然他们可以说自己是用基本面分析方法加上对市场的了解等等,反正说起来都一套一套的人越聪明,就越说得天花乱坠结果就越糟糕。你不需要科班出身也不需要念MBA,但是你要对商业有强烈的兴趣如果你本身对商业没有强烈的兴趣,就算上了MBA也不一萣能培养出来

我有个投资做得非常好的朋友跟我说投资和打高尔夫球很像,我很同意 你必须得保持平常心,你的心绪稍稍一激动肯萣就打差了。前一杆跟后一杆没有一点关系每一杆都是独立的,前面你打了一个小鸟球( birdie;注:高尔夫球术语比标准杆低一杆,是非瑺好的成绩)下一杆也不一定能打好。而且每一杆都要想好风险和回报一个洞的好坏胜负并不会决定全局,直到你退役之前都不是結果。而你留在身后的记录就是你一生最真实的成绩时间越长,越不容易所以多打打高尔夫球,对于培养投资人的品性有帮助冥想(meditation)也很有好处,它能够帮助你对自己的盲点认得更清楚一些又比如打桥牌可以培养你的耐心等等。有一些东西可以帮助你提升这方面嘚修养尤其是我说的这些品性里后天的成分。跟高尔夫球一样有的东西你一段时间不练习、不实践,确实会忘记一旦脱离了商业,伱的敏锐度(sharpness)确实是会慢慢消失的

如果有些人说我的确不具备这些品性,该怎么办呢我的建议是不要强迫自己去做不擅长的事。你鈳以去找有这些品性的、擅长的人去帮你人总是需要找到自己比较擅长又喜欢的事情来做,这样自己才能做得高兴、充满动力因为不昰为别人而做。

五、普通人如何保护并增加自己的财富

下面我们来谈谈一个普通的投资人他可能不想做一个专业的投资人,也可能没有機缘那他如何能够保护自己的财产,让财产慢慢地增加

第一,别忘了你的备选(alternative)就是现金现金也可以是基本面研究分析的结果。當你没有发现更好的机会成本的时候现金是个不错的选择,肯定比你乱花钱去投机强

第二,如果一个市场的股权能够大致反映经济的整体状况那么指数投资还是很有用的。如果经济本身以2-3%左右的速率实际增长加上通货膨胀,也就是4-5%左右的名义增长那么经济体里的規模以上公司的平均利润会再稍高一些,比如说有6-7%的增长我们前面讲到,如果以这样的速率增长200多年就是百万倍的回报,即使是在你嘚有生之年30年、40年的过程中,也会给你带来相当不错的回报所以你不要去相信那些动不动就说每年百分之几十回报率、翻倍收益的人,这多数大都是些投机的人投资这件事一定要靠谱。什么事情是靠谱的可持续的事。如果不可持续就不用听了。所以指数投资在指數能够大致反应整个经济体平均表现的情况下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如果你能够找到优秀的投资人当然最好但是找到优秀的投资人不是特别容易,尤其在国内现在的环境里我们其实很想在国内建一个像Graham and Doddsville那样人的价值在于什么投资的小村落,有些原住民住在里面大家愿意把自己比较真实的回报率,以及如何得到这样的回报率拿出来分享看看有没有长期的结果。现在有很多投资人动不动把他管理的基金叫“产品”。我很难理解这种说法感觉是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一样,而且动辄几十个好像没有一两百个产品都不能叫成功的投资人,泹最后你根本搞不清他的投资结果是什么我23年来就管理一只基金,我的钱基本都投在里面这样相对来说就比较好判断投资结果。你如果能够找到值得托付的投资人而且是实实在在地用正确方法做事的,这当然是非常好的选择

一般来说,选择投资人首先一定要看清楚怹是不是一个投机者第二,他要具备一定的投资人的品性第三,他对于自己的专业有一定深度的了解而且有一个相对较长的投资回報表现记录。接下来你要看他选择的能力圈是不是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圈子里,如果他的能力圈刚好处在一个竞争不太激烈的范围之内僦更有可能获得比较好的回报。还有你要看他的收费方式是不是合理的、双赢的他的利益和投资人有没有大的冲突。最后一点是这个人姩龄还不算太高还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让你的财富复利地增长。如果你能够找到满足所有这些条件的投资人可以说是非常幸运了。

但昰总的来说个人投资者最忌讳的就是被市场诱惑,像牛顿那样在市场非常炙热的时候进去,又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出来不去参与投机昰最基本的原则,只要你做到这点而且只去投资你懂的东西,不懂的东西不做基本上不会亏钱。有些人立志自己去做投资也很好但昰因为个人投资者时间相对比较有限,所以投资必须要比较集中一定要投资你确实特别了解的少数几只股票。这个集中度很重要因为個人投资者的时间、精力、经验等都是集中在很少的几个范围之内,所以在这些范围之内你就只能是集中必须要集中。通过长期的努力個人投资者也可以做到这种程度但是最忌讳的是去交信息剥削税。你去看一看基金管理人的收费机制如果不是双赢(win-win)收费机制的就鈈要考虑了,凡是只对管理人有好处的肯定有问题。

所以如果你了解这几个基本原则,就可以保护好你的财富也可以让你的财富慢慢地增长。只要是以复利的方式、正确的方式增长那么即使是慢慢的增长,在长期内的回报也是很可观的绝大部分人对复利没有信念,是因为复利这个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常见比如说,最有可能复利增长的是各种经验、智慧但因为绝大部分人的学习方法有问题,所以怹们的知识无法积累而且常常老化,因此他们连最基本的知识复利现象也看不到很难去想象复利的力量有多大。如果你对投资有兴趣那你一定要理解复利的魔力,爱因斯坦称它为世界第八奇迹是绝对有道理的你越明白复利的力量,越明白获得复利有多难那么当你嘚到复利增长的机会的时候,虽然它看起来不那么高大上比如说百分之六、七、八、九这样的机会,你也一定要明白这是你一生最重偠的机会,一定要抓住只要复利的时间足够长,这就是你人生最好的、最重要的机会以上几点就是我对于普通人的建议。

最后我们总結一下价值投资价值投资是不是一种信仰?我觉得可能是因为 它确实体现了一种价值观——你不愿意去剥削别人,也不愿意玩零和游戲只愿意在自己挣钱的同时,也对社会有益你不愿意去做一个完全靠赌博挣钱的人,所以下次当你看到投机的人时你不用跟他说“祝你好运( Good luck)!”,因为他不可能一直都好运你应该说“玩得开心点儿(Have a good time)!”大家到赌场去玩,其实就是去买高兴你花了钱都不能玩得开心,那这钱就白花了很多人回来之后情绪非常低落、抑郁,那就白去了更怕的是变成赌徒了,最后输得一穷二白如果你只是當作去赌场玩一下,这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人的价值在于什么观念不是赌徒人的价值在于什么观念,那你就要在股票市场上远离赌博鈈懂的东西绝对不做。懂的事情就是你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以极高的概率预测正确的事情。如果不能满足这个条件你宁可不碰。所鉯从这个角度来说价值投资确实体现了一种价值观念,可以说是一种信仰

如果是一个信仰,就必须要得到验证过程中你还得经历一丅绝望的考验,所以你的感情一定会上下起伏至少在刚开始时是这样。但是慢慢地你会真正把它变成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波澜起伏逐漸变成了荣辱不惊由你强烈的对生意本身的兴趣带领,慢慢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能力圈然后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内游刃有余,之后你就可鉯心无旁骛远离其他杂音的干扰。所以我发现真正成功的投资人大多数都离金融中心比较远,而且离得越远业绩越好,比如说奥马囧其实和北京、上海,纽约、香港这些金融中心的人交流少一些可能更有帮助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交易理论说法其实都是杂音。為什么叫杂音呢因为投机最终的净结果是零。如果对我今天的分享你只记住一件事的话只要记住这个零和概念——投机的净结果都是零。虽然大家不提但事实就是这样,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数学概念你记住了这一点,下次再碰到那些“高大上”的说法你就可以把他們当作市场先生。你会发现格雷厄姆对于市场先生的形容其实还是很贴切的。

最后我想说学习价值投资的整个过程对我个人来说其实特别有意思。最开始为了生计我误打误撞、机缘巧合地闯进这个行业,进入后发现真的是别有洞天这个行业确实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事凊,让你时刻都在学习新鲜的事情感受到你的见识、判断力真正是复合性地在增长。所以你不仅能体会到你的资产回报复合性的增长還能够体会到自己的能力、学识、见识,都以复利的方式增长在投资这个行业中,你能同时看到两种现实生活中不常见的复利增长现象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

我年轻的时候一直在追寻人生的意义 后来我渐渐悟到其实人生真正的意义就是追求真知。因为真正的真知可以妀变生活改变命运,甚至可以改变世界而且人和其它我们能观察到的事物、和客观世界完全不同。我们观察到的物质世界基本上是一個熵增的世界能量从高处往低处流动,大的总是能够吃掉小的体积大的星球撞击体积小的星球必然能将其压碎,整个地球、宇宙到一萣程度也会走向湮灭但是人类世界不同,人可以把世界变成一个熵减的世界可以让熵倒流。人可以通过学习从完全无知变得博学;囚可以通过修身养性,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人还可以创造出这么多以前根本无法想象的新事物。自从人类来到地浗整个世界、地球都发生了巨变,今天我们甚至有可能离开地球移民太空可以让宇宙都发生变化,这些完全是有可能的前面提到,峩做的第一个投资和无线电话有关虽然当时我也没完全搞清楚。26年后的今天我们谁还能够离开手机?手机、互联网所有这些其实都呮是一个小小的真知就创造出来的巨大的变化。互联网其实就是TCP/IP就是一个协议( protocol)。整个计算机就是一个零和一的排列组合再加上用矽和电来决定是零还是一的二极管---就这么一个真知让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投资的经历让我真实感受到了人的熵减过程投资,尤其是在正道上人的价值在于什么投资其实就是一个人的熵减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你确实可以帮助着去创造,你确实可以做到“哆赢”你不仅帮助了自己,也帮助了身边的人而且这些被你所支持的洞见,能够让人类世界变得和其他生物所在的客观世界完全不一樣我觉得这是一件特别美妙的事,我想把这种感觉也分享给大家希望我们能够在价值投资的路上,可以一起走得很远谢谢大家!

2019年11朤29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演讲- 问答部分

1. 问:作为从事了十多年行业分析的卖方分析师,在转型价值投资的路上有哪些挑战?该怎么切叺已经是一个老司机了,怎么样换频道

李录:卖方、买方实际上就是心理的一个变化。为什么我会有公司所有者的心理是因为我买叻第一只股票以后,就发现这个公司真的是我的人的心理就是这样,对自己拥有的东西感觉就会不同卖方的情况也是一样的,如果我咾想着要把股票卖出去因为公司给我的激励机制就是要我卖出去,那么我总要把我的这头猪打扮得漂亮一点儿甚至可以把它说成麒麟。当然也可能你卖的正好就是特别好的东西比如你负责研究茅台,确实本身也是很好的企业但是你从心理上首先想把它卖出去。从人嘚心理上来说确实基本上屁股和脑袋是很一致的,这一点很难改变因为你如果不这样的话,你就太别扭了在任何地方都待不下去。所以当你从卖方过渡到买方的时候比如我发现我以前很多做投行的朋友去做投资,基本上都不太成功因为他还保持着原先做投行的心悝,最主要是要把主意卖给别人因为卖得太好了,所以把自己也说服了人都是这样,所以说别骗自己因为自己最好骗。你把“卖给別人”做得特别好的时候常常就把东西卖给自己了,这个是一定的所以我就说客观理性特别重要。

如何客观理性你需要把自己的位置调换一下。所以我觉得你在正式转型之前最好是先做一些个人投资,感受一下这两者在心理上的差别做了一些个人投资之后,你会嫃的感觉到这个公司是我的了你的想法和卖方的想法就开始发生很大的变化,你去收集信息的方式也不一样相当于你接受信息的天线開始转向。当你的天线发生转向的时候你会发现收集到的信息也不一样了。

所以我认为第一步需要在心理上做调节最好的办法是你先洎己来做一做,在正式加入价值投资的行列之前要自己做些投资但是要用价值投资的方法,而不是用卖方的方法卖方的方法就是“我想卖的东西永远都是最好的”。你如果没有这个想法也很难做好卖方。所以你碰到一个卖保险的看到谁都想把他发展成下家,看着谁嘟像下家为什么?靠着这个他才成功这没办法!所以最重要的第一步是要在心理上做调节,当你感觉到心理发生变化的时候就会开始脱离原先做卖方的思维给你的枷锁。

但是原来你对商业的了解、对公司的了解仍然是可用的、可积累的而当你用所有者的天线去重新梳理信息的时候,会发现很多信息的频道发生变化了信息发生变化了,你的知识还有用但是你组织知识的思维结构会发生一些很微妙嘚变化,而这些变化特别重要你要不走完这一步很难直接转到买方。

2. 问:研究错误能让人理解成功您是否见过立志做价值投资的年轻囚,尤其是具备您所说的品性这样的人但是最后没有坚持下去而失败的?如果您见过这样的人他们为什么失败?

李录:我见过很多不哃的人也有各种各样失败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兴趣一个人最终能够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好,这件事必须要符合他的兴趣 最容易荿功的方向其实就是你既有兴趣又有能力的方向。比如说有些人可能他有价值投资的品性,但是他对别的事情更有兴趣学习了一段时間价值投资后,他又被别的东西吸引过去了这是完全可以的,而且我认为这是一个合理的决策我认为,最重要的不是哪一个行业能赚哽多的钱如果抱着这个念头,你就会去跳来跳去因为总是有人比你赚的钱更多。 你要是用赚钱多少来做判断你生活得一定很悲惨。所以最终还是要跟随自己的兴趣如果你的兴趣在价值投资,只要你走在这条路上了一般来说会越走越远,越走越长但是如果兴趣不茬此,我看到的最多的例子确实是兴趣不在此但是他在价值投资中学到的东西在别处都会有用,前提是他的品性要比较适合价值投资

3. 問:怎么确定自己对于研究的公司懂和不懂?自己觉得懂和事实上真的懂有没有一个客观判断的原则标准?

李录:因为我们做的是预测所以懂和不懂其实就看你预测得对不对。但是对不对这个谜底不是马上揭开的都要很多年以后才揭开。如果你是对知识诚实的人你會一直坚持去揭晓这个谜底,所以你自然会知道你是真懂还是不懂我对自己公司员工的标准是,如果你对一个公司的研究达到懂的状态你要能看得出10年以后它最坏的情况是什么样。最好的情况常常会自然发生所以你要明白它10年之后最坏会到怎样的情况。如果我做不到這一点我就不太能说自己懂这个公司。但是我的预测结果发生的概率要很高在非常高的概率下我是正确的,而且我还要跟它10年去看一看我的预测对不对

所以这确实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最难的地方在哪里在于人有很多天生的心理倾向。芒格先生在我们翻译的《穷查悝宝典》中专门列出了25种人天生的心理倾向可能实际情况中比这个数字还要多。这些心理倾向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人类的大脑基本仩是自然选择、设计的结果。自然选择的大脑其最主要的功能是让我们能够产生更多的后代能够生存下去。但是我们今天的生活状态实際上是一个文化进化的结果我们已经生活在高度文明的社会里面,文化进化的社会中很多规则和生物进化不太一样所以我们身上的那些先天的心理倾向有很多硬伤,让我们不能够非常客观、理性地去做判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确实会遇到这位同学提的问題,他觉得都懂了但是他其实并没有明白自己身上的盲点,而没有明白自己身上的盲点导致的结果是他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他其实确實不太懂。

所以当你觉得你明白一件事情的时候你首先要知道你不明白什么事,因为我们明白的事情肯定是有限的能力圈最重要的概念就是能力圈有边界,它是一个圈你如果不知道这个圈的边界在哪里,说我都明白了那你肯定就不明白。你还要明白当你知道一个倳情是正确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它什么时候会错才行芒格先生有一个标准,我觉得还蛮有用的他说如果我想拥有一个观点,我必须得仳我能够找到的最聪明的、反对这种观点的人还能反驳这个观点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才配拥有这个观点。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标准伱可以用这个标准来判断自己懂还是不懂,你可以反过来想能不能找到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人,把我所谓懂的东西驳倒然后我发现他的思维还不如我,我比他驳得还厉害这个时候有可能,也不能说完全你确实是理解了。

但是你必须得知道你的这个理解在什么时候是错誤的换句话说,你必须要知道你的这个能力确实是在一个圈里你如果不明白你能力圈的边界在哪里,你实际上就不明白因为你不可能都明白。这么说有点抽象但是一旦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很实在了。我们公司有几位同事坐在这里他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我问的问题。峩的问题一定会把你推到边界上去你不被推到边界上不可能真的理解。这就要靠知识的诚实要不断去训练,一下子很难做到大家如果不是用这种思维方式来生活,确实不太容易做到真懂这种习惯对一个人一生都特别有帮助。

4. 问:您刚才讲了怎么样做到真懂您前面吔提到价值投资是学习的过程。能否请您分享一下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能感受到知识复利的增长?

李录:有用的知识要具备这么几个基本条件首先它可以被证实,它的逻辑和你看到的事实都能够支持它再者它确实能够用来解释一些事情,有很强的解释力同时它还偠有比较有用的预测能力。所以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中的知识里最有用的、最符合这些标准的知识就是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的确满足了上面說的所有标准。但是我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大多数没有科学理论的依据因为我们碰到的事情多多少少跟人有关,而跟人有关的事情哆多少少是一个几率的分布我们学习数学,微积分其实不是太重要但是统计学一定要学好。因为现实中遇到的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统計学的问题我们再回到这个问题,研究现实生活中这些问题用什么学习方法呢你还是要用科学的方法,但你必须要知道你得到的是模糊的结果你宁愿要模糊的正确,也不愿意要精确的错误你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这仍然是最有效、最能够积累知识的方法

另外对峩而言最有用的方法是让自己的兴趣做引导。当你对一件事情有强烈兴趣的时候你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比所有人都有效率的情况下积累起这方面的知识,而且做得比所有人都更好因为你最终使用这些知识的时候,还是会在一个竞争的环境里;你对于一个事情的判断還是要拿来跟别人的判断进行比较的。当你对一个事情有强烈的兴趣的时候别人停止学习的时候你可能还在想,别人已经满足的时候你鈳能还在问这就会让你获得最重要的优势(edge)。所以让自己的兴趣来引导用科学的方法、用诚实的态度缓慢地、一点一滴地去积累知識,仍然是我看到的唯一可靠的学习方法

5. 问:我们周围有两类比较成功的投资者,一类是判断大局判断企业的大格局,相信优秀、诚信的管理者把企业交给管理层来管理,自己做甩手掌柜这是一类成功的投资者,另一类是希望自己比管理层还懂企业的生意事无巨細都希望了解。请问您对这两个风格的评价是什么

李录:这两类风格其实都是获得知识的一部分。对企业来说其管理人的水平的确是┅个很大的变量。一个企业在长期发展中时间越长,尤其是还在初创时期中、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创始人和企业主要管理者确實对公司人的价值在于什么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企业的很多特点又是由行业本身的竞争格局形成的并不由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个人不管有多大能力在一个非常差的环境里其实也做不出多么优秀的结果;一个相对资质没那么高的人,在一个特别好的行业里面吔可以做得非常优秀。比如有很多优秀的国企其实它们的领导压根就没干过企业,这也不影响它们的业绩表现很好每一个企业具体的凊况是不一样的,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但是标准都是一样的,就是你获得的知识最终还是要能够用来比较准确地、大概率地预测未来很哆年以后的情况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方法、从什么样的角度、从哪一个方面,其实各个方面你都要覆盖你要了解一个企业,必须要了解咜的管理层也必须要了解它的行业基本规则。所有这些都是价值投资相对来说不那么容易的原因你要了解的东西很多很多。

所以这就昰我们为什么要有一个安全边际的概念今天我对安全边际的概念讲得相对比较少。我们使用安全边际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对未来的預测是有限的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如果你有足够的安全边际、足够的价格保护这会让你在不太懂的情况下也能赚很多钱。为什么我剛才讲课时举了那个例子它的生意用今天的标准来看我真的一点都不懂,真是撞了狗屎运赚了好几倍钱,其实我应该赚一倍的钱但僦是因为有安全边际,所以我敢去投然后在投完之后,进而又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所以说安全边际特别的重要,当你对未来的预期不太清楚的时候一定要去选择那些特别便宜的机会。你在选择不同机会的时候便宜仍然是硬道理。

6. 问: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企业的哪些特點要素是企业护城河的主要来源是品牌、管理团队,还是它的商业模式您最看重的几类护城河是什么?

李录:这要看时间有多长时間越长,这个行业本身的特性是护城河最有效的保护;时间越短人的因素越重要。

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来源都不太一樣可保护的程度也不太一样。虽然我们要求的最终理解的标准一样分析的方法一样,但实际上你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后最终得到的答案是绝大部分企业其实是说不清楚的,也没法预测很多企业本身的变化确实不构成持续的竞争力。比如我们举最简单的例子——餐馆在任何时候,每过一段时间总有一批餐馆在北京是生意最好的某一个菜系是生意最好的。但是你会发现没过多久又变了因为即便它現在很好,很难保证它将来还会很好像这类企业,你可以花很多时间去了解但是最终你会发现,其实你很难判断

我觉得至少对我个囚而言,我会把时间都花在那些在我看来更能够预测的行业里然后在这些行业里边再去找找看,哪些企业它可预测不仅仅是因为它所在嘚行业本身可预测而且也因为它自身确实优秀——优秀的含义就是它对资本的回报远高于它的竞争者。然后我在这些企业中再去发现有哪些东西其实我还是蛮有兴趣的可能我还有一定的能力去研究,或者已经在我的能力圈范围之内这些经过精挑细选后的企业才是我应該去花时间去研究的。全球上市的企业大概有10万家左右但是你在任何时候其实不需要研究超过5到10家公司,所以你第一个最重要的工作是莋减法很多东西你可以忽略不计,很多东西都不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做的唯一重要的事情是确保如果一个机会是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內、属于你的机会,你一定不能搞错!但是不属于你的机会你完全可以忽略。

所以我还是回到原来说的要做自己相对来说比较了解的,然后也可以在选择上比较挑剔因为你一旦了解了一个公司之后,你可以慢慢地等待当机会来的时候,当价格开始进入到相对于你认為人的价值在于什么有足够的安全边际的时候——这时即使你错你也不可能亏钱——在这个时候你可以大规模地下重注。所以这样看来你的研究最好集中在你能够真的弄透、弄明白的事情上。而且既然你选得很少不妨就选择最优秀的。当然你也可以选最小的、可以抓嘚住的也可以去选价格已经很便宜,如果能够理解透、安全边际足够高不可能会亏钱的。总之你投的是确定性你要回避的是不确定性。当价格可以给你提供确定性那价格就成了最重要的考量;当你自己的知识圈、你的能力、判断力成为你的确定性的时候,最好你研究的是本身特别优秀的企业这样你就不需要不断地每过几年更换标的,你就可以持续很久很久让这个公司本身的复利增长来为你工作。

7. 问:通过你的讲座我们对价值投资人具有哪些特点,包括性格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您看中的企业家,他们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李录:我从事广义的商业大概有二十六七年了,也见过形形色色、各种各样非常成功的企业家或是不太成功的企业家我发现市场经济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特点,它可以释放各种各样的人的潜能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在日常生活中,其实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在市场經济中被发现之前,在生活中你可能都不太愿意跟他们打交道而且他们如果从事别的行业可能大概率会失败。但是市场经济就能让任何特殊的人、不同的人、社会“异类”都有可能在他最终选择的细分行业(niche)里成功

所以我从不去判断具有哪些典型特征(prototype)、哪些标准囚格的人可以在市场经济中成为优秀的企业家。市场经济恰恰就能让各种各样有特色的人都有可能创造出一个适合他的企业然后取得很夶的成功。所以我的结论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说具备什么样素质的人就一定会成功

但是具体到每一家公司,而不是仅仅分析人的时候你可以去研究分析,你会了解到为什么这个人创造了这样的一家公司而且这家公司非常成功。马云自己可能不管公司经营中那些很细節的东西但他很明白怎么去管人,怎么去用人他用的人对经营的细节非常敏感,张勇就是这样的人所以说每一个人都会找到特别适匼自己的企业,在判断一个企业的时候千万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说因为这个人怎么样,这个企业一定会成功或者不成功我也遇到很多看起来各方面条件都应该是对的人,结果他的企业做得很一般大家可能也都有类似的经验,看一看身边的人有些人非常优秀,看起来最囿可能成功但后来也不见得做得很好,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所以我觉得一定要回到每一个企业本身,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8. 问:对于一個学生而言,毕业以后如果要从事投资工作的话是不是应该去一个投资机构作为第一步?是不是需要一个师傅带着做投资

李录:以前峩在哥大上学的时候,也上过这样一门价值投资课当时哥大是唯一开设这堂课的大学,沃伦每年都会去讲一次课也总有人会问他这个問题。他说最好的学习方法是给你最尊敬的人去工作,这样你会学得特别快听完这个答案之后,我就决定自己开公司了(听众笑)其实是开玩笑的啊,主要是因为我找不着工作

我觉得人跟人也不太一样,有些人确实是在别人的指导下会学得更快一些但是问题是实踐中价值投资人特别少,所以这样的公司自然也很少而且这些公司基本上不怎么需要雇人——如果这个公司非常成功的话。比如沃伦的公司里下属100多家分公司,雇了50多万员工但是他的公司总部一共只有25个人,一直到七八年前投资人就只有两个,他和芒格两个人管5000多億美金所以也很难到他那儿去工作。好不容易在七八年前雇了两个年轻人他也不带他们,让他们自己去管我们公司也是,也就十几個人所以如果有去价值投资人的公司工作的机会当然好,但是那样的机会很少尤其是特别优秀的投资人基本上不怎么需要雇人。(听眾笑)这是一个悖论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开这门课的原因,而且将来我们也想建一个中国人的价值在于什么投资人村有这么一批人,能够有比较长期的、独立的结果不是那种发几百个产品的投资人,就一只基金一个管理人,一种风格持续很多年得出的结果,这就昰我们说的“白名单”结果我们应该去找这样的人。然后大家真心地看到这个结果是可能的实实在在的。如果我当年没看到巴菲特真囚我对股票的理解还停留在像曹禺在《日出》里描写的那样,我是断然不会进入这个行业的当然我也想给巴菲特工作,但他不雇人峩们也不雇人。所以我觉得最好的办法还是自学自学的同时去和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很远的人有一些交流还是非常有用的。

我基本上不莋演讲但唯一的例外就是我常常会回我的母校哥大,对那门价值投资课上的学生做一些分享在北大开设这堂课之前我也没有在中国做過演讲,今天是我第二次在中国做演讲为什么不做演讲?其实也是和投资有关系跟人本身的倾向有关系。回到刚才卖方和买方的问题人本身天然有卖的倾向——大家总想把自己打扮得比实际更漂亮一些,要不然我们买这些衣服干嘛呀总想显得比自己实际的结果更有知识、更有判断力、更厉害。夸大自己是人的心理倾向很难改变。所以你每次去讲的时候都在强化这种观念尤其是讲一些具体的股票嘚时候,你每次去讲每次见投资人的时候,本来还留了一些比较健康的怀疑因为人不可能百分之百确定,能有百分之八、九十的确定性就很不错了但你会把它说成百分之百确定,讲多了就变成百分之二百、三百了到最后把自己都给骗了,自己都坚信不疑了你讲得樾多,结果一定会更烂所以我基本上从来不去讲,但是唯一在什么时候讲呢就是这种场合下,跟同学们去分享一下因为确实这样的機会很难得。我不讲具体的公司但是可以分享一些经验。

总而言之第一选择仍然是给你尊敬的人去工作。第二选择就是能够自学而苴在自学过程中能够找到你比较敬佩的人,尽量和他保持一定的关系包括上今天这样的课——今天有很多朋友从全国各地飞来,好像还囿从美国飞过来的——其实是有用的如果我处在你的位置上,我也会这么做这一点点的分享在实践中会特别有用,因为价值投资就是┅门实践的学问而且投资本身是一个孤独的过程,是自己做决定的事讨论的人一多,变成一个委员会你的客观性就丢掉了,你就无法判断成功几率(odds)了团队的趋同性(group dynamic)也会发生作用,影响你的判断——人的心理倾向对投资而言是很可怕的障碍我们的生物进化絀来的大脑不太适合做投资这件事,所以你确实需要一个修炼的过程如果大家有这样的机会,那当然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抓住这个机會;但是没有机会的时候,你可以创造其他的机会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自己学习,自己体验这样一个过程

9. 问:我很想买一个便宜的股票詓研究它,学得更多但是在这之前我还是想问一下,基于资产负债表的研究到底能给我提供多少安全边际

李录:我觉得你急于买一个股票去研究,还是急于想研究一个股票然后再买,顺序不要搞错要研究好了再投。(听众笑)我觉得你的问题可能是上哪去找那些从資产负债表上看市净率那么低的股票确实在今天的市场中,这样的股票可能不太多了但其实这样的机会在亚洲很多市场都还存在。我假设你在全球都可以投全球大概有10万只股票每天都在交易,在亚洲还有很多股票你可以去研究、了解这样的股票仍然存在。比如说公司是在营利状态可能未来很多年都是营利状态,资产是你可以验证的比如说是股票、证券或者房地产,是你可以看到的减掉所有的負债,得到的净资产比如说是100而公司正好在50左右的价格交易,这样的机会虽然跟我开始的时候相比已经少了很多但是还有!很奇怪,茬任何时候市场总有这些犄角旮旯的地方有这样的机会。如果我要重新开始什么都不懂,我可能还是会从这里开始因为这方面我比較有把握,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即便我对公司其他方面都不懂,我也不会亏钱但是在今天的市场里,在我们现在管理的资金规模下峩就不能研究这个问题了。所以在这方面我肯定不是最好的专家很抱歉我真的无法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但是我知道在其他的市场还有這样的机会至于在中国市场有没有,我就真不知道了抱歉啊!

10. 问:请您介绍一下芒格先生什么样的经历、特点造就了他的投资理念?芒格先生的投资理念据您的了解,是怎么形成的

李录:首先芒格先生的很多观念,在从事投资之前就已经根深蒂固地形成了比如他對于了解这个世界是怎么运转的具有特别根本的兴趣,他特别想弄明白这个世界是怎么运转的而且对于通过实践去弄明白也特别有兴趣。他就是想弄清楚这个世界什么行得通什么行不通,尽一切可能去避免行不通的事情这些观念和投资没什么关系,就是从很小的时候形成的兴趣现在想想,我也是一样我在第一次听到沃伦演讲之前,有一些基本的观念已经存在比如,我对投机有一种生理上的厌恶我一点都不喜欢。所以我听了他的演讲之后尽管后来遇到了很多很多华尔街各式各样的投资流派,各式各样的风云人物各式各样成功的人,但是我从来就没什么兴趣沃伦也说过,价值投资就像打疫苗一样打完以后,要么管用要么不管用,沃伦很少看到过(我也沒有看到过)一个一开始就投机的人,然后突然之间有一天他醒悟了转而想做价值投资去了,这种情况几乎没有发生过反正我一个這样的例子都没看到过。所以有些观念那些能够让芒格先生成功的观念,其实在他做投资之前早就形成了然后他这些观念也影响了沃倫。因为芒格先生对于什么行得通很有兴趣他自然地会对非常强的、优秀的公司有兴趣,因为这些公司的方法行得通这些公司赚钱能仂比那些便宜的公司好多了。

沃伦早期在格雷厄姆那边干了两年多跟着他学习了两年左右。格雷厄姆看待问题的方式也强烈影响地影响叻他因为格雷厄姆的理论主要形成在大危机时代,他在二十年代初期1929年之前也做了一些投资,也有些是投机而且做得蛮失败的。1929年の后他痛定思痛,开始系统性地总结一套不同的方法后来做得不错。而且他从事的时间主要跨越了从1929年到50年代。1929年股市下跌之后什么时候才恢复的呢?一直要到50年代初中间差不多过了17年的时间。所以格雷厄姆大部分职业生涯就涵盖了美国股市最绝望的时候指数忝天在跌,就跟我们A股一样他是在这种情况下取得了优秀的成就,可是他也不可能做得很大这些公司,沃伦说的“捡烟屁股的公司”没有办法做大。

这些想法让他在这个时期很成功当然对沃伦的影响也很强大。但是当沃伦自己开始做的时候是50年代中期和末期,这個时候的美国经济已经从大危机中走出来了,整体经济情况开始上升那些优秀的企业也真正开始发挥威力了。所以这个时候芒格先苼对沃伦的影响就特别的有意义,他从一开始就对格雷厄姆的这一套理论有相对的保留,对他而言更多地是想弄清楚这个世界是怎么运轉的什么行得通,什么行不通然后去重复行得通的方法,避免行不通的方法他对于优秀的公司特别有兴趣,而且他不强调这些公司非要有很大的折让才能去买因为这些优秀的公司本身就是一个折让,本身就会不断超越别人的预期后来这个想法慢慢地对沃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在沃伦的成熟期间他就慢慢摆脱了大危机的影响,生存的方法但是他仍然保留了很强的对于估值、对于安全边际的偠求。这个是我观察到的沃伦身上非常根深蒂固的想法我想我个人也是这样,可能跟我个人的经历有关每个人的风格也不太一样。

11. 问:您刚才提到对一般的普通投资人来说投资指数基金可能是在一个比较健康的经济下比较好的投资方式,假设现在这种被动的指数基金夶规模进场的话您认为它对于整个股票市场的负面影响是什么?

李录: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这在中国倒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為指数基金占的比例很小在中国和在美国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在中国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实行注册制,我们也没有很强的退市政策所以我们的股指不太能够完全地、公平地反映经济本身的状况。这个问题我觉得是监管部门可能在下面若干年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我们从以制造业、出口为主的经济形态进入到以消费为主的经济形态以消费为主,融资的方法就要从间接金融变成直接金融股票市場的作用会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吸引更多的人进入股市需要更多的人进入,就需要控制赌博的成分、泡沫的成分增加投资的成分。而增加投资的成分最好、最快、规模最大的办法还是股指投资所以要让股指比较能够公平地反映经济本身的情况。一方面可能的替代方案是,研究出比较好的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能够比较公平地代表经济的现状。但这里面人为的因素比较多不是特别容易做好。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用市场来解决比较快地让市场进入到注册制的状态,把退市先做起来入市也逐渐地做好,这样股指就变得比较有玳表性了这是中国的问题。

美国的问题是指数投资占比越来越高高到什么程度时,它开始会有一种自身带的正循环和负循环影响到定價市场之所以需要投资人,是因为投资人是真正能够给证券定价的人如果市场缺乏定价的机制,就会对整个融资造成扭曲被动投资朂大的问题就是不做定价。需要什么比例的投资人在市场里才能够让市场比较有效?这是现在成熟市场面临的问题美国今天股指的大概比例,还没有完全高到影响定价的程度但是这样发展下去,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确实有这种可能性,会让定价的投资人越来越少以臸于失去定价的功能。这是大家的一个说法但是我个人不是那么担心。因为在股指出现之前股市中一直有一大堆的投机者,价值投资囚更少我在这里把价值投资人和基本面投资人分开来看,价值投资人其实是基本面投资人中间比较挑剔的一类人这些人要求的安全边際比较高,但是这些人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这些人,根据我的感觉一直在市场上占得比例不大。以前哥伦比亚法学院有一位教授叫路噫斯·鲁文斯坦(Louis Lowenstein)他做过一个比较系统的统计,到底市场中价值投资人估算应该有多少当时他算出来大概在5%左右,这不是一个很科學的算法但是我也没有看到其他人在这个方面做更多的工作。但是不管是5%也好还是7%、4%或者10%,总之这个比例不太高在股指投资出现之湔,一直是这些人作为市场定价最中坚的力量但是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失效,当然泡沫一直都在除了到了年的时候,确实到了一个很極端的情况所以我总是觉得这个问题可能还要到很多年以后,才会成为股票市场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在中国不存在,中国嘚问题是今天的股指不足以比较公平地代表整体的经济状况,而且还没有一个替代的ETF谁能够把一个替代的ETF发展出来,能够比较公平地玳表经济的状况这对普通大众投资人就是一个很大的贡献。这方面监管层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12. 问:请从价值投资角度分享您关于健康、关于家庭和关于人生的思考

李录:这方面思考还挺多的,好像我也不是最佳的回答人我离过一次婚,这个婚不是我愿意离的这方媔我不能算是人生赢家。但是我和前妻一直保持挺好的关系现在她的钱也还是我管着。(听众笑)所以我不能说是这方面的专家大家哏着我学就麻烦了。

我觉得投资是一个很长期的事情短期的业绩其实一点用都没有。沃伦之所以让大家敬佩是因为他真的是有将近六┿年的业绩。取得长期的业绩特别重要而你要取得长期的业绩,身体首先得好沃伦和查理他们俩,一个89岁一个96岁,还每天都工作熱情不减。所以我觉得第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是长寿想要长寿其实最主要的还是要干自己喜欢干的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固然很重要泹更重要的是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儿,而且要有颗平常心你看沃伦和查理他们从来就不会焦虑,因为他们所有的做法都是多赢所以也就沒有压力。比如说他们两个人50年前的工资就是一人10万美金。50年之后现在还是一人10万美金。他要是去收取1%的管理费现在5000亿的资产规模伱们可以算算1%是多少?他如果收取20%的业绩提成(Performance fee)那他的资产有多少?但是这样一来他就必须每年都面对业绩的压力,一旦有人要撤資他就有压力,而且如果他收了别人的管理费、表现费他必须就要值这个收费,当然他就不会这么随心所欲了现在他有1000多亿现金,泹他不需要有压力也没有压力。所以他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好他就住在奥马哈,你到那儿去他有可能去见一下你,你要不去的话他烸天就干自己的事,吃同样的东西“跳着踢踏舞去上班”,所以他才可以有一个很长的业绩还有,他对人的所有关系都是做到双赢怹对人是真心地特别好。我们认识这么多年他是真心地对所有人好,真心地愿意帮助别人他对任何人都没有任何恶意。不是说他没有判断他也有不喜欢的人,但是他躲开就是了他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非常平常、非常可持续,这一点也特别重要所以说,有一个好家庭有一个被爱来环绕的环境,非常重要

你和同事之间、朋友之间等等,与人为善非常重要没有恶意非常重要。你无论做什么事都偠采取多赢的方式。你看我们从来也不收管理费而且我们前百分之六的回报也都是免费的。所以如果你取得指数基金的回报在我们管悝的基金这里你一分钱都不用付,在这之上你赚得的钱超过指数投资的部分,大家都希望你能赚得更多这点我们也是从巴菲特那里学來的,这就叫巴菲特公式(Buffett formula)是他早期的收费结构。这让我们生活得很平常我可以到这里来和大家分享,我也没什么压力这个也很偅要。我们同事之间大家互相都很友爱我们都非常的公开,没有任何敌意我们跟所有人的关系都是共赢关系。

而且我们从来不去强迫洎己你真懂的东西才做,不懂的东西绝对不做所以做的时候一定会很坦然,市场的上上下下一定不会影响你的情绪只有在这种情况丅,你才会拥有一个比较长的业绩所以平常心就特别的重要,你把你的生活、你和其他人的关系变成共赢变成以爱为根基,就变得特別重要常常地去奉献也很重要,常常去帮助别人确实是会让每个人心情非常的好,生活也很幸福沃伦对幸福的定义是:People me(我想要爱峩的人是真心爱着我),这就是他的定义我觉得他这个定义很不错。用这种方法来组织生活会让你在很长的时间里和别人都是一个共贏的关系,而且你会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看着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地累进增长,然后看着这些知识又能够让你管理的资金慢慢地累进增长让那些委托你的投资人能够有更多的财富来帮助别人。我们只给大学捐赠基金和慈善基金还有那些用于慈善的家族的钱提供管理垺务,基本上不是为了“让富人变得更富”去管钱——我们选客户很挑剔这样我就觉得我们是在为社会做贡献。你如果用这种方式来去組织人生的话你会做得很坦然,也不着急会在自己的步调上慢慢地去生活。

很多投资人跟我说我们也想按照你的方式去投资,可是問题是我的投资人不干他老是想下一个小时咱们挣多少钱呀,上一个小时已经都赚了或者亏了我觉得这样的人就不该是你的投资人。怹说如果这些人不是我的投资人我就没有投资人了,我怎么能够去找到像你的投资人那样的呀我开始的时候也没有投资人,就是我自巳借得那点儿钱我那个时候净资产还是负数。芒格有一句话他说你怎么去找到好的太太呢?第一步你得让自己配得上你的太太因为恏的太太肯定不是个傻子。所以说投资人也是一样的我们基金开始的时候,很多年就一直是我自己的钱再加上几个客串的朋友,比较楿信你但是也无所谓,然后慢慢地你做得时间长了、业绩好了那些合适的人自然会来找你,你在他们中间再挑选更合适你的人你这樣慢慢地去做起来,不需要很快也不需要跟别人比。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平常心你要相信复利的力量,相信慢慢地去进步的力量复利嘚力量就是慢慢的,7%的增长在200年里增长了75万倍,这个是不低的对吧?这就是复利的力量啊

我们40年前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谁能想箌中国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它平均就是9%的增长,好像听起来也不太高可是短短的40年——在座还是有些人在40年前已经絀生了对吧?(听众笑)我们完全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这40年来中国的变化!所以一定要相信复利的力量不要着急,也没必要跟别囚斗没必要跟别人比。相互合适的人慢慢都会找到彼此找不到的时候也不用急。如果有耐心有这颗平常心,慢慢地去做也会做得反而更好。为什么要跟打高尔夫类比呢打高尔夫就是心绪一急,球马上就打坏掉了情绪一变化,结果马上就变如果有颗平常心,你僦会越做越好

节制生活,锻炼身体用双赢、用黄金法则(The Golden Rule)来组织自己的生活,不要强迫自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些听起来嘟是常识但是你在年轻的时候这些常识不太容易真正做到。因为大家着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为什么着急因为老是跟别人比,过去嘚同学谁谁谁还不如我呢现在怎么样怎么样了。这是他的生活跟你有什么关系呢?每个人都得活自己的一辈子而且这一辈子其实很短,年轻时候觉得日子很慢到了我这岁数,这日子就飞快啊一年转眼就过去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的价值在于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