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克服自卑心理?从小到大很自卑都自卑,感觉做啥都卑微,害怕别人异样眼光看我,我还社恐,与人交流很有问题


  幼儿自卑,是指幼儿由于某种原因怀疑自己、轻视自己,在社会交往或集体活动中懦弱、害羞和畏惧。大量的调查资料表明,自卑心理在幼儿中存在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21世纪需要充满自信又有能力的人。一个自卑、性格懦弱的孩子,难以适应未来的社会。所以幼儿的自卑心理应当引起教师和父母的足够注意,应当及时地帮助幼儿克服自卑心理。下面,我将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谈一下如何帮助幼儿克服自卑心理。
  了解幼儿自卑心理的表现
  为了更好的判断一名幼儿是否具有自卑心理,下面我先谈一下幼儿自卑心理的表现。幼儿的自卑心理大致有以下四种表现;
  (一)不敢在公开场合说话。存在自卑心理的幼儿,害怕在陌生人面前及集体活动中说话,甚至平时也轻声细语,不敢大声说话。
  (二)不敢在公开场合做事。存在自卑心理的幼儿,在公开场合做任何事情,都往后缩、而不是往前冲。显得拘束和谨小慎微。如当教师让这种幼儿带头做游戏时,他们就面露难色,没有别的幼儿那种自告奋勇的精神,有的马上说“我不会”、“我不行”之类的话,个别的还会哭起来。
  (三)没有主见。存在自卑心理的幼儿,许多事情不敢自己做决定,回答问题思前想后,犹柔寡断,要么不吭声,要么轻轻地回答“不知道”。
  (四)不愿与别人交往。存在自卑心理的幼儿,喜欢一个人独处,从不主动地提出问题。
  自卑心理与性格内向是有区别的
  存在自卑心理的幼儿与性格内向的幼儿,在表现形式方面虽有相似之处,但存在明显区别。这两类幼儿的相似之处是,都害怕在公开场合表现自己。他们的区别是:在心理上,存在自卑心理的幼儿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性格内向的幼儿并没有这种感觉;在行为上,存有自卑心理的幼儿不仅在公开场合不能大胆表现自己,而且在父母和其他亲人面前也不能大胆表现自己,性格内向的幼儿则不同,在父母和其他亲人面前并不胆怯;在交往中,存在自卑心理的幼儿不愿意与所有人交往,包括自己的父母,而性格内向的幼儿在家庭中还是比较活跃的。
  帮助幼儿克服自卑心理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的位置是崇高的,教师的话在幼儿心目中就象真理一样,因此教师在帮助幼儿克服自卑心理中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幼儿克服自卑心理:
  (一)钟爱孩子、悦纳孩子
  师生关系是幼儿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教师的亲切照顾、理解、悦纳使儿童产生“我是好孩子”的感觉,老师、他人对儿童的关爱和喜欢会转化为孩子的自我接受。反之,教师的拒绝、责骂、惩罚会使孩子产生“我是环孩子”、“我让人讨厌”的感受,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识会阻碍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幼儿,不要偏爱,帮助幼儿克服自卑心理。
  偏爱对被偏爱的和不偏爱的幼儿的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平常,我们教师总是偏爱一些“好孩子”。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教师常常只是与那几位“好孩子”对话,外出比赛也是那几位“好孩子”为代表,游戏中的主角也是那几位“好孩子”来担任。这样就很容易使那些没有被老师偏爱的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所以说,我们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幼儿,让每一个幼儿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消灭幼儿自卑的心理。
  (三)正确运用评价这一教育手段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克服自卑心理。
  教师应当对幼儿多一些积极性评价,以产生教育上的期望效应。幼儿的自我评价主要受成人评价的影响,教师在各种教育活动中,经常给幼儿以积极向上的心理,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幼儿每天都有所进步,在评价幼儿,特别是有自卑心理的幼儿时,只要他有一点进步,我们就要给予积极地评价,从而使他看到自己的优点,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树立起自信心,久而久之,幼儿的自卑心理就会被克服。
  给每个幼儿以成功的机会,树立起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居里夫人有句名言:“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自信心是儿童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素质。一个人如果缺少自信,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心理,没有自信心。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一)及时地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
  幼儿自我意识的特点之一是具有他律性“镜像自我”。即他人、特别是与儿童关系密切的重要他人(如父母、教师)对儿童的评价是他们自我评价的根据。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及时地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进步,不要给孩子贴上消极的(如“笨孩子”、“坏孩子”)标签。即使是一个有不少缺点的孩子,也要多肯定他的优点,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自我接受,喜欢自己,对自己有信心。
  (二)重视过程而非结果
  进些年来,功利主义的教育对人们影响很大,家长也往往特别关心孩子的名次、位置,计较孩子某项活动的结果。其实更重要的是过程————————培养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从失败、成功中汲取积极进取的思维方式,磨练坚韧自信的性格。
  (三)帮助儿童获得能力,获得成功感
  积极的接纳、尊重儿童固然重要,但内在的实力、能力更是自信最可靠的根基。因此了解孩子的弱点和优势,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获得能力,获得成功感,克服自卑心理是及其重要的。
  现在的幼儿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愿我们为祖国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才而共同努力。

随着移动互联的快速普及,用户越来越喜欢在手机端查看内容、交流互动。为了让大家不错过任何精彩瞬间,我们将小组和MOOC迁移至饭团,丰富产品使用功能,提供优质用户体验。

  的产生是很微妙的,他们会因为自身的某些条件不如他人而心生自卑,刚入学校的大学生们也很容易会产生这样的心理。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大学生自卑的原因,找到办法帮助他们进行,呢?请看下文。

  大学的学习和高中是完全不同的,有的人模式转变不过来,导致成绩下降,因此就产生了自卑的心理;相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自农村的孩子会因为家庭条件产生自卑等等。下面还是一起来看一下吧。

  导致大学生自卑的两大因素

  现在,有很多大学生开始注重心理健康,经常去学习一些调节自己心理的方法。但是,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是非常自卑的,从平时的学习与生活就可以看的出来。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大学生自卑呢?

  大学新生,都是高考中的优胜者。从简历来看,全国每所大学的新生中左右都有着值得骄傲的过去。在他们当中,有各级各类的三好学生,也有各种各样学科竞赛、体育竞赛的优胜者。周围人们的夸奖、羡慕,使他们颇有几分优越感,自视为青年中的佼佼者。他们带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对大学生活的美好设想,踌躇满志地走进了大学。然而,他们绝大多数人很快就发现,这里“高手云集”、“强手如林”,相比之下,自己不再具有昔日出类拔萃的“尖子”地位,而成了不引人注目的普通一员,有些新生甚至发觉自己已由“鹤立鸡群”的地位降格至“鸡立鹤群”的窘境。

  这个时候,他们自身带有的优越感以及自豪感受到了刺激,让他们的内心变得失落和焦虑,而这也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自己,有的人因此奋发图强,而有的人则盲目自信,渐渐的转为自卑自弃。

  许多新生自卑感的产生,也与他们对适应大学的新环境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有关。他们过去在中学里的“尖子”地位,使他们自视颇高,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一些,并认为到大学后依然会像在中学一样成为班上的学习尖子和主要干部。但别的同学在中学时也是佼佼者,甚至许多人比他们更为突出;他们没有想到自己进入大学后成绩不能在班上继续名列前茅,甚至还会暂时落后。由于对这些情况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一旦学习成绩落后、社会地位下降,他们在心理上就觉得难以承受,以致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从原来的“自我感觉良好”走向“自我否定”的极端。

  专家指出,之所以有的大学生会出现自卑心理,原因就是他们从高中开始学习方面就会养成一些习惯,而到了大学,学习的知识以及方式就会发生改变,这时候学习上不适应,也会导致大学生的自卑心理。

  大学生自卑应该如何应对

  从认知上来说,首先,要肯定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我存在固我有价值!”自己身上的特点,没有好坏之分,因为每一种性格都有好和坏两个方面,每一种特质都是你自己独有的。

  2、学会积极的思考问题

  在做一件困难的事情的时候,我们要往积极的方面去想,就算终失败了,也是有他的价值的。

  比如说,这次考试没有考好,这是不是说明自己没用,自己能力不如别人呢?绝对不是,考试除了能够评估自己的学习所得之外,它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帮助自己看清哪些知识是自己的盲点,以后我们需要做些什么针对性的复习,只是我们的文化似乎只强调考试的前一个功能,如果从后一个功能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那么考试失败就没什么了,正是失败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成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小到大都自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