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感觉和前庭功能异常系统是什么?异常会影响小脑萎缩吗?

可能有人会听过一个病,叫“耳石症”,这种病会让人突发眩晕,天旋地转,数秒或数十秒后又好转,然后在某个时刻又再次发作,如此反复,非常烦恼。这个病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叫“耳石症”?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耳石症和眩晕的一些知识。

1.什么是眩晕? 头晕很多人都有过,在头晕里面,有一种晕法很特别,叫眩晕,就是感觉自身或周围环境的旋转,浮沉感。眩晕的感觉其实多数人都体会过,像喝醉酒,晕车,晕船,原地转圈之后突然停下等等都有很典型的眩晕感。严重时除了感觉天旋地转,还会有恶心呕吐,大汗淋漓,感觉整个世界都要塌了。 2. 眩晕是怎么产生的? 人体控制平衡需要三个系统:视觉系统、前庭系统、深感觉系统。这三个系统任何一个出了问题,都会引起平衡障碍,造成眩晕感。同时,这三系统之间也会互相代偿,互相帮助。所以,发生眩晕时,医生都会在这三个系统里面找原因。 视觉系统比较好理解。很多老年人视力不好,特别在光线不好的暗处,容易眩晕。这个时候去看眼科,说不定配副眼镜就好了。

前庭系统对平衡的控制更加重要。可以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走路左右看风景,坐车或开车时的加速、减速、拐弯,上下颠簸等等都需前庭系统的辅助。如果这个系统出了问题,在做上述动作的时候就会有眩晕感,痛苦不堪。

深感觉系统大家会比较陌生。我们人体能稳稳的站在地上,能时刻知道各个关节所在的位置,都是需要深感觉系统的帮助。所以,如果这个系统出了问题,我们在站立的时候就不能很好地感知地面,走路时如同“踩棉花样”,出现走路不稳,同时也有眩晕感。

3.什么是“耳石症”? 耳石症,标准的名字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顾名思义,它是良性的,没有生命危险的,发作性的,时好时坏的;位置性的,和头位置的变化有关系的。之所以叫耳石症,是和它的发病机制有关系。

在内耳中,有一种碳酸钙结晶,即所谓“耳石”,正常时处在正常的位置,而当一侧耳石因为某种原因掉落到半规管后(半规管:感受平衡的三个管道),刺激一侧的前庭神经,造成两侧神经冲动不平衡,而大脑接受的信息也不平衡,势必就会造成一种“混乱、错觉”,也就是“眩晕”。之所以和体位有关,就是因为头的位置变化时,耳石在里面滚动,造成刺激。如果每次眩晕明显和头位有关,比如起床、卧床的瞬间,转头的瞬间出现眩晕,持续不超过1分钟,头不动时好转;没有耳鸣、言语不清,没有肢体麻木、乏力等情况,就高度怀疑“耳石症”。

4.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有哪些? (1)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活动有关:激发头位(如左右翻身、起床或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s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s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

(2)眼震特点:确诊BPPV,医生一般要做变位试验,一个叫滚转试验,一个叫DIX-HALLPIKE试验,类似于我们平常生活中的床上左右翻身和起床,左右滚转翻身时,会出现水平性的向地或背地眼震;从坐位倒下至激发头位时会出现一种旋转性的短暂的易疲劳的眼球震动,当左耳向下时眼震为顺时针方向,右耳向下时为逆时针方向,眼震持续过程中,先是逐渐增强,其后逐渐减弱,当从卧位回至坐位时,出现方向相反的眼震。

这个试验以前在检查床上操作,现在已有全自动的前庭功能诊疗系统,可以依靠设备帮助患者完成上述动作,这对于体形肥胖、患有颈椎病的患者来说是一个更佳的选择,并且检查比人工操作更精准。

(3)BPPV病程可为数小时至数周,个别可达数月或数年: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严重者于头轻微活动时即出现眩晕,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眩晕发作后可有较长时间的头重脚轻及飘浮感。

5.耳石症的病因 1、遗传性因素:耳硬化症患者直系先辈后代中有相同病的较多,约为54%有家族史,有人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半数以上病例可以发现异常基因。

2、内分泌紊乱因素:本病多见于青春发动期,以女性发病率高,且于妊娠、分娩与绝经期都可使病情进展加快,被认为与激素水平有关。

3、骨迷路包囊发育因素:人类出生时骨迷路包囊已发育完成,唯独在前庭前边缘的内生软骨层内遗留有一发育和骨化过程中的缺陷,称窗前裂。裂内有纤维结缔组织束及软骨组织,成年后可继续存在或发生骨化而产生耳硬化病灶,临床及颞骨病理所见之耳硬化症病灶,亦多由此处开始。

4、自身免疫因素及其它:Arslan与Rieci用组织化学染色法对耳硬化症病灶进行研究,发现在活动性病灶中,有粘多糖聚合作用改变及组织纤维、胶原纤维减少、断裂现象,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理变化相似,Chevence用电子显微镜和细胞化学的方法再次证实,耳硬化症病灶属于胶原性疾病或间质性疾病。此外,还有人发现酶代谢紊乱,是使镫骨固定形成的原因。

6.耳石症的治疗和预后怎样?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良性的自限性的疾病,但其自愈的时间有时可达数月或数年,严重的可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故应尽可能地治疗,治疗以复位治疗为主。

(1)耳石复位目的是使沉积在半规管的耳石复位。根据耳石异位的半规管的不同,手法不同。

(2)心理治疗本病为良性过程,无严重的后遗症,患者不应有过重的精神负担。

(3)体位和头位的保健当眩晕发作剧烈时,尽量避免采用可引起眩晕发作的体位和头位。

(4)抗眩晕药可以酌情服用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如西比灵(氟桂利嗪)、敏使朗(甲磺酸倍他司汀)、以及辩证使用中医中药等。

(5)前庭康复操和前庭习服疗法目的是促进前庭功能代偿和恢复,增加对眩晕的耐受能力,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依据临床资料统计,此病一次复位成功率可达90%以上,少数病人(约4%-7%)可能会复发,复发的治疗仍以复位治疗为主。

临床调查结果显示,眩晕发病率约8%。由于眩晕发作时,客观体征较少,且目前已证明,可导致眩晕的疾病有80余种,因此眩晕的病因,不易诊断和鉴别。在诸多可导致眩晕的疾病中,耳石症较为常见,且误诊率极高。该病在中老年中比较高发,也可以发生在青年,儿童较少见。所以提醒中老年朋友,如果发生了眩晕的情况,且一直找不到病因的话,就应该到正规医院的耳鼻喉科找专业医生咨询,是否患了“耳石症”。

咨询标题:眼震消失了还是头晕

女,24岁。头晕一年多,一转头就晕。长期失眠。睡眠质量好时,头晕能减轻。

确诊耳石症,但是眼震消失了,医生说耳石症和前庭都好了,但是还是晕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神经内科

你好,你现在的晕还是与体位相关吗,现在的晕从持续时间及感觉上与治疗前有区别吗?如果是,建议还是用耳石复位仪器复查一下看有没有残余的耳石

“前庭周围性眩晕;耳石症”问题由张静大夫本人回复

您好,还是转头的时候晕。医生只是说没有眼震了,他认为前庭和耳石都好了,但是感觉没有什么变化。因为本身就不是很晕,所以没有明显感觉

是向两侧转头都晕吗,每次晕持续大概多久几秒钟?还是很长时间?

“前庭周围性眩晕;耳石症”问题由张静大夫本人回复

另外有以前检查耳石症的报告单吗?说你是哪个半规管的耳石呢?

“前庭周围性眩晕;耳石症”问题由张静大夫本人回复

转头还可以,转身很晕。两侧都晕。第一次做检查是右侧眼震,左侧没事,还有前庭周围性眩晕。输液10天,做了耳石复位,再检查时医生说耳石症好了,前庭也好了。可是感觉没什么变化

另外,如果耳石复位时间不长,有的患者在耳石复位后的一到两周内,还会有耳石重新归位后引起的头昏沉感等不适感觉的。

“前庭周围性眩晕;耳石症”问题由张静大夫本人回复

可是感觉没有好转呢,刚做的检查,根据眼震能判断耳石症好了吗?

绝大部分的患者都是依靠眼震来判断耳石的,极其少数的患者有体位改变所致眩晕,但观测不到眼震,在临床上非常少见,考虑可能与耳石量极少不足以引起可观测出的眼震。我觉得你可以辅助些药物,比如敏使朗,如果目前服用强力定眩片,可先停用强力定眩片,观察一到两周后,无改善建议医院复诊。

“前庭周围性眩晕;耳石症”问题由张静大夫本人回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成功后残留症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眩晕论坛 作者:计莉,彭新,孙勍,饶任东,单希征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症,是临床最常见的眩晕疾病,占眩晕患者的17%~42%。大多数BPPV患者经耳石复位后,典型位置性眼震及眩晕消失,也有一部分患者复位成功后仍残留头晕、头昏沉不适、走路不稳及颈部僵硬等症状。本研究通过分析我院BPPV患者经SRM-IV型BPPV诊疗系统成功复位后残留症状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对象与方法 对象:随机选取我院2014-12至2015-12确诊为原发性BPPV并住院的患者77例,男18例,女59例;15~78岁,平均(56.02±14.04)岁,其中后半规管(P-BPPV)37例,水平半规管(H-BPPV)28例,混合半规管(同侧水平半规管合并后半规管,M-BPPV)12例;年龄分组根据1982年中华医学会规定,>60岁划归为老年人,按年龄分组为15~60岁中青年及>60岁为老年组进行比较。 诊断标准:(1)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出现短暂眩晕的病史;(2)变位性眼震试验显示下述眼震特点,且具有短潜伏期(<30s)和疲劳性。眼震特点:(1)后半规管BPPV的眼震,Dix-Hallpike试验患耳向地时出现以眼球上极为标志的垂直扭转性眼震(垂直成分向眼球上极,扭转成分向地);回到坐位时眼震方向逆转;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min;嵴帽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min;(2)水平半规管BPPV的眼震,rolltest试验可诱发向地性或背地性水平眼震,眼震持续时间<1min;嵴帽结石症在双侧变位检查可诱发背地性水平眼震,眼震持续时间≥1min;(3)多半规管BPPV的眼震,行Dix-Hallpike试验提示后半规管BPPV,行rolltest试验提示水平半规管BPPV。两个诱发体位同时出现相应眼震考虑为混合性BPPV。 排除标准:(1)在听力或者视力上有严重损害;(2)有精神或感觉异常;(3)伴有颅脑外伤及头面部手术者;(4)言语交流有障碍的患者;(5)有肌肉骨骼系统的疾病;(6)有渐进性的退行性病变,如帕金森、阿尔兹海默症等;(7)伴随前庭系统的其他病变,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性反应、突发性聋等。 BPPV治疗方案及治愈标准:治疗方案:对诊断为BPPV患者采用SRM-IV型BPPV诊疗系统进行复位治疗方案。水平半规管BPPV采用改良水平翻滚复位法,后半规管BPPV采用360°翻滚复位法,本课题中的多半规管BPPV采用改良水平翻滚复位法及360°翻滚复位法。治愈标准为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收集BPPV患者治愈后出现残留症状的相关数据。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残留症状发生率 由表1发现,BPPV患者经SRM-IV型BPPV诊疗系统复位治疗后残留症状的发生与患者的复位次数有关,复位次数≥3次者更容易出现残留症状,而与发病前存在诱发因素(如劳累及睡眠欠佳)、受累半规管、性别、年龄、病程无关。 讨 论 结合以往的相关研究考虑复位后残留症状可能与前庭及中枢性因素相关,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1)残留耳石,虽然位置性眼震已消失,但半规管中仍残留耳石碎片,少许的耳石碎片会随着体位改变而流动,虽然不能诱发典型位置性眼震,但可以引起头晕或头昏沉不适。(2)耳石器官的功能障碍,BPPV是耳石从耳石器官(椭圆囊)上脱落进入半规管,引起位置性眼震,这不仅是半规管功能紊乱,更是耳石器官的功能紊乱。Seo等对后半规管BPPV患者复位治疗前后进行oVEMP检查,结果表明BPPV患者的椭圆囊功能受到影响,临床症状的缓解并不能代表其功能恢复正常。(3)前庭功能受损,部分患者可能前庭功能受损,平衡系统被破坏,从而引起头晕、走路不稳,而前庭功能的代偿需要一定时间,故头晕及走路不稳的症状会持续一段时间。有学者发现,前庭功能损伤后,颈肌反应延迟,这种异常的反应会使头部活动较躯干迟钝,并且常常引起颈部紧绷感、颈痛和头部紧绷感。(4)强迫体位,部分患者头昏沉不适及颈部僵硬,是由于长期强迫性头位,引起颈肌筋膜炎,从而在复位后仍残留头昏沉或颈部僵硬不适。(5)精神心理因素,BPPV患者常合并有精神心理障碍,BPPV发作期眩晕症状使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状态,生活质量受到影响,患者常常表现出头昏沉、不稳感。 本研究发现,BPPV患者复位治疗后残留症状的发生主要与BPPV患者所需复位次数有关,而与其年龄、性别、受累半规管、病程、诱发因素无关。 与既往研究中报道的手法复位治疗后残留症状发生率相比,本研究中仪器辅助复位后残留症状的发生率更低。这可能与仪器辅助复位能够精确的定位、定量和定速有关。仪器辅助复位是否会降低残留症状的发生率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表明BPPV患者所需复位次数越多,其残留症状的发生率越高。在临床实践中,笔者认为将所需复位次数大于3次者考虑为难治性BPPV,这类患者更易出现复位成功后的残留症状,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难治性BPPV患者脱落耳石量较大、复位过程中耳石移动性差,复位后在半规管残留可能性更大;(2)难治性BPPV患者更易出现耳石器官的功能紊乱,前庭功能受损更严重;(3)可能与患者长期病程中的强迫体位、精神心理因素有关。本研究结果证明,部分有残留症状的患者在经过巩固复位、前庭功能康复训练、心理干预等治疗后,残留症状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综上所述,BPPV患者应及时明确诊断,规范复位治疗,辅助前庭康复,避免强迫头位。同时应适度地给予抗焦虑抑郁等心理干预措施,调畅情绪,调节睡眠,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残留症状的处理措施,将在后续工作中进一步探讨。 来源:武警医学,2016年第27卷第7期 本公众号整理文章均以分享交流医学专业知识为目的,且明确标注作者及来源。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前庭周围性眩晕;耳石症”问题由张静大夫本人回复

不客气,祝你早日康复,如有其它问题可以再提问,或每周二四五六的下午到总医院挂听力咨询门诊号找我面诊

“前庭周围性眩晕;耳石症”问题由张静大夫本人回复

您好,我好像觉得不对劲,我不是眩晕,像是头晕。因为我没有天旋地转,是自己转,不太平衡。走路有障碍,尤其是晚上。看东西太快了太多了也不行,是不是深感觉性头晕

你好,耳石症是很明确地和体位改变相关的,如果你不在某个特殊的体位下如左右翻身,躺下起来这些体位的改变下就有头晕,就可暂不考虑耳石症

“前庭周围性眩晕;耳石症”问题由张静大夫本人回复

转头晕,但是平时不转头也有一点儿晕,不厉害。走路感觉有障碍,晚上更不行

你好,建议自复位后观察一周,如还没有好转,还是到医院面诊,看是否还需要进行我科或其它相关科室检查来辅助诊断。

“前庭周围性眩晕;耳石症”问题由张静大夫本人回复

走路有点漂浮,障碍。深一脚千一脚,感觉晚上亮度低了走路晕,坐着想靠着东西,站着脚动或者走路就晕

摘要: 一、眩晕与平衡障碍的发生机制 已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意做各种各样的自然活动,这些都是通过身体平衡系统的运动反射和姿势反射来完成的.身体平衡系统是由运动系统和深部感觉运动系统两部分感受器组成的,感受身体的位置及运动感觉的前庭迷路介于它们之间,向两个系统传递冲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前庭功能异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