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的副作用前后采血有什么意义

   血透患者频繁抽血化验[1],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因此准确适量抽取血标本尤为重要。传统抽血方法:引血后在透析管路动脉端用5ml针筒抽血,检查项目多时,需再次抽取;注入标本时易渗漏;步骤繁琐。笔者自2010年1月改用采血针抽取血标本,收效良好。
  1.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本院血透室8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组)与观察组(2组)。1组40例患者共抽血183例次,其中男101例次,女82例次,年龄19-77岁,平均52岁;2组41例患者共抽血178例次,其中男98例次,女80例次,年龄21-75岁,平均5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1组采用传统抽血方法 引血后在透析管路动脉端用5ml针筒抽取血标本。具体如下:(1)安尔碘消毒透析管路动脉端取血处。(2)用5ml针筒在取血点抽取血标本。(3)下掉针尖、打开标本塞、依次沿标本试管壁缓缓注入所需血量。(4)盖好塞子,标本试管有抗凝剂需再混匀。
  1.2.2 2组采血方法 (1)同上。(2)用采血针在取血点取血标本,血标本试管依次接取,抗凝管可边取血边轻轻晃动混匀。
  1.3 观察指标 抽取血标本时有无漏血、重复抽取、针刺伤、影响上机进程的现象。
  1.4 统计学方法 组间数据由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
  2 结果 1组发生并发症66例次,2组2例次,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种抽取血标本方法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从表1可知:取血标本方法并发症率:2组为1.10%,1组为36.07%。χ=50.513,P  3 讨论
(1)检查项目多时,需再次抽取;如换用10ml针筒,另需1个7号针头。(2)抽完血,针头放入利器盒时,要回头观察上机进程,又怕耽搁时间造成血标本凝结,这时极易发生针刺伤。(3)7号针头针孔细,为防止试管负压抽吸破坏血标本,需下掉针头、打开标本塞、沿试管壁缓缓注入所需血量。(4)化验多个项目时,打开了试管塞的血标本在替换时,易发生倾漏。(5)操作环节多,可造成血液污染;易影响上机进程。
  3.2 2组用采血针取血 (1)标本试管依次接取,无需容器间转移,血样本原始性状完整,检验结果可靠。(2)操作者视线一直面对操作方向,患者安全、针刺伤不易发生,避免交叉感染发生。(3)抽抗凝标本时,血标本离体后随即进入标本试管内没有凝结危险,还可边取血边轻轻晃动混匀,不仅节时还能保证标本质量。(4)采血针直接经皮塞插入血标本试管,无漏血现象。(5)步骤简单,上机进程不易受影响。(6)采血针成本比5ml针筒低。
  [1] 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第2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血透患者频繁抽血化验[1],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因此准确适量抽取血标本尤为重要。传统抽血方法:引血后在透析管路动脉端用5ml针筒抽血,检查项目多时,需再次抽取;注入标本时易渗漏;步骤繁琐。笔者自2010年1月改用采血针抽取血标本,收效良好。
  1.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本院血透室8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组)与观察组(2组)。1组40例患者共抽血183例次,其中男101例次,女82例次,年龄19-77岁,平均52岁;2组41例患者共抽血178例次,其中男98例次,女80例次,年龄21-75岁,平均5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1组采用传统抽血方法 引血后在透析管路动脉端用5ml针筒抽取血标本。具体如下:(1)安尔碘消毒透析管路动脉端取血处。(2)用5ml针筒在取血点抽取血标本。(3)下掉针尖、打开标本塞、依次沿标本试管壁缓缓注入所需血量。(4)盖好塞子,标本试管有抗凝剂需再混匀。
  1.2.2 2组采血方法 (1)同上。(2)用采血针在取血点取血标本,血标本试管依次接取,抗凝管可边取血边轻轻晃动混匀。
  1.3 观察指标 抽取血标本时有无漏血、重复抽取、针刺伤、影响上机进程的现象。
  1.4 统计学方法 组间数据由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
  2 结果 1组发生并发症66例次,2组2例次,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种抽取血标本方法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血液透析应用抗凝剂的目的 保持良好体外循环状态。 预防因体外循环诱发的凝血活化导致的机体合并血栓性疾病的危险。 减少血液细胞与透析膜接触诱发的炎症反应。 炎症引起凝血 凝血促进炎症 有效的抗凝治疗能减少体外循环导致的炎症反应,提高血液的生物相容性。 尿毒症患者的凝血状态 众多的研究表明: 尿毒症患者普遍存在血浆PF1+2、TAT 、FPA水平和PIC、D-dimer水平以及PF4、βTG水平的升高,提示尿毒症患者存在凝血活性亢进、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以及血小板活化。 以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等合并血管病变作为原发疾病的患者凝血活性进一步增强。 尿毒症患者处于高凝血状态,易于血栓形成 。 尿毒症患者常常合并出血倾向 尿毒症患者因各种代谢产物等毒素作用,患者血小板功能低下,常常导致尿毒症患者的出血倾向。 出血、血栓合并症患者凝血指标检测情况 抗凝剂应用一般情况 LMWH的剂型情况 不同疾病抗凝剂应用情况 小 结 仅仅少部分患者实施了凝血指标检测,选择的指标多为APTT和纤维蛋白原 抗凝剂种类和剂量选择各个血净中心存在明显差别 抗凝剂剂量的选择并没有考虑患者的原发病和是否合并出血、血栓合并症 LMWH剂量的选择主要与应用LMWH的剂型有关 如何在血液透析中合理应用抗凝剂 凝血、纤溶的分子指标 凝血系统 纤溶系统 启动因子:TF、Ⅶa、Ⅻa 启动因子:tPA、uPA 启动抑制因子:TFPI 启动抑制因子:PAI-1 凝血酶生成:PF1+2、TAT 纤溶酶生成:PIC 凝血酶活性:FPA 纤溶酶活性:FDP D-dimer D-dimer 凝血抑制因子:ATⅢ、PC 纤溶抑制因子:?2PI PS 内皮细胞损伤 TM、vW因子 血小板功能检测 全血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释放功能 β2血小板球蛋白(β2TG) 血小板4 因子(PF4) 血小板活化 全血GMP-140(P选择素) P选择素阳性血小板数量——最客观、直接、特异 血小板功能检测 血小板集聚功能 诱导剂:肾上腺素、ADP、瑞斯托霉素、凝血酶受体活性肽 方法: 富含血小板血浆比浊法 刺激后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如何判断血液透析时体外、体内的凝血状态 血液透析前需要检测的指标 血小板数量,有条件应检测血小板功能 → 了解血小板功能 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 → 决定是否可以应用肝素或LMWH 血浆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D-双聚体、纤维蛋白原定量 → 了解是否有潜在出血倾向 评估脂代谢和骨代谢异常程度 → 决定是选择肝素,还是LMWH 评估患者临床上有无出血和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和风险 有条件应检测血浆前凝血酶片段1+2、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和纤维蛋白肽A → 精确了解患者凝血状态 如何在血液透析中合理应用抗凝剂 选择抗凝方案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出血 凝血功能异常 止血功能异常 血栓栓塞疾病的风险 感染、肿瘤 心肌梗塞、脑血栓、深静脉血栓 选择抗凝方案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凝血状态 华法林、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 大量蛋白尿导致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 滤器材质 合成膜 血仿膜 纤维素膜 常用血液透析的抗凝技术 无抗凝剂 普通肝素 低分子肝素 枸橼酸钠 阿加曲班 不使用抗凝剂的透析治疗(无肝素透析 ) 主要适用于凝血因子、血小板减少或缺乏,具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以及外科手术术后具有伤口出血危险的患者。 无肝素透析时患者体内凝血状态的变化 血液透析常用的抗凝药物 增强凝血抑制因子活性药物:肝素和低分子肝素 直接抑制凝血因子活性药物:阿加曲班、枸橼酸钠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等 肝素 肝素的副作用 出血倾向 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 高脂血症 骨质脱钙 加重尿毒症性心包炎患者心包填塞的危险 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HIT) HIT的流行病学 应用肝素治疗的患者1%~5% 在心脏外科HIT抗体阳性率20%~50%,但HIT发病小于2% 普通肝素HIT抗体阳性率9.1%,LMWH仅2.8% 血液透析患者HIT发病多在应用肝素开始后的1个月内,发病率0%~1.2%(在日本约4%) 应用肝素治疗后5~10日内血小板下降50%以上或降至10万/μl以下 合并血栓、栓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液透析的副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