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桃子应用网应用场景是什么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专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十万火急,国外巨头正在大量抢注区块链专利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目前专利储备比较少,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是“专利流氓”囤积专利等待牟取利益的“最佳时机”。这对于创新主体和区块链技术本身发展都非常不利,即使是大型知名公司,往往也会受到“专利流氓”的侵害,苦不堪言。这将是区块链技术领域一场“没有硝烟”的专利之战。

据已经公开的约数百份“相关专利申请情况来看,申请机构主要包括银行、和证券交易所。由于加拿大没有禁止或电子商务相关的专利申请(联邦上诉法院在2011年考虑了采用技术实施的商业手段的可专利性),许多机构也会选择在加拿大为区块链和技术申请专利。据报道,美国银行已经申请了与的数十项专利,另外,自称是“”的克雷格?赖特(Craig Wright)正在建立一个大型的区块链专利组合,自称“中本聪”的克雷格?赖特(Craig Wright)虽然未能提供最终的证据来证实自己就是中本聪,但他的同事和路透社审核的文件显示,他目前正在申请一些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区块链专利。2016年2月,赖特在英国以安提瓜岛注册的EITC控股有限公司的名义提交了50多件专利申请。据知情人士透露,他计划申请多达总共400件专利。赖特现在已经被称为“专利流氓”,而则除了表示强烈的反对之外,别无他法。

天生劣势,开源和极客社区对于专利意识淡漠或能力不足

区块链领域很重要的创新动力来自于开源社区项目,业内最知名的一些技术底层如、等都是以开源的形式来组织开发的。技术开源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知识产权保护埋下了隐患。很多开源往往是由几个人的开发小组来完成,这些程序员完成开发后又会迅速进入到下一个项目中,并没有多余的精力和人力可以用在专利的撰写和申请上。以最知名的开源项目Linux操作系统为例,最大数量的Linux专利由其竞争的闭源对手微软公司所持有,并以此每年向全球的厂商收取大量的专利费用。随着传统IT巨头和金融大鳄开始大量申请区块链专利,区块链领域的开源项目很可能也将遭遇到类似窘境。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开源社区的程序员作为的雇员受到的影响可能有限,但是在他们的链上开展应用的商家和基于他们的代码开发系统的企业很可能会受到专利的困扰而导致无法合法的拓展业务。

意识欠缺,国内企业对于区块链专利作用认识不足

2017年6月28日,国务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印发《2017年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推进计划》的通知里,明确提出,将建立基于产业行业的共享专利池,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交流合作,共享专利技术,以及推动中央企业和中央创新参与相关知识产权运营,加大在重点产业领域的布局和投入力度。

根据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CNABS)的检索数据显示,自2000年至2014年,区块链技术的相关专利申请始终趋于平稳,为年平均8件左右,2015年该领域的专利申请达到27件,2016年陡然增加至238件。可以说,全球范围内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正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区块链技术领域的参与者都需要尽早提升竞争优势。目前专利布局欠缺,一方面基础专利较少,如区块链技术中所运用到的共识算法等,专利布局不足;另一方面涉及应用场景的专利较少,大部分均为金融里的交易验证、数据的加密存储、电子凭证或者是食品溯源等,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具有颠覆性创新的技术,其应用场景远远不止于此,因此在专利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多方联手,BPSA联盟将扭转专利保护的不利局面

目前BPSA联盟已获得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支持,正式进入筹备阶段,用于支持联盟成员进行专利开发的专利基金也即将开始募集。BPSA组织将对初创企业和开源社区项目提供全方位的专利开发支持和专利保护。

通过加入BPSA这一国际化的区块链专利共享组织,企业可以减少自己在专利方面的开支的同时共享全球最新的区块链专利技术,并有助于帮助企业获得大型客户的青睐和进入全球市场。

此外,BPSA将会更好的推动开源社区的发展。所有开源代码的贡献者在贡献代码的同时,也能在BPSA的协助下申请相关专利,并以合理无歧视的方式供所有项目成员和项目使用者使用。这样的设计不仅能防止开源社区的创新被垄断企业抢注专利,还能让开发者获得持续的专利授权收益或者获得专利资产的。

BPSA的愿景包括:致力于建立全球最大的区块链专利共享联盟和共享专利池,实现专利的共享,支持开源和创新。并将提供资金支持和专业服务,帮助区块链领域的企业、院校、科研机构、开源社区开发专利,建立专利资产。运用最新技术实现专利技术在联盟内的全球交叉授权与对外授权的数字化和可追溯,让专利持有者在合法、安全、高效的环境下获取专利资产的最大效益。如果BPSA的这一愿景能够实现,将为其它领域的专利起到示范的作用。

《二维码应用:防止被“摘桃子”》 精选四

9月5日至6日,第八届中国专利年会在北京举行。对于中国的知识产权发展状况,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助理总干事高木善幸评价说:“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建立起了知识产权体系,成为现在世界专利申请量最大的国家,这是一项伟大的进步。”

知识产权保护满意度持续提升

借助专利,格力电器在空调行业中完成从落后到领跑的转变。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说:“我们不做跟随者,我们想成为创造者。”

格力电器也曾迷茫过。由于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直到2005年,格力电器还没有严格意义上属于自己的专利。随着研发团队努力创新,2005年后,格力电器终于自主掌握了压缩机、电机等关键部件的技术,真正有了自己的发明专利。格力公司从行业跟随者到领导者这一角色的转变,折射出的是近年来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介绍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约16%。专利转让、许可、质押等在内的专利运营次数达到17万余次,同比增长近20%。知识产权的价值正在加速实现,不断助推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专利数量上升,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的同时,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来越重要。“通过技术升级拥有了专利,但随之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侵权问题。”董明珠介绍道,“格力曾经打过很多官司。在打官司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的进步,看到了中国的成长,看到了中国真正在专利事业上正在成为一个大国。”

近年来,中国提出了知识产权大保护的概念,对知识产权提供全方位与立体化的保护。不仅对传统知识资源,还对新业态、新领域内出现的知识产权保护诉求给予关注,并从内容、法律法规方面确定保护方式。

调查显示,近年来,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满意度持续提升。

知识产权依赖型行业营收靠前

看起来不起眼的矿泉水瓶盖却大有学问。用制造饮料瓶盖的方式去生产矿泉水瓶盖,乍看没有什么问题,但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周力对此算了一笔精细账:相较于饮料瓶盖,矿泉水瓶盖上的螺纹要少。农夫山泉利用技术经验,将1个瓶盖减少1克。一年下来,仅瓶盖一项就可以节省2亿元。

在中国经济从粗放型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的过程中,知识产权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工业企业营业收入靠前的行业,如计算机、化学原料和汽车制造行业都属于知识产权依赖型行业。与此同时,信息技术、软件、计算机、交通制造等典型的知识产权依赖型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过去10多年间明显增加。

国际认可技术专利越来越多

“在工业标准行业,知识产权与核心专利是参与世界竞争的 入门证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法务官宋柳平说道,“没有国际主流认可的技术专利,就走不进世界市场的舞台。”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瑞士日内瓦总部发布的公报显示,在企业专利申请排名方面,华为以3898件位居榜首。在欧洲专利局发布的度报告中,华为公司在数字通信、计算机和电信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第3次位居榜首,领先微软和三星等企业。而近年来,以华为公司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不断发起对三星、苹果等公司的专利诉讼,更显示出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正在开启专利逆袭之旅。

近年来,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铺路石。目前,围绕促进更高水平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及有关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5个多双边合作协议,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专利审查高速路”(PPH)协议,极大地方便了国外企业在中国知识产权获权和中国企业的海外知识产权获权,为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加强经贸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撑。

写在最后:给大家推荐一家3年理财老平台

立即理财拿红包→无界财富(年化收益10%)


《二维码应用:防止被“摘桃子”》 精选五

扫码支付、加入新朋友,二维码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这些二维码背后,一场专利之战正在涌动

“我们已经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入禀,向腾讯财付通公司以及支付宝公司提出多字段二维码的专利侵权诉讼,法院已于10月10日正式受理。银河联动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栗铎10月16日在香港的记者会上表示。据他透露,两家公司目前未有回应。

银河联动称,腾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二维码扫码支付,侵犯了其“采集和分析多字段二维码的系统和方法”的专利权,涉嫌侵权的支付二维码还有爆款网络游戏支付、网络电商支付、网络付费阅读、线下商家支付等。据悉,该专利由中国移动控股子公司卓望信息技术(北京)及银河联动共同拥有。

“多字段二维码专利是卓望信息技术公司已经全权授权委托我们进行法律诉讼。”银河联动联合创始人沈维透露。

“目前腾讯对此事的表现让我们很不满意,我相信和阿里巴巴之间有很多可以商讨的空间。”钟栗铎在会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前阿里巴巴曾向其购买过一个商标,双方合作十分愉快。

阿里巴巴发言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时表示“目前没有回应”,而腾讯相关人士尚未对此事作出回复。

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二维码已成为关键流量入口和交互介质。

全球二维码技术的雏形最早出现在美国。1987年,美国Intermec公司开发了Code49码,次年,美国国际资料公司开发了Data Matrix码,之后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二维码。

目前在内地应用最广泛的QR二维码则是日本Denso Wave公司于1994年发明的。为了将QR二维码打造成为国际标准,Denso公司在发展初期开放了其专利。但随着QR码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广泛的应用,Denso公司近年来正在全球布局一系列QR码新专利。

钟栗铎坦言,银河联动图形二维码专利从技术上来看构成了日本Denso Wave公司新专利的前置专利,这将有利于银河联动公司在中国二维码知识产权之争中抢占制高点,获得产业的定价权。

根据银河联动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市场的规模达到38万亿元,其中大量支付是通过扫描二维码完成的。同时,公开资料显示,腾讯公司从2012年开始申请二维码的相关专利,在申请二维码相关专利的权利人中位居首位,申请件数高达400余件。

《二维码应用:防止被“摘桃子”》 精选六

新兴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新动能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对经济增长形成重要支撑。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明显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一批企业的竞争力进入国际市场第一方阵,高铁、通信、航天装备、核电设备等国际化发展实现突破,一批产值规模千亿元以上的新兴产业集群有力支撑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泛融合,加快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涌现了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有力支撑。但也要看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水平还不高,一些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新兴产业监管方式创新和法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还不适应经济发展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的要求。

下一步有关部门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扶持,全面营造有利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生态环境,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质量,加快发展壮大一批新兴支柱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近年来,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国家制订了一系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在发展方向、人才流动和资金流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有效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1.工业领域新兴产业增长较快

一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作用明显。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一季度,装备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12%,增速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5.2个百分点,较上年全年加快2.5个百分点。同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5个百分点。

二是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今年一季度,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增速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6.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4.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8%,比上年同期提高6.2个百分点。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增速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3.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延续较快增长态势。

新产品生产加速。一季度,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55.1%,运动型多用途轿车产量同比增长25.5%,锂离子电池产量同比增长35.2%,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产量同比增长18.8%,智能手机产量同比增长11.4%,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增长26.4%,光电子器件产量同比增长51.6%。

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加速成长。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5%,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4.5个百分点。电子、汽车已成为拉动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主导行业。2016年,电子、汽车行业现价增加值占工业比重分别达到7.5%和6.9%,两个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7.9%。符合消费升级发展方向的智能手机、智能电视、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SUV、新能源汽车等生产均保持了较高增速。

2.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

一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9.1%和10.2%,是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两个行业。新兴服务业服务贸易也在快速增长。商务部数据显示,1-2月,信息技术服务业承接离岸外包执行额占服务外包比重达45.7%,以工业设计、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动漫及网游设计研发为代表的知识流程外包快速增长,执行额同比增长11.6%。

3.互联网经济驱动新经济蓬勃发展

2016年,互联网相关行业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势头,带动和影响了一大批新经济产业和行业的蓬勃发展。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增长40.0%,增速比上年加快13.6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3.5%,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5.5%,远高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的平均利润增速。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稳步推进,移动互联网继续呈爆发式增长态势,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累计达82.1亿G,同比增长124.1%。

2016年,分享经济进一步全面繁荣,渗透到交通、家政、物流等生产生活相关的多个领域。如以“货车帮”为代表的物流平台实现了货运车辆的共享,提高了社会物流效率,促进交通资源的高效节约;以“摩拜单车”、“ofo”、“滴滴顺风车”为代表的出行共享平台,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更多便利;以“分答”、“知乎”以及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提供了知识变现和知识分享的新渠道。

4.电子商务发展不断提速

一是电子商务与邮政快递业快速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5.6%,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出15.2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2.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6.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8%。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带动邮政业务的高速增长。2016年,全国邮政行业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33.2%,增速比上年加快7.1个百分点;全国邮政业务总量增长45.7%,增速比上年加快8.3个百分点。其中,快递业对邮政业务增长贡献突出。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43.5%,比全国邮政业务收入总量增速高出10.3个百分点;新增业务收入占全国邮政新增业务收入的89.9%。

二是农村电商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亮点。2016年,国务院继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带动了各类企业加速进入农村电子商务领域。如京东、苏宁已分别在1000多个县建立了县级服务中心或直营店;中国邮政集团的“邮掌柜”系统覆盖了20多万个农村邮政服务站点;菜鸟公司发力推进农村物流建设。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助力扶贫攻坚,还吸引了大量农村青年、大学生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国务院相关部门扶持力度的持续加大,将进一步加强农村电商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5.新动能不断积聚促进了提质增效

随着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快速成长,一系列高技术、高附加值、符合转型升级趋势的新产业新产品迅速增长,已经逐步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新引擎。计算机、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在各领域蓬勃兴起,、网上购物、网络约车、网上订餐、在线医疗等新业态日新月异,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创新驱动的新动能正在接替主动调整的旧动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尽管在规模上还难以和传统产业等量齐观,但其显现的快速增长的势头,表明经济新动能正在迅速积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新动能积聚带来了提质增效成果显现。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在快速成长的同时,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也随之改善和提高。效益改善。今年一季度,百元固定带来的GDP为193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元。劳动生产率继续提高。一季度,劳动生产率约为23277元/人,扣除价格因素,比去年同期增长6.7%。相关产业利润高速增长。1-2月,规模以上企业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5.9%,化学纤维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12.2%,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利润同比增长69.4%,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利润同比增长403.2%,租赁业营业利润同比增长40.2%,商务服务业营业利润同比增长60.1%。

尽管近年来我国新兴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企业比较优势不突出、产业政策和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1.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不足

一是内生创新动力不足,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度较高。从技术创新的类型上看,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主要为引进型、改进型创新,自主型创新不强,产业发展中的核心技术主要掌控在外方,技术专利、技术标准和主导设计在很多领域受制于人。

二是科学研究力度不够,技术创新源头供给不足。科学研究是实现自主创新的基础,2016年,我国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企业R D投入强度为1.4%,这与发达国家和地区2.5%-4.0%的投入强度相比还存在显著差距。

三是新技术产业化的阻力较大。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国内新产品市场投入的扶持力度,但创新产品进入市场难的问题仍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我国在硅纳米微结构材料研发已取得突破,但面临国内厂商不愿大规模应用的尴尬境遇,科研成果产业化和产品推广应用仍存在较多问题。

2.融资问题仍未根本性解决

受经济持续下行影响,尽管中央和地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都给予了很大支持,但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一是受股市大幅异常波动影响。自2015年6月份以来,曾出现较大幅度异常波动,一度影响了企业的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二是银行等传统融资渠道存在惜贷问题。受经济调整影响,部分行业、企业经营面临越来越艰难的困境,企业的信用违约风险提升,银行惜贷明显,企业居高不下、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

三是新型金融业态支持力度有限。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众筹、等金融业态对新兴产业发展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但从总体看,这些新型的金融模式仍处于初创阶段,在金融监管、网络安全、操作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3.面临外部环境更加严峻的挑战

从海外并购助推产业提质增效的角度看,受全球保护主义升温的影响,发达国家实施保护主义的力度开始加大。从长期和全局看,通过海外并购获得品牌、技术和知识产权,从而提升创新能力的空间被大幅压缩,将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质增效产生负面影响。

4.产业发展高端人才支持不足

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总量和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都难以满足现实需求。一是人才供求总量缺口较大、地区差距明显;二是缺乏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经营管理人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三是高素质的技能领军人才缺乏,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速度和质量跟不上企业发展需求。

从发展趋势看,新兴产业将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十三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老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正处于接续关键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正在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

1.政策因素将推动新兴产业持续较快发展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创新驱动所需的体制机制环境更加完善,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配置持续优化,新兴消费升级加快,新兴产业需求旺盛,部分领域国际化拓展加速,产业体系渐趋完备,市场空间日益广阔。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实现以下目标:

一是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并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

二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形成全球产业发展新高地。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速将达到15%以上,建成一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产业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列,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先发优势,产品质量明显提升。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等领域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可及性大幅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激励创新的政策法规更加健全。

三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产业新体系。将发展一批原创能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的行业排头兵企业,活力强劲、勇于开拓的中小企业持续涌现。中高端制造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重大幅提升,支撑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和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百余个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集群。

2.一批新兴产业将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未来5年至10年,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信息革命进程持续快速演进,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信息经济繁荣程度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增材制造(3D打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超材料与纳米材料等领域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传统工业体系分化变革,将重塑制造业国际分工格局。

针对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有关部门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扶持,全面营造有利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生态环境,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质量,加快发展壮大一批新兴支柱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国家战略规划间衔接

一是要做好“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与“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及其纲领的协调配合,在战略思想统一、重大方针一致、重点方向互补的条件下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二是要做好“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以及各细分行业“十三五”规划间的衔接,做到发展目标相互印证、实施措施相互配合、落实成效相互促进;三是要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工程、专项的落实严格遵循“十三五”规划的部署,切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目标。

2.创新支持方式,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

要发挥国家作用,引导和支持社会资金进入新兴产业领域。进一步完善**绿色采购政策,落实和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研究提出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的政策措施。鼓励发展、创业投资,支持、创业壮大,支持金融和投资类企业、信用和企业、机构等创新,为新兴产业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中小企业板、。

3.扎实推进“双创”,激发市场活力

一是进一步简政放权。积极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鼓励和支持、境外资本投入新兴产业;二是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数据库,便于科技成果供需双方联系沟通,加快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三是通过建设“双创”示范基地等手段,优化创新环境,调动积极性。

4.政企形成合力,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继续落实好重大科技专项、“千人计划”等,在重点学科、重大专项、高新技术和金融管理领域引进一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并引导企业运用、股权等知识资本化激励方式,吸引、培养和稳定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二是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培养一批实践能力强的本地基层创新人才,特别是高级技能人才;三是鼓励企业员工参与技术创新,支持企业加大职工培训投入力度,提高职工培训费用计入企业成本的比例;四是完善人力资源服务,建立专业人才服务平台,加强人才供需衔接,促进产业人才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

2016年专利申请受理、授权和有效专利情况

《二维码应用:防止被“摘桃子”》 精选七

“中国的监管体制缺乏根本性的专利链接机制、专利期损失补偿机制、治疗方法保护机制以及有效的监管数据保护机制。没有这些监管上的保护机制,中国生物医药创新领域的投资将会继续落后于美国、欧洲、日本与韩国。”

近日在京发布的2016年《中美知识产权学者对话纪要》(以下简称《对话纪要》)提出了上述观点。中美知识产权学者对话由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和美国全国商会联合举办,已经连续举办四年。对话每年两次邀请中美两国知识产权领域的权威专家就中美知识产权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形成书面会议纪要呈报相关部委,对促进中国和全球知识产权保护做出了贡献。

2016年对话专家包括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刘春田,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高卢麟,中关村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院长马一德,北京务实知识产权发展中心、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前副庭长程永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琛;前美国专利商标局局长大卫·卡波斯,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前首席大法官兰道尔·雷德,美国专利商标局高级顾问马克·柯恒,美国俄勒冈大学教授艾瑞克·普瑞斯特,美国众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炽。

药物创新成为中美知识产权学者对话焦点,这与当下中国医药行业正在发生的变化相对应。当前,中国的创新药迎来“黄金时期”。国家政策给予药物创新,正在逐渐加码。连续三个五年计划,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设立导向资金,民间资金很快跟进。做新药研发的公司也开始多了起来,不断提高研发产出,形成了初步的行业规模。“尽管过去十年间中国生产的原研药数量不足美国的四分之一,亦远远落后于欧盟,但形势正在发生改变。”《对话纪要》指出。

例如,位于中国的百济神州科技有限公司(BeiGene)()筹得1.58亿美元,跨国公司加大在中国的研发设施投入,中国临床研究组织正整合全球资源,187项源自中国的新型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试验。

此外,2017年第一季度,天境生物获得1.融资、歌礼获得B轮融资、前沿生物获3亿元、瑞博生物获2.7亿元B轮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生物科技在投融资上势头颇猛,但从数据的角度和美国新药研发进行对比,差距仍然显大。

由四家医药行业协会在2016年发布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创新药市场近6000亿美元,中国仅占不足,其中在中国首次获批上市的19个创新产品贡献不到5亿美元,而这些产品销售全部来自于中国市场。

专家们研究的初步结果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在生物医药创新领域处于落后位置。《对话纪要》显示,“因为中国的监管体制缺乏根本性的专利链接机制、专利期损失补偿机制、治疗方法保护机制以及有效的监管数据保护机制。这些机制政策为创新企业提供激励,并且为树立信心,让他们坚信自己的投入会有所回报。没有这些监管上的保护机制,中国生物医药创新领域的投资将会继续落后于美国、欧洲、日本与韩国。”

其中,专利链接制度的缺失,被专家们反复强调。《对话纪要》指出,“在中国,原研药的专利信息并不透明,因此,对原研药发明人和仿制药制造商而言,缺乏可靠的潜在纠纷预警系统。事实上,当仿制药企业申请药品上市审批时,原研药尚没有寻求保护的基础。因此,只有仿制药上市流通后才会产生纠纷,而此时仿制药企业已经投入了巨额成本,这会使得仿制药企业面临破产风险。”

而完整的、可操作的专利链接制度可为双方提供了早期纠纷解决机制,为全体市场参与者提供了可预测性。

什么是药品专利链接制度?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是指仿制药上市批准与创新药品专利期满相“链接”,即仿制药注册申请应当考虑先前已上市药品的专利状况,从而避免可能的专利侵权。

美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有两层含义:一是仿制药的上市申请审批与相应的药品专利有效性审核的程序链接;二是美国FDA与美国专利商标办公室(USPTO)的职能链接。

《对话纪要》称,美国采纳专利链接制度,使得原研药与仿制药产业都有着长足发展。一方面,使得原研药面临的专利纠纷在仿制药投入市场前得以解决,并且,原研药能够及时投入市场;另一方面,医药公司能在巨额投资产生之前解决纠纷,为投资者提供了稳定和可预测的心理。在美国,原研药上市前面临的仿制药挑战大幅度增加,在年间法院所受理的全部案件中,只有6%是与已被准许投入市场的仿制药有关的专利侵权案件。

专利链接能否引入中国?对此,程永顺介绍,在历次专利法修改当中都对这个制度有所涉及,但是很可惜,一谈到专利链接,就会有人讲“这是美国的制度,我们引进要慎重”,或者说“我们是一个仿制的国家,不要盲目强调创新”,或者说“专利链接制度是一个保护创新的制度,对仿制是不利的”。

程永顺表示,通过对美国专利链接制度的研究,发现对于专利链接制度的上述理解有所偏颇。“它不仅保护创新,也保护仿制,它是一种非常平衡的制度。”

在他看来,中国有必要引进该制度。这一制度设计可以在前期解决纠纷,“不仅使专利权稳定了,而且让创新药企在申请专利当中所获得的权利保护范围更加清晰稳定。它使创新不断出现,使仿制不断跟进,最终达到消费者能够吃到新药,吃到价格低廉的仿制药。”

程永顺强调,在引进这一制度时要考虑本土化,在专利法与药品管理法中,如何把这一制度细化,让它变得有可操作性。

值得注意的是,与西方国家早有药品专利保护规定所不同的是,我国1985年专利法中没有保护药品的内容,“当时考虑我们的创新能力不强,需要仿制别人的药。”程永顺说。1993年后有了变化,是一个从不保护到给予保护,再到保护中又强调仿制的过程。但从来没有明确对创新给予保护。

《对话纪要》提出,“强有力的专利保护对于生物医药企业加强重大研发投入以及资助新的疾病治疗手段至关重要。专利保护期届满后,仿制药产业能够以更低廉的价格进入市场,因为他们不必重复原研药进行过的研发以及庞大、高昂的临床试验。若对此给予恰当平衡,则能够创造出同时支持原研药与仿制药的生态系统。”

《CFDA审核查验中心主任解读《2016年度药品检查报告》 ——蒲公英第九届年会现场干货奉送!》

《免费参加第十九届最强攻略》

《医药行业薪酬(附部分外企福利奖金情况)》

《二维码应用:防止被“摘桃子”》 精选八

日前,发改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了《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

日前,发改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了《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中提到,鼓励地方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争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纲要规划,到2020年,创建并认定300个左右国家级特优区。以下为具体内容:

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

我国陆海兼备,幅员辽阔,南北跨越多个热量带,东西跨越多个地形台阶,多种多样的气候和地貌类型适宜众多种类的农业生物类群生长发育。经过长期发展,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独特品种、特殊品质、特定区域的特色农产品,达到了一定生产规模,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为了进一步优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布局,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优势区和产业发展聚集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世纪以来,各地抓住农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立足当地特色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生产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全国上规模、成体系的特色产业聚集区不多,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对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即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文件明确要求,制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建立评价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鼓励各地争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发挥区域农业比较优势,加快形成国内外知名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会同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编制了本规划纲要,旨在引导各地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也为国家层面认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作指导,以此促进优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布局,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绿色化、产业化、品牌化水平,增加农产品供给的多样性和有效性,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既要强调“特色”,更要突出“优势”。本规划纲要中,特色农产品归类为特色粮经作物、特色园艺产品、特色畜产品、特色水产品、林特产品五大类,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下简称“特优区”),是指具有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产出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拥有较好产业基础和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产业聚集区。特优区主要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下简称“两区”)之外创建,“两区”内个别具备传统优势、地理标志认证、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全国知名度的区域特色产品,也可创建特优区。

(二)建设特优区的重大意义

建设特优区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是顺应农业发展新趋势,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内容,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不断优化农产品生产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发展特色农产品,建设特优区,可以充分利用各地资源禀赋和独特的人文历史,发挥比较优势,极大丰富和优化我国农业结构,促进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引导特色农产品生产形成聚集区,吸引现代农业各项要素不断注入,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国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二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特色农产品多分布于资源环境较好区域,生产方式相对绿色,因其特色、优质而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生产主体提高产品品质、打造特色品牌的积极性高,发展绿色生产的基础较好。通过建设特优区,推广应用绿色生产方式,有序开发优质特色资源,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供给,有利于打造资源利用更加节约高效、产地环境更加清洁、绿色供给能力更加突出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特色产业实现绿色发展。

三是促进农民增收、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抓手。特色农产品生产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价值较高,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明显,是增加农民收入重要来源。通过建设特优区,发展适度规模生产和全产业链经营,能够有效扩大农村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合理分享二三产业收益,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大产业。同时,我国特色农产品产区与贫困地区高度重合。根据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编制的相关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特色农产品所涉及的区域覆盖国家扶贫重点县、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县的94%,在一些山区县,农民来自优势特色种养殖收入占比达到60%以上。建设特优区,加快培育区域特色农业产业,有利于将产业扶贫落到实处,推动贫困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四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我国特色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力。2016年,在我国农产品达2500亿元的情况下,特色农产品仍然实现较大顺差,其中蔬菜920亿元、水产品730亿元、水果85亿元、茶叶98亿元。通过特优区建设,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品质,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可以将特色资源优势持续转化为现实的出口竞争优势,扩大出口,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竞争力,更加广泛地参与国际农业竞争。


我国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通过多年发展和建设,已经形成了一些特色农产品生产聚集区,部分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已有一定影响力,但整体规模不大、发展水平不高。推进特优区建设既有较好基础,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具备一定基础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特色农产品总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一批特色农产品产加销龙头企业快速成长,形式多样的农民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不断涌现,形成了众多特色鲜明、分工合理、协调发展的优势产业区,产生了许多知名品牌产品,极大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业发展和市场拓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类特色农产品产值达到5万亿元左右,约为我国农业总产值的50%,占据我国农业的“半壁江山”。一些产品形成了较强的市场影响力,创出了国际知名的大品牌,得到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广泛赞誉。

(二)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工作,大量特色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截至目前,全国累计有效使用绿色标志的企业9600家、产品2.3万个,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7亿亩,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总面积100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7.6万个,农产品地理标志2117个。“三品一标”区域品牌逐渐成为产品质量和信誉的重要象征,为特优区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优质特色农产品市场潜力巨大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对农产品的营养功能、保健功能和优质、独特等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快速增加,丰富多样的特色农产品越来越得到消费者青睐。同时,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对特色、优质农产品的价格承受能力明显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呈现出购销两旺的态势。今后一段时期,大量特色农产品将逐渐从区域性消费向全国性消费转变,从少数群体消费向全民性消费转变,从季节性消费向全年性消费转变,特色农产品产业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四)各方投资特色农业的积极性较高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农业始终是的一片热土,特别是特色农业因产业开发程度相对较低、发展潜力大,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我国大宗农产品供需相对稳定的背景下,地方**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作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抓手,引导农民积极调整生产结构,发展本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同时,大量社会资本进入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营销等各个环节,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增值增效。在**、新型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的合力推动下,特色农业产业逐步形成以投入促进发展、以发展吸引投入的良性循环。

(五)特优区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尽管我国特色农业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特色产业布局已基本形成,但是形成大而强、特而强的特色优势区域并不多,已有特优区雏形的产业聚集区还存在以下不足和挑战。一是发展规模受限。与大宗农产品相比,特色农产品目标市场区域相对集中,产业发展规模难以做大。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市场过度饱和、价格大幅下跌、产业效益急剧下降的案例多有发生。二是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大部分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发重心在于大宗农产品,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科技支撑不够,企业研发能力普遍不强。三是产业链条较短。加工业普遍以中小企业、家庭作坊为主,产品以“原字号”、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四是品牌建设和管理滞后。一些地方**、企业和农民忽视“特色”的价值,对品牌认识不到位,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普遍缺少对公用品牌的有效保护,滥用品牌、假冒产品的现象尤其突出,品牌作用未充分发挥。五是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很多特色农产品产区分布在丘陵、山区、高原等欠发达地区,农业基础设施保障程度不高,交通运输不便,鲜活产品外销困难,当地机械制造、产品包装、专用化肥农药、加工、仓储物流等配套产业发展难以满足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三、特优区建设的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市场导向和绿色发展,以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比较优势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技术支撑,改进基础设施,加强品牌建设和主体培育,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聚集、产业融合、历史文化厚重、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促进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建立农民能够合理分享二三产业收益的长效机制,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供给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辐射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1.坚持品质优先、绿色发展。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以质立足、以质创优,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造成为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区。坚持资源节约,依托青山绿水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推动形成保护与开发并重、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绿色发展方式。

2.坚持市场导向、有序发展。瞄准市场消费需求,以市场带动创建,以创建促进发展,不断提升特色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合理规划特优区的区域布局和产业规模,推进区域内产品结构、品种结构、经营结构的调整优化,保障特色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3.坚持三产融合、农民增收。推进特色农产品生产“接二连三”,延长产业链,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特色村镇等建设有机结合,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和全链条增值。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4.坚持标准引领、科技支撑。因地制宜、因品施策建立生产标准和产品评价标准,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流通等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提高专业化发展水平。强化技术研发和推广体系,深化产学研融合,将特有品种、技术与工艺作为核心竞争力,提升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5.坚持品牌号召、主体作为。培育区域公用品牌,鼓励发展企业品牌,完善品牌维护与保障机制,提升特优区品牌的市场知名度、美誉度,引导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发展,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特优区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促进集群化发展,鼓励合作互惠和良性竞争。

6.坚持地方主抓、合力推进。各地要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编制规划,出台扶持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特优区建设。中央有关部门结合现有渠道予以积极支持,汇聚多方资源,形成凝心聚力的良好氛围,合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做大做强。

我国特色农产品品种类型多、产业规模差异大、发展水平不一。为此,特优区创建必须因地制宜,因品施策,突出特色,突出优势,实行分级创建,分级认定,分级管理。综合考虑我国特色农产品特征、产业现状以及管理效率等因素,按照国家级特优区和省级特优区两级架构,分别创建、认定和管理。

国家级特优区:选择特色明显,对全国影响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竞争力、出口优势明显的特色农产品品种,确定重点区域。原则上以县(或市、区、垦区、林区,下同)为单位创建国家级特优区,鼓励产业发展水平相当、产业链条联系紧密的相邻县联合创建。按照先创建、后认定的程序,由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制定国家级特优区的创建条件、认定标准与管理办法,成熟一批、认定一批。认定时坚持从严把关、宁缺毋滥,认定后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确保国家级特优区名副其实。

省级特优区:各省(含自治区、直辖市,下同)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在省内影响力大、区域性竞争力强、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农产品品种,创建并认定省级特优区。各省要依据本规划纲要编制省级特优区规划,明确创建范围、创建条件和认定标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各特优区建设要依据本规划纲要明确的内容,编制特优区发展建设规划或实施方案。


到2020年,围绕特色粮经作物、特色园艺产品、特色畜产品、特色水产品、林特产品五大类,创建并认定300个左右国家级特优区,区内形成以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产业链为基础,集科技创新、休闲观光、配套农资生产和制造融合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打造一批“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培育特色品牌,增强绿色优质中高端特色农产品供给能力,丰富和满足城乡居民的餐桌,促进特色农产品出口,持续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各省要积极推进省级特优区创建和认定工作。着力打造“全国知名、区域畅销”特色品牌。推动形成国家级、省级两级特优区体系,基本覆盖全国特色农产品主产区,以此为核心引领带动整个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逐步打造世界闻名的特色农业产业带,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四、特优区主要建设内容

创建特优区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技术支撑、改善基础设施、加强品牌建设、培育经营主体、强化利益联结等方面统筹推进,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重点建设和完善“三个基地”、“三个体系”和“一个机制”,构建产业链条相对完整、市场主体利益共享、抗能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进品种选择、生产过程、终端产品的标准化,把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成为原料供应基地、名特产品的第一车间,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实现农旅互动、融合发展,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水平。

1.特色粮经标准化基地。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生产需要,建设标准化生产田块、田间道路、排灌沟渠、水利和电力设备设施。推广特色粮经作物良种,加快品种改良与更新换代,提高良种覆盖率。集成组装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推广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病虫害、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施用有机肥等技术。

2.特色园艺标准化基地。推进水、电、路、渠、土地平整等田间工程,温室大棚、集约化育苗、田头预冷等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应用防虫网、粘虫板、杀虫灯、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集成避雨栽培、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绿色栽培模式。推广生物肥料等生态栽培技术。加强品种改良与更新换代。推行生产档案统一编制,详细记载农事操作。

3.特色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特色畜禽标准化养殖圈舍、配备标准化饲养设备、环境控制设备。更新特色畜禽品种,淘汰生产能力低、经济效益差的品种。促进生产流程标准化,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畜禽饲养管理规程,严格遵守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有关规定,生产过程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促进防疫制度化,完善防疫设施,科学实施畜禽疫病综合防控措施,对病死畜禽实行无害化处理。建设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装备。

4.特色水产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推进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外海深水网箱养殖、内陆环保型网箱养殖、滩涂养殖、筏式养殖和稻渔综合种养,完善循环用水、水质净化、废水资源化处理等设施设备。配备水质监控、疫病防控、质量检测装备,推广物联网技术和相关设施设备建设。完善养殖管理制度,细化养殖设施设备管理、水产品生产记录、投入品使用记录和安全使用、病害防控、养殖废水处理、水产品质量安全自检等制度规范等。

5.林特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整地、土壤改良和培肥,加快品种改良、栽植,推进抚育管护改造等。建设灌溉与排水、输配电、道路、管护房、围栏、标识牌、有害生物防控、森林防火等基础设施。推进标准化生产技术,鼓励适度采用大苗、大穴、大肥建设,加强抚育管理,促进较快成林。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发展情况,因地制宜,以发展具有地方和民族特点的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为重点,积极整合和规范发展各类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园区,加快实现加工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最大限度挖掘特色农产品的增值潜力。

1.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农户和农民合作社改善储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促进商品化处理,减少产后损失。积极推广适用技术,因地制宜建设初加工设施,提升农产品初加工水平。

2.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科学集成应用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节能干燥、清洁生产等新技术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应用,提升特色农产品利用的便利度和效率。积极开发以特色农产品为原料的功能性食品。

3.特色农副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循环利用。推动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采取先进的提取、分离与制备技术,集中建立副产物收集、运输和处理渠道,加快推进秸秆、油料饼粕、果蔬皮渣、畜禽皮毛骨血、水产品皮骨内脏等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等,不断挖掘农产品加工潜力、提升增值空间。

在现有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依托公路网、铁路网、新增支线机场、电商企业布局,完善仓储物流设施,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流通效率。

1.产地收储设施。在充分利用现有收储设施的基础上,在产地就近建设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包装仓储等基础设施,完善收购网点,配套建设仓储、物流、冷链设施。根据本地现有集散基础,规范建设一批田头市场。鼓励各大农产品电商平台在产地建设电商服务站点。

2.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完善专业批发市场,推动现有产地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完善标准化交易专区、集配中心、冷藏冷冻、电子结算、检验检测等设施设备,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与处理、安全监控等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综合服务功能。

3.冷链物流体系。加强分级、包装、预冷等设施建设,提高商品化处理能力。发展保温、冷藏运输,稳定商品质量、减少损耗。完善冷链配送设施建设,发展具有集中采购、跨区域配送能力的现代化配送中心。

把新品种培育和技术创新作为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加大特色农产品品种资源保护等基础工作,加强新品种培育和提纯复壮,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

1.新品种培育与良种繁育。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种资源基因原生地保护,收集名、特、优、稀农产品品种资源,加大野生资源的驯化和品种创新工作力度。持续培育特色农产品新品种,进行品种提纯、复壮,保持和改良特色农产品的优良品质特性。根据特色农产品良种需求,建设和布局良种繁育基地,发展多种形式的良种生产供应体系,大幅度提高良种覆盖率。

2.生产与加工技术创新。依靠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新型经营主体等,重点解决特色种养技术、专用农资、专用机械、病虫害防治、疫病防控、储藏保鲜等关键问题。支持果品、蔬菜、茶叶、菌类、道地药材、水产品等营养功能成分提取技术研究,开发营养均衡、养生保健的加工食品。开展精深加工技术和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装备研发,提高关键装备国产化水平。

3.生产技术培训与推广。充分发挥农业技术(畜牧、水产)推广体系优势,采取田间指导和集中授课的方式,对农户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指导,通过网络、手机APP等方式强化与农户的沟通反馈,及时对新技术、新品种生产效果进行收集,有计划、分层次的向农户传授新技术、新技能。加强科技示范,培育示范农户、树立示范基地,通过鲜活的例子带动农户掌握和推广运用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五)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体系

遵循品牌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品牌引领作用,重点抓好“创新、品质、管理、诚信”等重点环节,完善市场营销体系,提高特色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消费市场容量,不断提升产业效益。

1.特色品牌培育。支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森林生态标志产品等的申请认证和扩展。依托特优区创建,加强传统品牌的整合,集中建设一批叫得响、有影响的区域公用品牌作为特优区的“地域名片”,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培育和扩大消费市场,实现优势优质、优质优价。紧盯市场需求,坚持消费导向,擦亮老品牌,塑强新品牌,努力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企业品牌。运用地域差异、品种特性,创建一批具有文化底蕴、鲜明地域特征“小而美”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做好品牌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媒介做好形象公关,讲好品牌故事,传播品牌价值,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2.品牌管理与保护。切实提升品牌管理水平,建立特色品牌目录制度,优化品牌标识,建立区域公用品牌的授权使用机制和品牌危机预警、风险规避和紧急事件应对机制。构建完善品牌保护体系,实时监控、评估品牌状态,综合运用协商、舆论、法律等手段打击各种冒用、滥用公用品牌行为。确保诚信合法经营,以树立“百年品牌”、打造“百年企业”为目标,营造良好品牌建设环境。

3.市场营销体系。立足特色产业发展实际,借助农产品博览会、农贸会、展销会等渠道,充分利用电商平台、线上线下融合、“互联网+”等各种新兴手段,灵活运用拍卖交易、等方式,加强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扩大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特色农产品的物流运输、快递配送,开展“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校对接”等各种形式的产销对接,以委托生产、订单农业等形式形成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

质量是特色农产品的生命线。通过加强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确保特色农产品高品质与质量安全,控制产业发展风险,促进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和特色产业持续发展。

1.生产和产品标准体系。按照与国家、国际标准接轨的要求,完善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形成从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系列标准,加强标准的贯彻落实,做到有标必依,组织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的示范推广。推行产地标识管理、产品条码制度,做到质量有标准、过程有规范、销售有标志、市场有监测。

2.投入品和产品检测能力建设。加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实验室、检验监测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定期对特优区内特色农产品生产资料监督检查,确保特色农产品生产投入品的安全。加强特色农产品检测机构建设和人员培训,在农产品质检机构完善的区域增加特色农产品检测业务,重点加强检测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3.产品追溯和质量监管体系。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搭建信息化追溯平台,统一追溯模式、统一业务流程、统一编码规则、统一信息采集,实现对特色农产品生产投入品、生产过程、流通过程进行全程追溯,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加强对特优区内特色农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突出产地环境监控、投入品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市场准入、市场监测等关键环节,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全程控制、运转高效、反应迅速的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

按照**支持、企业运营的基本原则,处理好**与各类市场主体的关系,形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体制机制。特优区所在地的地方**及行业主管部门作为创建主体,要根据地区实际,科学确定特色优势品种和重点区域,组织申报创建特优区,加强对特优区建设的指导、服务和监督,加大对特优区建设的支持力度。要强化特优区公用品牌的管理,维护品牌的权威性,提升品牌价值。特优区内各类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是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展生产经营。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升生产技术和产品品质,采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推动特优区可持续发展。引导特优区内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建立合理、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特优区内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农民合理分享产业发展收益。

五、国家级特优区的重点品种与布局


我国特色农产品种类多、产业发展不均衡、市场需求差异大。为突出国家级特优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统筹考虑农业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产业基础及发展潜力等,按照既要强调“特色”、更要突出“优势”的原则,聚焦发展五大类特色农产品中的29个重点品种(类)。其中,对生产规模比较大、区域分布广、带动农户多的,选择具体品种创建,包括马铃薯、苹果、茶叶等;对单个品种产业规模小、产品功能相似、适生区域相近的,按多个品种归类创建,包括特色粮豆、道地药材、食用菌等;由于特殊的生产销售模式,难以细分品种的,按照生产销售模式创建,包括特色出口蔬菜及瓜类、季节性调运大宗蔬菜及瓜类等(全国特优区创建重点品种及区域见附表)。省级特优区不局限于这29个品种(类),可根据本地实际,自行选择创建品种,确定创建区域。

积极创建马铃薯、特色粮豆、特色油料、特色纤维、道地药材特优区。马铃薯重点推进加工产品多元化,延长产业链,着重加强种薯基地建设、种薯资源管理,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大力发展马铃薯加工业。特色粮豆突出其品质优良、营养丰富的特征,加快功能性食品开发,促进出口,着重加强品种选育,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加强加工出口基地建设和品牌建设。特色油料突出其油用性,兼顾多种休闲营养食品开发,着重加强高产高油品种培育,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进加工品开发和品牌培育。蚕茧、麻类等特色纤维突出其历史传承价值,重铸“丝绸之路”辉煌,着重加强优质品种选育和推广、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工设备研制、副产品综合利用。道地药材突出为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加强道地药材的保护,建立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推动道地药材区域化、规范化、生态化生产,规范栽培和加工,推进原产地认证,建设现代生产物流体系。

积极创建特色出口蔬菜及瓜类、季节性外调大宗蔬菜及瓜类、苹果、柑橘、梨、桃、葡萄、热带水果、猕猴桃、食用菌、茶叶、咖啡、花卉特优区。特色出口蔬菜及瓜类突出提升产品国际竞争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着重加强良种繁育和推广、质量标准体系建设、采后处理和深加工。季节性外调大宗蔬菜及瓜类突出利用不同区域自然资源优势,满足各地淡季瓜菜需求,形成错位竞争,着重加强标准化瓜菜基地、产地批发市场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苹果突出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完善市场营销和生产合作组织,延长产业链条,着重加强标准化果园、采后处理、仓储物流和精深加工等设施建设。柑橘突出发展轻简绿色栽培技术,拓展鲜果加工业,着重加强能适应机械化、高产优质和多抗品种的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标准化果园建设、加工产品开发、培育知名品牌。梨突出提升品种品质,强化市场营销和产品加工,着重加强品种保护、推广省力化和优质化栽培技术、提升采后分级包装和商品化处理能力。桃突出发展早晚熟品种,提升产品均衡上市能力,着重发挥各产区优势,调整优化内部品种结构,开发低糖、高酸等差别化、个性化品种,推行标准化、绿色生产,延长产业链条。葡萄及特色浆果突出品种品质的提升,适应市场需求,扩大出口,着重加强无核、优质、抗病、耐储运品种培育,推广农艺农机结合的轻简化栽培技术,采后商品化处理,推进葡萄及特色浆果的精深加工。热带水果突出产品的多元化开发,加强市场营销和产品商品化处理,着重加强品种改良、标准化种植、产后处理、贮藏保鲜和精深加工,打造热带水果全产业链。猕猴桃突出提升产品品质,培育知名品牌,拓展国际市场,着重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高标准核心示范基地建设,发展果品采后商品化的初加工业、果品精深加工业。食用菌突出优质新品种的开发驯化和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效益,着重加强食用菌菌种繁育基地建设和设施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开发多样性产品和市场。茶叶突出国际高端市场的开拓,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着重加强茶树品种改良、提高茶园机械化水平,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初制茶厂改造与加工环境整治,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咖啡突出产品品质提升,扩大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着重加强优质咖啡豆原料基地、精加工生产基地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培育咖啡知名品牌,提升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与影响力。花卉突出新品种的开发培育,加强国际市场的开发,着重加强品种创新、栽培与繁殖技术研发、专利申请和保护、完善鲜切花行业标准、市场体系和花卉供销网络建设。

积极创建特色猪、特色家禽、特色牛、特色羊、特色马驴特优区。特色猪突出提升特色品种的经济价值,推进特色产品及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着重加强地方猪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品种改良创新,提升产品品质,加快市场培育,进一步推进产业发展。特色家禽突出强化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提升,着重加强特色品种保护,推进标准化生产,区域性公用品牌建设,构建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配送体系,提升产业化水平。特色牛突出开发地方牛品种高档牛肉和牛肉制品,促进特色产品加工业发展,着重加强品种繁育,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行精细分割和精深加工,打造优质安全绿色的牛肉品牌。特色羊突出提升个体繁殖性能和产肉、产毛(绒)和羊毛(绒)品质,推广适度放牧和舍饲相结合的养殖技术,保护草地,缓解草畜矛盾,着重加强品种保护和改良,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培育和推广特色品牌。特色马、驴突出优良品种选育,发展特色产品精深加工业,特色马、驴优势区着重加强马和驴品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稳定基础母畜存栏,逐步扩大生产能力,培育和推广特色品牌。

积极创建淡水养殖产品和海水养殖产品特优区。淡水养殖产品突出提升病害监测防控水平,提高水产品品质,着重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推进生态健康养殖,推动淡水养殖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海水养殖产品突出扶持养殖和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养殖加工比例与产业化水平,着重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海洋牧场和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推进海水养殖产品深加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积极创建木本油料、特色干果、木本调料、竹子特优区。木本油料突出提升良种化水平,优化品种结构,强化生产能力建设,着重形成相对完备的木本油料类产、供、销产业链条,提高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特色干果突出生产能力提升,加强优质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扶持产业龙头企业发展,着重加强良种繁育与优良品种鉴选,加强基地建设,推进生产技术与产品的标准化,开发优质特色果品系列产品,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加强特色果品质量安全管理。木本调料突出特色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强化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展国际市场,着重加强良种繁育和推广,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产业发展,实现木本调料标准化生产,开发系列特色木本调料产品,做精做强名牌产品。竹子突出加强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扩大竹产品市场,着重是提升竹林经营水平,促进原竹和竹笋产量质量双增长,增加竹产业直接就业人数,提高竹资源综合利用率,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六、国家级特优区的管理

国家级特优区按照先创建、后认定的程序,突出“特色”和“优势”,在具备创建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创建达到认定标准,授予相应称号,同时纳入常态化监督与管理。

(一)国家级特优区创建条件

国家级特优区创建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符合国家有关部门明确的创建认定标准,具有独特的生态条件和资源禀赋,品种特色鲜明、生产技术或加工工艺独特,有一定的生产传统;建立了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产品品质优良;产品品牌具有较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了区域公用品牌;特色农产品产值达到一定规模,有一定数量的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组织化、标准化程度高,产业链条相对完整,加工、流通环节基本齐备,相关产业产值占当地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高;技术支撑有力,品种和关键技术研发方面有持入,与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初步建立了特色产业的标准体系;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农民能从分享产业增值收益;采用绿色生态的特色农业生产方式,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及林业剩余物综合利用率较高。

(二)国家级特优区认定标准

国家级特优区创建单位通过创建补齐短板,需在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科技支撑、质量控制、品牌建设、利益联结、绿色发展、管理保障等八个方面达到要求。


——资源禀赋方面。特优区具有优越的特色农产品种质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生产相对集中连片。特优区建设规模和布局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


——产业发展方面。特色农产品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标准化水平高,产业链条完整,建立了从种苗供应、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营销推介等关键环节的产业配套服务体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效果显著。具有以特色主导品种生产经营为主要业务的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含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等。


——科技支撑方面。特色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和推广体系稳定高效、成果显著,良种覆盖率高。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标准齐全。


——质量控制方面。特优区构建了严格高效的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机制,实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程可监控、风险可评估、事件可处置。近3年,没有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品牌建设方面。特色主导产品获得地理标志认证或有较长的种养历史,建立了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发展、监管和保护制度,品牌特色农产品市场规模大、收益高,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


——利益联结方面。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等市场主体间构建了股份合作、二次、委托生产、订单生产等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各市场主体能公平的分享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成果。


——绿色发展方面。绿色生态防治技术、清洁化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广泛应用,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健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高,特色农产品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管理保障方面。成立特色产业的管理机构,制定规章制度,印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并将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纳入**年度绩效考核目标。

(三)国家级特优区的申报与认定

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家有关部门组织成立特优区认定专家委员会,针对特色粮经作物、特色园艺产品、特色畜产品、特色水产品、林特产品5大类特色农产品,明确创建条件,制定认定标准,定期组织申报和开展认定工作。对脱贫攻坚任务重、带动农民增收效果突出的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予以倾斜支持,创建条件和认定标准可以适当放宽。

省级主管部门按照本规划确定的品种和重点区域,组织符合条件的县创建国家级特优区,编制申报材料。对于一个区域内有多个符合创建条件的县,可以联合申报。对于符合多个品种区域布局的县,按照先主后辅的原则进行申报,每个县申报的主导品种不超过2个。省级主管部门审核各创建单位的申报材料后,报送国家有关部门。特优区认定专家委员会对申报材料进行评估,符合认定标准的,直接认定为国家级特优区,给予“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称号并授牌,区域内经评估授权的经营主体生产的指定特色农产品可以使用该称号,对进一步做强产业、塑强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予以支持。经评估认定,对符合创建条件、尚未达到认定标准的,对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短板领域予以支持,在达到认定标准后,再认定为国家级特优区,给予“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称号并授牌。

(四)国家级特优区的监管与考核

国家级特优区实行“动态管理、能进能退”的管理机制。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负责制定国家级特优区的管理和考核办法。省级农业、林业部门负责对本省(区、市)国家级特优区的运行情况进行跟踪与监管。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负责组织对国家级特优区的考核工作,会同地方相关部门每两年考评一次。对考评不达特优区,撤销“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称号并摘牌,并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上予以公告,摘牌期间区域内经营主体不得再使用该称号。对特色主导产业非农化严重,特色品牌使用特别混乱,发生严重侵犯农民利益、重大生态环境破坏、重大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事件等情形的国家级特优区,直接撤销“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称号。被撤销“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称号的国家级特优区,3年内不得再次申报。

各地要高度重视,将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争创特优区作为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协调,抓好落实。各省(区、市)要统筹推进国家级特优区的创建与申报、省级特优区的创建与认定工作。各地要成立**负责同志牵头、行业部门具体落实、相关部门支持配合的组织协调机制,编制特优区发展建设规划或实施方案,制定特优区管理细则,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对特优区建设的支持。要积极引导特优区内的各类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普通农户充分参与特优区创建工作,形成高位推动、上下联合、多方共建的创建机制。

1.加大对特优区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与事权和责任相适应的财政资金投入保障机制。鼓励地方按照政策规定整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力量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区域,完善产业链条,补短板、强优势。鼓励各省充分利用已有的相关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重点支持特优区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以特优区为重点,打造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大力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和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

2.创新特色产业金融政策。鼓励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结合职能定位,在业务范围内对特优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予以支持,鼓励商业银行针对特优区内新型经营主体开发低息、产品,对授权使用“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称号的企业予以。鼓励地方设立、,为特优区内的龙头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将特色农产品纳入地方支持范围,探索开展特色农产品生产收入。

3.完善特优区用地政策。特优区内用于特色产业发展的生产设施、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用地,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按设施农用地管理。特优区各县(市、区、旗)根据实际情况,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用于特优区内特色主导产品的加工、仓储、物流等设施建设,并优先审批。

1.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落实国家关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财政税收、项目支持、用地、金融、等政策。在特优区内,重点鼓励、扶持和引导一批从事特色农业产业的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带动普通农户连片种植、规模饲养,提供专业服务和生产等全程化服务。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重组及合资合作等方式,整合中小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优势,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跨区域组建产业协会、产业联盟和产销集团,形成资源集中、生产集群、营销集约的格局。深入推进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产业化示范基地、农业示范服务组织创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强化技术研发推广。落实新修订的《种子法》,做好特色农产品品种登记和保护,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新品种的引进和选育。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要加强对特色农产品的技术研发,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加强对特色农产品的科技支持。整合国家和地方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力量,加强基础性、公益性科研和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攻关。促进高校及科研院所与特优区生产经营主体共建技术创新平台,加快成果转化应用,面向市场需求合作开发新产品。

3.完善标准体系。实施特色农产品生产标准制定和提升行动,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涵盖特色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加快制修订一批与特优区内特色主导产品相关的标准。特优区要率先执行国家标准,鼓励企业制订和完善企业标准。优先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加强国际标准的跟踪、研究和转化,推动与国际标准的接轨。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实行标准化生产,带动标准化生产进村入户。

4.着力强化人才建设。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工作。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充分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培训力量,提升特优区内生产者的科学生产、绿色生产观念,提高生产者科技素质、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在特优区内,建立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引导有志投身特色农业产业建设的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含林业企业),为特色农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升发展活力。

根据特色农产品市场监管特点,完善市场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良好的市场秩序。严厉打击不符合强制性标准、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加大对囤积居奇、串谋涨价等价格违法行为惩处力度,维护特色农产品市场正常运行秩序。将假冒、故意侵犯特优区公用品牌商标行为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加大失信惩戒力度。落实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健全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加大对、违法广告的整治力度,加强特色农产品的抽查检验力度,提高企业违法侵权成本。整合特色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建立健全特优区和特色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定期发布市场、生产、加工、科技和政策法规等相关信息,对特色农产品供求形势开展风险监测与预警,促进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认真总结各地创建特优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建立交流平台,注重典型带动,推广先进经验,扩大社会影响,为特优区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宣传途径,灵活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有机融合,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宣传特优区创建工作,提升特优区的知晓率、美誉度。加大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品牌的宣传和推介力度,推进在各大电商开辟特优区品牌,每年开展各种类型的品牌宣传推介活动,鼓励各类特优区品牌参加国内外的展览展示和推选评比,扩大宣传范围,提升品牌价值,逐步形成培育品牌、推介品牌、塑强品牌的良性循环,提高消费者对特优区品牌的认可度。

这就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最新的文件重要内容,我们应该仔细分析,认真领会。

此文件一出,小编认为会加快农业产品的特色产业的发展进程,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政策的福利,与资源的助力。这十分符合国家的政策策略,也是农业强国路上必不可少的一块重要基石!

惠农聚宝基于互联网平台新模式与新业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服务于农业产业链。突出创新引领、高新技术成果、金融服务、“互联网+农业”等特色。

惠农聚宝在探索方面经验丰富,可以产生规模效应。另外,惠农聚宝在解决农户发展生产与资本原始积累问题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销量,提升其品牌知名度,从而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努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二维码应用:防止被“摘桃子”》 精选九

雷柏科技的鼠标生产线上,工业机器人配合工人作业。资料图片

如果病人的骨关节严重缺损,按照以前的方法,可能没办法手术或者要把关节全部换掉。但如今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数字外科3D打印中心”正借助3D打印技术,实现缺损多少移植多少……

在如今的深圳,这样的前沿科技创新正层出不穷,以此为核心动力的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正成为深圳的一张名片。数据显示,2016年,深圳全市生产总值19492.6亿元,同比增长9%,经济增量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对GDP增长贡献率提高至53%左右,其中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60%和146%。

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开始找寻更适应未来竞争潜力的新兴产业,深圳市政协近日发布的《关于推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深圳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也开始面临一系列挑战。其中,核心、关键技术及装备、零部件相对缺失,产业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有待加强等问题已成为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升级发展的主要瓶颈。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近20%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主引擎。”不久前,深圳市科创委相关负责人在参与政协调研时如此表示。该负责人给出三组数据:

——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2760.40亿元,逐年增长至2015年末的7003.48亿元,年均增长率近20%,占GDP的比重提高至40%。

——在细分行业中,2010—2015年,年均增速最高的是互联网产业,超过了30%,其次为文化创意产业20.7%、新能源产业是18.9%、新材料产业是17.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15.9%。

——2016年深圳市第六届****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表示2020年深圳GDP将达到2.6万亿元,对比2015年的1.75万亿元,接近1万亿元的增量。

“这意味着未来5年内,深圳的年均经济增速要保持8.2%左右的中高速水平。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承担大比例的增长贡献。”

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外,深圳的未来产业也正填补多项世界空白。

截至2015年底,深圳“海洋经济”“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整体规模超4000亿元。其中,深圳市的海上钻井平台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自升式钻井平台业务国内第一,集装箱制造业产销量保持全球第一;多模多频测量天线、航空天线等技术已达国际一流水平;机器人动力系统、控制系统以及人机界面等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深圳还涌现出一大批跻身国际前列或成为业界翘楚的龙头骨干企业。华为、中兴分别荣获中国质量奖和中国工业大奖;比亚迪国内市场份额近30%;大疆创新民用无人机领域市场份额占全球70%;腾讯成为全国首家市值突破千亿美元的互联网企业;还有新材料产业的通产丽星、星源材质,生物医药产业的迈瑞、海普瑞,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及智能装备产业的固高科技、汇川等企业都已跻身国际前列……

每年50亿元专项资金扶持产业做大做强

深圳新兴产业强大的竞争力背后隐藏着一个怎样的支撑体系?

作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拥有先进的科创基础设施和发展条件。“深圳产业化能力强,具备较强的国际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前期产业的发展和积累,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的升级提供了雄厚的产业基础。”深圳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如此表示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专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摘桃子应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