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建伟治疗心悸失眠悸

一、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的特效治疗方

【歌诀】祛风止痒用牡蛎,珠母益母归生地,防风荆芥夜交藤,甘草蝉衣粉丹皮。

【组成】牡蛎30克,珍珠母30克,生地24克,当归24克,益母草24克,夜交藤24克,丹皮15克,防风12克,荆芥9克,蝉衣7克,甘草9克。

【用法】先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牡蛎,珍珠母另煎1小时,再合余药,共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中、晚各温服1次。

【功效】平肝熄风,凉血止痒。

【方解】瘙痒是皮肤病中最常见的症状。究其病因不外乎风胜、湿胜、热胜、虫淫、血虚等几个方面,临床最常见的是肝肾阴虚、血虚生风,也有血热或夹湿者。该证皮肤剧痒,但多无原发皮损,经反复搔抓后,则可引起抓痕、血痂、湿疹化、苔癣样变等继发皮损。本方系自拟方,经数十年临床验证,疗效良好。方中牡蛎、珍珠母平肝熄风;生地、当归滋补肝肾,畅通血脉;丹皮、益母草凉血化瘀;夜交藤宁心安神;防风、荆芥、蝉衣祛风止痒;甘草缓和,解毒矫味。全方合成,适用于肝肾阴虚、血瘀、血虚生风之“风瘙痒”。其审证要点为:多为老年,病程较久,瘙痒与情绪有关,苔薄舌红,脉细数或弦数。

【加减】若热重者,加黄柏;夹湿者,加泽泻。

【附记】尚需注意,服药期间勿饮酒,忌食辛辣食物,避免各种刺激,以免影响疗效。

【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益气凉血用黄芪,归地桑叶黑豆皮,山栀蝉蜕苍耳子,橘叶杭菊白藓皮。

【组成】生黄芪10克,当归6克,生地10克,桑叶10克,苍耳子10克,黑豆皮10克,栀子皮10克,蝉蜕10克,白藓皮10克,杭菊花10克,橘叶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可连服数剂。

【功效】益气凉血,清热祛风。

【方解】方中用黄芪补气,生用重在走表而外达肌肤;橘叶行气,消肿散毒;生地、当归凉血散血以去血分之热;桑叶、苍耳子、黑豆皮、栀子、蝉蜕、白藓皮、菊花等有疏风清热之功。药用皮而不用实,取其轻能上升,偏于宣散,用于皮肤之疾,效果更佳。

【主治】瘙痒症,甚至数年不愈者。

【来源】《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六味止痒用苦参,黄柏花椒地肤投,再加甘草蛇床子,一方两用效堪奇。

【组成】蛇床子30克,地肤子30克,苦参30克,黄柏15克,花椒5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3次。每次加水300毫升,煎取200毫升。头煎、三煎药液,倾入盆内,加温水适量洗澡,第2次煎液,分3次内服。

【功效】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方解】方用苦参、黄柏清热利湿;蛇床子、地肤子、花椒祛风止痒;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全身皮肤瘙痒症。

【加减】偏湿热者,加生苡仁30克。

【附记】用本方治疗全身皮肤瘙痒症近百例,一般用药2剂可愈。最重者只服4剂,无1例无效。

【来源】《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止痒散中露蜂房,丹参地肤熟地黄,苦参蝉衣乌梢蛇,研末为用日三服。

【组成】熟地黄、露蜂房、丹参、地肤子、苦参各100克,蝉衣、乌梢蛇各50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过120目筛后装瓶密闭备用。用时,每取药末4克,日服3次。1周为1疗程。直至痊愈止。

【功效】滋阴活血,祛风止痒。

【方解】方用熟地黄、丹参滋阴活血;苦参清热利湿;地肤子、蝉衣、乌梢蛇、露蜂房祛风止痒,且露蜂房还有解毒之功。合而用之,共奏滋阴活血,祛风止痒之功。

【附记】用本方治疗皮肤瘙痒症145例,其中治愈者140例(用药1疗程治愈者89例,2疗程治愈者51例),好转3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达199%。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

【来源】《中医杂志》(12)1965年(丁荣川方)

【歌诀】石膏浮萍生地黄,丹皮黄芩与连翘,苍耳山栀生甘草,赤芍蝉衣白藓皮。

【组成】生石膏30克,浮萍6克,生地12克,丹皮9克,黄芩6克,白藓皮10克,连翘10克,苍耳子10克,山栀10克,蝉衣5克,赤芍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解毒,散风止痒,凉血除湿。

【方解】方用生石膏、连翘、黄芩、山栀清热解毒;生地、赤芍、丹皮凉血清热;浮萍祛风湿;苍耳子、白藓皮、蝉衣散风止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除湿,散风止痒之功。

【主治】疥疮、皮肤瘙痒症、泛发性神经性皮炎、脓疱疮多因风湿挟热所致。

【附记】本方对上述皮肤病,经临床反复验证,投之每能奏效。

【来源】徐福松《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歌诀】润燥祛风大胡麻,当归生地制首乌,荆芥防风乌蛇肉,苦参藓皮板蓝根。

【组成】大胡麻9克,当归9克,制首乌12克,生地12克,板蓝根15克,白藓皮9克,荆芥4?5克,防风4?5克,苦参9克,乌蛇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10剂为1疗程。

【方解】“风瘙痒”,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全身瘙痒症”。《诸病源候论》云:“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这对于全身皮肤瘙痒症的病因病理,说得比较清楚。瘙痒是一个症状,并不是一个特异的疾病,因为许多皮肤病都可引起瘙痒,所以“瘙痒病”,仅指皮肤有痒感,而无原发病变者而言。治宜润燥祛风。故方用当归、制首乌、生地、大胡麻养血滋阴润燥;板蓝根清热解毒;苦参清热利湿;荆芥、防风、白藓皮,乌梢蛇祛风之痒。合而用之,共奏清热养血,滋阴润燥,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风瘙痒(皮肤瘙痒症)。

【附记】临床屡用,多能应手取效。

【来源】《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大青叶汤金银花,黄芩党参板蓝根,紫草防己延胡索,白芷甘草白藓皮。

【组成】大青叶12克,黄芩12克,金银花12克,党参12克,板蓝根15克,紫草6克,延胡索6克,防己6克,甘草6克,白藓皮9克,白芷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解毒,益气凉血,祛风止痒。

【方解】方用大青叶、金银花、板蓝根、黄芩清热解毒;党参益气健脾;紫草凉血清热;防己祛风湿;白芷、白藓皮祛风止痒;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益气凉血,祛风止痒之功。

【附记】用本方治疗带状疱疹70例,经2-19天治疗,均获痊愈。服药期间均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来源】《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板蓝根汤用虎杖,丹皮蝉蜕草赤芍,清热凉血祛风湿,带状疱疹一扫痊。

【组成】虎杖15克,板蓝根20克,丹皮13克,赤芍13克,蝉蜕1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凉血,祛风止痒。

【方解】方用板蓝根清热解毒;丹皮、赤芍凉血活血;虎杖祛风除湿;蝉蜕祛风止痒;甘草解毒,并调诸药。合而用之,共奏清热凉血,祛风止痒之功。

【加减】若发热者,加葛根、黄芩;若继发细菌感染者,加金银花、连翘。

【附记】用本方治疗带状疱疹13例,经3~9天治疗,均获痊愈。其中12例在5天内治愈。

【来源】《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石冰散中川黄连,青黛蛤粉红升丹,共为细末油调敷,带状疱疹外用灵。

【组成】煅石膏70克,蛤粉40克,川黄连30克,红升丹25克,冰片60克,青黛50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装入瓶内密封备用。用时,根据皮损面积大小,取适量药粉,用香油适量调成糊状,涂于患处,外用灭菌敷料,再用胶布覆盖固定,隔日更换1次。

【功效】清热解毒,助阳敛疮。

【方解】方用青黛、黄连、冰片清热解毒;蛤粉助阳补肾;煅石膏、红升丹消炎敛疮生肌。合而用之,共奏清热解毒,助阳敛疮之功。

【附记】用本方治疗带状疱疹120例,经用药2~5次后,均获痊愈。

【来源】《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解毒膏中用黄连,青黛冰片朱砂襄,共为细末油调敷,带状疱疹效果好。

【组成】川黄连60克,青黛60克,冰片60克,朱砂15克,香油150毫升。

【用法】先将前4味药共研极细末,加入香油内调成糊膏状,贮瓶备用。用时,先以消毒棉签沾双氧水反复搽洗带状疱疹区的皮肤,并将水疱排破,使疱液流尽,再用消毒棉签沾药膏均匀地涂于患部,每日涂药3~4次。不用包扎。

【功效】清热解毒安神。

【方解】川黄连、青黛、冰片清热解毒;朱砂重镇安神,共奏清热解毒安神之功。

【附记】用本方治疗带状疱疹46例,经用药2~4天后,均获痊愈。又用雄黄、明矾各等份,共研细末,用冷开水调匀,用毛笔蘸涂患处,可立即止痛。用治带状疱疹,几日内可治愈。内服:山萸肉90克净麻黄45克水煎服,一日一剂 。

发表者:赵东奇 952人已访问

羌活2钱荆芥2钱川芎2钱党参2钱茯苓4钱陈皮2钱藿香1.5钱甘草2钱双花2钱连翘2钱,水煎服,蜈蚣2条去头足,研面对汤药内,均3次口服。

肝炎病毒携带,患者可能没有症状,在偶尔体检中发现,也有人自觉乏力,困倦,肌肉酸疼,全身不适,心悸,尿黄,胁下胀疼,恶心,烦躁等症,症状不一定俱全.中医临床,左关脉弦,细,弱,六脉细数,亦有个别迟缓,虚大者.三个月一疗程,疗效显著,经检验,有多数转阴,或症状好转,可用于各种肝炎,任何时期的治疗,没有副作用.兼糖尿病,高血压,及其它病症,亦可服用.

组成:茵陈50克 佩兰50克 生地30克 玄参30克 天冬30克 麦冬30克 玉竹20克 黄精20克 郁金30克 板兰根30克 白芍30克 当归25克 川芎20克

用法:水煎服.每付服2天整,每12小时一次口服,轻者月余病情缓解.

1.伴心悸,气短加西洋参15克 黄芪60克 党参30克

2.伴目黄口苦,加栀子30克 柴胡30克 黄芩30克

3.伴饮食不振,或服药恶心,缓泻,胃不适感,加阳春砂10克 白蔻10克 苍术20克

4.伴失眠,加远志25克 枣红25克 柏子仁25克

5.伴浮肿,加泽泻30克 白术30克 牛膝75克 茯苓30克

6.伴肝大,脾大,加三棱30克 莪术30克 郁金30克

7.伴口唇青紫,舌质紫黯,舌体上下有紫斑紫点,为血瘀,加丹参30克 桃仁25克 红花25克

8.伴鼻流血,加侧柏叶30克 仙鹤草75克 刘寄奴50克

9.转胺酶增高,加辽五味20克

10.血脂高,加焦山楂30克 丹参30克 鸡血藤30克

11.胆结石,加金线草200克 海金沙100克 海金砂布包煎

方解:肝炎病毒入侵,目黄,口苦,一身黄染,六脉弦数,细数,虚数无力,弦滑.中医病机为脾虚湿盛.但病毒携带,则六脉细数,数软无力,数者为热,细软为血虚,中医病机为阴虚内热,因而治疗时考 虑2个方面,第一病毒所致血虚,第二病毒所致血热.方中用茵陈,佩兰,板兰根抗病毒为君,凉血四物汤,生地,白芍,当归,川芎补血生血,佐玄参,二冬,玉竹,黄精滋阴养肝,郁金理肝解郁为使诸药补肝解毒,一治损伤,二解病毒,久用病毒不再复制.

附:某些乙肝患者体形壮实,无自觉症状,唯面部伴有痤疮的,是由于伸伏于肝脏血分的病毒有关,采用解毒透表之法可收到满意疗效。银花,芦根,板蓝根,葛根,各30克。连翘,牛蒡子各10克。大青叶,白鲜皮,地肤子各20克。淡豆鼓15克,厚朴12克,薄荷(后下)6克

发表者:赵东奇 1432人已访问

夏天的时候.相信我们基层医生每天可能都会遇到一些低血压的病人.现在的不少年轻人.血压都偏低.这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病人常常的头晕.眼花.疲乏无力.汗出.口渴.饮食不振.尤其是突然站立时.头晕更甚.病人自己多用一些生脉饮口服液.益气养血口服液.驴胶补血颗粒.脑心舒口服液.葡萄糖粉等.严重的要输液.而且大多是好转以后.又反复.令病人痛苦万分.现介绍一个有效的治疗低血压的方剂,希望给有这样的患者带去快乐,也希望给医生带去效益。

说明一下.这个方子不是祖传的.乃是我多年的临床总结出来的.因治疗效果确切.至今没发现无效的.所以发表出来

红参10克 白术20克 当归25克 陈皮10克

黄芪40克 升麻5克 柴胡10克 麦冬20克

五味子10克 仙鹤草50克 龙眼肉25克 熟地25克

甘草10克 冰糖10克 水煎服

本方是补中益气汤.和生脉饮加仙鹤草.龙眼肉.熟地.冰糖.组成.看起来好想没有什么特别的.但用起来可以说是效果是可以的。方解我不介绍了.相信大家都明白.仙鹤草.配伍龙眼肉 .熟地是治疗低血压的特效药.加于辨证方中效果显著.且有陈皮使全方补而不壅滞..量是秘密.如果不相信你试验一下.比例是2;1;1仙鹤草配伍鸡血藤.三七粉.桑椹子.量2;1;1;2是治疗血小板减少证.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效药.

鼻炎特效疗方,效验非凡(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30人已访问

因为鼻炎,多少人深受其苦,不仅很难治好,即使治愈,也会留下鼻子不通,涕液不断的后遗症,容易复发。我自己也患有鼻炎,造成的原因不是清楚,不过这是在一次感冒中发作的,那时去小诊所看过,感冒药、点滴无效,吃过一些中药,感冒是好了,可还是鼻子不通,涕液不断,不久感冒又来了。最后无奈,被迫到医院治疗,医生开了“克拉霉素”,吃了一周才好透。可也从那时开始,我落下每次感冒,鼻炎跟着来的后遗症。现在学了中医学,将来自己要做医生,怎能不会自治?

有一段时间在博览群书,我还真是找到可以治好鼻炎的特效疗方,试验多次,疗效非常。过年时候,我鼻炎复发,运用此法,很快就痊愈了,没留下任何不适,安全保险见效快。想起我还未曾将鼻炎的特效疗方告知各位,故发文共享,希望更多患者受益,早日解除鼻炎的痛苦。现将本次医案载之如下:

余因偶感风寒,致使鼻炎复发,起先鼻塞,翌日开始清涕自流不止,咳嗽少,时打喷嚏,舌苔薄白,脉浮。自服“葛根麻黄汤”,其方如下。

服后三剂无效,病愈重,鼻涕由清涕便为黄涕,舌苔薄黄。后想起鼻炎的特效疗方,即“五味石膏汤”。其方如下。

服后两剂,诸症俱减,继服三剂,诸症皆消,再进五剂,以巩固疗效。

本案中,红色部分就是鼻炎特效疗方中的一个,源自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鼻炎程度的不同,疗方亦不同。其治法如下:

此证用的是 “桔梗元参汤”,其方如下:

此方黄元御说是治疗“肺气郁升,鼻塞涕多者”,适用于鼻炎初期清涕和鼻炎后遗症,也就是说,只要不是流黄涕,效果都是不错的。

此证用的是 “五味石膏汤”,其方如下:

此方适用于鼻炎发展到有热,也就是流黄涕的时候。

这两个方都是古代名医黄元御留下的,如今这看似棘手的鼻炎,古代的中医早就告诉我们该如何治疗,希望各位不要认为只有几部经典是精华,能流传至今的,无一不是经历历史考验的,多看书,多思考,真正做好“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白芷10克,筚拨6克,川芎6克,酒远志6克.共为极细末,装入瓷瓶勿叫泄气.不管风寒风热引起的头疼,都可用,而且立杆见影.用时到入手心,按在鼻孔上连吸3口,头疼剧烈者当可减轻.轻者几次全愈。也可用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

杨凤弟老师经验方(转载)

江淑安经验方の1.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

北京聚医杰医药科学研究院院长江淑安13岁起跟师学徒,后又上中专、本科、研究生等学习中医。其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管理工作近40年,临证经验丰富,是深得时任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和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等肯定赞扬的铁杆中医。下面介绍其临床常用且有良效的经验方。

处方:枸杞子、鸡血籐、炒杜仲、薏苡仁、白茯苓、山药各15克;补骨脂、菟丝子、女贞子、淫羊藿、桑寄生各10克;旱莲草12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月经来潮前一周开始服用。连服3个月为1疗程,或加大剂量熬制膏剂服用。

疗效:本方共治疗32例,均有效。最快的一个疗程即痊愈,最长的服3个疗程。

说明:此方为湖北中医学院名老中医洪子云传授的验方,适用于未婚而长期痛经者,此类痛经具有初潮较迟,伴肾虚见症者。此方看似平淡,但屡用屡验。有阳虚、血瘀者,酌加附片、桂枝及活血化瘀之品。

处方:白茯苓1000克,粉为细末,为散剂或装胶囊服用。每日服3次,每次10克,连服90天为1个疗程,坚持使用1~3个疗程。

疗效:用本方共治疗脂溢性脱发(初中期)12例,均有效。

此方为已故名老中医岳美中的验方。看似平淡、效果却好,有健脾去湿、助发生长之功。

*清火去翳方治目赤翳障

目赤方:野菊花10克,红花3克,黄芩、赤芍、木贼草、当归尾、栀子、生地各10克,苏木、血竭、玄明粉、大黄(后下)各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日3服,连服7天为一疗程,用药1~2个疗程。

退翳方:桃仁、黄芩、丹参、赤芍、菟丝子、密蒙花、连翘各10克,蝉蜕、黄连、甘草各6克,红花3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3服,连服7天为1疗程。用药1-3个疗程。

疗效:用上两方配套使用治疗目赤翳障共17例,均在用药1-2个疗程后痊愈。

按 此验方为湖北省黄冈市已故眼科名老中医汪海门的验方,屡用屡验。江淑安在上世纪70年代初曾随汪海门先生待诊。

处方:生地、桃仁、当归、赤芍、桔梗、金银花、紫花地丁、天葵子、皂角刺各10克;枳壳、柴胡、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3服。用药2周为一疗程。用药1~3个疗程。

疗效:笔者用本方共治疗32例均有效。

按语:酒糟鼻欲称红鼻头,用活血化瘀配合清热解毒的方法比单纯用清热解毒法的效果要好。

*消风汤治寒冷性荨麻疹

处方: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6克,黄芪30克,防风、白术、白芍、茯苓各15克,当归、川芎、丹参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3服,30天为1疗程,用药1~3个疗程。

疗效:笔者用本方加减治疗11例,服药1~2个疗程,有效率为98%。

按:寒冷性荨麻疹为见冷风冷水即发作,多因气血亏虚,卫表不固所致,故用本方益气固表,养血祛风。

处方:丹皮15克,地骨皮15克,生地20克,青蒿10克,柴胡10克,栀子10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当归15克,黄柏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经前一周开始服用。

加减:伴乳房胀满者加郁金15克,薄荷10克;伴有血块、少腹痛者加桃仁10克,红花6克,益母草20克;伴阴虚者加玄参15克,阿胶10克,枸杞15克。

处方:人参、白术、当归、白芍、枸杞、乌贼骨、牡蛎各15克,黄芪、熟地各30克,茯苓20克,远志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经期即可开始服用,每月服10剂为一疗程,连服3个疗程。

按1.月经先期在临床上往往与月经量多同时出现,月经每月提前一周以上或一月两潮的才为月经先期。

2.月经先期多属于西医的功能性子宫出血。血热所致月经先期临床表现为月经量多、质黏稠,伴心胸烦闷、口渴喜冷饮、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数等热象;而气虚所致气不摄血的月经先期临床表现为月经量多、色淡质稀,伴有神疲气短、心悸失眠、小腹有空坠感、舌质淡、苔薄白、脉细乏力等气血不足之象。

3.治疗前可通过妇检排除器质性病变。

处方:当归20克,白芍15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薄荷10克,益母草30克,柴胡12克,党参10克,熟地15克,生姜3片,甘草6克。

加减运用:伴肾虚者加菟丝子15克,补骨脂15克,肉桂3克;伴热血或阴虚火旺者加黄柏10克,玄参15克,生地15克;伴肝郁气滞者加青皮15克,枳壳10克;伴瘀血者加桃仁10克,红花6克。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周为1疗程,每月用药1次,在月经干净后第5天开始服用,连用2~3个月。

说明:月经先后无定期又称月经愆期或经乱,临床较为常见。是指每月经期不规律,或早或延退,连续两个月以上者,临床主要应辨别是肝郁气滞还是肾虚失固引起,用上方加减调理均收效很好。

处方:乌药15克,元胡10克,郁金10克,益母草30克,桃仁10克,红花6克,丹参15克,香附15克,五灵脂15克,白芍20克,丹皮15克,甘草6克。

加减运用:伴少腹冷或喜暖喜按者加肉桂6克,茴香10克,以温阳行经活血;伴气血不足者,加当归15克,首乌15克,党参10克,黄芪15克。

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连服1周为1疗程,在月经来期前8天开始服用,连服2~3个月,1月1个疗程。

说明:本证型的痛经是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经量少、淋漓不净、血紫暗、伴有瘀血块,或伴胸肋乳房胀痛。

处方:小茴香10克,炮姜10克,元胡15克,五灵脂10克,没药15克,桂枝15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白芍20克,苍术15克,茯苓15克,甘草6克。

加减运用:阳虚寒甚者加附片30克;气血虚甚者加人参10克,黄芪30克,首乌15克,枸杞15克;伴气滞肝脉者加柴胡10克,郁金15克。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每月月经来潮八天开始服用,连服1周为1疗程,连服2~3个疗程。

说明:本证型的痛经多见少腹喜暖喜按,得热痛减,月经量少色暗,甚者如黑豆水汁样,苔白腻、脉沉弦,临床上容易诊断。

处方:熟地20克,山药15克,山茱萸15克,人参10克,菟丝子10克,枸杞15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丹参20克,当归15克,鸡血藤30克,甘草6克。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分3次服,连服20剂为1疗程,连用2~3个疗程。

说明:经闭又称闭经或不月,是指女子超过18岁月经未来(原发性闭经)或来经后又中段三个月以上不来者(继发性闭经)。在临床上分虚证、实证两种,本方是专门针对虚证。如属继发性闭经,如每月月经来潮时而无经来,却出现乳房、少腹胀满者,可于方中加入桃仁10克,红花6克或三菱15克,莪术15克,以破血行经。

方药组成:乌药15克,桂枝10克,枳壳10克,香附12克,当归20克,白芍15克,丹参20克,桃仁10克,红花6克,牛膝10克,鸡血藤30克,甘草6克。

加减运用:此方适用于气滞血瘀兼见寒湿凝滞。偏气滞重者,去桂枝加青皮15克,川楝子15克;伴寒甚者加附片30克;偏湿重者加苍术10克,茯苓20克,法半夏15克;伴气血虚者加党参10克,黄芪20克,枸杞15克,阿胶15克;伴少腹痛者加元胡10克,郁金10克。

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2周为1疗程,连服1~2个疗程。

处方:龙胆草15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车前子10克,白术10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泽泻10克,大枣6枚,茵陈15克,黄柏10克,甘草6克。

说明:此方用于肝胆湿热下注的带下病效果好,临床表现为带下色黄黏稠,有异臭味,或伴阴部瘙痒难忍,或伴胸胁乳房胀闷不舒,精神抑郁,烦躁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苔黄口腻,脉弦数。

处方:菟丝子30克,桑寄生30克,续断15克,杜仲15克,人参15克,白术10克,黄芪30克,当归15克,熟地15克,首乌15克,升麻6克,甘草6克。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少量多次服。连服30剂为1疗程,连用2~3个疗程。

说明:怀孕后出现腰酸腹痛下坠,或伴有阴道出血者即为胎动不安。如发生于三个月以前的为“堕胎”;三个月以后的为“小产”,又称为“半产”;若连续发生二次以上如期而堕者,为“滑胎”。怀孕后阴道不时下血,但无腰酸腹痛、小腹坠胀感的称为“胎漏”,不论是发生在哪一阶段,治疗时孕妇要绝对卧床静养,减少活动,治疗上宜补肾益气养血安胎。本方是因证而设,屡用效果好。如出现下血多者方中加入阿胶(烊化)20克,艾叶炭(冲)15克;是滑胎者,可加入鹿角胶30克(烊化),狗脊30克等。

处方:熟地15克,山药15克,山茱萸10克,丹皮6克,泽泻6克,五味子15克,茯苓20克,知母10克,玄参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麻黄根10克,浮小麦60克,甘草6克,大枣6枚。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少量多次服,连服10剂为1疗程。

说明:妇女产后盗汗是指生产后出现入睡全身或局部出汗,醒后出汗自止的为盗汗。盗汗是因产后气血阴亏所致,一般服用1~2个疗程即可。如产妇动则出汗或醒时出汗不止者则为阳虚所致之自汗,则治宜温阳益气固表止汗,可去方中的丹皮、泽泻、知母,加入防风10克,人参10克,黄芪30克,桂枝10克,即可。如阳虚重者可加入附片30克。

处方:当归20克,熟地15克,川芎10克,白芍20克,桃仁10克,炮姜10克,山药15克,续断15克,杜仲15克,甘草6克,生姜三片,大枣6枚。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或少量多次服。服药同时热敷产妇小腹部位。

说明:产后腹痛多因产后血亏气虚,运行无力,血行不畅所致;或产后正气虚弱,寒邪乘虚侵袭胞脉,血被寒凝以致腹痛。不论是哪种原因所致,治疗时均以补益气血、温通经脉为治,上方具有这两方面的功效,故适合各种产后腹痛。上世纪70年代曾使用本方治疗妇人产后腹痛120多例,均效果好。如伴有产后恶露不绝、有血块、腹痛拒按者,可于方中加入蒲黄、五灵脂或益母草;如伴行寒肢冷、自汗、腹痛喜冷喜按者,可加入附片30克,茴香10克;如气虚明显者,可加入党参、黄芪等。

处方: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6克,黄芪30克,防风、白术、白芍、茯苓各15克,当归、川芎、丹参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3服,30天为1疗程,用药1~3个疗程。

说明:寒冷性荨麻疹见冷风冷水即发作,多因气血亏虚、卫表不固所致,故用本方益气固表,养血祛风。

*知母地黄汤治阴虚火旺型阳强证

处方:知母、黄柏、山茱萸各10克;熟地、山药、茯苓、牡蛎、丹参各15克;丹皮、泽泻各6克;甘草梢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2周为1疗程,用药2~5个疗程。

疗效:阳强证指男性性欲增强,阴茎自行勃起,坚硬不软,昼夜如此。用本方治疗8例因肝肾不足、阴虚火旺引起的强中证,均服药两个疗程后显效。服药期间注意起居,忌同房两月。

*龙胆泻肝汤治肝胆湿热型阳强证

处方:龙胆草、栀子、黄芩、当归各10克;柴胡、木通、泽泻、车前子各6克;生地15克;甘草梢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15天为1个疗程,坚持用药1~2个疗程。

疗效:阳强证指男性性欲增强,阴茎自行勃起坚硬不软,昼夜如此。用本方共治疗6例因肝胆湿热或火毒内盛引起的阳强证,均用药10剂后显效。服药期间注意起居,忌同房。

*去核化气汤 治疗梅核气

处方:生地、桃仁、川芎、枳壳、桔梗、厚朴、法夏、苏子、贝母各10克;红花、柴胡各6克;赤芍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服,连服7天为一疗程,用药1~3个疗程。

按:梅核气多认为是痰气郁结所致,治疗多用理气化痰之法,方用半夏厚朴汤。本方从痰瘀互结论治,加以活血化瘀之品,比单纯理气化痰之法效果要好。共治疗16例均有效。

处方:柴胡10克,党参20克,黄芪30克,当归15克,白芍30克,玄胡15克,郁金15克,茯苓30克,乳香10克,黄连6克,枳壳15克,白芨60克,云南白药粉30克(另包),甘草6克,海螵蛸15克。

服法:将云南白药粉用温开水冲服,每日1~2次,其他药用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4次温服,需少量多次服用。10剂为一疗程,连用1~3个疗程,服用期间进流汁或软食。禁食生冷瓜果,辛辣陈臭、焦脆难消化类食物。

疗效:此方是湖北省麻城市已故名老中医赵淑炳的验方。笔者需系统观察治疗胃溃疡、十二脂溃疡共12例,均有明显的疗效。其中8例用药后溃疡面愈合,二年内未复发。用药期间的饮食禁忌非常重要。如伴出血者需加入仙鹤草、地榆等止血之品。

处方:金钱草30克,海金砂30克,鸡内金70克,郁金15克,茵陈100克,大黄15克(后下),板蓝根30克,大青叶15克,元胡15克,甘草6克。

服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3次服,每次服300毫升,连服10剂为1个疗程,连用2~3个疗程。

说明:本方特点是药专力宏,对胆结石或伴黄疸者有较好的效果,服后出现大便泄泻属药效反应。如泄泻太甚可减少大黄用量或去大黄,也可服药1个疗程后于方中加入党参15克,白术15克以健脾。此是原湖北中医学院已故名医洪子云的经验方。上世纪70年代末笔者跟师学习后治疗过29例胆石症,一般用药1个疗程后可明显减轻症状,2个疗程以上可使临床症状消失,有15例在用药2个疗程后结石经B超检查消失,证明有较强的排石作用。

处方:生地、桃仁、当归、赤芍、桔梗、金银花、紫花地丁、天葵子、皂角刺各10克;枳壳、柴胡、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次。用药2周为1个疗程。用药1~3个疗程。

说明:酒糟鼻欲称红鼻头,用活血化瘀配合清热解毒比单纯清热解毒治疗效果要好。

处方:附片20克(先煎)、桂枝、独活、杜仲、牛膝、秦艽、防风各10克;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各12克;细辛3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3服;10天为1个疗程,用药1~3个疗程。

处方:金银花、连翘各15克;茯苓皮、大腹皮、桑白皮各15克;陈皮10克,生姜皮3克;玄参10克,白茅根15克,泽泻、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次,15天为1疗程,坚持用药2~3个疗程。

加减运用:兼湿热者去玄参,加滑石、车前子各10克;尿检蛋白久不去者,去泽泻,加党参、黄芪各15克;尿赤脓球多者,加黄柏12克;血压持续不降者,加赤芍10克,钩藤10克。

处方:柴胡10克,薄荷12克,黄芩10克,川芎10克,细辛3克,辛夷花15克,荆芥穗12克,龙胆草6克,桔梗10克,瓜蒌皮15克,白芷12克,枳壳10克,甘草6克。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取汁分3次服,连服10剂为1疗程,一般1~2个疗程可临床治愈,每天每次煎药取汁后,乘热气熏鼻腔1~3次。

说明:此方为湖北省麻城中医院已故名老中医朱瑞东的验方。上世纪70年代我跟其待诊时常用此方。后共治疗38例,临床治愈36例,有效2例。

乳房肿痛方 治急性乳腺炎

处方:柴胡12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黄芩15克,蒲公英30克,丝瓜络20克,乳香15克,没药10克,香附15克,皂刺20克,生姜三片,大枣五枚,甘草6克。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1周为1疗程,可用1~3个疗程。同时取每天的药渣,趁热熏蒸乳房,或煎取第三次药汁,用纱布或毛巾热敷乳房患处。

说明:本方是湖北省麻城中医院已故名老中医(外科)朱瑞东的验方,笔者上世纪70年代跟其待诊时常用,适合于急性乳腺炎初中期尚未化脓者。后治疗17例急性乳腺炎,临床痊愈12例,有效5例。

处方:党参15克,黄芪20克,当归15克,鸡血藤20克,炮姜6克,川芎10克,升麻6克,香附子10克,陈皮10克,白术10克,王不留行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取汁分3次温服,连服3剂为1疗程。在服药的同时,加强产妇营养。每日炖猪蹄汤服1~2次,或煮鲫鱼(洗头鱼)汤喝1~2次。

说明:此方为湖北省麻城市医院已故名老中医赵淑炳的验方。上世纪七十年代笔者跟师学习时常用,后稍有加减,屡用屡验,回乳效果较好。

处方:炙麻黄10克,瓜蒌皮15克,百合20克,白及10克,百部15克,麦冬15克,天冬20克,桔梗10克,炙紫苑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连服10剂为1疗程,需用1~3个疗程。

说明:本方适用长期干咳少痰的久咳不已症。干咳少痰的久咳为临症常见病症,较难治疗。如痰多者可加入贝母粉15克;伴咽喉痛者加牛蒡子10克,黄芩15克。

消炎利胆汤治胆囊炎胆石症

处方:柴胡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法夏10克,黄芩15克,蒲公英20克,元胡10克,郁金10克,鸡内金15克,海金砂20克,赤芍20克,大黄6克(后下),枳实15克,甘草6克,党参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连服10剂为1疗程,一般用药2~3个疗程可临床治愈。

说明:本方疏肝利胆,清热解毒,消食化积。适用于胆囊炎和伴胆石症泥沙状者。此方是湖北省麻城市医院已故名老中医占茂怡的经验方,笔者曾用此方治疗观察21例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减轻症状效果明显,使用2个以上疗程有效率可达95%以上。

土薏败苇汤治慢性前列腺炎

处方:土茯苓25克,薏苡仁30克,败酱草20克,石苇15克,乳香10克,赤芍15克,扁蓄15克,瞿麦15克,滑石15克,王不留行15克,生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3次温服,每服300毫升,连服2周为1疗程。

说明:一般服药1~3个疗程可临床治愈。共治疗观察17例,服药1个疗程后显效者12例;服药2个疗程以后17例的临床症状均消失。

荔桂陈皮汤治慢性睾丸炎

处方:川楝子15克,小茴香10克,青木香10克,乳香10克,吴茱萸6克,怀牛膝10克,橘核15克,荔枝核15克,桂枝粉6克,陈皮10克,生甘草6克。

服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连服2周为1疗程。取第3次煎汁,用纱布或毛巾温敷患处,每日1~2次。

补肾活血方 治腰肌劳损

处方:杜仲20克,续断15克,牛膝15克,桑寄生15克,独活10克,桃仁10克,红花6克,乌药15克,当归20克,苏木15克,姜黄10克,川芎10克,熟地15克,鸡血藤30克,甘草6克。

服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3次温服,连服20剂为1疗程,煎取第3次药汁浸泡纱布或毛巾后热敷腰部,每日早晚2次。

枣麦八君汤 治阴虚盗汗

处方:大红枣10枚,浮小麦200克,地骨皮10克,五味子15克,生地15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川芎6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

服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600毫升,分3次温服。连服1周为1疗程,服1~3个疗程。

说明:本方为治疗气血亏虚、阴虚盗汗的有效方剂,共治疗过28例,均能连服药1周以后盗汗停止。

处方:肉桂6克,制附片2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黄芪30克,防风10克,麻黄根10克,大红枣10枚,熟地15克,山茱萸10克,甘草6克。

服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600毫升,分3次温服,连服1周为1疗程,服1~3个疗程。如阴虚寒甚者制附片用至30~60克,伴血虚者斟加补血之品。

说明:本方为治疗阳气亏虚卫外不固,动则自汗者,一般用药一个疗程即显效,有记载的共治疗过18例阳虚自汗患者,均用药1周以后自汗渐止。

清宁胸痹汤治干性胸膜炎

处方:金银花30克,鱼腥草30克,白茅根30克,薏苡仁30克,冬瓜子15克,丝瓜络15克,旋覆花15克(布包煎),酸枣仁10克,元胡15克,竹茹20克,芦根60克(鲜用最好),瓜蒌皮20克,桔梗10克,枳壳10克,甘草6克。

服法: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20剂为1疗程。

说明:用本方治疗干性胸膜炎7例,均在用药1个疗程后效果明显。如伴发热咳嗽者,可加蒲公英60克,贝母粉10克。

处方:威灵仙15克,羌活15克,当归15克,白芍20克,熟地15克,川芎15克,葛根15克,伸筋草20克,黄芪30克,姜黄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党参10克,甘草6克。

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连服10剂为1疗程。煎取第3次药汁,用纱布或毛巾浸泡后热敷颈部,每天2~3次。

疗效:此方为湖北省麻城市已故名老中医赵淑炳治疗颈椎病的验方,笔者屡用效果明显,一般服药1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

补中生肌汤治消化性溃疡

处方:柴胡10克,党参20克,黄芪30克,当归15克,白芍30克,玄胡15克,郁金15克,茯苓30克,乳香10克,黄连6克,枳壳15克,白及60克,云南白药粉30克(另包),甘草6克,海螵蛸15克。

服法:将云南白药粉用温开水冲服,每日1~2次,其他药用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温服,需少量多次服用。10剂为1疗程,连用1~3个疗程,服用期间进流汁或软食。禁食生冷辛辣及难消化类食物。

说明:此方是湖北省麻城市已故名老中医赵淑炳的验方。笔者曾系统观察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共12例,均有明显的疗效。其中8例用药后溃疡面愈合,二年内未复发。用药期间的饮食禁忌非常重要。如伴出血者需加仙鹤草、地榆等止血之品。

化饮胸痹汤治渗出性胸膜炎

处方:瓜蒌皮30克,薤白15克,冬瓜子30克,葶苈子15克,车前子15克,薏苡仁30克,茯苓30克,旋覆花15克(另包煎),代赭石20克,桔梗10克,枣仁10克,郁金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甘草6克。

服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3 次温服,连服20剂为1疗程,可用药1~3个疗程。

说明:用本方治疗渗出性胸膜炎5例,均在用药2个疗程后渗液减少或逐步消失。如渗液较多、胸部积液重者宜缓消,可加入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等利水药;如伴发热者则宜加鱼腥草、金银花等以清热解毒。

处方:羌活15克,鸡血藤30克,黄芪2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姜黄10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丹参15克,制川乌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甘草6克。

服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600毫升,分3次温服,连服10剂为1疗程。另煎取第3次药汁,用毛巾浸泡后热敷按摩患处。每天2~3次。

说明:此方为湖北省麻城市已故名老中医赵淑炳治疗肩周炎的经验方,笔者屡用效果良好。如果配以患处按摩或红外线电疗,也可在患处封闭注射当归或丹参注射液,效果更好,一般用药1个疗程即显效。

1、佛门秘方根治一切骨科疾病

此方通治:风湿、类风湿、坐骨神经痛、肩周炎、颈椎病、骨质增生、四肢麻木、肌肉萎缩、股骨头坏死、椎间盘突出、腰腿痛等一切骨科疾病。药方贡献人:洪真大居士。洪真居士是佛门高德之士,出自中医世家,现任某医院院长一职。曾得多位佛、道两教高人真传,穷其一生研究……成果好多。根治一切骨科疾病,临床应用效验如神,故此贡献于世。广利有情,救济世人,乃洪真居士之愿!也是我佛之愿!天下病苦众生之愿!配方:麻黄10克、艾叶10克、乌梢蛇15克、蕲蛇15克、乳香10克、白芷10克、威灵仙50克、千年健10克、钻地风10克、伸筋草30克、鸡血藤30克、羌活15克、独活15克、牛夕15克、当归12克、防风12克、桂枝15克、木瓜12克、葛根15克、穿山甲15克、蚂蚁50克、黄芪20克、白术15克、一口钟80克、金樱子15克、甘草15克。药店加工成粉。服法:每天服3次,按各人病情轻重每次5到10克(一小汤勺或两小汤勺)三餐前半小时服用。一到三副药可以根治。

2、治慢性支气管炎验方

桔梗12克、瓜蒌12克、川贝10克、白前9克、旋复花12克、白芥子10克、制半夏9克、白茯苓15克、甘草10克、当归10克、陈皮9克、北五味6克、桑白皮15克。水煎服,日一剂。注:(1)轻者制半夏6克。(2)如无川贝可用淅贝15克代替。(3)最好自煎,先将上药浸泡2小时再用武火烧开后,用文火煎15—20分钟。

3、治喘息型支气管炎方

半夏、桔梗、五味子、桂枝各9克、生麻黄、细辛各3克、生石膏30克,水煎服,日一剂。治疗86例,服药一剂痊愈者31例,服药2剂痊愈者38例,其余均服3—5剂痊愈。 ——摘自《常用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一书

4、石榴皮治痢疾一用就灵

我今年67岁,过去常患痢疾,粪便里有黏液,有时微有红色不鲜。在卫生所吃些药不显效。后来我想起了母亲生前说过石榴皮治痢疾,我弄了二个石榴的皮熬了一碗汤,一次服下去,大约是下午四点服的,第二天上午大便时随粪便下来三条蛔虫都是死的,痢疾也好了。荐方人:河南鲁山县马楼乡 郝建文

5、火烧鸡蛋蘸白矾治痢疾疗效确切

配方及用法:鸡蛋一个,用纸包上埋在火里烧熟,然后去皮,把白矾碾成粉末,蘸白矾吃。一次即愈。如果痢疾比较重,再吃一个。每次用白矾不超过2克。此方经献方人多次试用,疗效确切,无任何副作用。荐方人:内蒙古开鲁县幸福乡幸福村 王海英

6、龟粉苦荞麦治肺结核37例均痊俞

龟粉与陈年苦荞麦食品同服,能根治肺痨病(肺结核)和某些胃、肝病,是鲜为人知的秘方。我的祖上曾用糯稻草层层裹住活龟,草团外面用新挖来的黄泥涂成泥团子,然后放到柴火中焙烧,直烧到龟的全身脆而不焦且能碾成粉末为止。晚期肺痨或某些胃、肝病患者,每日服用20~30克龟粉与200~300克陈年苦荞麦烹制的食品(糍粑、团子等),无需外加什么药物,多则一年,少则三个月便会康复。无任何副作用,迄今我已用此方治好了37例肺结核病人。荐方人:安徽树城县天城中学

7、豆腐浆治淋巴结核有特效

我是一个中学生,从小喜欢医学,经常注意收集一些验方,现将治淋巴结核的验方奉献给患者。此方专治老鼠疮,西医叫它“淋巴结核”,疙里疙瘩长脖项。得了此病莫着慌,只需一物豆腐浆,温热勤洗疮疤上,杀菌消毒除脓疡。再用火罐拔背缝,连洗带拔配合上,每日一次不间断,不出十日必好转。辽宁凌源市沟门子乡毛丈子村毛东组杨永利用此方治好了陈永志的老鼠疮。用药第三天颏下偏右侧所生之疮脓自出,肿也消了,没花一分钱。陈永志原来吃了30多元钱的螺旋霉素,一点效果也没有,用此方治疗痊愈。荐方人:陕西洛川县永中学生

7、蝼蛄治疗淋巴结核20例均获痊愈

主治:淋巴结结核。配方:蝼蛄1个,鸡蛋1个。用法:先将鸡蛋一端打1个小孔,把蝼蛄放人鸡蛋内,用纸把小孔封闭,再用文火把鸡蛋烧熟,剥去鸡蛋皮,把鸡蛋和蝼蛄一同吃。每次吃1个,l天一次,轻者21个左右就能痊愈。重者可继续服用至痊愈为止。临床观察没有任何副作用。不需要服其他任何药物。疗效:共治疗20例,女14例,男6例;溃疡型患病最长时间为7年1例,2~3年6例,1年以下为8例,初起未溃脓的5例。通过服用上方均获痊愈。荐方人:辽宁省盘锦市羊圈子苇场职工医院院长 刘广起 引自: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

8、吃蒲公英对乙肝有治愈效果

我今年68岁,1985年12月离休。离休前,身体素质欠佳,曾四次住院治病。离休后,我十分重视健身,为了摸索健身新途径,从1993年起,吃起了蒲公英。近两三年来,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我都要去郊外挖蒲公英。既是春游,又是拔菜。回家后淘洗干净,控干,切碎装罐,少加点盐,多添点醋。一罐菜能吃三、五天。吃完了,又接着出去采。如此不断地采,不间断地吃,可以吃到霜降止。我之所以连续.三年来不断吃蒲公英,仅仅是为了清热泻火。但服用的实际结果表明,它不仅能清热泻火,更重要的是能够解毒。1982年我左眼上眼皮上,出了个形似玉米粒大的黑瘤,经常疼痛。为此,我多次去大医院求诊,但都收效甚微。无奈,我只好顺其自然,任其发展,1993年吃蒲公英半年后,眼上的黑瘤竟奇迹般地不见了,我让老伴看,老伴左摸右按,笑着说:“奇怪,真奇怪,黑瘤就是不见了”。更令人高兴的是,我的乙肝病基本痊愈了。1992年11月22日进行五项指标化验时,HBC呈阳性,说明病毒正在发展,经过—年多吃蒲公英,到1994年3月9日五项指标化验时,HBC变为阴性。由此可见,蒲公英对乙肝也有治疗作用。自从尝到吃蒲公英的甜头后,我对蒲公英认识更清楚了,不但吃叶,而且也吃根;不但当菜吃,而且还熬水喝。荐方人:河南新安县干休所

9、用此方三天治好了多年的气管炎

我舅舅患有支气管炎多年,先后经几家医院治疗不见好转,后来求得此特效方,用药三天后除根。现介绍如下:配方:白茯苓6克、川贝、杏仁、桑皮、甘草、五味子、京半夏、当归、陈皮各6克。熬药与服药:第一剂药,第一天下午5点熬,晚上9点服;第二剂药,第二天晚上9点熬,第三天早上7点服;第三剂药,第四天早上7点熬,中午11点服。最后,三剂药渣全都合在一起,第五天下午5点熬,晚上9点服下。每剂只熬一次,合冰糖水一次服下。无论病情轻重,三剂药服完后除根。禁忌:服药期间忌烟、酒、茶、盐、姜、蒜、辣椒等物。荐方人:安徽怀宁县育儿医院

10、此方治胃胀及溃疡有神效

当胃胀及胃溃疡不好受又不想进食,一天大便十多次时,可用下列方治神效。配方及用法:氯霉素2片,痢特灵1片。每天早晚各服一次,连吃七天,确保胃功能恢复正常。注:如果七天无效,请换另药治疗。肾功能差者禁 服。验例:辽宁长海县城有一位年轻的男性大老板,得的就是胃痛、胃胀、不能进食症,在大连地区各家医院都治遍了,花钱数千元也不见效,后听别人说我有绝招治好此症,就骑着摩托车找上门来,我二话没说,就让他先服六味药粉恢复其胃口,随之服此方七天,果然胃病痊愈。荐方人:黑龙江依安县二兴镇保国村 高洪川。六味药粉配制法:这六味药粉是:大麦芽、山楂片、鸡内金、白术、神曲、榔片各30克,在锅内烘成黄色为止,并研成极细末(越细越好),当胃胀胃溃疡时,可将一汤匙药面放人碗内用开水调稀。趁温热时一气喝下,每天早晚各服一次。

11、刘学坤的胃出血用酸枣根三剂治愈

四川忠县徐坪村一组81岁的刘学坤,是一名老胃病患者。1995年3月,他的胃又出血,而且大便颜色像墨水似的,吃了近半月的中西药,仍不见好转。后听人介绍:酸枣根(又名酸汤根)能治胃出血,并照介绍服用三天便好了。方法:将挖来的酸枣根洗净,刮去表面的黑色粗皮,去掉木质部分,烘干切碎,取30克,用400毫升水,煎至约200毫升,去渣取汁,降温后喝下。荐方人:四川忠县民政局尹有江

12、食白矾面粉糊止泻立竿见影

配方及用水:清水一斤,白面二两,白矾一钱。把面粉放入锅内炒熟,将白矾溶解于水中,然后把炒熟的面放进水里,拌匀放锅里煮沸食用。验例:李建设患痢疾,后转腹泻,一日十几度发,住院输液不见好转,服此方2小时见效。荐方人:河南虞城县委宣传部李建设

13、用蜣螂治大便不通药到病除

主治:大便不通。配方及用法:蜣螂1只,焙干为末,冲白开水空腹服下。疗效:谢某,女,35岁,农民,广东省平远县仁居镇井下村人。1976年5月,患腹痛大便不通,治疗三天无效。后仁居卫生院治疗,经用中西药大黄朴硝泻油及洗肠等法无效,住至第5天,下腹肿大,剧痛难忍,大小便不通,不思饮食,神昏危殆,决定转县人民医院治疗,而家人认为不治遂出院归家,于1976年5月18日,送我诊治。诊面色晦暗,神疲目合,腹大如坛,剧痛呼号,苔黄,二便不通,六脉微细,状甚危。我给予土方1剂,服下2小时大便大泻,腹肿消失,痛止而愈。按:蜣螂又名推车虫,俗呼粪尿公、推屎螂,5、6月间常钻地穴,用后脚夹粪团推向前进,用此以形治形,及动物之灵活性,故能收奇效。我师沿用三代,我用了50多年,无不药到病除。荐方人:广东省平达黄仙乡上远管理区 张炯标。引自:《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荐方人:浙江桐乡农机局 吴健生

14、常吃核桃可彻底治好胆石症

我从1986年起经常感腹部隐痛、胸闷,并伴有恶心、呕吐、寒战、发热等症状,经医院诊断为胆石症——胆囊息肉。经过一年治疗后,虽然病情暂时得到控制,但无法治愈,而且严格忌食,弄得我精神萎靡不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篇《核桃有排石功效》的文章,就试着吃核桃,平均每天吃4颗大核桃或10棵小核桃(又称山核桃),天天坚持,从不间断。吃了二个月后,腹痛减轻了,半年后则感觉不到隐痛了,腹胀、呕吐的症状也不再出现。后来我再到医院作B超复查,胆囊息肉和胆结石消失了。荐方人:浙江桐乡水利农机局

15、吃醋豆对高血压和糖尿病均有治疗好效果

我和老伴都已退休,多年来身体不好。我在1992年患了糖尿病。我老伴多年患高血压和肩周炎,常年吃药一直血压时高时低,自1996年2月按黑豆治大病药用办法,到市场上买回2瓶9度米醋和一市斤黑豆浸泡20天后,早晨空腹用到现在,一年采我老伴的高血压没有用降压药,病已不知去向。我的糖尿病通过一年来吃黑豆泡米醋的治疗和一天一次服用优降糖及降糖灵各l片,我的“三多”现象消失了,气色也很好:荐方人:河北保定市南市区南门衣巷27号李颖。引自:1998年2月26日《老年报》

16、白矾枕头治高血压一试真灵

山东周村淄博制丝厂退休工人杨宪文的老伴是一个多年的高血压病人,高压经常在l90毫米汞柱,降压药吃了不少,但血压忽高忽低,效果不好。后来用“明矾枕降压”一方后,高血压降到160毫米汞柱,并且血压一直十分稳定。方法:2.5公斤白矾,将其捣成直径十毫米大小的碎块,扎紧袋口,每晚枕着睡觉。不试不知道,一试才知妙,没有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小验方还真灵,至今已一年多了,没有再犯高血压,降压药也停了。而且许多人使用后,都说好。

17、吃醋泡小黑豆神奇般地治好了心绞痛

我是黑龙江红兴隆农管局所属江川农场的离休人员叫刘农,今年75岁。 1992年5月得了心衰冠心病、心肌梗塞,5月上旬曾抢救两次,后住院治疗二年多。出院回家服药疗养。当时身体情况是手拿拐杖,最多只能走百余米还得歇两气,和现在比简直是判若两人。疗养一年多始终不见好转。有一天,在《老年报》上见到“醋泡小黑豆治大病有神奇疗效”的报道,还介绍黑龙江省通河县老干部局杨枫同志乐意为同志们服务代购代邮小黑豆后,我请杨枫同志替我代购代邮来两公斤小黑豆,按规定在九度米醋里泡两个月后才能服用,我治病心切,泡到一个月时,我就开始服用了。从开始吃时发硬到现在第三个疗程时的发软(每疗程三个月),从4月吃到12月,共吃了三个疗程就显出奇效了。我体质明显增强,走路时的拐杖在前几个月就扔了。过去一感冒就点滴,现在吃点药就好了,多年的气管炎没有了,心绞痛也没有了。每天溜达两条腿也不浮肿了,也很少酸软无力了。每天的睡眠也好了,大便也不干燥了,口服药也基本上减掉了。现在,冬季也敢理发、洗燥了,头发也黑的多白的少了,肠胃病也好了。为了再进一步增强体质,我打算今后把小黑豆长期服用下去。荐方人:黑龙江桦川县江川农场离休干部

18、吃醋豆治偏头痛和肺气肿均有效

我已69岁,由于久咳不愈,变成肺气肿,每年春秋冬三季,咳喘不止,药不离口,入夜难眠。近十年又加患偏头痛,虽经多力医治,用药多种,贫病拮据。正当寻觅良方妙药窘境,听女儿和朋友说: “醋豆能治多种老年病”。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买来“虹桥牌”九度米醋,泡上黑豆,才吃了几天,奇效出现了,我的头不痛了。服用半年多,不但治好了我的偏头痛,对我患肺气肿也有显效。从秋至冬,没吃咳喘药,却不咳不喘。吃醋豆解除了我十多年来的病痛,也解决了我精神上和经济上的负担。荐方人:黑龙江哈尔滨市道里区西十道街76号三楼霍铭兴。引自:1998年1月13日《老年报》

19、白芷乌头散治头痛堪称天下第一特效方

主治:偏正头痛,诸风、火、寒头痛。配方:白芷(炒)7.5克,川芎(炒)、甘草(炙)、川乌(半生半熟)各30克。用法:上药炒炙好后,共研细粉,青茶薄荷煎汤送下。每次服3克,每日2~3次,服药忌生冷油腻之物。疗效:我师授我此方时对我说:“百药无效的头痛病,一料可根除,我视天下第一方”。经我10多年行医,临床施用此方很得手,每用每效。

20、本药酒治半身不遂症有特效

配方及用法:生川乌15克,生草乌15克,蜈蚣3条,全蝎5个,蜜炙双花30克,豨莶草30克,忍冬藤30克。以上7味装入瓷坛内加入白酒3斤。将坛放在锅内加水至坛半腰深,然后盖上锅盖用火烧开后,再用文火炖1时即可。在炖时酒坛不要加盖,不要使沸水灌人酒坛。1小时后取出酒坛盖好待用(不要将药渣沥出,可长期泡在酒内)。每日服三次,饭后服为宜,每次服1两。如酒量小,可酌量少服也可,一般服完一料药酒,即可痊愈。

21、癫痫病用柞蚕蛹也能彻底根治

我老伴得了癫痫病,一直患了20年,l973年底用单方治愈,迄今22年从未犯过。后来,在湖南省工作的侄儿得知消息寄回—个单方:柞蚕蛹一剂6~7个,白冰糖1~2两,用水煎服后,连水带蛹一齐吃下。最好在患者觉着有发病预兆时吃药。我让她一连吃了四剂,把病治好啦。如果哪位老朋友的亲友们患有此病不妨一试。荐方人:河南平顶山市新华区焦店乡阎庄 曲晓东

22、此方已治愈二百余例急慢性肾炎患者

配方及用法:老生姜1斤,大枣1斤,红糖4两,黑、白二丑7钱。将生姜去皮捣烂,取汁。红枣煮熟去皮、核。二丑研碎成面。四味同放人碗内拌匀,放人锅内蒸一小时后取出,分为9份,一日3份,每次1份。连服二剂即可见效。服药期间,严禁吃盐。注意:1、服时均匀嚼烂。2、禁酒和高脂肪及对胃有刺激的食物。3、服用此药停用其他中药、孕妇禁服。此方由商城县丝棉织厂姚明轩介绍,已治愈200余例急、慢性肾炎患者。荐方人:河南商城县广播站杨传店

23、此方治尿道结石特效

配力及用法:鸡内金3个,金钱草25克,水煎服,一日三次,治尿道结石特效。验例:本村小卖店王永民于1996年5月患尿路结石,病痛难忍,到乡卫生院出此方,一剂治愈。本村王在林也于同年7月患此病,到市立医院住院治疗几天不效,医院欲采取激光疗法。就在此时,他听说此方能治,随即出院用此方药仅一剂治愈。荐方人:吉林蛟河市前进乡卫生院 王琦

24、马齿苋治前列腺炎一周即愈

方法:选新鲜马齿苋500克,洗净捣烂,用纱布分批包好挤出汁,加少许白糖和白开水一起喝下,每天早、晚空腹喝,一周后即愈。此方还能治肾小球肾炎。我的小孩就是服此方一个夏季,治好了10年的肾炎,至今已20年未再犯。荐方人:北京南礼士路头条1号院10号楼1门洞14号 王秀山

25、螺蛳白矾水治痔疮二三天可痊愈

俗话说:“十人九痔”。若用各种药膏无效的话,可在河边或池塘里捞几只螺蛳,将其肚皮剪开,撒点白矾面,过一会儿螺蛳肉就变成一壳清水。用这水抹患处,十分凉爽舒适。连抹两三天即痊愈,而且一般不再犯。这是我多年的切身体验。荐方人:安徽肥东县三十埠中学 李文

26、自尿洗沙眼可见奇效

大干世界无奇不有。10多年前,本人患沙眼严重,时有角膜炎,双眸血丝密布。祖母教我秘方,用之,每天早晨用自己第一次小便洗眼,坚持数日,不医自愈。10多年来,一改视物朦胧、泪水涟涟的现象,且看物明亮,水窝眼随之绝迹。现在,写字看书,耳聪目明,爽快惬意。荐方人江苏高邮市司徒乡吕立中

27、祖传秘方“三白散”治白内障有特效

配方及用法:白术、白芨、云苓各50克,研为细末,经过细筛后,以10克为l包,可包制13~15包,待服用。主要采取食疗法,即于每天晚饭后、临睡前用制好的“三白散”药粉一包,加适量净水配1~3个鸡蛋煎饼食之。做时用植物油少许,亦可加入少量的面粉和适量食盐,注意药粉要与鸡蛋混和均匀,用文火煎成饼,切不可大火爆煎。白内障患者若将一剂药粉服完一半后或全部服完后,感到病情明显好转者,可继续再服一、二剂或数剂,待完全恢复正常方可停药。一剂药粉可服13~15次,即15天为一疗程。初患白内障者一剂药粉服完即可治愈。注意事项:(1)服药期间忌食有刺激的食物(如辣椒、大蒜等)和生冷坚硬的食品。(2)服药期间房事要尽量减少。(3)正常情况下,一包药配一个鸡蛋煎饼,亦可将大部分蛋黄去掉,光用蛋清亦可。(4)注意一剂药要连续服完,切忌中途间断。荐方人:安徽临泉县农牧局

28、鹅不食草可以治好鼻窦炎综合症

我患鼻窦炎,久之出现综合病症:鼻塞、胀酸、流涕,咽喉常发炎。用鹅不食草粉塞入鼻腔30余日,每日3~5次,每次少许,后用鼻镜检查鼻内炎病消失,困扰多年的综合病症全无。荐方人:广西恭城县地方志办 肖铭新

29、本方治龋牙痛很特效

龋牙也叫虫牙。国际卫生组织将防治龋牙列在冠心病、癌症之后的第三位上,可见此病的普遍性和治疗的重要性。配方及用法:黑松(也叫油松)节,也就是分叉节部分剪下来用1~2两,剁成小块,用搪瓷缸装水,文火煮半小时。口含松节水漱口20分钟,虫牙一次性治好去根。此方我已应用十余年,先后为10多人治虫牙病均痊愈,治愈率100%。荐方人:安徽安庆市龙门口3号综合楼五单元606室 洪敦发

30、我喝自尿月余治愈了严重的腰摔伤

我右腰部摔成严重内伤,3个多月来,吃了很多中药也未能减轻痛苦。我翻《农村新技术》中《神奇的“尿疗法”》一文后,每天早晨喝一次自己的尿。从50毫升增加到200毫升。开始喝尿时味道有些不好受,喝了几次后就习惯了。连喝一个月后腰部的伤竟然痊愈,疼痛完全消失,而且连一块陈年老伤也不治自愈了。我还把此妙方介绍给一位严重关节炎的朋友和患淋巴肿痛的老人,通过喝尿,他们病情都在好转。荐方人:江西丰城市小港镇上港边村

31、斩蛇散已应用50余年治蛇盘疮效果好

配方及用法:雄黄15克、黑木耳炭15克、冰片2~3克,上药研细后混匀装瓶备用。治疗蛇盘疮时,将上药外敷患处,湿者干面敷,干者香油调敷。按疮面大小均匀外敷一薄层即可。治疗忌食腥辣等刺激食物。按语:斩蛇散乃我中医祖父家传秘方,已延用50余年,用之有效。我于1994年1月至1997年1月间应用本方治疗10例蛇盘疮,用药最短5天,最长10天全部治愈。荐方人:黑龙江五大连池市人民银行韩先锋。引自:1997年第3期《中国民间疗法》

32、崩漏:用葡萄根治崩漏一剂可见大效

我岳母患崩漏两个多月,多方治疗无效,后用下述秘方,只服一剂药病就全好了。取新鲜野葡萄根的皮约150克,切细用布包好,与瘦猪肉200克剁成肉饼放少许食盐,共放碗里隔水蒸熟,去布包葡萄根,食肉饮汤。荐方人:陕西省甸阳县神河镇牛家沟村 刘正根。引自: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编辑的《老病号治病绝招》

33、阴道炎:鸦胆子治阴道炎百余人均获特效

配方及用法:鸦胆子(药店有售)20个去皮,水一茶杯半,用沙锅煎至半茶杯,倒人消毒碗内。用消过毒的大注射器将药注入阴道,每次注20—40毫升。轻者一次,重者2至3次即愈。疗效:共治百余人,均获痊愈,有特效。本方治寸白虫也有奇效。荐方人:河北李蓬春祖传。后经辽宁清原县湾甸子镇二道沟村王安才验证五人,均有特效。

34、痛经:棉籽能使痛经立止

配方及用法:用棉籽一把,在新瓦上焙干碾粉,服3钱立即止痛。验例:辽宁建平县二牛岔海村中学彭继佳用本条方治好了他母亲的痛经症。母患此病已11年多了,患病时就用止痛片也不管用,但用此方仅1小时肚子就不疼了。她连续喝药两天,她说这回去根了。

35、乳腺增生:乳腺增生只吃桔子籽可治愈

那是1994年夏季,老伴不知因为上的哪门子火患了乳腺增生。到沈城几家大医院医生都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手术治疗。老伴是当老师的,一位学生家长是老中医,他说治这种病吃桔子籽就行。每天用桔子籽一两左右,研成粉末用水送服。如咽不下去,还可把桔子籽粉末装到胶囊里。实践证明,这桔子籽囊药真好使。右以说立竿见影。荐方人:沈阳市大东区小东路231号赵恩溥。引自:1998年5月22日《晚晴报》

36、阴痒:本方治阴痒3次可愈

配方及用法:黄柏45克,蛇床子60克,苍术45克,白矾30克。上药分为三付,每付煎熬后用干净毛巾在阴道部擦洗三次。荐方人:河南许昌县陈曹乡前孙汪学校 李全恩验例:前汪村有四位四十多岁妇女,患阴道瘙痒症,病历二、三年不等,吃药打针无效。本村张喜池医生用此方为她们治疗,均已治愈。辽宁凤城县爱阳新开村五队医生教国忠用此方治阴痒病,已痊愈。

方药集腋( 162首)单位:克

1.HBSAG携带者柴胡10黄芩15茯苓15凤尾草15紫河车15茜草15当归15土虫10泽兰10红花10苍术10海螵蛸10水煎服。

虎杖30败酱草20马鞭草20半枝莲15白花蛇舌草30赤芍15牛膝15王不留行10石韦20栀子10黄柏10生甘草10煎服。

萆薢20菟丝子20沙苑子15山药20牡蛎25泽泻15车前子15茯苓15黄柏10石菖蒲15丹参20生甘草10水煎服。

柴胡10龙骨25牡蛎25郁金10石菖蒲7.5丹参10川芎7.5桃仁30萱草花15夜交藤30远志15炙甘草10水煎服。

火硝15白矾20郁金30三棱30莪术30牛黄15乳香20没药20金钱草5鸡内金50酒大黄30甲珠30王不留行30牛膝30威灵仙30甘草30共为细末。

生地75当归50赤芍50虎杖50丹参50秦艽50威灵仙35透骨草35蜈蚣10全蝎50川乌30三七50土虫30乳香20没药30水蛭50红花20鸡血藤50血竭30甘草20研面。

赤芍50白干參50鹿茸20枸杞子75桑葚子50山萸肉50熟地75冬虫夏草5阿胶50黄芪75当归50黄精50五味子50牛膝50狗脊50杜仲50研面。

白干參75当归50龟板75杜仲50续断50牛膝50狗脊50桑寄生50鹿角片50自然铜50冬虫夏草5锁阳35知母35黄柏35干姜15炙甘草30研面。

骨碎补100补骨脂35熟地75淫羊藿50附子30泽泻50川乌25草乌25狗脊50鹿角霜50羌活35独活50续断50杜仲50牛膝50炙甘草15干姜15白术50威灵仙50僵蚕30甲珠35防风50生意米50知母35土虫35伸筋草50生黄芪75炙甘草35研面。

土茯苓30黄柏15酒大黄7.5蒲公英20马齿苋20败酱草20没药10赤芍15乌药10甘草10水煎服。

生石膏30知母15黄连10升麻7.5生地15当归15大黄7.5栀子10生甘草7.5水煎服。

12.口臭、食积,保和丸治疗。

生地20沙参15玄参15玉竹15麦冬15白芍15牡丹皮15地骨皮15甘草10水煎服。

熟地15龟板15麦冬15玄参15黄柏10知母10桔梗10木蝴蝶10肉桂0.5甘草7.5水煎服。

黄芪15当归15党参15白术15茯苓15白芍15丹参15g山药15木蝴蝶10升麻7.5炙甘草10水煎服。

荆芥15防风15麻黄5桂枝10秦皮10白芍15白癣皮15浮萍10姜皮10生甘草10水煎服。

17.咽炎﹙风寒日久加气虚﹚

黄芪30白术15防风10桂枝10白芍15川乌3.5乌梢蛇10炙甘草10

桑叶10牛蒡子15防风10蝉蜕30白蒺藜15黄芩15栀子10双花15苦参15生甘草10水煎服。

防风10当归15生地20苦参15苍术10蝉蜕30丹参20牛蒡子15知母15胡麻仁10石膏30生甘草10水煎服。

地龙15皂角刺10刺猬皮15桃仁15赤芍15双花20连翘20甘草10水煎服。

当归15生地20白芍15川芎7.5何首乌15荆芥10防风15甘草10白蒺藜15生黄芪30龙骨25牡蛎25水煎服。

生地赤芍川芎当归红花桃仁枳壳牛膝桔梗柴胡甘草

板蓝根苦参太子参沙参丹参酸枣仁五味子远志莲子心郁金炙甘草水煎服。

当归生地赤芍桃仁红花枳壳柴胡龙齿酸枣仁甘草琥珀水煎服。

25.N-痰扰 黄连南星半夏陈皮茯神枳壳竹茹丹参僵蚕甘草

26.N-心虚怯 党参茯苓茯神菖蒲远志夜交藤龙骨牡蛎郁金甘草

27.N-阴虚火旺 黄连黄芩白芍阿胶肉桂

28.N-心脾虚 党参生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桂圆肉当归木香远志炙甘草丹参琥珀

29.N-痰瘀 半夏菖蒲茯神枳实竹茹丹参赤芍甘草琥珀

30.亚健康﹙疲劳综合症﹚

白干參50刺五加75五味子75研粉。

生地山萸肉山药旱莲草女贞子牡丹皮泽泻酸枣仁五味子银柴胡地骨皮胡黄连牛膝莲子心

生黄芪75白干參50首乌50当归50洋火叶35枸杞子50水蛭50红花35桃仁35丹参50土虫35甲珠35牛膝50三七50乌梢蛇50川芎50酒大黄35人工牛黄10天麻50全蝎35地龙50僵蚕50威灵仙50菖蒲35赤芍50白附子35胆南星35泽泻50研粉。

茵陈金钱草垂盆草石韦虎杖大黄10﹙后下﹚栀子瞿麦滑石15﹙包煎﹚萹蓄15郁金7.5生甘草10

34阴黄茵陈附子10炮姜水牛角50平地木白术茯苓丹参泽泻生甘草

茵陈垂盆草平地木土茯苓虎杖升麻丹参败酱草姜黄7.5白花蛇舌草30生甘草10

红景天50党参50生黄芪50洋火叶50巴戟天50桑寄生50升麻35葛根35柴胡35桂枝35白花蛇舌草50炙蜂房50紫河车50冬虫夏草5白术50

水牛角30虎杖15田基黄15垂盆草丹参赤芍醋柴胡青皮半夏菟丝子巴戟天生黄芪酒大黄半枝莲白花蛇舌草30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薄荷麦芽板蓝根绿萼梅炙甘草

白术100茯苓30赤芍30当归20白芍15葫芦瓢20麦芽15大毛15绿萼梅10炙甘草10厚朴花5木通10柴胡7.5

40肪脂肝半夏陈皮泽泻山楂酒大黄丹参郁金柴胡白术荷叶草决明甘草

金钱草50石韦20内金15大黄10﹙后下﹚柴胡10枳实10茯苓15栀子10半夏10白芍15郁金10牛膝15虎杖15生甘草10

鳖甲75三七50鸡内金50白芨50当归50白芍50土虫35鼠妇35白术50茯苓50太子参50八月札35麦芽50姜黄20蜈蚣10条緑萼梅50炙甘草35

半夏30茯苓50陈皮30川芎30枳壳30大毛40冬瓜皮50香附30泽泻50车前草50苍术50白术50茵陈30薏米50赤小豆50二丑30草决明50绿茶叶700

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厚朴花緑萼梅白蔻仁苍术甘草

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黄连胆南星浙贝母蒲公英甘草

红藤双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冬瓜仁桃仁败酱草薏米大黄牡丹皮生甘草

桑白皮黄芩百部白前紫苑款冬花半夏陈皮桔梗甘草

辛銕2.5苍耳子黄芩30苦丁茶白芷7.5川芎菊花蔓荆子僵蚕细辛栀子甘草

党参荆芥细辛桔梗鱼脑石桂枝白芍辛銕生甘草徐长卿蝉蜕

会厌逐瘀汤桃仁25红花25甘草10桔梗15生地20当归10玄参5柴胡5枳壳10赤芍10

百合75百部50白芨75牡蛎75蛤蚧1对土虫50生地75熟地75天冬50玄参50川贝50紫河车50桔梗50炙甘草50共785g

蝉蜕石韦金钱草50瞿麦萹蓄白茅根50滑石15木通泽泻甘草丹参麻黄10

旱莲草女贞子马鞭草侧柏叶石韦益母草生地炭荠菜花白茅根50半枝莲白花蛇舌草50生甘草

熟地山药山萸肉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王不留行续断菟丝子杜仲鹿角霜牛膝泽泻五味子

熟地洋火叶菟丝子白干參白术茯苓半夏草果黄连大黄桃仁丹参红花赤芍甘草

56.肾功能不全﹙瘀血﹚

连翘桃仁红花当归枳壳葛根赤芍生地牡丹皮丹参柴胡大黄甘草

熟地100洋火叶75菟丝子75白干參50白术100茯苓75甘草50半夏50草果50黄连50大黄50桃仁50红花50丹参75赤芍50冬虫夏草5

生黄芪75白干參50锁阳0金樱子50芡实50黑大豆50山萸肉50熟地50牡丹皮35茯苓35泽泻35菟丝子50知母50冬虫夏草5

穿破石20石见穿20金钱草50石韦滑石海金沙30瞿麦萹蓄牛膝莪术王不留行鸡内金威灵仙五加皮补骨脂鳖甲15甘草.

盐补骨脂15鱼脑石50鸡内金15肉桂25琥珀50甲珠35王不留行金钱草75鳖甲75﹙470g﹚

61.前列腺肥大小茴香10肉桂10橘核30荔枝核30乌药30鸡内金30王不留行30琥珀30浙贝母30虎杖30山萸肉50桑葚子50

熟地50山萸肉50阳起石50巴戟天75洋火叶50肉苁蓉50覆盆子50生黄芪50当归50白芍50柏子仁50石菖蒲35鹿衔草50鸡内金50韭菜子30九香虫30蜈蚣10条黄柏35﹙790g﹚

补骨脂5覆盆子10菟丝子10鸡内金10山萸肉10熟地10桑螵蛸10鹿角霜10小茴香5荔枝核10白芍10

菟丝子10覆盆子10益智仁10桑螵蛸10鹿角霜10生黄芪桂枝5生牡蛎15五味子10灯芯草5

生地白芍天花粉黄连山药石膏石榴皮麦冬牡丹皮玄参

66.消渴﹙气阴两虚﹚生黄芪太子参山药山萸肉苍术鹿角霜桑螵蛸佩兰石榴皮知母

67.糖尿病性肾病生黄芪太子参山萸肉枸杞子沙苑子蚕茧天花粉麦冬地骨皮茯苓米仁根丹参益母草大黄黄连

生黄芪75太子参50山萸肉50山药50熟地75金樱子50木瓜50石榴皮50五味子50五倍子35乌梅50黄连50天花粉50鹿角霜50桑螵蛸50丹参50大黄75沙苑子50葛根50苍术50知母50

69.糖尿病末梢神经炎

生地熟地龟板黄柏知母木瓜首乌当归白芍锁阳牛膝生黄芪蜈蚣1条全蝎5条鹿衔草15

草决明石决明白芍佩兰仙鹤草乌梅生地葛根绞股蓝石斛龟板黄柏女贞子旱莲草知母

生黄芪当归赤芍川芎地龙桃仁红花鸡血藤丹参首乌牛膝荔枝核桂枝

72.骨质增生﹙内服﹚

鹿衔草30骨碎补30威灵仙30透过草30当归30土虫30血竭30炙马钱子2续断30狗脊30木瓜30白花蛇4条

73.骨质增生﹙外用﹚

九香虫30紫荆皮100石菖蒲50三棱100莪术100浙贝母100白芥子100生地100苏木50川芎100红花50炙马钱子30黄酒、蜂蜜、醋调敷患处。

生地75熟地50当归50鸡血藤100洋火叶50鹿衔草50肉苁蓉50乌梢蛇50炙全蝎10炙蜈蚣5条炙蜂房50炙僵蚕50大将军40地龙50土虫50炙甘草50

炙蜂房100党参100紫苑75百部75白芨75白蔹75夏枯草50黄柏50银柴胡50蜈蚣15条龟板75甲珠15山慈菇50十大功劳50甘草15

生黄芪75红参25黄精75龟板50桂圆50生龙骨50生牡蛎50枸杞子50五味子25桂枝15加狗腿骨、公鸡腿骨

﹙加西河柳﹚白术50肉豆蔻35荆芥炭50防风50生甘草50桔梗35神曲35牡丹皮炭50乌梅炭50赤石脂50黄连35

枳实厚朴生白术山楂郁金肉苁蓉生芝麻牛膝酒大黄生甘草

79.月经先期﹙虚热﹚

熟地山药白术续断椿根皮乌贼骨莲子肉生牡蛎地骨皮炙甘草

龙胆草黄芩栀子牡丹皮生地藕节白茅根大黄牛膝生甘草

藿香苏梗厚朴竹茹砂仁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党参50黄芪50熟地50白术25当归25山萸肉25阿胶10荆芥穗5香附5木耳15甘草5

山药25山萸肉15黄芩15黄连15椿根皮15侧柏叶15阿胶25生甘草15

桑寄生续断阿胶菟丝子白术椿根皮炙甘草

杜仲50当归50枸杞子50党参15白术50砂仁30菟丝子50续断50桑寄生50阿胶50鹿角霜50盐巴戟天50

小茴香5橘核15荔枝核15乌药15芦巴子15川楝子五灵脂元胡醋元胡炙甘草

瞿麦萹蓄木通车前子红藤败酱草滑石元胡蒲公英连翘马鞭草生甘草

生水蛭三棱莪术当归知母生黄芪桃仁浙贝母白芷王不留行甲珠均30

党参白术菟丝子鹿角霜山药山萸肉乌贼骨椿根皮续断莲子肉荆芥穗炙甘草

柴胡当归赤芍白芷天花粉浙贝母夏枯草青皮瓜蒌王不留行橘核玫瑰花香附炙甘草

小茴香5艾叶10肉桂5吴茱萸10当归20赤芍10党参15麦冬15半夏10阿胶10炙甘草10生姜为饮。

青黛35贯众50紫草50蒲公英50马齿苋50丹参50白芷35焦山楂50神曲50五味子50白癣皮50乌梅50土茯苓50萆薢50蛇蜕50

桑白皮50黄芩50枇杷叶50牡丹皮50浙贝母50白芷15蒲公英50紫花地丁50赤芍50当归50牛蒡子50生甘草35

生薏米300板蓝根200红花50﹙内服﹚;木贼100香附100乌梅100﹙外用﹚

秦艽牛蒡子枳壳炙麻黄水牛角黄芩防风玄参升麻生甘草﹙白天甚﹚;

当归生地白芍川芎首乌荆芥防风白蒺藜生黄芪炙甘草﹙晚间甚﹚;

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胡麻仁荆芥苍术牛蒡子生石膏木通生甘草;

①苍术8全蝎10石斛10天麻10当归10羌活10荆芥10防风10麻黄10细辛10川乌10草乌10首乌10炙甘草10雄黄10;

②生黄芪飞白术荆芥羌活独活党参茯苓川芎前胡白癣皮浮萍甘草薄荷;

当归生地赤芍川芎紫草牡丹皮蝉蜕地骨皮女贞子旱莲草首乌炙甘草

麻黄蝉蜕地龙细辛防风荆芥羌活独活丹参红花川乌草乌牛膝甘草

白癣皮20地肤子9苦参20板蓝根20紫草20土茯苓20浮萍9赤芍20丹参20防风9白蒺藜20首乌20水煎服。

川芎30白芷20菊花20僵蚕9白芍20茺蔚子20蔓荆子20蝉衣9藁本9胆南星6白附子6生龙骨30生牡蛎30石决明30细辛4薄荷9水煎服。

加减重川芎用至40~50

风寒头痛加川乌、草乌各6萆拔25

久痛入络加地龙20全蝎3蜈蚣2条

柴胡30茵陈50败酱草30生大黄10金钱草30青皮30郁金30槟榔30元胡30赤芍30香附15川楝子15枳实20鸡内金20使君子30栀子20水煎。

①胆囊炎加金银花20连翘20黄芩15板蓝根20虎杖20牡丹皮5竹茹9;

②胆结石加金钱草30瓜蒌9半夏9姜黄15生意米30甲珠20;

③蛔虫加乌梅20川椒9黄连6苦楝皮15木香15当归9水煎服。

桂枝90黄芪200当归90丹参90赤芍、白芍各90鸡血藤200元胡200淫羊藿200骨碎补200狗脊120牛膝120补骨脂120巴戟天120天麻90全蝎60党参200生龙骨、生牡蛎各300甘草90熟地90为丸,日三次口服。

淫羊藿40仙茅40韭菜子40菟丝子40补骨脂40巴戟天40五味子30枸杞子40当归20黄芪50附子20覆盆子30蛇床子40黄狗肾一具蛤蚧1对紫河车1具。研粉8g,日三次口服。

生地20桑叶9菊花20钩藤20天麻20白蒺藜20茺蔚子20胆南星9川芎9生龙骨、生牡蛎各30石决明30泽泻20水煎服。

呕吐严重加半夏、竹茹各9g;眩晕缓解期间可上方加參芪以巩固疗效。

103.各种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肿大肝功异常

①柴胡9茵陈20板蓝根15当归9丹参20莪术9党参9炒白术9黄芪20女贞子20五味子15茯苓9水煎服或为丸9g重日3次口服。

②虎杖20茵陈20板蓝根20白花蛇舌草20苦参20猪苓20茯苓20泽泻20车前子20洋火叶20仙茅20仙鹤草20党参20炒白术20黄芪20赤芍20海螵蛸30砂仁9丹参20莪术20元胡20炙鳖甲30枳实20三七粉5g生水蛭粉10g日服2~3次

①代偿期﹙肝郁脾虚、肝瘀血瘀型﹚

虎杖20茵陈20板蓝根20党参20炒白术20黄芪20赤芍20丹参20莪术20元胡20鳖甲30枳实20炙甘草6

②失代偿期﹙脾肾阳虚、虚瘀癥积型﹚

党参20炒白术20黄芪20洋火叶20仙茅20仙鹤草20鳖甲30赤芍20丹参20三棱15莪术15~30鹿角霜9大腹皮20猪苓20茯苓20泽泻20车前子10益母草20柴胡9水煎服。水蛭粉5g2次吞服。

生白术50白芥子10莱菔子10每服3g.日3次。

金钱草75石见穿75石韦50海金沙50滑石50鸡内金50甲珠50牛膝50王不留行50鱼脑石50鳖甲75威灵仙50琥珀50肉桂20研粉,每服8g,日2次口服,服药期间多饮水。

双花25紫花地丁10天葵子10蒲公英25菊花50天花粉20甲珠6皂角刺10生薏米30忍冬藤30浮萍10水煎服。

108赵连城湿热带下治验方

内服苍术20黄柏20苦参20龙胆草15黄芩15车前子15茵陈15茯苓15栀子25乌贼骨25水煎服每日一剂。

外洗槟榔30苦参20芒硝20黄柏20白鲜皮20蛇床子20川椒20鲜姜3片大青叶25黄芪25百部30水煎外洗。用法将先煎好的药液用纱布过滤后装入瓶内备用,治疗时用脱脂棉球擦洗外阴及阴道,每晚擦洗一次。轻者1··3次,重者1周左右即可痊愈。

适应症带下量多,色黄绿脓性或米汤,血性,阴中灼热瘙痒,溺时刺痛,气味臭秽,甚至外阴红肿热痛,口苦咽干,舌体胖大有齿痕,舌淡红,苔黄略厚,

连建伟教授系第3批、第4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分会主任委员,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主任中医师。

连教授师从岳美中、王绵之等名医门下,从事中医临证近40载,学验俱丰。临床运用温胆汤治疗内科疾患,知常达变,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笔者有幸拜连教授为师侍诊案侧,受益匪浅。兹将连教授运用温胆汤的临床经验作归纳总结,以期旁通分酌。

连教授精研典籍,谙熟仲景,旁及时方,探幽索隐,穷于理致。常常教诲吾辈学生,研究方剂当追源溯本,方能理解方剂真实的含义及功用。方之源为本,方之变为标。标本清晰,临证自能灵活变通。

温胆汤的方书记载最早见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谓其“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亦记载有温胆汤,但标明方剂源于《集验方》,谓“《集验方》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汤方。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炙)、甘草一两(炙)”。此方组成、剂量、用法、主治均同于《千金要方》之温胆汤。《集验方》为南北朝名医姚僧恒所撰写,然靖康之后其书遂佚。据此推测,温胆汤方最早的文献记载应当为《集验方》,《千金要方》中的温胆汤可能就是从《集验方》中而来。

南宋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亦载有温胆汤,方为:“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橘皮三两去白,甘草各一两、白茯苓一两半。……每服四大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一个,煎服。”与《千金要方》所载温胆汤相较,各药每服剂量均有减少,而生姜减少尤多,且增加茯苓、大枣两味。此方主治由“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扩展到“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等症。观其主治已从“胆寒”变为“心胆虚怯”,并明确提出其病变机理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这一改变为后世医家所遵循,以致《三因方》温胆汤竟逐渐成为后人习用之方,而忘却了《集验方》、《千金要方》之温胆汤。

《世医得效方》中有十味温胆汤,其主治与《三因方》相同,然加入了人参、远志、酸枣仁、五味子、熟地黄,增强了益气养阴之功。《医宗金鉴》中所载的温胆汤有两方,一方去生姜,加麦冬、黄连、灯心,主治小儿胃热,食入即吐、口渴饮冷、吐酸涎、身热唇红,小便赤(《幼科心法要诀·吐证门》);另一方是加黄芩、黄连、麦冬、芦根,治妊娠热阻,恶食喜凉浆,心烦愦闷(《妇科心法要诀·胎前诸证门》)。从两方增加的药味来看,俱加强了清热之力。清代陆子贤的《六因条辨》中,创黄连温胆汤(温胆汤去生姜,加茯苓、黄连),立苦降辛通之法,治疗邪踞肺胃,留恋不解之“伤暑汗出,身不太热,而舌苔黄腻,烦闷欲呕”者,或中暑“泻止而吐不止者”。而《济生方》的涤痰汤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语,还有俞根初的蒿芩清胆汤,都是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成。

连教授指出,温胆汤经历代医家的化裁演变,其组方、功效、主治均有很大的变化。《集验方》温胆汤中生姜、半夏、橘皮皆为辛温之品,竹茹、枳实性微寒,甘草甘平,且生姜剂量最大用至四两,方为温剂一目了然。大病过后,胆气虚乏,不能行其疏泄升发之令。土得木则健,木郁则土不运,土不运则痰涎易生。故此证胆虚为先病,痰涎为后生。《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故是方以大剂量辛温发散之生姜为君,以顺畅肝胆舒畅条达之性为“补”。《三因方》之温胆汤虽是在《集验方》基础上加了茯苓、大枣而成的,但其方重在治疗“气郁生涎,涎与气搏”,主治在胃。胃失和降,痰浊内生而扰胆,使其疏泄失职,决断无权。故痰浊在先,胆病在后,故以半夏为君药,重在理气化痰而治胆。生姜仅为五片,一为监制半夏,二为姜枣合用,调和营卫。故虽冠以温胆汤之名,然实无温胆之用。因此,《集验方》与《三因方》之温胆汤主治重点有所不同。

连教授认为,胆为“中正之官”,清静之府,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恶壅郁;又主决断,谋虑出焉。若病后,或久病而宿有痰饮未消,胸膈余热未尽,或胃中痰饮邪热胶结,胃失和降,痰热必然随胃气之逆而犯胆腑,使其欲清不得,欲静不能,必伤少阳温和之气,以致虚烦不得眠、胆怯心悸等。温胆汤中半夏辛温,和胃降逆,燥湿祛痰,为君药;橘皮辛苦温,理气和胃,化湿祛痰,大量生姜辛温,祛痰和胃,且制半夏之毒,均为臣药;竹茹甘寒,涤痰开郁,清热止呕,枳实苦微寒,下气行痰,其性甚速,均为佐药;少量甘草调和诸药,以为使。诸药合用,化痰而不燥,清热而不寒,使痰热尽去,胆府自然恢复其少阳温和之气,故以“温胆”名之。

温胆汤组方独特,药精效专,能疗痼疾、起沉疴,其关键在于随证加减:方中半夏、生姜、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偏于温,竹茹、枳实清热祛痰行气偏于凉,增减药物剂量就可改变整个方剂的寒热属性。连教授临证运用温胆汤,重点抓住“痰邪为患”的病因病机,或痰湿、痰浊内蕴,或痰热、痰火上扰,或有痰气交阻,或有痰瘀互结,“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若有兼证,则灵活化裁。肝气郁滞者加郁金、香附;痰火上扰心神,烦躁不安者,加黄连、黄芩,为芩连温胆汤;因事而惊,心虚胆怯,梦寐不祥者加定志丸(石菖蒲、远志、茯神、人参)祛痰开窍、安神定志;夜寐不宁,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远志、合欢花;痰蒙胸阳,心阳不振,而胸闷、胸痛者,可合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心悸怔忡加牡蛎、龙齿重镇安神;心悸气短者,加党参或太子参、黄芪补养心气;心血虚而不寐者,加丹参、当归养血安神;木火刑金,痰火犯肺,咳嗽痰多色偏白者加三子养亲汤;痰多色偏黄者加黄芩、瓜蒌皮、贝母;湿浊中阻,脘腹胀满,合用平胃散;胃呆纳少者加神曲、麦芽、山楂;脾虚便溏者,去枳实,加炒白术、炒苡仁;痰浊上逆,呕呃频发者,加厚朴花、旋覆花,或合用橘皮竹茹汤;痰食不化,“胃不和则卧不安”,合用半夏秫米汤;痰气上逆,凝于喉间,咽中如有炙脔为梅核气者,可加苏叶、厚朴,即合用半夏厚朴汤之意;痰湿上蒙清窍,恶心呕吐,头晕目眩者,可合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痰火炽盛,兼夹肝风上窜,头痛眩晕者,加天麻、钩藤、杭白菊、冬桑叶等平肝熄风之品;痰火耳鸣者,加灵磁石、牡蛎、石决明等;痰阻经络,口角歪斜,甚则面瘫者,加牵正散、胆南星祛痰通络。

严某,男,59岁,2003年9月7日初诊。咽中梅核气有1月余,如有物梗阻,咽之不下,吐之不出,左关脉弦,舌中苔黄腻,治拟理气化痰法。处方:制半夏12 g,炒陈皮10 g,茯苓15 g,炙草3 g,炒枳壳6 g,竹茹10 g,黄连3 g,炒薏苡仁30 g,广郁金10 g,制香附6 g,川贝母6 g。14剂,1剂/d,水煎服。

9月20日2诊:咽中梅核气已轻,左关脉小弦,舌苔黄腻,治拟前法出入。处方:制半夏10 g,炒陈皮6 g,茯苓15 g,炙草3 g,炒枳壳6 g,竹茹10 g,黄连3 g,炒薏苡仁30 g,厚朴6 g,苏叶6 g,广郁金10 g,制香附6 g,川贝母6 g。14剂,1剂/d,水煎服。药尽痊愈。

按:本案因情志致病,肝胆气郁,痰气结于咽喉而成梅核气。连师认为,治疗梅核气,半夏厚朴汤偏温,黄连温胆汤偏凉。此案舌苔黄腻,当属痰热为患,故初诊黄连温胆汤加郁金、香附、川贝母等理气疏肝解郁之品,佐以薏苡仁健脾化痰祛湿。2诊症情有减,续加厚朴、苏叶,即合用半夏厚朴汤,以增行气之力。气顺则痰自消,梅核气可除。

朱某,女,24岁。嘉兴人。2005 年1月9日初诊。面瘫已16个月,时或夜寐不安,左关脉弦,舌苔薄黄腻,舌尖红,治拟温胆汤合牵正散出入。处方:制半夏10 g,炒陈皮6 g,茯苓15 g,甘草5 g,炒枳壳10 g,竹茹12 g,胆南星6 g,制白附子5 g,全蝎3 g,白僵蚕10 g,钩藤15 g(后入),天麻6 g,丹参30 g,赤芍15 g,当归10 g,桑叶10 g,菊花10 g。21剂。1剂/d,水煎服。

1月27日2诊:夜寐已安,口眼歪邪亦有好转,左关脉小弦,舌苔薄黄腻,舌尖红,再守方出入。处方:制半夏12 g,炒陈皮10 g,茯苓15 g,生草5 g,炒枳壳10 g,竹茹12 g,胆南星6 g,制白附子5 g,全蝎3 g g,白僵蚕10 g,钩藤15 g(后入),天麻6 g,丹参30 g,赤芍12 g,当归10 g。14剂。1剂/d,水煎服。后坚持服方3月余,面瘫痊愈,至今未再复发。

按:肝风夹痰上逆,阻滞经络,气血不通,经脉失养,故面瘫;痰火扰乱心神,故夜寐不安,如《景岳全书·不寐》中所云:“徐东皋曰:‘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舌尖红苔黄腻,皆痰火热盛之象。故以温胆汤合用牵正散、胆南星豁痰以通经络,天麻、钩藤、桑叶、菊花平肝熄风,丹参、赤芍、当归活血通络。方中病机,故取效迅捷。

许某,女,56岁,2010年4月11初诊。4年前受惊吓后夜不安寐,常常每晚只睡3-4 h,心悸胆怯,左关弦,右关大,舌苔黄腻,边有瘀点,拟芩连温胆汤法。处方:制半夏10 g,炒陈皮10 g,茯苓20 g,生草5 g,炒枳壳10 g,竹茹10 g,黄芩6 g,黄连5 g,广郁金12 g,丹参30 g,北秫米30 g(包),远志5 g,合欢皮15 g。28剂,1剂/d,水煎服。

5月6日2诊:夜寐略安,心悸胆怯已无,左关弦,右关大,舌苔黄腻边有瘀点,再守方出入。上方加石菖蒲6 g,制半夏改为12 g。28剂。

6月3日3诊:夜寐明显好转,每晚已能睡6小时左右,左关弦已趋缓,右关略大,苔黄腻边有瘀点,再守方主之。守上方去北秫米(药房缺货),加生、熟苡仁各15 g。服28剂后,告知近半年来心悸胆怯已瘥,夜寐均较安和,每晚7-8 h。

按:不寐的病因很多,病机也较复杂。精神、气血、脏腑等功能失调,均可致不寐。本案因痰火内扰心神,故心悸胆怯、夜寐不安,又兼瘀血内停,故舌苔黄腻,边有瘀点。治以芩连温胆汤清热泻火、祛痰开窍、安神定悸,佐以半夏秫米汤燥湿化痰、和胃安神;丹参、郁金活血化瘀;远志、菖蒲化痰开窍;合欢皮既能安神,又可活血。诸药合用,使痰瘀去,心胆安。

作者:毛军民,指导:连建伟

改编自:连建伟教授运用温胆汤经验探析

病机;心实,多由感受邪气或病理产物停留,邪正相争所致。《灵枢·邪客篇》有“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说:“心为一身之大主,而不受邪,受邪则神去而死。凡言邪之在心者,皆心之包络受之。”即凡属外邪相侵,多归咎于心包络;内伤虚损,功能衰退,才责之于心。至于是否一定要将心病偏实归咎于心包络,偏虚归属于心,并无多大争论价值。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心病从虚、实分类确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心实的病机《黄帝内经》早有关于心实病机的论述,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还提出“心气实”、“心气热”等概念,但未正式提出“心实”二字。《中藏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与《内经》的提法大体相同。直到《圣济总录》才正式提出“心实”之词。如该书《心脏门》说“左手关前寸口脉阴实者,心实也。”后世《景岳全书·传忠录·虚实》亦说:“心实者,多火而多哭。”均说明心实的病机客观存在。心病偏实主要因感受外邪或病理产物停留所致。感受外邪以火、热、寒邪为主,易致心火亢盛和寒凝心脉;病理产物可为痰浊、水饮停留,闭阻心脉、心神。或为痰火互结,扰乱心神。或为气滞、血瘀、阻滞心脉。总之,痰、火、寒、气、瘀是导致心实的主要因素。不过邪气侵犯或病理产物停留仅为引起心实的要素之一,必须还有心气和心阳的亢盛,才能与邪气相争,产生机能亢奋、有余的实性病机变化。
1)心气亢盛:心气是推动血液正常运行的主要动力和前提条件,亦是保证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物质基础。心气以和为顺,若受邪气侵犯或病理产物干扰,则会过度亢奋,反而为害,引起心脉或心神功能异常。《灵枢·淫邪发梦》说:“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最早提出心气亢盛的病机。《诸病源候论·心病候》说:“心为脏,而主里,心气盛,为神有余,则病胸内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臂膊腋间痛,两臂内痛,喜笑不休,是心气之实也。”详细阐述了心气亢盛病机所引起的各种临床表现。心气亢盛的病机可分为气滞心气、痰阻心气和寒凝心气三个方面。
①气滞心气:心气贵在周流不息,一刻不可停滞。七情所伤,气机不畅,可使心气郁滞,引起气滞心脉或气闭心神等病变。
气滞心脉:情志怫郁,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干扰心绪,心情不畅,而致心气郁滞。如《症因脉治·心痹》云:“心痹之因,或焦虑劳心,心气受伤。”心气不能推动血行,血流滞塞,而致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表现为心胸憋闷胀痛,牵引肩背,时作时止,善太息。此种心痛以胀为主,与精神情志因素变化密切相关。如《灵枢·口问篇》所说:“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更明确指出:“七情之由作心痛。……除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痛也。”
气闭心神:强烈的精神刺激,恼怒惊骇,或悲痛欲绝,情志过极,遏阻心气,轻者可见胸中气塞、心胸痞闷不舒、喘促气粗等症。这是由于心主神志,情志过极,心气被遏,进而影响肺气不利,心肺气机同时阻滞,气停胸中,上逆而成。重者气血逆乱,蒙闭心神,心不主神志,突然昏倒,神志不清。《景岳全书·杂证谟·厥逆》云:“气实而厥者,其形气愤然勃然,脉沉弦而滑,胸膈喘满,此气逆证也。”此乃气机郁闭而成的气厥实证,与心气郁滞有密切的关系。胸膈喘满,为气郁伤肝损心,肝心气滞,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卒然倒仆,神志不清,心神昏愦,非心窍蒙闭,绝不可见。说明心因受到强烈精神刺激,心气陡然闭塞逆乱,进而心神失司,导致昏仆。
②痰阻心气:痰浊是津液失调停于体内而形成的病理产物。痰浊内停,阻滞心气,既可痹阻心脉,又可蒙闭心神。
痰阻心脉:素体肥胖,或痰湿内盛之人,因痰浊之邪久恋,粘滞难行,增加心气阻力,可使心气困顿而郁滞。气机不畅,心血运迟,渐致心脉痹阻。可见心胸憋闷疼痛,心悸气短,身体困重,舌苔厚腻等症。《症因脉治·胸痹》指出:“胸痹之因,饮食不节,饥饱损伤,痰凝血滞,中焦混浊,则闭食闷痛之症作矣。”《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曰:“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金匮要略心典》在注释时云:“胸痹不得卧,是肺气上而不下也;心痛彻背,是心气塞而不和也,其痹为尤甚矣。所以然者,有痰饮以为之援也,故胸痹药中加半夏以逐痰饮。”详细阐明了痰浊壅塞心肺之气而致心脉痹阻的病机。
蒙闭心神:心气是维系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痰浊内停,随气机上逆,蒙蔽心窍,阻碍心气对神志活动的物质供给,心神失养,神明失主,而致精神迷乱,神志不清。正如《景岳全书·杂证谟·癫狂痴呆》所说:“凡气有所逆,痰有所滞,皆能壅闭经络,格塞心窍。”痰阻心窍,随其原因不同,病理表现各有差异。若为肝气郁滞,气机流行不畅,郁聚生痰,心气被阻,心窍蒙蔽,精神错乱多以沉静为主。其证多见抑郁不乐,表情淡漠,喃喃自语,语无伦次,神志呆滞,发为痴癫。正如《临证指南医案·癫痫门》所说:“癫由积忧积郁,病在心、脾、包络,三阴蔽而不宣,故气郁则痰迷,神志为之混淆。”又如《辨证录·呆病门》说:“呆病之成,必有其因。大约其始也,起于肝气之郁;其终也,由于胃气之衰。肝郁则木克土,而痰不能化;胃衰则土不制水而痰不能消,于是痰积于胸中,盘踞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精辟地阐述了肝气挟痰,蒙蔽心神而成痴癫的病机。若平素积痰内伏,突受惊恐或劳倦过度,脏腑气机失调,触动积痰,痰气互相搏击,蒙蔽心窍,引动肝风。肝风挟痰内扰,痰闭心神,则卒然倒仆,瞬息不省人事。肝风内动,则见手足抽搐、牙关紧闭、两目上视;痰气上迫,则口吐涎沫、发出各种叫声,则为痫证。如同《临证指南医案·癫痫门》所说:“痫证或因惊恐,或由饮食不节,或由母腹中受惊,以致脏气不平,经久失调,一触积痰,厥气内风,卒焉暴逆,莫能禁止,待其气反然后已。”《医学心悟·癫狂痫》亦说:“痫证,则痰涎聚于经络也。”《张氏医通·痫》更明确指出:“惟有肝风,故作搐搦,搐搦则通身之脂液逼迫而上,随逆气而吐出于口也。”若素体肝阳上亢,阳亢无制,肝风内旋,痰浊随风阳上升,蒙塞心窍,心神顿失,亦可卒发神昏,突然倒仆。痰涎风涌咽喉,可致舌强语謇、喉中痰鸣。痰涎横窜经脉而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发为中风后遗症。如《丹溪心法·中风》说:“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或属虚挟火(一作痰)与湿。……半身不遂,大率多痰。”总之,痰浊蒙闭,心神失主,可引起癫、痫、痴、呆多种精神失常的病机变化。
③寒凝心气:寒为六淫致病邪气,寒主收引、凝滞。寒邪内犯,凝滞心气,可引起心脉痹阻和心神蒙蔽的病机变化。
寒凝心脉:外感寒邪,寒缩心气,心气不展,不能推动血行;寒凝血液,血行迟慢,均可导致心脉痹阻,引起胸中气塞、短气、心胸冷痛等症。如《素问·调经论》说:“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亦说:“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均说明寒邪可凝滞心脉的病机。若卒然暴感寒邪,或素体阳虚,复感寒邪,阴乘阳位,心气暴缩,心脉寒凝,血瘀严重,则见胸痛暴作、剧痛、冷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咳唾引痛,手足青冷,面色晦暗等症。此乃《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篇》所云:“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噉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胸,譬如蛊注。”说明外寒直中,可引起心脉凝滞。寒凝严重时则为真心痛。外见“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等症(《灵枢·厥论》)。对于体虚受寒者《圣济总录·胸痹·胸痛》解释说:“胸痛者,胸痹之类也。此由体虚挟风,又遇寒气加之,则胸膺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或彻背膂,咳唾引痛是也。”
寒闭心神:感受寒邪,随中随发,仓卒之间,寒邪直中三阴,凝滞心气,郁闭心神,心神无主,可致卒然倒仆、昏不知人、口噤不语、四肢强直、拘急疼痛等症。如《素问·举痛论》说:“寒邪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返,则生矣。”寒客五脏,主要犯心,心气受阻,气机逆乱,心神受扰而昏不知人。《杂病源流犀烛·寒病源流》又说:“中寒者,寒邪直中三阴,卒然昏不省人,口噤,四肢强直,拘急疼痛。”充分说明寒邪可直接犯心,痹阻心气,蒙蔽心神,引起心神失常的病变。
2)心阳亢盛心阳与心气一样,均具有推动、振奋全身脏腑功能的作用。心的阳气旺盛,能激发脏腑功能,推动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但心阳偏亢,阳气有余,亢则为害。其病机变化可分为躁扰心神、热迫血脉和上炎下移等几个方面。
①躁扰心神:心主神志,心神活动以和为调,宁静为顺,难以忍受邪气干扰。心为阳脏,五行属火,对暑、热、火邪有着特殊的易感性。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心阳易亢,最易扰动心神,引起躁扰不安等各种神志症状。其病机表现可分为心火扰神,热闭心包和痰火扰心等几个方面。
心火扰神:七情郁结,五志化火,或脏气过度亢盛,或过食辛辣燥热食物,或过服辛燥药品,均可致心火亢盛。此乃心之实火,热在气分。心中火旺,里热充斥,内热蕴蒸,心神被扰,心阳浮动,神不守舍,引起躁扰不安诸症。轻则心悸心烦,胸中热闷,懊〓颠倒,失眠多梦。正如《圣济总录·心烦热》所云:“大抵心属火而恶热,其受病则易以生热,热则血气壅滞,故为烦躁,寝卧不得安宁。”《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亦说:“火扰其血,则懊〓,神不清明则虚烦不眠,动悸惊惕。”轻扰者,心神失调,未至错乱。重扰则心神躁动,错乱失志,可见神昏谵语,或喜笑不休等症。如《诸病源候论·心病候》说:“心气盛,为神有余,……喜笑不休,是心气之实也。”又如《济生方·心小肠虚实论》说:“及其实也,实则生热,热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喜笑恐悸,其脉洪实,是实热之候也。”《笔花医镜·心部》说:“心之热,火迫之也,……为烦躁,为不得卧,为癫狂,为谵语。”以上均说明,实热扰神,心阳亢逆,而致神识错乱,可引发各种精神狂越的病机。
热闭心包:外感温热病邪,邪热亢盛,由卫及气,深入营血;或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均可导致热闭心包的病机。热入营血,里热炽盛,热灼火燔,心阳为热激亢,心窍为热所闭,神明为火所逼,而致心神撩乱。常见高热烦躁,夜卧不安,嗜睡,进而引起神志异常。轻者神昏谵语,严重时昏愦不语。如叶天士《外感温热篇》说:“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再如《增补评注温病条辨·上焦篇》说:“手厥阴暑温,身热不恶寒,清神不了了,时时谵语,”均属热入营血,内陷心包,逼乱心神的表现。
痰火扰心:七情所伤,气郁生痰,痰郁化火;或五志化火,火热灼津,炼液为痰;或外感热病,热盛灼津,炼液为痰,均能引起痰火互结为患。痰火内盛,互相搏击。“痰得火而沸腾,火得痰而煽炽”(《证治汇补·痰证》),形成痰火交结的病机。痰易蒙蔽,火易逼迫,痰蒙心窍,神无所主而昏愦;火逼神明,精神错乱而妄动。痰火轻扰之时,心神被扰而不宁,多见心烦不安、失眠多梦等心神浮动之象;痰火鸱张时,神明昏乱,则为狂躁妄动、狂暴无知、语言杂乱、骂詈叫号、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等症。如《景岳全书·杂证谟·癫狂痴呆》云:“凡狂病多因于火,此或以谋为失志,或以思虑郁结,屈无所伸,怒无所泄,以致肝胆气逆,木火合邪,是诚东方实证也,此其邪乘于心,则为神魂不守。”《证治汇补·癫狂》明确指出:“狂由痰火胶固心胸,阳邪充极,故猖狂刚暴,若有神灵所附。”由此可见,火、痰是引起心神受扰的主要因素。火常单独侵犯心神,有在气、在营,病轻、病重之辨,更易与痰相合,蒙蔽扰乱心神,胶结难解。
②热迫血脉:心主血脉,心阳有推动血行之用。心阳调和,血液运行从容和缓。若心阳偏盛,亢则为害,不主血脉,常表现出脉流薄疾,迫血妄行和热腐血败等病机。
脉流薄疾:外感热病,热入营血:内伤杂病,心阳偏亢,均会引起血热过盛。热势汹涌,振荡心脏,心跳加快,而致心悸;逼迫血行,加速脉率,冲击脉管而致脉搏洪实滑数。正如《脉经·手少阴经病证》所说:“心病,……面赤身热,其脉实大而数。”《笔花医镜·心部》也说:“心之热,火迫之也,脉左寸必数。”左寸属心,心火逼迫,脉流增快,故见数脉。
迫血妄行:邪热入血,血热亢盛,除加速血流外,还可因血热蒸腾,迫血妄行,冲破血络,溢出脉外,引起吐血、衄血等多种急性出血证。表现为来势汹猛,出血量多,血色鲜红,不易休止。如《诸病源候论·伤寒衄血候》云:“心主于血,肝藏于血,热邪伤于心肝,故衄血也。”《太平圣惠方·治吐血不止诸方》也说:“夫吐血不止者,由心肺积热。”热入营血,热盛动血,从皮肤血络或肌肉而出,还可导致皮肤斑疹。引起出血的原因很多,但心热迫血是最重要的病机之一。
热腐血败:心属营主血,心阳亢盛,心火灼炽,耗血伤津,津少血液粘稠,运行逐渐迟慢,血液壅阻而停滞,凝结肿胀,红肿疼痛,发为疮疡。热邪煎熬日久,肉腐血败,出现痈脓。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类经》十三卷注曰:“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心属火,其化热,故疮疡皆属于心也。”说明心火亢盛,是形成疮疡肿痛的重要病机。《灵枢·痈疽篇》:“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热盛则腐肉,肉腐则为脓。”深入阐述了热盛可使疮疡腐败,化生脓液的病机。
③上炎下移:阳盛则热,心阳亢盛,心火内炽,除燥扰心神,内迫血脉外,其病机变化还存在上炎和下移两大趋势。
心火上炎:心主血脉,其华在面,面部色泽变化为气血盛衰的外部标志。心开窍于舌,舌乃心之苗。心经之别上系舌本,故当心阳偏亢,心火炽盛时,火势沿着心经经脉,或通过血热向上炎移,表现头面多种实火见症。心火上扰于面,面部血脉充盈,血热亢盛,则见目睛红赤、满面通红、面部疮疡等症。如《素问·痿论》说:“心热者,色赤而脉络溢。”心火上扰口舌,则口舌生疮、糜烂肿痛,或见舌尖红赤、舌肿、舌衄、吐舌弄舌、重舌等症。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心热烦躁,……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血溢血泄。”《诸病源候论·舌上出血候》也说:“心主血脉,而候于舌,若心脏有热,则舌上出血如涌泉。”《口舌疮候》又说:“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脏腑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重舌喉》亦说:“心脾有热,热气随脉冲于舌本,血脉胀起,变生如舌之状,在于舌本之下,谓之重舌。”均阐述了心火上炎舌窍而引起的各种舌形改变。
下移小肠:心与小肠互为表里,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下络小肠。当心阳亢盛,心火上炎之际,同时又可沿其经脉下移小肠。热邪煎熬,小肠不能泌别清浊,津液不能下输膀胱,膀胱气化不行,则见小便黄赤、尿热尿痛、滞涩不畅;热伤血络,迫血外溢,则为尿血。如《素问·痿论》说:“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又如《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所说:“心主于血,与小肠合。若心家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也。”《血证论·尿血》更明确阐述:“内因,乃心经遗热于小肠,肝经遗热于血室。其证淋秘割痛,小便点滴不通者,呼赤淋。”有人对心移热小肠提出质疑,若从西医的观点,小肠病变似乎与排尿无关。但从上述大量论证,结合小肠泌别清浊、主液的传统理论,心火下移小肠而致小便赤涩、尿血是客观存在的病机。
心的阳气亢盛在病机变化上归纳起来可分为热扰心神(包括热与痰合之痰火扰心),热迫血脉,上炎头面,下移小肠等几个方面。心的阳气亢盛进一步发展可引起心肝火旺,心肺热盛,心肾不交等病机变化。
心肝火旺:心火肝木,母子相依,当心火亢盛时,子病及母,易于引动肝火,形成心肝火旺的病机。临床当面红心烦时,常兼目赤易怒等症即是明证。
心肺热盛:早在《素问·气厥论》中就有“心移热于肺”之说,是因心肺同居上焦,心阳亢盛,心火内灼,势必波及于肺,引起肺热炽盛;当然,肺热炽盛,亦可导致心火亢盛,从而形成心肺热盛的病机。常见心烦失眠的同时,易兼咳嗽痰黄等症,便属此类。
心肾不交:心火肾水,水火既济。若心火内炽,灼伤心阴,心阴亏损,下汲肾阴,水火失济,可引起心肾不交的病机。当然临床上更为多见的是肾阴亏虚,不能上养心阴,心火偏亢而形成心肾不交的病机。这类病人,既有心烦失眠之症,又有腰膝酸软、遗精等表现。
(2)心虚的病机心主宰人的生命活动,赖以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心的阳气、阴血会受到一定的消耗,如果得不到及时补充,或由各种致病因素作用的损耗,均会造成心的功能活动呈现不及、减弱或衰退,从而引起心病偏虚一类的病机变化。并随着生命的进程,人的衰老,或疾病日久,病程迁延,心的功能负担越来越重,心的损耗逐渐显著,故得之心病,虚者恒多。如《景岳全书·杂证谟·虚损》说:“凡劳伤虚损,五脏各有所主,而惟心脏最多。”心虚的病机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有所论述。《素问·五藏生成篇》有“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之说。《脉经·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亦说:“心虚,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虚者,手少阴经也。”《圣济总录·心虚》又说:“心虚之状,气血衰少。”后世许多按脏腑分类编纂的医籍,如《济生方》、《丹溪手镜》、《景岳全书》、《笔花医镜》均专篇讨论心虚的病机。归纳而言,心虚的病机变化可分为心气虚、心阳虚(包括心阳暴脱)、心血虚和心阴虚四类。
1)心气虚:心气是心功能活动的基本体现,能推动血脉,振奋精神,维持全身生命活动。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正式提出“心气虚”的名称,如《素问·方盛衰论》说:“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诸病源候论·心病候》专门指出:“心气不足,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善忧悲,是心气之虚也。”这是对心气虚心脉和心神病变的全面论述。以后的大多医著都沿于此说。多种致病因素可导致心功能的损害而致心的气虚。外感六淫,以其暑、热、湿邪最易犯心;内伤七情,尤以忧愁思虑易损心气;病理产物停留,诸如痰饮、水、湿凌心,瘀血阻络;饮食不节,嗜食辛辣烟酒、肥甘厚腻;先天不足,劳倦过度,老年体弱,久病重病,失治误治,以及其它脏腑疾病的传变,均会损伤心气。心气虚的病机主要表现为心脉失运,心神失养和宗气衰少等几个方面。
①心脉失运: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心气虚,运血无力,引起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可表现为心动异常、血脉失充和气虚血瘀等几个方面的病机变化。
心动异常:心气虚,心脏搏动乏力,血脉失运,全身供血减少,心脏被迫加快跳动,以补偿对外供血不足,心率加快,可见心悸、心慌、心累、心中空虚等心动不安之症。如《诸病源候论·风惊悸候》说:“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府为风邪所乘。或恐惧忧迫,令心气虚,亦受于风邪,风邪搏于心,则惊悸不安,惊不已,则悸动不定。”《张氏医通·悸》亦说:“心下悸有气虚血虚,属饮属火之殊。夫气虚者,是阳气内微,心下空虚,内动为悸,心气不定,五脏不足。”都强调心气虚,对心血的推动无力,代偿性地引起心跳加快,而致心动不安。
血脉失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说明心气能推动血液,上荣于面,充养血脉于全身。心气虚损,无力运血于面,面部血脉失充,则为面色淡白、淡黄或萎黄;不能充盈于唇舌,则见唇舌色淡、舌体瘦小。《诸病源候论·心病候》有“心气不足,……少颜色”之说。《景岳全书·杂证谟·面病》亦说:“病人面色白者气虚也,或白兼淡黄而气不足者,必失血。”在气虚中,心气是运血荣面的主要动力,故面白或淡黄,与心气虚不能上荣于面有关。心气与脉动的强弱和快慢、节律有密切关系。心气虚,运血无力,血少失充,可见迟脉、细脉、微脉、弱脉;脉气不相接续,则为结或代脉。
气虚血瘀:血之运行,有赖于气之推动,方能循环不息。心气虚,运血无力,血行迟慢,渐至停滞,引起气虚血瘀之病机。正如《医林改错·论抽风不是风》所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此处虽未明确提出心气虚致瘀的病机,但众所周知,心气是推动血行的主要动力,元气虚必然包括心气在内。心气虚,不能鼓动心脉,心体血脉瘀阻,不通则痛,故常见心胸疼痛、有针刺感、痛处固定、不喜压按等症。《诸病源候论校释·咽喉心胸病诸候》说:“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而不去,则时害饮食,心里愊愊如满,蕴蕴而痛,是谓心痹。”并在注释中明确指出:“思虑烦劳过多,能损伤心气,心气虚损,……心郁结而满闷,隐隐作痛,这就称为心痹病。”若心气虚弱,心肝同病,导致肝血瘀滞,常见胁肋肿大,胸背引痛的表现。如《诸病源候论·心病候》说:“心气不足,则胸腹大,胁下与背相引痛。”相当于现代心力衰竭时,心肝气血瘀滞而引起肝脾肿大的表现。若心气虚弱,气失推动,面部唇舌气血不畅,血络瘀滞,则为面色晦暗或黧黑;唇舌血络不畅,则为唇舌青紫,或舌质晦暗,有瘀斑、瘀点;爪甲血络不行,则为爪甲青紫。血脉气血阻滞,则见涩脉、结脉或代脉。如《灵枢·经脉篇》曰:“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发色不泽,故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手少阴气绝,就是心气虚衰,失于推动,故致血瘀。
②心神失养:心气是维持人的精神活动的动力条件。心气旺盛,才能接受外界各种刺激,作出应答反应,主持精神思维意识活动。若心气损伤,心神失养,就会失却正常的精神活动,引起多种病机变化。正如《医理真传·内伤说》所云:“凡属内伤者,皆心气先夺,神无所主,不能镇定百官,诸症于是蜂起矣。”心气虚损引起心神变化可分为神气不足,精神错乱和心神散脱等几个方面。
神气不足:心气能维持正常的心神活动,使人精力充沛,精神集中,思维活跃,反应灵敏,具有聪明智慧,能“随机应境,千变万化”(《类经·藏象类》)。若心气亏损,不能提供心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心主神志的功能就会减弱,心神无主,则会自觉心中空虚、惶惶不安,或不能维持正常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而见心中不乐、易悲欲哭、常怀恐惧、精神疲乏不振、思想分散不易集中、思维反应迟钝等症。《中藏经·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曰:“虚则恐惧多惊,忧思不乐”。或因心神失养,神志不得安宁,而见睡眠表浅易惊、不寐多梦、或时时欲睡、睡中自醒等症。《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篇》曰:“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症因脉治·心气虚不得卧》说:“心气虚不得卧之因,真阳素乏,木不生火,心气虚则心无主威,心神失守,而夜卧不安之症作矣。”大多数心气虚者,多为气虚神疲而困倦思睡,但确有因心气虚衰,心神缺乏心气这一重要物质的供养,不能主持正常的神志,神不安宁,而致失眠。如果不识此类病机,只知心的阴血不足或心火亢盛才能引起失眠,常会导致辨证失误。
精神错乱:“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心为精神之所舍,人的精神活动与心气密切相关。心气充盛,驾驭神明则神精志朗,头脑精明,精神不乱。若心气亏损,不能主司精神活动,神明无主,精神失常,可见时哭时笑、喃喃自语、言语紊乱、不识亲疏、精神恍惚或痴呆等精神错乱之症。如《圣济总录·心藏门》论述补心汤主治时,指出可用于“治心气不足,或喜或悲,或嗔或怒,……言语颠倒。”间接论证心气虚可引起精神失常的病机。《杂病源流犀烛·癫狂源流》说:“癫由心气虚,有热。”又说:“而癫之病,……有因心气不足,神不守舍者。”《辨证录·癫痫门》指出:“人有素常发癫,久而不效,口中喃喃不已,时时忽忽不知,时而叫骂,时而歌唱,吐痰如蜒蚰之涎。然以消液、化涎之药与之,多不效。”在治疗时采用“补胃气以生心气”的“助心平胃汤”而癫病得除。充分说明心气虚,心神失养,神志无主,可引起多种精神错乱的表现。
心神散脱: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存则生,神亡则死。神的物质基础源于气血。心主血气,故主神志。如果心气虚弱,不能推动血液奉养心神,心神失养,轻则神志不宁、出现头昏眼花、健忘失眠诸症。重则心气大伤,心神散乱,神不内守而外脱,表现为神志不清、意识模糊、昏迷不省人事、伴见语声低微、语言重复、不相接续等表现,进而生命垂危而死亡。如《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素问·脉要精微论》亦说:“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由于“言为心声”,故夺气自然含有心气大伤,心神失主而引起的语声变化。《景岳全书·伤寒典·谵语郑声》说:“郑声为虚,虚者神虚也,如伤寒元神失守,为邪所乘,神志昏沉而错乱不正者,此虚邪也。虚邪为病,其声必低,其气必短,其脉必无力,其色必萎悴,凡其自言自语,喃喃不全,或见鬼怪,或惊恐不休,或问之不应,答之不知之类皆是也。此之为病,……有焦思抑郁,竭尽心气而然者。”充分说明,心气大伤,可引起心神散脱等危重病机。
③宗气衰少: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主要动力,肺气有助心行血的作用。心气虚弱,运血无力,必然增加肺气的负担,久之肺气亦虚,宗气衰少,肺功能减弱,呼吸表浅而气短;吐纳微弱而少气;气行不畅停滞胸中而胸闷。故心气不足者,势必引起肺气虚弱,宗气衰少,可见胸闷少气、气短不续、或呼吸急促、不能平卧等症。如《诸病源候论·乏气候》亦说:“夫虚极之人,营卫减耗,脏腑虚弱,气行不足,所以呼吸短气。”心主营卫,营卫减耗,多含心气虚衰。再及宗气,致使气弱,吐纳不及,故呼吸频率加快而气短。《诸病源候论·少气候》又说:“此由脏气不足故也。肺主于气,而通呼吸,脏气不足,则呼吸微弱而少气。”这里的脏气泛指五脏之气,理应包含心气不足,影响于肺,而致呼吸短少。
心气虚的病机进一步发展,可形成心的阳气虚衰,心的气血两虚,心的气阴两虚,心肺气虚等病机。
心的阳气虚衰:心气虚日久不愈,气虚及阳,阳气受损,可发展成心的阳气虚衰。在心悸气短的同时,又见胸痛,形寒肢冷等寒象。
心的气血两虚:心气虚,气化无能,气不生血,可引起心血虚,进而形成心的气血两虚。既见心悸气短,又见面唇舌淡等气血两虚之象。
心的气阴两虚:心气虚,气不化津,津液不足,可引起心阴虚,进而形成心的气阴两虚。既见心悸气短,又见心烦失眠、五心烦热等症。
心肺气虚:心主血脉,宗气助心行血,心气不足,日久宗气亦虚,呼吸功能衰退,进而引起肺气虚弱,形成心肺气虚的病机。病人既有心悸怔忡,同时伴见胸闷、气短、咳喘等症。由于心肺关系十分密切,实际上大部分心气虚者,都可兼见肺气虚的病机,两种病机容易同时并成。
2)心阳虚:《黄帝内经》有“心胃生寒”(《素问·至真要大论》),“令人心寒”(《素问·刺热论》)等提法,未正式提出“心阳虚”病机的名称。但在“厥心痛”、“真心痛”等讨论疼痛的原理中,已涉及到心阳虚,血脉寒凝的病机。特别是《素问·藏气法时论》关于五脏虚实的论述已提到“心虚者,……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是对心阳虚衰,引起肝脏血瘀而肿大的精辟论述。其后《千金要方》根据《脉经》的论述,提出了“心虚寒”的概念。《圣济总录》、《济生方》、《丹溪手镜》在《千金要方》的基础上作了补充,特别是《济生方·心小肠虚实论治》论述最全面,是书说:“方其虚,虚则生寒,寒则血脉虚少,时多恐畏,情绪不乐,心腹暴痛,时唾清涎,心膈胀满,好忘多惊,梦寐飞扬,精神离散,其脉浮而虚,是虚寒之候也。”最为明确提出心阳虚的病机首推张景岳,他在《景岳全书·传忠录·虚实篇》指出:“心虚者,阳虚而多悲”。又在《类经》注释并引申《素问·藏气法时论》时说:“胸腹腰胁之间皆手少阴、厥阴之脉所及,心虚则阳虚,而逆气不行,故为胸腹大。”两处皆直接点明心阳虚的病机。近代《蒲辅周医疗经验·辨证求本》一书从临床的角度对心阳虚病机作了准确描述,认为“心阳虚,则善恐不乐,自汗,心悸、惕惕然而动,少寐。”至此之后,心阳虚的病机已被普遍运用。
心阳虚可由心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成;或由心阴不足,久而不愈,阴损及阳而致;或由暴病伤阳,心阳严重损耗;或因先天禀赋不足,引起心阳虚衰;或因病后调养失宜,或失治误治,导致心阳不振;或由其它脏腑病证的传变,波及心阳。
心阳虚的病机本质在于阳气不足,虚寒内生。阳气有温养精神,流通血脉,活化津液等重要生理功能。故当心阳虚衰,温煦、推动、蒸腾、气化等功能失职时,其病机可表现为心神失养(包括心阳暴脱),心脉失温和水停津阻等几个方面。
①心神失养:“阳气者,精则养神”(《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明阳气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心主神志,心阳的盛衰强弱,与人的神志活动有密切关系。各种原因致使心阳受伤,均会引起心神失养,并随其虚损程度的差异表现不同的神志状态。常见的病机变化是精神不振,甚至引起心阳暴脱。
精神不振:正常生理状况下,心阳充沛,能温通血液奉养心神,则精神振奋,心能“任物”。若心阳不足,气血失供,心神失养,不能振奋,则表现为精神较差、或萎靡不振、神倦欲寐、表情淡漠、情绪不乐、嗜卧懒言、好忘多惊、卧起不安、或失眠多梦等症。如《伤寒论·辨少阴脉证并治》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为心肾阳虚证,“但欲寐”即是心阳不足,心神虚弱,而表现的精神萎靡、疲惫不堪、懒言懒动、似睡非睡的状态。《济生方·心与小肠虚实论治》说:“方其虚,虚则生寒,寒则血脉虚少,时多恐畏,情绪不乐,……好忘多梦,梦寐飞扬。”心的虚寒,即使心阳不足,阳虚血少,心神失养,精神不振,睡眠不安。
心阳暴脱:暴病伤阳,或心阳虚进一步发展,迁延日久,心阳受到严重损伤而致衰极,阳气暴脱而亡失,心神重创,不能安泰固守于内而外越,则引起心阳暴脱的病机。初起可见心烦躁扰不宁之症。是因心阳暴脱,心神失养,烦乱蠢动,不得宁静所致。如《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云:“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肢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其中脉微乃心阳虚,无力鼓动。躁扰不宁,是心阳虚衰,心神失养,神不安泰,时时欲动,心绪难宁。随即引起精神离散,神气外脱,而见神志恍惚,意识不清,昏迷不省人事等心阳暴脱的危重症状。或心跳骤停,脉绝气脱,引起死亡。如《千金要方·心虚寒》云:“心如寒,恍惚,曰心虚寒也。”《体仁汇编·心脏药性》说:“虚寒者怯怕多惊,健忘恍惚。”均说明心阳衰竭可致精神恍惚。《灵枢·邪客篇》进一步阐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心阳是激发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动力,心阳衰极,阳失阴恋,心神飞越,精神离散,五脏生机已绝,故神昏而死。同时可见大汗淋漓,四肢逆冷,面色苍白等亡阳表现。
②心脉失温:《素问·五藏生成篇》曰:“心之合脉也”,“诸血者皆属于心”,说明心与血和脉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心阳对血和脉有温煦、推动作用,对维持血脉正常生理活动有重要的意义。心阳虚衰,失却对血脉的温养,则会出现脉失温养和寒凝血瘀的病机变化。
脉失温养:《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正常生理状况下,心阳温煦,推动有力,则血气旺盛,血脉流畅。血液充盈于面,则颜面、唇舌红润,有生气、有光泽。血养心体,则心动有节,脉来从容,和缓有力;血营四肢,则手足温暖,运动自如。血布全身,则周身暖和,精神充沛。若心阳虚衰,血气不养于心体,心脏收缩乏力,不能鼓动血液运行全身,只得加快心脏搏动,以满足全身营养之需要,故可引起心慌,自觉心下悸动,脉来细数而乏力等症。《伤寒明理论·悸》说:“其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为悸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更明确指出:“发汗后心下惊悸者,乃虚其心中之阳”。说明心阳虚是引起心悸的病机之一。若心阳虚衰,温运乏力,气血不能上荣于面,面部、唇舌血脉空虚,气失温煦、血失充盈,则为面色淡白或苍白,唇舌色淡,面色无华等症。阳气不能温养于头目,则头昏眼花;或因心体失去阳气温养,搏动节律失调,脉象出现促、结、代、散等变化;或因心阳鼓动无力,脉气无以推动、升举,脉来迟慢,或细微无力。如《笔花医镜·心部》说:“心之寒,脉左寸必迟。”《体仁汇编·心脏药性》亦说:“虚寒者,怯怕多悸,……脉必濡细迟虚。”四肢为诸阳之本,若心阳虚衰,寒从内生,阳气不能随血温煦四肢,则为手足不温或四肢厥冷,或手足酸软无力,运动失灵;或肢体麻木不仁。《圣济总录·伤寒厥》云:“伤寒病手足逆冷,其名曰厥。此因阳气衰阴气盛,阴盛则阳脉逆而不通于四肢,所以逆冷。”《景岳全书·杂证谟·厥逆》亦说:“凡寒厥,必四肢清凉,脉沉微不数,或虽数而无力。”这里虽未明确指出为心阳虚衰,但“阴盛则阳脉逆而不通于四肢”,脉见“沉微不数,或虽数无力”,显然均系心阳虚极,寒盛经脉收引,血脉缩闭而不利;或心阳推动无力,阳气、血液不达于四肢,才能见到肢冷如冰的表现。心阳虚,不能推动血脉,温养全身,可致全身畏寒喜暖,踡卧神疲。
寒凝血瘀:气为阳,血为阴,阳主动,阴主静,阳气推动而血行,阳气衰滞而血泣。正如《素问·调经论》所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心主血脉,血能正常营运,全赖心阳推动,才能循环无端,周流不息。心阳虚衰,寒从中生,寒主凝滞可使血泣,阳失推动可使血运迟慢,均可导致寒凝血瘀之病机。《医理真传·阳虚症问答》云:“心者,气之帅也,心阳得补,而肺气更旺,”说明肺气盛衰与心阳密切相关。心阳虚衰,肺气受损,胸中阳气不振,气血凝滞胸中,窒塞胸气,发为胸痹。常见胸满喘促,短气不利,胸背引痛,气结咳唾等症。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说:“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其中脉来“阳微”,结合“阳虚知在上焦”,联系起来,可知是心肺阳气不足。阳虚阴盛,闭塞胸中清旷之区,则阳气不通,气血瘀滞,不通则痛,而为胸痹疼痛。《类证治裁·胸痹》亦说:“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其症胸满喘息,短气不利,痛引心背,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甚则气结咳唾,胸痛彻背”。胸中阳微乃是心阳虚衰所致。若心阳虚衰,寒凝心体血脉,血行迟涩而瘀塞,则为心痛。寒凝血瘀较轻,则为心胸刺痛、后背引痛、反复发作、喜温恶凉。寒凝血瘀较重,心脉痹阻深重,则为心中剧痛暴作、遇寒加重、得温痛减、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手足冷逆、面唇青紫晦黯、爪甲紫暗、舌质晦黯、舌质尖边有瘀斑瘀点、舌下络脉显露,脉来或促或结或代、或微细欲绝。正如《诸病源候论·心痛论》所说:“心为火,与诸阳会合,而手少阴心之经也。若诸阳气虚,少阴之经气逆,谓之阳虚阴厥,亦令心痛。”《笔花医镜·心部》亦说:“心之寒,脉左寸必迟,其症为暴痛。暴痛者,肢冷气冷,绵绵不休。”《医碥·心痛》对此病机及表现更有深刻的论述:“心为君主,义不受邪,若邪伤其藏而痛者,谓之真心痛。其症卒然大痛,咬牙噤口气冷,汗出不休,面黑,手足青过节,冷如冰,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不治。”以上说明,心阳不振,寒凝血瘀,心脉阻塞,是形成胸痹心痛的重要病机。
③水停津阻:一般认为,水液代谢失调,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故有“虚损之痰,总不离脾肺肾三经之不足也”(《不居集·痰证扼要》)之说,较少涉及于心。实际上心亦参加水液代谢的过程。心主血脉,血中含有大量津液,心阳推动血液运行全身时,亦将津液洒布全身。如心阳不振,温运失职,在伴随气血失运的同时,亦常发生水津失布,水停津阻,生饮化痰,蓄积为患的病机。或脾肾阳虚,水湿泛溢,水气上逆,凌侮心阳,此时正值心阳已衰不能布散阴弥,又可发生水气凌心的病机。常见心悸,气短,眩晕,心下逆满,小便不利等症状。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说:“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又如《伤寒明理论·悸》说:“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自不安,则为悸也。”心下停饮,虽有水气凌心,但心脏自身阳虚是其根本,否则水气不会停留心下而致心悸。若心阳虚弱,不能充分化气行水,水停胸中,化生痰浊,发生寒痰血瘀互结的病机,引起胸痹,可见心胸憋闷胀痛、胸背引痛、喘息咳唾、心悸气短、舌淡胖、苔厚腻、脉弦滑等症。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说:“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医宗金鉴》注解其义时说:“阳气一虚,诸寒阴邪得以乘之,则胸背之气痹而不通,轻则病满,重者病痛,理之必然也。喘息咳唾,短气证之必有也。”在胸痹胸痛的同时,见喘息咳唾之症,是心阳虚、寒痰与血瘀共存所致。手少阴经脉,循喉咙,挟舌本,若心阳虚衰,不能温通少阴经脉,津血运行不利,寒凝咽喉,津停血瘀,或心阳素虚又外感寒邪,寒凝津血于咽喉,均可见咽喉疼痛、喉间暗红、咳吐痰涎、声音嘶哑、舌淡苔白等症。如《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伤寒贯珠集》在阐述其义时说:“少阴咽痛,……盖少阴寒邪郁聚咽嗌之间,既不得出,复不得入。”用半夏散及汤治疗,方中半夏化痰散结,可知此咽痛的病机为寒郁咽喉,津血凝滞。并从使用桂枝温通心阳而推测,此类咽喉疼痛,既可由外寒侵犯,亦可由心阳虚衰,气不化津,水津停阻所致。
心阳虚衰的发展趋势比较复杂,常可引起心的阴阳两虚、心脾阳虚、心肺阳虚、心肾阳虚、心阳暴脱等病机变化。
心的阴阳两虚:心阳不足,阳虚则阴无以化,继而阳损及阴,可至心阴不足,形成心的阴阳两虚的病机。既有胸闷心痛,形寒肢冷,又有五心烦热,舌红光滑之症。
心脾阳虚:心属火,脾胃属土,按照五行相生规律,心火有助脾暖土的功能。心阳虚,火不暖土,可引起脾胃虚寒。既可见胸痛胸闷,面舌晦黯,又可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等症。
心肺阳虚:心肺同居上焦,宗气贯心脉行血气。心阳虚衰,久之必导致肺的阳气亏损,引起心肺阳虚的病机。既见心悸胸痛,形寒肢冷,又见喘息咳唾等症。
心肾阳虚: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心阳虚衰,不能下温肾阳,可致肾水寒凝和水气凌心,引起心肾阳虚的病机。病人先有心悸气短,而后出现水肿,下肢尤甚,腰膝酸冷等症。
心阳虚反复发作,逐渐加剧,或心阳受到严重损伤,阳虚至极,宗气大泄,可形成心阳暴脱的病机。
3)心血虚:《黄帝内经》只有血虚的笼统论述,尚未提到心血虚的名称。《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圣济总录》讨论脏腑病机,提到心的虚证时,往往多是“血气衰少”并提。《济生方》中开始有“心血不足”的提法,如该书《惊悸怔忡健忘门》指出:“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盖心主于血,血乃心之主,心乃形之君,血富则心君自安矣。多因汲汲富贵,戚戚贫贱,又思所爱,触事不意,真血虚耗,心帝失辅,渐成怔忡。”这是对心血虚病因病机最早、最精辟的论述。其后《医学入门》、《杂病源流犀烛》、《证治准绳》、《证治汇补》则采用“心血一虚”等提法。直到《症因脉治》才最准确地使用“心血虚”的名称。是书《内伤不得卧》中说:“心血虚不得卧之症,心烦躁乱,夜卧惊起,口燥舌干。五心烦热,此心血不足,心火太旺之症也。”至此之后,有关心血虚病机的论述更加完善,广泛用于阐述各种病证。
引起心血虚的病因,多由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脾胃失运,生化不足;或失血过多,心血减少;或温热久恋,伤津耗血;或心气先伤,由气及血;或久病体弱,失治误治所致。由于血液是心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故心血虚的病机主要表现为心神失调。此外,脉为血之府,当心血不足时,亦可见到血脉失养的病机。
①心神失调:《笔花医镜·心部》云:“心体属火,位南方,色现赤,……得血以养之,方能运慧思,用才智。”指出心主血,血养神。心神依赖血的供养,精神内守,神志安宁,故乃精神充沛,神明清朗,意识清楚,思维敏捷,智慧聪明,记忆不忘。心血亏损,心神失养,六神无主,则可引起心神失调。根据精神失调表现的不同,其病机变化可分为神气不足和神不守舍两个方面。
神气不足:心血不足,血不养神,心主神志的功能活动衰减,不能从事正常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而致神气不足。常见精神不振,思想不集中,反应迟钝,健忘遗事等症。如《圣济总录·心健忘》说:“健忘之病,本属于心,血气衰少,精神昏愦,故志动乱而多忘也。”《寿世保元·健忘》云:“夫健忘者,陡然而忘其事也。尽心力思量不来,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盖主于心脾二经,心之官则思,脾之官亦主思,由此思虑过度,伤心则血耗散,神不守舍。伤脾则胃气衰惫,而疾愈深。二者皆主人事,则卒然而忘也。”进一步阐明健忘遗事的病机是心血虚衰,心神无主。
神不守舍:心血不足,不能养心,失于敛神,神气失守,不得安宁,心神躁动,则为心悸怔忡,惊恐不安。正如《杂病源流犀烛·怔忡源流》所说:“怔忡,心血不足病也。人所主者心,心所主者血,心血消亡,神气失守,则心中空虚,怏怏动摇,不得安宁,无时不作,名曰怔忡。”《冯氏锦囊秘录·方脉惊悸怔忡健忘合参》亦指出:“怔忡者,心中跳动不安,惕惕如人将捕,有思虑便动者,皆属于血虚也。”皆指出心血不足,血不养心,是引起心动不安,心悸怔忡的病机。若血不养心,心神浮越,神不守舍,神魄外游,则为失眠多梦。如《景岳全书·杂证谟·不寐》所言:“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故或为惊惕,或为恐畏,或若有所系恋,或无因而偏多妄思,以至终夜不寐,及忽寐忽醒,为鬼神不安等证。”《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亦说:“心为身之主,统领血海,故心血少则神不定,寝不安,百病集作。”再如《医统》说:”心为栖神之所,凡思虑过多,则心血亏耗而神游于外,故多梦。”以上各条均有精辟论述,对阐明心血不足、神不守舍、引起失眠多梦的病机有重要意义。
②血脉失养:《素问·五脏生成篇》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经脉是血液运行的通路,心气推动血液,充养经脉,运行全身,营润官窍、皮肤、四肢。心血盛衰,可影响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同时以颜色光泽反映于外。心血不足,不能上荣于头目,血失滋养濡润,则为头昏眼花。如《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说:“心主血,血即精也。心气原自有余,特精伤而失血,心便不足。故血盛则神明湛一,血衰则志气昏蒙。”指出心血不足可致头昏。若心血不足,血不上荣于面,面部血络充盈不足,可见面色淡白或萎黄;大失血时,面部血络空虚,则为面色淡白无华,或突然面色苍白。如《中医临证备要·面色〓白》说:“面白如纸,则为心气垂绝。”口唇、舌质失却心血供养,血络失充。则为唇舌色淡、舌体瘦薄。心血不能营运四肢爪甲,则为肢体麻木、爪甲不荣。如《医述》引《医参》所云:“心主脉,爪甲色不华则心衰矣。”心血虚,血不充养经脉,血脉空虚,脉体变小,故脉来细弱。如《笔花医镜·心部》说:“心之虚,血不足也,脉左寸必弱。”左寸脉候心,心血不足,脉失充养,故左寸脉细弱。
心血虚的病机进一步发展,可引起心肝血虚,心的气血两虚、阴血两虚等病机变化。
心肝血虚:心主血,肝藏血。心血虚,不能提供血液为肝所藏,心病及肝,可引起肝血不足,进而发展形成心肝血虚的病机。病人既有面唇舌淡、心悸失眠,又有视减肢麻、爪甲不荣等表现。
心的气血两虚:血能化气,心血虚,血不化气,可引起心气虚;心气不足,气不生血,亦可引起心血虚,从而形成心的气血两虚病机。病人心悸气短、神疲乏力,与失眠多梦、面唇舌淡等症同见。
心的阴血两虚:血属阴,心血虚,血中营阴减少,可以导致心阴虚,进而引起心的阴血两虚病机。病人既有心悸失眠,面唇舌淡,同时伴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症。
4)心阴虚《黄帝内经》时代已开始对阴虚病机作了广泛而粗略的概述。《伤寒杂病论》中少阴热化证的心烦不寐,以及用炙甘草汤治疗心动悸等有关论述,已逐步涉及到心阴虚的病机。《外台秘要·虚劳·心劳实热方》关于五劳中心劳的论述:“心劳热不止,肉毛焦,色无润,口赤干燥,心闷,”并用“麦门冬饮”治疗,是对心阴虚病机的深入阐说。宋金元时期,阴虚学说有了较大发展,一代养阴派大师朱丹溪,虽有“阴常不足”等著名论述,创造了大补阴丸、琼玉膏等滋阴降火名方,亦还侧重于肝肾阴虚。直到明代张景岳在讨论怔忡病机时提出“此证惟阴虚劳损之人有之”(《景岳全书·杂证谟·怔忡惊恐》),结合怔忡的病位,可以认为是对心阴虚病机的间接论述。秦景明《症因脉治·心血虚不得卧》对心血虚的病机有一段描述:“心血虚不得卧之症,心烦躁乱,夜卧惊起,口燥舌干,五心烦热。”从整体情况来分析,此非心血虚所为,应是心阴虚的典型表现。特别在谈到治法时又说:“心血虚不得卧之治,阴虚则阳必旺,故心血不足,皆是火症,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治宜滋阴降火。”因此,可以认为,这是对心阴虚病机的最深刻、最全面的论述。可惜秦氏以血为阴,把心阴虚提成心血虚,未直接点出心阴虚的名称。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对惊悸怔忡讨论时亦有类似提法,但仍较为笼统地说成:“阴气内虚,虚火旺动”(《证治汇补·惊悸怔忡》)。迄至近代才较为明确地提出心阴虚的名称,如《蒲辅周医疗经验·辨证求本》中说:“心阴虚,则心烦,盗汗,口干,舌尖红,或见低热,健忘。”在全国高等院校统编教材中,对心阴虚的病机及证候作了准确的界定,才被大家公认和广泛应用。
心阴虚的形成,常由情志不遂,五志化火,气火内郁,暗耗心阴;或由久病失养,劳心过度,心营渐耗,损伤心阴;或于温热疾病,热入心营,灼伤心阴;或因呕吐下利,出汗失血,久病重病,年老津亏,失治误治,耗及心阴;心脏自身病变,如心火亢盛损伤,或心血不足,不能滋养,或心气、心阳不振,不能化生,均可引起心阴亏损;其它脏腑疾病的传变,如脾胃虚弱,生化不足,或肝肾阴亏,不能上养,亦可波及心阴,引起心的阴虚。心阴虚的基本病机是失于滋养;同时由于阴阳平衡失调,可引起虚热内生;严重时还可引起心阴暴脱。
①失于滋养:心阴是指心的阴液。由于血属阴,血中含有津液,故心阴亦包括营血在内,与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心阴主要对心神、血脉和全身组织官窍起着滋养作用。心阴不足,失于滋养,可引起心神失调,血脉失养和形体官窍失润的病机变化。
心神失调:心神活动属阳,其性易动。必赖以心阴的滋养,作为内守,包涵心神,神志才得安宁、清静。心阴虚,心神失养,阴不制阳,阳气浮动,扰动心神,心神失宁,则为心悸怔忡惊恐。如《景岳全书·杂证谟·怔忡惊恐》说:“怔忡之病,心胸筑筑振动,惶惶惕惕,无时得宁者是也。……此证惟阴虚劳损之人乃有之。盖阴虚于下,则守气无根,而气不归源,所以在上则浮撼于胸臆,在下则振动于脐旁。”此虽源于在下的阴虚,必上损心阴,方可扰动心神而作惊悸。《证治汇补·惊悸怔忡》更进一步指出:“人之所主者心,……阴气内虚,虚火妄动,心悸体瘦。”若心阴不足,阴不涵阳,阳不入阴,神不守舍,神魂外游,则为失眠多梦,夜卧不宁。如《景岳全书·杂证谟·不寐》说:“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扰,一由营气不足耳。……无邪而不寐,心之营血之不足也。”心之营血,即包括心阴损伤在内。《症因脉治·心血虚不得卧》亦阐说:“心血虚不得卧之因,曲运神机,心血耗尽,阳火旺于阴中,则神明内扰,而心神不宁,不得卧之症作矣。”从“心血耗尽,阳火旺于阴中”可看出,已不是单纯血虚所为,已包含心阴的损耗,才能产生阴不制阳。阳亢生火,扰动神明的病机。若心阴亏虚,阴不养神,神思减弱,记忆力减退,则可引起健忘。如《罗氏会约医镜·论怔忡惊悸恐惧健忘》说:“健忘者,心肾不交也。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治宜补肾而使之上交,养心而使之下降,则水火交济,何健忘之有?”《辨证录·健忘门》则进一步说明:“肾水资于心,则智慧生生不息;心火资于肾,则智慧生生无穷;苟心火亢,则肾畏火而不敢交于心;肾水竭,则心恶水干而不肯交于肾,两不相交,则势必至于两相忘矣。”肾阴亏损,肾水不能上养心阴,心火亢不能下降,心肾失交,则作健忘。虽然本源在下,但必损及心阴,心神失养,才可能遇事善忘。
心脉失养:心主血脉,血中阴液有润养心脉的作用。心阴耗伤,血中津液减少,或心阴不足,阴虚生热,虚火内炽,营阴被耗,血液浓缩而粘稠,血行迟慢、滞涩渐致瘀阻,即所谓“阴虚血瘀”。如《读医笔记·自啮狂走是气血热极非祟也》说:“夫血犹舟也,津液水也。”“津液为灼竭,则血行愈滞。”指出血中津少,血粘运迟,而致血瘀。如果心体失养,血脉不畅,则可引起心痛。如《杂病源流犀烛·心痛源流》说:“夫心主诸阳,又主阴血,故因邪而阳气郁者痛,阳虚而邪盛者亦痛;因邪而阴血凝注者痛,阴虚而邪盛者亦痛。”较早提出心阴虚引起心痛的病机。现代《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胸痛》才直接指出心阴失养可引起胸痛。该书在论述胸痛的病机时说:“心阴失养:胸痛胸闷,心悸怔忡,口干烦躁,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阴虚证治·心痛》对其病机作了详细阐述:“心痛属阴虚者,多在心肾。……忧思不解,暗耗心阴,阴虚生热,虚火内炽,营阴被耗,心脉不畅,发生心痛。”阴虚引起心痛,仍因津少失滋,血行不畅,心脉阻滞所致。若心阴亏损,不能滋养,血脉失充,营运不利,则脉来细涩;或有虚热内生,虚火逼迫,血液加快运行,则为脉细数。如《症因脉治·心血虚不得卧》说:“心血虚不得卧之脉,左寸细数,沉按多疾。”
形体官窍失养:心阴随血液运行于全身脏腑组织、五官九窍、四肢百骸,发挥滋养、濡润作用。心阴亏损,不能滋养形体官窍,外见口鼻唇咽干燥、舌红少苔乏津、皮肤干涩、毛发枯槁的表现,内见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脉细等症状。
②虚热内生:心阴与心阳相互为用,协调平衡。心阴有损,不济心阳,阳失制约,心阳偏亢,气有余便是火,则致虚热内生。心阴亏损,虚火扰神,则为心烦不安;胸为心位,虚热充胸,自觉胸中热闷。如《辨证录·虚烦门》说:“肾水交心,而成既济之泰。……故既济而心安,未济而心烦耳。老人孤阳无水,热气上冲,乃肾火冲心。火之有余,实水之不足。”充分说明,肾阴耗损,不能上养心阴,心阴虚,心火扰动,可致虚烦。心经经脉循行咽喉,上通于舌,心阴虚,虚火上扰唇舌,可为咽喉干痛、唇红干燥、舌尖红、口舌生疮、出血、溃烂;虚火上升,头面血脉充盈,可见面红目赤;夜晚属阴,心在液为汗,心阴虚损,入夜之际,卫阳由表入里,加重阴虚阳亢的程度,虚阳外浮,故易见潮热盗汗之症;手厥阴经脉行于掌心,手少阴经脉通足心,故心阴亏损者,易见五心烦热。正如《证治汇补·惊悸怔忡》所云:“有阴气内虚,虚火妄动,心悸体瘦,五心烦热,面赤唇燥,左脉微弱,或虚大无力者是也。”
③心阴暴脱:“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灵兰秘典论》)。心阴是维系心神活动的物质基础,高热、大汗、大吐、大失血等诸多因素,最易导致心阴严重丢失。心阴欲脱,不系心阳,阴竭阳脱,神无依附,则易发生心阴暴脱,神气消亡,出现亡阴神昏的危重病机。除见神志昏迷外,还可见到大汗不止、汗热粘手、唇红舌绛干焦、手足温和、脉细数无力等表现。如《增补评注温病条辨·上焦篇》说:“太阴温病,不可大汗,……汗出过多,心神昏谵语。”此即热盛伤阴,阴竭津涸而引起的亡阴昏迷的病机。
心阴虚的病机进一步发展,可引起心的阴阳两虚、心的气阴两虚、心肾不交等病机变化。
心的阴阳两虚:心阴虚,阴损及阳,可致心阳虚,进而形成心的阴阳两虚(见心阳虚)。
心的气阴两虚:心阴虚,不能化气,或阴虚气无所附,损及心气,可引起心的气阴两虚(见心气虚)。
心肾不交:心阴虚,心火上炎,不能下降,或心阴虚,下汲肾阴,肾阴亏损,水火失济,易致心肾不交。上见惊悸失眠,下见腰膝酸痛、遗精等症。
(3)心气虚的现代研究
1)心功能变化蒋方健、张立等指出,心气虚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左心功能不全。孙界平等观察心气心阳虚者心功能检测结果得出,心气虚左心收缩功能虽然明显减退,但泵血功能还能代偿,只有心阳虚才失去代偿能力。李绍芝发现心气虚者,心输出量明显减少,与正常人、心阴虚心脉痹阻各组比较有高度显差,从而推测左心室舒缩功能障碍导致心输出量减少是心气虚产生的原因之一。柳文仪更观察到心气虚的每搏输出量,每分排血量,射血分值,射血指数,左室小轴缩短百分率均值均较正常组明显减少。孙界平作ESD、SV、EF等8项心功能指数检测,发现心气虚者仅ESD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76例心气虚者涉及多个系统的慢性疾病,认为各种慢性疾病久而久之均可导致心气虚弱,造成左心功能低下。柳侃等对心气虚者作了心搏间距变化和运动后心率复常时间检测,结果表明心气虚者自我调节功能明显减退,心搏间距变化和运动后心率复常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血管植物神经和心脏代偿功能,可作为一项客观定量指标。樊良卿等观察心气虚者ST〓有异常改变,认为与左心功能减退密切相关。史载祥通过心机图的测定,也发现心气虚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左室功能不全,主要表现在LVET(心肌收缩力指标)的缩短,PEP(左室收缩力及压负荷)延长,IRP(反映心肌功能特性的指标)的延长。PEP/LVET、α%比值的增大,反映了各阶段左心室内压上升速率减慢,射血分数减少以及左心室顺应性减低,左室舒张末期压力的增高,并且这些改变随心气虚的加重而恶化。任树生等通过实验认为心功能障碍,心搏出量减少,组织绝对或相对灌流不足是产生心气虚的病理基础,心功能不全确实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心气虚的本质。周跃群发现当心气不足、心主血脉功能失常时,心电图常可提示缓慢心律失常、心房纤颤、室性早搏,实质上这类心律失常是心气虚的病理基础。程伟等对64例心气虚者与正常人比较后显示左室舒张和收缩功能均低下(P</blog/static//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连建伟治疗心悸失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