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好医生走步赚钱CTO王齐: 训练AI是体力活

平安好医生CTO王齐:训练AI是体力活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王涵 今年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鼓励发展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从政策上支持推动行业发展。

同时,伴随消费者网络依赖的消费习惯变迁,健康养生意识觉醒以及治病的需求,“互联网+医疗”让大健康生态陡变。

那么,AI+医疗如何实现,现在达到什么水平,AI与医生如何分工,中西医谁更适合触网?带着这些问题,经济观察网记者专访了平安好医生首席技术官(CTO)王齐。

对于医疗领域目前“AI”的称号,在计算机系统开发及管理方面逾20年经验的王齐向记者解释称:“专业术语叫计算智能,而人工智能是科幻小说作品的内容,我觉得距离那个还很遥远,达到真正的人工智能有很多路要走。”

AI智能医生是平安好医生的重点建设项目,其可用于在线医疗的预诊分诊、问诊环节,将医生从重复性、初级咨询工作中解放出来,提升了就诊效率。其内容包括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智能健康硬件、现代华佗计划等。

得益于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的不断优化,平安好医生大幅提升了线上咨询效率和准确率,降低了线上咨询的单位成本。2018年上半年日均承接53.1万咨询量,较2017年同期增长58.0%。

日益上升的咨询量如何与所提供的医疗咨询服务进行匹配?王齐说:“自2014年5月份决定招募自有的医学团队开始,在3~5个月内我们就认清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大规模的招募医生靠此提升问诊量是行不通的,我们只有做工具,提高效率。”

在开发智能辅助问诊系统之前,王齐团队已经做了很多效率工具,并未走太多弯路。“到今天看来,2016年上半年之前的这些效率工具已经带着一些现今系统的概念,但并没有形成具体产品。”

“我们做了很多不是特别成功的尝试,但是我们也做了大量成功的尝试。”王齐如此评价那时的阶段成果。

时间回溯至2016年初,王齐团队亦明确了专注于研发效率工具不是解决平安好医生诊疗核心的问题。“唯一剩下的方向选择,不光是给个推荐回答,而是开始介入沟通的过程。得力于2014年到2016年积攒的两年全人工数据,如何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为技术团队攻克的难题。”

王齐介绍,经过长时间的研发,平安好医生智能辅助问诊系统前期比较清晰地分成四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户提出基本主诉,随后是智能的分诊,通过文字处理、自然语言理解的技术,将之对应到具体的病史收集方案中,最后得出智能诊断推荐。

截至2018年6月,平安好医生自有医疗团队达1037人,签约合作外部名医达4650人。累计超3亿条线上咨询记录。

“在此过程中,我们越来越不关注诊断的数量,反而越关注诊断的质量。如果数量太多,相应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而且现在已经可以算出随着医学团队人员的增加,我们平均接诊效率,每天能接诊量,都能做到心中有数。”王齐对记者表示。

路远不止于此,针对如何训练AI,使其更精准,王齐无奈的说:“这是个体力活。”

平安好医生一直在挑战没有前人经验的领域。通过逻辑模型、概率模型甚至大量的混合组合,将病人的主诉针对化得分诊给对应医生,并保证高效的精准性是王齐团队一直不断在分析和解决的事。

“所以这是一个很枯燥的过程、分析数据、整理数据、识别模型,找出问题解决,是不是现有的方案能够解决,还是得再想出另外的方案,把准确率再提升。”王奇说,一切都是在“无人之境”中自我摸索。

同时,扎根在互联网技术以及计算器系统开发20载的王齐对行业发展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再往百分百分诊准确率研发在时间上是得不偿失的。“AI 医疗领域做一二十年都没问题。问题越往后越难,目前我们分诊准确率达到95%、96%水平,当再往上提高一个百分点都非常难。因为再往下做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但是我们还有那么多其它东西没准备好。以前我们花三个月能提升10%或者15%,现在我花同样时间只能提升0.5%。”

虽然依靠着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平安好医生的问诊效率和精确度不断提升,但总绕不开智能 AI 医生是否完全可靠值得信赖的疑虑。对此,王齐肯定表示:“无论现在还是未来相当长时间,我们都不会直接让机器去给病人做诊断。不管是法律法规,还是诊断严谨性,都不允许干这件事。系统根据收集的情况给医生推荐,就推荐准确率而言,能到95%左右。但即便到这个程度,也不会直接出结果,结果还是要医生给出相应判断。”

在人才储备方面,“不差钱”的平安好医生技术团队仍面临考验,甚至寄希望通过投资并购解决人才问题。“现在,AI的热潮并没有衰退,算法工程师或者算法科学家各大公司都在抢人,抢得很凶。”

“中医非常适合互联网,因为中医没检查。”王齐对中医愈发相信,并对中医在互联网的发展十分看好,并顺势推出“现代华佗计划 ”。“其实我并不是想在两个战线上(西医、中医)都投入那么多的资源,但一方面是业务的需要,另一方面中医跟西医相比更简单。”

中医的望闻问切在王齐眼中都能通过科技手段去“感知”。王齐举例:“‘望’通过手机摄像头就够了。我们上线舌诊,精度还不错,面诊近期会上线,这个事情我们已经做了比较长的时间了。”

王齐向记者分享他们在找寻合作方的故事。“我们想购买一所大学在舌头中医分析上的系统和图片,但对方给此套系统模型开出了天价,而所积累的10万张经过标注的舌头图片不予出售。”

王齐团队不得已,自行研发相关系统。“我们只能自己干,目前成果很不错,我现在一年就能做20万张标注过的图片。如果按照那个学校开的价,现在这套系统就值很多钱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医生个人做科研的过程中积累数据量太难了,而把中医放到互联网上做诊断相对容易。”王齐或许更加深了中医适合互联网的思考。

再说至中医的问诊,王齐表示,问诊实际上就是中医的X光,我们现在相应的模型已经建出来了还在做准备,在这里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也试图去找厂商,但是发现没有厂商,我们只能自己做这一块。

王齐补充道:“后面我们把望闻问切结合,这也符合实际的情况。大量的数据被我们利用,医生则很难获取如此量级的资料,我们利用大量的数据告诉他,这种脉形对应这个疾病。不能说我们做的就是标准、就是对的,但是你有本事分析这1万个病例吗?”


声明:本文内容由原作者博客的RSS输出至本站,文中观点和内容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与本站无关。

平安好医生CTO谈医疗数据:须打通闭环 仅做收集无意义

  4月21日,中国平安上线互联网健康管理产品“平安好医生”。通过整合医生资源,“平安好医生”为用户提供实时咨询和健康管理,平安方面表示,在年内将全职招募1000名资深医生,保证每位用户有15分钟的咨询时间,并建立家庭管理档案。
  这听上去像是一个重资产版本的在线诊疗APP。然而,“平安好医生”的CTO王齐却并不这样认为。
  “我们不是远程诊断,也不是互联网医疗,准确说是医疗科普。”王齐说,“我们不可能在线上直接解决线下问题。”
  王齐认为,传统线下医生主要的职能有三件事:研究、诊疗和科普。所谓科普,指为病人普及医学常识,“比如说,这个病怎么看、去哪看?有一些小病可以自己在线下的要点买药,但你自己拿不准那个药效果好,医生要直接把用药建议告诉你。”
  “平安好医生”所承担的职能主要是“科普”的这部分工作。就“平安好医生”目前运营数据来看,用户们普遍困惑的问题在于,当身体出现部分症状时,到底需不需要耗费精力请假、排队、挂号。“平安好医生”上具有临床经验的全职医生,可根据用户所描述的症状对其作出解释、给出相应的理疗类解决方案、或判断应立刻前往医院。
  此外,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医疗数据收集、“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造”等内容,王齐向凤凰科技等媒体提供了自己的观点。分别如下:
  目前有很多可穿戴设备对用户的医疗数据进行收集,这是否有效?
  我们曾经拿很多测量体温的数据去找医生,医生问我,你到底要看什么病?
  体温数据是症状,疾病和症状之间是NxM的关系,我们表现出的症状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征,不管是发烧,胳膊扭伤,体温都升高,要结合多种因素才能决定。比如说,医院听诊器可以听到心跳、呼吸音、病理音,但关心心脏的人和关心呼吸疾病的人想听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每个医生会根据自己的需求自动过滤掉部分杂音,但是我把这些数据收集齐起来全部呈现给医生,去判断什么病,这是很难的。
  现在的可穿戴设备将这些人体健康数据全部混着存起来,没问题,但说实话,很多对于人的健康和医疗领域来说,没太大用处。
  如果人力无法分析,有没有可能通过大数据或机器分析?
  最终解答这些数据的不大可能是机器,应该是人。
  医疗数据的意义跟人本身是很重要的关系,从这个病人的基础信息、既往病史,他现在有什么病,现在身体状况,这些都很重要。包括计步器,有些人可能一天到走一万步,但有些人可能一步都不要走才更符合他的健康管理,这因人而异。这个事需要医生去单独判断的。
  当我们不断在临床去升级患者得这个病的相关数据,采集到成千上万之后,也许可以设计出一个数学模型,使得其他人把数据上传后,也许系统可以达到一定准确性。到时可以依赖于一部分系统,但是训练模型,提高准确度,达到大规模推广的效果,这需要比较长时间。
  而且,人都希望,自己是被另外一个人悉心照料着,而不是冷冰冰的机器。
  那么像苹果的HealthKit平台和知名大学的研究机构合作,将数据收集后传给研究机构,这样有意义吗?
  传回研究机构,然后呢?如果医疗数据的收集知识通过外接传感器,没有基本的身体状况,身高体重血型血压,信息是不完整的,存储和分析得到的结果也不一定有效。对,这些数据收集很便利,但有没有然后?
  目前,医疗数据的采集是相对容易的,但是只有将闭环打通才有价值。在此之前,数据无法产生价值,但是花费在存储数据上的成本可能是天文数字。
  目前传统行业都在被“互联网+”全面改造,医疗行业是怎样的情况呢?
  在互联网+ 这块,有可能,互联网行业对科技的认知比传统行业要早,行动也快,但传统行业有一个巨大优势,比如你和房地产行业,几十年行业的积累不是新兴公司可以切入进去的。
  一些传统公司,按它传统方式办的时候,其实业务还是很好的,他们对自己是不是要进入互联网+,传统行业其实没有太深感触,也没有太迫切需求,他们会觉得,“我比你还能赚钱,怎么能说我做得不好呢?”
  只有在危及到行业存在的时候,才会觉醒,而历史证明,互联网行业已经干掉了很多传统行业。
  对于医疗行业,它有行业特殊性,医生不可能虚拟给人看病、做诊疗,我不可能通过网络去拔颗牙。如果引入一些新技术手段,会引起量变还是质变?这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才能有明确结论。


  经济观察网记者王涵今年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鼓励发展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从政策上支持推动行业发展。

  同时,伴随消费者网络依赖的消费习惯变迁,健康养生意识觉醒以及治病的需求,“互联网+医疗”让大健康生态陡变。

  那么,AI+医疗如何实现,现在达到什么水平,AI与医生如何分工,中西医谁更适合触网?带着这些问题,经济观察网记者专访了平安好医生首席技术官(CTO)王齐。

  对于医疗领域目前“AI”的称号,在计算机系统开发及管理方面逾20年经验的王齐向记者解释称:“专业术语叫计算智能,而人工智能是科幻小说作品的内容,我觉得距离那个还很遥远,达到真正的人工智能有很多路要走。”

  关注诊断质量大于数量

   AI智能医生是平安好医生的重点建设项目,其可用于在线医疗的预诊分诊、问诊环节,将医生从重复性、初级咨询工作中解放出来,提升了就诊效率。其内容包括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智能健康硬件、现代华佗计划等。

  得益于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的不断优化,平安好医生大幅提升了线上咨询效率和准确率,降低了线上咨询的单位成本。2018年上半年日均承接53.1万咨询量,较2017年同期增长58.0%。

  日益上升的咨询量如何与所提供的医疗咨询服务进行匹配?王齐说:“自2014年5月份决定招募自有的医学团队开始,在3~5个月内我们就认清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大规模的招募医生靠此提升问诊量是行不通的,我们只有做工具,提高效率。”

  在开发智能辅助问诊系统之前,王齐团队已经做了很多效率工具,并未走太多弯路。“到今天看来,2016年上半年之前的这些效率工具已经带着一些现今系统的概念,但并没有形成具体产品。”

  “我们做了很多不是特别成功的尝试,但是我们也做了大量成功的尝试。”王齐如此评价那时的阶段成果。

  时间回溯至2016年初,王齐团队亦明确了专注于研发效率工具不是解决平安好医生诊疗核心的问题。“唯一剩下的方向选择,不光是给个推荐回答,而是开始介入沟通的过程。得力于2014年到2016年积攒的两年全人工数据,如何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为技术团队攻克的难题。”

  王齐介绍,经过长时间的研发,平安好医生智能辅助问诊系统前期比较清晰地分成四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户提出基本主诉,随后是智能的分诊,通过文字处理、自然语言理解的技术,将之对应到具体的病史收集方案中,最后得出智能诊断推荐。

  截至2018年6月,平安好医生自有医疗团队达1037人,签约合作外部名医达4650人。累计超3亿条线上咨询记录。

  “在此过程中,我们越来越不关注诊断的数量,反而越关注诊断的质量。如果数量太多,相应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而且现在已经可以算出随着医学团队人员的增加,我们平均接诊效率,每天能接诊量,都能做到心中有数。”王齐对记者表示。

  路远不止于此,针对如何训练AI,使其更精准,王齐无奈的说:“这是个体力活。”

  平安好医生一直在挑战没有前人经验的领域。通过逻辑模型、概率模型甚至大量的混合组合,将病人的主诉针对化得分诊给对应医生,并保证高效的精准性是王齐团队一直不断在分析和解决的事。

  “所以这是一个很枯燥的过程、分析数据、整理数据、识别模型,找出问题解决,是不是现有的方案能够解决,还是得再想出另外的方案,把准确率再提升。”王奇说,一切都是在“无人之境”中自我摸索。

  同时,扎根在互联网技术以及计算器系统开发20载的王齐对行业发展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再往百分百分诊准确率研发在时间上是得不偿失的。“AI医疗领域做一二十年都没问题。问题越往后越难,目前我们分诊准确率达到95%、96%水平,当再往上提高一个百分点都非常难。因为再往下做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但是我们还有那么多其它东西没准备好。以前我们花三个月能提升10%或者15%,现在我花同样时间只能提升0.5%。”

  虽然依靠着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平安好医生的问诊效率和精确度不断提升,但总绕不开智能AI医生是否完全可靠值得信赖的疑虑。对此,王齐肯定表示:“无论现在还是未来相当长时间,我们都不会直接让机器去给病人做诊断。不管是法律法规,还是诊断严谨性,都不允许干这件事。系统根据收集的情况给医生推荐,就推荐准确率而言,能到95%左右。但即便到这个程度,也不会直接出结果,结果还是要医生给出相应判断。”

  在人才储备方面,“不差钱”的平安好医生技术团队仍面临考验,甚至寄希望通过投资并购解决人才问题。“现在,AI的热潮并没有衰退,算法工程师或者算法科学家各大公司都在抢人,抢得很凶。”

  “中医非常适合互联网,因为中医没检查。”王齐对中医愈发相信,并对中医在互联网的发展十分看好,并顺势推出“现代华佗计划”。“其实我并不是想在两个战线上(西医、中医)都投入那么多的资源,但一方面是业务的需要,另一方面中医跟西医相比更简单。”

  中医的望闻问切在王齐眼中都能通过科技手段去“感知”。王齐举例:“‘望’通过手机摄像头就够了。我们上线舌诊,精度还不错,面诊近期会上线,这个事情我们已经做了比较长的时间了。”

  王齐向记者分享他们在找寻合作方的故事。“我们想购买一所大学在舌头中医分析上的系统和图片,但对方给此套系统模型开出了天价,而所积累的10万张经过标注的舌头图片不予出售。”

  王齐团队不得已,自行研发相关系统。“我们只能自己干,目前成果很不错,我现在一年就能做20万张标注过的图片。如果按照那个学校开的价,现在这套系统就值很多钱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医生个人做科研的过程中积累数据量太难了,而把中医放到互联网上做诊断相对容易。”王齐或许更加深了中医适合互联网的思考。

  再说至中医的问诊,王齐表示,问诊实际上就是中医的X光,我们现在相应的模型已经建出来了还在做准备,在这里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也试图去找厂商,但是发现没有厂商,我们只能自己做这一块。

  王齐补充道:“后面我们把望闻问切结合,这也符合实际的情况。大量的数据被我们利用,医生则很难获取如此量级的资料,我们利用大量的数据告诉他,这种脉形对应这个疾病。不能说我们做的就是标准、就是对的,但是你有本事分析这1万个病例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安好医生走步赚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