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铺路沥青的味道是不是永远都在?

原标题:杨国华|行吟在菱塘环湖大堤上

菱塘回族乡,三面环湖,一侧临山。上个世纪70年代后,菱塘人战天斗地,围湖造田,在没有机械的条件下,硬是用锹挖,用肩挑,用车推,用夯筑,累计利用将近10个冬春,投入人力30多万个,运土600多万方,先后将全乡56个大小圩口串连起来,建成备战、备荒和为人民三座大圩,堤长达54公里,菱塘人谱写出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歌。这54公里长的大堤,就像钢铁长城,牢牢地护卫着回汉人民的亲亲家园。1991年,高邮湖发生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这大堤虽险象环生,但终究安然无恙,经受住了特大洪涝灾害的严峻考验。而就在去年,这54公里长的环湖大堤经过几年的培土增高护坡,又摊铺好了沥青路面。随着回族乡经济建设的发展,这里将逐步打造成沿湖风光带,临湖观景,艇上游乐,水边垂钓,沙滩洗浴,野采鱼宴等,会让你乐不思返的。我早就准备邀约几个同事,进行一次环湖之旅,这天,我如愿以偿。

初秋的早晨,菱塘的天空瓦蓝瓦蓝的,如同一面刚刚被擦拭过的玻璃镜那么的明亮。温暖的太阳像是新婚的嫁娘照着镜子闪露出甜美的微笑。风儿轻轻的,吹在脸上,爽在心上。

八点钟光景,我们一行骑着电动车从菱塘民族文化宫出发,一路西行。大约5分钟,我们从天高桥下,改道径直上了桥北的环湖大堤。站在环湖大堤上,我向南眺望,努力地寻找当年的河西墩、古老的“凌塘桥”以及桥东偌大的池塘、喷香的菱花。

当年几个文人踏桥而过,即兴对句的吟哦,仿佛历历在目。就是他们给叫贯了的“凌塘桥”改了名,将浓浓的诗情美美的画意揉了进去。从此,“菱塘桥”便融进我们的血脉,成为我们世代延续的代码。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一场洪水冲毁了菱塘桥。菱塘镇上齐家老姑娘慷慨解囊,续写了一段个人独资、修桥铺路的佳话。

就在我还在沉思还在回忆的时候,从近在咫尺的天高桥上,传来一阵车鸣,把我从菱塘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拉了回来。见同伴们渐行渐远,我也兴冲冲地跨上车紧追其后。

脚下的这段路是备战圩堤。新铺的柏油马路就像一条黑色的绸带飘向远方。两旁远远近近密密匝匝蓊蓊郁郁枝枝蔓蔓的是树,是花,是藤,是草,一棵棵,一簇簇,一丛丛,一团团,都努力地展现着透心的绿,温润的黄,暗淡的紫,鲜亮的蓝,零星的红……它们全都在释放着生命的能量,仿佛要把我们也融化其中。大堤的左边,是一条由高邮湖通往安徽天长的秦栏河,全程11.9公里 ,为界牌、天山、秦栏等乡镇的重要水源。大堤的右面,是一望无际、方方正正的蟹池,大约2500多亩,为高邮湖地区规模最大的大闸蟹养殖基地。这里所产的“王鲜记”牌大闸蟹可以与阳澄湖大闸蟹相媲美。

在蟹池的北头,拐过一道弯,穿过一道桥,我们便到了备荒圩区。大堤的右面,映入眼帘的是数千亩的荷塘。虽然此时花期已过,但荷香依然那么清新,荷叶依然那么碧翠。有的荷剑高立着,像是昂首挺胸的青年,似乎让人感受到什么叫朝气蓬勃,什么叫血气方刚。而大堤的西侧,在宽阔的湖面上,一根根竹篙直直地立着,一张张围网密密地布着,一只只白鸥悠悠地飞着,一簇簇浪花层层地涌着。在云影天光下,还有几艘捕捞的小船,男人摇着船,女人收着网,悠悠的小曲儿,混合着阳光的味道洒落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一幅绚丽无比的画面,美得让人陶醉,美德让人窒息。

约行二十里,我们到达了清真村备荒五组的地界。一条人工开挖的河流从堤脚向东一直伸展到沙湾组。我清楚地记得,当年开挖这条河的情景,其时的我,才十六七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河底将一担担百十斤的泥土挪到足有六七层楼那么高的河堤上,一干就是半个月。那种苦累,那种酸辛,那种坚持,现在的年轻人,恐怕永远都没法体会到的。

一路说说笑笑,我们到了薛尖地界。尽管已是初秋,但中午的阳光还是那么的热辣。大堤两旁的植物也稠密起来。幸好有阵阵湖风,给我们送来丝丝凉意。

大堤下,有一片浓荫。那是一片柳林,一棵棵杨柳婀娜多姿,千奇百怪。有的像是得胜的游泳健将置身水中,团团绿荫随着波浪慢慢地韵染开来。有的像是钢铁战士挺立岸边,忠于职守地捍卫着防洪大堤。有的根部被湖浪冲刷后泥土尽失,镂空的根须千姿百态,尽管百孔千疮但依旧挺立着不朽的身躯。有的如同身经百战的壮士,虽枝残臂折在轰然倒下后仍然昂扬着不屈的头颅。在它们的身下,则是一片赭色的沙龙,其中夹杂着如指甲般大小的乳白色贝壳,那是被水波和湖风汇聚成簇簇的花环,似要敬献给这些无畏的勇士。我在沙龙中,还捡拾起一些被大浪冲上岸的陶瓷残片和断瓦碎砖,它们色彩斑斓,有的上面还有清晰可辨的图案。我把它们有序地排布起来,并且拍照留念。我猜想,如果高邮湖底真有传说中的城州府,那么这些残片,也许是最好的明证。

继续前行,眼前呈现一个不大的村庄。胡老师他告诉我,这庄子,古时候叫胡家营。胡家营有前营和后营之分。还在太平天国的时候,这里就出名了。据说,胡家营的人一般都会点拳脚功夫。某日,这里来了一个自恃武功高强的人,操持一把青龙偃月刀,看到路边有一老先生正在耍拳踢腿,便问老者姓什名谁,老先生告诉他,自己姓胡。这人心想,我要找的就是你们姓胡的。他不由分说挥刀过来,这老先生知道来者不善,赤手空拳恐要吃亏,于是他急奔前面的一片树林,后者紧追不舍。到了林子里,老先生气运丹田,一把将上百斤的靶地用的铁靶操在手中,只见靶舞风起,寒光道道。那家伙从没见过这样的阵势,吓得屁滚尿流落荒而逃。原来呀,挥舞铁耙的不是别人,正是清朝的武举胡家老大。

一路前行,我们来到了菱塘历史上有名的下阿溪,亦即岗坂头。它以三面环水之势嵌入高邮湖中,作为曾经的天然码头,这里碧水蓝天,高岸浅滩,呈现出一派苍凉雄浑的原生态风景。据说,岗坂头曾经是唐朝的古战场。当年老臣徐敬业为讨伐专权干政的武则天,在扬州发檄文壮声威,为抗御朝廷挥师南下,驻军下阿溪,屯粮岗坂头。那年冬夜,唐大将李效逸乘隙火攻徐营,溪边芦苇,悉成火海,厮杀惨烈,岸土焦红。清人董对廷在他的《秦邮杂事》中这样描写:“效逸全师出泗州,下阿溪畔战云收。至今愁读宾王檄,呜咽寒塘水不流。”唐朝的硝烟虽早已散去,但我却浮想联翩,抑或是秦观笔下描绘的“高邮西北多巨湖,累累相连如贯珠”的绮丽景象,抑或是传说中的樊良古镇沉没于湖底,近岸的姜氏姑庵消失于浪涛的陈年旧事,抑或是继之而起的百舸争流、翔鸥嬉逐的沧海桑田,抑或是那夏秋之交雨后天晴隐约可见的海市蜃楼……如今在岗坂头边,还兴建了七二三研究所、湖西自来水厂、旅游观光区……

再行数公里,我们到了大岸村吕庄地界。这里紧挨着湖堤,风起时涛声阵阵如响鼓,周围农家也许天天枕着波涛眠。胡老师告诉我,在庄前不远处,曾经有座龙王庙。古时候,人们认为龙由九种动物融合而成,能上天下海,呼风唤雨。龙王则是掌管海洋的生灵,在人间司风管雨,因此在水旱灾多的地区常被崇拜。这里的龙王庙规模不大,几案上供奉一尊龙王塑像,旁伴几尊坐佛。这里的人之所以建龙王庙,自然是与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临湖而居,祈风求雨,以享丰衣足食。可惜它在70年代被拆除了。

我们马不停蹄,继续前行,时不时地有许多小轿车与我们擦肩而过。胡老师告诉我,许多人是来观光垂钓的。看到这些人,儿时关于钓鱼的童谣涌上心头:早钓鱼,晚钓虾,中前午后钓鸡巴。哈哈,也许话粗理不俗吧。

不知不觉中,我们到了另一个圩区,即“为人民大圩”。一路上湖风阵阵,湖浪涛涛。看到圩内的农田稻谷有的已呈金黄,我感觉这里的季节似乎比菱塘其他地方要稍早点。

前面不远处有一片红瓦黄墙的建筑掩映在绿荫丛中。那是高邮八大古寺之一的张墩寺,也是菱塘汉文化名胜的代表与遗存。其为宋朝大观年间僧人月潭所建,明洪武二年寺僧智谅重建,有近千年历史。在明清时代,曾吸引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探访,题咏无数。明代散曲大家王磐常来这里与僧众品书论画,坐禅悟道,留诗咏叹:

几年传偈到空门,今日来参老法髡。流水五湖清入寺,白云千古结成墩。

欲将诗画咀禅味,愿借机锋断俗根。古衲向予经一指,潭中水月淡无痕。

这是王磐《游张墩寺赠成上人》的诗,充分表达出散曲大家心向佛门,脱俗尘埃,寄情山水,追求旷达的情怀。虽然这里我曾陪伴扬州大学教授刘勇刚、高邮文化学者朱延庆、漫画大师陈景国、诗词名家蒋成忠等来过几次,但心中默念着王磐的诗,不知不觉中也脚步轻移,与大家一道走进这佛门净地,接受圣恩的洗礼。在这里,我兴致勃勃地与寺僧对话,观大佛笑颜,赏故迹遗存,忆民间传说,听笼中犬吠,拍观音塑像……

据说张墩寺正在兴建中。尽管我是回族人,信奉伊斯兰教,但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回汉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启迪心智的异曲同工。

继续前行,风光无限。这里有回族乡虾苗育种地、风力发电站、种鸭饲养场、鱼苗繁殖厂、鱼蟹养殖场……

时近11点,我们到达了状元桥。桥下有一“水上人家”的渔船,经营着鱼类小吃,据说晚上生意红火。有人提议,就在这用餐。于是,大家架好自己的电动车,入座到船舱里。大家客气地让我点菜,本着“光盘原则”,我只点了六道小菜:一盘虎头叉鱼,一盘银鱼炖蛋,一盘空心素菜,一盘银耳竹笋,一盘牛肉干丝,一盘油焖茄子。胡老师早有准备,还特意从家里带来一瓶海之蓝,中午我们在这品美酒,吃湖鲜,赏湖光,沐湖风,那种惬意,那种满足,恐怕是城里人一般难以享受到的。

回程的路,我们经过菱塘工业集中区。这里数百家工业企业支撑起菱塘社会经济的半壁江山。当我看到巍巍高耸的扬州曙光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百米高塔的时候,一种对菱塘的挚爱之情油然而生。在我的心目中——

不是吗?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特别是菱塘回族乡成立30年来,党的民族政策,给这里注入空前发展的强大活力。菱塘在一清二白的基础上已经成为高邮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排头兵,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佼佼者。文章写到这里,我感情的潮水还在奔流,我把我的歌曲集《菱塘放歌》中的一首歌《欢乐菱塘行》献给每位朋友,期盼朋友们来这里享受菱塘回族乡的水文化、回文化、游文化和食文化。

啊,宜居之乡,绿满回乡,

啊,平安之乡,福满回乡,

啊,民族之乡,歌满回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铺路沥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