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伴性遗传题题 要过程! 求求了两道题

原标题:高考生物选择题的解题技巧与例题分析,你已经收藏了么?

做高考生物选择题的一般方法

做任何事情,成功的关键就是能否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做高考生物选择题也是如此,尽管选择题的题型多样,但其解题方法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仔细审题,找出关键词语。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在字面上非常相近的概念或名词等专业术语,但它们的实际意义却相差很大,如胚囊和囊胚、极体和极核、原生质体和原生质层、氧化分解和水解等等。命题常会以此为基点,考查学生对这些概念和名词等专业术语理解的深刻程度。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在审题时对这些概念和名词等关键词语应该特别留意。

这些关键词语往往就是题目考查的重点和主旨所在,找准了关键词语就是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就为理清解题思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难度较大的选择题或者是涉及两个以上知识点的选择题,就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再仔细分析供选答案,选出正确选项。

例1、DNA分子在初步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A.氨基酸 、葡萄糖、碱基

C.脱氧核糖、碱基、磷酸

【方法领悟】选择题的题干属于已知提示部分,它规定了选择的内容及要求。本题中的关键词是“初步水解”。由于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完全水解后得到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磷酸,但题干问的是DNA分子在“初步水解”后的产物,故应为脱氧核苷酸。

2、明确限制条件,缩小答案范围。

限定条件的设置,一方面是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考查考生对生物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程度,因此,审出“限定条件”,就等于找到了“题眼”,题目中的限定条件非常关键,限定条件的指向往往提示了解题的思路和方向。

①限定种类,如时间、原因、影响等;

②限定程度,如根本、直接、最终、一定、最好、最简便、最多、最少、最可能等;

③限定对象,如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是高等植物还是低等植物,是叶肉细胞还是根细胞,是一个细胞还是一个生物体等;

④限定过程,如是蛋白质的合成还是分泌等。

例2、为了确定某株高茎豌豆(显性)的基因型,最简便的方法是:

A.让其与矮茎豌豆杂交

B.让其与另一株高茎豌豆杂交

D.直接进行DNA检测

【方法领悟】该题题干中已经明确了限制条件为“最简便的方法”,确定显性植株的基因型的方法常用的有两种:测交和自交,但豌豆为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故最简便的方法应为自交。

3.挖掘隐含条件,完善题干信息。

隐含条件是指隐含于相关概念、图形和生活常识中而题干未直接指出的条件。隐含条件为题干的必要条件,往往成为决定解题成败的关键。需要注意的是,生物学科中的潜规则常以隐含条件的方式隐身于题干背景之下,解题时要善于挖掘,比如,验证性实验试题的结论一般要求与教材上的正面知识一致;遗传系谱图推导中没有说明“有病”的指的就是“正常”等,这些都是隐藏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故应仔细阅读题干,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挖掘隐含条件,把题干补充完整。

例3、将蛙的卵巢放入含有蛙脑垂体提取液的培养液中,同时检测某种激素的含量;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再检测、培养液中该激素的含量,发现该激素含量增加,这种激素是:

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本题的隐含条件是“蛙脑垂体提取液中已经不存在完整的脑垂体细胞”,也就不能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因此含量增加的激素就不可能是B、C两个选项所示的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的,而题目中根本没有涉及下丘脑,因此A选项也不符全备件。那么这种激素只能是雌激素,原因是垂体中原来合成的促性腺激素刺激蛙的卵巢,促进卵巢合成并分泌雌性激素。

4.排除干扰信息,找准命题意图。

干扰因素是指命题者有意在题中附加的一些与解题无关的信息,它们会干扰考生的解题思路,增加试题难度。命题者可以将干扰信息放在题干中,也可以放在某一个选项中,其目的就是考查考生的基本功是否过硬。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在试题编制的基本要求中强调的“干扰项能反映考生的典型错误,且看上去似乎有理,不要错得太明显”、“应该增大正确项的隐蔽性和错误项的干扰性”。故考生应有过硬的基础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在解题过程中只有认真分析题干,才能排除干扰,准确把握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找出正确答案。

例4、关于叶肉细胞在光照条件下产生AIP的描述,正确的是:

A.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细胞ATP的唯一来源

B.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都能产生ATP

C.线粒体和叶绿体合成ATP都依赖氧

D.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本题中有两个干扰,一个是“光照条件下”,另一个是A选项中的“无氧条件下”。这两个条件连续给出,很容易误导考生排除线粒体,只想到叶绿体而误选A选项。但是只要意识到“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也可产生ATP”,就很容易判断出A、D两个选项是错误的。又由于线粒体中在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时,有ATP的合成但是不依赖氧,因此C选项错误。

5.克服思维定式,防止“生路熟走”

有些试题的已知条件是命题者对教材中的有关知识、考生平时已做过的试题等稍作改动后命制而成的,这类题最具欺骗性,乍看像“熟题”,实际上已经“改头换面”,其目的在于检验考生是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如果审题粗心大意,只凭经验做题,就很容易犯思维定式的错误。因此,越是“熟题”,越要警觉、细心审题,准确地获取信息,做到“熟路生走”,才能准确作答。

例5 、一个人体内的胰岛B细胞、神经细胞、表皮细胞等,其形态、功能各不相同,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不同细胞中信使RNA的结构不同

B.不同细胞中转运RNA的种类不同

C.不同细胞中蛋白质的结构不同.

D.不同细胞中DNA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本题中的“根本原因”是最常见的提问方法,我们一般都首先考虑“遗传物质”或“基因”。而选项中恰恰有这个选项,因此很容易“误导”考生选择D项。实际上,本题的“题眼”是“一个人体内的……形态、功能各不相同”,同一个人体内的细胞是经有丝分裂获得的,因此遗传物质相同;不同细胞形态、功能各不相同,是细胞分化(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故不同细胞中信使RNA的结构不同。

做高考生物选择题的基本技巧

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固然,是否“肯登攀”极其重要,但同样是“肯登攀”,“乱登攀”与“巧登攀”的效果却截然不同。在高考中,理科综合的考试时间对于考生来说比较紧迫,若考生没有一定的解题技巧,就容易浪费时间,导致因考试时间不够而部分题目不能看完,即使是简单题也丢了分。所以教会考生掌握做高考生物选择题的基本技巧也是非常必要的。

直接判断法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准确掌握生物知识的前提下,通过观察思考,直接从题目所给出的条件中作出判断,确定符合题干的选项。这种方法不需要拐弯抹角,适用于基础知识类试题。基础知识类试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程度,可以说是送分题,但仍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有准确无误的掌握。

例1、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组内不存在同源染色

B.染色体组只存在于体细胞中

C.有性生殖细胞内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D.染色体组内含有等位基因

本题考查染色体组的相关知识。方法技巧是掌握染色体组数目的判断方法。每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均是非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组既存在于体细胞中,也存在于生殖细胞中,只是在同一生物体中殖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数为体细胞的一半。二倍体生物的有性生殖细胞中只含一个染色体组,而四倍体的有性生殖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由于等位基因存在于同源染色体上,故染色体组内不含等位基因。

淘汰排除法是指从排除谬误人手,逐步缩小范围,去伪存真,最后确定正确答案的解题方法。具体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1)排除知识、表述、逻辑错误的选项,选项的描述本身错误或包含部分错误的要排除,但逆向选择题除外,选项描述有逻辑错误的也要排除。

(2)排除无关选项,选项的叙述本身是正确的,但是与题干无关,应排除。这种方法适用于解决一些较难的、不能凭借掌握的知识就能选出答案的试题。

例2、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B.从平原到高原,有人出现肺水肿现象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本题题干中的关键词是“属于”和“内环境稳态失调”。而选项中A是受寒冷刺激时的体温调节、C为免疫调节、D为水盐平衡调节,都属于正常的稳态调节,故应排除。

对比推理法是通过比较选项所涉及的生物学的相似、相近、易混的概念、原理、方法、结构、功能等,以达到摒弃似是而非的选项,从而作出正确评判的方法。这类方法适用于选项相近或者类似的选择题,此外,当排除两个选项后,在剩下的两个选项中犹豫不决,不知道究竟应该选哪个时也常常采用这类方法。

例3、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棉时,下列一般不可以作为目的基因受体细胞的是:

【方法技巧】对于本题中的四个选项,进行对比不难发现:A、B、D三个选项均为体细胞,而C选项则为生殖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核遗传物质只有体细胞中的一半,不适宜用作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4.图文转化法。对某些选择题,由于情境比较陌生,或内容比较生僻,或试题呈现形式发生变化等,可通过将题中信息转化为比较熟悉的、便于理解的形式,从而变陌生为熟悉,化难为易,迅速求解。常用的转化法有将图表转化为文字、将文字转化为图表、图与图之间的转化、文字之间的转化等。

例4、一分子CO2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到一个相邻细胞叶绿体基质中,共穿越磷脂分子层数是:

本题看似与计算有关,实质上解本题的关键不是计算,而是能否将题目中的问题用画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因为关键点是要分析CO2一共穿越了几层生物膜,每层生物膜又包含两个磷脂分子层。

逆向思维法是指跳出常规思维模式,以另类角度从不同侧面思考问题,这样有时会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逆向思维法有时类似于数学中的“反证法”,适用于按照正常的思维方式解答行不通或很复杂的试题。

例10.在下列所示的遗传系谱图中,可能为伴性遗传的是:

本题的“题眼”为“可能为伴性遗传”。直接分析可能为伴性遗传的选项的话,似乎找不到入手点,但是若反过来分析“哪些不可能属于伴性遗传”就容易多了。因为②必为显性遗传,但“父病女正常”,故不可能为伴性遗传;④必为隐性遗传,但“女病父正常”,也不可能为伴性遗传。则②④被排除。

综上所述,小南除了教会大家掌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我们有必要学会一些考试中应有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但学更无定法,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将各种方法和技巧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才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应试能力和应变能力。加油!

本文来源于学霸说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知彼知已,有效备考----近三年理综生物课标Ⅰ卷的变化特点及备考建议

宜昌市第一中学  谢小兵()

知彼知己,百战百胜,语出《孙子·谋攻篇》。何谓“知彼”,知彼即对敌方的力量能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敌人的优势和劣势,以做到避强击弱,因敌谋略,采取不同的应战方案。

在复习备考中,“知彼”即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这样一些纲领性文件,还要研究过去高考的考试试题,还要研究时政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备考的信度和效度。下面我重点谈谈近三年高考理综生物课标卷Ⅰ的试题变化,希望能从中窥探出一些有用的信息。

一、近三年理综课生物课标Ⅰ卷试题概况 1.近三年理综生物课标Ⅰ卷考点分布特点

按照考纲要求,将试题根据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进行赋星:理解能力(一星★)、实验探究能力(二星★★)、获取信息能力(三星★★★)、综合运用能力(四星★★★★)。


表1 2016年课标Ⅰ卷考点分布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及特点

ATP、DNA的结构和功能

探究不同光照条件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分析

果蝇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

教室内不同高度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表2 2017年课标Ⅰ卷考点分布

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的作用

CO2补偿点、影响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因素

从性遗传、伴性遗传方式的确定

尿素分解菌的培养和筛选

表3 2018年课标Ⅰ卷考点分布

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

生物进化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共同进化、收割理论、分解者、能量流动

自由组合、遗传方式实验

培养基的成分和各类、微生物的筛选和计数

质粒的作用和导入、基因操作细节

二、近三年理综课生物课标Ⅰ卷试题的变化特点

在对近三年高考理综课标Ⅰ生物试题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我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变化特点,值得我们关注:

(一)命题思想:全面综合考查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这几年的,除了能发挥满足高校梯度选才的现实需求外,还能突出对生物核心素养的考查。在我们的和复习备考中,应把握对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导向——以考试改革倒逼学科教学改革,通过教学实践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生物学核心素养由四个要素组成:生命观念、 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四个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高中生物学区别于其他科学课程的重要标志。常见的生命观念有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

纵观近三年理综课标卷Ⅰ试题,考查生命观念的试题比比皆是。有的作为命题点,有的利用生命观点作为解答的关键。

例1 [2018·课标卷Ⅰ]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D )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
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D选项“线粒体DNA的分布场所”,如果仅仅停留在“识记”水平,由于教材中没有提到,显然无法正确理解、有效作答。但是,根据“结构与功能观”,很容易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认识到,线粒体DNA只可能存在于线粒体内,而非线粒体外膜上。)

例2 [2016·课标卷Ⅰ]4.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本题考查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而且还考查了物质和能量的关系,同样B答案中所涉及的问题平时教学一般也没有讲到。)
(1)在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__。(共同进化或协同进化)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_________。(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 
(这题也是考查生命观念中进化与适应观,特别是第二问)

在教学过程中,应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例如,我在学生学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一章时,总会给学生介绍生命的起源,这对学生形成进化与适应观有极大的帮助。

理性思维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的思维,它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理性思维的类型有: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建立模型、批判性思维,等等。 

例1 [2018·课标卷Ⅰ] 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C )

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
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
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
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本题就是“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处理后的细胞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数学模型,结合题干信息演绎推理,不难得出正确结论。)

例2 [2017·课标卷Ⅰ] 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D)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例3 [2016·课标卷Ⅰ] 2.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
C.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与环境因素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影响,通过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三年的遗传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假说—演绎”这一科学思维的重要应用。如何培养学生这一科学研究思想呢?

“科学探究”这一核心素养向来是生物高考命题的主要立意点,几乎所有的都与科学探究有一定联系。


科学探究强调的是学习方式和研究方式,同时也是学习科学知识、发展理性思维、形成科学态度和精神的一种过程。科学探究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其本质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核心内涵包括探究的问题、方法、过程、结果和交流,科学探究还包括科学态度和精神。学科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几个环节。主要以实验题的形式出现。

例1 [2016·课标卷Ⅰ] 3.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C)


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本题考查酶活力的测定实验,主要考查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及考生的实验设计与分析能力。)

例2 [2016·课标卷Ⅰ] 39.[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空气中的微生物在重力等作用下,可以一定程度地沉降。某研究小组欲用平板收集教室空气中的微生物,以了解教室内不同高度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实验步骤如下:
①配制培养基(成分:牛肉膏、蛋白胨、NaCl、X、H2O);
③设置空白对照组和若干实验组,进行相关操作;
④将各组平板置于37 ℃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统计各组平板上菌落的平均数。
(1)该培养基中微生物所需的氮来源于牛肉膏、蛋白胨。若要完成步骤②,该培养基中的成分X通常是琼脂。
(2)步骤③中,实验组的操作是将各实验组平板分别放置在教室不同高度的位置上,开盖暴露一段时间。
(3)若在某次调查中,某一实验组平板上菌落平均数为36个/平板,而空白对照组的一个平板上出现了6个菌落,这种结果说明在此次调查中出现了污染现象。若将30(即36-6)个/平板作为本组菌落数的平均值,该做法___不正确__(填“正确”或“不正确”)。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某研究小组欲用平板收集教室空气中的微生物,以了解教室内不同高度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科学探究活动,一定要创造条件完成。学生只有真正进行过相应的科学探究,才能完成高考相关试题的内容。

随着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生物科学技术正在越来越多地走入社会,进入人们的生活。如转基因、克隆、基因测序、检测和治疗、胚胎分割和移植等技术一方面服务于大众,另一方面又在某些层面和程度上引起人们的担心和质疑。因此,学习生物学,就应该具有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能力,应该基于生物学的认知积极主动地参与与个人和社会事务相关的讨论,作出理性的解释和判断,并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在中,通过题中的信息和设问,考生可能会产生相关的思考,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1)渗透绿色思想,体现绿色发展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考生物试题通过对生态学内容的多方位考查,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态问题,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

例1 [2016·课标卷Ⅰ] 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


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2)关注人类疾病,学会健康的生活

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青年一代为祖国未来发展做贡献的身体基础。2018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Ⅱ卷第5题(见例2)以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又称为“艾滋病”)为例,强调避免HIV感染、维持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正常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以通过阻断病毒传播途径来控制病原体传染致病为例,强调保持健康的科学方法,有利于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观。

例2 [2016·课标卷Ⅰ]6.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C.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例3 [2017·课标卷Ⅰ] 29.(10分)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
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
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病毒;反之为DNA病毒。

(3)“基因工程”知识很容易联想到“转基因的安全性问题”
社会责任是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在我们的教学中,必须要有育人目标,在生物的教学中渗透在每堂课,每一知识点的传授中。

(二)命题内容:聚焦大概念

这几年没有出现“偏、难、深、怪”试题,聚焦大概念,导引高中抓住核心、稳住基础,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改变应试教育倾向,助力发展素质教育。

高考生物学中的十大概念(以2018年课标卷Ⅰ为例) 概念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1题,考查细胞各部分结构既分工又合作,共同执行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

概念2:细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并通过分裂实现增殖。


第3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第4题考查药物对细胞增殖过程的影响,第30题考查光合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概念3: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


第2题通过DNA-蛋白质复合体这一信息,考查对DNA复制和基因表达的理解。第6题主要考察基因突变这一重要概念,同时还考查了学生对题干中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加工能力。第32题则侧重于遗传的基本规律的考查。

概念4: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第29题与生态学相关知识综合考查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选择的相关概念。

概念5:生命个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结构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并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保持稳态。


第31题,通过对实验方案的分析,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概念6: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相互影响,共同实现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5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这一重要概念,第29题(3)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一功能。

概念7:发酵工程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规模化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品。


第37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应用。

概念8:细胞工程通过细胞水平上的操作,获得有用的生物体或其产品。

概念9:基因工程赋予生物新的遗传特性。


第38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相关知识。

概念10:生物技术安全与伦理是当今社会必须面对的话题

(三)命题选材:凸现生物学的实验科学特点,巧妙设计实验试题,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

近三年的,以实验情境命题的试题多,且情境更加真实。

1.考查教材实验,引导学生重视实验基本操作 例1 [2017·课标卷Ⅰ]2.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B)


A.细胞膜的完整性可用台盼蓝染色法进行检测
B.检测氨基酸的含量可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显色
C.若要观察处于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可用醋酸洋红液染色
D.斐林试剂是含有Cu2+的碱性溶液,可被葡萄糖还原成砖红色

2.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在实验能力方面,试题对考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结果预测和分析能力均有所考查。三年的遗传试题中,如2016·课标卷Ⅰ和2018·课标卷Ⅰ第32题要求考生以果蝇为材料设计实验来独立证明某一实验结论。
已知果蝇的灰体和黄体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该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未知的。同学甲用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交,子代中♀灰体: ♀黄体:♂灰体: ♂黄体为1:1:1:1。同学乙用两种不同的杂交实验都证实了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请根据上述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仅根据同学甲的实验,能不能证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
(2)请用同学甲得到的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两个不同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能独立证明同学乙的结论。(要求:每个实验只用一个杂交组合,并指出支持同学乙结论的预期实验结果。)
杂交组合:♀黄体×♂灰体
预期结果: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都表现为黄体
杂交组合:♀灰体×♂灰体
预期结果: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中一半表现为灰体,另一半表现为黄体

还有2017年的29题。试题在实验设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验结果预测能力以及用文字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等方面有所考查,对考生的要求较高。

3.利用实验试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以实际情境为素材进行设计,加强了考生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如[2018·全国卷Ⅰ]29题以夏日晴天中午时气温和相对湿度对小麦光合作用影响的研究成果为素材,要求学生推测如何降低小麦光合作用午休的程度以提高作物的产量。试题还关注了生物学与人体健康方面的联系,如:[2016·全国卷]31题涉及病毒、肿瘤病以及疫苗的关系问题,需要考生准确把握和理解免疫调节的方式和特点,以及基于免疫调节开展的疫苗应用对人类健康的积极作用。

[2016·课标卷Ⅰ]31.(9分)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__免疫功能下降_。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_抗原_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_浆细胞_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_迅速增殖分化,大量分泌抗体_,从而起到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到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_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_(答出两点即可)。

(四)试题设计: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迁移,学科内综合登峰造极

近三年的试题设计,有以下三个变化趋势:

1.由“去情境化”向“真实情景化”转化。

在平时的模拟考试题,甚至多年前的中,总有些题目是为了考查而编造虚假情境。但是,近年来,这种情况一去不复返,所有试题情境都是真实情境。这显然是“教学过程重实践”的新课程理念的明确体现。

通过设计真实的问题,既考查考生利用基础知识和理论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引领考生正确认识生物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巨大贡献,认识生物学科的价值。

例题 [2017·课标卷Ⅰ]4. 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C )
A.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以前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为素材设计试题,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绚烂的文化。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生态学等方面的经验。试卷中以前人的成就为素材设计了试题,如[2016·课标卷Ⅰ]第5题将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自然界和人类之间关系的一种观点,即“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渗透在试题中,强调人类要在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确定自己的消费标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期利用自然

2018年高考生物试题精选我国杰出生命科学技术成果为素材进行设计,以中华优秀文化作为试题的鲜明底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例如,理科综合全国Ⅲ卷第1题考查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引入1965年由我国科学家率先完成的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这一里程碑式的壮举,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先贤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再如,理科综合全国Ⅲ卷第38题,选取2018年初在生命科学国际顶级期刊《细胞》报道的由中国科学家完成的克隆猴这一最新生命科学领域重大成果为素材,考查核移植技术及其应用。这项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国科技成果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在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增强了为祖国发展拼搏的社会责任感。

[2017·课标卷Ⅲ卷] 38题  2018年《细胞》期刊报道,中国科学家率先成功地应用体细胞对非人灵长类动物进行克隆,获得两只克隆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二生物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