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支架后他汀不耐受怎么办手术什么样的人不能吃他汀药物

冠心病是现在严重危害国人健康的一类心脑血管疾病,并且发生率正逐年升高。关于得了冠心病“大难不死”的患者,怎么完成有用的自我办理,尽量康复病前的日子状况,避免冠心病的复发,是每个患者都必须认真对待的事情。那么,想要医治冠心病,必定少不了药物的医治。在药物的运用方面,有许多患者并不清楚药物的详细成效和效果机制等,也不知道其间的原因地点。今日,带我们一起去了解。药物的运用1、他汀类药物早用早获益;强化合格,更大获益;坚持用药,持续获益。他汀类药物是现在仅有的能够经过下降胆固醇,稳定冠状动脉斑块,推延斑块进展,乃至反转斑块。下降胆固醇的方针: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小于2.5mmol/L乃至低于2.0mmol/L。他汀是治本的药物,合格后也不要停药,也不能随意减量。

2、防止血栓的药物接受支架手术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及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应联合运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75mg)1年,之后停用氯吡格雷,坚持服用阿司匹林(100mg/天)。

3、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和卡维地洛我国患者较少运用β受体阻滞剂,即便运用了,量也十分小。最大的问题是患者出院后,没有体系的随访,帮助患者逐步调整剂量。不少患者乃至医师看到心率降到60次/分的时分,就开端忧虑心率而削减药物。而实际上,用了β受体阻滞剂后,即便清醒状况下静息心率降至50-60次/分,不光没有危险,反而获益更大。冠心病患者除了做好血压、血脂、血糖以及戒烟外,还需要做好心率办理。更充分的减慢心率能够带来更大的获益和下降危险。4、肾素-血管严重素-醛固酮体系拮抗剂这一大类药物有两种:普利类:卡托普利,雷米普利,依那普利,培哚普利等;沙坦类:缬沙坦,替米沙坦,厄贝沙坦,坎地沙坦等。可首先选用普利类,因为普利类药物使用的时刻更长,积累的临床依据更多,如果患者不能耐受普利,可替换为沙坦。普利最常见的导致不耐受的副效果是干咳。许多患者不能坚持服用这些药物,主要是因为看了说明书,认为是降血压药物,而不知道它们也是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特别是梗死面积大,左心室功用受损的患者的二级防止药物,可维护心功用,防止和推延心力衰竭,一起也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即便患者病前没有高血压,也应该运用这些药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关于血压正本不高的患者,使用这些药物对血压的影响不大。前面说的β受体阻滞剂也是如此。同样,这些药物也应该加至可耐受的方针剂量。如卡托普利可用至25-50mg每天3次,依那普利10-20mg每天2次,雷米普利5-10mg每日1次,培哚普利4-8mg每日1次。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常言道“药到病除”,形容的是治病者医术高明,用药得当,药一用病就好了。但是有些患者就理解为,生病了只要用药,就可以马上好;或者有的人平时不注意保养身体,一旦生病了就全依赖药物;还有的人用药了,但是一段时间内病没有完全好,就认为药有问题。其实,这些认识误区,都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药物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药理作用,也就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当然也会有不同的副作用),并且主要的作用部位也不一样。例如镇静催眠类的药物药理作用,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从而改善睡眠,作用部位主要在中枢;硝苯地平类的药物可以降低血压,主要作用于心脏和血管的细胞;还有一些药物对整个人体产生影响,例如氨基酸、激素类,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器官,产生全身性的生理调节作用。因此在选用药物的时候要恰当,如果“文不对题”,即使用了药也治不了病。比如病毒造成的感冒却选用了头孢类的药物,它们只能杀灭细菌,但奈何不了病毒,当然药到病难除。

药物在进入人体后要经历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选择的给药途径不同,对吸收这个环节造成的影响也不同。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病情轻重程度、不同的药物,适宜的给药途径就不一样。比如高血压等慢性病适合口服给药,而皮肤瘙痒只需要局部外擦药就可以了。急性或症状很严重的病应该使用注射给药,作用快,而一般的疾病需要药物持续发挥作用,可选择口服、吸入或皮肤用贴剂等。胰岛素等药物易被胃肠道破坏而失效,所以不能口服只能采用注射方式。双氯芬酸钠可以口服,但由于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也可以通过直肠栓塞的方式给药。如果选择了不合适的给药途径,也不能让药效发挥,如硝酸甘油会在肝脏中被灭活,所以应舌下含服,如果口服就没有效果了。不同的给药途径有时会产生完全不同的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硫酸镁,口服可以导泻,静脉注射则起到抗惊厥的作用。此外,食物或者某些饮料会影响到药物的吸收,需要严格按照医嘱,了解用药期间的饮食禁忌,规范服药时间。

药物经人体吸收后就进入到血液,通过血流分布到各组织器官。药物对各组织器官的分布是不平均的,如钙、磷元素常沉着于骨骼中,全身麻醉药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小檗碱虽具有抗菌消炎作用,但口服后只能分布在肠道,不能进入到全身,所以只能治疗肠道内的细菌感染,起不到全身性的抗菌消炎作用。如果药物也同时分布到了其他非患病组织或细胞,就可能产生副作用,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抗肿瘤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杀死正常细胞。现在很流行的靶向药物就是将药物浓集在靶器官、组织或细胞中,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

药物并不是疾病治疗的全部,自身免疫系统的激发、饮食调节、锻炼和康复等也是疾病治疗的关键。比如对高血压患者来说,非药物干预应贯穿在整个治疗中,适合轻中度患者,也适合重度患者。对于早期高血压患者,应通过调整饮食、适当锻炼来恢复正常血压,而不是血压一偏高就用药。对于已经服用了降压药的患者,也同样应注意低盐低脂肪的健康饮食、适量锻炼、减轻体重、戒烟限酒、平衡心态等等,如果完全依赖降压药,没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药物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还有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用药的心理效应是患者对医生、药物和治疗过程信任与否而产生的心理作用,这种心理作用也会影响到药物的疗效。暗示疗法和安慰剂的应用可以充分地说明这种心理作用的影响,它们通过心理暗示作用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机体的生理功能,进而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心理效应不仅有心理上的安慰作用,还有改变器官功能和缓解躯体症状等多方面的作用。我们也可以在一些比较详细的说明书上看到安慰剂的作用,在其不良反应中会标注某副作用在该药物和安慰剂上的发生率,安慰剂其实就是根本不含药物的淀粉等辅料,那么为什么吃了也有人产生副作用呢,这就是心理效应,因为在研究中,这些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吃的是药物还是安慰剂。

    因此,“用药灵不灵”“药到了病能不能除”是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的。作为患者,除了严格按照医嘱,规范服药方式和时间外,对药物要有正确的态度,不迷信、不偏信,也不能老是怀疑、不信任,对疾病要保持乐观的心情。

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来源: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编辑: 腊梅

1.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或提供稿费!
3.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7。

一、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二、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三、21保健品网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四、您在21保健品网发表的言论,21保健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五、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任何药物均存在其主要治疗作用和疗效之外的各种作用或反应,即药物的多效性。他汀类药物除了抑制HMG CoA还原酶和升高肝细胞膜表面LDL受体,从而能够大幅度降低血浆LDL-C水平外,基础及临床研究均提示,高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炎症、抗氧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血小板聚集以及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等可能有利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应,同时,也可能会导致骨骼肌和肝脏损伤,胰岛素抵抗和新发糖尿病,以及与同时服用的其它药物产生相互作用等。


??然而,这些有利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学或药理学效应,是否可能在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过程中,尤其是对ACS患者或PCI围手术期等极高危患者,转化为实质性的临床转归改善?早先发表的NAPLES II(1),ARMYDA-ACS(2)和ROME II(3)研究观察到,对ACS或稳定性冠心病患者PCI围手术期服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80mg 2-7天,继以常规剂量他汀治疗(他汀序贯治疗),可降低PCI术后30天内心肌梗死的风险。这些临床研究的设计存在明显的缺陷,虽然随机分组,但均为单中心,受试患者样本量较小(100-400),以日常治疗为对照、开放标签治疗以及用心肌标志物(CKMB或cTn)升高(超过3倍正常上限)来诊断心肌梗死。因此,这些研究的结果尚不能明确他汀类药物多效性作用具有临床意义。


??我国学者葛均波、诸骏仁教授联合韩国专家发起了ALPACS研究(4),采用随机双盲研究设计,在中韩二国3个医学中心,考察了499位ACS患者行PCI术前当天80+40mg阿托伐他汀或安慰剂治疗随后维持阿托伐他汀40mg治疗对PCI术后30天MACE(死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安慰剂组和阿托伐他汀负荷剂量组30天MACE发生率分别为15.7% vs 14.7%(p=NS)。ALPACS研究结果否定了负荷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多效性(降脂外作用)对ACS患者PCI后临床转归有益的推测。另一个更大规模的研究,来自我国霍勇教授领导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转归终点试验ISCAP研究(5)。该研究在24个医学中心共纳入1202例ACS或稳定性冠心病拟行PCI治疗的患者,以日常治疗为对照,在PCI术前连续服用阿托伐他汀80mg共2天,继之每天40mg服用30天,以MACE发生率为主要终点。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并不能降低MACE风险(19.4% vs 18.3%, P= 0.63)。扩大受试患者的ISCAP研究得出与ALPACS研究相同的结论,再次印证了PCI围手术期负荷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高剂量他汀的多效性)无益于冠心病患者(ACS或稳定性冠心病)近期临床转归的改善。


??新近在ACC2018大会上发表了来自巴西的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SECURE-PCI研究(6)。该研究是迄今为止检验他汀序贯治疗是否有助于减少PCI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最大规模研究,共纳入4191例拟择期行PCI治疗(伴或不伴支架置入)的ACS患者,随机分配在PCI前接受阿托伐他汀负荷剂量(80 mg)和术后24小时后再次负荷剂量或安慰剂治疗,随后两组受试患者均接受40mg阿托伐他汀治疗至研究结束。结果发现,在整个研究人群中,两组主要终点(30天全因死亡率、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卒中、或缺血复发导致紧急血运重建)的累积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HR 0.88,95%CI 0.69-1.11;p=0.27)。因此,SECURE-PCI研究结果再三证实,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高剂量他汀多效性)对拟行PCI治疗的ACS患者的近期心血管预后改善无效。


??虽然在事后进行的SECURE-PCI亚组分析结果提示,在最终接受PCI治疗的人群中,阿托伐他汀组较安慰剂组主要终点发生风险有所降低(HR=0.72,P=0.02,)。临床医师对这个亚组分析的结果应采取相当谨慎的态度。


??首先,亚组分析的结果不能替代或修正总体研究的结论,通常仅仅是提示性的或线索性的,可以为今后启动新的研究方向提高参考。尤其是亚组分析结果与总体研究结论相悖情形下,对亚组分析结果的解读更须小心慎重。


??其次,就SECURE-PCI研究的亚组分析结果而言,如果认为PCI亚组围手术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有益的话,那么,也就不得不接受未行PCI亚组患者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增加MACE事件风险(高达32%)的结论——这就意味着未行PCI的ACS患者禁忌使用大剂量他汀治疗——与所有既往以及最新的在ACS以及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完成的强化降脂随机对照研究的结论及临床降脂治疗指南的推荐相悖。


??再之,SECURE-PCI研究中,PCI亚组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MACE事件的影响在PCI手术后的三天内已经达到最大。众所公认,PCI术后早期的MACE事件主要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相关,而此时临床上常常已经给予负荷剂量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以及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因此,如果认为SECURE-PCI研究中行PCI患者亚组术后三天内心肌梗死及心血管死亡降低来源于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带来的降脂外效应(抗栓和抗凝的作用),那就意味着大剂量阿托伐他汀也可以作为强效抗栓药物,然而,根据现在所有阿托伐他汀的药理学和药效学研究数据,则完全不存在这样的可能性。


??第四,SECURE-PCI研究实施过程中严谨性存在明显且严重缺陷。该研究的主要负责人坦言该研究实施过程中,有大比例的受试患者未按研究方案执行。在随机分组后仍有高达35%的ACS受试者未能按照研究方案接受PCI手术,其中继续维持药物治疗者超过四分之一(27%),还有少部分(8%)患者接受了冠脉旁路移植手术。如此严重偏离研究方案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是非常少见的。说明该研究的质量存在明显的瑕疵。


??第五,除了研究实施执行过程中严重缺陷外,这个亚组分析结果与研究的总体结论出现的明显冲突。还有可能是由于无法平衡的混杂因素(如随机化被打破;研究方案未得到严格执行;医生建议受试者最终接受PCI手术与否的主观性,以及临床终点判断的盲法异质性,等等)造成的偏倚影响所致。


??因此,企图证实高剂量他汀类药物多效性(降脂外作用)对冠心病患者预后改善的努力,迄今为止,均以失败而告终。与此相反的是,30余年来,大量基础及临床试验以确凿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他汀类药物通过显著降低血浆LDL-C水平,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缩小斑块体积,同时大幅度改善了高危和极高危ASCVD患者的预后,他汀类药物已经成为预防和治疗ASCVD不可或缺的基础药物。


??自从1994年4S研究(7)显示,辛伐他汀20-40mg治疗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胆固醇水平,可带来再发冠心病事件,心血管原因死亡和全因死亡的显著降低。随后一系列的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8-14)均证实,他汀类药物能够显著降低LDL-C水平,且能长期维持较低的LDL-C水平,并因此有效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CTT分析(15-17)表明,他汀类药物对防治ASCVD的作用,直接依赖于他汀治疗后LDL-C下降所达到的水平以及维持此较低水平的时间,LDL-C水平越低,维持时间越长,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临床心血管转归获益越大。


??近年来完成的一系列国际多中心大规模(受试冠心病患者达18000-26000例)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如IMPROVE-IT研究(18),HPS3-REVEAL研究(19),FOURIER研究(20)以及刚刚发表的ODYSSEY Outcomes研究(21),均证实,在高强度他汀或最大耐受剂量他汀为基础的治疗下,加用特异性肠道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CETP抑制剂,或PCSK9抑制剂,进一步显著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对ASCVD高危或极高危患者(稳定性冠心病或ACS患者)均能显著降低再发ASCVD事件。所有他汀及他汀联合其它降胆固醇药物治疗临床试验反复印证了动脉粥样硬化及防治ASCVD的胆固醇原则。降胆固醇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临床获益,不依赖于降脂药物的种类,而直接取决于降低LDL-C或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所达到的水平,以及坚持降胆固醇治疗以维持较低LDL-C水平足够长的时间(22)。对ACS患者,无论是否接受PCI手术,均应将LDL-C降低至<1.8mmol/L,最好是<1.4mmol/L,并长期坚持降脂药物治疗以严格达标控制并维持。


??来自最新降脂治疗的高质量临床试验的循证医学证据并未弱化了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意义,相反,更进一步强化了在ASCVD极高危人群中坚持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基石地位。然而,在真实世界的临床实践中,盲目追求高剂量负荷他汀治疗不能为接受PCI手术的ACS及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大保护,反而可能让患者处于他汀类药物更大毒性作用的危险之中。一旦发生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即为医源性损害,这种状况作为预防性使用他汀类药物,理应极力避免发生。


??他汀类药物剂量是影响其临床安全性的关键因素,而PCI围手术期的他汀序贯治疗会涉及到大剂量他汀的应用,更应关注他汀应用的安全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版(23)明确指出,中国人群的LDL-C水平普遍较低,而对大剂量他汀的耐受性与欧美人群不同,使用较大剂量的他汀药物时,肝脏和骨骼肌的临床不良反应显著较高。因此,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明确建议,以常规剂量(中等强度)治疗或联合依折麦布即能够满足中国绝大多数冠心病及其它极高危患者的降脂达标需求,并强调以安全有效的降脂治疗方案长期维持血脂达标控制。


??在临床实践中,即使是对PCI围手术期的冠心病患者,不应追求大剂量或负荷剂量他汀的短期使用,而应该优先选择循证证据一致性高且安全性更好的他汀长期治疗,为患者带来更为安全更有保证的获益。中国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版(24)明确指出:“对ACS患者,无论是否接受PCI治疗,无论基线胆固醇水平高低,均应及早服用他汀,必要时联合服用依折麦布,使LDL-C低于1.8mmol/L,目前缺少高质量硬终点随机对照试验证据支持在这些患者PCI术前早期使用负荷高剂量他汀。亚洲与我国的研究结果显示,PCI术前使用负荷剂量他汀并不优于常规剂量。不建议对ACS患者PCI术前使用负荷剂量他汀“。


??来自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权威专家葛均波教授和霍勇教授领导ALPACS研究和ISCAP研究,分别在行PCI术的中国及韩国ACS以及冠心病(ACS及稳定性冠心病)中证实,PCI围手术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无益于PCI术后MACE事件风险的降低。已经用中国自己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的数据反复验证了PCI围手术期无需使用大剂量他汀治疗。


??与ALPACS研究和ISCAP研究结果相似,SECURE-PCI研究结果再一次否定了PCI围手术期他汀序贯疗法(高剂量他汀的降脂外作用)治疗ACS患者的临床价值。以SECURE-PCI研究的亚组分析中的一个特征亚组的结果来推论成为总体结论,实际上是犯了以偏概全的常识性错误。


??鉴于他汀的心血管获益直接来源于LDL-C的降低及长期维持更低LDL-C水平,因此,在为PCI患者选择围手术期他汀类药物时,应优先考虑他汀类药物降低LDL-C的效能,并兼顾长期应用的安全性。必要时采取常规剂量(中等强度)他汀联合其它降胆固醇药物治疗,以获得强效降脂并且维持长期的LDL-C达标管理。常规剂量的强效他汀药物或联合依折麦布可作为冠心病患者PCI围手术期优选的降胆固醇治疗策略。


转载请注明:内容转载自365医学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脏支架后他汀不耐受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