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大量激素外用激素还不会经皮吸收进入血运循环,引起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bjzj034

回答关注(2)|查看更多问答

了解一下与之相关的知识还是由帮助的。

因为长时间超生理剂量的服用,可出现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紫纹、皮肤变薄、肌无力、肌肉萎缩、地血钾、浮肿、恶心、呕吐、高血压、糖尿、痤疮、多毛、感染、胰腺炎、伤口愈合不良、骨质疏松、诱发或加重消化道溃疡、儿童生长抑制、诱发精神症状等。眼部长时间大量应用,可引起血压升高,导致视神经损害、视野缺损、后囊膜下白内障、继发性真菌或病毒感染。对于长时间服用激素的病人,应该了解激素的副作用,做到知己知彼。

激素是一个非常好的免疫抑制剂,但是它在长时间的应用过程中也会出现副作用。

首先,激素能破坏胃粘膜,刺激胃酸分泌,形成胃炎或胃溃疡,所以大夫在给病人激素的同时,使用一些保护胃粘膜两药物,来防止这一副作用,这对于长时间应用激素治疗的病人是非常重要的。激素使用后能使骨钙游离,形成骨质疏松,要长时间补充钙剂来对抗这一情况。通过临床长时间的观察,只要不懈努力,骨质疏松的情况可以不可以明显的减少。

激素还能使得体内钠盐潴留,钾盐排泄增加,水分增多,增加血管压力,引起高血压,所以激素治疗的病人要用低盐饮食,同时补充氯化钾。使用10毫克以上激素的病人,不要随意自行停药,以免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情况。激素能使机体的脂肪重新分布,血脂升高,形成向心性肥胖,即脂肪堆积在躯干部位,可丛引起心血管疾病,目前只能用控制激素用量和进行心血管疾病的疗法作为对策。其他还有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继发感染等,至于皮肤紫纹、毛发增多、毛孔增粗则无关紧要,药物减量后可以不可以

激素类外用药的副作用非常多,常见的有:

5、皮下弹性纤维断裂导致皮肤松弛,

6、毛细血管严重扩张(“红血丝”),

7、微小血管弥漫性扩张,尤其是在遇冷热等刺激后皮肤发红、发痒、发涨,

8、皮肤敏感性增高(既皮肤使用激素后,更容易出现过敏了),

11、皮肤出现异常增多、增粗的“汗毛”,

12、激素依赖性皮炎(这是激素副作用中最难治的一种)等等100多种副作用。

长时间大量外用激素还可经皮吸收进入血运循环,引起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无菌性骨质坏死、肥胖、多毛、痤疮、钠潴留、水肿、血钾降低、月经紊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病症。

内服或注射激素的副作用:

有些长时间或短时间大剂量注射或内服激素,可对肾脏本身造成一些损害,如加重肾小球疾病蛋白尿、加重肾小球硬化、易致肾钙化或肾结石,诱发或加重肾脏感染性疾病、引起低钾性肾病与多囊性肾病等。有些长时间给予有些大剂量的激素还会引起机体糖、蛋白质、脂肪及水电解质等一系列物质代谢紊乱与体温调整紊乱,会破坏机体的防卫系统和抑制免疫反应能力,严重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因而可引起一系列更严重的副作用和并发症,有些并发症可以不可以直接威胁到病人生命。10评论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药师05-赞踩

激素一般泛指糖皮质激素,要说药物是一把双刃剑,那么它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在聊激素的危害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

1.内分泌系统疾病:用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替代治疗;肾上腺危象、垂体危象、甲状腺危象等紧急情况的抢救;重症亚急性甲状腺炎、激素类生物制品【如胰岛素及其类似物、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等】药物过敏的治疗等。大、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可判断肾上腺皮质分泌状况,诊断和病因鉴别诊断库欣综合征(皮质醇增多症)。

2.风湿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此类疾病种类繁多,达200余种,多与自身免疫有关,尤其是弥漫性结缔组织疾病皆有自身免疫参与,常见的如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病/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和系统性血管炎等。糖皮质激素是最基本的治疗药物之一。

3.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放射性肺炎、结节病、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等。

4.血液系统疾病: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常需糖皮质激素治疗,主要为两种情况:一是治疗自身免疫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二是利用糖皮质激素溶解淋巴细胞的作用,将其作为联合化疗方案的组分之一,用于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的治疗。

5.肾脏系统疾病:主要包括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多种肾小球肾炎和部分间质性肾炎等。

6.严重感染或炎性反应:严重细菌性疾病如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重症肺炎,若伴有休克、脑病或其他与感染有关的器质性损伤等,在有效抗感染的同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以缓解中毒症状和器质性损伤;严重病毒性疾病如急性重型肝炎等,也可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

7.重症患者(休克):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但须结合病因治疗和抗休克治疗;急性肺损伤,急性脑水肿等。

8.异体器官移植:用于异体组织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预防及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及治疗。

9.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种类众多,涉及多个专科,许多疾病如严重的荨麻疹等,需要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

10.神经系统损伤或病变:如急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急性脊髓损伤,急性脑损伤等。

11.慢性运动系统损伤:如肌腱末端病、腱鞘炎等。

12.预防治疗某些炎性反应后遗症:应用糖皮质激素可预防某些炎性反应后遗症及手术后反应性炎症的发生,如组织粘连、瘢痕挛缩等。

长期应用可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严重程度与用药剂量及用药时间成正比,主要有:

1.医源性库欣综合征,如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皮肤紫纹淤斑、类固醇性糖尿病(或已有糖尿病加重)、骨质疏松、自发性骨折甚或骨坏死(如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女性多毛月经紊乱或闭经不孕、男性阳萎、出血倾向等。

2.诱发或加重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各种感染。

3.诱发或加剧胃十二指肠溃疡,甚至造成消化道大出血或穿孔。

4.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5.高脂血症,尤其是高甘油三酯血症。

6.肌无力、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

7.激素性青光眼、激素性白内障。

8.精神症状如焦虑、兴奋、欣快或抑郁、失眠、性格改变,严重时可诱发精神失常、癫痫发作。

9.儿童长期应用影响生长发育。

10.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出现局部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继发感染等不良反应;在面部长期外用时,可出现口周皮炎、酒渣鼻样皮损等。

11.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包括声音嘶哑、咽部不适和念珠菌定植、感染。长期使用较大剂量吸入型糖皮质激素者也可能出现全身不良反应。

【中国古代把药物称之为“毒药”。其本意是:当运用得当,便能治病救人;用之不当,则为害人性命的毒药。国家早就出台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严格管理激素类的运用,现在临床上的使用已逐渐趋于合理,很多使用激素治疗的患者,一般都是在利大于弊的情况下使用。】

原标题:激素药的危害有哪些?

一提起激素药,人们对之褒贬不一,虽然其有着良好的药物效果,但其副作用也足以让人胆战心惊。那么什么是激素药?激素药的危害又有哪些?相信我们很多的普通人是迫切想了解的。

激素类药物就是以人体或动物激素为有效成分的药物。

在医生口中的“激素类药物”一般情况下在没有特别指定时,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简称。其他类激素类药物,则常用其分类名称,如“雄性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激素类药物可以分为: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去甲肾上腺激素、孕激素、雌激素、雄激素等。

该类药物常见使用方式:静脉使用、口服、外用及其他。

常见剂型:注射粉针、水针、胶囊、片剂、霜剂、膏剂、气雾剂。

激素类药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一、易诱发肿瘤,激素可引起乳腺癌、前列腺癌、睾丸癌、卵巢癌,甲状腺癌、副睾丸囊肿、阴道癌、精巢癌等。

二、影响神经系统,容易出现心跳过快、心慌、手颤、头晕、头痛等神经中枢中毒失控的现象、尤其对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甲亢、前列腺肥大患者危险性更大。

三、不规律应用激素类药物(随意加减、停药,不规律撤减等)长时间、大剂量使用强的松等皮质激素会加重性功能的障碍程度。几乎所有免疫制剂都能使睾丸萎缩、卵巢损害。

四、在孕期吃激素药的副作用会影响小儿发育。

五、长期大量外用激素还可经皮吸收进入血运循环,引起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无菌性骨质坏死、肥胖、多毛、痤疮、钠潴留、水肿、血钾降低、月经紊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病症。

六、较长时间或短时间大剂量注射或内服激素,可对肾脏本身造成一些损害,如加重肾小球疾病蛋白尿、加重肾小球硬化、易致肾钙化或肾结石,诱发或加重肾脏感染性疾病、引起低钾性肾病与多囊性肾病等。

七、长期超生理剂量的服用,可出现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紫纹、皮肤变薄、肌无力、肌肉萎缩、低血钾、浮肿、恶心、呕吐、高血压、糖尿、痤疮、多毛、感染、胰腺炎、伤口愈合不良、骨质疏松、诱发或加重消化道溃疡、儿童生长抑制、诱发精神症状等。

八、眼部长期大量应用,可引起血压升高,导致视神经损害、视野缺损、后囊膜下白内障、继发性真菌或病毒感染。

由此可见,激素类药物对人体的危害极大,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忽视其治疗作用,在医嘱下服用,是可以把其危害降到最低的。毕竟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是离不开激素药的。

关注公众号【全V健康】,看有趣好玩儿的科普知识!

皮肤病的ppt免费下载是由PPT宝藏()会员yangyiner上传推荐的其他PPT, 更新时间为,素材编号301354。

这是皮肤病的ppt,包括了皮肤性病的预防,皮肤性病的治疗,外用药物的药理学作用过程,经皮吸收的临床意义,外用药物治疗治疗原则,抗组胺药的不良反应,抗真菌药物,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维生素类药物,生物制剂,其他等内容,欢迎点击下载。

第五章 皮肤病的治疗及预防
第一节 皮肤性病的预防
“预防”是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感染性皮肤病:控制传染源(疥疮、麻风、性病等)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家族史、过敏源
瘙痒性皮肤病:避免搔抓、热水烫洗、辛辣食物,保湿
职业性皮肤病:注意防护
不当医学美容、生活美容导致皮肤病:接触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
皮肤肿瘤:避免日光、有害物质的接触
第二节 皮肤性病的治疗
外用药物是皮肤病治疗的主要手段,皮损局部用药时药物浓度高、系统吸收少、具有疗效高和不良反应少的特点。
外用药物的药理学作用过程
释放: 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分布到皮肤表面
吸附: 经理化作用后,药物结合到皮肤结构,主要是角质层
渗透: 通过皮肤中一系列的屏障到达皮肤各部位
代谢: 皮肤中存在的多种酶是药物发生一系列反应而失去药理作用
吸收: 药物被皮肤吸收,分布到皮肤各组织中发挥药理作用称为经皮吸收。
经皮吸收的过程主要是指药物通过角质层这一屏障的过程。
除角质层外,皮脂腺、汗腺和毛囊是经皮吸收的另一个通道,一些脂溶性药物可以通过这一通道透入皮肤,但不是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角质层:年龄、皮损部位、水合程度、损伤及病变
药物的理化性质及作用方式:药物的极性、电解度、药物浓度、经皮吸收促进剂、基质、用药方式
    经皮吸收是决定外用药临床疗效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
 皮肤病多位于体表,首先必须使药物达到靶器官-皮肤,而且要有一定的浓度
药物内用后将先分布到全身,到达皮损部位的药物浓度常常较外用药经皮吸收的少,疗效反而不如外用药
有些药物因吸收不良或毒性较大,只能外用.
如长期使用皮质激素制剂,可在用药局部皮肤出现毛细血管扩张,色素增加,皮肤萎缩和易发生继发感染等。
某些外用药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可使皮肤出现潮红,脱屑
对少数过敏体质者,有的药外用后可引起接触性变态反应性皮炎
如大面积,高浓度,长时间用药时,由于经皮吸收量大,药物可以进入血循环而产生全身的不良反应。
      用于清除皮损部位的渗出物、鳞屑、痂和残留药物。常用生理盐水、3%硼酸溶液。1:5000呋喃西林溶液、植物油和液体石蜡等。
      具有保护皮肤、减少摩擦和防止外来刺激的作用。常用的有滑石粉、氧化锌粉、炉甘石、淀粉、植物油等。
      通过表面麻醉作用或局部皮肤清凉感觉而减轻痒感。常用的有5%苯唑卡因、1%麝香草酚、1%苯酚等。抗组胺剂也可止痒,但可致敏而较少使用。各种焦油制剂,如煤焦油、糠馏油等,虽是角质促成剂,但也有止痒作用。
      有杀灭或抑制细菌的作用,有些抗生素易致敏而不宜外用。常用的有3%硼酸溶液,0.1%雷佛奴尔、5%~10%过氧化苯甲酰、0.5%~3%红霉素、1%氯洁霉素、0.1%黄连素、1%四环素、0.5%~3%红霉素、2%莫匹罗星等。
      具有杀灭和抑制真菌的作用。常用的有:唑类如2%~3%克霉唑、1%益康唑、2%咪康唑、2%酮康唑和1%联苯苄唑;丙烯胺类如1%特比萘芬;多烯类如制霉菌素、二性霉素B;合成药如10%十一烯酸,5%~10%水杨酸、6%~12%苯甲酸、10%~30%冰醋酸、2.5%硫化硒、5%~10%硫磺等。
      3%~5%无环鸟苷、5%~10%疱疹净用于单纯疱疹及带状疱疹,10%~14%足叶草酯主要用于尖锐湿疣及跖疣治疗。足叶草酯毒素是足叶草酯的主要活性成分,药理作用更可靠,使用更安全。
     有杀灭疥螨、虱、蠕形螨等寄生虫的作用。常用有5%~10%硫磺、1%γ~666、2%甲硝唑、25%苯甲酸苄酯、50%百部酊、5%过氧化苯甲酰等。
      能促进表皮角质层正常化,常伴有收缩血管、减轻炎性渗出和浸润的作用,适用于有角化不全的疾病如银屑病等。常用的有2%~5%煤焦油或糠馏油、5%~10%黑豆馏油、3%水杨酸、3%~5%硫磺、0.1%~0.5%蒽林、钙泊三醇软膏等。
     能凝固蛋白质、减少渗出、促进炎症消退、抑制皮脂和汗腺分泌,常用有0.2%~0.5%硝酸银等配成溶液湿敷。2%明矾液和5%甲醛用于多汗症,但对皮肤有一定刺激。
12、外用细胞毒性药物
     能吸收或阻止紫外线穿透皮肤,有遮光和防晒作用。用于多形性日光疹、红斑狼疮、光毒性药疹、日光性荨麻疹。常用5%二氧化钛、10%氧化锌、5%~10%对氨基苯甲酸、5%奎宁等。
即糖皮质激素,外用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抗炎和止痒作用。按其作用可分低、中、强、特强效四类。低效有醋酸氢化可的松(0.5%~2.5%)、甲基泼尼松龙(0.25%~1%);中效有丁酸氢化可的松(0.1%)、地塞米松(0.1%)、特戊酸氟美松(0.03%);强效有肤氢松(0.5%)、戊酸倍他米松(0.1%)、氯氟舒松(0.1%);特强效有丙酸氯倍他索(0.05%)、卤美他松(0.05%)、双醋酸双氟拉松(0.05%)。
  组成:水+水溶性药物
  作用:吸潮、散热、消炎及清洁等。
  适应证:急性皮炎伴大量渗液或脓液分 泌物。
  作用:干燥、保护及散热。
  适应证:急性或亚急性皮炎
    适应证:急性皮炎而无渗液或脓液者,毛发部位不宜用。
   适应证:慢性皮炎无渗液或厚痂者、瘙痒症
    作用:消炎、保护、干燥等药物透入皮肤比软膏弱而刺激性低
    适应证:亚急性皮炎略有少量渗液时,毛发部位不宜用
  组成:油和水经乳化而成
   作用:同软膏,不油腻,但穿透皮肤作用低保护、润肤
   适应证:亚急性或慢性皮炎而无渗液者,瘙痒症。
 植物油(花生油、橄榄油蓖麻油)
 动物油(鱼肝油)
    作用:软化痂皮、清洁、消炎、保护及滋润创面
    适应证:亚急性皮炎伴有厚痂但无渗液、糜烂、溃疡
   组成:粘着性基质(如橡胶、树脂等)
   作用:保护、消炎、促进药物吸收,作用持久,使用方便
成膜材料(如羟甲基纤维素纳)
挥发性溶剂(如丙酮、乙醇等)
    作用:保护、减少摩擦,防止感染,可促进药物透入皮肤,作用持久
成膜材料(如聚乙烯醇、缩丁醛)
    作用:溶解药物性能较强,穿透皮肤作用较强
正确选择种类(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
化脓性皮肤病-宜选抗菌药物
真菌性皮肤病-选抗真菌药物
变态反应性疾病-选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
角化不全者-选用角质促成剂
角化过度者-选用角质剥脱剂
正确选用剂型(根据临床症状及皮损特点)
  渗出不多者→糊剂或油剂
  无糜烂→乳剂或糊剂
④单纯瘙痒无皮损者→乳剂、酊剂等
①必须询问病员有否药物过敏史,并告知患者外用药引起过敏反应或刺激时应立即停用。
②向患者和家属详细告知用法。
③用药应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损部位而有所不同。
④刺激性强的药物,如高浓度水杨酸不宜用于婴幼儿、面部或皱褶处。
⑤外用药物浓度应由低至高;药物用久易产生耐受,故需经常变更药物。
 组胺受体的分类
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除抗组胺作用外,还有镇静、抗胆碱能活性等作用。这类药物口服后经胃肠吸收,30分钟即起效,1~2小时达高峰,持续4~6小时,一般通过肝脏细胞色素P450系统代谢,24小时内由肾脏完全排泄。
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口服吸收很快,多在肝脏内代谢。最大优点是药物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对神经系统影响较小,不产生或仅有轻微嗜睡作用;抗胆碱能作用很小,作用时间较长。对一些驾驶员等特殊人员及慢性病例更为适用。
H2受体拮抗剂与H2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阻止组胺与该受体结合,从而对抗组胺的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和胃液分泌增多及抗雄激素等作用。H2受体拮抗剂口服后大部分为小肠吸收,1~1.5小时血中浓度达峰值,半衰期约2小时,2/3以原形从尿中排泄。
中枢表现:主要见于第一代
易耐受:不宜长期使用同一种类,可轮换使用
造血系统及肝脏功能损害:见于部分种类
增加眼压:主要见于第一代
心脏毒性:见于部分第二代
过敏反应:见于少数特异性体质者
糖皮质激素具有抑制免疫作用、抗炎作用、
抗毒作用、抗休克作用和抗肿瘤作用等
      适用于重型药疹,过敏反应急性期、重症接触性皮炎等。症状明显改善后可较快减量至停用。
      用于病程较长及病情反复者,如过敏性紫癜、泛发性湿疹、非寻常型银屑病、多形红斑等。症状控制后常需2~3月递减,逐渐过渡至停药。
      用于慢性复发、多系统受累的皮肤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天疱疮、类天疱疮、坏疽性脓皮病等。治疗需足量、早期、持续给药,控制病情后需缓慢减量,每5~7日减量一次,病情稳定后需应用维持剂量,为减少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副作用,每日晨8时顿服,或二日总量隔日晨8时服。
      用于危重病例,如过敏性休克、喉部血管性水肿、系统性红斑狼疮严重累及肾脑、严重天疱疮等。甲泼尼龙0.5~1.0g,加入5%或10%葡萄糖液中静滴,3~10小时内滴完,1次/日,连用3 ~ 5日后,改口服泼尼松30~60mg/d。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注意电解质平衡及心电图。
      用于斑秃、扁平苔藓、瘢痕疙瘩、囊肿性痤疮、结节性痒疹、盘状红斑狼疮等。常用1%去炎舒松混悬液0.3~1.0ml加等量1%普鲁卡因注射液或2%利多卡因,皮损内注射,每1~2周一次,共5次。不能过多注射,以免皮肤萎缩,出血和溃疡等。
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长期大量系统应用
1.感染(病毒、细菌、结核、真菌等)
3.消化道溃疡或穿孔--抗酸药物
4.电解质紊乱--低钾
5.骨质疏松或缺血性骨坏死--补钙
6.对神经精神的影响--!
7.诱发或加重原有的糖尿病
9.高血压--检测血压!
10.影响儿童的发育!
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长期大量局部外用
      主要用于G+菌及螺旋体等感染性皮肤性病,如丹毒、梅毒、淋病等。使用本类药品前需询问有无青霉素过敏史,做好皮肤试验,以防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反应。
      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菌和一些G-杆菌的感染,对青霉素过敏者,注意与本类药物的交叉过敏。
      主要用于痤疮,对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感染也有效。儿童长期应用四环素可使牙齿黄染。
      本类药物用于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软下疳、红癣。红霉素可用于痤疮。
[适应证] 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生殖器疱疹等。
      成人口服0.2g,5次/日,疗程5~7日。静滴为5mg/kg,每8小时一次,疗程为7月,适用于较重病例。使用时先用注射用水配成2%溶液,然后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稀释至250ml,静滴1~2小时,副作用为静注处可引起静脉炎、暂时性血清肌酐升高;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口服吸收快,在体内迅速转化成阿昔洛韦,血浓度较口服阿昔洛韦高3~5倍,提高了生物利用度。抗病毒谱广,较阿昔洛韦安全,服用方便。口服0.3g,2次/日。
      为新的广谱抗病毒药,口服吸收良好,组织中浓度高,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治疗带状疱疹,0.25g/次,3次/日,疗程7日。
2、利巴韦林又称病毒唑
      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对疱疹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用于治疗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及传染
 性多核细胞增多症等。
1、灰黄霉素是一种窄谱抗真菌药物。对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主要用于头癣、泛发性体癣,对花斑癣及深部真菌病无效,可有胃肠反应、头晕、光敏性药疹、白细胞减少及肝损害等副作用。近来已少用。
该药对多种深部真菌如隐球菌、念珠菌、组织胞浆菌、着色真菌、球孢子菌、申克孢子丝菌等有强抑制作用,但对皮肤癣菌抑制效力差,因此不用于浅部真菌病的治疗。常有寒战、发热、食欲不振、肾损害、低血钾和静脉炎等副作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是一种双层脂质体内含有两性霉素B,能降低与胆固醇结合,而增强与麦角胆固醇的结合,可减少两性霉素B的毒副作用。
      对念珠菌和隐球菌有抑制作用,因毒性强,不能用于注射,口服难吸收,大部分从粪便排泄,因此用于消化道念珠菌感染。有轻微胃肠道反应。
      是人工合成的抗真菌药物,可用于隐球菌病、念珠菌病、着色真菌病。该药与二性霉素B联合应用可减少耐药性的发生率,并有协同作用。有恶心、食欲不振、白细胞减少、血小板下降等副作用。肾功能不良者慎用,孕妇忌用。
      是人工合成的广谱抗真菌药。对酵母菌、丝状真菌、双相真菌等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能有效地用于系统性念珠菌感染、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泛发性体癣、花斑癣等。有较严重的肝脏毒性,现在已少用。
      是三唑类广谱高效抗真菌药,有高度亲脂性、亲角质的特性,口服吸收好,在皮肤和甲中药物浓度迅速超过血浆浓度,且皮肤浓度可持续数周,甲浓度持续6~9月。用于孢子丝菌病、隐球菌病、念珠菌病、着色真菌病和浅部真菌病等。常见恶心、头痛、胃肠道不适和转氨酶升高等副作用。
      是一种可溶于水的三唑类叔醇,该药可供静注,不经肝脏代谢,90%以上由肾脏排泄,可通过血脑屏障,作用迅速,因此适用于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深部真菌感染。适用于念珠菌病、隐球菌病等。少数患者可引起胃肠反应、皮疹、肝功能异常、低钾、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
      可供内服的有特比萘芬属第二代丙烯胺类抗真菌药。能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合成中所需的角鲨烯环氧化酶,达到杀灭和抑制真菌的双重作用。口服吸收好、作用快,有较好的亲脂和亲角质活性,对甲癣和角化过度型手癣疗效较好,对念珠菌及酵母菌效果较差。
  维A酸类药物是一组与天然维生素A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它的发现是皮肤病治疗的一大进展。根据其分子结构的不同变化,有三代维A酸供临床应用。
      是维A酸的天然代谢产物,主要为全反式维A酸和非芳香族人工合成衍生物,如异维A酸、维胺酯。对囊肿性痤疮、掌跖角化病等有良好效果。这类药有致畸作用,服药期间及服药后4~8周应避孕,另外,可导致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钙、骨骼早期闭合、皮肤粘膜干燥等副作用。
      应用最广,主要用于严重银屑病,如泛发性寻常型银屑病、脓疱型、红皮病型、关节病型银屑病,也用于各型鱼鳞病、掌跖角化病等。该类药物副作用比第一代维A酸轻,但可引起血脂增高、致畸作用,其他副作用同第一代维A酸。
     为多芳香族维A酸,代表药物是芳香维A酸乙酯用于银屑病、鱼鳞病、毛囊角化病等。
  这类药物很多,在皮肤科常用的有环磷酰
  胺、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环孢素等。可
  单独使用,也可配合糖皮质激素使用,以
  减少激素的副作用。这类药物毒副作用大,
  有胃肠道反应、诱发感染和肿瘤、抑制造
  血系统、骨髓功能、肝损害、不育和致畸
  等,故应慎重选用,定期检查血象和肝功
      是烷化剂类免疫抑制剂,对细胞生长、成熟和分化均有抑制,特别对B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强,对体液免疫抑制明显。适用于红斑狼疮、天疱疮、皮肌炎、变应性血管炎、蕈样肉芽肿等。
      对T淋巴细胞抑制效应较大。适用于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红斑狼疮、皮肌炎等。
      是叶酸代谢拮抗剂抑制淋巴细胞或上皮细胞的增生。可用于银屑病治疗。还可治疗天疱疮、白塞病、蕈样肉芽肿等。
4、环孢素又称环孢素A
      是一种选择性作用于T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器官移植,目前也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治疗。可用于严重的银屑病、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全秃和普秃、特应性皮炎等。副作用主要为肾毒性、高血压、头痛等。肝肾功能不全者及孕妇禁用。
      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似环孢素,效力为后者的10~100倍。并有调节免疫功能和良好的抗炎作用。用于严重而顽固的银屑病等。外用治疗接触性皮炎、湿疹等 。
IMPDH),使鸟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减少,因而能选择性抑制T、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具有独特的免疫抑制作用和较高的安全性,可用于治疗活动性狼疮性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血管炎等。
干扰素:病毒抑制、抗肿瘤、免疫调节
卡介苗:抗感染、抗肿瘤
左旋咪唑:增强细胞免疫,调节抗体产生
转移因子:激活未致敏淋巴细胞,增强巨噬细胞功能
静脉用人血丙种免疫球蛋白:大剂量阻断巨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抑制补体损伤作用、中和自身抗体、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
维生素A:调节表皮角化
β —胡萝卜素:光屏障作用
维生素C: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维生素E:抗氧化、维持毛细血管完整性、改善周围循环
烟酸和烟酰胺:参与合成辅酶Ⅱ及扩血管
其他:维生素K、维生素B6、维生素B12
指从活的生物或其产物中合成的药物、疫苗
或抗毒素,用于诊断、预防或治疗的制剂。
目前上市的主要有α-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
氯喹和羟氯喹:降低对紫外线的敏感性、稳定溶酶体膜、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吞噬功能及免疫活性
雷公藤多甙: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
钙剂:消炎、消肿、抗过敏
硫代硫酸钠:氰化物中毒,非特异性抗过敏

:这是常见皮肤病ppt,包括了皮肤病的定义,常见皮肤病的分类,常见皮肤病的介绍(真菌性皮肤病、性传播疾病、过敏性皮肤病)等内容,欢迎点击下载。

:这是皮肤病ppt,包括了犬皮肤病概述,皮肤病分类,皮肤病症状,诊断,治疗,细菌性皮肤病的治疗,真菌性皮肤病治疗,螨虫性皮肤病治疗等内容,欢迎点击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期大量激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