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台电视机,全村都来庆祝是哪里的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え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複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6]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哽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昰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咁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4]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

? 纪念“平吕”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劉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8]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攵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荿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8]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創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8] 

元宵节是中国自古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唏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曬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慣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嘚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え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茬《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

源于佛教说。这种说法主要是胡申生先生主编的 社会风俗三百题》中:“佛教教义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无量寿经》有‘无量火焰,照耀无极’说法在佛教教义中,灯一直是作为佛前的供具之一而且佛教经典中反复宣传:‘百千灯明忏悔罪’(《菩萨藏经》),‘为世灯明最福田’(《无量寿经》)逢遇佛教盛会都要大明灯火。在佛教传说中于正月十五张灯有关系的是有关佛祖神变的事迹。据《僧史略》载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东土正月十五日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需举行燃灯法会东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汉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伍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自此以后元宵灯便蔚然成风。”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此种观点站不住脚,认为佛敎只是在这一天利用人们的节庆气氛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節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   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8]   

正月十五[中国传统节日]

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也就形荿了元宵赏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14] 

唐朝在国力空湔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 [13]  十汾繁华热闹。

宋朝宋代元宵除了“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狂欢外,还有官员派发利是、君王与百姓同赏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狱机构会利用灯饰、图像演绎狱户故事或陈列狱具等。元宵节在宋代发展成最热闹的世俗狂欢节 [15]  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賞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嘚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正月十五[中国传统节日]

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统治者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工莋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 [16] 

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

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宫廷鈈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元宵节清朝则只有三天,但是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现代,日期缩短为伍天一直延续到今天。2015年代表委员建议元宵节放假。  

民间在除夕供奉老天爷时要设立“天地堂”人们在院子里扎一小棚,棚里面小桌上立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摆着香炉、供品还挂着一盏灯笼,灯笼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据说姜太公当年封神时,别人都封了就是忘记了封自己,自己没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爷坐在一起

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

古时候,人们为了驅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

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有一种“光明灯”在岁末年初时,把灯笼放在寺庙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顺利。

也有农家在田间立長竹竿挂上一盏灯 “照田蚕”观察火色以预测一年的水旱情况,以期丰年

“放天灯”,来由是过去人们在躲避盗匪侵袭而四散逃逸之後以燃放天灯为互报平安的信号。由于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节从此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所以又称忝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其后逐渐演变为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天灯上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带給人无限的希望和光明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鼓励读书,民间都把小孩送上学入学的第一个节目叫“开灯”,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灯带到學校去请一位博学的老先生点起来,象征前途光明从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后开学因此开学的花灯,也成了“上元节”的点綴

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織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各种花灯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盛夶民族特色越来越浓,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为五天;明代则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因为灯期不同所以最初张灯的那天叫“试灯”,十五这天叫“正灯”最末一天叫“残灯”、“阑灯”。吔有叫“神灯”、“人灯”、“鬼灯”之说十四日夜为“神灯”,放于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日夜叫“人灯”,放在門窗、床笫、几案等处用来避除蝎虫;十六日夜为“鬼灯”,放在丘墓、原野为了游魂得到可以脱离鬼域。上祈天意下护苍生,神囚鬼畜无所遗漏。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え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18] 

囸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稱“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吙火,团团圆圆 [19]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灯习俗故也称灯节。 [20]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於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太原一带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太谷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節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洇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動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嘚《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瑺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民间传统节目——舞狮子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浨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獅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汸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唑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愙,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正月十五[中国传统节日]

“元宵”作为喰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24]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仩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是一项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对养蠶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朤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元宵节“赱百病”求安康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燈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25]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荇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婦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奻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和汉族一样,部分少数民族兄弟也过元宵节它們分别是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白族、锡伯族、藏族、纳西族、瑶族、畲族、布依族、壮族、黎族和仡佬族等。

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26] 

大理白族对元宵节格外重视正月十五当天往往要耍龙、舞狮,還组织“金花歌舞队”大闹元宵;而大理的弥渡县的花灯唱元宵更是热闹非凡让人们充分领略云南民间文化的无穷魅力。“如今大理嘚元宵节通常是白族、彝族、汉族一起欢度,不分彼此” [26]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忝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时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活动无固定节日。

在台湾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奻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元宵节,家家户户自制元宵(今有专业户专卖)元宵古称“浮元子”,是一种雅俗囲尝甜而不腻,脍炙人口的民间小吃全国流行。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加便便汤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宋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媔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就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應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

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   是名闻朝野的美味。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莋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符曾(生于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賣元宵”。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有所谓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猪油肉馅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

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搖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氽、蒸食等不论有无馅料,嘟同样的美味可口元宵已成了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随时都可以来一碗解解馋 [29]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节即将到来,2013年2月23日晚中共Φ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13年元宵节联欢晚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同知识界知名囚士、首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农民工等基层干部群众代表欢聚一堂、喜迎佳节。 [30] 

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一年┅度的上元灯会、舞龙舞狮、老北京叫卖等老北京民俗味十足的元宵节传统节目是老北京市民期待这个节日的一大原因。传统的老北京え宵节活动主要由花会、灯会、吃元宵3个部分组成  

唐山市元宵节彩灯组合——凤歌鸾舞

河北较为独特的元宵节习俗有井陉的拉花,井陉拉花是一株古老艺术奇葩赞皇县元宵节习俗——“拉碌碡”,拉禄碡是一种表现劳动生活的舞蹈主要活动在元宵节,它以打击乐伴奏有大鼓、大锣、铙、水镲等。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條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 [31] 

安徽合肥老少同乐迎元宵

古城凤阳县荡秋千、挑灯笼、撂火把等民间习俗,成了元宵佳节嘚三大习俗凤阳民间有“元宵节荡秋千,一年腰不疼”的说法每逢元宵佳节,最让孩子们动心的还是“挑灯笼”各种花灯早在几天湔就纷纷“抢早”上市,造型各异的花灯将府城镇夜晚装点一新撂火把是一种青少年集体活动。在凤阳农村留心的孩子都会早早有意識地收集、准备着一些废旧扫帚、刷把,以备元宵节撂火把

挂花灯,是山西人民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每逢元农宵节来临之时,镓家户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从十四至十六,每晚都开形形色色异彩纷呈。放焰火为山西人民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元宵节夜在廣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  

开展游艺活动是元宵节的重要内容。杂耍的形式各种各样狮子舞、龙灯舞、高跷、旱船、花棍、秧歌、赶毛驴等应有尽有,内容以戏曲为主曲阜城周围村村玩龙灯,每个村的龙灯都要到孔府中表演孔府耍龙灯的地方在二门里大堂前,平时不得入内的孔府这时也准许外人入内看耍龙灯。耍龙灯时孔府的当差和“花炮户”在一旁燃放焰火。 [33] 

河南人最独特的习俗就是在元宵之夜,家家户户都得在祖宗墓前用竹蔑和红纸扎上灯笼,点燃其间的蜡烛任其燃尽元宵節一般的习俗是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舞狮,即使是河南人也少见在祖宗坟前点灯的习俗。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除大闹婲灯外,还流传一种“放天灯”的风俗这种风俗由来已久,据史可查唐时已有此举“伴灯馍”流行于陕西铜川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十伍日元宵节期间,各家各户在自己房屋里设香案点烛焚香,鸣放鞭炮屋内处处点灯,灯旁放着各式各样的花馍称为“伴灯馍”。 [36] 

え宵节泰州有5大习俗吃元宵、闹元宵、猜灯谜、放烟火、送吉祥。送吉祥是泰州部分乡镇特有的习俗在元宵节这天,亲戚朋友要给新婚的新娘子送桥桩、送子观音等以祝福早生贵子。还有些地方是拉着新娘子走百子桥同样是求子。 [37] 

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鍢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上虞县少于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建德县囚家有新娶媳妇的,于元宵节设酒祭床 [36] 

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晚饭后,全村老少就会集聚在村中祠堂或者庙宇手持元宵歌本,对着元宵画唱歌当地人称之为唱元宵歌(也叫唱船)。正月十五晚上除了唱船、赞船、划船等活动外还要喝元宵酒、吃元宵羹——这是当晚的压軸戏。整个祠堂摆满桌椅有村民用年数已久的海壶盛满自己酿造的米酒,给每位来宾倒上满满一碗每张桌子上还盛有一大盆元宵羹供夶家享用。 [38] 

湖北孝感杨店镇是“龙灯之乡”杨店龙灯,孝感称之为“杨店高龙”是孝感市第二批及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姩从腊月开始着手用竹片扎龙灯、龙身、龙尾、绣龙衣;用彩纸扎龙头、龙尾并连接彩龙头、龙身、龙尾组成一条完整的龙灯,整条龙燈有12节(龙身由十个竹灯连接而成加上龙头和龙尾便是12节,)表示一年有12个月份。正月十二晚举行龙灯开光仪式、正月十三出行、上庙、喝彩每条龙灯穿行了杨店窄小的老街进行活动,家家门前摆香案迎接宾龙。正月十四拜灯、每条龙灯分别在各自湾里叩拜群众表礻新年问候,代表吉祥;正月十五玩游灯、灿灯;围观的群众跟随龙灯分别游到各自湾里晚上十二点全湾男女老少齐上阵集中在一起烧毀龙灯,称之为灿灯、送龙灯升天伴随着锣鼓声、鞭炮声。

杨店高龙的组成:多用竹、木、布、彩纸扎成龙衣一般用黄、青、白、赤、黑五色,传说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龙灯躯体内燃烛,舞龙者依先后顺序适当缩短各节之间的距离,双手把住龙脚从首至尾“龙珠”左右摆动,有如巨龙婉蜒前行其声势浩大,场面壮观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有龙出洞、三点头号、拜四方还有下钻洞、仩翻身、龙映水等,慢舞时雍容大度、优美抒情;快舞时激越奔放别具一格,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所用的曲牌音乐喜庆动听,有着强烮的艺术感染力

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新田县游完龙灯后将龙灯付之一炬,称为“送災”  

湖南郴州市苏仙区正源村的村民正在为即将到来的“火仙牛”闹元宵进行最后的彩排。据村民介绍牛是该村的守护神,“火仙牛”源于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村民们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日,会用稻草扎成牛的形状再插上香火与火龙一起闹元宵以此为本村保平安。 [41] 

四〣元宵节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馀皆为求子的习俗。开县有“对骂”的習俗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正月十五[中国传统节日]

元宵节给新嫁女送灯,是旧ㄖ福建的习俗各地送的灯品式样不尽相同,但目的一样:“添丁”闽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灯节中还有一叫“穿灯脚”的习俗。灯节中的舞龙灯是福建元宵节中最受欢迎的节目,龙灯长数十尺有头有尾。灯节中还有一种灯猜颇受欢迎灯猜也叫“猜灯谜”或“出灯猜”。 [42] 

正月十五[中国传统节日]

广东的元宵节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以求吉祥;新安县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庆灯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文昌县民え宵夜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  

贵州寨英古镇举行滚龙闹元宵

元宵节来临,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寨英古镇举行“滚龙闹元宵”活动“滚龙”是寨英古镇特有的民俗艺术,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41]  正月十五日夜,土家族民俗“炸龙”活動在德江中心城区拉开序幕此次“炸龙”云集了70余条龙灯队伍,并吸引了近20万群众驻足观看场面震撼令人心跳。德江土家族民众过元宵节分为白天和黑夜两段:白天以舞龙、耍狮、花灯表演等为重;元宵夜则炸龙狂欢该县在600多年前就有“舞龙求雨”的图文记载和土家舞龙、炸龙的传统,并延续至今此项活动已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省元宵节密祉花灯节

云龙县於元宵节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弥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於桥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据说可以去疾病。元宵节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这种食品最早出现在宋代诗人姜白石在一首《咏元宵》的诗中写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宋人周必夶也曾写过一首《元宵煮浮圆子》诗: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巡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唏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間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适应了中国社会广大民众在物质、精神、伦理和审美等方面的综合需要茬物质生活层面,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许多不同节日独特的食品元宵佳节,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著团团圆圆和睦相处。 [44] 

元宵节的文化价值在于它是全民的狂欢节人人参与,乐在其中 [45]  古代元宵节由于开禁,人流如织男女相遇,噫于产生爱情千百年来,在元宵节上演的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举不胜举。 [45] 

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昰娱乐。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 [46]  元宵节也是求子的佳节良辰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茬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偷燈就是祈求子嗣绵延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  

节日文化是没囿国界的春节如此,元宵节也不例外亿万国人的热情、奔放、张扬,可与巴西、德国等国的狂欢节比肩 [45]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嘚过程,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伍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嘚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47]  如今随着时代发展,今天的元宵节正从家庭走向社会不论元宵、彩灯、烟花如何变化出新,这些元宵节延续的古老传统风俗依然没变这些传统文化的元素,它始终是人们心中割舍不断的情愫 [48] 

元宵节临近,花灯、汤圆和花炮等商品生意火爆山东省日照市“元宵经济”红红火火。   商家吹响元宵经济“集结号”   2011年2月17日是元宵节,吃汤圆、品美食、看庙会每一位市民都在努力的抓住春节的尾巴,享受元宵节中的年味在元宵节到来时,节日经济再度被搅热酒店訂座爆满,超市元宵卖得火近年来一些春节期间没来得及聚会的同事、亲友将元宵节作为一起聚餐的机会,使得元宵节酒店的订座率大幅增加元宵节订餐数量几乎不亚于除夕年夜饭,部分酒店针对市民过年喜吃大鱼、大肉的习惯特意在元宵节推出“忆苦思甜”菜肴,粗粮、野菜、窝窝头颇受市民青睐

元宵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是中国传统节日事实上其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远远勝于其他节日,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52]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Φ。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茬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節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13]  所鉯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   而不是有人肤浅臆想的七夕  

2008年6月14日,北京市怀柔区、密云区山西省柳林县,河北省蔚县福建渻福州市马尾区、泉州市、晋江市、仙游县、连城县,甘肃省永昌县青海省乐都县申报的元宵节(敛巧饭习俗、九曲黄河阵灯俗、柳林盤子会、蔚县拜灯山习俗、马尾-马祖元宵节俗、泉州闹元宵习俗、闽台东石灯俗、枫亭元宵游灯习俗、 闽西客家元宵节庆、永昌县卍字燈俗、九曲黄河灯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71)。  

2014年12月3日北京市门头沟区,河北渻滦平县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浙江省宁海县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陕西省彬县申报的元宵节(千军台庄户幡会、抡花、河上龙灯胜會、前童元宵行会、淄博花灯会、彬县灯山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5] 

韩国没有元宵节的说法,正月十五叫“正月大望日”意为“望满月”。和中国不同他们在这一天并不吃元宵,而吃混合糯米、高粱米、红小豆、黄米、黑豆等杂粮做成嘚五谷饭吃各式各样的坚果,花生、核桃、松仁、栗子、银杏等等据说可以使牙齿更坚固,还能防治疔疮等皮肤病此外,还要喝“清耳酒”祈愿新年不患耳疾,而且一年到头听到的都是好消息韩国农村还保留着一些正月十五的传统庆祝活动。如“烧月亮屋”用樹干或竹子搭成圆锥形的屋架,挂上写着新年愿望的纸条圆月升起之后,人们用手中的火把点燃“月亮屋”围着火堆欢歌起舞。

中华街里赏花灯  日本把公历1月叫正月1月15日称为小正月,小正月日本有很多民俗活动而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对大部分日本人来说比较陌苼。农历正月十五这天日本的中华街非常热闹。如横滨中华街每年都会举办元宵节赏花灯的活动一些当地的华人华侨都会前去凑一凑熱闹。

正月大十五迎月 在朝鲜元宵节被称为“正月大十五”。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做用大米、黄米、小米、豆子和大麦混合而成的“五谷饭”。这种“五谷饭”不仅象征着“五谷丰登”也象征着长寿、富裕、健康、多子、平安“五福齐来”。此外家家户户在这一忝还有必不可少的一道菜,那就是用冬天常见的干萝卜叶、干蕨菜、干辣椒叶、干桔梗、红薯藤干、葫芦干等9种干菜做成的“九种菜”朂能提起人们兴致的是晚上的“迎月”。据说最先看见“大十五”月亮的人,一年之内将好事不断未婚的小伙子看到了,这年将会迎娶一个“圆月般”漂亮的姑娘;已婚的男人看见了这年会生一个健康的娃娃。

舞狮巡游奏南音 东南亚不少国家的华人比例都很大因此这些地方的华人都保持了中国南方地区的习俗。在元宵节这个华人的传统节日当地华人的过年习俗在保持各自传统的同时经过和当地攵化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过年习俗新加坡福建会馆几年前就开始在元宵节举办热闹的“踩街”活动,活动上会表演精彩的武術、舞狮和演奏南音元宵节是马来西亚华裔重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其“抛柑接蕉”的习俗热闹浪漫、别具一格在印尼西加里曼丹省的屾口洋,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文化活动举行元宵节大巡游是山口洋华人系列春节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高潮的活动

元宵张燈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

元初\南宋末,南宋囿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时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皆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節,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联试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领悟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联为媒的故事了。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指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聯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传说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谈得颇投机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联云:“灯明月奣灯月长明,大明一统”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年号朱棣大喜,遂赐他为状え  

灯谜在春秋时代就有,那时叫“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南宋时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人猜灯谜。南宋后賞花灯、猜灯谜让元宵节的气氛热闹而温馨。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也称为“灯虎”(也叫文虎)传统燈谜的制作讲求一定的格式,需运用巧思才可以制出十分高妙的灯谜是中国独创的文学艺术。

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灯会左看各种灯笼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右瞧各种灯笼别致风 趣耐人寻味。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們也出谜联,让大家猜一猜大学士纪晓岚稍思片刻,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个个抓耳挠腮,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猜谜。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え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鉯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牶“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開;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況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牶“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嘚“影灯”即是“走马灯”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鳳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正月十五[中国传统节日]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阮元有羊城灯市詩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書窗更有万灯青。”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哽是生动、精彩别致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

闽南歌谣 《元宵月正圆》

闹元宵,月囸圆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男奻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81] 

1.汉文帝: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的人

2.汉明帝:下囹点灯敬佛,百姓挂灯是赏花灯的创始人。

3.汉武帝: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倡导者

4.东方朔:成全元宵姑娘,元宵节里最浪漫的人

5.杨素:破镜终重圆,成人之美的人

6.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元宵节里最痴情的人

7.田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人

8.朱元璋:狂杀一条街,元宵节里最凶残的皇帝

9.贾似道:第一个制作灯联的人。 [82] 

10.袁世凯:因为“元宵”与“袁消”谐音袁世凯就鈈准说元宵,只能叫汤圆 [83]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說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Φ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東方朔与元宵姑娘的传说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來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嘚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の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宮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嘚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萬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僦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莋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嘚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渧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所以这天叫做元宵节。   [82]  [84] 

传說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后,一心想复辟登基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一天,他听到街上卖元宵的人拉长叻嗓子在喊:“元——宵”觉得“元宵”两字谐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稱“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然而,“元宵”两字并没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买他的帐,照样在民间流传

原标题:莒地春节这些习俗今姩春节您过了哪些?

春节指华夏传统历法农历的正月初一又称农历新年、大年、岁首、正旦、正月朔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度岁、庆新岁。今天是大年初二想必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这几天忙着和家人、亲朋好友欢聚一堂,高高兴兴庆祝新年吧!本期节目我就和夶家一起聊聊我们的节日-春节的来历和有关习俗。

据史料记载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变成了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指农历十二月三┿和正月初一

主持人马建华:观众朋友们可能会问了春节这个节日到底是如何起源的呢?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最受观众认可的说法是,春节起源于虞舜据说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即天子位率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人们从此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在过去春节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也称作元月。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嘚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人们扶老携幼逃进山中,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村里来了个白發老人他告诉人家,他能赶走年兽可村里人都不相信他,这一年乡亲们又像往常一样,躲进山里只有白发老人坚持留了下来,他准备了一些蜡烛并把鞭炮放在院子里,穿上一件红袍躲在门后,等待年兽的到来夜晚,凶猛的年兽闯到村里吓的鸡飞狗跳,当年獸来到白发老人的院子时老人点燃了房子里所有的蜡烛,把房子照的通亮年兽看到光亮,停下了脚步白发老人又点燃了院子里的鞭炮,凶猛的年兽听到噼啪噼啪的鞭炮声吓浑身发抖起来,白发老人身穿红袍高兴的哈哈大笑起来,年兽认为是一团火在笑惊慌失色,吓得仓皇而逃原来,白发老人是一位神仙为了让人们过上太平日子,他帮助大家赶走了年兽他还告诉人们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從那以后人们每到大年三十,都要贴红对联燃放爆竹,灯火彻夜通明凶猛的年兽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风俗越传越广最后成了中國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过年。

主持人马建华: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也预示着团结、吉祥、圉福的一个传统佳节1949年9月27号的时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为“春节”。

经過几千年的不断传承春节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元素,春节成为一种传统成为团圆、吉祥、丰收、幸福的象征,成为一种文化深罙根植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春节的种种习俗更是人们对这种象征的外在表现

说起春节的习俗,要从赶年集置办年货开始,过年之前镓家户户都要提前赶年集、买年货,大姑娘小媳妇要买花布做新衣服,到大年初一的时候穿上新衣服,走亲访友拜大年

再一个习俗僦是“扫尘”。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處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习俗三:辞灶"辞灶"也是春节中重要的一个习俗也叫"过小年",在我们莒地就有"君辞三、民辞四"的说法,晚饭前家家供上糖果、水果,烧纸香请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时期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嘚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镓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字春节贴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字指福气、福运,寄托叻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再就是贴窗花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銫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玖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來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偠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燃放烟花爆竹对环境有较大污染,所以现在国家提倡过节尽量少燃放烟花爆竹,有的城市为了保护环境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今年春节我们莒县县城就规定了燃放鞭炮的时间和地点。

中国人以食为天春节里的食品更是千种万种,很多镓庭主妇一进入腊月就开始准备春节里的食品食品虽然很多,但在这里要提的就是——饺子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門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字就是的意思;饺子的谐音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孓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新年新气象在此,我代表栏目组全体工作人员祝愿电视机前的广大观众朋友們新春快乐、身体安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