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注意事项》考生必看,高考期间家长对考生衣服怎么穿

  进入4月份,各类高招信息将陆续密集发布,考生和家长一定要特别关注。4月份都要关注哪些高招热点,最新盘点来了。

  高校专项计划报名;

  各省陆续公布2018年招生工作规定;

  2018年高校招生章程公布;

  2018年特殊类型学生名单公示。

  高校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招生学校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具体实施区域由有关省(区、市)确定。报考学生须同时具备下列三项基本条件:

  1.符合2018年统一高考报名条件;

  2.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在实施区域的农村,本人具有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

  3.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

  3月下旬,有关高校公布招生简章;4月上旬,考生需要在高校专项计划报名系统完成报名申请;详细信息请查看阳光高考信息平台2018年高校专项计划专题。

各省陆续公布2018年招生工作规定

  教育部已公布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各省市也将陆续公布本省今年的高校招生工作规定。招生工作规定是本省市高考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志愿填报、考试、录取、照顾加分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要求,是考生和家长必须了解的政策。

2018年高校招生章程公布

  根据教育部规定,高校都要制订本校的招生章程,经高校上级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公布在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公开平台上。2018年高校招生章程将于4月起陆续公布。

  招生章程是高校向社会公布有关招生信息的必要形式,其内容必须真实、准确、表述规范,且必须经高校的主管部门审核备案。高校的招生章程公布后不得擅自更改。

  招生章程是考生了解高校招生信息、招生办法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请考生和家长仔细阅读有意报考高校的招生章程。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咨询高校招办。

2018年特殊类型学生名单公示

  保送生名单、高水平艺术团名单、高水平运动队名单、自主招生名单、高校专项计划名单等均在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公开平台进行公示。

  目前,2018年保送生资格名单已经开始公示,其余名单也将陆续公示,请关注。

这些关键日期可要记好了

如何根据自己的考分情况

及各高校在湖北省的招生计划

这对考生及家长们来说是关键。

报志愿时,专业、学校、地域应该如何排列组合?

到底是重视专业,还是挑学校,

老师希望你报985、211或者是能上的最好学校;

父母希望你报省内或者离家近的学校,专业一定要选最热门的;

同学希望你跟他一起复读!

要知道,同一分数可以上不同的大学和专业,报志愿难就难在你有很多种选择。当然,同一大学的同一专业可以录取不同的分数。

高考录取时,一般情况下,同一所大学,录取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分差一般也在30分左右,排除热门与冷门专业的分差,即使是同一专业,录取分差常常也在20分左右。

对于同一个考生,在高考分数既定的情况下,能够报考哪些大学,最终被哪所大学录取,还是有很大弹性的。也就是说,同一大学,同一专业的同班同学录取分高低相差二三十分。平时的学习要想提高二三十分,是多么不易,高考时要想超常发挥,多得二三十分,是何等困难!通过自主招生,获得二三十分又是何等艰难。但是,报志愿,一念之间,稍不留神,已经到手的二三十分,就化为乌有了。

这就是考生和家长之所以要下大工夫,花大力气研究高考志愿的价值所在,换句话说,志愿报得好,等于多加二三十分。

高考报志愿非常难。分数高的,担心报低了吃亏;分数中等的,担心报高了落榜;分数较低的,担心最后没学上,真是各有各的难处。一般来说,志愿报得是否成功,也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示来表达:

志愿报得好=专业好+学校好+地域好+就业好

同样的高考分数,你可以选择学不同的专业,上不同的大学,到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就业前景。因此,报志愿时,专业、学校、地域应该如何排列组合?特别是当三者不可兼得时,应该如何取舍?哪个优先?这既是报志愿的重点,也是报志愿的难点。但这又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需要考生和家长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这里给考生和家长建议以下“四个优先原则”,仅供参考。

职业优先原则—职业理想明确的学生不妨考虑

适合职业理想明确的考生

此原则最适合那些职业理想非常明确的考生。例如就是想当老师、或医生、或会计、软件设计师……等等,那么报志愿就应该从这一职业出发。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的职业理想是中学英语老师,那么:

第一步,找出与这个职业直接对口的专业,即英语专业。

第二步,找出开设这个专业的学校。学校太多了,怎么取舍?

首先是用分数取舍,即重点关注自己的高考分数有可能达到的院校,包括那些可上可下的大学,除此之外,与自己分数不匹配的更高或更低的学校就可以不予考虑了。

其次是分类取舍,开设英语专业的大学很多,类别有师范大学、外国语大学、综合性大学等,请按照哪类大学毕业后更容易当上中学老师进行排序取舍。

如果考分足够高,直接报考提前录取批次的教育部所属的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这样,本科毕业后,就直接分配回生源所在地做中学老师了(具体见各招生大学的免费师范生招生简章及各省与考生签订的具体协议)

或者,分数能上“985”名牌大学的话,那么,就选你最喜欢的大学,报考与中学课程相关的专业,再努力考过教师资格证书,提高做教师的综合素质,毕业后也可以通过应聘的渠道当老师。现在,很多名牌中学也开始面向“985”等名校招聘优秀毕业生,但是,非师范名校毕业生当中小学老师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

如果你分数一般,只能上一本的省属大学,甚至是二本的学校,建议你报师范类,这样,离教师这个行业会更近些。

第三步,找出你所喜欢的未来就业或读书的城市。

第四步,通过优选,进行排列组合。职业——专业——学校——地域;或者职业——专业——地域——学校。最后,按照高考志愿表的要求,排列出学校的顺序和每个学校第二、三、四等其他专业的顺序填表即可。

—不适合职业理想不明确的考生

其实大多数考生,还没有明确的职业“脸谱”,没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那就先选择合适的专业吧。

专业优先原则,最适合以下学生

例如,就是喜欢数学、或物理、或外语、或经济、计算机……等等。那么报志愿时就要从这些学科相关的专业出发,在分数有可能达到的范围内,进行排列组合。如:专业——学校——地域——职业,再根据孩子其他方面的个人喜好,进行优选,最后,按照志愿表的要求,排列出学校的顺序和专业的顺序即可。

如果你的分数只是能考取一般应用型大学,特别是民办学院或者高职(专科),那么专业就比什么都重要了。第一,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第二,选择技能性强的,最好不选择没有门槛的专业。也就是说,当你毕业后求职找工作时,你的学校没有竞争优势,靠的就是这专业的一技之长了。

学校优先原则,最适合专业特长不明显的学生

此原则最适合那些专业特长不明显,什么专业都好,或什么专业都不太好的考生,其实,这样的学生是大多数。

—成绩优秀,没有弱科的考生

如果孩子的成绩优秀,没有弱科,总分能上名牌大学的话,那么报志愿时就要遵循学校优先原则。因为,社会上用人单位对毕业学校的评价,实际是有等级标准的,在招聘时,经常会有单位对毕业学校有硬性要求,越是人人都向往的单位,越是如此。

—成绩中上,各科均衡的考生

这样的考生,什么学科成绩都不突出,没有最强的,也没有最差的。往往什么专业都可以,那就把学校放在首位吧。

总之,本科是你的第一出身,一辈子也无法改变,因此需要倍加重视。当学校与专业不可兼得时,如果能上名校,专业可不必太纠结。因为,学什么不一定就做什么,即专业与职业并非一一对应。另外,你打算本科毕业就工作吗?这一切,上大学和工作后都还存在很大的变数。

在职业、专业、学校等方面

都无特殊要求,那就地域优先吧

在哪里上大学真的很重要!无论是文化底蕴,经济活力、政治视野、同学人脉、还是就业机会,大学四年绝对会影响你的一生。难怪莘莘学子对自己理想大学的所在地都有惊人相似的排序,

首先是北、上、广、深等国际大都市;其次是直辖市、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以及等非省会的如厦门、青岛等国内中心城市,还有西北、西南、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三是不发达的地区的省会城市及沿海地区的非省会城市;最后才是不发达地区的非省会城市。

所以,越是热点的地方,同类的专业和学校录取的分数就越高。因此报志愿时,专业、学校和地域三者都能兼顾、都能满意的考生实在是幸运的,但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三者是不能同时满足的,究竟该怎样取舍呢?还请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参考“四个优先原则”进行排序组合。

2017年在湖北招生的重点大学分数线

如何看懂高考一分一段表和位次?

考生个人位次是按照文科和理科两类考生予以全省排序,分别排定的全省唯一顺序号。

文科考生,包括文史类考生和艺术文考生,考试科目相同,为一类考生;理科考生,包括理工类考生、体育考生和艺术理考生,考试科目相同。

针对夏季高考,文科按照总分(含特征加分)、语文、文科综合、数学、外语;理科按照总分(含特征加分)、数学、理科综合、语文、外语的顺序依次比较,如果总分不同,则总分高的考生位次在前,如果总分相同,则比较下一科目,下一科目分数高位次在前,依此类推,如果考生所有科目完全相同的时候,则比较在编场时统一随机生成的考生随机码,随机码小者位次在前,也就是说随机码只有在考生所有科目成绩相同时才会用到。

成绩分段表是全省考生成绩的分布情况,它按照具体科类分别予以统计,每个科类的统计数据包含本段人数和累计人数。

成绩分段表与位次的对应关系可以这样理解:在成绩分段表中,文史和艺术文为一组,对应文科;理工、体育和艺术理为一组,对应理科。每组中不同科类同一分数的累计人数相加后形成位次去见,考生成绩对应的位次应在此区间之中。

某文科考生550分,考生通过公布的分段表发现文史类550分以上累计考生为10700人,如果考生位次在10700内,大家都好理解,如果位次大于10700,可能就会产生疑问。但通过全段分析可知,该文科考生位次因该是整个文科考生的排名,如果艺术文550以上累计考生为178,那么考生位次在10878以内都属正常。

如何为志愿填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一是搜集院校资料,了解招生政策,熟悉有关规定,了解院校招生章程;

二是查询有关院校、专业近几年在各批录取分数和录取考生的位次情况;

三是了解今年在本省市招生的学校、专业、人数;

四是了解自己平时成绩、模拟成绩在全省、市的位次;

五是了解本人体检结果,避开限报的学校、专业。

如何减少志愿填报的撞车现象?

一是考生应量体裁衣,根据自己高考成绩(或平时成绩、模拟成绩)的位次,对照往年各学校专业录取分数情况、位次情况;

二是注意填报时留有余地;注意体检结果,避开限报专业;

三是特别注意有的学校招生“大小年”现象,详细分析近年录取资料;

四是注意预报志愿后,考区、中学反馈的信息,如果出现扎堆现象,需要调整所报志愿。

如何避免高分低录甚至落榜?

1、实事求是,找准自己的位置;

2、所填志愿拉开档次;

3、冷门与热门学校专业相结合;

4、省内与省外院校相结合;

5、避开体检结果所限学校、专业;

6、各批次学校志愿、专业志愿填满,尽量服从专业调剂。

同意调剂专业是什么含义?

是否会被调到该校未在本省投放计划的专业?

由于考生填报专业志愿不均衡,专业录取生源冷热不均,有的专业出现计划空额,有的专业考生爆满。高校为完成国家招生计划,需要将志愿专业落选考生调拨到招生不满的专业。所以填报志愿时设计了“服从专业调剂”栏,由考生选择。

当所报专业(从第一个专业到最后一个专业)都无法录取时,考虑考生是否“服从专业调剂”。如果“服从专业调剂”,意味着该院校在本省该批招生的任何专业都可被录取,但不会被调到该校未在本省投放计划的专业。此时,如果还有专业可以调剂,则调剂到该专业录取,如果所有专业都已录满,则退档。如果不服从调剂的话,当所报专业都无法录取时,直接退档。

什么是学校分数级差?什么是专业分数级差?

学校志愿分级差是指录取非第一院校志愿考生时的分数差额。例如:某高校规定的志愿级差为20分,第一志愿调档分数线为600分,那么,第二志愿的调档分数线就为620分。第一志愿生源充足而且规定了志愿级差的院校,省招办按投档比例投完第一志愿考生档案,再按院校提出的志愿级差将第二志愿且分数在级差之上的考生档案投放给学校,由学校审核录取。在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模式的批次,不存在学校分数级差。

部分高校在分配专业时规定了专业级差,专业级差是指录取非第一专业考生时的分数差额。例如:某一学校规定专业级差为3分,学校在分配专业时,将第二专业志愿的考生成绩减去3分后,和第一专业志愿的考生一起排序确定专业。没有规定专业级差的学校,在分配专业时,有的采取专业志愿优先的原则,即首先满足第一专业志愿考生;有的采用分数优先的原则,优先录取分数高的考生。

何谓征集志愿?填报时注意什么?

征集(征询)志愿是指在每一批次录取结束之后,省级招办将录取未满额的院校和余缺计划数向社会进行公布,供尚未被录取并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选报。征集志愿填报须注意以下五点:

1.达到分数要求且未被录取的考生才能填报;

2.考生要注意及时了解省级高招办公布尚未完成招生计划院校的余缺信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填报,逾期则不能再填报;

3.参加征集志愿填报的考生按规定选报院校志愿;

4.考生选报征集志愿时要考虑避免再次出现“扎堆”落选的问题;

5.考生要谨慎选择,如考虑所报院校剩余的专业自己能否接受,一旦被录取就不能退档调换。

高校退档的主要理由:总分偏低;单科成绩低;身体条件受限;专业不服从调剂等。

为避免退档,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了解院校信息,特别是招生章程、近几年招生录取分数情况;

二是量力而行,切忌好高骛远,选报志愿留有余地,参考各校专业录取的平均分、位次。

三是严格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相关条款,选报志愿要避开不予录取的专业。

四是选择专业面要宽,尽量服从专业调剂。

填报志愿退档原因全面解析

往年录取时,退档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29个方面:

01 总分低,录取额满(仅限不实行平行志愿的批次)

02 所报专业已满,不服从调剂

03 相关科目成绩偏低

04 外语口试不合格(仅限有外语口试要求的专业)

21 超龄(仅限军公高校)

22 其他(需详细注明原因)

23 按高校规定的专业级差排序,分数低

28 综合成绩低(限综合评价招生试点专业和艺术类专业)

29 报考类别不符(限春季高考招生专业)

“平行志愿”是怎么回事?

所谓平行志愿,即指采用平行志愿录取投档,考生在同一位置所选的A、B、C、D等志愿之间是平行关系。即改以往的“志愿优先”为“分数优先”,将达到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的考生,按考生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由计算机对每个考生所填报的平行院校志愿,依次检索。

相对顺序志愿填报方式而言,平行志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志愿填报风险,但平行志愿同样存在一定的风险。

其一,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提档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05%以内,投档人数多于录取人数。

其二,由于考生对自身实力估计过高,高考成绩未能达到填报的所有平行志愿高校的投档线,根本不会被投档,录取与否也就无从谈起。

其三,考生虽然达到了学校的投档分,却没有达到所报的专业分,而又不服从专业调剂,那么将会被退档。

其四,各平行志愿高校间没有梯度,投档成功率会下降。

实行平行志愿后,考生投档后被退档的理由,主要是高考总分低、专业不服从调剂、单科成绩不符合要求、体检不合格等。退档后,考生只能参加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录取。

在凉城利川微信回复【高考志愿】即可查询高考填报志愿时间,还可快速进入高考填报志愿网站,亦可查询全国高等学校及学校专业!

这么好的东西记得一定要告诉朋友们

▌来源:凉城利川综合整理荆楚网、中国教育在线、网络

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文字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发布利川资讯/实事/娱乐/八卦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高考生家长陪考请勿闯进五大误区:总把关心放嘴边;一心盯着重点校;打击孩子自信心;孩子“全托”没我事;草木皆兵瞎打听。

   误区一:总把关心放嘴边

  家长们总是想让孩子无时无刻都感受到自己的关心,而这种关心除了生活上的照顾外,就是经常挂在嘴边的询问、叮嘱。家长们总想知道孩子在学校一天过得好不好、吃得好不好、成绩怎么样……殊不知,孩子在学校里紧张学习了一天,已经非常疲劳和烦躁,再听到家长的唠叨,情绪肯定更不好。

  解决方法:遇到大事要镇定,学会倾听,有时“不说”的效果要比“说”好很多。很多时候,孩子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教育者,而是一个倾听者,特别是在高傲复习的冲刺阶段,当孩子把话说出来以后,内心的压力和紧张情绪就能得到一定缓解。如果家长一定要“说”,那就说一些对孩子有帮助的话。比如,孩子现在面临哪些问题,能不能帮他找到解决方法。

   误区二:一心盯着重点校

  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孩子的考前焦虑情绪是受家长影响造成的。对于高考的重要性,其实很多高三学生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认识,所以谈不上紧张。倒是家长们,考虑到孩子今后的前途、发展,一心想让孩子考入重点高中,而忽略了孩子的智力和能力水平。家长们过高的期望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出现焦虑心态也就不可避免了。

  解决方法:要让孩子有个好心态,家长首先就得摆正自己的心态。高考确实很重要,但它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唯一一次机遇。家长应该对自己的孩子有合理的估价和正确的期望,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被重点大学录取,考不进清华北大,也不意味着就失去了美好的前途。当家长以一种宽容、宽松的心态看待高考、看待孩子的成绩,孩子身上的负担肯定会轻松不少。

   误区三:打击孩子自信心

  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自尊心,动辄就对孩子批评训斥,“你真笨、真没用”“就你这样的成绩,还想考重点大学”这类批评最容易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高考前就开始自暴自弃。

  解决方法:在高考冲刺阶段,自信心对于考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长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应该给予他们最大的信任和鼓励。即使孩子的成绩暂时落后,没能达到家长的期望,仍应给他们鼓励。多从孩子身上挖掘长处和优点,对于他们每一点的进步都及时鼓励和表扬。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慢慢建立起信心。

   误区四:孩子“全托”没我事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于是在考前把孩子送进“全托”辅导班,让辅导班的老师代替学校和家庭担负起辅导孩子学习和生活的责任。家长以为这是对孩子最好的安排,实际上,这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行为。这可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认为在自己人生最关键的时刻,没有感受到家庭的亲情和温暖,和父母疏离。而且,这种孩子升入高中后,因为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会对学习感到更吃力。

  解决方法:如果说高考是一道关,那么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闯关”。高考复习冲刺阶段,孩子的身心都很疲劳、脆弱、敏感,因此更需要家长给予亲情的温暖。因此,家长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应该抽出更多时间和孩子一起度过这段关键时期,和孩子一起在“闯关”中成长。

   误区五:草木皆兵瞎打听

  有些家长总害怕孩子如果不“补课”就不能取得好成绩,于是到处打听哪里有小班。这样盲目找家教的结果,往往扰乱了孩子正常的复习计划。

  解决方法:家长可以先向孩子了解一下,在复习中孩子存在哪些问题,需要什么帮助。然后,可以到学校向老师咨询学校的复习计划和节奏,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请老师“出招”,帮助找到解决方法。这种做法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漏洞,并及时有效地进行修正、弥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考期间家长对考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