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白头蛹病用什么药治什么病?

以下是针对蜜蜂常见病的防治处理介绍,供大家参考:

(1)中蜂囊状幼虫病的防治:

症状:大幼虫死亡,30%死于封盖前,70%死于封盖后,发病初期出现“花子”,接着即可在脾面上出现“尖头”,抽出后可见不甚明显的囊状。体色由珍珠白变黄。继而变褐、黑褐色。封盖的病虫房盖下陷、穿孔。虫尸干后不翘,无臭,无黏性,易清除。

①预防:选育抗病品系、控制病群相互传染、蜂箱巢脾消毒,换王等。

②治疗:痹蜂康为纯中药内服剂,每小袋可治蜂20脾蜂。半枝莲、五加皮、板蓝根、金银花各25克加水煮煎,浓缩后配糖水傍晚喂蜂,每剂药可喂蜂40脾,喂至不见病虫为止。

(2)欧洲幼虫腐臭病:

欧洲幼虫腐臭病是一种蜜蜂幼虫病害,目前广泛发生于世界几乎所有的养蜂国家。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韧在广东省首先发现,60年代初南方诸省相继出现病害,随后则蔓延全国。该病害不仅西方蜜蜂感染,东方蜜蜂特别是中蜂发病比西方蜜蜂严重得多。

症状:欧幼病一般只感染日龄小于2d的幼虫,通常病虫在4~5d死亡。患病后,虫体变色,失去肥胖状态。从珍珠般白色变为淡黄色、黄色、浅褐色,直至黑褐色。刚变褐色时,透过表皮清晰可见幼虫的气管系统。随着变色,幼虫塌陷,似乎被扭曲,最后在巢房底部腐烂,干枯,成为无黏性,易清除的鳞片。虫体腐烂时有难闻的酸臭味。

①预防:选育对病害敏感性低的品系、换王,打破群内育虫周期、病箱严格消毒。

②治疗:蜂洁为新型杀菌消毒剂,用蜂洁治欧幼病较好;亦可用链霉素糖浆喂病群,但易造成蜂蜜污染。

巢虫是蜡螟的幼虫。危害中蜂主要是大蜡螟和小蜡螟的幼虫。一年发生3—4代,幼虫期50天左右,每年6—7月巢虫危害猖獗。

l、经常清扫蜂箱,清除残渣残屑。

2、蜂多于脾或蜂脾对称,使巢虫无法爬上巢脾。

3、发现有白头蛹,提脾抖去蜜蜂,放在太阳下照射3-5分针,巢虫见光即爬出然后消灭之。

4、把无蜂的巢脾,放在空箱内,定期用硫磺熏杀。

本网通过介绍:蜂针疗法(相关资讯关注官网: )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的突出贡献,希望为大众提供实用、便捷、经济、效果绝佳的实用知识,让蜂针疗法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多更大的奉献。

本网为您专业提供自然疗法“蜂疗”对各种疾病的临床研究与应用,在此提醒广大网友,蜂疗是有一定风险,请务必在专业蜂疗人士的指导下接受蜂疗。

1.本网收集的资料仅供患者与家属了解疾病与基本治疗原则、方法,具体治疗应遵医嘱。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2、[39蜂疗网]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39蜂疗网”。媒体合作请联系:010-

本文来源:39蜂疗网 ( 编辑:吕旭)

  中华蜜蜂,又称中华蜂、中蜂、土蜂,是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是中国独有的蜜蜂当家品种,是以杂木树为主的森林群落及传统农业的主要传粉昆虫。中华蜜蜂体躯较小,头胸部黑色,腹部黄黑色,全身披黄褐色绒毛。中华蜜蜂飞行敏捷,嗅觉灵敏,出巢早,归巢迟,每日外出采集的时间比意大利蜂多2~3小时,善于利用零星蜜源,采集力强、利用率较高、采蜜期长及适应性、抗螨抗病能力强,消耗饲料少等意大利蜂无法比拟的优点,中华蜜蜂非常适合中国山区定点饲养,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  中蜂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主要有欧洲幼虫腐臭病、中蜂囊状幼虫病和蜂蛹病。

  • 欧洲幼虫腐臭病的症状及治疗  欧洲幼虫腐臭病,简称欧幼,发病初期幼虫由于得不到充足的食物便改变它们原来在巢房中的自然姿态,有些幼虫卷曲呈螺旋状,有些虫体两端向着巢房口或巢房底,还有一些紧缩在巢房底或挤向巢房口。病虫失去珍珠般的光泽,虫体浮肿、发黄,体节逐渐消失,腐烂的尸体稍有黏性但不能拉成丝状,具有腐臭味。

  • 由于欧洲幼虫腐臭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疾病,所以使用抗生素类的药物均具有一定的效果,如青霉素和链霉素,对欧洲幼虫腐臭病均具有很好的效果。  治疗欧幼可以每次每脾使用成人用量的20分之一的青霉素,兑在糖水里对蜜蜂进行饲喂,每日饲喂一次,饲喂3-5次既可治愈,具体次数依据实际治疗情况而定。

  •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症状及治疗  中蜂囊状幼虫病,简称中囊病,部分地区也称烂子病,尖头病,发病初期出现“花子”,接着即可在脾面上出现“尖头”, 体色由珍珠白变黄。继而变褐、黑褐色。尸体不腐烂,无粘性,也无臭味,而只是表皮增厚,变得粗糙,里面充满颗粒状液体,若用镊子夹出时,则形成“嚢状”。

  • 中蜂常见病害中中囊病对我国中蜂养殖业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经常造成逃群、灭群,对蜂群造成毁灭性打击,早期蜂农经常使用换脾,换王,断子的方法来进行预防和治疗,但是没有明显的效果,给蜂农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但近年来有研究机构通过对中蜂囊状病毒的分析研制出中囊抗体,大多数蜂农使用后反应效果很好。

  • 蜂蛹病的症状及治疗  蜂蛹病又称死蛹病、也有部分蜂农称白头蛹(白头蛹为表现症状,造成原因可为巢虫,也可为蜂蛹病,但巢虫造成的白头蛹通常在一条线上,蜂蛹病造成的白头蛹则表现为“插花子脾”),  患病蜂群常出现见子不见蜂,造成蜂蜜产量明显降低。在蜂巢外观察时可见工蜂表现疲软,出勤率降低,蜂巢外可见到被工蜂拖出的死蜂蛹或发育不健全的幼蜂,打开可疑蜂巢,提取出封盖巢脾,抖落蜜蜂,若发现封盖子脾不平整,出现有巢房盖开启的死蜂蛹或有“插花子脾”现象,已长出四肢及头部的白头蛹出现,即可确定该蜂群患有蜂蛹病。   

  • 蜂针对蜂蛹病的治疗,可使用环丙沙星或者诺氟沙星进行治疗,每脾蜂每次使用成人用量的1/10-?1/12,兑在糖水里对蜜蜂进行饲喂,每日饲喂一次,饲喂3-5次既可治愈,具体次数依据实际治疗情况而定。 

  • 保证蜂多于脾和蜂群群势可以有效的预防养蜂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图:巢虫图片,蜜蜂巢虫图片,棉虫图片

如图:被巢虫危害的蜂蛹死亡后,蜜蜂会啃开蜂蛹的封盖,我们就看到了蜜蜂的死亡幼虫白头蛹图片,被巢虫危害造成的幼虫病是典型的成带状和线状的白头蛹

如图:在被巢虫危害的蜂脾上找到巢虫,然后用镊子夹出来图片,清理蜂脾上的巢虫。这个蜂脾是巢虫危害严重后,蜂脾上被巢虫吐了很多棉花一样的丝网

巢虫是蜂群的主要敌害之一,一年四季均可为害,特别是炎热的夏季为害更为严重。巢虫是蜡螟的幼虫,常见的有成虫和幼虫2种。成巢虫体长3cm左右,幼巢虫2cm左右。巢虫繁殖快,卵和幼虫生活力很强,危害性极大。主要危害弱蜂群,并在巢房底部吐丝作茧,在巢脾中打隧道蛀坏巢脾和在巢脾上蛀食蜡质,并伤害蜜蜂幼虫和蜂蛹。被害蜂群轻则出现秋衰,影响蜂蜜的产量和质量,重者可致蜜蜂弃巢逃走,造成损失。故在蜂群度夏期间,务必做好对巢虫的预防和杀灭工作。

1.抓好蜂群的饲养管理,增加蜂群对巢虫防御能力

由于巢虫主要为害弱蜂群,因此,要在夏季到来时管理好蜂群,使其由弱群变为强群,增强其防御巢虫的能力。

2.抽掉旧巢脾,减少可能诱发巢虫的环境

在夏季要抽去旧巢脾,使其蜂脾相称,蜜蜂集结护脾,抵御巢虫危害。旧巢脾抽出后应及时化蜡,不可长时间放置,以免造成巢虫危害。

3.培育强群增强蜜蜂对巢虫抵抗力

巢虫为害的主要对象是弱蜂群。如果能培育出强群,就可大大增强抵抗力,防止或减轻巢虫为害。要及时合并弱群。

4.清洁蜂箱让巢虫没有发展空间

做好巢箱的清洁卫生,要经常打扫蜂箱,及时清除箱内的蜡屑和残渣,消灭巢虫孳生地,给蜜蜂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贮藏巢脾要封严,并定期用药物熏杀。

5.杀灭巢虫发生巢虫病害后的处理方法

一旦发现巢虫为害,要及时杀灭。方法:①抽出被害的巢脾,找出蛀道,用镊子顺着蛀道夹出巢虫。②将巢脾放在阳光下晒15~20分钟,待巢虫爬出来时将其消灭。③将受害巢脾集中起来用硫磺粉熏杀或用10%的盐水灌脾,1小时后抖出巢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头蛹病用什么药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