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解痉汤治面部痉挛不治面肌痉挛啊!?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提示该问题下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面瘫是很复杂的病,只要对症了,就有效果,可以试试。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提示该问题下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内容来自作品名称 红楼梦 外文名称 The Story of the Stone 作品别名 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金玉缘 创作年代 清代 文学体裁章回体长篇小说 作 者 原著:曹雪芹(清);续书:无名氏,程伟元、高鹗整理 初版时间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 章回数目 120回 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 文学地位 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中医专治白癜风 牛皮癣 湿疹 荨麻疹 皮炎 疱疹 黄褐斑 痤疮 雀斑等各种顽固性皮肤病 ,电话 ,青岛峰山路32-3号广博社区门诊。
中医专治妇科 男科 肿瘤 不孕症 老胃病 气病 顽固性失眠 抑郁 神经症等疑难杂症,电话 青岛峰山路32-3号广博社区门诊

中风先兆头目眩晕 滋补肝肾法

  证见头目眩晕,头摇肢颤,健忘,腰膝酸软,肢端麻木,步履乏力,或盗汗,遗精滑泄,耳鸣,脱发,五心烦热,眼睛干涩,视物昏花,口干,尿黄便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偏阳虚者,则畏寒肢冷,面色白光白或黧黑,少腹拘急,四肢不温,大便稀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肾经不足,无以生髓以充脑,脑海空虚,故头目眩晕健忘;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经不足,骨骼失养,故腰膝酸软,步履乏力;肾经亏虚,虚则生热,热生风动,故肢端麻木,头摇肢颤;肾精亏损,封藏固摄失司,故盗汗或遗精滑泄。肾开窍于耳,肾精不足,故耳鸣;肾其华在发,肾精亏损,故其发易脱。肝肾同源,肾精亏虚,可致肝血不足,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孔窍失养,故眼睛干涩,视物昏花。肾精不足,虚热内生,故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尿黄便干,舌红无苔,脉细数,诸征皆现。治宜滋补肝肾,息风止痉。方选左归丸,方宜重加黑豆,口干者加沙参、麦冬、天花粉;五心烦热者加知母、丹皮;头摇肢颤者加天麻、木耳、地龙、全蝎、白僵蚕、蝉蜕;盗汗、遗精滑泻者,可酌加龙骨、牡蛎、浮小麦、五味子、益智仁、金樱子、桑螵蛸;耳鸣、眼干涩、视物昏花者加白蒺藜、菊花、桑叶、蝉蜕;偏于阳虚者,可酌加仙灵脾、仙茅、淫阳藿、巴戟天等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功。

  朴某某,男,57岁。2007年7月11日初诊。有饮酒之嗜好,更喜食辛辣。自述因一次饮酒过量,曾昏睡一天,醒来后出现头目眩晕,腰膝酸软,乏力,步履如踏棉絮之感,继而上肢麻木,手颤,盗汗,五心烦热,眼睛干涩,视物昏花,诸症蜂起。曾于某医院做理化检查,未现确切异常。当地医院诊为“脑梗死”,静点扩张脑血管之剂治疗,疗效不显。顽疾绵绵,经治数月毫无起色。刻诊:形体消瘦,诸症不减,口干,大便干燥,小便赤黄,舌质红,无苔,脉细数。此乃阴虚风动,血虚生风之疾。治宜滋补肝肾,息风止痉,予熟地30克,生山药35克,枸杞子15克,山萸肉25克,龟板胶6克(烊化),鹿角胶6克(烊化),大黑豆50克,沙参20克,麦冬15克,天花粉35克,龙骨35克,牡蛎35克,浮小麦40克,麻黄根20克,五味子10克,甘草10克。5剂,水煎,早晚温服。嘱戒酒、禁辛辣之品。

  药尽5剂,口干大减,大便已转正常,盗汗消失,热减,患者信心大增。上剂去浮小麦、麻黄根、五味子,先后增减天麻、木耳、白蒺藜、菊花、桑叶、蝉蜕及虫类诸味,并嘱其常服用牛脊椎骨加木耳、天麻所煮制之牛骨汤。20余诊后,诸症消失,调其饮食起居,以善其后。

  按:该患素体阴虚,且喜食辛辣,更有饮酒之嗜好。酒乃“纯阳毒物也”,与火同性,其味辛甘,升扬发散,其气燥热,热伤阴耗血。本乃阴虚之体,再逆其行,复伤其阴,而致阴虚之极风动,血虚之极风生,诸症蜂起,其势危极。药用左归丸,取其“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意,药取龟鹿二仙胶,益肾补精填髓;大黑豆其形类肾,色黑通肾,乃肾之谷,平补肾阴,润肾燥,止盗汗,益血虚肝风内动之疾。沙参、麦冬、天花粉性甘寒,以养阴清热;龙骨、牡蛎、麻黄根、浮小麦、五味子养阴潜阳,安神清热,涩精止汗。首诊得效,继而加天麻、木耳、白蒺藜、菊花、桑叶、蝉蜕诸品,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平息肝风。小用虫类诸品之量,搜剔经络,息风止痉。牛脊椎骨内有髓,《本经》言牛髓其性“甘、温、无毒”,“补中,填骨髓,久服增年”。佐以天麻、木耳煮之为羹,非但为珍馐美味,更乃平肝风,止拘挛,利腰膝,填骨髓,强筋骨,润泽枯槁之良药。缓而图之,渐求其功,阴平阳泌,其证乃愈。

  笔者介绍之四法,为临床治疗中风先兆证较常用的治疗方法。此证多为本虚标实之疾,但临床也常见到虚实转化,或出现虚实夹杂的证候,而瘀血内阻,往往会出现在各个证候之中。故临证必须具体分析证候的变化,若证中兼瘀,必须小量佐以虫类诸品,因证制宜,巧妙变通。

 多用于形体素弱之人,证见头目眩晕,面色不华,气短乏力,或时觉气不足以息;自汗、心慌、口角流涎、语言謇涩,或口眼歪斜;半身汗出,肢体麻木,或半身麻木;舌质淡红,或有瘀斑;脉细弱无力,或细涩。张介宾云:“无虚不能作眩。”此证多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阳气虚衰;饮食不节,或忧思劳倦,损伤脾胃,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以生气血;或久病不愈,耗伤气血,而致气虚血瘀所致。治宜益气通络,活血化瘀,方宜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肢体或半身麻木者加水蛭、蜈蚣、全蝎、土鳖虫、木耳、桂枝;语言謇涩者加菖蒲、远志;口角流涎者加白术、白豆蔻;心悸而心阳不足者加龙骨、牡蛎、桂枝、炙甘草;下肢痿弱无力者加熟地、山萸肉、桑寄生、川断、牛膝等。

  张某某,男,55岁。2007年12月6日初诊。形体素弱,且有胃痛旧疾,近因劳作汗出后,而感气短乏力,头目眩晕,心慌气促,继而口角流涎,半身麻木,肢冷。经某医院脑CT检查,颅内CT平扫,未见确切异常。入院治疗2周,静点扩张脑血管,抑制血小板凝聚,改善脑循环之剂,疗效不显。刻诊:形体消瘦,乏力,自汗,心悸,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弱无力,血压:100/60mmHg。治宜益气温阳,活血通络,方予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10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桃仁6克,红花6克,地龙10克,白僵蚕10克,全蝎2个(冲服),木耳20克,白术15克,白豆蔻15克,桂枝12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5剂,水煎早晚温服。

  药尽5剂,自感力增神爽,口角流涎,肢冷大减。因其心悸、自汗尚存,加龙骨35克,牡蛎35克,浮小麦35克,五味子10克。增“龙骨入肝以安魂,牡蛎入肺以定魄”,且龙骨、牡蛎之阖收之力,更能助浮小麦、五味子之益气收敛止汗,宁心安神之效。药尽5剂,口角流涎,心悸,自汗消失,其余症减。去龙骨、牡蛎、浮小麦、五味子,守方增减,10余诊后诸症消失,复健如初。

  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该患者先天禀赋不足,形体消瘦,后天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血无生化之源。且又强于劳作,大汗出,而虚其虚。气虚则清阳不升,故头目眩晕,气短乏力,汗出;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慌心悸;血虚风动,则半身麻木;苔脉、二便之征,皆为气血亏损之兆。方用补阳还五汤,重用秉性纯阳之黄芪,以补脾肺之气;黄芪伍以当归,更得阳生阴长,益气生血之功。当归、赤芍、川芎、地龙、桃仁、红花小用其量,意取活血以通脉络之效。诸药相伍,乃为益气温阳,活血通络之剂。二诊更加龙骨、牡蛎、浮小麦、五味子以安魂定魄,宁心安神。药证相符,守方增减,深中肯綮,故10余诊后,患者复健如初,已若常人。

中风先兆证 平肝息风法

 编者按:中风先兆证,系指中风发病前,病人间断出现的头晕、目眩、头疼、肢体麻木、肌肉?  动,或一过性语言不利等前驱症状。清代医家王清任,在其所著《医林改错》一书中,专篇详细论述了三十四种中风先兆症状,并强调“因不痛痒,无寒无热,无碍饮食起居,人最易于疏忽”。吉林省汪清县中医院张哲浩、刘宝恒根据自己多年临床实践,将本病治疗总结归纳为四法,今起本版将分4部分刊出。

  证见头目眩晕,头胀耳鸣,烦躁易怒,面红目赤,失眠多梦,口苦咽干,尿黄便结。舌质红苔黄,脉弦硬有力,寸盛尺虚。或见腰膝酸软、肢体麻木等症。《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风木之脏。此证多因性情急躁,恼怒太过,或情志不遂,忧思不解,致肝失调达,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伤阴,肝阴耗伤,肝失所养,肝阳上亢所致。治宜平肝潜阳,清热息风,方用平肝息风汤,药用石决明、钩藤、黄芩、龙胆草、夏枯草、生地、麦冬、丹皮、白蒺藜、菊花、桑叶、蝉蜕、牛膝、代赭石、甘草。手足麻木,筋惕肉?  者加地龙、白僵蚕、全虫、木耳;心烦失眠者加龙骨、牡蛎、炒枣仁、柏子仁、五味子。

  唐某某,男,汉族,56岁。2009年8月7日初诊。性格直爽,遇事急躁,易怒,近因生意经营不善而致心中常觉烦躁不宁,头目眩晕,头胀耳鸣,时觉脑中昏愦,肢体麻木,语言现一过性不利,口苦,咽干,目赤,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弦硬而数,血压:150/95mmHg。证属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脑CT提示:颅内CT平扫,未现确切异常。治宜平肝潜阳,清泻肝火,药投平肝息风汤。处方:石决明30克(先煎),钩藤30克(后下),黄芩15克,夏枯草15克,生地15克,麦冬15克,丹皮15克,白蒺藜15克,菊花12克(后下),蝉蜕15克,牛膝30克,代赭石30克,甘草10克。5剂,每剂水煎早晚温服,嘱其调情志,戒烟酒。

  药进5剂、头目眩晕,头胀,口苦咽干大减,大便已转正常;烦躁不宁消失,饮食知味,舌苔薄黄,脉弦数,血压:135/80mmHg。上剂减牛膝、代赭石,加白僵蚕15克,地龙15克,全蝎2个(冲服),黑木耳30克,每剂水煎早晚温服。上方随证加减,进药25剂,诸证消失,舌色淡红鲜明,苔薄白滋润,告愈。

  按:该患者因忧郁不解,肝失调达,郁而化火,致使肝阳上亢。其头目眩晕,头胀耳鸣,肢体麻木,语言现一过性不利,口苦、咽干、目赤,心中烦躁,小便赤,大便干结,苔黄,脉弦硬而数,皆为其征。方中石决明、钩藤平肝潜阳,清热息风;黄芩、龙胆草、夏枯草、菊花、白蒺藜、蝉蜕清泄肝火,平降肝阳;生地、麦冬、丹皮养阴生津,清热凉血;牛膝、代赭石镇冲降逆,引血下行;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伍,相得益彰,故进药数剂而收殊效,诸证得以缓解。继加虫蚁之属以搜剔经络,息风止痉;黑木耳民间常用以祛风通络,解痉息风。诸药合用,肝火得泻,肝阳得潜,阴阳调和,升降相因,其证乃愈。

  储菊花,女,74岁,2011年8月12日初诊。晨起即感右侧手足麻木,肌肤不仁,口眼歪邪,口角流涎,继之见半身不遂,肢体拘急,关节酸痛,卧床不起,舌苔薄白,脉象弦细。证由血虚气弱,络脉空虚,腠理不固,风邪乘虚侵入,夹痰浊流窜经络,故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络脉痹阻,气血循环不畅,故口眼歪邪,肢体拘急;肝肾阴虚,髓海不足,不能藏阴而以煦阳,内风旋炽,故而中风。疏方:山茱萸20克,石斛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8克,远志10克,天竺黄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2克,三七粉5克,赤芍10克,甘草10克,百合9克,防风10克。3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药后症状控制,精神略有好转,食纳转佳。上方去百合、防风,加桃仁8克、红花8克、地龙5克、丹参15克。6剂,水煎服。

  三诊:药后口歪已复,语言清利,无流涎。肌肤已无不仁,手能握物或上举,足可任地缓行100余米。以前方出入合入补阳还五汤数剂以善其后。

  按:方中大剂量山茱萸酸涩收敛,滋补肝肾;石斛却惊定志,益精强阴;麦冬味甘气平,能益肺金,味苦性寒,能降心火,体润质补,能养肾髓;五味子,酸敛生津,保固元气;阴复精存,风熄邪散。百合、远志、天竺黄宁心开窍;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三七粉、赤芍活血化化瘀;甘草、防风甘润缓急舒挛。全方共奏滋补肝肾,养血和营,祛风通络之功。二诊在一诊方中加入活血化瘀之桃仁、红花,益气之黄芪以增强活血通络之功。三诊以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善其后。此高年风中经络,仅服半月之药便取效,非此大剂滋补肝肾之法,不能建功。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病经过急性期的中西医救治之后,所遗留的程度不等的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等症状。中医药对中风后遗症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可减轻残疾程度,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的残存功能和潜在能力获得最大程度的发挥,甚至能完全康复。临床上可根据中风后遗症中不同主症进行选方用药。

1.半身不遂为主症:在硬瘫期属风瘫瘀血,脉络痹阻型者。可选用天麻钩藤饮合二陈汤加减治疗:天麻10 克,钩藤、白芍、丹参、桑寄生各15 克,石决明18克,茯苓、熟地各12 克,红花、清半夏各9克,陈皮、栀子各6克,生甘草3克,水煎分3次内服。在软瘫期属气虚血瘀,脉络痹阻型者。可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炙黄芪15-30克,赤芍、丹参、川牛膝各15克,当归12克,地龙、红花、清半夏各9克,陈皮、川芎、炙甘草各6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2.语言不利为主症:常选用解语丹加减:天麻、全蝎各10克,制白附子、木香、胆南星各6克,石菖蒲、制远志各12克,羌活9克,甘草3 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3.口眼歪斜为主症:常选用牵正散加减:制白附子、川芎各6克,白僵蚕12克,全蝎、独活、羌活各6克,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4.智力不同程度异常者:常选用具益脾肾,补脑益髓,化淤豁痰开窍功效的河车大造丸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紫河车、麦冬、龟版、桃仁各9克,桑寄生、制杜仲各15克,熟地、赤芍、天冬各12克,红花、川芎各6克,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尚文敏

  “脑血管疾病”在中医上属“中风病”范畴,其本病发生的病因主要以内因为主,内虚为本,加以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以致肝风、肝火內动,或痰湿、瘀血内阻而发病。

  对于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等属于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历代医家都较为推崇清代王清任根据”气虚血瘀“立论而创的补阳还五汤。笔者以为,在临床上,但凡见有气虚之象者,可投以益气之品,兼有血瘀者,则投入补阳还五汤不须多虑。

  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肌肉组织以及四肢百骸都要靠气血的营养以及流通才能使肌肉丰满,四肢活动有力、体健。故《经脉别类篇》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故脾运化功能失职,则气血生化不足;气虚无力,则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则发为血瘀。血亏虚则四肢百骸经络失去濡养,导致肢体拘急,瘫偏废不用。

  笔者在临床上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以“益气健脾,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为基本法则,灵活运用补阳还五汤合益气之剂八珍汤加减,并配合肢体康复训练,对于机体功能的恢复,确能收效。药用黄芪、熟地黄、白芍、川芎、当归、党参、白术、云苓、炙甘草、赤芍、桃仁、红花、地龙、桑螵蛸、桑枝、桂枝、佛手、鸡血藤等。对于伴高血压者加钩藤、天麻,夏枯草;伴高脂血症加首乌、菊花,泽泻,丹参、生山楂;伴手足浮肿加桂枝、泽泻;伴有腰酸无力加杜仲、怀牛膝、川断、狗脊;伴有失语者加天竺黄、菖蒲、远志。

  病例:李某,男,59岁,以“右侧肢体瘫痪一月余”为主诉入院,患者一月前曾患脑梗塞,遗留有脑梗塞后遗症,既往有“风眩”病史两年余,“高脂血症”病史一年余。患者平素嗜烟酒,喜食肥甘、腥辣香燥等肥厚之品,查体:体型偏胖,面色萎黄,舌质淡紫,舌苔白腻,脉细涩无力。根据患者舌、脉、症的表现,辨证为中风后遗症之中经络,属气虚血瘀型。

  由于患者病久气虚,气虚则血运行无力,迟滞而产生瘀血,瘀血阻塞经络,筋脉失养,于是肢体拘急,瘫偏废不用。治宜益气健脾,补气活血,化瘀通络。方用八珍汤和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黄芪120克,熟地黄20克,白芍15克,川芎12克,当归30克,党参30克,白术30克,云苓30克,炙甘草10克,桑螵蛸5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红花12克,地龙15克,桑枝30克,桂枝30克,佛手30克,鸡血藤40克,钩藤30克,天麻30克,夏枯草40克,首乌20克,菊花20克,泽泻10克,丹参30克,生山楂40克。水煎至400毫升,早晚分服。上方连进20余剂,诸症日渐好转,右手足能自行活动,握拳、举手抬足较治疗前大有进步。 

  叶泉,男,1950年出生。四川省德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四川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运用中药内服、外敷,针灸、理疗等方法综合治疗中风后遗症、风湿病、骨质增生症、周围神经性面瘫及中老年其他内伤疑难杂病。独著、主编、参编医著15部(本),发表学术文章70余篇,获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市级科技成果奖2项。

  组成  地龙60克,全蝎60克,炮山甲60克,黄芪90克,水蛭60克,土鳖虫30克,蜈蚣30克,蝉蜕30克,白花蛇30克,川红花30克,丹参90克,赤芍60克,三七粉60克,葛根90克,益母草60克,沙参60克,黄精60克,川芎30克,钩藤90克,天麻60克,茯苓30克,白芍90克,桂枝15克,石菖蒲15克,郁金30克,全当归60克,龙骨60克,牡蛎60克,炙甘草15克。

  功能  补益肝肾,养血熄风,化瘀祛痰,解痉除挛。

  主治  中风后遗症,证属肝肾不足,气血虚弱,筋脉失养,痰瘀内阻,风阳时扰者,症见中风(脑溢血、脑梗塞、脑血栓形成等)病急性发作半月或一月后,病情稳定,但却遗留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或肢体疲软无力,或僵硬痉挛,或麻木不仁,或抬举受限,或头时眩晕,甚或二便失禁,神识时清时昧等。

  用法  精选上药,各自烘干,研极细末,全部和匀,装瓶备用。每日3次,每次10克,熬水或加入米粉煮糊内服;亦可炼蜂蜜或白糖或黄糖等为丸,每次1丸(每丸内含原生药材10克),日服3次,用白开水送下。若病情较重者,药量可在此基础上每次增加30%~50%。1月为一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3天,一般服2~3个疗程。

  方解  中风一证,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表明它是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肝肾不足,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气逆血瘀。故针对此病机特点,以平肝潜阳,养血熄风,化瘀祛痰,解痉除挛为主要治则。方中以天麻、钩藤、龙骨、牡蛎平肝潜阳;沙参、白芍、黄精、地龙、炙草养血熄风;黄芪、当归、丹参、川芎、红花、益母草扶正化瘀;穿山甲、土鳖虫、水蛭、赤芍、三七活血破瘀;白花蛇、蜈蚣、全蝎、蝉蜕、葛根解痉除挛;桂枝、茯苓温阳除湿;菖蒲、郁金化痰开窍。

  加减  若气虚偏重者,可重用黄芪,再加入党参补益肺脾;肝阳偏亢者,加入磁石、赭石平肝镇逆;语言不利者重用石菖蒲,加入炙远志以祛痰利窍;口眼歪斜者重用蜈蚣,加入僵虫解痉化痰;津枯肠燥者加入玄参、麦冬、火麻仁以增水行舟;小便失禁者加益智仁、桑螵蛸补肾缩泉;头晕头痛,脉弦数而口苦,风阳复动者,选加菊花、栀子、珍珠母平肝熄风;兼有痰热者,加浙贝、竹茹清热化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者,重用当归,加入乌梢蛇活络祛风;肢体肿胀、心肾阳衰或脾虚湿阻(多见于兼有风湿痹证或心痹)者,选加熟附片、泽泻、薏苡仁或瓜萎、薤白温阳除湿化痰,若再兼关节疼痛而脉绌急者,重用地龙、川红花、当归,选加降香、姜黄、延胡索、制乳香、制没药养血化瘀活络,祛风除湿止痛;对肢体弛缓缓无力者,应重用当归、黄芪、川芎、白芍、肉桂等大补气血,温通血脉之品,而对挛缩拘急者,在此基础上应加入桑寄生、鸡血藤,并合参麦饮,重用止痉散(全蝎、蜈蚣)以滋阴潜阳,熄风止痉;腰膝无力,肝肾不足者,应重用黄精,加入杜仲、熟地、怀山药、枣皮、续断、怀牛膝补益肝肾;肌肉萎缩者可选加猪蹄筋、鹿角胶、阿胶、紫河车等血肉有情之品峻补精血;若偏瘫日久,虽加重活血药物而疗效不显者,应重用穿山甲、水蛭、土鳖虫,加入虻虫以增强破瘀通络之力。

  临床运用  该方可与其他内服汤药、针灸、按摩、功能锻炼等治法较长时间地配合、贯穿运用于该病治疗及预防中风后复中的多个时期。

多发性脑梗 病机与治则

  白某,男,76岁,2007年3月26日初诊。

  主诉:多发性脑梗,伴舌謇3月余。患者以重症肺炎,于2006年12月8日在某医院住院治疗20余日,咳嗽症状得以控制,但身体非常虚弱。出院诊断为:在临床治疗的研究上,一方面对中医治则进行了反复的验证,如有人对1002例缺血性中风分析,发现应用活血化瘀法则治疗,有效率优于其他中、西医药治疗的效果。另一方面,对方药进行了不断的探索、革新。近年来,对治疗中风有效方药进行了筛选和研究,包括水蛭、红花、川芎、山鸡椒、丹参等药物及温病三宝(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紫雪丹)、苏合香丸等。同时,在药物研究、剂型改革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另外,针灸在治疗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无论在穴位刺激的多样化,还是在临床疗效的客观化上,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中医辨治中风的机理研究上,早期多基于传统理论的阐述,近10余年来,已普遍采用多种现代先进指标,对中风的中医微观辨证的具体特点,中药对中风病人的作用原理,针灸治疗中风的机理等,都作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考察。如脑CT发现中经络、中脏腑的脑部病理性改变有明显差异,从甲皱微循环中观察到,有典型微循环改变的中风病。可分四种类型。又如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在治疗缺血性中风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解除血液流变性异常、改善微循环灌流、降低毛细血管脆性等作用。针灸也可明显提高中风患者的脑部血液循环,提高脑组织的氧分压,加强病灶周围的脑细胞营养,改善抑制的皮层状态,从而有利于瘫痪肢体及语言障碍的恢复。

中风的病因,通过现代医家的大量实践,已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中风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1.体质因素:通过对中风病人体质调查显示,阴盛阳虚者多见;2.年龄因素:以50岁以上老年人多见;3.情志因素:心理因素是中风的重要诱因;4.时间气候因素:如舌象调查发现,舌质以瘀者多见,舌谷以黄腻、白腻据多,表明本病多为瘀血、痰热。另外,出血性中风者多红线舌厚苦,缺血性中风者多青紫舌。而脉图表明,中风病人极大多数为弦脉,包括弦滑、弦细、弦数、弦实等。  

综合各家分型,可归纳为以下四型。 
  1.肝阳暴张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呕吐咂逆,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肢体震颤,筋脉拘急。舌红苔黄,脉弦数。
  2.痰浊内阻形体肥胖,胸腹痞满,神识昏蒙,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四肢不温,喉中痰鸣。舌质暗淡,苔腻,脉弦滑。
  3.气虚血瘀头晕心悸,面黄神疲,气短乏力一,半身不遂,舌强语赛,偏身麻木。舌胖淡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
  4.元气暴脱(亦称为正气暴脱)其临床表现为突然昏仆,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舌质暗紫,苔白腻,脉细弱。这是传统分型上的脱症,但中医证治的资料尚不多。

取穴:主穴:分二组。甲组:内关、水沟、极泉、委中、三阴交、尺泽;乙组:肩髓、曲地、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悬钟。配穴:分二组。甲组:吞咽困难加风池、翳风;手指屈曲不能加合谷;失语加金津、玉液;乙组:肢瘫加肩贞、后溪、风市、秩边、昆仑、丰隆;面瘫加颊车、地仓;失语加哑门、廉泉。中医中药秘方网搜集整理

操作:每次取一组,主、配穴对应选用。内关殖刺1--1.5寸,用提插捻转手法(泻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下斜刺5分,用雀啄法(泻法),至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三阴交,成45度角进针1—1.5寸,采用提插补法,以病人下肢抽动为度。极泉,直直刺进针1--1.5寸,提插泻法,至肢体连续抽动3次为度。尺泽、委中针法与极泉同。风池届风,快速捻转手法运针半分钟。合谷用提插泻法。金津、玉液以三棱针点利。第2组穴,针刺得气后,持续捻转提插2分钟,留针15~20分钟。每5分钟运针一次。亦可接通电针仪,以断续波,强度以病人肢体抽动并感舒适为度。每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

疗效;第一组针法称醒脑开宪法;适于脑出血恢复期及脑桎-塞任何一期治疗,共治疗671例,其中脑出血患者54例,基本痊愈28例,显效15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100%;脑梗塞617例,基本痊愈366例,总有效率为99.4%。第H组穴共治疗中风后遗症1013例,总有效率在83%--96.9%之间。

取穴:主穴:运动区、感觉区。配穴:晕听区、足运感区、语言2区。
操作:以主穴为主,语言不利加语育2区;眩晕加晕听区;下肢瘫痪明显加足运感区。患肢对侧取穴,足运感区针双侧,沿头皮进针至规定深度后,以每分钟200-250次频率持续捻转3-5分钟,留针15分钟,或接电针仪,以500-700次/分频率连续波刺激15-20分钟,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每日1次,15-20次为一疗程。  
疗效;以上法共治疗1805例,总有效率在93.4%--98 5%之间。

操作:取患侧为主,可配合健侧。先在穴区用点眼律或三棱针柄在眼周眶按压,寻得反应点(表现为酸、麻、胀、重或发热、发凉感),以左手指按压眼球,使眼眶皮肤绷紧,右手持32号5分针轻轻沿皮横刺或直刺,不用手法,留针5—15分钟。每日1次,15-20次为一疗程。
疗效:本法只限于缺血性中风的早期患者,肌肉肢体已变形者,疗效差。观察453例,总有效率为97%左右;  

组成:蝮蛇抗栓酶,每支含量0.25单位。
用法:第一周,以0.25单位加250毫升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日1次;第二周增至0.5单位加250毫升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亦每日1次,用药2-3周为一疗程。本药主要用于治疗脑梗塞病人。   
疗效:共治疗缺血性中风病人325例,基本痊愈71例,显效128例,有效84例,无效42例,总有效率为87.1%。 

组成:山鸡椒,每毫升含生药2克。
用法:肌肉注射,每次5毫升,每日2次,20天为一疗程,或静脉注射,幼毫升加等量10%葡萄糖注射液,每日1次;20夫为一疗程。本药亦主要用于治疗脑梗塞病人。    
疗效;共治疗缺血性中风病人118例,基本痊愈63例,显效25例,有效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2.4%, 

组成:磷酸川芎嗪,每支2毫升含40—50毫克。
用法:静脉滴注。每次以80-100毫克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滴注,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本药主要用于脑梗塞病人。
疗效:共治疗缺血性中风病人267例,基本痊愈蹬例,显效109例,有效55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92.1%。 

取穴:头部:感觉区、运动区、足运感区、语言区、百会;上肢:合谷、手三里、曲池、外关、养老、少海、肩贞、肩懦;下肢:足三里、丰隆、绝骨、殷门、委中、环跳、命门;腹部:气海、关元、神阙;背部:大推。
操作:急性期以头穴为主,行揉、点、按、推等法,然后在胚端穴位点按,操作时间各为5分钟。恢复期,亦无以同法推按头穴,接着个患者取仰卧位,用揉、滚法对上、下肢进行放松,点按俞穴,放松关节;再令其取俯卧位,施术于督脉及两侧膀俄经线,用掌根从大椎穴平推至骶部3-5遍,点按俞穴,最后用拍打法从上至下拍打数遍,时间15分钟。上法每日1次,20-30日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4天。
疗效:共治疗中风病人147例,基本痊愈57例,显效33例,有效4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3.2%。

功法:导引静坐法。导引用擦掌、熨目、按阳明、转耳轮、鸡天鼓、叩齿、鸣天鼓、擦肾腰、捶环跳、掌擦脸面、擦涌泉穴,共12法,视患者情况行之。静坐包括跌坐、立腰、垂廉、抵腭、咽津、调息、正念、内视八要点。导引每日上午行1-2次;静坐每日下午行1-2次,每次1小时。
疗效:以上法共治疗38例,基本痊愈22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4%。

急性脑出血病人应保持安静,尽量减少移动,头部放置冰袋,随时吸出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中风病人急性期均应加强护理,更换体位,防止肺部感染和褥疮。症状稳定后应逐步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包括被动运动和自主运动。同时要加强心理治疗,以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危急患者需配合西医药物及手术治疗。

(思睡、唤醒后能与人言)3分;迷蒙(嗜睡、呼之答不确切)2分;神昏1分;昏愦(神昏兼脱证)0分。②语言表达:正常4分;一般表达、命名不能3分;说话成句而表达不清2分;不能说单词、词组1分;语言不能或基本不能0分。③上肢肩关节:正常4分;上举全而肌力差3分;上举平肩或略过肩2分;上举不到肩1分;不能动或前后略摆动0分。④上肢指关  节:正常4分;手指分别动作有效而肌力差3分;握拳伸指2分;屈指、握不成拳、不会伸1分;不能动0分。⑤下肢髓关节:正常4分;抬高45度以上3分;不足45度者2分;摆动、能平移1分;不能动0分。③下肢趾关节:正常4分;伸屈自如、力弱3分;伸屈不全2分;略动1分;不会动0分。⑤综合功能:生活自理、自由交往4分;基本自理、尚有部分功能不全3分;部分自理、需人辅助、可行走2分;站立迈步、需人照料1分;卧床0分。中医中药秘方网搜集整理

(2)疗效评定;满分为28分,起点分不超过18分。基本痊愈:积分>24分;显效:积分增加超过10分;有效:积分增加超过4分;无效:积分增加不足4分或反而减少者;死亡。

治法: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处方:天麻10克,生地、赭石、草决明、石决明、丹参各30克,玄参、赤芍、全蝎、僵蚕各10克,牛膝、菊花各20克,蜈蚣2条。
加减:头痛眩晕加曼荆子;恶心呕吐加竹茹、储石;便秘加大黄、番泻叶。   
常用成方: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镇肝熄风汤等。

处方:半夏10克,橘红15克,茯苓15克,甘草5克,胆星、菖蒲各15克,白术12克。  
加减:痰涎壅盛加竹沥、天竺黄;眩晕加钩藤、菊花;舌红烦躁加鲜生地、沙参、麦冬。
常用成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导痰汤、涤痰汤等。

治法:益气活血,祛瘀通络。
处方:黄芪30-120克,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牛膝各10克,鸡血藤30克。    
加减:肢瘫重加桂技、杜仲;语表加富蒲、远志;纳呆加砂仁;痰多加瓜萎、陈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组成:黄芪20克,丹参15克,水蛭15克,川芎12克,寄生15克,杜仲10克,五加皮10克,黄精10克,灵芝6克,青皮9克,葛根15克,石菖蒲10克,赤芍10克,珍珠3克(冲),茯苓15克,红花10克;菊花10克,地龙15克,全蝎6克,白花蛇1条,胆星10克,海藻10克,白附子10克,黄连10克。
加减:风疾上扰,痰火搏结,去黄芪,加牛膝、川军;气血虚弱,经脉失养,加白术、人参。   
用法:水煎成500毫升,早晚两次服下,每日1剂;亦可共研细未,过100目筛,分装人胶囊,每日7.5--9克,分2--3次吞服。
疗效:本方主要用于缺血性中风,共治疗652例,基本痊愈256例,显效276例,有效102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97.2%。

组成:由动物类活血化瘀药物提取制成,配方从略。   
用法:每日3次,每次10毫升。口服,昏迷者可具饲。大便于结可加服大黄粉3克;痰盛加服竹沥水。    
疗效:共治疗180例,基本痊愈107例,显效38例,有效17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90%。脑血康具有增强吞噬细胞功能、促进血肿吸收、加速纤维蛋白溶解、改善脑部微循环等作用。   

用法:取请开灵注射液40-60毫升,兑八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28天为一疗程。
疗效:本药主要用于邪热、痰浊、瘀血等标实症状突出的中风急性期,不宜用于气虚、阳虚、脱症等。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Ⅲ例;基本痊愈32例,显效X例,有效36例,无效及死亡21例,总有效率为8L1%;治脑出血23例,基本痊愈7例,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及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91.3%。 

组成:丹药(系水银、火硝、皂矾、食盐炼制而成)50克,石青(白砒、硫磺炼制而成)25克,银翠(银块、石青炼制而成)156克,麝香25克,牛黄5克,羚羊角5克,熊胆5克,冰片5克,枣泥250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充分混合,以枣泥为粘合剂,研匀搓丸,每丸0.5克。以朱砂为农,装瓶密封备用。口服或鼻饲,每天2次,每次1丸,7天为一疗程。  
疗效:除脑水肿加甘露醇外,以本药治疗371例,基本痊愈171例,显效84例,有效90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93%。   

组成:全蝎、麝香、鹿茸、白花蛇、当归、川芎、赤芍、杜仲;防风、木瓜、天麻、桂枝、高丽参、马钱子、全瓜萎、枸杞等共30味。
用法:鹿茸切片油炸,马钱子沙炒去毛皮。余药按常规炮制。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炼蜜为丸,每丸为2.5克。每晚服3--5丸,最大量不超过7丸。如需白天服,以1、2丸为宜。妊娠、重感冒、腹泻及血压过高者禁用。2-3个月为二疗程。
疗效;共治疗300例,基本痊愈279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7.7%。 

用法:上药以1.5:2:3的比例进行粉碎、混合,加入赋形剂后压制成片,每片重0.3克。每日服3次,每次6片。
疗效:共治疗211例,基本痊愈97例,显效73例,进步5例,无效36例,总有效率为82.9%。

组成:系在大活络丸基础上减去21味药,增加三七等,共34味。配方从略。
用法:每丸重3克,1日2次,每次1丸,3个半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73例,基本痊愈79例,显效32例,有效5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3.1%。  

用法:马钱子按药材炮制规范加工。先将白花蛇和蜈蚣共研纫粉(以减少毒副作用),再与研为细粉的其他三药合匀,装入胶囊,每粒含药粉3克,贮瓶备用。于每晚睡前开水送服1-5粒。服后即卧床,切忌活动。应从小剂量开始服,服后肢体有蚁行、灼热或麻木感,均属正常反应。如无此反应,次日递增2粒,以后隔周递增1粒,连服90天,停服2-3月。 
疗效:共治疗100例,基本痊愈31例,显效38例,有效2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3%。 

包XX,女,64岁。1974年5月3日初诊。患者中风以后,半身不遂,口水流涎,语言蹇涩,尿多不禁,脉缓。宜益气通络。

处方:黄芪30克,地龙4.5克,炒僵蚕9克,当归9克;川芎4.5克,山萸肉6克,桃仁6克,红花6克,石菖蒲6克,赤白芍各6克。7剂。

于5月10日复诊。服后流诞见少,尿略减,半身稍能活动。原方再续:黄芪30克,当归9克,川芎4.5克,地龙6克,桃仁6。克,石基蒲9克,熟地12克,白芍12克,红花9克,萸肉9克,钩藤12克10剂。上方服完已能扶持起立,言语大致清楚。   

按:王清任补阳还五汤是治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的有效方剂。本病属气虚血滞,脉络瘀阻的症候,系本方之适应症。以黄芪补气为主,配合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等活血通络之品,使气足血行,脉络得通而获效。

中风用药,古今有所不同,分述如下: 

(1)对历代医家409首方中统计,中风用药333种,其中应用较为集中的药物:  

(2)对民国初年以前部分著名医家共23位的56则医案(实际统计51则)统计表明;用得最多的是甘草,其次依次为茯苓、人参、半夏、白术、陈皮、当归、生姜、黄芪、牛膝、竹沥、麦冬、熟地(10次以上)。

(3)建国后部分医家统计77例医案。用药221种,用得最多的是当归(50次),其次为白芍、钩藤、茯苓、甘草;半夏、牛膝、生地、菖蒲、地龙、黄,芪(30次以上)。  

由上可以看出,古代用药以扶正祛邪、补益气血、法风除痰为主。多用味甘之药,少用苦寒之晶,与受内虚邪中学说影响有关。民国初以前用药品种及使用规律大致与古方剂类似,以扶正祛邪为主,但顺气祛痰、养血熄风药物增加。建国后,在用药上则重视养血益气、平肝熄风。近十余年来,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急剧增加。曾对黄芪、当归、川芎、红花、赤芍、桃仁中所含的微量元素进行测定,发现含有铁、锰、铜、铬、锝等,对中风患者的微量元素失常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表明活血益气的药物对治疗中风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处方:羌活、乌药各100克,附子30克。共研细末,每次10克,早晚各1次。米汤水送服。服完1料为1个疗程。

功效:活血化瘀,扶正通络,治中风后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头晕目眩,肢端畏寒,脉沉者。

广东名医治缺血性脑中风方

处方:大黄5克(前3剂后下,以后同煎),水牛角18克,天竺黄10克,丹参、田七各15克,钩藤20克,红花8克,蜈蚣12克。

用法:日煎服1剂,连煎2次,煎得药液混和后分2次温服。

加减:热盛神昏谵语加石膏50克,黄连、莲子心各10克;头痛加杭白菊15克,蔓荆子10克;失语加地龙10克;偏瘫严重加桑枝30克,忍冬藤20克,虎杖12克。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活血通脉,祛痰通腑,熄风镇痉,镇惊安神。主治老年缺血性脑中风急性期,风、热、痰、瘀阻络型。症见面红.目赤,发热,烦躁,或神昏谵语,唇红,口苦口干,痰多色黄,大便结,小便赤,或失禁,吐语不清,口眼向一侧歪斜,肢体一侧偏瘫。舌红,舌尖边有瘀点或瘀斑,苔黄厚腻,脉弦数。

专家点评:水牛角清心平肝,清热凉血,熄风镇痉,《本草纲目》言其有“平肝舒筋,定风安魂,散血解毒”的功效,为方中君药,剂量宜大。大黄清热解毒,破积导滞,推陈致新,通利二便,调血脉,引痰、热、瘀从二便排出。丹参、田七活血散瘀止痛,《重庆堂随笔》言丹参“降而行血,血热而滞者宜之”。田七散瘀,消肿,定痛,《玉揪药解》认为其“和营,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天竺黄清热豁痰,凉心定惊,《本草汇言》说它是“豁痰利窍,镇惊安神之神药”。钩藤清热平肝,熄风定惊,《本草述》说它能有效“治中风瘫痪,口眼歪斜”。红花活血祛瘀,《唐本草》说其“善通利血脉,为血中气药”。蜈蚣祛风定惊,散结通络,《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其“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是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

河南名医治中风轻证(阴虚阳亢)方:
    处方:川牛膝、白芍各15克,丹皮、天麻、全蝎各9克,土鳖虫、菊花、乌梢蛇各12克,制何首乌、地龙各21克,珍珠母、鸡血藤各30克,甘草3克。
    功效主治:滋阴潜阳,熄风通络。用于治疗中风轻证,中医辨证属阴虚阳亢型。患者多表现为头晕头疼,不经昏倒,突然口眼歪斜,舌体不正,语言不利,半身不遂,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细数。
专家点评:本证为肾阴亏虚,肝阳上亢,肝动化风,风火上扰清窍,走窜经络,气血不畅所致。方中制何首乌、川牛膝、白芍、丹皮、珍珠母,滋阴清热潜阳;地龙、全蝎、土鳖虫、乌梢蛇、鸡血藤、菊花、天麻,熄风通络。适用于中经络的阴虚阳亢证及中脏腑的阳闭证所遗留的半身不遂等后遗症。如舌强语謇者,加节菖蒲、远志、郁金。如痰多者,加川贝母、天竺黄。

河南名医治中风轻证(风痰上逆)方:
    处方:白术、橘红、半夏、节菖蒲、黄芩各9克,茯苓15克,荷叶、鸡血藤各30克,地龙、木瓜各18克,泽泻、乌梢蛇各12克,蜈蚣3条,甘草3克。
功效主治:豁痰利湿,熄风通络。用于治疗中风轻证,中医辨证属风痰上逆型。症见头昏头沉,突然口眼歪斜,舌体不正,语言不利,痰涎较多,手足重滞,半身不遂,舌体不正,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沉滑。   
专家点评:本证系平素脾虚,痰湿内盛,郁而化热,复因一时将息失宜或情志内伤,导致心肝火盛,火动生风,风痰上逆,痰随气升,上扰清窍,横窜经络。方中白术、茯苓、泽泻、橘红、半夏,豁痰利湿;荷叶、节菖蒲、黄芩,化浊清热;地龙、鸡血藤、蜈蚣、乌梢蛇,活血通络熄风。故本方适用于中经络的风痰上逆证及中脏腑阴闭的后遗症。如因经络不通,水湿停聚,而出现头面部及四肢浮肿,可予泽泻、玉米须等渗湿利水消肿。若肝风上扰清窍,致头晕头痛难止,可加天麻、白芷、菊花等以平肝熄风止眩。中风本为虚中有实,实由虚致,到疾病后期气血阴阳亏虚之象益显,故常重用黄芪、党参大补元气,牛膝补肝益肾。

河南名医治中风轻证(气虚血瘀)方:
    处方:川芎、桃仁、红花、陈皮、枳壳、节菖蒲各10克,当归、川牛膝各12克,桂枝6克,赤芍、地龙各15克,丹参20克,黄芪30克,砂仁8克,甘草3克。
    功效主治:益气活血,透窍通络。用于治疗中风轻证,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型。症见头昏,突然口眼歪斜,舌体不正,肢体麻木无力,倦怠乏力,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弱或细涩。
专家点评: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配以少量活血通络之品,使元气大振,鼓动血行,活血而不伤血,瘀去络通,筋肉得养,痿废可愈。在临证上须根据气虚、血瘀的轻重程度,主证、兼证的不同进行药物配伍加减。经络瘀阻,肢体麻木不遂者,加用地龙、蜈蚣等虫类药,加强活血通络之功,严重者加用乌梢蛇、穿山甲等搜风涤痰。桂枝、桑枝,温经活络,善走肢体,牛膝强筋壮骨,滋肾平肝养肝,能引诸药下行,治足痿无力。节菖蒲除痰消积,透窍开音,对中风后言语、肢体不利均有良效。

药物与用法:茯苓100克,全蝎15克,僵蚕、郁金各50克。茯苓加姜汁1匙、竹沥1杯(100毫升)拌匀后晒干,与其他药一起共研细末。每次5克,  日3次,温开水送服,服完1料为1个疗程。

功效:祛风化痰,通窍醒脑,治中风后言语不利.头晕头痛。对其他脑部引起的言语不利,也有一定的效果。

  中风病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复发率都很高,不仅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振华根据历代医家不同见解,结合临床实践观察,积多年的临床研究认为,该病形成主要是内因为主,先由机体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再加上某些诱因而致气血逆乱,经络不畅而发病。其病理形成与心、肝、脾、肾有关,病变重的常波及有关脏腑,轻者仅限于血脉经络。因此,临床辨证常以中脏腑、中经络进行分辨。凡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继而出现偏瘫不语者为中脏腑;凡不经昏迷,突然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者为中经络。中经络在临床上宜分阴虚阳亢、风痰上逆和气虚血瘀3个证型论治。

  患者多表现为头晕头疼,不经昏倒,突然口眼歪斜,舌体不正,语言不利,半身不遂。舌苔薄黄,质红,脉弦细数。治以滋阴潜阳,熄风通络。自拟养阴通络汤:制何首乌21克,牛膝、白芍各15克,丹皮9克,地龙21克,全蝎9克,土鳖虫12克,珍珠母30克,菊花12克,乌梢蛇12克,鸡血藤30克,天麻9克,甘草3克。

  本证为肾阴亏虚,肝阳上亢,肝动化风,风火上扰清窍,走窜经络,气血不畅所致。方中制何首乌、川牛膝、白芍、丹皮、珍珠母,滋阴清热潜阳;地龙、全蝎、土鳖虫、乌梢蛇、鸡血藤、菊花、天麻,熄风通络。适用于中经络的阴虚阳亢证及中脏腑的阳闭证所遗留的半身不遂等后遗症。如舌强语謇者,加节菖蒲、远志、郁金。如痰多者,加川贝母、天竺黄。

  患者章某某,男,66岁。1991年4月26日初诊。

  患者于1990年7月5日因情绪激动加之饮酒过量,突发神志昏糊,肢体软瘫,语言不利,经CT诊断为“脑血栓形成”,曾在当地医院用西药治疗8月余。就诊时症见:右侧肢体无力,语言欠流利,头晕耳鸣。神志清晰,语言声低欠流利,形体肥胖,面色红。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

  患者年事已高,平素肝肾阴亏,复因情绪激动,饮酒过量,以致肾阴亏虚,肝阳上亢,肝动化风,肝风夹痰上扰清窍,走窜经络,气血不畅。中医诊断为中风(中经络),证属气阴亏虚,治以益气养阴,通经活络。处方:黄芪30克,党参20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制何首乌20克,枸杞子15克,山萸肉15克,黄精15克,郁金10克,节菖蒲10克,炮山甲10克,乌梢蛇15克,桑枝30克,地龙15克,鹿筋10克,蜈蚣3条,土鳖虫10克,甘草3克。12剂,水煎服。嘱加强肢体锻炼,情绪不宜激动,饮食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之品。

  1991年5月8日二诊:头晕耳鸣大减,言语较前流利,右侧手能伸开,足能抬举,精神饮食好,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上方显效,但脉象沉细,说明阳气亏虚,故原方黄芪加量至50克,12剂,水煎服。

  1991年5月21日三诊:头晕耳鸣基本消失,语言有力且流利,已经能自己行走,但觉右侧肢体无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肢体无力,舌淡脉沉细,乃气血亏虚之象,仍应以益气养阴,强壮筋骨为法,方中加西洋参6克,丹参15克,牛膝12克,鸡血藤30克。黄精性滋腻,土鳖虫有小毒,均不宜久用,故去之。12剂,水煎服。

  1991年6月4日四诊:右侧肢体较前有力,能自己上楼,语言流利,睡眠好,偶感头晕,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治以益气养阴,平肝熄风,强筋壮骨。在三诊方基础上去当归、乌梢蛇、桑枝、赤勺、蜈蚣、地龙,加丹皮10克,草决明15克,黄精15克,山楂15克,泽泻10克。12剂,水煎服。

  因患者去外地,半年后来信告知,上方随证加减治疗,共服100余剂,右侧肢体康复,无明显不适症状,病获痊愈。

经验方:千年健、川木瓜、当归尾、落得打、伸筋草、川芎各30克,忍冬藤、红花、地鳖虫各15克,丝瓜络12克。

用法:上药用干净纱布包好,放入1000毫升清水中煎煮50分钟,取药汁,将毛巾放入药汁中充分浸泡。治疗时先将药汁与毛巾加热,然后将毛巾敷于患处,湿度以不烫伤皮肤为宜。每次敷20—30分钟,每天2次,连用20天为1疗程。

疗效:本方治疗中风关节肿痛患者54例,显效36例,有效14例,无效4例。

中风又称为急性脑血管疾病,是一种非外伤性而又发病较急的脑局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神经性损害。因其发病急骤,故也称为卒中或脑血管意外。—般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属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范畴。临床表现为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并伴有口眼歪斜、舌强语管謇、半身瘫痪、牙关紧闭或目合口张、手撒肢冷、肢体软瘫等。重者可突然摔倒、意识丧失、陷入昏迷、大小便失禁等。中医学认为,脑溢血大体属于中脏、中腑范畴。脑血栓、脑栓塞为中经、中络范畴。乃因患者平素气虚血亏,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或招受外邪,或内伤七情而致病。

[配 方] 槐花6克。
[制用法] 开水泡。当茶饮。
[功 效] 预防中风。

2.牛胆汁绿豆粉汤防中风
[配 方] 牛胆汁120克,绿豆粉60克。
[制用法] 混合拌匀,晒干研细粉。开水冲泡,频服。
[功 效] 可预防中风症。

3.莲芯茉莉花茶防中风
[配 方] 茉莉花茶适量,莲子芯2克。
[制用法] 开水冲泡。频服。
[功 效] 可预防中风。

[配 方] 芹菜适量。
[制用法l将芹菜取汁。每次服1酒杯,每日3次,连服3-4日。
[功 效] 用治中风。

[配 方] 白鸭血2小杯。
[制用法] 每日服1次,早、晚饭前1小时饮服。
[功 效] 用治中风。

[配 方] 猪牙皂角6克,细辛1.5克。
[制用法] 共研细末。少许吹人鼻孔,即醒。如无细辛,皂角一味亦可。
[功 效] 用治中风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痰涎壅盛。

[配 方] 乌梅6克,冰片3克。
[制用法] 加水少许,捣烂,搽牙龈即开。
[功 效] 用治中风口噤不开、牙关紧闭、不省人事。

8.乌梅天南星粉治中风
[配 方] 乌梅6克,冰片1.5克,天南星3克。
[制用法] 共研末。搽牙齿。
[功 效] 用治中风口噤不开、牙关紧闭、不省人事。

[配 方] 皂角6克,细辛1.5克,白矾3 克。
[制用法] 共研细末。少许吹人鼻孔。
[功 效] 用治中风牙关紧闭、不省人事。

[配 方] 桑叶3—6克。
[制用法] 水煎服。日服2次。
[功 效] 祛风,安神。用治摇头不止、言语不清、口流涎水之摇头风。

11.冬麻子粥治中风偏枯
[配 方] 冬麻子30克,荆芥穗10克,薄荷叶6克,白粟米100 克。
[制用法] 先将芥穗、薄荷叶煎汤取汁,用此汁研麻子仁,滤过后下白粟米煮粥。空腹食之。
[功 效] 祛风,润肠。用治中风偏枯、言语蹇涩、手足不遂。

12.龟血炖冰糖治半身不遂
[配 方] 乌龟3只,冰糖5克。
[制用法] 将乌龟头切下取血,碗中放人冰糖隔水共炖熟。服食。
[功 效] 养血通脉。用治腰肌劳损,中风后半身不遂、四肢麻木。

[配 方] 大蒜2瓣。
[制用法] 将蒜瓣去皮,捣烂如泥。涂于牙根部。
[功 效] 宣窍通闭。用治中风不语。

14.黑豆膏治中风不语
[配 方] 黑豆适量。
[制用法] 将黑豆洗净,加水煮汁,煎至稠如饴膏状。用时先含于口中不咽,片刻后再咽下,每日数次不限。
[功 效] 除热、活血。用治中风不语。

15.古方“豆淋酒”治产后中风
[配 方] 马料豆、黄酒各适量。
[制用法] 将豆放入锅中炒焦,冲人热黄酒半杯。趁热服,服后盖被卧,得微汗则愈。
[功 效] 利水,祛风,活血,解毒。用治妇女产后中风之四肢麻痹、口眼歪斜。

[配 方] 细辛(又名杜衡)适量。
[制用法] 研为细末。吹人鼻孔。
[功 效] 用治中风不省人事。

[配 方] 当归、荆芥各等份。
[制用法] 炒黑,共研细末。每用9克,水1杯,酒少许,煎服。
[功 效] 用治中风不省人事、口吐白沫、手足拘挛、产后风瘫。

18.当归全蝎粉治中风
[配 方] 当归36克,天麻9克,全蝎去尾7.5克。
[制用法] 共研细末。日服2次,每服6克。
[功 效] 用治中风半身不遂。

19.陈艾木瓜酒治中风
[配 方] 陈艾、木瓜、酒、醋各250克。
[制用法] 加水煎汤。熏洗偏瘫部位,每日熏洗3-5次,不拘时洗。
[功 效] 用治中风半身不遂。

[配 方] 蛇蜕1.5克,黄酒120克。
[制用法] 用酒1杯,将蛇蜕点燃烧灰。用热黄酒调服。
[功 效] 用治中风牙关紧闭、两眼流泪、胡言乱语;产后风瘫。

[配 方] 羌活6克,煨干姜3克,黑芥穗15克。
[功 效] 用治中风牙关紧闭、两眼流泪、胡言乱语、产后风瘫。

22.穿山甲川芎汤治中风
[配 方] 穿山甲3克,川芎、当归、羌活各6克。
[功 效] 通络搜风止痛。用治中风四肢拘挛、半身不遂以及 类风湿、风湿性关节炎。

[配 方] 葱白适量。
[制用法] 煮葱白食之。
[功 效] 用治中风麻痹不仁者。

[制用法] 手拿鱼头,向上拖,左歪拖右,右歪拖左,视正即停, 否则,向反方歪斜。
[功 效] 用治中风口眼歪斜。奇效。

25.白附子全蝎粉治中风
[配 方] 白附子、僵蚕、全蝎各等份。
[制用法] 共研为细末。每服1.5-3克,开水冲服,避免风寒。
[功 效] 用治中风口眼歪斜。

[配 方] 大南星、生姜汁各适量。
[制用法] 将天南星研细末,生姜汁和匀,摊于纸上。左歪贴右,右歪贴左,正则洗去,免得其反。
[功 效] 用治中风口眼歪斜。

27.荆芥薄荷丸治中风
[配 方] 鲜荆芥、鲜薄荷各500克。
[制用法] 同捣绞汁,煎熬成膏,余渣取 2/3,份晒干研末,以膏和为丸。日服3次,每服4-6克。
[功 效] 用治中风口眼歪斜。

28.黄芪蜈蚣治疗脑中风
[配 方] 黄芪120克,赤芍、地龙各15 克,蜈蚣1条。
[制用法] 水煎口服,每日2次。
[功 效] 适于半身不遂兼有面色萎黄,肢体无力者。

29.四枝一皮汤治中风年久瘫痪
[配 方] 槐枝、柳枝、椿皮、楮枝、茄枝各500克。
[制用法] 煎水3大桶,大盆当洗,水冷添热,洗后覆被取大汗,禁风3-7日,如未愈再洗。
[功 效] 治疗年久瘫痪。

30.巴豆醋糊治疗脑中风昏倒
[配 方] 巴豆50克,食醋适量。
[制用法] 将巴豆研末,取药未约15克与食醋拌和,调成稠糊状,备用。用时取巴豆醋糊填脐孔中,上加薄姜片,放上艾炷,点燃灸之,至患者苏醒为止。
[功 效] 祛风通络,开窍。适用于中风闭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不开,手足厥冷,面目昏暗,两手握固,或大小便失禁。

31.黑豆独活汤治疗中风后遗症
[配 方] 黑豆100克,独活15克。
[制用法] 加水500毫升,煮至黑豆“开花”后,将独活洗净切片放人,小火再煮20分钟,去渣取汁,分1—2次冲酒服。
[功 效] 适用于脑溢血后遗肢体强直,瘫痪,活动不便,语言障碍。

32.鸡血藤稀莶草治疗中风
[配 方] 稀莶草、鸡血藤各20克。
[制用法] 水煎口服,每日2次。
[功 效] 适于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伴有手足麻木,肌肤不仁之患者。

33.人参附子治疗脑中风
[配 方] 人参、附子各10克。
[制用法] 水煎灌服,每日2次。
[功 效] 适于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张口伸手,二便自遗,肢体软瘫者。

34.太子参治中风后遗症
[配 方] 太子参30-50克,生水蛭15克,当归20克,川芎、川地龙、鸡内金各15克。
[制用法] 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
[功 效] 治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容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失禁。

35.黄芪治中风半身不遂
[配 方] 黄芪30-100克,当归10-15克,地龙、穿山甲、全蝎、僵蚕各10克,水蛭粉单包5克。
[制用法] 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每次前6味加水200毫升,文火煎煮,取汁100毫升,冲水蛭粉温服。
[功 效] 治中风病、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眼歪斜。

36.白芍治脑血管疾病
[配 方] 白芍60克,桃仁、生甘草、当归、赤芍各10克,生地 20克,全蝎3克,蜈蚣1条,木瓜12克。
[功 效] 治脑血管病恢复期,半身不遂、肢体僵硬拘挛。

37.马前子炙治脑出血后遗症
[配 方] 马前子炙、全蝎、水蛭、僵蚕、黄芪各30克,白花蛇 3条,川芎30克,蜈蚣10条。
[制用法] 共研细末,装入胶囊,每粒含药粉约0.3克。每晚睡前开水送服1—5丸,服后即卧床。
[功 效] 治脑出血后遗症、脑血栓后遗症。

38.川乌半夏子治中风后遗症
[配 方] 川乌30克,白附子60克,南星90克,半夏210克。
[制用法] 上4味药研极细,细袋盛置磁盆泉水摆出粉尽,俟澄清则换水,漂。露晒3、5、7日,阴干,糯米煮稀糊丸如绿豆。每服20丸,姜汤下。
[功 效] 治口眼歪斜,痰涎上涌,惊风。

39.天麻蝎稍治小儿中风
[配 方] 天麻15克,白附子9克,蝎梢15克,麝香3克,白花蛇肉酒炙,天竺黄6克,青黛6克,朱砂9克。
[制用法] 上药研末,炼蜜为丸,如皂角子大。薄荷汤下。
[功 效] 治小儿中风,昏闷呵欠,手足微冷。

40.红葡萄酒治脑血栓后遗症
[配 方] 红葡萄酒400毫升。
[制用法] 每次饮20-50毫升,日2~3次,可随饭—起饮服。
[功 效] 治脑血栓后遗症,轻度偏瘫。

[配 方] 松毛1千克,酒1.5千克。
[制用法] 将松毛在酒中浸7日。每饮1杯,日服2次。
[功 效] 用治中风口眼歪斜,症见两脚疼痛、腰痛、两足不能立地。

42.朴硝木瓜汤浴治中风
[配 方] 补硝、木瓜、透骨草、柏子仁各100克。
[制用法] 煎汤洗浴,每日2-3次。独活15-30克,桑寄生30 克,水煎内服。
[功 效] 用治中风半身不遂,卧床不起。

[配 方] 老生姜1500克,红糖250克,白酒500克,韭菜根适量。
[制用法] 将姜、韭菜根切碎,纳入锅内,炒至冒青烟为度,人白酒,加盖片刻,取出去火气。睡时敷于患处,—夜去之。
[功 效] 用治中风口眼歪斜、四肢抽搐、产后风瘫。

  四逆散出于《伤寒论》少阴篇,由甘草(炙,味甘平)、枳实(破,水渍,炙干,味苦寒)、柴胡(味苦寒)、芍药(味酸微寒)四味药组成。本方透邪解郁,疏肝理脾,适用于少阴病。症见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肝气郁结,气机不利,阳气闭郁,不达四肢,故见手足厥冷的热厥证,此时手足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与寒厥不同。《黄帝内经》曰:“热淫于内,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方中柴胡苦而发,合余药调理气机利湿热也,药虽四味,一言难尽其意。后世对此方发挥颇多,皆可参考,并认为脉象主弦。笔者认为无论左脉右脉弦结合病症均可用之,然在临证时但见右脉弦或右脉弦甚于左脉,并结合余症恒用四逆散或加味治之,收效颇著。

  患者李某,女性,67岁,就诊于2010年1月5日。半月前曾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在某医院住院治疗10天,出院后口服西药治疗。近2天胸闷加重,窒闷如塞,腹胀,舌淡红,苔薄白,边有齿痕,左脉稍沉弱,右脉弦。予柴胡10克,枳壳6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当归10克,瓜蒌30克,木瓜10克,茯苓20克,砂仁6克,水煎服。西药方案不变。5剂后胸闷大减,续以此方变化调之。

  患者张某,69岁,既往有高血压、脑干出血、脑梗死、心肌梗死病史,坚持服用笔者所开中药3年多,肢体不遂、心功能等明显好转。2010年3月6日,患者诉头晕加重,舌淡红苔薄白,左脉软,右脉弦硬。予柴胡10克,枳壳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丹参15克,山茱萸15克,旱莲草15克,石决明30克,牡蛎30克,泽泻10克,生麦芽20克。每周5剂,连服5天停2天,紫河车粉每日5克,分2次装胶囊服。15剂再诊,患者头晕减轻,左脉弦硬右脉软。予石决明30克,牡蛎30克,辛夷10克,菊花15克,丹参15克,山茱萸15克,旱莲草15克,泽泻10克,生麦芽20克。同前服用法加紫河车粉。15剂后又诊,头晕又减轻,两脉均不弦而软。

处方:丹参30克,玉竹20克,瓜蒌、胆星、天竺黄、枳实、旋覆花、白果、石菖蒲各10克,黄芩、郁金、诃子、川芎、杏仁各12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涤痰清热,下气利窍。用于治疗中风后咽神经麻痹,中医辨证属痰热阻络型。症见头晕耳胀,语言蹇涩,吞咽不利,进食作呛,半身不遂,舌质暗苔黄,脉弦数。

专家点评:创方者在治疗中风后咽神经麻痹时用诃子、白果、玉竹、杏仁。实践证明诃子、白果具有敛肺下气,清肺利咽止呛咳之功,意在尽快遏止呛咳,防止意外。

  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其第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罗谦辅曰:“汗吐下解后,邪虽去而胃气已亏矣,胃气既亏,三焦因之失职,清无所归而不升,浊无所纳而不降,是以邪气留滞,伏饮为逆,故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方中以人参甘草养正补虚,姜枣和脾养胃,所以安定中州者至矣,更以代赭石之重,使之敛浮镇逆,旋覆花之辛,用以宣气涤饮,佐人参以归气于下,佐半夏以蠲饮于上,浊降痞硬可消,清升噫气自除。”笔者临床常用以此治疗中风呃逆。

  典型病例:患者王某,男,78岁。患脑梗塞3月余,右侧肢体偏瘫,饮水呛咳。呃逆频频。曾用膈肌起搏器,针灸,穴位封闭等疗法,服用多种中药汤剂。终不能获效。家人甚为焦虑。经人介绍来诊。查:骨瘦如柴,呃逆频频,声低气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辨证:胃虚气弱,浊阴不降。治则:补气养胃,化浊降逆,处方:旋覆花45g(包煎),代赭石15g,党参30g,半夏40g,炙甘草45g,大枣12枚,生姜75g,3剂。每剂以水1500毫升,煎取600毫升,日3次,每次服200毫升。服完第一剂,呃逆明显减轻。2剂后呃逆消失。家人甚欢喜。坚持服完3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中风后呃逆历代医家多认为是“胃气衰败”,属重症危症。治疗方面养胃气、降逆气效果欠佳。病家深以为苦。多年来笔者宗旋覆代赭汤原方治疗近百例,效果满意。常能收到“一剂知,二剂已”之效。需要指出的是用经方一定要用经方的量,所谓”中医不传之秘在用量”。而经方用量历代医家见仁见智,或谓“古之一两,即今之一钱”,但据柯雪帆氏考证“汉之一两,相当于今之15.625克”。所以,笔者在应用经方的时候谨遵法度,悉心处方,严格按照经意,以示病家.多收桴鼔之效。

因中风或其它原因导致偏瘫后,患者往往痛苦不堪,甚至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家里人也感觉很受累。因此,偏瘫后的康复锻炼很重要。我曾接手许多偏瘫患者,他们在我的指导下,病情基本上都有好转。我教他们的方法主要是锻炼上肢和中药熏洗。

上肢锻炼分成四个步骤,正好可以锻炼到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和肩关节这四个部位。

指关节锻炼法人中风后,肌肉就会变得紧张,因此五指多攥在一起。患者可以每天用健手(健康一侧的手)的五指交叉叉入患手(瘫痪一侧的手)的五指中,并用健手向前推,使患手的五指张开。这样可以活动指关节。

腕关节锻炼法健手的五指与患手的五指交叉握好后,再用健侧腕关节带动患侧腕关节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转动。这样一来,前后左右四个方位都照顾到了,腕关节也得到了全面的锻炼。

肘关节锻炼法 双手抱拳做成揖状,伸展肘关节。

肩关节锻炼法 健手的五指与患手的五指交叉握好后,用力向上伸,缓缓落下,好像烧香拜佛一样。

做这一套操,便能把手臂上的六条经脉刺激个遍。并且,手部的六条经脉连接头部、心脏,因此等于说是梳理了全身的经络。

此外,中药熏洗能帮助患者更快康复,我开的方药为:甘草10克,桑枝30克,细辛4克,羌活、独活、白芍、当归、桑寄生各15克,桂枝、姜黄各12克。每天用300毫升水,熬至150毫升,早晚熏洗患肢。这个方子具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的作用。

以上两法合用效果非常好,我从医20多年来,已经有很多偏瘫患者接受治疗后恢复了上肢功能,吃饭、刷牙、下棋、打太极都不碍事,生活完全能够自理。

  【医案】太塘程晓山,程松谷从弟也。客湖州,年四十,悬壶之日,湖中亲友举贺,征妓行酒,宴乐月余。一日忽言曰:近觉两手小指及无名指掉硬不舒,亦不为用。口角一边常牵扯引动,幸为诊之。六脉皆滑大而数,浮而不敛。其体肥,其面色苍紫。予曰:据脉滑大为痰、数为热、浮为风。盖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君善饮,故多湿。近又荒于色,故真阴竭而脉浮,此手指不舒,口角牵扯,中风之症已兆也。所喜面色苍紫,其神藏,虽病犹可治。切宜戒酒色,以自保爱。为立一方,以二陈汤加滑石为君,芩连为臣,健脾消痰,撤湿热从小便出;加胆星、天麻以定其风,用竹沥、姜汁三拌三晒,仍以竹沥打糊为丸,取竹沥引诸药入经络化痰。外又以天麻丸滋补其筋骨,标本两治。服二料,几半年,不惟病痊,且至十年无恙。迨行年五十,湖之贺者如旧,召妓宴乐者亦如旧,甘酒嗜音,荒淫而忘其旧之致病也。手指、口角牵引、掉硬尤甚,月余中风,左体瘫痪矣(瘫痪俗所谓半身不遂也)。归而逆予诊之,脉皆洪大不敛,汗多不收,呼吸气促。予曰:此下虚上竭之候。盖肾虚不能纳气归原,故汗出如油喘而不休,虽和缓无能为矣,阅二十日而卒。(《孙氏医案·新都治验》)

  【临证思路与用药特色】

  患者年已四十,体肥丰腴,善饮美食,长期征妓,恣情声色,致使酿生痰热,损耗肾精,肾阴亏虚,阴不制阳,风阳挟痰浊上扰,痹阻脉络,因而口角牵扯,手指不舒,脉滑大而浮数;面色紫为气血凝滞之象,然其色苍而神藏,正气未衰,且病属初发,故虽病犹可治也。此乃本虚标实之证,治当标本同治,方以二陈汤为君燥湿化痰,滑石清利湿热,导湿热从小便而出;芩连清热燥湿,助二陈汤清化热痰;胆南星、天麻相合清热化痰熄风;更以竹沥、姜汁引诸药以化痰,以消除口角牵扯、手指掉硬不舒。半夏、白术、天麻、黄连配伍应用健脾燥湿,化痰熄风,有仿李杲《脾胃论》半夏白术天麻汤(黄柏、干姜、天麻、苍术、茯苓、黄耆、泽泻、人参、白术、神曲、半夏、大麦蘖、橘皮)、龚信《古今医鉴》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之意,后世程国彭创立同名半夏白术天麻汤时或也许受其影响。因患者年已至中年,纵欲过度,致真阴亏竭,故仿刘完素防治中风经验而以治诸风肢体麻木,手足不遂等证的天麻丸(天麻、牛膝、玄参、杜仲、萆薢、当归、附子、羌活、生地黄等)滋补其筋骨,坚持服用近半年之久,以巩固疗效,并嘱咐切戒酒色,以防中风复发;如此标本两治,标本兼顾,竟十年无恙。

  由于患者不记医嘱,忽略预防,年届五十时又一次放纵酒色,再次出现中风先兆,且较前次为重。患者四十岁时沉溺声色与美味佳酿,根基已虚,虽服用天麻丸二料滋补筋骨,但以后未能长期坚持服用天麻丸进行预防,加之年龄已届天命,阴气自半;而召妓宴乐则更亏其肾精,致使手指掉硬、口角牵引等轻微症候发展至瘫痪,汗出如油,呼吸气促,喘而不休,脉洪大不敛的危证,此乃肺肾皆亏,肾虚不能纳气归原,下虚上竭,阴阳离绝之候。程某中风先兆首次发作时,面色苍紫,神藏,说明肾精乃一时亏耗;脉滑大说明痰盛,正气亏虚不甚,病程较短,就诊及时,故“虽病犹可治”也。而十年以后的再次发作,则以肾精亏耗,肺肾俱虚为主,脉洪大不敛说明神已不藏,下元虚衰,无可为矣;正所谓“得神者昌,失神则亡”。

  孙氏治疗中风,高度重视预防,抓住了中医治疗中风的关键,并提出三大措施。一是长期服药预防,用天麻丸阴阳并举,滋补肝肾,行荣卫,壮筋骨,巩固根基,重在预防,兼祛风邪,防治结合。二是戒色,防止房劳过甚耗损肾精,以有利于天麻丸发挥作用;因而清代喻昌进一步明确指出房室过度是引发中风的重要诱因,故节欲房事是预防中风之本。三是戒酒,防止损伤脾胃;过饮则助湿生痰,影响脾胃健运,还可以助热;同时还应远厚味,薄膏脂。这不但充分体现了孙一奎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更符合现代治疗中风病预防重于治疗的原则。清代俞震评价说:医书谓凡人大指次指麻木不仁者,三年内须防中风,当远房帏,绝嗜欲,戒酒戒浓味,以杜其患。

  本案记录时间长达10年,随访时间之长,在古代医案中极少见到,也说明孙氏对医案的高度重视,对于中风病防治也颇为关注。

□ 李成文 河南中医学院 
  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又号生生子,安徽休宁人。著《赤水玄珠》、《医旨绪余》、《孙氏医案》、《痘疹心印》等。师承汪机弟子黄古谭,得丹溪之学,并推崇薛己治病求本,倡导肾间动气命门说,阐发三焦相火观点,自制壮元汤并配合补中益气汤补益三焦元气,是温补学派的代表医家之一。

玄参治疗中风及积聚经验

  玄参,又名元参,为玄参科植物,玄参的干燥根,味苦、咸而性寒,入肾经。功能滋阴降火,凉血解毒。临床多用于以下三个方面:斑疹,发热,神情躁扰,舌质红绛等热入营血者;烦热口渴,夜寐不安,骨蒸潮热,津枯消渴,便秘等阴虚者;咽喉火欣赤肿痛及痰火郁结之瘰疬痰核、瘿瘤等。《神农本草经》曰,“主腹中寒热积聚”、《名医别录》载“主暴中凡”,见解确高一筹,其后本草书对此缺少细言,故专门阐述于后。

  暴中风者,有因于内,亦有因于外者。属真阴不足,水不涵木而致者,本品咸寒养阴,益水以滋肝木,故能治之。属温毒速入营血,心肝热炽动风者,本品苦入心,咸入肾,寒能解毒消火故亦治之。

  积者,日积月累而成,其病有形,推之不移。其病多在血分,寒凝可致,火结亦可致。《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皆火气凝结之疾。”聚者,发无常处,痛不留止,痛时有形,解无根本,痛止自散,忽来忽去,故称为聚。其病在气分,寒滞、火结皆可致。《本草经解》:“腹中者,心肾相交之区也。心为君火,心不下交于肾,则火积于上而热聚;肾为寒水,肾不上交于心,则水积于下而寒聚矣。玄参气寒益肾,味苦清心,心火下而肾水上,升者升而降者降,寒热积聚自散矣。”张元素曰:“玄参,乃枢机之剂,管领诸气上下,肃清而不浊。”凡上可见,玄参寒能清火散结而无凝滞之弊,滋阴统领诸气上下流动而无壅郁之害。气动血流,故亦善主积聚。

  《中医药文摘汇编》)载:治疗宫颈癌,子宫不时出血,带下不多,阴道干涩,少腹酸痛,小便短少,大便干燥,舌绛少苔。主方:阿胶、生地、玄参、别甲、血竭。

  《玉机微义》载:东坡四神丹:羌活、玄参、当归、熟地。医未有专此四味者,久服可愈大风疾。

  此外,如《圣济总录》治久癖块聚,心腹胀满之人参丸方;治产后中凡、手足偏枯、言语迟涩、恍惚多忘之当归饮方。《备急千金要方》治肾虚寒为历风所伤、语音蹇吃、不转偏枯、月行脚偏跛蹇缓弱不能动、口歪言语混浊等,用肾沥汤,各方也都用有玄参,取其主积聚、疗中风。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载:卢嗔怒动阳,恰值春木司升,厥阴内风乘阳明脉络之虚,上凌咽喉,环绕耳后清空之地,升腾太过,脂液无以营养四末,而指节为之麻木,是皆痱中根萌,所谓下虚上实,多致巅顶之疾。夫情志变蒸之热,阅方书无芩连苦降羌防辛散之理。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故用鲜生地、玄参、桑叶、丹皮、羚羊角、连翘(连心)。

  按:中风之病萌动,下虚上实所致,治以滋水填补下虚,凉肝泻肝以去上实,所治甚为精当。其中玄参滋水涵木,清心以彻肝实,一举两收其功,用之颇妙。

  玄参滋阴而无壅滞之害,运转枢机,气动血流,清热凉血而无凝滞之弊,活血散结,清凉柔润,是为治疗积聚及中风之要药。

  笔者用五苓散(泽泻、茯苓、白术、桂枝、猪苓)加玄参结合辨证论治,治疗急慢性肾炎恢复期、尿中红细胞偏多疗效甚好;另外用玄参、当归、金银花、甘草等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一定疗效;对治疗乳腺增生,用玄参、浙贝、白术各12g,柴胡、白芍、云苓、生牡蛎、鹿角霜各15g,薄荷、甘草各6g,随症加减,治疗50例,痊愈33例,好转15例,无效2例。

  现代药理研究,玄参含有玄参素、生物碱、糖类、甾醇、氨基酸等,动物实验有降低血糖作用,对肾性高血压有明显降压作用,有轻微强心作用,对多种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

中风后遗症(秘方数:10)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经过救治之后所留有的轻重不等的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弛斜等症状。
    本病的病因主要是因为脑血管意外之后,脑组织缺血或受血肿压迫、推移、脑水肿等而使脑组织功能受损。如脑出血的部位大多数在内囊,可引起对侧松弛性偏瘫(包括下部);左半球出血可伴有失语;急性期后,偏瘫逐渐成为痉挛性,上肢屈曲、内收,下肢呈直伸,腱反射亢进,运动能力可有恢复。随时间进展,偏瘫肢体的运动可逐渐恢复,下肢一般较上肢恢复为早,近端比远端的恢复好,手指精细动作的恢复最迟并最差。
    现代医学对本病并无特殊有效的办法,主要是应用物理疗法以及保护神经及扩张血管等药物治疗。
    中医认为中风后遗症主要是由于中风之后气虚血瘀,脉络瘀阻,风疾阻络,或肝肾二亏,精血不足,筋骨失养所致。(夏翔)

功能活血祛风通络。主治中风后偏瘫。
马钱子300克、水蛭30克、白花蛇30克(或用金水蛇3条)、川芎30克、蜈蚣30克。先将白花蛇蜈蚣共研细粉(能减少毒副作用),再与研为细末的其他诸药混匀,装入胶囊每丸含药粉约0.3克)。每天夜间睡觉前用开水送服1-5丸,服后即卧床。忌下床走动和昼间服用。
治疗100例,基本治愈(肢体功能基本恢复,生活自理,能参加轻工作和劳动)31例,显效(肢体功能恢复较好、行动无困难,但灵巧动作差,生活能部分自理)38例,好转(下肢功能恢复,上肢出现主动运动,或手指出现屈伸动作,行走无困难,但生活不能自理)24例,无效7例。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赵振兴。
方中主药马钱子有毒性,因此一定要按药材炮制规范如法炮制,不可疏忽。服本药时需注意从小量(1丸)开始 服后约40~50分钟患者自觉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或有蚁行感,或灼热如火烤,或短暂性麻木窜痛,属正常药物作用,说明服药剂量已够,不可再增加药量以免发生中毒现象。如无此反应,次日递增为2丸,以后每隔1周递增1丸,最大量为每日服5丸,但连续服用时间不得超过90天,以防蓄积中毒,停药2一3周后可继续服用。本方对软瘫疗效较为肯定,对硬瘫在服本方效果较差时可加服由僵蚕30克、白芍40克、伸筋草12克、丹参30克、白芥子10克、炙甘草6克组成的汤药,每日1剂,可增强疗效。(夏翔)
功能活血行气,抗栓通络。主治中风后遗症。
水蛭15克、郁金20克、川芎30克,研粗制成片剂,每片重0.3克。每次服6片,每日3次。7无为1疗程。停药2天,再行下1疗程。8个疗程为治疗期限。
治疗243例,基本痊愈(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患肢功能,语言功能,精神意识等均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可处理)99例,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稍加协助可以行走,生活基本自理)73例,进步(症状及体征有改善,但不能单独行走及生活自理)35例、无效36例。总有效率为85%。
河北省中医研究所周里等。
方中水蛭破血逐瘀通经,虫类药走窜通经,擅长治顽疾,是临床中沉府、宿疾的常用药物。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水蛙所含水蛭素能阻止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元的作用,能阻碍血液的凝固,并有降低血脂的作用,因此对于心脑血管病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夏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解痉汤治面部痉挛 的文章

 

随机推荐

功能补肾和血。主治中风后遗症。
仙茅15克、仙灵脾12克、巴戟天12克、川芎12克、当归18克、知母15克、黄柏12克、牛膝24克,水煎服。
气虚加黄芪党参;小便多加益智仁;肢体疼痛加鸡血藤赤芍;重着或肿胀加苡仁、防己;拘挛加龟板鳖甲白芍;语言不利加天竹黄菖蒲;血压增高加夏枯草钩藤决明罗布麻片;吉苔变黄腻加竹茹,重用黄柏
治疗48例,基本治愈(症状消失,肌力正常,并能自理生活)21例,占44%;好转(症状基本消失,肌力未完全正常)19例,占39%;无效(临床症状及肌力无明显改善)8例,占17%。总有效率达83%。
贵州省遵义市中医医院汤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