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的方法与艺术12种好方法,你用对了几种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常说自己拿孩子没办法,或者有时干脆被孩子给折腾的生气又发火。其实,细细想想,之所以孩子在你面前总是随心所欲,与你的方法单一有直接的关系,方法单一自然会让孩子摸清你的底细,想着办法对付你。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你不仅要更新现代家庭教育观念,另一方面还要在亲子沟通方法和技巧上下一些功夫。观念方面的内容,我在以前的博文中没少提过,但对于亲子沟通方法,却很少详细做总结,今天拿出4种常方法与家长们共分享。希望每一种方法能给你一些有益的启示,让你在面对孩子时多一些应对的办法,少一些情绪失控现象。

方法一:年轻父母要认真倾听孩子说话

     眼睛专注看:当孩子和你说话时,你的眼睛要平视看着孩子的眼睛,为了达到平视,你可以弯下腰来,或者蹲下来。有时可以偶尔扫视孩子身体表现,如果孩子不看着你的眼睛或者面部,可以在孩子说完话后,提醒孩子:“宝贝,刚才你在和妈妈说话时,我发现你的身体在随意乱动,这些动作都是多余的,一定要站好(坐好),这样才是好孩子,你愿意做爸爸妈妈或者别人眼中的好孩子吗?”“宝贝,一个出色的孩子和别人说话时,一定要注意身体姿势,你不能乱动,一定要用眼睛专注地看着对方,这是对别人最好的尊重,你尊重了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的,你愿意做一个受人尊重的好孩子吗?”

      耳朵仔细听:孩子在说话的过程中,你一定要用耳朵仔细听孩子的每一句话,这样才能理解孩子的话,或者话背后隐藏的一些含义。有些时候,孩子有某些动机和需要时,可能会拐弯抹角,并不直接表达,你可以边听边揣摩孩子话中的意思。有些年轻父母听力和思维常常配合不到一起,听时抓不住重点,孩子说完了,竟然弄不明白孩子想要干什么,或者干脆按表面的意思去回应孩子,这肯定不能正确满足孩子的需求。如果孩子说的话表达不清晰时,你可以郑重地告诉孩子:“宝贝,能否把你刚才的话再有重点地重复一遍?刚才妈妈没有听明白你的意思。”让孩子重复自己说的话,可以锻炼孩子简洁的表达。

      面带着微笑:如果你能面带着微笑听孩子说话,这会让孩子在说话时处于非常放松的心情。当然,你面带微笑倾听孩子说话时,会给一个最佳的礼貌形像,当孩子听你说话时,你就可以提前告诉孩子:“宝贝,你在说话时是否注意妈妈是带着微笑的?这说明妈妈是带着好心情倾听你说话的。你和别人说话也要这样,微笑可以让人和你说话保持快乐的心情,也是有修养,有好气质的表现。”你的引导会让孩子明白微笑的深层次含义。有些年轻父母平时非常不注意自己的面部情绪表达,如果你变化无常,很容易导致孩子会从你的面部表情中窥探到你的内心世界,你心情好时孩子就用好心情面对你,你心情不好话难听时,会让孩子情绪被你带动,以不良情绪面对你。

      保持好体态:有修养,有好气质的父母常常给人以好的印象,如果谈吐得体,很容易获得别人的尊重。好的体态简单点说,就是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能与孩子说话过于随意,如果孩子偶尔看到你懒懒散散地倾听他说话,可能并不会想到什么,时间长了,孩子会认为你不愿意听他说话,这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心理暗示:“妈妈不愿意听我说话。”“妈妈对我的话不感兴趣。”尽管你并不是有意这样做,但由于孩子误读你的体态信息,也就不愿意把内心想的事情和你说。所以,你在倾听孩子说话时,良好的体态会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处于放松的情绪,保持愉快的心情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礼貌地打断:有时在倾听孩子说话时,可能会有电话打进来,或者家里的门铃响起,或者厨房里灶上的火需要察看一下等,这时你绝不能突然就转身就做自己的事去,而是要礼貌地打断孩子的话:“宝贝,你刚才的话妈妈一直在认真地听,但现在妈妈要打断你一下,有电话响了(其他事了简单地告知孩子),稍等妈妈,我处理完马上回来,好吗?”“宝贝,对不起,请稍等,电话响了(其他事要简单陈述),我马上就回来。”像类似的话,你可以让孩子不至于扫兴,同时也可以安静地等待你处理完事后,返回来继续听他说完。否则,你不礼貌地打断,孩子一看你走了,也就不再说后面的话,而去玩耍或者做别的事了。

方法二:年轻父母要学会巧妙地问

     选择时机问:有很多时候,孩子的情绪会处于变化状态。比如看到孩子郁闷不乐时,你可以问:“宝贝,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了吗?来,和妈妈说一说,看看妈妈能否帮助你。”“哟,谁惹我的宝贝不开心了,来告诉妈妈,我听听什么事。”“孩子,遇到困难了吗?妈妈看你有点不高兴呢,说说好吗?”“嗬,宝贝,看你这个高兴劲,遇到什么开心的事了,和妈妈分享一下好吗?”“孩子,妈妈看你心情不错,肯定有什么令你开心的事发生了,说说吧,让妈妈听听呗?”像类似的时机,需要年轻父母平时细心观察孩子,你肯定能做出问的时机选择。相信你合理的问会让孩子敞开心扉,把心事告诉你。

      巧妙地反问: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孩子成长的过程会遇到很多不解的事,总会跑来问妈妈,如果你总沿用以前的方式——有问必答,很容易让孩子养成思维懒惰现象。特别是孩子进入一年级以后,在学习中表现的更为明显,稍微遇到点困难就会请求妈妈给答案。为了锻炼孩子主动思考的习惯,你可以巧妙地反问孩子:“宝贝,你再把刚才的问题重复一遍好吗?”(这是让孩子加深对问题的印象)“宝贝,刚才的问题你怎么想?”(把球踢给孩子,引起孩子的思考)“宝贝,你刚才回答的不错,妈妈再补充一下就完善了。”(把功劳让给孩子,有利于增强孩子主动思考的自信)

      请教式提问:这种方法可以展示出年轻父母谦虚的一面,用你的谦虚榜样来影响孩子。比如看到孩子在组装玩具,你可以问:“宝贝,为什么要把这个部件装在这个地方呢?”“宝贝,你把这个部件装在这个位置上,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能告诉妈妈吗?”比如看到孩子在阅读(只是概略式阅读,孩子目前还不能完全独立阅读)可以这样问:“宝贝,能给妈妈讲讲你正看的这个故事是什么大概意思吗?”“宝贝,图中的这个人做什么呢?能给妈妈讲讲吗?”“宝贝,刚才动画片中某某为什么要这样做啊?能给妈妈说说吗?”像类似请教式的问,可以让激发孩子表达的兴趣,或者展开想像,或者主动思考。
       引导式发问在时间意识培养的过程中,经常要用到引导式问,这种引导式问,并不说出孩子即将要做的事,避免每天总是重复性追问,让孩子产生听觉疲劳,比如很多家长在孩子每天写作业时,总会直奔主题:“为啥还不写作业去?”“到了写作业时间,你还没完没地玩儿?快去写。”但如果你用引导方式来提醒孩子,效果会截然不一样,比如你可以问:“宝贝,能告诉妈妈现在几点了吗?”“宝贝,再过五分钟,你应该到做什么事的时间了?”“好样的,你能够把自己要做的事安排的明明白白,真是了不起呢,妈妈相信你能认真执行作息时间内容的,加油!”看,这里是不是没有提作业一词?而是让孩子主动思考,然后做事呢?
       迂回曲折问:有时孩子本来已经从你这里获得过问题的答案,但是由于不愿意主动思考,而是想坐等你给答案,为了避免孩子思维懒惰现象,你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比如孩子提出问题后,你可以这样问:“宝贝,这个问题的答案,妈妈以前告诉过你,现在想一想,妈妈以前怎么对你说的,好吗?”“宝贝,这个问题老师在课堂上怎么讲的?给妈妈讲一讲好吗?我也想听听呢。”“宝贝,这个字以前妈妈告诉过你读音,现在我给你组一个词,你肯定一下子就想起来了,试试,好吗?”象类似的问,会减少孩子对你的心理依赖现象。当然这需要你保持足够的耐心,并且要鼓励孩子,肯定孩子,不要用责怪面对孩子。

方法三:年轻父母要慎用赞赏的话

      赞赏针对事:很多年轻父母在赞赏孩子时,经常会忽略针对具体的事件,而是不加以思考地就说:“孩子,你真棒!”“宝贝,好样的!”“咱家的宝贝真出色!”“宝贝真了不起!”如果你这样赞赏孩子,常会让孩子不知道他到底好在哪,棒在哪。时间长了,孩子便会对你的赞赏有一种麻木之感。为了让孩子在你的赞美之词中建立起自信,获得做事的愉悦感,你可以这样引导孩子:“刚才这件事,你非常认真,看到你如此专注,妈妈非常开心。”“宝贝,你刚才说话时非常有条理,好样的,以后就这样说,你会越来越出色的。”“宝贝,你刚才帮助了别人,妈妈为你自豪。”“宝贝,你早晨能铃响后马上穿衣下地,真了不起啊。”等等。

凡事都有一个过犹不及的现象,在亲子沟通中同样也适用。在对孩子进行赞赏时如果你长篇大论,反而会让孩子产生自满现象。孩子如果被你的无边赞美之词淹没了,会缺乏分辨力,当你不去极力表扬时,孩子反而会有一种不满足感,这会影响孩子自主做事的积极性。度的尺度把握,一是建议要用简洁的语言,便于孩子记忆和理解;二是建议重复性的表扬要间隔开,表扬两次后要停止,过几天,或者过一段时间再重复使用;三是建议阶段性总结赞赏孩子的表现,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近期自己总体表现,让孩子心中充满向上的动力。赞赏是一门语言艺术,希望年轻父母平时通过学习,提高你的语言修养。

      赞赏抓时机:有些时候,孩子会因为犯错误受到批评而陷入苦恼的情绪之中。面对这种情形很多年轻父母常会缺乏灵活的方式面对孩子,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形,可以利用赞赏的方式让孩子走出烦恼和不安。因为孩子受到批评时,大多数都会处于负面情绪之中,注意力也都会放在错之中,这时年轻父母可能对孩子说:“宝贝,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所不同的是,有的人只会为犯错而内疚或者不安,你用不着这样,妈妈并不会因为一次犯错就抓住不放的,这时反而可以想想你表现特别出色的事,就拿你晚上关心奶奶病情这件事,你就做的特别棒,现在想想看,只要把你这小小的不足改正了,是不是出色的方面就更多了?”

      对比赞赏法:为了让孩子清楚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可以用情景对比赞赏之法来肯定和鼓励孩子。比如你带孩子在小区做户外活动时,看到有的小朋友在破坏小区的环境,你就可以对孩子说:“宝贝,你看到那些小朋友没有?他们在破坏环境呢,这些行为反应出一个孩子的品质有很大的欠缺,但是妈妈却从没有看你做过破坏环境的事,和他们相比,妈妈认为你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出色。”比如看到有的小朋友缺乏礼貌的行为,可以引导孩子:“宝贝,你瞧,那个小朋友多没有礼貌,爷爷没有答应给他买玩具,他就对爷爷又打又闹。和这个孩子相比,你这方面做的非常有礼貌,从没有过这样的表现,你真了不起呢。”

      手势赞赏法:平时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些手势赞赏动作,并一一就手势表达含义详细讲给孩子,让孩子清楚每一种动作的意思。比如竖起大姆指代表你做的很棒,比如竖起食指和中指呈V形状代表你做的非常出色,比如紧握拳头竖起稍用力摆动代表你是好样的继续加油。等等,只要孩子看到你的手势,就立刻会明白你在赞赏他(她)做的非常好,这对孩子来说得到心理暗示后会做的更加来劲,表现的更加自信。这种方式特别适合于在集体场合下应用,往往孩子也特别期待你给他鼓劲,有时在家里或者其他环境也可以适当与其他方法交替使用。手势赞赏法最大的优点是避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或者减少你的唠叨。

方法四:年轻父母要合理批评孩子

    对事不对人:很多年轻父母经常在批评孩子时会忽略这点,不知不觉因为负面情绪的暴发而直接对准了孩子,比如会说:“你怎么就这么笨,我以前是怎么教你的?”“我和你强调过多次了,你怎么这么不长记性,你长的是猪脑子?”类似的话非常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如果经常这样说,会给孩子心理暗示——我很差,我很笨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只针对事来批评,比如可以说:“宝贝,妈妈认为你这件事做的不是很好,好孩子不应该这样做的,你想想看错在哪里了?”“孩子啊,这种不礼貌的话以后千万不要再说了,否则,别人会误以为你就是一个很糟糕的孩子呢,妈妈认为你完全可以学会礼貌待人的,因为你是好孩子。”

      批评后鼓励:可能绝大部分年轻父母都会在孩子做错事后批评孩子,而批评完后就让孩子做别的事去了。这种批评并不合理,因为孩子受到批评后,往往心情并不会很好,甚至有的孩子经常受到批评而产生疲沓的现象,不管你怎么批评,他(她)根本不当回事。为了防止孩子出现这种疲沓现象,年轻父母可以在批评完孩子后,适当给予一些鼓励。比如可以这样说:“宝贝,刚才你知道错在哪里了吧?也知道如何改正了吧?好,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妈妈相信你会愿意为做一个好孩子而努力的。”“宝贝,人最可宝贵之处就是不怕犯错,妈妈相信你会把这次犯错的教训变为动力,因为你有很强的上进心,是不是啊?”

加载中,请稍候......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儿童游戏治疗师、亲子关系专家劳伦斯·科恩在《游戏力》一书中认为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一步是及时而准确地“翻译”出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心需求,第二步是将我们的关怀、爱心、赞赏、鼓励、期望和界限等,“翻译”成让孩子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可以说,游戏是亲子沟通的“双向翻译机”。

生活中面对压力而紧张的时候,我们总是把游戏的环节丢到脑后。“游戏是一种生活态度,游戏不仅好玩,也让家庭教育更有效。”劳伦斯·科恩认为游戏力包括联结和态度两个方面:联结,就是家庭有一个非常好的氛围和关系,可以让一切都顺畅地进行;游戏化的态度,这需要我们非常深地向内去看自己,去审视自己的期待,以及自己对孩子的担忧等。

如何做一个拥有游戏力的家长?劳伦斯·科恩建议家长掌握五种工具。

劳伦斯·科恩认为联结是一种状态,它容易意会,却很难言传。当父母与孩子建立联结、向孩子传递爱的时候,他们就感觉很安全。而父母与孩子联结断裂、对孩子生气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得很胆怯、很紧张或者很恐惧。孩子不在乎我们在乎的那些事,比如说希望房间保持整洁;我们也不在乎孩子在乎的那些事,比如一两岁的小孩坐在自己的餐椅上,会不停地把他的食物、东西往下扔。劳伦斯·科恩举例说,父母不在乎孩子干什么的话,我们与孩子的“联结之塔”就破碎了。

联结断裂是很多行为问题的根源。“对父母来说,游戏是与孩子重建联结的最佳方式之一,因为游戏欢乐、有趣,并且要求我们大人跟随孩子进入他们的世界。”父母与孩子重建联结的首要任务是坐到地板上与孩子一起玩,听听他们说什么。

如果两个孩子为了争抢一个玩具而打起来,孩子之间的联结是断裂的,而你和他们的联结也是断裂的。劳伦斯·科恩建议:“父母不要冲着孩子大吼大叫,而是跟孩子说:‘终于轮到我来玩这个漂亮的小马了,难怪你们总是为这个打架,它看起来真漂亮,现在终于轮到我玩了。’结果每一次都奏效,因为你成了他们俩的敌人。”

日常生活中家长会和孩子产生冲突,让家庭氛围非常地紧张,这称之为“绳结”。劳伦斯·科恩认为传统说教的方式是无用的,需要想办法把这个结松开。他5岁的女儿有一次突然说:“我不会穿衣服,你得帮我穿。”那时无论从事实上还是从逻辑上来说孩子都会穿衣服了,他很自然地跟女儿争论起来,这样他们之间的问题就成为一个真正的“绳结”了。劳伦斯·科恩说:“我尝试去帮她,当靠近她的时候,有点紧张,看起来不像真的想帮她的样子:‘好吧,我来帮你。’”女儿说:“你走远点,你走远点。”“好好好,那我走了。”女儿又说:“别别别,你得待着,你得帮我。”这样他们的绳结就慢慢地松开了。

联结断裂就是和孩子不在一个频道上,需要一些工具帮助我们跟孩子调出相同的频道。“调频也是游戏力理论中的一个领域,相当于你想从收音机中收到一个频道,需要不断地去转那个旋钮,找到最佳的位置。”用到人和人的互动上,如你看着孩子的眼睛,你们俩有眼神的交流,当他做出一个表情的时候你回应他,这就是调频。

当孩子刚刚去探索世界,从你的身边走开,走几步以后,他们会回望一下,跟你确认是不是可以。然后你就用眼神告诉他你做得很棒,这也是调频。“调频的游戏适用于所有的成人和孩子,其实是一种很特别的调频过程,因为你需要靠能量去调频,你感受到自己的感受,同时感受到对方的能量。”

劳伦斯·科恩举例说,对那些有攻击性的孩子来说,身体游戏是一个特别好的方式,让孩子释放一下他的能量。身体游戏也适合那些胆怯或者害羞一点的孩子,因为你会跟他的力量去匹配,他就会感觉到你内在的力量。相互推手游戏的最后一步可以进行到有竞争的环节,让孩子通过努力获得胜利,从而建立起内在的自信心。到一个节点时孩子会说:“不要老让着我,我需要一场公平的竞争。”

用充满联结的方式说“不”

“你不能要这个东西”“你不能这么做”,或者“孩子你不应该做这事”,我们有时候不得不对孩子的要求说“不”。劳伦斯·科恩认为人们不愿意轻易拒绝别人,因为一旦说“不”的时候,好像总得带着怒气去表达。我们害怕拒绝孩子,他们会哭或者很生气。我们给孩子设限,自己就会觉得很困惑也很受挫,因为设限意味着我们和孩子的联结断裂了。

如何既能保持联结,又给孩子设限,劳伦斯·科恩建议首先要注意我们的语调,学会用放松的语气说“不”。如“我今晚可以吃冰激凌当晚饭吗?”“我今天可以不去上学吗?”“我可不可以不上高中了,我想去参加乐队。”等等。面对这类问题,我们可以用放松的方式说“不”,以便和孩子产生共情:“我特别理解你把冰激凌当晚饭,肯定特好玩。”“今天不用去上幼儿园,我一整天都在家里陪着你。”“你希望从高中直接退学,然后去参加这个乐队。”

说完他就会想这只是自己的愿望和想象。用这种联结的方式说“不”,就让孩子将这种幻想真的想象出来。

劳伦斯·科恩认为在联结状态下说“不”,就是用积极暂停取代消极暂停。不要让孩子到房间里去冷静,或让他自己坐在一个冷静角、楼梯或者凳子上反省。“只有孩子感觉到联结断裂,他们才会出现不良的行为,如果用消极暂停的方式去对待他们,就会导致更多的联结断裂。

父母应该用比较轻松的方式把他们领到非事发现场,跟他们坐在一起面对刚才发生的事情。很多父母会担心:“如果孩子有了不良行为,我还拥抱他,还对他表示爱,这是不是在鼓励他们,让他们继续有不良行为呢?”劳伦斯·科恩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孩子这样认为,因为当孩子有不良行为的时候,非常渴望得到爱和关注,当父母给了他爱和关注的时候,他就放松下来了。”

每一个人生下来内在都有一个杯子,需要用爱、情感、关注去注满它。“杯子满了,孩子会变得合作、快乐、充满创造力。杯子空了,孩子会变得不爱合作、愁眉苦脸,不停地制造麻烦。”对于婴儿来说,我们怎样才能蓄满他们的杯子呢?比如说给他们提供食物、让他们感觉到温暖、他们需要的时候去抱抱他们。孩子长大一些后,通过做一些很有趣的活动,和朋友在一起,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去蓄满他们的杯子。当孩子有不良行为的时候,通常也意味着他们内在的杯子是空的,我们要成为一个能够蓄满孩子空杯的专家。给他们拥抱、情感的支持和关爱,或者是倾听他们,或者是对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感兴趣,帮助孩子蓄满杯子。

“蓄满的杯子,也就是亲子间的紧密联结,会在孩子的内心建立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孩子会合作、自信、灵活。而安全感的缺失,就可能导致孩子紧张和胆怯。”劳伦斯·科恩还提醒家长不要忘记蓄满自己的杯子,如果你一整天去倾听他人,把你的关注给予他人,谁又给你这样的倾听和关注呢?你要确保你的杯子不要太空,因为你还要帮你的孩子去蓄杯呢。

劳伦斯·科恩强调,游戏力是家庭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它不仅仅是工具或者是技巧,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或生活哲学,是一种真正帮助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方式。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尤其关键。但是有些父母不懂得怎么与孩子沟通,运用了一些错误的沟通模式,从而导致亲子关系中存在很多问题。

  沟通从心开始,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想法,创造一种平等对话的氛围,这样亲子关系才能更和谐。

  “啊呀!你看你又把衣服弄脏了!成天跟在你后面洗衣服,我是你的佣人啦!”

  “你玩不够啊!作业又不做,我看你哪天才能成人噢!”

  “你看你桌子多乱,就不能收拾收拾!”

  这些语句体现出一个共同特征——指责和埋怨。

  指责埋怨型沟通往往使家庭中形成“家庭相互指责黑三角”:

  在这样一个“黑三角”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指责对象,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不欢而散,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成为一个未了结事件遗留下来。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家庭未了结事件越多,家庭生活越是沉闷或紧张,危机四伏。这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被指责者要不逆来顺受,要不一味逆反、攻击性强,对子女人格的成长极为不利。

  “啊呀!妈妈不知道这个菜你不喜欢吃,将就着少吃点。你想吃什么?我明天就去买。”

  “怎么,我给你买的这个圆规是小学生用的?对不起,我明天再去重买。”……

  爱孩子是要将孩子作为一个能承担自己责任的独立的人来爱,而不是迁就和讨好孩子。

  迁就讨好型沟通的家庭,表面一团和气,但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养成一个人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另外,这种沟通同样也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沟通,是通过回避问题来“解决”问题,也是一种缺乏建设性功能的沟通。

  孩子在这种迁就讨好型沟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只要父母迁就自己,自己却很少迁就父母。但是,这种沟通所造成的孩子的任性却主要表现为眼前的、家庭内部的,孩子在家庭以外往往是一个迁就型的人;孩子成人后,很可能又不自觉地组建起一个迁就讨好型的小家庭,在一种缺乏真挚爱情的家庭情感氛围中生活。

  孩子:“妈妈,今天校运动会上,我们班得了年级第一名,真开心!”

  母亲:“哎哟,你看你这身汗,脸上脏的,快去洗洗,穿上衣服,别着凉!”……

  说得很热闹,但各说各的,没有互动,两个自言自语的人。

  “妈妈。明天我们春游,老师说每人要交5元钱。”

  “又要交钱了?从你上学到现在,我们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钱了。我们那个时候春游,就带上一瓶白开水、两块烧饼,自己走到郊外,根本不要买票。你看看现在,一个月光水电费就是好几十,春游要交钱,你肯定还要带点零用钱,钱不好挣噢……”

  一句话,引出那么多的话和事。啰唆的人最大的特点是,听到别人的一句话,立即进入自己的个人世界,看是在处理别人的事,实际上是在处理自己纷乱的情绪。

  打岔啰唆型沟通主要表现在母亲以及一些过于琐碎的父亲身上,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父母不太关心别人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许多意义不大的琐事缠绕,给孩子最大的感觉是唠叨、烦人。这种沟而不通的表现是表面上双方都在说话,而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但信息根本没有交流,像两架同时开放的收音机,各自在坚持不懈地播放着各自的声音,根本没有听众和反馈;另一种情况就是,一方(往往是家长)在喋喋不休,另一方(往往是孩子)则陷入烦躁,焦虑,盼望着这种唠叨早点结束,家长说了什么根本没有听进去。这种毫无效能的沟通,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造成孩子出现青春期问题,出现逆反和抵触,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孩子抵触的是家长的唠叨,而不是家长所说的内容。

  这时家长千万要明白,是您的唠叨使孩子在拒绝您说的可能是非常有道理也非常重要的话。

  “妈妈,我要买活动铅笔。”“为什么要买?”“原来那个坏了。”“刚刚买的怎么就坏了?你怎么这么不爱惜东西?”孩子无语。“好了,下次可不准再搞坏了,小孩子要知道爱惜物品。”孩子又无语。

  超理智型沟通有两大特点:一是夫妻对孩子,夫妻之间往往并不是“超理智”:一是父母“教育”意识、“规范”意识过强、戴着过滤镜看孩子,孩子的一切成就、优点都被过滤掉,剩下的只有缺点和危险,父母在任何时候都不忘了敲打、警示、规范孩子。

  这是一种严重缺少孩子感情的沟通,特别容易产生亲子感情障碍。对孩子的影响有时会看到不少眼前的“良好”效果,但从长远来说,对孩子人格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亲子矛盾往往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一些孩子在整个中小学期间都可能是一个十分规矩的“好学生”,但在进入社会的关口或以后,可能出现种种适应障碍。而刻板、缺少热情、固执、偏执、社交不良等等,往往会成为在超理智型家庭沟通下长大者的人格特点。

[责任编辑: 张檬檬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亲子沟通的方法与艺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