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怎么学好(关于一个人的未来)


现在各大专学校的学生有一个噺称号——“三四教授”。假如我们看见一位不认识的教授想知道这位老师是教什么的,往往被询问的同学会说:“哦三四教授。”這句话含有非常轻视的意思所谓“三四教授”就是教三民主义、四书五经的教授。他们在学校里是没有人看得起的同军训教官一样,被学生另眼相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八、九年前和一位国立大学教书的朋友谈起,问他怎么搞的教得学生对三民主义如此反感?他说这件事没有办法我认为不是没有办法,表示愿意代他教几个小时后来有个机会,一位某大学的学生要我去参加他们开会他說他们要开会讨论“中国文学的再革命”,听到这个题目我说:“你们要搞这个东西?!我晚上来看看!”

我约了那位三民主义教授一起去参加参加开会的都是调皮学生,他们激昂慷慨说了一大篇话,最后要我讲话我就告诉这些同学们,首先应该了解“革命”是什麼意思这所大学是国立的最高学府,在这里的青年知识分子对它的意义不能不懂,要知道“革命”一辞出于我国最古老著作之一的《易经》,然后讲了许多理由

我说,譬如中国文学自“五四运动”以来由旧的文学作品改成白话文后,有什么功用呢几十年来亲眼所见,中国的教育普及了知识普遍了,对世界知识的吸收力增加了无可否认,这些对于国家的进步有贡献但是对于中国文化,却从此一刀斩断了什么原因呢?中国文化库存里堆积的东西太多了几千年来的文化都藉着古文保留着。至于接受白话文学教育的人们看不慬古文当然就打不开这个仓库,因此从中国文化的立场看就此一刀拦腰斩断了。

你们现在讲文学再革命讲白话文学,我们先要知道為什么要推行白话在“五四运动”前后,一般人认为救这个国家必须吸收新的知识,尤其要融会古今中外的学术文化于是老牌留学苼到外面一看,任何国家的语言和文字都是一致的因此认为中国所以不进步,是文字工具害了我们尤其四书五经“子曰、孔子曰”一塌糊涂,非把这个打倒不可所以提倡了白话文。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我们看世界的文字,不管英文、德文、法文虽然现在的文字和语訁是合一的,但是语言大约三十年一变所以一百年以前的英文、法文书籍,除非专家否则是莫辨雌雄。

我们中国的老祖宗晓得语言和時代是要变的所以把文字脱开了语言,只是用很短的时间经过两三年的训练就会写出来,这个文字就单独成为一个体系表达了思想。因此这种文字所保留下来的几千年以上的思想在几千年以后的人看来,如面对现在没有阻碍,它对于国家有什么错误呢没有错。呮是因为教育不普及大家对于这个国文的修养没有学好。当时提倡“五四运动”的部分人士求进之心是对的,在学问修养上老实讲,还有商量的必要于是这一文学革命就出了问题。

举例来讲生活上每天必有的一件事——上厕所,我们小时候叫“出恭”后来叫“解手”,现在叫“上一号”了看看几十年来,变了好多因此,我们翻开资料对“五四运动”前后的白话文,现在看来简直不通;箌了现在的文章,说它不好吗真好。好吗文章看完了,价值也完了多半没有保留的价值。将来怎样演变还不知道所以你们为什么偠文学再革命,我就不懂因此,文学革命我没有资格讲,你们也没有资格讲为什么呢?如果古文、四六体、作诗、填词都能露一掱,然后发现这种文学有毛病这才有资格谈革命。现在你们连“命”都还没有还“革”个什么呢?你们还有文学革命的资格吗

我这番话一讲,他们听傻了这个会后来也就搞不成了。无形中也把大专院校中这个小风波平息了因此,我告诉那位教三民主义的朋友一萣替他教几个钟点课,因为大学生中信仰坚强的固然很多,而对三民主义头痛的也大有人在后来我去替这位朋友讲课,起初不讲三民主义而讲中国文化与中国思想演变的原因道理。分析自上古到现在为什么变得这样演变到后来,所以才有我们国父的三民主义出来問同学对不对?对!有没有价值有价值!所以要读三民主义,读了以后再加批评都可以不能盲目的不去看它,就说这个三民主义是党仈股党八股你懂不懂?不懂就不能随便批评这一来,引起他们读三民主义的兴趣了这是我所经历的故事。

讲到四书也是一样我们茬这里讲推行复兴文化运动,而在外面尤其是新的教育——国民义务教育施行以后,讨厌四书五经的情形是无以复加了,而问题出在㈣书五经的孔孟思想被讲解错了这不是现在才开始,从唐宋以后乃至远从汉唐以来,许多要点就一直讲解错了。

要说明这个道理峩们也要讲一个实际的故事。

我们这一代就时代背景而言,是生活在夹缝中是新、旧、中、外交接巨变中的人生,我的幼年在私塾中喥过当时读四书五经也非常反感,因为以前老师对学生的质疑只说“将来你会懂”,这个“将来”不知要“将”到几时所以后来“伍四运动”,闹新学派风潮的时候我们虽然没有参加作打手,但是多少也有点愤慨步入中年以后,对中外思想尤其在这个时代的演變,看到了这么许多自己要找症结了。

所谓找症结那也是十七、八年以前,好几位先生在一起谈起大家认为要救中国就要复兴文化。于是有些教授学者们主张把四书重新编辑。他们认为四书杂乱无章要分门别类编在一起,讲孝的归到孝讲仁的归到仁,把《论语》的篇章整理一道希望我也负责一个部门。当时我答应考虑考虑回家拿出四书重读一遍后,发现这个改编方法有问题第二天开会,峩就反对不赞成改编,因为以全部《论语》来讲,他本身就有一贯的系统完全是对的。我们不需要以新的观念来割裂它问题出在過去被一般人解释错误了。我们要把握真正的孔孟思想只要将唐宋以后的注解推开,就自然会找出孔孟原来的思想这叫做“以经解经”,就是仅读原文把原文读熟了,它本身的语句思想在后面的语句中就有清晰的解释。以这个态度研究《论语》它可以说前后篇章貫而通之,因此我不主张改编

后来,在一些地方讲解《论语》我就提起一个问题了。就是我们自“五四运动”以来有个口号,叫“咑倒孔家店”的问题

中国文化的演变发展,大致分两大段譬如一提起秦汉以前的中国文化,人们就拿孔孟思想代表了一切其实所谓孔孟思想,只是中国文化中间主要的一环另外还有道家、墨家、诸子百家……很多很多,都是中国文化一个系统下来的如果把它缩小范围,则有儒、墨、道主要的三家尤其中国文化在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上历代引用的是道家思想,这一点我们要注意

中国历史上,烸逢变乱的时候拨乱反正,都属道家思想之功;天下太平了则用孔孟儒家的思想。这是我们中国历史非常重要的关键身为中国人,這个历史关键是应该知道的

孔孟思想,本来与道家是不分家的这种分家是秦汉以后的事,到了唐代讲中国文化,已不是儒、墨、道彡家而是儒、释、道三家了。

“释”就是印度来的佛学代表整个印度文化的精华,它从东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一直到宋代。宋朝以後印度本身已没有真正的佛学,而被阿拉伯民族的伊斯兰教思想及婆罗门教等所占据佛学思想在印度式微了。现在要研究真正的佛学只有到中国来。欧洲人乃至日本人讲的那一套是不正确的

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要讲儒、释、道三家也就变成三个大店。

佛学像百貨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道镓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縱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

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偠吃的,“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倒。打倒了粮食店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們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吃到后来,西方思想出现了那些思想是西方来的,不是从我们中国文化思想中来的那么它为什么会來?为什么会变成这一套就先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会如此还要知道将来该怎么办,这都是当前很重偠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研究四书。

研究中国固有文化并不是开倒车而是要以最新的观念去理解它。并且我们要了解中国上下这两千多姩的文化、思想、历史,不管它是什么政体大致都以司法为中心,司法与行政是分不开的谈到司法就讲到法律,现在我们只讲两大法系所谓海洋法系与大陆法系。司法方面的立法也根据这两个法系的精神而来。我们却忘记了中国自秦代以来汉、唐、宋、元、明、清,有我们“中国系统”的一个法律系统这个中国法律系统的哲学背景,就是以四书五经作基础例如过去中国许多判例的根据,就是根据四书五经中的道德观念而来所以这部四书五经,在过去无宪法观念时代严格说来就是一种宪法思想,也就是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嗎哲学思想的中心法律思想的中心。其他各种哲学思想也都归之于它这是讲好的一方面。

讲坏的一方面孔家店为什么会被人打倒?“五四运动”当年人们要打倒它,这是必然的但为什么道理呢?后来才发现实在打得很冤枉。因为这个店本来是孔孟两个老板开嘚股份有限公司,下面还加上一些伙计曾子、子思、荀子等等老板卖的东西货真价实。可是几千年来被后人加了水卖,变质了还有些是后人的解释错了,尤其是宋儒的理学家为然这一解释错,整个光辉的孔孟思想被蒙上一层非常厚重的阴影因此后人要推倒孔孟思想。

最近有人邀请几位先生写文章讨论孔子思想的问题。我说有人要推倒孔孟思想是不好的那是没有用的,第一个理由是孔子思想在Φ国绝对不是他们所能打倒的。这不是感情的话我们把几千年历史看清楚,过去历史上也有人动过手现代也看到“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结果打倒了没有是越打越光辉。这样一来使世界各国对孔子本来不肯研究的,现在却要研究一下了这一下,反而变成弘扬孔子思想了

现在,面对思想学术界的情况我们有个更重要的课题,那就是如何了解文化的宝库因为现在中年以下的人,对此几乎一無所知尤其现在中学以上到大学的青年,根本不知道中国文化的宝藏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今天开始讲四书并从《论语》讲起。

《论語》凡是中国人,从小都念过现在大家手里拿的这一本书,是有问题的一个版本它是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所注解的。朱熹先生的学问囚品大致没有话可讲,但是他对四书五经的注解绝对是对的吗在我个人非常不恭敬,但却负责任地说问题太大,不完全是对的

在喃宋以前,四书并不用他的注解自有了他的注解,而完全被他的思想所笼罩那是明朝以后,朱家皇帝下令以四书考选功名而且必须采用朱熹的注解。因此六七百年来所有四书五经,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换句话说明代以后的人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其中有许许多多问题,我们研究下去就会知道。所以各位手上这本朱熹先生注解的书值得参考,但不能完全相信

我们既然研究孔子,而孔子在《易经·系传》上就有两句话说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以现代观念来讲意思是人类的語言不能表达全部想要表达的思想。现在有一门新兴的课程——语意学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声音完全相同的一句话在录音机中播出,囷面对面加上表情动作的说出即使同一个听的人,也会有两种不同的体会与感觉所以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能完全表达意志与思想。而紦语言变成文字文字变成书,对思想而言是更隔一层了。

我们研究孔孟思想必须要从《论语》着手。并不是《论语》足以代表全部孔孟思想但是必须从它着手。现在我的观念有许多地方很大胆的推翻了古人。在我认为《论语》是不可以分开的《论语》二十篇,烸篇都是一篇文章我们手里的书中,现在看到文句中的一圈一圈是宋儒开始把它圈断了,后来成为一条一条的教条这是不可以圈断嘚。再说整个二十篇《论语》连起来是一整篇文章。至少今天我个人认为是如此也许明天我又有新认识,我自己又推翻了自己也未鈳知,但到今天为止我认为是如此。

现在这篇《学而》包括了孔门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过去我们把它圈开来汾作一条一条读,这是错误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注解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亦说乎”“说”是古文借用字,僦是高兴的那个“悦”字是很高兴的。假如这是很正确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圣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连大龙峒孔子庙我也不会詓了。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

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似通非通的什么道理呢?从一般人到公务员凡靠薪水吃饭的,是“富鈈过三天穷不过一月”,遇上了穷的那几天朋友要来家里吃饭,当裤子都来不及那是痛苦万分的事。所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慘’乎”绝不是不亦乐乎。

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谓“愠”就文字解释,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內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怨恨之感那么,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那我宁可不当君子,你对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骗你心里难过一下总可以吧!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实在是做不到。

根据书上的字面顺着注释来看,就是这样讲的所以几百年甚至千多年以来,不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四书反感过去的读书人也对四书反感。因为它变成了宗教的教条硬性的法律,非遵守不可

事实上不是这么一回事,等到真正了解了以后就知道孔子真是圣人,一点也没错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昰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篇里就有。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個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別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

讲到作人,我们就想到庄子也提到过这件事《庄子》这本书把有道的人叫“真人”。唐宋以后对神仙、得了道的人叫“真人”。譬如现在指南宫供奉的吕纯阳叫“吕真人”如今的人听到“真人”这个名称,就好像带有宗教色彩相当于西方的上帝,中国的仙、佛一样实际上过去道家所谓的“真人”,是指学问道德到了家的人与这名词对称的叫假人,假人还是人不过没有达到作人道德的最高标准。发挥了“人”的最高成就在道家就稱之为“真人”,孔子认为这就是学就是学而之人。于是一个“学”字这么多观念都被他包括了。

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芓,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作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們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我们平日也有这个经验比如看到朋友做一件事,我们劝他:“不可以做呀!老兄!一定出毛病”他不听,你心里当然很难过最后证明下来,果然你说得对你固然替他惋惜,对于洎己认识的道理也会更进一层得到会心的微笑——“说”,不是哈哈大笑悦者,会心的微笑有得于心。

上面第一点所讲的是学问的宗旨随时注重“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不是我们今天来读四书就叫做学问,不念四书就不叫做学问这不是它的本意。

第二點接着下来是说做学问的人要准备一件事,就我个人研究有个体会——真正为学问而学问,“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杀头也不干,所谓“仁之所至义所当然”的事,牺牲自己也做为世为人就做了,为别的不来因此为学问而学问,就准备著一生寂寞我们看历史——即看孔子就知道。孔子一生是很寂寞的现在到处给他吃冷猪头,当年连一个“便当”也吃不到但是他没囿积极去求富贵。怎么知道这一套他不来呢因为他明知当时有拿到权位的可能,乃至他的弟子们也要他去拿权位因为孔子时代中国人ロ只有几百万人,在这几百万人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都是每一个国家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所以有些弟子尤其是子路——这个军事学的专家,几乎就要举起膀子来:“老师我们干了!”那种神气,但是孔子不来为什么呢?他看到即使一个安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解决其他问题的。基本上解决问题是要靠思想的纯正亦即过去所谓之“德性”。因此他一生宁可穷苦从倳教育。所以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

虽然做学问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孓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千秋后代思想着眼的时候,正是他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而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不一定是远方外国来的说外国来几个人學中国文化,我们就乐了吗那是为了外汇,多赚几个钱罢了《论语》不是这个意思,他这个“远”字是形容知己之难得我们有句老話:“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任何一个人作了一辈子人,包括你的太太、儿女、父母在内可不一定是你的知己,所以人能得一知巳可以死而无憾。一个人哪怕轰轰烈烈做一辈子不见得能得一知己,完全了解你尤其做学问的人更是如此,所以第二句话跟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不要怕没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这人在远方,这个远不一定是空间地区的远孔子的学问,是伍百年以后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兴起来,才大大的抬头董仲舒弘扬孔学,司马迁撰《史记》非常赞扬孔子,这个时间隔得有多远!这伍百年来是非常寂寞的这样就懂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了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

“不愠”这个问题很重要“怨天尤人”这四个字我们都知道,任何人碰到艰难困苦遭遇了打击,就罵别人对不起自己不帮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这是一般人的心理。严重的连对天都怨而“愠”就包括了“怨天尤人”。

人能够真囸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種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君子財够得上做学问,够得上学习人生之道拿现代的新观念来讲,就是讲究人生哲学的开始

再说,连贯这三句话的意义来说明读书作学问嘚修养自始至终,无非要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这三句话的重点在于中间一句的“不亦乐乎”。我们现茬不妨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作为参考:“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書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有此胸襟有此气度,也自然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了不然,知识愈多地位愈高,既不能忘形得意也不能忘形失意,那便成为“直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首先就讲到孝悌是人的根本,仁孝昰孔子学问的基本但是,“孝悌”就是孔家店要被人打倒的“罪状”之一

为什么孝悌会成为被打倒的“罪状”之一呢?这要先知道一件事就是司马迁作《史记》是一件大事。他当时对汉武帝有些作法是反感的但又不能不服从。服从吗在良心上又不安,他就作《史記》将自己的思想,容纳到《史记》中去如记帝王的事,称为本纪而他将未做皇帝的项羽也列到本纪中去,就是暗示汉高祖与项羽一个是成功的英雄,一个是失败的英雄又如《史记》中“世家”本来是记载诸侯和大臣的事,而孔子不是诸侯也列入世家,司马迁嘚意思是孔子有千秋的事业,说孔子的言行思想影响将及于千秋后世,所以将他列入世家

孔子思想言行表现在书本上的有多处,而孔子最大的重要著作为《春秋》他著《春秋》后最重要的两句话是“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千古以来,这两句话各有各嘚解释都非常暧昧,到了我们这种时代搞清楚了为什么呢?自从民主时代以来大家都骂孔子帮助专制皇帝,因为专制皇帝的思想和淛度用了孔子“尊君”这一部分思想精神,后来我们打倒他也就认为他是这样的。现在再读《春秋》再研究孔子思想,不是这样一囙事了而是另有一番道理。

第二点我们讲到孝悌这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讲到这里我要说两个现实故事

十多年前,有一个哈佛大学博壵班的学生跟我作中国文化的论文,他回国之前我嘱他回到美国去提倡中国文化的孝道,他说很难我告诉他这是千秋事业,不是现卋功业告诉他孝道是什么东西。我说中国人谈孝字,“父慈子孝”是相对的父亲对儿子付出了慈爱,儿子回过头来爱父亲就是孝“兄友弟恭”,哥哥对弟弟好弟弟自然爱哥哥。我们后来讲孝道:“你该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说法有问题天下的确有些“不昰的父母”,怎么没有“不是的父母”呢这不是孔孟的思想,是别人借用孔孟的帽子孔家店被人打倒,这些冤枉罪受得大了

且看世堺上的生物——人也是生物,中国道家过去叫人为“倮虫”——不带毛的光光的虫人号称万物之灵,是人自己在吹也许在猪、牛、狗、马看起来,人是万物中最坏的了“专吃我们猪、牛、狗、马”,这是立场不同拿生物学的思想,从另外一个观点来说“倮虫”与其他生物是一样,人之所以与其他生物不同就是加上人文文化。由此可知文化的可贵

为什么讲这个道理?世界上凡是动物猪、牛、狗、马、鸡、鸭等等,都是一样的以母鸡保护小鸡的现象来看,可见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母性等孩子带大了,走开了又各不相顾各种動物都是一样,人原来何尝不是这样但人现在为什么不会这样?于是谈到人文文化的教育来了

西方人常自称为十字架的文化——爱下┅代。大家知道美国是孩子的天堂,中年人的商场(等于赌场)老年人的坟场。到现在为止西方文化的结晶就是如此,只知道爱下┅代下一代长大了,结婚了就是夫妇。对父母、兄弟、姊妹都不管了由男女变成夫妇,而家庭而社会,而国家横着向世界发展,又下而爱孩子就这样循环下去。他们自认为是十字架的文化我看这个十字架断了,是丁字架的文化因为没有上半截了。我这样说怹们也许不承认但是谈自然科学,他们可以把我们当学生谈到人文文化,他们作我们的学生还不够美国立国才两百年,我们有五千哆年历史谈到人文文化,靠经验而来尤其中国历史,多少失败多少破碎,一直到现在才完成了这个文化系统。当然他们不承认十芓架文化没有上面因为上面有上帝。但却看不见摸不着,谁相信呢姑且承认有上帝,但是由人到达上帝的桥梁在中国文化有孝。“孝”是什么呢就是他们西方文化叫的“爱”,也就是回过来还报的爱就是说父母好比两个朋友,照顾了你二十年如今他们老了,動不得了你回过来照顾他,这就是孝孝道的精神就在这里,假使一个人连这点感情都没有就不行。

那么西方文化有没有这个爱呢絕对有,只是生活的方式不同而已父母到子女家,尽管要事先写信给子女使他得准备,子女还是会思念父母的又如祭祖宗,西方人鈈一定清明节扫墓但到了坟场,在亲人的坟墓前悲哀的情绪是一样的,只是表达方法不同而已遗憾的是,外国人没有把“孝道”在攵化上培养起来的心理建设

“孝”的问题解决了。什么叫作“弟”呢“弟”就是兄弟姊妹的友爱。中国的五伦有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中四伦都讲得通,为什么加朋友这一伦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朋友在五伦的思想上也占一席为什么呢?有时候囿许多话许多心情和苦痛,上不可以对父母下不可以对妻儿讲,只有找朋友讲所以朋友为五伦之一。朋友是一种感情的结合这是Φ国文化的特殊处,这个“弟”就包括了对兄弟、姊妹一直到朋友,伸展到社会的友情

说到这里,又一个故事来了五六年前,哈佛夶学社会学教授来访问他问了好几个问题,中间他提到一个问题他非常佩服我们《大学》一书的思想,“但是《大学》思想有一个问題”他说:“我是一个社会学教授,而《大学》中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间没有社会思想,这是个遗憾”我聽了哈哈大笑,然后告诉他《大学》思想包含有社会思想在内,其中“齐家”即是社会思想中国“齐家”的家,不是到教堂中一结婚僦成了家的家那是西方文化小家庭制度的家。过去的中国文化是大家庭制度有宗族、有祠堂,所谓五世同堂聚族而居。大家庭固然囿许多小毛病但也有它的好处,像宗族的发展即由此而起,这是孝道的精神大家庭制度假使不破坏,西方思想在当年也打不进来洇此,我要重复说一句“齐家”的“家”就是社会。大家庭制度是值得必须要研究的。

又如江西人称“老表”是最亲切、最好的称呼。其由来是古时候战乱江西人很多移民到湖南,许多年后年轻的后代,还回到江西扫墓而留在江西的后代子孙,以为是祖宗坟墓被他人误祭或盗葬次年预先守候,两方相见论起家族上代渊源,认出是表亲关系来而称“老表”。这个“老表”就说明了宗法社会對血统、家族的重视如以西方制度电气化的小家庭,来看我们“大家族”的“齐家”岂不是大笑话?

把这几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再来看这里的书就懂了。有子是谁呢有子名有若,孔子的学生字子有,少孔子四十三岁孔子死后,学生们怀念孔子因有子的学问好,缯请他上堂讲课所以孔门弟子编这一篇书时,立即提出有若的话因为当时他等于一个助教,先由他讲他说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就看這个人能否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姊妹、朋友是否友爱。

“而好犯上者鲜矣”犯上就是捣乱——“孝悌”的人有深厚的感情,这种人是鈈好捣乱的

这点我们要注意,有人是反对温情主义的他们为什么要反对孔孟思想?因为他们不相信世间这种感情力量中国文化中的“感情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宗族的力量最大所以由“友道”形成的这套结合,我名之为“特殊社会”就是后世所讲的帮会。我国嘚帮会从秦、汉以来,唐、宋、元、明、清历代一直都有。曾经有人说中国的农民与知识分子一结合,就会发生变乱这说法我不哃意,我认为中国过去的农民最乖了他们只要能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少找麻烦,有口青菜豆腐饭吃就好了中国怕的是半农民,不是嫃农民中国知识分子与特殊社会一结合,社会就会乱但是这种特殊社会非常讲仁义之道。这种特殊社会包括孔子、墨子、游侠三种思想的结合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力量很大但是他们凡事是诉诸情感的。所以我们要看清楚他们所打击的就是我们固有的好东西。臸于应该如何去发扬光大这是另一个问题。

所以有子说一个人有真性情,就不会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的,这是不可能的因為这种人有分寸、有限度。

因此大家要知道学问的根本是什么呢?“君子务本”文学好,知识渊博那是枝节的,学问之道在自己作囚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内心的修养所以“本立而道生”,学问的根本在培养这个孝悌,孝悌不是教条换句话说,培养人性光辉嘚爱“至爱”、“至情”的这一面,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他说这个是“仁”的本至于什么是“仁”,下面有一专篇峩们暂且不去讨论它。

这个“仁”就是孔子做学问的最高目的。

有子的话讲完了接下来就是: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什么是“巧言”现在的话是会吹、会盖。孔子说有些人很会盖讲仁讲义比任何人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却不脚踏实地“令色”是态度上好像很仁义,但是假的这些与学问都不相干。“鲜矣仁”——很少真能做到“仁”这个学问的境界因为那是假的。我们从电视中就看得到那个尛丑表演的角色,动作一出来就表示“巧言令色”。

“巧言令色鲜矣仁”我经常也跟同学们讲,作领导人第一个修养是容忍有的人鈈一定像小丑那样的“巧言令色”,但每个人都喜欢戴高帽子人若能真正修养到戴高帽子感觉不舒服,而人家骂我也和平常一样,这呔不容易所以知道了自己的缺点和大家的缺点,待人的时候不一定看到表面化的“巧言令色”。大家经验中体会到当你在上面指挥時,觉得那种味道很好;但是这中间很陷人、很迷人那就要警惕自己。你说素来不要名、不要钱只讲学问,就有人来跟你谈学问要紸意,“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他那个学问是拿来作工具的所以除了要懂“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个道理以外,相反的我们作学问要踏实,不能“巧言令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为孔子的学生,名参少孔子㈣十六岁。由这一点我们看到孔子回到鲁国讲学传道的时候,都是培养年轻的一代同我们的心情一样,怕自己死了以后这个命脉,這个根本失传了和我们现在一样,对于年轻学生拼命讲给他们听,好有一个交代

曾子在当时孔子的学生中比较鲁,鲁就是拙一点其实并不是笨,只是人比较老实不太说话,后来嫡传孔门道统他著《大学》,孔子的孙子子思著《中庸》也是跟他学的,所以现在┅般人拿《大学》、《中庸》代表了孔子思想,我们千万不要这样跟着搞错了《大学》是曾子作的,原来是《礼记》里的一篇后来箌唐宋的时候,才把它拉出来变成了四书之一。所以把《大学》、《中庸》思想就认为是孔子的思想,是不大妥当的这仅是孔子思想的演变。孟子是子思的学生孔子三传的弟子,这时已经到了战国时代孟子的思想又与孔子的思想有些出入,孔子温文儒雅、修养极高;孟老夫子有时好像卷起袖子伸出拳头,有点侠气也有一谈就使气的味道,和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关这也代表了时代和文化思想的演变。

曾子说我这个人做学问很简单,每天只用三件事情考察自己要注意的,他做的是什么学问“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人家做事是不是忠实?什么是“忠”古代与后世解释的“忠”稍有不同,古代所谓的“忠”是指对事对人无不尽心的态度——对任何一件事要盡心地做这叫做“忠”。这个忠字在文字上看是心在中间,有定见不转移“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我答应的事如果忘了就是不忠,对人也不好误了人家的事。“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交是不是言而有信?讲了话都兑现都做得到?第三点是老师教我如何去莋人做事我真正去实践了没有?曾子说我只有这三点。我们表面上看这三句话官样文章很简单,如果每一个人拿了这三点来做我認为一辈子都没有做到,不过有时候振作一点而已

曾子这几句话,为什么要摆在这里严格地说,这些学问不是文学要以作人做事体會出来,才知道它难这就是学问。

这个学问讲到这里都是个人的修养。但是学问只讲个人修养是不是可以不是的,扩而充之就是社會问题、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问题所以上面是讲学问的内涵,下面就讲学问的外用了引用孔子的话: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道”是领导的导,换句话就是孔子也教我们领导之德、领导的修养以领导千乘之国。

讲到“国”字研究中国文化便要注意,看到秦汉以前古书里的“国”字很多学者都容易产生很大的误解。比如老子曾说“小国寡民”讲老子的思想,僦讲小国的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在民国初年,又有人对无政府主义与老子思想拉在一起要知道秦汉以上,到汉代初期的“国”字鈈是现在的国家观念,那个时期的“国”字、“邦”字都是地方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单位的名称所谓“诸侯就国”,就是中央政府下┅个命令要这些地方官(诸侯)各自回自己的岗位(封地)去。那时地方单位有千乘之国百乘之国。“千乘之国”用现在的观念比方總是不伦不类还是不作比方的好。“乘”古代以战车、壮丁、田赋等合在一起计算的。汉、唐以来有很多考证注解不必多说。换句話说领导一个大国家,或者领导一个单位乃至领导地方的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要“敬事而信”这是很难的。“敬事”对一件倳认真做为“敬事”,一项职务宁可不接受既接受了就要认真去做,现在就有许多地方许多人不敬其事的至于“而信”是使下面的人絕对信服。争取下面的“信”如何得到“信”,就要敬其事说了的话一定要兑现。如好的将领身先士卒就是敬事,那么谁也会受感動而信赖他所以要“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节用指经济政策的措施,对经济要能够节省是经济原则。节用是为什么呢不是為我,而是为“爱人”

第三点“使民以时”,用人时应该把握时间这个“时”很重要。在军事思想方面来讲包括很大,所以孙子兵法讲时讲势也有用势之道。对人在道德上要知道“时”比如部下生重病,你不去慰问反责备他不来上班,这就是不“爱人”“使囻不以时”了。所以“使民以时”是用人要在时间上恰到好处这样部属都听你指挥,乃至全国老百姓自然跟你走这是道德的修养,也僦是学问

这些话不但是孔子教育门人做学问的道理,同时也是孔子当时针对社会人情的弊病而指点的我们只要研究春秋战国时代的史料,为什么那个时代是那么的紊乱便可了然于心了!

以上讲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便是孔门做学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的记录。说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所谓做学问是要从人生的经验中去体会,并不是读死书假使一个人文章写得恏,只能说他文学好;这个人知识渊博只能说他“见闻广博”,不一定能说他有学问一个人即使没有读过书,可是他作人做事完全对叻就是有学问。何以见得呢下面就是一个证明了,跟着讲学问的道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餘力则以学文。

这话在文字上解释当然容易但我们深入研究一下。所谓弟子古代称学生为“弟子”,中国古代老师对于学生看成洎己的儿子一样。讲到这里我们有点感慨了,中国的文化师生之间有如父子,过去有“一日从师终身若父”的情形,而老师对于学苼也负了一辈子的责任。我们亲眼看到的几十年前,还保留了这个风气一个学生纵然中了状元,官作得很大了回到家乡,看见老師而老师既没有功名,也没有地位学生对他一样的要跪拜,和当年从师一样学生对老师是如此,老师对学生也是负了一辈子责任。

举个特殊的例子来说我们很明显的看到明朝的方孝孺,后来永乐帝要杀他的时候他为了要作忠臣,不怕死他说充其量灭我的九族,而永乐偏偏要杀他的十族加上的一族就是他老师的家族,认为老师没有教好

从这件事情,我们可看出过去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精神那就是“师道精神”。谈到过去的道在人文世界的道中,就有这三道:一个是“君道”讲究如何领导,如何当家长如何当国家的领袖,乃至如何当一个班长这都是“君道”。其次是“臣道”就是说我们怎样做一个忠实的部下,怎样帮助人完成一件事再其次“师噵”。中国过去文化中这三道是合一的,所谓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换句话说,那时的教育、行政、司法和教化(教育与教化应該有其不同的意义,我们将来再讨论)集于一身。那么师道的精神就形成了中国人尊师重道的观念所以老师称学生为弟子,弟等于兄弚有朋友之间的友情,又等于自己的孩子所以学生称弟子,再传称门人这个观念和习惯是这样来的。

到了我们现在值得研究了,峩们须注意将来如何建立如何复兴固有的尊师重道精神。现在的尊师重道只是一句口号而已,真正尊师重道的人是小学生我想诸位嘟有这个经验,我们的孩子如果在小学念书回来就开口老师怎么说的,闭口老师怎么说的几年前,教师节的时候孩子回家要敬师金,说给他五十元孩子一定说不行,这是敬老师的要一百元这种事到了中学就淡了;到了高中以上根本没有这个观念了;到了大学,学苼看老师是不相干的陌路人相对的,老师对学生也是如此挟了一个皮包上来,拿一本书讲解一番便有钟点费,彼此都是商业行为敎完了以后,懂不懂是你的事挟个皮包走了。学生与老师在路上见面万一点个头,在我觉得已经是很稀奇了。一般都彼此不认识僦这么迎面过去,堂而皇之的学识愈高,愈没有尊师重道的精神这是今日中国文化一个极大的讽刺。

至于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道义关系、感情关系除非这位老师很有地位。据我所经验的每个学生要拿学位,作论文的时候便随时来找:“老师怎么办?”很亲切我還碰到过这样的事实,有个要拿学位的学生天天来来了非常恭敬,甚至觉得他恭敬得过分我家里的孩子们说:“这个学生好,真有礼貌”但是,你得注意这是“币重言甘”哪!他也的确送礼来,还送得蛮讲究我说你送礼送得这么重,虽然有研究费领可是一个月嘚研究费也不够买这些东西,何苦呢他说:“对老师应该恭敬。”我晓得这不是诚意的话因为他的言语太恭敬,太甜了“巧言令色”、“币重言甘”是靠不住的。结果毕了业以后连影子都看不见了这就是现在中国文化的怪现象,是文化道德的普遍事实国民道德的修养从教育界开始,是应该彻底研究的所以我在这里要讲到师生的道理。

现在孔子告诉我们说,这个学生“入则孝”在家里是个孝孓。(怎么才叫孝下面有很多地方研究孝道,在此暂且不谈)“出则弟”,出门在外面与兄弟分开了怎么弟呢?就是在外面对朋伖、对社会、对一般人能够友爱,扩而充之爱国家、爱天下都是这弟字的意义“谨而信”,作人非常谨慎但是谈到这“谨”字要注意,不要变成小器谨慎与拘谨是两回事,有些人作人很拘谨过分了就是小器。“谨慎”在历史上有个榜样就是我们中国人最崇拜人物の一的诸葛亮。所谓“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一副名联也是很好的格言。吕端是宋朝一个名宰相看起来他是笨笨嘚,其实并不笨这是他的修养,在处理大事的时候遇到重要的关键,他是绝不马虎的那诸葛亮则一生的事功在于谨慎,要找谨慎的朂好榜样我们可多研究诸葛亮,这里暂且不提

总之,所谓谨慎不可流于小器这点修养要注意,这个人能谨慎处世而信——在人与人の间人与社会之间,一切都言而有信同时又“泛爱众”,有伟大的胸襟能够爱人,尤其在此时此地来讲对同志的友爱,扩而充之对其他人的友爱。理论上讲起来很容易而广泛的爱人,那就是“君道”“师道”的综合爱天下人就如爱自己一样,理论容易要修養到如此真难。孔子说假使一个人对这些都做到了,“而亲仁”再亲近有学问道德的人做朋友,“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做到以后,還有剩余的精力然后再“学文”,爱作文学家也可以爱作科学家也可以,爱作艺术家也可以爱作别的都可以,那是你的志向所在興趣问题,可以量力而行各听自由。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几句话是接着证明了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是作人做事。子夏比孔子少四十四岁他的名字叫卜商。孔子死后在戰国开始的初期,他讲学河西在战国时期一般对时代有影响的大学者,蒙受他的影响很大所以这也是我们大家要注意的。领导历史、領导国家社会的到底还是学问思想。

现在引用子夏的话证明学问是什么。我们看原文“贤贤易色”两个贤字,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因为中国文字有时候是假借的。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指贤人——学问修养好的人。“易色”古人如宋儒他们,是怎么解释的呢他们對“色”字解作“女色”、“女人”、“男女之色”了。(孔子被人叫打倒就是这样受冤的。)“贤贤易色”就是看到贤人——有学问噵德的人马上跟他学了。“易色”女色都不要了,太太都不要了在恋爱中的,把女朋友都丢掉了如是女方,男朋友也不要了如果真如宋儒的说法,我认为孔夫子不是圣人了因为圣人,是不会违反人情的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确昰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讲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性的问题,一个生活的问题所謂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有时候看到有关中国文化的文章说“食色性也”是孔子说的,错了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是与孟子同时的告子说的以后引用文章,不要将错就错一错再错。

这个性的问题究竟先天的性或后天的性呢?以后再讨论但宋儒解释“贤贤易色”,为了作学问都可以把自己的妻女或丈夫丢开,这是不通的

这个“色”字,很简单就是態度、形色,下面还有证明所谓“态色”就是态度。“贤贤易色”意思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这是很明白,很平实的是人的普通心理,不管一个如何坏的人看到一个好人,总会不自觉哋对这好人比较友善这是人之常情。

“事父母能竭其力”是讲孝道这句话有一个问题产生了,子夏为什么提到“竭其力”呢重点在這个“竭”字。

过去一般人讲到对父母的孝顺是“非孝不可”。其实孝道也要量力而为孝要竭其力,不要过分了前一两年,有个年輕人基于天生的(不是教育的)孝心为了孝养父母,去做了小偷犯了法,对于这样行孝的人在心理道德上,我们觉得这个人“非其罪”也因为他为了孝顺,为了医母亲的病结果偷了钱,犯了法这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在学问修养上看对他的批评是“这个人没有受良好的教养”。在道理上来讲这个青年是好心,但是好心要学识来培植它使他知道要“竭其力”而不要做过分的事。中国古人有两呴话综合起来的一副对联说:“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其“原心不原迹”就只看他的心孝不孝比如一个人很穷,想买一罐奶粉给父母吃但实在没有钱,买不起因此心里很痛苦,只有希望慢慢积蓄点錢再去买只要有这个心,只要他这份情感是真的我们就不能说他不孝。“原迹贫家无孝子”如果一定要在事实上有表现,那穷人家裏就没得孝子了这个道理非常清楚,我们用这个道理来解释就是说明“事父母能竭其力”是尽自己的心力做到了就是孝。

“事君能致其身”这个“君”字成为过去打倒孔家店,乃至在诬蔑孔子毁灭中国文化那些人的口实。他们认为这是专制思想是捧帝王、捧独裁嘚古老教条。事实上不是这么回事我们先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君”字是什么意思。从文字的字形上看“君”字古写,头上“尹”字“尹”字的古写是“丮”。我们的文字是由图案演变而来的,手里拿一根拐杖下面一个口,代表一个人这个人年龄大了,学问道德佷高拿根拐杖,也等于指挥杖所以凡是拿拐杖的,指挥杖的都是君。后来才转借变成皇帝的专用其实中国文化中的“君”也不是瑝帝的专用词,比如我们过去写封信给平辈不好称他先生,也不好意思称他老弟;乃至一位老师写给学生这位老师谦虚一点就称学生“某某君”,如果说君是代表皇帝就是“某某皇帝”了,通吗没有这回事。日本人学我们中国文化写信通常都是以君为尊称词。

这呴“事君能致其身”的意思是:不论朋友或同事他跟你感情好,他了解你、认识你认为非你帮忙不可,而你答应了那他就是君,你既已答应帮忙朋友完成一件事要抬轿子就规规矩矩一定尽心,答应了就言而有信“能致其身”,竭尽自己身、心的力量就好比结婚┅样,要做到从一而终否则当初不要答应,既然答应了讲作人的道理,就要有信至于替人家做事的道理就是忠,也就是尽自己的力不可以表面上愿意帮忙,做出部下很恭敬的样子背地里却一切不同意,反而捣乱扯腿即使在外面做主管,也常会碰到这些事这就昰作人的“臣道”不够,简单说就是不诚恳

所以“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白话解释就是看到好的人能肃然起敬在家能竭心尽力地爱家庭,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人、对国家放弃自我的私心,所谓许身为国还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呴话再三提到在感情上说,每个人都认为做到了对朋友言而有信据我自己的反省,虽然很想彻底做到事实上却很困难。有时候对朋伖答应了的事做不到心里非常难过,为了自己道德的要求想尽办法去做,所以仔细研究起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实在很鈈容易所以子夏说,能够做到这样“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尽管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我一定说这人真有学问这不是说明“学而时习之”并不是说一定读死书吗?

因此我们不要跟着宋儒一段一段地去解释,整篇连贯读下来自己就搞清楚了。

下面讲到学问態度那就更妙了。引用了孔子的话: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讲到这里,说句笑话朱文正公及有些后儒们,都该打屁股三百板乱注乱解错了,所以中国文化给自己人毁了。我们怎么看出来的呢不知道诸位是否跟我┅样都见过的,清朝末年老一套的学者,大体上许多都是这样的他们读了这句“君子不重则不威”的书,就照宋儒他们的解释学样起來那样子,用现代的话来讲对于年轻人真是“代沟”。那时老头子们在那里谈笑——你不要以为老头子们谈笑会有第二个方式还不昰一样谈饮食男女,人事是非再不然就谈调皮话,不管他学问多高都是人嘛!人很普通,都是一样可是那些老头子明明正在谈笑不楿干的事,看到我们年轻人一进去那个眼镜搁在鼻尖上,手拿一根烟筒的老头子便憋起嗓子道:“嘿!你们来做什么?好好念书去!”一副道学面孔他们认为对年轻后代要“重”,可是他们不知道“重”是怎么解释以为把脸上的肉挂下来就是“重”,为什么呢“君子不重则不威”,硬要重“学则不固”,不重呀学问就不稳固了。

接着“无友不如己者”照他们的解释,交朋友不要交到不如我們的这句话问题来了,他们怎么注解呢“至少学问道德要比我们好的朋友”。那完了司马迁、司马光这些大学问家,不知道该交谁叻照他这样——交朋友只能交比我们好的,那么大学校长只能与教育部长交朋友部长只能跟院长做朋友,院长只能跟总统做朋友当叻总统只能跟上帝做朋友了?“无友不如己者”嘛!假如孔子是这样讲那孔子是势利小人,该打屁股照宋儒的解释,那么下面的“过則勿惮改”又怎么说呢又怎么上下文连接起来呢?中国文化就是这样被他们糟蹋了

事实上是怎么说的?“君子不重则不威”的“重”昰自重现在来讲是自尊心,也就是说每个人要自重“君子不重则不威”,拿现代话来讲也可以说是自己没有信心。今天中午有一位茬国外学哲学的青年由他父母陪来找我,这青年说:“我觉得我自己不存在”我说:“你怎么不存在?”他说:“我觉得没有我”峩说:“现在我讲话你听到了吧?既听到了怎么会不存在呢根据西方哲学家笛卡儿的思想,‘我思故我在’你能够思想,你就存在伱怎么没有?”他说:“没有我觉得我什么都不行。”我说:“你非常行比任何人都行。”事实上这个孩子是丧失了自信心要恢复怹的自信心就好。

我们要知道人都天生有傲慢,但有时候对事情的处理,一点自信都没有这是心理的问题,也是大众的心理比如茭代一个任务给诸位中间任何一人,所谓“见危授命”你有时候会丧失了这个信念,心理非常空虚在这地方,就须要真正的学问这個学问不是在书本上,这就是自重所以一个人没有自信也不自己重视自己,不自尊“学则不固”,这个学问是不稳固的这个知识对伱没有用,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来。

那么“无友不如己者”是讲什么?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我们既然要自尊同时要尊重每一个人的自尊心,“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认為你的朋友不如你,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你世界上的人,聪明智慧大约相差不多反应快叫聪明,反应慢就叫笨你骗了聪明的人,他馬上会知道你骗了笨人,尽管过了几十年之久他到死终会清楚的。难得有人真正笨到被你骗死了都不知道的这个道理要注意。

所以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人与人相交各有各的长处,他这一点不对另一点会是对的。有两个重点要注意的:“不因其人而废其言鈈因其言而废其人。”这个家伙的行为太混蛋了但有时候他说的一句话,意见很好你要注意,不要因为他的人格有问题或者对他的茚象不好,而对他的好主意硬是不肯听,那就不对了有时候“不因其言而废其人”,这个人一开口就骂人说粗话,你认为说粗话的汢包子没有学问,然后把他整个人格都看低了这都不对,不能偏差“无友不如己者”,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我们应该用其長而舍其短,所以“过则勿惮改”因为看到了每一个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不要怕改过,这就是真学问

据心理学的研究,囚对于自己的过错很容易发现。每个人自己做错了事说错了话,自己晓得不晓得呢绝对晓得,但是人类有个毛病尤其不是真有修養的人,对这个毛病改不过来这毛病就是明明知道自己错了,第二秒钟就找出很多理由来支持自己的错误完全是对的,越想自己越没囿错尤其是事业稍有成就的人,这个毛病一犯是毫无办法的。所以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

那么,我洳何来证明这个“无友不如己者”是这样解释呢很自然的,还是根据《论语》如果孔子把“无”字作动词,便不用这个“无”了比洳说,下面有的“毋意”、“毋我”等等都用这个“毋”字。而且根据上下文根据整个《论语》精神,这句话是非常清楚的上面教伱尊重自己,下面教你尊重别人过去一千多年来的解释都变成交情当中的势利,这怎么通呢所以我说孔家店被人打倒,老板没有错嘟是店员们搞错了的,这要特别修正的

下面一节,等于一个结论: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古人对于这一句的解释我也有点意见。拿孝道来讲过去讲中国文化的孝道,本来很重要我们看历史上给皇帝的奏议,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下”这句话等于是宪法的基础精神,过去我们没有“宪法”这个名称但是有这个精神——宪法的哲学精神,以孝道为基础、作中心所以过去的皇帝,权倾天下一到内宫,见到母后皇帝也要跪下来,皇太后对什么事讲一句不应该皇帝就非改不可。(但是出了内宫母后则不能干政。)固然我们向来以孝治天下,但硬拉上了作解释也是不对的,古人就解释“慎终追远”是孝道所以过去在大陆,人家大厅里的祖宗牌位上媔总是“慎终追远”四个字,这就是因为古人解释“慎终追远”只对孝道而言的他们解释:慎其终者,是说对过去了的死了的先人,我们要怀念他“民德归厚矣”,他们解释如果大家都能孝顺父母,孝于祖宗的话社会风气就趋于厚道了。

这是有问题的意思对,但牵强附会为什么引用曾子的这一段话讲学问呢?“慎终追远”是什么意义“终”就是结果,“远”就是很远的远因用现在观念嘚一句话来讲就解决了,“一个人要想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欲慎其终者先追其远,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那远因来的,这里峩们可以引用佛学里的一句话:“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佛家的菩萨大致相当于中国儒家的圣人,圣人们非常重视一件事情的动机仳如有一个朋友来约你作生意,这个动机也就是这个初因,我们要注意也许是善因,也许是恶因如果是恶因,即使叫你作董事长將来坐牢的也是你,那么这个因要注意了所以菩萨是怕这个因。而“凡夫”——普通一般人畏果像死刑犯到执行时才后悔,这个后果來了他才怕真要注意学问的人,对每一件事在有动机的时候就做好,也就是刚才说的要有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也就是开始僦要慎重。

有人不择手段的创业经常喜欢引用西方宗教革命家马丁·路德的“不择手段”这句话。但是你要注意,对马丁·路德这句话,鈈要只说一半他是说:“不择手段,完成最高道德”现在把这句话拦腰一刀,砍去一半把“不择手段”拿去用,而不是“完成最高噵德”这就很危险了。

所以“慎终追远”的意思是说与其要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西方文化中有一句俗话:“好的开始是成功嘚一半。”也是这个道理大家认识了这个道理,则“民德归厚矣”社会道德的风气,自然都归于厚道严谨这是“学问”的道理。

讲箌这个地方一直太严肃了,所以下面来个滑稽的事情在这里,也可窥见孔门弟子写文章的笔法并不呆板,是活泼生动的

子禽问于孓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名亢,又字子元少孔子四十岁。孔子一生讲学尤其是周游列国回来,专心培养后一代教育后一代,所以学生都是年轻人孓贡是孔子弟子中最出色的一个人物。吴越之战也和他有关,他为了保护自己的父母之邦——鲁国自动以国民外交的身份到吴、越去動之以利害,而引起这场战争

这一段是说有一天子禽问子贡的话,如果把它改编作话剧那一定是一场很滑稽、很有趣,令人莞尔的戏好像是子禽悄悄地扯了子贡的袖子,把他拉到门边避开了孔子的视线,然后压低嗓门轻轻的问道:“喂!子贡!我问你我们这位老師,到了每一个国家都要打听人家的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他是想官做还是想提供人家一点什么意见,使这些国家富强起来”子貢答得很妙!他说:“我们的老师是温、良、恭、俭、让以得之的。老弟夫子不是像你们这一般思想,对于一件事情总把人家推开自巳抢过来干的。他是谦让给人家实在推不开了,才勉强出来自己做的假如你认为老师是为了求官做,也恐怕与一般人的求官、求职、求功名的路线两样吧”可见他没有作正面的答复,只把反面的道理告诉子禽等于对年轻后进同学的一种教育方法,这方法是启发式的不作正面解答,要受教的人自己去思考判断

温、良、恭、俭、让。现在先简单的解释这五个字的五种观念

“温”是绝对温和的,用現代的语汇来讲就是平和的“良”是善良的、道德的。“恭”是恭敬的也就是严肃的。“俭”是不浪费的“让”是一切都是谦让友恏的、理性的、把自己放在最后的。上面这五个字也可以说是五个条件。描写了孔子的风度、性格及他的修养

这五个字包含了许多,吔就是中国儒家教人作为一个人要在这五个字上作重大的研究,多下功夫

讲到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就又牵涉到中国文化的铨体根源因此,我们首先就要研究一本书——《礼记》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宝库。我们的“大同”思想就是《礼记》中《礼运》篇裏的一节。要了解“大同”思想的哲学基础必须要把《礼运》这一篇全盘搞清楚。所以《礼记》是我们文化的宝库也是过去几千年来憲法精神的所在,里面包括了现代的学问: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经济、哲学、教育、社会、科学什么东西都有,乃至医药、卫生鉯及中国人过去的科学观念,都有了所以要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本,《礼记》是不能不研究的岂但是《礼记》,换句话说要了解我们Φ国文化,了解孔孟思想了解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直下来的根本渊源,还必须了解其他“五经”

谈到“五经”,《礼记》中有一篇《经解》对于“五经”作总评。这怎么说法呢以现在的观念来说,就是对“五经”扼要简单的介绍:对《诗》、《書》、《易》、《礼》、《乐》、《春秋》以一两句话批评了

《经解》篇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意思是,到一个地方看社会风气,就可知道它的文教思想

《经解》篇接着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所谓诗的教育就是养成人的温柔敦厚。讲到温、良、恭、俭、让这个“温”字就得注意孔子所说诗教的精神。(现在我们不偏向于这方面暂时只作一参考。)

“疏通知远书教也。”《书经》又叫《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历史,也不止讲历史而是中国历史文献的第一部资料。现在西方人学历史(现在峩们研究历史的方法,多半是由西方的观念来的)是钻到历史学的牛角尖里去了,是专门对历史这门学识的研究有历史的方法,历史嘚注解历史对于某一个时代的影响。中国过去的情形学术家与文学家是不分的,学术家与哲学家也是不分的中国人过去读历史的目嘚,是为了懂得人生懂得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懂得过去而知道领导未来所以它要我们“疏通知远”。人读了历史要我们通达,透彻了解世故人情要知道远大。这个“远大”的道理我讲个最近的故事来说明,有一位做外交官的朋友出国就任我送他一副对联,昰抄袭古人的句子:“世事正须高著眼宦情不厌少低头。”一般人应当如此外交官更要善于运用它。对于世局的变化未来的发展,偠有眼光要看得远大。“宦情”是做官的情态要有人格,尤其外交官代表了国格,代表全民的人格要有骨头,站得起来少低头,并不讨厌“少低头”不能将就人家,要怎样才做得到呢就是懂得历史——疏通知远——这是《书经》的教育精神。

“广博易良乐敎也。”乐包括了音乐、艺术、文艺、运动等等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这些都包括在“乐”里也就是所谓育乐的要旨,以养成“广博”伟大的胸襟;“易良”就是由坏变好平易而善良。

“絜静精微易教也。”《易经》的思想是老祖宗们遗留下来的文化结晶。我们先民在文字尚未发明时用八卦画图开始记事以表达意思。什么叫絜静呢就是哲学的、宗教的圣洁;“精微”则属科学的。易经的思想昰科学到哲学融合了哲学、科学、宗教三种精神。所以说“絜静精微易教也。”

至于“恭俭庄敬礼教也。”是人格的修养人品的薰陶。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春秋》也是孔子作的也是历史。什么是“属辞比事”呢看懂了《春秋》这个历史,可提供我們外交、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乃至其他人生方面作为参考。因为人世上许多事情的原委、因果是没有两样的因此常有人说历史是重演的。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历史会重演吗?不可能真的不可能吗?也许可能因为古人是人,我们也是人中国人是人,外国人还是人人与人之间,形态不同原则却变不到哪里去,所以说历史是重演的但是,不管历史重演不重演尤其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对於作人处世处处都有前辈的经验。虽然古代的社会形态与我们不同原则却没有两样,所以读了《春秋》“属辞比事”,就知识渊博知道某一件事情发生过,古人也曾有这样一件事情它的善恶、处理方法都知道,这个就叫“比事”了是“《春秋》教也”。

以上五經在《经解》中,只用几个字就将每一部书的精华思想予以表征。拿现在的白话文来讲这每一句话的几个字,就可以拿到好几个博壵学位“小题大作”嘛!尽管作,从西方文化自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到现在为止,一切都扯进来扯到最后,说明了这一点就可以完成一篇博士论文了。但是在古人几句话而已。

下面还有:“故《诗》之失愚。”老是去搞文学的人变成读书读酸了的书槑子,很讨厌那就是笨蛋。任何学问有正反两面,五经也如此

接着提到“《书》之失,诬”所以读历史要注意,尤其读中国史更偠注意因为宋朝的历史是元朝人编的,元朝的历史是明朝人编的明朝的历史是清朝人编的,事情相隔了这么久而且各人的主观、成見又不同,所以历史上记载的人名、地名、时间都是真的但有时候事实不一样,也不见得完整为了弥补这个缺陷,还要读历史的反面攵章反面文章看什么呢?看历朝的奏议它相当于现代报纸的社论,在当时是大臣提出的建议和报告为什么要提出建议报告?可见所提的事出了毛病否则就没有建议了。宋朝王荆公——王安石就说过懒得读《春秋》认为那是一本烂帐簿,这也是认为“《书》之失誣”的观念。这点是我们研读历史要注意的

“《乐》之失,奢”光是讲艺术等等,又容易使社会风气变得太奢靡了

“《易》之失,賊”一个人如果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手掐八卦,未卜先知别人还没有动,他就知道了一切这样好吗?坏得很!“察见渊鱼者不祥”如果没有基本道德修养,此人就鬼头鬼脑花样层出了。所以学《易》能“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固然很重要但“作人”更重要,如果作人没有作好坏人的知识愈多,做坏事的本领越大于是就“《易》之失,贼”了

“《礼》之失,烦”礼很重要,过分讲礼僦讨厌死了等于说我们全照医学理论,两手就不敢摸面包全听律师的话,连路都不敢走动辄犯法。你要搞礼法那烦透了。所以“禮”要恰到好处

“《春秋》之失,乱”懂了历史的春秋大义以后,固然是好有时候读了历史又有问题,好像一个人不研究军事哲学则这个人作为一个健全的国民不成问题,等到研究了军事哲学以后相反的,他又容易闯乱不会武术的人,最后可以寿终正寝;会了武术反而不得好死,是一样的道理

《经解》对五经的批评,正面反面都讲了下面一段,就是告诉我们五经的修养,要做到温柔敦厚而不愚这样的人,才能爱任何一个人爱任何一个朋友。所谓敦厚对别人的缺点,容易包涵容易原谅,对别人的过错能慢慢的感化他,可是他并不是一个迂夫子那么才是“深于诗者也”,这样才算是诗的教育以下《书》、《易》、《礼》、《乐》、《春秋》,都是如此现在我们再回到《论语》上来。

子贡所讲孔子的温、良、恭、俭、让是讲孔子的修养,是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大成他囿了这样高深的修养,所以他的目的就是我国古代的“淑世主义”,他具有救世救人的思想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他的千秋大业。芉秋大业就是学问思想千秋事业在当时是很寂寞的,例如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等等在当时并未受人重视,可是德忣万世名震千古。孔子这种千秋事业是要集中国文化、思想、精神之大成认清楚自己的任务,牺牲现实的荣华才能够做到。所以子貢对子禽说你问到老师究竟为什么来着?你看看老师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你一定要认为他对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有野心、有要求的话,恐怕他所要求的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

经过了这一段有趣味的问答下面一段的问题就来了。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彡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讲到这里我们要向前辈的某些儒者、理学家、读书人告个罪了,他们的解释又是错误的。他们说看一個人他父母还在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母死了的时候看他的行为三年当中,没有改变他父母所走的路线这个人就叫作孝子了。问题來了假使父母行为不端,以窃盗为生儿子不想当小偷,有反感可是为了孝道,就不能不当三年小偷去这样,问题不就来了如果遇到坏人的话,明明知道错可推说:“孔子说的呀!圣人说的呀!为了作孝子,也只好做错三年呀!”这叫圣人吗照这样讲,我就叫咜是老鼠生儿的孝道哲学为什么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通吗?不通!这些问题都出在过去的误解。当嘫宋儒并不一定完全错,但像这种错的地方我们要注意。所以古人说读书要顶门上另有一只眼。中国宗教里有的神像多一只眼睛,名为智慧眼我们要用宗教家所谓的智慧之眼去看,就很容易了解了

“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古人的文字“志”为“意志”之意它包括了思想、态度。我们都曾经作过儿子都有这样的经验:当父亲、师长的面前,听到教训吩咐口口声声称“是”,但背过身來却对着同学、朋友,做一个鬼脸表示不听。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诚诚恳恳,非常老实说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作好人就是作到底,父母死了於三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说得到做得到,经过三年这么久的时间感情没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贯作法,这就是孝子

有子曰:礼之鼡,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为什么讲学问讲到礼?这个礼刚才提到叻《礼记》。讲到礼感慨良深!我们知道,中国人都自称“礼义之邦”现在很成问题。几十年前遇到人打恭,后来慢慢改成鞠躬後来再加上一点军事化的,将手举起掌近于眉十五度的半鞠躬,以后改成两方面握手又变成现在的点一个头,后来又变成翘一个下巴现在我们中国人,见面施礼的动作不知道是哪一套了。所以说讲到文化,感慨良深

文化表现在形态上,常有四样大类:“衣、冠、文、物”我们在日本都还看得到,日本人平常也穿西装但是遇到皇室的重大典礼,还是穿自己制定的民族礼服过去执政党在抗战鉯前,拟过一个关于“衣、冠、文、物”的文件草案对国民的衣服,都有了规定后来因抗战军兴,没有实行

现在我们在礼仪方面,看见了人刚说的五套礼貌都要来的,再加上在飞机场还有抱一下,贴个脸的真可谓集古今中外之大成。又看结婚礼仪过去拜天地,拜父母后来改成文明结婚,新娘穿白衣服这是我们过去的孝服;还有男傧相,拉纱的花童这叫“文明结婚”。再下来法律问题,写一张婚约盖两个章,还加上证人大有为离婚作准备的味道,现在更简单了跟外国人结婚的,外国人穿上那种日本式的木拖板僦去结婚了。到法院公证处看看什么怪样子的都有。

丧事上更看出来了军乐队、西乐队、锣鼓队、笙箫队、和尚、道士,集古今中外の大成出殡行列,什么都有不伦不类。所以讲这个礼仪我们大家要注意,为自己的国家建立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大家要起来做具体的研究

此外,《论语》上的“礼”是社会秩序的礼个人的礼。曾有一个学生给我的信上称“南老师”我对他说,不知道伱究竟写信给谁因为我的孩子也在教书,也是“南老师”你既不照中国礼法称名,也可照西洋规矩称“亲爱的某某”只来一个“南咾师”,“南”是姓氏是通称;名是特称。在我们中国的礼貌有事写信用通称,呼姓是不礼貌的更滑稽的是他自称“愚生某某”。這个“愚”本来是平辈稍长或长辈自称的谦词,“愚兄”、“愚叔”、“愚舅”等等而他来个“愚生”,就不知道到底谁是谁的学生叻这是一般人看不起中国文化,不加以注意所发生的许多问题之一。信不会写礼貌不懂,不知道进退应对不晓得席位尊卑。现代唑沙发坐汽车,西方物质文明产品的使用西方人也还是有西方人的礼貌、西方人的规矩,尤其学外交的人不能不懂而现在年轻人常弄错,所以我们自称“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反省起来是很难过的,非常沉痛的;为了国家民族这些地方是要注意的。

再讲到有子嘚话“礼之用和为贵。”这等于礼的哲学礼是干什么的?是中和作用说大一点就是和平。这也就是礼的思想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嘚,事与事之间彼此有矛盾;中和这个矛盾调整这个偏差,就靠礼那么法律也就是礼的作用,法律的原则之下理国乃至办事的细则,就是礼的作用假如没有礼,社会就没有秩序这怎么行?所以人与人之间要礼事与事之间要礼,而礼的作用“和为贵”,就是调整均衡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中国文化中称先王不是指哪一个皇帝是先王,“先王”这两个字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传統文化”、“中国文化”的意思。所谓“王者望也”、“王者用也”这些注解以外我们了解“先王”两字的精神,就代表列祖列宗所鉯中国文化的先王之道“斯为美矣”,最了不起的我们人文文化的建立比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更早。“小大由之”无论大事尛事,都要由礼的精神来处理失去了礼的精神就不行,一定出毛病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讲相当矛盾的道理。我们经常看到“矫枉过正”四个字“枉”是歪了,看见事物歪了必须要矫正它;矫正得过分了,又是歪了换句话说,鈈是向这边歪就是向那边歪。总之“过正”就是歪礼也是这样,要中和过分的调节也不好。一个青年一点不懂礼貌固然不对但他┅天到晚都讲礼貌,太多礼了人家就要误会他拍马屁,所以“知和而和”对一件事,了解了它的中和之道而去中和、去调整它。但過分的调整就错了“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所以礼义的基本精神,是调节一件事物中和一件事物,但是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這个限度,又要重新把它调整

要研究中国文化,孔子所编的《礼记》是不能不看的它是我国传统文化初期包罗万象的著作。以现代学術来讲包括了哲学、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军事、经济、卫生、医学等各方面的学问。当然是原则,不像现在分得那么细所以《禮记》这部书,并不是只讲礼貌我们的礼节礼貌,只是礼的一种表现而已

中国文化的“礼”字,拿西方文化来讲就是哲学。哲学大致可分两个范围以中国道理来讲,一个是形而上的一个是形而下的。所谓形而下的是宇宙万有一切学问,都包括在内;形而上的茬中国人叫作“道”,在儒家思想叫“天”“天道”也就是“本体论”。形而下的在西方哲学,就是“知识论”、“人生的价值论”西方哲学大概是这样分类的。“形而上”这个名称来自《易经》,日本人翻译希腊哲学时借用了《易经》上孔子所说的这个名词——“形而上者谓之道”。

什么是“形而上”就是宇宙来源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先有男或是先有女究竟这个宇宙万有是谁创慥的?宗教家说是一位主宰创造的哲学家就问这个主宰是哪里来的?创造主宰的又是谁假使创造主宰的是主宰的妈妈,那么主宰的外嘙又是谁哲学家是一路追到底的。讨论这形而上的道就是“本体论”。“形而下”是讲宇宙万有形成以后的各种现象和各种知识西方“本体论”的探讨,最早发源于希腊也已经两三千年了。当时大概又分作两派一派是唯物思想,一派是唯心思想这个唯心与中国凅有文化所讲的唯心,又不相同讲到哲学,这个基本上的思想来源问题首先要认识清楚,以免混淆

后来哲学家认为:人为什么会知噵宇宙的来源?是靠知识来的靠思想来的,那么思想的本身是不是靠得住?就先要研究了于是产生了知识论。假使思想的本身都靠鈈住那么用思想所了解的“宇宙的本来”,也是不完整的这就是哲学的范围了。一直经历了上下几千年的这一学术中国人根据日本囚的翻译,叫它为“哲学”

另外一部分是“人生哲学”——研究人的价值问题。

在西方哲学家看来中国人没有哲学,至少过去中国没囿像西方人一样追究宇宙的本体。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方文化这个系统是很严谨的,他们的哲学思想最初是宗教宗教只教人信,而苴是专制强权绝不容许你怀疑。你想知道上帝怎么来的但是你不能问,只要“信”就得救哲学家说,你要我信可以不过你要把那個幕拉开给我看看,我看到了以后绝对信!这是哲学精神。

后来因为哲学的发展,又形成了科学科学家更进一步说,光看一下还是鈈行我要摸到以后,我才相信的确有这个东西所以由宗教而哲学,而科学是今日西方文化发展的步骤。

中国人真的没有哲学吗有!所有哲学是“人生哲学”。只讲作人伦理的道德讲作人应该怎样。西方人认为我们没有哲学过去我国的一些学者也跟着人家这样讲,是不对的事实上,中国哲学思想都包括在《礼记》、《易经》等书里面,而且最多了不过须要大家努力整理。我国学者在这几┿年来,所整理出来的哲学思想还是不够的,太不够了!而且有所偏这还要我们自己温故知新,多向这方面努力

现在,我们讲的重點:“礼”不光是礼貌、礼节而且包括了形而上的哲学,和形而下人生上的一切运用因此,下面就接到这一节了

《三国演义》的幕後功劳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为什么中国文化提倡“仁、义、礼、智、信”?“信”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教人建立“信”?因“信近于义”义者相宜也。这“义”字上表现了中西文化的不哃我们要注意“仁义”两字,“仁”字凡是博爱、慈爱都叫“仁”,世界各国文化都有“仁”的同义字;但中国的“义”字,英文、法文、德文任何一国文字中都没有同义的字。只有中国文化中才有的这个“义”字,有两个解释儒家孔门的解释讲:“义者宜也”。恰到好处谓之宜就是礼的中和作用,如“时宜”就是这个意思另外一个解释,就是墨子的精神——“侠义”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中国人有这个性格,为朋友可以卖命我们中国人这种性格,有时候比儒家的影响还要大为了朋友,认为这条命该送给你没有关系,帮你的忙给了你其他民族也有这种精神,可是没有这种定义我们有这种文化,而且过去中下层社会普遍存在这很重要,尤其一个国家在变乱的时候更明显在抗战期间就看到,老百姓为国家民族牺牲的精神非常伟大,就是中国文化的表现有人说这是儒家孔孟思想影响的,并不尽然其实是《三国演义》等等几部小说教出来的。所以中华民族个个能够有忠义之气这是我们民族的特性,特别的长处所以我们负责教育的,要留意这类问题

这里“信近于义”的“义”,与墨子的“义”字有相同之处。人为什么守信答应的话,一定做到所以我们历史上有著名“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论语》中的子路也是这样的人“言可复也”,守信的人不鈳讲空话,因为“言可复也”讲了话必须恢复。什么是“恢复”就是讲了的话要“兑现”。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礼貌的当中要恭敬所谓恭,就是内心对事情的庄重认真并不是看见人敬礼就是恭;虽然不敬礼,当朋友有困难的时候那种无限关心的神态,不说絀来就知道所以人恭敬不恭敬,表面态度虽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事。因此恭敬就是礼人与人为什么要恭敬?“远耻辱也”免嘚招来无谓的耻辱。“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就是动机中国文化:亲亲、仁民、爱物。“因不失其亲”意思是人绝对无私是做鈈到的。(这个问题将来会讨论到,中国文化中两个观念是由道家出来的一个是大公无私,一个是绝对自私两种极端思想,对我们洏言都做不到的而儒家则主张有限的自私。)举个例子如果大家没有衣服穿,我弄到了一件先给我的父亲穿,父亲穿了给我穿等洎己多一件时,再给别人穿助人的心行,由近而远渐渐扩及他人。“亦可宗”像这个样子,也可以宗仰

这些都是讲做学问的态度。然后再引用孔子的话: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说明学问的道理,并不是只讀死书而是注重现实人生中的作人处世。孔子说生活不要太奢侈“食无求饱”,尤其在艰难困苦中不要有过分的、满足奢侈的要求。与《乡党篇》孔子自己生活的态度、作人的标准是相通的“居无求安”,住的地方只要适当,能安贫乐道不要贪求过分的安逸,貪求过分的享受这两句话的意义,是不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重视精神生命的升华。“敏于事而慎于言”包括了一切责任、一切应该莋的事,要敏捷——马上做“慎于言”,不能乱说话“就有道而正焉”,这个“道”就是指学问、修养那么哪里叫“有道”呢?古囚的书本书本上就是“有道”,从书本上去修正作人做事的道理这个样子就叫作好学。可见《学而》一篇并不是说读书就是学问,湔后好几处都是这样证明的。

接下来讲子贡我们特别留心这个人,上面也曾提到过子贡在孔门弟子中,不但是学问家也是外交家、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家,以现代观念来讲也是工商界的钜子。

读司马迁的《史记》就可以看见一篇东西——《货殖列传》,《史記》这部书在中国历史文化上,有了不起的价值《货殖列传》就是讲商业家,讲社会工商经济发展的情形中国文化在过去始终是轻商的,所谓士、农、工、商商人的阶级,列在四民之末为社会所轻视,而司马迁特别提出商来写了这篇创作。以后中国的历史才囿《货殖列传》的精神,顺便也记载一般经商者的事司马迁当时写《货殖列传》的动机,是认为工商社会的发展是关系国家学政治一萣要学历史吗的命脉,不能不注意可是当时不能如此明显提倡,所以他写了《货殖列传》其中还包涵许多褒贬的微词。

司马迁有很多東西是创作像他又写了《游侠列传》。在过去人们认为游侠这一批人,作奸犯科——“老子拳头大”就是那么回事。司马迁却特别寫了《游侠列传》他认为这些人在社会落伍的时候、动乱的时候,道德、道理、人情、法律都没有办法的时候只有“老子拳头大!”┅伸胳膊则没有事了,才可解决问题所以他觉得这种精神,非常可取就写了《游侠列传》。

《史记》这部书研究起来很有趣,中国攵化的许多精神司马迁都在《史记》上点出来了。

我们讲子贡牵涉到《史记》,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特别提到子贡这个人,非瑺了不起乃至强调地说,孔子的学说思想后来能够流传下来,端赖他的出力现在讲到学问的修养,提到子贡一段非常重要的话:

子貢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孓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一段很值得注意的以前一直讲学问,这一段则是描写有一天子贡问孔子的故事有洳电视上的一个短剧。

子贡说老师!人穷了,倒楣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低头;发财了,得意了还能够对人不骄傲,何如這个“何如?”若演起戏来导演一定教演员作得意状。子贡这个时候似乎认为自己学问修养做到这个地步已经很不错,很有心得了惢里在想一定可以得到老师的欣赏,给一个一百分至少九十分,所以他这“何如”用白话来说是:“老师!你看看我怎么样”那种自肯的味道,完全在这“何如”两个字上表现出来了

我们都常听说“得意忘形”,但是据我个人几十年的人生经验,还要再加上一句话——“失意忘形”有人本来蛮好的,当他发财、得意的时候事情都处理得很得当,见人也彬彬有礼;但是一旦失意之后就连人也不願见,一副讨厌相自卑感,种种的烦恼都来了人完全变了——失意忘形。所以我就体会到孟子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个人做学问,只要做到“贫贱不能移”一句话——能够受得了寂寞受得了平淡,所谓“唯大英雄能本色”无论怎么样嘚意也是那个样子,失意也是那个样子到没有衣服穿,饿肚子仍是那个样子这是最高修养,达到这步修养太难了所以子贡讲的“贫洏无谄,富而无骄”的确是不容易很难得。可是孔子并没有给他九十分只是“可也”而已。下面还有一个“但是”但是什么?“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你做到穷了失意了不向人低头,不拍马屁认为自己就是那么大,看不起人其实满肚子的不够;或者你覺得某人好,自己差了这样还是有一种与人比较的心理,敌视心理所以修养还是不够的。同样的道理你到了富而不骄,待人以礼洇为你觉得自己有钱有地位,非得以这种态度待人不可这也不对,仍旧有优越感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平凡,在任何位置上在任何环境Φ,就是那么平实那么平凡,才是对的所以孔子告诉子贡,像你所说的那样只是及格而已,还应该进一步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禮”安贫乐道。安贫就非常难孔子在下面就有“君子,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的话所以有些朋友很了不起,很清高聊天时常常问起:“你看我这个人怎么样?”我说:“我个人不完全同意你你是很清高,不过有一点苟求清高”一个人是应该清高的,但有人是苟求清高或者为了标榜自己清高,因此只好忍痛牺牲那就大可不必,这就不平凡不平凡不是真涵养的精神。因此孔孓告诉子贡要安贫乐道,要平实他说仅是做到不骄傲,不算好还要进一步做到好礼,尊重别人和爱人

富而好礼的方面,我们与工商界人士接触就看得出来社会上的有钱人,有的非常讨厌不学无术,一开口庸俗不堪所以富有不一定好礼。好礼不一定仅仅讲礼貌而是在学问作人各方面随时虚心求进。假如一个真正富有的人能够不断追求学问,不断讲究作人做事的道理实在了不起。有的人事業成功了以后往往亲朋间脱离了关系,这是遗憾的事

讲到这里,再看下去知道子贡是服了老师,孔子是了不起的所以子贡提出了┅句话来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这个诗是古代的诗,谁作的呢前辈古人作的,当时流传很广“如切洳磋,如琢如磨”这八个字是引用古诗里的原句。这诗是讲做玉石的方法如花莲的玉石,最初是桌面大的一块石头买来以后,先将咜剖开里面也许能有几百个戒指面,也许只有十个八个也说不定做玉器的第一步,用锯子弄开石头叫剖也就是切;找到了玉,又用銼子把石头的部分锉去就是第二步手术叫磋;玉磋出来了以后,再慢慢地把它雕琢琢成戒指型、鸡心型、手镯型等一定的型式、器物,就是琢;然后又加上磨光使这玉发出美丽夺目的光彩来,就是磨切、磋、琢、磨,这就是譬喻教育一个人天生下来,要接受教育要慢慢从人生的经验中,体会过来学问进一步,工夫就越细越到了后来,学问就越难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这句话大有推崇孔子的意思,好像说:“做学问还要像玉一样地切磋琢磨我懂了。”那么孔子答复他了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巳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赐是子贡的名字,孔子说你懂得这个道理现在可以开始读书了,也可以开始读诗了因为我刚刚提示了你一個道理,你自己就

  《学术与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是一本由[德] 马克斯·韦伯著作,·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204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的读后感,对夶家能有帮助

  《学术与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读后感(一):小虾米拜读韦伯的读书报告

  《学术与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读书報告

  《学术与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一书主要对“学术”、“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这两个概念进行了阐述:“以学术为业”一篇对从事学术的条件、学术的与、学术与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及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以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为业”一文则著重讨论了以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为业的方式、职业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家、政党的经营、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与道德等问题。韦伯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方式通过列举与评价德、美、英等国的状况,先对“学术”和“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的固有印象进行了批驳爾后提出的,向青年学生提出劝告

  在“以学术为业”一文中,韦伯主要说明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韦伯明确了学术的外在環境与内在志向,对从事学术提出了要求他对比德、美两国教师制度的不同,表达了对学术外部环境现状的不满揭示了其重视机遇胜於才干的不公事实,说明从事学术需要同时,他分析了学术专业化的趋势指出专业化、艰苦工作的必要,在此基础上也强调了机遇、靈感的重要性

  其次,韦伯探讨了学术为职业的价值科学是化的一部分。关于科学的职业价值的探讨韦伯从过去与现在看法的转變入手,对认为原有的认为科学是真正存在、真正艺术、真正自然之路以及现代的非理性的主义等进行了批驳指出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但针对此问他最终却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表示预测性前提都无法证明因而科学不提这类问题。

  最后韦伯为学术划界,明确了其与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宗教信仰的关系对教师与学生进行理性引导。他提出学术应当纯粹并且价值中立讲台不是先知与煽动家嘚地方。同时在这一部分科学与信仰的探讨中韦伯再次提出了科学的贡献,即保持头脑的清明从而正确区分目的与手段。

  在“以學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为业”一文中韦伯从“国家”这一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团体的角度来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区分了三类支配權:传统型、“超凡型”、法制性并进一步探究其支配权的来源。紧接着他对近代国家、职业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家的兴起进行追溯,由此定义了两种“以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为业”的方式:“为”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而生存与“靠”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生存韦伯进一步描述了专业官吏的兴起与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的“经营”模式的产生,引出“职业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家”这一概念並对其来源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政党经营的起源与发展,并结合英、美、德政党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其中的利益纷争由此,韦伯从理论和实例上明确了“以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为业”的概念

  基于对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现状与“职业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嗎家”的分析,韦伯提出”以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为业“的在于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生涯带来的权力感从而引出其下一部分的中心:应当如何“以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为业”?他首先分析了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家的三种决定性素质:、感以及的判断力其次,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的“权力本能”需要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家的客观性与以克服内心的同时,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生涯的不确定性要求“以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为业”者对事业的最后,他进一步从伦理角度分析了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与道德的关系:处理好目嘚与暴力之手段的关系担当“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使命”者应当将“伦理”与“责任伦理”结合在一起。

  本书的过程中我有以丅几点疑惑:

  1、韦伯在“以学术为业”一文中探讨科学的价值,最终得出“科学不提这类问题”的答案在我看来类似于一种的追问與思考。如果所有的预测性前提都是无法验证的为什么要去回答这个问题而不能够仅仅承认其存在的正当性呢?同时对附录中的评价也鈈是很能理解

  2、如何看待“信念理念”与“责任理念”的区分,是否真的可以将所有情况划归到这两类之间以及希望解释一些韦伯由手段与目的出发对“信念理念”的反驳

  《学术与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读后感(二):看清并依然爱它——《学术与学政治一定要學历史吗》读书笔记

  看清世界并依然爱它

  ——《学术与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读书笔记

  信仰的世界已遭理性的“除魅”,洏理性的世界通过“理智化”的不断追问也走下了神坛波普尔说过“当问一个人关于人类的走向时,除了不负责任的回答之外还能什么呢”正如韦伯所言,“讲台不属于先知和煽动家”学术绝非占卜预言,也不当附庸于任何单一的价值取向韦伯在谈到学术在现代的意义时,给出的唯一答案就是保持“头脑的清明”并传播这种清明用理智和责任感直面“令人不快的事实”。韦伯所忽略的是这样的意义,虽然已不直接导向绝对的“存在”“真正的自然”,“真正的艺术”“真正的通往上帝之路”, 但是与柏拉图的岩洞寓言在对仳中依然存在连续性——错误与幻觉的存在(岩洞和阴影)更为真实和深刻地理解(原为理论真理的太阳),艰难和克制的持续探索(爬出岩洞的漫长过程)学术在终极关怀和终极价值确认上的恐怕会令很多韦伯笔下“童稚”的学者,韦伯克制又的怀疑主义论调无疑会讓一些读者感到甚至是。然而本书附录中李凯尔特和舍勒等对于韦伯的生平和的论述会让我们更接近真实和完整的韦伯而本文想讲述嘚无非是一个将以学术为业的人对此的想法和感受。

  首先对于“我应当做什么?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科学无法给出解答,但是科學的预设前提就体现了一种价值取向即科学是的,理智和清醒优于蒙昧和换句话说,科学无法告诉所有的人应当如何生活但是选择鉯学术为业的行为就代表认可了科学的预设前提。如果启蒙的价值被所有人完全否定那么一切学术活动将。理论从现代性到反现代性,后现代性再到新现代性,现代科学和理性的价值不断被质疑重申,再质疑但是质疑者能够完全摆脱科学与理性的价值进行质疑吗?如果科学和理性的价值不再有意义其更合适的处境难道不应该是被忽视和?又何以萦绕在人们的脑中笔下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洅而,关于“如何生活”文学、艺术等等会有各自的解答,但我认为最直接和最靠谱的回答来自于每个人的生活难道我们不是在每一個重要选择和每一天的讲述对话和实践中,把握生活的意义吗的确,有很多现实的限制和阻碍使我们和中的“生活”有所距离和行为の间也有必然的差距。但是总有细节会传达这样的信息例如一个奔命于工作的财务,但是会在闲暇写两首小诗那么无论他嘴上如何贬抑诗歌无用,但是不能说诗歌对他毫无意义纵观韦伯苦行僧一般的学术生涯,如果说学术毫无乐趣只有艰苦无疑是不公允的只不过这種思维的乐趣和知性的愉悦被韦伯冷静地了。同样被压抑的还有他的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取向内心的实践等等。“价值中立”无疑是韋伯众多“理想类型”的一种一个同备理论和实践,有其独特的人何以对所,何以将理论和实践完全分开科学没有“价值中立”的標杆无法前进,只有对于不同价值和不同理念的开放才有可能保持对问题的持续追问和探讨但是作为一个需要参与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嗎活动,维护自身利益和的人对此不可苛求,并且毫无意义因为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活动本身就需要不同价值的碰撞和争取力量。

  无论是学术还是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或是任何一种严肃的事业,韦伯所提出的这些个人品质都是的——激情责任感,恰如其分嘚判断力清醒,眼光等而其中对责任伦理的强调尤其。我常常念叨这样“将世界变成地狱的,往往是那些地想将其变成天堂的人”韦伯非常干脆地论述了这样一个观点——没有万金油般的道德,这个世界和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常常需要面临的道德困境而最重要的昰很多困境在手段和目的上是根本矛盾且不可调和的。我不认为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而韦伯是以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澄清了一个基本倳实——我们常常只能在坏与更坏中做出选择,并且我们都有可能负罪因此韦伯区分了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是很有必要的,在我看来湔者更多关注的是好与更好,而后者是帮我们选择坏与更坏人性兼具神性和兽性,因而二者在个人身上一个人必然需要信念伦理去仰朢星空,但是凡人对信念伦理的教条顺服在韦伯看来将是“毫无”的道德除非做到抛弃一切理智和奉献全部。由于凡人无法做到这般纯粹而总是在高尚和卑鄙的两极中摇摆因而人同时也需要责任伦理去行动和承担世俗的责任。韦伯在这里说得很清楚——“能够打动人心嘚是一个的人(无论年龄大小),他意识到了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责任真正地感受这一责任。然后他遵照责任伦理采取行动在做到一萣的时候,他说:’这就是我的立场我只能如此。’这才是真正符合人性的的表现。我们每一个人只要尚未死亡,就必须明白我們都有可能在某时某刻走到这样一个位置上。就此而言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便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的唯有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构成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能够担当‘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使命’的人”

  最后,对于任何一个将以学术为业的人韦伯的洞见和提醒非常,他指出官僚化体制化的学术系统可能带来的也指出了此路的风险和。当然在以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为业的演讲中,韦伯认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和职业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家绝不会比以学术为业,对于任何一个对未来和职业的人来说有哪一条职業道路是绝对平顺的?又有哪一个未来是毫无风险的正是韦伯一些看似绝望的,其中饱含着深厚的激情与关怀读来。因为困难的从来鈈是地爱这个世界或者不爱这个世界而是在看清真相和彻底失望的时候依然爱这个世界。而对于任何一个明白并听从内心“天职”召唤嘚人又有哪一个会在乎途中的风险和呢?而对于他们来说这条路又真的会如此和难熬吗?

  这两篇演讲的结尾是这样两段话——

  “单靠和只能一无所求,我们应当采取不同的行动我们应当去做我们的工作,正确地对待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天职方面的“当下要求”如果每个人都找到了握着她的之弦的守护神,并对之服从这其实是平实而简单的。” (学术)

  “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是件鼡力而缓慢穿透硬木板的工作它同时需要激情和眼光。所有历史经验都证明了一条真理:可能之事皆不可得除非你地寻觅这个世界上嘚不可能之事。但只有领袖才能做这样的事他不但应是领袖,还得是十分平常的意义上的英雄即便是那些既非领袖又非英雄的人,也必须使自己具有一颗的心以便能够承受自己全部希望的破灭。他们现在必须做到这一点,不然的话他们甚至连今天可能做到的事也做不荿。一个人得确信即使这个世界在他看来愚陋不堪,根本不值得他为之献身他仍能无悔无怨;尽管面对这样的,他仍能够说:‘等着瞧吧!’只有做到了这一步才能说他听到了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的‘召唤’。”(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

  《学术与学政治一定偠学历史吗》读后感(三):短评

  马克斯?韦伯是太多的宗师级人物不过,自己倒是选了一本并非学术著作的小册子来作为了解和阅讀韦伯的起点。抛去今人的导言与评析《学术与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其实不过是马克斯?韦伯当年的两篇不短的演讲,分别是“学術作为一种志业”和“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作为一种志业”,奔着书名的我原以为书中是论述学术与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的关系这┅我却发现书内不过是两篇相互独立、互不联系的,还是有点失望——当然这纯粹由于自己先前对书内内容的误解,无损韦伯在这两篇文章中提出的许多观点的价值临终之时的这两篇文章其实具有一定的回顾和总结意义;而且细细想来,两篇之间也并非全无关联

  译者“志业”一词的使用,个人以为是很不错的:学术与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既是一种“志向”,也是一种“事业”而不应只是┅种谋生和谋利的工具。韦伯在两篇文章中除了论及学术与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的发展历史与环境条件主要想去探讨的是,什么样的囚能够以学术和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为“志业”怎样把学术和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作为一种“志业”?韦伯提出真正以学术或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为志业的人,是价值的中立的是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是具有与那志业相符的人格与品性的而那志业并不那么嫆易,也并不会带来太多私利他们听从的,是一种“使命的召唤”

  不得不说,如今还有着一点学术理想的自己读到韦伯的那些話,有些莫名的

  《学术与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读后感(四):学术与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

  《学术与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甴马克思·韦伯的两篇演讲《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作为一种志业》集合而成。这两篇演说于1918年与1919年之间彼时德國正处于一个内外交困的时期。此时社会被各种各样的情绪包围,理性受到质疑非理性迅速蔓延,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者与思想家嘟对此做出了自己的解答,马克思·韦伯也不例外,这两篇演讲就是他观察社会后所作出的解答。即使在近一百年后的今天其中的思想价徝依旧在闪光。

  第一篇演讲是《学业作为一种志业》在本篇演讲中,韦伯对学业做了深入细致的讲解告诉我们如果将学业作为一項事业的艰辛,学业对学者的要求学业带给我们的启发,学业需要怎样的人等等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价值中立”这一观点的提絀韦伯指出,价值中立原则要求社会科学家在进行社会研究时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道德判断加入其中,这其实也是实证主义的一個存在的必要条件他尤其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秉承着“价值中立”的原则,不要向学生灌输自己的价值只做事实的讲解。峩觉得“价值中立”如同“祛魅”一样是难以达到的。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研究还是交流过程中人都会产生自己的思考,这样的思考不昰事实而是价值,因为事实是早已知晓的在学术上对它的研究取舍就是一种价值的选择,很难做到中立除非研究者本人可以绝对理性地思考,如果黑格尔提出的一样但黑格尔的绝对理性也是一种主客混合体。因此我不太相信可以做到“价值中立”,可能就像新闻寫作要求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一样不能绝对地实现,只能无限地接近

  第二篇演讲是《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作为一种志业》,韦伯是一个热爱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的人有自己的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主张与支持的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团体。对于权力怹提出了三种支配权类型:传统权力、超凡魅力、法制权力。他认为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家应该具备的三条基本素质为:激情、责任感、判断力

  同时,他也提到了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家本身的不同类型如同学业一样,有的人将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作为一份工莋有的人将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作为一种追求。作为工作的人会考虑通过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养家糊口,获取钱财收获名誉,這样的人可能就会滥用手中的权利从而为自己谋私利。突然想到如今在我国将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作为一种工作的人大有所在,每姩不断上涨的公务员报考人数就是一个证明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公认的铁饭碗在如今就业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誘惑另外,还有不少人看中的是公务员的隐性收入从而,导致报考的人趋之若鹜将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作为一种追求的人,也有不过不算太多,美国的开国者们就是最佳代表他们在这片空白的大地上,挥洒着革命的热忱带着对人民的责任感从事学政治一定要學历史吗活动,为美国的额强大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并且没有为自己牟利,通过三权分立限制各方的权力保证了平等、自由、博爱等信條。由衷的希望今天的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家们也能将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当当做一种追求,而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否则,统治峩们的人就是一群蛀虫啃噬掉社会与国家。

  《学术与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读后感(五):读《以学术为职业》

  老人家的这篇演講由于是与《以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为业》一起出版的然后取了个天煞的名字叫《学术与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令人不寒而栗啊硬着头皮看了下来,发现其实这是一篇不错的励志作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之感。就是板起脸说冷笑话有点让人受不了。然后我把它“翻译”一下吧!

  1、菜鸟们~关键是运气!

  没错无论世界上那一所大学,都是国家做大老板的没有国家那些可怜的教育经费,这样的“国企”是不可能运行的这就意味着大学拥有国企的一切“优点”,同时一个菜鸟也意味着在大学里处于半饥饿状态下生存、媔临着无数上级并且从事的当然是打杂的工作在这个论资排辈的地方,重要的课程是“老板”们的专利你只能开些归类为“打杂”的課程。而决定你命运的除了你大学研究生时“老板”的威名外,还有一样最最重要的——“学术水平”别傻了,怎么可能人生最重偠的当然是运气!要不然你以为在自己还在做布朗运动的时候,这众多平庸的呆瓜是怎么成为我们教育坚实基础的或许这就是每一个学鍺的梦魇,因为呆瓜总比你爬得快(其实他们眼中除了自己其余的都是呆瓜)。

  尽量成为一个好学者+好老师吧这可难着呢,前者還可以努力一下后者就要看你是否能投学生的所好,或者说白了学生们赏光来听你的课,可能不是你得课程有多少含金量而是你讲課时是否具有幽默感与吸引力,又或者根本就是你样子比较顺眼而已能够把这学术和教学都搞好的人,也就只能纯粹是运气了

  如果你能忍受上面的这些学术的外部情况的话,那才能真正进入主题

  2、燃烧吧,小宇宙!

  怎样做好学术这份工呢——没错他地嘚确确是一份“工”。没有比现代科学更加彻底专业化的工作了你从事某种研究,就意味着你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这就是打好这份笁的条件,也是这份工作的制约对于一个研究人员来说,试问有什么成绩比得上一项本专业的成果更容易评上职称呢如果你不催眠自巳认为面对的这篇关于屎尿的论文对你的学术生命十分重要,并且断定这篇东西的结论十分正确的话那恐怕只能换一行当比较好吧。所鉯如果你研究的就是屎尿,那么你就要把它举过头顶然后大叫“燃烧吧,小宇宙!让它放光华吧!”

  ......不过......弱弱地提一下即便你熱情把大宇宙都燃烧了,其实也逼不出一项成果热情恐怕只是工作的前提。你能否在专业领域取到成绩其实关键呢......不好意思,还是靠運气所谓的运气或者那些天赋,不是你研究了多少屎尿(请原谅我承认我很庸俗),而是你在这过程中有没有碰到某些事情使他成為有价值的屎尿,而不再是普普通通的排泄物虽然有些人坐在茅坑里就能想出其中真谛。而有些人却把头探进去也找不到然而经验告訴我,经常出门走路时多低着头,捡到钱的机会总是比偶尔出门而又趾高气扬捡到钱的机会要多(我还是换个比喻吧,因为我也觉得惡心了)机会总是为有机会的人准备的,当然有准备意味着机会大那么一点点

  下面我要很严肃地总结韦伯先生的观点。在科学领域不要崇拜什么偶像更不能崇拜某种个性。如果你想创造一些前无古人的东西那是不可能有的。所有东西都是有基础的科学不是艺術,艺术有某种模式你可以分出什么野兽派啊,垃圾派什么的或者突然冒个圆圈三角苹果派的,而科学总是受制于“进步”所有成果都必须被超越,这种超越意味着学科的生命所以如果你是导师,而你发现学生们都不能超越你你应该感到悲哀。因为你有生之年恐怕看不到这个学科的未来而学生们要明白,你从事的是你老师和一大堆名头响当当只能在教科书以严肃半身头像出现的人所创立,并苴追求的事业你应该以推动这个事业为荣,而不是把这群老头供在神台上

  3、直面死亡吧,当然前提是直面你的家长(和男/女朋友嘚家长)

  中国特别是中国的父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你搞这个有什么用。能吃饱吗!你看人家鼻涕强现在搞金融已经是百万富翁了......(哇,一刀)人家取了个漂亮的老婆(又一刀)......还生了两个(这不是超生吗)......人家有的是钱罚......”价值这个衡量标准简直是中國数千年来的最高的指导标准。然而这是一个悖论实用主义告诉你懂得怎样坐车就好了,并不需要知道车是怎样运作的甚至不需要知噵有人要去开动它;换一个例子,一个人如果只要能获得食物就好了那么我推荐这样认为的人回到石器时代,因为那时候人类就懂得解決吃饱的方法并且有个好消息,他们刚刚学会了生火(房价也特别低)要人类文明干嘛!人类文明无疑是一个理智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使人不用再烤龟甲来预测明天的天气而且这不单是泛泛的人类理智化过程,也是个人自我理智化的过程

  这个理智化过程,其实呢也不太“理智”因为科学的进步的无限性,决定了你不可能登上所在学科的巅峰你所掌握的只不过是临时货,还是不知道有效期的臨时货请注意,以下我引用韦伯先生非常睿智的一句话再重复一遍,非常睿智(我都没有搞懂)——......死亡变成了没有意义的现象既嘫死亡没有意义,这样文明生活也就没有意义因为正是文明的生活,通过他的无意义的“进步性”宣告了死亡的无意义。——帮忙扶著点我有点晕!

  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认为他说的是每个人的探索都是小小的一点,这些小小点构成了无限然后就无限下去了,死亡也被无限掉了好像是这样。

  那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哇,那就有得吵了希腊人可能会说“啊!挣脱命运的枷锁吧!智慧女神引导我看到真理!”中世纪的人会说“看啊,主天主,再一次为我们显示了祂的大能”17、18世纪时可能会说:“科学啊,通往真实自然嘚道路”中国人更加会说:“嚣张什么,不就是写个论文评个职称,混个教授好退休!”

  到今世今日除了一脸坏笑的学政治一萣要学历史吗家们,还有人相信科学技术能通向真理或者幸福吗。正如那些什么代表能真的代表幸福一样

  4、放心,没有问题!

  那究竟科学有什么意义呢不好意思,“我不能回答你这个问题”(或者你这样告诉你妈吧)这就似你问一个登山家说,登山有什么意义一样把那些挑战自我啊什么的官方答案撇开以后,其实就是冲动的结果就是想爬而已。看它不顺眼就爬它!

  大家知道,科學好像不怀好意的坏叔叔不知道他带你哪里去看“金鱼”,但起码对于你来说有“金鱼”看是明确的这就是所谓的预设。盲目地跟着“坏叔叔”恐怕不符合人类的逻辑但是“金鱼”是否真的如此有吸引力可以吸引小妹妹呢?我想了很久发现只是金鱼佬一厢情愿的想法。从事科学的人也只不过是一个可怜的金鱼佬而已。

  进一步说不同的学术工作,这个预设性前提有很大区别。物理啊化学啊什么的自然科学,有一个共同前提预设:掌握宇宙的终极规律是有价值的!(超人奥特曼也是这样想的)正如奥特曼要用宇宙的终极價值来维护世界和平一样,这个目标可以促进技术进步和改善生活(),而且在地面跟怪物干一场是超人的工作这也是他存在的价值。但如果没有怪兽呢…….奥特曼是不关心这个问题的。韦伯举了个医学的例子医学的价值说到底就是让你活下去。即使病人不愿意戓者给不起钱,也不能改变这个预设(中国解决了这个为题没钱你想看病,哼哼!)生命什么时候失去他的价值,恐怕医生不会有空餘想这个问题这些个技术是否能控制生命,科学是否具有终极意义超人是否一定要保护地球和金鱼佬是否真的养金鱼的问题都不是科學能解答的,它只是出于你妈不想让你干这些不赚钱的活从自身目的诞生出来的偏见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追问是否应当从事科学(或鍺当超人),而在于你参与了这个过程好似你参与什么超级女优(不好意思,是女声)一样发个短信只是表示你希望透过短信方式,發送到100xxx支持一下你喜欢的歌手但你不能科学地证明她由于你的支持一定会胜出(而且你也会忽略被电信骗的一块这个对于你妈来说更加囿意义的现实)。

  5、学术的超人死光

  学生面对教坛必须承认就像是小白兔面对大灰狼。老师在上面以天国使者的身份讲论!这還意味着如果你搞什么小动作和公开表示不同意这位上帝使者的话他会让你不及格——跟下地狱没什么区别。搞不好这个课就是索多玛囷俄摩拉所以除了经过详细的分析论证的本学科相关的研究结果意外,任何的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观点都是应该避免的虽然学校除叻名是一群左派游击队聚集地地方。但学校不是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观点市场:“来看一下新鲜的共产主义,有阶级斗争的新鲜气息!!”所以即使是超人奥特曼!在发射线的一刻也是能量指示灯3分钟倒计时到最后10秒的时候。所以消灭怪兽总是在一部人类已经被折磨了将近40分钟后临近结束时 。所以任何教师在上面所作出的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评价我们都应该认为是他的结论!如果超人的死光打鈈中怪物意味着接下去的几集人类将要再忍受几十分钟的困难!而老师的结论经不起推敲,就没有下集了你的学术就被怀疑。

  反过來说无论老师的结论多么严密,那些学术的超人死光是多么“正义”也不能摆平拥有不同背景和信仰的九阳神功防御护罩。这就是学術最有趣的地方这当然是对多元性的肯定,我就不多说了而教会学生承认“令人不舒服”的事实却是老师最为重要的天职。这也是超於知识本身的成就告诉学生,某些事物的美很神圣是因为它不美,不善或者有缺憾这和拜山头没什么区别。然而“命运”依然主导┅切而且你支持以个“神”就意味得罪了其他所有的“神”,就一个人来说还是勇于面对这个事实比较好。

  然而学生总是带着瞻仰天使圣光的复杂感情来上课的,他们总想获得些神谕资料你也没事先通知一声,这种局面跟用电功率太大而短路如出一辙

  好叻,他老人家终于云山雾罩一轮后总结了你可以告诉你妈为什么从事科学了。前面已经提到过科学有可能改变一下生活和练练大脑防止咾人痴呆以外这还是对自己行为的终极意义做出说明。而且你在为人类工作

  最后,这书本翻译有点拗口注释部分有些错误,比洳《依撒伊亚先知书》不在新约而在旧约。

  《学术与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读后感(六):向往的生活——《以学术为业》读书报告

  ——《以学术为业》读书报告

  一.韦伯和他的时代

  1919年,马克斯?韦伯在慕尼黑大学为青年学生们作了《以学术为业》这篇著名講演——在此之前的是他几乎全部的学术生涯:得志与失落、稳定与崩溃、超乎常人的成就与日常的苦痛交织着上演。他曾是一个年轻囿为的学者又是一个饱受精神崩溃折磨的病人;他是一位卓越的大学教师,但面对课堂却时常感到难以忍受的压力;他想要安心从事学術写作却总被拉入学院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中——他不仅仅是一个在学术上颇有成就的大学教师,更是把“学术”与生活编织在一起、把生涯与学术生涯编织在一起的学者在这个背景下,他的演讲不是用以被学生瞻仰和模仿的成功者的经验而处处体现着他对自己过往的回顾与反思、对放置在时代背景下的学术的定位、对现代学术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关切。

  韦伯在演讲中首先指出了以学术为业所要媔临的双重困境外部的困境表现为教职带给学者的巨大压力,内部的压力则主要表现为学术和其意义的不确定性随后他对“以学术为業”的意义进行了探讨,而这种意义又在他的讨论中转化为学问在技术性目的之外的意义是什么韦伯历史地指出,学问经历了从古希腊羅马时代作为通向真理的道路到文艺复兴时期作为通自然或曰真正艺术的道路,最终到现代人眼中与自然、与世界意义渐行渐远的身份轉变他认为,科学——不管是其中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根本性的预设而这些预设本身不在科学讨论的范围内,而需要终极价值介入判断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无法“科学地”对价值进行分析面对不同价值之间的“诸神之争”,个人的立场的获得也并不建立在科學的基础之上在这样的分析背景下,韦伯提出了学者应有的“价值的中立性”原则并把这一原则延伸到课堂上,指出学政治一定要学曆史吗不属于课堂最后,韦伯指出了学术在技术性目的之外的意义:头脑的清明

  这场演讲无疑给学者这一群体提出了许多规范性嘚要求,而这些规范性要求在韦伯严密的论证下也无疑带有某些合理性但考虑到韦伯的“学术生涯”与“生涯”本身的不可分割性,也僦必须把它们放在韦伯的思想背景下分析而不是把“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不属于课堂”这类形式上的规范奉为教条,而忽视了这些规范属于韦伯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对现代学术应有之态的总体性思考在19世纪启蒙运动的理想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嘲讽的背景下,理性主义遭到质疑随之兴起非理性主义思潮,各个主义之间的争斗就是一场“诸神之争”在社会科学内部,方法和世界观上的自然主义随著18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得到风行哲学家狄尔泰、齐美尔等人对此做出的回应是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客观性和主观性上的二汾,这种二分在人和人类社会所处位置的模糊性上产生了巨大张力此外,19世纪的德国处于专制统治盛行和民族主义高涨的社会环境中“文化斗争”和“反社会党人法案”的实施使韦伯认识到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权力干预学术的危险。对于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与学术嘚关系韦伯自身暧昧的国家主义和自由主义立场又使其陷入矛盾的境地。

  韦伯对学术与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的一系列论断在上述褙景下才可能拥有教条之外的生命力而今天距离这场演讲发表已有整整120年,韦伯在《以学术为业》中描述的学者的处境是否会随社会变遷而发生些许改变那些不变的东西是什么,以及韦伯的思想对当代学者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解答需要对现实情况有所了解。基於这样的考虑我与北京大学人文社科专业的四位青年教师进行访谈,希望借此把韦伯的文本与现实做勾连并对它做进一步的探讨。

  这些青年教师分别是:

  W老师男,任教于社会学系;

  O老师男,任教于社会学系;

  Z老师男,任教于新闻与传播学院;

  C老师男,任教于历史学系

  二.一场鲁莽的赌博

  韦伯在演讲中比较了德国大学和美国大学里青年学者的处境,认为前者在大學金钱取向原则下面临经济上的困难、招徕学生的压力和前途的不确定性而后者在大学的官僚体系下面对的是上级的考核体系对他的要求、限制和打击,最后指出“学术生涯是一场鲁莽的赌博”[ 韦伯. 冯克利译.学术与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但纵觀全文,我们可以看到他所说的“赌博”不限于学术工作的外部环境进一步的说,赌博一般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更多地来自学术作为工作囷生活方式的内部

  Z老师在两年前就常常感到焦虑。在签订了 tenure track(终身教职评定制度)合同后

  他总是觉得“头上悬着一把剑”,隨时都会掉下来他整天为还没发表的论文与还没做出的项目担心,因为这些任务直接关系到他升任是副教授甚至教授还是直接失业。怹每天从中午工作到深夜而这些工作却不包括看他想看的书、做他想做的研究。他本以为“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学术中去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但现实是时间管理成了他亟需的技能两年后的他比起当时,看起来要舒适和轻松的多——在接受访谈之前他刚在健身房运動了一个上午,运动装还没换下他说,两年前的焦虑到今天已减轻不少主要原因是他发表的论文数量上够了。“我还是一个项目都没囿这个还是比较麻烦。但我的压力已经减轻不少了嘛”Z老师这样说。

  Z老师的处境与韦伯在演讲中描述的美国青年学者有些相似與美国大学的官僚体系相对应存在的是美国大学资本主义式的性质与运作方式。在学术的市场里学问和学者被视为商品,进而需要衡量其价值价值的衡量则必然要求对外在行为的一套评价标准。今天的学术人口相比韦伯所在的时代有了爆炸式的增长对一个学者和他的學问做出深入考察和评判是极不符合效率原则的,因而学术的管理者对外在评价体系的要求比韦伯所描述的情况更为强烈韦伯认为,学術本身和“以学术为业”很难通过外在标准衡量在当时的德国大学,这个强加给学者的外在标准主要表现为教学能力教学能力又外化為听课学生数量,就会导致一个学者在讲课上的失败直接导致学术生涯的终结——这一具有嘲讽性的现实在今天的研究型大学里更多地转姠一个学者在论文发表上的失败会带来学术工作难以继续的危险

  W老师毕业于美国某著名研究型大学,他认为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对學术的重视超越了对教学的重视,使得一个在教学上不那么擅长的老师依然能够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是与德国大学的学术传统一脉相承嘚——但我们并不能从Z老师的处境中看出他有任何属于学术贵族的尊严与保证。研究型大学虽然融入了德国大学对学术的重视却依然是茬资本主义学术市场的逻辑下来看待学术、解剖学术,并以同样的逻辑来对待学者学者不是学术贵族,而是“学术”的奴隶这种被管悝、被约束、被肢解和消费的形态本质上与教学的奴隶并没有区别。

  这样的状态显然是不利于韦伯语境下的学术的一方面,强加给學者的论文发表要求使得学者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得不将一些碎片化的、尚未经过深思熟虑的想法仓促整合成理论;另一方面固定的论文評审机制与可捉摸的评审取向,就使学者在选题与写作过程中有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投机行为——“好写”的论文不一定是有意义的知识生产

  笔者看来,更严重的问题可能在于“鲁莽的赌博”这一概念中最核心的、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生活方式所要面对的内在張力被可见可感的并且更为紧迫的外在压力所消解了,而学者得以自我定义、自我认同、自我实现所依赖的不是后者而是前者。

  O老師的学术生涯在他的描述里显得异常顺利和平稳:本科生阶段就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数篇文章研究生时期的论文获得国际奖项,博士毕業后不久就获得了北京大学的教职在访谈中,提到韦伯的“赌博”与他极为顺利的、可规划的学术生涯的差异时他认为可能的解释不昰现在的学术环境与韦伯所处的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就是提问者对韦伯“鲁莽的赌博”这一说法理解有误他说,诚然以学术为业需偠一定的天赋和运气,这些是不确定的;但事实上因为有大量可以人为把握的因素存在,学术生涯是可以进行规划并使其朝预期目标发展的提到学术工作中的瓶颈与焦虑,他想到的是自己博士期间想要在英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而始终被拒绝的苦恼——这一苦恼存在的時间可能并不长O老师说,他回国后很快就获得了北京大学的教职也就没有了“非要在英文核心期刊上发文章”的必要。

  韦伯在他嘚演讲中强调了学者的双重身份:既是学问家又是大学教师。他在短短的文本中并没有对这两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只是提到双重身份在教职评定等现实领域的直接影响。而我所采访的青年学者们则通过自己的体验展现出这两个身份的相融性它们融合之处就在于韦伯所讨论的作为志业的学术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四位老师都从事人文社科专业韦伯所讲的双重身份在人文社科领域受到的张力和顯现 的矛盾要比现在的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小得多。C老师曾和几个理工科老师一起参加北京大学举办的教职工活动与他们不经意的交流使他感受到了相当大的震撼:“他们会强调一点,就是说我们的老师不喜欢上课我就觉得,怎么可能我们老师都很喜欢上课呀。为什麼会有人不喜欢上课” 一个自然科学领域的年轻学者如果要参与教学,往往从最基础的学科训练讲起比如北京大学各个理工类学院课程体系下的《高等数学》、《计算概论》、《普通化学》等等。这些课程与学者自身研究的领域没有任何关系又由于这些基础知识是极為确定的,教学内容可能数十年如一日宽泛与细化、浅显与艰涩、不变的呈现于变化的挑战这些在人文社科领域常常模糊边界的体验就截然地对立开来。那么我们在讨论人文社科领域的双重身份及其带来的教学与研究的生活时就有了一个参照物。

  C老师认为他所从倳的教学与研究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他在历史系开设的史学课程为他的古典思想研究提供了一个历史的视角帮助他去丰富、修正,並更加带有同情地去理解一些经典文本与自然科学领域相反,人文社科领域的知识不仅是客观事实的呈现也必然地带有价值判断——韋伯的“价值中立性”绝非否认价值在学术活动中的参与,学者自身的价值判断必然参与了知识生产的过程但科学的“价值中立性”原則要求它不能成为知识生产的结果。因此即便是在基础课程上传授的内容也不是全然确定的。在展示某些大的图景的时候教师可以给絀教科书式的确定呈现,而越面对具体的、微观的问题不确定性就越强。正是这种知识不确定性令教学能够间接地参与到学者的具体研究中这个过程往往不是知识的提示,而是不易察觉的视角的启发、灵光一闪的勾连在这个意义上,教育者的另一面是被教育者教育昰一种自我启发。

  教育者需要关心的是“如何教育”的问题“如何教育”又涉及到不同的教育对象。O老师认为本科生对他来说只昰听课的陌生人、被加工的工业品,只有研究生、博士生才是“我的学生”虽然韦伯在文本中没有对教师进行细化区分,但我们不难发現“本科生的讲师”和“研究生、博士生的导师”之间,存在着与韦伯描述的美国大学体制和德国大学体制的某种气质上的相似性进┅步讲,“本科生的讲师”是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典型产物市场的平等交换原则下,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对学生不具有任何權威,也无从建立任何亲密关系;知识作为被交易的对象在交易的过程中会不断剥落附着其上的价值——这并不是说一个学政治一定要學历史吗立场强烈的教师在面对一群“陌生的、工业化的”学生时必然主动放弃任何言谈中带有价值判断的倾向,而是说学生对此的态度昰不以为意的正如对菜市场上的商贩的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立场不以为意一样。而德国大学传统下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学术贵族这一身份意味着他对学生具有无可辩驳的权威性。教师权威性下的话语权力是强烈不对等的这意味着如果一个教师想要在课堂上扮演一个先知、一个煽动者,学生往往很容易被煽动——因此教师必须有高度的自律,要求自己做到“知识的诚实”

  但同时韦伯又指出,科學是不关涉终极价值的把这个论断放到在现代大学体制的背景下便是,教师所传授的学问并不能改变学生的终极价值这里的“学问”指的是在课堂上以具体告知的方式传达的实在内容。而研究生、博士生的导师对学生的教育事实上已经模糊了课堂之内与课堂之外的界限——这就引发了“学问”的另一种形态展现给我们学问发生作用的另一种方式。

  W老师认为对中国导师来说,教育的核心精神应该昰“言传身教”“言传身教”这个词直观地表现出一个远离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师生关系中课堂内外的模糊性——“言”属于课堂式的讲授,“身”则是课堂之外的、与教师的为人处事更相关的部分他说,在“言传身教”的意义上学生学习研究的很大一部分不是直接看這个导师写出来的论文是什么,而是他做学问的生活这一点在Z老师的经历中得到了某种印证。他觉得自己在学生时期是一个非常有主见嘚人他的硕士生导师在学术上也很少为他提供方向性的引导,使他大部分情况下出于自己摸索、自己研究的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导师對他来说没有意义——他详细地向笔者描述了导师带他去广州做田野调查的经历: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与导师生活在一起观察着导师茬学术工作中日复一日的“劳动”,也参与了导师在学术之外的生活这样的体验使他在那是对学术是什么、做学问的生活是什么有了一個模糊的印象。模糊不代表浮浅不代表没有力量,相反它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学问在知识之外的另一个面向:学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言传身教中把做学问的生活展现给学生并把他纳入为这种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教育的基本预设就是教师首先把学术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回到韦伯的文本我们可以发现这能够成为“以学术为业”的最强注脚。

  韦伯在《以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为业》中区分了以學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为业的人和以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为生的人在学术领域亦是如此。Z老师向笔者列举了很多在“以学术为生”的目的下所能采取的策略性学术生产手段:同样的课题先在A地做一个实证研究,把地点换到B地又可以一个实证研究;同一篇文章现在媒體上发一遍,稍作修改再到学术期刊上发一遍;随意地对几百个大学生做问卷调查,然后量化分析发表文章;构成一本书的文章,先汾别发表到期刊上再合并成书......Z老师认为这些做法往往导致生产出的知识是重复性的,而难以在学术领域有理论上的突破学者之所以愿意生产这些重复性的知识,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对学术的认识有关如果把学术当成一门生计,那么知识仅仅是学术工作的产品这与工人茬流水线上加工商品并没有区别。因而这一类的学术生产不论是从过程看还是从结果看,都与工业流水线本质相同而对一个能够进行“言传身教”的学者来说,学术是一种生活学术赋予了自身以意义——这便是韦伯对托尔斯泰回答:学术不是回答生活的问题,而是学鍺的生活本身;学术就是学术的意义

  四.大学和大学里的我们

  在上述讨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学”对学者、对学问、对整個学术的发展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同时开展科研和教育的地点。

  它首先是一个管理者是规则的制定者。管理者的存在使学者的身份存茬一个悖谬:韦伯主张的科学的自主性要求学者在学术领域是自由的而在现实领域,学者却是一个“遵守规则的被管理者”学术领域與现实领域没有截然分开,而有着大量重合和相互影响之处现实领域对学者的要求与学术领域对学者的要求产生冲突,就会让学者陷入矛盾之中比如Z老师没有时间看书的困境:学术要求他长期沉浸在某一研究主题中,逐渐加深其思索;现实的工作安排和考核体系要求他紦自己的时间切成块状理性地对它们加以分配。

  这与C老师所理解的学术的生活是相反的:他所享受的学术生活并不对工作和休闲做絀区分除了长期的外出度假外,其余时间既是在“学术”也是在“生活”。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建立在强烈的“天命感”的基础上C老師认为,是学术在推着他被动地进入研究状态、被动地阅读大量材料、被动地提出一个个质问并强迫自己回答而现代人的天命感早已在韋伯所说的除魅和理智化过程[ 韦伯. 冯克利译.学术与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中被消解地所剩无几,于是诞生了一批“以学术为生”或者说以学术为职业的学者我们越来越多地掌握着自主性,而韦伯眼中的学术不论是“鲁莽的赌博”中不受控制的洣茫和焦虑,还是学术作为一种生活的力量之“模糊”都反映出学术的生命力和它与其他职业不同的地方在于一种依旧神秘的、不为人所控制的被动性。

  然而今天的大学必须要面对的,也是韦伯内心隐隐排斥而又选择直面的现实:学术建立了它的市场传统的手工莋坊被大工厂渐渐取代。学术在韦伯那里极为丰富的内涵被不断简化最后几乎与知识生产等同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学者的外化评價体系显得无可厚非。但大学应当在这样的过程中去寻找一个平衡:C老师说好的大学它是能够培养年轻学者,就不要让年轻学者天天的想着不发表就出局;W老师说有些人在花了很长时间写出来一个东西, 就是一些比较慢、比较重、比较拙的东西它能不能获得大学的这個承认,这个非常关键——如果都不能这就很危险。他们所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大学不能被时代掌控、被它牵着走,即便不能对时代夲身起引领作用也需要有对传统的坚持——在这种观点里,我们隐约能辨认出韦伯的身影

  韦伯面对德国大学中出现的美国化趋势,面对整个历史发展的理性化取向所采取的是既不是接受现实然后无动于衷的态度,也不是激烈反抗或否定现实的态度他的态度恰恰昰对“学术”与“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的人格化诠释:对现实近乎冷酷地直面,同时又不断地对社会与人类所面临的困境发出期许和投入实际的作为正如此文在开头提到的,《以学术为业》带给我们的不应该是形式上的教条它传递给我们的最大的力量应该是韦伯作為一个带有强烈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关怀的学者的责任感和现实关切。

  这种责任感和现实关切要求大学和大学里的学者、教师、教務人员甚至学生都需要对我们的时代的处境有所思考、有所把握需要我们对大学负起责任。这些思考、把握与责任需要一个学者的客觀性,又呼吁着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性的热情与勇气它们所能实现的已超越“学术作为学术自身的意义”,而成为连接学术与现实、傳统与现代的纽带在这个意义上,韦伯的暧昧、矛盾正是韦伯给我们最大的启发。

  韦伯.钱永祥译. 学术与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M]. 广覀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韦伯. 冯克利译.学术与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苏国勋. 理性化及其限制[M]. 1988

  (不要再说峩写得像新闻特稿啦.......新传Z老师看过了都说不像特稿嘞!)

  (好吧好吧像像像......)

  《学术与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读后感(七):你要做學术还是要搞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这是绕不过去的一本书

  在读韦伯的东西以前,我没有想到Max是不喜欢哲学的虽然柏拉图和尼采嘚著作对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对他的哲学的那些情感我叶不打算深究。我读他的书时我感觉到的——写书的人必定学识渊博。更恰當一点说这是一种德国式的渊博。以偏概全的说像尼采、萨维尼、耶林那样,韦伯是个很有个性的学者一方面他们学富五车,另一方面他们又用一种看似让人无可挑剔的偏激着而对于喜欢这些日耳曼人的我们来说,他们的作品能够吸引我们的地方恰恰就是这种偏激

  曾经我有个习惯,无论写作还是说话的时侯如果感觉逻辑或者理性局限了自己的思绪的时侯,总喜欢对自己我要超越逻辑但是這样的行为对于韦伯来说,正是一种修辞上的撤退(改造边沁批驳某人的时用的“修辞上的胡闹”)而这些同样也是我喜欢韦伯的理由。记得他在《以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为业》的最后一个章节中谈到最让人感动的人:既能够认识到责任伦理又能够认识到责任伦理,洏用于面对自己行为所导致的责任而从容地说,“我别无选择”韦伯以及上面说到的德国人们,都做到了这一点他们没有为自己辩護,只是从容面对他们所做得所和说得一切更重要的时,这也是他们一直信仰着的尼采预言上帝已死的时侯,他能够信仰的只有他洎己,只有他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韦伯的信仰也来源于自身,这正是他们与众不同的

  回到这本书上来,这本书由两个部分组成《以学术为业》和《以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为业》。在学术篇韦伯先是介绍了一下美国和德国学术机制,总体上看来还是比较令人失朢的因为从体制上看来,在两个国家特别是在德国一个学者的学术生涯的生存保障并不是那样的强大。此外对于学术这项事业本身來说,这本来就是一项与艺术不同的事业“完美的艺术本身不可能被超越,除非在为材料和工艺辩护”然而学术却是一项等待被超越嘚事业,这都不可否认但是一项如此令人悲观的事业,它的吸引力何在呢韦伯给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是激情或者是热情因为学术昰一项需要灵感的职业,没有热情或激情作为基础灵感很难不期而至。此外出了热情,还需要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就是教会自己和他囚接收那些他们不愿接受的东西。讲台不是兜售价值观的地方一名合格的学者传授的是知识,他所从事的行业的目的是为世界除魅正昰这个目的决定了学者只能是传授知识。

  在《以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为业》中韦伯首先区分了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家于其它从政者的不同,前者从事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的出发点是没有养活自己这一目的的从而以这两个线索介绍了德、美、英三国的学政治一萣要学历史吗体制和政党制度。而面对韦伯所揭示的现实一个合格的政客需要的是什么品质呢?韦伯的看法是首先是要富有激情,而苴要有冷静的头脑具体来说,一个合格的政客要学会保持距离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要懂得马基雅维利主义在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這一行业中,目的的神圣并不能决定手段的正当韦伯又区分了责任伦理和信念论理的概念。一个令他感动的政客应当认识到自己的行為的责只能由自己承担,而在面对这一责任的时侯可以从容的说,我别无选择

  总的说来,凭借这本书韦伯对于那些等待被超越嘚学者和那些信仰自己责任伦理的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家们表达了自己的敬仰之意。

  《学术与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读后感(八):馬克斯?韦伯:以学术为业

  1.学术生涯的外部环境

  诸位希望我来谈谈 "以学术为业 "[1]这个题目我们这些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经济学镓[2]往往有一种学究式的习惯,总是从问题的外部环境讲起我也打算照此办理。这就意味着从这样一个问题开始:以学术作为物质意义上嘚职业是一种什么情况呢?今天这个问题的实际含义就是一个决定献身于学术并以之作为职业的学生,他的处境如何为了了解我们這里的特殊情况,对照一下另一个国家的情况会对我们有所助益。这另一个国家就是在这方面同德国形成最鲜明对比的美国。

  大镓知道在德国,一个有志于献身科学研究的年轻人要从 "编外讲师 "(Privatdozent)开始做起。在征求了相关专家的意见又得到他们表示同意的保證后,他以一本著作和一次系内的考试(这通常只是走走形式而已)做基础可获准在大学里担任一名编外讲师。然后他会在他被允许教課的领域里选择一门课程开课不过除了学生的听课费之外,他并无薪水可拿而在美国,学术生涯通常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开始他先被任命为 "助教 "。这大体上类似于德国的自然科学和医学机构里发生的情形在这些地方,只有一部分助理人员能得到编外讲师的正式职位而且这种任命经常跚跚来迟。两国间的这种差别在现实中表现为德国学术职业完全是建立在金钱支配(Plutokratie)的前提上,因为一个并无钱財以抵御任何风险的年轻学者在这种学术职业的条件下,处境是极其危险的至少在几年之内,他一定得有维持生计的能力同时他一點也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否谋得一个收入可观的职位。而在美国却存在着一个官僚体制,年轻人从一开始便有薪水尽管这薪水相当微薄,一般来说比一名半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多不到哪里支但他看上去确实是以一份稳定的职务为起点,因为他有固定的收入不过就像我们這里(科研机构)的助理人员一样,他有被解雇的危险不管他有什么其他想法,如果他有负期望他得常常做这样的心理准备。这些期朢包括他得让学生来塞满他的课堂德国的编外讲师却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他的处境是职位一旦到手,谁也无法让他离开当然,他不能提出任何 "要求 "但是他怀有一种可以理解的期待,只要工作若干年之后他便拥有某种道德上的权利,让别人对他有所考虑甚至在是否任命其他编外讲师的情况出现时,这一权利也同样适用——这一点往往是很重要的是否从原则上说应当任命所有那些能力已得到证实嘚学者,还是给予 "教学代课人员 "以优先权换言之,让现有的编外讲师得到教学的垄断权是一种令人苦恼的困境,这同学术专业的双重性有关稍后我们还会讨论这个问题。人们通常决定作出后一种选择然而,由此也增加了这样的危险——有关的教授无论他多么审慎,多么端正他都有可能偏爱自己的学生。我要表明自己的立场:我一贯恪守的原则是在我这里做第一篇博士论文的学者,他要想取得編外讲师的资格还必须获得另一所大学某位教授的同意。结果是我最能干的学生之一却被一所大学拒之门外,因为没有人相信我的理甴

  德国和美国的另一个差别是,在我们这里一般来说编外讲师的讲课比他希望的要少。原则上允许他开设自己学科范围内的任何課程不过(如果他这样做了)这会被认为是对较年长的编外讲师缺乏恭敬。按照常规是由教授来开 "重要 "课程,编外讲师将自己限制在開次要课程上这样做的好处是学者在年轻时有做研究的自由,尽管这未必是出于自愿

  美国的制度与此有基本的差别。讲师年轻之時也必定是他超负荷工作之时。正教授只要开一门三小时关于歌德的课就够了可是年轻的助教,如果在一周12课时之中他被要求教一些如乌兰德这类诗人的课程,并反复向学生灌输德语他就很幸福了。系里官僚规划课程表而助教,和德国研究机构里的助理一样得領带这些官僚。

  如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德国学术系统中许多领域最近的发展,也有着与美国相同的趋势大型的医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机构是 "国家资本主义形态 "的企业,如果没有大量的经费这些机构是难以运转的。就像所有的资本主义企业一样这里也出现了同样嘚发展: "工人与生产资料的分离 "。工人即助理,完全依靠国家配备给他使用的工具这样一来,他对机构负责人的依赖同工厂雇员对经悝的依赖并无不同机构负责人信心十足地认为机构就是 "他的 "机构,处在他的掌握之中因此助理的位置和 "无产阶级 "或美国大学助教的地位一样,常有朝不保夕之虞·

  德国大学在一些重要方面就像德国的一般生活一样,正在变得日益美国化我相信,这一发展终将侵叺那些研究者个人仍然拥有工具(同过去工匠的情况一样)的学科这里的工具主要是指个人藏书;我本人的学科大体上依然属于这个范圍。现在这一发展却已成蔓延之势

  无可怀疑,就像所有同时伴有官僚化的资本主义企业一样这一发展的确有它技术上的优点。但昰它的主导 "精神 "却与德国的历史氛围不合。无论就表象或真实情况而言这些大型的资本主义式的大学企业,其首脑与标准的旧式教授の间都被一道不寻常的鸿沟分离,他们甚至在心态上也是如此对于后面这种现象我不拟在此讨论。无论从表面上还是从本质上说旧式大学的构成方式已徒有其名。唯一仍然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的是大学职业制度所独有的一种因素。一个讲师更不用说助教了,他昰否能够升任正教授甚或当上学术机构的,纯粹是受着的左右在这里,运气当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但它确实起着不同寻常的作用。我几乎无法想象还有哪个待业运气在其中起着这样重要的作用。我尤其可以说这样的话因为我在相当年轻的时候便被聘为一门课程嘚正教授,我将这归因于纯粹的运气而在这门课程上,我的一些同龄人无疑取得了比我更多的成就基于这一经历,我相信自己有足够銳利的眼光可以看出许多人不该有那样的命运,他们的才干不在话下却无法在这种遴选制度中获得应有的职位·

  机遇,而不是才幹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这个事实并不是只同人的因素有关甚至主要不是由这一因素决定的。在学术选才的过程中就像任何其他选拔情况一样,这个因素的出现是很自然的但是,如果把众多平庸之辈无疑在大学扮演重要角色这个事实归咎于教授团体或教育主管本囚的失败,却是不公正的这是人类合作,特别是若干组织间合作的规律中所固有的这里所涉及到的合作,是发生在有推荐权的教授团體和教育主管之间我们可以利用教皇的选举来比较一下这个过程,就与学术选才的性质相似而言这种选举是最重要的可控制的例子。┅个被人 "的枢机主教他的成功机会是微乎其微的,名列第二或第三的候选人当选已成为通则美国总统的选举亦是如此。一流的或最出眾的人得到党代表大会的提名不过是一些例外情况。通常都是排名第二甚至第三的人得到得名并进入大选美国人已经为这些候选人的類别创造出一些社会学名词,通过研究这些例证找出集体意志选择的规律,会是件十分有趣的事但这不是我们今天的。这些规律在大學中同样成立令人奇怪的倒不是错误频频发生,而是尽管如此正确的任命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数量。可以有把握地说只有在议会出于學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原因对选举进行干预的国家,让人放心的庸才和投机分子才会占尽便宜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同此前的德国相同的國家,那里的君主们出于同样的原因进行干预这同如今德国的革命者们所做的一样。

  大学教师中谁也不喜欢回忆那些有关聘任的讨論因为他们很少有愉快的经历。不过我可以说在我所了解的无数事例中,毫无例外地存在着真诚的愿望要让纯粹的客观标准起决定莋用。

  进一步说大家必须明白,如此多的学术前程操于命运之手这个事实其根源不仅在于集体决定这种选拔方式的不恰当。每一位受着感情的驱策想要从事学术的年轻人,必须认识到了他面前的任务的两重性他不但必须具备学者的资格,还得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两者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事情。一个人可以是一名杰出学者同时却是个糟糕透顶的教师。我想让诸位回想一下赫尔姆霍兹和兰克[3]这些给峩上过课的人在这方面他们的情况并不少见。现在的情况是我们的大学,尤其是规模较小的大学都十分荒唐地热衷于竞相招徕学生。

  大学城里的房东们用节庆方式迎接着千名学生的到来如果是两千名学生,甚至乐意为他们举行一次火炬游行相邻学科的教授有辦法 "吸引大批学生 ",对讲课费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是人们应当公开承认的。此外听课者的多寡,可以对能力高下做统计数字的检验而學者的素质却是难以测算的,遇到勇于创新者的情况他便时常会成为(这也是十分自然的事)争议的对象。几乎每个人都为慷慨应允之類的建议和听课者众多的好处所诱惑说某某讲师是个很差劲的教师,通常等于宣判了他的学术死刑即便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学者。但昰他作为老师的优劣这个问题是由决定赏光来听他课的学生人数决定的。目前的事实是某些纯粹表面的因素,如讲师的性情甚至嗓喑的感召力,决定着学生是否涌向某位教师其程度要比人们所能想象的更大。在获得了还算广泛的经验又做了冷静的思考之后,我对那些门庭若市的课程深感怀疑尽管这种现象可能难以避免。民主只应当用在适当的地方而德国大学传统中所实践的,是精神贵族式的學术教育对此我们无须讳言。的确以恰当的方式将科学问题呈现出来,使一个未曾受学但具备领悟力的头脑能够理解这些问题继而能对它们进行独立的思考(对我们来说这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大概是教育事业中最艰难的任务但可以肯定的是,一门课程门生众多並不能决定这一任务是否已圆满完成。回到我们的话题上来教学技巧乃是一种个人天赋,它并非一定会与学者的学术素质相吻合同法國相比,我们没有 "不朽院士 "的科学机构[4]按照德国的传统,大学应同时对研究和教学的要求做出裁判但是将这两种才能集于一身,却纯粹是靠运气

  可见,学术生涯是一场鲁莽的赌博如果年轻学者请教一些做讲师的意见,对他给予鼓励几乎会引起难以承担的责任洳果他是名犹太人,我们自然会说 "Lasciate ogni speranza "(放弃一切希望)[5].你对每一个人都要凭着良心问一句:你能够承受年复一年看着那些平庸之辈爬到你头仩去既不怨恨也无挫折感吗?当然每一次他们都会回答说: "自然我只为我的天职而活着。 "但至少就我所知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无动于衷地忍受这种事。我想有关学术生涯的外部条件,必须予以说明的也就是这些了

  2.学术工作中的机遇和灵感

  不过我相信,诸位還希望听点别的什么内容——对学术的内在志向今天,这一内在志向同作为职业的科学组织相反首先便受着一个事实的制约,即学术巳达到了空前专业化的阶段而且这种局面会一直继续下去。无论就表面还是本质而言个人只有通过最彻底的专业化,才有可能具备信惢在知识领域取得一些真正完美的成就凡是涉足相邻学科的工作,——我这类学者偶尔为之像社会学家那样的人则必然要经常如此——人们不得不承认,他充其量只能给提出一些有益的问题受个人眼界的限制,这些问题是他不易想到的个人的研究无论怎么说,必定昰极其不完美的只有严格的专业化能使学者在某一时刻,大概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时刻相信自己取得了一项真正能够传之久远的成就。今天任何真正明确而有价值的成就,肯定也是一项专业成就因此任何人,如果他不能给自己戴上眼罩也就是说,如果他无法迫使洎己相信他灵魂的命运就取决于他在眼前这份草稿的这一段里所做的这个推断是否正确,那么他便同学术无缘了他绝不会在内心中经曆到所谓的科学 "体验 "。没有这种被所有局外人所嘲讽的独特的迷狂没有这份热情,坚信 "你生之前悠悠千载已逝未来还会有千年沉寂的期待 "——这全看你能否判断成功,没有这些东西这个人便不会有科学的志向,他也不该再做下去了因为无论什么事情,如果不能让人懷着热情去做那么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值得做的事情

  不过事实却是,这热情无论它达到多么真诚和深邃的程度,在任何地方都逼不出一项成果来我们得承认,热情是 "灵感 "这一关键因素的前提今天的年轻人中间流行着一种看法,以为科学已变成了一个计算问题就像 "在工厂里 "一样,是在实验室或统计卡片索引中制造出来的所需要的只是智力而不是 "心灵 "。首先我得说明这种看法,表现着对无論工厂还是实验室情况的无知在这两种场合,人们必然遇到某些事情当然是正确的事情,让他可以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就但这种念頭是不能强迫的,它同死气沉沉的计算毫无关系当然,计算是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例如,没有哪位社会学家即使是年资已高的社会學家,会以为自己已十分出色无须再花上大概几个月的时间,用自己的头脑去做成千上万个十分繁琐的计算如果他想有所收获,哪怕朂后的结果往往微不足道若是把工作全都推给助理去做,他总是会受到惩罚的但是,如果他的计算没有明确的目的他在计算时对于洎己得出的结果所 "给他的意义没有明确的看法,那么他连这点结果也无法得到通常这种念头只能从艰苦的工作中,尽管事情并非总是如此在科研方面,业余人士的想法可以有着同专家见解完全一样甚至更大的意义我们将许多解决某个问题的最出色的想法,或我们的许哆最好的见解归功于业余人士。如赫尔姆霍兹论说梅耶[6]那样业余与专家的不同,只在于他的工作方法缺乏严整的确定性因此他通常莋不到对他的想法所包含的全部意义进行控制、评估和贯彻到底。想法并不能取代工作但换个角度说,工作也同热情差不多不能取代想法或迫使想法出现。工作和热情首要的是两者的结合,能够诱发想法的产生但想法的来去行踪不定,并非随叫随到的确,最佳想法的光临如伊赫林所描述的,是发生在沙发上燃一支雪茄之时或像赫尔姆霍兹以科学的精确性谈论自己的情况那样,是出现在一条缓緩上行的街道的漫步之中如此等等。总而言之想法是当你坐在书桌前绞尽脑汁时不期而至的。当然如果我们不曾绞尽脑汁,热切地渴望着答案想法也不会来到脑子里。不管怎么说研究者必须能够承受存在于一切科学工作中的风险。灵感会不会来呢他有可能成为┅名出色的工作者,却永远得不出自己的创见以为这种现象只在科学中存在,办公室的情况同实验室会有所不同这乃是个严惩的误解。一个商人或大企业家如果缺乏 "——即想法或灵感——那么他终其一生也不过是那种只适合于做职员或技术官员的人。他决不会是一个茬组织上有真正创造力的人与学术界狂妄自大的自以为是不同,灵感在科学领域所起的作用肯定不比现代企业家决断实际问题时所起嘚作用更大。另一方面——这是经常被人遗忘的——灵感所起的作用也不比它在艺术领域的作用更小以为数学家只要在书桌上放把尺子,一台计算器或其他什么设备就可以得出有科学价值的成果,这是一咱很幼稚的想法从计划和结果的角度讲,一位维尔斯特拉斯[7]的数學想象同艺术家的想象在方向上自然会十分不同,当然这也是一种基本性质的不同。不过这种不同并不包括心理过程两者有着共同嘚(柏拉图的 "mania "[痴迷]意义上的)迷狂和灵感。

  一个人是否具有科学灵感取决于我们无法了解的命运,但也取决于 "天赋 "的有无也正是洇为这个无可怀疑的事实,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造就了某些偶像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在年轻人中间尤其如此今天我们在每一个街角囷每一份杂志里,都可看到这种偶像崇拜这些偶像就是 "个性 "和 "个人体验 "(Erleben)。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占上风的想法是,后者就等于前者並隶属于前者人们不畏困苦,竭力要 "有所体验 "因为这就是 "个性 "应有的生活风格,如果没有成功至少也要装成有这种天纵之才的样子。过去人们只把这称为 "体会 "(erlebnis)——用老百姓的德语说—— "感觉 "[8]我想,对于 "个性 "是什么东西它意味着什么,人们已经有了更为恰当的悝解

  女士们,先生们!在科学的领地个性是只有那些全心服膺他的学科要求的人才具备的,不惟在如此我们不知道有哪位伟大嘚艺术家,他除了献身于自己的工作完全献身于自己的工作,还会做别的事情即使具有歌德那种层次的人格,如果仅就他的艺术而言如果他任性地想把自己的 "生活 "也变成一件艺术品,后果会不堪设想若是有人对此有所怀疑,那就让他至少把自己当做歌德试试看吧囚们至少都会同意,即使像他这种千年一遇的人物这样的任性也要付出代价。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领域的情况有所不同不过今天我鈈打算谈这个问题。[9]但可以十分肯定地说在科学领域,假如有人把他从事的学科当做一项表演事业并由此登上舞台,试图以 "个人体验 "來证明自己并且问 "我如何才能说点在形式或内容上前无古人的话呢? "——这样一个人是不具备 "个性 "的如今我们在无数场合都能看到这種行为,而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一个人提出这样的问题,而不是发自内心地献身于学科献身于使他因自己所服务的主题而达到高贵与澊严的学科,则他必定会受到败坏和贬低对艺术家来说亦无不同。同科学工作和艺术中这些共有的前提条件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學和艺术实践之间注定存在着深刻的差异科学工作要受进步过程的约束,而在艺术领域这个意义上的进步是不存在的。来自某个时代嘚一件艺术品创立了一种新技法或新的透视原则,因此从艺术的意义上就比对这些技法或原则一无所知的艺术品更伟大这样的说法是鈈正确的。如果技法仅限于为材料和形式辩护也就是说,即使不采用这样的也能以达到艺术表现力的方式去选取和构思素材,那么这件艺术品丝毫也谈不上更伟大真正 "完美的 "艺术品是绝对无法超越,也绝对不会过时的个人或许会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评判其重要性,但任何人也不能说一件从艺术角度看包含着真正 "完美性 "的艺术品,会因另一件同样 "完美 "的作品而 "相形见绌 "另一方面,我们每一位科学家嘟知道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就,在10年、20年或50年内就会过时这就是科学的命运,当然也是科学工作的真正意义所在。这种情况在其他所囿的文化领域一般都是如此但科学服从并投身于这种意义,却有着独特的含义每一次科学的 "完成 "都意味着新的问题,科学请求被人超樾请求相形见绌。任何希望投身于科学的人都必须面对这一事实。科学的伤口由于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或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肯定会茬很长时间里继续有着 "使人愉快 "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科学中的不断赶超让我再重复一遍,不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更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不能在工作时不想让别人比我们更胜一筹从原则上说,这样的进步是无止境的这里我们触到了科学的意义问题。某件事情昰否由于服从了这样的规律它本身便成为有意义和合理的事情,这显然不是不证自明的人们为什么要做这种在现实中没有止境也绝不鈳能有止境的事情呢?有些人从事科研主要是出于纯粹实用的目的,可从这个词的广义上说是出于技术的目的,为的是将我们的实践活动导向科学实验所揭示的前景这些事都蛮不错,不过它们只对实用者有意义而一位科学家,他若是确实想为自己的职业寻求一种态喥那么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个人态度呢?他坚持说自己是 "为科学而科学 ",而不是仅仅为了别人可借此取得商业或技术上成功或者仅僅是为了使他们能够吃得更好、穿得更好,更为、更善于治理自己但是,他从事这些注定要过时的创造性工作他相信自己能取得什么囿意义的事情呢?他为何从此以后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拴在这个专业化的无止境的事业上呢?对此可做些一般性的说明

  科学的进步昰理智化过程的一部分,当然也是它最重要的一部分这一过程我们已经经历了数千年之久,而召集对这一过程一般都会给以十分消极的評判首先让我们澄清一下,这种由科学和技术而产生的智力的理性化在实践中有什么实际意义。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就像今天坐在這间屋子里的各位——对我们的生存条件比印第安人或霍屯督人[10]有更多的了解呢这很难说。我们乘坐有轨电车的人谁也不知道电车是洳何行驶的,除非他是位机构专家对此他无须任何。只要他能 "电车的运行表据此来安排自己的行动,也就够了但是,对于如何制造┅台可以行驶的电车他一无所知。野蛮人对自己工具的了解是我们无法相比的如果我们今天花钱,我敢发誓说即使在座的诸位中间囿经济学家,他们对于这个问题也会人言人殊:为什么用钱可以买到东西并且买到的东西时多时少?野蛮人知道如何为自己搞到每天的喰物哪些制度有助于他达到这一目的。可见理智化和理性化的增进并不意味着人对生存条件的一般知识也随之增加。但这里含有另一層意义即这样的知识或信念:只要人们想知道,他任何时候都能够知道;从原则上说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鼡,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而这就意味着为世界除魅[11]。人们不必再像相信这种神秘力量存在的野蛮人那样为了控制或祈求神灵而求助于魔法。技术和计算在发挥着这样的功效而这比任何其他事情更明确地意味着理智化。

  那么这个在西方文化中已持续数千年嘚除魅过程,这种科学即隶属于其中又是其动力的 "进步 ",是否有着超越单纯的实践和技术层面的意义呢在列夫·托尔斯泰的著作中,各位可以找到对这一问题最纯净的表达形式。他从十分独特的途径触及这个问题。他的沉思所针对的全部问题,日益沉重地围绕着死亡是不昰一个有意义的现象这一疑问他以为回答是肯定的,而文明人则以为否文明人的个人生活已被嵌入 "进步 "和无限之中,就这种生活内在凅有的意义而言它不可能有个终结,因为在进步征途上的文明人总是有更进一步的可能。无论是谁至死也不会登上巅峰,因为巅峰昰处在无限之中亚伯拉罕或古代的农人 "年寿已高,有享尽天年之感 "[12]这是因为他处在生命的有机循环之中,在他临终之时他的生命由洎身的性质所定,已为他提供了所能提供的一切也因为他再没有更多的困惑希望去解答,所以他能感到此生足矣而一个文明人,置身於被知识、思想和问题不断丰富的文明之中只会感到 "活得累 ",却不可能 "有享尽天年之感 "对于精神生活无休止生产出的一切,他只能捕捉到最细微的一点而且都是些临时货色,并非终极产品所以在他看来,死亡便成了没有意义的现象既然死亡没有意义,这样的文明苼活也就没了意义因为正是文明的生活,通过它的无意义的 "进步性 "宣告了死亡的无意义。这些思想在托尔斯泰的晚期小说中随处可见形成了他的艺术基调。

  对此我们应当做何设想除了技术的目的之外, "进步 "也有公认的自身意义使得为它献身也能成为一项有意義的职业吗?然而以信奉科学为业的问题,亦即以科学为业对于献身者的意义问题已经变成另一个问题:在人的生命整体中,科学的職业是什么它的价值何在?

  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过去和现在形成巨大的差异。不知各位是否记得柏拉图《理想国》第七卷开头处那段奇妙的描述:那些被铁链锁着的岩洞里的人他们面向身前的岩壁,身后是他们无法看到的光源他们只注视着光线透在岩石上的影孓,并试图发现这些影子之间的关系直到有个人挣脱了脚镣,回身看到了太阳他在目眩中四处摸索,结结巴巴地讲出了他的所见别囚都说他疯了。但是他逐渐适应了注视光明此后他的任务便是爬回岩洞的囚徒那儿,率领他们回到光明之中这是一位哲人,太阳则代表着科学真理唯有这样的真理,才不理会幻觉和影子努力达到真正的存在·

  如今还有谁用这种方式看待科学呢?今天尤其是年輕人,有着恰好相反的观点——科学思维的过程构造了一个以人为方式抽象出来的非现实的世界这种人为的抽象根本没有能力把握真正嘚生活,却企图用瘦骨嶙峋的手去捕捉它的血气在这样的生活中,即在柏拉图看来是影子在岩壁上的表演中跳动着真实现实的脉搏。其他东西都是没有生命的幽灵是从生活中衍生而来,仅此而已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表现出的热情归根結蒂要由这样一个事实来解释,在当时所有科学知识中最伟大的工具之一——观念——已被有意识地发现,苏格拉底发现了它的重要意義但有这种认识的并不限于他一人。在印度你也可以逻辑学的一些发端它们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十分相近。不过任何其他地方都没囿意识到观念的重要性在希腊,人们手里第一次有了这样一件工具利用它可将人置于一种逻辑绝境,使他没有其他退路只能或是承認自己一无所知,或是同意这就是唯一的真理而且是永恒的真理,决不会像盲人的行为举止那样遁于无形这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所體验到的奇妙感受。据此似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只要能够发现美、善,甚至勇气、灵魂或无论什么东西的正确观念就可把握它的真正夲质。这似乎又开通了一条道路使得人们有能力掌握和传授生活中的正确行为,首先是作为一名公民的正确行为因为对于满脑子全是學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思想的希腊人来说,这个问题决定着一切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人们才投身于科学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在这┅希腊思想的发现之侧又出现了科学工作的第二个伟大工具:理性实验这一控制经验的可靠手段。没有它今日的经验科学便是不可能嘚。实验早就有人在做例如印度同瑜珈禁欲技巧有关的生理实验,古希腊为了军事目的而进行的数学实验以及中世纪出于采矿目的而莋的实验。但文艺复兴的功绩在于它使实验成了研究本身的一项原则。事实上先驱者是艺术领域里那些伟大的创新者——像达·芬奇那样的人物。16世纪制造实验性键盘乐器的那些音乐实验者,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实验从这个圈子,特别是通过伽里略进入了科学,又通过培根进入了理论领域此后在欧洲大陆的各大学中,各种严密的学科也都采纳了这种方法开风气之先的则是意大利和荷兰的大学·

  那么,对于这些刚踏入近代门槛的人来说科学意味着什么呢?对于艺术家性质的实验者如达·芬奇和音乐创新者来说,它意味着真正嘚艺术而真正的艺术,在他们眼里就是通向真正的自然之路。艺术应当上升到一门科学的层次这首先是指,无论从社会还是艺术家個人生活意义的角度他应当达到(哲学)博士的水平。举例来说达·芬奇的素描画册,就是基于这样的雄心而作。今天的情况如何? "科学是通向自然之路 ",这在年轻人听来会像渎神的妄言一样现在年轻人的看法与此恰好相反,他们要求从科学的理智化中解脱出来以便回到他个人的自然[13]中去,而且这就等于回到了自然本身那么最后,科学是通向艺术之路吗这种说法连评论的必要都有。但是在严密洎然科学发展的那个年代对科学却有着更多的期望。诸位可否记得斯瓦姆默丹[14]的话: "我借解剖跳蚤向你证明神的存在 "——诸位由此可叻解那时的科学工作(受新教和清教的间接影响)是以什么作为自己的使命:是找出通向上帝之路。这条道路已不是拥有观念和演绎法的哲学家所能发现的了

  当时所有的虔敬派神学,尤其是斯本纳[15]都知道在中世纪的追求上帝之路上,是找不到上帝的上帝隐而不彰,他的道路不是我们的道路他的思想也不是我们的思想。[16]但是人们试图利用严密的自然科学因为这些学问可以用物理的方法来把握上渧的伤口,以此找出一些线索去了解上帝对这个世界的意图今天的情况又如何呢?除了那些老稚童(在自然科学界当然也可以找到这类囚物)今天还有谁会相信,天文学、生物学、物理学或化学能教给我们一些有关世界意义的知识呢?即便有这样的意义我们如何才能找到这种意义的线索?姑不论其他自然科学家总是倾向于从根窒息这样的信念,即相信存在着世界的 "这种东西自然科学是非宗教的,现在谁也不会从内心深处对此表示怀疑无论他是否乐意承认这一点。从科学的理性主义和理智化中解脱出来是与神同在的生命之基夲前提。在有着宗教倾向或竭力寻求宗教体验的年轻人中间,这样的愿望或其他意义相类的愿望已成为时常可闻的基本暗语之一。并苴他们追求的不止是宗教体验而且是任何体验。唯一令人诧异的事情是他们如今所循的路线:至今唯一尚未被理智化所触及的事情,即非理性的畛域现在也被放入意义的领地,经受它的严格检视这就是现代知识界非理笥的浪漫主义所表明的东西。这种从理智化中自峩解放的方式所导致的结果同那些以此作为追求目标的人所希望的正好相反。在尼采对那些 "发明了幸福 "的 "末代人 "做出毁灭性批判之后對于天真的乐观主义将科学——即在科学的基础上支配生活的技术——欢呼为通向幸福之路这种事情,我已完全无需再费口舌了除了在敎书匠中间和编辑部里的一些老稚童,谁会相信这样的幸福

  4.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

  让我们回到正题上来吧。在这些内在的前提条件下既然过去的所有幻觉—— "通向真实存在之路 "、 "通向艺术的真实道路 "、 "通向真正的自然之路 "、 "通向真正的上帝之路 "、 "通向真正的幸福の路 ",如今已被驱逐一空以科学为业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对于这个唯一重要的问题: "我们应当作什么我们应当如何生活? "托尔斯泰提供了最简洁的回答科学没有给我们答案,这是一个根本无法否认的事实唯一的问题是,科学 "没有 "给我们提供答案的是就什么意义而訁,或对于以正确方式提出问题的人科学是否有些用处?现在人们往往倾向于说科学 "没有预设的前提 "果然如此吗?这要取决于此话是什么意思在任何科学研究中,逻辑法则和方法的有效性即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确定方向的一般基础,都是有前提的这些前提,至少对於我们的具体问题来说是科学中最不成问题的方面。不过科学又进一步假设科学研究所产生的成果,从 "值得知道 "这个角度说应当是偅要的。显然我们所有的问题都由此而生因为这样的假设不能用科学方法来证实。它只能诉诸终极意义进行解释而对于终极意义,每個人必须根据自己对生命所持的终极态度或是接受,或是拒绝

  进一步说,学术工作同这些预设性前提的关系因其结构而有很大差别。自然科学例如物理学、化学和天文学,有一个不证自明的预设:在科学所能建构的范围内掌握宇宙终极规律的知识是有价值的。所以如此不但是因为这样的知识可以促进技术的进步,而且当获取这样的知识被视为一种 "天职 "时它也是 "为了自身的目的 "。但是即使这样的预设,也无法得到绝对的证明至于科学所描述的这个世界是否值得存在——它有某种 "意义 ",或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有意义的——就更难以证明了科学从来不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一下现代医学这门在科学上已十分发达的实用技艺用老生常谈的话说,醫学事业的一般预设是这样一个声明:医学科学有责任维持生命本身有责任尽可能减少痛苦。这种说法是很成问题的医生利用他所能嘚到的一切手段,让垂死的病人活着即使病人恳求医生让自己解脱,即使他的亲人以为他的生命已失去意义他们同意让他解脱痛苦,並且他们难以承受维持这种无价值的生命造成的费用——或许病人是个不幸的精神病患者——因此希望他死去也只能希望他死去无论他們是否赞同这样做。医学的预设前提和刑法阻止着医生中止自己的努力。这条生命是否还有价值什么时候便失去价值,这不是医生所偠问的问题所有的自然科学给我们提供的回答,只针对这样的问题:假定我们希望从技术上控制生命我们该如何做?至于我们是否应當从技术上控制生活或是否应当有这样的愿望,这样做是否有终极意义都不是科学所要涉足的问题,或它只有些出于自身目的的偏见我们也可拿艺术科学(Kunstwissenchafte)这门学问为例。存在着艺术品对于艺术科学是一个既定事实。这门学科试图搞清楚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会囿这样的事物存在。但它并不提出这样的问题:艺术领域是否有可能是个魔鬼炫技的世界是个只属于俗世,从骨子里敌视上帝的领域洇为它有着根深蒂固的贵族气质,同人类的博爱精神相对立艺术科学不追问是否应当有艺术品。或者再考虑一下法理学法律思想的构荿部分来自逻辑,部分来自习俗所建立的制度法理学所要确定的是,根据这种法律思想的原理什么是有法律效力的。因此它只对具体嘚法规或具体的解释方式是否可被视为有约束力做出判定它并不回答这些法规是否一定应当创制的问题。法理学只能这样宣布:如果有囚希望成功那么根据我们的法律体系的规范,这一法规便是取得成功的适当方式或我们再想想历史和文化科学。这些学科教给我们如哬从其源头上理解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艺术、文学和社会现象它们既不告诉我们,这些文化现象过去和现在有无存在的价值更不會回答一个更深入的问题:是否值得花费工夫去了解这些现象。它们所预设的前提是存在着这样的关切,希望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以史为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古人和历史似乎在告诉我们总是在重复过去。但是在现代严肃的历史学家对周期论的态度一直都是不屑一顾的。不过有两位学者打算用数学方法去寻找历史中存在的模式并且希望利用这一模型去预测未来。这个大数据版的以史为鉴能成功地预测未来吗时间会证明的。而且说不定就在这幾年的时间内《卫报》的Laura

历史动力学:如何用历史大数据预测未来?(下)

要对历史建模的生物学家

在2010年的第一期里面科学期刊《自嘫》展望了未来10年会有哪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进展。到2020年连接到互联网的实验性设备可直接监控我们的大脑信号,并借此来推断我们想搜索查询什么三小时内将自身生物量增加一倍的作物将会诞生。人类正朝着结束对化石燃料依赖的道路上迈进

几周后,还是这份期刊仩面的一封信却给这个美好的未来蒙上了阴影。信中警告说所有这些进展都会因为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的不稳定——美国和西欧在2020年咗右走过巅峰期所带来的不稳定所阻断。那封信解释说人类社会经历一段可预测的增长期,在此期间会是一幅人丁兴旺欣欣向荣的景象然后接着会出现同样可预测的衰退期。这些“长期周期”会持续两、三个世纪并以大规模的动荡告终。

这封信继续说在最近几十年裏,西方国家开始出现了若干令人担忧的社会指标比方说财富分配不均以及公共债务等已经开始攀升,表明这些社会正处在动荡时期這封信的作者还预测,虽然2020年美国的动荡情况不会像当年美国内战那样严重但要比19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暴力事件更为严重——在当时,出現了谋杀率飙升民权和反越战抗议活动加剧,国内恐怖分子在美国各地实施了数千起爆炸等情况

当时发出这些严厉警告的作者不是历史学家,而是一位生物学家在他职业生涯的前几十年里, Peter Turchin利用复杂的数学方法来展示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影响野外动物种群數量的波动的他曾在《自然与科学》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受到该领域从业者的尊重但到1990年代后期,所有他感兴趣的生态问题都已经被怹解答了然后,他开始被历史吸引:人类社会的兴衰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少数变量和一些微分方程来捕捉到呢

Turchin 开始去确定历史是不是像粅理学一样遵循某些定律。2003年他出版了《Historical Dynamics》一书,书中识别了法国和俄罗斯从起源到18世纪末的大周期的情况同年,他创立了一个新的學术研究领域叫做历史动力学(cliodynamics) ,旨在发现这些历史模式的深层原因并使用数学建模,就像对地球的气候变化建模那样七年后,怹创办了该领域的第一本官方杂志并共同建立了一个历史和考古信息数据库,这个数据库现在已包含有超过450个历史学会的数据这个数據库可用来对社会进行大范围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比较,还可以对即将到来的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动荡做出预测2017年,Turchin 成立了一个由历史學家、符号学者、物理学家等人组成的工作组以便利用历史证据来帮助预测人类社会的未来。

Peter Turchin康涅狄格大学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人類学及数学教授。

得益于廉价的计算能力和大型历史数据集的发展Turchin的历史研究方法只是在最近才成为可能。这种方法利用软件来寻找大量历史数据当中存在的模式这种“大数据”方法现在在历史学科中正变得越来越流行。华盛顿州立大学考古学家Tim Kohler认为我们正处在他所從事领域的“辉煌岁月”,因为学者们可以轻松地汇总研究成果并从中析取出真正的知识这是前所未有的。Turchin 相信将来,历史理论要经過大型数据库的考验通不过测试的理论将会被摒弃。我们对过去的理解会集中在接近客观真理的东西上

在某些人看来,2010年Turchin 在《自然》雜志所做的预测似乎出奇地具有先见之明除非出现最后一分钟的奇迹,否则能解码脑电波的搜索引擎到2020年不大可能出现3小时内把生物量翻番的作物,或者能源预算主要由可再生能源提供这些也不大可能实现但是,美国或英国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秩序迫在眉睫的失序姒乎正显得越来越可信由美国非营利组织和平基金会(the Fund for Peace)计算的“脆弱国家指数”(Fragile States Index)显示,这两个国家的不稳定趋势在恶化而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局势却在稳步改善。

伦敦经济学院研究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冲突的George Lawson说:“我们正处于大动荡时代其规模之大只有大覀洋革命的大时代才能与之相提并论。”(大西洋革命是指1770年代至1870年代期间从法国到新大陆涌现的推翻君主制的暴力起义

Turchin 认为他对2020年的預测不仅是对一个有争议理论的检验。这也可能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未来:也许将来学者们会像发出极端天气预警一样对未来的社会和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情况发出警报并提供有关如何应对的建议。

解释历史跟预测未来是两码事

对于大多数研究过去的学者来说,解释某件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跟预测什么时候会再次发生这种事以及会怎么发生有很大的不同。杜克大学经济学家、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学家Timur Kuran說:“我们又不能制定法律”

毫不意外,这种观点受到Turchin之类的数学家和生物学家的挑战这两种学科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复杂性科学它讲的是一个系统哪怕只有少数运动件,由于活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一也会产生复杂的行为模式。比方说太阳,地表以及地球的夶气层的相互作用就产生了天气这些相互作用的规律可以用数学以方程组或定律的形式来捕捉,从而预测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天氣预报基本上就是这么干的。

复杂性科学起源于物理学是在对基本粒子行为的研究中诞生的,但是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它逐渐传播到叻其他的学科。直到1950年代还很少有细胞生物学家会承认可以用数学方法描述细胞分裂。他们认为这是随机的但现在,他们认为这一事實是理所当然的而且他们的细胞分裂数学模型已经让癌症治疗得到了改进。在生态学中自然界存在可以用数学方法描述的模式也是大镓公认的。旅鼠不会像迪斯尼曾让我们相信的那样进行大规模的自杀但确实会经历可预测的4年景气周期,这是由于它们与掠食者的相互莋用以及可能的与其食物供给之间的相互作用所造成的。200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宣布,历史规律的发现也只是時间问题不过,只有在所有研究过去的人(历史学家、人口统计学家、经济学家等)意识到术业专攻尽管必要但并不足够时这种情况財会发生。盖尔曼说:“我们忽略了概览全局的关键性辅助学科”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用数学方法去研究历史是有问题的。他们倾向于认為可以从过去汲取教训但是只能以非常有限的方式进行——比方说,北爱尔兰问题的历史也许能解释目前那里的紧张局势如今,很少囿历史学家会去寻找适用于不同世纪、不同社会的普遍规律或者可以用任何有意义的方式预测未来的规律。这是19世纪科学历史学家的目標那些人当中很多都受到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启发,但这种方法现在被认为存在严重缺陷并且跟帝国的叙事有着致命的联系。

德州南衛理公会大学历史学家Jo Guldi说:“为了消灭种族主义、性别歧视这些叙事当中包含的普遍欧洲中心主义现代社会科学家社区已经持续投入了60姩的共同努力。”他补充说历史学家害怕数学方法会给这一努力拖后腿。科学与人文之间也仍然存在由来已久的不信任感当Guldi和哈佛历史学家David Armitage,在其2014年出版的《历史学宣言》中呼吁自己的学科要拥抱大数据,并对过去用更长远的目光去审视时就受到了美国历史领域的領先期刊《美国历史评论》的抨击。Guldi 说:“这也许是过去30年来最血腥的攻击之一”不仅历史学家如此,而且很多普通人都有一种出于本能的感觉认为人类是没法简化为数据点和公式的。一个公式怎么能预测一位圣女贞德或一个奥利弗·克伦威尔呢?牛津大学历史学家Diarmaid MacCulloch 总結道:“历史不是科学历史归根结底是人的行为,这是不可预测的”

Turchin则认为:“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自1990年代初以来Turchin就一直是康涅狄格大学的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系教授,现在还挂靠在维也纳复杂性科学中心“这是因为社会系统太复杂了,以至于我们需要数学模型”重要的是,由此产生的定律是概率性的而不是确定性的,意味着定律包含有运气的要素但运气并不意味着就是空洞的:如果忝气预报告诉你有80%的可能会下雨,你最好拿把伞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文化进化研究的著名学者Peter J Richerson说,确实存在诸如大周期之类的历史模式而Turchin对此的“因果解释是唯一合理的”。(Richeson 指出这也是目前唯一的解释;这个领域还很年轻,后面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理论)

其他一些历史学家认为,Turchin的工作不仅结合了历史和数学还包括了经济学家、其他的社会科学家以及环境科学家的研究,从而为这些学科几十年來的专业化提供了急需的校正在2016年,在研讨会上跟Turchin及其同事讨论过后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考古学家Gary Feinman写道:“在历史和社会科學领域,我们迫切需要这种具有全面性、协作性比较性的努力。”尽管如此其他人仍然对弈研究复杂生物系统一样的方式研究人类社會可能涌现出来的新洞察感到兴奋。几位硅谷高管也对Turchin的预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Turchin 说:“他们能理解我的理论。但是有两个问题一是怎麼靠这个赚钱?二是他们什么时候该在新西兰买块地”

1990年代后期,当Turchin 在开始寻找历史的数学描述时他发现二十年前另一位学者已经为怹奠定了基础。Jack Goldstone成为历史学家之前就是数学家在哈佛大学上学时,他曾经使用数学来整理托克维尔的民主思想他最近告诉我:“我在嘗试用一组公式把托克维尔的观点表述出来。但我我拿到好分数” 但Goldstone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努力,成为了把复杂性科学应用到人类历史的第┅人他还得出结论说,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的不稳定是周期性的其结果是对革命的数学描述——这已经完成了Turchin后来继续完善的社会變革模型的一半。

1970年代中期Goldstone开始他的研究时,大家对革命的普遍看法是把它理解为阶 级冲突的一种形式但是Goldstone提出了两项跟这种看法不苻的观察结果。首先来自同一个阶 级,甚至同一个家庭的人常常最终会反目成仇其次,革命集中在历史的特定阶段——如14和17世纪18世紀末到19世纪初——但没有明显的原因能解释为什么阶 级紧张就得在那些时间段爆发而不是在其他时间。他怀疑其中一定存在更深层次的力量在发挥作用他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力量。

巧合的是由于缺钱,Goldstone最终成为了哈佛人口统计学家George Masnick的助教后者向他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後,美国婴儿潮所带来的深远的社会、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以及经济影响伴随着这种青年膨胀的是新的社会紧张,包括给劳动力市场慥成的压力以及对激进意识形态的渴望Goldstone想弄清楚这样的生育高峰是否会社会的其他动荡时期起到助推的作用,在1980年代他开始梳理档案,寻找欧洲革命前数十年有关人口增长的信息

仅仅在几年前,他所需要的那种数据的详细程度仍未达到但是英国剑桥人口与社会结构曆史小组以及整个欧洲的类似组织已经开始根据资料来源,比方说教区记录来煞费苦心地重建人口历史。1978年 Colin McEvedy和Richard Jones出版了《世界人口历史圖集》,他们在这本书中强调了千年来欧亚大陆人口的繁荣与萧条呈现出“惊人的同步性”Goldstone对此深受鼓舞。在捣腾了几个月的数据之后他得出了自己的尤里卡时刻:“这真的是令人震惊:人类历史每次经历重大革命或叛乱之前,确实会经历过三代人的人口增长”

Malthus牧师僦曾认为,人口增长最终会超出资源供给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冲突和疾病,直至后者将人口再次减少到可以控制的比例从而进入到新的增长阶段。Goldstone的理论仍然构建在Malthus的基础之上但重要的是,它把这一周期凄凉的不可避免性给消除了理论声称人口增长会对社会施加压力,以复杂而特殊的方式去引导社会他用地震来作为比喻。直到开始震动为止地震力在高原下方不断累积,但是在高原上的建筑物究竟昰屹立不倒、轰然倒下还是会遭受中等程度的破坏要取决于其构造方式。这就是为什么革命会在历史特定阶段爆发但是在特定的动荡時期内,并非所有社会都被压垮

贝尔法斯特,北爱尔兰问题期间朝英军车辆投掷石块和瓶子的男孩“许多历史学家认为用数学方法去研究历史是有问题的。他们倾向于认为可以从过去汲取教训但是只能以非常有限的方式进行”

Goldstone认识到,国家精英,群众等社会的不同組成部分对压力会有不同的反应,但也会互相作用换句话说,他要应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这种系统的行为用数学方法来捕捉是朂好的。他的革命产生原因模型由一组方程式组成但是大概用语言可以这样表述: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将超出土地可承受的能力。普遍群众的生活水准会下降从而增加了其动员暴力的可能性。而国家会尝试靠类似租金封顶之类的措施来化解这种可能性但是这种措施又會因为伤害到精英阶层的经济利益而疏远了后者。由于精英群体也在不断扩大并且为了争夺有限的高职位和地位标志而展开更加激烈地競争,因此整个阶 级都不愿意接受进一步的损失国家智能用自己的金库来平息群众怨气,这又令国债增加而负债越重,国家对进一步壓力的应对就越不灵活最终,被边缘化的精英阶层成员跟民众就会起来对抗国家从而爆发暴力事件,而政府由于太虚弱而无法遏制

Goldstone提出了一个他称之为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压力指标(PSI或Ψ)的东西,用来衡量发动群众的潜力、精英的竞争程度以及国家的偿债能力,PSI僦是这三者的乘积。他展示了Ψ的值在法国大革命、英国内战以及17世纪的另外两次重大冲突(小亚细亚的奥斯曼危机以及中国明末清初時期)之前均出现爆发。不过在每种情况下,这里面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运气在上升导致冲突爆发的背景下,一些在其他情况丅本来比较容易消化掉的小小的破裂(比方说粮食歉收或者遭遇外来侵略),在Ψ值上升的背景下会导致爆发冲突。尽管无法预测触发的因素(这意味着你无法确切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危机)但是你可以去衡量结构性压力,并因此估计发生此类危机的风险

这个模型很简單,Goldstone也承认这一点尽管他可以证明高Ψ值预测出历史上的革命,但他无法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那要取决Ψ的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精确组合,以及它们与特定社会机构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尽管他的努力还不够完整,但却让他用令人沮丧的新眼光去看待革命:不是为了纠正僵化腐败的旧制度,而是出于对生态危机的回应——因为社会没法消化迅速增长的人口,很少能够解决这场危机。

World》进行收尾工作时苏联囸在瓦解。他指出在1989年之前的20年中,整个苏联集团的Ψ值一直在急剧攀升而且发展中国家的Ψ值也一直维持在高位。他还写道:“今日美國的国家财政状况和精英态度相当令人震惊看起来正沿着导致早期现代国家陷入危机的道路在前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政治一定要学历史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