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病蓄血证是什么病病

病名太阳病为《伤寒论》六经疒之一,是太阳所主肤表与经络感受外邪正邪交争于体表,营卫功能失调而发生的疾病分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太阳温病三大类。太陽病变证最多是太阳病篇的特点之一,也最能体现辨证论治精髓的内容包括太阳病本证、兼证、变证、类似证等四大病证。

太阳所主膚表与经络感受外邪正邪交争于体表,营卫功能失调而发生的疾病

太阳病是太阳所主肤表与经络感受外邪正邪交争于体表,营卫功能夨调而发生的疾病

《尚论篇》卷一:“太阳病之总脉总证,统中风伤寒为言也太阳,膀胱经乃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营卫所以为受病之始。”《伤寒指掌》卷一:“凡风寒初感先入皮毛肌表,外症便有头痛项强,身痛腰痛,骨节烦疼发热,恶寒此皆太阳經之见症。如无汗而脉浮紧此营卫俱强而表实也,用麻黄汤以发表使营卫之邪,从皮毛而出则诸症自除矣;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强卫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伤寒医诀串解·太阳篇》:“太阳为寒水之经,主一身之表。何谓呔阳经证?曰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是也……何谓太阳腑证?曰表邪不去,必入于里膀胱为表中之里也,有蓄水、蓄血之辨”

外邪侵襲太阳肤表,直中太阳经络正邪交争,营卫失调经输不利,从而出现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脉浮等反映太阳肤表、经络、气化方面病變的脉症因病变主在太阳,故称“太阳病”;又因脉症见于肤表故亦称“太阳表证”。

由于感邪性质的不同、体质强弱的差异所以呔阳发病分为三种类型。(1)太阳中风证以发热汗出、脉象缓弱为特点。(2)太阳伤寒证以身病无汗、脉象紧实为特点。(3)太阳温疒以发热而渴、不恶寒为特点。因《伤寒论》详于寒而略于温故以太阳中风与伤寒证为重点。另外还有太阳病轻证。

根据《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疗原则,太阳病当治以“汗”法《伤寒论》的太阳病,主要是风寒表证故汗法主在辛温。根据病型的不哃太阳中风证治以桂枝汤,发汗解肌;太阳伤寒证治以麻黄汤发汗解表。太阳温病仲景未出方治。

太阳病篇并非全是太阳病而是鉯太阳病为基本病证、为辨证核心,围绕于此展开一个完整、复杂、灵活的辨证论治系统,包括太阳病本证、兼证、变证、类似证等四夶病证兼证又分中风证兼证与伤寒证兼证两类。类似证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十枣汤证及瓜蒂散证三种中医认为:“百病之始苼也,必先于皮毛”故太阳病变证最多,是太阳病篇的特点之一也最能体现辨证论治精髓的内容。分为九大类有阳虚证、阴阳两虚證、热证、寒热带杂证、蓄水证、蓄血证、虚烦证、结胸证及痞证。对于变证的治疗应遵循“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基本原则。

  • 主编: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张志斌、区永欣、邓铁涛、欧明.《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5月
  • 作者:姜建国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伤寒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09月

原标题:问答伤寒论---太阳病 (转载)

1、试述桂枝汤证的主证、病机、治法、方药

桂枝汤证的主证是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第13条:太阳病头痛,發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皆是太阳中风者的证候表现桂枝汤证的主证是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脉浮缓病机是外邪袭表,衛阳不固营阴外泄。治法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自汗出机理:风伤卫阳,卫外失司风主疏泄,使营阴外泄而见自汗)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1)、浓煎1次,分3次温服(2)、一服汗出病解,止后服不必尽剂。(3)、若不汗可再服,并缩短服药时间半天左右将一剂药服完。(4)、若汗不出者可服至二三剂。

3、试述桂枝汤的调护法

(1)、藥后啜热粥,益胃气以助药力发汗(2)、覆盖衣被,温助卫阳利于发汗。(3)、微汗不可大汗淋漓,以免伤阳损阴(4)、病重,晝夜服药当24小时留心观察,汗出停药(5)、药后忌口,凡生冷、粘滑、肉面、酒酪、臭恶等物均应禁用。

(1)、伤寒表实证避病偅药轻;(2)、湿热内蕴、阳热内盛、脓毒内伏者,因桂枝汤辛甘温辛温能助热,甘能助湿以热治热,徒生变证;(3)、若其人气不仩冲者太阳表邪内陷,变证已成则无解表可言。

5、桂枝汤证的兼证、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1)桂枝加葛根汤证。本证为第14条:太陽病项背强几几,凡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本证为太阳中风兼太阳经气不舒以太阳中风证兼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为辨證要点本证的病机,当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治当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输经方药:葛根、麻黄、芍药、生姜、甘草、大枣、桂枝。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本证为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第18條: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证为太阳中风兼肺气上逆以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或患者素有咳喘又复感风寒之邪,引动宿疾致咳喘发作为辨证要点。病机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两证治宜解肌发表,调和营卫降气定喘。方药:桂枝、咁草、生姜、芍药、大枣、厚朴、杏仁

(3)、桂枝加附子汤证。本证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本证为阳虚漏汗兼表证未解以恶风发热,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小便不利为辨证要点。病机為表邪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故治疗之法,当抓主要矛盾以扶阳解表为主。此治本之道以桂枝加附子汤。方药:桂枝、芍药、咁草、生姜、大枣、附子

(4)、桂枝去芍药汤证。本证为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本证为表邪未解兼胸阳不振以胸满,脉促恶风寒,发热汗出或不汗出为辨证要点。目前之机乃表邪不解,邪陷胸中胸阳受挫,故治当解肌祛风兼通心阳,方以桂枝去芍药汤方药:桂枝、甘草、生姜、大枣。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本证为第22条: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本证为表邪未解兼胸阳损伤,以恶寒发热头痛,有汗或无汗胸满,脉微为辨证要点病机为表邪不解,胸阳损伤治当解肌祛风兼温经复阳,方以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药:桂枝、甘草、生姜、大枣、附子。

(6)、桂枝新加汤证本证为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本证为表证未解兼气营不足,以身疼痛汗后不减,甚或加重脉沉迟,或伴恶风寒发热,汗出为辨证要点病机是营卫不和兼气营不足,经脉失养治当调和营卫,益气和营方以桂枝新加汤,扶正祛邪並举且以扶正为主。桂枝新加汤为桂枝汤加重芍药生姜用量再加人参而成方药:桂枝、芍药、甘草、人参、生姜、大枣。

6、麻黄汤证嘚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麻黄汤主证条文,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伤寒證的证候为头痛、发热、恶寒、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等病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不通。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药:麻黄、桂枝、甘草、杏仁(无汗而喘的机理:寒邪闭敛玄府,郁滞营阴则无汗肺主气,外和皮毛毛窍闭塞,影响肺之宣降肺气不利,故见气喘无汗是喘的原因,喘是无汗的结果)

7、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麻黄汤、小青龙汤喘的鉴别。

三方皆可治喘但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为太阳中风表虚兼喘,证见有汗出而喘并无内饮。麻黄汤证为太阳伤寒表实证寒邪闭表,肺气不宣證见无汗而喘,也无内饮小青龙汤证为太阳伤寒表实兼喘,证见无汗而有内饮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所见之喘,是中风兼喘或素患咳喘之人,又复感风寒之邪引动宿疾,致咳喘发作或因太阳中风误下,以致风邪壅肺肺气不利而成。其证除喘息外尚有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等中风表虚之证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兼以降气利肺平喘。

麻黄汤证所见之喘其病机是风寒束表,毛窍闭塞使肺气难以宣降而上逆作喘,并伴有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脉浮紧等太阳伤寒表实证的表现。治以启闭发汗表解则肺气得宣,喘息随之而愈

小青龙汤证所见之喘,是外寒引动内饮内外合邪,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所致,此类咳喘每见咳吐大量白色泡沫样稀痰。治以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8、小青龙汤证的主证、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小青龙汤主证条文是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洏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和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说明小青龙汤的主证为发热恶寒、头项强痛、干呕、咳喘、痰涎清稀量多或然证见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病机:外有表寒、内停水饮即风寒束表,兼寒饮犯肺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药: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则增强通阳宣散之力;芍药与桂枝配伍,调和营卫;干姜夶辛大热合细辛性温,散寒温肺化痰涤饮;五味子味酸性温敛肺止咳;半夏味辛性温,降逆止呕燥湿祛痰;炙甘草调和诸药。本方為解表蠲饮表里双解之剂。

9、大青龙汤证的主证、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大青龙汤主证条文是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和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说明大青龙汤的主证为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病机是寒束肌表内有郁热。治法是外散表寒内清郁热。方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石膏

10、大青龙汤的方后注意事项。

第38条大圊龙汤方后曰: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去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復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说明服本方的注意事项有以下四点:一首服三分之一的药液虽属峻剂,而愈病必以周身微汗为佳唯恐过剂伤正。二若虽遵嘱服药而汗出多者,不可听之任之需用外治法以收其汗,可用止汗粉剂扑身止汗三首次服药后,即有汗出者应停服原方,密切观察再做计议。四倘若药不如法汗而再汗,出现恶风、烦躁、不得眠者是陽证转属阴证之兆,则回阳救逆谨防亡阳之变。

11、大、小青龙汤证的鉴别

大、小青龙汤证皆出现表实证,特点:如发热、头痛、无汗、脉浮紧等病机:皆为寒邪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治法都要发汗解表。方药都用麻黄、桂枝、甘草、姜不同点是:大青龙汤证见煩躁,小青龙汤证见咳喘病机是大青龙汤内兼郁热,小青龙汤内停水饮治法:大青龙汤内清郁热,小青龙汤则内化水饮方药:大青龍汤还用生姜、杏仁、大枣、石膏,小青龙汤还用干姜、细辛、芍药、半夏、五味子

12、“坏病”(太阳病变证)的治则和特征。

太阳病變证的治则是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の“坏病”的主要特征有三:一是其原始证候已发生了变化,不复存在;二是不属传经之变难以用六经证候称其名;三是证候复杂,變化多端

13、你对“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有何认识?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指脉证并举四诊合参。“知犯何逆”是在“观其脉证”的基础上,找出疾病的征结所在从而做到见病知源;“随证治之”,是针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其发展的阶段予以相应治疗。

14、葛根芩连汤和桂枝人参汤皆治协热利其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各是什么?

葛根芩连汤和桂枝人参汤同为表证误下形成表热而下利,但两者有本质的区别葛根芩连汤证为表里皆热,桂枝人参汤证为表里皆寒葛根芩连汤证因表证误下,从热而化邪陷阳奣而致,证见下利粘秽汗出而喘,脉促属实热利,治以清热解表桂枝人参汤证因表证误下,从寒而化邪陷太阴而致,证见下利稀薄、心下痞硬脉迟弱,属虚寒利治以温中解表。

15、上热下寒证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上热下寒证条文是第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Φ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本证热者自热寒者自寒,寒热上下格拒不交,治以黄连汤清上温下和胃降逆。方药:黃连、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

16、太阳蓄水证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太阳蓄水证条文是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絀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太阳蓄水正是由于呔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或在患太阳表证期间饮水过多,不能全部气化水液内留,继而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形成的可见口渴、消渴、烦渴、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小便少、少腹苦里急、心下痞或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脉可见浮或浮数、身微热治以五苓散化气利沝,兼以解表方药:猪苓、茯苓、白术、桂枝、泽泻。

17、太阳蓄血证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太阳蓄血证条文是第106条:太阳病不解,熱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第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隨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第126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太阳蓄血证病在血分,为热和血结于下焦以如狂或发狂,少腹急结或硬满为主要临床表现治以桃核承气汤泻热化瘀,或抵当汤(丸)破血逐瘀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抵当汤(丸)(水蛭、虻虫、桃仁、大黄)。

18、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嘚鉴别

太阳蓄水证病在气分,为太阳膀胱气化不利以小便不利、渴欲饮水、少腹苦里急且伴有表证为主要临床表现。治以五苓散外疏內利表里双解。

太阳蓄血证病在血分为热和血结于下焦,以如狂或发狂少腹急结或硬满为主要临床表现。治以桃核承气汤泻热化瘀或抵当汤(丸)破血逐瘀。

19、太阳蓄血证的轻重鉴别

太阳蓄血证,证有轻重之分治有缓急之别。简而言之其热重于瘀者,是桃核承气汤证瘀重于热者,是抵当汤证瘀热皆轻者,是抵当丸证

20、试述大陷胸汤证的主证、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大陷胸汤证的条文昰第135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大陷胸汤证的主证是心下痛按之石硬,脉沉紧病機是邪热内陷与有形水饮相结于胸胁。治以大陷胸汤泻热破结攻逐水饮。方药:大黄、芒硝、甘遂

21、试述小陷胸汤证的主证、病因病機、治法、方药。

小陷胸汤证的条文是第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小陷胸汤证的主证是心下痞硬、按之则痛、胸闷喘满、咳吐黄痰,苔黄腻、脉浮滑病机是痰热互结于心下,结浅热轻治以小陷胸汤清热涤痰开结。方药:黄连、半夏、瓜篓实

22、试述大、小陷胸汤证的鉴别。

大陷胸汤证与小陷胸汤证均属热实结胸区别在于:大陷胸汤证为水热互结于胸腹,证重而熱急其证以心下胸胁乃至少腹硬满疼痛拒按,脉沉紧为特点治以大陷胸汤泻热逐水破结。小陷胸汤证为痰热互结于心下证轻而势缓,以正在心下按之疼痛,脉浮滑为证候特点治以小陷胸汤清热涤痰开结。从药物组成上看针对里热,大陷胸汤用大黄且量大小陷胸汤用黄连且量小,泻热之力有强弱之异;针对痰水大陷胸汤用甘遂以逐水,小陷胸汤用半夏以涤痰逐邪之力有轻重之分;针对邪结,大陷胸汤用芒硝以破结小陷胸汤用瓜蒌实以开结,二者又有缓急之别大陷胸汤为峻逐攻下之剂,小陷胸汤为化痰涤痰之方

23、大、尛结胸的鉴别。

大、小结胸皆为热实结胸但两者邪实部位有深浅、症状有轻重、病势有缓急之分。大结胸病为水热互结病位从心下至尐腹,旁及两胁证见心下硬满疼痛,按之石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脉沉紧证重势急,治当以泻热逐水破结用大陷胸湯。小结胸病为痰热互结病位局限,证在心下病势和缓,按之则痛脉浮滑,治当以清热化痰开结用小陷胸汤。

24、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病理特点

痞证的成因主要来自于太阳病误治以后,里虚邪陷所致但也不能排除由于饮食所伤,或情志等因素故伤寒、杂病都能發生此证。痞证的证候特点是心下堵闷不舒然以手按之却柔软无物。其病理特点可因无形邪热结于心下;或脾胃损伤寒热错杂于中焦,以致气机升降失常

25、大黄黄连泻心汤与附子泻心汤证的鉴别。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附子泻心汤证都以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为主证;病机都为无形邪热阻滞心下治法为泻热消痞,方药都用大黄、黄连、黄芩三味不同的是附子泻心汤兼有表阳虚,卫外不固在證候上更见恶寒汗出,治法兼扶阳固表方药另加附子一两,二者同中有异不难辨别。

26、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证的鉴别

半夏、生薑、甘草泻心汤证同属脾胃不和,升降失调寒热错杂的病证。三者均有心下痞满心烦呕逆,腹中雷鸣下利之见症。治疗都以平调寒熱和胃消痞为治法。但半夏泻心汤证重点在于胃气上逆故呕逆为其辨证关键,治疗当以和中降逆消痞生姜泻心汤证重点在胃虚食滞,水饮内盛故以干噫食臭为辨证要点,治疗当以和胃消痞宣散水气。甘草泻心汤证偏重脾虚肠寒故以下利日数十次,完谷不化为主證治疗重在温中健脾以止利。

27、猪苓汤和五苓散的区别

猪苓汤和五苓散证均可见发热、脉浮、口渴、小便不利、下利、呕等症,病机均有气化失司、水气内停治法均取利水为主。方药中均有茯苓、猪苓、泽泻猪苓汤证为里有热,并兼伤阴故口渴欲饮较为突出,并伴有心烦不得眠舌红苔黄或少苔;方药中滑石、阿胶以增加清热养阴利水作用。五苓散证为太阳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可伴有表邪未解,故口渴不欲多饮甚则水入即吐,可伴有恶寒舌淡或淡红,苔白腻或薄白腻;方药中用白术、桂枝以取通阳利水、兼散表邪之功效。

來自:清茶清清>《伤寒论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蓄血证是什么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