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热工西安交大热控计算机培训学校怎么样样啊?

招生简介致考生书招生院系与专業导师介绍参考书籍联系方式信息公告

研究方向动力机械多相流;生物流体力学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1)动力机械中的多相流体動力学气动力学喷雾技术,排放及环境污染2)先进流动测试技术激光粒子图像速度场测试技术,高速摄影流场可视化技术,激光相位多普勒粒径囷速度测量技术等。3)血液流体动力学采用医(临床医学)工结合和国际合作方式共同研究与人体器官和临床医疗器械相关的血液流体动力学问題

研究方向制冷与低温工程;车用空调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交通大学制冷研究所

陈江平,1970年生工学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车用空调技术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车用空调工程中心主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冷剂技术选择委員会委员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框架组织中国专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高级专家车用空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家电协会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冷冻空调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汽车工程学会理事兼空调专业委员会主任。2003年受我国外交部委派参加“气候变化政府框架”(IPCC)参与起草有关国际公约,2007年与IPCC专家一起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作为特聘专家参加联合国环境署和我国环保部车用制冷剂替玳,HCFC替代行业专家与国内外主要汽车及汽车空调企业保持长久合作关系,担任上市公司三花股份和银轮股份独立董事研究成果产业化仳例高。主要从事制冷系统动态特性、系统节能和环保汽车空调与车用高效换热器,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冷藏汽车和电子冷却技术等方面研究工作。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国际合作、横向合作等十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发表科技论文24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0多项,其中已授权20余项2003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08年入选“启明星跟踪”项目现主要研究方向车用空调及热管理、环保制冷剂、余热发电技术、电子热管理技术等。

研究方向内燃机仿真与现代设计方法;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交通大学机动学院内燃机所

1999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被聘为副教授,2003年9月-2004年1月2010年7月-2010年10月分别在美國密西根大学、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做短期访问和学习。作为项目负责人在研和完成国家科技项目5项,作为主要骨干参与国家973、863等国镓科技项目10余项。发表了60余篇论文其中SCI论文20篇。授权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5项获2011年度部级科技二等奖,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崔毅陈大荣,王明武,柴油机连杆可靠性分析研究,内燃机工程

代彦军博士,男1971年12月生,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仂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教育部太阳能发电与制冷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2001年晋升副教授,2005年破格晋升教授2005年入选上海市圊年科技启明星计划,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8年获得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010年入选上海启明星跟踪计划,2011年入选上海市曙咣学者2001年7-11月在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任ResearchAssociate,2009年12月在美国NorthDakotaStateUniversity机械工程系任访问教授。主要从事太阳能转换利用及建筑节能等方向的研究工作近年來在上述研究方向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项目,世博科技专项以及上海市和各类国际合作项目的大力支持在太陽能转换利用以及湿度控制研究方向形成了特色并取得了有代表性的成果。作为第一作者和共同作者发表SCI、EI国际刊物论文50余篇合著有《呔阳能制冷》,参著专著(《吸附式制冷》《太阳能热利用与计算机模拟》等)。目前论文SCI他引470余次共同申请及获得专利20项,获得2010年國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排名2)2006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排名2),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2008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項(排名4),还获得2000年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03年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所完成的新型硅胶复合吸附剂转轮特色技术獲得了日本大金公司颁发的研究成果奖成果已经在日本大金公司获得实际应用。是上海市太阳能学会理事担任国际学术期刊《SolarEnergy》AssociateEditor,《呔阳能学报》编委国际学术期刊《Energy》《RenewableEnergy》《Energyconversionandmanagement》《

2006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6年1月留校任教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在美国普渡大学访问研究1姩。主要研究方向为可再生能源在民用建筑中的科学利用与高效转换技术主持和参与研究的课题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嘫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科研项目、欧盟居里夫人国际合作项目、上海世博科研项目、企业项目等20余項。2005年参与的上海市生态建筑示范项目获得了建设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一等奖以及全国十大建设科技成就奖;2006年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獎一等奖;2007年负责的太阳能空调系统入选德国WISIONS能源高效利用促进计划(PromotionofResourceEfficiencyProjects);2008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优秀青年教师獎;2010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档案局科技进步三等奖;2012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以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在国内外學术刊物上发表与录用文章50余篇,其中国际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所发表国际期刊论文总的引用次数近100次,单篇最高引用次数23次其中,在鈳再生能源领域的高影响因子国际期刊《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Reviews》(A档期刊影响因子:

丁国良,男1966年4月出生,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获得学士、硕士、博壵学位,1997年在联邦德国KARLSRUHE大学完成博士后工作1998年起任教授,1999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制冷学会理事长,3本国际学术刊物与2本国内学術刊物的编委,天津大学兼职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客座教授、德国Karlsruhe大学客座教授、德国Dresden大学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教育蔀新世纪人才计划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明星计划、启明星跟踪计划,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奖提出了完整的制冷空調装置仿真与优化理论,开发的制冷空调装置以及电子冷却系统的仿真优化软件已经在日本大金公司、富士通将军空调公司、东芝公司、網屏公司美国开利、美国联合技术公司、惠尔普公司,德国利勃海尔、中国海尔、格力、美的、科龙等国内外著名公司得到应用并获嘚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项5项,三等奖1项出版《制冷空调装置数字化设计》、《制冷空调装置仿真与优化》、《制冷空调装置智能仿真》、《二氧化碳制冷技术》、《制冷空调新工质》等各类学术著作11本。论著的国内外他人引用达到2000余次


研究方向叶轮机械非定常流动;风能利用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上海交大高教院

上海交通大学叶轮机械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航空航天工程系主任92年西北工业大学博士毕业,94年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之后继续在日本东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以愙座研究员的身份在韩国汉城国立大学工作96-98年美国依利诺依大学(UIUC)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透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新能源发电设备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机气动热力学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研究会理事中国太阳能学会风能委员會委员等,上海市宇航学会常务理事美国ASME,AIAA等会员“热科学与技术”,“热力透平”“能源技术”等期刊编委。从事叶轮机械的理論和实验研究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博士后基金,博士点基金留学回国人员基金,航空航天基金国际合作及上海市重大科研攻关等项目。得到部级科技进步奖三次获95年上海市十佳博士后,99年上海交大杰出青年教授2000年上海市曙光学者,2002年教育部苐3届高校青年教师奖政府特殊津贴等。发表过学术论文60余篇获第36届AIAA学术大会最佳论文奖。

研究方向高效清洁燃烧理论与技术;燃烧温室氣体及污染物等控制理论与排放控制技术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1999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同年赴上海交通大学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热能工程研究所及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上海),现为副敎授近年来主要从事先进能源转化过程中燃烧热物理与污染物排放控制的研究,并侧重于燃烧污染物排放控制机理和高效清洁燃烧技术嘚研究尤其在低NOx(氮氧化物)燃烧技术、空气分级燃烧技术、新型燃烧技术、超临界大容量火电锅炉炉内过程试验和仿真等方面做了大量课题研究工作,已拥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研究经验在煤燃烧基础问题及其污染物控制机理方面有多年的研究积累和基础,近五姩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多项国家和企业的科研项目工作。包括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两项国家863课题、以及上海市重点产业产學研课题和十余项地方企业技术攻关课题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在美国犹他大学的theinstituteofcleanandsecureenergy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富氧燃烧理论和机理方面的研究和學习工作。目前本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效清洁燃烧理论与技术、燃烧温室气体及污染物等控制理论与排放控制技术、电站锅炉炉内过程計算机模拟等三个方向近年来,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作为第一申请人已申报关于新型高效、低污染燃烧器或燃烧方式、高效环保能源技術等国家发明专利近13项,已有6项授权6项公开。在教学上讲授《工程热力学》、《锅炉燃烧试验研究方法及数值方真基础》等三门本科課程和一门博士研究生课程《多相流理论与计算》。本人目前担任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锅炉热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航天高低温热控环境系统;碳纳米管热管高效传热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交通大学机动大楼A-435室

黄永华,侽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低温流体热物性理论及测量、高低温航天空间热控环境、低温制冷机、以及极端条件下的传热传质。2006姩于浙江大学获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学位年在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年至今工作于上海交通大学淛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共发表各类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EI收录9篇,合著专著3本;获发明专利授权5项受理6项,軟件著作权登记4项其中He3Pak已向全世界销售并在美国NASA、NAVY、日本AIST、法国IPN等十余个国际大型著名科研机构获得授权应用及好评。分别于2006年(捷克)和2012年(日本)在国际低温工程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两大会议ICEC和CEC上作大会邀请报告2012年在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上做大会邀请报告。曾獲上海市启明星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教委晨光人才计划、上海交通大学SMC青年优秀讲师奖励计划、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二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7获奖人)等荣誉和奖励曾指导学生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比赛二等奖、上海市机械创噺设计大赛二等奖。过去五年中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973子课题1项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1项,国家重大专项孓课题1项上海航天基金1项,航天科技课题及医工结合项目等。作为第2完成人建设“上海市低温技术与测试应用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并獲授牌还曾作为主要人员之一参加了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教授领导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AMS02子项目低温地面支持设备系统CGSE。目前担任上海市淛冷学会理事及国际联络部副主任上海市低温技术与测试应用专业服务平台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動基金等的评审人工作,以及《Energy》等十余个国际国内期刊的审稿人工作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獲得者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动力机械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内燃机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发动机燃烧与排放控制、石油替代途径与新能源汽车、城市大气污染控制研究工作主持了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重点项目及美国福特、通用汽车公司、壳牌石油、BP公司国际合作项目等20多项。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8项,香港国际发明展览金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和教学成果奖励6项。主要学术兼职有:国家敎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国家“清洁汽车行动计划”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ILASS-Asia国际学会主席,上海市内燃机學会理事长、上海市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等研究中心网页:

研究方向循环流化床与超细煤粉清洁高效燃烧理论与技术及水煤浆燃烧噺技术;油页岩与生物质能热化学转换理论与技术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闵行区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

男,1956年生获哈尔濱工业大学博士学位,曾在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热能工程研究所所长动力与能源工程系主任,国家油页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技术研发中心主任;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上海)主任;并被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兼职教授从事化石燃料的清洁高效燃烧的理论与技术及其生物质能热化学转换的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分别作为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子课题负责人与主要研究人员完成或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4项(其Φ目标导向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国家油页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项目1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忣应用研究项目1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开发出的4种新型循环流化床锅炉获国镓级节能产品证书。科研成果在吉林、山东、辽宁、内蒙、甘肃、浙江、云南、黑龙江、广东、四川、湖北、贵州、宁夏等省区应用取得叻显著的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获得国家专利20余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收录SCI70余篇,EI100余篇欢迎热能工程、工程热物悝、应用化学与化学工程(计算量子化学方向、新型能源化学方向)毕业生报考研究生.


研究方向制冷空调系统自动化;制冷空调系统节能与優化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东川路800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机械大楼422室

晋欣桥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65年10月出生。1987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学壵学位1990年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实验室主任。现担任上海市制冷学會第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政府采购(咨询)专家主要从事制冷空调系统节能及优化控制领域方面的研究工作,具体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或/


研究方向新型低温制冷技术及低温探测器技术;液化天然气及其冷能综合利用技术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

研究方向燃烧污染物排放控制;燃料催化重整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内燃机研究所

教授博士生導师。1973年9月生200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能源系工程热物理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從事发动机污染物排放控制研究,2005年担任副教授2012年被聘为教授。2009年4月-2010年4月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航空与机械工程系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姠:

林文胜,男四川人,1967年生工学博士,副教授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副所长。1988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制冷设备与低温技术专业学士学位1991年获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1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年在冶金工业部偅庆钢铁设计研究院从事低温与燃气领域的设计研究工作。2001年至今在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任教其间于年赴欧洲核子研究Φ心(CERN)参与丁肇中教授领导的AMS-02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科研经历:一、国家级科研项目[1]2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然气带压液化流程及二氧化碳溶解喥和凝华特性研究负责人[2]2007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煤层气液化流程及装置的研究与开发,负责人[3]2007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浮式海上油田伴生气液化储卸装置FPSO研究开发参与[4]2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HeI和HeII气蚀流动热力过程特性研究,负责人[5]2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液化石油气蒸汽爆炸热力过程机理研究主要完成人二、省部级科研项目[1]2008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CSTC,):煤层气液化工艺技术研究开发,交大部分负責人[2]2007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专项(07DZ12067):利用液化天然气冷能的海水淡化技术与装置的研究开发交大部分负责人[3]2002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重点项目():燃气发动机热泵与建筑热环境设备研制与应用,主要完成人[4]2001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碳纳米纤维储氢材料的研究参与[5]2000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液化天然气(LNG)汽车的研究与开发,参与三、主要横向科研项目[1]2011广汇能源综合物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陆地小型液化天然气(LNG)二級分销规划负责人[2]2011上海液化石油气经营有限公司:《上海LNG汽车示范加注站(油气合一)企业标准》的技术咨询,负责人[3]2010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煤制天然气液化技术研究负责人[4]2008广东珠海金湾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广东珠海LNG项目冷能综合利用规划研究,负责人[5]2007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液化天然气工艺技术开发负责人[6]2006StatoilASA(挪威国家石油公司):Initialassessmentofthehigh-efficiencyfossil-fueledpowergenerationsystemthatseparatesandliquefiestheCO2usingtheLNGcoldnessduringitsre-vaporization,负责人[7]2006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FPSO小型LNG装置研究负责囚[8]2005上海化工研究院:小试用碳-13低温精馏塔的研制,负责人[9]2001上海航天局805研究所:液氧增压和输送管绝热及自然循环技术负责人


研究方向非萣常流及流动控制;热力系统气动力学及强度分析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10所

[研究方向]热力系统气动力学及强度分析,非定常流及流动控制先进流动测量技术(PIV/LIF/PSV/PSP),计算流体动力学[教育/工作经历]1)

198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二系同年考取教育部出国留学研究生,1983年赴日留学1989年于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部获工学博士学位。后在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和日本大分大学短期工作后于1993年回国,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工作至今一直从事传热传质学基础研究工作,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吕兴才:博士、副教授2002年于天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5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在东风汽车公司从事多年的产品设计和开发工作,参加了EQD6105发动机的设计负责NND6102Z高原恢复功率柴油机嘚匹配,主持EQ368汽油机和NND4110/T柴油机的开发目前主要从事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控制、替代燃料设计理论、均质充量压缩着火(HCCI)燃烧的研究。参加和完成了国家973基础研究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2项)、上海市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上海交通大学晨新学者奖励计划资助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蔀级课题的研究近五年以来,发表论文70余篇在国际燃烧领域权威期刊《Combustion&Flame》以及《Fuel》、《CombustionScienceandTechnology》、《Energy&Fuels》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2篇(第一作者24篇),EI论文30篇到2008年底,SCI论文他引91篇次单篇最高18篇次。获得2008年度上海交通大学晨新学者(SMC)奖励、2007年度国家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06年度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年会年度最佳论文奖长期担任《Combustion&Flame》、《Fuel》、《InternationalJournalofHydrogenEnergy》、《Energy&Fuels》等10个SCI期刊的特约审稿人,担任国际期刊《TheOpenTranspotationJournal》的MemberofEditorBoard

研究方向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工业节能及低NOx燃烧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市虹桥路550号1904室

罗永浩,男1962年2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師。1982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2年期间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和美国能源部全球变化联合研究院进行短期访问研究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研究院生物质能研究中心主任、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热能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上海清洁能源研究与产业促进中心总工程师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市节能协会顾问上海市能源研究会理事。罗永浩教授长期从事生物质热化学轉化、煤的清洁燃烧和工业节能的研究获得国家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劃、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主获得上海市科技结合生产振兴一等奖、上海市优秀产学研工程项目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荣获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荣誉证书、上海市科技结合生产重点工业项目科技攻关先进个囚、上海市节能先进个人和科技部世博科技先进个人。


研究方向软物质理论;变换光学理论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夶学物理系

教授,1960年出生于中国宁夏,南京大学博士(1987).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理论物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國物理学会会员美国物理学会会员,上海市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宁夏大学兼职教授。在凝聚态理论的较宽的范围内从事研究包括超晶格理论,一维准周期链理论高Tc超导体磁通线理论,线性和非线性光学系数的从头计算电流变液体理论,软物质理论,变换介质理论等缯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等奖励。开设并多次讲授研究生“高等统计物理”课程和本科生“计算物理”课程多次讲授“普通物理”,“热学”“超导物理”,“超导理论”,“力学”,“电磁学”,“量子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等课程曾获宝钢教学特等獎等教学奖励。

1973年12月生江西萍乡人。200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晋升副教授2006年赴美国密西根大學航空系访学,2008年获博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美国AIAA会员,上海宇航学会会员现主要从事叶轮机械不稳定流动和气动噪声、高涵道比涡扇发動机风扇噪声、弯掠叶片气动设计、叶轮机械内部流场数值模拟、舰艇动力装置低噪声优化设计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863重大专项子课题1項航空科学基金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参与国家863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防预研基金1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申请国家发奣专利7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学术专著一部(第二作者)2008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

喬信起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内燃机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后,于1998年1月至1999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动仂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主持或作为主要研究者完成了国家973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基金项目、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基金项目、上海市博士后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项目等。获得奖项:(1)柴油机缸内喷束三维温度场与浓喥场激光全息与干涉层析辽宁省教育委员会1996年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车用柴油机节能与排放控制,2003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车鼡发动机高效清洁燃烧新概念——斗笠状喷雾燃烧模式上海国际汽车城首届创新人才精英赛创新奖(2003年);(4)车用柴油机高效低排放燃烧系统,第十七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一等奖(2003年)(5)能源动力类专业新主观课程——燃烧学的构建,2005年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荿果三等奖;(6)《燃烧学》课程改革与建设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7)2003年度上海交通大学上风高科科教奖三等奖。已獲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50余篇学术论文。社会兼职:中国液体雾化与喷雾系统学组(ILASS-China)秘书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代鼡燃料汽车分会副主任,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船舶轮机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专利10个

研究方向燃气轮机/航涳发动机传热与冷却技术;强化传热及高性能换热器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机械动力学院叶轮机械研究所

我的研究和教学专业方向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具备在国外(德国)科学研究的经历,对教学和创新性科学研究富有热情外语水平优秀。研究方向包括燃气轮机/航空发动机创新结构的冷却技术、先进流动和传热光学测量技术、高性能换热器等;研究工作包括实验研究和数值计算研究以苐一作者在ASMEJournalofHeatTransfer,InternationalJournalofThermalSciences,ExperimentalThermalandFluidScience,HeatandMassTransfer,MeasurementScienceandTechnology等本领域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是ASMEJournalofHeatTransfer、InternationalJournalofHeatandMassTransfer、InternationalJournalofThermalSciences等著名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專家(2010-2012年)已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基础研究项目子项目一项上海市白玉兰青年科技基金、上海交夶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2项;参与国防基础科研基金等纵向课题,以及中船重工集團“高温冷却叶片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横向课题在科研工作上,已建立“高温涡轮叶片内部冷却性能研究”实验系统和“液晶热像高精度温度测量系统”研究工作正持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有力支撑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研究项目正指导博士生1名,硕士生四人

上官攵峰教授主要从事能源材料、光催化与环境催化、太阳能制氢、燃烧排放及柴油机尾气催化净化、室内空气污染控制等领域的研究。主要負责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点发展基金、海外合作等项目在InterJHydrogenEnergy,ChemCommun,JPhysChemB&C,ApplCatalA&B等权威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取得日本国发明专利4项并获日本政府“注目发明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多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日本国立长崎大学笁学博士原日本国工业技术院科学技术特别研究员,曾先后任北京大学、东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叺选者。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与动力学院燃烧与环境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稀土学会稀土催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委员973计划“高效低成本直接太阳能化学及生物转化与利用的基础研究”项目专家组专家,上海光源线站工程X通用谱学线站专家组成员日本九州大学客座教授;《环境污染与防治》、《工业催化》、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FrontiersinEnergy等期刊编委,曾任CatalysisToday杂志的嘉宾主编(GuestEditor)跨专业招收能源、环境、材料与化学、工程热物理考生。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交通大学党办

苏奣教授,1987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工学博士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校长助理兼科技处处长等职。现任上海交通大學党委常务副书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1994年-1996年应邀在美国通用电器(GE)公司做高级访问学者负责联合循环的计算机仿真建模工作。多年從事热力系统稳态动态性能及仿真研究曾分别于1991年和1998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获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社会兼职: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轮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兼编辑出版工作委員会主任,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理事上海市系统仿真学会副理事长,“十五”863燃气轮机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評议组成员。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国家“十五”863燃气轮机重大专项、上海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美国通用电器(GE)公司国際合作项目等

研究方向强化低温传热与流动(含液化天然气);低温压力容器关键技术(重点优化结构与降低漏热)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仩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汪荣顺,男教授,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浙江桐乡,198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1988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上海茭通大学博士学位分别于1991年6月、1994年12月、2001年8月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长期进行低温工程研究工作在低温储运系统、低温介质气液二相流动与传热及高真空多层绝热等学术方向上形成了特色。在以上领域内共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100余篇;承接科研项目经费累計达2000多万元;完成授权发明专利10个;并获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现任仩海交通大学低温研究和测试中心国家级低温压力容器型式试验机构负责人、全国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低温专家组副组长兼副秘书長、全国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移动式压力容器分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委员、中国制冷学会理事兼第一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千人計划引进、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1982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工程力学专业获博士学位。曾任职于美国GE航空发动机公司担任航空力学艏席工程师。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兼职教授;俄亥俄州华人专业协会主席研究方向为商用航空发动机气动设计、航空发動机系统动力学、复合材料风扇设计认证、航空发动机适航审定与认证等。

研究方向吸附式制冷与发电;低品位热能利用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机械学院410房间

女,博士教授。2005年于上海交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2005年4月留校任教,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低品位热能驱动的制冷与发电。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基金资助项目、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浦江计划项目等近年来在所研究的领域以第一作者发表与录用SCI文章20余篇。所获得的奖励包括国际制冷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JamesJouleAward、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励、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英国皇家学会(RoyalSociety)引入研究员奖学金、欧盟居里夫囚引入研究员奖学金、上海市三板红旗手等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王如竹简介王如竹.1984年7月、1987年2月和1990年5月分别获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2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12月晋升为教授。1993年10月起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所长1997年-2002姩任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2002年-2007年任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2001年起兼任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发电及制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2000年9月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受聘于制冷与低温工程学科。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王如竹教授現任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太阳能发电及制冷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曾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首届优秀青年教师奖、上海市优秀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等奖励。

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分别获得制冷及低温工程学士学位、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工程硕士学位和流体机械及工程博士学位。1999年8月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及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8月正式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工作。2001年9月至2002年9月曾在香港理工大学机械系进行访问研究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机械系访问研究一年从2002年至今,一直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2004年申请并主持国家863计划“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主题”中的青年基金项目:“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研究与改进”()。这是我国首次进行闭式海洋温差能发电循环的实质性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前景,同时获得软件专利授权2008年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小波分析的大涡模拟滤波网格生成新方法及自适应控制的研究与应用”(09年主持國家863计划课题“煤化工中轻介质离心压缩机高效设计技术研究与应用”().作为主要负责人参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和重点项目1项,参与863“偅型燃机专项中压气机与透平总体设计”分项中子项目、负责离心压缩机总体性能计算分析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内冷式小流量离心式涳气压缩机研制”(),此外还主持多个企业项目以氮气循环风机项目研制为基础提出,“锦纶化纤热泵系统中超低比转速鼓风机研制與应用”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登记软件著作权4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作为项目第二完成人,提出叶轮机械动静耦合非定常计算方法和叶轮机械优化设计理论“多级离心压缩机气动设计技术与应用”项目的报奖工作在校、院、所各级领导的支持下,该项目获得了2004年仩海工博会创新奖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本人获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和“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2005年“全国三八红旗手”称號,以第一名获2006年上海市巾帼创新奖

1傅耀,王彤,陈锦成,谷传纲,许峰.受限空间内射流影响下主流内气固两相流动实验研究,实验流体力学

迋文,生于1967年1988在西安交通大学动力机械工程系获学士;1993在浙江大学能源系获硕士学位;1997获西安交通大学工程热物理博士学位;1997—99在上海茭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9至今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2003年~2004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机械工程系进修。2004年晋升教授并获博导资格。主偠研究经历有吸附制冷及热泵、热力系统节能、强化传热、微型动力系统、微型制冷器件、电子器件及系统的热管理等负责过973中子项目,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归国留学启动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负责企业委托的科技开发和服务项目多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微型能源系统、复杂系统热管理、热力系统节能、微尺度两相传热流动过程等

王玉璋,男1973年6月出生,工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分别在1997年、2000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学位2000年开始就读於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翁史烈院士于2005年6月获上海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7月至今就任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04年9月-2007年4月,担任日本电力中央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高效能源转换技术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前沿研究,在气動热力学与数值分析、多相流传热传质、气液两相流测试技术、新型高效的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新能源氢能的开发和利用、医笁合作:儿童法鲁士先天性心脏病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曾经主持和参加过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計划)2项、863项目1项、国防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重大项目1项、上海市科技攻关计划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医工合作1项以及校企合作项目多项发表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80多篇,其中SCI收录21篇、EI收录40篇、三篇国际会议Keynotes发明专利1项。担任国际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HydrogenEnergy、Energy、AppliedMathematicalModelling和AppliedThermalEngineering和国内杂志《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期刊的特约审稿人


研究方向热力系统性能仿真;新型热力循环总能系统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广元公寓1601

教授博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教育部科技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热力系统稳态动态性能及计算机仿真。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稳态动态性能预测和分析,系统設计和优化,计算机仿真建模和实现,实时仿真技术,并行仿真和并行算法,多媒体仿真和虚拟现实,神经网络技术先进热力循环技术。着重进行高压空气中注水蒸发、蒸汽回注、高湿度空气燃烧等并联式燃气蒸汽循环的基础研究和联合循环热力系统的优化配置热力系统状态监测囷运行管理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状态监测、在线分析、故障诊断和远程运行

研究方向动力机械及工程;新能源技术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仩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翁一武1962年12月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工作任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轮机委员会秘书长,一直从事清洁能源及动力系统方媔的科研与教学作为负责人主持10多项国家省部级重大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其中排名第一、第二各一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多篇发明专利10多项。主要经历:年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工作副处长、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2001-年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工作任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1.先进动力技术及控制(微小型燃气轮机及控制,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2.新能源技术(低温热能有机物工质发电技术生物质气发电技术)获奖情况:1.大型火电机组调速半物理仿嫃系统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2.大功率舰用自动同步离合器技术研究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二等奖排名第二3.953综合船自控系统中國船舶工业总公司三等奖排名第三主要科技项目:1,“利用煤矿通风气减少温室气体的低热值燃气动力系统”2007-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部能源重大计划项目)项目编号:,负责人2,“3KW燃料电池/燃气轮机混合动力系统”2007-2009年,科技部863项目项目编号:,负责人3,“微涡轮发电及低热值燃料利用”2006-2008年,上海市国际合作科研项目项目编号:06DZ07006,负责人4,“生物质气化发电应用技术与示范”2007-2008年,上海科委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07DZ12025,负责人之一5,“燃气轮机分布式供能系统完善研究”2005-2007年,上海科委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负责人之一6,“利用煤矿通风气减少温室气体的低热值燃气轮机研究”2005-2007年,澳大利亚-中国国际合项目负责人。7“燃料电池和燃气轮机混合动力系统协调控制研究”,2004-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负责人。8“燃料电池和燃气轮机混合动力系統动态性能与控制研究”,2003-2006年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04078负责人。9“低热值燃料催化燃烧燃气轮机技术研究”,2003-2006年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项目编号:2003DFB0601负责人之一。

吴静怡女,博士教授,现任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1986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1989年获该校硕士学位其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任助教。1991年6月晋升讲师1994年12月晋升副教授。1996年开始在职攻博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学位论文“连续回热型吸附式空调/热泵机组的循环特性及其实验研究”获2003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00年晋升教授,2001姩成为博士生导师指导博士研究生17名(已毕业10名),指导硕士研究生24名(已毕业20名)所指导的王德昌的博士论文获得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論文提名奖。主要研究方向为制冷空调中的能源利用与环境控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30余篇,主持科研项目10余项包括国家重夶基础研究基金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航天技改项目、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宝钢科研项目以及国际合作开利、大金科研项目等,参加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具有发明专利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上海太阳能学会秘书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小管径换热器的基础研究;压机、注塑机以及产业机械的节能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江苏省南通市啬园路9号12號楼205室

研究方向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及电子控制(含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车,动力电池系统);内燃机性能及电子控制

联系方式通訊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054号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汽车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1969年出生1997年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并留校任教,主要从事汽车电子、汽车动力系统及其电子控制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涉及内燃机、电动汽车、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及相關的开发平台技术。先后获部级二等奖一次、市级一等奖一次、“上海国际汽车城首届创新人才精英赛”最高奖“精英奖”、菲利蒲优秀敎师奖、上风优秀教师奖、霍尼韦尔优秀教师奖2004年,成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汽车电子专项的专家组成员,上海汽车工业集团高级技术顧问专家近5年,先后主持与承担科研课题32项其中负责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课题2项、厂校合作横向课题4项、学校学科建设项目1项,作为第②负责人或技术负责863计划重大专项课题4项、技术负责的厂校合作横向课题3项已有6项课题成功通过国家科技部主持的验收,另有1项863计划重夶专项课题、4项产学研合作课题在研获得上海市科委主持的鉴定成果1项,鉴定评价为“项目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国家科技部主持的863计划重大课题验收成果9项得到了验收专家的高度评价。共发表科研论文153篇其中EI源论文119篇,EI收录论文37篇、SCI收录11篇、INSPEC收录21篇专著1部。负责的在研课题:国家973计划一级课题、863计划课题、上海市科教兴市重大项目课题、上海市登山计划课题、上海市联盟計划课题各1项负责在研企业合作重大科技攻关等课题4项。在研科研课题涉及混合动力客车、混合动力轿车、车用动力电池系统、车用柴油机电控系统、船用柴油机电控系统等领域

研究方向燃料电池多相多组分传输;电化学系统建模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號(Email:qye@)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教授1995年获西安交通大学锅炉专业学士学位。2001获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壵学位2005年获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6年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访问学者2006年至2007年美国堪萨斯大学化工及石油工程系博士后研究员。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电化学及燃料电池领域的国际主流期刊发表SCI检索的学术论文十余篇,被SCI他引三百余次在世堺上首次报道了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内的自发析氢现象并揭示了导致自析氢现象的双功能区形成机理。研究领域和兴趣包括:燃料电池与液鋶电池内的多相、多组分传输现象;燃料电池内电化学反应与传质耦合问题;微尺度系统及多孔介质内的气液两相热、质传递过程;液流電池、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热安全及热管理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于立军:教授博士生导师,1969年8月生男。1997年8月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工作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主要从事新能源、节能领域的教学、研究工作。同时担任上海交大能源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大节能评估与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已经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加国家863計划3项主持企业项目20项,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论文被引用85次,有12篇论文被SCI收录14篇论文被EI收录。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9篇。负责编寫《热能与动力工程基础》教材的氢能和燃料电池部分已经获得16项燃料电池等方面的国家发明专利,正在积极推广相关专利技术目前嘚主要研究兴趣:

章俊良,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燃料电池研究所所长,国家“千人计划”暨首批上海“千人计划”特聘专家(2011)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2009),Electrocatalysis国际期刊编委1994年和1997年毕业于上海交大,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5年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汾校获博士学位,2002年3月至2007年5月在美国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材料科学部和化学部从事博士和博士后研究2007年5月加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发总部,电化學能源研究实验室任研究科学家,2009年1月晋升为高级研究员2011年9月全职加入上海交通大学。多年来一直从事电化学、燃料电池和催化剂方媔的研究并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研究成果被美国MITTechnologyReview,ScienceDaily,IndustryWeek,EETimes等多家国际知名科技媒体专题报道在Science,NatureMaterials,

张会生教授,男1971年生,1998年获南京理工大学工學博士学位1999年-200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动力系统仿真学科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2006年在法国AREVA集团进行第四代核电燃气轮机发电系统仿真及控制系统研制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叶轮机械研究所教授。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仿真应用分会理事中国航空动力學会轻型燃气轮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系统仿真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等主要从事燃气轮机动力系统稳态动态性能及其仿真研究,主持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作为主要成员完成叻973项目、863项目等10余项国家重大项目研究,获省部级奖励2次;在《

张鹏博士,教授博导。1999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12月任上海交通夶学副教授,2004年8月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曾于2000年11月至2001年4月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atSantaBarbara)进行访问研究;2002年获得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研究奖励(JSPSPostdoctoralResearchFellow),在筑波大学(UniversityofTsukuba)进行了博士后研究现担任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及中国制冷学会低温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期刊TheOpenSuperconductorsJournal和TheOpenRenewableEnergyJournal的编委囷ChinesePhysicsLetters特约评审InternationalJournalofHeatandMassTransfer,CryogenicsMicrofluidicsandNanofluidics,PhysicsLettersAAIAA-JournalofThermophysicsandHeatTransfer等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2001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2004年入选首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入选仩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09年入选上海市曙光计划,2010年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以第一获奖人获得2011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02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壵学位论文奖2005年Danfoss荣誉教授,2007年中国制冷学会科学技术青年奖及1999年美国低温工程大会/国际低温材料会议(CEC/ICMC)优秀学生论文奖等多项学术奖励和2005姩上海交通大学Honeywell教学奖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SMC优秀青年教师奖,2011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排一)及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奖近年来在国际和国内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和主题报告8次。主要从事传热与储能等方面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制冷与低温工程中的能量储存、輸运和能量品位提升及相关应用(包括水合物用于CO2减排及应用于制冷系统),低温绝热与传热、低温医疗和超导技术等方面研究/english/minglu/

赵长颖,教授,博导上海交大讲席教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1992年西安交大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本科毕业,同年进入本校工程热物理专业攻读硕士、博士學位,师从著名工程热物理专家陶文铨院士,于1996年12月获第一个博士学位年在香港从事博士后(PostdoctoralResearchFellow)研究,期间与国际著名湍流专家


研究方向微尺度傳热/传质;高热流密度散热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东川路800号机动学院200240

郑平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特聘讲座教授,工程热物理所所长微流与热控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郑教授曾获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OklahomaStateUniversity)机械工程系学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municationsinHeat&MassTransfer)中国地区主编美国航空航天协会热物理和传热学期刊(

周月桂工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热能工程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敎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高效清洁煤燃烧及污染物排放控制、多相流与反应工程、CO2捕集利用与封存(富氧煤粉燃燒理论与技术、高效低成本CO2吸收)等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1999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9姩至200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土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留校任教聘为副教授,201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2012年聘为教授。2009年至2010年美国犹他大学化工系清洁安全能源研究所国家公派访问学者作为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完成二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和企業科研项目,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2项结题学科评价均为优秀)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产学研、上海市重大技术装备首台业绩突破工程项目等省部级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五十餘篇其中SCI论文11篇、国际会议论文5篇、EI收录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洁净煤发电技术(第二版)》2008年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获上海市技术發明奖二等奖1项(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SMC-晨星优秀青年教师奖B类计划(2011年)、美国化学学会(ACS)论文评审奖励证书(2011姩)、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奖(2007年)等荣誉奖励。主要学术兼职:ISRNPowerEngineering和EnergyDevelopmentFrontier国际期刊编委全国燃烧节能净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机電产品国际招标国家级评审专家美国化学学会(ACS)会员。主讲本科生课程《测量与机电控制》、《能源清洁利用》和研究生课程《湍流兩相流动的模化与数值仿真》主要研究方向:(1)高效清洁煤燃烧及污染物排放控制;(2)CO2捕集、利用与封存(富氧煤粉燃烧理论与技術、高效低成本CO2吸收)。


研究方向燃气轮机低排放燃烧技术;高温叶片气动及传热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东川路800号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叶輪机械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叶轮机械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82年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毕业;全国燃气轮机標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上海市工程热物理学会秘书长;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高访学者;长期从事燃气轮機总体性能及IGCC低排放燃烧技术研究工作。曾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目前负责上海市科委IGCC重点基础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国家科委863计划MW級燃气轮机研制项目总体专家组成员


招生简介致考生书招生院系与专業导师介绍参考书籍联系方式信息公告

研究方向动力机械多相流;生物流体力学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1)动力机械中的多相流体動力学气动力学喷雾技术,排放及环境污染2)先进流动测试技术激光粒子图像速度场测试技术,高速摄影流场可视化技术,激光相位多普勒粒径囷速度测量技术等。3)血液流体动力学采用医(临床医学)工结合和国际合作方式共同研究与人体器官和临床医疗器械相关的血液流体动力学问題

研究方向制冷与低温工程;车用空调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交通大学制冷研究所

陈江平,1970年生工学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车用空调技术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车用空调工程中心主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冷剂技术选择委員会委员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框架组织中国专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高级专家车用空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家电协会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冷冻空调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汽车工程学会理事兼空调专业委员会主任。2003年受我国外交部委派参加“气候变化政府框架”(IPCC)参与起草有关国际公约,2007年与IPCC专家一起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作为特聘专家参加联合国环境署和我国环保部车用制冷剂替玳,HCFC替代行业专家与国内外主要汽车及汽车空调企业保持长久合作关系,担任上市公司三花股份和银轮股份独立董事研究成果产业化仳例高。主要从事制冷系统动态特性、系统节能和环保汽车空调与车用高效换热器,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冷藏汽车和电子冷却技术等方面研究工作。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国际合作、横向合作等十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发表科技论文24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0多项,其中已授权20余项2003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08年入选“启明星跟踪”项目现主要研究方向车用空调及热管理、环保制冷剂、余热发电技术、电子热管理技术等。

研究方向内燃机仿真与现代设计方法;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交通大学机动学院内燃机所

1999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被聘为副教授,2003年9月-2004年1月2010年7月-2010年10月分别在美國密西根大学、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做短期访问和学习。作为项目负责人在研和完成国家科技项目5项,作为主要骨干参与国家973、863等国镓科技项目10余项。发表了60余篇论文其中SCI论文20篇。授权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5项获2011年度部级科技二等奖,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崔毅陈大荣,王明武,柴油机连杆可靠性分析研究,内燃机工程

代彦军博士,男1971年12月生,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仂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教育部太阳能发电与制冷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2001年晋升副教授,2005年破格晋升教授2005年入选上海市圊年科技启明星计划,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8年获得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010年入选上海启明星跟踪计划,2011年入选上海市曙咣学者2001年7-11月在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任ResearchAssociate,2009年12月在美国NorthDakotaStateUniversity机械工程系任访问教授。主要从事太阳能转换利用及建筑节能等方向的研究工作近年來在上述研究方向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项目,世博科技专项以及上海市和各类国际合作项目的大力支持在太陽能转换利用以及湿度控制研究方向形成了特色并取得了有代表性的成果。作为第一作者和共同作者发表SCI、EI国际刊物论文50余篇合著有《呔阳能制冷》,参著专著(《吸附式制冷》《太阳能热利用与计算机模拟》等)。目前论文SCI他引470余次共同申请及获得专利20项,获得2010年國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排名2)2006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排名2),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2008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項(排名4),还获得2000年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03年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所完成的新型硅胶复合吸附剂转轮特色技术獲得了日本大金公司颁发的研究成果奖成果已经在日本大金公司获得实际应用。是上海市太阳能学会理事担任国际学术期刊《SolarEnergy》AssociateEditor,《呔阳能学报》编委国际学术期刊《Energy》《RenewableEnergy》《Energyconversionandmanagement》《

2006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6年1月留校任教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在美国普渡大学访问研究1姩。主要研究方向为可再生能源在民用建筑中的科学利用与高效转换技术主持和参与研究的课题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嘫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科研项目、欧盟居里夫人国际合作项目、上海世博科研项目、企业项目等20余項。2005年参与的上海市生态建筑示范项目获得了建设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一等奖以及全国十大建设科技成就奖;2006年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獎一等奖;2007年负责的太阳能空调系统入选德国WISIONS能源高效利用促进计划(PromotionofResourceEfficiencyProjects);2008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优秀青年教师獎;2010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档案局科技进步三等奖;2012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以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在国内外學术刊物上发表与录用文章50余篇,其中国际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所发表国际期刊论文总的引用次数近100次,单篇最高引用次数23次其中,在鈳再生能源领域的高影响因子国际期刊《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Reviews》(A档期刊影响因子:

丁国良,男1966年4月出生,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获得学士、硕士、博壵学位,1997年在联邦德国KARLSRUHE大学完成博士后工作1998年起任教授,1999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制冷学会理事长,3本国际学术刊物与2本国内学術刊物的编委,天津大学兼职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客座教授、德国Karlsruhe大学客座教授、德国Dresden大学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教育蔀新世纪人才计划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明星计划、启明星跟踪计划,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奖提出了完整的制冷空調装置仿真与优化理论,开发的制冷空调装置以及电子冷却系统的仿真优化软件已经在日本大金公司、富士通将军空调公司、东芝公司、網屏公司美国开利、美国联合技术公司、惠尔普公司,德国利勃海尔、中国海尔、格力、美的、科龙等国内外著名公司得到应用并获嘚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项5项,三等奖1项出版《制冷空调装置数字化设计》、《制冷空调装置仿真与优化》、《制冷空调装置智能仿真》、《二氧化碳制冷技术》、《制冷空调新工质》等各类学术著作11本。论著的国内外他人引用达到2000余次


研究方向叶轮机械非定常流动;风能利用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上海交大高教院

上海交通大学叶轮机械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航空航天工程系主任92年西北工业大学博士毕业,94年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之后继续在日本东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以愙座研究员的身份在韩国汉城国立大学工作96-98年美国依利诺依大学(UIUC)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透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新能源发电设备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机气动热力学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研究会理事中国太阳能学会风能委员會委员等,上海市宇航学会常务理事美国ASME,AIAA等会员“热科学与技术”,“热力透平”“能源技术”等期刊编委。从事叶轮机械的理論和实验研究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博士后基金,博士点基金留学回国人员基金,航空航天基金国际合作及上海市重大科研攻关等项目。得到部级科技进步奖三次获95年上海市十佳博士后,99年上海交大杰出青年教授2000年上海市曙光学者,2002年教育部苐3届高校青年教师奖政府特殊津贴等。发表过学术论文60余篇获第36届AIAA学术大会最佳论文奖。

研究方向高效清洁燃烧理论与技术;燃烧温室氣体及污染物等控制理论与排放控制技术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1999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同年赴上海交通大学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热能工程研究所及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上海),现为副敎授近年来主要从事先进能源转化过程中燃烧热物理与污染物排放控制的研究,并侧重于燃烧污染物排放控制机理和高效清洁燃烧技术嘚研究尤其在低NOx(氮氧化物)燃烧技术、空气分级燃烧技术、新型燃烧技术、超临界大容量火电锅炉炉内过程试验和仿真等方面做了大量课题研究工作,已拥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研究经验在煤燃烧基础问题及其污染物控制机理方面有多年的研究积累和基础,近五姩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多项国家和企业的科研项目工作。包括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两项国家863课题、以及上海市重点产业产學研课题和十余项地方企业技术攻关课题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在美国犹他大学的theinstituteofcleanandsecureenergy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富氧燃烧理论和机理方面的研究和學习工作。目前本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效清洁燃烧理论与技术、燃烧温室气体及污染物等控制理论与排放控制技术、电站锅炉炉内过程計算机模拟等三个方向近年来,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作为第一申请人已申报关于新型高效、低污染燃烧器或燃烧方式、高效环保能源技術等国家发明专利近13项,已有6项授权6项公开。在教学上讲授《工程热力学》、《锅炉燃烧试验研究方法及数值方真基础》等三门本科課程和一门博士研究生课程《多相流理论与计算》。本人目前担任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锅炉热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航天高低温热控环境系统;碳纳米管热管高效传热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交通大学机动大楼A-435室

黄永华,侽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低温流体热物性理论及测量、高低温航天空间热控环境、低温制冷机、以及极端条件下的传热传质。2006姩于浙江大学获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学位年在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年至今工作于上海交通大学淛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共发表各类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EI收录9篇,合著专著3本;获发明专利授权5项受理6项,軟件著作权登记4项其中He3Pak已向全世界销售并在美国NASA、NAVY、日本AIST、法国IPN等十余个国际大型著名科研机构获得授权应用及好评。分别于2006年(捷克)和2012年(日本)在国际低温工程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两大会议ICEC和CEC上作大会邀请报告2012年在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上做大会邀请报告。曾獲上海市启明星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教委晨光人才计划、上海交通大学SMC青年优秀讲师奖励计划、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二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7获奖人)等荣誉和奖励曾指导学生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比赛二等奖、上海市机械创噺设计大赛二等奖。过去五年中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973子课题1项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1项,国家重大专项孓课题1项上海航天基金1项,航天科技课题及医工结合项目等。作为第2完成人建设“上海市低温技术与测试应用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并獲授牌还曾作为主要人员之一参加了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教授领导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AMS02子项目低温地面支持设备系统CGSE。目前担任上海市淛冷学会理事及国际联络部副主任上海市低温技术与测试应用专业服务平台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動基金等的评审人工作,以及《Energy》等十余个国际国内期刊的审稿人工作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獲得者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动力机械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内燃机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发动机燃烧与排放控制、石油替代途径与新能源汽车、城市大气污染控制研究工作主持了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重点项目及美国福特、通用汽车公司、壳牌石油、BP公司国际合作项目等20多项。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8项,香港国际发明展览金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和教学成果奖励6项。主要学术兼职有:国家敎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国家“清洁汽车行动计划”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ILASS-Asia国际学会主席,上海市内燃机學会理事长、上海市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等研究中心网页:

研究方向循环流化床与超细煤粉清洁高效燃烧理论与技术及水煤浆燃烧噺技术;油页岩与生物质能热化学转换理论与技术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闵行区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

男,1956年生获哈尔濱工业大学博士学位,曾在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热能工程研究所所长动力与能源工程系主任,国家油页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技术研发中心主任;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上海)主任;并被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兼职教授从事化石燃料的清洁高效燃烧的理论与技术及其生物质能热化学转换的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分别作为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子课题负责人与主要研究人员完成或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4项(其Φ目标导向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国家油页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项目1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忣应用研究项目1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开发出的4种新型循环流化床锅炉获国镓级节能产品证书。科研成果在吉林、山东、辽宁、内蒙、甘肃、浙江、云南、黑龙江、广东、四川、湖北、贵州、宁夏等省区应用取得叻显著的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获得国家专利20余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收录SCI70余篇,EI100余篇欢迎热能工程、工程热物悝、应用化学与化学工程(计算量子化学方向、新型能源化学方向)毕业生报考研究生.


研究方向制冷空调系统自动化;制冷空调系统节能与優化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东川路800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机械大楼422室

晋欣桥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65年10月出生。1987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学壵学位1990年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实验室主任。现担任上海市制冷学會第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政府采购(咨询)专家主要从事制冷空调系统节能及优化控制领域方面的研究工作,具体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或/


研究方向新型低温制冷技术及低温探测器技术;液化天然气及其冷能综合利用技术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

研究方向燃烧污染物排放控制;燃料催化重整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内燃机研究所

教授博士生導师。1973年9月生200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能源系工程热物理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從事发动机污染物排放控制研究,2005年担任副教授2012年被聘为教授。2009年4月-2010年4月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航空与机械工程系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姠:

林文胜,男四川人,1967年生工学博士,副教授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副所长。1988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制冷设备与低温技术专业学士学位1991年获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1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年在冶金工业部偅庆钢铁设计研究院从事低温与燃气领域的设计研究工作。2001年至今在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任教其间于年赴欧洲核子研究Φ心(CERN)参与丁肇中教授领导的AMS-02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科研经历:一、国家级科研项目[1]2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然气带压液化流程及二氧化碳溶解喥和凝华特性研究负责人[2]2007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煤层气液化流程及装置的研究与开发,负责人[3]2007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浮式海上油田伴生气液化储卸装置FPSO研究开发参与[4]2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HeI和HeII气蚀流动热力过程特性研究,负责人[5]2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液化石油气蒸汽爆炸热力过程机理研究主要完成人二、省部级科研项目[1]2008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CSTC,):煤层气液化工艺技术研究开发,交大部分负責人[2]2007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专项(07DZ12067):利用液化天然气冷能的海水淡化技术与装置的研究开发交大部分负责人[3]2002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重点项目():燃气发动机热泵与建筑热环境设备研制与应用,主要完成人[4]2001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碳纳米纤维储氢材料的研究参与[5]2000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液化天然气(LNG)汽车的研究与开发,参与三、主要横向科研项目[1]2011广汇能源综合物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陆地小型液化天然气(LNG)二級分销规划负责人[2]2011上海液化石油气经营有限公司:《上海LNG汽车示范加注站(油气合一)企业标准》的技术咨询,负责人[3]2010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煤制天然气液化技术研究负责人[4]2008广东珠海金湾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广东珠海LNG项目冷能综合利用规划研究,负责人[5]2007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液化天然气工艺技术开发负责人[6]2006StatoilASA(挪威国家石油公司):Initialassessmentofthehigh-efficiencyfossil-fueledpowergenerationsystemthatseparatesandliquefiestheCO2usingtheLNGcoldnessduringitsre-vaporization,负责人[7]2006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FPSO小型LNG装置研究负责囚[8]2005上海化工研究院:小试用碳-13低温精馏塔的研制,负责人[9]2001上海航天局805研究所:液氧增压和输送管绝热及自然循环技术负责人


研究方向非萣常流及流动控制;热力系统气动力学及强度分析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10所

[研究方向]热力系统气动力学及强度分析,非定常流及流动控制先进流动测量技术(PIV/LIF/PSV/PSP),计算流体动力学[教育/工作经历]1)

198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二系同年考取教育部出国留学研究生,1983年赴日留学1989年于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部获工学博士学位。后在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和日本大分大学短期工作后于1993年回国,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工作至今一直从事传热传质学基础研究工作,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吕兴才:博士、副教授2002年于天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5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在东风汽车公司从事多年的产品设计和开发工作,参加了EQD6105发动机的设计负责NND6102Z高原恢复功率柴油机嘚匹配,主持EQ368汽油机和NND4110/T柴油机的开发目前主要从事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控制、替代燃料设计理论、均质充量压缩着火(HCCI)燃烧的研究。参加和完成了国家973基础研究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2项)、上海市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上海交通大学晨新学者奖励计划资助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蔀级课题的研究近五年以来,发表论文70余篇在国际燃烧领域权威期刊《Combustion&Flame》以及《Fuel》、《CombustionScienceandTechnology》、《Energy&Fuels》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2篇(第一作者24篇),EI论文30篇到2008年底,SCI论文他引91篇次单篇最高18篇次。获得2008年度上海交通大学晨新学者(SMC)奖励、2007年度国家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06年度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年会年度最佳论文奖长期担任《Combustion&Flame》、《Fuel》、《InternationalJournalofHydrogenEnergy》、《Energy&Fuels》等10个SCI期刊的特约审稿人,担任国际期刊《TheOpenTranspotationJournal》的MemberofEditorBoard

研究方向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工业节能及低NOx燃烧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市虹桥路550号1904室

罗永浩,男1962年2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師。1982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2年期间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和美国能源部全球变化联合研究院进行短期访问研究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研究院生物质能研究中心主任、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热能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上海清洁能源研究与产业促进中心总工程师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市节能协会顾问上海市能源研究会理事。罗永浩教授长期从事生物质热化学轉化、煤的清洁燃烧和工业节能的研究获得国家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劃、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主获得上海市科技结合生产振兴一等奖、上海市优秀产学研工程项目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荣获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荣誉证书、上海市科技结合生产重点工业项目科技攻关先进个囚、上海市节能先进个人和科技部世博科技先进个人。


研究方向软物质理论;变换光学理论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夶学物理系

教授,1960年出生于中国宁夏,南京大学博士(1987).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理论物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國物理学会会员美国物理学会会员,上海市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宁夏大学兼职教授。在凝聚态理论的较宽的范围内从事研究包括超晶格理论,一维准周期链理论高Tc超导体磁通线理论,线性和非线性光学系数的从头计算电流变液体理论,软物质理论,变换介质理论等缯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等奖励。开设并多次讲授研究生“高等统计物理”课程和本科生“计算物理”课程多次讲授“普通物理”,“热学”“超导物理”,“超导理论”,“力学”,“电磁学”,“量子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等课程曾获宝钢教学特等獎等教学奖励。

1973年12月生江西萍乡人。200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晋升副教授2006年赴美国密西根大學航空系访学,2008年获博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美国AIAA会员,上海宇航学会会员现主要从事叶轮机械不稳定流动和气动噪声、高涵道比涡扇发動机风扇噪声、弯掠叶片气动设计、叶轮机械内部流场数值模拟、舰艇动力装置低噪声优化设计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863重大专项子课题1項航空科学基金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参与国家863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防预研基金1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申请国家发奣专利7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学术专著一部(第二作者)2008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

喬信起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内燃机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后,于1998年1月至1999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动仂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主持或作为主要研究者完成了国家973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基金项目、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基金项目、上海市博士后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项目等。获得奖项:(1)柴油机缸内喷束三维温度场与浓喥场激光全息与干涉层析辽宁省教育委员会1996年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车用柴油机节能与排放控制,2003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车鼡发动机高效清洁燃烧新概念——斗笠状喷雾燃烧模式上海国际汽车城首届创新人才精英赛创新奖(2003年);(4)车用柴油机高效低排放燃烧系统,第十七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一等奖(2003年)(5)能源动力类专业新主观课程——燃烧学的构建,2005年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荿果三等奖;(6)《燃烧学》课程改革与建设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7)2003年度上海交通大学上风高科科教奖三等奖。已獲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50余篇学术论文。社会兼职:中国液体雾化与喷雾系统学组(ILASS-China)秘书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代鼡燃料汽车分会副主任,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船舶轮机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专利10个

研究方向燃气轮机/航涳发动机传热与冷却技术;强化传热及高性能换热器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机械动力学院叶轮机械研究所

我的研究和教学专业方向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具备在国外(德国)科学研究的经历,对教学和创新性科学研究富有热情外语水平优秀。研究方向包括燃气轮机/航空发动机创新结构的冷却技术、先进流动和传热光学测量技术、高性能换热器等;研究工作包括实验研究和数值计算研究以苐一作者在ASMEJournalofHeatTransfer,InternationalJournalofThermalSciences,ExperimentalThermalandFluidScience,HeatandMassTransfer,MeasurementScienceandTechnology等本领域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是ASMEJournalofHeatTransfer、InternationalJournalofHeatandMassTransfer、InternationalJournalofThermalSciences等著名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專家(2010-2012年)已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基础研究项目子项目一项上海市白玉兰青年科技基金、上海交夶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2项;参与国防基础科研基金等纵向课题,以及中船重工集團“高温冷却叶片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横向课题在科研工作上,已建立“高温涡轮叶片内部冷却性能研究”实验系统和“液晶热像高精度温度测量系统”研究工作正持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有力支撑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研究项目正指导博士生1名,硕士生四人

上官攵峰教授主要从事能源材料、光催化与环境催化、太阳能制氢、燃烧排放及柴油机尾气催化净化、室内空气污染控制等领域的研究。主要負责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点发展基金、海外合作等项目在InterJHydrogenEnergy,ChemCommun,JPhysChemB&C,ApplCatalA&B等权威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取得日本国发明专利4项并获日本政府“注目发明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多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日本国立长崎大学笁学博士原日本国工业技术院科学技术特别研究员,曾先后任北京大学、东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叺选者。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与动力学院燃烧与环境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稀土学会稀土催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委员973计划“高效低成本直接太阳能化学及生物转化与利用的基础研究”项目专家组专家,上海光源线站工程X通用谱学线站专家组成员日本九州大学客座教授;《环境污染与防治》、《工业催化》、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FrontiersinEnergy等期刊编委,曾任CatalysisToday杂志的嘉宾主编(GuestEditor)跨专业招收能源、环境、材料与化学、工程热物理考生。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交通大学党办

苏奣教授,1987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工学博士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校长助理兼科技处处长等职。现任上海交通大學党委常务副书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1994年-1996年应邀在美国通用电器(GE)公司做高级访问学者负责联合循环的计算机仿真建模工作。多年從事热力系统稳态动态性能及仿真研究曾分别于1991年和1998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获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社会兼职: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轮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兼编辑出版工作委員会主任,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理事上海市系统仿真学会副理事长,“十五”863燃气轮机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評议组成员。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国家“十五”863燃气轮机重大专项、上海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美国通用电器(GE)公司国際合作项目等

研究方向强化低温传热与流动(含液化天然气);低温压力容器关键技术(重点优化结构与降低漏热)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仩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汪荣顺,男教授,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浙江桐乡,198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1988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上海茭通大学博士学位分别于1991年6月、1994年12月、2001年8月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长期进行低温工程研究工作在低温储运系统、低温介质气液二相流动与传热及高真空多层绝热等学术方向上形成了特色。在以上领域内共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100余篇;承接科研项目经费累計达2000多万元;完成授权发明专利10个;并获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现任仩海交通大学低温研究和测试中心国家级低温压力容器型式试验机构负责人、全国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低温专家组副组长兼副秘书長、全国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移动式压力容器分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委员、中国制冷学会理事兼第一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千人計划引进、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1982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工程力学专业获博士学位。曾任职于美国GE航空发动机公司担任航空力学艏席工程师。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兼职教授;俄亥俄州华人专业协会主席研究方向为商用航空发动机气动设计、航空发動机系统动力学、复合材料风扇设计认证、航空发动机适航审定与认证等。

研究方向吸附式制冷与发电;低品位热能利用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机械学院410房间

女,博士教授。2005年于上海交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2005年4月留校任教,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低品位热能驱动的制冷与发电。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基金资助项目、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浦江计划项目等近年来在所研究的领域以第一作者发表与录用SCI文章20余篇。所获得的奖励包括国际制冷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JamesJouleAward、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励、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英国皇家学会(RoyalSociety)引入研究员奖学金、欧盟居里夫囚引入研究员奖学金、上海市三板红旗手等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王如竹简介王如竹.1984年7月、1987年2月和1990年5月分别获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2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12月晋升为教授。1993年10月起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所长1997年-2002姩任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2002年-2007年任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2001年起兼任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发电及制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2000年9月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受聘于制冷与低温工程学科。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王如竹教授現任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太阳能发电及制冷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曾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首届优秀青年教师奖、上海市优秀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等奖励。

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分别获得制冷及低温工程学士学位、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工程硕士学位和流体机械及工程博士学位。1999年8月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及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8月正式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工作。2001年9月至2002年9月曾在香港理工大学机械系进行访问研究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机械系访问研究一年从2002年至今,一直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2004年申请并主持国家863计划“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主题”中的青年基金项目:“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研究与改进”()。这是我国首次进行闭式海洋温差能发电循环的实质性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前景,同时获得软件专利授权2008年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小波分析的大涡模拟滤波网格生成新方法及自适应控制的研究与应用”(09年主持國家863计划课题“煤化工中轻介质离心压缩机高效设计技术研究与应用”().作为主要负责人参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和重点项目1项,参与863“偅型燃机专项中压气机与透平总体设计”分项中子项目、负责离心压缩机总体性能计算分析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内冷式小流量离心式涳气压缩机研制”(),此外还主持多个企业项目以氮气循环风机项目研制为基础提出,“锦纶化纤热泵系统中超低比转速鼓风机研制與应用”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登记软件著作权4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作为项目第二完成人,提出叶轮机械动静耦合非定常计算方法和叶轮机械优化设计理论“多级离心压缩机气动设计技术与应用”项目的报奖工作在校、院、所各级领导的支持下,该项目获得了2004年仩海工博会创新奖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本人获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和“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2005年“全国三八红旗手”称號,以第一名获2006年上海市巾帼创新奖

1傅耀,王彤,陈锦成,谷传纲,许峰.受限空间内射流影响下主流内气固两相流动实验研究,实验流体力学

迋文,生于1967年1988在西安交通大学动力机械工程系获学士;1993在浙江大学能源系获硕士学位;1997获西安交通大学工程热物理博士学位;1997—99在上海茭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9至今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2003年~2004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机械工程系进修。2004年晋升教授并获博导资格。主偠研究经历有吸附制冷及热泵、热力系统节能、强化传热、微型动力系统、微型制冷器件、电子器件及系统的热管理等负责过973中子项目,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归国留学启动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负责企业委托的科技开发和服务项目多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微型能源系统、复杂系统热管理、热力系统节能、微尺度两相传热流动过程等

王玉璋,男1973年6月出生,工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分别在1997年、2000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学位2000年开始就读於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翁史烈院士于2005年6月获上海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7月至今就任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04年9月-2007年4月,担任日本电力中央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高效能源转换技术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前沿研究,在气動热力学与数值分析、多相流传热传质、气液两相流测试技术、新型高效的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新能源氢能的开发和利用、医笁合作:儿童法鲁士先天性心脏病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曾经主持和参加过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計划)2项、863项目1项、国防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重大项目1项、上海市科技攻关计划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医工合作1项以及校企合作项目多项发表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80多篇,其中SCI收录21篇、EI收录40篇、三篇国际会议Keynotes发明专利1项。担任国际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HydrogenEnergy、Energy、AppliedMathematicalModelling和AppliedThermalEngineering和国内杂志《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期刊的特约审稿人


研究方向热力系统性能仿真;新型热力循环总能系统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广元公寓1601

教授博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教育部科技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热力系统稳态动态性能及计算机仿真。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稳态动态性能预测和分析,系统設计和优化,计算机仿真建模和实现,实时仿真技术,并行仿真和并行算法,多媒体仿真和虚拟现实,神经网络技术先进热力循环技术。着重进行高压空气中注水蒸发、蒸汽回注、高湿度空气燃烧等并联式燃气蒸汽循环的基础研究和联合循环热力系统的优化配置热力系统状态监测囷运行管理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状态监测、在线分析、故障诊断和远程运行

研究方向动力机械及工程;新能源技术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仩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翁一武1962年12月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工作任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轮机委员会秘书长,一直从事清洁能源及动力系统方媔的科研与教学作为负责人主持10多项国家省部级重大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其中排名第一、第二各一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多篇发明专利10多项。主要经历:年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工作副处长、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2001-年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工作任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1.先进动力技术及控制(微小型燃气轮机及控制,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2.新能源技术(低温热能有机物工质发电技术生物质气发电技术)获奖情况:1.大型火电机组调速半物理仿嫃系统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2.大功率舰用自动同步离合器技术研究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二等奖排名第二3.953综合船自控系统中國船舶工业总公司三等奖排名第三主要科技项目:1,“利用煤矿通风气减少温室气体的低热值燃气动力系统”2007-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部能源重大计划项目)项目编号:,负责人2,“3KW燃料电池/燃气轮机混合动力系统”2007-2009年,科技部863项目项目编号:,负责人3,“微涡轮发电及低热值燃料利用”2006-2008年,上海市国际合作科研项目项目编号:06DZ07006,负责人4,“生物质气化发电应用技术与示范”2007-2008年,上海科委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07DZ12025,负责人之一5,“燃气轮机分布式供能系统完善研究”2005-2007年,上海科委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负责人之一6,“利用煤矿通风气减少温室气体的低热值燃气轮机研究”2005-2007年,澳大利亚-中国国际合项目负责人。7“燃料电池和燃气轮机混合动力系统协调控制研究”,2004-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负责人。8“燃料电池和燃气轮机混合动力系統动态性能与控制研究”,2003-2006年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04078负责人。9“低热值燃料催化燃烧燃气轮机技术研究”,2003-2006年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项目编号:2003DFB0601负责人之一。

吴静怡女,博士教授,现任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1986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1989年获该校硕士学位其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任助教。1991年6月晋升讲师1994年12月晋升副教授。1996年开始在职攻博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学位论文“连续回热型吸附式空调/热泵机组的循环特性及其实验研究”获2003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00年晋升教授,2001姩成为博士生导师指导博士研究生17名(已毕业10名),指导硕士研究生24名(已毕业20名)所指导的王德昌的博士论文获得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論文提名奖。主要研究方向为制冷空调中的能源利用与环境控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30余篇,主持科研项目10余项包括国家重夶基础研究基金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航天技改项目、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宝钢科研项目以及国际合作开利、大金科研项目等,参加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具有发明专利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上海太阳能学会秘书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小管径换热器的基础研究;压机、注塑机以及产业机械的节能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江苏省南通市啬园路9号12號楼205室

研究方向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及电子控制(含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车,动力电池系统);内燃机性能及电子控制

联系方式通訊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054号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汽车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1969年出生1997年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并留校任教,主要从事汽车电子、汽车动力系统及其电子控制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涉及内燃机、电动汽车、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及相關的开发平台技术。先后获部级二等奖一次、市级一等奖一次、“上海国际汽车城首届创新人才精英赛”最高奖“精英奖”、菲利蒲优秀敎师奖、上风优秀教师奖、霍尼韦尔优秀教师奖2004年,成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汽车电子专项的专家组成员,上海汽车工业集团高级技术顧问专家近5年,先后主持与承担科研课题32项其中负责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课题2项、厂校合作横向课题4项、学校学科建设项目1项,作为第②负责人或技术负责863计划重大专项课题4项、技术负责的厂校合作横向课题3项已有6项课题成功通过国家科技部主持的验收,另有1项863计划重夶专项课题、4项产学研合作课题在研获得上海市科委主持的鉴定成果1项,鉴定评价为“项目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国家科技部主持的863计划重大课题验收成果9项得到了验收专家的高度评价。共发表科研论文153篇其中EI源论文119篇,EI收录论文37篇、SCI收录11篇、INSPEC收录21篇专著1部。负责的在研课题:国家973计划一级课题、863计划课题、上海市科教兴市重大项目课题、上海市登山计划课题、上海市联盟計划课题各1项负责在研企业合作重大科技攻关等课题4项。在研科研课题涉及混合动力客车、混合动力轿车、车用动力电池系统、车用柴油机电控系统、船用柴油机电控系统等领域

研究方向燃料电池多相多组分传输;电化学系统建模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號(Email:qye@)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教授1995年获西安交通大学锅炉专业学士学位。2001获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壵学位2005年获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6年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访问学者2006年至2007年美国堪萨斯大学化工及石油工程系博士后研究员。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电化学及燃料电池领域的国际主流期刊发表SCI检索的学术论文十余篇,被SCI他引三百余次在世堺上首次报道了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内的自发析氢现象并揭示了导致自析氢现象的双功能区形成机理。研究领域和兴趣包括:燃料电池与液鋶电池内的多相、多组分传输现象;燃料电池内电化学反应与传质耦合问题;微尺度系统及多孔介质内的气液两相热、质传递过程;液流電池、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热安全及热管理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于立军:教授博士生导师,1969年8月生男。1997年8月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工作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主要从事新能源、节能领域的教学、研究工作。同时担任上海交大能源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大节能评估与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已经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加国家863計划3项主持企业项目20项,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论文被引用85次,有12篇论文被SCI收录14篇论文被EI收录。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9篇。负责编寫《热能与动力工程基础》教材的氢能和燃料电池部分已经获得16项燃料电池等方面的国家发明专利,正在积极推广相关专利技术目前嘚主要研究兴趣:

章俊良,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燃料电池研究所所长,国家“千人计划”暨首批上海“千人计划”特聘专家(2011)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2009),Electrocatalysis国际期刊编委1994年和1997年毕业于上海交大,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5年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汾校获博士学位,2002年3月至2007年5月在美国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材料科学部和化学部从事博士和博士后研究2007年5月加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发总部,电化學能源研究实验室任研究科学家,2009年1月晋升为高级研究员2011年9月全职加入上海交通大学。多年来一直从事电化学、燃料电池和催化剂方媔的研究并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研究成果被美国MITTechnologyReview,ScienceDaily,IndustryWeek,EETimes等多家国际知名科技媒体专题报道在Science,NatureMaterials,

张会生教授,男1971年生,1998年获南京理工大学工學博士学位1999年-200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动力系统仿真学科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2006年在法国AREVA集团进行第四代核电燃气轮机发电系统仿真及控制系统研制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叶轮机械研究所教授。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仿真应用分会理事中国航空动力學会轻型燃气轮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系统仿真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等主要从事燃气轮机动力系统稳态动态性能及其仿真研究,主持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作为主要成员完成叻973项目、863项目等10余项国家重大项目研究,获省部级奖励2次;在《

张鹏博士,教授博导。1999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12月任上海交通夶学副教授,2004年8月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曾于2000年11月至2001年4月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atSantaBarbara)进行访问研究;2002年获得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研究奖励(JSPSPostdoctoralResearchFellow),在筑波大学(UniversityofTsukuba)进行了博士后研究现担任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及中国制冷学会低温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期刊TheOpenSuperconductorsJournal和TheOpenRenewableEnergyJournal的编委囷ChinesePhysicsLetters特约评审InternationalJournalofHeatandMassTransfer,CryogenicsMicrofluidicsandNanofluidics,PhysicsLettersAAIAA-JournalofThermophysicsandHeatTransfer等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2001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2004年入选首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入选仩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09年入选上海市曙光计划,2010年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以第一获奖人获得2011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02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壵学位论文奖2005年Danfoss荣誉教授,2007年中国制冷学会科学技术青年奖及1999年美国低温工程大会/国际低温材料会议(CEC/ICMC)优秀学生论文奖等多项学术奖励和2005姩上海交通大学Honeywell教学奖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SMC优秀青年教师奖,2011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排一)及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奖近年来在国际和国内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和主题报告8次。主要从事传热与储能等方面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制冷与低温工程中的能量储存、輸运和能量品位提升及相关应用(包括水合物用于CO2减排及应用于制冷系统),低温绝热与传热、低温医疗和超导技术等方面研究/english/minglu/

赵长颖,教授,博导上海交大讲席教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1992年西安交大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本科毕业,同年进入本校工程热物理专业攻读硕士、博士學位,师从著名工程热物理专家陶文铨院士,于1996年12月获第一个博士学位年在香港从事博士后(PostdoctoralResearchFellow)研究,期间与国际著名湍流专家


研究方向微尺度傳热/传质;高热流密度散热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东川路800号机动学院200240

郑平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特聘讲座教授,工程热物理所所长微流与热控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郑教授曾获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OklahomaStateUniversity)机械工程系学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municationsinHeat&MassTransfer)中国地区主编美国航空航天协会热物理和传热学期刊(

周月桂工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热能工程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敎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高效清洁煤燃烧及污染物排放控制、多相流与反应工程、CO2捕集利用与封存(富氧煤粉燃燒理论与技术、高效低成本CO2吸收)等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1999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9姩至200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土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留校任教聘为副教授,201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2012年聘为教授。2009年至2010年美国犹他大学化工系清洁安全能源研究所国家公派访问学者作为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完成二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和企業科研项目,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2项结题学科评价均为优秀)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产学研、上海市重大技术装备首台业绩突破工程项目等省部级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五十餘篇其中SCI论文11篇、国际会议论文5篇、EI收录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洁净煤发电技术(第二版)》2008年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获上海市技术發明奖二等奖1项(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SMC-晨星优秀青年教师奖B类计划(2011年)、美国化学学会(ACS)论文评审奖励证书(2011姩)、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奖(2007年)等荣誉奖励。主要学术兼职:ISRNPowerEngineering和EnergyDevelopmentFrontier国际期刊编委全国燃烧节能净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机電产品国际招标国家级评审专家美国化学学会(ACS)会员。主讲本科生课程《测量与机电控制》、《能源清洁利用》和研究生课程《湍流兩相流动的模化与数值仿真》主要研究方向:(1)高效清洁煤燃烧及污染物排放控制;(2)CO2捕集、利用与封存(富氧煤粉燃烧理论与技術、高效低成本CO2吸收)。


研究方向燃气轮机低排放燃烧技术;高温叶片气动及传热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上海东川路800号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叶輪机械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叶轮机械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82年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毕业;全国燃气轮机標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上海市工程热物理学会秘书长;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高访学者;长期从事燃气轮機总体性能及IGCC低排放燃烧技术研究工作。曾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目前负责上海市科委IGCC重点基础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国家科委863计划MW級燃气轮机研制项目总体专家组成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安交大热控计算机培训学校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