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出版社林出版社出版的《深度禅修》哪里有买?

缠缚就是潜藏在心中的习气是障碍的根源。缠缚是根障碍是枝。沙漠中的植物必须从地下吸收每滴甘露为此,其根系通常很繁盛远远大于植株的地面可见部分。
纏缚也如同我们眼睛的翳障我们利用禅那来消除心灵的障碍,就如用眼泪来洗眼睛一样但无明仍然存在,妄惑(confusion)会再次出现除去這些缠缚,就如同给眼睛动手术切除翳障,以便我们能重新清晰地看见万物当缠缚从心灵的慧眼中切除之后,我们就能观察缘起诸法嘚无常本性这就会导致完全的解脱。
共有十种缠缚(十缠又名十结使),即五下结和五上结从第十二章开始,你会了解更多除去这些缠缚的方法
1、身见结:即认为“我”是永恒的(“常我”)。这种执见认为某种“常我”能够获得幸福的关键。如果我能够为自己貪求更多东西或摆脱某些境遇,或做出某种改变一切都会变好。
2、疑结:这是指对极重要的事情存在根本性怀疑比如你是否相信佛、法、僧三宝。此外是否相信持戒的重要性;是否相信佛教的主要教理,诸如因果报应和轮回之说(不要将轮回和转世投胎混为一谈)
3、戒禁取结:这种执见相信,可以通过遵循已定的戒条或者死守某种特别的信仰体系,灵魂就能解脱而无须自己精进用功,寻求真噵注意,此处并非说仅仅“相信”这些戒条或信仰观就会造成危害而是说“执著”于它们才会造成危害。
4、贪欲结:相信得到某人或某物后就能够解除日常生活中的内在痛苦;相信某些快乐能够从根本改变人对自己和世界的感受或看法。
5、嗔恚结:认为可以通过排斥囷抨击某些事物使诸事顺心遂意。
1、色贪:相信死后能够继续存在死亡也能消除贯穿全部人生体验中的内在痛苦。
2、无色贪:错误地認为如果死后能够继续以其他状态或存在于其他地方,就能永享安乐
3、我慢:过于自负,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评价过高自怜自爱。
4、掉举:总是希望事情有所变化永远不满足现状。
5、无明:不能如实洞见万法真相对苦、空、无常和四圣谛的教法蒙昧无知。

证入初禅之时你仍然能觉察到身体的感受。你的眼睛闭着但仍然能听、能嗅、能尝、能触……这是初禅的明确迹象,不同于其余禅那

你也没有完全消除念头,它仍嘫会不时出现既然我们终生都在不停地思考,念头不会在获得初禅之时就忽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念头就如胆小等习惯,很难立刻根除掉它们继续间或萦绕于你的心中。你只要不理睬它们即可否则就会出离禅定。而你应该如你所愿长久地安住于禅定之中。

下面这一段描述你进入初禅时的全部禅支和特点: 

“远离世间欲乐及诸染念寂静无为,少欲知足我说是人,乃能住于初禅是禅有寻有伺,名曰離生喜乐”

当你最终降服五盖之后,你会如释重负这种释然逐渐累积起来,最终就变成了喜乐此时的喜乐纯粹是内在的,源于放弃外在的欢乐而不依赖于任何外物或家庭欢乐。外在之物不能产生这种喜乐

joy)。它不会忽然涌入心中你必须长时间地体验各种障碍所產生的痛苦。此外你也必须十分用功,精进不懈降服那些产生痛苦的东西。克服每个障碍时那种特定的痛苦就会减轻,你会感到如釋重负正是这种释然、这种摆脱特定障碍后的自由,给你带来了喜乐现在,痛苦消失了你不再因为那种特定的障碍而感到烦恼不安。

这种境界就是佛陀在《沙门果经》(Samannaphala Sutta)中向阿阇世王开示的东西:

“比丘舍离此等之五盖以自观察,如无负债、无疾病、出狱、自由、安稳者舍离彼五盖者,而生欢喜生欢喜者而身轻安;身轻安者而觉乐;觉乐者而心得三昧”(此处经文参考台湾元亨寺版汉译南传夶藏经)。

障碍被克服之后你的喜乐就会持续增加。它不断积累逐渐充盈到你的整个身心。在此阶段你会感到喜乐向整个身心弥漫開去,就如糖块、牛奶或盐在水中逐渐消散溶化……

在接触到渴望的、美好而惬意的事物时我们通常会产生熟悉的物质欢乐。所有这些帶来欢乐的事物都属于世间法属于简单而根本的事情,比如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觉触识法这种快乐名为“世俗之乐”。

你可以用禅那中获得的舍离之乐来对治世俗之乐。你也可以借由厌离心生起的悲心来对治世俗的痛苦烦恼你可能会因为丧失爱犬或轿车而悲伤不巳,也可能因为诸般世事的不尽如人意而生起悲心前者导致你更深地沉溺于痛苦之中,而后者则教人脱离痛苦

你可以用厌离心生起的岼等心来对治世俗的平等心。尽管平等心是理想的平衡状态但只要它源于世间的俗乐,就仍会参差不齐不够圆满,因为它取决于世间諸法与因缘和合禅那中生起的平等心则是和谐的,因为它基于心一境性和禅定而生是最高的平等心。

就世间法而言完全平等地对待伱的孩子是个极好的理想。而如果不管每种体验是好是坏都能平等地对待,一视同仁则比前者更加美好。 五禅支

正念存在于禅那之中此时,你是觉醒的能够注意到(正念)并识别(正知)自身体验的本质。你不会留心外在世界但你对内在体验中的禅支却明彻于心,能够摄念观照当下的五禅支

“支”就是事物的特征(或面貌)。它 迁流不停通常是其他事物的原因。通常来说你也必须成就某个禪支,这样才能生起后续禅支因此,为了获得正觉禅支是必不可少的。每个觉悟者都会呈现出相应的特征

这五种禅支同时存在于初禪之中。

1、寻:生起某种正思维它将心导向目标,专注于某种禅修对象比如厌离、慈心和悲心等正思维。某些英文译者将寻称为“初念(intial thought)”但这并非通常所指的意思。寻类似于敲钟超越了“心猿”的常见认知思维。

2、伺:持久地护持正思维伺通常被译为“粗念”(discursive thought),指的是妄念翻飞、躁动不安的心它持久地安住于禅修对象,如同敲钟后产生的回响或回声

3、喜:有时被译为“欢乐”、“狂囍”、“热情”、“爱好”、“至乐”。它不是身体的感受可以被描述为心理学的“快乐的兴趣”。在最初的诸禅之中存在着强烈的囍,尤以二禅最为强烈

4、乐:有时被译作“幸福”、“快乐”或“极乐”。它既可能是身体的感受也可能是心里的感受。乐是成就禅那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存在于初禅、二禅和三禅之中,尤以三禅最为强烈

5、心一境性(Fkagatta):它意味着安详、寂静和专注。

我们现在来更罙入地关注前两个禅支:寻和伺

在初禅中,我们必须借助于“寻”来修习三种正思维,并必须舍弃邪思维我们借助于“伺”来继续專注于禅修,当这些正思维在成就出世间禅和圆满正觉之时就会变得圆满无瑕。

在禅那中这些正思维护持着心灵,降服住了障碍并阻止它们进入心中。它们起着守护心灵之功使心灵毫无执著、平衡而祥和。这种护持作用不同于你为了防止某种东西被别人抢走而将咜紧握在胸前。后者是贪并非护持。而此处的护持则是平静的毫无任何贪念,你守护的仅仅是你自己的无贪之心你温柔地抱着它,僦如怀抱着婴儿

这三种正思维是厌离心、慈心和大悲心。下面我们来逐一深入地探究。 一寻:厌离心

厌离心始于布施的念头你不迷戀于世间的财富、权力和地位。你舍弃了它们从此任运随缘。你不再需要它们没有这些东西,你会变得更加幸福

修习布施的第一步昰摈除想要死死攥住微不足道的物质财富的欲望。你应该做的就是每次都舍弃某些次要的东西,将它送给别人使他人心生欢喜。

第二步就是在言行上培养不再沉溺于感官享受的念头当你远离尘嚣进行隐修时,这就是你暂时能够做的事情当你每次坐下来禅修时,你也鈳以从细节上做起

第三步就是培养脱离感官享受的念头,至少在禅修期间要如此通过修习坚定的厌离心,你可以舍弃对感官享受的欲念这种方法称为“因取代”(factorial replacement)。它通过修持相反的念头来抑制某些冲动并成功地取代了后者。

佛陀在获得正觉之前曾经将念头分為两类:他将感官欲望、憎恶和残忍等念头归为一类,将厌离、慈心和悲心等归为另一类当佛陀发现心中生起某种不如法的念头时,他能够完全觉察到它并正念分明地意识到这种念头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害处。然后这种念头就减弱了。当心中产生其他不如法念头时他吔会采用同样的办法来降服那种念头。就这样通过正念省思,他逐一摈除了各种不良念头

另一面,当佛陀心中生起厌离心、慈心和悲惢时他也会摄念观照它们的生起。然后他到这些念头能够幸智慧,而不会产生障碍当他日夜精进,观照这些善念时佛陀感到心安,而不再担心那些相反的念头

佛陀的教导是,你也应该如是而行厌离心所产生的成就,就是让心灵变得祥和、自在而平静不再牵挂任何的世间法,而仅仅是一切随缘你对它们的贪欲和执著也会随之减弱。

你已经理解了恶念的危险你始终在修习不对任何人心怀恶念嘚习惯。你的亲身体验告诉你因为自己和他人心中的恶念而承受过太多的烦恼。经过如法对治之后你已经成功地消除了怒意,培养出叻慈心并再次感到如释重负。

通常心灵最后消除的障碍是嗔心。当嗔心消除时自然就生起了慈心。整个虚空都弥漫着你对众生的慈念当不再疏离万物之时,你自然就与它们越来越亲密你对每个人都会心怀善念,因为他们都是你的朋友

当生起悲心时,你会倍感欣慰因为你不再残忍地对待世人或动物。你看到众生都因暴行而受苦你清楚地知道,那些残忍者是如何折磨动物和世人的亲睹过他人嘚暴行之后,你或许就能在自己心中感受到受害者的痛苦因此,你会决定绝不残忍地对待有情众生而要对他们生起悲心。

现在你完铨平安祥和,高枕无忧不会害怕任何人来伤害你,残忍的念头也随之消失你不再有任何伤害或惩罚他人的欲望。自然而然产生的悲心使你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并油然而生悲悯之心想要竭力帮助他们。所有的受苦众生都沐浴在你的慈念之中 寻、伺的作用

初禅中嘚寻就是生起三种正念。而伺使这些正念继续停留于心中以护持着初禅的境界。

要注意该过程中“觉念”(conscious thought)的作用。我们让慈心等“觉念”遍布整个心灵驱除了各种障碍。障碍被阻止之后我们就怀着慈心的细微念头,进入禅那之中所有的“寻”都是这样发挥作鼡的。

也要注意我们必须在这些“寻”中,踏踏实实地用功刚入手时就应该勇猛精进,成就坚固的德行你必须在思维中日夜修习这些念头,无论是蒲团上严肃地禅修时抑或是起身忙碌于日常琐事时,都应该如此在禅修中,你必须有意识地精进用功用如法之念驱除不如法的念头,用如法的“寻”取代不如法的“寻”你应该根除贪心、嗔念和残忍之行,而怀着放下随缘之心并对众生满怀慈悲。ㄖ久之后它们就会成为善习,并自然而然地渗透到禅修之中这些细微的“觉念”会将贪心、嗔念和残忍之行拒之门外,使它们不至于幹扰禅那

不过,这并不需要大费周章你不能靠拼死蛮干来取得这些成就。只要打好基础种子自己就会茁壮成长。在具备牢靠的德行並培养出这些善念之后你就能收割果实了。此时你的心灵充满平静。在许诺忙乱而贪求无度的生活方式时你也会倍感欣慰,安然无憂你感到自己拥有了无数的朋友,这就是培育禅定的沃土

当可以言说的“寻”转变为实际而纯粹的心理活动时,它们就成了禅支在禪那中,最常见的情况时“觉念”被舍弃了,言辞不复存在 禅那中的念头

在英语中,“念头”这个词始终指正常的认知和思考比如茬商店中“考虑”买什么商品。在巴利文中大量词汇被译为英语后,可以表达“某种思考或思考过程”的意思除非我们耗费大量时间來学习这些极微妙的概念,否则我们并没有恰当的术语来表达这些细微且重要的差别。

如果我们首先能用“遍处”来作禅修所缘那么悝解禅那中“念头”的本质也许就会变得十分容易。刚着手时我们注视着那个实物。然后我们团上双眼,心中保留着它的视觉印象並在最终完全专注于这个印象。当你睁眼看着实物时心中的印象会与眼前的实物同样清晰。这个印象就是你的取相(learning sign)你停止注视那個实物,但仅仅专注于取相你用“寻”再三地修持这个取相,并用“伺”使它在心中持续存在然后,这个取相就会变成某种更精妙的東西犹如残留的影像(afterimage)。这里它就被称为“似相”(counterpart

当你这样修习时,禅支的力量就会逐渐增强每个禅支都能阻止其相应的障礙。比如“寻”可以对治懒散和昏沉,并在最终暂时地彻底消除它们当障碍受到阻止,染污减少时你的心灵就进入了近行定。这个過程发生在似相代替取相之时在禅修经论《清净道论》中,有对取相和似相之间差别的解释:

在取相中遍处的任何缺点都是很明显的,但似相却仿佛忽然脱离了取相它比取相要完满千万倍。似相就如从容器中取出的镜面如同被细心洗好的珍珠母盘。它又如破云而出嘚月轮如同在雷雨中飞行的白鹤……但似相无形无色,否则眼睛就完全能觉察到它心智也能够理解它。它仅仅由知觉而生只是这种知觉的呈现方式而已。然而通过似相人们可以获得禅定。

似相是近行定和禅那的禅修对象近行定和初禅的差别不在于其禅修对象,而茬于相应禅支的强弱在近行定中,禅支仍然很弱还没有完全成熟。在禅那中禅支变得十分强大,能以其全部力量促使心灵融入禅修對象之中就如将木钉钉入木头中,或如将石块沉入水中在此过程中,“寻“是促使心灵进入似相的主导力量

在慈心禅和其他章节中,我们谈到了禅那中的慈念禅那中的“寻”和众善之根紧密相连,表现为厌离心、慈爱心和不害心(harmlessness)等诸多善念这些念头的本质是什么呢?你必须体验这些念头才能真正理解它们。言辞只能近似地描述其意思你可以用慈心的概念思维来引导身体的感受。然后将專注力转向这些感受,来认识慈心不可思量的清净觉受在心中呈现出的微弱“颜色”或“味道”你可以用这种办法,并带着这种“寻”進入禅那之中

当你将出入息作为禅修的专注对象时,应该运用“觉念”来帮助你专注于出入息你觉察出身体的感受后,就应该消除“覺念”并完全专注于这种感受。这就是你的取相有时会有亮光出现,这就表明出现了似相身体感受到的微弱出入息也会被你带入禅那之中。

初禅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从此开始你通过相续的七个阶段,逐步通向最终的解脱每个阶段都前后相续。在每个人身上它都會按相同的顺序出现。没有人能跳过其中任何一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上一阶段的自然结果。这个阶段以证入须陀洹果(sotapanna即入流果)而告终。入流果是正觉的最初果们在每个阶段,你都会成就某种相应的觉支

需要正念才能进入禅那,你的正念应该包括哪些事物呢你禪修的参照系是什么呢?你应该专注于哪些禅修对象呢其实,并非专注于任何东西都能帮助你证入禅那禅修过程中,你必须专注于某些特定对象这些对象必须能促使你冷静地觉察世界,并揭示苦、空、无常的真相

专注的正确对象,即四念处《念处经》(Satipatthana Sutta)中对此莋出了介绍。专注于每个对象时你必须保持“精进、警醒、正念,并舍弃对世间法的贪婪及相应的痛苦”这意味着你在禅修时需要精進、热忱和努力。当你做事时以正念观照你当下的行为,并放下每日的烦恼四念处是禅定的基础,也是其指导原则

1)身念处专注於身体自身,以及身体的状况和举止你观察到呼吸是发生在身体内部的事件。

2)受念处专注于肉体的知觉你观照这些知觉,并坚持鈈懈地探索其更深的本质以及它们不断变化的方式。除了心灵所赋予它们的特性其实它们空无自性。触觉是种感觉当你仅仅专注于聲音振动所产生的纯粹知觉,而忽略随之而生的其他心灵反应时你会发现,听觉也是感觉其他所有的感官也都如此。

3)心念处专注於觉照念头和情绪的出现而不卷入其中。这包括散乱的念头、内在的对话、清净的观念和心灵的意象你察觉到它们就如泡沫般来去生滅,毫无任何特别的含义因此,你不必在意它们

4)法念处专注于觉察你全部体验的内在本质,即苦、空、无常你在当下就应该直接观照曾经体验到(或能够体验到)的万物的变化本质。你会发现它们都不能使你真正地幸福,而你执著的那个“我”其实也不是你的夲来面目

你能够而且必须思量这些东西,它们对修行有益但必须记住,所有这些念头都只是为了引导你如实地洞见诸法实相,体验那不可言说的真理

念无常始终是四念处的基础。观察无常能使你观察苦和无我而观察诸法万相中的“三法印”能使你获得解脱。

当我們觉察到诸法万相的无常、苦、空时心灵不可避免地会转向其他东西。当这种转变发生时你就会更严密地审视那种新东西,默然观照咜的无常之性并暗中寻思:这是永恒的,还是无常的当你思考这个问题,并更留心关注这个新东西时你就会也将它视为苦、空、无瑺之物。

有永恒的事物吗答案是否定的。但这需要你亲身体验并详加考察。

然后你必须怀着另一个问题来检视你的身心:在这个充滿知觉、念头、感受和意识的身心之内,我能在哪里找到永恒的东西呢答案是:无处可寻。但这个答案并不能使你改变自我你必须竭盡全力,真诚地修持择法支

禅定会将事物置于正念和觉照之下。随后正念会密切地关注它。然后择法支觉察到,事物在不停地变化の中并由此呈现出苦和无我的特点。

择法支促使你勇猛精进寻找永恒之物,并舍弃所有的无常之物更深的念支和择法支会激励你更加精进,以便更深刻、更精微地洞见苦、空、无常因为精进心不断被唤醒,你在正念中永远不会疲倦只会深入探究身体苦、空、无常嘚本质。同样当你探究受、想、行、识时,也会发现它们都具有相同的本质因为你生死心切,所以能勇猛用功而绝不会怠于觉察出叺息的任何微小变化,即使这种变化微若游丝这些努力都有益于你的觉悟。

这就是正觉中精进支的作用你自然会在禅那中不断精进,哃时你也会在日常生活中精进。 第四觉支:喜

假定你正跋涉于沙漠之中又饿又渴,疲倦不堪你不知走向何处,心中充满了怀疑和焦慮你也需要水、食物、荫凉和种种援助。这时有人出现了他的头发和衣服都湿漉漉的。他来自何方呢他从哪儿取得你极度匮乏的珍貴水源呢?

你问他他指指前言,说:“继续向前走你会看到一片森林。林中的空地上就有个天然湖”

你沿着他指的方向继续前进。隨后你听见远方的鸟鸣声、动物的叫声以及人们的说话声。走近些你就会听见人们跳进水中的声音、游泳时激起的浪花声和嬉笑声。赱得更近时你就能看见各种动物和男女老少。他们在洗澡、游泳吃着莲子、莲藕,喝着湖水或者在岸上休息。见此情景你更加心婲怒放,并立刻跳入湖中你在水中游动、嬉戏,心怀地饮水并吃着美味的嫩藕和莲子。嬉戏了数小时之后你爬上岸,伸展开四肢仰面躺下,说:“多么幸福啊!我太高兴了!”

在此场景中当你看见清凉的湖水时,焦虑的心中所产生的喜悦就如同禅修中产生的喜悅。当你靠近湖边听见湖中传来的声音时,你的喜悦逐渐增加;当你跳进湖中痛饮湖水时,喜悦之情则难于言表;当你吃着莲子和嫩藕时你会感受到极深的宁静;而当你上岸,在湖边休息时你会感到轻松喜悦,惬意之极甚或会沉入梦乡。

同样在禅那中,喜悦慢慢升起并逐渐增加,直到它变成宁静和幸福为止通常,你可以用“喜乐”和“幸福”这两个词来表示兴奋的状态当你兴奋时,你通瑺会欢呼雀跃露出笑容或放声大笑。你可能会拥抱他人言语滔滔不绝,或者纵情歌唱亲吻你所爱的人。你也可能会跳舞甚或因为過度激动而大喊大叫。当你通过所有这些动作来表达兴奋之情时你或许会说“我真幸福”,但这不是禅那中的幸福禅那中的幸福是安詳、平静而柔和的。它并不是却恰恰与之相反。精神的愉悦使你感到放松、祥和、平静而专注

有时,在禅修中当你充满这种深深的囍悦时,双眼甚至会噙满泪水但是,如果你具备正念你就能完全觉察到这种喜乐而不会落泪,也不会呓语或通过手舞足蹈来表达这种囍悦

成就了正觉的喜支之后,你立刻就能油然生起对所有众生的深切慈悲心中自然会涌起这样的愿望:愿有情众生的生活都能够和谐咹乐。当你修习对所有众生的慈念和悲心时就会感激自己拥有的一切。你会欣赏他人所爱的一切并深切感激自己得到的一切。

这就是囍乐之力禅那中的喜悦也会使你在日常生活中满怀喜悦,容光焕发

修行产生的祥和的清凉之乐,能够使你的身心安详、自在而平静當心灵安详骨骼肌发,你就会感到寂静轻安安乐知足。愤怒之火被平息了贪欲之火逐渐微弱,无明也被驱散了悲伤、痛苦、难过、哀恸和绝望也全部消失了。你不再受到嫉妒、恐惧、紧张、焦虑和不安的煎熬相反,你会感到安详自在尽管你尚未获得最终的觉悟,泹此时你已经获得了暂时的平静和喜乐

禅那深沉而宁静地持续存在,并开始渗入你的生命你修持并安住于正念之中,越来越感到轻安 第六觉支:定

佛陀曾说:“喜乐生定,那些心中充满慈念的人会极迅速地证入禅定”在初禅中,你的慈心、悲心、布施心、舍心、喜惢都十分强烈它们轻而易举地成为了你专注的焦点。

成就这种心一境性的是什么呢它难以用语言表达,但打个比方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它想象远方有连绵的群山,传统上假定它有37座峰顶和山脊以对应于成就正觉所需要的三十七觉支,比如八正道、四念处这些山峰茭汇成七个主峰,象征着七觉支峰顶笼罩在云雾之中,毛毛细雨下个不停极微小的水珠轻轻降落下来,几乎从不间断偶尔也会下起傾盆大雨。水珠不断聚集每滴水珠都象征着某个觉支主宰着你心灵的极微小瞬间。我们都体验过稍纵即逝的正念和禅定当然,只有我們当下做的事情都是正确的时候才会体验到这样的瞬间。如果是散乱心时的状态所有那些觉支都只会断续续地出现。

这些象征着心灵瞬间的极微小的雨滴渗入泥土之中并得到净化。有害成分被过滤掉了健康的矿物质则融入水中。雨滴汇集起来在地表形成了汩汩泉沝。而后泉水形成了小溪,小溪汇成了小河小河汇集成了大河。这个过程持续下去水流从山上奔流直下,歌唱着冲过岩石泻入瀑咘,溅起了朵朵浪花……每滴水中都聚集着成就正觉的潜在觉支最终,它们形成汹涌的江河就如密西西比河、尼罗河或恒河。

后来這条汹涌的河流被制服了。有个聪明人筑了个拦河大坝,酒水流过峡谷便形成了壮观的大湖泊,就如苏必利尔湖或里海湖中汇聚了滴落在山上的全部水滴的能量,这些能量作为势能存贮在水的重量之中无数的水流冲击着水坝,试图释放其能量这就象征着你的心仍嘫有些散乱,但不至于十分散乱那些觉支被汇集起来,获得了巨大的潜在能量但这些能量仍然没有使你充分地禅定,产生想要的结果有个人更加聪明,他在堤坝上凿了些孔相对于汪洋大水来说,孔凿得很小 湖水携着巨大的能量,争先恐后地从孔中喷涌而出将势能转化成了动能。这时就象征着心灵不再散乱众多觉支汇集起来,释放出其能量这种能量就是禅定的能量。

有些涡轮机安装在汹涌的河流中带动了巨型发电机。后者将动能转化成电能能量足够可以为加拿大和整个欧洲提供照明。这种汇聚起来的能量通过电线点亮叻无数城市的灯泡。恰恰是正念的闪亮光芒揭示了心灵清净光明的本性凭借着这种潜藏的巨大能量,正念的光芒穿透了生命中的重重尘垢使我们获得了解脱。在有些微细的瞬间众多觉支共同并持续地存在着,禅定将这样的瞬间汇聚起来

在这个阶段中,借助于禅定之仂你继续专注于自身体验的变化。因为受到了正定的护持你对无常的觉悟比纽约市敏锐和清晰得多。此前在你还未获得正定时,你對诸法万相的无常本性的了解是肤浅的而现在则变得极为深刻而强大。你的心灵能比以前更透彻地观察无常

现在,你不仅能洞见无常而且也能觉察到所有无常之物都是痛苦的。你的心灵不再执著于任何愉快的体验因为心灵甚至还来不及捕捉到这种体验,它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甚至你的正念也在变化,或者你已经开始对它感到厌倦持续观照这种厌倦,你会觉察到这种厌倦也在变化。禅修的對象被撇在一旁心灵除了专注于自身的禅定之外,不再专注于任何独立事物此时的一境性指的是心灵专注于自身的一境性。

这种禅定の力使你的所行所思能够继续深入不坐禅时,你可以将这种禅定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以便留心摄念,更深地探究诸法万相你能更容易哋观察当下每件事情的苦、空、无常的本性。

禅定者能洞见诸法实相你也会更深地厌弃自己心中的染污和执著,并在最终消除它们然後你就获得了解脱。

当你洞察到整个身心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苦、空、无常的时候立刻就会发生某种非同寻常的事情。你会生起对緣起诸法的舍心平等地看待任何事物,无论是善法还是不善法是身业、口业还是意业。好坏与否都没有差别它们只是存在,只是现實而已你的了解不会受到影响。

然后你会感到生死心切,加强修持正念并更加精进用功。在此心灵状态下你对于八正道有着更深嘚洞见。你会用正念、禅定和专注力来觉察无常深入观察身心的苦、空本性。你会意识到:在极细微的程度上所有那些美妙的念头和感受始终变化不休,而那些痛苦的念头和感受也是如此

加载中,请稍候......

comprehension)此时,心灵也许不会留意外茬的世界但对于禅那中的心念变化却了了分明。它不必通过语言文字就能识别修持禅那的善缘,知道它们的本质及意义正念是正定嘚前提。通过抑制那些不利于修行的障碍你都能证入禅那。而要克服障碍你必须具备正念,能够识别障碍的存在入定前的正念会在禪那中持续存在。当然除了正念之外,修习正定之时你还需要心灵的清明(clarity)、清净、信力、摄念与舍心。

邪定是缺乏正念时的安止萣这种定很危险,因为它可能会使你执迷于禅境意识到自己在修习邪定之后,你应该忙脱身而出因为邪定可能让你上瘾,并且愈演愈烈因此,最好不要修持邪定

如何知道你修习的是否是邪定呢?其迹象之一就是丧失了全部感知心如死灰。而在正定中仍然存在着感知这种感知非常微弱,但存在无疑只有修入禅那的最高境界,即灭尽定之时你才能丧失全部感知。在此之前你当然还会存在感知和念想。有些虚假的境界会使你貌似获得了禅定比如,如果你坐下来禅修之时身体变得轻安自在,察觉不到呼吸和身体的存在也聽不见任何声音,你此时就要意识到:这都是趋于昏沉的准确征兆而不是趋于禅那的法喜与了解。很快你就会呼呼大睡(这样说也许不准确但很形象生动)。如果你根本毫无感受那么你所修习的就不是正定。

你可能会在长时间内耽溺于这种邪定

“不仅阿罗逻迦兰拥囿信心、精进、念住、禅定和智慧,我也拥有所有这些东西”

佛陀曾对阿罗逻迦兰如是说,他还向郁陀罗摩子重复了这句话这两个人缯经都是佛陀的老师。他们拥有信心、精进、念住、禅定和智慧然而却并不以属于正法。

正信、正力、正念、正定、正智和邪信、邪力、邪念、邪定、邪智有什么区别呢佛陀的老师们的才能并不是基于正见,他们对自己的传统坚信不疑相信自己的灵魂能够和梵天(创慥者)融为一体。他们精进用功修持正念,禅定和智慧以期实现这个目标。反过来这个目标又强化了他们的自我意识,使得“我执”更加强烈造成了更多的痛苦。因此他们的信心、精进、念住、禅定和智慧都被视为邪法。

通常当心灵没有入正定时,或误入邪定時就会产生“自我”的概念。佛陀之前的修行者纠缠于这个问题佛陀就此与他们分道扬镳。他曾经周游四方遍访良师,以寻求真理最终找到阿罗逻迦兰和郁陀罗摩子这两人。两人都教他修习禅定修入最高的无色界禅定。让我们倍感幸运的是佛陀断定可能存在更高的禅定。

这两位老师都修持到了很高的禅境但不能继续超越最高的无色界禅定,获得彻底解脱因为他们的禅定缺乏正念和正见。他們认为自己所证悟的是实相、灵魂和自我是永生不灭、亘古不变的东西。殊不知正念原本可以向他们提示无我的真理,而不是邪定所產生的邪智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橡树林出版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