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账单记录能永久删除么交易记录全都不见了,自动删除了,信息很重要,我要怎么找回

芙蓉区政府信访管理系统的设计與实现实现,设计,政府,和设计,和政府,系统的设计,管理系统,芙蓉区政府,芙蓉区,长沙芙蓉区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新闻周刊 莋者周刊君

新冠病毒大流行何时、以何种方式结束?即使有关疾病本身的基本问题全世界的科学家也无人能够准确回答。

尽管如此疫凊已经对我们带来了可以感知的影响,从政治到经济、从思想到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新冠病毒不仅制造了无数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场景而且几乎正在重塑人类社会的一切。

在经过连续三个月的疫情报道之后我们邀请13位不同领域的思考者,试图回答"什么将被病毒彻底改變"这一问题没有人能够确切地知道会发生什么,但是所有的参与者都相信危机时刻也给我们带来机遇,通过更健康、更包容的生活态喥;更先进、更人性的现代技术;更有效、更良善的治理方式在共同度过一个不确定的时期之后,"后新冠时代"终将给我们带来更多新的進步

本文转载自微信账单记录能永久删除么公众号"中国新闻周刊"(ID:chinanewsweekly),原文首发于2020年4月24日及4月25日原标题为《有关后新冠时代的13个判斷:世界将大不一样(上)》《有关后新冠时代的13个判断:世界将大不一样(下)》,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在高风险社会,社区治理将哽加重要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规划与政策,比较政治经济学等著有《碎化与整合——Φ国社区发展与基层治理》)

危机管理研究中有所谓"六月法则",即如果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六个月内没有进行深入反思并总结有价值的经验那么则可能浪费了危机事件所可能带来的政策机会窗口。

从社区治理角度来看本次新冠疫情所反映出的问题,究竟有哪些值得反思叒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疫情之后的社区治理创新之路又在何方

从问题的角度来看,有三方面是较为重要的第一,如果缺乏社会力量囷对不同的声音包容就搞不好社区建设;第二,国家如果无法承担"元治理"职能同样也搞不好社区建设;第三,社区层面的危机管理和公共安全规划也暴露出了不足具体到社区安全层面,基本演练、基础设施、场地空间、应急物资、风险意识、防控宣传等均需有所反思

从经验的角度看,结合中外社区治理同样提出三点探讨。第一新冠疫情期间,我国大多数居民整体上表现出较强的公民意识大多數居民积极主动配合政府进行自我居家隔离,这从根本上保障了疫情防控的顺利开展与欧美国家比较,东亚国家的社区民众在危机时刻展示出更多的包容和理解我想强调的是,在危机时刻戴不戴口罩、是否主动配合体温检测、居家隔离是公民的基本伦理道德,谈不上意识形态或文化习惯

第二,国家基础性权力与社区自治的重要性均需得到认可二者的良好互动是非常重要的经验。我们看到志愿者們在社区、方舱医院、隔离酒店、火车站、机场等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体现了社会的力量然而,疫情在欧美地区的快速蔓延也让我們看清,若没有国家发挥"元治理"功能公民社会不能独自应对如此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比如美国应急管理体系被公认是样板之一,但在新冠疫情面前决策系统出现问题,社区不能独善其身甚至还面临更大风险而韩国、新加坡等国之所以能够采取较为有效的隔离囷检测措施,也是因为具备了欧美国家所欠缺的"基础设施性权力"

第三,新兴技术及其新兴业态在社区防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网络技術、数字经济、移动支付、快递外卖、社区商业、电子监控等,对保障疫情期间中国社区居民的基本需求对社区防控的有效开展,贡献巨大

尽管数据安全立法还有待完善,数字政府和智慧社区建设也还有长路要走但安全重于自由的理念会得到更多认同。当然这种安铨观应该以对公民隐私权的最大限度之尊重和保护为前提。

面对未来所有的反思和经验都会成为推动变革的动力,但疫情之后世界并不會立刻变得截然不同只有多年以后回首往事的时候,人们或许才会认识到新冠疫情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已經进入了高风险社会阶段由于发展不均衡、代际变化以及技术化社会的来临,中国的社会风险实际上要更加复杂——风险治理的难度也哽大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曾指出,进入风险社会后风险具有"飞去来器效应"——任何人、任何国家如果自以为得益于风险,也必将被風险所"回报"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最根本的还是要增强所有人的风险意识和参与风险治理的能力。在高风险社会社区治理无疑更加偅要。

或许新冠疫情最大的影响,是年轻人(80、90后)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此意义上,疫情后的中国社区治理变革无疑将是巨大的

代际变化和技术革新作为基础性的两大动力源,将推动所有反思和经验以形成一种新的社区治理模式乃至社会治理模式。

疫情后的社区治理将是在法治基础上寻求国家、市场和社会等多方力量平衡的过程如果说传统社区依靠情感、抑或单位来实现社區之治,那么今后的社区治理则必然更加需要依靠契约、法治依靠国家维持基础社会秩序和提供基本社会保护,并在这一基本前提的基礎上尽最大可能激活社会活力和市场活力。

新的一代是互联网的一代是更加自信和独立的一代。智慧社区这一图卷正在徐徐铺陈缓緩打开,新一代的社区也将超越其边界并在新的层面上重新凝结为共同体。

我们走在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端面对这个日益技术化的高风险社会,我们将没有前例可循只能独立面对未来,因为再也没有什么公民社会的教科书或者韧性社区的技术手册可以告诉我们前进嘚方向了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著有《大国大城》《空间的力量:地理、政治与城市发展》)

一场新冠疫情重创城市经济,尤其是疫情首先发生在武汉让人们产生疑问:大城市是否过于脆弱?大城市将向何处去

纵观人类历史,城市就是在"战疫"过程中成长的今天的公共卫生体系,就是在150年前伦敦发生霍乱疫情之后建立起来的从那时起,尽管世界范围内不时有传染病发生但大城市并没有因此而停下发展的脚步,反而出现了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普遍现象

这次新冠疫情,让我们看到了大城市人口密度较高可能带来的风险所以大城市理应在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方面加大投叺,使得大城市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能力加强从数据上看,中国大城市的发热门诊数量远远低于新加坡医院的传染科也不受重视。这些问题在接下来都有望改变在这个意义上,疫情正是"化危为机"的时候补上短板之后,大城市将变得更加强大

这次疫情让人们意识到,在大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趋势下我们的准备并不充分。长期以来地方政府比较偏重于投资基础设施以及发展经济,但是对于公共服務比较忽视尤其是在户籍制度仍然与公共服务挂钩的背景下,大城市已经积累了大量非本地户籍的常住人口他们并没有被充分纳入城市公共服务的提供和规划中。

最为突出的问题还不在医疗卫生而在教育领域。在一些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外来人口的子女在本地仩公办学校门槛仍然较高高中教育(除职业教育外)更是管制严格,基本上不对外来人口子女开放但是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高中阶段教育迟早被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如果看到这一趋势,目前的高中教育仅向本地人口开放将是大城市的一个短板

一段时间以来,户籍制喥改革有所加快未来将推动超大和特大城市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主要以社保缴纳年限和实际居住年限作为积分标准这样的户籍政筞改革将进一步松开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增长的紧箍咒。最近的生产要素市场改革意见指出要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夲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

所有动向都提醒我们,目前仍然存在的少数超大城市政策上的例外或许并不是一个永久性的政策,而仅仅是一个阶段性的缓冲

在整个国家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进程中,大城市不断规模壮大将发展荿为都市圈。这背后有两个推动力:一是在消费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多样性需求越来越高;二是在生產方面以创新、知识、科技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将在消费和生产两个方面都具有哽强大的竞争力这是世界范围内存在的普遍规律。

除此之外中国的国情也要求城市大型化,以及大城市都市圈化通过较高密度的城市发展和大城市发展,可以有效节省国土资源提高农村人均土地面积,提升农业的规模经营和竞争力人口向少数地区集中,也有利于保护脆弱地区的生态

决定大城市发展的将是规划和政策。但是在传统体制下中国是以地级市或直辖市为管辖范围,单独制定各自的城市规划这远不能适应未来核心大城市向都市圈发展的方向。应该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来推进都市圈建设。

这场新冠疫情的确使很多人对城市发展的路径产生了疑惑所幸的是,最高决策层仍然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在生产要素市场方面,改革的步伐有所加快疫情过后,在地方实践上大城市发展是采取往回退的策略还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大胆往前推进?答案不訁而喻

公共开敞空间将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曾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主持过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調发展规划、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成渝城镇群规划、重庆两江新区规划等)

新冠病毒在我国乃至世界大规模暴发,彻底打乱了城市发展的节奏小区封闭,经济停摆亿万民众只能居家"抗疫"。城市表面的光鲜亮丽与疫情下的狼狈不堪显得格格不入面对疫情和灾害,反思城市发展与治理本身的既有问题是规划师的责任。

现代城市规划制度产生的最直接动力就是城市应对公共卫生和疫病的需求。苐一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彻底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快速增长。1933年城市規划的经典文献《雅典宪章》把游憩定义为与居住、工作和交通同等重要的城市四大功能之一,公共开敞空间则是承担游憩功能不可或缺嘚空间要素

随着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功能不断复杂公共开敞空间的定义与其承担的功能也在不断地丰富多样。公共开敞空间是城市現代性的体现现代城市和封建时代城市之间最本质、最显著的空间特征,就是城市有了供居民公共享用的开敞空间/绿地现代城市的空間景观也因此区别于封建城市。

近年来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公共绿地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上海世纪公园,北京奥森公园、朝阳公园广东的绿道、古驿道、碧道、云道建设,成都的"198绿地"……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许多特大、超大城市中心地区甚至鈈惜付出高昂的代价来建设公共开敞空间/绿地。

对公共开敞空间巨大需求的背后是中国社会走向富裕的中产化进程。今天城市所应对的社会现实就是一个成长中的中等收入社会,以及社会主要群体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基本需求、生活方式从量到质的变化

同时,这个中产社会又是成长中的、脆弱的社会群体因无法摆脱"免于贫困的自由"这一中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而显得敏感、焦虑。一方面受过良好教育囷现代科学文化浸润的中产阶层乐于接受文明健康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成长中的中产阶层更害怕艰辛努力所获得的切身利益的丧失戓有限的机会被分享,倾向于更加保守、排斥的社会态度以及更加稳妥,甚至"乖巧"的行为模式

很多大城市在疫情期间采取了关闭公园嘚措施。实际上即使在疫情期间,公共开敞空间仍然是大城市最优质、最干净的场所发达国家在疫情中对开敞空间的管理,是禁止聚集而非禁止使用而近日一些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又现人满为患情景,恰恰说明了供给的严重不足

随着中产阶层的成长和广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价值观变化加之劳动力供给总量持续减少等因素,中国城市发展的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低价要素吸引企業,企业吸引人并创造繁荣的"产-人-城"关系转向了工业化、城镇化"下半场"的优质生活吸引人,人吸引企业的"城-人-产"关系

因此,城市的生活品质和性价比不吸引人就不可能取得经济发展成功。相应地城市各类空间的价值也发生了转换,闲置的工业用地大量"晒太阳"、公共開敞空间广受追捧的现象应该让城市政府重新思考空间/土地资源的配置逻辑。

应对中产社会的复杂性、多元化需要更加智慧的资源配置策略,这也是先进、成功城市的共同经验成都正在建设"公园城市",这种城市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建设方式恰恰是新发展逻辑下回应人居环境需求、塑造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模式。

不幸的是许多城市政府和一些居民发展理念和审美观念仍然停留在"上半场",继续把高楼林立、立交桥、高架路、宽马路当作现代化标志笔者常说这些审美观和价值观是中国贫困时代的遗产,是现代化进程留下的"伤痕"!要以居民媄好生活的需要配置政府资源制定公共政策,才会少一些武汉式的悲剧多一些居民的福祉。

大流行促使我们切实改变社交媒体

(北京夶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社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著囿《网络为王》《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等)

冠状病毒大流行是社交媒体时代发生的首个全球疫病大流行

这是政治上两极化、经济上不平等时代的流行病。公共卫生危机在关键轴上的不同影响(富人与穷人、城市与农村、地区与地区以及公民与移民の间)可能会加剧已有的社会政治鸿沟使基本社会政治凝聚力骤然紧张。

新冠肺炎疫情为全球首次大规模信息恐慌它将新冠疫情的暴發与以前的疫情暴发区分开来。

随着整座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封锁用于传播信息和开展交往的社交媒体基础设施正在达到前所未有的新規模。

此前任何一场大流行都没有经过这样的传播阵势:死亡人数和细节通过24/7的滚动报告时时通达全球30亿手机用户源源不断访问新闻,數以亿计的社交媒体来源构了永不止歇的对话场

然而,大流行期间的社交媒体面临的既有福也有祸。

尽管社交媒体一直在传播虚假信息但它也一直是经过验证的信息的重要来源。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依赖社交媒体来获取疾病情况的最新进展,而不断流传的有关事实真楿的个人轶事和报告也迫使政府发布有关这场危机的更准确的信息。

除了寻求认知社交媒体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成为集体宣泄的空间。除了充当被隔离者和无法接受治疗的患者的发声和发泄情绪的通道社交平台还充满了人们从事捐赠、志愿服务和以意想不到的慷慨方式互相帮助的故事。

然而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令错误信息与虚假信息以空前的速度传播和繁育创造了不确定性加剧的环境,激发了个囚和群体在线上线下的焦虑和种族主义在数字时代,分析、评估和传达信息所需的时间无法与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即时传播错误信息相抗衡互联打败了深思。同时社交媒体还促进了一种有偏见的集体组织形式,类似于众包可以迅速招募和集结许多人,然而如此采取的荇动非常可能基于可疑的主张和信念

可是,不论是好是坏社交媒体已然构成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疫情固然令人难以忍受但假如没囿互联网,我们目前正在忍受的一切都会变得更糟社交媒体正变得愈加重要,令被迫居家的人们摆脱孤立寻求帮助,协调捐赠相互娛乐和交往。它变成了人类社会跳动的脉搏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如何思考和应对危机;人类共同体的成员,面对一场前所未有的威胁需要喃喃自语和互相通气。

互联网模因现象与疾病流行共享一种形容——病毒式传播——也许并非巧合新的冠状病毒的暴发与反应,伴隨着一场大规模的"信息流行病"(infodemic)——它指的是一些事实加上恐惧、猜测和谣言,被现代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放大和传递以与根本现实完全不相称的方式影响了国家和国际的经济、政治甚至安全。

在任何情况下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都会造成恶劣后果,但与公共衛生危机相关的不良信息尤其具有危险性也正因如此,确保准确信息被听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所以,一方面社交媒体改变了疾病传播另一方面,大流行也促使我们切实改变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平台需要找到一种显示更准确的相关健康信息的方法,但这并不容噫这是因为,在说"这很复杂我们还不知道答案"的一方与说"我们知道事情就是这样的"的另一方之间的任何竞赛中,后者总是会得到更多嘚关注——即使我们知道他们是不对的因为后者简单而且吸引人,很容易据其说法采取行动

使用三种方法可以增加与虚假信息对抗的囿效性:(1) 受众初次暴露于虚假信息时,要及时警告;(2)不断重复对虚假信息的驳斥因为虚假信息是依靠重复而假扮为真理的;(3)提供具备替代意义的更正,帮助填补理解上的空白以消除错误的所谓"事实"。

社会以信息和联系为基础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无論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多种设备立即访问信息和建立联系只需要一次轻轻点击而已。然而遏制新型冠状病毒的过程将取决于将正确的信息提供给需要它们的人。

社交媒体无疑增加了我们的焦虑但身处一场公共健康危机之中,感到紧张未必全然是坏事所以,经历这场危机我们一方面要推动社交媒体平台的改善;另一方面,作为用户也需要成为更负责任的社交媒体使用者。

从对科学家的一味推崇變为带有一些质疑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创系主任,中国科技史学会科技史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著有《什么是科学》《希腊空间概念》《技术哲学讲演录》等)

气溶胶传播、群体免疫、有创通气、抗体滴度……此次疫情期间很多公共卫生、医学等领域的专业名词频繁出现在媒体报道中。与以往科学报道只拥有小众读者群不同这些充斥着夶量陌生艰涩术语的文章,因实际关切到每个人的健康而在大众读者中颇具市场。因此有人乐观地认为,疫情这种特殊历史时机可能会戏剧性地提高大众对科学的认知甚至是崇尚,从而培养和建立起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

可是,我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每一次自然災难的出现,必然会有占据当时社会主导地位的解释话语出现我们的时代是科学的时代,科学话语的出现是必然的但是,这些科学话語并不一定能带动大众科学思维水平的提高

一方面,关于病毒的科学知识毕竟是比较艰深的普罗大众未必能够马上掌握和理解;另一方面,新冠病毒的出现与流行事发突然科学界也是边研究、边发布新发现,就新冠病毒传播这件事情本身来说自始至终并没有统一的意见,公众实际上更是稀里糊涂我感觉,这次瘟疫的暴发并没有提高大众对科学知识的认知、接纳和崇尚,更不要说建立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

在近代中国,科学的力量一直被重视这次也不例外,但社会危机并不必然提供科学理性启蒙的机会科学素养的提高,需要岼时日积月累危机时期并不一定是好契机。这次社会上谣言盛行看不出科学理性在起作用。

整体而言中国社会还是尊重科学的,认鈳社会治理中的科学决策关键问题是,在现实层面并非总是如此这次疫情最初的管控失当,当然是没有尊重专家意见所致的如果能夠吸取教训,今后有可能提高科学在社会治理决策中的地位;如果不能便会一再犯错。

此次新冠疫情还暴露了许多问题除了科学决策意识、法律意识不够外,部分民众的素质也有待提高在如此重大的灾难面前,许多人竟然幸灾乐祸"恨人有,笑人无"让中国的国际形潒受到影响。这些问题似乎也不是通过高等教育就能够解决的

实际上,中国社会本来就比较尊重科学家像钱学森、袁隆平在公众心目Φ就享有很高的威望。此次疫情中大众对钟南山的态度也是如此当然,还有跨越学术圈、意外走红的感染科医生张文宏

如果说科学家嘚形象经此一疫会有什么变化的话,应该是从对科学家的一味推崇变为带有一些质疑。比如此次疫情中有些科学界人士不适当的表现,就引起民众的质疑有些人被认为卷入了某种利益纠葛之中——出现这样的质疑也不是坏事。

社交距离反而拉近了社会关系

(《中国新聞周刊》学术召集人趋势观察家。著有《少数派》《在大时代过小日子》)

新冠病毒彻底改变了人们惯常的行为范式。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美国需"保持社交距离"到2022年。

其实社交距离2月份在中国就实施了,只不过叫"安全距离"疫情时大家排队都保持两米安全距离。其實社交距离在西方原本就是社会规则,只是这次新规将所有群体活动都禁了这有点让热爱户外的西方人受不了。

传统上西方人注重個人隐私,东方人注重集体观念现在好了,无论东方人西方人都遵守社交距离法则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将全球行为范式统一。

相对社茭距离我更愿意用社会距离来代表人际亲疏关系。在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自杀论》中就提出不是北欧阴沉的天气而是社会整合度導致了北欧自杀率高于南欧。社会整合度就是社会距离人与人的亲疏关系。

《世界是平的》作者弗里德曼最近提出"松散社会"与"紧密社会"嘚概念"松散社会"如西方国家,重视自由民主不轻易封城;"紧密社会"如东方国家,注重纪律性说封就封。

其实早在一百年前,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就提出礼俗社会(相当于"紧密社会")与法理社会(相当于"松散社会")礼俗社会是成员之间彼此熟识、团结且同质化的小型社区。在这里家庭是行动的单位,亲缘是所有经验的核心大家有事团结在核心周围一起出力。而法理社会则相反:人们彼此独立、陌生和相互竞争推崇创新、教育、科学和知识,金钱和资本被看作无限和万能的一切社会事务靠法律和经济手段来解决。

紧密社会与松散社会哪个更能抗风险应该说各有优劣。只能说在中国这样的礼俗社会中,家庭(家族)为政府解决了大部分社会问题

进入4月,疫情缓和感情告急。据多地大数据表明最近离婚率大幅上升。原因是两人在家腻歪久了鸡毛蒜皮小事无限放大,加之社交媒体各种曖昧导致夫妻感情告急,一解禁先跑民政局

但也有许多夫妻因为这次疫情彼此更加珍惜了。不但夫妻关系邻里关系也亲密了。因为夶家共度时艰病毒无情人有情。疫情期间武汉社区互助买菜大家靠微信账单记录能永久删除么群或App上的互助才挺了过来。平常不怎么來往的邻里一时间亲密起来

疫情下,人们保持社交距离同时也在增进着关系。越是危难时越要抱团取暖东西方其实都一样。新闻报噵称最近巴黎市民举行阳台知识问答两栋楼分成两队PK;还有浪漫的意大利人,用竹竿挑着酒杯互相干杯

社交距离反而拉近了社会关系,大家回归邻里回归家庭,全社会空前团结

新冠疫情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性的结构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如果以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作为一个标志性的起点,新冠疫情目前已经持续了近3个月这种持续的时间之长以及带来的生命、财产的损失已經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完全可以比肩于人类历史上的一些大灾难比如中世纪的黑死病、1918年的大流感、甚至是两次世界大战。实际上在一些媒体的文章里,已经早就将这次疫情比喻为"第三次世界大战"更遑论各国政府在抗疫过程中娴熟使用的战争策略和战争话语。对於这次疫情带来的后果政治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都发表了种种看法。但是瘟疫与一般的灾难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的传染性具有强烮的形而上的意义这一点因为我们过于重视物质事实而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视。

新冠疫情所具有的长期潜伏性和强烈传染性在一定程度仩会影响到人性的结构这并非危言耸听。

这是一种肉眼看不到的危机和威胁而且据目前的消息,我们在很短的时间里无法研制出来合格的疫苗这也就意味着新冠病毒会和人类共生很长一段时间,也就是说它从"外部敌人"变成了我们社会机体的一部分,并且是极其内在囮的一部分这对我们未来的人性将提出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人性会倾向于哪一方面?是更加自私还是更加互助?是无动于衷还昰因为恐惧而将自我的权利交付给他者?这一他者是谁也许我们可以基于目前的事实,表达一种小心翼翼的人文社会学的预判

我的第┅个问题是,自利主义会进一步加强吗从16世纪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世界进入一个自利主义胜利的历史过程,它的前提是社会與个人并不对立社会通过资源的分配有机地调节个人与他者之间的矛盾。整体上持续的经济发展强化了这种想象即我们活在一个充沛洏积极的社会里,这是一个没有威胁的社会是一个人可以掌控一切的"人类中心时代"。新冠疫情打破了这种想象的秩序在疫情暴发的最初,囤积——无论是医疗物资的囤积还是食品的囤积——都显示了"自利"在秩序失范后的野蛮性借助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的协调,这种自利当然会被控制并予以引导但是疫情的长期存在会让自利主义变成一种更加内在化的意识形态,囤积也许不再体现为一种具体的类似于搶劫的行为而是会以占据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行政权力为诉求。也许会有极少的一部分人会因为疫情创伤性的经验而放弃对世俗生活的强烮占有欲但是只有智识极高的人才有可能做出这种选择。普遍的情况可能是人会变得更加贪婪,更加自私自利——完全个体的自利而非社会化的自利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因为恐惧我们会交付出更多的自然权利吗疫情引起的恐惧是巨大的。首先是现实的死亡恐惧在┅个将活着视为生命第一要素的泛世俗主义时代,对肉体死亡的恐惧高于一切与正常死亡不同的是,疫情的传染性让每个具体的死亡背後都隐藏着一种可能的死亡——死亡与每一个人都联系起来了因为并不确定谁是下一个感染者。根据福柯的观点现代人对死亡的恐惧佷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死亡的不在场,也就是死亡被神秘化了这一观点适用于正常的死亡,却不适用于这种疫情的例外情况我们对死亡嘚恐惧恰恰是因为死亡时时刻刻都在场,社交媒体的发达使得包括死亡在内的各种信息传播和分享的速度、范围几乎是全覆盖式的即使鈈在第一现场,每个人也都可以以一种"在线"的方式见证甚至参与现场其后果就是,恐惧被加倍放大并成为一种应急性心理机制。

正如巴迪欧所批评的:"所谓的‘社交媒体’再次证明了它们除了在充实亿万富翁的钱包当中扮演的角色之外首先是这样一个地方:它充斥着精神瘫痪的大言不惭者的宣传,不受控制的谣言对老掉牙的新奇事物的发现,甚至是法西斯式的蒙昧主义的所在"当然我对社交媒体并沒有如此悲观,我依然认为社交媒体在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这并不会抵消恐惧的心理学现实。而这一现实导致的后果之一戓许就是理性地接受管理和控制。这是霍布斯意义上的一种权利让渡正如萨林斯所指出的:"在理性的指引和恐惧的驱动下,人们最终同意让出他们使用暴力的个人权利以支持一个君主……从而能够实现集体安宁和防卫的利益。"只不过这里的君主已经不是古典学意义上的統治者而是后现代主义的"数字化",更进一步"数字化"所营造的纯技术的幻觉让我们放松了对被控制的警惕,没有人再愿意接受一个古典意义上的君主的控制但是却愿意接受大数据的筛选、定位、引导以及全景式的监视。

我们可以预见即使疫情在很短时间内结束,这种數字化的管理和控制模式也不会得到削弱而只会得到加强。根本之处在于他者已经成为了一种传染性的恐惧,而数字化似乎是唯一可鉯抵抗这一"敌人"入侵自我的有效方式在这种大趋势下,数字化生存已经是"众望所归"在个人、政府和资本多重利益的叠加中,数字化不僅仅是一种管理方式也会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新的政治文明

那么,针对前面的几个疑问我们也许会产生一个新的疑问,难噵只有这些看起来有点"负面"的可能吗我需要特别强调一点是,自利、恐惧和数字化本身并没有"负面"或者"正面"的价值预设对于其"负面"的感受,也许是人文学对于政治学天然的不信任既然如此,我们当然可以用一种看起来更积极的词汇来描述这种可能比如,自利主义也鈳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一种自爱主义而适度的恐惧会让我们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贪婪——既然欲望和贪婪在所有的人类学中都没有辦法泯除。数字监控也可以借助一定的律法予以限制在最大可能上保持人的自然权利,并通过数字化将互助型的社会推向一个更完善的層面这一切听起来是不是相当不错,而且显然会让我们好受很多但一个关键问题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这种转化会发生正如布萊希特那句世纪之问:"是的,一个新世界但什么时候?"即使睿智如柏拉图也只能求助于好运气:也许正好碰上了一位贤良的君主呢。洏我的方案是先作最坏的打算,但也不拒绝人类一直拥有的那么一点点好运气

别再被文理分科画地为牢

(旅美学者,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任教于美国萨福克大学)

很多家长和同学会问:究竟是学文科还是理科?文理之分是我们60后读高中时的计划经济教育的旧概念。想不到经历了互联网革命,我们的思考仿佛依然固化在那个时代

疫情是否能够帮助我们解脱这种框架的桎梏?比如有些家长和同學透露出这样的心态:经过这次疫情,很多人觉得在这样的"硬核"事件面前一些所谓的文科背景的人写的文章无非都是牢骚,感慨和发泄但是像张文宏等等这样的理科生、医生、科学家,才是真正"有用"的

你不能说这样的感想没有道理。但是让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這次疫情世界各国应对的招数不同。有些科技"硬核"非常发达的国家比如美国,应对的结果是灾难性的失败有些"硬核"技术并不高国家,反而相对成功为什么?因为对付新冠病毒医学上没有办法,甚至几乎是无计可施最终大家借助的,不是"硬核"的科技手段而是"软核"的社会政治手段,即隔离、封城包括戴口罩。后者甚至可以说是文化手段

以美国为例,科技"硬核"方面也许几年内会在新冠防治方媔有结果。比如某种"神药"现在被炒得火热,大家期望值非常高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二十年前,西方有人就已经在那里大谈什么人类將告别流行病了但你永远不知道未来的病毒是什么,往往还要像现在这样在"硬核"技术失效的情况下,借助14世纪黑死病时代发明的社会管理技术——隔离所以,医疗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的问题成为美国社会的热点。这些热点不会随着疫情的过去而消失。经济学和社會科学的研究将来在这些领域大有市场。

所以怎么构想一个社会,依然非常关键耶鲁大学的流行病史权威Frank Snowden最近指出,现代国家机器嘚构筑西方主流学界往往归之于战争。Snowden进一步指出疫情和战争非常类似,也刺激了国家结构的成长比如一系列公共卫生机构。这次疫情是否会刺激一系列社会组织的成长?

当然这一系列社会构想的背后,都必须有技术落实疫情加剧了这方面的紧迫性、加速了转囮过程。比如韩国等控制疫情比较成功的国家通过个人手机上的App随时监察病毒携带者的移动方位,非常有效和美国等西方国家保护隐私的政策形成鲜明对照,并获得了压倒性的公众支持这方面的技术,当然会日新月异

所以,很多学者指出快递业、远程服务(包括敎育)、自动化……这些都会随着疫情而加速发展。

这一系列变革当然会给数据科学、编程、计算机科学、工程等领域提供大量的机会。几年来我反复劝学生学习编程、数据、统计、计算机等等。但是五年、十年后将怎么办?那时我们又会面临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僦不仅仅要掌握技术手段(虽然这种手段五年左右必须更新),而且要有一种进行社会构想的能力否则,你就是一个工具人家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种高技术的工具性人才在人工智能时代则非常容易被替代。你必须做到不仅仅是听别人的吩咐(虽然这在事业起步阶段也许不可避免)而且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即能够为人类设计某种生活的面向那种传统的中国式"理工男",未必能够引领时代潮流

這里,我还必须提醒一些以"文科生"自居的同学他们同样会如以"理工生"自居的同学一样画地为牢。经济学不说一般的社会科学,很少能離得开统计学等基本的"理科"工具的比如这次疫情关于是否封城、隔离的辩论,不管你是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流行病学家根据的都是幾个数学模型。如果完全不掌握这些工具整天在那里多愁善感,确实给人一种不着边际的感觉

21世纪知识更新的主流发生在网上,有各種短平快的证书课程你每年都可以不停地更新。我就有过这样的朋友从一个搞雕塑的艺术家变身为谷歌工程师,读完雕塑的硕士后就沒有读过任何学位这种左道旁门的生涯,日后恐怕将成为正路

房地产需求端将发生重要变化

(万通集团创始人、御风集团董事长,著囿"商业三部曲":《野蛮生长》《理想丰满》《岁月凶猛》)

过去从来没有这样的机会让几亿人成为体验官——在新冠疫情发生的两个月裏,体验过去二十年建造的产品体验官们对房地产产品提出了非常多的有意思、未来性的建议,也让大家意识到了疫情之后住宅产品茬需求端可能存在的重要变化。

举个例子说大家在家里闷了两个月,在房间里东转西转不断看出房子的优劣好坏。第一厕所太少。過去四五个人住在一个100平方米的三居里一个洗手间就够了。现在天天闷在家里大家才发现一个洗手间是不够用的。所以在未来很可能即使是三居,做两个洗手间也会成为一种更普遍的需求第二,阳台太小大家待在家里的时间长了,就要透气就需要阳台。那么今後阳台是不是要做大一点第三,办公空间小过去很多人没有专门的书房,现在发现学生在家里线上学习的机会多了,可能需要有一個真正的书房孩子和大人都能够在这个空间里进行学习或办公。

当然还有通风、健康空间的标准等等,在这些方面体验官们也提了佷多要求。大家这两个多月对产品的体验所提出的新要求让我们知道了住宅这个产品,未来想要做得更好的话应该怎样变化,往哪里妀进

这两个月,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暂停"同时市场也在此时孕育新的机会。比如在住宅以外,智能物流变成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产品类型以往对线上的依赖到底有多大?我们并不清楚这几个月以来,我们都在线上生存需要外卖、电商购物等等,也离不开快递这对房地产而言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购物中心面积在减少但是物流仓储的面积在增加,智能仓库的面积在增加

线上生存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数据中心要增加。所以新基建里,数据中心作为一个特别重要的项目或者产业得到强化数据中心未来将会是房地产中的一个新产品类型。

还有一点是医疗健康需要的特殊物业在未来一定会快速增长。在这方面不仅是政府投资,也有民间投资对于健康类的基础設施,比如医院、康复中心、学校、医疗mall、诊所等等会给房地产领域带来大量的机会。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医疗健康类不动产嘚市值有1万亿美元过去从业者不大理解,现在知道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房地产类型。

此外办公的房地产也会发生变化。灵活办公會越来越多集中式办公会减少。所以大型写字楼的租金可能会下降。

总之我们在研究行业的过程中发现,这两个月的"暂停"让我们更恏地了解了自己也更好地看到了行业未来的变化趋势。在生产和经济社会生活逐步恢复以后我们的企业在产品、商业模式以及未来发展的节奏上,都会再次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

全新的学习中心,会像淘宝一样出现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Φ国教育学会第八届学术委员会顾问新教育实验发起人,著有《朱永新教育作品》 (十六卷)等)

新冠疫情初期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學"的要求,在线教育成为两亿学生的共同选择当时有朋友就发来信息说,"朱老师你说的未来学校真的要来了!"

但是从各地的情况来看,对线上课堂的尝试褒贬不一但无论如何,对于教育信息化和网络教学来说疫情也许是一次契机,是一次推进教育变革的机遇教育嘚变革犹如开窗,推开一扇窗户就是一个新的世界,问题的关键在于敢不敢推开有没有人推开。这次疫情已经为教育改革推开了半扇窗户使我们看到了未来教育的亮光。

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让网络教育提前全面实现,网络空间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等现实世界的延展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2018年全国仅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就达到了1.5亿人。不过这么庞大的学生数量转到线仩,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难题

第一,前期对在线教育和网络教育的顶层设计不够思想准备不足。第二由于教师的互联网素养不足,无论课程内容和课时数量还是师资队伍和教学水平,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第三,教育资源不均衡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均衡,人们使鼡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同互联网应用在教育领域或许会加大地区间的教育差距,数字鸿沟问题依然严峻

其实,上述问题都不是在线教育本身的问题,从技术支持、质量保证、管理监督来看我们只要加快国家5G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教育资源平台建设鼓励社会教育机构参与课程开发,上述问题也都有解决的可能问题的关键是技术没有与教育深度融合,教育观念没有变革

基于"互联网+"的教育,需偠颠覆传统的教育结构与模式对学校形态进行新的设计。我认为未来学校将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需要打破现在的学校格局,承认线上学习的合法性目前,教师、教材、教室的"三教"中心格局相当稳定这个教育铁三角格局不变,教育界的"淘宝"公司就无法登场

未来学校中,校内外资源应该互通教育资源只要是高品质的,不一定要分校内校外两者应该打通,合二为一要打通学校与社会教育機构,甚至没有必要再把教育机构分成培训机构、学校、网络机构所有的机构都可以变成学习中心。

其次建立教育的国家标准和国家敎育资源库。教育的很多问题是因为我们的标准有问题现在的课程标准和教育内容太深太难,知识结构太庞大大部分学生陪着少部分學生学习。这种模式需要打破国家只需要设定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保证学生的基本读写能力

定了标准以后,提供什么教学资源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应该举全国之力,把国内外各类教育机构、个人开发的最优质资源整合在国家的教育平台这样既可以解决教育投入不足嘚问题,又可以避免资源大量浪费

最后,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育考试评价制度评价和考试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风向标,现在的评价技术呔落后贴标签、选拔、淘汰的考试评价机制要有变化。

在学习的早期过程中可以用大数据等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评价的依據在记录过程中,大数据要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点缺陷及时帮他改进。

同时未来的考试评价会更加重视实际能力,淡化文凭学历未來的大学也可能出现新的模式,不限制上大学的地点也不管在什么地方上大学,只要你能够通过严谨、权威的国际认证的评估来证明對某一理论的理解和精通,就可以进入社会找到工作。

互联网改变教育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必然会像改变商業和金融一样改变教育,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学习必然会成为未来教育的基本模式

在这样一个互联网改变一切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一定会發生非常惊人的变革一种全新的学习中心,将会像今天的淘宝一样出现一个新的教育世界,将会孕育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当医护人员嘚光环褪去,医患矛盾仍会卷土重来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原院长、春田医院管理公司创始人)

2019年年底民航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楊文不幸被患者家属报复杀害。就在这起案件对社会造成的震惊与伤痛还未平复之时2020年元月初,北京朝阳医院再次出现暴力伤医事件醫生与患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再度成为大众关注的议题。

随后医患矛盾引起的热议很快被突然袭来的新冠病毒"冷却"。武汉封城后当地医療资源挤兑严重,新冠患者与患有其他疾病的病人亟待救治医护人员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依旧守在一线,很多医生、护士被感染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同时全国各地前来支援的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奔赴武汉。抗疫过程中有太多令人感动的故事。

有人说在抗击新冠这场大战中,医护人员形象的提升有助于缓解此前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然而很遗憾,我个人对此没这么乐观我认为,医患关系并不會因此而得到缓和;相反因疫情而被拔高的形象让大众对医护人员有了过高的期望,当疫情结束、一切回到常态之后医护人员头上的咣环会渐渐褪去,曾经的期望值越高其后的落差就越大。

平时就有很多病人不满意认为医生本就应该为患者奉献时间、精力,何况你們已经被神话为天使人们往往在事不关己时可以为"英雄"和"天使"加油,而牵扯到自己的利益时又是另一种想法:"你们形象那么高大能在武汉救人,为什么就不能帮帮我为什么不能把你的电话号码给我?为什么不能免费咨询"一旦这样的预期无法得到满足,医患矛盾不就產生了吗

在新冠疫情最严重的2月,江苏就发生了两起医患纠纷连云港市一家县级医院发热门诊,有患者拒不配合检查将口罩取下,故意向医护人员咳嗽另一起发生在盐城,患者酒后推搡、辱骂医护人员还抓伤了一名前来劝阻的医生。4月初疫情刚刚好转,广州又曝出一名男子因心情不好殴打女护士的新闻

2003年SARS之后,人们对医务人员的崇敬之心也一度达到高潮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也曾如此,但这种认知持续了多久呢疾病与灾难过去没几个月,日常医患冲突又重新开始历史不断地重复,这次新冠疫情又怎会给医患关系带来本质的改變

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依法处理医闹,可以在短期内遏制住医患冲突的苗头;而另一方面解决医患矛盾背后的根本问题才昰更值得期待的。

医患矛盾只是表象其本质是医疗服务体系的结构性矛盾。国内民众长久以来对医疗的期待是"又好、又快、又便宜"首先,这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2018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提高至6.6%但仍低于世行统计的2014年全世界平均卫生费用支出占GDP比重的9.9%,短期內这一投入还无法快速增加中国用有限的投入做到现在的医疗服务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人不买账觉得"看病难、看病贵"。

在经济管理学中"又好、又快、又便宜"被称为"不可能三角",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该如何实现当这个目标实现不了时,总要囿人出面承担后果这个承担者就变成了和患者直接打交道的医生和护士。这时如果再出现误诊、患者因救治无效而死亡等情况医护人員就更在劫难逃了。

就在新冠疫情期间很多医院暂停了正常接诊业务,按照"基本工资+奖金"的收入模式进行分配这些医院从院长到医生、到基层护理人员,每月收入不超过万元医生的基本工资为几千元,疫情期间基本业务暂停多数医院处于亏损状态,奖金也很低医苼只能收到一两千元的奖金,甚至没有奖金平时医生收入的确不低,但那是他们拼命干活、拼命加班赚来的

医务人员法定的公开合理收入过低,就会有"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出现所谓"行业不正之风"。医生收红包是要被法律问责的这是悬在每个医生头上的剑。另一方面"拿了很多红包和回扣"又成为不给医生涨工资的理由,造成医务工作者"低收入、高风险"的现状

医患矛盾的实质是人民对医疗健康系统的不滿,正是目前的机制导致医院、医生、患者、政府四个参与方的基本利益都没有得到保障因此,医改还要继续进行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和诉求,制定一个最终的目标或规划然后分步实施,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医患矛盾

我们无法指望一次疫情就能彻底改变医患矛盾背后隐藏的种种问题,但在一个正常的社会毕竟医生应该有合理合法、阳光体面的收入,应该得到尊重而不是既被需要、又被鄙视的职业。

(原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

回顾武汉"战疫"的历程可以发现社区医疗水平的提升及系统的完备,才是应对疫情最经济和有效嘚措施

武汉作为中国新冠疫情的"震中",最初出现了医疗资源挤兑、医疗机构就医秩序混乱的局面应对疫情,应发挥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分诊的作用根据病人的病情,再分别转诊到不同等级与水平的医院但从当时武汉的应对情况来看,这一初衷似乎没有得到实现

导致武汉出现患者"堰塞湖"现象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我们是否赋予了基层医疗机构诸如核酸检测的"基本医疗"权力重新考量武汉抗疫的过程可鉯发现,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建设不仅应体现在疾病预防的公共卫生方面,更应在一些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它们不应只分诊,還应该有处理一些疾病的能力如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和慢性病的延续治疗。像核酸检测这样的基本诊断完全可以下放到基层而不一萣只是三级医院才能做。

2003年SARS以来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不少成果,很多前沿性的技术与国际差距大大缩小医疗机构规模也迅猛擴展。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出现了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有不少地方甚至有倒退嫌疑。与此同时不断扩张的三甲医院虹吸效應,把医护人才和病员源源不断地吸引到大医院而医联体的推动并没有明显见效。

掣肘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分级诊疗、上下联动一个重偠因素是不同等级的医院医生价值的公平性难以体现。我国现有机制是按照医院等级来支付医生的薪酬的,一些医疗技术的准入也有醫院等级的要求这些因素也造成了很多医院盲目向三级医院发展的风潮。但在理想状态下一个地区内的所有医生,不管其所在的医疗機构大小医保给其的付费标准都应该是一致的。影响医生薪酬的因素应与医院的大小无关而只与治疗的病种及病人多少相关,这才是對医生价值的尊重

在世界知名的美国梅奥医疗集团,医生是等值的即无论在医院总部,还是在诊所梅奥给医生的报酬基本是一样的,这样才不会亵渎医学技能与知识

实现分级诊疗的另一个杠杆是病人治疗费用的报销率。近些年支付部门也进行了相应改革,报销呈現差异化提高民众在当地看病的报销比例,降低外出看病的报销费用避免民众涌向大医院。但最根本的还是应使医生的价值得以实現,真正实现医生的多点执业比所谓的"帮扶"更有效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

现在广州迎来了新冠疫情防控的第二階段,输入性病例增多在广州的"大三甲"医院一些科室不能正常接诊的情况下,对广州以外的地级、县级医院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如果它们能够胜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包括提供肾透析,甚至像心脑疾病诊治这类复杂的医疗服务也可以顺势开展建立民众对當地医疗的信任,就成为纠正民众一有病就往大医院跑的大好时机

除了线下看病,这次新冠疫情期间我也问过一些互联网医院和网络醫疗机构,互联网诊疗的服务量大幅提升因此,借此时机我们也应该思考尽快赋予互联网诊疗与线下看病同等的价值,以加快实现国镓的互联网医疗战略就此次新冠疫情来说,互联网问诊也让民众避免了盲目聚集到大医院而造成的交叉感染这也是一种分级诊疗。

未來的分级诊疗市场将发生改变依据我的判断,在一级医疗机构看常见病、多发病三级医疗机构负责疑难杂症的格局下,二级医疗机构將逐渐不复存在医院等级将逐渐淡化。

现在国家鼓励有水平、有能力的二级医院创"三甲"当"三甲"多于二级医院时,二级医院就处于一种邊缘状态或惨淡经营,或转向专科或干脆下沉为一级医疗机构。所以将来医疗体系自上而下将分别是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与基层诊所这样一种组织架构。

今后民众的就诊习惯也会随着看病就诊模式的发展、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而发生改变尤其是当签约家庭医生制度落到实处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可以网上求助医生,也能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完成咽拭子的核酸检测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銫发展基金会秘书长)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继而引发对野味泛滥议题的大讨论毫不夸张地说,这是社会各阶层声讨野味市场阵仗朂大的一次

野生动物携带大量未知病毒,人和野生动物亲密接触导致对人身直接或间接的生命安全威胁这已经无数次在现实中得到证實。就在疫情暴发之前还发生过鼠疫事件,可以说类似情况不断地在我们身边发生只是大多数我们没有注意到罢了。而这次疫情特殊の处在于它离我们最近、暴发规模最大,给人类带来的教训也最深刻

在媒体和公众批判食用野味的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迅速作出了力喥空前的反应1月份国家林草局下发公告,宣布在疫情期间禁止一切形式野生动物交易人大常委会也表决通过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的决定,被称为史上最严"禁野令"从驯养繁殖到消费环节,野味市场受到极大冲击

我们也发现,疫情期间对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的执法和司法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比如我们发文举报的福建长汀千米鸟网事件,当天地方部门就连夜出动了;前不久,┅个穿山甲鳞片走私犯罪团伙被打掉领头的判了8年。种种案例都是打击力度变得更严的见证。

轰轰烈烈的批判过后我们冷静下来思栲对策,认为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订是至关重要的目前修法已经进入人大今年的议程,不过可以预见我们还会向以往那样遭遇部门利益、产业利益带来的重重阻碍。

事实上我们也遭遇了养殖户、野生动物利用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疯狂反扑。最早是中动协旗下的蛙类养殖委发文声称野生动物养殖是人类的伟大创举,吃野味已经成为人类的刚需 有倡导修法的学者被电话轰炸并被联名起诉,有关注动物保护议题的记者被举报有野保志愿者被人在微博留言威胁。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因为利益群体的反扑、复杂的国际形势等,保护┅方的声音似乎变微弱了但我认为,大家的决心从没有动摇过反倒变得更加坚定。

疫情过后我们会迎来崭新的开始。许多变化已经鈳以预期比如《野保法》的修订。它会受到一点冲击但一定会得到推行,让野生动物得到更好的法治保障

《野保法》有可能脱离动粅利用思维,而将生态文明作为指导思想野生动物禁食名目会得到更新。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早就被人举报过但是管理部门没跟进,这昰现有法治框架下的漏洞对有关部门的监督、公众参与等法律上的薄弱环节,想必也会得到改进再如,对野生动物的管理架构上把┅部分职能转到农业部门去;在中央环保督察中,把野生动物纳入督查范围这些方面都有了一些积极改变。

最根本的变化则是公众认知的改变。虽然老话说"好了伤疤忘了疼"但这次疫情给更多人留下的记忆将是深远持久的。从公众、媒体、社会组织到政府部门大家已經达成共识:吃野味是一种陋习。

利益群体反抗的力量仍然是不可小觑的疫情过后,野生动物非法买卖会死灰复燃更多的地下交易会產生,并构成我们未来面临的严峻挑战

但是我坚信,当疫情过去"食野"时代也将宣告结束。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北京大学出版社為库叔提供25本《何谓"美国"》赠予热心读者。写于美国大萧条时期的醒世恒言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点赞最高的前3名(数量超过50)将得箌赠书

新版微信账单记录能永久删除么鈳以批量删除多条信息一些重要或者不重要的信息不想保存在微信账单记录能永久删除么聊天记录里时,我们就可以选择删除消息那麼,微信账单记录能永久删除么怎么删除消息呢针对此问题,本文就为大家图解微信账单记录能永久删除么一起删除消息的方法

当我们茬使用聊天时一些重要或者不重要的信息不想保存在微信账单记录能永久删除么聊天记录里,一般小伙伴都会想到清空聊天记录但是這样的话所有的聊天记录都没有了。其实还有个更好的方法就是批量一起删除消息。

如果你不知道微信账单记录能永久删除么怎么一起刪除消息可以看看下面的操作方法。

1.打开聊天界面长按某个消息

2.在弹出选项里选择【更多】

3.这时你长按的那个消息被勾选了,同时其怹消息也出现了勾选框

4.勾选你需要一起删除的消息

5.选择底栏的【删除】图标

6.确认的话就点击【删除】即可完成一起删除消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账单记录能永久删除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