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问我可以向您多了解名古屋艺术大学介绍一点吗,我是鼓手 喜欢爵士乐

标签[被人忽视的男声们] 和挪威女歌手比起来挪威的男歌手们显然属于被忽视的那一类。能被推荐的人选不多唱片出得不多,网上资料极其稀少找资料找得痛苦。如果没说错的话这几位应该大部分属于那种弹唱着舒舒服服调子的挪威男人们。 [Sondre Lerche] Sondre Lerche生长于挪威西南部的海港市卑尔根(Bergen)8岁开始吉他不离手,14岁就藏身俱乐部中非法驻唱吸引了不少音乐制作人及经纪人青睐注意,17岁时已骄傲获得一只Virgin唱片的合约随着单曲EP的陆续發行,Sondre Lerche早在首张正式专辑发行前就荣登了挪威葛莱美奖(Spellemannprisen)的“最佳新进艺人”宝座更获邀成为英国民谣才女Beth Orten挪威演唱会上的特别演出嘉宾。2001年9月首张处女专辑Faces Down问世旋即横扫欧陆版图越过大西洋攻克美加大陆。Faces Down旗开得胜地名列滚石音乐杂志(Rolling Stone)2002年“年度50大专辑”全球樂评人均折服于Sondre Lerche精准、敏锐的流行旋律创作,真摰动人的民谣演唱及天生拿手的吉他神技。 推荐唱片: Duper 在当今流行音乐人的低龄化潮流Φ1976年2月13日出生原名Thomas Hansen的St.Thomas算是大器晚成,他在20多岁的时候才迷上美国当代另类乡村乐的翘楚Elliott Smith和Will Oldham此后St.Thomas解散了自己小有名气的第一只乐队Emily Lang,并茬演出中不停更换乐手为的便是为了在音乐中更能自由变通。在被独立唱片公司Racing Junior发现之前St.Thomas一直做着跟很多业余音乐人一样的事情——洎己用简单设备录制专辑并刻录CD-R,这些绝对“地下”绝对“独立”的东西直到现在还在他自己的网站上销售2000年St.Thomas的第一张专辑《Mysterious Walks》在挪威取得了异乎寻常的好销量,其后的EP《The Cornerman》更是登上了流行榜的第八位自此他才辞去了自己的专职工作——邮递员。2002年St.Thomas的第二张专辑就是后來被欧美媒体大加推崇的《I'm Coming Home》此后St.Thomas声名大振,我手里就有两张他参与的著名合辑一张是挪威当代流行乐巡礼《This Is Norway》,另一张是各路欧美獨立音乐大腕联手向乡村乐前辈Lee 在以史无前例最高票数赢得“挪威偶像”冠军、专辑销售累计40000张、单曲销售累计50000张拥有一支歌曲排行No.1、茬25000人面前演出的经历之后,KJARTAN的唱片公司还在说:“我们不想你做‘你自己’的音乐!”现在让这句话见鬼去吧! KJARTAN 做了每个艺人都应该做嘚事:写一些真正的好歌!在2007年,KJARTAN希望与大家分享自己独立制作的成果 Silence》出自07年10月发行的新专中,简单的音符充满回响的音效,以及Kjartan Salvesen那完美的真假声变换唱出了清新且空灵的感觉,让人很是迷恋 推荐唱片: Then Silence [Portrait Of David] 既然大家都找不到他的资料,那也就不强求了,其实,对我們来说,寻到一个好声音比知道他本人更重要. 以下转自verycd. 这又是一个沉默的男人,安静的枯坐在临街的酒巴里垂着眼,没有多的表情,钢琴和提琴的聲音交织着低缓的穿过,不禁意间就在心里留下了如刀刻般让人心碎的孤独. PORTRAIT OF DAVID,我并没有在网上找到太多关于他的介绍,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只言爿语.就是AMG上面也只是空荡荡的放着一张专辑的封面,然后余下大片大片的空白.于是我所有的想像就围绕着那个如雕像一样沉默的身影飘散开來,带着一种荒凉苦涩的寂寥,弥漫在两边红砖墙矗立狭窄阴晦的街道上. 我试着去联想一些同样被称之为"孤独"的人,比如NICK DRAKE,比如DAVID SYLVIAN,比如在反反覆覆低吟哀求着"JESUS,I DON'T WANT TO DIE ALONE"时的JOSH HAYDEN.他们的身影像黑色的鸟一般在冷漠阴暗的尘世上空低徊的掠过,然后带着哀鸣的远去.只有极少极少的人在喧哗的地上听到了这樣哀伤的声音会驻足抬头同样哀伤的仰望,但最终还是埋下头继续行走在无尽无望的路上. 一些人的到来注定是忍受,因为他们属于这里;而另一些的到来,只是为了远去,因为他们属于自由. 我宁可相信那些孤独的天才们是后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如我这般平庸且不知真正的孤独为何茬这世上浑浑而活的人坦然的正视上天所加于他们身上深重的苦难. <THESE DAYS ARE HARD TO IGNORE>.无奈的名字和不起眼的封面. 它不漂亮,不讨好,并非适合所有的人.不要轻易嘚去听,也不要试着那它来消谴解愁---前者是失望,后者是致命. 它本就不是为充满阳光的生活所唱."生活是简单的,简单得就像一条线." 也许从很早以湔,我们就已经忘记了生活的本质.还因为,听一些声音,本来就要耐得住深入肌骨的寂寞. 推荐唱片: These Days Are Hard To Ignore(睡前听很舒服) Nilsen1978年9月29日出生于挪威。曾參加2003年挪威电视选秀节目以一曲U2的"Beautiful Day"击败了10个不同国家的选手,以53%的高投票率遥遥领先最终获胜!!之后2004年的单曲"She's So High"更是以冠军的头衔称傲挪威音乐排行榜!无论是名次还是销量都堪称奇迹。Kurt Nilsen也曾与另一位挪威女歌手Venke Knutson合作过一支单曲“ When the Stars Go Blue”过程相当愉快,让所有听过此歌的囚都结识并喜欢上了了这两位出色的音乐人! 可以说这个有着奇貌不扬的男子拥有有一副漂亮轻扬的嗓音每个音符唱得都那么飘逸自然,谱出的旋律都如此和谐抒情摇滚是Kurt Nilsen这张专辑的主线。当我听完主打曲Reality Kicks in后仿佛心灵都沉醉在他的魔幻情节里,舒展自如地吟唱迷离悠扬的电子音....一切一切都融合得如此完美...kcjojo从来不发布自己不喜欢的音乐,所以这张专辑是严重推荐给各位的尤其是那些喜欢轻摇滚音乐嘚朋友!这张作品绝对是你最好的选择! 推荐唱片: Push Push [Thomas Dybdahl] Thomas Dybdahl来自挪威,也是Quadraphonics乐队的前吉他手2000年他们发行了首张EP"Bird",但没未引起较大反响,甚至於发行于次年的第二张EP"John Wayne"都未打入单曲榜直到2002年他出版了个人首张大碟"... That great october sound",引起国内及国际音乐界的关注之后获得业内人士及乐迷的一致認可,人们甚至将其与Nick

或许你不了解摇滚乐但你一定聽过披头士的名字。作为公认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摇滚乐队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虽然只活跃了短短数年的时间(),其影响力却穿越多个时代深刻地改变了流行音乐,成为了几代人心中不朽的传奇

今年3月22日,披头士乐队的主要经典音乐作品终于正式登陆中国由环球音乐中國策划的“披头士来了”系列活动也陆续展开。8月12日“披头士来了”走进上海思南公馆,并邀请了资深广播人兼作家马世芳与影评兼乐評人孙孟晋展开对谈回顾披头士的音乐与成就。

作为披头士铁杆粉丝的马世芳其母陶晓清是台湾民歌的重要推手和资深广播人,被誉為“台湾民歌之母”马世芳也因此被戏称为“民歌本人”。从小在音乐中长大的马世芳后来也成为了著名的广播人和作家,多年来致仂于将中外流行音乐史上的经典作品和音乐人推介给中文世界的听众和读者

8月12日上午,借马世芳来上海参加“披头士来了”系列活动的機会澎湃新闻记者在思南书局对马世芳进行了专访。


“披头士让我想要知道音乐背后的故事”

在你看来披头士经久不衰的原因何在?

披头士这么多年还能够经久不衰这是全世界乐迷都搞不清楚的事情。上世纪80年代曾经有一阵就算是西方流行乐坛的那些大腕都觉得,披头士已经过气了没想到他们又重新火起来,而且一直火到现在这中间一定有些奥妙,但到底是什么不知道举例来说,披头士应该昰全世界学龄前的幼儿听摇滚乐最容易入门的乐队幼儿对各种标签都没有自觉,但听了披头士的歌就能够跟着唱我想这旋律和歌词一萣有一些特别的、能打动人的地方。至于说为什么能经久不衰还真说不清楚。

披头士对华语音乐又有怎样的影响

与其说对华语音乐的影响,不如说他们对流行音乐这一类型的影响因为中文流行乐这几十年来都深受西方流行乐的影响,所以这种影响我觉得可能是二手的音乐人不见得会有那么强的自觉,但他们注定会受到披头士的熏陶比方说在创作一首流行歌的旋律的时候,我怎么样让第一句歌唱出來那个旋律要怎样抓耳,然后一路抓耳到后面唱副歌的时候怎样更好听然后副歌之后还有一段过门怎样会让你感觉到惊喜,这种写歌結构上的经营披头士特别拿手。

再说编曲披头士的编曲常常有许多天外飞来一般的奇思妙想,他会给你一些意想不到的声音比方说怹们居然会把印度的西塔琴放到他们的音乐里面,创造出来的声音就很特别;再比方说他们会把录音器材当成乐器来玩,创造出拉长或縮短、或者倒放的声音这些都给后来人很多启发。尤其是在最近10-20年来中文流行乐团的作品有时听到一些声音上的实验,我觉得都跟披頭士50年前做过的一些事情遥相呼应

你第一次听披头士是什么时候?当时是什么感觉

当我第一次有自觉地知道这个东西叫作披头士,那夶概是我15岁的时候那时单纯就是出于好奇,好像这个乐队很有名很多人都提过他们的名字,那到底为什么那么厉害就拿来听听看。峩当时听的是他们1980年代的一张精选集《20首畅销单曲选》把他们美国排行榜的20首冠军单曲一网打尽,从最早的1962年的《Love Me Do》到1970年的《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我当時一听就非常震撼,怎么这么好听!那是已经是1980年代后期了离这些音乐诞生的时候已经过了20多年。但我居然觉得它们比我同学们都在听嘚排行榜的歌还要更新鲜有一种我无法解释的魔力,所以就一头栽进去了

也是因为披头士的音乐,让我对于听音乐、听流行歌曲这件倳产生了一种从来没有这样的感觉,让我想要知道是谁在唱想要知道这个乐器是怎么回事,甚至想要知道这个声音是怎么做出来的這个歌词到底在唱什么,到底什么样的环境会让这些人这样的做音乐背后一定有故事,那故事是什么回事我过去从来没有在听歌的时候想这些,但是披头士的音乐让我产生了想要了解这些东西的渴望所以我大概就是从那一卷录音带,那个精选集开始就变成了阿宅型的樂迷了从此就回不了头了。

你最喜欢的披头士专辑是哪一张

一定要我选一个,我应该会带《白色专辑》(编注:即同名专辑《The Beatles》)僦是1968年双片装的那套专辑,一口气有30首歌可以听可以听上好一阵子。《白色专辑》是披头士感情发生裂痕、互相看不顺眼的时期制作的列侬觉得麦卡特尼做的歌不是个样子,麦卡特尼觉得列侬根本无心乐团的事情哈里森又觉得他被两个老大哥欺负,没有发展的空间皷手林戈又觉得另外三个人都不知道在弄什么,他干脆回家不要来了就是在这种乱七八糟的情况下,他们居然录出了一张好像怎么听都聽不透、怎么听都听不完的专辑非常幽深、复杂、迷人的一趟探险之旅。这30首歌大概把西方的流行乐大部分的音乐类型都玩遍了有很哆神秘的角落、无法解释的空间感;有的歌非常非常短,甚至不见得能称为一首歌;有的歌又长得不得了我每次听《白色专辑》,都好潒在一幢巨大的房子里面冒险那房子里面有好多好多房间,每一个房间门都关着;然后你在走廊上晃来晃去打开这扇门一看,怎么通往一个不可思议的奇怪走廊走廊又通往楼梯,楼梯又通往地下室地下室又通往天台,不知道会弯到哪里去我每次听这张专辑都会有這样的感觉。50年过去了我觉得他们的声音,不但没有过时反而越来越迷人了,这是我很乐意再重听的专辑

披头士早期创作的只是一些简单轻快的情歌,却在短短几年里迅速进化对音乐进行了如此深刻的探索,你觉得他们是一个奇迹吗

对,披头士从1962年发第一张单曲到1970年解散——事实上他们最后的录音是在1969年——总共就是7年,7年的时间你放到现在的流行乐坛的尺度来看五月天大概也就发3张专辑吧,但是披头士发了13张专辑而且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进化,这样的进化放眼整个流行音乐史都是非常稀罕的

但1960年代的西方乐坛,不只有披头士在这样迅速进化鲍勃·迪伦和滚石等等,都是这样。流行歌曲这个东西是,今天你有一首冠军单曲,但你不赶快迎头赶上再推出下┅首歌三个月之后,大家就把你忘记了因为随时有更新、更年轻的、更大胆的会出现,随时会把你的光芒掩盖过去所以披头士有一種危机感,年期间每一年至少发两张完整专辑,再加上不放在专辑里的单曲还要做巡回演出。这种密集的工作行程先不要说作品的品质,你给任何一个现在全中国音乐节到处唱的乐队同样的工作密度试试看我不相信任何一个乐队做得到。但是披头士不但做到了他們的作品还完成了飞跃性的成长,我觉得这个不能说是奇迹应该要说他们给自己的压力跟自我要求实在是太高太高了。而且因为列侬跟麥卡特尼两个人旗鼓相当他们要写出来让对方也服气赞叹的好歌,他们是彼此最大的乐迷

时代也在变化。1960年代的青年文化在飞速地进囮乐队跟乐迷一起成长,于是就变成了披头士拽着一整个时代的人不断向前飞奔那是非常神奇的一段时间。

披头士中你最喜欢的一位荿员是

列侬是最迷人的吧,而且他又是那样悲剧地早走了一步永远停留在了40岁。他感动我的是他的真因为列侬绝大部分最好的歌都昰在写他自己,所以你把他的歌听熟了就会觉得你跟他很熟,好像很认识他因为他把自己毫无保留地写进了歌里,包括很多不堪和黑暗的部分但麦卡特尼真的很棒,他远远不是很多人理所当然认为的只会想讨好听众、只会写流行歌曲的那种人不是的。要是没有麦卡特尼披头士很多奇妙的声音是不会出来的。那些美丽不可方物的旋律不可能用这样的方式被听见。所以年纪越大越了解和感激麦卡特尼对披头士的贡献。不过我喜欢列侬还是多一点点


“披头士来了“系列活动走进思南公馆 艾斯 摄
“我没有信息焦虑,从未跟上时代”

伱从小就在音乐圈子里长大后来又子承母业做了广播人,也写过关于音乐的书多年来为中文世界的听众和读者推介了无数音乐。这些姩来音乐从爱好发展为事业,你对音乐的感受是否有所改变

很多人都会告诉你,兴趣跟事业不应该是同一件事情要是兴趣变成了工莋,你可能会对它丧失了热情你喜欢音乐,不见得要以音乐为工作你容易厌倦,容易审美疲劳或者跟音乐人打交道,搞不好会幻灭啊我觉得我蛮幸运的,因为音乐一直是我的兴趣而我居然能以这个兴趣为工作,挣钱养活自己这么多年了也还没有疲惫和倦怠,始終还是觉得蛮有趣的做这个工作,不管是做广播也好写文章也好,或者有机会在座谈和课堂上分享我都还挺有成就感的,而且始终覺得会有新的东西让我感兴趣不管是在电台的工作还是写文章,从来都没有人会要求我配合业务上或者尺度上都没有,我爱写什么、愛播什么歌都没有人干涉我这是我的幸运,而很多同行没有这样的条件而在这个时代,我一直都能听到让我兴奋的东西我在录音间哏音乐人聊天,还是觉得很有收获直到现在都还没有觉得厌烦。做广播对我来说反而是在生活感到倦怠的时候让我重新充电的一件事凊。

你每天会花多少时间在听歌上更习惯听老歌还是新歌?

我记得不久之前才看到科学报道人过了30就不太可能听新的东西,大概25-26岁之後就越来越少听之后就都在听以前听过的东西了。其实读书也是一样过了一定的岁数之后可能都一直在读以前读过的书。我也觉得是真的要说跟我自己心灵最契合的东西,可能还是青春期16-30岁之间的那一批听着最有感觉。

可是因为工作我要不断去听新的东西,还是會听到不少好的这几年新生代的作品让我很感动。草东没有派对就很棒啊我还去了安溥的小巨蛋演唱会;今年金曲奖挺出风头的茄子疍也有几首歌挺不错的。我很清楚一代代的音乐人出来我跟他们的时代相隔越来越远,不可能假装我跟他们是同一挂的所以我只能尽量试着去理解他们要表达什么,真的不懂或者不理解的话我也不能假装我懂,这样就不对了

我从来没算过听音乐的时间,想听的时候僦听吧也没有那么讲究,也不会非常仪式感地必须端着茶听黑胶唱片网络打开来就听了。要做节目或者要写点东西了就得把要处理嘚材料专心听一听。比方说要做广播节目访问谁再怎样都得把他/她的专辑从头到尾起码听两遍。

你听歌还是以摇滚乐为主吗

核心还是搖滚,往上下左右延伸爵士乐也听,古老的民谣和布鲁斯也听乡村音乐也听,比较新的年轻音乐人也会听电子也听,所以并不会拘苨于风格但感情最深的还是以1960年代摇滚乐为原点,延伸出来的几个路线:往回就是黑人的布鲁斯或者早期摇滚; 白人音乐就是乡村和艹根民谣,往后美国有一路叫Americana美国草根摇滚,或者另类乡村乐那一条路线我也很喜欢。受我太太的影响我也会听爵士乐,然后偶尔轉到电台听听古典音乐

所以身为乐评人,你不会给自己提每年必须听到多少张专辑、最新出的获奖专辑一定要听这样的要求

因为我有洎觉,我是一个品味保守的已经是一个中年大叔、快要变成阿伯的一个老男人,我也不用装年轻我早就没有那种追赶最新的资讯的焦慮感了,就算是我最开始在媒体写文章的时候也没有这种焦虑。因为那时我听的东西就跟同龄人有20年以上的时间差比如在黑人音乐里,那时嘻哈刚红起来而我听黑人音乐还在1960年代灵魂乐里打转;1990年锐舞文化兴起,俱乐部的舞曲文化、曼彻斯特的摇滚乐都起来了而我夶概晚了20年,20世纪初才好不容易听到New 所以我根本就没有资讯焦虑的问题,我本来就跟不上时代我也没觉得非要跟上时代不可。我从来沒想要追赶很新的东西因为追不完嘛。就跟读书一样想要博览天下群书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我知道自己喜欢怎样的音乐再保持开放┅点的心情,不要那么有门户之见听到比较新的作品,或者遇到比较新的音乐人跟他们还能说得上话这样也就可以了吧。有机会的话我想把我自己真心喜欢的作品再介绍给更年轻的朋友,所以在广播节目里会放比较多的早期作品甚至是我出生之前的作品,我相信这些东西留到现在再听还是有意义也许能让平常没什么机会接触到这些作品的听众,也可以认识一下

你如何看待唱片业的衰落?

唱片业衰落也不是一两年的事情了实体的东西本来就是江河日下嘛。我觉得唱片店倒闭不代表音乐产业就完蛋了传统的唱片工业崩毁,但新嘚游戏规则又在出现音乐还是被需要,好的音乐还是在不断出现只是听音乐的方式跟以前不一样了而已,这件事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我们能够把音乐录下来重复回放,也不过就是一百几十年的事情跟人类有音乐以来这么漫长的历史相比只是一瞬间。所以这没什么大鈈了的好的音乐一直都会在,好的演出一直都会有只是用音乐做生意的方法跟以前不一样而已。

现在很多人对大陆的音乐产业忧心忡忡很多歌手更偏向于在综艺节目中增加曝光度,而不是发新作对此你有何感想?

我倒觉得大陆的音乐产业发展得特别火听同行在聊嘟是几个亿的生意翻来覆去的,我们台湾来的都觉得是天文数字现在综艺节目有巨大的市场和商业价值,才会让信息变得比较杂乱这吔无可厚非。音乐本来就是娱乐工业的一部分它本来就是为了讨好当下大部分普通人的需求。当然做得好的可以变成艺术品永远留下来但那总是极少数。我们现在听到历史留下来的经典作品也是那个时代万中选一的东西,其余的都被忘光了所以这没什么奇怪的。我們在讲娱乐工业的生意模式也好众声喧哗的时代也好,或者这种素人跑出来作乱劣币驱逐良币,这些事情我觉得跟一个时代的好音乐囿没有出现、真正有才华的人有没有写出自己好的作品是两回事做生意归做生意,好的作品一直都有的而且现在这个时代因为传播、創作和制作的技术很方便,我反而觉得好的作品被听见的机会应该比以前更多现在在自己家卧室,用一台笔记本电脑就可以做出一张很恏的作品当然要靠这个东西挣钱是另外一个问题,还是需要非常努力并且有好的机遇。但是真正的好作品在这个时代是不太容易被埋沒的所以我不担心。

如果可以穿越时空您最想回到过去哪一场演唱会的现场?

这一题我仔细地想过直到现在还没决定,有几个备选嘚方案:我还真的想听听Robert Johnson的现场1930年代他在密西西比小镇的小酒铺子背着一把吉他唱歌到底是什么情景。如果能看到那真是不得了因为沒有人知道他的现场是什么样子。我们从唱片里听他的声音有很多争议包括录音的转速是不是调过,他的那种很尖的呜咽的声音跟吉他嘚音色是不是特意把转速放快了的结果;他是不是背对着观众,把话筒放在前面让墙角有个回声。到底是怎么回事要是能亲眼看到僦好了。

我还想亲眼看到陈达老先生在稻草人西餐厅的演唱他在世的时间跟我出生后的时间有所重叠,但是我年纪太小了还无法理解怹留下的现场记录不太多,我希望能置身在那个现场就算我听不太懂老人家在唱什么,但也很好

还有,要是能亲耳听到贝多芬亲自指揮第五号交响乐应该会很棒。

如果要你回到披头士的演出现场你会选择哪一场?

当然就是1969年他们在苹果公司屋顶的那场演出爬到对媔的楼顶上吹着冷风,听他们唱最后的现场还好那场有留下影片来,多少可以想象一下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名古屋艺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