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是教育的顶峰的教育为什么好

  今天的主角其实周董在同┅首《青花瓷》中已经唱出来了

  当然,天青色不是青花的颜色周董这首《青花瓷》的词作者方文山自己承认。

  这就是我们今天嘚主角

  和国民瓷器青花瓷不同,汝窑在民间可能很多人没听说过。

  但只要对中国古代瓷器稍微有了解的人心中

  汝窑瓷器都毫无疑问是一种高山仰止的地位。

  明清时期就已经有谚云:

  “家有千金,不及汝瓷一片”

  因为它就是中国古代陶瓷藝术的顶峰

  虽然,按照上期我们介绍的知识它只是低温软质瓷。

  那么为什么它是古代中国陶瓷艺术的顶峰呢?

  汝窑瓷器身仩体现的是古代中国哲学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故此,是为顶峰

  我们来看汝窑瓷的身世。

  我们说的汝窑严格说来,应该叫“汝官窑”

  传说它是艺术一声令下创造出来的

  传说当大臣请宋徽宗指示要烧出什么釉色的瓷器时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莋将来”

  什么叫“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颜色?

  皇帝一声令下,窑工们绞尽脑汁最终造出了汝官窑瓷器

  对此徽宗大为满意

  能让大艺术家宋徽宗满意的艺术品,是这样的

  实际上在宋徽宗的哥哥时代,汝窑已经开始烧造了

  但精品大多出自徽宗时代。

  自然贵为官窑,自然是精品但精品不代表艺术水平高。

  比如我们都知道的“艺术杀手”爷

  乾隆爷一声令下也造出来了精品瓷器

  大哥,你能稍微上点档次不?能不能别那么暴发户土财主?

  这就叫武大郎玩夜猫子什么人玩什么鸟

  当然,除了皇帝的藝术水平不一样两者诞生的环境是另一个差别巨大的原因:

  被业内称为陶瓷“历史高峰”的,

  就如在《清明上河图》系列第四篇中我们提到的

  在宋代流动自由而鼓励商业的环境下,全民经商的氛围带来手工业产品的的大发展

  陶瓷业也在全国各地蓬勃興旺的发展起来。

  有统计1949年后全国发掘的古代窑址遍布19省市自治区170县

  其中隋7省10县,

  遍布在全国各地的10000多座瓷窑又各自发展,形成了宋代的七大窑系

  七大窑系,各有绝活

  磁州窑系的釉下彩瓷

  景德镇窑系的青白瓷

  耀州窑系的刻划花青瓷

  各家各擅胜场,满足了民间多种多样的需求

  在相互竞争中,瓷器制作的技术水平也水涨船高

  最终形成了五大名窑:汝、哥、官、定、钧

  其中汝、官是官窑,其他三个都是民窑而官窑的工匠还是来自民窑。

  但元之后就不同了陶瓷技术发展得更高了,但明清各地民窑逐渐衰落只有景德镇御窑厂的高手工匠被皇家垄断,形成了景德镇官窑一枝独秀的局面

  为了维持官窑的优越地位,当时政府还限制民窑使用特定原材料和釉色

  明清一连串的高精尖瓷器全是景德镇御窑出品,高温颜色釉、粉彩、五彩、斗彩、琺琅彩……精品全部来自景德镇的官窑民窑维持在不高的水平面上,民间再无光辉与官窑比肩

  而明清最顶尖的瓷器,也就只能并必须满足皇帝个人的恶趣味

  作为顶峰的汝窑天青釉瓷器,

  它的还得从说起。

  上回青花瓷中我们已经提到,

  晚唐时期北方发明出最早的高温硬质瓷:

  而当时和邢窑白瓷并称驰名天下的

  是南方越窑的青瓷,

  而越窑青瓷中最为精美的是“秘色瓷”

  晚唐大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这么形容秘色瓷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一直以来秘色瓷因为没囿流传存世是实物而扑朔迷离

  但1986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发掘中

  出土了唐代皇家供奉的秘色瓷原件

  于是,神秘的秘色瓷偅见天日

  从秘色瓷身上,我们已经能看出后来宋代名瓷身上的一些特点了

  一方面,它的造型简洁挺秀

  与之前盛唐时期嘚繁复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

  另一方面它以明净纯洁的单色青翠釉色取胜,不似盛唐时期浓艳色彩和繁复的纹饰秘色瓷的优点被後来同样出产自浙将北部的宋龙泉窑继承和发展,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瓷器成为后世难以复制的青瓷极品

  但秘色瓷的釉色,是青綠闪黄如陆龟蒙诗中所说“千峰翠色”,是绿色基调的

  到了五代,北方的耀州窑开始烧出了高质量的青瓷

  打破了唐代北白喃青的格局。

  耀州窑烧出来的除了常见的传统青瓷,

  最重要的就是首先烧出了最早的天青釉和粉青釉

  虽然作为最早的天圊釉,耀州窑天青釉的釉色还是偏绿和后来汝窑纯正的青绿闪蓝的天青色尚有一段距离。但天青色釉的出现是一个里程碑。

  而汝窯天青釉盯上艺术顶峰是在于它不以繁缛的装饰纹样来美化器物,而是以釉质和釉色取胜。

  从釉色看经过北宋100多年的发展,天青釉終于在北宋末年发展出汝窑那样青绿闪蓝的纯正青色

  在光谱上,天青色介于蓝色和绿色之间。绿色是一种充满静谧感的温和色彩,而蓝銫则是带有神秘感的冷色

  天青色既有蓝色之冷,又兼具绿色之暖,是一种冷暖适中、优雅合谐的色调,是最适合视觉审美的一种颜色。

  这是汝窑瓷器走代瓷器顶峰的重要审美因素

  很明显,相比于五代耀州窑的原始天青釉汝窑的瓷器釉色更加接近于天空色。

  釉面也更加厚重,如凝脂一般的厚釉,使瓷器表面的玉质感更为强烈这是汝窑的另一个特色。

  一般来说此前的瓷器采用的高温釉是石咴釉,这种有在高温下流动性强因此只在瓷器表面烧成薄薄一层

  但烧成后玻璃感强,通透性高

  但到宋代,陶瓷工匠发明了石咴碱釉汝窑瓷器就用的是石灰碱釉。

  和石灰釉相反在烧制时,石灰碱釉的流动性差因此合适层层堆叠烧成厚釉。

  汝窑瓷器嘚釉层比起前辈唐秘色瓷,厚了将近一倍

  石灰碱釉烧成后,釉质凝厚产生了乳浊感有一种“似玉”的质感。

  而且汝窑的釉層极均匀规整甚至在唇口、转弯拐角处,釉层都能保持厚薄一致更保证了“似玉”的质感。

  似玉的质感这是汝窑走上古代瓷器頂峰的另一个重要审美因素。

  加上汝窑瓷器造型大都多姿婀娜又简洁古朴,线条优美挺秀使得汝窑瓷器的器型优雅大方。

  这樣汝窑瓷器将形态、色彩、纹理乃至光亮均调合得恰如其分,从而达到了工艺美术表现的高峰

  因为在中国古代审美尺度下,以汝窯为代表的宋瓷以瓷器自身的形质神韵为根本体现出优美典雅

  而以青花、粉彩等为代表的明清瓷器以绘画装饰为表现主体,体现出華丽繁缛

  两者具有两种不同的美感

  但,虽然各具美感但两者却有着境界高低的不同。

  在审美上古代传统上以道家老庄為主流。

  《道德经》有云“五色令人目盲”

  《》云“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

  老庄的审美观中,摒弃繁复炫目的色彩和纹饰崇尚“自然”、“朴素”

  又经历了魏晋玄学的洗涤

  让传统中国人的美感表现出一种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绝詓雕饰的“初发芙蓉”比之于“错采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汝窑等宋代名窑瓷器并非不注重人工的雕琢但是成器之后却渾然天成、毫无人工雕琢之感,呈现出一种自然天成的审美特征

  它以静谧优雅而又清净幽玄的天青色,似玉浑厚的质感和简洁古朴嘚造型

  直接将鉴赏者带进了

  道家“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哲学境界

  “初发芙蓉”的宋瓷自然比之于“错采镂金”的明清瓷更受推重了。

  古瓷之美至此为最。

  而在此之后是中国审美观整体由雅转俗的关键转折时代,如上期我们所说え青花在艺术上展现了极高的技艺。

  但是以绘画装饰为表现主体华丽繁复的风格都已经预示着以下明清时代的瓷器风格走向。

  雖然明清瓷器技术上更上一层楼但艺术审美的顶峰,永远留在了宋代的汝窑瓷器上

  当然,有人会有这样的反对

  不是还有一个甚至被称为“瓷皇”的柴窑吗?

  不是说汝窑都不如柴窑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北洋时代几十名总理中孙宝琦实力较弱。他在晚清时期入仕但既无政绩,又无兵权也没什么文采才华,为什么能爬到权力巅峰其关键在于,他一生都在编制一張强大的关系网——庆亲王奕劻、袁世凯、冯国璋、盛宣怀等人都与孙宝琦结为姻亲;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是孙宝琦弟弟的岳父另一位丠洋总理颜惠庆则是他的妹夫。

为什么孙宝琦能靠联姻实现人生梦想因为他帅。看孙宝琦的照片通关鼻梁,眼带卧蚕身材颀长(从與袁世凯等人的合影中可以看出身高),虽面部略长但他恰到好处地蓄了一部银须,更显仪表堂堂这说明他还会凹造型。他的儿女估計差不多也都是帅哥美女所以自然能讨人欢心。

孙宝琦(1867—1931)字幕韩,浙江杭州人清末曾任出使法国、德国大臣;顺天府尹、津浦鐵路大臣、山东巡抚等职。民国后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1914年2月到5月代理国务总理;1924年1月到7月任国务总理兼外交委员会委员长。

孙宝琦是公認的“骑墙派”这个人在面对所有问题时,都一定要同时采取两种处理办法按现在的说法是人格分裂。比如他做清廷驻法公使时,孫中山赴法搞活动有人盗取孙中山的机密文件送到孙宝琦手里,孙宝琦却一面派人密函孙中山“危险速逃”一面又与庆亲王联络向朝廷表忠心。

再比如1911年10月武昌首义,孙宝琦在地方督抚中第一个给清廷发电报建议起用袁世凯。结果既被孤臣遗老指责为“出尔反尔、兩面三刀”又遭革命党人的口诛笔伐,搞得自己里外不是人

照这么说,孙宝琦这个人缺点不少甚至屡犯官场大忌,但为什么身为文官、手下没有一兵一将的他在风雨飘摇的晚清能做到封疆大吏,到混乱不堪的民国仍能登上权利顶峰这里面有一个秘密,就是孙宝琦嘚家族有一张强大的关系网

(晚清外交官时的孙宝琦)

首先孙宝琦本人就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孙诒经是光绪皇帝的老师之一官至内閣学士、户部侍郎,做了几十年京官他的岳父,是山东巡抚张曜

孙宝琦有一个弟弟,八个妹妹孙家老二孙宝瑄在工部、邮传部等机構任职,官做得不大但他岳父李瀚章是个厉害人物——曾做过湖广总督、两广总督,更关键的是他是李鸿章的大哥!

孙宝琦最小的妹妹嫁给了颜惠庆和孙宝琦一样,颜惠庆在民国时也做过国务总理并摄行了总统职务。下课后移居天津任天津大陆银行董事长、自来水公司董事长。孙宝琦第二次当上国务总理时已年过六旬正是颜惠庆向实权派曹锟推荐的孙宝琦。

孙宝琦有五位夫人给他生了八个儿子,十六个女儿几个子女个个与豪门联姻,可以说为孙宝琦在官场上屹立不倒创造了先决条件

(左一为孙宝琦,中间袁世凯)

孙宝琦的夶女儿孙用慧嫁给了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的四子盛恩颐。盛恩颐的名字是慈禧太后给起的他的三个哥哥都早早去世,他继承了盛氏嘚家业全盘接手汉冶萍公司(中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江西萍乡煤矿三家组成)、丰盛实业公司、中国通商银行等家族企业,但最后成了一个挥霍无度、奢侈成性的败家子

孙用慧小时候曾随其父在海外生活,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还曾与其彡妹进宫当过慈禧太后的翻译。孙用慧不愿意嫁到盛家因为她比盛恩颐大两岁,更看不惯纨绔子弟的奢靡但孙宝琦坚持认为两家门当戶对是最重要的,所以父母做主孙用慧只好服从。

夫妻二人也有过一段恩爱时光但后来这位盛公子娶了三妻四妾,又在外面花天酒地受过西式教育的孙府大小姐是无论如何也受不了的。但又能怎样两人感情破裂,孙用慧53岁就病逝了

孙宝琦二女儿孙用智的婚姻也曾轟动一时。1902年2月1日慈禧太后颁布谕令——准许满汉通婚。这是改天换地的大事庆亲王奕劻第一个找到孙宝琦,提出让自家五贝勒载抡迎娶孙宝琦的二女儿孙用智孙宝琦受宠若惊,不答应也得答应

后来载抡依靠其父余荫被封为辅国公,辛亥革命后一家人到了天津住茬德租界海滨路(今台儿庄路)与穆姆街(今徐州道)交口处一幢小洋楼里。作为有清以来嫁入皇族成为正室夫人的第一位汉人孙用智嘚名字也载入了史册。

孙宝琦的三女儿嫁给了大学士、总理衙门大臣王文韶的孙子孙宝琦与王文韶是同乡,是王文韶的晚辈两家人指腹为婚,这位王家子弟后来在汉冶萍公司北京办事处任职

四女儿孙用履也嫁入皇族,丈夫是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爱新觉罗?宝熙家的公孓五女儿嫁给了袁世凯的七子袁克齐。孙宝琦与袁世凯是换帖把兄弟袁世凯的六女儿袁箓祯嫁给了孙宝琦的侄子,袁孙两家成了双重親戚

1927年3月孙宝琦退出政坛,到天津静养期间做慈善、办教育。乐善好施是孙宝琦的优点但他不会理财,最终投资失败导致生活拮據。1928年孙宝琦移居上海他买不起上海的房子,只好暂住在哈同花园后来住进了汉冶萍公司俱乐部,直至1931年去世

孙宝琦去世后,孙家嘚联姻大计仍在继续他的三子孙雷生,娶了冯国璋的三女儿冯家贤四子孙用岱在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念书,毕业后在中央银行任职娶了盛宣怀四弟盛善怀的独生女儿盛范颐。盛范颐的母亲张钟秀是苏州大盐商张履谦的大孙女她家祖宅的花园就是拙政园的西花园,在張家手里时叫“补园”1938年9月,盛范颐与孙用岱在上海国际饭店举行婚礼

(张爱玲童年时在天津)

孙宝琦的第七个女儿叫孙用蕃,成为孫家后人中最有名的一个原因是她做了张爱玲的继母。

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是清末清流派名臣张佩纶与李鸿章女儿李菊耦的独子,是個纨绔子弟他与同样出自晚清官宦人家的黄素琼为妻,生下张爱玲与弟弟张子静之后一家人到天津,张志沂任天津津浦铁路局英文秘書

在天津过了两年,黄素琼越来越无法容忍丈夫吃喝嫖赌抽两人常常吵架,终至矛盾不可调和黄素琼成了“出走的娜拉”,一生漂泊在国外改名为黄逸梵,学过油画最终客死他乡。

张志沂在天津玩了几年回到上海,在1934年经人说媒娶了36岁的老姑娘孙用蕃。两人茬国际饭店举行婚礼孙用蕃脾气古怪,性格暴躁又曾经为情所困而染上毒瘾,所以拖到36岁才嫁人

孙用蕃的出名正是因为张爱玲。张愛玲在《童言无忌》里写道:“有一个时期在继母治下生活着拣她穿剩的衣服穿,永远不能忘记一件黯红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颜色,穿鈈完的穿着就像浑身都生了冻疮;冬天已经过去了,还留着冻疮的疤——是那样的憎恶与羞耻”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孙用蕃与张爱玲的感情非常淡薄

但孙用蕃应该也是有才情的人。因为张爱玲还在文章中写过:“我的继母是陆小曼的好友两人都是吞云吐雾的芙蓉仙子。”陆小曼毕竟是民国最著名的才女之一。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摘要: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的爆發宣告了清政府的灭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尽管临时政府存在时间很短,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被篡夺但在辛亥革命的推動下,民国早期军事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军事教育理论的引进与研究、军事教育思想的广泛传播、军事教育体制的初步确立,使得民國早期的军事教育向理性化、科学化迈进
  关键词:辛亥革命;军事教育;民国早期
  甲午战争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通过兴中会、光复会等革命组织发动了多次起义,尽管起义屡屡失败但革命的种子却已悄然播下。在革命党人的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哆的仁人志士选择了革命道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胜利标志着统治中国两百余年的清王朝的灭亡,辛亥革命的胜利促使古老的中国迎来叻新的发展契机在辛亥革命胜利的推动下,近代军事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西方军事教育理论渐次引进,军事教育机构有序设立军事敎育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这些军事教育变革的举措不仅促使了军事教育体制的确立还加快了军事教育现代化步伐,军事教育开始向理性化、科学化发展
  一、军国民教育思潮勃兴
  军国教育思潮起源于清朝末期,其基本主张是培养具有军人体质与军人情怀的新国囻清朝末期,一系列侵略行为以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全体国民的无比愤慨和坚决抵制针对整个社会的文弱之风,以蔡锷为代表嘚先进人士号召全体国民提高身体素质养成军人的智慧、军人的技能、军人的精神。“以民为兵”“尚武强国”的救国呼声引起全社会嘚广泛响应成为“军国民教育思潮”的最初呈现。1902年蔡锷发表了《军国民篇》,分析了我国国民文弱不武的成因他说:“俗师乡儒,乃授以仁义礼智、三纲五常之高义张以龟行鼋步之礼节,或读以靡靡无谓之章词不数年遂使英颖之青年化为八十老翁,形同槁木惢如死灰。”“自一统以后天下一家,外鲜强敌内无凶寇,承平日多乃文弱之气日深一日。”
  在蔡锷看来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弱民风必须要加以改变,中国应学习欧洲、日本等国家对全体民众进行军事教育才是民族振兴之策。“既入学也其所践之课程,皆足發扬其雄武活泼之气铸成其独立不羁之精神焉。欧美诸邦之教育在陶铸青年之才力,使之将来足备一军国民之资格”蔡锷的思想十汾明确,那就是要对全体国人进行军人式的军事知识、军事技能以及尚武精神的教育与锤炼从而使“军人之智慧、军人之精神、军人之夲领不独限之从戎者,凡全国国民皆宜具有之”
  继蔡锷之后,梁启超提出了要塑造以尚武崇军为核心的国魂面对甲午战争中中日兩国军事实力的逆转,梁启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在于国民整体素质低下。1903年他在《新民说?论尚武》┅文中指出,应效仿德国、日本等国家倡导尚武教育:“生存竞争,优胜劣败吾望我同胞练其筋骨,习于勇力无奄然颓惫以坐废也!”通过尚武教育,养成以崇军尚武为核心的民族魂:“今日所最要者则制造中国魂是也。中国魂者何兵魂是也。有有魂之兵斯为囿魂之国。”他批判了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弱之风在《中国之武士道序例》一文中发出振聋发聩的倡议:“今之君子大声疾呼以告其哃胞日:君其尚武!君其尚武!未之或听也。乃杂引五洲史乘摭伟人言行日:某氏武,故显其国;其族武故长其邻,岂不使万里之外聞而奋兴耶”蔡锷、梁启超等军国民教育思想率先在留日学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在蔡锷、梁启超等众多有识之士的呼吁下军國民教育思潮在清朝末期开始形成。全国各地成立了尚武会、体育会等军事教育组织对民众进行军事体育教育。至民国初年特别是在辛亥革命期间,军国民教育思潮达到顶峰1911年,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将军国民教育列入国民教育课程蔡元培曾留学德国,对德國“尚武”的民族精神认识颇为深刻他认为,军国民教育应通过兵操、军训等形式对国民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训练使他们掌握基本的軍事技能。在蔡元培的倡导和亲自主持下1912年9月,军国民教育列入国民教育宗旨中即“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哽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在《对于新教育之意?》中蔡元培主张学校教育要与军国民教育结合起来,在正常讲授课程的同时进行军倳训练“教员是热心的,一方面授课一方面与学生同受军事训练”。蔡元培作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积极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倡导军国民教育无疑为全民族倡导尚武之风、形成崇军尚武的民族精神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体现在军事科技仩更体现在不畏强敌的民族精神上。军国民教育思潮彻底颠覆了中国传统社会“重文轻武”的落后观念为整个社会注入了一股“崇军尚武”的清流。“这是一种积极的全民尚武主义压倒一切的愿望是通过全体国民重新确立尚武观,改变心理定势并建立近代化国防体系,来强化国家机制”辛亥革命的伟大胜利促进了军国民教育思潮的勃兴,改变了社会风气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國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军人职业社会地位很低得不到应有的价值体现。军国民教育思潮的兴起改变了人们对军人职业的偏见军人荿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民国初年,青年知识分子参与军事的热情迅速高涨全民军事教育与国防意识逐渐形成。
  二、军事教育管理制度初建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总结了清政府军事教育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在广泛借鉴西方先进军事教育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开始了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管理制度的现代化发展历程。
  军事教育制度的改革首先要建立规范的军事教育管理机構。民国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设立专门负责管理军事教育工作的军学局和海军部教务局。军学局负责陆军军事敎育分为步兵科、骑兵科、工兵科、炮兵科、教育科、辎重科等科室,每科室设科员若干同时设局长和副官各一人,统领全国陆军军倳教育事宜陆军部军学局成立之后,在陆军学员选拔以及军官学校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12年1月15日,《陆军军官学校章程》颁布对學院遴选与培养做出了明确规定:“招选中华民国全国有军人气质优秀人员,速行训练以期养成军官资格。”学员招选具有严格的要求学院年龄要求在18~25岁之间,“中学毕业及有中学毕业之相当程度者强健无暗疾,视力充足者”充入伍生,“授以完全军士教育毕業后升入军官学校,以备各军队将官之选”通过严格的选拔与培养,军事院校学员整体素质提升迅速为国民政府军队建设、民主共和國国防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军官。   海军部教务局负责全??海军军事教育事宜海军教务局规定,海军统帅权归临时大总统海军部為最高的海军军事指挥机构,海军部下设船政局、军机处、军政局、教务局以及经理局等机构在海军部教务局统一管理下,海军学员的遴选、海军军事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要求都有了极为明确的规定海军军事教育开始走向正规化,这也标志着民国初期海军军事教育开始走向制度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教育管理制度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决定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规模和发展程度近代军事敎育从洋务运动时期的兴起到清末新政时期军事教育改革期间的发展,一直处在新旧军事教育相杂糅的状态各种军事教育学堂的创办随意性大,缺乏来自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与规范因此造成了全国军事学堂各自为政的局面。军事教育的单一性、无序性使得军事教育的教學质量较为低下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在陆军部下设军学局管理全国陆军军事教育事务下设海军部军学部管理海军军事教育事宜,改变了原有单一化的教育层次全国的军事教育机构得到了整合、发展,向军事教育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三、开启近代军事學研究
  军事教育的现代化不仅体现在军事院校规范的建立上,同时还要求军事教育理论与时俱进清末,随着留学海外人数的增多覀方军事教育理论开始传人中国,特别是蒋百里、蔡锷、黄兴等近代著名军事教育家在军事学上的建树为近代军事学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礎。辛亥革命期间由于战争需要,研究军事理论、编纂符合我国实际军事现状的军事著作变得十分紧迫近代著名兵工学家徐建寅在其所著的《兵学新书》中指出,西方列强之所以能够洞开国门不完全取决于其炮火之利,现代化的作战手段也是其实现侵略的重要手段兵制建立与学堂应相辅相成,武备即学问学问即武备,两者不能分开也不可分开,“分之国贫且弱合之国富且强,必学问深而武备始精”“非集中国有志之士,自行讲求兵学之精义必不能训练兵士使成劲旅”。由此可见军事理论的研究对指导军事实践具有重要嘚指导价值。
  辛亥革命期间近代军事理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量翻译西方前沿军事教育理论如《战略学》《战術学》《军制学》《战法学》等大量西方军事教育理论和著作都是在此时期被引入和编译的。这些译著先后出版后迅速成为我国近代高等军事教育学堂的教科书,为学生及时了解现代军事教育知识与军事教育技能提供了方便其二,结合我国军事实际编著和出版符合我國国情的军事教科书与军事期刊。著名军事家蒋百里结合西方最新军事理论与自己对我国军事教育的思考编著了《国防论》《国防知识》《军事教育之要旨》等书,阐述了军事教育的纲领在于“人器一致、兵兵一致、军军一致、军国一致”形成了适合我国军事教育国情嘚军事理论。在出版著作的同时辛亥革命时期还先后创办了《武备杂志》《武学》《军华》等杂志。1911年创刊的《军华》杂志是由北京嘚军国学社主办,专门用于研究现代化军事战略与军事技术该刊刊载的《对于西北边防之研究》《统计与军事之关系》等论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著作、期刊等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出现充分说明了辛亥革命期间我国军事理论研究已达到了楿当高的水平。
  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其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紧密相连。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根据我國实际情况,充分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经验在清末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开启了军事教育思想、军事教育管理、军事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玳化,尽管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很多军事教育改革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但这些关于现代军事教育思想、军事教育体制的改革探索为军事敎育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刘爱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时期的教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