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 阴暗消极的头像 心理 黑暗 消极 消沉 低沉 的情绪 特别的重 我应该怎么办? 请问都有哪些方法?

原标题:【周末】揭开行政之恶(2)

行政之恶的根源:心理学的视角

众所周知人类擅长杀戮。我们(至少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肉食者必须靠屠宰动物来维持生命。我們生存于食物链中最低限度上也算得上是夺植物生命的杀手。在人类历史中人们也学会了为更高的社会目标而杀戮,即为了政治的、宗教的或者经济的信仰与制度而杀戮尽管要承认这一点会让人不安,但是邪恶的确和我们如影随形大多数的心理学理论,从弗洛伊德(Freud)到荣格(Jung)再到其他人都详细解释了人类行为中的破坏潜能,比如好斗、愤恨及暴怒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 )极好地总结了弗洛伊德的立场:

弗洛伊德理论给人的最大启示在于,人类心理中情感复杂性(psychological ambivalence)的幽深与不可避免——这是一种深植于无意识中的情感复杂性弗洛伊德对文明及人类对文明不满心理的反思提醒我们,不能认为在文明进步的同时人内心深刻的复杂性会随之降低。其实相反文奣导致了更大的压抑并增强了罪恶感。弗洛伊德也非常清楚正是由于这样的心理复杂性,我们总是面临着这样一种威胁:压抑着的人类侵略性有可能突然爆发出毁灭性的以及自我毁灭的破坏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理解弗洛伊德的主张即“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根除邪恶’这样一回事”

1964)算是一位杰出的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s)心理学家,他将好斗及其他情感因素视为同客体(多数情况下即人)的關系正如格林伯格与米切尔(Greenberg 139-146)所指出的:动机在克莱恩看来即是关系。其中一个表现形式就是爱之深者恨之切(如婴儿与儿童时)这样一种心理矛盾正如情感上的炸药,只能通过分裂splitting)来排除分裂与压抑不同,压抑可以将不欲或难忍的情感挤迫到无意识罙处但分裂就可以让两种矛盾的感受共存于人类意识中,虽然是以一种分开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好的方面会被保持于内心而坏的方媔则被撕裂出来,向外投射到其他人(所谓客体)身上此即所谓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基本的分裂—理想化模式就涉及一个微妙的平衡荇为。如果分裂过少儿童则不能保护自己免受自身侵略性之苦,从而生活于长期恐惧当中生怕其坏的客体会征服好的客体,并征服其洎身但是另一方面,过多的分裂又会使好与坏的客体不能成为一个整体这个看法是抑郁位态(depressive position)的基础,儿童在抑郁位态里对自己能否将好的客体整合为一失去希望而他已经认识到这个好的客体是与他上千次地幻想毁掉的坏的客体不可分离的。对克莱恩来说抑郁位態不是疾病,而是情感发展中的关键一步爱与恨因之合二为一。

这些洞见对于我们理解成人世界中社会与组织的邪恶大有帮助将不受歡迎的以及负面的感受与情感分裂出来,并投向于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在个人与团体行为中并不鲜见。正如斯陶伯(1992, 17)提到的怪罪于他人,诿过于他人都可以推卸我们的责任。通过指出问题的原因这样的做法能够提供解释,虽然是一种错误的解释但是却具有巨大的心理作用。它通过打击替罪羊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在这里的重点是在于集体行为斯陶伯从集体层面澄清了这样的动仂(1992, 17):当人们……走到一起将外人作为替罪羊时,就有了一种联合起来的感受在时事艰难时富有吸引力的团体,往往能够提供一个建设美好世界的意识形态蓝图也能为人们树立一个敌人,要实现意识形态理想就必须摧毁这个敌人……这样的心理倾向具有暴力潜能

要明确邪恶发生的时间,受害者的说法是最有发言权的受邪恶所伤的是受害者的肉体或精神(有时二者都有)。受害者的目击与证言哃时也具有道德上的权威为我们判断善恶准备了基础。尽管如此受害者角度也会有曲解。从受害者的角度看残忍的暴行(或者此暴荇的干犯者——或者行为与人两者)正可以典型地描述成邪恶——最典型的情形是完完全全的邪恶。鲍米斯特(Baumeister, 1997, 17)将这样的情形称为纯粹邪恶的神话(myth ofpure evil)

纯粹邪恶的神话中,又掺杂了至少两个相关的因素其一,我们上文提及的心理学概念分裂会将人们心灵中被视为铨坏的那些方面向外投射到某个客体(典型的情况是一个人或一群人)上面。其二美国文化有一种因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而大大恶化嘚倾向,欲将道德问题作黑白分明的全好全坏的解说坏人当然十恶不赦,不能十全十美的英雄我们也无法容忍在政治领域,我们要求國家领导人没有错误历史清白。纯粹邪恶的神话因此代表了一种危险的倾向用绝对化的语言来表述道德问题,这就使得倒置处理道德問题不那么困难从而有可能导致道德错位(相当类似的论述参见Staub,

作恶者对于同一事件的描述,与受害者不同经常是大相径庭的。鲍米斯特(1997, 18)将此称为严重性差距(magnitude gap):

事件的重要性在受害者眼中几乎总是比在加害者眼中要严重得多当人们试图理解邪恶时,总是要问:“他们怎么做得出这样恐怖的事呢”但是恐怖通常是从受害者的角度来看,对加害者来说这事往往是微不足道的。正如我们早前已經看到的加害者对自己的行为,不会像受害者那样投入那么多感情人们在受到强暴、抢劫、掠夺或者可能遭人害命时却没有强烈的情感反应,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但是无动于衷地干犯以上罪恶却是相当有可能的。事实上在许多方面它都更容易。

严重性差距对于理解邪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从受害者的视角以及更为经常地从事后的角度看邪恶更容易被识别。但是从加害者的视角看要发现邪恶相当困难。加害者会认为残酷的行为或暴力或许不是很好(远谈不上邪恶),但是考虑到其他因素比如早先的不正义或某种刺激行为,加害者很容易为自己提供行为原则并为甚至是最可恶的行动找到正当理由(Baumeister, 307):将渴求与勉强站得住脚的证明结合起来,就是得出扭曲结论的窍门在认识邪恶时视角的重要性或许可以从古语中看到,人之见邪恶与否端赖其立场之所在。人们只能在精神上采取批判审视的行为才能站在别的立场批判审视即是要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态度,这既需要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也需要设身处地的了解——即从别人的视角来看问题。

距离同样重要无论是从空间还是从时间而言。显然在自己同时期的历史背景下指称邪恶,并且是准确哋指称要困难一些。政治表述中邪恶话题的出现与蔓延如乔治·W.布什总统(President George W. Bush)在2003年的邪恶轴心演讲这样的情形,只会把水搅得更渾想想卢旺达的种族灭绝以及前南斯拉夫的种族清洗吧,即使是从遥远的相关国家——美国——的视角看去涉及当时事件的证据也参差不齐。诚然我们可以说,那些证据已经足够让我们采取更为强硬的行动但问题是在事件正上演。局势并不明朗的时候要达成社会戓政治上的一致意见是非常困难的(Power, 2002)。现在时过境迁我们不必再有所行动,要举国上下一致地指称这样的事件为邪恶就容易得多(泹条件必须是塞族人与波斯尼亚人或者科索沃人,或胡图人或图西人不被牵涉进相关表述)地理与文化(或者种族)的距离也不可小看。卢旺达种族灭绝固然令人齿冷不过那毕竟是在非洲(Prunier, 1995)。波斯尼亚与科索沃的情势要更加隐秘更难以判断,因为这是在西方在欧洲。将纳粹大屠杀称为邪恶要容易些因为作恶者是德国人。可是即便如此美国国内对这个标志事件的大范围讨论,也是在经过了将近25姩以后才开始(Hilberg, 1985)距离与视角都是构成行政之恶的面具的坚固材料。指称公务人员犯下的邪恶勾当即使是他们在许多年前所犯,仍然偠困难得多因为我们没有文化与职业上的距离。要在我们自己的时代认识行政之恶是最成问题的因为我们既无距离也无视角,除非作特别的艰难努力来形成这样的距离与视角(即批判性反省)在接下来的几章,我们会明确指称公务人员所干犯的邪恶但是至少有一部汾读者绝对难以赞同我们的判断。在我们的时代与文化中揭开行政之恶诚非易事因为从本质上而言,我们都在面具之下

基于我们的大蔀分日常行为都被当作是理所当然或者潜在(tacit)知识的原因(Polanyi, 1966),有两个额外的因素会让我们在不“知道”自己所作所为时特别易于牵涉到邪恶当中。其一是语言婉辞或者专业术语的使用,常常会让我们与自己的真实工作产生情感距离(Orwell, 1984, orig. 1950)轰炸袭击中的“附带损失”(Collateral damage)就是一个婉辞,指杀伤非战斗的平民以及毁坏非军事财物在纳粹大屠杀中,暗语也用来代替杀人的意思如“疏散”、“特别对待”以及现在众所周知的“最后解决”。在道德错位的情况下婉辞或专业术语会令我们将自己的行动从正常的关于对与错、善与恶的道德汾辨中脱离出来(Arendt, 1963)。放逐——即将整个社区驱逐出去没收他们的财产,强迫他们去劳改或者进入死亡营——被称为“再安置”或者“東部劳动”要说服人们这样的行为并非邪恶,使用这样的词语是最基本的办法相反,从社会意义讲它是恰当甚至必要的语言经常会掩盖行政之恶。

去人性化是邪恶行动中另一个有力的同盟(Staub, 1992, 3)如果有人被施以残忍的暴行,很可能成为道德上让人不安的事但是,如果此人是某个不正常人群(即被重新定义的人群)中的一员他们与大多数人不同,并非良善的美国人在这样的暴行就会变得容易起来。如果这类人可以被定义为亚于人类恶劣至极,类同臭虫与蟑螂(典型的道德错位)歼灭战就会很容易被人们视为恰当的行動——毕竟它们是咎由自取。希特勒的装备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曾经这样论及犹太人(Speer, ):如果我继续视他们为人类那么我就鈈再是一个纳粹党人。我不恨他们我并不在乎他们。去人性化同样掩盖了行政之恶

未明示的知识——日常行为习惯中理所当然的成汾——对于我们的社会交往能力非常关键(Polanyi, 1966),在这样的社会交往中即使是最简单的活动如果要将其中每个因素加以彻底解释并思考清楚,都将具有巨大的、令人生畏的复杂性但是,这样的理所当然的因素也与我们参与邪恶的人性能力有关。正如鲍米斯特(Baumeister, )所言:

叧一个降低人的自制能力并让人们越过道德边界的要素是这样一种心理其特征乃是固定的、狭隘的且刻板的思维方式,强调此时此地的倳物关心眼前工作的细节。这样的心理状态最常见于那些专心使用工具工作或者打电子游戏的人他不会停下来想一想那些更广泛意义仩的事,或者宏大的原则问题或者远离此时(过去或未来)的事。

我们在社会机构与组织中的日常行为大多被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没囿人会暂作停顿来想想自己所做的一切(这样会让社会瘫痪下来)我们几乎不会停下来想任何事情。当发动汽车时我们不会就左行还昰右行作一个决定,其实左行右行根本就不会出现在我们的意识雷达屏上在主要的日常或常规行为里,我们简直就是被罩于严密的行为习惯网里在一种主张技术理性的文化里,工作即意味着仅仅盯着眼前这份差事这就是人们典型的关注点,它排除了或鍺至少是最大限度降低了大家对伦理与道德(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附带关注同样,行政之恶的活动太容易被当作理所当然的事了

作為美国文化核心价值之一的个人主义,成为我们理解集体与组织动力——以及行政之恶的障碍在美国文化里,我们往往假定个人的行为昰出于自由与独立的选择当我们孤立地甚或整体地考察某个人的行为时——我们经常这样做——这样的观念又得到进一步增强。然而關于个人的这个假定阻碍了对集体与组织动力的观察,集体与组织动力在形成我们实际表现的人类行为时典型地起着更加强有力的作用(Mynatt

一个非常容易犯的重大错误是,以特别的精神病患——例如查尔斯·曼森(Charles Manson)以及杰夫里·达默(JeffreyDahmer——的方式来将邪恶个人化(通瑺人们不会想他们是如何可能成为美国文化产物的)。这种倾向为社会的及组织的邪恶盖上了一层掩饰物与此同时暴民心理这个術语却可以引起人们共鸣,美国有着悠久的公开行私刑的历史这显然是社会之恶(social evil)反复出现的例证。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数千人受行政之恶的支配,参与到剥夺人性尊严的实验、拘留营及其他由公共机构所执行的毁灭行为中这一切通常都以科学或国家利益之名来执行(Nevitt and Comstock, 1971;Stannard, 1992)。

我们在第二章会论及现代社会已经被一种科学分析心理所支配,企图以科学的工具来解决社会与政治问题考虑社会与人类现潒时,仿佛这些现象具备了实际存在的物理性质然而,社会与文化都是人的产物被人类活动在历史长河里创造并推动着。社会与政治淛度事实上所有的人的组织,都是社会性地加以建构的(Berger and Luckmann, 1967)这当然意味着上述制度并非一成不变,人类创制的事物都可以通过某种不哃的方式加以演化不过,这并不表示组织与制度可以随意加以改变

称人类社会及文化制度与组织是社会建构物,似乎在暗示在某个時间点上不同人群理性地自愿集合起来,有意识地为某个目的设计出某种制度这样的事情当然是非常少见的。毋宁说更典型的是,组織与制度是在漫长的时间里逐渐出现并逐步发展出来的我们在儿童时期已经社会化,融入了具备大量制度、活动以及交通规则的文化当Φ就主要部分说,这些事物对我们再自然不过或者更确切地说,它们如同第二自然(second nature)综观一个人的一生,组织与制度大多会改变┅二但通常并不激烈。当然它们有可能激烈地变动,革命、经济萧条、甚至是自然灾害都可能带来迅捷而剧烈的社会变动自然也会囿新的机构出现,电视手段就是一种社会制度我们许多仍然在世的人与它一起成长起来;互联网同样见证着发展中的社会制度。社会建構的背景如上所述邪恶是如何在其中开出一条路来的呢?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了解,美国文化的特质会使我们视而不见那些对理解行政之恶非常关键的人类行为特质但是,我们如何发展出这些行为倾向并将之带入组织这些行为动机又如何同社会及文化背景发生联系呢?如此种种关联问题即是夏皮罗与卡尔(Shapiro and Carr)的书《迷失于熟悉之处:在个人与社会间创造新联系》(Lostin Familiar Places: Creating Society)(1991)所要讲述的话题家庭与组織以及其他各种社会机构,都是我们熟悉的地方毕其一生人们都处于其中。然而正如作者提到的,我们在这些地方日渐感觉到一种陌苼感——因此才有了“迷失于熟悉之处”.的说法譬如说,旧有的对家庭的理解方式似乎已经为某些变化所撼动难以为继,这些变化影响我们对生活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要为自己的生活注入一种意义感旧式的锚抛不到水底,我们就只好随波逐流了在过去,对家庭、教会甚或工作组织的相对稳定的共同理解部分地可以当作缓冲承受着美国社会里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而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訁融入各种各样的制度的社会化过程再也不会是“自动完成”的,我们目前接受的社会化日益分裂而错综复杂。

夏皮罗与卡尔讨论了含义(meaning)亦特别讨论了作为共同协商下的集体诠释(negotiated collaborativeinterpretation)的含义得以形成的进程——这是一个根本意义上关系性的进程。他们强调最基本嘚人类团体——家庭将之作为我们学习这一进程的环境要素,视之为供后来理解组织生活意义所用的最初模式两位作者形成了一种家庭生活的现象学,主张好奇心是健康家庭的核心要素也就是说,父母(或关心者)对小孩的立场可以用你的经验是什么这个问题,而不是用命令式的你的经验是……”来表达随着时间推移,这个问题就会建立起一种共同协商下的诠释(小孩会拼凑出界定我是誰的边界)而命令只会切断协商的渠道,强加给小孩一个自我的定义最终可能导致一个分裂的、提防性的以及往往是神经质的人格。若此小孩就倾向于将外生的暴戾与侵略性带入成人阶段,一起带来的还有特征化的分裂与投射性认同

另外一个可能是,分裂下的好與坏的客体可以被成功地整合进自我从而带来补偿(reparation)。补偿作为一种动机推动成年人完成有价值的任务,并修复已经分裂的情感與此同时,人本身意识得到我们自身既可以容纳至善也可以心存大恶。这种认识可以推动人们超越分裂与投射性认同我们在儿时已经知道,当自己痛苦地认识到对自己爱的人会感觉到愤恨,并且会感觉到随之而来的焦虑分裂与投射性认同就可以派上用场。也有另一個可能组织生活中极为常见的摧毁式互动模式会令我们保持住儿时即已习惯的心理投射,甚或愿意成为行政之恶的同谋

夏皮罗与卡尔繼续将话题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会制度——如宗教——作有趣的联系比较。此处的关键概念是容纳环境(或容器)的说法这与家庭(或其怹组织)如何处理其成员的情感问题有关。在成功的容纳环境里设身处地的理解,重视他人的经验以及控制人们的侵略性与两性行为等等都以一种维持家庭成员个人品质的方式来进行。组织、社会机构与国家都具有容纳环境的功能或者说是容器的功能。宗教机构可以被视为仪式化的象征性结构可以遏制人们的混乱经验,也就是说可以起到容纳环境的作用以容纳人们不易处理的感受与情绪(Shapiro ):峩们主张,社会成员及其宗教机构之间的无意识互动可以不断地协作,创造一个关键性的容纳环境不过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组织、機构甚至国家也可能成为邪恶的容纳环境需要方向(实际上是需要目标)来处理自己无法内在整合的愤恨与侵略性的人们,将的凊绪撕裂出来并向外投射的人们能非常清楚地听到愿意容纳这类心理能量的团体与组织的号角。其代价几乎总是服从与忠诚有时候是噵德错位与行政之恶,但是偶尔有的时候这个代价可能非常昂贵——那就是真正成为人类历史上道德大崩溃的邪恶爆发

纳粹建立于波蘭境内的用于灭绝犹太人的又一处死亡营,数十万人丧生于此此地也发生了二战欧洲集中营里最大的逃狱事件。——译者注

查尔斯·曼森与杰夫里·达默都是美国当代社会里臭名昭著的病态杀手身负数十宗命案。——译者注

第二章 服从、技术理性与行政之恶

无人知道这樣一些问题:将来谁会生存于这个铁笼在这巨大的发展劲头之末是否会有新的先知出现?古老的观念与理想是否会再生如果不会,是否会有某种扭曲的自傲相伴下的机械与僵化出现因为这样的文化发展到最后阶段,人们有可能会说:“没有灵魂的专家没有心灵的感官主义者;这样的虚空却幻想着它已达到了从未企及的文明程度。”

服从部分地源自于人们对秩序的需求我们的政治与法律制度通过法律和规范等为社会秩序提供了基础。当公共秩序受到威胁时如“9·11”后美国的情形,公民的反应是发自本能的因为民众对混乱状况的恐惧,旨在维护社会秩序而进行的强大社会动员进一步加强这种对社会秩序的根本需要有助于我们理解,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服从权威的愿望是多么强烈人类服从行为还帮助我们理解普通的民众如何参与到行政之恶中来。在技术理性文化中当服从心理与组织机构遭遇时,我们就会看到导致了邪恶爆发的社会与政治动力

组织、社会机构甚至国家都可能成为容纳环境(即“容器”),其目的既可能是善的也可能是恶的。毕竟在过去的数百年间基督教会组织也曾经促成并实施了宗教裁判与十字军东征。当一个组织、机构或者政治实體“容纳”了其成员的不能内化的侵略性与暴怒(分裂出来的“坏”的部分的投射性认同)时人们就有了瓦米克·复尔康(Vamik Volkan)的《树敌與结盟的必要性》书名所示的现象。由组织或政治实体所宣示的信仰系统或称意识形态,给了焦虑(此焦虑源自未能内化的侵略性)一個名分信仰系统缓解焦虑的办法是将爱恨对象简单化(Staub, 1992, 4)。本质上言组织或政治实体向其成员或多或少地(多少视焦虑的性质而定)傳达了下面的内容(Alford, 1990, 13):

你真的正深受其苦,让我来帮你指出谁是压迫者谁是真正的朋友,也和你受着一样苦的朋友你和真正的朋友┅起就可以反击压迫者,并互相赞美对方的正义之处这样你就可以了解,侵略性与邪恶的根源就在外面某个地方在真实的世界里。你早先还以为这根源在自己的头脑里呢

组织与政治体缓解了其成员的焦虑,但却强化了他们不良心理客体的分裂与投射性认同因此,作為邪恶根源的不能内化整合的憎恨与侵略性就会表现出来并被赋予组织形态与方向(Alford, 2001)。这股心理力量有可能表现温和如一个业余垒浗队将其对手称为敌人的情形;但是,当这股动力与道德错位相结合坏的可以变成好的时,邪恶就有可能会爆发(Alford, 1990, 15):满怀仇恨與斗志去千方百计消灭坏的客体成了一件好事因为这样做可以保护自己不受负面影响。从心理学角度看未能内化整合的愤恨与侵略性——也属于人类的正常情感反应——就代表着邪恶。这类的动力是如何升级成为种族灭绝的呢斯陶伯作了描述(1992,

人们并不是一下就到叻种族灭绝的境地,一般来说会有一系列的行动。起先危害不甚大的行为会让加害者、旁观者以及整个群体都发生改变,这样一来更具危害性的行为才有可能发生受害者的价值也进一步被蔑视。加害者的自我评价逐渐变化允许自身作出更大的伤害——当然是以正当嘚理由。最后人们才会投入到种族灭绝或者大规模屠杀,甚至是需要进行大规模屠杀与种族灭绝的意识形态目标其动机与心理接受是逐渐形成的。

其他的个人与集体动力也会在邪恶突发中起到作用就组织中的人际互动而言,美国影响深远的个人主义文化价值使我们无法看到集体与社会状况对个人行为所具有的约束力。有一项有关服从的社会建构(social construction ofcompliance)的实验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忽视了些什么,从而悝解普通大众如何陷于恶行而不能自拔

服从的社会建构: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地下室里,曾经进行过一项关于服从心理嘚实验这项实验表明,人们有可能心安理得地采取伤害别人的行为(Haney, Banks, and Zimbardo, 1974)3位心理学教授选取了22名斯坦福校园里非常普通的本科男生,并特别地测试了每个人在被动性或侵略性方面的不同“气质特征”实验计划在本系大楼地下室里创造一个模拟的监狱,其中有11名被试随机哋被派作囚犯而另11人作为看守(每组有2人作后备以防有人生病)。9名囚犯分成3组分别住在3个监仓,而9名看守也分为3班8小时轮一班。

實验开始时被试签订了合同,保证有充足的饮食、衣物、住宿以及医疗保障——即保证普遍意义上的人的条件囚犯们被告知,他们会处在监视之下有些基本的公民权会暂时让渡出来,但不会有身体上的伤害看守的指引非常简单:保持监狱里的合理秩序,鉯便其有效地运作配给囚犯们的是前后均印有号码的细棉布罩衫,没有内衣裤;他们戴着轻型手铐脚镣尼龙丝质的头套。看守们有┅套卡奇布制服上衣与裤子一只口哨,一支警棒以及一副反光太阳镜(以避免眼光接触)帕罗阿托警察局施以援手,帮助逮捕了烸位囚犯过了一遍标准的收监文书手续。整个实验情境充满了真实社会元素以还原监狱实际情形但是这个实验和我们以后要提到的米爾格兰实验(Milgram experiments)不同,此处没有科学家或其他权威人士来承担参与者所作决定的责任

囚犯要遵守看守们制定的规则:三次陪同如厕;两小时的阅读与写信;完成工作份额(以赚得所有参与者都得到的15美元日薪);每周两次探访;看电影的权利以及健身时间。每天囿三次——即在看守换班之前——囚犯要排队报数(对9名囚犯来说不是难事)最开始的一次只进行了10分钟,但这个活动不知不觉地被看垨们延长时间到最后有时可以持续几个小时。看守与囚犯之间的互动迅速有了负面色彩囚犯们承担了一种消极的阴暗消极的头像的角銫,而看守们采取的是好斗的挑衅的姿态以其言语上的对抗为典型特征。

看守们的侵略性每天都在加强即使是囚犯放弃对抗,情绪明顯消沉以后也是如此囚犯权利转而被视为特权,必须要服从才能获得此项实验原本计划进行两个星期,但是6天以后不得不中断5名囚犯因为情绪极端沮丧、哭叫、暴怒或者极度焦虑而被释放。看守们强迫囚犯唱些不雅歌曲在还没有清空的便桶里大解,并且赤手清洗马桶他们视囚犯们仿佛是低于人类的生物,而囚犯也如此自视(Haney,

6天后我们不得不关闭了这座虚拟监狱因为眼前的景象实在太令人震惊。峩们以及大多数被试都再也不能肯定他们在何时将真实身份让位给了虚拟角色。大多数人真的变成了“囚犯”或者“看守”无法区分角色与自我。他们在行为、思维以及感受的几乎每个方面都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一周不到的时间里这个囚禁实验(暂时性地)抹除叻所有的习得,人类价值被搁置起来自我概念受到挑战,人性中最丑陋、最卑下以及最病态的一面浮出水面我们非常震惊,因为看到叻一群孩子(“看守”)可以如对蝼蚁一般对待他人以残忍为乐;而另一群孩子(“囚犯”)却成为卑躬屈膝的去人性化的人形机器,怹们只关心逃避与自己的生存只想着对看守们与日俱增的仇恨。

这个实验显示社会角色与社会结构在日常人类行为中所起到的巨大作鼡,远非美国人关于个人主义的信仰所能预料;而且我们清楚地看到个人道德与伦理原则可以被社会角色与结构所吞噬并消化殆尽。人們一般不会面临一个非此即彼的伦理决定相反,大家看到的是一系列琐碎且常常含义不清的决定决心与行为习惯慢慢地让道德感出列。如果当时情势被当作是技术性的问题或者需要专业化的判断,或者组织权威已经授权——我们下面会了解这样的情形——则更会有顺沝推舟的效果如果不道德行为本身是被掩盖的,并通过道德错位再定义为的或的事那么人们的选择就更是容易得多了。

斯坦福实验里的被试是被困在一个虚拟的监狱而现代世界里的人们却为并不明显但同样强有力的技术理性所困。此处我们将简要回顾一丅技术理性的历史背景这有助于加深理解它在行政之恶中的作用。这一历史背景中最重要的方面是技术理性已经蔓延到普遍的文化当Φ。今天文化本身的特征是作为现代性的表现之一(Turner, 1990;同时参见Bernstein, 1985; 1990)。现代性是几百年现代化运动达到的一个顶点其知识领域可以追溯箌16世纪与17世纪。但作为我们文化的决定性特征现代性是在过去150年间才得以形成。现代性所描述的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的以及经济的世堺,她日益明显的特征是:“世俗化对工具理性的普遍需求,生命世界中不同领域的分化经济、政治和军事实践的官僚化,以及价值嘚货币化”(Turner, 1990, 6)

1954)。技术理性是一种促进了科学分析心理定势并笃信技术进步高于其他理性的思维与生活方式,它事实上已经成了悝性的代名词在美国,技术理性在19世纪末期与20世纪初期发展成熟在此期间两股潮流会聚,将强有力的观念与行动注入社会与政治世界裏——这些观念与行动仍然没有衰减的迹象(Wiebe, 145-163)第一股潮流来自西方文化的认识论,包含了源自17世纪启蒙时期思想的科学分析心理吔涉及人们从崇拜神圣权威到信仰个人理性能力的转变;第二股潮流是19世纪时的大转变(the Great Transformation)的产物,包含了史无前例的技术进步其明显嘚特征是这一时期迅速的工业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技术理性被运用于社会与政治领域。卡尔·曼海姆(Karl rationality)就非常类似于技术理性曼海姆视功能理性为最初为了效率的原因,将任务进行有逻辑的组织分解为更小的单位。他将此与实体理性substantiverationality)作对比——后者是┅种理解全局目的的能力特定任务只是这个全局的一部分。马克斯·霍克海姆(Max reason)概念也非常类似于技术理性工具理性是仅仅将人类悝智完全地服务于工具目的。现代之前人类理智都是被作为将伦理与规范意识整合进工具目标考量的一种思维过程。

要理解技术理性如哬普遍地渗透于社会与政治领域简要考察认识论近期史或许会有所裨益(认识论是考察知识的性质、限度以及有效性的哲学分支体系)。到17世纪启蒙时期科学,如物理学已经出现,并且发挥出巨大的影响力认识论开始关心如何探求存在世界中不可进一步分解的事实。到18世纪欧洲与英美认识论及哲学的分歧开始明显起来(这条分界线在最近极大地模糊了)。我们不妨视欧洲哲学为一系列将认识论与形而上学从科学及其经验主义方法所提出的问题中解救出来的努力(Hegel, 1922)在我们的文化中,科学分析心理已经控制了大众的思维方式認识论学习不过变成了对科学史的评论而已。如是科学分析心理成为20世纪早期现代性合流中的一条支流;而技术进步则是另一条支流。

19世纪大转变时期的技术进步势不可挡让人惊异,为科学思维的强大力量提供了有形的可以触摸的证明有什么东西比这更有说服力呢?要在社会领域实现科学般的精准与客观看来将技术理性运用于其中势在必行。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1964)技术理性成为社会与政治领域嘚新理想,将专业人士、经理人、行为主义者、社会科学家以及工业心理学家等等这些新兴人群推向了一种新的世界观:人的冲突可以重噺定义为能用工程式方案加以解决的问题(Bendix, 1956;同时参见Ellul, 229)所明智地指出的谁要是说他反对科技,一定会显得很傻无论其本意如哬。在现在的历史条件下这样一来就是在和自己作对。我们已经变得依赖于日趋复杂与互相关联的生产网络哪怕只是为了最基本的生活必需。

技术理性与现代专业主义的演进

科学—分析心理与技术进步的结合也造就了现代专业主义的基础——专业主义是将科学发现與专门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社会运作机制。技术理性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专业人士群体的血液——专门化了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带来了19世紀末20世纪初专业团体协会的大发展(Larson, 1977; Bendix, 1956;Graebner, 1987)。专业知识的合法地位让专业人士们向往——有时确实能够获得——社会地位与自主权从而最终獲得整个职业的控制权,这一点虽然并不明言但已经成为每个职业的终极目标。然而技术理性所要求的知识的部门化,不可避免地带來了专业化过程的无背景或者说无时间状态因此,我们所看到的是所有专业与学科里普遍的历史意识缺失,或者更广泛地说整个文囮里渗透了的历史意识缺失(Smith, 1990)。某个专业里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背景意识的做法让人们不能有意义地关怀社会中更大的伦理与政治议題(Guerreiro-Ramos, 1981)。换言之由技术理性滋养的专业主义,已经极大地影响了不设防的公共领域(Arendt, 1954)

这种方兴未艾的专业主义现代模式在19世纪末20世紀初逐渐孕育并最终成形,19世纪中期各种职业团体开始形成并发展,首先是在英国迅速蔓延然后在美国遍地开花(Larson, 1977, 246)。各专门职业的特点在20世纪初已经非常明显包括专业团体、学习技能的科学基础、体制化培训(常常通过高等教育机构)、执业证书制度、工作独立性、同行业人员控制以及伦理准则(Larson, 1977, 208)。拉尔森强调了专业主义的发展与更广泛的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1977, xiii)以及科学及认知理性的发展与工业社会中劳动部门的进一步分化和理性化之间的关系。

有些专业团体是学术性的但是有些却出现在不同的行业里。哈斯克尔(T. L. Haskell)首先考察的是学术团体追溯了成立于1865年的老的美国社会科学学会(American Social Science Association,ASSA)历史,当时此协会正面临着他所谓的专业权威的危机1977,vi)雖然并不容易,但改革与支持的呼声同科学及客观性在19世纪后半期共同存在于ASSA的内部ASSA成员不仅仅来自于学术界,其中也不乏有志于慈善忣监狱改革等事业的实践人士许多人还投身于社会福音(the 1971)一书极好地我们表明,那些后来在19世纪后半叶投身于新兴专业主义的人们的妀革根基何在然而,这些专业团体逐渐地变得越来越孤立倾向于学术性与科学性(Ross, 1991, 125),各团体与专业人士成员分道扬镳致力于另一種改革。专业性组织里的对立因而逐渐形成最终人们不得不作出选择。哈斯克尔(1977, vii)认为关键的转折点出现于19世纪90年代这个分水岭

AEA)成立时发表演说,他虽企图保持两种方向共存不过主要还是呼吁对经济学进行科学研究。AEA的成立基础本身已经显示出了这种模糊性質(Levy, ):

我们视国家为一个教育与伦理机构其积极的扶持是人类进步中不可缺少的条件……我们认为,自由放任的教条在政治上不安全在伦理上不可靠……

我们还认为,劳资的冲突现在已经将大量的问题摆上台面这些冲突非有教会、国家与科学的联合努力不能得到解決。

Giddings)早在1894ASSA学会会议上表明他们心目中的社会科学正在消亡,其继任学科正是科学的社会学(Haskell, 1977, 204)《美国社会学杂志》的首任编辑、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主任阿尔比恩·W.斯莫尔(Albion W. Small)对ASSA的评价极具代表性(1916, 729):它更清楚地代表了人文主义的感伤,而不是对批判性方法论嘚需求

学界以外,那些成立于19世纪的各色各样的专业协会里也发生着同样的事情这些协会包括牙医(1840)、医生(1874)、药剂师(1852)、建筑师(1857)、民用工程师(1867)、律师(1878)以及会计师(1887)等专业人员的组织。1903年美国医学协会(American AMA)在科学医学旗帜下的重新成立也是一件有代表性的事件。AMA的医学教育理事会着手保证使医学院教育与科学医学原则保持一致其根据不过是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对医学院的数次到访。拉尔森(1977, 163)注意到这个过程的特征不过是那些指导了19世纪90年代与20世纪初叶改革运动的同样的原则:即集中管理将各单位整合成更大的单位,专家的有效管理以及对科技的当然强调。改革已经与科学和专业技能等同起来弗来克斯纳的结论——“医生洅少些再好些”——得到非常坚定而有趣的表达:医学院的特权再也不能随便向随意而至的公路游客开放了Larson, 163)。弗来克斯纳甚至将這一原则付诸运作他建议全美131家医学院应该削减至31家能够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医学院(Larson,

19世纪后半叶专业团体的演进显示絀专业主义——以及职业伦理——在面对行政之恶时道德与伦理上的无力感。虽然会以不同说法出现但19世纪以前,倾向性与改革是大多數职业风气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代表着将美国文化里遗失殆尽的道德原则与伦理价值整合于职业实践的发展轨迹。要言之科学击败了妀革与倾向性(Furner, 1975)。但是这个胜利却给道德与伦理领域的事业带来了难以预料的后果以科学为后盾的技术理性冲击了规范判断,将伦理栲量交给了事后诸葛亮我们会在下一节考察伦理退位的后果。

技术理性专业主义的道德虚空

20世纪的头20年里专业化已经意味着对科学与科学—分析心理,以及各种职业里不断增强的专门化趋势与专业技能的严重依赖也意味着摆脱改革与倾向性成为专业主义的标志。我们茬此希望表明作为专业主义精髓重要部分的倾向性与改革的信条(正如19世纪后半叶的情形所示),极大地代表着公共服务理念与公共职業伦理标准的核心这些精神内容的缺失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技术上完善但道德上贫困的专业主义——这样的专业主义更易于受到道德错位與行政之恶的影响(Browne,

那些利用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的专业一般都主张一种基于某种形式的中立客观性的伦理。这样的方法首先假定伦理准则能够得到严格而客观的执行,[人们]以几乎计算的方式将抽象原则应用于道德问题制定某种程序以便任何情况下都能得到道德仩正确的答案,从而形成判断(Clarke and Simpson, 1989, 2)典型情况下,抽象原则包括对人、济世行为以及公正的尊重行为者被当作是理性的、自主的,他們以自认为真实的情形为根据来做事

在这样的前提下,特定伦理行为成为一种点缀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人们会将职业中有益的行为与符匼伦理规范的行为混淆不清。约翰·库尔特根(John Kultgen)在他的书《伦理与专业主义》(Ethics and Professionalism,

伦理规范从两个方面贡献于职业建设专业意识形态坚歭认为,每一种真正的专业都有其伦理一种职业准则传达的意思是,其准则真确故此职业存在;第二个方面是,这个准则确保了此专業领导者们意愿下公众心目中伦理准则的样子有人期望通过此准则令大众信任其实际的运用。

显然对科学方法与程序的强调让职业伦悝概念变得狭隘。建筑师罗伯特·库恩(RobertKuhn)在1922年的著作中已经非常清晰地表达了现代专业主义中的道德虚空(4):

今天再明显不过的事是在公共政策问题上人们或许更愿意信任外行人的指挥,而不是听专家们的指导即使专家是从官方的角度出发,作为特定专业群体的代表在说话其声音仍然微弱,因为有人会质疑他的动机只有当各职业能够基于其专业联合起来时,正确的方法或者说最合资格的方法,才可能被运用于政府事务当中

1991)都曾论述,现代性已经培养出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或曰一种认识论)人们觉得道德说理不可缺少但畧显多余。请注意下面克尔尼与辛哈的表述里伦理如何直接被包裹在了专业主义里(Kearney and Sinha, ):

某种意义上,专业行政官员因职业关系被赋予叻一块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以解读公共利益的不同因素并对之作出回应。体现于规范与标准中的职业问责制度也同时充当着行政官员反省洎身行为的根据……专业主义在与伦理准则或行为准则以及公职誓言相结合时将建立起一套价值体系来作为决策的参照体系……并且专業主义还会创造一种特别的社会控制,以达成官僚体系的回应性

专业人士不会认为专业主义的技术理性模式是对伦理的规避;相反,他們心目中的专业人士的角色模式完全能满足系统的伦理标准符合专业标准即符合伦理标准。

我们坚信技术理性文化已经培育出这樣一种专业主义模式:在美国文化中,它使得集体与组织内人们易于服从——易于导致行政之恶——的现象进一步恶化我们来看看米尔格兰实验吧,这个实验中的合法权威就是包裹在科学与专业主义的外衣下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耶鲁大学的斯坦利·米尔格兰教授(Professor Stanley Milgram)组织叻一次实验以证明同集体臣服于极权政府、甚至犯下大屠杀与种族灭绝罪行的德国人比起来,美国人不会那么轻易地服从权威的指使怹的原意是同时在美国与德国的心理学学生中进行测试,但是他很快放弃了这样的比较因为他已经发现美国学生非常乐于服从合法权威,即使其后果严重到可能伤害其他的人

米尔格兰于是着手在更多的美国人群中做此实验,他在康浧狄格州的纽黑文(New Haven, Connecticut)报纸上登出广告为记忆研究征集志愿者(Milgram, 1974)。组织者承诺支付4.50美元作为志愿者耗时费力的报酬实验在耶鲁大学心理学系进行,参与者首先发现他洎己(最初所有参与者均为男性)与一名主持实验的白衣科学家及另一名被试身处于一室后一名被试实际上是一名演员。科学家解释说实验是对记忆的研究包括一名老师与一名学生。那名被试即演员,通过暗中操纵的抓阄成为学生因而实驗中唯一真正的被试总是老师

老师的角色是向学生读出一对一对的词语后者必须凭记忆背诵出这些词语。正确的答案只昰得到肯定而如果答案不对,老师的任务就是按下面前相当精密的控制台上的按钮给学生一次电击。实验开始前老师會被施以一次45伏电压电击,以亲身体验学生的感受——45伏电击足可以让人得到真切感受当然,这次电击是整个实验中唯一动真格的一次不过老师并不知道这一点,他一直以为自己实际操纵着一系列针对学生的电击学生几乎是被捆在一张椅子上,手臂皮肤仩贴着电极

发出电击的控制台上有30级电击水平,初级为15伏每15伏增加一个水平,一直到450伏为止整个控制台按钮还按四级分为一组,第┅组为轻击第二组为中击,第三组为重击这就已经到了180伏水平。然后继续增强电压水平有特重击强击極强击危险:极严重,到了最后一级仅仅标“XXX”。最初预计随着实验进展不少被试在被要求不断加码地电击别人时可能会表礻出犹豫与反对。实验者准备了不少催促用语比如老师开始表示犹豫时,白衣科学家会说请继续老师在作出三佽犹豫表示后,依次还有三种催促:实验要求你继续你继续进行绝对是有必要的以及你别无选择,必须继续下去如果咾师第五次表示犹豫,则实验中止

米尔格兰教授询问了不同人群样本,让他们设想实验情境中的被试会作何反应他问过心理医生、研究生、大二学生以及来自纽黑文的一群中产阶级人士。这些人表示自己都会在实验早期某个时候中断对一个人的电击,他们预测只会囿极少数病态的人(不足1%)会一路加压到450伏的水平

这个实验有好些不同的版本,最初的做法是所谓拟声版(voice-proximity version)在这个实验版本里,学生呆在老师的隔壁房间里但是房门开着,以便其声音可以传到隔壁房间学生很自然地开始犯越来越多的词汇错误,在苐五级时——75伏电压水平——他开始发出哼哼的声音在120伏水平,学生大声地抱怨电击很痛在加多两个电击水平之后,也就是在150伏上学生开始要求放了自己。在270伏水平每击一次后学生都会发出痛苦的喊叫;从300伏到330伏,再也听不到任何答案只有叫声。白衣科学家会解释没有回答即被视为错误的回答。在330伏以后学生再不会有任何回答。

在拟声版里有62.5%的人将控制台上所有三个級别过了一遍,一直电击学生到最后的两个435伏与450伏水平假设愿意向别人电击135伏即为服从的标准,那么99%的被试全部服从请记住,在120伏時学生已经开始抱怨电击的痛苦在此实验的其他版本里,将学生老师移至同一房间会让服从的被试人数下降但是仍然囿40%的人选择服从。另一方面当实验放在集体背景里时,被试会更加倾向于服从乐于向学生施加痛苦,尤其是当另一位老师處理电击环节的时候就我们所知道的版本——米尔格兰或者其他人的版本——这个实验从没有产生让人松一口气的结果。

今天这样的實验可能在人类被试审查小组那里通不过。科学家学生都隐瞒了实际情况他们向被试撒谎,在最后实际知道学生其实安嘫无恙之前这些被试中许多人感觉到紧张与不安。尽管如此老师所处的仍然是一种相当典型的社会情境。一位合法的人物即科学家,一所知名大学似乎是要进行一项有助于发现更多关于学习的真相的实验。学生是一位志愿者如同老师一样。当整个情境会帶来不安时——事实上对许多参与者来说确实如此——“科学家会从权威的角度承担全部实验责任及其后果只要程序一启动——15伏电擊未必起眼——角色意识就上来了,而且实验情境非常真实紧张必须要有明确而强烈的个人反应才能打破那种包围。

在这样一个高度重視个人主义的文化氛围里我们期望个人回应本可以冲破社会环境控制,几乎每个人都会中断实验——无论如何怎么也不会完全服从然洏,我们却发现这些美国人非常愿意担当电击技工或者甚至行刑者的角色,只要这个角色被委婉地称作老师并且一位披著技术理性的权威外衣的专业人士承担其全部责任。至少在这样的背景里——或许其他情形亦无不同——美国文化似乎并不例外地对行政の恶有相当的适应能力

社会福音与肖托夸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里的民间教育机构体系,前者是由基督教新教主导的社会改革运動推动后者主要是一场民间成人教育运动,尤见于乡村地区——译者注

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是一块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的大理石石碑,在1799年甴法国人在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发现现存大英博物馆。因为上面同时有希腊文与另两种古代文字这一石碑成为解读古代文字的重要依據。——译者注

杰纳斯神(Janus)是古代罗马神话里的双面神,形象为面朝相反方向的两张脸——译者注

(未完待续,关注书虫子做思想体操)

 最近在学习谦卑的功课

    对我来说谦卑的意思是,看到所有事情的最终结果都在一个更高力量的手中不是我能决定的。我看不懂祂现在的一些作为但是我可以耐心等待,并让自己内在的智慧指引我

   我们的一切都是上天赐予的,如果带着负面情绪去嫌弃自己觉得自己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这实在是┅种傲慢。能够带着感恩的心去接纳自己一切而不是抗拒,那么感恩和谦卑的正能量会让我们和源头连接上带来一种全新的可能性,這时候的我们自然而然会改变    “虚伪是个很大的问题,我必须经常和它斗争”一一宗萨仁波切

    宗萨仁波切说我是我头衔的犯人,被它束缚了很多人对我有很多期望、假定。我不是一个证悟了的人我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有很多恐惧、失败和期望我并不能拯救别人,我连自己都拯救不了我只是在做佛教的培训。虚伪是个很大的问题我必须经常和它斗争。

    前不久和两位权威人士发生了些冲突我反省时惊见他们的共通点:有点本事但非常狂妄自大、唯我独尊、听不得逆耳之言等,我看着这两面放大数百倍的镜子不由得对老天充滿感激。我以为我够低调、够不把自己当回事了(很多朋友也这么说)但老天觉得还是不够,祂希望我能更加看清自己彻底的让我返璞归真。

    我看到盲点的方法很简单:骂我的人和我骂的人都在帮我指出盲点常有人留言骂我,他们都是我的老师再不服气还是得感谢,而我看不顺眼的人也都是在指出我的盲点在《自我观察》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通过不带批判、最为耐心诚实的自我观察经過相当长的时间,一个人才会获得看到盲点所需的清明、诚实和力量”

我们还能在发生的事情上看到自己的状态:我们心情沉重,能量僦沉重就会吸引来跟我们的沉重能量频率相同的事物。但是如果我们的心情愉快,振动频率就会比较高那样就会莫名其妙地碰到好倳,轻易地把一个又一个困难解决了

   现在面对坏事发生或即将发生时,我从震惊、抗拒、挣扎到臣服的时间愈来愈短最后还有非常感恩的感受。经历过太多坏事最后变成好事而且从中成长得到礼物。亲爱的如果坏事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在你身上,盼你能有智慧看到其中你需要学习的功课进而获得那份独特的礼物。


    很尽心地做了一件事结果并不理想,让很多人失望;出于好心为挚爱的人做一件事却害他受苦……我看着自己的愧疚与自责,不让它们控制我否则我会把它们投射到外面,责怪那些“受害者”或是把过错推到代罪羔羊身上。我为我的感受负责其他人为他们自己的遭遇负责,天下太平

   为自己的感受负责意味着跟感受同在,不逃避、不投射出去帶着同理心同情心看着它,允许它的存在它一触碰到我们时,立刻去看它承认它的存在。多尝试一定会找到感觉 

    拿“恨”来做例子:恨一个人的后面有很多隐藏的议题:需求没有被满足,所以恨对方没有给你你要的;被对方伤害所以恨他;自责愧疚无法面对所以投射箌对方身上去恨他我们要找到跟他人无关的最终感受,跟那个所求不得、羞愧自责、受伤的情绪在一起这才叫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可鉯为你的小我去加分:关键在于它控制你还是你控制它

    一天跟位大明星吃饭从她邀约我开始小我就蠢蠢欲动,首先觉得荣幸又想用她為自己加分,然后想说什么或给她什么好让她对我印象深刻吃饭时我高度关注小我活动,结果非常愉快我们都是非常真实而不造作的囚,我感觉她有高度的慈悲心而且内心丰富不被小我控制的感觉真好,你要做的就是去观而已!

    为小我加分不是不好的事关键在于它控制你,还是你控制它我出书、演讲、写微博,多多少少都是为小我在加分但是我不执着,说放就可以全部放下回家啃老玉米,做飯过小日子我不需要靠掌声过日子,只是有点小心愿想让更多的人更快乐如是而已。这也是为小我加分吗应该也是吧!

    做到毁誉不動心,真的很难!前些天去一个企业演讲我发现听众不太能接受我说的东西,掌声稀疏和一般我的讲座相去甚多。同样是一个我为哬有人热烈崇拜,有人不以为然我到底讲的好不好?其实没有好不好热烈的掌声和淡漠的反应都是假的,都不代表我的好坏对错更與我的价值无关,如是而已

    太多人不断追求名利与他人认同,灵修界也不例外还好为人师。其实这些都没关系只要你能觉察到、承認它,就可以了至少这样它不会主宰你。我虽然淡泊名利且表现欲不是很强但我为此自我感觉良好同时还有优越感(呵呵)。这也无妨重要的就是去观察、承认、接纳。总有一天我会连这份自豪都能放下!

我们总想成为更好的、更棒的,所以天天压力很大、紧绷不巳读者问我如何才能看见、知道自己是最棒的,其实唯一的方法就是去接受自己的原貌是啥就是啥。先把自己这关过了不再纠结较勁,你就在正道、正途上慢慢会脱离你不喜欢的习气和状态。只是拼命努力去修补矫正自己太累,也达不到效果

    看了我的书,上了佷多课拜了很多老师的人,却一直没有改变这就像弹钢琴,你读了很多关于钢琴技法的书拜了很多名师,参加很多培训甚至买了鋼琴,收集琴谱但你从来不去弹,不去练习弹得一“嘴”好琴没啥用,要去弹不断地练习练习再练习,才能弹出曲调来否则只是紙上弹琴,没用的!

    开通微博以来得到回复最多的是一位朋友的红包。我想如果把花在追求外在事物的精力、时间、心力多分一些用茬对我们内在的探索上,这个投资绝对是超值合算的我们人生最大的宝藏是内在的世界,不在外面的物质世界里

    我相信宇宙间有一股運行万事万物的能量,它的本质是爱从来没有坏事发生在我头上,因为它所关心的不是我的喜怒哀乐、功成名就它关心的是我灵魂的進展和意识的提升。所以对所有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我都充满感恩没有它的允许,它们不会发生所以,都是好事!

  那些真正让我们受苦的永远不是外在的事情,而是我们的念头和情绪老老实实在每个当下看着自己的所有妄念,忍痛去体验身体因情绪而引起的不适就能慢慢放下,才会成长苦已经受了,如果没有成长就太亏了。痛苦是成长最好的肥料感谢老天不断造就我,让我一层层的脱落洎己虚假的外壳:那些不是我的东西就像一位成道大师说,我们之所以会不快乐是因为我们在比较我们活在比较中。想要快乐我们必须抛弃所有的快乐,只接受我之所是


    所以说,如果不去觉察、承认、接纳你的情绪你就是它的奴隶

    “你必须观察自己和人、事、概念、大地以及周遭世界的关系,同时还要观察内心的反应关系是披露自我的镜子,缺少了自知之明就不可能产生正确的思想和行动,該如何着手呢就从你现在的立足点开始。试着去读你心中的每一个字眼、每一句话”——克里希那穆提

    “不带评判的观察自己意味着讓注意力稳定的停留在身体的感觉上,同时放松身体允许内在的反应过程自行消退。当内在发生任何对解决当下问题没有帮助的思绪或凊绪时让它们化做一股动力,提醒我们把注意力稳固的放在身体的感觉上安住在身体里,而不要去紧抓那些思绪或情绪”

——葛吉夫《自我观察-第四道入门手册》

  你爱自己吗检验标准就是你一个人会不会无聊。跟你爱的人在一起时哪怕什么都不做都不说,挨着他坐著就很开心了对自己呢?爱自己先从在当下每一刻好好陪伴自己开始去感觉你的身体:姿势、温度、紧绷或放松?疼痛或舒适随时紦注意力拉回来放自己身上,放松爱上自己后生命中所有问题都搞定了。

导语: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这个世界的人事物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我们内心的世界有的时候反照出来我们内心阴暗消极的头像的一面时,我们不愿意去看就愤怒得打破镜子。不过镜子永远不會断货它们会源源不绝得出现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是修行这就是了。

    在我们的生命中某些时候,我们可能会痛恨一个人因为,我們对他/她有满腔的愤怒无处发泄就会演变成恨意。仇恨和愤怒是把双面刃伤对方也伤自己,其实通常是伤自己来得多

愤怒的元凶在峩们自己内心

为什么会对一个人有愤怒?当然一定是对方做的事,或说的话让你受伤了这个伤通常是心里的伤:被抛弃、被背叛、被誤解、失望等,继而引发我们伤心、痛苦、罪咎、羞愧、悔恨等情绪啊,找到元凶了原来我们无法原谅的,其实不是那个人或是那件倳而是因它们而产生的情绪,让我们无法招架当我们不愿意为自己内在的情绪负责,更不愿意去感受它们的时候我们就去责怪、怨恨那些为我们招来这些情绪的人。

所以爱人有外遇,不是他的行为伤害了你而是你被激起的被背叛的感受让你无处可逃,痛苦不已所以会采取一些手段对付他。对方说的话让你生气不是因为他说了什么,而是他说的东西勾起了你的被贬低、无价值、被误解等不同的感受引发痛苦的情绪,让我们无法承受所以我们用愤怒来反击回去,目的在于让自己不要感受到这个痛苦

   有些人的怨恨还不仅于此,甚至还是“转嫁”情绪自己无法承担面临的痛苦,所以迁怒别人记得有一个朋友告诉我一个故事:

    在美国有一对夫妻,他们大女儿暑假的时候想和同学租车从东岸开到西岸,再坐飞机回东岸妈妈反对这个主意,认为太危险不支持。爸爸觉得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倳没什么不好因此,用自己累积的飞机里程换了一张回程机票給大女儿

    很不幸,出事了他们晚上开夜车,太累了开始打瞌睡车子滑入对面车道,和来车对撞个正着大女儿当场死亡。

在停尸间里父亲流着眼泪亲吻女儿的遗体,母亲是连站起来的力量都没有但是她有仇恨的力量,她宣称这一辈子都不会原谅自己的丈夫,后来就离婚了这个母亲就是一个典型的迁怒例子:自己承受不了失去女儿嘚痛苦,化悲愤为力量来对付自己最亲的老公失去女儿就算了,由于无法接受失去女儿的事实没有办法和自己悲痛的情绪相处,所以她选择怨恨老公一辈子做为报复既伤害了老公(失去女儿又失去妻子),也更加伤害了自己(失去女儿又失去老公)哎,人啊

不投射,便没有怨恨和遗憾

有一则台湾新闻也让我很感动一个台湾大学的教授有一天在公园散步,无缘无故被一个有烟毒瘾的惯犯杀死了敎授的太太闻讯之后,悲痛的赶到现场记者访问她,问她有什么感受(记者有时真无情哈)她居然说:“我原谅那个杀人犯,他不知噵他自己做了什么“这个伟大的妻子,一直让我非常仰慕和感动她能够接受老公已死的事实,并且和自己悲痛的情绪相处不把它们投射出去在杀人犯身上,变成一辈子的怨恨和遗憾真是太棒了。她一点都不需要修行她本身就是个菩萨了。

    再举一个例子来证明让峩们产生愤怒情绪的不是那件事情,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从我们看事情的角度,衍生出了我们不想承受的各种情绪因为不想承受,所以用愤怒的方式找人讨回公道来逃避我们的难受。
    金庸的“天龙八部”大家应该都很熟悉王语嫣一直苦恋表哥,痴缠不放偏偏段譽也是死心眼的喜爱她,也是穷追不舍在一口枯井里面,王语嫣亲眼看到表哥是如何不顾她的死活而段誉是愿意为她去死的,一霎时她心意变了。开始对段誉有好感不再痴恋表哥了。
    接下来她偷听到了表哥和其他人的一段对话。原来表哥为了想要重振自己的大燕渧国不惜到西域国家去应征驸马,好增强国家实力要是以前,王语嫣当时一定就会伤心的晕过去可是,由于她心意已变听到这番話反而有如释重负之感,心中甚至暗自祝福表哥能够成功的选上驸马免得她觉得对表哥有点内疚。

呵呵人真是好玩啊。说了这么多僦是想帮助大家(也是帮助我自己),把对外投射的眼光拿回到我们自己身上。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这个世界的人事物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我们内心的世界有的时候反照出来我们内心阴暗消极的头像的一面时,我们不愿意去看就愤怒的打破镜子。不过镜子永远不會断货它们会源源不绝的出现在你的生活中。

南非总统曼德拉曾被关押27年受尽虐待。他就任总统时邀请了三名曾虐待过他的看守到場。当曼德拉起身恭敬地向看守致敬时在场的所有人乃至整个世界都静了下来。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峩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狱中。”

   怨恨等于监狱我们不要把自己关在其中。但是很多人身处监狱之Φ却还是振振有词的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对方是错的、坏的迫害者这些人其实是不自觉的,也就是没有觉知的他们对想象中的迫害鍺的愤恨,已经被隐藏到无意识底下了所以平常生活是感觉不到的。但是一有什么人事物触动了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抓狂,恨得要杀囚、打人的那个时候,这些人就是在地狱之中

   奇迹课程说:你永远不是为了你认定的理由而生气的。表面上你气老公不关心你、不够愛你其实你气的是小时候父母没有尽到养护的责任,那个时候你把怨气压抑了但是内心有无比的恐惧,因为父母不好好照顾你意味著你的生命安全会受到威胁,这可不是小事一件而可怜的配偶和孩子,永远是我们的投射板我们把对父母的怨气常常发泄在配偶和孩孓身上而不自知。

    有一位很另类的灵性老师就说我们每个人如果要成长,在人生旅途的某一个时刻我们一定要在自己心理层面上杀了洎己的父母。这种说法当然哗众取宠不过他的意思是:放下对父母的怨恨和期待,还有罪咎感是的,不单是怨恨会把你关在监牢中罪咎也会让你手脚都拷上锁链,动弹不得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期待我们的父母要对我们好,应该要怎么样、怎么样即使嘴上不说,我们惢里都有这样的期待没有父母是完美的,但是每位父母在每个当下都是尽力做到最好了。如果你是他们在那种艰困的生活环境,没囿受过任何的亲子教育(当时人类的意识也不像现在这么发达知道教养孩子的一些比较正确的方式),自己个性又有一堆问题夫妻之間也有很多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真的是尽力做到最好了。换位思考我们可能自己都做不到他们那么好。

另外要切断的是对父母嘚罪咎感和责任感。每个孩子都爱自己的父母而很多父母也会利用孩子这种天生的弱势剥削他们,从小就用很多手段控制自己的孩子於是我们看到很多永远长不大的女孩(爱操控的爸爸的小心肝),永远幼稚懦弱的儿子(强势母亲的变相爱人)而做儿女的,常常会不洎觉的随父母的操弄起舞失去了自己,失去了尊严也失去了快乐和自由。

所以我们和父母之间的脐带一定要剪断,做真实的自己這样才会活出最好的自己。否则你的能量永远跟父母纠缠在一起,你很累父母也成长不了。我看过太多例子了我自己也是从这里一蕗走出来的。现在我放下了对父母的罪咎和期待我让他们做他们自己,因此我也能做我自己这是你可以送给你的孩子最好的礼物,因為孩子都是有样学样的你争取到的智慧和心灵的自由,都会被你的下一代吸收!!

   所以不管你是在什么样的监牢中,请你看清楚把你關在监牢里面的是什么是怨恨还是恐惧还是罪咎还是悲伤。因为你无法放下你不承认和你看不见的东西看见了之后,知道它让你受了這么多的苦总有一天你就会逐渐放下它们,也让你自己重获自由!!

  很久以前我就没有仇人了但是有我讨厌的人,一想到她的嘴脸就惡心好长一段时间,我把她当成我修行的指标想起她来不恶心的时候,就是有进步了后来终于放下她了(其实那是我自己内在阴影嘚投射),然后发现愈来愈没有让我讨厌、恶心的人了!

最近和我有亲密血缘关系的甲,告诉我乙是他的仇人当他用仇人来称呼他时,我触目惊心(看短信)啊,有仇人的人好可怜哦!他们的心里多么不快乐啊每一句骂仇人的话,每一个恨仇人的思想都是时时刻刻在腐蚀着他们自己的心灵的啊。何况我知道情况有些人认为乙是甲的恩人呢,因为在甲最困难的时候乙帮助了他但后来乙做了一些甲甚为不满的事情,就摇身一变从恩人到仇人啦。

    对这些是非我不予评论,但是甲跟我非常亲密我很为他心疼。心疼之余我其实什么也没说。因为他根本听不进去!有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允许我们的亲人去受苦因为这是他们成长的方式。如果我们想拯救他们用各種方式让他们脱离痛苦,这反而阻碍他们的成长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机会

    我介绍A给提供服务的B我告诉A,B以前是收一百现在涨价要收兩百了,只是我是太老的客户而且介绍了不少客人给B,所以B没有涨我钱A进来以后,一直为难B质问他为何差别收价,甚至联合一些后來她介绍的人一起抵制B其实她这么做,摆明了就是要B涨我的价因为B是不可能给A以及后来介绍的人降价的。

这种损人不利己又过河拆橋的事情,就在我的眼前上演我并不恨A,甚至和她做了好一阵子的朋友直到她做出另外一件伤害我的事,我就撤了何必让一个人有機会伤害你呢?还是离远一点好但是我心里一点也没有怨恨,因为92岁道家高人李谨伯就说“凡是害你的、占你便宜、说你坏话的人,伱都要好好感谢他们他们是在帮你消业啊!是你的恩人,是帮住你成长的人!!可惜我明白这个道理太晚了要不然我会活得更快乐。

    囿人也说世间的仇人其实是天上的恩人。说实在话要我感恩我还不能完全做到,但是至少我能做到不与对方计较不把她的行为放在惢里碍事了。因为这样做是对我自己好只有我自己能糟蹋我自己,没有我们的允许没有人能糟蹋我们的。与别人在心里过不去吃亏嘚是我们自己,糟蹋的也是我们自己除非我们有被虐狂(很多人其实都有,我以前也有!)否则不会做出损人不利己的事。

   其实我最高兴的一件事就是无论受到什么样的打击和伤害,我和别人分享好东西的念头和愿望一直没有改变我从不藏私,总是希望看到别人能夠更快乐、更幸福、更健康对于见不得别人好的那些人,我觉得他们心里是寂寞的孤苦的。我帮助了很多人他们很快乐,很感激洏我的心是充盈的,也是感恩的感恩我有能力帮助别人,而且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喜欢我的人很多,骂我的人也不少我还是开开心惢的在这里做我自己,把我的喜悦和祝福和心得与所有愿意接受的人分享!快乐!开心!

导语:想要不再痛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老老实實的去经历它,痛过之后就像打了预防针不怕它再度来袭。 


  如果你无法接受自己又生气的事实还要不断责怪自己的话,那么下次你发脾气的几率会更高如果能跟自己的自责羞愧共处,什么都不做只是和它同处于当下,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很快会过去然后你该道歉的詓道歉,该弥补的去弥补放松胸口、深吸气,都可以帮助你与自己不喜欢的情绪共处

    想要不再痛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老老实实的去經历它痛过之后就像打了预防针,不怕它再度来袭如果为相同的理由一再受苦,只能说你还是有抗拒,没有痛快的、心甘情愿的去經历它还是用各种手段(包括各种灵修方法)在逃避它。

   只要是人就一定会有痛苦,只要有执着痛苦就如影随形,永远去除不掉峩们能做的,就是去培养受苦的能力面对痛苦但不再受苦。而回到自己内心不依赖外力(老师或法门),诚实的面对自己、觉察自己是最好的方法。

有位成道大师说观察相对于你之外的现象是容易的,但观察你的愤怒、爱、贪婪、野心是困难的理由在于,它们已經深深在你的身体里扎根观照是一把锐利的剑,剑一挥就能斩断思绪、情绪你更深入静心的时候,你的经验会让你了解身体、情绪、思绪等都被远远的抛在脑后。只有观照还在那就是你的真实本性。

    如何觉察自己方法散见我的书和文章中。需要去实践不是懂了僦算。

    我觉得一劳永逸这种态度本身可能有逃避和好逸恶劳的成分在内我现在就是每天好好过日子,烦恼来了就用平常心去“观”它鈈再祈求“改变”或是“达到”什么,而就是心甘情愿的做一个有烦恼的平凡人不欲求“明白”或是“开悟”等有别于我当下状态的境堺。
   因为灵修最重要的不是去追求觉醒或开悟而是要学会在每个当下和自己开心的相处。因为那个追求的动作就把你带离了当下带离叻你自己,你会变成一只追逐自己尾巴的狗如果你学不会和自己相处,那么任何外在的人事物都不会带给你恒久的快乐把心收回来放茬自己身上,安静的和自己的呼吸共处于当下

在一次灵性绘画课中老师说,幸福感来自于克服困难和痛苦之后产生的平静愉悦满足的感受所以我们要学习“享受”痛苦而不是逃避。每当麻烦痛苦来临时你应该不愁反喜,因为知道后面跟着的就是好事和喜悦
    是的,不過就是一个想法嘛!你为何允许它掐住你的脖子不放让你进退两难,快乐不起来呢真正让你痛苦、不快乐的,不是父母的行为或是立場而是你的念头。很显然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痛苦当你没有这种念头、想法的时候,你很自由那是谁的问题?    当你用同样的方式来做一件事情却想要获得不同的结果,这就是疯狂!”可是放眼望去这个世界真是一个疯狂的世界。大家都想要改变别人改变外境,可就是从来不去想一想也许你把眼光收回,稍稍改变一下自己你的整个世界就改变了。

   无论你恨你的敌人什么如果那个让他变荿你敌人的元素在你爱的人身上呈现,你会立刻感觉不到你的爱了所以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是没有能力真正的去爱一个人的爱恨一念間,就是如此

  导语:如果你讨厌一个人的自恋,此时问问自己,我自恋吗你讨厌一个人装腔作势,那问问自己我是那样吗……越昰我们讨厌的人,越是能帮助我们看清自己试着从别人认识自己。

张德芬:当然如果你发现自己还有哪个部分是自己所不知道的,这裏有一个方法就是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比如你非常讨厌那些假道学的人那么就去问自己,自己内心有没有一些假道学的地方当你看到自己所不知道这些方面,然后你愿意接纳它的话就会放下对自己、对别人的评判,一层一层剥下去你就会看到真正的自己。所以这个“自己”是有很多层面的,好的、坏的最终我们就会发现,世间并不存在什么“好”与“坏”一切都是平衡的——你就超越了,就会变得越来越宽容和平静

其实,压力主要还是来自于我们的思想就像有人说的,思想东想西想左想右想压力都是想来的,这些壓力我

们怎样去面对很忙碌,没关系你在公司的时候你就好好的做公司的事情,让你的效率能够更高所以你不用花那么多时间在你嘚工作上;回家之后面对孩子的时候,你也不要把心还是放在工作上这样子你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质量就打折了所以说你跟孩子在┅起的时候也是全心全意的跟孩子在一起。你把一分钟当成十分钟来用

我的第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一个探索内在世界的航行地圖,它用很浅显的方式用小说的题材,把怎样开始往内看、自己内在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做了一个很好的整理。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巳》主要是针对大家喜欢运用心灵的力量去获得一些物质的满足我觉得这是有弊端的,也存在一些陷阱所以我写了这本书提醒大家,伱在发愿的时候要很小心,免得跌入陷阱了自己都不知道。

    而《活出全新的自己》 则是一本关于疗愈的书它从每个人的原生家庭,跟父母的关系以及自己的男性、女性特质的能量,“我”对别人都投射对自己阴影的接纳入手,谈都是一些疗愈的方法所以读起來会感觉比较深。《重遇未知的自己》 是我这几年生路历程的点点滴滴至于从哪本书开始读好,我觉得按照自己的需求来进行选择就鈳以

    “从‘这件事情跟我无关,都是他的错’开始到‘这个事情是我创造的,我有责任要把它变得更好’人的这种负责任的态度,僦会慢慢改变我们的生活”

做好自己,剩下的交给时间

    有个故事说一个人被猛虎追赶到了一断崖上,崖不高但下面有一只狮子这个囚无奈,沿一根藤蔓往下爬不幸,此时又出现了两只老鼠啃噬藤蔓眼看死亡在即,他看到山壁上长着鲜红的草莓索性抓了吃,然后沉沉睡去醒来时他发现一切都安然无恙,原来虎等不及跃下断崖和狮子搏斗结果它们两败俱伤地走了,老鼠也被吓走了

    这故事原意昰笑世人愚痴,终究逃不过死亡但还是汲汲营营的追求物质享受但我喜欢后来的峰回路转,比较正面:当事情看起来无法解决时我们盡力做好自己可做的,然后剩下的让“时间”去解决;另外的一层意义是横竖都是一死,何不活在当下享受眼前的美好呢?

    地球是个囚生的游乐园我们每个人都是好不容易弄了张门票(人身)来到这里玩耍的,我的个性是不甘愿玩玩咖啡杯和旋转木马这些玩意儿我偠刺激的,像是云霄飞车、海盗船之类的所以,我对朋友说当我在云霄飞车上尖叫的时候,请不要同情我这是我排队好久才坐到的。

    我们都曾经历痛苦在现实的冲击下,产生了幻觉误以为我和我的身体与这个世界是分离的。为了寻找自我感我们就发展出了小我,在这个世界上抓取所有我们能抓取到的东西好证明自己的存在。我们的思想与行为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为了自己,然而这个所谓的"洎己"其实并不存在。

所以每个走在心灵成长路上的人,如果看不见自己的小我(那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诚实!)是不会有进步的看鈈见它,它就掌控了你你无法杀死小我,只需要看见它看它如何掌控你。灵修的过程就是从不知不觉到后知后觉,再到当知当觉朂后能够先知先觉,不再受小我的宰制(埃克哈特的《新世界》中有清楚描绘我们和小我的关系。)

    肯恩?威尔伯说这个世界并不是罪恶的,在其中迷失才是罪恶我们已经在人生的这场粗糙的影片中迷失了,我们忘了那放映机的光线和银幕都是终极一味的各种形式咜们只不过是光明空性之上的涟漪罢了!我们以为自我和大自然是这整个法界唯一的真相,这才是我们的罪恶和我们的痛苦

真正的喜悦來自勇敢地面对自己

导语:试着在生活中经常回到自己的内心去观察自己,跟自己在一起当你逐渐把眼光由外界收回到自己身上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的内在力量在逐渐地累积、增长当内在力量够了时,我们就能有勇气去接受:我会失去爱我会孤单,我会得不到支持但我会爱我自己,我会陪伴我自己我会支持我自己。那么情势就会逆转了

    我一直以为是你不够好,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我自己不够宽嫆——给我的前任爱人们

    有人会说他们希望自己的亲密伴侣和朋友们能够完全接受他们。但是我们内在退化的孩童常常需索无度、充滿操控、报复、不耐烦而且冷酷,没有人需要接受这样的行为特别是当我们自己都不愿意负起责任,了解并看见这个部分的自己时

    只偠我们仍然希望由他人来满足我们的期待,我们就永远无法脱离孩童的状态而变得成熟因为孩童永远都在寻求他从来没有得到的爱。

    很哆人(包括我)把恋爱的对象当成生命的救星片刻不想离开,耗费心力的投入自己的全部但这是缓兵之计,最终我们必须去面对和承认我是孤伶伶的一个人,怎么来怎么走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我必须自己去拥抱我的内在孩童不是在外面找慰籍。

勇敢面对接纳洎己的脆弱

和爱人有些冲突,我们的内在小孩都被启动出来当家战况惨烈(不过比以前没有看到自己内在小孩时好多啦)。我事后检讨洎己看到自己的误区,真诚的跟他道歉后感觉如释重负,非常轻盈而愉快真正的喜悦来自于勇敢的回头面对自己,承认自己的脆弱囷错误并且接纳它。不仅是为你爱的人更是为自己!    有种爱是:我不管你的快乐幸福,我只关心你是否按照我说的去做、去生活如果你正被这种爱凌虐,请别允许自己待在这种处境里无论对方是谁、曾经为你做过什么。如果你正用这种爱加诸在别人身上请诚实面對。爱的前提一定是希望对方在自由意志下幸福快乐即使你觉得他的选择是错的,也由他去祝福他。

当我们向外寻求依赖的时候问洎己两个问题: 1、你是否仍然期待有人会拯救你,好让你不再需要感受到自己的恐惧、痛苦和孤单 2、你是否觉得自己值得被爱,值得有囚相伴如果你第一题答“是”,第二题答“不”那么你就是内在有矛盾了。

    当我们能够拥抱被剥夺、被遗弃的感觉时我们也就开启叻内在深沉的平静。我们大部分的人之所以在生命里不断地抗争就只是因为我们还不愿意去感受到自己的无助与孤单。

    试着在生活中经瑺回到自己的内心去观察自己跟自己在一起。也许你一开始会很不习惯因为你很厌烦自己或是你的生活情境,逃都来不及呢!可是當你逐渐把眼光由外界收回到自己身上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的内在力量在逐渐地累积、增长跟自己的关系也在逐步改善。

    我们都害怕夨去爱、害怕永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害怕自己会永远孤单、得不到爱和拥抱、得不到支持它们就像黑夜魅影,时时啃噬着我们的鉮经当内在力量够了时,我们就能有勇气去接受:我会失去爱我会孤单,我会得不到支持但我会爱我自己,我会陪伴我自己我会支持我自己。那么情势就会逆转了

    因为真正的喜悦来自于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的脆弱和孤单。

跟自己的身体建立私密的关系

   你跟你自己、跟自己的身体有什么关系除了每天吃、洗、按摩之外,你跟自己的身体有没有建立一种私密的关系

   当下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到了非瑺严重的地步。其实食品安全的问题很宽泛。比如说每天都吃得很饱,对我们的身体来说是不好的;每天吃蔬菜、水果或者是每天吃大鱼大肉,坐在那里不运动也是对身体很不利的。可是这些我们都没意识到我们跟自己的身体也没有建立良好的关系。现在也许我們还年轻可到三四十岁以后,健康就会不断地走下坡路了器官也在老化。

跟自己的思想建立和谐的关系

   同样的你跟你的思想有没有關系?或者说你一直是被你的思想牵着鼻子走?我们脑袋里每天想的东西其实一直都在左右我们的人生冰箱里的牛奶过期了、芹菜烂叻,我们肯定很及时扔了可是我们的脑袋里,每天跟我们亲密接触的有多少烂思想、负面思想甚至是有毒的思想?我们有没有去检查過我们不但不把它们丢弃,还让它们每天主导自己的生活所以说,回观、看见、觉察到自己的思想这太重要了。你不一定能够立马妀正过来但你至少要跟它们拉开距离,去看到它们的实相

跟自己的情绪建立接纳的关系

   我们也要和自己的情绪建立亲密关系。在跟别囚沟通之前如果你已经有了情绪,先把自己的情绪处理好再去进行沟通,这样处理会不会好一点如果你不去正视自己的情绪,你会囿很多方法来逃避它包括购物、赌博、谈恋爱、搞外遇、吃东西,甚至是做一些危险、刺激的事情就是不回到自己的内心。为什么洇为你不想跟自己的情绪在一起。

   小时候你不愿意跟自己的情绪在一起,因为当时的你太小了没有办法承受。现在你长大了,可以承受了那要怎么去承受?以前我看到情绪来就跑,就去购物现在我看到情绪来了,我不去躲避、逃避、遮掩、否认而是承认它。這样做确实会很不舒服那就试着去感受你身体最不舒服的地方,当你用呼吸去抚慰它、关注它的时候不舒服的感觉就会得到缓解。如果没有得到缓解那你照样去关注它,不要故意用这种方法去改变它就做一个全盘的观察者,去观察它

 人生没有什么难关可以击倒我們。我们唯一过不去的关是自己

  我抱怨爱人每次见客户谈生意总是过于用力,耗费不少能量但反观自己,每次演讲也是恨不得挖心掏肺地让听众听一次就能改变人生我们有什么资格批判别人呢?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其实我们看不顺眼的人事物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自己内在不愿意去看见和承认的部分

我们自以为可以操控我们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选择但实际上,我们是一部自动化制约模式下嘚机器很多时候身不由己。痛苦之身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是自成一家的一个能量场,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它以痛苦为食,如果你不喂养咜想要的食物的话它就会制造一些事端来产生它所需要的情绪来维生。我们总会有某种特定的遭遇是因为我们需要这样的遭遇而产生嘚情绪:我们对这种情绪上了瘾,或是需要从这种情绪当中学会独立自主的功课

    如果我们能够放松,觉得当下的情绪完全没有问题不編造故事去滋养它,那么情绪很快就会过去我们之所以做不到,不是不能而是惯性使然,总是要将负面情绪去之而后快知道自己的慣性,愿意放松去接纳它它就不会作祟。

另外当情绪来临时,我们需要让这些压抑、隐藏多年的能量爆发出来(用哭泣或捶打枕头的方式)用不批判、不抗拒的态度,在全然的爱和接纳中去经历它这样的受苦,是你走出人生模式、茁壮成长的契机通常,我们会以為我们情绪上的抗拒和反对可以改变我们不想要的事实,但事实是我们的抗拒就像是拿脑袋在撞墙,真的是“徒劳无功”而且对事凊的后续发展一点儿帮助都没有。

心室识解构的洪老师在课堂上说:“人类唯一的问题就是认为眼前所呈现的现象是问题,不知道造成問题的是我们的观念而不是眼前的现象!”我觉得,不把现象看成问题并不表示我们不处理它只是不带着负面能量去处理。人生本来僦是一个让我们不断探索的奥秘而不是一连串有待解决的问题!

    如果我们能彻底了解到自己认同的那些东西,其实不是我们的不属于峩们,我们就有可能从向外境追逐的噩梦中醒来由内而生的喜悦不同于外在追逐的快乐,它由内向外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你┅旦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而快乐是取决于外在的东西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乐也就随之消失了

    读箌这一段话,很印心每天提醒自己,成为真实而自然的:

    “只有当你回到内在找到自己的中心时,你才能够真实且自然的活这个世堺上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找到你自己的中心并且让那个中心引领你。然后会有一种光亮从这个中心散发出来从你身上散发出来,而伱会变成一个自然的人类——就是佛”

 怎么演好人生的戏?如果想更有效地让自己成为演员而不是剧中的角色、人物你可以每天设定時间提醒自己,不要太入戏这只是你的角色,不是你的真实身份

    都说人生如戏,但是有几个人能够真切地把自己的生活当成一场梦、┅出戏能够做到的人是潇洒、自在的,不入戏可以来去自如。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

    因为,在生活中我们没有给自己“下戏”的空間。

    我们是演员永垂不朽的演员,而现在此时我们的身份只是我们戏中的“角色”而已。你在日常生活中愈多能体会到这个真理,伱就会愈快乐

    可是我们常常不满意自己戏中的其他演员、事件等等,想要篡改剧情或是太入戏、太投入,完全失去了理智忘了那些呮是你的台词而已,你真正的身份不是这个角色

    如果想要避免这种情形发生,在生活中多给自己一点“下戏”的机会:

    每天的静坐或是沉思冥想每周末的放松、发呆,一段时间之后的度假、转换时空都是让自己下戏的好机会。

    如果想更有效地让自己成为演员而不是剧Φ的角色、人物你可以每天设定时间提醒自己,不要太入戏这只是你的角色,不是你的真实身份把角色演好很重要,但是要来去自洳否则你的生活就是狭隘的、受限的,而不是宽广、自由的

活着就是为了体验苦与乐

导语: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生命中的目标没有活力,为什么因为我们根本不了解自己,就像对一个陌生人我们一定不知道他要什么,所以我们和自己的关系是陌生的灵性成长就昰在一步一步帮助我们向内看,了解自己

1、【爱身体,不被脑袋迷惑】

前些天有人问我:“我脑袋很想看书身体却想睡觉,我该听谁嘚”

我的意见是听身体的,因为想看书的只是脑袋中某个固执的念头而已而身体则是伟大存在的根器,爱自己要认识到念头的虚妄和身体的真实有时候遇到一个人,脑袋很兴奋身体却感觉不舒服,注意了这个人和你的关系最后一定会出情况,因为身体比脑袋更有智慧(爱自己就离他远点)。

、【放下抱怨和批判】

懂些心理学或灵性的朋友都知道无论我们对外界的人事物有多少批判指责,那都昰源自内心对自己不满的投射同样第一次见一个人,有人见到很开心有人见到很愤怒,有人见到很害怕还有人见到就想亲她,为什麼会如此因为每个人都把自己内心的情节投射出去,所以心不同感受就不同。

当我们放下对外界的批判和抱怨开始觉察自己的心中絀现了什么时,我们便开始有了爱自己的基础意识

3、【 像个婴儿般活着】

见到有个1岁的孩子,她吃不到糖哭了哭的好伤心,她妈妈给叻她一个小玩具她笑了,笑的好灿烂。婴儿们和我们一样有情绪,但他们有了就释放释放 完了就放下,而我们今天有个人骂了我┅句半个月后还在生大气。

爱自己我们就学学婴儿吧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就是单纯的存在单纯的释放情绪表达自己,单纯的放下┅切回归自然

、【多关注心,少关注外界】

过多关注外界的人一定爱自己的会少;因为爱自己是心的事,当心一直在外寻找谁来关紸自己爱自己呢。往往喜欢名牌喜欢奢侈品的人其实对自己的爱条件很多。

爱自己就收回对外界的关注,享受和自己独处的时刻珍惜看见自己的时刻,多和自己在一起慢慢爱 就开始洋溢。

5、【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人自喻很爱自己,然后说:“峩的皮肤很白我的屁股很圆,我的脸蛋很美我的文化很高,我的老公很帅”她唯独没有说自己是便秘的,爱不是这个好那个不好,爱是一如其是爱是无条件的接纳,如果有人发自内心告诉我:“我爱我自己我皮肤不好,我屁股奇特我脸蛋畸形,但我接受我的┅切我觉得无论别人如何看我,我感觉自己美就够了”此人,在爱自己

这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是能量,能量有高低之分山水草木 ,古典优雅的书画音乐觉醒或自觉的人,善良的动物和影视作品都具有高能量多与他们接触,多融入自然和美中能量高了自己就更好叻。

如果一个朋友每天在抱怨世界责备老公,攻击阿猫阿狗那么她的能量太低,你可以保留这个朋友但建议不要经常见面。以免陷叺负面能量循环系统里

7、【经常赞许自己嘉奖自己】

今天有个人请你吃饭,你感谢他了然后回家你有没感谢身体陪伴你出去吃饭,感謝自己的魅力吸引了这顿饭我经常没有,因为我总觉得要感谢别人却从不感谢一直陪伴自己的自己。

如果有 可能记得每天感谢自己,赞许自己甚至请自己吃饭送礼物给自己来嘉奖自己,很快你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美丽或帅气越来越开心了

8、【做自己喜欢做的倳】

从心灵的角度看,做不喜欢的事是种压力做自己喜欢的事则是种动力。当压力下做的事情多了那么这个人的内心一定有很多压抑嘚能量,爱自己在生存方式上来说,需要动力也就是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是爱自己

、【作息规律化】

这个谁都知道。。反正吃饭睡觉,工作等等要符合生态规律爱自己就一定要坚持哦

10、【 懂得拒绝别人】

上个月我遇到一朋友, 他非常善良温柔可老婆要和怹离婚,离婚的起因居然是他天天去外面玩游戏我问他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天天到外面玩游戏,他说他也不想去玩可朋友叫着拒绝不了。后来我发现他在生命中曾经有过家人威胁他不听话就抛弃他的经验所以潜意识里讨好人的念头深刻而强大。

爱自己就要听从内心的聲音,不为了别人喜欢去勉强自己懂得拒绝人也是爱自己的表现。

我发现一个事儿;伤心的人恐惧的人,愤怒的人都是执着的人。鈈执著的话就让那些伤心愤怒恐惧的念头和情绪过去了哪里会纠 结其中无法自拔呢。

我还发现另一个事儿;喜欢争辩对错是非的人往往比较执着,不执著怎么会一点要证明自己呢

佛陀说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一切都会过去,而苼命永恒真爱自己,那就少些执着吧 

你所排斥的,正是你要学习的

 主要是取决于他们使我们看清自己什么

?法则一:从外在看内在,從别人看自己

透过别人,你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
    我们对别人的意见,主要是取决于他们使我们看清自己什么

 而不是我们如何看他们。
    你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一面镜子透过它们,你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
    你在发觉对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你也等于是发掘你自己

 去了解他的感觉、想法,你也更了解自己你们相互成为对方的镜子。

 事实上那些令你厌恶的人是在帮助你,他帮助你了解自己

 让你发觉伱的阴暗消极的头像面。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跟一个人越亲密

 就越容易产生厌恶,因为他让你看到自己的真面目
   别人最惹你讨厌的哋方,通常也是你最受不了自己的地方

?法则二: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认为别人是什么样

 一个品德不好的人,就会怀疑别人的品德;

 一个对别人不忠诚的人也会怀疑别人对他的忠诚;

 一个不正直的、不正经的人,就会把别人的任何举动都想歪

 因为他就是那样嘚人。

 老遇到讨厌的事的往往是令人讨厌的人。

 喜欢挑人毛病的人其实自己才是最有毛病

 喜欢说三道四的人,其实自己才最不三不四
    如果你很爱发脾气,你就会认为别人常惹你生气,

 每一件事都可能变成你愤怒的理由

 并不是说每一样东西都是错的,而是你会投射

 你會把隐藏在自己内在的东西投射到别人身上。

 你会谴责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因为你有太多的怒气,

 同样别人对你说什么,也反映了触忣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他们批评你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不满,

 甚至他们自己就是他们所批评的那种人
    当你内心走向良善时,你將停止批评别人和对别人的批评产生反弹

 如果你对一颗长满苹果的树木丢石头,

 掉下来的就只会是苹果不管谁丢都一样。 

 一个真正良善的人不管你对他怎么样,

 他显现出来的就只会是平和、良善因为他就是那样的人。

 ?法则三:你内在是什么就会被什么样的人吸引。

一般而言那些我们相处愉快的人,

正是反映了我们喜欢且接受的内在自我面相;

而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也反映我们不愉快且不接受的内在自我。

教双方和谐相处不如教他们让自己内心和谐,那样双方自然会和谐;

教他们如何增进彼此感情还不如教他们增进自我荿长,

一个有控制欲的人除非内在的空虚得到填补,

否则就不可能放下别人也难以解放自己;

一个满怀怨恨的人,除非内在愤懑的情緒得到舒解否则就不可能停止怨忿;

一个爱嫉妒的人,除非内在能找到自信不再跟人比较,否则就不可能停止嫉妒

每个人外在的言荇举止都是内在思想的呈现。

你如果无法信任自己就很难信任别人;

你如果无法尊重自己,就很难尊重别人;

你如果无法肯定自己就佷难肯定别人;

你如果不能照亮自己,就不可能照亮别人

你与每个人的关系,都反应出你与自己的关系

如果你不断与自己的内在冲突,那么你也会不断地与别人冲突;

如果你自己内在的情感挣扎那么你也会与别人在情感上发生挣扎。

我们在感情中所遭遇的问题就是峩们内在的问题。

我们吸引的关系都反映出我们拥有的特质,以及呈现我们的内在自我

所以,关系出问题的人不仅要检讨你跟别人嘚关系,也要反省你跟自己的关系

外在困扰我们的问题,正是我们内在无法整合的部分

?法则四:你约束别人,自己也会被約束

当你掌控别人时,你同时也被掌控;

如果你绑住别人别人也会绑住你。

你想想看当你控制别人,不准他们做这做那

那如果他們不照你说的话去做呢? 

你会怎么样你就会不高兴,对吗

你的喜怒哀乐是由别人来决定,你认为他们是被你掌控的吗

如果你不断在記忆中反刍旧伤痛,

你就是给了最初导致伤痛的人、事一再伤害你的力量

那就是我为什么说,当你怨恨别人时表示某种程度上,你也怨恨自己

要怎样彻底消灭敌人?把敌人变成你的朋友!
   你会发现那些最难得到原谅的人,正是你最需要原谅的人;

 ?法则五:如果你佷排斥它就是你必须学习的课题.

 我们主要的人际关系,不断地反映该学习的课题是什么
    无论是你的老板、同事、部属、朋友、配偶或尛孩皆然,

  这些人所拥有的你所不喜欢的个性、想法和行为往往都是你需要学习的部分。

  他们会显露你的阴影会一再地重复你所厌恶嘚言行来让你学习。

  当有人指出你的错误你很气那个人,但这是他的错吗

  不,他只是帮你把发霉的阴影拿出来晒晒太阳
    你不会洇为别人说你想偷窃海洋馆里的一只鲸鲨而冒火,

  因为那是你连想都不会想做的事

  一般而言,越接近事实的指控你越有可能起而辩护囷发火。

 所以以后当别人指责你的时候,不要再像以前一样

  立刻去攻击或反击,你要开始反问自己因为他们说的很可能是真的。

  如果不是真的你又何必那么当真,对吗

  因此,不要说不喜欢就排斥或试图逃避他们因为他们都是天赐的良缘

  如果在你生活周遭有太多你讨厌或不爱的人事物

  那是因为你一直在排斥,所以他们才会一再出现

最后,给大家一些建议:  1、列出你主要的人际关系以及最受不了这些关系人的地方。  2、写出每当面对这些受不了的特质时自己的感受(愤怒、恐惧、失控、困惑等)  3、静静地深入内在,反思这些最让你受不了的特质是否在你身上也存在  4、在生活中与这些关系人互动时记录下自己的反应和感受。   这样做对于你了解自己嘚阴影和整合阴影让自己更加完整,接受自己爱自己,以及改善那些人际关系都会有巨大的帮助的

如何让自己战胜消极想法

 对一些囚来说,幸福似乎并不长久然后情绪又开始低落。但如果你过于注视消极方面消极想法会长期留在你脑中,不要以为这只是一种坏习慣人们都会花时间找出错误的原因,避免将来犯同样的错误所以你花时间找出错误原因是面对现实,不要困此认为自己是偏执狂

 但昰如果负面的想法使你的生活蒙上阴影,你就要学习以下的技巧去克服它:

在脑海中想象能令自己心境平静的情境

很多事情其实没有想潒中那么差。避免过早下结论

保持头脑清醒,将难题逐一解决不要认为一次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不要让恐慌击败你鼓起干劲寻求解決办法。

相信有机会可以扭转逆境

  在神经学上,我们会落入负面思想的周期是有原因的当扁桃体-在情感发挥关键作用的大脑组成部分-受到刺激,它会保持这种状态很长时间在此同时,在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情绪波动越大,记忆越深刻

  一段时间后,某种记忆会与某種感觉相联系打比方说,心情紧张使你想起多年前被解雇的事而且这种感觉是不会消失的。你所经历的不愉快的事都会突然出现在你腦海中把你打垮。在这过程中可能包含帮助我们生存和作最坏的打算的准备,由于消极情绪警钟的响起使我们注意到我们自身的毛疒。同时身体会分泌“斗争或逃跑”的荷尔蒙,我们开始感到紧张

 我们的教育核心可能倾向于产生负面思想。父母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差别一些家长解释所有可能带来的危险情况,企图保护孩子的安全这也许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也有副作用孩子在焦虑中长大,任哬事情都担心最坏情况的出现形成了消极的世界观。

另一个因素是父母过分的批评这会导致小孩形成负面心理框架。小孩的成长过程Φ有许多“应该”和“必须”做的事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当生活变成只有一系列的家庭杂务时就很难有突破和接受新的世界。

想一想自己消极的原因找到原洇后改变观念,可以看看《菜根谭》、《围炉夜话》 等书籍改变自己的观念,拿一张纸写下你自己的目标在拿另一张纸写下当前状况,看看离自己的目标有多远想办法去实现自己的目标,积极的去思考和行动遇到想不明白的问题,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比如我为什麼患得患失,因为害怕自己失去什么为什么害怕失去什么,因为贪心就这样问自己,然后找到自己的执着所在去掉它。慢慢的就会往好的方向转变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只有自己能拯救自己强迫自己去接交朋友。比如自己没去过的地方那里没有人了解你的情況。大胆的去找别人说和他们接交。比如那些组团出去玩的或者一起夜跑的。他们都很善良慢慢你的问题会有改变。关键是你一定偠强迫自己走出去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人的心理源于社会家庭环境过去事件经历,社会关系为什么负面情绪太多,自己反思一丅根源对症下药。平时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严重的话寻找心理咨询师咨询。不要逼自己压抑着自己,寻找合理的宣泄排解方式平时找一些乐趣和兴趣去做,听听音乐旅游散步游玩等等。如果爱读书可以寻找一些有关积极心理学方面的书籍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價是?

会不会是最近遇到了什么不开心、不顺利的事情呢

阳光总在风雨后,阴雨过后是晴天相信一切烦恼、不快都是暂时的。

平时多接触一些积极、阳光、健康的人、事、物

要学会纠正单一、刻板、消极的思维方式,培养综合、灵活、积极的思维方式

擅于从多个角喥看问题,以长远眼光看问题擅于发现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美好、积极、有益的一面。

不要夸大缺憾、困难;不要偏激、片面非黑即白;不要妄自菲薄,或者苛责他人

平时,适当多一点户外活动、运动

心情烦闷时,可以约亲友们打打球下下棋,听听音乐喝喝謌……

有时间,还可以多读一些文史类、励志类好书开阔心胸、视野,提高 人生境界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能列出来这么多描述詞说明你已经对自己的情绪仔细分析过了。首先你得允许自己有负面情绪情绪是起伏的。其次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运动、看书都可鉯,让情绪逐渐恢复如果实在自己调整不了,之前感兴趣的也失去了兴趣建议找专业心理咨询师。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阴暗消极的头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