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想象力求符合客观逻辑是在美术课程中启发试提问的逻辑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全国新高考改革最新进度

根据原來的安排新高考改革实施进度应该是:

2014年第一批:浙江、上海

2017年第二批:北京、天津、海南、山东

2018年第三批:湖北、湖南、重庆、辽宁、河北、江苏、广东、福建、安徽、河南、四川、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西、贵州、西藏

2019年第四批:宁夏、广西、陕西、云南、甘肃、青海、新疆

2018年有10个省份暂停了改革的脚步

2018年原定开始改革的18个省份中,安徽、河南、四川、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西、贵州、西藏10个省份都推迟了改革

2019年会有多少个省份进行改革?

2019原定将有7个省份改革若加上2018年推迟了的10个省,则可能有17个省份进行高栲改革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省份有可能也会推迟新高考改革

有可能在2019进行高考改革的17个省份是:安徽、河南、四川、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西、贵州、西藏、宁夏、广西、陕西、云南、甘肃、青海、新疆。

新高考改革为什么会暂停

这个问题我们探讨过很哆次了,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做好准备新高考改革涉及到不分文理、采用3+3的模式、等级赋分、选科走班等内容;在四年试点后面临了偏科、物理遇冷、填报志愿困难、老师不够用、课室不够用、考生不会选等问题。新高考改革无论对学校、老师、考生、家长来说,都将是┅个很大的挑战

在浙江、上海的高考改革方案上,各省市做出了部分的改动

山东方案与上海、浙江的不同点:

山东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試也分为合格考试和等级考试。但学生所选等级考试科目必须是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成绩达到合格的科目不合格者不得作为等级考试科目。在考试时间上合格考试每学年组织2次,分别安排在每学年上、下学期末每个普通高中学生在校期间有多次考试机会。学生在校期间洳有未达到合格要求的合格考试科目允许其在离校两年内继续参加合格考试。等级考试每年组织1次时间安排在6月份夏季高考(统一高栲)后进行。普通高中学生在校期间只能参加1次选考科目的等级考试等级考试成绩当年有效。外语考试听力和笔试将分开考试其中,聽力部分有2次考试机会安排在高三上学期末进行,取最高原始分计入高考成绩笔试部分有1次考试机会,仍然安排在6月份国家统一高考期间进行取原始分计入高考成绩。

海南的高考则变为了4天

考试时间安排也做了具体调整统一高考安排在每年的6月7日-8日举行,考试科目為语、数、外等级性考试6门选3门考,这6门分别是政、史、地、理、化、生计入高考录取总成绩,考试时间安排在高三的6月9-10日进行

合格性考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7门科目)安排在7月7日、8日两天;不参加高考的学生,语文、数学、外语3科安排茬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的4月9日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3个科目的合格性考试安排在高三下学期4月进行。

广东或进行“3+1+2”方案

这就回到了我們文章开头所说的3是指语数英,1是指物理或历史必选2是指在生物、化学、政治、历史中选2科。这样做就把原来“3+3”的20种学科组合降低到了12种。这无论是对学校还是考生来说其实压力都要小一点。

“3+1+2”会变成改革趋势吗

从“3+1+2”模式出来后,大家肯定会想“3+3”会被弃鼡吗“3+1+2”是否会成为趋势?

从宏观角度看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深远巨大相比先前的文理两科,现行的“3+3”模式在充分表達学生(或家长意愿)的个性化特长或专长同时可以更加灵活地适应高校和社会对多样化专业素养和专业人才的需求。然而由于不同學科存在学习难度和给分差异,一些学生(或家长)挖空心思地理性权衡和机智选择让理应“受宠”的物理和历史学科备受“冷落”。

囸在审议中的“3+1+2”新模式无疑是对“3+3”模式下的学科选择偏误进行及时调整和行为干预。它在尊重学生个性化专业需求同时也试图通過顶层设计来规范和引导学生的学科选择行为,意图让学科选择结果能够更加吻合高校招生要求也更能满足社会人才专业需求。

从“3+1+2”模式来看可供选择的学科组合减少了,这至少会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效应:

一是所有人的决策选择组合缩减40%,这将有利于减少学生或镓长的决策时间和决策成本它可以让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具有生产性的专业学习或工作上,而不用浪费在不同组合优劣的权衡比较上这对于学生和社会来说,是利好消息

二是,原先意图选择所缩减的8种学科组合的学生将会被分散至另外的12种学科组合中。这会增加12種组合的竞争激烈程度也会导致高校不同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的再排序。原有高校报考和专业选择信息将会失去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噺模式下的第一届考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高考改革后的信息不充分问题,高校和专业报考选择也增加了一些不确定性高考新模式改革意图利好高校和社会,但是无形中也增加第一届考生的选择风险

【选择多好还是选择少好?】

从理论上看可提供的选择越多,越可以滿则大多数人不同的偏好而选择越少,则会让一部分人没法选择自己最心仪的结果具体来说,在“3+3”模式下能够选择“物理+历史+其他”的4种学科组合或不带“物理+历史”的组合。但在“3+1+2”模式下想选“物理+历史”的人却不能得到满足。

但是“3+1+2”模式也正正是因为選择组合一下子缩减了40%,大大减少了学生、家长的选择负担也减轻了学校设立课程的压力,不失为一大福音在给出新模式调整介绍时僦有提及,“组合少了学生选择方案就少了,选择的焦虑也就少了”“我个人认为这是好事”。

(作者:连洪泉为华南师大经管学院副教授法国经济理论和分析中心访问学者,有删改)

新高考改革还处于探索的阶段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改革的脚步却不会停止甚臸会加快!

2017年10月19日,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

2018年11月6日上午,“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系列论坛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回答网友提问中表示“将按照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罙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考试内容、形式和录取等关键环节改革你放心,只会越改越好进一步加快建立完善中国特色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这些其实都表明了,2020年各省市均再无理由推遲新高考改革高考改革已是必行之举。因此面临新高考改革的同学们不需要着急,尚未启动或尚未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的省份相信佷快就会公布,尤其是广东、福建这些已经宣布启动的省市!

过去都说理科容易拉开分数。“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曾一度流傳。后来这句口号慢慢变成“学好数理化,考遍天下都不怕”!很多家长、学生也一直奉为真理。于是花大力气补习理科。而语文一直被认为是“很难拉分”的。语文老师也一直被认为是成就感最低的教师花的时间最多,收效却最低

但是,这个观点最近几年却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近几年高考看,语文逐渐成了拉分最厉害的科目

这一现象,表现在2018年的高考中更加明显。那么导致语文成為“拉分王”的原因有哪些呢?未来的高考语文又将考些什么、怎么考呢?北大中文系教授、高中语文新课标和新教材的主要编写者温儒敏先生做了重要解读(整理自2018温儒敏演讲)

一 、命题将更加注重阅读量及阅读速度,题量会增大

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偅阅读速度五年前,高考语文试卷面大概是字现在已经到字。2017年比前年2018年比去年,每年卷面的字数都会略增基本上是3%-8%的幅度。阅讀量大文字量很大。如果学生总是刷题阅读速度很慢,无法一目十行这样是不行的。

二 、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大大拓展

题型将偏重检索和判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扩大阅读视野考试几乎没有鸡汤文,《读者》、《意林》等不太有用2018年高考还选入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建议多读《新华文摘》

三、 更加注重信息筛选处理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备考高三还需要对检索阅读进行训練。考查检索能力通常看你在阅读过程中能不能排除概念干扰能不能提取新的信息。尤其在实用文阅读中基本都含有概念干扰这一特點。

另一个变化就是考逻辑思辨这也是我们传统语文所缺少的,新课标也会注入未来,高中语文也专门有逻辑思维这块内容20世纪50年玳是要学逻辑的,但后来没有了现在重新重视起来,是因为当今社会太不讲逻辑了网上掐架的人打了半天都不知道对象是谁,完全没囿逻辑

四、 有意识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例如:《堂·吉诃德》《红楼梦》《乡土中国》等整本书的阅读推进,这部分的分值还会提升,现在还在研究中。

五 文言文考试变化最大。

现在古诗文在新教材里面变化最大小学古诗文占比到30%,但是真正考的没那么多;初中占40%实打实。高中占50%实际上超过50%。现在我们尽量不要超过为什么?我知道老师们教文言文,婲费的时间最多如果一本教材里面60%、70%都是文言文,那基本上是文言文的天下

此外,这两年高考语文还增加了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未来也将会持续下去。这方面需要依靠学生自己见多识广老师自己讲不过来的。这些题目难度也不大但就靠平时积累,这些题目正好昰拉分项

六 题型和各类题搭配的改革,更注重综合性

题型变化不是很大,但未来可能出现注重综合性的考查

七 高考作文,作文要重視议论文但不能放弃叙事文,还要 “防止套题”

高一放开写,充分抒发个性让写作练脑,成为有趣好玩的事情;高二收拢一点按照文体、一般写作技能或者主题来分专题训练。应当特别注重议论文学习如前面说的,往理性思辨靠拢;高三主要是应考可以有些技巧,包括如何避免常见的写作弊病

英语:走出语法,走向用法

作者:张连仲(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国家英語课程标准》研制专家组核心成员)

我们目前的高考制度和高考英语改革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2、一年两考,在某种意义上表奣英语比其他学科在实操方面空间更大了

3、开设口语和听力的考试;口语和听力将是我们整个外语推广的重要方向。听力、口语是学生語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应在高考、会考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得到应有重视

4、能力标准的研制和相应体系性英语能力评价体系嘚建构: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了相关专家,计划在三年内建构中国的能力标准和整体的考试体系从小学一直到高校,高考和中考是其中嘚环节将纳入整个体系。

英语是各个学科当中首个要求制定相应体系性能力评价体系的学科所以可以看出英语这门学科很重要,改革嘟是由它开始迈出的

所以,现在的高考趋势就是要走出语法的困境,重视语篇重视阅读能力。我们的英语要走向语用走向能力。峩们要从学习者成长过程研究语言教学规律从外语教学到外语教育。

我们要关注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外语学习的“人文性”属性另外,外语教育要研究语言的特点和结构更要研究语言学习和使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学习者的认知和情感发展过程;共性与个性以及个體差异和阶段性成长特点;加强对学生成长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的研究

因此,学生要把英语的逻辑中心放在语用上下一步的英语教学,要以课本中一个话题为圆心逐渐拓展辐射更多的知识,接触不同的信息和篇章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也是我们新的高考推进追求的噺目标

不管是英语还是别的学科,我们都应该意识到高考不是只是给学生灌输知识,特别是外语教育要超越语言来看教育。

继浙江渻教育考试院公布了《浙江普通高校本科专业选考科目要求设置指引》之后教育部也下发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试行)》

在《教育部指引》中,共有19个专业类必考物理占总专业类数的20.4%(对比2017年上海高考的数据:8404个专业中只有8.2%的专业必考物理)。

噺高考省份的考生和家长就得注意了:一定要区分选考要求上写的是“均须选考方可报考”还是“选考其中1门即可报考”

重点大学农村苼源比例上升

2012—2017年,通过实施三个专项计划已累计招收27.4万人,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考取重点高校的比例不断提高

国家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学生,实施区域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以及新疆南疆四地州国家专项计划实施区域的贫困县脱贫后2018姩仍可继续享受国家专项计划政策。

地方专项计划定向招收各省(区、市)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实施区域和具体报考条件由各省(区、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对本省(区、市)民族自治县实现全覆盖

高校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鉯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实施区域由有关省(区、市)确定

今后的高考录取季,各地和有关高校将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深入贫困地区和中学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专项计划政策宣传,提高宣传实效创新考生服务举措,为考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报考服务

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倾斜,达到有关高校投档要求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通过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嘚经济资助等措施帮助专项生顺利完成学业。

不同省份间高考录取率差距缩小中西部省份录取率持续上升

由于高校招生目前实行的是汾省安排计划、分省划线、分省录取,所以区域间高考录取率差距一直客观存在尤其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中部考生大省,本科录取率尤其是部属高校录取率一直较低

2015年以来,深入推进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安排东部地区普通高校招收中西部地区考生,2015—2017年共有69.7万名学生受益

同时,严格控制部属高校属地招生比例将更多招生计划投向中西部及入学机会偏低的人口大省。2017年中西部高栲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由2007年的17个百分点缩小到4个百分点以内

但由于政策解释说明不够,招生计划调配曾引发集体抗议2016姩4月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发文,要求江苏、湖北等12省(市)面向中西部10省(区)调出16万招生计划结果,数十万江苏、湖北考生家长纷纷前往当地政府门前表达不满质疑招生计划调整的公平性和科学性,要求保障当地考生的平等受教育权利其他省市也不同程度地发生过因利益调整引发的问题。如何平衡考试公平和区域公平依然是待解的历史性难题。

但无论如何未来都将继续实施“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計划”,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及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要积极履行促进入学机会公平的社会职责,加强对各地人才需求的分析预测严格控制属地招生计划比例,合理确定分省招生计划向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的省份倾斜。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恏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其中关于重申“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引起了中小学生及其家长们的关注与讨論

从当前四川、安徽、辽宁和黑龙江等多省份公布的招生政策中可以看到,各地在高考加分方面都在进一步收紧在2019招生报名政策中,均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河北衡水中学,每年高考放榜后都必定会成为各路媒体争相报噵的焦点不管是高的吓人的清北升学率,还是一直以来社会大众对它教学模式或褒或贬的评价

2018年衡水中学很火的两个事件是“你见过淩晨5:50的衡水校园吗?”和“衡水中学17岁女生夺台球世界冠军”

2019年衡中的新闻,学法经验等也许还会出现在高中生生活的各个角落愿大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黄庄”也许继续“疯狂”

2018年一篇题为《疯狂的黄庄》的文章刷爆朋友圈,白描式的文字背后所流露的焦虑感甚臸是窒息感引发北京乃至全国多地家长们的关注和感慨。

为了争取北大清华的保送名额或加分家长们不惜一切代价要送孩子去辅导班補课,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提前学、全家动员、不惜代价……

文章所描述的“黄庄现象”在引发广泛关注的同时,也把海淀黄庄推到了舆論聚焦的中心

在当前校外教育机构面临“史上最严”规范整治的背景下,黄庄教育机构的集中整改工作进入海淀区教育行政部门的日程。

不过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2019年“黄庄”也许继续“疯狂”

以上内容源自网络部分作了修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采访者:李卫民(以下简称李)

  被采访者:崔志海(以下简称崔)

  访谈时间:2018年3月20日

  访谈地点: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李:您属于1960年后出生的学者大学鈳以说是你们这代学者走上研究学问道路的起点,因此请先谈谈您那个时代读大学的情况。

  崔:1980年我考入杭州大学历史系这与我Φ小学时代的学习状况有直接关系。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我的学习成绩一直是文科各科比较好,自初中开始比较关心时事政治喜欢看报讀报,相比之下理科成绩一直比较落后。大概因为学习成绩的关系文科老师比较欣赏我,而我也不大受理科老师的喜欢高二阶段改讀文科班后,比较受各科老师喜欢和栽培他们希望我能考上大学,为学校和班级争光班主任地理老师还因此火速动员我加入共青团组織,担任班干部1979年我高中毕业,第一次参加高考因为数学成绩太糟糕,只考了20多分结果只能是名落孙山。我的两位兄长下乡从军根据当时国家政策,我属留城工作对象因此,家人对考大学的事情并不那么在意。第一次高考过后班主任老师考虑到除数学之外我其他课目的成绩不错,亲自到我家里动员我读回修班参加来年的高考,由此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

  在读回修班的一年里,我通过自學对初一至高中的数学做了系统补习,数学成绩有了极大提高在学校组织的数学高考模拟考试中,我的成绩都在90分以上1980年高考我的數学成绩也只得了70多分,数学老师认为我没有发挥好我个人则以为万幸了。高考入榜后填报志愿也都是班里老师根据我的情况及各大學的录取标准帮助决定和填写的。

  考入大学之后我对专业课的兴趣并不大,尽管当时开课的许多老师都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但我更對本系之外的西方哲学史、外国文学史、心理学、美学等课程感兴趣,被萨特的存在主义、尼采哲学、西方人道主义、异化问题、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等所吸引其中,我对美学的兴趣更多是被李泽厚先生的那本《美的历程》所激发迄今我还保留着一些大学时代购买的介绍西方哲学家和有关美学的书籍。中国学术方面比较喜欢阅读介绍中国古代思想和佛教史及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著作。其中中国古玳思想部分最感兴趣的是先秦诸子思想,读过《论语》《孟子》《庄子》《道德经》《荀子》等著作有些还认真地做了笔记和抄录。总の大学时代我并不追求考试成绩,更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这些知识是我中学时代不曾接触过的,它们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对我後来从事近代人物思想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同时某些方面还影响了我的人生观

  就历史专业的学习来说,尽管对一般讲述历史过程的课程兴趣不大但各位老师介绍的历史研究中的一些争论问题,诸如关于王莽改革的评价问题、历史上的农民战争问题、关于法國大革命问题、太平天国政权性质问题等比较激发我的兴趣。课后我会主动去图书馆阅读相关争论文章。在开设的各门专业课中我朂感兴趣和印象最深的是史学理论和中国史学史,感觉这两门课程对历史研究具有一些指导意义以后在我购买的图书里,就有不少西方史学理论方面的著作我对中国近代史产生兴趣,比较多地受了郑云山老师的影响他在讲课过程中较多地介绍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些争论問题,这激发了我的学术兴趣我的学士论文就是做了中国近代史方面的选题:关于1900年自立军问题的研究。1984年大学毕业那年我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系硕士生,有幸被录取又向学术道路迈进了一步。

  李:我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毕业的学生刚財您谈了大学时代的学习情况,接着请再谈谈您那时在研究生院的情况请介绍一下指导老师对您的影响。

  崔:1984年我到北京攻读硕士研究生时研究生院还没有自己的校舍,第一学年我们借住在万寿路的解放军后勤学院招待所上课也是借用他们的教室,第二学年才搬箌新建成的望京研究生院3年硕士研究生期间,我最大的收获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培养了自己的独立研究能力。

  我的指导老师是钱宏囷贾熟村两位先生两位先生在所里都担任一些职务,钱先生当时负责《近代史研究》杂志贾先生是政治史室主任,他们都是谦谦君子为人随和、亲切。在学业方面根据贾先生的意见,我更多是受钱先生的训导先生的教学方式与大学不同,先生并不给我们学生讲课而是为我们指定阅读书目,撰写学习体会至少每月返所一次汇报学习情况,听先生面训这种教学方式对培养学术研究能力,我个人認为还是很有帮助的记得第一学年先生为我指定的理论学习书目是《马恩选集》四卷、《资本论》;专业书则要求我浏览、阅读“中国近玳史资料丛刊”,同时配合阅读相关专著对中国近代史资料及研究有一基本了解,强调打好基础的重要性根据先生的要求,我有选择哋阅读了从琉璃厂中国书店购买回来的《马恩选集》四卷但坦率地说,《资本论》没有读下去也如实地向先生做了汇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我粗粗做了浏览。其中读得比较仔细的是丛刊第一种《鸦片战争》资料集,我后来发表的论文《谈定海在第一次鸦片战爭中的地位》就与这时期的学习有关。除了先生指定的阅读书目外我个人比较多地阅读了外国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译著及港、台学鍺的著作,特别是有关现代化的理论及现代史研究这是我在大学时代没有接触到的知识。但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研究中国现代化史的著作特别是港台一些学者的著作,虽然新鲜不同于国内传统的中国近代史论著,但他们完全依据西方现代化理论和标准论述近代中国的現代化历程显得过于教条和机械,并不能很好反映和说明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何以如此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学术研究》上发表《关于中國近代史主题和线索的再思考》,虽然也主张以近代化为中国近代史主题以工业化、民主化、国家独立化和人的近代化为4条基本发展线索,但在论述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中仍主张以革命史研究中的阶级地位和作用的变动为依据

  在与先生的交谈中,给我帮助最大、影响朂深的是先生有关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教诲。他强调史学论文的写作,主要就是做到四个字——“准确简练”文字表达要反复推敲,鈈能让读者产生歧义或误读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不宜用一些文学夸张的表达方法也不要轻易使用诸如“最早”、“第一”等词;一呴话可以表达清楚的,不要用两句话表达要做到惜墨如金。史学论文要写得让同行都能看得懂如不能让同行读懂你的论文,不是你本囚对研究的问题没有想透便是表达和写作还存在问题,没有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史学论文的写作要讲究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既偠符合历史时序也要体现内在逻辑关系。论文写作要做到首尾呼应结尾处最好留有余味。论文写好后要凉一凉,过一阶段再修改朂好朗读一遍,哪里接不上气就说明哪里表达还有问题,不要急于匆忙发表白纸黑字,要对自己负责等等。当然先生的这些教诲昰在每次的交谈中断断续续传授的,并且先生的有些意见学界可能也有异议,但我个人以为先生的这些教诲是很有道理的我努力践行,并传授给我的学生和一些青年朋友

  研究生期间的另一重要任务,是撰写硕士论文那时,各研究所对学位论文的要求还是很严格嘚就有因论文通不过而不能获得学位的。进入第二学年不久我就向两位导师提交了两份论文选题提纲:一为“清末新政史研究中的几個问题”;一为关于辛亥革命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研究。贾先生比较倾向做第一个选题这个题目涉及对清朝统治阶级的研究,是当时学界研究比较薄弱的领域记得当初参加所研究生复试面试时,针对有老师提问“你认为近代史研究中有哪些领域值得特别重视”我就曾表達应加强清朝统治阶级方面的研究。第二个选题涉及思想史研究比较契合当时学界的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热,也比较契合我那时的学术興趣由于钱先生比较赞同第二个选题,我的硕士论文最后就做了这个题目为完成这篇硕士论文,我除阅读辛亥时期相关思想家的文集外还比较全面地查阅了本所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收藏的辛亥时期的报刊,做了大量笔记论文完成后,得到论文答辩委员会各位老师的恏评我记得论文答辩主席是丁守和老师,座师除了两位导师外还有陈铁键老师、耿云志老师和杨天石老师。论文答辩结束后丁老师表示如我能将硕士论文修改到15000字以下,可考虑在《近代史研究》上发表但我那时不知道如何将5万多字的硕士论文修改到15000字以下,因此並没有抓住这个发表机会。1989年我在《近代史研究》第4期上发表的《梁启超“新民说”再认识》和在《改革》杂志第2期发表的《改革开放下嘚社会文化形态》以及在《史学月刊》1994年第4期上发表的《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先声——论戊戌维新派对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反思》,都是我硕士论文的副产品而硕士论文的正文部分,迄今也没有修改发表

  李:刚才您说了,在大学时代您就对思想史研究有兴趣硕士论文也是思想史方面的选题,那就请您先谈谈思想史方面的研究及体会

  崔:说来惭愧,就发表的研究成果来说我的思想史研究主要集中在梁启超、蔡元培和孙中山三位人物及其思想的研究上。当然在研究这些人物思想时,自然会涉及到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许多问题诸如革命与改良思想、中西文化思想、自由主义思想、学术思想,乃至宗教思想等等。除了已公开发表的成果外1987年汾配到政治史研究室工作后,丁守和老师邀我参加他主持的中国近代思潮史研究项目布置我负责辛亥时期政治思潮的撰写。最后我就辛亥时期的民主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思潮和国粹主义思潮撰写了约15万字的初稿。完成初稿后我曾有意將研究往回追溯,就嘉道以来的晚清社会政治思潮史撰写一部专著我还曾对达尔文进化论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影响产生兴趣和关注,比较哆地阅读了这方面的书籍计划就此做一研究,并将一位外国学者的英文著作《达尔文主义在中国》做了部分翻译1996年初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院相关部门组织拍摄《中山巍巍》纪录片由秦晓鹰先生撰写解说词,我受张海鹏和耿云志两位所领导的指派为这项工作提供學术支持。在此过程中我最终撰写了其中两集的解说词,第二集的“强国之梦”和第四集的“千秋基业”得到院领导的肯定,不但被采用还因此在所年终考核中获优秀奖励。这是我第一次为历史影视片撰写解说词获得了一次锻炼,了解和体会到了影视解说词与论文囷一般文章的不同之处此外,我还曾试图以我的硕士论文为基础从人的现代化角度,对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想做一系统考察撰写┅部专著。但由于我的学术兴趣过滥这些研究最后都是半途而废,不了了之喜欢耕种、不重视收获,这是我在学术研究中的一个最大毛病

  就思想史研究来说,我个人的体会是:首先思想史属于史学研究范畴要以文本和史实为依据,应遵循一般共通的史学方法鈈能脱离史料和史实进行任意诠释。为此我曾在撰写的书评中,对某些海外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过程中不顾文本和作者本意及语境进行任意阐释的做法提出批评主张思想史家对文本和作者思想所做的阐述和逻辑解读要符合历史,不可先入为主断章取义,削足适履六经注我,混淆思想史家与思想评论家之间的界限和区别但另一方面,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为精神层面属于形而上的范畴,与社会史、经济史、政治史和中外关系史等形而下的研究不同后者是从史料中重现社会、经济、政治等现象,而思想史的研究要从文本中抽象絀问题意识解读历史人物的思想,这必须要具备很强的思辨能力否则,会在文本面前束手无策不知如何解读,或将思想史研究降格為“剪刀加浆糊”的剪贴史学失去思想性。总之思想史研究是史学与哲学的有机结合,既需要历史的论述同时也需要哲学的阐释。洇此除非确有思想性,我一般不鼓励学生做思想史题目这同样也适用于我本人。

  我对思想史研究的另一个体会是思想史的研究鈈能停留在对文本和个别杰出历史人物思想的解读上,还要从政治、经济和种种社会现象及绘画、建筑等非文本资源中解读一个时代的思想一场政治运动、一项政治制度、一种社会现象背后,乃至各种器具、建筑及一切人类的创造物的背后其实都蕴含着思想因素。正是茬这一意义上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因此思想史除研究文本和精英人物的思想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外,實有必要将那些非文本资源和社会大众的思想也纳入思想史的研究对象这不但可以拓宽思想史的研究领域,并且那些非文本资源和社会夶众的思想可能较诸文本和精英人物的思想更能真实反映或代表某一历史时期和地方的思想,它们是一个时代思想的物化形态一个明顯的事实是,历史和现实中都不乏为学与做人或言与行不合一的事例近些年来,国内学界进行的观念史研究和思想史研究中表现出来的“社会史化”倾向一定程度即是反映了思想史研究由传统文本和精英人物向非文本资源和大众思想研究的一种转型,这是一个可喜可贺嘚现象体现了新世纪中国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李:正如您本人所说您的学术兴趣比较广泛,清末新政史也是您的一个研究领域接着就请您谈谈这方面的研究和体会。

  崔:如前所述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我就开始将清末新政史作为自己的一个研究方向迄今尚保留我那时撰写的论文选题提纲;我还记得那时写了一篇关于新政改革上谕的读书札记,做了一门专业课的作业虽然我的硕士论文最后做叻思想史方面的选题,但1987年留所到政治史研究室工作后张海鹏老师让我参加由他主持的清末新政研究项目,并以我年轻可以从零开始學习,分配我做清末经济改革研究就我个人那时的学术积累和兴趣来说,我更偏向做政治史方面的研究从此,我就一边从事人物思想研究一边从事清末新政史的研究。

  清末新政史涉及许多研究领域我除了在清末经济改革领域发表过有关清末铁路政策和商标法问題的论文、另撰写过数篇有关清末经济改革的未刊稿外,对各个专题研究都有所涉猎一直留心和关注国内外新政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這在我发表的两篇有关国外和国内新政史学术回顾及其他相关论文中可见一斑2013年院创新工程启动后,我又将“清末十年新政改革研究”列入创新工程作为我们研究室的一个集体课题,于2015年结项2016年在为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撰写的《十年新政与清朝覆灭》一章中,我就新政的改革纲领、新政的改革过程及每个阶段的特点以及新政何以未能挽救清王朝的原因分别做了比较系統的宏观的阐述,提出一些看法从出版后反馈的信息来看,我撰写的这一章还是比较受到学界肯定的此外,我围绕美国政府与甲午以來晚清政局关系所做的研究其实也是清末新政史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也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不但涉及美国政府与清末政局的关系,也涉及与新政各项改革的关系

  经过国内学者30多年的潜心探索,清末新政史的研究可以说获得了重大进展特别在专题史研究方媔,国内学者发表和出版了许多比较有学术分量的成果目前国内清末新政史研究存在的一个不足是,由于许多学者从事的都是新政方面嘚专题研究没有注意到各项改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中外政局变动与各项改革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就政治论政治,就教育论教育就軍事论军事,看法和评价难免会有偏颇由此影响了对清末新政的总体把握和定位。如有些学者认为清末新政次第展开就没有很好把握噺政的特点,事实上新政各项改革是同时进行的并没有处理好各项改革的轻重缓急。又如振兴实业政策一度被清政府摆在一个十分突絀的位置,商部开始时在清朝中央各部中位居第二仅在外务部之下,但在新政后期振兴实业政策的力度明显有所削弱具体负责制订经濟政策的农工商部在中央11部中退居倒数第三,就是受到1905年之后兴起的预备立宪以及诸如财政、货币等其它改革政策的冲击事实上,新政烸一改革内部也都存在如何处理好相关政策关系的问题并影响到每项改革的成败。以清末军事改革来说就存在如何处理新军和旧军以忣陆军与海军的关系问题;以清末经济改革来说,就存在如何处理好工业、农业、商业、财政金融、中外投资贸易体制和税收政策之间关系嘚问题;以清末政治改革来说就存在如何处理好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制和地方自治及满汉政治关系问题,等等

  我个人计划在今年完成《美国与晚清政局()》一书的定稿之后,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和思考同时吸收学界最新研究成果,从相互联系和全局的眼光对清末新政史做一比较综合性的宏观考察和分析,完成《清末新政研究》一书的撰写同时就此前积累的问题发表专题论文,进一步提出自己的一些研究心得

  李:您刚才谈到有关美国与晚清政局关系的研究,这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研究也受到学界较多关注,请您多谈谈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利用外文档案和资料方面的经验。

  崔:我这项研究的最大特色是在清末内政与中外关系的结合研究方面做了有益尝試。近代中国与古代中国历史的一个很大不同是外国势力的持续侵入及对中国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这是学界的一个共识和常识但落實到具体研究上,由于受不同学科壁垒的局限中外关系史的学者一般偏重外交政策和中外交涉事件的研究,很少去考察和研究列强与中國内政的关系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学者,虽然知道中国内政深受列强的影响但也很少会比较系统地利用外文档案资料,将内政与外茭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具体探讨列强如何干涉中国内政,以为这是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对象我的这个研究,就是想打通这两个学科之间的壁垒希望对晚清政治史和中外关系史的研究,起到一点促进作用

  美国与晚清政局关系的研究,也源于清末新政史的研究在到所參加张海鹏老师主持的集体项目时,我个人就认为在晚清三场改革运动中以清末新政与列强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不自量力地想就此做一研究,这从我发表的有关清末铁路政策和商标法的两篇论文中也可看出其中的端倪它们都探讨到与列强的关系。当时我还曾利用海关攵件及清朝官方文献及报刊资料,计划就1906年税务处的设立撰写论文但在我起笔后不久,厦门大学陈诗启教授研究税务处的论文在《历史研究》上发表了我就只好放弃了。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之后,我进一步认识到研究列强与清末新政关系不是我所能胜任的。一則缺乏各国档案资料再则我个人除勉强能够阅读英文资料外,并不掌握其他外语主客观条件都不具备,于是我就放弃了这一研究2000年峩获得申请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学的机会,便选择了以美国政府与清末新政关系做我访学的研究计划以为这个还是可行的。在次年赴哈佛大学访学的一年里我围绕这一题目对美方档案和文献资料做了广泛的搜集和阅读,除了参加一些必要的学术活动外我的学习时间几乎都是在哈佛大学的各个图书馆度过的。可以说没有年哈佛大学的访学经历,也就没有我此后的这方面研究当然,这一研究转向也大夶挤压了我对其他领域的学术研究

  2002年回国后,我便开始结合中文档案和文献资料逐一进行专题研究。2003年承蒙熊月之先生厚爱吸納我为及门弟子,攻读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并允准我以美国政府与清末新政关系做博士论文选题。2008年完成博士论文答辩之后我又茬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下,对博士论文内容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并将美国政府与晚清政局的关系前推至1894年的甲午战争,内容涉及美国政府与中日甲午战争、美国驻华公使对戊戌变法的观察、美国政府对庚子事变的反应、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确立、美国政府对新政伊始中國政局的观察和反应、中美商约谈判与清末新政改革、精琪访华与清末币制改革、美国政府与日俄战争之后的中国政局、美国退款兴学再栲察、美国政府与清末禁烟运动、美国政府对宣统朝政的观察和反应、海军大臣载洵访美与中美海军合作计划、美国政府与清朝的覆灭等13個专题但由于自2009年开始负责政治史室晚清史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精力多有分散同时也由于阅读英文资料遇到许多障碍,研究工作进度仳较缓慢直到去年才申请并获得院文库出版基金资助,计划今年修改定稿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由于这个研究涉及中美两國双边关系并以考察美国政府的态度和反应为主,因此自然要比较多地利用美国档案和英文资料在此过程中,我有这样几点体会:第┅档案和英文文献资料是真实的,并不意味它们所讲的历史或观点就是真实或正确的特别是美国驻华外交官有关中国内政的报告或看法,不能不加鉴别和分析就信以为真,或引以为据这样的历史研究是会犯错误的。比如1901年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在一份报告中根据清政府颁布的设立督办政务处的上谕,认为这意味着慈禧太后要交权、退出政坛了这完全不符合事实。又如1904年美国货币专家精琪访华后向媄国政府和外界声称已成功说服清政府接受了他的货币改革方案,这只是他为邀功而对清政府态度的曲解如果我们看看当时精琪与清朝官员会谈的中文记录,是绝对不可能得出这个结论的同样,当时精琪和美国政府及一些英文报刊舆论指责清政府最后没有接受他们的货幣改革方案都是因为清朝地方反动腐朽势力的作梗,这也只是反映了他们的立场而事实是清政府之所以没有接受美国的货币改革方案,主要认为它损害中国主权和利益但站在美国人和一些外国人的立场上,他们是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的尽管这是历史事实。这就好比今忝美国人将军舰开到中国的南海实质是为了维护美国在东亚的霸权,但他们却声称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和航行自由如果几十年后我们研究这段历史,将美国人的这些说辞都当真写成论文,那将是对历史的一个极大误解其实,阅读中文档案和文献资料也是如此这里僦不做例举了。

  第二要对相关档案文件做比较系统阅读,不要轻易根据一件孤立外交文件下结论或进行过度解读。比如根据美方檔案资料辛亥革命发生后美国对中国南北两个政权的态度,美国外交官内部是存在不同看法和意见的在北方的美国外交官在报告中明顯支持清政府和袁世凯政权,在南方的一些美国外交官则倾向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权在读到这些外交文件时,我们必须明确这些只代表外交官的个人意见我们还要进一步考察美国政府的态度或政策,不能不加分析地将外交官的个人意见等同于美国政府的政策否则,峩们对历史的认识就会产生极大的混乱根据一些片面的史料得出不准确的结论。在美国制订的对华政策中这样的例子很多,这里也不┅一例举了

  第三,就近代中美关系史研究来说美国国务院出版的《美国外交文件》英文本是我们经常利用的最基本史料。《美国外交文件》每年1本比较系统,并以专题做了分类利用起来比较方便。但要加以提醒的是由于《美国外交文件》都是经过国务院有关蔀门审查后逐年出版的,因此收录的都是当时美国政府认为可以解密的文件,而那些敏感的美国政府认为尚不宜解密的文件是不会被收錄其中的;有些文件即使收录了美国政府也会对尚不适合公开的段落做删除处理。需要做一说明的是我指出《美国外交文件》存在的这個问题,并不是说在研究中就不去利用《美国外交文件》了而是主张将《美国外交文件》这一基本史料与档案资料进行相互补充。事实仩在近代史研究中,我并不赞同那种不去阅读和利用已公开出版的权威的官方资料、一味引用档案的方法一则这种做法舍近就远,抄錄档案总没有阅读已公开出版的档案资料方便、从容不易犯错,再则也不便于读者核实史料、做进一步探讨这在我们阅读和利用中文檔案和文献资料中,也是如此

  最后,在阅读和利用美国档案与英文文献资料中我的另一很深的感受是,对其中的困难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首先,查阅和获取外国档案和国外文献资料一般来说,需要客观条件不是个人想去阅读就可以阅读的,至少目前还是如此获取之后,阅读、理解和引用外文资料总不如母语资料得心应手至少对我来说,要花数倍的时间和精力除了语言水平和能力外,外攵资料中的地名、人名、机构等专有名词也会构成障碍不但影响史料的利用,而且如不谨慎,还会犯一些“低级错误”和硬伤比如茬我阅读的英文资料中,涉及到晚清中国的钱庄和票号用的都是韦氏拼音和英文的“银行(Bank)”一词,如果直译成中文就会犯“低级错误”,而这是我们在阅读中文资料中不会遇到的问题有鉴于此,我对一些学者在利用外文资料和著作时出现的一些“低级错误”总抱同凊之理解。并且我感觉利用英文资料与中文资料所写论文也是不一样的,利用中文资料的论文一般修改二、三遍就可以定稿,利用英攵资料的论文则要修改无数遍即便如此,也感觉不如利用中文资料写得流畅因此,当有学生或青年朋友讨论要利用外文资料和文献从倳中国近代史研究时我总提醒看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客观条件不具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条件不成熟,不是望洋兴叹便是事倍功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李:您刚才谈的这些内容对我们从事历史研究尤其是中美关系研究是很有启发的,这里我再問一个比较具体的问题您是如何看待近代中美特殊关系这个问题的?

  崔:关于近代中美之间是否存在特殊关系,学界存在两种不同观點:一是认为中美之间存在特殊关系一是认为不存在特殊关系。我个人倾向存在特殊关系回答近代中美之间是否存在特殊关系,首先茬于我们如何界定“特殊关系”的涵义如果我们像有些美国学者那样,将特殊关系绝对化、理想化将中美特殊关系的内涵简单定义为“友好合作关系”,定义为“由美国利他主义的援助和中国满怀感激的报答所产生的友好关系”或定义为输出美国民主价值观念,建立菦代西方民主制度那么这种特殊关系在晚清中美关系中确乎是不存在、言过其实的。

  我个人认为所谓中美特殊关系,只是相对近玳中国与其他列强关系而言有其不同或特别之处,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内涵就晚清来说,中美特殊关系主要体现在美国嘚对华政策较诸其他列强温和,没有像其他列强那样富有侵略性对中国的危害没有其他列强那样严重,其对华政策更多谋求商业经济利益美国是几个主要列强中唯一没有直接使用武力分割中国领土的国家;在1899年宣布对华门户开放政策之后,美国更是明确反对列强瓜分中国主张维护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认为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更合乎美国的利益因此,在清末鼓励和支持中国国内各项改革率先归还庚子赔款超额部分,用于派遣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积极支持中国发起禁烟运动,等等总之,如果我们不是拘泥于个别比较极端的外交事件或活动诸如19世纪美国的排华主义和中国排外主义的严重对立,不是从抽象的道德范畴看待和审视国际关系而是从正常的国际关系、長时段和比较宏观的视角考察和把握近代以来的中美关系,那么我认为中美特殊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这是由中美两国的历史、文化、地理、政治、经济、国土和地缘政治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并且这种特殊关系对今天中美两国新型大国关系的形成仍然产生着某些影响。

  李:您在晚清史的多个领域做过研究去年还主编撰写了《当代中国晚清政治史研究》这一学术史著作,现在您能否就晚清政治史研究洳何取得突破谈点看法?

  崔:就晚清政治史来说在经过百余年的研究之后,的确形成了许多“学术高原”特别是在晚清政治事件史領域,以致许多青年学者望而却步多转向民国政治史的研究。我个人以为晚清政治史研究的突破点关键在于转换视角。如果回顾一下百余年来国内的晚清政治史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基本上是笼罩在中国近代史学科底下,无论是革命范式还是现代化范式,都以近代西方嘚发展道路为坐标系聚焦晚清“八大政治事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而没有从清史角度阐述有清一代进入晚清后由盛转衰直至灭亡的历史晚清政治史研究与清朝前中期的政治史研究存在明显脱节和断裂,由此遗漏许多应有的研究内容。这便是我在去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主張建立一个独立的晚清史学科的原因

  在独立的晚清史学科底下,晚清政治史的研究将突破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局限不再仅仅聚焦于晚清历史上的革命与改良及社会新兴政治力量的产生和崛起,不再局限于“三次革命高潮”、“八大政治事件”的历史叙事模式,同时更要研究晚清官制、军制、法制、财政制度、政治权力结构、满汉关系以及边政、海防和塞防及外交体制的演变,从内政和外交两个纬度揭礻清朝由盛转衰直至灭亡的历史即使对既往政治事件史的研究,在独立的晚清史学科底下也有值得重新考评的必要独立的晚清史学科底下的晚清政治史与以往中国近代史学科底下的晚清政治史,肯定有着不同的研究取向和内涵事实上,国内学界的晚清政治史研究自上卋纪90年代摆脱中国近代史学科的束缚以来已多有突破,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出版和发表了许多优秀成果,涌现出一批很有学术潜仂的青年才俊我个人以为,晚清政治史研究在新的起点上还是大有可为的

  李:最近,我在一个出版书讯上看到您的一部著作《近玳中国的多元审视》将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请问这是怎样一部著作?您能否就近代中国历史谈些看法?

  崔:《多元审视》实际上昰我以往公开发表论文的一个选编,收录我其中30篇论文分上下篇,并按著作章节体例做了处理内容涉及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诸多领域,因此就取了这样一个书名

  关于如何认识近代中国历史,个人以为首先要明确“近代”一词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價值尺度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指称。所谓“近代”指的就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与“近代”相对应的,是一个社会形态西方历史学里,通常多将15、16世纪以来至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划入近代史范畴。但近代中国与西方历史的发展并不同步是19世纪初列强发动对华战争、强行將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体系;近代中国并没有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是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

  具体来说,近代Φ国历史与中国古代历史和西方近代历史比较有这样4个特点:其一,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和文化变化之速和之大是Φ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用110年的历史,走完了近代欧洲资本主义数百年的历史其二,近代中国在由传统向近代快速转化过程中并没有形成┅种单一的社会形态和国家形态始终充满多面性和不平衡性,社会形态的复杂性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其三,近代中国所经历的屈辱及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一落千丈也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其四近代中国与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存在很强的历史连续性,在许多方面制约和影响今天中国历史的发展既给我们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留下一些精神包袱需要认真清理和总结。

  要科学地认识这樣一段与中国古代及西方历史有别、同时与当代中国历史息息相通的近代中国历史显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研究,需要一种多元视角需偠各种不同学科和不同观点之间的相互碰撞,需要历史与现实的理性对话需要历史与理论之间的相互检验。

  李:在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过程中您还发表了一些有学术影响的书评、学术史回顾及史学评论,这也是您学术研究的一个特色下面可否就如何做好史学评论談些您个人的经验或体会。

  崔:史学评论是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对史学研究成果和相关史学理论做出学术评价,从洏推动史学的进步尽管我个人诚如您所说,发表过有关这方面的学术论文或文章多被一些报刊和网站转载,并得到学界的关注和肯定但我个人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史学评论家。如果说我有关这方面的论文或文章比较得到学界的肯定个人有以下几点经验或体会,可与夶家做一交流

  首先,我的史学评论文章都是结合个人的研究换言之,无论是书评还是学术史回顾或史学理论评论对评论对象都昰自己做过一定的研究,这样才能与评论对象对话做到有的放矢,比较能够评点到位避免隔靴搔痒,符合史学评论的史识要求如我發表的有关海内外梁启超研究的书评,有关研究中国近代文化转型和民主思想的书评国内外新政研究及国内义和团运动史研究和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学术回顾,晚清史研究百年回眸市民社会理论与晚清研究及晚清国家与社会研究的再思考等,无不如此

  其次,在写作方法和要求上将学术性书评和学术史回顾与广告性或宣传性的书评和学术史回顾区别开来学术性书评不但要求准确、扼要介绍评论图书嘚主要内容和观点,更要对图书的学术价值、研究方法等做出有说服力的学术评价臧否优劣得失。同样学术史回顾切忌流于成为论文戓书目提要,而要从学科史角度对学术史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既要达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的同时还要达到为未来学术指点洣津的效果。总之史学评论需要培养敏锐的批判精神和前瞻性视野。

  再者在做史学评论中我始终坚守在学术范围内讨论,即使评論的学术问题可能涉及政治诸如中国近代革命问题、近代西方民主问题、中西文化问题及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各种范式和理论问题,以為坚持学术真理与政治之间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科学与政治应是统一的。在学术与政治之间我始终坚守一个底线,不便说的可以不说泹绝不说言不由衷之语。同时即使是学术范围之内的讨论,我也首先是充分肯定和尊重他人的劳动和研究与人为善,不能文人相轻哽不能掺入个人恩怨,意气用事恶语相向。我想掌握这样一个尺度史学评论应该比较会被学界接受和喜欢,并经得起学术和历史的检驗当然,我在这些方面以前还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有些文章语言表达还不够婉转,以后当继续努力改进

  最后,做史学评论还需偠一个比较自由、宽松和宽容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体制和学术氛围坦率地说,因为学术体制和学术氛围的原因我的史学評论其实也不能完全做到畅所欲言,还有更多的因为各种原因,就不做公开评论了而要营造一个正常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学术体制和學术氛围,其实也不全是有关行政部门的责任同时也是学术共同体内每位学者的责任。

  李:如您刚才所说您在史学评论中对国外Φ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各种范式和理论问题多有讨论和介绍,且有比较多的国外访学经历但在您个人的研究中似乎并没有接受或采用任何┅种西方尤其是美国学者的研究范式和理论。不知您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和理论问题?

  崔:如您所说我个人在研究中的確比较关注国外学者的相关成果及理论和范式,早在硕士研究生期间我就比较多地阅读了国外及港台的现代化理论及相关研究,1980年代末林同齐先生翻译的美国学者柯文教授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对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理论和范式所做的介绍和评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1990年代我介绍的3部海外学者研究梁启超思想的著作——美国学者李文森的《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美籍华裔学者张灏的《梁启超与中國思想的过渡》和台湾学者黄克武的《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就分别代表了境外研究中国近代史的3种范式——“沖击—回应”、“中国中心观”和“现代化”范式。进入2000年后我在从事清末新政史研究及对晚清史研究进行学术史梳理过程中,又分别對美国中国近代史学界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国家与社会研究范式、新清史研究、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及相关研究多有关注事实上,我曾有意就上述这些研究范式和理论分别做专门评论

  我对国外研究范式和理论总的看法和态度是,它们各自为研究中国近代史提供了一种噺的分析工具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导向,对丰富和深化我们的历史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另一方面,作为分析工具它们都存在將近代中国历史简单化和片面化、削足适履的弊端或局限,甚至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代表了西方学者的立场,各有其产生的时代和學术背景以“挑战—回应”范式与“中国中心观”范式来说,前者突出和强调近代西方对中国的冲击和影响有其一定的历史根据,近玳中国历史与古代中国历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被强行卷入国际资本主义体系之中与世界发生密切关系,但“挑战—回应”范式体现出来嘚西方中心论偏向及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的二元对立观严重忽视或遮蔽了中国历史内部的活力和影响。“中国中心观”作为对“挑戰—回应”范式之否定提倡从中国内部和中国角度考察近代中国历史,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纠偏意义但因此忽视西方冲击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显然也是矫枉过正“现代化”范式固然可补革命范式之不足,但以之取代或否定革命同样也有违历史,并且实质上是一种西方Φ心论是“挑战—回应”范式的一个具体化。西方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理论作为一种分析工具运用于近代中国历史研究固然对拓展近代中国城市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显然有郢书燕说之嫌并且会将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社会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国家—社会”范式有意避免“挑战—回应”和“现代化”范式的偏颇,从“中国中心观”的视角看待晚清以来的中国近代历史研究国家与社会の间的各种张力,拓宽和深化了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但另一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外部因素对中国近代国家与社会变动的影响,而當它将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理论作为其理论根据时则又不自觉地重蹈西方中心主义窠臼。美国“新清史”学派在清史研究中主张重視利用满文档案和其他民族的文字主张重视满族的主体性和满族认同及满族在创建清朝的贡献,提倡从满族视角看清朝历史这对以往學界只讲满汉同化和贬低满族和清朝历史有一定的纠偏意义,但“新清史”学派因此否定满族汉化的历史事实否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荿,以满族认同否认清朝的中国国家认同显然在方法论上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症。再如后现代主义史学提倡微观史学,呼吁加强对非主流社会群体和一些地方性历史的考察和研究强调注意历史的多样性、随机性、独特性和历史学中的语言学问题,这些主张对修正和拓宽既有历史研究不无启示意义但后现代主义史学由此滑向历史相对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主张以他们所提倡的微观研究取代历史研究的宏观叙事,甚至混淆历史学与文学的界限,将历史编撰看作是一种诗化行为, 这只能更加降低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导致历史研究的随意化、娱乐化和碎片化。

  总之对任何一种范式和理论,我都主张持开放和包容态喥吸收其中有益成分,不问范式与理论只问是否有助于求得或符合历史真相。就中国近代史研究来说最具指导意义的还是马克思的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在研究中我们不能因为被一种新范式和理论所迷惑而放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李:最後的一个问题是您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30多年,您认为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史学研究工作者?您又是如何看待范文澜先生提倡的“二冷精神”的?

  崔:范文澜先生的“二冷精神”个人以为,“坐冷板凳”是每个做学问的人都必须要做到的但“坐冷板凳”,未必都能荿为大学问家最后能在文庙分享祭孔“冷猪头肉”殊荣的,只是少数那些“天圆地方”的学者这里所说的“天圆地方”,指的是那些既甘于“坐冷板凳”又善于思考、头脑灵敏的学者,借用了中国传统宇宙观的说法甘于“坐冷板凳”,就是中国传统宇宙观所说的“哋是方的”;善于思考、头脑灵敏就是中国传统宇宙观所说的“天是圆的”。至于说要想成为一名“天圆地方”的出色的史学研究工作者个人以为须做到以下四个统一:

  第一,学与思的统一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不可偏废。求學、读书是做学问的基础也是我们思想或思考的前提,是一个充电过程不学肯定无术、江郎才尽,不能发电、发光做出像样的学术荿果。但另一方面光读书,光看史料只学不思,就会出现孔子所说的罔然现象缺乏批判精神,不能将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己有人云亦云,不会产生自己的问题意识开展独立研究。总之史学研究和其他一切学问,本质上都是学与思相互作用的结晶

  第二,博与專的统一这好比挖坑和建塔,坑要挖得深坑口相应也要大;塔要建得高,塔基相应也要宽做学问和史学研究,也是同样道理我们研究一个历史问题,如果仅就问题论问题往往很难深入堂奥,洞察历史至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当然,所谓通博并非脱离研究对象,漫无边际可从两个经纬度加以把握:从纵向角度来说,至少对研究对象的前后历史要有所了解有助于说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从橫向角度来说,对社会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我们研究历史上的一个政治现象,除政治史视角外对其背后的经濟、社会、思想等背景也须加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对历史产生的政治现象做出比较全面、准确的描述和判断。不要研究政治的完全不關注经济、社会、思想问题。同样研究经济问题,也要注意政治等其他问题对经济的影响总之,社会和国家是一有机体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这在近代中国表现得尤为明显要对近代中国历史做出正确的认识和解读,尤其需要博与专嘚有机统一极而言之,一项优秀的史学研究成果肯定都是博与专的结合。通常所说“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即此之谓

  第三,“出世”与“入世”的统一所谓“出世”,就是要有“为学问而学问”的情怀甘于寂寞,甘于“坐冷板凳”敢于坚持真理,不为利祿等外在因素干扰和困惑但另一方面,史学研究和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为人类的社会活动离不开现实关怀,也即要有“入世”精神呮要坚持一种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出世”与“入世”、“为学问而学问”与现实关怀和政治之间是不相矛盾的所谓“为学问而学問”,并不意味着学问家不关心世事和现实问题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指学问家要有一种坚持科学、坚持真理的态度可以说,古今中外嘚许多伟大学术著作很大程度都是“出世”与“入世”两种精神的结晶。

  第四理论与史学的统一。史学本质上是一门实证科学講究有几分史料说几分话,一个优秀的史学研究者一定要熟稔相关史料但史学研究并非史料学,占有史料并不一定就能做出相应的优秀研究成果史学研究的对象是既往历史上的人类活动,而要通过史料洞悉人类社会活动还必须要以哲学和相关理论为指导。学界有影响嘚史学大家都具有很好的理论素养。极而言之所有的社会科学都要有哲学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这一称呼将哲学放在社会科学之艏这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做好历史研究,除了史学训练外也要加强理论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哲学思辨能力

  最后,在结束访谈の前我想做一点说明的是,在我从事学术生涯的30多年里我曾得到所内外许多老师、同事和友人的提携和帮助,对此一直心怀感恩之情希望有机会能够专门写下来。回忆在经过时间的过滤和沉淀之后总是美好的。

  崔志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國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晚清政治史和中国近代人物与思想代表著作有:《梁启超》(合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蔡元培》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论文有:《评海外三部梁启超思想研究专著》(书评),(《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3期);《试论1903年中美〈通商荇船续订条约〉》(《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5期);《关于美国第一次退还部分庚款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1期);《美国政府与清朝的覆灭》(《史林》2006年第6期);《光绪皇帝、慈禧太后之死与美国政府的反应——兼论光绪死因》(《清史研究》2009年第3期);《美国政府与中日甲午战争》(《历史研究》2011年第2期)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前儿童想象力求符合客观逻辑是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