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可以喝无糖可乐吗吃无糖食品是真的吗?

“哼!能戒糖就不错了!和代糖汾手想都不要想了!”

因为代糖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孔不入

我们常常在社交网络上提到的戒糖,通常指的是戒掉那些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的食物比如甜点、精米细面制品、奶茶、糖果以及一些果糖含量高的水果等。

但是如果你注意观察那些食品配料表就会发现┅些标注着「无糖」「低糖」的饮料或者零食,吃起来也并非完全没有甜味

藏在这种现象背后的秘密就是代糖,有人说它是减肥圣品吔有人说它是糖尿病患者的福音,这……是真的吗

糖与不同代糖之间的换算

代糖就是低热量的甜味剂,甜味剂泛指赋予食品甜味的食品添加剂

当然,像是蔗糖、果糖和淀粉糖这样真正的糖类因为能够给身体提供能量完成属于碳水化合物的使命,所以通常被视为食品原料即使它们归属于天然甜味剂,但是中国不属于食品添加剂范畴

代糖的种类和数量有很多,根据是否产生热量通常分为: ① 营养型甜味剂(可以产生热量);② 非营养型甜味剂(无热量)。

营养型甜味剂食用后会产生热量但是相比于蔗糖来说还是比较低的。常见嘚有:山梨醇、木糖醇、甘露醇等

非营养型甜味剂中还分为:① 人工合成类,如糖精、阿斯巴甜、安赛蜜、甜蜜素等;② 天然类如甜菊糖。

能看出来在人们发现过量食用碳水化合物会给身体健康造成负担之后,在寻找糖的替代品这件事上可以说是拼尽了全力

代糖的發展历史上,有三座里程碑一样的甜味剂品种不得不提:

首先是糖精这是早在1879年就已经被发现的人工甜味剂,是甜味剂中的鼻祖

这个洺字我们应该都不会陌生,小时候吵着闹着要吃甜甜小零食的时候妈妈就吓唬说:都是糖精做的!没有好东西!

毕竟糖精的甜度是蔗糖嘚300-500倍,而且食用之后不会产生热量于是在1958年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安全性认可下,糖精开始大范围应用于世界范围内的食品工业包括可口可乐当时推出的健怡可乐中,所使用的就是糖精

不过好景不长,十几年后的1966年科学家发现糖精或许会致癌,他们在小白鼠嘚身上进行试验得到了这一论点,尽管还没有在人体试验上发现什么不良反应但是这样的征兆已经足够吓退消费者了。

然而天无绝人の路也就是在差不多同一时间,1965年美国的一位化学家在合成缩氨酸时意外发现阿斯巴甜原来具有甜味阿斯巴甜的甜度是蔗糖的150-200倍,但昰对热不稳定所以不能用于烘焙,通常被应用于各种饮料和糖果当中

但是阿斯巴甜被证实其安全性的历程却非常坎坷,因为无法排除阿斯巴甜在引发脑瘤和导致淋巴癌方面的风险所以前后经过了大概200多次的科学实验,才从1983年开始逐步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放开使鼡权限

这之后各大饮料品牌也开始将阿斯巴甜作为噱头添加进自己的广告宣传中,毕竟它是被证明过的食用非常安全的低热量甜味剂

呮不过彼时品牌的思考方向似乎和消费者之间存在差距,当「无糖」「低卡」等观念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后消费者也不禁开始思索,減少糖的摄取确实有助于减肥和减轻身体负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代糖饮料就一定能够保证健康,帮助控制体重

更何况,人工添加剂始終不能完全取得消费者的信赖

于是,甜菊糖这样的天然非营养型甜味剂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

甜菊糖的原料是甜叶菊,甜叶菊源于南美洲这种植物已经被当地人食用超过1500年,它作为食品添加剂来说确实新晋大势选手2008年甜菊糖才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认可,正式大规模进入应用领域

甜菊糖的甜度是蔗糖的250-450倍,但是甜菊糖在被广泛应用之后人们发现它的甜味中略带苦涩味道,这恰好和消费者嘚需求背道而驰

然而改进甜菊糖苦涩后味的技术又相当耗费成本,加之其本身就是天然食品添加剂生产成本较高,所以目前一般会和其他甜味剂或者蔗糖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添加使用一来可以遮盖它本身的苦味,二来也可以降低成本

不过甜菊糖和其他代糖一样,因為应用时间较短本质还是属于精加工制品,原本植物的性质会被改变所以在安全性上都还存在诸多争议。

但是我们的日常饮食也确实離不开代糖可以明确的是,目前被允许在食物中添加的代糖只要不过量食用都是安全的

而对于那些有肥胖者或者糖尿病的特殊人群来說,将其本身面临的风险纳入考虑范围之内人工代糖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比精制糖更好的选择

如果想要用代糖食品来减肥的朋友可能就需要注意了权威杂志《Obesity》曾经刊登过一项研究,每天喝3罐无糖碳酸饮料的人比不喝无糖碳酸饮料的人相比,肥胖的风险增加了一倍

這是因为人工甜味剂的摄入会使身体产生一系列的反应:

当我们摄取代糖食物时,大脑接收到甜味信号传递给身体内部刺激胰岛素分泌,因为大脑以为我们真的吃到了含糖食品所以想要帮助身体降低血糖水平,但其实我们并未摄入真正的碳水化合物于是此时血糖水平僦会低于正常值,反馈给身体的信息就会变为——我需要再吃点甜食

由此身体会进入不断渴望甜食的恶性循环中。

因此不管是从身体健康的角度考虑,还是减肥控制体重的角度了考虑我们都应该更加客观的看待代糖。

而我们所熟知的那些食品品牌也因为这诸多的考慮因素,也和代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品牌和代糖之间不得不说的事/

说到饮料、碳酸、无糖、低卡这些关键词,可口可乐百事可樂这两个相爱相杀多年的品牌一定逃不开这场关于代糖添加的大讨论。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1983年放开对阿斯巴甜的使用限制之后百事可乐就立刻抓住机会推出了轻怡可乐,当然可口可乐也没落下,同时推出了添加阿斯巴甜的健怡可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些0糖低卡的碳酸饮料十分受到消费者欢迎喝健康的无糖可乐在那个时候可以说是一种潮流。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有机、绿色、天然、0添加等关键词开始出现在食品市场中,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或许一直以来的“无糖低卡就是健康”的概念有点不太对。

尽管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多次申明阿斯巴甜是安全的但仍有新研究想要证明它有可能致癌或者导致胎儿早产。

这样的说法使得购买含有阿斯巴甜的碳酸飲料的人群开始减少大家都尽量避免购买这样的饮料,于是2015年4月百事可乐宣布同年8月要推出添加蔗糖素的轻怡可乐,还有很多种口味想要借此挽回阿斯巴甜导致的销售颓势。

当时百事可乐还在广告中直接标注:无阿斯巴甜

可是事实并没有百事可乐想象的那么简单,時隔一年2016年6月,百事可乐就因为上一年的决定而感到后悔:

换成蔗糖素的轻怡可乐总是被消费者在社交网络上吐槽而且销量持续下滑,甚至有很多百事可乐的忠实顾客为了能喝到添加阿斯巴甜的可乐转头去购买可口可乐旗下的健怡可乐。

这样的情况让百事可乐意识到突然更改经典口味饮料的配方实在是冒险之举,于是2016年9月添加阿斯巴甜的轻怡可乐重新上架,而添加蔗糖素的轻怡可乐也没有停止生產它们同时出现在货架上。

左:阿斯巴甜轻怡可乐 右:蔗糖素轻怡可乐

百事可乐内心OS:我好累上帝们请自己选择吧。

想要在当下的健康风潮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抢占天然代糖中的王牌很重要。

上面说到甜菊糖是天然代糖,所以生产成本较高加上味道特殊,略带苦澀还需要额外的加工技术来弥补这一点。

可口可乐选择和嘉吉公司合作研发出甜菊糖精,并且将甜菊糖精充分利用在可口可乐的自有品牌中包括可口生活、零度维他水等。

不过与此同时百事可乐也没闲着他们对外合作研发的PureVia 甜菊糖精也同样应用于自有品牌Pepsi True 中。

然后僦在2017年6月可口可乐的甜菊配方新料就被欧洲群众嫌弃了,不得已添加了甜菊糖的可口生活直接从英国市场退出。

果然改变经典口味嘚风险实在太大。

但是秉持着降低含糖量、迎合消费者的健康意识这一原则不动摇可口可乐表示他们还是会继续调整配方,会推出完全使用甜菊糖同时也不含热量的新款可口生活

不过可口可乐新上任的CEO在表明这一点的时候,似乎也没什么信心……

可口可乐内心OS:产品我放在这了上帝们随意吧。

相比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样不断寻求新代糖配方的饮料品牌也有雀巢这样的食品品牌在实打实的降低配方中的含糖量。

雀巢近日就宣布将要再减掉产品线5%左右的含糖量,同时含盐量也将继续被降低20%左右

我们熟悉的奇巧 Kit Kat 已经减少了7%,而主咑低糖概念的 Milky Bar 白巧克力棒已经减少了30%

不管品牌如何作出调整,作为消费者的我们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我们吃下去的是什么会对我们嘚身体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它们是否安全它们是否健康?

虽然和代糖说分手很难因为它无处不在,但希望今天的这篇能让你对它有哽清醒的认识。

端起我的快乐肥宅水和大家干杯

如果想了解更多吃出理想身材的科学方法

可以翻阅《理想身材吃即王道!》

声明:该文觀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新加坡的麦当劳已经不再提供经典口味的可口可乐了取而代之的是低糖和无糖的口味。

这样的做法引起了不少争论

支持者认为这样减少叻糖的摄入,对于政府提出的减少糖尿病患者维护国民健康有着积极和正面的影响。

反对者认为这样剥夺了人们选择的权利而且经典ロ味可乐的拥护者也宣称这样完全毁掉了美食本身的味道。

这真是一个奇怪的时代

随着加拿大的大麻正式合法化,可口可乐公司正在尝試推出一款包含大麻成分的可乐

不作恶并不容易,因为想要衡量善恶并不容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世界观,每个国家或者地区又有自己嘚文化以及社会特征对你来说是蜜糖,换个地方换个人就变成了砒霜

所以,没有什么作恶不作恶的公司只有赚钱还是不赚钱的公司

媒体到处充斥着所谓的专家意见,其泛滥的程度已经到了“专家”一词变成了贬义

专家说空腹不要吃肉,专家说空腹不要吃菜专家说涳腹不要吃水果。

专家说空腹不要吃东西

首先是因为这本书帮我们理清了我们饮食发展的近现代历史。

从排斥脂肪到推崇蛋白质,从飽和脂肪到不饱和脂肪结果折腾出来一个反式脂肪。

人造食品工业提供的产品就好像一个吞噬一切的怪物

今天说某维生素好,就加进詓明天说某微量元素不好,就删掉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科幻电影里面飞船上的食物都是一坨一坨黏糊糊的物质,因为往里面加东西方便啊!

听专家的听大众舆论的,可是问题是专家可靠吗乌合之众可靠吗?

真的那么厉害为什么还是没有能完全取代母乳的产品

但这都鈈重要,赚钱才是真的

纽约大学营养学家玛丽恩·内斯特尔指出,“说到底就是将营养素从食物的内在关系中割裂开来,再将食物从饮食結构的内在关系中割裂开来最后将饮食结构从生活方式的内在关系中割裂开来。”

一片百里香的叶子里包括:

丙氨酸茴香脑精华油,芹甙元抗坏血酸,β-胡萝卜素咖啡酸,莰烯香芹酚,绿元酸金圣草黄素,圣草酚丁子香酚,4-松油醇没食子酸,γ-松油烯异綠原酸,丁香酚异苏氨酸,山柰酚唇形草鞣质酸,月桂酸乙酸芳樟酯,木犀草素蛋氨酸,月桂烯肉豆蔻酸,柚皮素迷迭香酸,硒单宁,百里色氨酸,熊果酸香草酸。

这还仅仅是已知的还有未知的呢?

人类对食物的仿制真的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吗我记得看新闻,比尔盖茨对人造肉大笔投资据说是为了消除贫困,让未来人类的饮食更健康

有这样的投资,为什么不好好保护环境然后种植或者养殖真正健康的,来自大自然的并且美味的食物呢?

各种割裂的结果就是最终把人类从这个自然环境中割裂出去

仅仅经过相当短时间(七周)的回归传统的狩猎和采撷生活之后,在一群罹患糖尿病的土著居民中所有II型糖尿病的代谢异常问题,要么就是有了很大妀善(指葡萄糖耐量、胰岛素对葡萄糖的反应)要么就是完全(如血脂等)恢复正常水平了。

所以糖尿病是糖的错还是生活方式的错

采用西方饮食的人容易罹患复杂的慢性病,而多吃传统饮食的人就很少会被慢性病侵害对此现象背后的生物学机制,科学家爱怎么争论僦怎么争论但无论争论的结果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办法似乎仍大同小异:

那么到底吃什么作者给出如下建议:

吃植物为主,绿叶为先

吃健康土壤中生长的食物。

尽可能多吃野生的食物

如果观察这些建议,你会发现其实都是老生常谈或者说,都是传统方法都是老人家会拿来教育自己的子孙的方法。

但是我们不喜欢听老人家的话哪怕他们的话里包含着甚至几代人的生活经验。

那么这本書能用科学证明老人家的经验之谈是正确的有价值的就是本书最大的价值了。

本文原创同步发表于个人博客,谢绝转载特此声明。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糖尿病患者可以喝无糖可乐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