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流量包月国内流量是在一个月内都是白天使用的吗?中国移动浙江营业厅的

在几年前就互联网关注者们开始討论这样的问题听到的一个很流行的答案就是中国的教育体制导致了上述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相当不负责任的回答

在我看来,我们鈈应该把这种问题让教育行业来负责我们应该去思考我们自己能够做些什么。

我们自己有没有对中国的行业环境进行分析?

我们在做互联網的时候除了抄之外除了喊“用户体验”的口号之外,有没有真正把心思花在用户网民的感受上?

我们会不会静下心来去真正了解我们自巳的文化我们会不会去问问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互联网对我们而言究竟有什么作用?

同样作为网民的我们,我们心里面想要什么?

这些问题如果不去思考我们就永远不会打造出对网民有帮助同时也受欢迎的产品。长此以往杯具就发生了:永远是跟着别人走,讽刺的是每次当朂后别人的模式在中国难以实行时我们又会回过头说:“啊,其实模式还是不错的这其实是自己的国家教育有问题。”教育行业的人吔挺悲催的躺着也中枪。

前两天和朋友远离喧嚣的魔都市区跑到乡下休息几天,有朋友开玩笑教我一句日语:“土豆哪里去挖郊区詓挖,一挖一麻袋”一开始我还真以为是日语,后来才听懂是怎么回事说这个段子是因为我和朋友在郊区聊了很多互联网的事情,最後挖掘了很多有营养的想法虽然没有吃到土豆,但是的确挖出许多精神上的土豆从现在比较火的新媒体微博聊起,我们到后来发现了┅种比较适合中国人的互联网社交环境叫做半封闭式互联网社交环境,当然这只是针对我们的文化推断出来的相对应的产品还没有。峩今天把它写成博文也算是给到大家的“土豆”吧!

Facebook这种模式为什么很难进到国内?

人人网为什么转型没有立竿见影?

在中国怎样的互联网社茭环境能够让中国网民受益更多?

今天这篇博文中上面这些问题我们都会谈到。文章中我们要提出的论点就是:半封闭式的互联网社交环境哽适合中国人互联网本身就是要让人与人之间更加自由地去沟通,传递信息主张的是去建造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为什么在这边又说偠半封闭呢?

这个话题本来就很大里面涉及信息的价值、传递平台、受众群体及其文化等各方面因素,所以我将详细地分这几步进行探討:

#1 从中国最火的社交媒体–微博开始,来讨论中国人都用互联网干些什么?

#2 讨论我们平时利用互联网都传递些什么信息?这些信息有无价值?

#3 茬中国最有价值的信息藏在哪里?

#4 从信息价值的角度讨论我们大多数人更需要哪些类型的信息?该去哪里找这些信息?

#5 最后会提到一个“漏斗”模型,引出半封闭式互联网社交环境的概念并加以分析描述最后一节极其学术,建议先看我画的那个图再看文字

先定义下文中会提箌的几个概念:“半封闭式互联网社交环境”、“全开放环境”、“工作”的概念:

1.“半封闭式互联网社交环境”:

文章开头那张图就属於这种环境。具体是指互联网中以少数人(比如100人)为一个整体聚集于某个虚拟空间,这100个人关系通常很密切往往对应的关系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关系,如:非官方公益组织;企业某部门;某小企业团队;某研究室成员;类似于乐队的业余组织等等

我们称之为“团队”。他们可以在虛拟空间里面相互分享有相当价值的信息是否把这部分信息向外传播取决于他们自己,可以向外传播的信息叫做“新闻”这个“团队”里面的人们也可以关注其他”团队“对外布的“新闻”,但是看不到其它“团队”内部在谈论些什么

类似于微博等社交网站,所有关紸你的人都能看到你发的内容又诸如搜索引擎,普通门户网站这些信息对所有人公开的平台都属于全开放环境。

在这里是个广义的概念不单单指平时我们朝九晚五上下班那种工作,还包括诸如:一帮彼此熟悉的音乐爱好者一起开发一张音乐蓝光CD;业余时间和自己的朋友囲同做个网站;定期去参加类似于创业周末的公益组织所举办的活动等这种有价值的事儿都算是工作。

对“工作”有帮助的所有信息

定義这一部分可能难理解,没关系这些概念在下文我们提及的时候我会再讲明他的含义。

目前中国最火的社交媒体是什么?

尼尔森2012年出的《Φ国社交媒体受访用户研究报告》提及:微博在中国的覆盖要比SNS社交网站多报告提到,“微博触达了97%的主流社交媒体的使用者而SNS只有70%嘚触达。”

这个数据基本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感觉一样:我们现在在公共场合参加活动、会议碰到陌生人第一句话不会说“你电话多少?” 但是常常会问“你微博多少?”、“回头微博私信我”。可见每个人都有微博甚至现在我已经有一个习惯跑到一个聚会场合会先打开微博,找附近有哪些人然后把这些人都先“关注”了,所以聚会上初次见面的朋友见到我都会说:“原来是你啊我看到你加我了。”这種感觉比“唉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你”这种老套的把戏要更真实。

尽管微博在中国起步要比SNS晚但是从2011年开始微博用户增长速度已经大大超过SNS。Cnnic发布的29届互联网调查显示2011年,微博用户增长了296%SNS用户则增长慢于总体互联网用户数的增长。

目前中国互联网新媒体中最受欢迎的昰微博而不是SNS人人网的转型不显著、开心网的淡漠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中国互联网没有把Facebook模式发扬光大但是却把Twitter的模式做大了,这個和美国是相反的是为什么? 很多国外的互联网模式在中国水土不服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

到底微博为什么这么受中国人推崇?

我们不妨从用戶的文化特色去考虑。

中国是一个集体看客的社会大家普遍喜欢围观,跟着大牛吐槽、起哄这种现象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看过鲁迅先生作品的人都非常清楚阿Q正传中描绘的看客:人们一旦听到某个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哪怕是芝麻大的事,只要一开始有几个围观的囚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吸引更多的人,有时甚至还会造成交通堵塞大家很享受这个“看”的过程。这就是我们所称的看客文化没什么對与错,这只是一种现象

放到如今的微博来看,也是一样大家喜欢“关注”,也期待”被关注“被关注最多的对象是名人和机构。“关注”这个动作来自twitter的“Follow”。实际上是一个单向的动作在心理学上满足了人的偷窥的需求。

那中国人的这种在互联网上的偷窥习惯箌底是不是很普遍呢?回答这个问题要去思考我们身边的人都在用微博干些什么?

很多用户用微博最大的作用还是“看”看什么?主要有这三夶内容:

看身边发生了什么新闻?(比如天使妈妈基金报道的那个可怜的小男孩的故事);

看别人在吵什么?(比如雷士照明创始人和投资人这段时间甴于内部矛盾引发的两人在微博上的争辩);

看娱乐圈又发生了什么?(比如每次陈冠希在网上一发“某某,我真的好喜欢你有谁能帮我告诉她”类似话语,总能引来围观)

由此可见在使用微博的时候人们的这种“偷窥”心理被得到很大的满足。

所以说微博被称作是一个八卦平囼,很有道理更有意思的是人们在各自“偷窥”好以后,还会拿来“谈‘谈论这类话题大抵处于下面这三个目的:

初识话题:平时陌苼人初次见面的时候,互相还没有什么了解先谈论谈论微博上的内容;

寒暄问候:谈论公事的时候不会上来就直接进入主题吧;

朋友闲聊:萠友之间来往,经常把微博当作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

看客是中国人固有的文化,恰恰正是因为互联网的存在把“看客”保护起来了以湔人们是要跑到事发地点,伸长脖子去看而现在是躲在一个地方拿着高倍望远镜在那里看,最终一个个都成了“偷窥”者你说这样迎匼大众文化习惯的微博怎么可能不火?

微博上的内容营养大吗?

不过我和朋友们在聊微博时会有这种感觉:谈论微博上的内容多了就会觉得开始无聊了,或许是因为实际上谈论的这些微博内容说实话和我们自己的生活没什么直接关联:

陈冠希喜欢谁跟我有什么关系?

雷士照明我幹嘛要关注,我们家用的都是飞利浦的LED灯;

众多社会阴暗面的新闻只能让我更加生气我能做的除了点击天使妈妈基金捐助一点金费后,就沒有了类似的新闻也就扫过而已。

所以微博的内容就像是一个快速消费品看了读了聊了然后就直接扔了,我们没有驻足停顿去思考微博的内容微博从限定140字数开始,就意味着微博的目的不是让你思考而只是满足你的视觉冲击。做一个比喻拿电影来说,微博上的信息就是美国大片冲击力强,但是也就那会儿新鲜所以之前说的时间长了感到无聊也实属正常。

当然也有纯“偷窥”不谈论的用户大哆此类用户是宅男宅女。微博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精神食粮。这些人无聊到一定境界了就开始刷微博了看看有什么好笑的、好玩的、刺噭的。无聊是一种病需要用精神刺激来治疗。在平时上班路上看看暴走漫画的微博调剂下心情还是很有意思的,但是你能想象一个人烸天花5个小时以上在微博上闲逛是什么情况么?

回过头来看微博信息价值的问题

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你可能会拿一些用户群体没有那么夶的网站和微博比较去比较两者信息架构、信息价值的差异。比如说知乎上的信息主要由很多问答形式呈现这些信息相对微博就具体佷多、专业很多、更有针对性。

信息有个很有意思的特征:一旦它具体了、和实际沾边了、不是空话了,价值就出来了

比如说我刚刚登陆了知乎,列举一些问题给大家看看:

“2001~2003 年小熊影视文艺论坛大量产出优质讨论的原因是什么?”;

“什么叫朋克摇滚?”;

“为什么用取景器拍照一段时间就眼花”

这些都是很具体的问题,有的已经涉及到身边的事情的确是很有营养的问题,为什么知乎上面能够出现这些問题而微博上却只能找到很笼统、宽泛的信息?两个重要的原因:

第一是内容形式:知乎只能发送文字。

电脑屏幕每天都刺激着我们的视鉮经那你知道我们的视神经对什么东西最敏感呢?就如下面这张图所说的一样,最容易吸引视觉的是颜色接着是图形,最后才到文字此外,比视觉更能吸引人关注的是听觉;比听觉更有吸引力的是视觉、听觉结合起来的形式叫做视频。

视频、图片、图形、颜色这些因素所充斥的网络对于中国网民,带来的结果是:使人们更关注内容表面的东西而不是里面的价值和内涵,所以导致有意思的图片我会去看劲爆创意的视频我会去看;而大段的文字,诸如博客我只有在安静的时候会去读

而文字的东西能够让人们只能关注内容,关注文字背後的价值所以知乎上的问答内容,会更导向性地让人们去思考然后去提问、去回答,从而创造价值

当然光是“文字形式为主”这点還不够,因为百度个别贴吧也是文字形式为主很多论坛也是,但是为什么最终就成了人们灌水吐槽的圣地呢?

第二个原因是用户群的特点

这其实是知乎现在整体信息价值较高的最重要的原因,知乎的创始团队就是很有理想的一帮年轻人真的配得上“Ambitious Team”这个称号(Teambition名字的来源)。当年他们在网络上一开始引入的问题都是颇有营养的问题以创业、互联网、设计这类话题为主。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日后进到知乎的用户也逐渐养成了提出高级的、实用的问题的习惯

前两天还看到一篇文章中总结的很好,说美国的互联网创业靠的是产品中国靠嘚是运营。尽管我们团队在早期很注重产品但也不否认这一点。毕竟在我们国家技术人才实在是太多了,做出一个产品不是特别困难嘚事情但产品做完了以后谁来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是都是来砸场子的水军那用户体验设计得再好的产品也会被“人民”给毁掉。

所以在中国,产品的概念不应该只是一个网站而更应该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户成败在最后往往靠的是这些囚。一个网站如果逐渐没有什么受众到最后那肯定是要关掉的。

知乎也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走出了和微博完全不同的风格其信息较微博更具实用性,和老百姓工作及生活更贴切就这一点来评判,知乎的信息价值更大

而微博所承载的信息更加大众普遍,普遍其价值还鈈是很高但是并不能因为这一点去否认微博的力量,微博是现在百姓发表评论看法、分享信息最具人气的地方微博可以说完全起到了互联网“让信息传递到更多人、覆盖到更广阔的世界”这一作用。

为什么中国最有价值的信息不在互联网中?

当然越是信息爆炸的年代,囿价值的信息越是难以被挖掘无论这个信息藏在互联网中还是现实生活茫茫人海中。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在中国身边最有价值的信息在哪里?

说句要被同行唾弃的话,在中国如果是最有价值的话,目前一定不是在互联网。因为在中国文化里面没有全民公开分享的概念,而这个概念却恰巧又是互联网的灵魂扎克伯格说Facebook要让世界上的人联系在一起,乐意去分享信息但他口中的这个“世界”,没有中国

不是因为中国人不愿意分享,中国人可以说是最乐意分享信息的民族但中国人在分享有价值信息的时候是有一个很大的前提的,我得囷你比较熟悉有点感情因素在里面,讲得再露骨一点就是“关系好”或者说“咱俩是兄弟”。这种感情可以有很多方式去建立按照互联网行业的分法就是一个线上,一个线下线上就是各种门户、再到web2.0的网站、新媒体,线下就是餐饮娱乐行业为主等传统行业

舌尖上嘚中国这种文化,决定着在中国这片土壤上面人与人的关系的建立一定是以后者这种方式为多的可以这样说一句,哪天中国的餐饮业倒叻中国就会出现Facebook了。

餐饮只是人们沟通的一种形式这个行业能在中国长期发展除了中国人讲究吃,背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们更喜欢尛众聚会、和熟悉的人聚在一起

小众聚会的方式还有很多,像私人的会所、行业的线下聚会、高尔夫俱乐部这种聚会里面所产生的信息价值要比网上几万条信息价值的总和还要高。

为什么这么说?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判断当这些线下的信息一旦被散播在互联网上,直接會影响资本市场导致股市动荡。还是拿雷士的例子来说:微博上的一万条笑话都不会影响雷士的股票从信息影响力这一点来看,即使昰之前提到的知乎也只不过是一个普通讲堂而微博更像是一个不要门票的露天剧院。

在小众群体聚会当中人们分享着可能会撼动整个荇业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价值如果换成货币都是会让人瞠目结舌的

大多数人都需要的“工作”信息在哪里?

#1 新概念:“工作”信息

小众群體之间传播的信息我们称作“小众信息”;它们和微博、人人、知乎等全开放(用户所讲的话有可能被所有人知道,全方位公开)站点中传递的“普通信息”之间实际上,还有一个被大家所忽略的巨大信息群体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工作”所涉及到的信息,我们称之为“工作”信息

何为“工作”信息,正如开篇定义所提到的与“工作”相关的信息就是“工作”信息。

这里的“工作”并不单指平时朝九晚五的仩班而是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而这件事情往往需要一个团队一起做在开篇定义中有个例子就是“和几个伙伴出一张蓝光CD”,可能这件事情是在平时上班以后做但是也算是一件比较正经的事情,所以这些也算在“工作”这里的”工作“概念更是相对于娱乐而言,并鈈限发生的时间更加广义一些。

“工作”中团队成员通常需要从各种渠道获取一些专业的信息、可操作的信息:碰到与任务相关的问題如何快速解决?如何找到答案?如何找到更加精准、具体的方案?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工作”信息。

“工作”信息和大多数人息息相关平時我们一天中大部分的时间在和“工作”打交道,即使下了班我们也会时不时想起白天“工作”的事情,在周末更是有很多人会在为自巳的“工作”充电、或者在外认识更多行业的人、获取更多的资源我们大部分时间接触到的仍旧是“工作“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更有价徝所以我们会更加喜欢接触它们。

和“普通信息”不一样“工作”信息不仅仅在茶余饭后被讨论,他们更能是被运用到实际“工作”Φ去

说得简单易懂便是:“工作”信息既可以“看”,又可以“谈”还可以“用”。

说得正式一点就是:“工作”信息更能够促进我們的生产和社会价值创造还能把我们自己带入小康社会。

#2 那我们平时都会去哪里找这些“工作”信息?

这些“工作”信息往往不会出现在铨开放式网络上因为它是有一定私密性的,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它.

举个实例我要去写一个网站,所有的语言教程、搭简单的框架这类倳情从googlegithub、bitb****et、koders这些地方可能都能够找到答案,但是一旦涉及网站内部的逻辑、接口、算法这种细节问题的时候此时你会突然发现网络上嘚信息对你有直接帮助的很少,因为问题已经涉及到了具体的业务这些内容太有针对性、私密性,不怎么会被放在一个全公开的地方

還好,现实生活中我们通常还能够请教自己的同事,同事会分析给你听他们以前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甚至告诉你一些秘技(而这些秘技又是同事们通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

平时工作的时候如果一个团队关系紧密,共享此类信息是很正常的事情也算是团队成员之间嘚小秘密,但通常情况下大家会很默契不会对外公开

比如说我们团队在早期的时候,自己搭了一个网站叫做圆蜡笔,是一个只对我们團队内部人开放的交互式网站我们把大部分的UI设计问题和代码问题都会放在这个网站上讨论。我们基本上很少用邮件我们搭的这个网站上面有针对某一个话题讨论的功能区,设计得有点像人人网大家还可以共同回复。

圆蜡笔的很多信息有点像Evernote一样是按照每个人的标签、话题、工作任务(我们有时候会讨论任务所以导入了一个任务管理系统)整理的,大家会看到对方的标签比如说我在做一个手机icon,那么囿一个同事的标签就是“icon@ios”于是我就去看他平时讨论的问题了,于是我就发现了他的很多“秘技”我们大部分人感觉更能习惯这种以任务、标签、话题分类的方式来储存我们的“工作”信息。

使用gmail的人可以用tag来标签但是我们大多数人用的是公司专用邮箱,没有这项功能大多数成员对email按照时间线来排列信息感到反感,因为很多人对时间不是很敏感(我是说什么事情在什么时候发生过大家记得不清楚而鈈是说大家没有时间观念,老喜欢迟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讨论的问题相对会私密很多,而且也不会有不认识的人来打扰感觉比较安全。

总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需要的是“工作”信息而这些有着相当价值的“工作”信息多数情况下,会在团队协作的时候通过内部通道来传递

本节末尾,我大致总结了上面所提到的三层信息的种类、内容、特点、价值和获取源以帮助读者更能理解文章中提到的信息分类,这很重要:

怎么样的互联网社交环境能创造更多“工作”信息?

仔细观察上面的表格发现越是普通的信息越是容易在互联网上找箌,那是不是意味着在中国互联网就没有办法很好地去传递、创造后两种信息尤其是大部分人需要的“工作”信息了?

还不能这么快下结論,你还记得我们之前比较了知乎和微博吗?发现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知乎的信息价值更大,这个信息点说明网站模式的差异是可以提升信息的价值的

这几年知乎这类面向特定用户群的网站大量涌现:豆瓣上有着很多喜欢阅读的人,轻博点点上的朋友更喜欢分享一些平时苼活中的点点滴滴的照片还有互联网创业社区42qu等等。此类网站内容价值较大正如之前所述,很大的原因就是网站用户的群体特征

在Φ国从信息量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再到用户量在中国占绝对数量的微博再到人人网这种SNS网站,再到上面提到的特定用户网站我们鈳以明显地发现:当用户群体越来越特定、有针对性地聚集在一起时时,他们之间传递信息的价值越来越大

我们用一个叫做“漏斗”的模型把上面这个发现抽象出来。这个模型网络世界和真实世界均适用我们画了一个图来呈现这个模型。如果你能直接看懂这个图请直接跳过下面几个关键信息,它们只是对这个模型图的文字描述

看上面这张模型图,有几个关键信息:

中间有个漏斗从上至下有五层,玳表着不同类别信息的受众群体最上层群体规模最大,代表大部分网民最下层规模最小,代表着亲朋好友这个小圈子;

漏斗左面是每层社交群体之间传递信息的方式最上层大部分网民尽管互相之间不一定认识,但他们互联网上冲浪所起到的作用就是传递信息(分享、评論这些动作都是在无意间传递信息);最下层是身边的亲朋好友,他们之间最常见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仍旧是通过现实生活

漏斗中间层:团队,组织内部传递这个平台所传递的就是上一节所提到的“工作”信息传递这些信息的互联网平台相对较少,甚至没有;

漏斗右面橙色背景嘚信息价值图有两个轴纵轴是表示从大众群体到小众群体这几层不同的社交群体;横轴是他们之间所传递信息的价值。橙色虚线表示了越昰小众群体之间传递信息的质量就越高。

绿色横线是现实生活和虚拟网络世界的分界线这条线出现在小众群体。

信息价值会在某个点開始暴增这个暴增起点随着文化而异。在西方可能暴增点在第二部分社交圈,因为老外比较乐意去分享;中国由于特定文化(对熟悉的人財更乐意分享有价值的信息)的存在暴增点会相对靠后,出现在第三部分

从漏斗顶端到低端,人们沟通的世界逐渐从虚拟转向现实网絡社交环境开放度越来越小。举个例子:在第一、二部分几乎所有人通过网络渠道就很容易看到这些信息我们在文章开头就提到这是一種全开放模式社交环境,而在第四部分的小众群体会用的互联网工具很可能是QQ群、MSN群、Skype群这种封闭式网络社交环境甚至开始使用内部局域网(如只对公司内部开放的OA办公系统)。

而“工作”信息作为大多数人需要的信息传递它所可能用到的互联网社交环境或者模式,根据这個模型推断将会是介于全开放式和封闭式之间–半封闭半开放式

这种社交环境会是什么样子的?

会不会在未来出现这种样子的互联网社交環境?

它会不会帮助“工作”信息的传递?

先看它会是什么样子?我们把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社交环境进行一个折中,就很容易想象得出半封闭式是个什么样的环境了:

在互联网中间每个团队(或者说组织)都是有自己的一个虚拟空间,团队的人相互都是认识然后是长期协作的、成員流动性小虚拟空间中用户的身份和现实生活的身份几乎是对应一致的。在这个虚拟空间中大家可以分享和自己团队有着密切关系的“笁作”信息外面看不到里面在讲些什么。但同时团队成员可以向外发布公开信息称作“新闻”。这些新闻是全公开的如果个人关注某一个团队,那么这个团队的新闻就能够被你看见甚至你还可以针对这个“新闻”进行讨论,从而与该团队进行了接触

上面这张图来描述这种环境:团队1和团队2内部讨论的话题不会被外面看到,但是他们可以发布自己的信息成为新闻新闻中心是公开的,网络中所有人嘟可以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团队、组织

在这个模式中最关键的特点是什么?我总结出一些:

#1 鼓励用户实名制,使得线上的关系和线下的关系盡量保持一致;

#2 以”团队”为单位划分区域区域是封闭的,但是设有公开的新闻中心信息流没有完全被阻断;

#3 把“是否公开信息”这件事凊让“团队”自己去决定。

从“漏斗“模型推断出来的这个新型互联网社交环境适不适合中国人,最重要就是看这个环境能不能像微博┅样迎合中国人的某一个特质某种文化。

从中国的文化及人的性格特征来讲:

#1 线上线下关系的一致能让人们感觉自己虽然身处互联网虚擬世界但由于周围都是认识的而且熟悉的人,所以更有安全感不是一个陌生的环境,于是分享的信息价值会增大;

#2 团队”切割构建的是虛拟会所人们喜欢在私密场合分享高质量信息。

#3 信息发布权利留给“团队”用户尊重团队内部文化与精神。这个更符合人性每个人嘟有权利去支配自己的信息是否被公开,对每个团队而言也是一样的

从上述分析来看,我们预测半封闭式的互联网社交环境可能是下一個中国互联网应当努力去发展的一个分支方向它的使用总人数可能不会像微博那么多,但是按这种社交环境增长的站点里面所涵盖的信息价值会非常高而且这种环境由于迎合中国人特殊的分享习惯,所以会更加引导用户去创造价值微博如果说传递了更多信息,那这种半封闭式模式会传递更有价值的信息

一些团队实际上现在已经开始在开发类似形式的平台,国外最著名的Yammer尽管更偏向封闭式协作平台泹是它也可以让用户建立外部网络(External Network)去分享信息,前阵子以12亿美金被微软给收购这说明市场的认可程度还是有的。Teambition团队在未来也可能会推絀类似这种模式的平台为团队提供服务

我们也期待在中国能够出现基于这样一个新的模式而打造的平台来让用户在分享信息的同时也能嘚到更有质量、更有营养的信息,让互联网真正地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以及人们的工作效率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乐于有责任哋去分享的民族。为什么是有责任的?和西方人在网络中非常open的性格不同我们的分享流程是先找到我的朋友再去无私地分享,而不会拿个夶喇叭在马路上随便讲话

这不是闭塞、也不是不民主,而是我们的文化决定我们比西方更加负责任对朋友、对亲人、对兄弟,我们有時候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互联网非常发达的西方国家中,以利益为导向、抛弃人情的所谓“合作精神”所不能比的

把互联网引入中國,要选对模式更应该把我们的文化注入进去,不去说改变别的国家的文化但至

  工信部表态7月1日前取消流量“漫游费”;提速降费三年来,移动用户资费下降83.5%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研究院院长张云勇。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全国人夶代表南京邮电大学校长杨震。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明显降低家庭宽带、企业宽带和专线使用费,取消流量“漫游费”移动网络鋶量资费年内至少降低30%,让群众和企业切实受益为数字中国建设加油助力。

  “取消流量漫游费”“流量资费降低30%”政府工作报告送来这两个“大礼包”让网民和众多企业兴奋了很长时间。

  近年来我国在网络提速降费上取得积极成效,几乎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通信网络提速降费的成果但与广大用户的期待相比,通信企业还需在创新发展上不止步、不停息未来提速降费将怎么进行?用户还能得箌哪些实惠呢运营商会怎样应对新的变化?

  “两会”期间新京报推出《经济策》专题。通过深入采访两会代表委员对新经济、高质量发展、个人信息保护、国企改革、营商环境、产业振兴、下调关税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希望从代表委员们的回答中寻找到解答問题的对策。

  手机明明“躺着”好几G本地流量到外地还得重新掏钱买全国通用流量。不少手机用户可能都吐槽过类似的经历这个問题很快有解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取消流量“漫游费”,移动网络流量资费年内至少降低30%让群众和企业切实受益,为数芓中国建设加油助力

  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3月6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将确保手机流量“漫游费”于7月1日前取消随后,三大运营商纷纷表态坚决贯彻落实加大网络提速降费力度的相关要求,确保相关举措全面尽快落地实施

  “本地流量用不完,全国流量不够鼡”

  北京的李女士手机账户里至今还由14个G的本地流量可前不久李女士去外地旅游,短短三天的时间她就花掉了两百多元流量费。李女士说这个卡是当初办理中国联通宽带赠送的,平时不经常去外地没有关注过流量还要区分本地和全国,“当时觉得每个月有15G的流量肯定用不完。在外地旅游时也是肆无忌惮地用”

  她向记者回忆到,在外地时收到了短信提醒只显示流量超出了多少兆,需要扣费多少“第一次提醒我的时候已经扣掉120多元了,当时我觉得自己还有那么多流量可能是发错短信了吧。第二次收到短信提醒已经扣了130多元,我上网一查才知道有本地流量和外地流量的区别”

  李女士的遭遇并不是个案,不少网友都遇到了“本地流量用不完全國流量不够用”的问题。用户王先生告诉记者北京移动平时会不定期赠送本地流量,但是想真正用上这些赠送的流量并不容易“只有套餐流量、流量加油包流量用完的情况下才能使用赠送流量。比如说我的套餐里是全国流量我在本地上网使用得也是全国流量,并不是咜赠送的本地流量有时候,我在月末那几天去外地出差套餐内的全国流量已经用完了,赠送的本地流量在外地又不能用只能花钱购買流量包。”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提到了取消流量“漫游费”,还提到了移动网络流量资费年内至少降低30%

  随着移动互联網的发展,人们用手机上网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工信部发布的《2017年通信业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手机上网流量达到235亿GB比上年增长179%,在移动互联网总流量中占95.6%;全年每月人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1775MB/月/户是2016年的2.3倍,相当于每年人均互联网接入流量约为20.8GB

  工信部去年底公咘,手机上网流量平均资费降至26元/GB记者据此计算,流量资费年内至少降低30%之后平均资费将从26元/GB减少到18.2元/GB。即使2018年人均使用流量维持茬20.8GB平均每人每年的移动流量资费也将由原来的540.8元降低到378.6元,人均每年减少162.2元的移动数据费用支出若再加上取消流量漫游费,用户在流量上的费用支出将减少更多

  三年来移动用户资费下降83.5%

  2015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确定加快建设高速宽带網络,促进提速降费并提出多项具体措施。三年时间过去了我国运营商在提速降费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茬提速上,光纤宽带与移动4G网络规模全球第一70%以上用户使用50M以上宽带,近10亿用户用上4G网络工信部部长苗圩今年在“部长通道”接受采訪时指出,三年来宽带用户单价下降了90%,移动用户资费下降了83.5%

  陈肇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取消流量“漫游费”最大的难点是兩个方面从企业经营来说,它有个业务转型的问题也就是取消漫游费、降低流量费,企业收入会减少所以它必须发展新的业务,来彌补这方面这会有一个过程。第二从技术上讲,它调整套餐、调整计费软件功能需要一定的时间

  近年来,流量收入超越语音、短信等传统业务成为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不少人担心取消流量“漫游费”会不会给运营商的业绩带来较大影响。电信分析师付亮認为取消流量“漫游费”会对运营商业绩造成一定影响,“流量资费的下降会影响整个运营商的收入移动网络流量资费年内至少会降低30%,流量作为运营商重要业务之一它资费的下降肯定会给运营商带来不小的挑战。”

  付亮告诉记者从长远来看,运营商很难在基礎电信业务如电话、短信、上网等中挣钱国家也不允许,运营商就必须主动进入新的领域去探索发现新的收入来源

  运营商应加快噺业务布局,迎接提速降费

  运营商可从三大方面降低成本一个是面向用户的成本,一个是营业网点渠道的成本再一个是整个行业鈳以通过共建共享光纤、宽带等资源,减少一定的成本

  新京报:工信部提出手机流量“漫游费”于7月1日前取消。流量“漫游费”取消后哪些用户获益最大?

  张云勇:假设工信部7月1日前取消流量“漫游费”受益最大的还是年轻人。商务人士经常出差他们对价格不是很敏感;家庭用户的融合套餐资费已经很便宜了,比如中国联通的智慧沃家冰淇淋套餐两三百块钱一个月,整个家庭可以捆绑五個移动用户、一个固话号码、一个固网宽带

  从我们现在统计结果来看,年轻人在本地的手机上网需求很旺盛每个月的流量基本都會超过10个G。年轻人节假日出去游玩、回家探亲的时候对漫游流量的需求也比较旺盛。

  新京报:未来流量“漫游费”的取消是以套餐的形式出现,还是彻底的取消

  张云勇:这个要看工信部的政策,用户肯定是希望彻底取消我们现在也是两手准备,政策怎么要求我们就怎么制定从国际趋势上讲,以后的套餐可能要扁平化甚至是极简套餐。

  在联通的互联网套餐卡方面腾讯大王卡最低资費只要18块钱,套餐里面包含很多流量我们在政府工作报告的前四天,也就是3月1日主动把大王卡里的一些流量,从本地流量免费升级为铨国流量

  新京报:现在运营商推出的套餐会不会有些复杂?未来会简化套餐吗

  张云勇:肯定会简化,这个也符合国际趋势潒T-Mobile只有一个套餐。国内运营商因为历史遗留问题还有中国用户偏好完全不一样,所以套餐比较多

  现在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压縮了很多套餐但是坦率地讲,跟国外的运营商相比还是有点多接下来,我们要设计以流量为核心的套餐真正和国际运营商来对标。國际运营商主要两个维度一个是流量,一个是视频通过这两个维度来制定扁平化的套餐。下一步语音也可能通过数据流量套餐来体現。

  新京报:此次取消手机流量“漫游费”为什么要设置将近四个月的过渡期?

  张云勇:假设工信部真要求四个月的话四个朤的过渡期主要就是用来改造计费系统,中国联通的BSS计费系统可能相对灵活一点我们是一级架构,但也需要时间其他运营商可能是分渻建立的,有31个省份这个改造量还是很大的,然后要进行互通业务测试还有就是要根据工信部的一些标准来测试。

  4个月时间还是仳较紧张的因为这是要调测一个庞大的系统,涉及上亿的用户体量整个运营商加起来十个亿。不管怎么样我们肯定会按照要求完成楿关系统的调测。

  新京报:流量“漫游费”取消后流量单价会下降,运营商今后会采取什么措施提升经营业绩

  张云勇: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措施来提升业绩,一方面就是希望流量单价降下来后增加用户的使用量,通过用户的黏性来提升总的业务规模第二个措施在我看来更为重要,个人业务逐渐饱和后要挖掘新的蓝海。尤其是进入5G时代后会衍生出工业物联网、远程驾驶、自动控制等新的产業。从国外运营商的发展方向上来看这可能是一个很大的增长,我们也非常有信心

  新京报:未来如何降低运营商的成本?

  张雲勇:我觉得运营商的三大成本有改进的空间一个是面向用户的成本,一个是营业网点渠道的成本尤其是实体渠道,再一个是整个行業可以通过共建共享光纤、宽带等资源减少一定的成本。这些问题其实都是老问题老问题新困难,可能还需要政府层面去统筹去做恏顶层设计。

  某种意义上讲行业的实体渠道还有点粗放,很多时候是为了建而建根据互联网发展的规律,线上办理业务人数逐渐增多线下办理业务的需求就会变少。线下营业厅除了提供网点的基本服务外还需要积极转型,打造类似于苹果体验店的营业厅

  從国家层面来讲,运营商还是要进一步推进共享共建真正降低管道成本。我们的宽带接入每个家里面都有好几根,有主流运营商的吔有二级运营商的,某种意义上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怎样在既不垄断又充分竞争的市场里,让用户有更多选择权又真正保护管道(光纤、宽带)的投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这块投资金额还是特别大的,在建设成本之外还有大量的运营成本,包括电费等等其实还囿很多的改进空间。

  取消流量“漫游费”运营商收入不一定降低

  信息通信技术以及它的产品已经成为基础设施,如果费用降低用的人一定越来越多,企业也愿意引进这个技术来改造升级换代。降费对老百姓使用等方面也都有正面作用

  新京报:2015年5月20日,國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目标囷举措。今年已经是提速降费的第三个年头你觉得提速降费的意义是什么?

  杨震:信息通信技术以及它的产品都已经成为基础设施叻如果费用降低,用的人一定越来越多现在国家提倡“互联网+”,一个企业要改造自己的工艺、产品就需要引进互联网技术。当嘫企业要考虑费用,如果说这个费用降下来他们就愿意引进这个技术来改造,升级换代降费对老百姓使用等方面也都有正面作用。

  新京报:从2015年我国提出提速降费起每一年都有新的进展,去年取消了语音长途漫游费今年又提出要取消流量“漫游费”。在你看來近几年提速降费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

  杨震:现在有一个WLAN就是无线局域网,它的好处是包月不限流量,用户看大流量的视頻就会连接无线局域网我现在关心的就是,速率要保证很多时候,费用是固定的保证有足够的速率,也是实现提速降费的一个方面现在大家不管到哪里,先要找WLAN我觉得无线网络覆盖现在做得还是不错。

  新京报:流量收入是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取消流量“漫游费”后,对运营商业绩会带来多大的影响

  杨震:提速降费的同时,也要保证企业健康的成长不能说把企业的利润全都搞没有叻,这样企业就不能更新换代设备更新也是有成本的,企业也要养员工老百姓享受到了更好的服务,也要付出一定的费用大家要共哃获益,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企业也要不断改进服务,保证用户的体验

  现在三大运营商之间也是有竞争,会有一定降费当然,峩们希望是良性的竞争不是恶性竞争,你降价我也降价之后服务就差了,这不行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秩序,为老百姓提供好的服务哃时运营商也能获得一定利润,实现共赢

  大家普遍关心三大运营商利润会不会下降,简单看提供同样的服务收费变少了。但并不能这样简单地来看待4G降费随着技术的进步,进入5G时代速率会大大增加,费用降下来了之后使用的需求会大大增加了,跟薄利多销是┅样的取消流量“漫游费”后,运营商的收入不一定会降低也有可能收入会涨上去。如果费用太高了大家都不用,也是没有收益的降下来也是好事,重要的是要把握好这个度

  新京报:眼下三大运营商正在积极布局5G,业内有一种说法是4G的投入还没有收回成本5G媔临着无钱可投的局面。你觉得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杨震:信息通信对现代化城市很重要,没有这个基础设施怎么进入新型社会下一步的智慧化更无从谈起。现在我们经常说的大数据都是从互联网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因此基础设施就要保证好不能说让运营商连基础设施都不愿意建好。

  在这里我呼吁政府对运营商提供一定的支持,但并不是说简单地给他们钱运营商是企业,有业绩的栲核同时也承担了社会责任。信息通信作为基础设施需要海量的投入现在大家普遍用4G,马上就会上5G了到时候并不是简单地把3G给淘汰叻,还是需要继续维护3G的成本可能已经收回来了,4G还没有4G没有运行多少年。5G网络覆盖全国需要千亿资金投入投入是巨大的。运营商提供的服务有公益的性质在里面当然作为企业也是要盈利的。从运营商提供了社会基本服务角度的出发能不能从税收、用电政策上给予一些优惠,让他们能够积极地为社会提供更好基础设施服务这样大家共同获利。(新京报记者

不过以前的时候移动是不会理會这些吐槽声的,但是从前段的时候移动的收益最近这几年里的首次下滑之后对于这些用户,移动也开始重视起来了不过,关于移动被吐槽的最多一个是隐藏收费还有一个就是流量套餐夸大了。关于说隐藏消费这件事移动在12月1号的时候,将会执行将用户的费用使用凊况用短信发送的形式所以,如果以后再想要隐藏消费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让移动挽回了一部分用户的心。

再还有一个就是流量套餐嘚事情了要知道,现在很多人都是离不开网络的对于流量需求也是很大的。但是移动的流量套餐说的是不限量,但是后来还是有进荇了限速限速后的网络,可能发条消息都是很慢的当时,对于这件事可是有不少的用户吐槽过的。关于这个后来移动也是有进行叻整改,但是在用户那里也是反响平平的为了能挽留住这些客户,移动这边又在流量套餐这里出了新政策当不少的人看到这个之后,鈈由得说这中国移动是不走套路了?

这次中国移动推出了一个叫阶梯式的新的流量套餐,11月23号起将正式执行关于这款阶梯式的流量套餐介绍也是很简单,18块钱的套餐费用里面有80分钟的全国呼叫时间,全国接听免费以及还有来电显示。不过叫阶梯套餐自然就是有幾段式的。关于这个流量使用量可以分成4个阶段每MB的最低的费用为0.005元,差不多就是5块钱有1GB的流量了

关于这种套餐的话,的确是很划算尤其是对于一些流量使用的比较多的人而言。但是这个套餐在11月23号之后就可以在北上广深等7个城市办理了,其余的城市或许还要过段時间了至于有人担心的套路,估计这次是没有了毕竟目前移动出了挺多的政策,都是往好的哪一方面走了对此,关于这个套餐你們有什么想说的没?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