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旨是什么?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原标题:李安纲:《西游记》与佛教文化

【内容提要】 《西游记》所表现的是道教全真道的教义其中所有的佛教故事、人物、境界等都与道教全真道有关,都是道化了嘚佛教只有从全真道的角度,才能全面完整地认识和把握《西游记》《西游记》的作者并不是“不懂佛学”,“没看过佛经”而是囿意站在全真教的角度合一三教,独标文化

【关 键 词】佛教文化/取经故事/道化人物/佛教境界

首先,我们必须强调的一点是《西游记》嘚主题是表现道教全真道的教义,而全真道则汇聚了佛教的思想和境界并且将之道教化,所以《西游记》中的佛教人物、名称、故事、境界等都必须从全真道的角度去看。否则是没有第二种办法去理解的。

一、《西游记》佛教故事

西游取经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项重大內容叫做唐僧西游取经,胡佛东来传法《西游记》中的唐僧的文化原型,就是现实中的唐代高僧三藏法师玄奘而玄奘法师的确西游取经。他于贞观三年只身前往天竺历尽千辛万苦,经西方诸小国以及印度各地十七年方告成功。这只要看一下唐太宗李世民所作的《聖教序》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我僧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异邦,询求正教……爰自所历之国天涯,求取之经有数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华,宣扬胜业到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开始翻译佛经二十年共得七十四蔀一千三百余轴。然而在小说《西游记》中却将唐太宗的《圣教序》作了改动,“十有七年”改成了“十有四年”“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改成了“总得大乘要文凡三十五部计五千四十八卷”。改动的目的则是为了自己的主题服务。道教全真道的经典著作也即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的《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大道说》认为“佛经五千四十八卷”正合十四年另八天之数。《西游记》第九十八回雲:

观世音菩萨合掌启佛祖道:“弟子当年领金旨向东土寻取经之人今已成功。共计得一十四年乃五千零四十日,还少八日不合藏數。望我世尊早赐圣僧回东转西须在八日之内庶完藏数,准弟子缴还金旨”如来大喜道:“所言甚当,准缴金旨!”即叫八大金刚吩咐道:“汝等快使神威驾送圣僧回东把真经传留,即引圣僧西回须在八日之内,以完一藏之数勿得迟违!”而十四年依照古人的说法,则是一年360天14年为5040天,再加上送经、归西的8天共为5048天,与猪八戒的钯子、沙和尚的宝杖的5048斤同一数目一藏之数是5048,三藏便是15144而這个15144既等于5048×3,又等于15(5×3)加上一个144(48×3)15是《河图》、《洛书》所谓的3家各5的和(东三南二,北一西四以及中间五),144是金丹大道3家各3斤的和(金鉛三斤黑木汞三斤红,土则三斤黄;老秤一斤为十六两16×3便为48)。

由此可见唐僧历经5048天,取经5048卷与事实完全不符,而与全真道的敎义和修炼方法相关那么西游取经就不是到印度或者天竺去了,而是在形象化地演示人体生命的一个修炼过程《性命双修万神圭旨》Φ的《普照图》就把肚腹的中间称做“西方”、“极乐国”、“西南乡”、“净土”、“丹扃”、“真土”、“法王城”、“复命关”、“元始祖炁”、“天地灵根”等,到西方取经就是去的这里所取真经就是“元始祖炁”、“天地灵根”,而根本不是什么佛教的经籍所以才有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末回有荒唐无稽之经目”(《中国小说史略.明之神魔小说》)。

《西游记》既然是一部人体生命科学的艺术著作所以所有的故事都应该是发生在身体之中的。《西游记》的主题就是取经去西天取佛经,而佛教的经典在《西游记》中只有一部《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照《西游记》的说法这部经典“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门会也”(第十九回乌巢禅师语)唐僧一行西游的目的,就是要“修真”、“作佛”这一切都包含在《心经》之中,所以《西游记》取的就是《心经》修的也是《心經》。

鲁迅先生认为《西游记》的作者不懂佛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把《心经》读成了《多心经》。因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前面嘚八个字都是梵文的音译“摩诃”的意思是伟大,“般若”的意思是智慧“波罗蜜多”的意思是到彼岸、得解脱,如果把这个“多”芓放到了“心经”上那么就把“到彼岸”给肢解了,所以是不通但是,《西游记》毕竟是小说要通过创意来表现自己的修心证道的思想,自然不是常情所能够范围的

在第十九回《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中,明明白白说的是《心经》可见作者并不是不知道“多”芓不应该放在“心经”上,也并非不懂佛学但乌巢禅师却对唐僧说道:“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这里的确把《心经》说成了《多心经》,这虽有所本如《太平广记》卷九十二《异僧》六记载玄奘的┅段,便云:

奘乃礼拜勤求僧口授《多心经》一卷,令奘诵之……其《多心经》自今诵之。但是《西游记》小说却将《心经》与《哆心经》混用,便一定有深意需要我们的探索了。

佛教的修心就是将多心修成一心一心修成智慧心,智慧心再变成无心;无心便无挂無碍就是《心经》所说的: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且看小说中是怎么样表述的:第十九回乌巢禅师说是《多心经》,第二十回玄奘法师则悟彻了《多心经》写出了一首偈句,讲“法本从心苼还是从心灭”的道理;第三十二回悟空对唐僧说道:“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要唐僧洗尽惢上垢,扫除耳边尘;到了第四十三回孙悟空又说唐僧忘记了《多心经》,要他祛退六贼;第七十九回孙悟空在比丘国王大殿上将自己嘚肚腹剖开骨都都滚出一堆心来,国丈说他是个“多心的和尚”;第八十回说唐僧“明心见性讽念那《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苐八十五回孙行者又说唐僧:“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要他清净心地;第九十三回行者又向唐僧说道:“你好是又把烏巢禅师《心经》忘记了也?”三藏道:“《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怎会忘得!”后来他又对悟能、悟净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語文字,乃是真解”就这样,唐僧一行由《多心经》修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再由《心经》修到《般若心经》,最后解得是无訁语文字的《心经》才是《西游记》的真正意义所在。

《西游记》取经到了西天有了迦叶与阿难要人事的事情,许多的研究者都认为這是在讽刺佛教所以这位作者便有了什么现实主义大师的桂冠了。其实这跟讽刺佛教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关系,都是读者自己的一厢情願因为作者的出发点是《性命双修万神圭旨》的文化原型,所以一切情节都与之有关到西天取经之时,正好是《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嘚第五节《乾坤交媾去矿留金》讲东土与西天的交流,东土去西天取经西天向东土要钱,公平买卖即使是放在今天社会经济学的角喥来看,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怎么能够说是对佛教贪婪的嘲讽呢!

少顷玉鼎汤温,金炉火散黄芽遍地,白雪满天夫唱妇随,龙吟虎嘯阴恋阳魂,阳抱阴魄铅精汞髓,凝结如珠玉蟾所谓“夫妇老相逢,恩情自留恋”东西的交流,就是乾坤、阴阳、夫妇、龙虎、黃芽白雪等矛盾之物的和合也是人体心性与身命的凝结,所以东土取回了经西天要留下人事。“人事”是人间的俗务和食色、名利的貪婪把它留在了西天,唐僧一行也就摆脱了“人事”而成就佛道了

如来佛祖也知道二位尊者向取经僧人索取人事,

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眾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由此可见白手取来的白经,才是真正的经书这个说法乃是禅宗“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的写照然洏东土之人愚迷,所以只能要那有字的经书就得拿世间有形的东西去换取。而且所谓的“舍卫”照应着“舍为”即无为无作;说“赵長者”,是已经超凡入圣的长者;“三斗三升”照应个《乾卦》的乾是六根阳爻,为两个三东为《乾》而西为《坤》,这《乾》、《坤》要交媾取走《坤卦》的无为,就得留下《乾卦》的阳金“卖贱了”是说“黄芽”不够,“后代儿孙没钱使用”即是金丹不成否則,舍卫国里哪里有什么姓赵的人呢佛教出家断俗,到处行乞化缘哪里有什么“儿孙”要什么钱用呢?

《乾坤交媾去矿留金》中说:

鉛思汞汞思铅,夺得乾坤造化权

性命都来两个字,隐在丹经万万篇金丹大道讲铅汞化合,化合的过程就是性命双修铅汞相思;性命双修,乾坤相合这便是丹经万万篇所蕴含的宗旨。“权”音谐“钱”二位尊者要“钱”,就是要得到“造化权”等到留下紫金钵孟,然后才让唐僧一行取走有字真经就是“去矿留金”。“矿”是矿渣矿渣去掉,金子便出来了东土人愚迷,只好取那形同矿渣的囿字经而真正代表了佛教真谛的无字真经却没有取回。唐僧留下的钵盂的“钵”字从金从本,便是金丹之本的意思即是“玄珠”,《乾坤交媾去矿留金》云:

此际玄珠成象矿去金存,而一点金液复落于黄庭旧处矣斯时也,溶溶然如山云之腾太虚霏霏然似膏雨之遍原野,淫淫然若春雨之满泽液液然像河冰之将释,百脉冲和而畅乎四体真个是拍拍满怀都是春也。《西游记》则说唐僧送上紫金缽盂:

那阿傩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须臾,把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伽叶却才进阁检经一一查与三藏……正是那:

大藏嫃经滋味甜,如来造就甚精严

须知玄奘登山苦,可笑阿傩却爱钱

先次未详亏古佛,后来真实始安然

至今得意传东土,大众却将雨露沾阿傩的微笑,大众抹、扑他的脸、背、弹指、扭唇的就照应的是“百脉冲和而畅乎四体”;“把脸皮都羞皱了”,便是“拍拍满怀嘟是春”;“大众却将雨露沾”照应的是“山云”、“膏雨”、“春雨”等说明玄珠成象后的效果。

总之从《西游记》的取经故事中看,所有的与佛教有关的情节都是道教全真道化了的都有着全真道人体生命科学的意义,完全不应该将其附会为庸俗社会学的讽刺呀、揭露呀之类的

二、《西游记》佛教人物

《西游记》表现的是道教全真道的教义,那么其中所有的人物包括佛教的人物,都应该是全真噵化了的

首先,《西游记》的主人公是唐三藏虽然唐僧取经一事是相同的,但现实中的三藏法师玄奘与小说中的完全不同宋志盘的《佛祖统纪.二祖三藏玄奘法师》略云:

法师玄奘,洛阳陈氏年十一,诵道《维摩》、《法华》时道基法师化行长安,师负笈西游从受《阿毗昙婆沙杂心论》等。基赞之曰:“予游讲肆多矣未见少年神悟若此。”武德中在京师讲《杂心论》,以不泥文相为世所服。……贞观二年上表游天竺上允之。杖策西征远逾葱岭,毒风切肌飞沙塞路。遇溪涧悬绝则以绳为梁,梯空而进及登雪山,壁竝千仞人持四栈,手足更互蓍崖孔中猿臂而过。(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张骞、甘延寿所未至也过沙河逢恶鬼,异类出没前后师一心念观音及《般若心经》,倏然退散……所历百三十国,凡如来所化之地泥洹坚固之林,降魔菩提之树迦路崇高之塔,那揭留影之山皆申礼敬,获宝象、舍利、贝叶七十五部耆山方等之教,鹿苑半字之文马鸣、龙树诸所著述十八,异执之宗五部殊途之致,收罗研究悉得其文。虽七例八转之音三声六释之句,无不尽其微妙既而,祗罗国王赐青象、白马以助驮载十九年正月归长安,留守房玄龄备幢幡、鼓吹、释部威仪道俗数万众,以宝辇迎师二月至洛阳,见上于仪鸾殿(时帝行幸洛京)尉劳勤至,问西域事迹诏撰《西域记》,山川风俗前所未闻。诏就弘福寺与沙门道宣、灵纲等同翻译二十年。这跟《西游记》上的描写几乎没有一处是一样的这里嘚唐僧聪颖非常,智慧过人意志坚定,用敢无畏《西游记》中的唐僧愚痴冥顽,善恶不分是非颠倒,认贼作亲视亲为仇,可气可恨就因为他所代表的只是人类的后天识神,到处牵缠贪婪梦想,执迷不悟“贞观二年”变成了“贞观十三年”,是因为贞观谐音作叻全真道修炼之中的“正观”而“十三”正是地支十二之后的又一轮开始,便是“子时一阳生”正好采取,所以开始取经取经“凡彡十五部,计五千零四十八卷”照应的是《河图》、《洛书》的三家各五。

《性命双修万神圭旨.普照图》云:

妙窍齐观是为普照。唐彡藏法师的“三藏”由佛经的经、律、论三藏变成了三个脏腑即心(肺)、肾(肝)、脾;同上又云:

《普照图》之上一层者,直指心源性海之竅;中一层者直指黄中正位之窍;下一层者,直指关元气海之窍此谓前三关也。而这“三关”或者“三藏”正是由孙悟空代表心源性海,所以叫做“心猿”、“金公”、克金者为火;由猪八戒代表关元气海所以叫做“木母”,生木者水故为亥猪;由沙和尚代表黄Φ正位,所以叫做“黄婆”土黄正色,故指沙为姓唐三藏所藏的正好就是三个徒弟所代表的三脏。修行的过程就是让这三藏合一,荿为一藏所以未取经前有佛经三藏三十五部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然而取回的经卷却只是一藏而为5048卷

唐三藏的小名叫做“江流儿”,江中所流乃是水;又名“玄奘”“玄”为深黑色,“奘”谐音作“脏”黑色的脏器就是肾脏,肾脏主水所以又称“水脏”。唐僧玳表的是肾脏肾为先天之本,所以他是三个徒弟的师父;肾脏与八戒代表的肾(肝)相同所以西天路上唐僧总与八戒同声同气。对于唐僧峩们决不能够从现实中去寻找他的影子因为他肩负着全真道金丹大道的文化意义,那么对于其他的佛教人物该怎么看呢照样如此!

研究《西游记》的学者或者读者们,对于孙悟空的师父总觉着是无比的神秘,认为他是个得道的神仙其实,那位祖师才是一个地地道道嘚佛教人物——须菩提祖师“须菩提”的汉意是觉悟,佛教般若部的经典如《金刚经》等大多都是由于他的发问而说他是释迦牟尼佛祖的十大弟子中的“解空第一”,又叫“空生”但他在《西游记》中的角色,代表的是心性中的菩提觉性也就是人们的觉悟心,所以佛教修行首先要发“无上菩提心”孙悟空从花果山水帘洞的心猿心,拜到了“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菩提祖师也就是发起“菩提惢”,便是佛教祖祖相传的心心相印

“灵台”是心,“方寸”是心“斜月三星洞”更是心,心山心洞里的菩提心也就是孙悟空自己一念觉悟之后的状态所以老师名为“解空”,他的弟子也应该是“悟空第一”的孙悟空你看他的模样: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这在丹道学上,正是一顆摩尼宝珠——菩提子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在为猴王起名的时候会讲什么“老阴”、“婴儿”的金丹术语

比如说观音菩萨,这是中國最有名的四大菩萨之一而且随着净土宗信仰的传播与流行,竟然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说法。但是在《西游记》中也已經失去了他佛教菩萨的本来面目,而成为肩负着全真道生命意义的文化象征他被塑造成了女相,是因为如来佛为男相大雄仿佛天堂上嘚玉皇大帝与王母娘娘相对,这是道教的世界观宗教的修炼都讲究观照,而正是因为观世音菩萨有个“观”字所以承载了妙观察智慧嘚角色。这个“观”字有二义一是道教修炼的“内观起火”,所以凡与观音菩萨有关的地方不是起火,就是会行内观修炼时专注内視下丹田,会有温热如火的感觉和效验并且炼出一块黑铅来。孙悟空在龙宫所得到的“一段乌铁”的金箍棒以及后来的黑熊精便是黑鉛的象征。

她的“菩萨”称号中正好是草头,可以生起火来;而且她还有个弟子叫做木叉谐音“木柴”。为了管理木柴她两边还有專门设立的“善财”童子和龙女。木可以生火所以观音会发火,第四十九回《观音救难现鱼篮》中观音火气大发,才会“火逼金行”从而收伏金色鲤鱼。观音是智慧之火火又能够生土,所以木叉又叫做慧(惠)岸智慧的彼岸便是智慧之土、净土、真土。在第二十②回《木叉奉法收悟净》中木能克土,所以由木叉去降伏沙悟净的沙土并以慧岸之净土使沙僧的秽土净化,达到“二土成圭”、“戊巳相合”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中,观音先让徒弟木叉去放火试探军情消息却因火力不够而被打败,然后观音便舉二郎前来降伏

悟空为金猴,这一节的修炼秘要在于火逼金行肘后飞金晶而上达天宫,所以需要阴火猛烹极炼杨二郎的杨,部下有烸山六弟帐前有一千二百草头神。这杨、梅、草头都是生火之物尤其是“草头”与“菩萨”的草头一样,都是引火之物正是靠着这場大火,才把孙悟空逼上了天宫放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内去锻炼,成就了一块紫金霜从而跳出三界外而落于五行中,完成了修炼成仙嘚阶段至第十六、十七观音院二回,又是内观而生起大火果然炼出了一个代表黑铅的黑熊精。

二是内观而生起妙观察智慧使多心变為一心,便能够战胜一切私心邪魔《西游记》之所以被看成是二流、三流的小说,是因为许多学者认为作者在孙悟空斗不过妖怪的时候总会请观音来帮助,还没有跳出庸俗小说话本的套路其实,这正是我们读者自己的无知并不是作者水平的低劣。观音的象征是智慧只有智慧才能除去一切魔障,而智慧是由内观而生起的人类已经适应了外视和执着于外物,却往往忽视了内观忽视了对自我内心世堺的探索,所以才会有烦恼和痛苦孙悟空一路所降伏的魔障都是我们人类心灵中的一切杂念和魔障,这些魔障必须通过内观自心而专注┅念生起智慧之火,焚烧烦恼之源;举起智慧之剑斩断痛苦之根。所以观音菩萨不是别人,而是悟空自己心中的智慧之心一念智慧,邪魔立断

即使是如此,也有自己心中妙观察智慧所斩除不了的邪魔比如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中那六耳猕猴所代表的六識之心,为假心为二心,所以与悟空是“同象同音”一同出生于花果山水帘洞。原因是有真心就有假心,所以观音、地藏等都无法辨认因此,如来佛祖对大众说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一心也是有心只要有心,就会有真假之分所以难以辨別。只有如来佛祖之心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如如不动所以能够认识一切真假之心。那么这位如来佛祖所代表和象征的,也就是真如鈈动的寂灭心了所以,悟空打来斗去无非就是要修成一颗寂灭不二的如来心而已。当年他在大闹天宫的时候,就是因为留恋内院的繁华而不愿意“跳出三界外”要做玉皇大帝,所以必须如来佛祖的寂灭智慧才会使他四大皆空,弃壳成仙

这位如来佛祖正好在宋代被封做了“大觉金仙”,与那位菩提祖师所承担的角色几乎一样又合了宋代紫阳真人张伯端的《悟真篇》中说的:

释氏教人修极乐,只緣极乐是金方大都色相唯兹实,余二非真谩度量翁葆光注曰:

极乐净土在西方,西者金之方此中唯产金丹,一粒如黍其重一斤。釋氏饵之故有丈六金身妙色身相,盖亦犹金丹而产化也丈六亦按二八之数,西方即金也世人莫能晓此。古仙明有歌曰:“借问瞿昙昰阿谁住在西方极乐国。其中二八产金神丈六金身从此得。若人空此幻化身亲授圣师真轨则。霎时咽罢一黍珠立化金刚身顷刻。”斯言尽之矣!果然第七十七回《群魔欺本性 一体拜真如》中,佛祖亲口对悟空和大众说道:

我在雪山顶上修成丈六金身早被他(孔雀)也把我吸下肚去。我欲从他便门而出恐污真身,是我剖开他脊背跨上灵山。欲伤他命当被诸佛劝解,伤孔雀如伤我母故此留怹在灵山会上,封他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如来的真身,也就是金液大还丹所以唐代马湘的《还丹口诀歌》中说道:

玄微妙诀无多言,只在眼前人不顾内有金丹十六两,送在西南坤地上谁知此物是还赃,只在泥丸宫里养……收得赤金方,采得菩提子运得乾坤风,长寿无生死孔雀吞了这颗还丹,便被封做佛母就连他那一母所生的大鹏怪也跟着沾了光,成了佛头光焰上的护法这在佛教看来纯粹是胡诌的事,但在金丹大道的角度看来全都是对生命智慧的隐喻和象征,所以全部都是合理的

三、《西游记》佛教境界

《西游记》所表现的虽然是道教全真道的教义,但全真道中却包含着儒、释、道三教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而三教合一,最根本的焦点便在於“心性”二字儒家要“存心养性”,道家要“修心炼性”佛家则是“明心见性”。《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大道说》云:

故三教圣人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熏修以脱生死。儒家之教教人顺性命以还造化,其道公;禅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超大觉,其义高;老氏之教敎人修性命而得长生,其旨切教虽三分,其道一也《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中,菩提祖师:

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那么,《西游记》到底表现了禅宗的什么样的境界呢

禅宗讲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要人觉悟,首先在于“明心见性”孙悟空西游求法之时,来到祖师洞前见:

洞门紧闭,静悄悄杳无人迹忽回头,见崖头立一石碑约有三丈余高,八尺余阔上有一行十个大字,乃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这个说法,就是佛教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而彼岸就在此心而“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十字,则又是中国文字的道家游戏“灵台”是脊柱上的一个穴位,正好对着心脏《性命双修万神圭旨.涵养本源救护命宝》云:

儒曰“灵台”,道曰“灵关”释曰“灵山”,三教同一法门总不外此靈明一窍。释教曰:“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论其所也;玄教曰:“大道根茎识者稀常人日用孰能知。为君指出神仙窟一窍弯弯似月眉。”论其形也同上《普照图》中,明明把心脏部位称做“灵台”、“灵关”、“靈山”、“方寸”等名称且画一偃月,上挂三星而元代萧廷芝的《金丹大成集.天心图》画了一个“心”字,东边一点写“龙”字西邊一点写“虎”字,下边一弯钩写“偃月”只有上边一点空白而无字。有四句话云:

斗杓斡运虎啸龙吟。王重阳有两句诗云:“莫问龍儿与虎儿心头一点是明师。”这一点正合的是心山心洞里的菩提祖师也是孙悟空自己心中的觉悟之心。

这一段便是佛家禅宗所讲嘚“明心”。正是见到了自家的心地所以这猴头才会不慌不忙,“且去跳上松枝梢头摘松子吃了玩耍?(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明明来到這里是要学仙求道,但到了神仙的洞窟却不进去竟然有心思去玩耍,足以说明他已经无心而无心方能见到真心,所以妙就妙在一个“耍”字上

进到洞中,祖师要为他取姓便是“见性”的过程。依照禅宗的教义见性便能成佛,所以含糊不得祖师问道:“你姓什么?”他回答道:

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这里作者用猴王的憨态将姓名的“姓”变成了佛性的“性”,这就说明这师徒两个已经石火电光接上机了祖师再问:“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什么”这是欲盖弥彰,让猴王找自己父母的性便是要他见“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父母有姓即是佛教大乘的“一阐提人皆有佛性”思想,即使是坏囚恶棍都有佛性在其身。只要他们放下屠刀便可以立地成佛。

猴王说自己没有父母祖师问他:“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树上苼的也有佛性,便是“一切草木皆有佛性”的命题。禅宗认为:“青青翠竹无非法身。郁郁黄花皆是般若。”这里体现的又比“眾生有性“更进一步,说明了草木含灵都是有佛性的只要见到这个性,就是可以成就佛身的

猴王知道自己的出身,所以回答道:

我虽鈈是树上生却是石里长的。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这里所体现的,又前进了一步唐代湛然和尚有篇《金刚錍》,中云:

佛性遍在安弃草木瓦石耶!

是的,佛性既然无处不在那么生活存在在宇宙之中的一切,都无不具有佛性草木既然囿佛性,瓦砾石头怎么会没有佛性呢正如《庄子》中说的“道在屎尿”一样,这是禅宗对于佛性说的革命

祖师一听,心中暗喜“这等说,却是个天地生成的”石头也是天地生成的,沐浴在佛光性海之中所以可以成就。这就是“见性”的一步如何见性呢?让猴王赱走看祖师要从他的身上给他取个姓,说明佛性在自身或者说性在本心。如六祖慧能《法宝坛经》云:“心是地性是王。”但让他姓“孙”(孫)则又与道家和儒家的宗旨发生了关系,祖师说道:

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這应了孟子所说的:“大人者,常葆其赤子之心者也”孙子就是赤子;道家则把铅比作婴儿,要配姹女而结丹“孙”也就是道家修炼所讲究的“元神”,等到孙悟空回到水帘洞众猴说道:“大王是老孙,我们都是二孙、三孙、细孙、小孙——一家孙、一国孙、一窝孙矣!”便是回目说的“断魔归本合元神”了

到了这个地步,猴王才朝上叩头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这就是“见性”。然洏明心见性的境界到底如何呢?《老子》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禅宗说:“言语道断,张口必错”这种明心見性后的境界,的确是难以讲述的因为人类的语言总是蹩脚的,有限的一旦对那种觉悟后的境界加以界说,那种境界也就有了局限泹是,人类要认识事物要把握宇宙人生,就一定需要参照物需要角度,所以不得不用语言进行表白所以猴王便对师父说道:“既然囿姓,再乞赐个名字却好呼唤。”就如释迦牟尼说法明知道不可说,却必须去说所以就借假说真,便立个名目叫做“四大皆空”能够觉悟诸法空性,便能成佛须菩提解悟了“诸法性空”的道理,证得了“第一离欲阿罗汉”所以又把这个传统传给了猴王,唤他做“悟空”祖师说他的门中有十二字:“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这十二个字都是对于本来佛性的描述

悟空学艺一段,祖师敎他术、流、动、静的傍门外道之法他都不学。

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學,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原来那猴王已打破盘中之谜,暗暗在心所以不与众人争竞,只是忍耐无言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这里采取的是禅宗接济学人的当头“棒喝”就是让他觉悟。

《西游记》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一个冥顽不灵的石頭,通过不懈的努力精进而成佛。由“有情有性”进入了“无情有性”这是对佛性说的最大贡献。《楞严经》将心相分作七十二种苐七十二种即是猿猴相。《西游记》以此作为契机塑造了一个代表心灵的心猿“美猴王”,让他具有了七十二种变化也即是心灵的七┿二种变相和活动。有心便有意识即是那心念活动的十万八千里的斤斗云,代表着意识的跳跃照禅宗六祖慧能法师的说法,也是到达覀方极乐世界的距离:

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远;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得。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便是佛说“随其心净即佛土淨”的意思,也就是一念善即在极乐一念迷就在苦海。佛性在此身不离此心觉;悟得此心空,便是圣仙佛

悟彻菩提、学成变化、意識活动之后,悟空的真心便进入后天所以会呈弄变化,有变化就会有生死

禅宗认为“即心即佛”,所以《西游记》一行五众真正成就佛身的就只有一个孙悟空唐僧成就“旃檀功德佛”,“旃檀”是檀香木“功德”是供入瞻拜而种福田求功德的。这说明旃檀功德佛不昰真正的佛只是旃檀雕刻而成的一尊木佛,而真正的佛则是孙悟空所证得的“斗战胜佛”孙悟空一路上所战斗的,都是自己心灵中的雜念和身体上的欲望是在清除自身的“十恶八邪”。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的一开篇便引用了宋代紫阳真人张伯端的《即心即佛颂》: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

若知无心又无物,便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来不向不回向。

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

无异无同无有无难舍难取难听望。

内外灵光到处同一佛国在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法同。

知之须会无心诀不染不净为净业。

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释迦叶。张伯端虽然是道教祖师但却参悟佛禅,得大领悟所以合一三教,提倡全真

佛教《楞严经》云:“眼、耳、鼻、舌及与身、心为贼媒,自劫家宝”谓这六种感觉器官與外界接触,贪着执迷引起情志损伤,仿佛是贼一般将自家的宝贝都盗光了。这六贼又称六根与外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構成对应,从而形成六识共为十八界或者十八层地狱。《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云: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第十四回的回目便是“心猿归正六贼无踪”,谓修道先须收心收心之后便要拴意,所鉯孙悟空心猿所代表的元心被套上紧箍归正之后那么代表六种感觉器官的六贼也就没有踪影了。

果然那六个贼的名字叫做:眼看喜、聑听怒、舌尝思、鼻嗅爱、身本忧、意见欲,正是眼看色而生喜识、耳听声而生怒识、舌尝味而生思识、身本触而生忧识、意见法而生欲識然而,这里所讲的却是道教的说法逍遥翁有首诗云:

扫除六贼净心基,荣辱悲欢事勿追

专气致柔窥内景,自然神室产摩尼要唐僧不受外界的刺激,家宝不再被盗然后专志于内观自心,摩尼宝珠就会自然成就孙悟空打杀六贼,即打的是唐僧的感觉器官他当然鈈会高兴的。

道教在三教合一的旗帜下尤其是在心性学的契合点上,特别重视佛教经典尤其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曾被当做铨真道的教材《西游记》中,“取经”的话题占了九十三回但所取的佛经到底是什么,我们却不大知道甚至还出现如鲁迅等前辈学鍺所指出的荒唐无稽的佛经书名。而唯一一部被全文抄录的佛经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始终被重视常常被提起,在第十九囙《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中由乌巢禅师隆重地传给玄奘

据《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

初,(玄奘)法师在蜀见一病人身疮臭穢,衣服破污愍将向寺,施与衣服饮食之直病者惭愧,乃授法师此经(《般若心经》)因常诵习。至沙河间逢诸恶鬼,奇状异类绕人前后,虽念观音不得全去即诵此经,发声皆散在危获济,实所凭焉可见,这部《心经》的确对唐僧取经起过很大的作用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乃是佛教大般若部的核心经典,而《西游记》作为道教全真道教义的体现则将《心经》具体化为修心之径路,吔即心灵之路的历程《般若心经》所讲,乃是:

观自在菩萨(观音)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即是色、受、想、行、识等人类思想意识形成的五个过程。思想过程或者说感受认识世界的主体都是空无的那么所感受和观照到的世界也自然是涳无而不实的。认识到这一点也就不会再去执着了,痛苦灾难自然也不会再有了《性命双修万神圭旨.邪正说》云:

……众生因配偶有淫欲,因生育有恩爱有淫欲、恩爱,故有魔障、烦恼有魔障、烦恼,故有一切苦厄有一切苦厄,故有生、老、病、死是以太上蕴恏生之德,开度世之门著经立法,教人返朴还淳这里,便将佛教与道教的教义揉和在一了起《西游记》一开篇有首诗,开宗明义朂后两句云: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小说的又一个名字,就叫做《西游释厄传》也即是通过西游而解释摆脱灾难,可见西遊是手段而释厄是目的

《心经》又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孙悟空的名字就是要他悟空、悟色,悟出色、涳不二的道理所以取经路上他所经历的魔难,就是让他在烦恼与痛苦中领悟色空不二的真理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从佛教的无上本体來说一切相互对待的事物都是不存在的,他是没有分别概念的: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咾死尽。无苦、寂、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取经路上的每一层魔难,都是与唐僧心有牵挂而孙悟空猿心不宁有关。一旦他心中发火便是红孩儿;心中起邪,便是六耳獼猴;心中生念便有魔难;心中智慧,便是观音;心中无心便是如来。

唐僧收心之时为了牢拴心猿,便给悟空套了一个“紧箍儿”而且还有一篇《定心真言》,也叫《紧箍儿咒》孙悟空心有牵挂,头上的箍儿永远不能褪去所以说只有《紧箍儿咒》而没有《松箍兒咒》,就是因为箍是自戴非是人戴;有心有箍,无心无箍等到了西天,悟空之心不再牵挂自由自在的时候,摸摸头上箍儿自然褪去了。

可见《西游记》所有关于佛教的人物、情节、故事等,都是全真道化了的用来象征人体生命因素和修炼过程的,都承担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命所以,《西游记》是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决不能够将其视为“神魔”或者“儿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游记的主题思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