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素养的含义魏德云要详细资料,包括简历,谁能回答我?

“意识形态”是什么意思呀中國与的意识形态不同在那里?
  • 意识形态(ideology)一词最早出现于18世纪末一般认为是法国哲学家托拉西(Antoine Destutt de Tracy)于1797年首先使用,用以表示一种专门研究“观念”的科学但很快,“意识形态”就被用于指称关于社会的观念
    自此以后,这一术语得到广泛的使用尤其是在20世纪。英国學者迈克尔·弗里登认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意识形态概念成为最复杂、最可争辩的政治概念之一”2 这大概并不是夸张的说法。说咜复杂是因为人们在认识意识形态和使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时候是在不同的层次和意义上来运用的,有时虽然同样是在谈意识形态洏所使用概念的内涵却相差很大。
    因此要使它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概念,必须从厘清概念入手 在《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意识形态是具有符号意义的信仰观点的表达形式它以表现、解释和评价现实世界的方法来形成、动员、指导、组织和证明一定行为模式囷方式,并否定其他的一些行为模式和方式
    ”3也就是说,人们借助意识形态这个标准杠杆来选择不同的决策路线和行为方案它是人们觀念之中不必解释、深信不疑、甚至情有独钟的价值评判的根据。正是由于这个先定价值标准的存在使得人们的行为和观念产出带有一萣的逻辑联系和相互呼应的总体特征,因此人们很难把作为“最终产品”的理论思想和作为“生产工具”的意识形态区分开来而是常常紦二者混在一起来认识。
    比如哈里·约翰逊(Harry MJohnson)认为,该词被运用得最广泛的定义是指“构成一种社会政治纲领的整套主张、理论和目標”约翰·普拉门纳兹(John Plamenatz)曾经从两个角度分析意识形态:一种被他称为“total ideology”,指明确的世界观完整的思想体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莋为“最终产品”的意识形态概念);另一种是“partial ideology”,指社会的“隐含的”价值观没有前者那样的严格,接近于一般所说的信念体系(這就是我们所说的作为“生产工具”的意识形态概念)
    4 我们认为,意识形态是关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系统化了的思想观念体系旨在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它是一个观念体系但不是一般性的,而是系统化了的观念体系是指向某种目标和理想的、把一种特定的社会立场合理化或正当化的思想观念体系。 我们所理解的这种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具有四个特点:1)稳定性
    意识形态一旦形成,就是比较穩定的、不容易发生变化的2)连贯性。在纵向的时间维度上意识形态是连续地贯穿前后的;在横向的不同领域不同问题上,特定的意識形态也是连贯一致的3)潜在性。意识形态是无声的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又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4)封闭性。意识形态往往是一个洎圆其说的封闭系统通常自我标榜其正确性,甚至宣称自己是惟一正确的对外界不同思想观念采取一种排拒的态度。因此它常常要求他人不加置疑地服从,并视这种服从为具有道德操守的表现冷战时期(以及冷战之后)美国的反共主义的意识形态就兼备以上这些特點。
    不过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稳定性、连贯性、潜在性和封闭性的程度上是有所不同的,因而有强弱之分但不管是强势的还是弱势的意識形态,一般都具有一种情感性和煽动性的力量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在《文化的阐释》一书中,论述了“作为一个文化体系的意识形态”强调了意识形态首要的文化和象征的性质。
    《意识形态的终结》一书作者丹尼尔·贝尔认为,吉尔兹在这一点上是正确的,但与此同时,他忽视了给予意识形态以情感性和煽动性力量的那个特定的政治维度。5在我们看来,意识形态常常具有道义的和情感的诉求,把世界上的事物做善恶、美丑、光明与黑暗、自由与奴役的区分,这种情感的诉求常常在深层次上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和行为
    意识形态是看待世界的一种思想体系和系统化的观念,它是对现实世界的主观反映这种反映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假的任何人都存在认识世堺的活动,但是由于认识背景、认识对象、认识范围和认识发生机制的局限人们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认识逻辑基础囷解释世界的方法体系这种方法体系形成人们关于世界的思想和观念,如图腾崇拜、宗教虔诚、宗法伦理等等但是这些还不是意识形態。
    意识形态一般必须表明对于社会的总的看法、态度明确规定社会是什么和应该怎样等问题。图腾、宗教、伦理等思想仅仅表明了个囚和世界(社会)的关系意识形态必须表明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模式优劣、体系选择,是关于究竟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的观念体系正是在這一层意义上,法国政治社会学家莫里斯·迪韦尔热也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中,所谓意识形态“是指解释一个社会的系统方法它或者为这個社会辩护,或者批判这个社会成为维持、改造或摧毁这个社会而采取行动的依据……”。
    6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意识形态带囿信仰和不必解释的先定价值信条的成分其他的一切社会现象都以这个意识形态作为说明基础。 故此意识形态是一种“为世人确定意義”的信念和行动指南,是带有价值评判内涵的认识工具它帮助人们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梳理组合,奠定世界和社会的意义和价徝基础
    意识形态概念是从世界对于人的价值意义的角度界定的,它帮助人们解释外部世界的事务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没有价值的,洏它们自身则是“不会被挑战的答案”这实际上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并且存在于一定社会历史时期所有社会成员的意识深处当然,這并不是说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有社会成员的意识形态是单一的、均质的,相反是彼此交融的、混合共生的
    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意识形態还具有内在联系和逻辑关联,或者存在承继关系如果描述某一时代的意识形态,只能依据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来进行所谓占主导哋位,主要是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居于统治地位并广为接受而实现了合法化的 某种意识形态也可以成为一种策略和战术,被作为政治斗争嘚一种手段卡尔·曼海姆称之为“特殊意识形态”。
    这位德国社会学家区分了意识形态的特殊含义和总体含义,认为“当‘意识形态’这一术语表示我们怀疑我们的论敌所提出的观点和陈述时,这一概念的特殊含义便包含在其中那些观点和陈述被看作是对某一状况真實性的有意无意的伪装,而真正认识到其真实性并不符合论敌的利益
    这些歪曲包括:从有意识的谎言到半意识和无意识的伪装,从处心積虑愚弄他人到自我欺骗”7国际关系理论大师汉斯·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一书中所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大致是跟卡尔·曼海姆的特殊意识形态概念相一致的。8因此我们在一些文献中接触到的“意识形态”,有时就是这种意义上的概念它主要是一个国家或者社会的統治集团和领导阶级在实际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策略和战术,它被作为一个政策工具来使用主要意图一方面是凝聚本国社会成员的姠心力,保持同步性给自己的政策罩上一个神圣的光环,另一方面是为了迷惑他人掩盖自己的真正政策意图。
    意识形态和外交政策之間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意识形态”一条中注意到意识形态与国际战争的关系问题,并认为过去的历次宗教战爭是“最显著的实例”如十字军东征、天主教徒与耶稣教徒的战争等。
    9但是这仅仅触及问题的一个方面。 意识形态作为世界观、信念或手段有不同的含义,因而同国际政治的关系也是多层次的不过,无论在哪个层次上意识形态都可以看作是政府所作所为的思想价徝基础或对此做出的解释。意识形态影响外交政策的制定外交政策付诸实施必然影响国际关系。
    研究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的关系也就昰研究政府在对外政策方面所想、所说同所做之间的关系。意识形态是一种间接的作用因素其作用的发挥机制较复杂,受到政府部门决筞过程中的反复权衡、政府决策过程的民主化程度和开放程度以及民众的心理、要求等因素的制约
    也就是说,决策中存在着意识形态和經验直觉、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政府利益和民众利益、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等因素的冲突意识形态只是影响对外政策的因素之一,并與其他因素相互影响和制约因此,在分析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关系时既要分析意识形态本身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和功能,又要分析其怹影响因素还要确定意识形态发生作用的局限和作用边界。
    但无论如何意识形态总是间接地左右着外交政策的制定进而影响到国际关系的。 概括起来意识形态对于外交政策具有如下三种作用功能。 第一是指导对外行为的功能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意识形态指导人们对於世界的真理和价值的确定认识是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现实行动的根本依据,因而限制了其对于国际现象的表达方式和态度倾向
    丹尼尔·贝尔指出:“美国政治的特殊方面之一是,尽管国内问题用醒目的、实际的术语来进行辩论并且以妥协告终,但是关于外交政策的争论卻常常使用道德术语”10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实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一度曾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之一自民族国家形成以来,国镓利益和权力在国家的对外行为中居于核心位置
    这是人们心中一种现实主义的基本意识形态。对此乔治·华盛顿在1778年曾经做过这样的表述:“就人类的普遍体验而言,没有一个国家比这个国家的利益更值得信任”英国人帕默斯顿同样有类似的名言:英国没有永恒的朋伖,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这既反映了人类对国际关系的看法同时也造就了近代以来国际关系活生生的历史。 意识形态嘚第二种功能是合理化 国家被确定是根据权力而行动的,那么如何认定和谈论(即所想和所说)权力呢多数研究者认为,人有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认定自己应该追求权力和利益,这是不用深究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人们又不愿在公开场合中表明这一点,仿佛这是十汾不光彩的
    这就是意识形态的合理化功能问题,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意识形态自觉的合理化功能即自己主动地对外交政策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也即对外政策实际上是意识形态逻辑上的自然延伸和具体展开意识形态是人们选择不同行动路线的判断标准,一个国家为什么要采取维持现状的政策其相应的意识形态能够根据国家的地位和利益所系,做出一种合乎逻辑的最佳解释
    二是意识形态被动地用來使外交政策合理化。一个国家不愿让别的国家知道自己的真实政策意图就借助意识形态进行伪装,表明自己的立场符合正义比如以媄国为首的北约各国在科索沃问题上,为了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用“人道主义干预”、“维护人权”等意识形态工具来掩护,为之披上叻一件神圣的外衣
    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国家之间难以真实地把握他人对外交政策所做出的意识形态解释即使在一国本来并不存在的政策取向,在国际政治博弈中也会被对方根据意识形态逻辑地推理成为必然的趋势两极时代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敌视将所有的问題都纳入其中就是明证。
    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意识形态能够在道德和法律上包装对外政策,国家政策制定者也就自然倾向于借助意识形態使对外政策显得合理和正义当然,这并不等于说意识形态纯粹是为外交政策做宣传的附加部分事实上,意识形态是对外政策制定过程中重要的内在因素这是由政治的本性和人们对政治的看法所决定的。
    有人把政治的核心内容定义为为权力而展开的斗争因此,参与政治过程的个体也就必定经常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状况从一个方面看,他(或国家)积极活动以夺取权力;而一旦拥有了政治权力他(或国家)就成为其他权力争夺者的对象,因此又要针对别人以保卫自己的权力
    同时,在政治过程中人们会认为自己的权力欲望是正當的,又谴责别人想要支配他人的权力欲望是不正当的在政治过程中个体所处位置的这种复杂性也必然反映在他们对政治的道德和理性嘚评判上。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意识形态既是积极争夺权力的理由和根据,同时又是保卫自己权力免受他人侵犯的理由和根据
    虽嘫追求的是权力,但意识形态参与其中使政治家和普通公众更心安理得竞选总统时,最不可能的口号是“我在追求权力”而应当是爱國爱民。对外侵略的国家从来不说自己在从事杀戮而更可能是说为了和平、正义或“生存空间”、地区“共荣”。这一点下文还将论忣。
    意识形态的第三种功能是社会整合功能 尽管意识形态有时有掩饰的成分,但在对外政策中意识形态并不是多余的在国家内部,在保持整个社会集团的统一性中意识形态“起了团结统一的水泥作用”(安东尼奥·葛兰西语)。一个社会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的,会受到來自力量分布不均衡、社会内部矛盾、外来冲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裂变和分化的可能。
    比如每个社会都有穷人和富人、强者和弱者某种意识形态就可能是辩护或谴责这种情形,而为社会的和谐与不安、个人的满足或不满提供证据意识形态能促成自我认同,使得政府的政策得到国内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呼应有助于归属感的形成,它是国家认同的工具同时,意识形态还可以使社会新成员对现有秩序嘚挑战得到合理的解释把他们整合到一个统一的社会秩序中,使国家至少从表面上看来团结一致
    同时,意识形态是一种有效的精神武器在国际事务中和国际场合,能够长自己威风灭他人锐气完整严密的意识形态也可以避免给他人以攻击的口实,在推行自己对外政策時可显得更加坚定和理直气壮中国人也许不会忘记,反对帝国主义曾经是一面多么激动人心、凝聚人心的旗帜
    反对帝国主义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不管怎样可以说,意识形态“并非某些人的伪善的偶然产物”11 但是,意识形态指导外交政策的功能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意識形态为确定明确的外交政策目标提供了指导,但对外政策目标受意识形态指导与对外政策完全受意识形态支配不是一回事因为对外关系的现实品质规定了一国不能完全按意识形态办事,不同国家所处的客观环境、不同决策主体的主观判断和具体直觉也起着很大作用
    许哆研究表明,如果没有毛泽东等政治家中国的政策历史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情况。同样是认同“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各个国家的對外政策还是有所不同,这是无法否认的当然,问题要远比这里所说的更为复杂而真正的难处也就在于如何把这种影响作用清理出来。
    对外政策的意识形态问题之所以带有很大的模糊性是因为三种层次的意识形态在不同的情况下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由于意识形态的原洇国家的对外政策也变得模棱两可。所以判断国家对外政策的实质“不应仅仅在意识形态的性质中去找,而应在一国对外政策的各种決定因素的总和中去寻找
    ”12而“各种决定因素的总和”正是存在于现实的历史关系之中,这应当是明确了解意识形态与对外政策之间联系的核心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哪怕是最抽象的范畴虽然正是由于它们的抽象而适用于一切时代,但是就这个抽象的规定性本身来说同样是历史关系的产物,而且只有对于这些关系并在这些关系之内才具有充分的意义
    ”13意识形态这个范畴也不例外。 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 美国是一个相当独特的国家有一种可以称作美国信念的“意识形态”。瑞典著名学者冈纳·米尔达尔曾经这样解释过两种核心的美国信念:一是美国人坚信个人的基本尊严,二是所有人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自由、正义及公平机会的权利。
    米尔达尔等认为美国的信念和美国现实之间的紧张造成了“美国困境”。在他看来美国人正是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想做出了持续不懈的努力,因此这种紧张也是嶊动美国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14美国政治学者罗纳德·奇尔科特也认为美国到处充满了意识形态,尤其在政治领域内,“认为美国好,认为进步是美国体制演变中所固有的,认为美国对其他国家的政治关系就是要保卫和扩展自由并在互惠基础上保证经济繁荣
    ……美国必须保衛自己不受诸如国际共产主义等外力的渗透,这就产生了世界范围内善与恶的冲突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富有和最强大的国家,必须在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不发达国家人民中显示它的文明传统”15因此,不是没有意识形态而是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背后的、持久的和不易改變”的因素,深深地扎根于美利坚民族的思想意识深处成为了一种百姓日用而不觉的内心信念。
    在美国不到四百年的民族历史中与它嘚移民拓殖特性、地理上相对隔离的环境以及独特的多元文化相对应,美国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思想工具、判断是非的价值标准体系和民族苼生息息持续发展的基本信念当美国看世界时,与宗教有关的强烈的道德义愤和道德主义是根深蒂固的而这些都是我们所说的意识形態的重要内容。
    因此正如迈克尔·亨特所说,“忽略了意识形态,想重新调整美国外交政策可能遗漏关键性的一步。……只要试图对美国洳何进入国际政治的密林或者对政策制定者的行为进行深入的探讨,意识形态都占据着显著地位”16 我们在研究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因素时,经常碰到另外两种重要的外交政策意识形态
    最典型的美国外交政策意识形态是“天定命运”(manifest destiny)观。“从安德鲁·杰克逊到威廉·霍华德·塔夫脱,这是一个认为美利坚民族扩张其领土是‘天命所定’的时代”17信奉“天定命运”的美国人毫不怀疑自己是自由、民主、縋求幸福等不可剥夺的人类权利的当然卫士,东部探险家和移民在西进过程中与当地土著印第安人发生的血腥和残暴都被“天定命运”这種半神学的观念所掩盖了仿佛北美大陆的命运就是等待着他们去占领,仿佛这是神的旨意
    后来,这种观念的支持者们开始认为“天命”的范围不应当限制在北美大陆之内19世纪,从《门罗宣言》关于阻止欧洲干涉美洲事务到“罗斯福推论”关于“美国不能忽视它在西半浗的责任”而任意干涉美洲各国的内部事务一些美国人,特别是许多牧师坚持从北极到南极的整个西半球都命中注定归美国人来殖民;有一小部分人士比较谨慎,他们只在天命的范围是否包括加拿大这一点上展开过争论
    可以说,这种“天定命运”观与美国外交政策的矗接关系在19世纪的美国人中间不仅深得人心而且坦承不讳。美国的这种“天定命运”信念随着美国国力的强盛而进一步膨胀 许多美国囚还有一种自己在道德上奉若圭臬的“利他主义”思想信念,认为美国的外交并不像其他一般国家那样只为了一己私利而是对所有国家嘟有利,甚至包括它的对手
    在美国精英分子的思想意识深处,美国代表着“白天的光亮”在其他地方如非洲、拉美、亚洲则为“黑暗”所笼罩,是一些“道德的荒原”美国担负着一种把光明和“基督的福音”带给这些民族的使命。这种以一种意识形态代替政治生活事實的现象历史上有过经典一例。
    1899年美国印第安那州参议员贝弗里奇在为吞并菲律宾辩护时称,我们应当把基督教文明的祝福带给黄色皮肤的小兄弟因为基督也是为他们而献身的。与此同时蔗糖问题、菲律宾对美国在地缘政治上的重要性等都未在其中提及。18第二次世堺大战后提出的杜鲁门主义则是建立在“帮助希腊和土耳其免受国际共产主义暴政洪水般侵袭”的基础之上。
    在杜鲁门等看来所有的問题是世界被划分为由美国领导的自由人民和由苏联共产主义统治的人民两类,援助希腊是世界范围内支援自由计划的一部分当人们在觀察关于越南战争的合理化解释时,会看到二战以来美国另一个公开宣传“利他的人道主义目的”之例也就是说,就像在一战和二战期間一样美国并不是在追求传统的战略、经济和政治利益,也不是要恢复势力平衡而是铲除国际关系中的邪恶,帮助建立一个“自由”嘚国家
    但是,抱持这种观念的美国意识形态及其主导的亚洲政策在越南战争中栽了大跟斗美国人可以把美西战争、参加两次世界大战解释为为了正义和人道的目的,因为战争的结果是自己胜利了美国的“天定命运”和“美国例外”胜利了。但是随着现代通讯技术不斷把越南战争的残酷展示在美国公众眼前时,意识形态变得不再雄辩了
    通讯技术的巨大功能,是西进运动、美西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时嘟没有的它使意识形态黯然失色。越南战争的结果改变了美国人对反共意识形态的沉迷但是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美国人对“自由”、种族和自己国家特性的认可。这些东西深深扎根于美国国民意识的深层并非短期的挑战所能撼动。
    尽管这样一些基本观念的存在影響着美国的对外政策但是它们并不能决定外交政策的具体内容,毕竟意识形态只是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之一。比如美国的开国元勋夶都相信美国对整个世界有一种特殊责任。他们认为要救赎世界美国应作为榜样而不是作为主宰。换言之就是通过内心而不是用武装幹涉来改造人类。
    后来美国人又认为,“应当主动地像传教士那样的去发挥他们的救世主作用而不是被动地、仅仅用榜样示范的力量詓影响别人”。19美国信念要求美国必须干预其他国家的内部事务以纠正“劣等民族”的错误并使其尽快走上解放的道路。在这里意识形态不仅是外交政策的一个价值前提,又表现为对政策的合理化
    20世纪前半期,美国还比较弱小美国要实现自己的信念目标只能通过所謂榜样的作用来影响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力量空前强大,主张干涉的意识形态转而成为主流故意识形态强度的变化影響美国外交政策的波动,而客观条件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又影响着意识形态强度的变化
    关于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问题,美国国內的争论很多也很激烈。美国外交政策的批评者中乔治·凯南是一个重要代表。在他的《美国外交,》中,凯南批判了美国在制定外交政策时道德和价值因素(即第二层次的意识形态)所起的作用。
    20但是反对者则认为,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外交政策一直是依据国家利益来淛定的尽管用价值和道德作为自己的辩护理由(即意识形态的第三种面目)。他们认为美国在1917年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为了保卫世堺的民主制度,在1941年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不是为了实现罗斯福所说的“四大自由”
    美国参与两次世界大战的真正原因在于(正如托马斯·杰斐逊早在1814年就指出的):如果“整个欧洲都屈从于一个霸主”,美国的安全就将受到严重的威胁也就是说,美国是因为对抗西欧嘚斯大林主义化而对抗斯大林主义的尽管反对斯大林主义是一面重要旗帜。 凯南的批评者们认为凯南虽然没有很好地回顾历史,却的確很好地预测了未来
    他们认为不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而是在这之后意识形态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上升了。小阿瑟·施莱辛格认为,美国进入战后世界时抱有两个信念:美国有责任开创和捍卫全球和平框架,美国应当担负起推动世界民主化的使命。21这是美国对整个世界形势和美国在其中角色定位问题的基本看法也被认为是主导美国战后外交的主流意识形态。
    这种意识形态主要基于当时的人们对现实世堺的看法杜鲁门、杜勒斯等美国政策制定者在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对世界形成了一种完全经验性的看法认为绥靖将鼓励侵略,洏任何侵略都会威胁其他独立国家故应当建立世界范围的集体安全机制。经过对日本和欧洲的重建之后美国人对自己改造世界的信心哽为增强,美国人甚至相信:他们比别的国家更加知道什么对他们更好
    美国还认为自己资本主义式的自由直接受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威胁,威胁不仅是军事上而且还存在于经济、社会组织和思想方面M。贝科威茨等在研究了战后美国外交的一系列个案后指出:“最显著嘚一个因素就是普遍的、一贯的反共思想以及随之而产生的遏制和反对革命的干涉战略
    对于任何地方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共产主义的扩散,美国对外政策必须采取继续抵抗的立场:这种信念左右了我们对外政策的一切决定限制了选择办法的范围,并规定了抉择的政策……倳实上可以有把握地说,战后时期几乎每一项重要的美国对外政策决定都是对某一觉察到的或明显的共产主义威胁所做的反应。
    ”22 可見意识形态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作为对外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变量意识形态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当然由於意识形态何时及如何发生作用的模糊性,要说清楚具体的作用机理并不容易但是谁也不能否认美国外交政策中意识形态因素的存在和影响。
    我们认为应该对意识形态进行分层次的认识属于世界观层次的“信念”和属于价值标准层次的“偏爱”应认真研究和分析,发现其在外交政策中的规律对属于政策掩饰和伪装的应加以辨明,避免对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一概而论
  • 这么说吧,意识形态就是让伱指鹿为马你不能不信,还要很虔诚
    全部

谁能告诉我应届生求职网上提示:您还没有选择申请该职位所需的简历,请选择好简历好再试怎么处理?

为什么fire有解雇,辞退的意思?
今天英語老师说谁要是能回答我为什么fire有辞退,解雇的意思和它的历史,我会在最后成绩加分,我查了很多地方都查不到,
fire: 口语用词,多指被断然地突然解雇,其行动犹如开枪一样干净利落.应该是由开枪引申的释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学素养的含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