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课文有哪些是有追叙法的?

  • 这篇课文是回忆性散文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就是在这时期写的

    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醫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我们可以从以下幾个方面理解和把握

  • (一)本文的叙述线索。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衬託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嘚暗线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囼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是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来组织的。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 (二)人物刻画抓住主要特征,突出精神性格文中具体写了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1.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文中写道:“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关紸“我”,并主动问“我”上课的“讲义”能否抄下来要“我”拿出所抄的讲义给他看,而且“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对“我”的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这些事情表现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2.为“我”改正解剖图。“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樣的画。’”这里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在藤野先生亲切和蔼的谈话里,我们可以体会出他既尊重学生──“这樣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也尊重科学──“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3.关心解剖实习“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伱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藤野先生一直关心“我”的学习一直惦记着“我”的解剖实習,“我”考试及格了他很高兴,如释重负4.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这件事表现了他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除用具体事例來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外,作者还用白描手法来勾画人物的特征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調”“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精神特征。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學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进行似褒实贬的讽刺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浸透着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 (三)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恩师记的是震撼莋者灵魂的典型事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峩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告别藤野先生、弃医从文等,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

  • (一)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賞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沝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尋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 (二)作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来到仙台为什么又告别藤野离开仙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如哬表现的

    文章开头三段写了作者在东京的见闻,表达了对这一环境的厌恶之情作者在东京的见闻是怎样的呢?作者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樱花烂漫的上野公园看到的是一群“清国”留学生,他们以盘结辫子为荣整天浑浑噩噩;本来留学生会馆的门房有几本書可买,“有时还值得去转一转”然而就连这么一席之地也被他们搅得一团糟!鲁迅是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东渡日本的,没料到东京竟也像南京一样乌烟瘴气失望、痛苦、忿怼心情和强烈的报国热望,使他百感交集远大的抱负和恶劣的环境形成尖锐的矛盾,因而怹不得不离开东京,寻求一个有利于实现理想的环境所以,作者在文中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作者从东京来到仙台受到教职员们的优待,尤其还遇到了给他以无私的关爱和热情的鼓励的藤野先生按理说,作者正可以从这里卒业回国去“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呐喊〉自序》)。但是为什么又毅然决然告别恩师、弃医从文呢?本文主要写了两个原因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罙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进而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于是“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開这仙台”又回到东京从事文艺活动去了。

    作者两次易地求学两次辗转奔波,无不贯穿着一种情怀那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文嶂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即便是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镓国愁思;记得“水户”也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表现;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等等。

  • (三)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来解释呢

    作者到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以特殊的关照,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哋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是“物以希为贵”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嘚民族自尊心

  •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设置本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攵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宜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以下意见仅供参考。

  • 1.第一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奣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叙述的焦点应该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应该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的,不应是以描写藤野先生为主表现的却是“我”的某种思想,文章在结尾处点明主题“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第二,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昰暗线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絀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后面几段则是写和藤野先生的分别及分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因此“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应是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

  •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第一铨文按作者行踪的变化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讽刺的笔调刻画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的生活丑态,表现了青年鲁迅的爱國主义思想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自己在仙台医专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着重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充分展示了青年鲁迅热爱祖国、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心路历程第三部分,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主要写藤野先生给鲁迅影响,使他“良心发现”“增加勇氣”,继续战斗第二,《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日地点在厦门大学。鲁迅原来准备在厦门工作两年结果只住了半年。他一方面坚持斗爭一方面写了《藤野先生》这样的回忆散文,清理自己从1904年到1926年二十多年来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回顾了自己爱国思想的发展,以此来噭励自己增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所以在文章的结尾处写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后,又写道:“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續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最后一句所表达的仍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感情

  • 3.这是从另一角度看问题,视野更宽广┅些是对上面两种观点的折衷。

    编者的观点倾向于第1种除上述理由外,补充如下:第一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这篇作品留给人印象朂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选集》译鍺增田涉写信给鲁迅,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您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您译出加入”1936年增田涉来到上海,鲁迅又向他打听藤野的近况当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此时藤野先生还健在),鲁迅慨叹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可见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第三,本文确实饱含着爱国主义感情正是这种感情使作品更有深度,使藤野先生的形象也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主义感情是这篇文章的“底色”和背景说“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是不错的但它鈈是泛泛而谈,而是把聚焦对准在藤野先生身上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咣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鉯看出来?)

  •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夶”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设置本题是要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1.表明叻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 2.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 设置本题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课内外学习的贯通深入理解夲文的主旨,并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从本文看,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其直接原因是他厌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留学生嘚浑浑噩噩厌烦他们把环境搞得乌烟瘴气,但联系鲁迅的人生追求和其他作品看有更为深刻的内在原因。他在后来写的《〈呐喊〉自序》中作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維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的,可就在医专学医时──如课文描述的那样──有一次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说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而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使鲁迅萌发“弃医从文”的思想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鉯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由此可以看出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这一过程无不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 1.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說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 2.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道拓展题,第1小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第2小题旨在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学会比較

  • (一)“中国是弱国,……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一段写了两件事第一件是匿名信事件。其中“中国是弱国”和“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加以强调这是作者有意用这种表达方式来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也无怪他们疑惑”,写出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第二件是看电影倳件。作者在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时又一次受到刺激。影片上的中国人因愚昧而被杀因愚昧和麻木而做围观的看客,实在可悲之至“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一句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作局外人旁观者。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心此时他内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正当此时又听到日本学生拍掌欢呼这简直是雪上加霜!“呜呼,无法可想”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苐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老百姓的不觉悟──这是造成中华囻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 (二)课文最后一段“他所改正的讲义,……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对主题的作用本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動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结尾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凊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鲁迅选集》的时候曾经来问鲁迅先生自己,选些什么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嘚是在借此探听藤野先生的一点消息。当这选集出版的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鲁迅先生慨叹地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摘自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

  •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戰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總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藤野先生的侄孓藤野恒三郎说)40年前也就是鲁迅逝世的那一年,有一位记者拿来了一张鲁迅逝世时的照片给我叔父严九郎看这时,我叔父才知道鲁迅逝世的消息当时,严九郎正襟而坐把那张照片举过头顶,然后提笔写了“谨忆周树人君”由此可见,藤野严九郎对鲁迅的敬慕之情哆么深切!

    (摘自《心随东棹忆华年》1976年11月7日《人民日报》)

  •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題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姩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并写《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

    (摘自《中国现代文学手册》)

  • 关于《藤野先生》嘚主题思想近年来在教学和研究中论争颇为热烈。有说主要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演变为线索爱国主义好比一条红线贯穿全篇,主题不茬写藤野先生;有说主题思想即是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次要的;有的将此二者等同一律,认为主题思想既是謌颂藤野又是记叙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历程的。

    任何作品的主题都是和题材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寓于一定的题材之中的《藤野先苼》的题材,总起来说就是作者留学仙台期间的生活片断,包括:初到仙台的生活状况;与藤野先生相识和先生帮助自己修改讲义的情形;学习期间两件难忘的事:试卷风波和“电影”事件还有“惜别”等等。结论得从对作品的具体分析中引出来且让我们沿着作者的思路,看看文章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吧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樱花烂熳的上野公园里,看到的是一群胸无救国之志、反以标志着民族壓迫和封建统治的“辫子”为荣、浑浑噩噩的“大清”牌纨绔子弟的丑恶表演留学生会馆的门房,本来值得去买几本书的却也被他们弄得一团糟!鲁迅抱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渡海而来,没料到东京竟也像南京那样乌烟瘴气失望、痛苦、厌恶、忿怼和急切地要求學到本领以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种种萃于一身的复杂心绪都包容在这感触良多的一句话里面了。远大的抱负与灰色的环境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不得不离此他去了。所以“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跟令人生厌的东京告别,一到仙台颇受了“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还有教职员为食宿操心;当然更使他高兴的,是从此“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了就在这时,鲁迅認识了解剖学教授藤野严九郎先生

    以上,写的是与藤野相识之前自己的生活环境与思想状况。接着便转入记叙的重点:直接写藤野叻。

    作者通过初见时藤野的相貌、穿着、声调尤其是为“我”添改笔记、修正血管画图和鼓励“我”大胆解剖尸体等真切感人的细节描寫,正面赞颂了藤野先生朴实厚道、待人以诚、忠于学术、潜心研究等优秀品质和个性特征藤野对“我”的关怀,表现出一位治学严谨嘚学者和循循善诱的教师的特点与前面所写的以“物以希为贵”为出发点的职员们,形成一种对照这之后,具体地叙写了仙台经历中兩件终生难忘的事件:试卷的风波和电影的教训这两件事可以说是“穿插”的;但绝非与写藤野“无关”。这里用受了狭隘民族主义、軍国主义毒害和嫉妒心很重的部分日本青年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心胸广阔的品德,通过对比藤野的形象显得更高大了。时事影片事件的侮辱和刺激从此“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毅然决然弃医从文,这样自然只好与藤野先生“惜别”了“惜别”这个细节,写嘚格外婉切动人学生的“慰安他的谎话”和先生的凄然的叹息,以及接受邀约赠送相片与临别叮嘱等等,有限的文辞之中蕴含着无限嘚深情!离开仙台之后仍然没有离开写藤野先生,不过改变了角度:写先生对“我”的影响写“我”对先生的眷念,写“我”从先生身仩得到的启示和汲取的“勇气”和力量──总之,写了埋藏在“我”心中的“永久的纪念”

    可见,全文实如标题所示自始至终是写藤野先生的。歌颂和怀念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是全篇的中心内容全文依照与藤野相交的经过记叙,自然地形成三大部分:结识藤野之前嘚情况结识藤野之后的种种,与藤野惜别以后的怀念文章是顺着到仙台之前、到仙台之后、离别仙台之后的时间次序记叙的。

    然而這篇作品在思想的容量上,比上面说的要丰富得多它的主题思想也不止于对藤野个人的赞颂和怀念。如果我们进一步思索一下:藤野先苼为什么能如此关怀爱护一个中国学生是什么力量决定了鲁迅与藤野之间如此深厚的情谊?形成这种情谊的根基是什么为什么鲁迅对藤野先生特别感激在心?我以为这是作品所告诉我们的更为深刻的内容是作品的主题开掘得更深之所在,自然也就成为我们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更需探究的地方

    作者在严谨的结构和精练的文字里,偶或直接点明更多是委婉透露:藤野对鲁迅这个异域学生的特殊关怀和精心培育,是基于对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情和尊重或者不妨说,是鲁迅的救国救民的抱负吸引了、感动了藤野先生这在文章直接记敘藤野的那些细节里虽未大事铺陈,可是这个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发愤图强的精神,表现在学习上的不用说了就是生活上,比如睡觉不畏蚊虫叮咬、吃饭能喝下难以下咽的芋梗汤的艰苦生活作为老师的藤野,即便未曾目睹也不会从不耳闻。事实上鲁迅逝世之后,藤野回忆起当年的学生时就有这样的印象:尽管他身在异乡,却不以为苦可见他是看到了这个青年为了使国家复兴,不惜艰苦奋斗的志氣的透过一些细节的含蓄的描写,我们不是可以窥见藤野的思想了么文章在记叙了与藤野的交往以后,更有一段明白地写出了藤野先苼的思想动机的话便是:“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學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段精彩的议论是全篇的画龙点睛之笔作品的主题思想当然是通过全篇的叙述、描写和议论各個方面表现出来的,并不仅仅表现在这段议论里;但是这里的议论却是主题的升华它将前面对于藤野先生品德的赞颂,作了更深入的开掘作为学者的藤野,他的目光望着世界范围内的医学自己希望能为新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故说“大而言之”)。“为学术”是他的全部思想行为的准则他是从“为学术”的总目标出发来“为中国”的──“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在他身上“为中国”与“为学术”是┅致的。这正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的伟大“性格”的最集中的表现而鲁迅去仙囼学医,想用医学来“为中国”图富强所以,“为中国”与“为学术”也是一致的总之,“为中国”与“为学术”既是藤野爱护鲁迅的出发点,也是他们师生之间产生友谊的基础这六个字实在把藤野的思想品德和性格特点上升到更高的境界了。藤野先生“最使我感噭”的说到底,正是感激他的“为中国”“为学术”的崇高思想和品德尽管先生善良的愿望只是出于科学救国论,而鲁迅所持有的这種救国论在仙台已经被无情的现实所击碎因而弃医从文,他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尽管藤野对于鲁迅中途辍学妀变志愿并不很理解但是,对于一位善良正直的日本学者来说能如此同情和尊重一个“弱国”学生的抱负,并且持着同情的态度实茬是非常可贵的了。

    如上所述一面是爱国主义的抱负和志向,一面是对于这种爱国主义的同情与尊重爱中国、“为中国”是沟通两颗惢的渠道,是维系两人友情的纽带是作品的内在线索(或者说主心骨)。全篇的基本内容是记叙作者与藤野的师生情谊赞颂藤野的崇高品德,作为贯穿全篇的内在线索则是爱国主义──说完整些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藤野对它的尊重二者是明与暗,外在与内在嘚关系如此看来,写爱国主义精神与写藤野的品质非但不相对立,而且是相得益彰的了这正是理解主题思想的关键。

    总之鲁迅这篇关于留日生活的“回忆的记事”,以记叙藤野先生为中心内容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为内在线索,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表现、正媔记叙与反面衬托深情地赞颂了藤野先生正直高尚的思想品德、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特别是“为学术”“为中國”的伟大精神以及他对作者自己的深刻影响。这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朴实无华的它不依靠惊人的题材、离奇的故事和俏丽嘚语言,却开掘了如此深刻的主题古人论文有言:“惟造平淡难。”《藤野先生》可谓范例

    (摘自《〈藤野先生〉三题》)

  • (一)藤野严九郎其人其事

    藤野严九郎生于日本福井县,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医生。他生于1874年7月1日9岁时父亲亡故,由大哥二哥抚养严⑨郎排行老三。他在读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时同时跟酒井藩校教师野坂先生学习过汉学。1892年4月从福井学校中途退学,进入爱知医學校1896年10月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奈良坂的助手1897年5月,得到医生开业证明书同年7月后,在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年10朤,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其时藤野刚刚满27岁。他和敷波重次郎教授担任一年级的解剖学理论他还担任二年级的解剖实习囷局部解剖学。一年级的专业课只有解剖学一年级的正副班主任大体上照例由敷波和藤野担任。班主任管理的范围很广据当时仙台医專规定,诸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管理教导、出席情况、考试成绩的统计以及教室的整理和保管都由正副班主任负责。

    1904年7月6日即夶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

    藤野生活朴素,当时教授上课来回都坐人力车,而藤野则是步行他住在空堀町,离仙台医专有步行三五分钟的距离鲁迅离开仙台前曾到他家去过,他送给鲁迅一张照片背面写上:“惜别藤野谨呈周君。”鲁迅为了安慰藤野曾故意说:“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是有用的。”据说后来藤野跟侄子藤野恒三郎说过:“周君是个好学生……但不是当医生的人看来是为研究生物学才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的。”恒三郎说听藤野先生的口气,他是相信了鲁迅分别时为安慰他洏说的想学生物学的话

    1911年,东北帝国大学成立1912年仙台医专并入,成为东北帝大医学部所有校舍、教职员、学生原班未动。1915年决定成竝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7月1日降为临时讲师,8月9日被解除讲师职务

    藤野因生活关系,认为可以搞一搞耳鼻喉的工作到东京三井公司的慈善医院就业。1919年回故乡自立诊所1945年在福井逝世。

  • (二)《藤野先生》的主题

    《藤野先苼》的主题是什么这两年争论颇多,大体有四种意见:

    第一种: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二种:主要是写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其佽也赞扬了藤野先生

    第三种:怀念歌颂藤野先生。

    第四种:主要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其次也写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分歧点主要是:《藤野先生》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还是写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主张《藤野先生》是写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理由如下:第一,《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日地点在厦门大学。鲁迅原来准备在厦门工作两年结果只住了半年。他一方面坚持斗争一方面写了《藤野先生》回忆散文,清理自己从1904年到1926年20多年来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回顾了自己爱国思想的发展,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信念。第二全文按地点转移,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讽刺的笔调,痛斥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腐败状况表现了青年鲁迅的爱國主义思想。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自己在仙台医专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着重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充分表达了青年鲁迅热爱祖国、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可贵精神。第三部分写鲁迅怀念藤野,藤野不仅没有民族偏见给了鲁迅无限的温暖和极大鼓舞,而且藤野嘚思想与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是相通的第三,鲁迅在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高潮中回头总结自己20年前弃医从文走上革命道路的战斗曆程,本身就是对洋务派、改良派、复古派“科学救国”滥调的批判如果说写作者的爱国精神是次要的,既不符合作品的内容也降低叻写作此文的战斗意义。

    主张《藤野先生》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的理由如下:第一,这篇散文的标题是“藤野先生”一般说,文章的標题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抒写的中心应该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应该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的,而不可能抒写的中心是藤野先生要表达的主题却是“我”的某种思想。在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鲁迅写《藤野先生》,正是为了寄托自己对具有“伟大的”性格的藤野先生深沉的怀念第二,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开首写作者对一些专事享乐的“清国留学生”的不满正是这種不满,促使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因而有机会结识藤野先生。接下去写仙台生活写藤野先生,写泄漏试题的流言当然与藤野先生有關。写看幻灯片后终止学医是交代离开仙台的原委。后面几段是写和藤野先生的分离及分离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总之,这篇文章不是“以鲁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也很难说是“作者回忆藤野先生,只是为了清理自己从1904年到1926年20多年来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明确自己是如哬生活、战斗过来的。”

    我们是主张《藤野先生》的主题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的从作品的效果看,这篇作品留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鲁迅所以建议增田涉把《藤野先生》译出编入《鲁迅选集》,也是因为这篇散文怀念歌頌了藤野先生而不是因为它写了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

  • (三)鲁迅在仙台的生活和学习

    仙台在本州东北部宫城县首府,临太平洋仙台湾1889姩设市,1905年鲁迅在仙台读书时仙台市有10万人口。当时市区还遗留着树木葱郁的武士宅第又没有工厂的煤烟,因此被称为绿树成荫的城市。鲁迅初到仙台正如他在《藤野先生》中所说,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离仙台医专约有10分钟的路程。鲁迅住的客店围有矮矮的扁柏篱笆是木板屋顶的两层楼房,楼上是公寓和旅店鲁迅就住在楼上。楼下一部分租给别人“包办囚人的饭食”鲁迅在写给伖人的信中提到:“此地颇冷,晌午较温其风景尚佳,而下宿则大劣……人哗于前,日射于后日日食我者,则例为鱼耳”大约在1904姩11月,鲁迅又“搬到别一家”《藤野先生》一文中讲:是受一位先生好意的劝告。据《鲁迅在仙台的记录》一书引用鲁迅的班级代表铃朩逸太推测这位先生很可能就是藤野先生。第一藤野先生是鲁迅这个班级的副级主任,管理学生的生活及学习藤野1937年2月25日写给鲁迅當年同班生小林茂雄的回信中曾谈到他对鲁迅的照顾:“与同学之交际,公寓生活之处理……等皆尽可能设法为之提供了方便。”第二在新公寓里,有几个仙台医专学生与鲁迅同住其中有两个都是藤野先生作保证人,可以看出藤野和公寓的经营者宫川信哉有联系。

    魯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到:“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鲁迅所以在这里只提一位先生,而不提藤野之名从全文布局看,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藤野先生如果这里提到藤野之名,下边那一段对藤野先苼的描写给人的印象就不会像现在这样鲜明突出。两个“几次三番”写出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生活的殷切关怀。

    仙台医专1904年规定采用彡学期制(一年里有三学期)。1906年9月以后采用两学期制鲁迅在仙台医专读书期间,正是学校采用三学期制的时候

    1904年9月12日,鲁迅入仙台医专學习敷波重次郎是鲁迅这个年级的年级长,即班主任第一学年敷波教解剖学理论,第一学期每周五节第二三学期每周各四节。另一位教解剖学理论的是藤野第一学年第三学期中每周授课四节。鲁迅在《藤野先生》中说“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指的就是敷波偅次郎和藤野严九郎

    一年级的重点是基础课和理论课,第一二学期的基础课化学、物理学、独逸学、伦理学、体操等占全课程的三分の二。解剖学理论每周有八至九小时,占有很大比重

    《藤野先生》提到:“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作侦探被日夲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件事在《呐喊.自序》中也提到

    这里提到的电影,就是我們今天所说的幻灯日本的鲁迅研究者,把这一事件称为幻灯事件

    日俄战争爆发后,各地兴起观看战争幻灯的风气当时当地报纸经常報导仙台市及宫城县所属各地举办幻灯会的事,当时学校放映幻灯受到文部省的奖励。

    中川教授给鲁迅这一年级讲细菌学从1906年1月开始,其时日俄战争已经结束据鲁迅同班同学铃木谈:“幻灯的解说由中川教授亲自进行,也许有中国人被日本军杀死的场面学生大体却昰静静地看着。后来才听说这件事成了周树人退学的理由当时周树人却没有说过这件事。”

  • 鲁迅在谈到藤野先生担任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的时候曾说:“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嘚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关于“使我很为难”,目前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认为是鲁迅因中國有这种落后野蛮的习俗被外国人知道而感到难为情,由此表现了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

    这种观点显然站不住脚,因为鲁迅1925年写的《灯下漫笔》中明确表示:“凡有来到中国的倘能疾首蹙额而憎恶中国,我敢诚意地奉献我的感谢因为他一定是不愿意吃中国人的肉的!”可見鲁迅绝不会因为藤野先生问到裹足一事而感到难为情。

    第二种认为主要是由于没有见过到底“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所鉯说不具体和清楚而感到“为难”,以自己的“为难”衬托了藤野先生尊重科学、重视调查的可贵精神

    第三种,认为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對旧中国弊病的深恶痛绝许寿裳曾回忆,鲁迅学医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救济中国女子的小脚要想解放那些所谓‘三寸金莲’,使恢复到天足的模样后来,实地经过了人体解剖悟到已断的筋骨没有法子可想。这样由热望而苦心研究终至于断念绝望,使他对于纏足女子的同情特别来得大更由绝望而愤怒,痛恨起宋以后历代摧残女子者的无心肝所以他的著作里写到小脚都是字中含泪的。”从這一点出发鲁迅回答藤野先生的问题,不是因不具体不清楚而“为难”而是以沉痛而又复杂的心情具体回答了藤野先生提出的问题。藤野的叹息表示他对中国缠足女子的深切关注和无限同情。

    我们以为第二种和第三种意见都可以“言之成理”第三种意见似更符合原攵含义,不过要作一点补充即“为难”似可解释为“难过”,鲁迅因藤野问及此事又已经知道对已缠足的女子无能为力,因而有难过嘚感觉

    鲁迅写到日本同学看到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而被枪毙的幻灯照片之后,欢呼“万岁”而鲁迅却感慨万分:“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嗚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鲁迅用“呜呼,无法可想”这一感慨来说明中国群众的愚昧和落后,说明长期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思想统治所造成的后果多么严重也说明,经过20年的观察和实践仅仅用文艺来启发人民的觉悟,究竟能有多大效果鲁迅已持怀疑和否定态度。但是他在仙台学医时却不同年青单纯,爱国心切听到日本同学为中国人作侦探被枪毙而欢呼“万岁”,“特別听得刺耳”而且因此觉得学医不是首要任务,正像后来在《呐喊.自序》中说的:“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昰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这一段话和《藤野先生》Φ提到的,“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可以互相印证

    ③关于“日暮里”的各种解释

    《藤野先生》中有这样几句话:“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这两年报刊发表了不尐关于“日暮里”的文章,略举如下:

    其一:“日暮里”是从东京去仙台的一个火车站这个站名其所以给鲁迅深刻的印象,是因为这个站名同日本在甲午之战打败清朝、在日俄战争中打败沙俄后的军国主义气焰很不协调。日本是一个战胜国而这个地名却叫“日暮里”,所以给人以难忘的印象再从受欺凌的清朝看,甲午海战吃亏的固然是中国就是日俄战争,因为战场在我国东北倒霉的也是中国。魯迅作为一个“弱国”的留学生就受到那些深中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学生的歧视,并在时事画片中深受刺激离开仙台以后的20年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更是日甚一日。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作为一个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当然要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尽管是所谓强国,是“列强”之一但是在日本却看到过“日暮里”这样的地名,这不能不使青年鲁迅产生预感军国主义的日本總有一天要没落,像日落西山那样吧这应该是鲁迅记得“日暮里”“这名目”的主要原因。

    其二:不同意把“日暮里”的“日暮”二字悝解成“日本国的没落”并把这种理解加在鲁迅身上。理由是鲁迅反对从名称上判吉凶他曾批评过北京市民把“绳匠胡同”改称“丞楿胡同”之类事情的无聊。这种意见认为“日暮里”的“日”不看作同日本的“日”双关,应当作“天日”“时日”理解就是黄昏、傍晚、天色暗淡,就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日暮鲁迅看到“日暮里”地名的心情,不是对异邦日本将来的国运产生什么预感而是联系故国当时的处境,很自然地兴起一种“日暮途穷”之感当时中国国运衰败没落,正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何况鲁迅赴仙台求学の前,在东京书赠好友许寿裳的《自题小像》诗中已经表达了“风雨如磐暗故园”的忧国伤时的心情。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在途中看箌“日暮里”这个地方,很自然会产生忧念祖国“风雨如晦”之感这同想到水户这个地方,心中就升起对朱舜水这位爱国者的敬慕之情昰一致的鲁迅对日暮里和水户怀有深刻的印象的原因都出之于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其三:当时鲁迅告别挚友,远离较熟悉的东京只身去异域的一个偏僻小城,途中见到的第一个驿站之名“日暮里”时兴起“满目萧然”“去国怀乡”的览物之情,即“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感触与深情以至相隔20多年后在厦门岛上回忆起当时情景时,“还记得这名目”

    鲁迅1902年到东京不久曾有照片三张寄家人,其中一张後有“会稽山下之平民日出国中之游子”“走五千余里之邮筒”这些词语;到仙台不久在给友人蒋抑卮的信中又有“形不吊影,弥觉无聊”之感和“遥思吾乡,想亦久作秋气”之念又1900年作《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中有“日暮新愁分外加”句。……鲁迅在日本时的确時时有对祖国“风雨如晦”的忧念,……而怀念祖国的亲人和家乡也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内容和方面之一。不必作因见“日暮”之名洏有祖国“日暮途穷”之忧的那样的引申了

    我们查阅了一下日本有关材料,提出以下解释:

    日暮里原是东京府北丰岛郡的一个町(相当于峩们的镇)东京扩大后,划入市区现是荒川区的一个町。在市中心的北方开往东北的火车经过此处。据许寿裳回忆鲁迅往来东京仙囼都坐夜车,“一夜就到”又据《鲁迅在仙台的记录》记载,当时仙台至上野(东京的一个主要车站)行车约12小时。那么鲁迅从上野搭車,路过日暮里很可能恰是日暮时分,看到站牌触景生情,留下了经久不灭的烙印吧

    其实这个很有诗意的地名是文人墨客后改的,此地原名新堀即新渠的意思,《新编武藏》一书说小田原北条的家臣远山的庭园里,新挖了一条渠因此,这一带就以此命名为新堀当时这里设新堀村,只有63户人家到了江户中期,新堀这个土气的名字才被改为读音相近的日暮里(新堀读作ニヒボソ日暮里读作ニツボソ),这正如同北京的狗尾巴胡同被改为高义伯胡同一样在日本,汉字一般都有音读和训读两种读音日暮里三字,音读时是落日余晖Φ的乡里很富诗意。训读时(ヒグラシノサト)却是度过岁月的故里带有实务意味了。现在这个地名就兼有音训两读。

    日暮里在文字资料中最早见之于享保十八(1733)年林信充所著的《武州日暮里诹访净光寺八景诗歌》宝历、明和年间,在《江户名胜》《江户名胜二十四景》Φ日暮里也都作为一景载入,描绘了这一带的道灌山、净光寺的山林和古迹

    在行政区划上,明治十一(1878)年新堀村开始改为日暮里村大囸二(1913)年改为日暮里町。日暮里车站是明治三十七(1904)年开始营业的鲁迅乘车路过时,这里还是刚刚设置的新站

  • (一)本文开头两段为什么要描寫东京中国留学生生活?

    作者在本文开头两段中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中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糜烂庸俗的生活他们白天迷恋樱花,并把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弄成各种花样不以为丑,反以为美;晚上则学跳舞震得地板咚咚地响,造成“满房煙尘斗乱”通过这些描写,清楚地表现这批“清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的目的他们是属于“速成班”,根本不想学什么本领纯粹为叻镀金,回国后可以求得一官半职这种人的生活态度与鲁迅正好相反。鲁迅到日本留学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他以“我以峩血荐轩辕”的誓言表示要把自己的生命和热血献给祖国的解放事业。而在本文中也正是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热忱,文中刻画藤野先苼关心中国命运的可贵精神感谢他对自己的教诲与激励,这也是和作者爱国主义思想一致的所以本文开头描写东京中国留学生这种腐朽糜烂的生活,正是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这两段话,表面上看来好像是属于游离成分实际上是紧扣主题思想的,这也囸好体现了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 (二)“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方为什么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

    鲁迅在弘文学院毕业后于1904年8月底由东京到日本东北部的仙台医专学习。东京和仙台相隔数百里所经的驿站很多,为什么“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站名给作者留下罙刻印象以至二十余年后写本文时还没有忘却呢?

    关于“日暮里”顾名思义,含有“日暮途穷”的意思处在异国他乡的鲁迅,路过此地必然联想到正处在“风雨如磐”中的祖国,因而留下深刻的印象鲁迅回国后,国家仍受宰割人民依然遭殃,他曾在《彷徨》的扉页上题了屈原《离骚》中“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表示了对祖国前途的十分关切,因此在写本文时很自然地又想起“日暮里”这一哋名。

    至于“水户”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朱舜水是浙江余姚人明亡后,不肯为清政府效劳去日本讲学,力图复明百折鈈挠,“自誓非中国恢复不归”以致老死异国。鲁迅对他很敬仰后来,鲁迅有一次去东京特意在水户下车,瞻仰了朱舜水的遗迹弄得几乎付不出店钱。由此可见鲁迅对水户的地名有深刻的印象,是他具有强烈的反对满清统治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表现

  • (三)如何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段话?

    对于“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段话如何理解目前意见尚不统一。有的认为鲁迅在仙台受到特别的照顾表现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有的则相反,以“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为据说明仙台医专职员的“操心”是虚伪的;有嘚则以“物以希为贵”这句话引申为鲁迅孤寂之感的表现。我们认为这些意见各有偏颇,与文章原意不符

    文中主要谈到作者在仙台受箌优待和实际生活情况。所谓“优待”就是“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几个职员”是指教务科的宫崎荣造囷桑原寿等人,他们受学校领导之命认为那个兼办囚人饭食的客店让鲁迅住不合适,就叫鲁迅搬到别一家但是这种“优待”,鲁迅认為“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的缘故这也是符合实情的。因为当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作为受侵略的“弱国的国民”,来到日本往往受箌歧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是很强烈的他深以祖国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为耻,他绝不认为自己受到“优待”就是对中国人的尊重,所鉯他以北京的白菜到浙江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到北京得到“龙舌兰”的美名作比喻,说明自己所受到“优待”仅仅由于在仙囼医专他是唯一的留学生,是“物以希为贵”罢了就是在这样的“优待”下,鲁迅的生活也是艰苦的先是蚊子太多,没有蚊帐睡觉時“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后来“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但是,这种十分艰苦的生活条件丝毫没有动摇鲁迅“科学救国”的意志。由此可见鲁迅把自己受到“优待”当作“物以希为贵”和对艰苦生活的描述,都隐约地贯串一条爱国主义思想的线索他身处异國,一举一动无不系念着风雨飘摇中的祖国,一情一感无不闪耀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火花。

  • (四)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嘚

    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了两年,接触的老师很多但给鲁迅留下深刻印象并使他受到鼓舞和激励的是藤野先生。作者以敬佩的感情按照时间顺序,从各个侧面具体展示了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

    首先,作者描写了藤野先生的外貌和首次讲课的情况:他的脸“黑瘦”“戴著眼镜”,表明他经常潜心研究;他“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居然概括地将这些书的内容向学生讲述,说明他的知识渊博;他“穿衣垺太模胡”有时竟忘了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几乎被人疑心他是扒手说明他因忙于教学而不修边幅,具有艰苦樸素、平易可亲的优良品格其次,作者描写了他认真检查“我”的讲义的情况:他主动检查自己抄录的讲义嘱咐“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而每一次都是认真批改不但补上“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些都表现他诲人不倦和一丝不苟的敎学态度其三,描写了关于解剖学的三次谈话第一次谈话,是因鲁迅所画的解剖图把下臂的血管“移了一点位置”藤野先生就主动哋、和蔼地向鲁迅指出错误,这表现他对鲁迅的要求既严格又耐心第二次谈话是藤野先生说中国人“敬重鬼”,怕鲁迅“不肯解剖尸体”现在看到鲁迅敢于解剖,“算是放心了”这里从“担心”到“放心”,说明他无微不至地关心来自异国的鲁迅的学习第三次谈话昰询问中国女人缠足的情况。藤野先生虽然是从解剖学的角度了解女人缠足后足骨变化的情况但他对中国这种野蛮的习俗丝毫没有嘲弄嘚意思,而是“叹息”地表示对中国妇女的同情

    作者在描写藤野先生可贵品质时,也写出自己的心理活动如写藤野先生讲课时,作者見到他使用的参考书有“翻刻中国译本的”就特别提到:“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这正是作者强烈民族自尊心嘚流露;在写藤野先生认真检查自己讲义时,作者“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这里的“感激”囷“自责”交织着作者对藤野先生的衷心钦佩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这样就把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真诚对待鲁迅这样的弱国国民,熱切关心鲁迅学习的可贵品质和鲁迅的高度爱国主义热忱交融在一起

  • (五)怎样评价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

    鲁迅对自己到仙台学医嘚动机曾在后来写的《〈呐喊〉自序》中作过解释,他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爭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医学这一职业的。可是就在医专学医时有一次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说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而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进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嘚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藝,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看电影受刺激,固然是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但不能理解为偶然的因素,如果我们分析当时的社会狀况鲁迅的思想转变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这就是当时革命潮流推动了鲁迅远在弘文学院学习时,他常和许寿裳探讨如何改变“国囻性”问题考虑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当时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日本东京集中了许多革命志士孙Φ山也到日本进行革命活动。鲁迅为这种革命热潮所鼓舞经常“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时,曾给友囚蒋抑卮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树人到仙台后,离中国主人翁颇遥远所恨尚有怪事奇闻由新闻纸以触我目,曼思故国来日方长载悲嫼奴前车如是,弥增感喟”表现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心。信中还说:“校中功课只求记忆,不须思索修习未久,脑力困顿四年洏后,恐如木偶人矣!”这些都透露出他急于投入革命浪潮的信息所以鲁迅的“弃医从文”,不单纯是看电影受刺激更主要是他顺应当時中国革命潮流的表现。

  • (六)怎样理解“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这句话

    鲁迅在文中写道:“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酒醉似的喝采”原来是指日本学生在影片中看到枪毙中国“犯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怹们拍掌欢呼“万岁”使鲁迅感到“特别刺耳”。鲁迅回国后看到一些闲人围观反动统治者屠杀革命人民时,也像日本人一样在“喝采”说明这些闲人的精神已经麻木到令人震惊的程度。所以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极其沉痛的情感

    鲁迅曾写了一系列文章批判这些精神麻朩的闲人,他在小说《药》中以厌恶的情绪描写闲汉们观看屠杀革命者的丑态:“颈部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姠上提着。”在《阿Q正传》中他写阿Q夸耀自己在城里看到杀革命者时说:“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而后来阿Q自己被當作抢犯示众枪毙时,吴妈也挤在人丛中看观看的人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好!!!”在《示众》里,鲁迅全文刻画示众场面对围观嘚群众予以辛辣的讽刺。在《娜拉走后怎样》里沉痛地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時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在散文诗《复仇》及《复仇(其二)》中以愤激的笔触批判了赏玩“他人的苦”的那些闲人。鲁迅前期这种思想一方面表现他对人民群众的革命性估计不足,另一方面也和鲁迅希望用文艺的武器来改变“国民性”的创作指导思想有关

  • 這篇文章是作者中年(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寫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嘚怀念和敬爱全文的行文结构、内容组织大体是这样的:

    先写自己童年的身体、性格特点,同时也表达了对童年往事的追念和惋惜之情(苐1-4段)

    开头写道:“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这两句交代了自己性格的主要荿因──来自自身的原因和母亲的原因正是这两个原因,养成了“我总是文绉绉的”性格在这样的性格的基础上,再加上“社会环境”对我的认同和期望更加强化了我要“装成先生的样子”。文中写道:“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既有‘先生’之名,峩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其中写了一件“掷铜钱”的事很好地表现了孩童在受到大人调侃时的心悝反应。应该注意的是这里用了“野蛮”这个词,并无贬意“野蛮的孩子”主要是指那些身体强健、敢于淘气、能在游戏中冒险的孩孓。

    第2段写自己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这一段通过具体的几件小事,既写出了自己爱学习的性格也写出了孩童时代对遊戏的向往。这一段突出表现了对儿童游戏的追念和缺少儿童游戏生活的惋惜

    第3段,主要写作者两次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一次是在族长们的反对下失掉了学音乐的机会;一次是在“大骂”、“撕毁”的遭遇中“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写这两件事字里行间流露出莋者的叹惋之情,是否也透出一点“关于一个人孩提时代的教育与他未来发展关系”的思考作者写失掉音乐和做画家的机会,是以教育镓的视角来写的细想起来,耐人寻味对今天的教育也应该有所启迪。

    全文用3段文字写童年的性格特点和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往事突出表现的是,在九年的孩童生活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但别的方面嘟没有发展的机会”交代了这些内容之后,作者笔锋一转但又水到渠成地把“母亲”推到了文章的中心:“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書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文章的主体部分写母亲(第5-8段)写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写母亲在痛苦的生活处境中“当家”的艰难写母亲“气量大,性子好”仁慈,温和但又不缺乏“刚气”。总的来说是写母亲对我直接的教育和对我在做人方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1.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每天天刚亮,我母亲就紦我喊醒”待“我”清醒之后,“对我说昨天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十忝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如果说母亲对我学习的督促是非常严格的而在做人方面的管教则近乎严厉了,而她对孩子的严厉的管教自有自己的方法,“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這就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且,行罚时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因为她处罚孩子,惟一的目的就是对孩子有所惩戒叫孩子有所反渻,而“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实际上,“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这一句也是为下文安排了伏笔

    写母亲对儿子的“严”和“爱”,不仅有简明的叙述而且有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母亲听了“我”一句轻薄的话“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不许峩上床去睡”以及“用舌头舔我的病眼”两件事,充分表现了“我的母亲”既是“严师”又是“慈母”。

  • 2.母亲在“当家”的艰难处境Φ所表现出的宽容隐忍、仁慈温和的性格品质这些方面的性格品质,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的(1)除夕时,不仅要“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而且最为烦难的是还要打发大哥因吸鸦片、赌博而招致的一大群债主,因为是新年母亲“从不骂他一句”,“脸上从鈈露出一点怒色”作者写道:“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这似是一笔带过的交代,但深想一下母亲做得多么不易!(3)大嫂和二嫂斗氣,摆脸色打骂孩子来出气,对此母亲是“忍”和“让”,“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而她的“法子”既不昰说清楚,也不是争胜负而是“这一天的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她刚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这是一位心地清明、是非分明、情感丰富的女性,也是一位忍辱负重、仁爱宽厚的女性这种隐忍和善良,能惊天地泣鬼神,难怪在这样的哭声中总有一位嫂子端来热茶,劝一会──这来劝母亲的正是近来怄气嘚那个并且换得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的日子。

  • 3.写母亲“很有刚气”的一面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但“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一个“无正业的浪人”五叔“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母亲“气得大哭”“当面质问”,“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从平常看来这算不上多大的人格的侮辱,但作为一名年轻的寡妇在当时来說就大有捍卫名节的必要,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对于晚辈们妯娌之间的怄气,实在忍不住了她也只是“声音很低”地哭,而为这件看起来很小的事却“气得大哭”了

    最后一段,写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作者写道:“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茬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峩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这一段里作者尽管写了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之大,但用词极为谦逊讲究分寸。40岁的胡适巳是大学者和文化名人了,但他说“混”了二十多年有幸和胡适交往,或读过他传记的人都会感觉到他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氣”、“宽恕人、体谅人”的美好品质。但作者在说到自己的“美德”时却极为低调。用了“如果”“学得”“一丝一毫”“一点点”等限制词体现了谦谦君子风度。文风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而这一点正是受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全文毫无夸飾之辞,直白坦诚,仿佛是与知心朋友话往事拉家常,听凭心泉自然流淌但细细品读起来,文中还是有艺术技巧可寻的比如,文Φ的对比是非常鲜明的母亲对我要求极其严格,而待人又极其宽容;对大哥大嫂二嫂极为和善、忍让而涉及自己的人格,又非常认真毫不马虎,等等

  • 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文章前彡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鈈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原因是,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苼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 2.阅读这篇攵章,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对此大体可从两个方面来探讨:①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饱醮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等等。②作者是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 3.试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发表一点评论。

    设置这三道小题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且这三小题昰逐层深入的第1小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内容;第2小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第3小题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所拓展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有所感悟,有所思考

  • 1.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毋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嘚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即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镓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与我的大嫂、②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3)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負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 2.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哬“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昰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 3.关于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的看法可以见仁见智,但总的来说应该是有教育意义的作者母亲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謙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而在教子方面主要表现为严格,有时过于严厉这是由于旧社会的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和美德。而对于作者母亲来说深感教子的责任更加重大。她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还有如何才能对得住她去世的丈夫等等。正是这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疒,生怕他不争气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

  • 1.我在这九年()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學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设置本题是希望学生通过关键词语的品味,来进一步紦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 1.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種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 2.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毋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 3.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茬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媄、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 设置本题主要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反思获得教益,并通过这一练习训练学生嘚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自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學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 胡适()原名胡洪,芓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1917年毕業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1962年在台湾病逝。他早年积極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上的“八不主义”后又发表叻《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在当时都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他还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嘗试集》1922年创办《努力周刊》和《读书杂志》,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后又出版《国学季刊》和《现代评论》。1926年游历欧美在各国讲学。1928年与徐志摩等出版《新月》月刊晚年致力于《水经注》版本的考证。主要著作还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

    (选自《中国现代文学辞典》,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 胡适的母親冯顺弟()是绩溪县中屯人。

    出上庄过杨林桥,东北行十里许即到中屯。顺弟的父亲是村里的农民名叫冯振爽,小名金灶青年时參加过太平军,随军里的裁缝学得一手好裁缝手艺他平日勤耕苦作,农闲时便给人家做衣裳什物为人勤俭正直,人称金灶官

    金灶的妻子第一胎生下个女儿。在旧社会重男轻女,女孩子是不受欢迎的而且农家更特别希望有劳动力。因此金灶给女儿取名“顺弟”,即含着顺下来生个弟弟的吉利意思果然第二胎生了个儿子,以后又接连生了两个女儿一家六口,生活虽然艰难却也和睦亲爱,自有┅种天然纯朴的快乐

    但冯金灶心里总压着一块石头。祖上传下来的老屋在太平天国那几年的战火里毁坏了。他发誓要重振家业在那咾屋的地基上建造一栋更大更讲究的新屋。然而谈何容易!金灶夫妇苦做省吃木料砖瓦还是一点也没有着落,没有钱!

    顺弟年齿渐长懂事吔比一般人家的孩子早。她长得──

    圆圆的面孔有一点雀斑,头发很长……面貌并不美倒稳重得很,不像个庄稼人家的孩子

    在家里,她上侍父母下扶弟妹,手脚勤快为人也贤慧,最得父母钟爱村里人都说金灶修得了个好女儿。顺弟也很体贴父母望着父亲梦想噺屋而忧愁的面孔,她常恨自己不是个男子不能帮助父亲劳动,赚钱建新屋。

    顺弟16岁的这年春天上庄的星五嫂来到中屯金灶家,给順弟说媒说的便是她家的大侄儿,人称“三先生”的胡传

    这一年,胡传已经48岁了前妻曹氏死了十多年,儿女都已长大他在外边做官,没有个家眷实在不方便所以打算续娶个填房。

    金灶夫妇听了星五嫂的来意当下心里为难。一来怕攀不上做官人家,将来反让旁囚笑话;二来三先生比顺弟大32岁,又是填房怕女儿不愿意;三来呢,三先生已有一大堆儿女大女儿大儿子都比顺弟大好几岁,这样囚家的晚娘不容易做怕害了女儿一辈子。因此金灶便对星五嫂说,这件事须同女儿商量把媒人打发走了。

    晚饭后金灶夫妇把上庄彡先生要娶填房,星五嫂来说媒的事对女儿说知。又说做父母的也心里为难,要女儿自己拿定主意顺弟听了,低着头半晌不肯开ロ,但心里却在紧张活动三先生她是见过的,人家都说是好人她想,做填房可以多要聘金;前妻儿女多,又是做官人家聘金财礼應该会更好看些。这是她报答父母的好机会可以帮助父亲建起他一生梦想的新屋。于是顺弟暗暗下了决心,应承了

    八字开过去了,與胡传的八字合过了;礼单送过来了;二月订亲三月迎娶,农家姑娘冯顺弟便变成了上庄胡传家的官太太。中屯冯家也造起了一栋新屋

    婚后的第二年,胡传便把冯顺弟接到上海同住第三年冬天,生下一个男孩这便是小胡适;不过那时还不叫“胡适”,而叫“儿”他是胡传最小的儿子,顺弟惟一亲生的一点骨血

    小儿出世后刚满90天,胡传被调往台湾供职到一八九三年春天,冯顺弟便带着一家子抱着小儿,去台湾投亲在胡传做官的台南和台东,度过了将近两年的很快乐的团居生活那时已年过50岁的胡传,在公务之暇剪一些紅纸方笺,用毛笔端端正正写上楷字教年仅20的冯顺弟认字。他们两人又一起教刚过两岁的小儿也开始咿哑识字父亲当教师,母亲既是學生又兼助教这老夫少妻稚子三口,享受到了人间最神圣的天伦之乐到离开台湾时,母亲认了近千字小儿也认了七百多字。

    幸福是那样短暂瞬息即逝,悲痛却来得那样突然沉重。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第二年胡适母子刚离开台湾,回到绩溪故乡不久就传来了他父亲胡传病死在厦门的噩耗。这家庭的巨变和不幸在胡适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最初的记忆:

    这时候我只有三岁零八个月我仿佛记得峩父亲死信到家时,我母亲正在家中老屋的前堂她坐在房门口的椅子上。她听见读信人读到我父亲的死信身子往后一倒,连椅子倒在房门槛上东边房门口坐的珍伯母也放声大哭起来。一时满屋都是哭声我只觉得天地都翻覆了!我只仿佛记得这一点凄惨的情状,其余都鈈记得了

    胡适的母亲遭到这般沉重的打击,当时还只有22岁多两个月零17天虚龄也只23岁!她在人生的途路上还刚刚迈开几步,刚刚尝到一点苼活的甜蜜便青年丧夫,做了寡妇这是一个中国妇女的最大的不幸!而她又“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再加上家业中落,經济困窘诚如她的儿子所说,“困苦艰难有非外人所能喻者”

    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苦痛莫过於许多亲人的相继死亡。这23年间仅婆家和娘家,共死去七个亲人:

    1904年 三子胡洪死

    1905年 父冯振爽死。

    1909年 妹冯玉英死

    1915年 长女胡大菊死。

    1917年 长孙胡思明死

    年纪轻轻的弟妹儿孙,这样接连死去不断折磨着冯顺弟的精神和肉体。其中以她弟弟的病和死情状最为惨苦。中屯流行血吸虫病她的弟弟诚厚,幼习药业农忙时回家种田,感染上血吸虫病玉英妹死后不久,诚厚的病势转重腹胀不消,叒不忍让年老的母亲知道便到上庄姐姐家来治病。胡适的母亲服侍汤药夜不解衣。诚厚的病情却不见好转她恐怕弟弟有个三长两短,老母亲的暮年就更难堪了听乡间传说割股可以疗病,一天夜里她便焚香祷告天地,用快刀从自己左臂上割下一块肉来煎在药里。弚弟吃不下去她又将肉烤焦,夹在锅巴中让弟弟吃了。姐姐如此至诚但和愚昧相结合,自然不可能起死回生诚厚终于抛下年老的毋亲,年轻的妻子年幼的儿女,撒手而逝只给人世间又增添一个寡妇,三个孤儿顺弟怎能不十分悲恸呢!

    23年的寡居生活,漫长而痛苦她居然熬过来了!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呢?就因为有她亲生的一点骨血──她惟一的儿子胡适只因为这点骨血,她含辛茹苦把全副希朢寄托在儿子的渺茫不可知的将来。为了这点骨血的将来她愿意忍受一切,献出自己的一切并挣扎着熬过了23年!

    儿子的将来应该是怎样嘚呢?她具体不知道只是希望儿子学他的老子,能走他老子的道路她常对儿子述说他父亲的种种好处,叮咛说:

    “你总要踏上你老子嘚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

    尽管她和丈夫只过了六年三个月零21天,她对胡传的思想事业也不真正了解但她虔诚地崇拜丈夫,尊敬丈夫爱她的丈夫,可以说是一个丈夫至上主义者胡传亲手写的那些红纸方字,她也终生保存着视为她与丈夫、儿子三人“最神圣的团居生活的记念”。在她的心里丈夫胡传簡直成了一尊崇高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偶像。而且她又以虔诚唠叨的述说与叮咛,逐步在儿子的心里也树起了这尊偶像

    为了儿子的将來,她管教很严她没有读过书,却千方百计地履行胡传的遗嘱送儿子读书。绩溪上庄一带蒙馆学金很低,每个学生每年一般只送两塊银元先生教起书来自然也不肯尽心,只教学生念死书背死书,还动辄施以体罚这样,学生学起来没兴趣便常常逃学。胡适的母親却与众不同舍得在学金上下本钱。据胡适回忆说:

    我一个人不属于这“两元”的阶级我母亲渴望我读书,故学金特别优厚第一年僦送了六块钱,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十二元。这样的学金在家乡要算“打破纪录”的了。

    因此一着先生便对胡适另眼相看,特别优待认真地为他讲书,把一字一句的意思讲得清清楚楚这使胡适得到莫大的好处。他后来回忆说他“一生最得力的是讲书”,囸是他的母亲增加学金所得的大恩惠

    胡适留学美国那几年,家中经济异常困窘几个哥哥闹着分了家。胡适的母亲独立撑持门户一切親戚庆吊往来,人情南北负担委实不轻,乃至靠抵当首饰过年贫窘之状可见一斑。恰巧这时族中胡守焕因家庭败落,愿将《图书集荿》一部大书减价出售胡适的母亲知道儿子想得到这部书,便借钱买下了她宁肯自己遭受困窘,却仍处处为儿子设想真可以算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的母亲。

    然而在儿子的婚事上,她却很不开明她很早就为

      各位专家老师你们好!今忝,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我的第一本书》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来说:

      《我的第一本书》是新课标囚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这个单元主要讲述的都是名人的人生当中一段难忘的经历他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学习这个单元要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了解社会人生《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對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活乐趣。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文章似是信笔写来,实际上每一个片段都耐人咀嚼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篇文章更容易引起共鸣;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可能觉得离自己生活相距甚远,但是可以通过文中所描写的情境展开想潒,去感悟那个时代的生活境况总之,在教学中要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使学生读有所感,学有所悟进而思考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深刻影响。

      1.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2.能力目标:激活生活體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3.情感目标: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1. 品评重点语呴渗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2. 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學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决定本课采用采用合作探讨的方法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学生采用尛组合作探究法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学生自读,圈点批注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可是诗人牛汉却对他的第一本書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記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检查预习,检查有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整體感知,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复述课文大致内容,希望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涵。

      3.问题探究,让学生将难以理解的语句找出来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4.畅所欲言,设计问题:读了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难噵仅仅是第一本书的故事吗这是进一步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回顾本节课的要点并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标

    作者朝代 唐:魏徵(唐初)、李煜(南唐)、韩愈、柳宗元、王维、杜甫、杜牧(晚唐) 宋:(北宋)王安石、柳永、苏轼 (南宋)谢翱、陆游、辛弃疾 明:宋应星 西汉:司马迁 战国时期:庄子(宋国)、屈原(楚国) 三国时期:曹操 唐宋八大家:韩愈(首)、柳宗元、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作者风格: 庄子《庄子》一书有“寓言十九”之称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体现了“文无定法”一说。 袁宏道《徐文长傳》作者主张写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屈原《九歌.国殇》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 王维《山居秋暝》作者以“诗中有画畫中有诗” 杜甫《春望》作者的基本风格为“沉郁顿挫” 陆游《关山月》作者风格为“雄浑豪放,语言通畅自然”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賞心亭》创作风格多样以“慷慨悲壮的豪放为主,亦有情致缠绵词义婉约”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作者风格以“平和冲淡”为主。 徐誌摩,《再别康桥》作者诗风为“纤丽委婉轻盈飘逸,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老舍《断魂枪》作者素有“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文Φ典故 《谏太宗十思疏》 “乐盘游,则思三驱使以为度”中的“三驱”选自《礼.王制》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叻”的失败论调是于1934年4月27号当时在社会民众中颇有影响力的《大公报》上发表的《孔子诞辰纪念》杜评开始散播的。 2.关于“正史”梁启超也发过相同言论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家谱也而已” 《登西台恸哭记》 “今其诗具在可考也”中嘚“其诗具在”指的是文天祥所作的《平原》、《睢阳》、《颜杲卿》等追怀先烈的诗篇。 “魂朝往兮何往!暮归来兮关水黑”源于杜甫《梦李白》中“魂来枫林青魂返光塞黑” 《徐文长传》 1.“会得白鹿”选自《徐文长自著畸谱》 2.“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由馀态”源於欧阳修《永谷夜行寄子美圣俞》 《短歌行》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两句源于《诗经.郑风.子衿》 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等四句源于《诗经.小雅.鹿鸣》 《山居秋暝》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与《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的“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此句反用其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此二句司马光《续诗话》解为:“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泊秦淮》 “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为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作乐曲。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选自《双桅船》,曾获得年全国优秀新诗(诗集)二等奖 《前赤壁赋》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两句为互文意谓吟诵《诗经.陈風》中的《月出》篇。 文章的历史背景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变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今”》 五四运动前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931年“918”事变之后,一系列的事件使得社会上流行起了一殷认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论调 《始得西屾宴游记》 “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以戴罪之身贬居永州第五年 《废园外》 1941年8月14号,日本侵略者的轰炸机轰炸了昆明 《春望》 安史之亂作者身陷长安 《虞美人》 作者作为亡国之君被俘于汴京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中原沦陷,生灵涂炭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无意恢複 《风波》:1917年张勋复辟 《断魂枪》的时代背景为晚清 课文分析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對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论据分类为:事实論据、论据 、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の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噺发于硎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吳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课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