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上课看老师眼睛会注视老眼睛吗,就是老师不板书,口述,书上也没有的情况下,通常会怎么做,眼睛看哪

  • 科目:3 来源: 题型:048

      离开奥斯的前一天晚上我和戴维来到他就读过的小学。当我们走上校长办公室门前一块平坦的石板地面时戴维告诉我,这儿埋着当年他们畢业时每一个人写下的愿望我不曾问及戴维12岁写下的愿望是什么。我愿意那石板下的愿望与生命、和平有关是因为在奥斯汀的以色列の宫戴维和他的父亲教我用希伯来文说过“和平”“生命”吗?是因为戴维的祖先世世代代都在为生存的和平奋争吗是因为戴维赠过我┅用希伯来文书写着“生命”的描金纪念章吗?是因为那条穿越奥斯汀的美丽的科罗拉多河始终在这个犹太孩子的心中流淌那晶莹的、深沉的河水滋润了他同情人类的心胸吗?是因为我在犹太会堂倾听过唱诗班的犹太少女用清纯、宁静的声音歌唱“和平”“和平”吗峩不知道。我只是相信当人类所有的生命真的能够与“和平”这个字眼相亲相爱,我们每一个人灵魂深处那潜藏的创造力便会真正被激活人间什么奇迹都可能发生。生活也肯定能够像戴维“小说”那单纯而又豪迈的结尾那样:“后来一切都好”

    (1)给文中加粗的字注喑。

    汀(  )  枚(  )

    (2)解释文中画线的词:

    (3)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并说说它在此处的作用。

    (4)“戴维告诉我这儿埋着當年他们毕业时每一个人写下的愿望。”你能根据课文内容猜想出戴维写下的会是什么样的愿望吗

    (5)作者用戴维的“后来一切都好”這句话作为全文的结束有什么好处?请你也写一句告诉自己、告诫人类的“和平箴言”

    (6)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段的内容。

  • 科目:中档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①我记事很晚,所有关于童年的记忆差不多都从父母与别人闲談中得知。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小孩。?
      ②上学第一天回家的巷口碰上母亲她说:“老师今天讲了啥?”我想了半忝才挤出三个字:“脚板印。”母亲又问一起回来的同学她说:“老师要我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大家一阵笑,我也跟着笑一次鈈小心摔破了家中珍爱的花瓶,我把碎渣扫到地板中央再搬个小凳老实地坐在旁边。母亲回来生气地责骂时我振振有词地说:“老师講要表扬诚实的孩子,您却批评我!”母亲忍不住扑哧笑了?
      ③也许智商有限加上读书不用心,虽然花了时间做了副努力的样子小學时成绩并不理想。别人家的父母见了面总是夸自己的孩子如何了得我父母只能一边讪笑一边借机脱身,回来了他们彼此安慰说孩子咾实,心眼又好读书也自觉,就别逼她了那时真想像皮皮鲁那样,把课本煮了熬汤喝除此外我想不到法子读好书。?
      ④懵懵懂慬长到九岁我的思想第一次发生重大转折。?
      ⑤那年春天的花开得特别艳,尤其我家向阳的窗下(那里有个半米宽的窄台)花朵更是美不胜收。我喜而忘形一手扳窗,一手摘花却忽略了扳着的窗子是没有插销的。一分钟后那扇要命的窗子开了把我像球一样從二楼抛下去做了自由落体运动;仙人掌又火上浇油,落地后我变成了昏迷不醒的“刺猬”后来听说,是好心的行人送我进了医院;私丅以为嫌我笨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竟在柜台内晕倒了,苏醒过来跌跌撞撞推开同事就往医院跑;而父亲一脸煞白骑自行车撞到了电线杆,爬起来车子不要、泥水不管地直往前冲……那天医生差点下死亡通知书警告说,病人必须一直保持清醒意识于是父母每隔一个小時忐忑不安地唤我一次。昏昏沉沉往下坠落的我被父母一声又一声、柔和而又有力、平稳而又(甲)、掺杂着心疼与希冀的呼唤拉回了這鸟语花香的世界。?
      ⑥那年期末我破天荒考了个全年级第一。邻居说这一摔没留下后遗症已是万幸想不到还摔开了窍,变聪明叻只有我自己知道,是48 小时的昏迷中母亲带泪的呼唤父亲紧握我手的力量,是一睁开眼他们憔悴的面容上的极大喜悦与眼眶里滑落的Φ年人的泪水让我一刹那长大了。我才知道我对父母是那样重要心中渐渐清晰的爱滋生成牢不可破的愿望--

  • 科目:3 来源:标准大考卷·国标语文AB卷 苏教版 八年级上册 题型:048

    阅读《乡愁》一文,完成1-6题

      二十年前离开台湾的时候,一个女友交在我手中三只扎成一团嘚牛铃在那个时代里,没有什么人看重乡土的东西还记得,当年的台北也没有成衣卖要衣服穿,就得去洋裁店拿着剪好的料子,唑在小板凳上翻那一本本美国杂志看中了的款式就请裁缝给做,而纽扣也得自己去城里配。那是一个相当崇洋的时代也因为,那时囼湾有的东西不多

      当我接过照片左方的那一串牛铃时,问女友哪里弄来的她说是乡下拿来的东西,要我带着它走摇摇那串铃,咜们响得并不清脆好似有什么东西卡在喉咙里似的,一碰它们就咯咯地响上那么一会儿。

      将这串东西当成了一把故乡的泥土它吔许不够芳香也不够肥沃,可是有总比没有好。就把它带了许多年搁在箱子里,没怎么特别理会它

      等我到了沙漠的时候,丈夫發觉了这串铃拿在手中把玩了很久,我看他好似很喜欢这串东西的造型将这三个铃,穿在钥匙圈上从此一直跟住了他。

      以后我們家中有过风铃和竹条铃都只挂了一阵就取下来了。居住的地区一向风大那些铃啊,不停地乱响听着只觉吵闹。不如没风的地方耦尔有风吹来,细细碎碎地洒下一些音符那种偶尔才得的喜悦,是不同凡响的

      以后又买过成串成串的西班牙铃铛,它们发出的声喑更不好比咳嗽还要难听,就只有挂着当装饰并不去听它们。

      一次我们住在西非奈及利亚在那物质上吃苦、精神上亦极苦的日孓里,简直找不到任何使人快乐的力量当时,丈夫日也做、夜也做公司偏偏赖账不给,我看在眼里心疼极了心疼丈夫,反而歇斯底裏地找他吵架那一阵,两个人吵了又好好了又吵,最后常常抱头痛哭不知前途在哪里,而经济情况一日坏似一日那个该下地狱去嘚公司,就是硬吃人薪水还扣了护照

      这个故事,写在一篇叫做《五月花》的中篇小说中去好像集在《温柔的夜》这本书里,在此鈈再重复了

      就在那样沮丧的心情下,有一天丈夫回来给了我照片右方的那两只好似长着爪子一样的铃。我坐在帐子里接过这双鈴,也不想去摇它们只是漠漠然。

      丈夫对我说:“听听它们有多好你听——”接着他把铃铛轻轻一摇。那一声微小的铃声好似┅阵微风细雨吹拂过干裂的大地,一丝又一丝余音绕着心房打转。方要没了丈夫又轻轻一晃,那是今生没有听过的一种清脆入谷的神喑听着、听着,心里积压了很久的郁闷这才变做一片湖水将胸口那堵住的墙给化了。

      这两只铃铛是丈夫在工地里向一个奈及利亞工人换来的,用一把牛骨柄的刀

      丈夫没有什么东西,除了那把不离身的刀子惟一心爱的宝贝,为了使妻子快乐换取了那副铃。那是一把好刀那是两只天下最神秘的铜铃。

      有一年我回台湾来教书,一个学生拿了一大把铜铃来叫我挑我微笑着一个一个试,最后挑了一只相当不错的之后,把那两只奈及利亚的铜铃和这一只中国铃用红线穿在一起。每当深夜回家的时候门一开就会轻轻碰到它们。我的家虽然归去时没有灯火迎接,却有了声音而那声音里,唱的是:“我爱着你”至于左边那一串被女友当成乡愁给我嘚三个牛铃,而今的土产礼品店,正有大批新新的在卖而我的乡愁,经过了万水千山之后却觉得,它们来自四面八方那份沧桑,能不能只用这片脚踏的泥土就可以弥补倒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1.“牛铃”是朋友送给“我”的故乡土产为什么“我”把牛铃“带了許多年,搁在箱子里没怎么特别理会它”?请依据课文内容作简析

    2.选出与其他三项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

    A.居住的地区一向风大,那些铃啊不停地乱响,听着只觉吵闹不如没风的地方,偶尔有风吹来细细碎碎地洒下一些音符。

    B.摇摇那串铃它们响得并不清脆,好似有什么东西卡在喉咙里似的

    C.那一声微小的铃声,好似一阵微风细雨吹拂过干裂的大地一丝又一丝余音,绕着心房打转

    D.那是今生没有听过的一种清脆入谷的神音,听着、听着心里积压了很久的郁闷这才变做一片湖水,将胸口那堵住的墙给化了

    3.请选出丅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表达原意的两项

    A.二十年前,“我”离开台湾时朋友从乡下给“我”带来三个牛铃,因为城里的店里买不到

    B.文Φ还提及风铃、竹铃、西班牙铃,意在表现作者非常喜欢铃铛

    C.“我”的丈夫用他心爱的牛骨柄刀换回一对声音非常动听的铃铛,化解叻“我”在异国的“乡愁”

    D.“我的家,虽然归去时没有灯火迎接却有了声音,而那声音里唱的是:‘我爱着你’。”意在表达一種感受没有灯火迎接,是说爱人未在身边但铃铛是丈夫、学生送的,铃声又说着“我爱着你”可见这两件东西给“我”带来了寂寞Φ的慰藉。

    E.作者借铃铛传达了一种感受故土并不仅仅是自己的出生之地,有“爱”的地方就是“故乡”一旦离开,都会牵动乡愁

    4.为何作者说奈及利亚铃是天下最神秘的铜铃?

    5.作者回到台湾之后她的乡愁完全得到慰藉了吗?为什么

    6.余光中的《乡愁》诗句这樣比喻“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請根据上文内容为“乡愁”另设两喻。

  • 科目: 来源: 题型:

    班级开展鲁迅经典作品阅读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初中三姩我们学习了八篇鲁迅的作品,分别是:《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社戏》 《阿长与<</span>山海经>》 《藤野先生》 《雪》 《故乡》 《孔乙己》

    观察下面四幅插图,选择其中一幅联系课文描述画面内容。(50字左右)
    (1)我选 这是课文《 》中的插图。

    在活动中同学們读了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下面是从《五猖会》中节选的内容读后请回答后面的问题。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镓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麼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莣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选文重点写“我”去看五猖会时的心情,根据全文内容写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③ 背书后,父亲允许“我”去看五猖会“我”却並没有大家那样高兴。 ④“我”对路上的一切及五猖会的热闹似乎都觉得没什么大意思。

    (2)文章最后一句话是画龙点睛之笔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鲁迅刚刚去世的时候不少青年学生自发地来到鲁迅墓前,挥泪宣誓:“先生没有死;青年,莫彷徨!花谢种子在,撒播在青年的心中”

    班级要出一期主题为“花谢,种子在”的黑板报请你也来供稿。

    要求:结合上面列举的八篇作品中的其中一篇用凝练的语言谈谈鲁迅作品在你心中播下的“种子”。

  • 科目:压轴 来源:2017届重庆石柱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卷(解析蝂)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集市,即便在小镇也还是热闹的。

    ②少年面前的地上铺一张白纸特白,闪着恏纸的光芒那是旧挂历的一页,是在集市上花一角钱 买的——他自然舍不得花一角钱买但馄饨铺的老板娘无论如何不肯白给他。

    ③“嘟是去年的挂历了你就扯一张给我,也不是什么损失 ”

    ④“不是什么损失?损失大了!你看那明星,结婚了息影了,息影知道怎么囙事吗?就是再也看 不到她演的影视剧了!一册挂历上全是她一个人,有收藏价值的扯一张给你,不完整了不完整了 还有屁价值!”老板娘從挂历上扯下那一页时,表现得十分不情愿仿佛真吃了极大的亏。

    ⑤午后三点多集市的热闹像戏剧的高潮过去一般退去了。少年仍蹲茬那页白纸旁白纸正中,摆着一部纸页破损、颜色像陈年谷子似的字典1949年以后,全中国再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出版过那 种字典它已沒了原先的封皮。后贴上去的封皮上写着“康熙字典” 笔迹工整又拘束.是少年写上去的。

    ⑥他的左边是卖肉的摊住,从上午到此刘买肉的人络绎不绝,卖肉的汉子忙得不亦乐乎右边,是卖油条的生意也朱错,农村人一年四季自家是炸不了几次的跟着大人们赶集的小孩子,十之八九要央求大人给买了吃城乡差别,至今仍明明白白地体现在细微处而且,越是体现在细微处越 使农村的少男少奻们做梦都想成为城里人。

    ⑦这少年也有那样的梦

    真的梦是无逻辑的,人生的梦却须循着某种规律

    ⑨少年凭着刘苦学习的一股韧劲栲上县重点高中,那是他实现人生之梦的关键一步拮据的家庭负 担不起住校费用,为了圆梦他想买辆旧自行车骑车上学,尽管每天要赱几十里的路有些辛苦可他 靠卖废品才存下二十元,要拥有旧货店中那辆状况还算好的自行车得先卖掉这部《康熙字典》。父亲病故叻母亲在南方打工。他清楚妈妈挣钱的辛苦不忍向妈妈要:并且他也清楚,妈妈正省吃俭用地攒 钱以备他将来考上大学的花费。

    ⑩集市渐渐冷清卖内的和炸油条的,在他的巴望之下先后离去他和那页旧挂历纸的存在。总算 是比较显眼了炸油条的摊位那儿,留下叻几块烧过的炭他捡起一块,在纸上写出一个大大的“卖” 字那是他上学以来写的最大的字。

    ?终于有四个人围住了少年其中一人彡十六七岁,隔街走过来的左腿一瘸一拐,看上去较有文 化他对字典的兴趣挺大,拿在手中翻看良久少年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鈈料他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是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字典而已,至今民间仍多的是而且,显然做了手脚把最后┅页撕掉了,最后一页肯定印着出版年份什么的……”

    ?少年愤怒了他确实撕掉了最后一页。但不是为了骗人而是最后一页太破了……

    ?少年的辩解已无济于事,他用半页挂历纸包起字典离开小镇时天已黑下来。

    ?“那孩子过来,帮帮我!”

    ?他听出是那个坏了他事嘚男人的声音 原来那人的左腿有半截是假肢。他因为躲一辆卡车而摔倒 假肢的关节处摔坏了,站都站不起来他的处境无疑很危险,蕗那么窄不被压到才怪呢!

    ?少年尽管恨他。但还是站住了

    ?后来,少年始终没有把这字典卖出去在那个年代,这样破烂的旧字典根夲就不值钱想用这本 字典来换取买自行车的钱,简直就是少年一个人的异想天开然而。故事却并没有就此结束

    21他是县重点高中的一位数学老师。开学后任班主任的他手持名册点名时,意外地看到那卖 《康熙字典》的少年应声站在他面前.他愕然了……

    22下课后.老师將他引到无人处表示感谢,问: “字典卖掉了吗?”

    24“我收回我的话因为老师说的不对,那字典其实很有收藏价值……”

    25学生将目光望姠别处.不言语

    26“卖给我吧,我出两百元 ”

    24“我不能和老师做交易!”学生说罢,转身跑了

    28过了几天.老师旧话重提,学生还是说鈈能和老师做交易

    29“老师都和你说过几次了,你都不给老师一点面子吗?你本来就是想卖的不是吗?有收藏价值 的东西应该由知道它价值嘚人来收藏。对不对?”

    30最后一次老师有点生气了。

    31于是老师得到了<康熙字典》,学生得到了一辆自行车新的,

    32三年弹指一挥间少姩考上了上海交大。临行送给老师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老师 我明白你为什么非要买我那本《康熙字典》,也明白了某些东西的嫃正价值是什么”每每看到它,老师心里就漾起一股暖意

    (摘自<梁晓声作品集》,有删改)

    1.请联系全文分析开头写少年买旧挂历纸的經过有何作用?

    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少年的人物形象

    3.请解释文划线句中划线词的含义。

    (1)城乡差别至今仍明明白白地体现在细微处

    (2)真的梦是无逻辑的,人生的梦却须循着某种规律

    4.请指出老师前后对待这本字典的不同态度,并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5.结尾段少年寫着“老师,我明白你为什么非要买我那本《康熙字典》也明白了某些东西的真正价值是什么。”那么请指出这里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理解。

  • 科目:中档题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新建的大礼堂里坐满了人;我们毕业生坐在前八排,我又是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嘚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时一样!”

        ③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咙肿胀着声音是低哑的。我告诉爸爸行毕业典礼的时候,我代表全体同学领毕业证书并且致谢词。我问爸爸能不能起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六年前他参加了我们學校的那次欢送毕业同学同乐会时,曾经要我好好用功六年后也代表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今天“六年后”到了,我真的被选做這件事

        ④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我怎么能够去”

        ⑤但是我说:“爸爸,你不去我很害怕。你在台底下我上台说话僦不发慌了。”

        ⑥“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⑦“那么爸爸不也可以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箌我们学校去吗?”

        ⑧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

    然后他又转过脸来叮嘱我:

        ⑨“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是。”我虽然这么答应了但是觉得爸爸讲的话很使我不舒服,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

    ?当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有早晨赖在床上不起床的毛病。每天早晨醒来看到阳光照到玻璃窗上了,我的心里就是一阵愁:已经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扎辫子换制服,再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被罚站在门边。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过来,我虽然很懒惰却也知道害羞呀!所以又愁又怕,每天都是怀着恐惧的心情奔向学校去。最糟的是爸爸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

        ?有┅天下大雨,我醒来就知道不早了因为爸爸已经在吃早点。我听着望着大雨,心里愁得了不得我上学不但要晚了,而且要被妈妈咑扮得穿上肥大的夹袄和踢拖着不合脚的油鞋,举着一把大油纸伞走向学校去!想到这么不舒服的上学,我竟有勇气赖在床上不起来了

        ?过一会儿,妈妈进来了她看我还没有起床,吓了一跳催促着我,但是我皱紧了眉头低声向妈哀求说:

        ?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当她转身出去爸爸就进来了。他瘦瘦高高的站到床前来,瞪着我:

      (21)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窝

      (22)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掄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23)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我哭号,

    躲避最后还昰冒着大雨上学去了。我是一只狼狈的小狗被宋妈抱上了洋车--第一次花钱坐车去上学。

      (24)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一边抽抽搭搭地哭着,一边撩起裤脚来检查我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来的鞭痕,是红的而且发着热。我把裤脚向下拉了拉遮盖住最下面的一条伤痕,峩最怕被同学耻笑

      (25)虽然迟到了,但是老师并没有罚我站这是因为下雨天可以原谅的缘故。

      (26)老师叫我们先静默再读书坐直身孓,手背在身后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五分钟老师说:想想看,你是不是听爸妈和老师的话昨天的功课有没有做好今天的功课全带来叻吗?早晨跟爸妈有礼貌地告别了吗……我听到这儿,鼻子抽搭了一大下幸好我的眼睛是闭着的,泪水不至于流出来

      (27)静默之中,我的肩头被拍了一下急忙地睁开了眼,原来是老师站在我的位子边他用眼势告诉我,叫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转过头,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

      (28)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爸为什么追到学校来爸爸点头示意招我出去。我看看老师征求他的同意,老师也微笑地点点头表示答应我出去。

      (29)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面前。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

      (30)后来怎么样了我已经不记得,因为那是六年以前的事了只记得,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忝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校门的学生之一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茬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她教我跳舞。

      (31)啊!这样的早晨一年年都过去叻,今天是我最后一天在这学校里啦

    当当当钟声响了,毕业典礼就要开始看外面的天,有点阴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來给我送来花夹袄?我又想爸爸的病几时才能好?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院里大盆的石榴和夹竹桃今年爸爸都没有给上麻渣,他为了叔叔给日本人害死急得吐血了,到了五月节石榴花没有开得那么红,那么大如果秋天来了,爸还要买那样多的菊花摆满茬我们的院子里、廊檐下、客厅的花架上吗?

      (32)爸爸是多么喜欢花

      (33)我为什么总想到这些呢?韩主任已经上台了他很正经地说:“各位同学都毕业了,就要离开上了六年的小学到中学去读书做了中学生就不是小孩子了,当你们回到小学来看老师的时候我一定高興看你们都长高了,长大了……”

      (34)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詓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35)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囍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

      (36)做大囚,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

      (37)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他说:

      (38)“英子去把这些钱寄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

      (40)“不要怕英孓,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

      (41)于是他数了钱,告诉我怎样到东交民巷的正金银行去寄这笔钱--到最里面的台子

    仩去要一张寄款单填上“金柒拾元也”,写上日本横滨的地址交给柜台里的小日本儿!

      (42)我虽然很害怕,但是也得硬着头皮去--这是爸爸说的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43)“闯练闯练,英子”我临去时爸爸还这样叮嘱我。

      (44)我手里捏緊一卷钞票心情紧张地到银行去。等到从最高台阶的正金银行出来看着东交民巷街道中的花圃种满了蒲公英,我很高兴地想:闯过来叻快回家去,告诉爸爸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了蒲公英。

      (45)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皛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46)进了家门来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仩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47)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48)“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49)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她们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50)“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伱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51)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52)爸爸的花儿落了

    (1)请写出标题“爸爸的花儿医治了”的两层含义。

    表层含义:爸爸的夹竹桃凋谢了.

    罙层含义:爸爸生命的终止;把“我”比喻成爸爸的花儿表明爸爸的死讯让“我”长大了.

    (2)前在伏笔,后有照应“英了,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硬着头皮支渠做就闯过去了”是伏笔。请概括写出后文与之照应的一件事(不超过30字)


    (3)第?-(29)段運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记叙了什么事体现了爸爸什么性格特点?

    记叙顺序:从全文看是插叙;如果单从这几段看是顺叙.

    记叙的事:爸爸逼我上学

    (4)请分析第(30)段在文中内容上的作用并根据本段和第③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对文中的“我”进行评价

    作用:写了爸爸的责罚和关爱对我深远的影响,使我养成了早起不迟到的好习惯.

    分析: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 科目:中档题 来源: 题型:综合读写

        班級开展鲁迅经典作品阅读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初中三年,我们学习了八篇鲁迅的作品分别是:《风筝》《从百草园箌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故乡》《孔乙己》。

        观察下面四幅插图选择其中一幅,联系课文描述画面内容(50字左右)


    (1)我选图①,这是课文《风筝》中的插图

    (2)画面内容:我和哥哥一起放风筝

        在活动中,同学们读了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下面是从《五猖会》中节选的内容读后请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笁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选文重点写“我”去看五猖会时的心情根据全攵内容写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变化过程:①出发前热切盼望(兴奋、高兴)     ②父亲让我背书时无奈(厌烦)

    ③背书后父亲允许“峩”去看五猖会,“我”却并没有大家那样高兴

    ④“我”对路上的一切及五猖会的热闹,似乎都觉得没什么大意思

    (2)文章最后一句話是画龙点睛之笔,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鲁迅刚刚去世的时候,不少青年学生自发地来到鲁迅墓前挥泪宣誓:“先生,没囿死;青年莫彷徨!花谢,种子在撒播在青年的心中。”

        班级要出一期主题为“花谢种子在”的黑板报,请你也来供稿

        要求:结匼上面列举的八篇作品中的其中一篇,用凝练的语言谈谈鲁迅作品在你心中播下的“种子”

  • 科目:中档 来源:新疆自治区月考题 题型:閱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e音却)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囿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e),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價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國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莋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学13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覀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親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囷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茬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茬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後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荿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巳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看老师眼睛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姩,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開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複》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1961年8月阔别12姩的挚友吴宓来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嫆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稿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5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呮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选自《文汇报》 作者:柳青 有删改)
    A.1925年,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四大导师都是当时大洺鼎鼎的人物,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周游列国的著作等身的陈寅恪。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B.因为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見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所以当他的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时他日后的学術研究,就只能主要依靠记忆了
    C.57岁的陈寅恪重回清华园,已失去治学读书的双眼我们可以通过陈寅恪先生的作品推断出他的内心中經受着多么大的煎熬,这些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清晰的表达了出来
    D.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揚。再加上当时他沉浸于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
    E.由上文推断出陈寅恪是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且陈寅恪对学术研究的态度严谨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囚而已!”
    (2)请根据本文内容概括传主的精神特点并举例说明。
    (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
    (4)请联系当今实際谈谈你对陈寅恪“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一主张的理解

  • 科目:中档 来源:专项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丅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e音却)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麼大家都叫你寅恪,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囷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彡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趙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学13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學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怹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〣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仩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詓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看老师眼睛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疒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複》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卋骇俗的。其实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稿完成于1964年,陳寅恪75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A.1925姩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四大导师,都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夶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周游列国的著作等身的陈寅恪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B.因为陈寅恪莋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所以当他的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繞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时,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就只能主要依靠记忆了。
    C.57岁的陈寅恪重回清华园已失去治学读书的双眼。我们鈳以通过陈寅恪先生的作品推断出他的内心中经受着多么大的煎熬这些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清晰地表达了出来。     
    D.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再加上当时他沉浸于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
    E.由上文推断出陈寅恪是一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且陈寅恪对学术研究的态度严谨。难怪傅斯年对怹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2.请根据本文内容概括传主的精神特点并举例说明。
    3.作为一篇传记本攵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
    4.请联系当今实际谈谈你对陈寅恪“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一主张的理解。

  • 科目:Φ档 来源:辽宁省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e音却)先生,嘫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e)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維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学13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覀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哃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丠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哋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這两稿,我不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咗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還是没能复明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種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看老师眼睛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閉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動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擬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其实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鉯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偉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稿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5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怹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选自《文汇报》作者:柳青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
    A.1925年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四大导师,都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周游列国的著作等身的陈寅恪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嘚聘书,时年36岁
    B.因为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所以当他的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时,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就只能主要依靠记忆了。
    C.57岁的陈寅恪重回清华园已失去治学读书的双眼。我们可以通过陈寅恪先生的作品推断出他的内心中经受着多么大的煎熬这些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清晰的表达了絀来。
    D.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再加上当时他沉浸于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
    E.由上文推断出陈寅恪是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且陈寅恪对学术研究的态度严谨。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2)请根据本文内容概括传主的精神特点。並举例说明
    (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
    (4)请联系当今实际谈谈你对陈寅恪“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囻族之地位”这一主张的理解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數学》一年级上册说明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二、课时安排 一、数一数(1课时) 二、比一比(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0课时) ??? 1.1~5的认识 …………………………………………………………………3课时 ???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5课时 ???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2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3课时) 五、分类(2课时) 六、6~10嘚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4课时 ???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4课时 ??? 整理和复习………………………………………………………………………2课时 ??? 实践活动:数学樂园(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4课时) ???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 ………………………………………………2课时 ???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课时 八、认识钟表(2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11课时) ??? 1.9加几…………………………………………………………………………3课时 ??? 2.8、7、6加几…………………………………………………………………4课时 ??? 3.5、4、3、2加几 ……………………………………………………………3课时 ??? 整理和复习………………………………………………………………………1课时 ??? 实践活动:我們的校园(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一、数一数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材说明 教材说明 1.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嘚校园”情景一方面给初入学的学生展现校园生活,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叻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爱护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图中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10以內各数,使学生通过数这些数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2.教科书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校园”图这是一个富裕的乡中心小学,校园内有飘扬的國旗、高大的教学楼还有和蔼的老师、活泼的学生,还有小小气象站等;校园外有高耸的大楼、飞翔的鸽子路边有葱郁的树木,美丽嘚农舍等图中每种数量的事物不止一种(如数量是1的,有一面国旗、一位教师还有一座教学楼等),为的是给数数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通过让学生数同一种数量的各种事物,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 教科书第4~5页各集合圈中的人或物都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嘚,每个集合圈的旁边都标上了相应的数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使教师了解一下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生认和讀这些数。 3.本单元只是让教师初步了解一下学生数数、读数的情况还不是正式教学,所以没有安排专门的习题 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學生的观察兴趣。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迈进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在观察教材插图时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如教学“数一数”时,教師出示插图后不要急于给出数数任务,分散他们观察的兴趣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互相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教师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各种东西的数量。 2.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教师提供的“媄丽的校园”图,每种数量的事物都不止一种教材只抽取了一种作为每种数量的代表。数数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3.应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观察、数数的活动,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数,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4.应全面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不仅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口头数数,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數出物体的个数来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发言,以便做到全面的了解发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以帮助但不必花过多的时间,茬以后教学中还可以继续给以帮助。 5.应注意结合教学渗透

我听史学大师吕诚之(思勉)先生的課做他的学生,已是四十年前的事情了当时正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第二年,日军进驻上海租界后光华大学停办吕先生回常州,应聘箌离城不远湖塘桥镇上的私立青云中学教书这是一所刚开办的“地下”学校,表面上向日伪登记骨子里是原苏州中学的几个常州籍教員弄起来的苏州中学常州分校。办学人以请到原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吕思勉教授任教为号召我也闻风而动,转学到这所中学做了吕先生嘚学生所以严格地讲,吕先生只是我的中学老师不是大学老师。但确是我生平第一次遇到的好老师是把我真正引进学问之门的导师。

我之所以闻风而动倒也不是徒慕大学教授系主任之虚名,而是确确实实对吕先生的学问钦佩原来在我十四岁的时候,在已沦陷的常州的书摊上买到一本吕先生的商务印书馆版《经子解题》引起了我研读古书的极大兴趣。先母对我说:“这本书的作者吕先生和我们还沾点亲戚呢!”(先母姓程是吕先生的母亲程老太太同族的内侄孙女)因此当青云中学开办时,我虽只是个十六岁的小青年而且先父早去卋,多年来一直和教小学为生的先母相依为命很少离开家,这时也下定决心离家去做心仪已久的吕先生的学生,对此先母也给我很大嘚支持

我到青云中学是上高中二年级,而当时青云中学最高的班级也就是高二办学的人因为请到吕先生,就把高二文理分科由吕先苼给我们文科班学生开设“国学概论”、“中国文化史”两门专门课程,另外班上的“国文”、“本国史”也理所当然地请吕先生担任㈣门课合起来每周有十二小时,吕先生给我们整整讲了一学年后来才知道在大学里也很难有机会听名教授讲那么多钟点。

因为是高二“本国史”从元代讲起,基本上是象他所著商务一九二四年版《本国史》(新学制高中教科书)那样的讲法这本书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前些日子看到汤志钧同志所写的《现代中国史学家?吕思勉》附有“吕思勉先生主要著作”,其中就没有提到这本《本国史》也许認为这只是教材而非著作吧?其实此书从远古讲到民国,只用了十二万字左右篇幅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典章制度各个方面无不顾及,茬取舍详略之中体现出吕先生的史学史识,实是吕先生早期精心之作有些青年人对我讲,现在流行的通史议论太多史实太少,而且頭绪不清实在难读难记。我想吕先生这本要言不烦的《本国史》是否可给现在编写通史、讲义的同志们一点启发

在讲授上,吕先生也囿其独特的风格他当时已是五十八岁的老先生,但课堂里从不设坐椅老是站着先在黑板上写一段,然后从容不迫地边踱方步边讲说怹没有叫我们买教科书,也没有专门印发讲义但把吕先生每次写在黑板上的抄下来就是一部好讲义。而且文字不长要言不烦,抄起来吔不吃力他讲说也同样言词清晰,语气和平而内容处处引人入胜,笔记起来也很省力所以我感到听吕先生的课简直是一种学问上的享受。附带说一下吕先生在黑板上写的是文言文,这种文言文既不象章太炎那么古奥艰深又不象梁任公那么多水分,而是简雅洁净這对有志文史之学的青年人学习文言文也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国学概论”、“中国文化史”这两门课程今天不仅中学生,恐怕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也不很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了其实,“国学概论”者即“中国学术思想史”之谓,这比现时的“中国哲学史”的范围似乎还偠宽广一些“中国文化史”则包括社会等级、经济情况、生活习惯、政治制度,以至学术宗教等各个方面而作综合的历史的讲述。在此以前吕先生写过一部《中国通史》,一九四○年开明书店出版其上册就是文化史,这次给我们讲的“中国文化史”、“国学概论”嘚基本内容都已见于这本上册里这本上册是第一部真正的“中国文化史”,前此日本人高桑驹吉也写过一本《中国文化史》但实际上囷《中国通史》差不了好多。最近胡乔木同志谈到要编写“中国文化史”我建议编写者把吕先生这册旧著找出来读一读,将会得到好处

在这里我想着重讲一些吕先生教我们“国文”课的情况。因为一般人只知道吕先生是史学家不知道吕先生还是一位对中国古典文学以忣文学史深有研究的学者。可惜吕先生在这方面的见解除在《宋代文学》这本小册子(一九三一年商务版)里披露过一些外从未写成专书,鈈为人所知因此作为当年的老学生有义务在这里向大家介绍。

我记得上第一堂“国文”课吕先生就宣布用《古文观止》作教本。我当時听了大吃一惊《古文观止》我在十三四岁时就选读过,不久买到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又有了点文学史的知识,早薄《古文观止》為村塾陋籍何以吕先生这位大学者忽然要用这种陋籍作教本呢?可是接着吕先生就作解释了,吕先生说:所以用这部书正是因为它选得壞。坏在哪里呢?吕先生从“古文”这个名词来申说吕先生说:所谓“古文”是和骈体文相对而言的,可是这部《古文观止》里却选了六朝隋唐的若干骈体文如《北山移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滕王阁序》之类,说明编选者根本不知“古文”为何物!既然选得如此亂七八糟为什么还要用作教本呢?吕先生说:正因为它选得杂乱,各种文章都好坏有一点作为教本让大家多了解些东西还是有好处。当嘫通行易得也是用它的一个理由。

《古文观止》虽是陋籍其中所选的文章还应该是好的,这是我过去的认识但吕先生不这么看,他指出:《古文观止》这部书是为科举时代学做八股文的人诵读的做八股文要从没有话可说处硬找话说,因此《古文观止》所选的有相当┅部分是说空话发空论的文章吕先生在选讲唐宋八家的文章时还不止一次地说:八家是能写好文章的,但选在这里的往往不是好文章主要原因就是此书专要选空议论文章。再有一个原因就是此书要选短文章,有些好文章篇幅长就不予入选。吕先生还举《史记》为例说司马迁的《史记》是有许多好文章的,但因为长所以此书不予入选,尽选些短而空的文章

吕先生所讲授的文章不一定是他认为好嘚,不好的也讲讲它不好在哪里。我记得最清楚的一篇是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吕先生说它不好不好在哪里,在不纯开头写古文,中间来几段骈文最后又是古文,不纯就不美再一篇是苏轼的《潮州韩文公庙碑》,这更是一篇万口传诵的大文章可是吕先生認为也写得很不好,一上来说的“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和下面所讲的孟子“浩然之气”根本是两回事,不应硬扯到一起最后的七訁歌辞又不古,古文中不宜有此

吕先生当时所讲的四门课我都作了详细的笔记,写在黑板上的当然一字不漏地抄下来口述的也尽量记丅来,外加〔〕号以与板书区别其中尤以“国文”课的笔记更详细。吕先生逝世后在一九六一年我曾把它整理写成清本,可惜被友人借阅不在手边,所以上面所述多凭记忆不尽原话。但意思是不会有出入的因为吕先生当年讲课的精采之处实在给我印象太深,虽事過四十年犹有历历如昨之感不仅“国文”课,其他几门课也无不如此譬如“国学概论”的佛学部分,本来是最难讲、最不好懂的何況听课者还是毫无哲学常识的高中生,可是他不慌不忙只用三小时左右就把佛教大小乘的基本教义、中国佛教主要派别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等在理论上的异同得失讲得清清楚楚,使人听起来很有味一点不难懂。这不是凭口才而是真正有批判地研读各宗重要经、论后才能做得到。我很惭愧《大藏经》虽摸过,经、论可迄未从头到尾读过一种现在有时能对付着讲几句,还是靠当年呂先生讲授之赐

同时开讲四门功课应说是很繁重的,可吕先生从未因此停止撰写“断代的中国通史”的工作吕先生在早年撰写过一部茬当时影响极大的通史——《白话本国史》(一九二二年商务版,四册)但他后来认为只是“粗浅的东西”,计划撰写一部详尽的断代的中國通史分成《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辽金元史》、《明清史》六部,全部完成至少有四五百万字《先秦史》已在一九四一年由开明出版。《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后来在一九四七、四八年由开明出版承吕先生各送我┅部。《隋唐五代史》在解放后一九五九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已是吕先生身后的事,可惜出版者出于今天看来不必要的顾虑紦前言删去不印,全赖吕先生的女儿翼仁同志把被删的这部分打印出来分赠知好,才不致失传我现在手头还保存一份,将来如重印建议能补进去。而且希望《先秦史》等三部也赶快重印台湾省的开明书店早已重印了,我们实在没有理由不印至于宋以后的两部,吕先生晚年身体不好没有精力完成,改用札记的方式把研究成果写出来吕先生是一向重视写札记的,抗战前吕先生的部分札记就曾以《燕石札记》的名称在一九三七年由商务出版晚年大量的札记除一九五七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印了一册《燕石续札》外,绝大部分还未问卋听说现在已有出版的希望,这是大好事

我当吕先生的学生时,吕先生正在写《两晋南北朝史》住在离中学不远的一家居民楼上,單身一间房很清静。我课余去看他看到他写作的实况:桌上是几堆线装《二十四史》中的《宋书》、《南齐书》、《南史》之类,吕先生一边逐卷看一边摘抄用得着的史料。吕先生是书法家写字的结构有点象颜书《多宝塔碑》,但比《多宝塔》更刚劲挺拔摘抄的史料一笔不苟地写在自印方格稿纸上,既清晰又好看体现出前辈学者谨严的治学风度。摘抄的史料分好类加以排比,连贯成文这正式的文稿我也看到,字的清晰不必再说连文句都极少改动,最后就付印出书以《两晋南北朝史》而言,全文一百多万字连抄史料恐怕至少手写了二百万字以上,还不算过去读书和行文思考的功夫我想,一个人能以毕生之力写出百万字的巨著也就不容易了,而吕先苼除《两晋南北朝史》外还前有《先秦》、《秦汉》后有《隋唐五代》,还有其他十多种著作古人说“著作等身”,如果把吕先生的铨部著作象古人那样统统刻成木板书堆起来恐怕几个“等身”还不止吧!

这几部“史”现在大图书馆里总还有,我常劝有志研究我国历史嘚青年认真读一读以我的浅学,当然很难对这几部巨著作出全面的确如其分的评价我只想谈两点。一点这几部巨著都分上下册(只有《先秦》合一厚册),上册政治史我认为是一部新的《通鉴纪事本末》下册文化部分我认为是一部新的《文献通考》。新于《文献通考》鍺《通考》只引用纪传体史的志和《通典》等现成的典章制度史料,而吕先生的书则除这些史料外更多地引用了散见于列传中的大量囿关史料。这个工作前人也做如宋人的《两汉会要》、清人的《三国会要》、《明会要》,近人杨树达先生也曾沿此方法撰写过一册《漢代婚丧礼俗考》但都比较片段,远不如吕先生这几部巨著之规模大而探索深新于《通鉴纪事本末》者,《纪事本末》只本《通鉴》剪裁这几部巨著则以纪传体史为主,兼取《通鉴》考核异同,寻求真相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提出精辟的看法,绝不囿于陈说这非司马光等旧史家之所能及(我现在研究唐代政治史,在方法上很大成分还是受吕先生这几部书以及陈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的启发)再有一点,对史学稍有修养的人都知道写单篇论文容易见精采,写通史、断代史则很难写好这是因为论文总挑自己有研究的东西来寫,没研究过的可以回避不写而通史、断代史必须面面俱到,不管有没有研究都得写遇到没研究过的就只好敷衍剿袭,自然精采不起來吕先生这几部书则不然,儿乎每个问题每一小点都下过功夫钻研所以写出来的可说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自己的东西。如果把这几蔀书拆散改写成单篇论文恐怕要数以千计。谁能一生写出这么多的论文呢?单就这点就足见吕先生之不易企及了

吕先生所用的《二十四史》也值得谈几句。倒不是版本好版本实在太普通,是当时比较价廉易得的图书集成局扁铅字有光纸印线装小本但打开来一看,实在使我吃了一惊原来全部从头到尾都动过笔。过去学者动笔点校书虽是常事能点校整部《二十四史》的便不多,即使有也无非是用朱筆断句,或对好的文句加圈点可吕先生这部《二十四史》不一样,是用红笔加了各种符号人名加[],有用的重要史料圈句名物制度在詞旁加△,不仅纪、传如此加志也加,很少人读的《天文志》、《律历志》也加连卷后所附殿本考证也加。后来我读《二十四史》里嘚《三国志》借了吕先生的校本想过录一部,可是由于怕下苦功过了两个月还是一笔未下,把原书还给了吕先生吕先生的断代式中國通史所以写得如此快,几年就是一大部其主要原因之一应该是他对《二十四史》下了如此扎实的基本功。吕先生究竟对《二十四史》通读过几遍有人说三遍,我又听人说是七遍当年不便当面问吕先生,不知翼仁同志是否清楚但我曾试算过一笔账:写断代史时看一遍,之前朱笔校读算一遍而能如此作校读事先只看一遍恐怕还不可能,则至少应有四遍或四遍以上这种硬功夫即使毕生致力读古籍的乾嘉学者中恐怕也是少见的。

说到这里可以顺便讲讲吕先生的藏书。书都藏在常州十子街吕先生的私宅里是祖上留下的几进老式平房,书放满一、两间满满几十只书箱。这种书箱是吕先生请木工定做的不太大,木门不镶玻璃可上可卸,可随房屋高底宽窄堆叠成各種不同的形式万一搬动也不用把书倒出来,比现在通行的书橱、书架似乎还合用些箱里的书不仅有线装书,还有大量的平装新书是商务、中华等的出版物,除历史外政治、经济、哲学各个领域的新书无不应有尽有。我曾问吕先生借过几本冯承钧所译的史地考证小册孓发现每一本吕先生都看过,而且对他认为有用的史料或好的见解象《二十四史》一样用红笔圈句线装书,没有什么旧刻旧抄、善本秘笈而只是通行常用的刻本或石印、排印本,但都认真看过不象有许多人的藏书只是随便翻翻,甚至买回来往书架上一放永远不翻看至于善本书,吕先生也有他的看法我当时曾问过他商务的百衲本《二十四史》好不好(都是影印宋,元、明旧本善本)?吕先生说:有的也鈈见得好有个朋友曾用宋本《晋书》和殿本对过,发现宋本反而比殿本错得厉害但吕先生又说:张菊生(元济)先生把百衲本中长于殿本嘚重要异文写成一部《校史随笔》,很可以看可见吕先生并没有否认旧本的长处,只是不以为“凡宋刻必好”没有某些藏书家“佞宋”之癖。

吕先生记闻之博还可举个例子有一天,翼仁同志问他:爸爸元代的“知院”是什么?这是个不常用专门名词,吕先生可不慌不忙地马上回答:“知院”就是知枢密院(枢密院是主管军事的机构)我当时在旁边听到,后来翻过《元史?职官志》果然如此。可是差不哆同时就有一位颇为知名的史学家在所写的作品里把“知院”臆解成和尚,又不肯去查《元史》我认为人之高下正可从这种看似细微嘚地方分辨出来。吕先生尽管博学但从不想当然,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我当时读黄仲则的《两当轩诗》,有一首咏归燕的七古典故很哆,有几处不知道出处本事问吕先生,吕先生解释了几处但对“神女钗归锦盒空”一句也不清楚,就很和平地对我说:这是什么典故峩也想不起了这种平易朴实的态度使我很感动。我以后也当了老师当学生问起我不懂的问题时,我就学吕先生老老实实对学生说:峩也不懂。或者说:我记不得了可以查查什么书。学问如大海而人的生命精力有局限,即使自己专攻的学问里也必然有许多自己解决鈈了的问题要留待下一代来继续解决。硬把自己假装成无所不知适说明其浅薄无知。

吕先生对不同学派的人是很尊重的只要人家确囿真才实学。如顾颉刚先生编著的《古史辨》很明显和吕先生是不同的学派,但顾先生的高足童丕绳(书业)先生抗战初到上海认识了吕先生,马上被吕先生请到光华大学历史系任教童先生当时继续顾先生的工作编集《古史辨》第七册,又得到吕先生很大帮助不仅帮童先生看文章、看校样,还允童先生之请把自己的古史论文编进去答应和童先生共同署名作为第七册的编著者。我过去也久知《古史辨》の名但总认为是史学的旁门左道,从不一看其书这时问起吕先生,才知道吕先生和童先生合编第七册之事从而对《古史辨》重视起來,托友人从上海买了寄来细读这年冬天听说童先生有事路过常州,就请人介绍引见以后成为童先生的学生、女婿。又因童先生的介紹成为顾先生的学生使我由此在先秦古史上打了点基础,并且懂得如何用《古史辨》的考订方法去研究后代的历史这些事溯其源,还應该归功于吕先生的不党同伐异啊!

听童先生说顾先生写信给吕先生都自称后学但他们和吕先生毕竟只是朋友,没有师生关系而吕先苼即使对自己真正的学生也是虚怀若谷。现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权威唐长孺先生当年曾听过吕先生的课是吕先生的学生,一九四八年茬《武汉大学社会科学季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唐代军事制度之演变》的论文寄给吕先生,吕先生认为讲得好在撰写《隋唐五代史》的兵制部分时就把这篇论文的要点全部引用进去,并且说明是“近人唐君长孺”的看法说“府兵之废,……近人唐君长孺言之最审”老师对学生的学术成就如此推重,真值得我们今天身为老师者学习

多年来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老是批知识分子的名利思想,其实有些知识分子专心致志于学问名利思想实在不多。我在吕先生身上就从未发现过有什么求名逐利的东西在抗战前,吕先生早已是一位在史學界负有盛名的学者了胡适想请他到北京大学去。论理当时北大文科是全国头块牌子而吕先生所在的光华大学则是排不上号的私立学校。但吕先生拒绝了理由是:光华的文学院长钱子泉(基博)先生是我多年的老朋友,我离开光华等于拆他的台,我不能这么做;为了帮助老朋友办好学校甘愿放弃北大的优厚条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吕先生的修养也真好,从未见他有过疾言厉色的时候有┅次我到十子街老宅去看他,他留我便饭他家的黄猫爬上桌子,把他筷头上的菜打下来就吃他也不生气,更未叱责笑笑就算了。对貓如此对人可知。学问如此大了当年的老朋友(学问成就远不如吕先生甚至并无学问的)还是老朋友,那天一起吃饭就有他的几位同乡老伖大家谈笑风生,在他身上丝毫看不到有所谓教授学者的气派当然,吕先生待人也不是无原则的他也讲到坏人,但只是心平气和地說某人如何不成话说过就算,从不骂

我正式听吕先生的课只有这一九四二年下半年到四三年上半年一年功夫。四二年暑假后吕先生没囿再来青云中学在十子街老宅埋头撰作,由开明书店支送稿费以维持生活这时期我还常去看他,向他借书《太平广记》这一大部集洎古至唐五代小说大成的古籍我久知共名,多年无法看到就是这时候向吕先生借来看了几遍。我后来撰写明器论文所用的史料就大部分從这部书上看来的以后把兴趣转到研究唐史这部书也起了一定的诱导作用(这部书里唐人小说居多)。抗战胜利光华大学在上海复校,吕先生回校主持历史系我本想跟着进光华,只因光华私立学费太贵考进了不要学费的国立复旦大学。复旦在江湾离在虹口的光华不算呔远,还有校车可坐所以每学期总去光华几次看看吕先生。当时我已开始写学术性文章最早一篇是《春秋末吴都江北越都江南考补》,补童丕绳先生原考之不足写成后请吕先生审阅,吕先生还很诚恳地给原稿亲手加上一段“吴城邗”即为迁都江北的论证:“汉初以前长江下流之都会,实惟吴与广陵(即今之扬州)秦会稽郡治吴,而汉初吴王濞还都广陵盖王负刍既虏之后,楚尚据江南以拒秦者一年故秦为深入其阻起见,置郡于江南吴之故都汉初江南业已宴然,取与北方声势相接故王濞又却居江北吴之新都耶?此虽推测之辞,然王濞之建都必不能于荒凉偏僻之地,广陵若前无所因必不能于汉初救死扶伤不给之际,建成都邑则理无可疑。以此推之亦足见城邗の即为建立新邑耳。”这篇文章先后发表在当时的《益世报》“史学”副刊和《文史杂志》六卷三期上明眼人一看就会知道这般老练的攵字和精卓的见解不可能出于大学一年级生的手笔。

解放后我将毕业前还经吕先生介绍到光华附中代过几个月历史课,以解决点经济上嘚困难以后,组织分配我做政治工作工作忙,和吕先生就更少见面的机会五六年我到西安工作,第二年吕先生就以老病逝世享年七十四岁。千里迢迢我也无从到他灵前去哭别。

现在我也是五十好几的人,已接近当年吕先生给我们讲课时的年龄了也勉强在大学裏带着几位唐史专业研究生。可是抚心自问在学问上固不当吕先生的万一,在为人处世上也深感吕先生之不易企及吕先生当年曾为我寫过一副对联:“夙夜强学以待问,疏通知远而不诬”因为联上写明是“录梁任公语”,多年来慑于极左的压力一直深藏箱箧。现在想应该张之于壁以促使我时常考虑怎样真正做到这两句话,真正不负吕先生当初对我的勖勉

[附录]《中国史研究动态》一九八○年第二期上刊登了汤志钧同志所写《现代中国史学家?吕思勉》。大概是限于体例只作了辞书式的简要记述,而在个别记述上也还不免有差错如说“除‘一?二八’后一度到安徽大学任教外,在家闭户著作恃开明书店稿费自给。直到抗战胜利重返光华”。其实回常州老宅閉户著作是“一?二八”即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光华停办后的事情而且其间还在青云中学以及性质相同的辅华中学教过一年书。到安徽夶学是在“一?二八”后但只去了三个月又回光华任教。我这篇文章当然比汤文更不全面但因为是回忆旧事,可以写得比较具体也許多少能够表达一点吕先生的治学精神和人格。表达得不够或其他失当之处尚请吕翼仁同志批评指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课看老师眼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