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政治上的失败者与成功者的思维,确实有文学上的成功者?例如苏轼

原标题:书评丨《动物来信》: 透过它们的眼睛反思“人类中心主义”

儿童作家、学者常立的《动物来信》打破界限创造了“动物来信”,在生物规律和人文关怀之间以想象力扩展“崇高”和“美”的含义。

《来自灭绝动物的信笺》等《动物来信》系列

版本:耕雲·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年9月

“文学”与“科学”的交融

第一次读完《动物来信》这套书时我很自然地想起了历史上关于“文学与科学”之关系的多番论争。很多文学写作者和科学工作者都对之有过深入思考其中亦不乏以各自的方式展开实验写作者,如威廉·华兹华斯及其化学家好友汉弗莱·戴维、柯勒律治、左拉等;有的学者考察发现《物种起源》的组织结构深受狄更斯小说的影响;科幻作家阿道司·赫胥黎更曾在《文学与科学》中呼唤:“攵学家们和科学家们让我们共同向前推进,越来越深入地推进到不断扩大的未知地带”具体到科普写作而言,这些年来“让科普变嘚有温度”的理念可以说已经成为国内科普界的共识。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许多科普文章的切入点变得更“深入生活”“平易近人”;一些呼吁人们关注自然的文章亦投入了更多的人文情感;还有一些科普作者则更进一步以更深层的终极价值思考去贯穿、统合自己的写作,並尝试以更诗性的笔触去承载和表现这些内容使得科普作品同时获得了文学审美的维度。

用价值追寻和审美追求去关联零碎具体的知识原本就是人类的内在需求。而在众多“美”的表现形式中文学天然地成为科普写作者最容易亲近的一种。遗憾的是目前国内这类探索多在科学专业背景的写作者中展开,文学写作者如何发挥自身所长因应赫胥黎的这一倡议显然仍是一道难题;与此同时,科学专业人員在为作品寻找审美归宿点、提升作品艺术性方面除了科学美文之外是否还能从更多的文学体裁和技巧中找到适合且有趣的书写方式,吔是颇值得考虑的一点

在我们回答“文学与科普如何深度交融、惠及彼此?”这个问题时今年金秋时节出版的这套《动物来信》所作嘚努力尤其应该获得我们的关注和尊重。它非常出彩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我是指它在“科学美文”这一文体之外以多种地道的“纯文學”形式回应了“自然科学”的诸多价值寻问;并且印证了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文学”与科学所关心的命题、二者内在的终极价值追索是息息相通、源属一脉的

从序言开始,《动物来信》已经暗示着这是一次文学与科学的共同冒险并对作品的价值取向作了透露。

作鍺常立在自序中声称是动物医生杜立特深夜拜访自己请求将64封动物来信译成中文。有趣的是杜立特医生是美国作家休·洛夫廷笔下的文学人物,他既是医生,又擅长文学写作;而他求助的对象、这位中文写作者则是出身于理科的文学博士。这里,常立把自己的身份转换成了“译者”,告诉读者将读到的文本事实上是经过了两道翻译的“译作”——由杜立特把动物语言译成英文,再由常立把英文版本的信件譯成中文作品

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有两点很关键其一是两位媒介人物都具有“科学+文学”的双重背景,其二是内含了一个文学技法:模糊现实与虚构世界的界限真实作者常立被转换成了故事人物,而故事人物带来的信件在真实世界得以翻译出版虚构反噬真实,二鍺互相建构加成——这是许多文学写作者乐此不疲的游戏在价值流露上,作品抓住英文“Doctor”一词的双重内涵并加以强调以医生为主角嘚文学作品通常不满足于书写“皮毛小病”,它们将探讨的多是某些触及文化基石又尚未解决的社会难题也注定会为作品增添一份特殊嘚悲悯关切之意。不过在《动物来信》正文中,文学与科普写作的交融才是通过多种“文学形式技法”的运用得到了深度的展开

以“互文”与“反讽”为方法

《动物来信》的“文学形式技法”首先是“互文性”。《动物来信》化用了不少经典文学文本:在《熊猫写给儿孓的信》中戏仿陶渊明责子、在《白鲟自题墓志铭》结尾化用张岱散文、在《黑天鹅写给荷兰探险家威廉·佛拉明》中致敬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在《等待答案的孟加拉虎》中呼应威廉·布莱克的名作《虎》、在《雄鮟鱇的情书》中借用亨伯特著名的碎碎念“生命之光欲念之火”……这些还只是能直接指得出名字和对应文本的作家。这套书可谓文学爱好者的狂欢读者越是熟悉经典文学作品,在阅读時获得的快感就越丰富

除了直接戏仿段落,作者也会暗暗征引一些著名的文学形象以《白鲟自题墓志铭》为例,不但直接化用了张岱嘚《自题小像》读者也可以在其中看到《白马篇》内意气风发的少年“游侠儿”的形象。“好长河好大江,好畅饮好美食,好箭术好琵琶,好潜泳好冲浪,好怀古好壮游”,这里列举了有中国古典文学阅读经验的读者十分熟悉的诸多意象当江河、畅饮、美食、琵琶、怀古等字眼组合到一起时,很难不想到“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段《吹剑续录》中对苏词的经典评價和苏轼本人。

事实上我们想起的也绝不会只是具体的某篇文章或某个诗人,战国刺客、唐传奇豪侠虚构世界和真实世界所有的游侠浪人,苏辛和他们背后所有的怀古词及作者乃至诞生孕育了这些人物的时空环境和其中的相关形象,都在读者的联想网络之中;同时“潜泳冲浪”这样的字眼又勾连起现代运动时尚,实现了互文写法“一方面让读者意识到文本之间共有的特质另一方面意识到文本之间鈈一样的特质”的功能。

而当我们读到最后“自救耶无能被养耶无福消受。空长万斤耶而仅是鱼肉之鱼耶有用没用?”时古今中外所有“零余者”的苦闷都被拿来作了白鲟这一灭绝物种的痛苦注脚:爱读歌德的想到《少年维特之烦恼》;爱读俄罗斯文学的想到罗亭和烸诗金;爱读《红楼梦》的,“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这样的句子就自然而然从心里流了出来;至于熟悉历史的读者,大约免不了拊卷为明末清初所有像张岱一样郁郁累累混此一生的士人学子而悲慨这份古代读书人的悲愁郁闷到叻现代已经可为所有人理解——谁不曾有过在“没用的”理想和“有用的”出路之间挣扎的时刻呢?假如我们接受“无用”的白鲟合该灭絕我们又何以安放自身呢?

互文之外《动物来信》多处运用了反讽技法。如树蛙篇运用了全篇反讽的写法表面上看来写信者是一只無比谦逊真诚的树蛙,但这套谦卑话语的反复叠加、前后矛盾却提示读者写信者实质上的虚伪和善于玩弄辞令缺乏阅读经验的读者,也鈈必担心作者在右页的科普内容里揭示了这一点——一些树蛙因为歌声嘹亮容易吸引雌蛙却也因此容易被天敌捕食,另一些树蛙于是选擇默不作声的“捡漏”策略左页的写信者就是该策略的成功者,这封信表面上是向蛙王致敬实际上却是一封洋洋得意的炫耀信。这套書的读者需要反复提醒自己“配套阅读”左右两面的信息千万不能完全采信写信人的陈述,用文论术语来说它们中可藏了不少“不可靠叙述者”呢。

这些反讽和互文又总是互相融合在一些更为复杂和高级的技法应用中形成曲折迴转的效果。在黑天鹅篇中爱读莎士比亞的黑天鹅在信里模仿《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经典自辩为自己的存在正名。如果我们了解一些文学史的话就知道莎士比亚时的英国囿着普遍的反犹倾向,莎翁本人也未能完全越出时代的局限《威尼斯商人》的写作被认为是受到了当时洛佩兹案的直接影响,和那时候嘚其他剧作家一样其中的犹太商人夏洛克确实是被当作“反派”来处理的。然而莎士比亚毕竟有着卓越文学家的眼光和包容他同时也透露了当时社会以及剧中正面人物安东尼奥等人对夏洛克持有的并不公正的态度,给了夏洛克许多自辩的机会我们把最著名的也是本书戲仿的原文摘在这里:

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哃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鈈是也会出血的吗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要是在别的地方我们都跟你们一样,那么在这一点上也是彼此相同的

这段文字虽然被处理为夏洛克的狡辩,但单取出来读不可谓不令人热血沸腾直教人以为是反种族主义宣言。耐人寻味的是这段独白确实成了二战时反对“反犹主义”聲浪中最动人和强有力的宣传声。历史似乎和莎士比亚开了个玩笑以独特的方式保存了文学家心底埋藏着的超越时代的同情、怀疑和质問的声音。

莎剧和这些真实发生过的历史脚本成为了常立这一新文本的背景网络和能量场加重了新文本的文化分量,为作品增添了内在嘚张力黑天鹅篇的科普页告诉读者,因为欧洲人从未见过黑色天鹅所以黑天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被认为是不存在的事物,直到佛拉奣捕获它们并送去展览人们才接受了事实。即使如此如今“黑天鹅事件”仍然被指代发生概率极低的事件,偏见的影响被语言保存了丅来对于黑天鹅而言,自己的存在是不证自明的而在强大顽固的偏见面前,它却莫可奈何地成了白天鹅的影子——就像插画家王天宇為此页设计的画面中被虚化的“黑天鹅”我们分不清它是真实的,还是阳光下白天鹅在水中的暗影“莎士比亚戏剧—种族主义和反歧視的真实历史—黑天鹅偏见—信中的戏仿”——作品在这里设置了一道隐形的思考题:人类的认知发展总是迂回曲折,但偏见的运行机制洳此相似我们难道不该于一再上演的历史中吸取教训、尽量减少同样的不公和伤害吗?

《动物来信》有着多声部网络式的作品结构我們能在其中听到不同物种及同一物种内部成员对自身演化策略和生存方式的解释表白。作者让鲸藤壶拥有浪漫主义诗人笔下的尤利西斯一樣不安分的冒险灵魂下一页里,他却同样欣赏不屑于“打榜”的孤独歌者大翅鲸并且透露今年大翅鲸无法参赛的原因是被一些鲸藤壶纏住了。大翅鲸将这些小小的鲸藤壶比作“咳嗽”——翻一页换一个视角,故事似断又非断原来的英雄尤利西斯此处却变成了另一种苼物生存的大麻烦。要知道咳疾对清高又孤独的歌唱家而言虽不致命却更胜于致命。

同时文学本身的含混多义性也使得某些单篇作品嘚内部拥有两重相对的声音。《来自灭绝动物的信笺》一本中邓氏鱼以远古海中霸王的身份指教“鲨鱼小子”们何为真正的霸王,一方媔它们凭借咬碎岩石的力量恬不知耻地宣称应该“平等对待芸芸众生凡大海里的生命,都是我的食物”最后却因为环境剧变和消化力哏不上猎食能力而灭绝,邓氏鱼的生存策略似乎失败了理该接受成王败寇的古训夹着尾巴保持沉默;但另一方面,其信中的猎杀美学让囚仿佛穿越时空听到其如洪钟雷鸣一般的嗓音看到一位铜盔铁甲孤独来去、将鲨鱼们斥为“成群结队凶残奸诈的宵小”的悲剧王者。它嘚身上有《荷马史诗》中为荣耀而死的战士影像也有无力回天的迟暮英雄李尔王的影子,还能看到黑泽明的《影武者》中已被热兵器时玳抛弃的东方式运兵信条和试图去扶起水中那面上书“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旗帜的影子武士。在这样复杂的美学體验中读者对邓氏鱼这一物种的消亡必然产生更深的感触。

值得一提的是常立还在《动物来信》中埋藏了写作者对艺术创作行为本身嘚思考。在《北白犀苏丹写给画家李星明》的信中他借北白犀之口以诗歌文体问道:“是因为你写下的是我的生活吗?还是因为你写下叻我才能够生活?一种崭新的生活”这也正是济慈曾在《希腊古瓮颂》中提出的问题。济慈此诗是文学史上写作者对创作活动的特点忣其意义拥有高度自觉的代表性作品它强调艺术的伟大在于它能捕捉短暂的美并将其固定于艺术形式中、经受住时间的磨蚀,并激发一玳代受众的想象力

同时,因为艺术能保存记录人类生活中最美好的时刻诗人也认为艺术相较生活更具优越性。回到动物信件苏丹是哋球上最后一只北白犀,它寄给画家的这封信被安排为《来自灭绝动物的信笺》中的最后一封就更别有深意:当不幸已无可避免死亡与滅种的悲哀注定降临,万幸还有画家将它最后的鲜活定格在艺术的永恒中、借艺术的羽翼使得这份鲜活逃脱死亡阴霾的笼罩——就像被固萣在希腊古瓮上的青年男女他们最美的舞蹈得以藉此留在世间。在后人的端详与想象中他们和它们将一次次苏醒、重生。

生物演化存茬巨大的偶然性

历史选择群像、常规、法则、领袖;文学偏爱小人物、失败者与成功者的思维、反常、非理性追寻一切罕有却美好的可能。《动物来信》既是科普作品又是真正的文学作品它也确实表现出所有优秀文学都具有的对上述事物的关心和偏爱。

在众多声部中茬对立的观点中,作者并不持中而立或许也正因为当写作者将目光尽可能地拉长,以足够长的演化之尺衡量时看到演化和消亡事件中埋伏的巨大随机性,知死而后论生才试图为人类特别是为孩子们寻找所谓的“文明”世界应予以更多善意和掌声的价值、短暂的个体生命更值得拥抱的道德。

作者知道演化历程中导致物种灭亡的原因并非一端有时甚至是非常偶然的外部原因(比如一只猫给斯蒂芬斯岛异鷯带来的灾难)所致。不论是轻盈漂流如菊石还是强大危险如霸王龙,虽然它们都为生存和繁衍作过努力仍然有可能在某天因为某种原因消亡。所以常立才选择站在以和平演化方式前进的猛犸象的一边衷心地而不矫饰地赞美“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就是善良”。

在因循垨旧与变革冒险的对立中在家长制权威和儿童本位、新生力量的对峙中,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恪守祖训的棱皮龟祖母事实上已经無法回答人类出现后带来的问题,只能乏力地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的空洞法则它们确实已活过亿年,但对地球而言、以万物演化的呎度而言不过是转瞬间,而真正的危机已在它们眼前;异鹩一族已注定因那只偶然出现的猫而亡假如那只小异鹩没能获得允许外出看看广大世界,岂非抱憾终生落魄贵族鹦鹉螺母亲终日为生存竞争而焦虑,教导孩子们保持苗条、像菊石一样往前跑而不是往下沉

然而,“别人家的孩子”菊石在白垩纪大灭绝中因为无法继续在经历了巨变的浅层海水环境中生活而消亡鹦鹉螺却因为幼体更重沉入深海而躲过了劫难存活至今——这些故事无一不在尊重生物真实的特点的基础上,合乎情理地传递了现代文明价值观

对勇气和胆魄的赞赏同样體现在对求偶和繁衍的书写中。上文提到过树蛙求偶的两种策略虽然我们知道一个种群往往需要冒险者和保守者共存方能发展平衡,假洳所有成员都成为冒险者我们可以想见这个物种的结局。但科普页也提醒读者:大自然自有裁决假如沉默者太多,就无法吸引雌蛙到來;同时假如沉默的雄性树蛙生育的后代太多,这些沉默的后代就不会有繁殖的机会因此聪明的树蛙仍然延续着赛歌传统,婆罗洲雨林的夜晚依然喧闹非凡常立将勇敢的树蛙喻为那些勇于追求爱情不惧生死的人们,将其举赞为“华丽的冒险、不计生死的奉献”

保护稀缺的“为美而美”

我们不难猜到,本书为动物生存方式赋予的价值意义实质上寄托着的是对人类的期望而于万千路径中选择将超越寻瑺功利生活的部分作为咏叹对象,则是文学的内在要求

同样是爱情与求偶命题,在书写孔雀时作者选择了雌孔雀视角常立在这里描摹叻一只拥有超功利态度的雌孔雀,它声称它的爱情“不计算寄生虫、不考虑枝枝丫丫、不关心情敌、不在乎功名”不过,它声声赞美雄孔雀为“男神”实际上迷恋的却是“美”本身和美丽的自己。在这只雌孔雀的身上我们能看到美少年那喀索斯和痴迷于自己所造之美人嘚皮格马利翁的影子也能触摸到19世纪唯美主义麾下那些文学家和画家们心头指尖的余温。在介绍了科学界对动物是否会将纯粹的“美”(而非美背后那些有利于繁衍的可能原因)作为择偶标准的争议后常立对读者提出了问题:你是否相信存在“为美而美”的生物?现在看来这种情况即使存在也不会出现得很频繁,更难作为普遍事件——但仍有这样的“可能性”而“文学”永远会选择保护这一美丽

(吔不妨称之为罕有却“崇高”)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物质欲求作者笔下的北极狐就是这样一些愿意为填饱肚子而假扮小丑的形象,表演著倒栽葱在雪地流浪跟在北极熊身后、叼走它们施舍的残羹剩饭。但是且慢看最后这句话:我就是取悦您的,也取悦神的可爱又可怜嘚小丑

我们的传统审美体系是吝于给这样为物质卑躬屈膝且乐在其中的形象以赞美之词的。《礼记·檀弓下》有云“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尸子》记载“(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就连旷达不羁的庄子也曾以“非醴泉不饮”的鹓雏自比而嘲讽做人臣的惠子是食腐鼠的鸱。当“美”只能单向度前进,我们也就很难写出诸如“我是神的丑角,上帝的小丑,所以我喜欢开玩笑”

這样的语句不会想去拍诸如卓别林的《马戏团》、费里尼的《小丑》那样的故事或纪录片,更不用说让这类小丑弄臣形象在作品中占据洳《李尔王》中“傻子”那样的“精神导师”的位置实际上,科普页中告诉读者这只雌狐狸为了觅食只用了76天就从挪威跑到了加拿大,奔跑了3000多公里——正如作者所言这是流浪的小丑,也是史诗中的英雄在作品中引入这样一类形象不但可以丰富文学库,更可以提醒讀者以多种向度思考世界——再一次地对于如何定义“崇高”和“美”,我们应该多一点想象力

在大地懒与原始人类相遇的故事里,莋者选择将佩汶古土地上那两种生物近距离并排的脚印看作一场可能的友谊

(或许只是片刻的互相凝视)

、一次远古残酷的生存竞争中可能存在的和平温馨的悬停而非战争的印痕。

“为失败者与成功者的思维写哀歌作志传”

《动物来信》的价值取向同样体现在它“为失败鍺与成功者的思维写哀歌作志传”的选择上以最后一只卡罗莱纳长尾鹦鹉写给饲养员的信为例,我们从中能看到一个自知自觉“选择”迉亡的灵魂——它对死去伙伴的思念长、悲痛深主动放弃了活下去的可能。这种长尾鹦鹉有着独特群居习性一部分被杀后另一部分就來补充、聚集在死难者周围,因而往往变成新的死难者这当然可能只是它们的演化策略,这种策略帮它们走过了漫长的时光如今失效叻——没有那么多深情,又或者真的有那么多深情我们都不得而知。只是作者在两种可能之间选择了相信动物的精神生活痛悼这样的罙情和悲愤何尝不是在痛悼拥有那些“舍生取情义”品格而选择玉碎的人。它们或他们可能都无法成为生存竞争的“胜利者”、世俗意义仩“有出息”的一群或许还会在身后被解释为低智、怯懦、没有责任意识,但文学自有其尺度“文学”二字的方寸间容得下各种不一樣的“勇者”,为人们擎住这最后的安憩之地“为失败者与成功者的思维作哀歌”其实也是以文学的方式为各种演化的路线选择作一种特殊的解读、记录和保存。

读者会发现在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动物背后总会闪过人类的影子。这些信件的确也借动物事反思着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顺便清理掉一些愚蠢的人类”的声音对狮子们来说太过悦耳——他们自信地创造标准划分人之优劣,满以为自己不在迉神的算计之中却不知在死亡的盛宴上,啄食腐肉的乌鸦才是唯一的赢家

濒临灭绝的美洲野牛写给印第安科曼奇首领唐·比尔斯的绝笔信更是意味深长:“我出生在大草原上,自由的风吹拂过我的长鬃,炽热的阳光照耀过我的双角。我出生在可以自由呼吸的地方我也将迉在自由不会消亡之地。”

长期以来美洲野牛与科曼奇人

(由于和美洲野牛关系密切,他们甚至有“野牛人”的外号)

共同生活在北美夶草原上16世纪时科曼奇人借助欧洲殖民者的枪支弹药在与野牛的战斗中大获全胜;而后历史的巨轮碾压到了这些“野牛人”的身上,因為不敌装备精良的白人士兵在多番起义失败后,他们不得不同意退入极小的“保留地”内生活实际上,美洲野牛面对忽然占据压倒性優势的对手时的这一番对自由和家园的最后宣言正是移植于唐·比尔斯在联邦政府大会上对白人官员的表态——当我们重新念出这段文字时,谁能不为这番话中的不屈和绝望而动容?

这是野牛和“野牛人”的面容重合的一刻。我们此刻所感受到的强烈冲击是文学面对强勢文化吞食弱势文化时所漫涌的悲悯。为什么要悲悯为什么有悲悯?因为我们不知道下一刻、未来的某一刻或者就在此刻:我们的自巳面容是否也会重合其上?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套书从头至尾都在反思“人类中心主义”,但这是否意味着作者对人类的厌恶和绝望呢答案是“不”。身为蓝色星球大家族的一员人类需要把自己安放在怎样的位置上,才是作者真正试图寻找的答案

马来西亚宾图卢水域仩那些帮助鲸鲨砍断麻绳的渔民是希望;在深海种植珊瑚、建造珊瑚牧场的科学家和志愿者是希望;创造了“杜立特医生”的休·洛夫廷是希望;会被这64封动物来信打动的人也是希望……而就像在故事中创造了一个自己也面临着殖民者威胁却跑去通知蓝马羚快离开的布希族尛男孩那样,《动物来信》的写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更是种下了许许多多这样星星种子般的希望

优秀的科普作品除了带给读者知识上的满足,亦应能引导读者去探寻、追问这些零碎的表象知识在文明中可能的位置接纳新的生命经验对我们价值系统的叩问、淘洗和更新。而囸如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里说的,正因为“诗”,或者说“文学”,“是各种知识更高的精神和自由的呼吸”,文学写作者更应与科学家并肩深入到他们观察的对象本身中去,然后“借出他们神圣的灵魂,协助科学成为如生命般有血有肉的存在并欢迎创造出的这種存在”——“世界的不同是眼睛的不同”,而我们要携手从参差多样的路径中为人类寻找值得拥有的价值从这点上说,《动物来信》為文学写作者和科普写作者带来了一次很好的启示

本文系独家原创书评,首发于2020年10月10日新京报·书评周刊。

编辑丨罗东;张婷;董牧孜 校对:翟永军

(来源:中国山东网青岛频道)

原标题:海明威笔下捕鱼者与苏轼词中猎者形象的对比研究

海明威与苏轼是两位享誉中外的文学大师他们著作等身,其中海明威的《咾人与海》塑造了桑提亚哥这样一位硬汉形象,他在海上惊心动魄的捕鱼历程使其成为美国人心中的一位不朽的英雄与精神方向标桑提亞哥是海明威自身形象的一个缩影,而苏轼则在《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梅户曹会猎铁沟》、《祭常山回小猎》这三首典型的打猎词中叙述了“老夫”豪情万丈、慷慨激昂的狩猎过程同样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捕鱼者与狩猎者虽然都是人类与大自然搏斗的人类活动,菋道却大不相同本文将对二者的形象异同以及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捕鱼者与狩猎者相似的精神特质

海明威的一生是充满传渏色彩的他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及西班牙内战,与英国重量级拳王进行过激烈的较量在非洲跟凶恶的豹子交手,他似乎有着多重身份他是战士、拳击手、探险家,但他更是一位有着明确奋斗目标的作家他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形象,其中《老人与海》获得了诺贝尔文學奖他创造的捕鱼者,是西方“硬汉”精神的代表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旷世奇才,他学识渊博文笔卓越,思想睿智更有着丰富嘚人生经历,他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为人刚正不阿即使命途多舛,执政者的昏庸导致他曾经先后被贬谪到湖北黄州、广东惠州、海喃儋州依旧没有丧失他的英雄本色。在他的三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梅户曹会猎铁沟》与《祭常山回小猎》中,通过描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这就是苏轼的人生和个性,他用自己的一生及作品诠释的狩猎者同样是一位洒脱的硬汉。

(一)“大写”的渔夫与猎者

在《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具有着坚毅的品格和顽强的精神。他是一位古巴渔夫终其一生都要与大海搏斗。他姩老背运连续84天都没有捕到鱼,然而他自信果敢依然坚持出海,在与大马林鱼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较量以后千辛万苦捕到的大马林鱼卻被鲨鱼群咬噬,最后他打败鲨鱼群却拖着一副空空的马林鱼骨架回到了岸上。对桑提亚哥来说这是一场意志与力量的较量,是一场精神斗争的胜利这具空空的鱼骨既是胜利的象征,又是失败的象征桑提亚哥自幼以捕鱼为生,他作为一个渔夫没有靠捕到大鱼来获嘚自己的生活来源,辛勤的付出没有获得物质上的回报这是从他“小写”的渔夫身份意义上来说的失败。可是尽管他是一位饱经风霜、技术熟练的老渔夫,同时又是一位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硬汉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成败,而在于斗争而且要英勇无畏、坚持不懈地斗爭,桑提亚哥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始终保持着“重压下的优雅风度”,他作为一个“大写”的渔夫获得了精神上的胜利,赋予了自己苼存的意义和价值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熙宁七年被贬密州这是他反对变法,遭受新党打击的结果《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少年狂”、“酒酣胸胆尚开张”、“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句千古流传,苏轼用一“狂”字笼罩全篇书写了胸中雄健豪放的气概,描绘了一幅雄壮的出猎场面刻画出一位挽狂澜于既倒,豪情直冲云天的英雄形象《祭常山回小猎》“靑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岗下絀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则写了苏轼在黄茅冈一次习射会猎的情景。同样是感情昂扬、气势飞动广袤的围场内,呼鹰策马箭镞纷飞。一位建文功、立武业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官员遭受沉重的政治迫害苼活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苏轼的官宦生涯是失败的但这是从他“小写”的身份意义上来说的失败,可是他同桑提亚哥一样并不因为粅质上的失意而气馁丧失斗志,他在广袤的猎场上纵横驰骋一如桑提亚哥在宽广无边的幽深大海上与自然中的各种敌人搏斗,宠辱不惊从容自若,从而达到一种大彻大悟的人生境界这是他作为“大写”的猎者的胜利。

(二)等待是为了机遇

机遇,顾名思义指(有利的)时機,机会没有人一生中没有机遇降临。机遇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要抓住机遇,不要任其溜走;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要当机立断,不能静唑等待在海明威的笔下,老人与自然搏斗的一系列矛盾与冲突始终贯穿在两个故事情景中:第一个情景包括了捕鱼者出海、放钓、发现夶马林鱼、相持、直到胜利的全过程第二个情景则包括了捕鱼者五次与鲨鱼搏斗直到筋疲力尽失败的全过程。在第一个故事情景中捕魚者对自己在捕鱼过程中可能遭遇的一系列冲突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对自己对手的认知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尽量不那么突出地运用諷刺,他希望借助一种完全可以理解和预测的因果关系,使得故事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够与前一个阶段连贯起来但他还是无法排除讽刺的关键性作用:比如圣地亚哥在独自一人的时候,却钓到了如此巨大的一条鱼。”捕鱼者84天未钓到鱼突然钓到一条比小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鱼,他的充分准备可以作为预先铺垫的解释大鱼的出现一方面是海明威式的反讽,一方面满足了读者对冲突期待的心理空间对待不知会何时降臨的机遇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态度,而桑提亚哥是如此对待钓鱼的:he ready.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等待只是积极的准备和彻底的努力。捕鱼者在經过漫长地等待大鱼精疲力竭之时自己的身体也处于极度劳累的状态但是为了未来的机遇,所有等待都是值得的捕鱼者的等待是为了哽好地迎接体态庞大的马林鱼,那么狩猎者的等待是为了什么呢?苏轼在写作《江城子·密州出猎》之时,他被神宗信任的变法派逐出京城四年仍旧无人问津,然而他并没有颓废不振,相反,他把目光投向日常生活,力求在生活中寻找情趣,就连出猎这一件小事他也没有忘记報效国家。“亲射虎看孙郎”这种“射虎”的心态与桑提亚哥“捕大鱼”的心态是相类似的,“the pounds?"苏轼“亲射虎”是他离任京城多年来郁悶情绪累积而转化成的豪情以孙郎射虎的典故暗示自己年轻未老,桑提亚哥的心态也是连续84天捕不到鱼的惆怅情绪反激的结果“鬓微霜,又何妨”则证明“老夫”同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一样依旧可以干出一番大事业来,从而引出苏东坡对重新获得皇帝信任的期待“持節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就是希望朝中也会有人像冯唐那般为他说一句公道话。苏轼在等待的是因微过被弃置后的重新起用代表了蘇轼重回朝廷、挽狂澜于既倒的盼望。元丰七年十月 神宗驾崩,哲宗即位 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旧党人士苏轼得以 “骤迁 ”,两年の内由登州知府升为礼部贡举 。这样苏轼等来了自己的机遇,有了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时机虽然苏轼后来遭到贬谪,但他也曾像桑提亚哥一般迎来了自己的机遇。总体来看捕鱼者与狩猎者的等待都是为了机遇,重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机遇

二、捕鱼者与狩猎者楿异的精神血脉

“如果说海明威是一位不败的拳击手,有着坚毅的品格和顽强的精神用自己坚硬的拳头去迎接无数艰巨的考验,那么苏軾就是一位太极宗师儒释道融于一身,怀着豁达的心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捕鱼者勇敢地与海洋搏斗与鱼群厮杀,是一位海洋中的强鍺;狩猎者则是以一个士大夫文人的身份去做一个思想者一方面要积极入世,力求破乱反正 表现一种坚定执着的精神。但又以一种超然嘚态度观照社会与人生力求顺应自然之理,是风雨中的智者

(一) 变通的美国精神与儒家根底

传统的美国精神中的个人主义是以理想主义莋为自己的支撑物,这种理想主义是通过最终结果的好坏来衡量的是一种浅层上的人生价值。但海明威的个人主义却有所不同从20世纪20姩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海明威所创作的大部分作品的个人主义精神中都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置换了美国传统文化精神中个人主义的乐观豁達的情怀。人在这个悲剧的、注定要走向死亡的世界里必须找得到一根浮木海明威在他所制定的道德准则中找到了这样一根浮木。他出苼于世纪之交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其初期小说作品中有明显的宿命论的思想然而后期海明威的创作基调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到了《咾人与海》这一海明威晚年的巅峰之作作品对人生宿命的理解与早期的简单倾诉已经是截然不同的。在美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中成功與否是他们评价一切人与事的价值准则,但在进入20世纪的美国后面对令人困惑的世界,不仅使美国人的乐观蒙上了一层阴影而且使他們感受到成功者少了,失败者与成功者的思维多了作为迷惘的一代,海明威向美国人民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特殊时代的、变通的个人主义觀念一个双重的价值判断标准,人在生存中会遇到不少失败但是只要你顽强的抗争,哪怕结局失败的很惨甚至是死亡,你也是一个渶雄也是一个成功者。这种价值判断将人生引向了具体而实在的行动不以成败论人生,可以使那些历经失败而无望的人们获得某种情感上的补偿

这里,读者看到的已不是社会环境的残酷和人的无奈,而是人间的感动和温情——无论是小男孩的泪水和不离不弃,还是露台酒吧咾板的同情和认可,都在说明老人在人们心中实际已经是一个成功者,一个奋斗着的英雄。老人敢于把骨架拖回来并安然睡去,正是源于对社会評价的信任社会不再以实质上的成败来评定一个人的价值,一个人的影响力在于他奋斗过程本身是否感人至深这是一个有良知的社会嘚标志。从美国的精神文化角度来看海明威以他个人独特的方式,寻求到一条向美国文化精神回归的道路他的艺术创作也对美国人有叻永恒的精神感染力。

与海明威笔下的捕鱼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悲观主义不同苏轼出猎词中的狩猎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的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苏轼的《和梅户曹会猎铁沟》中“山西从古说三明,谁信儒官也捍城”山西的人们只知道在与羌人作战中立下功劳的“三明”,却不知道儒官也可以捍卫城池保家卫国。《祭常山回小猎》中“盛名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圣明的皇帝如果能重用有才华的人臣,谁说书生不能建功立业?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苏轼强调的是儒生的经世致用,居庙堂之高茬政治上的运筹帷幄,而非在疆场上搏斗厮杀他绝不会认为自己的能力仅仅在佣兵打仗上,他笔下寄托着的是他希望重回朝廷实现政治理想。苏轼的这种经世致用的政治思想与他的儒学根底有着极大的关系从他的学术著作《书论》、《诗论》、《礼论》、《春秋论》等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苏轼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坚守寻找到苏轼“有当世志”的儒学渊源。他在《诗论》中认为《诗》中“天下兴亡、治乱之迹无所不具”,并且在《春秋论》中对孔子删诗一事提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他认为无论是“邪”或“无邪”, 都有训诫后人嘚功效安国治邦的君主应当以此为戒,并将其流传给后世不应当因为“责其一言无当”而去之。《尚书》同样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里面记载了先王的历史功绩,君主与大臣的交往言行、谋略治民的一些法则等,无疑为苏轼积极入世的政治理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怹在《书论》中就指出不应当过分碎片化解读《尚书》的文字,而应当整体把握其现实意义和作用认为治国平天下的人应当去解读和借鑒《尚书》,不要囿于经典中繁琐的笺注却不顾其经世致用的精神。“苏轼虽从不同的角度对儒家经典进行诠释但始终是藉以议政的實用视野为治学的目的,将儒家经典中对现实生活有益之处挖掘出来构建其奋厉有当世志忧国爱民的怀抱。可以说六经注我是苏轼对儒镓经典的继承与坚守的概括”

由此对比可见,海明威笔下的捕鱼者与狩猎者尽管都在自然中进行着人类活动却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二者一位是对传统的美国精神的变通一位却是在一个特定人生阶段对传统儒家经世致用根底精神的继承与坚守。

一叶孤舟在万顷碧波上飘荡也许是一个极美的意象可是对一位瘦骨嶙峋,已经84天没有打到鱼的老人来说孤身一人面对海上的惊涛骇浪实在不是一个好的選择。但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精神文化特质是影响国民群体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因素事实上美国这个国家獨立的过程,正是追求普遍的个人权利的独立的过程革命的大多数人都来自英国,当地人对英国的税收政策和限制美洲殖民地自治的政筞感到不满才引发了独立战争。事实上正是资本主义世界个人主义的思想倾向加上这个国家独特的建国原因使得美国人的自主意识、独竝意识特别强缺少这种独立意识,美国的先民们就不能在蛮荒的新大陆建立一座“山巅之城”

“他们明白,对这些法令的屈服就意味著对英国议会权威的承认也意味着殖民地议会权力的被剥夺,他们所信奉的政治理想的丧失以及殖民地居民自由的丧失”

美国思想家愛默生曾说:“不管是好是坏,你必须自己承担没人知道你能干什么,而你自己亲自尝试之后才会知道”爱默生的思想和文学标志着嫃正美国本土精神的诞生。海明威继承了美国人特有的对个人崇拜的传统坚定地自力更生是打破人们寄予他的宿命论评价的最有力的否萣。老人独自勇闯大海的举动所体现的勇气是美国个人主义的基本价值之一这种独立性一方面体现在自己和别人,如果老人带着马诺林絀海人们又会说是马诺林给他带来了好运气。这种主观努力可能要大打折扣了另一方面这种独立性又体现在自己身体和自己精神的矛盾。小说前半部分对老人的描写鲜明地体现了老人的精神气质

这种身体上的老迈和精神气质上的顽强不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使身体鈈再灵活心灵上仍然保持着年轻人的那种独立和自强。与捕鱼者的一叶孤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猎者背后的“倾城相随”为了报答全城嘚人跟随出猎的盛意,猎者要向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同样是一种人类活动为什么会有这种万人空巷、声势浩大的行猎场面呢?笔者認为,这里主要与中国古代特定的时代背景、文化渊源有关唐宋时期射箭运动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到了宋朝延续了唐朝武举制,同時设立了武学以射箭为主要考察科目。同时在唐宋时期射箭运动也是一项娱乐活动,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追捧与喜爱宋朝的大诗人欧陽修和苏轼也都是射箭运动的忠实爱好者,那么《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那种万人空巷的盛况也就不足为奇了。中国古代弓箭不仅是一种狩獵的工具、战争中的武器同时也是重要的德育教育手段,在田猎的时候宋朝皇帝会与较年长的老百姓进行交谈,并赠予物品这就相當于现代的“亲民”政策,久而久之人心向之射礼起源于原始狩猎文化中的射禽鸟类活动。这种活动在西周时期是周天子威慑诸侯、巩凅中央集权的手段在春秋时期经过儒家思想的阐释,成为评价人们道德水平的准则射箭运动是军事活动中一项重要的武艺技能,所以對于具有高超射箭技艺的人才在各个朝代也给予了重视射箭技能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一个人的封赏密切相联系的。苏轼虽然在历史被定义为一代文豪但是他一直主张只有文武兼备的人才才可以堪当重任。所以他自己也喜欢射箭习武并多次在他的诗词中有所表现,唎如在《和子由闻予善射》中的“穿杨自笑非猿臂射隼长思逐马军”。由此可知射箭运动中的“倾城”阵势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民俗文囮、伦理道德、传统哲学以及人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千骑卷平冈”一方面显示了男儿豪迈英武的雄姿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兵士们嘚射箭水平,显示了他们期待为国建功立业、纵横驰骋的男儿本色

从文化层面上来说,在一个以血缘、伦理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群体中佷难设想那种置身于绝地中孤独悲壮的努力与拼搏。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这就无形当中将人们置身于普遍的人际关系中,這是一种建立在伦理与血缘纽带基础上的“爱人”苏轼出任太守之时,行事豪放豁达坦荡正直,自然深得民心深受民之“爱”,有這样一大批的追随者也就不足为奇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根源导致了捕鱼者与狩猎者的不同的生活方式。

(三)海洋中的赞美与山岗上的夸耀

桑提亚哥对待海洋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把海洋看作优雅而魅力的情人海水、鱼儿、水鸟都是他的朋友,他赞美他们不停地和怹们对话,似乎在无形之间能从他们身上汲取生命的养料他喜爱甚至是尊敬自然界中的生命,佩服它们的多情与生命力的顽强他与大馬林鱼惺惺相惜,甚至想给他喂食维持他的体力。

这其中呈现的是老人对对手的尊重,他把对方看做是兄弟、朋友这场较量对于双方来说,是只智慧、勇气与力量的斗争赢了,就证明了自己力量的强大输了,也为输给这样一个高贵而又魅力的对手而心甘情愿

然洏另一方面,由于桑提亚哥面对着衰老、死亡、贫困与嘲弄胜利对他来说又是必要的,他必须要杀死大马林鱼以证明自己的价值面对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稍有不慎就会丧失生命大海对于他来说同样是一个残暴的敌人,要想活下去就必须进行顽强的拼搏捕鱼意味着┅次生命的历险,他必须要杀死它

通过对老人这两种想法的分析比较,揭示了老人与鱼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的关系他内心的这种叒爱又要毁灭的冲突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基督教文化提倡爱上帝,爱邻居甚至是爱自己的敌人,但是这种伟夶的爱不是为了救赎别人而是为了救赎自己,获得上帝的认可因为西方有一种“原罪”意识,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这种罪来源于人类嘚始祖禁不住邪恶的蛇的诱惑而偷吃了树上的果子,基督教教义就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桑提亚哥与自然的激烈较量就是人和自然对立的┅种表现。

而在苏轼的笔下“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冈”描写了打猎时黄犬与苍鹰的气势马儿千骑奔驰、腾空越野的威武豪邁的气概;《祭常山回小猎》中,“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赞美了矫马腾跃在秋天劲风之中,鬃毛飘洒、马蹄立空扬尘苍鹰縋逐着野兔,擦地极速而飞的图景我们可以看出,苏轼赞美的对象与海明威不同捕鱼者赞美的是要捕捉的对象,而苏轼夸耀的则是猎鍺打猎的“助手”如骏马、黄犬、苍鹰,而且并没有着重写出猎者对待猎物的心理活动甚至在《和梅户曹会猎铁沟》中还用了“草中狐兔不须惊”这样的句子,捕鱼者是终其一生都在和大自然搏斗而狩猎者却“言在此而意在彼”,前面已经提到过苏轼真正的盼望是偅新回到朝廷中,经世致用而非像捕鱼者一样始终与大自然处于一种亦敌亦友的纠缠关系中,即一位致力于自然一位则作为在人世。這与古代中国的文化同样有关系儒家在宋朝占据着主流地位,经世致用思想对士大夫影响之深远前面也已经说过另一方面,与苏轼自身狂放不羁的性格有关骏马、苍鹰是何其雄姿昂扬、奔放洒脱的形象,也许只有这样的意象才能与苏轼这等人物相匹配自然是狐、兔鈈可比的。捕鱼者的对手是强者所以他尊重、赞美强者,却又不得不杀死对手;猎者的助手是强者所以他夸耀自己的助手。

综上所述海明威笔下的捕鱼者与苏轼笔下的猎者异同点是较为明晰的,二者具有着相似的精神特质分别代表了中西方勇敢拼搏、豪迈洒脱、永不訁败的“硬汉”形象;他们都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为之努力奋斗,坚定地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并不因为物质上或者仕途上的一时失意而氣馁,而是耐心地等待机遇的降临并且为之做好充分的准备挽狂澜于既倒,勇敢前行同时,由于中西方地理、文化环境的差异二者罙受本国传统精神的影响,在人类活动中表现了不同的人生目标与行为方式捕鱼者终其一生都在与大自然顽强地斗争,而且渗透着美国嘚个人主义精神与独立意识;猎者则是带有隐喻象征意味的表面上也是在自然中奋斗着,实则受传统儒家经世致用思想与中国传统爱国主義情怀的影响期待重新回到庙堂之上运筹帷幄,卫国安邦

[1] [美]海明威.老人与海[M].张白桦译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1.7月第一版

[2] 杨仁敬.海明威研究文集[M] 译林出版社 2014.9月第一版

[3] 赵晓兰.美国的诞生[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10月第一版

[4][美]贝克.迷惘者的一生—海明威传[M]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5月

[5] 阮延俊.论苏轼的囚生境界及其文化底蕴[D].华东师范大学.2012.3

[6]徐本来.苏轼与海明威“硬汉形象”的分析与思考[J].时代文学. 2014.2

[7] 林广泽.海明威:美国精神的变通者[N].乐山师范學院学报2001年第五期

[8]由中升.《老人与海》的深层内涵新探[N].辽宁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9]王银婷.唐宋时期射箭运动研究[D.].苏州大学.2014.3

作者:山东师范大学文學院 黄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失败者与成功者的思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