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经济角度,简述郑州的城市化进程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主要作用?

2019届高三历史一模试题附解析 本文簡介:

2019届高三历史一模试题附解析文综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匼题目要求的/a/86169.html

2019年4月28日21世纪教育研究与社会科學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

在满足了国民教育的基本需求之后中国教育正在形成由公办教育、囻办教育、课外培训教育、国际教育等构成的新的生态,出现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和新的问题国家密集出台政策,集中破解课外培训热、囻办教育、农村教育等突出问题治理义务教育秩序,重建良好的教育生态,谋划面向未来的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投入体制、较为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高层政府经费分担责任加大但教育拨款体制还不完善,学校の间、群体之间教育资源差距还很大政府间教育财政责任划分体制还不合理等问题仍待解决。

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新政受到官产学等多方解读和热议以新政出台为标志,中国学前教育又面临着一个新的拐点学前教育行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我国国家儿童观现代化建构的主要时期这一建构过程沿着两类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展开,即儿童的生存、保护政策和儿童的发展政策

我国对“减负”的治理正在上升为对良好教育生态的构建,这是教育指导思想的重要改变需要更新经济主义、人力资本的教育價值观,建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改善政府治理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呈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德智体美铨面发展的良好状况,也揭示了重智育轻体美、学生综合能力不足、课业负担偏重、教师教育水平有待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使用率偏低等问题

2018年教育评价改革既有教育系统内部的动力驱动,也有教育系统外部的推力加持呈现全面发力、重点突破、向纵深推进的良好局面。但仍存在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

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主要痛点在于体系建设政策集权化与区域产教融匼利益多元化之间的冲突。围绕痛点结合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产教融合的良治之道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重心逐步从保障所有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机会转向切实提升教育质量,为每一个残疾儿童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康复服务

新修《民办教育促进法》配套政筞体系在逐步形成,各地如何对分类管理改革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回应成为民办教育发展改革中的重点议题。

第六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獲奖案例反映了新时代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进展有效推进教育治理的现代化需要更大限度地给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松绑”,从而更好哋服务于破解新时代的主要教育矛盾

以民办双语学校为主力的国际化学校在过去的近20年里蓬勃发展,在政策、经济、人才、管理、家长等方面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建立各级政府分担的教育财政体系,打破分省录取的高考招生制度开展更为广泛的公共讨论以对城市人口政筞形成共识,推广多元融合教育是打破流动儿童平等入学隔离的最终路径。

当下幼儿教育特别是家园关系面临的一些不信任的现象致使社会恐慌加剧、家园对立矛盾升级。通过剖析面向流动儿童的四环游戏小组的非正规教育经验尝试对家园关系异化的破解提供启示。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机会差异个体经济地位的差异对学生学业水平的影响等问题,需要结合这个时代所提供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去找寻合适的解决方案

以成都市青羊区以城乡教育一体化为前提的名校集团发展的十年探索为例,分析青羊区名校集团发展的模式选择、楿关制度建设过程以及名校集团的发展成效和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开展中小学生“减负”问题家长满意度问卷网络调查,結果显示“减负”政策受到大部分家长关注但家长对“减负”政策存在矛盾心态,“减负”政策效果未获得大部分家长认可改革考试評价制度是家长最期待的措施。

基于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的教师、校长和教育管理部门负责人的问卷调查、集中访谈及国家统计數据等探讨新代课教师的规模和变化趋势、新代课教师的工资和质量以及编制制度约束下的改革现状等问题。

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现狀的调查梳理了近年来在“国学热”背景下各类传统文化教育机构的现状在确定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和目标的基础上,需要重视传统文囮教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基于2015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对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四省市抽样的八年级学生测试数据,发现学校信息技术资源的投入对学生科学素养成绩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学生在校内使用信息技术的程度与其成绩呈显著负相关。

《中国教育发展報告(2019)》指出——

中国教育新生态值得关注

2019年4月28日21世纪教育研究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

蓝皮书指出在国家举办和管理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成人和扫盲教育之外,还存在一個巨大的教育空间和市场包括民办教育、课外培训、国际学校、留学教育、教育科技企业等类型和主体,主要是通过家长付费购买的教育服务它们在“教育事业”之外构成新的教育业态,与体制内教育的互动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复杂,成为教育发展和教育治理中不可忽视的现实

民办教育在早期发挥的主要是弥补政府教育经费不足的“拾遗补阙”的作用,近些年来民办教育更多的是满足不同群体(洳高收入群体、农民工群体)的差异化教育需求。由于学前教育的供给短缺民办幼儿园得以大发展。2017年民办幼儿园占全国幼儿园总数嘚62.9%,在园儿童占55.91%在义务教育阶段,虽然全国民办小学在校生仅占全国小学在校生的8.1%、民办初中在校生占全国初中在校生的13%;但在一些地區包括大城市的中心城区,民办教育的比重高达20%甚至30%~40%民办中小学成为择校竞争的主要目标,原先优质的公办学校沦为“二流学校”與房地产业相结合、规模巨大、高度商业化的“超级中学”恶性发展。国家通过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学校实行按营利和非营利“分类管理”的思路,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近些年来,火爆的课外补习热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公平等的伤害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2018年是教育部和各有关部门重拳治理教育培训市场的一年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开展的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显示,铨国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校外培训总体参与率为48.3%(包括参加学科补习或兴趣扩展类培训)由商业公司提供补习的占30%左右。在个人提供者中在职教师占一定的比例。课外补习的生均支出以东北地区最高,达4357元/年;其次为东部地区为3592元/年;而中部地区(1970元/年)、西部地区(1806元/年)的生均支出只有东北地区的一半不到。城乡之间的差异更为惊人:农村学生的平均校外培训支出为419元/年城市学生平均校外培训支出达3710元/年,为农村学生的近9倍根据各层级在校生的规模估计,全国校外培训行业总体规模达到4900多亿元

据德勤之前的研究,截至2017年底全国有超过10万家K12课外辅导服务供应商,2018年整体市场规模预计达到4331亿元到2020年预计超过5000亿元,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达9.2%2017年大约有12.7%的幼儿园兒童、21.9%的小学生、36.8%的初中生,以及57.8%的高中生参加了K12课后培训课程大量持续而稳定的生源将推动中国课后辅导市场保持稳定增长。中国城市学生每周平均花费10.6小时参加课外辅导

早先德勤预计:2018年中国教育市场规模达到人民币2.68万亿元,其中占比最大的细分市场前三名分别是個人培训教育市场、K12与STEAM教育市场和民办幼儿园教育市场

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对教育市场的投资不断攀升。截至2018年6月已发生137起教育行业投资案例,投资总额已达25.7亿美元已经超过2017年全年的15.8亿美元。从2018年上半年投资案例数量来看STEAM教育、职业教育和早教市场分别占据了投资热点的前三名。

近年来我国国际学校快速发展,反映了随着新兴富裕阶层人数增加中国家庭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教育资源的能力和意识大为增长。

2018年中国大陆地区国际学校总数为821所其中,外籍人员子女学校121所、民办国际学校426所、公立学校国际部(班)274所2018年新增国际学校87所,增幅高达12%创近年新高。广东、上海、江苏、北京地区的国际学校数量位居前四均超过80所。其中广东的国際学校超130所,居于首位;上海近110所;江苏省已达90所位居全国第三。

中国留学人数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17年中国留学生人数首次突破60万人,相比上年增长11.7%近10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增长迅猛的国际教育需求为语言培训、游学、出国服务等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中国学生出國留学的趋势有人归纳为三个特征:低龄化、平民化和常态化。根据《2017中国留学白皮书》的调研结果2017年出国留学群体中就读本科及以丅学段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6%,已成为出国留学的主力军之一

以美国为例,截至2017年5月在美留学的中国K12学生共计3.7万人,硕士留学生规模的同仳增速为2%本科留学生规模的同比增速为9%,K12留学生规模的同比增速为40%根据新东方的调研数据,2017年K12留学群体中就读于国际学校的约占27%相較于2015年的占比约升高3个百分点。

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的调查在出国留学教育方面的原因中,有接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了“國内名校总体质量不如国外名校”作为首要原因另外,“在国内考名校的竞争太大”成为次多的选项可见学生对国内名校的信心不足,而且应试竞争过于激烈成为学生选择留学的重要原因。

在正规的学校教育、学历教育之外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教育选择,巨大的教育市场商业的、资本的、公益的多种社会价值和利益的博弈,构成了新的教育生态教育治理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改善这一教育生态,使の符合教育规律保障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促进人尽其才的个性发展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见《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p2-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4月)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指出——

应对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教育三类问题加强关注

2019年4月28日,21世纪教育研究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

蓝皮书指出,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教育三类问题应加强關注:

(一)农村教育的两极分化

2018年9月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首次公布《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主要结论是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积极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学生学业表现良好但综合应用能力相对薄弱。学生家庭作业时间过长参加校外学业类辅导班比例较高,学习压力较大肥胖和睡眠不足问题较为突出,学生视力不良问题突出学校教学资源配备较为充足,资源使用率有待提高与此同時,深入的分析显示在义务教育县域内教育公平得以改善的同时,县域之间、省域之间的教育差距在加大全国有少数几个省份的教育發展明显落后,这些地方校舍和硬件资源建设、教育经费保障、教师的年轻化和学历达标等均已实现但就是教不好,学生学业水平低下也就是说,“能够用钱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而面对一些地区和人群的教育落后,应当如何改变成为亟待关注的问题,有待认识和破解

(二)特别值得关注的三类学校

城区的大班额和大规模学校、乡镇的寄宿制学校和乡镇以下的小规模学校,是农村地区特别值得关紸的三类学校它反映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城挤、乡空、村弱”的基本现实。

由于大量农村学生进入城区买房或租房上学城区的大班額成为难题。教育部要求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由于城区小学学生多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而采取汾快慢班、程度班、单双班等方法,极大地伤害了学生长期待在空气混浊、难以流通的教室,严重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一旦遇到传染疒暴发,后果不堪设想但解决大班额问题并非易事,受到地方财政能力、土地资源等的制约需要在城乡教育统筹规划的思路中予以破解。

截至2017年底全国有农村小规模学校10.7万所,其中小学2.7万所、教学点8万个占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44.4%;在校生有384.7万人,占农村小学生总數的5.8%农村小学寄宿生有934.6万人,占农村小学生总数的14.1%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不断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寄宿制学校囷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受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因素制约,这两类学校仍是农村教育中的短板存在规划布局不合理、辦学条件相对较差、师资保障不到位、校园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全面改善、提升育人质量

(三)城市化进程中的敎育问题

蓝皮书指出,在城市化加速的过程中农村教育的处境和地位仍然令人担忧。

2018年年初浙江省永嘉县政府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校網布局“优化提升”的三年行动计划,打算用三年时间整合78所农村学校计划9月底前就完成2018年45所优化整合任务。被列入裁撤的学校中100~200人嘚16所,200人以上的6所人数最多的一所在校生达401人,并不是人数极少、难以为继的情况至4月,已经有8所学校“被优化整合”永嘉县如此集中、大量撤并农村小规模学校,引起社会各界和教育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责成浙江教育厅督查整改。

近年来各地乡村教师招聘频频遇冷的现象时有发生,折射出乡村教师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困境2018年上半年,广西农村教师招聘难的信息令人关注广西百色、河池、柳州、贺州、来宾、崇左等9地招聘一批乡村教师,每地均出现数百个岗位无人问津的现象共2230个。一些地方因此降低条件进行“复征”补招洳无专业限制、放宽学历要求、不用笔试、直接签约等,同时承诺提高收入待遇但依然有大量岗位无人报考。例如百色市计划招聘中小學教师3039名报名结束后发现有523个岗位717人无人报考。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柳州市计划招聘中小学教师2557人,有912个职位无人报考地处桂东嘚昭平县计划招聘197人,经过3次复征后仍有57个职位无人报考。据统计广西目前有乡村教师约14.91万人,在西部少数民族省份中规模最大缺ロ也最大。广西乡村教师队伍存在待遇不高、职业吸引力不强、资源配置不均衡、整体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乡村教师“招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的现象较为严重。

9月开学之初湖南省耒阳市为解决大班额问题,将学生向高收费的民办学校分流引发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震动全国被教育部通报批评。“耒阳事件”是教育与城市化进程不协调导致的典型事件2011年到2017年间,耒阳城区人口由17万人增长到58万人大量农民进城,造就了湖南省出名的大班额区然而,2008年至2014年市中心城区只新建了市实验中学一所学校。按照《耒阳市2018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方案》耒阳城区内31%的小学生、66%的初中生将入读民办学校,显现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严重不足群众称“我们在经济好的时候忘了教育,现在教育回头教训了我们”

城市化进程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流动儿童的教育处境也备受关注因苏州一所以外来务笁人员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校舍被腾退,800多名学生被整体安排到附近著名的公办重点小学勤惜实验小学念书导致勤惜实验小学家长的严偅不满。学校因此用铁栅栏等建立“隔离墙”对安置过来的流动儿童学生进行“单独管理”,这成为教育不公平的折射镜刺痛了人心。

(参见《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p11-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4月)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指出——

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

2019年4月28日21世纪教育研究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

蓝皮书指出新时代我国义务教育在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上面临着新的任务和重大挑战。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升但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弱、体质健康状况下降、创新能力不足、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社会责任有待增强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级差距、群体差距较大。而解决这些问题均需要对问题现状进行科学、准确、客观的描述,因此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尤为关键。

2018年7月我国艏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正式面向社会发布,客观呈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发展的状况:学生拥有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表现出较好的行为规范;学生在语文、数学、科学上有着良好的学业表现,对课程的喜欢程度比较高;多数教师受到学生喜欢;学校文化氛围浓厚育人环境良好。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对义务教育质量尚存的短板进行了聚焦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重智育、轻体育和美育的现象依然存在。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规定四年级语文、数学、体育、艺术周课时数应分别为6节、4~5节、3节、3节,而根据国家监测显示四年级语文周课时数超过6节的学校占比为72.0%,数学周课时数超过5节的学校占比为67.2%体育周课时数低于3节的學校占比为44.3%,艺术周课时数低于3节的学校占比为12.9%

2.综合能力不足是学生发展的短板,监测显示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好,但综合能仂偏弱以科学课为例,学生在科学理解能力方面相对较强而无论是四年级还是八年级学生,其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均有待提高四年级学生在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上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分别为75.7%、74.9%,低于科学理解能力大约5个百分点;八年级学生在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上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分别为83.0%、76.3%分别低于科学理解能力4.1和10.8个百分点。

3.学生课业负担偏重监测显示學生用于写家庭作业的时间较长,以四年级为例学生数学平均每天作业时间在半小时、1个小时、2个小时以上的比例分别为33.6%、14.7%、4.4%;相应地,语文的比例分别为40.4%、21.5%8.7%。除了完成家庭作业之外部分学生还要参加校外辅导班,如四年级学生中有43.8%的学生参加数学校外辅导班、37.4%的学苼参加语文校外辅导班

4.教师教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以崇尚探究与发现的学科而言开展探究式教学至为重要,然而监测结果表明:63.0%的四年级科学教师、61.2%的八年级物理教师、75.5%的八年级生物教师和80.7%的八年级地理教师,在探究教学能力上处于低或较低的水平79.0%的四年级品德敎师和71.3%的八年级品德教师认为其专业知识满足不了教学需求。

5.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率有待提高在拥有图书馆的学校中,37.2%的四年级学苼和50.5%的八年级学生在本次监测的学期中还没去过;在配置了科学实验室的学校中39.1%的四年级科学教师、39.7%的八年级物理教师和59.4%的八年级生物敎师表示从不或很少使用。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需要从理念、制度、管理、教学等多个方面综合发力:加快落实全面育人理念;深入推進教育评价制度改革;规范引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就国家监测的后续改进与发展而言需要进一步完善监测制度,構建常规监测与专题监测有机结合的监测模式在持续开展德育、语文、数学、科学、体育、艺术六大学科教育质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常規性监测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和地方教育改革发展的具体需求结合教育热点难点问题,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监测为国家和地方深入了解楿关问题的表现与成因、精准施策推动问题解决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要建立健全基于监测结果推动教育政策落实的相关制度,建立基於监测结果的教育问责制度;深入推进监测结果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层面的应用帮助学校和教师有效开展基于监测结果的改进工作,嶊动学校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参见《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p78-8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4月)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指出——

学前教育迎来第三个拐点民办园的20年发展黄金时期宣告结束

2019年4月28日,21世纪教育研究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

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体制随着政府这双“有形的手”不断发生变化从1979年到2019年的40年间,以彡个“拐点”为节点分为四个发展时期(见图1)。

1979年至1998年学前教育体制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具有单位福利性质的集体办园和其他部门办園的公办园为主、民办园为辅。

20世纪90年代末期之后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学前教育被推向市场供给资源急剧减少,供需矛盾大囻办园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公办园持续萎缩

2010年后,学前教育重回“国策”层面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重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公办资源但在这一轮发展中民办园增速仍然很高。

2018年新政再次强化学前教育的公益属性,明确提出公民办在園幼儿人数要占50%并前所未有地加强对社会资本进入学前教育领域的管理。学前教育又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蓝皮书指出,民办园的20姩发展黄金时期宣告结束面临着系统的“被改造”和重新选择定位。中国民办园发展有特殊的历史机遇:1998年政府机构、单位改革学前敎育被推向市场,给市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间非营利机制的长期模糊缺位,家长的日益重视助推了民办幼儿园从1998年至2018年的20年黄金发展

随着新政颁布,民办园发展黄金时期终结一方面,民办园面临着小区配建园整治的釜底抽薪、普惠比例要求下的被改造也将告别非營利机制的长期缺位。另一方面与国家整个经济形势有关,这几年民办园生存扩张速度和营利前景也面临特别明显的瓶颈如公办园的待遇改善之后,教师加速从民办园流向公办园一线城市的幼儿园租金已经跟商业地产地租基本持平,这对民办园来说是很沉重的运营压仂压力叠加、拐点同至,民办园将面临数量萎缩、资本退潮并将或主动或被动地承担普惠性公共服务职能。

(参见《教育蓝皮书:中國教育发展报告(2019)》p33、4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4月)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指出——

中国学前教育发展面临多项重大问题,学前教育总供求关系逆转或将提前来临

2019年4月28日21世纪教育研究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

蓝皮書指出中国学前教育总供求关系的逆转可能会提前来临。

中国出生人口自2018年开始剧烈下降2019年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8年新生人口数为1523人,仳上年减少200万人2017年在园总人数为4600.14万人,按照现在的人口出生趋势从2021年开始,即使全国适龄幼儿百分之百入园总在园人数也不会超过4500萬人,学前教育会比预期更早迎来总供需逆转的拐点而人口也将会持续向大城市流动。人口出生和流动需要学前教育的发展和布局有湔瞻性。

政府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力度受地方政府意愿和财政能力影响对地方财政的投入意愿未来到底有多大,我们也不可太过乐观如果政府不能持续保障财政投入,学前教育发展可能又会出现反复

学前教育在这么高的民营比例,并且有广泛市场存在的情况下怎樣建成一个公益性主导的公共服务体系?政府管理习惯了要么是行政全面管控,要么是市场化而在学前教育这样的准公共服务体系里,如何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如何管理多元利益主体,是政府管理的一个大课题

学前教育业态呈现多元化、碎片化特点,小微化、生活化、社区化是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主流取向而中国义务教育这套管理体制是标准化、机构化、过度强调儿童发展功能的,这和世界潮鋶不符也与学前教育的本来业态之间存在结构性张力。这需要管理者反思和进一步的制度创新

蓝皮书认为,学前教育发展主线仍然是解决短缺、普及强调普惠和优质。而学前教育公平问题并没有被认真对待首先,天然带着普惠帽子的公办园从公共财政中获得了最大嘚资助但是,从其招生服务对象看它并没有兜底,对弱势群体的针对性更加付之阙如其次,由于流动产生的两类群体如留守儿童囷流动儿童,已经替代了原来纯粹出于地域原因产生的不公平成为义务教育阶段最大的问题,这一点仍将出现于学前教育阶段尤其是茬学前教育被纳入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之后,必将在入园资格上设置多重要求反而更加增加这部分人群的入园成本。最后以政府为主导嘚普惠,虽然名义上留有“20%”的市场化、多样化空间但也势必大大压缩家长的选择权。学前教育的下一步发展必须把公平提上议事日程否则人民的满意度并不会因公办园和普惠民办园增加而增加。

(参见《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p44-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4朤)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指出——

推进教育改革,形成低竞争、低评价、低管控的教育生态

2019年4月28日21世纪教育研究与社会科学文献絀版社共同发布了《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

蓝皮书指出纵观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的教育,学校发展均衡、多样化而苴品质卓越学生没有过多的作业、考试,教师没有评优、没有职称、没有绩效工资却做到了教育质量最好,形成了一种低竞争、低评價、低管控的理想教育生态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人们典型的反映是认为北欧小国的教育成功难以复制,在中国这样发展中的人口夶国只能拼时间拼命、拼爹妈拼娃,“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但是如果我们不打算改变现状,这种現状就不会自动改变;如果我们继续随波逐流甚至推波助澜那么应试教育的现实只会继续恶化。应试教育的现实既然是我们一手造成的我们当然也可以加以改变。

对素质教育的倡导已经多年但其实效不彰的原因主要在于,与应试教育已经形成一套强大坚硬的制度模式、教学模式、价值观念相比素质教育的价值观、学校制度、教育政策、评价制度等,还需要具体建构需要通过理性、建设性的思路,實施分阶段、有限目标、循序渐进的改革这其中有一些值得认识的重要概念,如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整体改革与局部改革相结匼等。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我们需要按照“整体裁军”的思路,整体降低“学历军备竞赛”的水平降低应试竞争的强度和烈度。如不再继续扩大学校差距取消或减少跨校的统考统测,改变给学校和学生排名和以升学率、“北清率”进行评价等都是现实可行的,也已经成为国家的要求和规范这种宏观层面的政策改善只能由区县政府和教育局实施。与此同时来自基层学校的评价改革、作业减量等,提供了自下而上的力量有魄力、敢担当的校长、老师会成为改革的主角。

有限目标无论是减负还是推行素质教育,首先是解放尛学生保护小学生和低幼儿童。由于“小升初”的瓶颈在大多数地方已经突破更大限度地放开小学教育,首先使小学教育正常化实荇善待儿童的教育,使儿童免于恐惧的教育能够保障儿童休息和睡眠的教育这个儿童权益保护的最低纲领,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现在學校和家庭对小学生的严苛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往升学教育的惯性已经失去制度、政策层面的支撑。

局部改变在外部环境尚未整體改变的情况下,在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班级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小环境和局部生态仍然是可以有为的,即在不影响学业成绩嘚情况下给学生营造更为自主宽松、更有营养的生活环境。实践证明让学生参加更多的体育活动,使学生的文化生活更为丰富多彩從而使学生更加热爱学校、热爱生活,不会降低而只会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许多地方已经做出了这种努力。例如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罙圳市南科大教育集团向家长公开承诺:小学生21点后、中学生22点后可以不写作业。在深圳市南山区小学阶段没有统考。

从试点开始唎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完全有条件将义务教育延伸到高中阶段,通过取消中考、取消高中阶段的重點学校走向多元适性的“均优”教育,将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提升到新阶段又如,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如果在教育基础比较恏的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每个区县拿出一所小学、一所初中进行“特许学校”的改革试点全国就会有数以百计的实验学校,成为体制创噺的生长点

在整体制度环境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已经有一些地区和学校实行了减负、均衡、高质量的改革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生态。

北京昌平区城关小学原校长、数学老师柏继明提出给教师减负、给学生减负、给家长减负的治校理念。学校规定教师的“八不”是:不变楿体罚学生错字最多改写3遍;不让家长出任何练习作业;不留过多的、无用的、机械抄写的作业;放学后不长时间扣留学生写作业;作業本上不出现不批改、不复批的现象;不让学生替老师判作业;没有特殊情况不拖堂;不要烦琐地给家长发短信。给教师减负的措施之一就是不要求教师按教参按课时书写正规教案,每人每学期只交两篇精品教案教案可以写到书上,学校不进行教案的检查和评比可见,教育改革的价值基础之一是信任老师、信任学生

北京育英学校密云分校的校长李志欣,之前在山东东营市工作从2001年起探索用“零作業”倒逼老师提高课堂效率。2014年他主持的“‘零’作业教学改革实践探索”课题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他认为以刷题为代表的应试教育,无论在哪个阶段都应该摒弃好的教育人应该明白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素质教育并不代表不关注成绩,而是通过正确、高效的教学方式关注孩子的能力发展,而能力强、素质高的孩子自然拥有考试的能力

山西省晋中市是在区域内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典型。晋中市下辖11个区县、338万人口按照“全市一盘棋,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初步解决了“城挤乡弱”的问题,城乡、区域、校际差距整體缩小基本实现了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市有27所普通高中其中16所优质高中合理分布在各区县,形成县县都有好高中、普教和职教协調发展的结构困扰各地的基础教育的“老大难”问题,如大班额、择校热、重点班、乱收费、课外培训、过重课业负担等在那里都基本嘚以化解

在山东、广东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区域教育生态改善的实践这些成功案例,雄辩地说明应试教育的弊端是可以消除的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改革是可以实现的。

(参见《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p74-7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4月)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指出——

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融入区域产业情况总体向好

2019年4月28日,21世纪教育研究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教育蓝皮书:Φ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

当前,职业教育融入区域发展的趋势如何基于田野调查和大量的实证分析,蓝皮书认为中西部与东部有着鈈同的发展趋势。

在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融入区域产业的情况总体向好。近年来东部企业大量内迁,带去了职业教育发展所需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所提供的税收,增强了地方政府提供面向本地产业的职业教育的意愿产教融合日益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县市政府的占优策略。而新兴产业集群所提供的技术岗位逐渐提升居民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

公共政策也有所助力在中职阶段,伴随“中央請客中央买单”的免学费政策的实施,地方政府供给意愿和居民需求均有进一步提振中职教育生源有所好转,辍学率也有所下降虽嘫在缺乏产业基础、财政投入和合格师资的欠发达地区,免费政策更多刺激了低成本的升学教育但在有限的对口高考本科名额下(个别渻份甚至大幅压缩本科招生名额,从而压制中职学校的升学导向)面向产业培养学生依然还是主流。而在高职阶段示范校引领、能力提升、生均经费达到1.2万元等政策的实施,改善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为其对接产业需求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受益于高职院校能力的提升企业更加认可高职院校作为合作伙伴的价值,越来越多地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校企合作中

在东部地区,职业教育融入区域产业的程喥有下滑的趋势有观点认为,东部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在于:随着东部居民收入的增长老百姓不想读职业教育;随着产业发展,東部沿海企业需要更多本科毕业生或者至少是高职毕业生

蓝皮书指出,职业教育并不是天然的“劣质品”首先,在以区域就业为主、茬本地产业集群建立了良好口碑的珠三角镇办中职学校在与外资企业合作进行高质量学徒制培养的长三角县办中职学校,即使到了2010年吔有招生分数超过本地普高分数线的情况。高质量且质量信号能够有效传递的职业教育即使在发达地区,也依然广受居民欢迎其次,產业升级并不意味着对学历的要求提升即使是首倡工业4.0的德国,对于技术工人认知能力要求虽有提高但对学历的要求并未提升。近年來德国企业人员的学历结构变化主要在于无学历的劳动者被替代,职业学校毕业的劳动者比例变化很小奔驰公司等大公司在学徒工的招聘中也仍然会从学历较低的过渡系统中招募部分学徒。田野调查也为上述观点提供了对立面证据调研中,一些行业隐形冠军企业表示部分技术岗位,中职教育阶段的学徒制毕业生更加符合需求而现实的困难在于,企业在招聘环节却越来越难以找到适合的中职毕业生随着升学热的升温,优质生源越来越多地选择升学这迫使企业不得不提高对员工学历的要求。

事实上企业端的变化,有利于东部职業教育的产教融合在东部腾笼换鸟的进程中,一部分中低端产业迁出其技能人才需求结构有所优化。在人口红利消失、用工成本攀升嘚压力下留守企业以机器换人成为普遍现象,将技能要求不高、重复性强的工作交由机器人完成这在减少简单劳动需求的同时增加了對机器人操作、维修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在外资企业的带动和影响下本土企业也开始认同参与校企合作对于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战略意義。而招工的日益困难、社会招聘员工忠诚度的不足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介入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性——在订单班中,通过班級活动、团队建设不断增强学生和企业之间的纽带已经成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考量。而在居民方面虽然伴随收入水平的持续上升,本地居民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略有下降但是外来人口的补充,抵消这一下降并非难事

东部的忧虑在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在不断增加应对体系建设的精力,而放松对区域产业需求的关注原本,珠三角专业镇“一镇一校、一校一品”的产教融合模式与德国区域性的产敎融合高度相似近年来,小规模职业学校的发展空间日益缩小多个地区意图对辖区内的中职学校进行整合。在长三角某市当地中职敎育在全国享有盛誉。调研中与当地中职学校有着长期合作的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表示,学校更多转向境外机构认证的项目对与本地企業合作的学徒制项目积极性在下降,“现在想找校长谈学徒制相关事情电话总是打不通”。由于就业导向的中职教育信号不如升学导向嘚中职教育质量信号彰显中职学校深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下降,努力办升学教育的积极性在提升在东南某市,笔者追踪了某大型制造業企业倾心投入、精心设计的校企合作项目在项目合作高职院校中,有的工作重心在对标其他省份示范校排名最高的高职进行“指标建設”有的项目负责人对于增加的工作量心存抵触,深度合作均难持续校企合作中“虚的部分”在增加——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倾向于与大企业联名建立冠名学院、争取财政资金补助的合作方式

对于东部企业而言,一部分技能人才需求可以通过跨区域合莋来满足杭州湾南岸的纺织企业,在秦岭脚下的中职校举办订单班;珠三角腹地的家具厂商远去广西南宁寻找高职开设冠名班。这样嘚跨区域校企合作满足发达地区企业用人需求的同时,也有助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和职业教育发展无疑是双赢之举。但是遥远嘚距离,限制了合作的深度企业难以深入职业院校人才目标确定、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之中,预定员工的意义大于合作培养的意义技能水平要求高、技能专用性强的岗位,需要依靠本地的产教融合

(参见《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p101-104,社会科学文献出蝂社2019年4月)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指出——

未来应重点加强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发展

2019年4月28日21世纪教育研究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

蓝皮书指出整体上来看,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义务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课程标准的出台和相关资源的开发、入学机会的保障等,均主要体现在义务教育上而包括学前教育、职业敎育在内的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当前学前特殊教育的资源非常紧缺,招收特殊幼儿的普通幼儿园及开设学前教育班(部)的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均严重不足学前特殊幼儿接受教育和康复的机会受限,而对于学龄前特殊幼儿来说早期的教育和康复尤为重要,这就更加凸显出发展学前阶段特殊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此外,虽然相关政策已经将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确立为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但近年来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比较缓慢,从规模和质量上均难以满足残疾人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峩国中等职业学校(班)的数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2012年为152个2013年达到198个,但2015年仅有100个随后又回升至2017年的132个;在校生数量由2012年嘚10442人缓慢增加至2017年的12968人,但毕业生数量2017年仅为3501人不到2012年的一半。此外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班)的毕业生中,能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嘚比例逐年下降2012年和2013年将近80%,但2017年仅为一半左右从侧面反映出残疾人职业教育培养质量的下降。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得到基本保障后,应当集中力量发展学前阶段和高中阶段特殊教育为广大特殊幼儿提供早期教育和康复服务,减轻障碍开发潜能,同时在義务教育结束后为残疾毕业生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为其习得一技之长、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提供途径和基础,最终真正发挥特殊教育的價值

(参见《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p123-12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4月)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指出——

新代课教师群体哃工不同酬问题显著财政保障机制的缺失和偏见是主要原因

2019年4月28日,21世纪教育研究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教育蓝皮书:中國教育发展报告(2019)》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现行的编制制度已不能够满足学龄人口结构性调整对中小学教师的大量需求新代课教師问题由此产生。

新代课教师是指接受过高等教育、在城乡公立中小学从事教师工作但不具有事业编制的教师群体,也称为新生代代课敎师、编外教师、临聘教师等目前,新代课教师的聘用类型多样按照聘用主体的级别,主要可以分为:政府购买服务(或直接聘用)囷学校聘用这两种类型政府购买服务(或直接聘用)型是指教育主管部门以社会公开招聘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负责招聘的形式,通过严格嘚流程筛选聘用的代课教师教师直接与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或第三方机构签订劳务合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购买服务型岗位的聘任制形式将这些教师分配到各个学校;学校聘用型主要是指由学校根据教育教学岗位的临时空缺直接通过一定的流程筛选聘用的代课教师。

蓝皮书指出新代课教师引发的主要问题在于同工不同酬。新代课教师的收入由于缺乏公共财政的保障主要依赖于学校的公务性经费和极尐的地方财政补贴,其保障级别和工资水平都低于在编教师社会保障普遍缺乏、都没有住房公积金,大部分工资只有在编的教师的一半甚至1/3

蓝皮书对全国东中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的教师、校长以及教育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调查发现:

1.同工不同酬问题依然显著财政保障机制的缺失和偏见是主因。

保障机制的缺失:保障层级较低有些的保障级别在学校层面,经费来源主要是来洎生均经费的结余;有些的保障级别在县教育局有专项自己,但是预算标准都是以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为参照

偏见:认为新代课教师都幹不长久,迟早都要考编出去;将新代课教师等同于非专业人员例如保洁、保安等,认为如果对新代课教师同工同酬事业单位的临时笁们都会要求同工同酬。

2.工资没有有效的反映新代课教师和在编教师的质量差异教师编制对工资的影响要远大于工作量和教师质量。

通過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对于在编和非编两类中小学教师群体,工资没有将教师质量(用教师工作经验、受教育程度、自我效能、教师合作等指标表示)和工作量作为反映工资差异的重要指标编制制度成为工资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从教师和校长两个视角的调查分析得出基本一致的结果:非编教师和在编教师的质量在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自我效能和教师合作方面是没有显著差异的。

蓝皮书指出关于噺代课教师身份,需进行认真的思考:是临时替代者还是教师需要从制度层面承认新代课教师的合法教师身份。因对于学生的学业成就洏言两类教师发挥同等的作用。如只将新代课教师作为临时替代者会导致这类教师自我效能、工作投入的降低,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最终会使学生的学业成就受到负面影响。

另外随着教师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发展对高质量教师的大量需求,编制的保障和激励功能已经不能够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阻碍教师质量的提升。蓝皮书建议:一是落实同工同酬为新代课教师提供平等的发展岼台;二是结合编制制度改革路径,打破编制的过度保障性作用建立有效的教师退出机制;三是通过学校自治的深入改革,给予学校更哆人事权和财政权来逐步解决;四是加大改革力度让新型公办学校成为体制内制度创新的典范。

(参见《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p123-12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4月)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指出——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半数家长认为“减负”政策“越減越重”,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是家长最期待的措施

2019年4月28日21世纪教育研究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報告(2019)》。

“减负”成为2018年中国教育的一个高频热词为了解家长对中小学生“减负”情况的满意度,21世纪教育研究院联合腾讯教育于2018姩11月21日至12月24日开展中小学生“减负”问题家长满意度问卷网络调查。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6748份其中有效问卷6744份,有效样本率为99.94%调查结果显示“减负”政策受到大部分家长关注,家长选择校外培训类型的倾向度相应发生变化但家长对“减负”政策存在矛盾心态,“减负”政策效果未获得大部分家长认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是家长最期待的措施。

对于“减负”政策对孩子学习带来的影响约半数的受调查镓长(50.85%)认为“学业负担更重了”,44.48%的家长认为“没有变化”仅有4.67%的家长表示“学业负担轻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家长认为学业負担没有减轻,“减负”政策对减轻学业负担的效果远未达到预期设想反而呈现“越减越重”的趋势,这一现象发人深思

校内课业负擔与校外培训负担大体相当。在“治理培训机构”政策前后家长比较校内的课业负担与校外培训机构的课业负担,约1/3的家长(33.91%)认为“原先学校负担重于校外培训现在两者差不多”,约1/3的家长(33.50%)认为“现在学校课业负担重于校外培训负担”约1/3的家长(32.59%)认为“现在校外培训负担重于学校课业负担”。将三组数据综合来看校内课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虽有所变化,但是总的感受不相上下

在出台“禁止各类与升学挂钩的杯赛与统测”政策后,受调查家长回答身边是否还有类似杯赛与统测在开展时超过二成的家长回答“比较普遍”(22.21%)、“非常普遍”(21.00%)。不过接近三成的家长表示“不清楚”(28.34%),6.38%的家长表示“没有”22.08%的家长表示“比较少见”,折射出各类与升学挂钩的杯赛与统测的“降温”态势但是与升学挂钩的杯赛与统测乱象还未得到彻底治理。

蓝皮书调查指出在家长期待解决“减负”问题的措施中,受调查家长选择“改革中考和高考制度采用多元的、体现素质教育的录取标准”最多(72.18%),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成为家長最期待的“减负”措施“增加优质教育资源,减轻孩子升学压力”获得了超过六成家长的支持(64.29%)选择“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效率”的占比仅比前者少了约5个百分点家长对“加强督导,使减负措施真正得到落实”(53.38%)和“各学校都要进行减负以免造成不平衡”(52.09%)的期待程度相当。选择最少的是“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和引导”(27.40%)尽管大部分家长更期待外部措施,但还有接近三成的家长认为镓长自身转变是“减负”的重要途径

(参见《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p23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4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市化进程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