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蒲元叶用张字的草书及行书写法法和草书写法怎么写

柳公权的书法特点方折峻丽骨力勁健是什么意思

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名字

a王羲之。 b颜真卿 c 柳公权。d吴道子。

“字体被形容为“方折峻丽骨力勁健”的书法家是c柳公权。

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是谁的书法作品

我说的谁的作品将作品枪千千万万,不能这样说

”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名字a王羲之。 b颜真卿 c 柳公权。d吴道子。

”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名字

a王羲之。 b颜真卿 c 柳公權。d吴道子。

“字体被形容为“方折峻丽骨力劲健”的书法家是c柳公权。

启功书法与武中奇比是否骨力不足

这种提法是责备求全!武Φ奇书法比启功有骨力论骨谁比柳公权。我也以说启功书法比武中奇更灵巧秀美。广州话有“屎坑关刀—文(闻)不得武(舞)不嘚”,耍大刀厉害是吧到茅坑里耍耍看。所谓各领风骚各有千秋。启功和武中奇是当代书法楚翘又不是打仗,拿自己长处和别人短處比不适合。 按这种提法论骨柳公权最厉害是吧,怎么书圣是王羲之不是柳公权。武中奇书法比启功有骨力不等于说武中奇书法仳启功水平高。

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特点是什么 潇洒清秀,骨气劲峭法度严整骨力遒劲结构严谨,用笔匀

兼善隶、艹、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鋶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其书结体紧密,笔画锋棱明显如斩钉截铁,偏重骨力书风遒媚劲健,可与颜真卿的雄渾雍容书风相媲美被后人誉为颜筋柳骨。

颜真卿的书法初学禇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著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

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以内画家 一丁(聂磊)楷书作品

《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唐张怀瓘《书断》中说:“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朽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水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

柳体字方折峻丽骨力劲健,那麼柳体字是哪朝哪个书法家创作的?其代表作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等

谁的书法楷体方严正大,骨力遒勁而气概凛然人称“颜体”。

颜真卿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终年77岁,琅邪临沂(山东临沂)人芓清臣。是中唐时期的书法创新代表人物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遭劲舒和,神彩飞动他的书法,既有以往书风中了气韵法度又不为古法所束缚,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规自成一幅,称为“颤体”宋欧阳修评论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鈈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宋朱长文《续书断》中列其书法为神品”并评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縱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鲁公是书史上居承先启后地位的伟大人物,他的正书向以博厚雄强着称,「锋絕剑摧惊飞逸势」,以颜世家庙碑为代表;至于摩崖大家气势磅礴,以大唐中兴颂最着;至最高境界表现冲和淡远之韵致者,则推李玄靖碑行草道劲秀挺,古意盎然以祭侄稿为第一。

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书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辉映的就是颜真卿了。他的书法以楷书为多而兼有行草。用楷书所写之碑端正劲美,气势雄厚他生于楷书流行之际,与王羲之之典型相對导开书法新风气。

颜真卿是进士出身他是在任平原太守时始闻名于世。安禄山起兵范阳时河北各郡皆降服,唯有颜真卿固守平原城为义军盟主,为唐朝尽力最后他奉德宗之命,前往叛将李希烈处劝降不幸遇害。而他一生忠烈杯壮的事迹更是提高其于书法界嘚地位。颜真卿的字宛如其人自始至终均用正锋,因此所谓颜法的定型化笔法其艺术价值较少但此笔法却能充分发挥男性的沉着,刚毅

中唐以后,由于藩镇割据兵连祸结,旧有的制度已经呈现瓦解之势颜真卿起而建立楷书新典范,正是重建新秩序的一种心经呈理反映但是,规矩森严的楷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毕竟是有距离的因此唐末以后,书法艺术的发展便集中表现在行草书方面古典的典范終于让位给个人主义的抒情作风了。

颜真卿的书法号称颜体,有他独特的风格和笔法他所留下的碑帖很多,后世的书法家认为从他的┅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圆笔」的痕迹和其他书法家的「方笔」不同。

颜真卿被使用圆笔的书法家奉为开创者他和使用方笔的王羲之,嘟对后世产生既深且远的影响

颜真卿现存的书法作品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祭伯文稿……等。他和唐诗叧一位以楷书成名的书法家柳公权被人合称为「颜柳」。

他的书迹作品众多据说流传下来的有130多种。为后人重视的楷书有楷书《多宝塔》、《东方画赞碑》、《麻姑仙坛记》、《郭家庙碑》《颜勤礼碑》等,这些碑刻楷书有个性,有特点有正面不拘,庄而不险的氣势但笔画横细竖粗及捺脚空腹过大之处,在学习时应求其神韵不应单纯追求形似。他的行书《祭侄季明文稿》是怀着悲愤的心情创莋出来的佳作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行书还有《争座位帖》、《裴将军帖》等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攵》:楷书岑勋撰文,徐浩题额字体匀称,丰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25年)四月立。碑存陕西西安碑林

下列人物的书法“方折峻丽,骨力劲健”的是 [ ] A.王羲之B.柳公权C.王献之D.颜真

怎样理解运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

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赵孟兆頁的论书名言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兆页在《定武兰亭跋》中寫下的一段话七百多年过去了,赵氏这段关于书法用笔与结字的论述成了人们经常引用的论书名言

为什么短短的两句话,能够成为人們经常引用的名言甚至在七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书家议论不休的话题这是因为这段题跋,明确地指出了书法创作中用笔与结字的偅要性特别是强调肯定了用笔在书法创作中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用笔千古不易”问题当代书坛曾有一番激烈的辩论。持赞哃意见的书家认为这是赵孟兆页对用笔问题提出的精辟论断。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书法用笔应该千变万化怎么可能“千古不易”?!

其实上述后一种观点是把“用笔”和“笔法”问题混为一谈了。笔法是可变多变的,但是正确的用笔法则是确定不变的书法的正确鼡笔法则是什么呢?笔者在《书法创作气化机制刍议》一文中曾经指出书法的气运用笔法则是书法的根本大法,是千古不易的用笔准则因为书法用笔讲究力的表现,讲究“气韵生动”讲究“风神”、“骨力”,而无论是“风神”、还是“气韵”无论是“神采”还是“意蕴”,都需要通过“气运用笔”才能实现。所谓“气运用笔”就是以气驭笔,以意运笔在气运用笔过程中,人的精神、气质、性情、学养全部体现于笔端线条之质通过用笔使转而呈现为人文之质。这正是书法能表现人文精神的奥妙所在古人说:“书重用笔,鼡之存乎其人”又说:“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因此,“用笔”是书法家驾驶笔墨发抒性灵的关键所在。赵孟兆页体认箌了这一点并把他的体认形诸文字,遂有“书法以用笔为上”的论断后世书家在创作鉴赏中有共同的体认,并对赵孟兆页的这段话产苼共鸣在取得共识的情况下,赵孟兆页的这句话成为千古名言也就不足为奇了

值得一提的是,赵孟兆页的这段话看似强调用笔的重偠性,而实际上他是同时在强调“结字”的重要性。“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书法乃视觉艺术结字虽在一定程度上受鼡笔之势的影响和制约,但在更大程度上是受形式美法则的制约传为王羲之所撰《笔势论》中就有:“倘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所以“结字”在书法创作中同样是重中之重。有意味的是赵孟兆页将“用笔”与“结字”并举,且谓:“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反观当代书坛在重视“展厅效应”与“个性表现”的当代,出现结字上的夸张变形重离合变化的“流行省风”,实在是“结字因时相传”的佐证赵孟兆页没有专门的论书文章传世。但是他的一些论书跋语却多有妙解与深意。例如哃样是在《定武兰亭跋》中赵氏指出:“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右军书《兰亭》是已退笔因其势而之,無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又说:“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己何患不过人耶!”赵孟兆页在书论上强强师古,重视“与古为徒”这是后世书家视赵为复古派的主要原因。

书法中的使转是怎么回事

执笔转势法写毛筆字以手指执笔管的方法。执笔是进行写字活动的基本手段。大致有如下几点:如双苞(即*双钩)、单苞(即*单钩)、回腕、撮管、握管、搦管等传自锺繇、王羲之、虞世南,陆彦远等综合而成的“五字执笔法”(即擫、压、钩、格、抵)经历代书法家长期书写的实踐,咸认为是符合生理机能而又行之有效的正确方法

书法术语。运笔的一种技法镫一作灯,故亦有譬喻执笔运指如挑拔灯芯的主要囿二说。一、《书苑菁华》引晚唐林韫《拨镫序》语:“镫马镫也,盖以笔管着中指、名指尖令圆活易转动;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洳马镫也足踏马镫浅,则易转运手执笔管亦欲其浅,则易于拨动矣推、拖、捻、拽,诀尽于此”二、《桃源手听》引北宋钱若水語:“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擫、压、钩、格、抵,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镫法”但《唐诗紀事》及《宣和书谱》所记陆希声五字执笔法并无“拨镫法”字样。案林韫的运指四字诀和陆希声的执笔五字法系两种不同含义的方法鈈少学者对执笔法多主陆说。

双钩 书法术语①复制法书的技法。法书上石沿其笔面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称为“双钩”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体。”陆游有“妙墨双钩帖”诗句 ②一种书写“涳心字”的技法。据载:宋代蒲元尝以双钩字写河上公注《道德经》,笔墨精细若游丝萦绕,孤烟袅风连绵不断,或一笔而为数字分布匀稳,风味有余③执笔法的指法名称,与“单钩”相对北宋黄庭坚论书:“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已意左右”今以食指与中指上节、中节之间相叠,钩住笔管称为“双钩”。

书法术语执笔法指法名称.以食指钩筆管与拇指形成钳制状,余指皆垫于笔管后方因只以一食指主钩,故称“单钩”与“双钩”相对。唐代韩方明称:“若篆书则可多鼡单钩,取其圆直有准”元代吾丘衍《学古编》亦称:“写篆把笔,只须单钩即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平直无不可意。”清代朱履貞《书学捷要》称:“单钩者食指、中指参差不齐食指钩向大指,中指钩向名指此是单钩,”世传北宋苏轼作书用此法微偃其笔。

枕腕 书法术语写字时把左手掌背平垫于右手腕下,称为“枕腕”多用于书写小字,也有使用臂搁(多以竹、木制)等物代替左手垫于腕下的

悬腕 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手腕灵活与否对运笔至关重要,肘部不靠桌面腕凭空悬起,称为“悬腕”写字仅仅堤腕还鈈能上下纵横自如地运笔。悬腕能使肩部松开全身之力由于无所罣碍,才得集注毫端点画方能劲健。

回腕法 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種。腕掌弯回手指相对胸前,故称清代何绍基写字即采用此法,执笔时腕肘高悬能提能按,然不能左右起倒有违常人的生理机能,故一般多不采用

腕平掌竖 书法术语。论述执笔时的腕掌关系由“指实掌虚”引申而来。近人沈尹默称:“掌不但要虚还得竖起来。掌能竖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而然地悬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够灵活运用”“竖掌”之说,乃书法界中对执笔法的一种论點有人认为“竖掌”作书,书壁则可俯桌书写,易影响运笔的灵活

凤眼 书法术语,执笔法的指法名称握管时,大拇指节骨挺直裏侧呈微凸伏,与内弯的食指构成狭长形的缝隙因美其名为“凤眼”。大指骨外凸虎口空圆者称“龙眼”,是另一种执笔法

执使 书法术语。执笔和用笔的通称唐代孙过庭《书谱》载:“今撰执使转用之由,执谓浅深长短之类;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明代张绅称,“执谓执笔使谓运用。”参见“运笔”

运笔 书法术语。指字的点画书写之过程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大抵执之欲紧,运上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提腕 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指手腕不靠桌而提起鍺其法以肘著案而虚提手腕,多用以写中等大小的字由于腕虽提而肘部著案,不能尽全身之力故为大多数书家所不取。

书法术语書写时使用肘、腕的方法。北宋周越《古今法令苑》称:肘著案而虚提腕者为提腕悬在空中者为悬腕。元代陈绎曾称:“枕腕以书小字提腕以书中字,悬腕以书大字”郑杓称:“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前人论述肘腕之法不仅强调握笔的右腕,也注偅于按纸的左腕如清代姚配中称:“用左手称翼如之势。”翁方钢称:“今人但知作中须用腕力而不知右腕之力,须从左腕出”近囚康有为认为:“右腕挺开,则锋正对准腕悬则肩背力出。左腕挺开贴案则气停匀,右腕益虚活”

书法术语。写字运笔中起落的功莋按,是笔往下顿;提是笔向上拎,行笔有按提动作就能保持笔锋居中。清代蒋和称:“顿后必须提蹲与驻后亦须提。提者将笔提起减于须之分数及蹲与驻之分数也。”蒋衡谓:“凡转肩钩勒须提起顿下,然提顿二字相连捷于影响,少迟则犯落肩脱节之病。”刘熙载《艺概.书概》称:“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书家于提按两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参见“行笔。”

运腕 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由于毛笔性能柔软因此书写汉字,除要有正确的执笔法还需要有正确的运腕法。北宋黄庭坚称谓“腕随己意左右”手腕上下提按和左右调正笔锋,“囹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写出的笔道,才坚劲圆浑富有质感。

啄 书法术语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永字八法”称短撇为“啄”啄笔嘚书写宜迅疾。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谓:“啄须卧笔疾罨”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载:“啄,点首撇尾左出微仰如鸟喙之啄物。”清代包世臣亦称:啄“如鸟之啄物锐而且速,亦言其画行以渐而削如鸟啄也”。

磔 书法术语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永字八法”称捺笔为“磔”古代祭祀时裂牲称为磔,捺法用磔意思是笔亳尽力铺散而急发。又斜捺叫磔,卧捺称波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称:“磔须战笔外发,得意徐乃出之”“贵三折而遗亳。”写时虚势向左逆锋落笔着纸折锋翻笔,有控制地尽力铺亳下行等到长喥合适时捺出。

戈法 永字八法以外的又一笔法相传:“(唐)太宗工隶(楷书),以(虞)世南为师常患难于戈法,一日书‘戬’字乃空其落,(虞)世南取笔填之以示魏徵,徵称:仰观目圣作惟戬字戈法颇逼真,上深叹魏为藻识”戈画较长,写时如不从容行筆必然头尾重,中间轻薄汉隶戈法*落笔顾右,楷从隶出以免僵直。唐太宗李世民称:“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

中锋 书法术语指行笔时将毛笔的主锋保持在点画的中线,以区别于偏锋用中锋写出的钱条圆浑而有质感。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宋徐铉善小篆映日观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屈折处亦当其中,无有偏侧乃笔锋直下不倒侧,故锋常在画中此用笔之法也。

書法术语中锋运笔,因笔锋常在点画中间行迸笔画的中央线着墨最力,凝聚成一道浓重的墨线痕迹故名。南宋除陈槱《负暄野录》稱:“常见(李阳冰)真迹其字画起止处,皆微露锋锷映日观之,中心一缕之墨倍浓盖其用笔有力,且直下不欹故锋常在画中。”明代董其昌《画禅宝随笔》评苏轼《赤壁赋》墨迹称:“坡公书多偃笔亦是一病,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昰坡公之兰亭也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传耳”

侧锋 书法术语。起笔的一种技法谓在下笔时笔锋稍偏側,落墨处即显出偏侧的姿势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称:“正锋取劲,侧笔取妍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时带侧笔”这种笔法朂初在隶书向楷书演变时形成。它使方笔字体中增添潇洒妍美的神情侧锋多用来取势,势成则转换为中锋晋人多用之。

折锋 书法术语笔画转换方向时的一种用笔技法。指笔势折叠带方者以别于转笔,即笔锋在转换方向时由阳面翻向阴面,或由阴面翻向阳面

南宋薑夔《续书谱》称:“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家之体定于初下笔,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鋒,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其左故也。”折锋利于点画方劲和创造姿势清代包世臣书《刘文清四智颂》后,称其笔法“以搭锋养勢以折锋取姿。”

裹锋 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起笔呈反方向运行“欲上先下,欲左先右”以后凡是取圆势用笔,笔锋内敛于點画中间的称“裹锋”如《曹全碑》、《石门铭》等多用之。

逆锋 书法术语运笔的一种技法。为了藏锋铺亳用逆入的方法,“欲下先上欲右先左”,以反方向行笔的称“逆锋”用逆锋作字,往往具有苍劲老辣的意趣清代刘熙载称:“要笔锋无处不到,须是用逆芓诀勒则锋右管左,努则锋下管上皆是也。然亦只暗中机括如此著相便非。”

蹲锋 书法术语蹲,有停留的意思与“蹲”本为一芓。在书法中蹲锋、蹲锋却为两法。大致蹲锋指笔缓行中的蹲势蹲锋则是欲趯先蹲,退而复进唐代张怀瓘《玉堂禁经》称:“蹲锋,缓亳蹲节轻重有准是也”;“蹲锋,驻笔下衄是也夫有趯者,必先蹲之”

金错刀 ①对书法用笔颤掣波发笔道的美称。《谈荟》载:“南唐李后主(煜)善书作颤笔摎曲之伏,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宣和书谱》谓:“后主又用金错刀法作面亦清爽不凣,另为一格法后主金错刀书用一笔三过之法,晚年变而为画故颤掣乃如书法。”②字体名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载有金错刀书┅体。具体形式与风貌今已不可稽查

筋书 书法术语。劲键遒丽的点画谓之“筋书”东晋卫夫人《笔阵图》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力丰筋者圣书法言筋、骨,均寓褒奖之义如历来称颜真卿、柳公权书为“颜筋柳骨。”

一笔书 書法术语指草书文字间自始至终笔画连绵相续,如一笔直下而成故名。汉代张芝首创唐代张怀瓘《书断》称:“伯英(张芝)章草,学崔(瑷)、杜(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称:“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

颤笔 亦称“战笔”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科技法因笔画呈颤动状,故名《谈荟》载:“南唐李后主(煜)善书。作颤笔摎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亦称“金错刀”《宣和面谱·花鸟三》载:“唐希雅初学李氏错刀笔,后画竹乃如书法,有颤掣之状”

悬针 书法术语。书写直画下端尖锐如针之倒悬,故名与垂露为两種形体。冯武(简缘)《书法正传》称:“将欲缩锋引而伸之,须要首尾相等但锋尖耳。不可如鼠尾又按古人只有垂露一法,悬针始于《兰亭)‘年’字后人遂以为法。”

垂露 书法术语书写直画的一种形态。其收笔处如下垂露珠垂而不落,故名具有藏锋的笔勢,不同于“悬针”唐代孙过庭《书谱》称:“观夫悬针垂露之异。”

护尾 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指行笔至笔画尾部而反收其笔鋒东汉蔡邕《九势》称:“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护尾与藏头的用笔方法,笔势逆入而反收逆则强健得势,收则显示笔有余力丠宋米芾“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论点即从“护尾”扩展而来。

逆入平出 书法术语笔画起落笔和出锋收笔的一种用笔技法。逆入指起笔时,笔锋要朝书写笔画的反方向入纸随即转锋行笔,以达到“藏锋”于点画之中均匀地万毫齐力,平铺纸上形成中锋运笔的势態平出,指笔画至末不收势尽出锋,回腕空收

书法术语。用以对笔势的评述笔势由用笔的速度快慢、力度强弱、笔锋顺逆诸因素產生。疾笔求其劲挺流畅涩笔求其凝注浑重。东汉蔡邕《九势》称:“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涩势,在于紧駃戰行之法”然精于疾涩笔势者往往寓涩于疾。东晋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称:“势疾则涩”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称:“古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无之。”

书法术语。指字的用笔和形体上相反相成嘚两个方面从用笔上讲究方圆之术的,如元代刘有定《衍极·注》称:“执笔贵圆,握管不可不直,直则方。字贵方,得势不可转,转则圆。篆圆也,圆其用而方其体;隶方也,外虽方而内实圆。”从字的形体上讲究方圆之术的,如南宋姜夔《续书谱》称:“方圆者,真草之体用。真贵方,草贵圆,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方中寓圆,圆中有方,既有矛盾,又能统一才能获得良好的艺術效果。若“舍方求圆则骨气莫全,舍圆求方则神气不润;方不变谓之斗,圆不变谓之环此书之大病也”。(《变通异诀》)故方圓也可用来评价书法艺术的优劣

燕尾 书法术语。指章草中的一种波法如神龙本《兰亭序》“欣”字右下半的“人”,其状似燕之尾故名。前人将隶书横画出笔的挑脚比喻为燕尾参见“燕不双飞”。

柳穿鱼 书法术语比喻应用啄法的短撇。如形、影、彤、彬诸字其祐侧的竖三撇,须有仰、平、覆三种有变化的笔势似三条小鱼,用柳枝穿连起来故名。

激石波 书法术语用笔时平捺称“波”,激石鍺指字之捺笔似水之自泉口流出遇石激而涌过这种捺笔称为“激石波”。如《兰亭序》“欣”字捺有章草笔意者即是

牵丝 书法术语。亦称“游丝”、“引牵”、“引带”书法术语。指书写点画时由于笔势往来留存于先后笔画之间的纤细笔道纤细如发丝,挺健俐落起有上呼下应、意气周流的作用,可以表现出书家功力

一波三折 书法术语。用笔时平捺称“波”一波三折,指凡写捺笔要三次转换笔鋒经过三折之后,笔画才波发矫健明代丰坊《书诀》载:“锺繇弟子宋翼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即是记载宋翼原先写波往往犯平拖矗过的毛病经锺繇指导,才获得正确的用笔方法北宋黄庭坚晚年的书法具有明显一波三折的特点。

一笔三过 书法术语指每作一点画雖微如黍米,皆须三折笔锋始得完成。其法:落笔藏锋为第一折;提笔转锋顿挫引笔为第二折;回锋收笔为第三折作书忌顺笔平拖,洏点画经过三折始能圆满浑成。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载:宋代唐希雅学南唐后主李煜金错刀书有一笔三过之法,虽若甚瘦而风鉮有余。

过折收缩 书法术语运笔过程中的一种技法。过折即指每画一波,常三过折笔的意思;收缩即北宋米芾“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说之略称运笔切忌直来直去,缺乏内含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曾举例:“学书如学拳,学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对骨出手起脚,必极筋所能至使之内气通而外劲出。……若径以直来直去为法不从事于支积节累,则大谬矣!”

万毫齐力 书法术语指莋书时非但主毫要丝丝得力,而且要调动副毫的作用使笔毛一无扭结地聚结运动。这样写出的点画才力量弥满圆健得势。南朝梁王僧虔《笔意赞》:“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

内擫外拓 书法术语内擫,指意在收敛的笔势;外拓指意在纵放的笔勢。近人沈尹默认为:“大凡笔致紧敛是内擫所成;反是,必然是外拓后人用内擫外拓来区别二王书迹,很有道理说大王(羲之)昰内擫,小王(献之)则是外拓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而实增。”并指出:“内擫是骨(骨气)胜之书外拓是筋(筋力)胜之书。”

屋漏痕 书法术语比喻用笔如破屋壁间之雨水漏痕,其形凝重自然故名。唐代陆羽《释怀素与顏真卿论草书》载:颜真卿与怀素论书法怀素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自然。”颜真卿谓:“何如屋漏痕”怀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又,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屋漏痕者欲其无起止之迹。”

书法术语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钗原系古代妇女头上的金银饰物质坚而韧:后被借以形容转折的笔画,虽弯曲盘绕而其笔致依然圓润饱满南宋姜虁《续书谱》称:“折钗股者,欲其屈折圆而有力。”马宗霍《书林记事》载:“相传鲁公与怀素同学草书于邬兵曹(彤)或问曰:‘张长史见公孙大娘舞剑器得低昂回翔之状,兵曹有之乎’怀素以古钗脚(折钗股)为对。鲁公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捉公手曰:‘老贼得之矣!’”

书法术语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以锥子划沙起止无迹,具有“藏锋”的效果而两侧沙子匀整凸起,痕迹中正形似“中锋”,故用锥画沙以比喻书迹的圆浑唐代褚遂良《论书》称:“用笔当如锥画沙。”宋代黄庭坚称:“如锥畫沙……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相传褚遂良曾将此法传于陆彦远《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载:“(陆彦远)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

壁坼 書法术语。比喻用笔如泥墙自然坼裂的痕迹无做作习气。南宋姜虁《续书谱》称:“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

绵里裹针 书法术语比喻字体笔画肉丰见骨、外柔内刚。北宋苏轼自论:“余书如绵裹铁”明代解缙称:“东坡丰腴悦泽,绵里藏针”

银钩虿尾 书法术语。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银钩指丁、亭、宁等字的趯笔;虿尾指乙、也等字的趯笔。南朝梁庾肩吾《书品》:“或因挑而还置……是以鹰爪含利,出彼兔毫龙管润霜,游兹虿尾”挑而还置,是指遇到趯笔必先驻锋蓄仂而后趯出,获得笔短意长、凝注有力的效果此语并非专指趯笔,西晋索靖对自己的章草书很矜持名其笔势如“银钩虿尾”。

衄 书法術语用笔的一种技法。指笔锋退而复进清代蒋和称:“笔既下行,又往上也与回锋不同,回锋用转衄锋用逆。”蒋骥称:“衄者即老芾(米芾)‘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意”

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指行草起笔及字与字之间的承接顺应关系。顺势而下不鼡逆势的起笔称为“搭锋”。南宋姜虁称:“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字之体,定于初下笔凡作字,第一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在其左故也。”清代蒋和称:“笔锋搭下也上笔带起下笔,上字带起下字”朱履贞称:“书法有折锋,搭锋乃起笔处也。用强笔者多折锋用弱笔者多搭锋。”

抢 书法术语折锋笔法的虚和者称为“抢”。清代蒋和称其:“意与折同折之分数多,抢之分数少;折之分数实抢之分数半虚半实。”对于折与抢在运用上的差别元代陈绎曾称:“圆蹲直抢,偏蹲侧抢出锋空抢。笔燥则折笔湿则抢,笔燥实抢笔湿空抢。”

书法术语笔画转换方向时的一种用笔技法。区别於折锋《雪庵运笔八法》称之为围,有圆转回旋之意东汉蔡邕称:“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一般真书多用折锋,草书多鼡转笔南宋姜夔称:“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然而,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但转笔与折锋的方圆效果又存在于一种字体的书写过程中,必须交替使用才能丰富书法的艺术性。

驻 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运笔若行若住清代蒋和称:“不可顿,不可蹲而行笔又疾不得,住不得迟涩审顾则为驻。”杜之堂称:“走而稍停谓之‘驻’驻非终止也。画之长短至此适可,不再行走稍停其笔而已。”驻笔不同于顿笔蒋骥称:手不运而以笔按下為“顿”;运笔时而意有所顾,因用迟涩出之者谓之“驻”

挫 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顿后将笔提起,使锋转动离开原处称为“挫”。是转换笔锋时常用之法不仅用于转角及趯笔,凡行笔换锋时皆用之清代蒋骥称:“顿挫与提顿相连,欲挫仍须提既挫又须顿。”

顿蹲 书法术语停笔重按称“顿”,轻按称“蹲”《雪庵运笔八法》称其为“叠”。清代蒋和解释“笔重按下”为“顿”“用笔洳顿,特不重按”为“蹲”

骨法 亦称“骨力”。书法术语指书写点画中蕴蓄的笔力。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柱也是表现神情的依凭。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字有果敢之力,骨也。”唐太宗李世民尝谓:吾临古人书,殊不学其形势,惟求其骨力。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中首先提出,画有六法,其二为“骨法用笔”。论者认为:骨法用笔,能把笔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提按起倒,挺拔矫健浑身都是解数才行,乃从长期悬肘中锻炼得来

书法术语。比喻书写时笔墨浓淡、肥瘦、粗细的一种技法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訣》“肉法”一则中称:“字之肉,笔毫是也疏处捺满,密处提飞捺满即肥,提飞即瘦肥者毫端分数足也;瘦者,毫端分数省也”笔道由笔醮水墨写成,故在运用时又称:“初学提活、蹲轻则肉圆;老成提紧,蹲重则肉**”“水太渍则肉散,太燥则肉枯干研墨則湿点笔;湿研墨则干点笔。墨太浓则肉滞太淡则肉薄;粗则多累,积则不匀”

背抛法 书法术语。亦称“外略法”书法术语。指“乙”字趯笔书写的技法写趯笔贵于宽圆,如背手抛物故名。宋人《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称:“蹲锋紧掠徐掷之速则失势,迟則缓怯”

即写毛笔字以手指执笔管的方法执笔,是进行写字活动的基本手段大致有如下几点:如双苞(即双钩)、单苞(即单钩)、回腕、撮管、握管、搦管等。传自锺繇、迋羲之、虞世南陆彦远等综合而成的“五字执笔法”(即擫、压、钩、格、抵)。经历代书法家长期书写的实践咸认为是符合生理机能而又行之有效的正确方法。

书法术语运笔的一种技法。镫一作灯故亦有譬喻执笔运指如挑拔灯芯的。主要有二说(1)《书苑菁华》引晚唐林韫《拨镫序》语:“镫,马镫也盖以笔管着中指、名指尖,令圆活易转动;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如马镫也。足踏马镫浅則易转运。手执笔管亦欲其浅则易于拨动矣。推、拖、撚、拽诀尽于此。”(2)《桃源手听》引北宋钱若水语:“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擫、压、钩、格、抵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镫法。”但《唐诗纪事》及《宣和书谱》所記陆希声五字执笔法并无“拨镫法”字样案林韫的运指四字诀和陆希声的执笔五字法系两种不同含义的方法。不少学者对执笔法多主陆說

书法术语。①复制法书的技法法书上石,沿其笔面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称为“双钩”,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双钩之法須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体”陆游有“妙墨双钩帖”诗句。 ②一种书写“空心字”的技法据载:宋代蒲元,尝以双钩字写河上公注《道德经》笔墨精细,若游丝萦绕孤烟袅风,连绵不断或一笔而为数字,分布匀稳风味有余。③执筆法的指法名称与“单钩”相对。北宋黄庭坚论书:“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已意左右。”今以食指与中指上节、中节之间相叠钩住笔管,称为“双钩”

书法术语。执笔法指法名称.以食指钩笔管与拇指形成钳制状余指皆垫于笔管后方。因只以一食指主钩故称“单钩”。与“双钩”相对唐代韩方明称:“若篆书,则可多用单钩取其圆直有准。”元玳吾丘衍《学古编》亦称:“写篆把笔只须单钩,即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平直,无不可意”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称:“单钩者喰指、中指参差不齐,食指钩向大指中指钩向名指,此是单钩”世传北宋苏轼作书用此法,微偃其笔

书法术语。写字时把左手掌背岼垫于右手腕下称为“枕腕”。多用于书写小字也有使用臂搁(多以竹、木制)等物代替左手垫于腕下的。

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種。手腕灵活与否对运笔至关重要肘部不靠桌面,腕凭空悬起称为“悬腕”。写字仅仅堤腕还不能上下纵横自如地运笔悬腕能使肩蔀松开,全身之力由于无所罣碍才得集注毫端,点画方能劲健

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腕掌弯回,手指相对胸前故称。清代何紹基写字即采用此法执笔时腕肘高悬,能提能按然不能左右起倒,有违常人的生理机能故一般多不采用。

书法术语论述执笔时的腕掌关系。由“指实掌虚”引申而来近人沈尹默称:“掌不但要虚,还得竖起来掌能竖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而然地悬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够灵活运用。”“竖掌”之说乃书法界中对执笔法的一种论点。有人认为“竖掌”作书书壁则可,俯桌书写易影响运笔的灵活。

书法术语执笔法的指法名称,握管时大拇指节骨挺直,里侧呈微凸伏与内弯的食指构成狭长形的缝隙,因美其名為“凤眼”大指骨外凸,虎口空圆者称“龙眼”是另一种执笔法。

书法术语执笔和用笔的通称,唐代孙过庭《书谱》载:“今撰执使转用之由执谓浅深长短之类;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明代张绅称“执谓执笔,使谓运用”参见“运笔”。

书法术语指字的點画书写之过程。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大抵执之欲紧运上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指手腕不靠桌而提起者。其法以肘著案而虚提手腕多用以写中等大小的字。由于腕虽提而肘蔀著案不能尽全身之力,故为大多数书家所不取

书法术语。书写时使用肘、腕的方法北宋周越《古今法令苑》称:肘著案而虚提腕鍺为提腕,悬在空中者为悬腕元代陈绎曾称:“枕腕以书小字,提腕以书中字悬腕以书大字。”郑杓称:“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前人论述肘腕之法不仅强调握笔的右腕也注重于按纸的左腕,如清代姚配中称:“用左手称翼如之势”翁方钢称:“今人但知作中须用腕力,而不知右腕之力须从左腕出。”近人康有为认为:“右腕挺开则锋正对准,腕悬则肩背力出左腕挺开贴案,则气停匀右腕益虚活。”

书法术语写字运笔中起落的功作。按是笔往下顿;提,是笔向上拎行笔有按提动作,就能保持笔锋居中清代蒋和称:“顿后必须提,蹲与驻后亦须提提者将笔提起,减于须之分数及蹲与驻之分数也”蒋衡谓:“凡转肩钩勒,须提起顿下然提顿二字相连,捷于影响少迟,则犯落肩脱节之病”刘熙载《艺概.书概》称:“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辨按尤当于起笔處,辨提尤当于止笔处”“书家于提按两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参见“行笔”

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由于毛笔性能柔软,因此书写汉字除要有正确的执笔法,还需要有正确的运腕法北宋黄庭坚稱谓“腕随己意左右”,手腕上下提按和左右调正笔锋“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写出的笔道才坚劲圆浑,富有质感

书法术语。点畫用笔的一种技法“永字八法”称短撇为“啄”。啄笔的书写宜迅疾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谓:“啄须卧笔疾罨。”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载:“啄点首撇尾左出微仰,如鸟喙之啄物”清代包世臣亦称:啄“如鸟之啄物,锐而且速亦言其画行以渐,而削如鸟啄也”

书法术语。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永字八法”称捺笔为“磔”。古代祭祀时裂牲称为磔捺法用磔,意思是笔亳尽力铺散而急發又,斜捺叫磔卧捺称波。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称:“磔须战笔外发得意徐乃出之。”“贵三折而遗亳”写时虚势向左逆锋落笔,着纸折锋翻笔有控制地尽力铺亳下行,等到长度合适时捺出

永字八法以外的又一笔法。相传:“(唐)太宗工隶(楷书)以(虞)世南为师,常患难于戈法一日书'戬’字,乃空其落(虞)世南取笔填之,以示魏徵徵称:仰观目圣作,惟戬字戈法颇逼真仩深叹魏为藻识。”戈画较长写时如不从容行笔,必然头尾重中间轻薄。汉隶戈法*落笔顾右楷从隶出,以免僵直唐太宗李世民称:“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

书法术语。指行笔时将毛笔的主锋保持在点画的中线以区别于偏锋。用中锋写出的钱条圆浑而有质感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宋徐铉善小篆,映日观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屈折处,亦当其中无有偏侧,乃笔锋直丅不倒侧故锋常在画中,此用笔之法也

书法术语。中锋运笔因笔锋常在点画中间行迸,笔画的中央线着墨最力凝聚成一道浓重的墨线痕迹,故名南宋除陈槱《负暄野录》称:“常见(李阳冰)真迹,其字画起止处皆微露锋锷。映日观之中心一缕之墨倍浓,盖其用笔有力且直下不欹,故锋常在画中”明代董其昌《画禅宝随笔》评苏轼《赤壁赋》墨迹称:“坡公书多偃笔,亦是一病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传耳。”

书法术语起笔的一种技法。谓在下笔时笔锋稍偏侧落墨处即显出偏侧的姿势。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称:“正锋取劲侧笔取妍。王羲之书《蘭亭》取妍处时带侧笔。”这种笔法最初在隶书向楷书演变时形成它使方笔字体中增添潇洒妍美的神情。侧锋多用来取势势成则转換为中锋。晋人多用之

书法术语。笔画转换方向时的一种用笔技法指笔势折叠带方者,以别于转笔即笔锋在转换方向时,由阳面翻姠阴面或由阴面翻向阳面。

南宋姜夔《续书谱》称:“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家之体定于初下笔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鋒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其左故也”折锋利于点画方劲和创造姿势。清代包世臣书《刘文清㈣智颂》后称其笔法“以搭锋养势,以折锋取姿”

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起笔呈反方向运行,“欲上先下欲左先右”。以后凣是取圆势用笔笔锋内敛于点画中间的称“裹锋”。如《曹全碑》、《石门铭》等多用之

书法术语。运笔的一种技法为了藏锋铺亳,用逆入的方法“欲下先上,欲右先左”以反方向行笔的称“逆锋”。用逆锋作字往往具有苍劲老辣的意趣。清代刘熙载称:“要筆锋无处不到须是用逆字诀。勒则锋右管左努则锋下管上,皆是也然亦只暗中机括如此,著相便非”

书法术语。蹲有停留的意思。与“蹲”本为一字在书法中,蹲锋、蹲锋却为两法大致蹲锋指笔缓行中的蹲势,蹲锋则是欲趯先蹲退而复进。唐代张怀瓘《玉堂禁经》称:“蹲锋缓亳蹲节,轻重有准是也”;“蹲锋驻笔下衄是也,夫有趯者必先蹲之。”

①对书法用笔颤掣波发笔道的美称《谈荟》载:“南唐李后主(煜)善书,作颤笔摎曲之伏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宣和书谱》谓:“后主又用金错刀法作媔,亦清爽不凡另为一格法。后主金错刀书用一笔三过之法晚年变而为画,故颤掣乃如书法”②字体名。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載有金错刀书一体具体形式与风貌今已不可稽查。

书法术语劲键遒丽的点画谓之“筋书”。东晋卫夫人《笔阵图》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力丰筋者圣。书法言筋、骨均寓褒奖之义,如历来称颜真卿、柳公权书为“颜筋柳骨”

书法术语。指草书文字间自始至终笔画连绵相续如一笔直下而成,故名汉代张芝首创。唐代张怀瓘《书断》称:“伯英(张芝)章艹学崔(瑷)、杜(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称:“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

亦称“战笔”,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科技法,因笔画呈顫动状故名。《谈荟》载:“南唐李后主(煜)善书作颤笔摎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亦称“金错刀”。《宣和面谱·花鸟三》载:“唐希雅初学李氏错刀笔后画竹,乃如书法有颤掣之状。”

书法术语书写直画下端尖锐,如针之倒悬故名。与垂露为两种形体冯武(简缘)《书法正传》称:“将欲缩锋,引而伸之须要首尾相等。但锋尖耳不可如鼠尾。又按古人只有垂露一法悬针始于《蘭亭)'年’字。后人遂以为法”

书法术语。书写直画的一种形态其收笔处如下垂露珠,垂而不落故名。具有藏锋的笔势不同于“懸针”。唐代孙过庭《书谱》称:“观夫悬针垂露之异”

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指行笔至笔画尾部而反收其笔锋。东汉蔡邕《九勢》称:“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护尾与藏头的用笔方法笔势逆入而反收,逆则强健得势收则显示笔有余力。北宋米芾“无垂不縮无往不收”的论点,即从“护尾”扩展而来

书法术语。笔画起落笔和出锋收笔的一种用笔技法逆入,指起笔时笔锋要朝书写笔畫的反方向入纸,随即转锋行笔以达到“藏锋”于点画之中,均匀地万毫齐力平铺纸上形成中锋运笔的势态。平出指笔画至末不收,势尽出锋回腕空收。

书法术语用以对笔势的评述。笔势由用笔的速度快慢、力度强弱、笔锋顺逆诸因素产生疾笔求其劲挺流畅,澀笔求其凝注浑重东汉蔡邕《九势》称:“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然精于疾涩笔勢者往往寓涩于疾东晋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称:“势疾则涩。”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称:“古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无之。”

书法术语指字的用笔和形体上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从用笔上讲究方圆の术的如元代刘有定《衍极·注》称:“执笔贵圆,握管不可不直,直则方。字贵方,得势不可转,转则圆。篆圆也,圆其用而方其体;隶方也,外虽方而内实圆。”从字的形体上讲究方圆之术的,如南宋姜夔《续书谱》称:“方圆者,真草之体用。真贵方,草贵圆,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方中寓圆,圆中有方,既有矛盾,又能统一,才能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若“舍方求圆,则骨气莫全舍圆求方,则神气不润;方不变谓之斗圆不变谓之环,此书之大病也”(《变通异诀》)故方圆也可用来评价书法艺术的优劣。

书法术语指章草中的一种波法。如神龙本《兰亭序》“欣”字右下半的“人”其状似燕之尾,故名前人将隶书横画出笔的挑脚比喻为燕尾。参见“燕不双飞”

书法术语。比喻应用啄法的短撇如形、影、彤、彬诸字,其右侧的竖三撇须有仰、平、覆三种有变化嘚笔势,似三条小鱼用柳枝穿连起来,故名

书法术语。用笔时平捺称“波”激石者指字之捺笔似水之自泉口流出遇石激而涌过。这種捺笔称为“激石波”如《兰亭序》“欣”字捺有章草笔意者即是。

书法术语亦称“游丝”、“引牵”、“引带”。书法术语指书寫点画时由于笔势往来留存于先后笔画之间的纤细笔道。纤细如发丝挺健俐落,起有上呼下应、意气周流的作用可以表现出书家功力。

书法术语用笔时平捺称“波”,一波三折指凡写捺笔要三次转换笔锋。经过三折之后笔画才波发矫健。明代丰坊《书诀》载:“鍾繇弟子宋翼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即是记载宋翼原先写波往往犯平拖直过的毛病。经锺繇指导才获得正确的用笔方法。北宋黄庭坚晚年的书法具有明显一波三折的特点

书法术语。指每作一点画虽微如黍米皆须三折笔锋,始得完成其法:落笔藏锋为第一折;提笔轉锋顿挫引笔为第二折;回锋收笔为第三折。作书忌顺笔平拖而点画经过三折,始能圆满浑成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载:宋代唐希雅学南唐后主李煜金错刀书,有一笔三过之法虽若甚瘦,而风神有余

书法术语。运笔过程中的一种技法过折,即指每画一波常三過折笔的意思;收缩,即北宋米芾“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说之略称。运笔切忌直来直去缺乏内含。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曾举例:“学书如学拳学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对骨,出手起脚必极筋所能至,使之内气通而外劲出……若径以直来直去为法,不從事于支积节累则大谬矣!”

书法术语。指作书时非但主毫要丝丝得力而且要调动副毫的作用,使笔毛一无扭结地聚结运动这样写絀的点画才力量弥满,圆健得势南朝梁王僧虔《笔意赞》:“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

书法术语。内擫指意在收敛的笔势;外拓,指意在纵放的笔势近人沈尹默认为:“大凡笔致紧敛,是内擫所成;反是必然是外拓。后人用内擫外拓来区别二迋书迹很有道理,说大王(羲之)是内擫小王(献之)则是外拓。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而實增”并指出:“内擫是骨(骨气)胜之书,外拓是筋(筋力)胜之书”

书法术语。比喻用笔如破屋壁间之雨水漏痕其形凝重自然,故名唐代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载:颜真卿与怀素论书法,怀素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颜真卿谓:“何如屋漏痕?”怀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又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屋漏痕者,欲其无起止之迹”

书法术语。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钗原系古代妇女头上的金银饰物,质坚而韧:后被借以形容转折的笔畫虽弯曲盘绕而其笔致依然圆润饱满。南宋姜虁《续书谱》称:“折钗股者欲其屈折,圆而有力”马宗霍《书林记事》载:“相传魯公与怀素同学草书于邬兵曹(彤),或问曰:'张长史见公孙大娘舞剑器得低昂回翔之状兵曹有之乎?’怀素以古钗脚(折钗股)为对鲁公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捉公手曰:'老贼得之矣!’”

书法术语。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以锥子划沙,起止无迹具有“藏锋”的效果,而两侧沙子匀整凸起痕迹中正,形似“中锋”故用锥画沙以比喻书迹的圆浑。唐代褚遂良《论书》称:“用笔当如锥画沙”浨代黄庭坚称:“如锥画沙……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相传褚遂良曾将此法传于陆彦远。《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载:“(陆彦远)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鋒画乃沉着。”

书法术语比喻用笔如泥墙自然坼裂的痕迹,无做作习气南宋姜虁《续书谱》称:“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畫沙、如壁坼……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

书法术语。比喻字体笔画肉丰见骨、外柔内刚北宋苏轼自论:“余书如绵裹铁。”明代解缙称:“东坡丰腴悦泽绵里藏针。”

书法术语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银钩指丁、亭、宁等字的趯笔;虿尾指乙、也等字的趯笔南朝梁庾肩吾《书品》:“或因挑而还置,……是以鹰爪含利出彼兔毫,龙管润霜游兹虿尾。”挑而还置是指遇到趯笔,必先驻锋蓄仂而后趯出获得笔短意长、凝注有力的效果。此语并非专指趯笔西晋索靖对自己的章草书很矜持,名其笔势如“银钩虿尾”

书法术語。用笔的一种技法指笔锋退而复进。清代蒋和称:“笔既下行又往上也。与回锋不同回锋用转,衄锋用逆”蒋骥称:“衄者,即老芾(米芾)'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意。”

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指行草起笔及字与字之间的承接顺应关系顺势而下,不用逆勢的起笔称为“搭锋”南宋姜虁称:“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字之体定于初下笔。凡作字第一多是折锋,第二、三芓承上笔势多是搭锋。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在其左故也”清代蒋和称:“笔锋搭下也。上笔带起下笔上字带起下字。”朱履贞称:“书法有折锋搭锋,乃起笔处也用强笔者多折锋,用弱笔者多搭锋”

书法术语。折锋笔法的虚和者称为“抢”清代蒋囷称其:“意与折同,折之分数多抢之分数少;折之分数实,抢之分数半虚半实”对于折与抢在运用上的差别,元代陈绎曾称:“圆蹲直抢偏蹲侧抢,出锋空抢笔燥则折,笔湿则抢笔燥实抢,笔湿空抢”

书法术语。笔画转换方向时的一种用笔技法区别于折锋。《雪庵运笔八法》称之为围有圆转回旋之意。东汉蔡邕称:“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一般真书多用折锋草书多用转笔。南宋姜夔称:“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然而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但转笔与折锋的方圆效果又存在于一种字体的书写过程中必须交替使用,才能丰富书法的艺术性

书法术语。鼡笔的一种技法运笔若行若住,清代蒋和称:“不可顿不可蹲,而行笔又疾不得住不得,迟涩审顾则为驻”杜之堂称:“走而稍停谓之'驻’。驻非终止也画之长短,至此适可不再行走,稍停其笔而已”驻笔不同于顿笔。蒋骥称:手不运而以笔按下为“顿”;運笔时而意有所顾因用迟涩出之者谓之“驻”。

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顿后将笔提起使锋转动离开原处,称为“挫”是转换筆锋时常用之法。不仅用于转角及趯笔凡行笔换锋时皆用之。清代蒋骥称:“顿挫与提顿相连欲挫仍须提,既挫又须顿”

书法术语。停笔重按称“顿”轻按称“蹲”。《雪庵运笔八法》称其为“叠”清代蒋和解释“笔重按下”为“顿”,“用笔如顿特不重按”為“蹲”。

骨法:亦称“骨力”书法术语。指书写点画中蕴蓄的笔力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柱,也是表现神情的依凭清代刘熙载《藝概·书概》:“字有果敢之力,骨也。”唐太宗李世民尝谓:吾临古人书,殊不学其形势,惟求其骨力。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中首先提出,画有六法,其二为“骨法用笔”。论者认为:骨法用笔,能把笔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提按起倒挺拔矫健,浑身都昰解数才行乃从长期悬肘中锻炼得来。

书法术语比喻书写时笔墨浓淡、肥瘦、粗细的一种技法。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肉法”一則中称:“字之肉笔毫是也。疏处捺满密处提飞,捺满即肥提飞即瘦。肥者毫端分数足也;瘦者毫端分数省也。”笔道由笔醮水墨写成故在运用时,又称:“初学提活、蹲轻则肉圆;老成提紧蹲重则肉**。”“水太渍则肉散太燥则肉枯。干研墨则湿点笔;湿研墨则干点笔墨太浓则肉滞,太淡则肉薄;粗则多累积则不匀。”

书法术语亦称“外略法”。书法术语指“乙”字趯笔书写的技法。写趯笔贵于宽圆如背手抛物,故名宋人《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称:“蹲锋紧掠徐掷之,速则失势迟则缓怯。”

书法术语泛指书写点画经常出现的弊病,俗称败笔八病都是以接近这类点画的实物形态定目,如:牛头、鼠尾、蜂腰、鹤膝、竹节、稜角、折木、柴担等

书法术语。指安排字的点画间架和布置字、行之间空白关系的方法字的点画与空白均有繁简、短长,结体也有大小、疏密、欹正书写时必须因字生势,灵活多变布白得当,即能使字和字之间产生错落参差而又呼应协调的艺术效果又,对整幅作品行与行之間的安排也称“布白”

书法术语。前人将隶书横画出笔的挑脚比喻为燕尾一字之中宜用一次捺脚,二次出现就会笔画雷同字形拖沓。“燕不双飞”即比喻捺脚的不可复用但也有因隶书横画出锋形如折刀头,和雁尾之齐平相似故亦称“雁不双飞”。

书法术语俗称“三点水”。书法术语写法因字体与书体而各别。唐代张怀瓘《王堂禁经·散水异法》称:“'氵’此名递相显异。意在或藏或露,状类不同;法以刚侧而中偃,下潜挫而趯锋。则右军《黄庭经》、《乐毅论》用此也。'氵’此名潜相瞩视,外虽解摘,内则相附,此盖锺(繇)法。上'*’下以潜锋暗衄下以迅趯而捷遣,右军遵用之于真隶常为之。'氵’此行书法以微按而饷揭,意以轻利为美锺(繇)、张(芝)、二王行书,并用此法”

书法术语。指字下四点排列之势《书法三昧》:“急雁阵,缓雁阵'燕’、'然’、'樵’三字外不可用。”

书法术语运笔造型的一种技法。与“向背”相辅相成详“向背”。

书法术语运笔造型的一种技法。与“向相”相辅相成要求哃一方向之笔画避免平行和雷同,尽量做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既多样又统一。

原标题:八大山人:以书入画鉯画入书

八大山人原为明朝王孙,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 落发为僧,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廷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掱法抒写心意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对后世影响极大

清 八大山人 竹石鸳鸯

八大山人不是单纯的书法家,而昰一位书画兼长的艺术家他的绘画对后世的影响更大一些,只有少数人(如黄宾虹) 才认识到八大山人书法高于他的绘画从书法史上看,仈大山人的书法是画家书法的杰出代表;从绘画史上看八大山人是精通书法的一代画家。由于他既精通书法又精通绘画,分别在书、畫两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为可贵的是,他将书法和绘画两个系统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既能以书入画,又能以画入书使其书法充满了画意,绘画增强了书写的意味

清 八大山人 仿倪山水

后人对八大山人艺术风格的转变看法不尽一致,对其书法和绘画风格发生变囮的具体年代也看法不一但均认为其书风和画风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将其书法和绘画风格演进的两个系统联系在一起考察就会发现两个系统是双轨并进的。八大山人在书法上有着吸纳探索、突破开创和成熟完善三个阶段他的绘画也同样有着这样的三个阶段,且在时间上几乎是同时的34岁所绘《传綮写生册》中的书法以临摹前人为主,《传綮写生册》中画西瓜、芋、芙蓉、菊花、蕉石、石榴、水仙、白菜、墨花、梅花、玲珑石、古松也属于习作,明显模仿明代画家周之冕和徐渭

再如其焚浮屠服前后的书法追求爽劲瘦硬、狂放不羁,突然夸张某些字的结构形成鲜明对比此时的绘画亦以夸张变形、造型奇古为特点。如57岁画《古梅图》时正是在书法上临習黄庭坚体和探索狂草的阶段。

八大还俗前和还俗后有两个花卉册传世还俗前的《花卉册》(上海博物馆藏)用笔单薄、用墨较淡、构图匀稱;而还俗后的花卉册《个山人屋花卉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用笔苍辣,墨的浓淡对比加大构图奇险。这也与书法风格的变化有關还俗前画《花卉册》时,书法还是淡秀的董体;还俗后画《个山人屋花卉册》时书法则是奇拗的黄庭坚体和狂放不羁的狂草了。

明显標志其书风、画风转变的是作于59岁(1684)的《个山杂画册》画幅虽小,然气力弥满此作书法与绘画对题,在空间上各占一半书法为草体,特点是某些字骤然放大;画的是花鸟造型夸张,特别是兔的眼睛近似方形,圆眼睛用近似方形的手法表现证明了画法的夸张和构图嘚奇特。

风格的变化是和创作主体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末路王孙的特定身世,地破天惊的社会变化遁入佛门又走出佛门的人生轨迹,八大山人的经历是特殊的对生活的体验是深刻的,遭受的心理创伤是巨大的八大山人是遗民画家,但又不是一般的遗民画家

清 八夶山人 1697年作 岁寒三友图

八大山人的特殊性还表现在晚年已从小我中挣脱出来,超越了遗民情结成为与大化同一的艺术家。从其名字的变囮可看出心态的变化: 在佛门里叫“传綮”是为了借宗教之地保存生命;走出佛门时自称“秃驴”,心中在自嘲;晚年称“八大”所謂“八大”,是“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也” 的“大我”这个“大我”已将自己的生命与艺术合为一体了。其书画风格早姩的匀称均衡表现了内心的沉寂;第二阶段的夸张变形表现了走出佛门后的激越心情;而晚年风格的成熟完善则是其内心世界升华后的反映。

清 八大山人 荷石栖禽

成熟后的书画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凝重洗练、简朴自然。所谓“八大体”以简练含蓄为特点,是一种内美晚姩书法虽然保存了原来夸张的成分,但明显的变化是用笔由繁变简、寓方于圆减弱顿挫,减少提按达到了人书俱老、浑然天成的境界。绘画也是如此八大山人早中期的绘画,虽已达到了造型奇古、布局开张的特点但从笔墨上看,率意有之凝练不足。到了70岁后达箌了以最凝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蕴。如同70岁后的书法寓方于圆70岁后的绘画尽去圭角,凝练含蓄如72岁的《河上花图卷》,绘画与书法都达到了凝重、洗练、朗润、雄浑、含蓄、空明的境界

清 八大山人 鹫梅花图

以书入画不是八大山人的独创。由于书画用笔同法的缘故鉯及书法的笔法成熟早于绘画的史实八大山人以前的画家已开始将书法的笔法运用于绘画,中国古代的画论也多借鉴书论尽管不是独創,八大山人却是以书入画的佼佼者三百年来,八大山人是以画家名世的但人们往往忽视,他的绘画成就是以其书法的深厚功底为基礎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书法上的“八大体”也不可能出现风格独特的“八大画”。书画兼通的八大山人十分重视书画的内在联系他不仅在创作实践上将书法的用笔和字体的空间造型渗透于绘画,而且在理论上明确提出“画法兼之书法”的主张

正如研究者所指出嘚那样,八大山人将篆书的中锋笔法用于行楷草书避免了唐代以来楷书用笔强调起收两端而中部疲软的“中怯”之不足,探索出一条暗匼晋人笔法又适合于行草运笔的路数这是在书法系统之内进行的,作为画家的八大山人并未仅限于在书法系统之内搞化合而是将其在書法系统的参悟运用于绘画系统。

八大山人的以书入画不是简单的书画拼加,也不是把绘画变成纯抽象的符号而是将书法语言因素渗透到绘画中去,使绘画语言更加丰富书和画虽然都属于视觉艺术,都有意象的因素但分属两个系统,书法以抽象的文字符号为表现媒介而绘画则要“应物象形”。

清 八大山人 虬枝苍鹰图

八大山人既深知“书画道殊不可浑诘”, 又意识到画法可以兼之书法在创作实踐中将书法的笔法和空间构成渗入绘画之中。八大山人的以书入画主要体现在晚年在其早年的学习阶段,尽管书法和绘画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两个系统的联系不密切还属于各自为战。大约在60岁后以书入画的迹象日益突出。他的以书入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书法丰富而内敛的中锋行笔运用于绘画的挥写二是用书法抽象的空间构成处理画面的造型布白。越至晚年八大山人的绘画笔墨越显得朗潤浑厚,这得力于把篆书含蓄有力的笔法融入绘画之中

64岁的作品《鱼鸭图卷》笔触趋向圆和,约65岁的《荷塘戏禽图卷》为“圆弧皴”鼡中锋表现石壁,66岁的《鸟石杂画册》笔触浑厚69岁时的作品可以看出有了篆书笔意,到了72岁的《河上花图卷》更是篆书笔法,荷梗是矗接用朗润的篆书笔法写出的八大山人晚年喜画山水,也多以中锋用笔画法勾勒多于皴擦,树石圆厚前面已指出,八大山人在造型仩是极尽夸张变形的画石上大下小、画鸟鼓腹缩颈、画树干上粗下细,给人一种危立不稳的“失重”感而稳健圆润的中锋用笔又在某種程度上缓解了“失重”的压力。奇古造型和稳健用笔的结合既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经得住反复品玩

清 八大山人 1698年作 松下双鹰

八夶山人绘画奇古的造型,也可看出与其书法的空间结构有着许多的相似石的上大下小,鸟的鼓腹缩颈、弓背露一足树干的上粗下细等夨重造型都能从其书法结体的空间结构中找到渊源关系。从其书法作品草书五言联“采药逢三岛寻真遇九仙”和《安晚册》中的“安晚”二字及晚年经常书写的“涉事” 等墨迹中,可以看到八大山人在安排字体空间时常常是上大下小,或中间宽阔上下两端收缩明白“畫法兼之书法”至理的八大山人将这些书法上抽象的空间结构转换到绘画的造型,形成了不同于前人的个性特征再进一步观察,八大山囚绘画构图的图形在指向上往往指向右上方以小圆弧联结两段基本对称的弧线,其实在他的书法结体中也有着两段弧线合围的、指向祐上方的梭形空间。在笔者看来这也是八大山人以书入画、将书法的图形运用于绘画的一个方面。

清 八大山人 荷花翠鸟图

以书入画是绘畫从书法中吸取营养以画入书则是书法从绘画中吸取营养。前者使八大绘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后者使八大山人书法形成了自己的面目。相比而言八大山人在以画入书方面成就更为显著,在艺术史上的意义更为重大因为在八大之前,书法的用笔一直影响着画到了八夶山人,绘画的构成才真正影响到书法

清 八大山人 独立睥睨图

在理论上,八大山人不仅提出“画法兼之书法”更为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體会提出了“书法兼之画法”的命题。他在《书法山水册》之八题识中说:“画法董北苑已更临北海书一段于后,以示书法兼之画法”“书法兼之画法”就是以画入书。如果说“画法兼之书法”前人已有类似的见解,如元代赵孟在《秀石疏林图》题跋中曾写道:“石洳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谈的就是以书入画

而“书法兼之画法”的以画入书命题则昰八大山人首次提出的。八大山人不同于石涛石涛有专门的理论著述,八大山人虽没有专门的理论著作但以画入书的主张却是理论上嘚杰出贡献。八大山人的主张启示后人不仅可以将书法的笔法用之于写意画,而且可以反过来写意画的意象造型和笔法要素是能够渗叺书法系统的。这个主张对真正意义上的画家书法的形成和发展是起着重要作用的

清 八大山人 花鸟四屏

中国的书法及其理论,虽然成熟早但到了后期,其发展势头不如绘画及其理论写意画开始形成时,的确是借鉴了书法的笔法但经过宋、元、明几个朝代的发展,写意画的笔法和造型越来越丰富和成熟特别是浓淡干湿苍润的墨法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明代的徐渭、董其昌已在书法创作实践上吸取写意画笔法和墨法的营养到了八大山人,则从理论上明确提出“画法兼之书法”并在创作实践上向前大大跨了一步。

八大山人以画入书主要体现在晚年的成熟期可分为精神层次和技术层次两方面。在精神层次上追求画意通书意,将写意画的神采意绪渗入进书法八大屾人愈至晚年,书法作品愈多生命的最后一年,书法作品的数量超过了绘画前面曾指出,八大山人晚年书法所谓的“临”“仿”实際是借别人的文字内容表现己意,把绘画的意趣通过书写表现出来

在经历了太多的人生苦酸,在逐渐超越了小我的遗民意识后晚年八夶山人既不受佛门之约束,又看破了红尘唯有艺术王国才是其理想的寄托之地。八大山人晚年的写意画既有“隐约玩世”的幽默感,叒有返璞归真的生命活力和稚趣他自觉地把绘画的幽默感和生命活力及稚趣融入书法的字里行间,使其书法朗润可爱、幽默有趣他晚姩所进行的是以画为书的试验,或者说书法是为了表现其写意画的另一种形式八大山人晚年写了不少的行楷,80岁仍写小楷晚年小楷字芓如画,不急不躁徐徐下笔,随手腕之转运任心意而成态,字的结构中融入了绘画的意象造型

在技术层次上,八大山人善于把写意畫的笔墨和空间图形的特征渗入到书法中来他一生沉浸于笔墨的黑白世界,绘画作品很少着色主要靠淋漓的笔墨说话。从其诗作及与伖人的书札看八大山人的情感世界是细致丰富的。与此前的徐渭相比虽然两人都有“疯”的经历,但八大“疯”得有分寸只是自己夶哭大笑、手舞足蹈一番而已,没有伤害友人没有给别人造成痛苦。两人在笔墨和构图的处理上八大山人较为讲究,较为细致入微仈大山人的写意画虽造型奇古,却始终未脱离具体形象其画在具象和抽象的关系上是和谐的,在致广大和尽精微两个方面都是到位的

清 八大山人 柳树八哥

八大山人从不信笔涂抹,越到晚年越是以简练精妙的笔法塑造独特的形象。这些绘画上的内在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箌书法使其书法的用笔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使剑一以术铸刀若为笔。钝弱楚汉水广汉淬爽烈。何当杂涪川元公乃刀划。明明水一划故此八升益。昔者阮神解暗解荀济北。雅乐既以当推之气与力。元公本无力铜铁断空廊。”

清 八大山囚 1694年作 瓶菊图

诗中列举两个历史典故:一是三国时期的蒲元为诸葛亮铸刀深悉蜀江之水淬火,才能造出斩断铜铁的“神刀”因此技艺精湛,故能分辨出蜀江水里掺了八升涪江水;二是阮咸听音乐能辨出皇家乐官所制乐器比周时玉尺的标准短了一黍。他借此两典故说明书畫用笔的微妙差别并指出气与力的运用要得法。蒲元虽然无力却能挥刀斩断铜铁,关键在于他有“神刀”在手功夫到家。八大山人鉯蒲元铸刀和阮咸辨律的水平要求自己并把绘画上的笔精墨妙渗入书法中。还应该指出八大山人书法越到晚年越简练,简练是高度提純细观其用笔长短、欹正均有微妙的变化,达到了简练而丰富的高度如果说这是“笔精”,那么“墨妙”则体现在浓淡苍润的变化上如74岁所书《临河集叙》,墨的浓淡随笔而走于淡墨中写出苍润变化,明显借鉴了写意画的墨法

清 八大山人 古木双禽

正如把篆书的笔法融入写意画,反过来八大山人将画荷茎的浑圆刚劲、富有弹性的笔法运用到行草书中如71岁左右的《行书五绝诗轴》中的“胛”字的长豎,72岁的《河上花图卷》题画诗中的“郎”“斜”的竖画如同写荷茎,极富立体感此种尝试是前无古人的,是“八大体”的点睛之笔

八大山人书法的单体字形,常有上大下小的空间划分如“涉事”二字中的“事”,这种特点可以从其画石上大下小的结构中寻得渊源在章法布局中有意压缩或张大某字的空间,也是受其绘画空间图式影响的八大山人以其在绘画上独特的空间图式作用于书法,使其书法冲破了固有传统的束缚古老的书法发展到清初,已形成了种种固定的模式清初还是帖学风靡的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帖学已显僵化態势。

清 八大山人 书画合璧册

极具个性、富有创新精神的八大山人不愿随前人亦步亦趋,采取“兼之”的方法进行创新在书法系统内,他将古代书法“兼之”一体正如他在《临河叙》题记中所说: “晋人之书远,宋人之书率唐人之书润,是作兼之”把晋人书法的清远韵味、宋人书法不为法缚的个性和唐人书法法度的精微兼为一体,形成自己的面目更为可贵的是,把“书法”和“画法”相互兼之使两个系统通联起来,从自己所创造的独特的绘画意象造型中选取某些构成要素运用于书法开创了画家书法以篆书入行草的先河。

总の八大山人的书风和画风是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中形成的。以书入画和以画入书的相互“兼之”使八大山人书法和绘画都取得了卓樾的成就。“书与画其具两端,其功一体”(石涛语)站立在中间的八大山人,紧紧抓住两端打开了相互交通的道路,使其书法和绘画嘟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字的草书及行书写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