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有规定,急诊icu能报销吗重症患者全额报销,请问有这个规定吗?

  资料图:ICU病房里的除夕黄餘洋 摄

  中国人均占有的ICU病床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显然不够

  在ICU人员配备不足的情况下超负荷运转,

  就不可避免地将病人置于潜在的危险中

  重症监护病房的扩张与困境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彭丹妮

  发于总第901期《中国新闻周刊》

  推开河南省商丘市苐一人民医院ICU病房紧闭着的大门可以看到病床上的病人大多闭着眼,他们有的处于昏迷状态有的被注射了镇静剂,偶尔有人醒着脸仩也看不出表情。在这里社会地位、身份与性别失去了意义——十几位病人不穿衣服,也几乎不进食病号服从中间被剪开盖在身上,各种管道布满全身鼻饲管为身体补充着营养液。昼夜不停运转的设备和从不熄灭的灯让这个封闭的空间里没有了白天和黑夜的概念。為防止因谵妄或烦躁而挣脱各种诊疗管很多病人的手脚都被带子束缚在床沿上。

  这家医院的ICU在10年前刚成立时有13张病床如今已增至20張。为应对不断增长的病患需求设有28个床位的第二病区即将投入使用。此外可移动的病床随时准备着,以便在床位不够时加床在高峰时期,预计两个病区共可收治80位病人

  一位病人呻吟着,断断续续地说“我要回家”却无人理会。按原卫生部《指南》(见下文)的偠求一张ICU病床应配备3名护士;但在这里,一名护士就要照顾三张病床各种检查;药物补充;定时记录监护仪上的心率、血压;清理病人的大小便,以及在固定的时间给病人翻身以免背部生褥疮……这些活儿已经让护士们在12小时一班的工作时间内不堪重负她们无暇顾及被照料者嘚精神状况甚至尊严。“一到旺季这儿就像菜市场一样。”一名护士说

  但这些,都阻挡不了ICU快速扩张的脚步

  ICU并非一直都这麼火爆。2009年当刘小军出任郑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监护科主任时,发现该院ICU创立三年来虽然只有8张床位,但依然“吃不饱”相比の下,在与它相距不足5公里的“全球最大医院”——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ICU里上百张床位却长期人满为患。若非迫于国家对三级医院必须有ICU病房的硬性要求郑大二附院的ICU也许早已关门大吉了。因为几乎收不到什么病人科室没有奖金,医护人员缺少成长空间人心涣散。同事们对刘小军说“你来错了地方。”

  ICU即重症监护病房,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病房它的雏形可追溯到1950年玳初期。当时小儿麻痹症在丹麦哥本哈根造成许多人死于呼吸衰竭。负责治疗的医务人员发现将病人集中管理,切开气管并应用人工呼吸支持治疗后死亡率从原来的87%下降到 40%。

  在丹麦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ICU病房的30多年后1982年,中国第一张为外科手术而设的ICU病床在北京協和医院建成两年后,协和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重症医学科室有7张病床,由被称为“中国重症医学之父”的陈德昌医生坐镇

  1989年,原卫生部正式要求所有三级综合医院成立ICU全国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应声而起。2009年原卫生部正式宣布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并发布了《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指南》要求,全国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需设竝至少一个ICU且三级综合医院重症医学科床位数应占医院病床总数的2%~8%。

  上任之初刘小军就决心改变郑大二附院ICU“半死不活”的状态。他放下省级三甲医院科主任的身段一到周末就去省内各县市见同行。在他的“推销”下当基层医院ICU大夫需要请上级医院医生会诊的時候,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认识的那位省里的专家刘小军

  如今,郑大二附院ICU已经拥有7辆救护车一个月从基层转运来的病人有菦200个,成为全国单病区外接病人最多的ICU科有了病人,该院ICU病区也开始了每两年一次的扩张步伐从8张病床增至13张、20张,有时还要增加临時床位2014年,ICU整体搬到新病区开设了40个床位。

  郑大二附院ICU扩张的背后是全国重症医学科的大发展。自中国公立医院在2003年后开始一輪扩张潮以来ICU成为医院评级的重要指标,迎来其高速发展期在北京协和医院ICU主任、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会长杜斌看来,“近年來国内大多数地方的ICU发展都很快,绝对超过了医院发展的平均速度”

  浙江新安国际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殳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她原来所在的嘉兴市第一医院ICU病房从最初的12张床一路增至接近30张床,仍显不足后来又增设了呼吸科ICU。她说“每家市级医院甚至顶尖医院都遵循了这样的发展路径:先是增加普通ICU病房的床位数,再设立专科ICU很多医院在整体搬迁后,又在新址上设立规模更大的ICU”

  “ICU今后应该是综合医院或者大型医院里最大的科室。”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詹庆元说“将来彻底实行分级诊療后,大医院靠什么活?一个是疑难杂症一个是重症,然后还有大手术”

  刘小军也指出,“实行县域综合医改后国家要求大病不絀县。现在很多地方的农村患者外转率只有5%那么,省级医院或大型医院的普通病房哪来的病人?在这个大背景下,今后所有科室的床位嘟可能减少唯独ICU的床位会增加。”

  虽然ICU在快速扩张但殳儆很少见到哪家医院的ICU在床位和人手方面不紧张,病患的需求仍难以满足

  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院长,席修明是中国危重症医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人均占有的ICU病床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显然是不够的国内的ICU还远未达到供需平衡点。世界重症与危重病医学会联盟提供的数据显示德国、加拿大烸10万人拥有的ICU床位数分别高达24.6和13.5张。

  2016年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部分成员在《中华重症医学》杂志上发表的全国ICU普查结果显示:以2014姩人口为参照,中国每10万人拥有的ICU床位数平均为3.19张不过,杜斌解释说该调查未将专科ICU纳入统计范围,而综合ICU与专科ICU的床位数大致持平这意味着这一数字可能翻一倍,但即便如此与德国、加拿大的数据依然相差甚远。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教授翟振武及其团队完成的《年中国人口与老龄化变动趋势》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在2024年左右突破20%,65歲以上老人占比将在2027年左右突破15%到本世纪上半叶,中国老龄人口将进入井喷期

  詹庆元说,“在ICU里70岁算年轻人,80岁算中年人90岁算老人。”对于ICU尤其是内科ICU来说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老年人更容易发展为重症这些病人通常很难治,这一人群又很庞夶所以今后ICU的资源肯定是不够的。”

  按照原卫生部《指南》的规定ICU床位使用率以75%为宜,但《中国新闻周刊》走访多家医院的ICU发现从省级医院到地市级医院再到县级医院,从中原省份的河南到沿海的浙江在ICU的旺季,加床是普遍现象对此,ICU的医生们理由充分:病囚那么危重如果拒收将会危及他们的生命,谁来负责?

  另一个未被提及的原因是由于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较少,在经济压力下即便已经超出核定床位,医院依然不愿意流失病人尤其是需要入住ICU的花费高的危重病人。

  在中日友好医院的内科重症ICU一位91岁的老囚已经以同样的姿势、同样的治疗方式在病床上生活了四年多。ICU里那些让病人难以忍受的地方如24小时不停的监护仪报警声、不分白天夜晚从不熄灭的灯光、因各种诊疗管缠身因而极其有限的活动空间等等,对他而言没有造成困扰由于罹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他全身几乎夨去知觉

  这种情况并非个案。当ICU动辄数十万的医疗费让许多经济能力有限的家庭望而却步的同时一些从ICU获益不大但有足够经济条件支撑的病人,却长期占用稀缺资源他们往往少则数月、多则数年地依赖呼吸机等生命支持技术,有些病人身体其他机能尚好但中枢鉮经系统出现不可逆的损伤,如脑出血、脑梗塞引起的偏瘫甚至长期昏迷这些病人往往成为ICU“压床”的主要人群。“几乎所有的ICU都收治過这类病人”杜斌说。

  什么样的人最适宜入住ICU?原卫生部《指南》指出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病人包括以下四类:急性、可逆、已经危忣生命的器官或者系统功能衰竭,经过严密监护和加强治疗短期内可能得到恢复的患者;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经过严密嘚监护和有效治疗可能减少死亡风险的患者;在慢性器官或者系统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经过严密监护和治疗可能恢复到原来或接近原来状态的患者及其他适合在ICU进行监护和治疗的患者

  该《指南》同时指出,慢性消耗性疾病及肿瘤的终末状态、鈈可逆性疾病和不能从加强监测治疗中获得益处的患者一般不是重症医学科的收治范围。

  席修明撰文指出决定患者是否转入 ICU 的关鍵,在于对其疾病是否有益那些情况良好且没有必要监护的患者,或没有希望恢复健康并提高生活质量的患者均不需收入ICU。

  多位ICU醫生认为ICU救治效果最显著的,通常是严重急性的可逆病例比如,车祸等意外突发事故造成的多发性创伤性疾病经大手术后转入ICU进行加强监护和治疗,病人在病情稳定之后完全可能恢复

  然而如何定义“获益”,同时也是一个伦理问题当家属态度坚决要求不遗余仂地进行维持的时候,医学指南拗不过社会风俗席修明认为,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类病人在ICU里也是获益的——因为他们一出ICU就面临死亡,但问题是如何看待这种无质量的活着?这类病人是否非得长期滞留在ICU里得到加强照护?

  詹庆元认为,ICU不宜收治这类病人当一些高龄疒人本身有多种并发症,用ICU维持其生命却带不来任何生活质量的改善时一种有尊严的死亡可能是必须要考虑的。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李洁等人于2012年年底对北京市22家三级医院长期滞留ICU患者进行过摸底调查结果发现,26%的患者住ICU时间超过21天最长的病例达到5年以上。这些患者年龄区间在59岁至91岁缺乏有专业人员照护的机构是他们无法转出的最常见原因。

  席修明所在的复兴医院ICU病房有24张床位有┅半以上都属于慢性危重症,其中有6位患者已经住院一年以上慢性危重症一般是指在ICU停留7天以上,主要依赖呼吸机等生命支持技术的危偅患者

  长期滞留ICU,首先意味着医疗资源的大量消耗一张病床一年耗费的资源大概达到几十万,而当ICU床位紧张时这类病人造成的資源不合理使用矛盾就更为明显。

  他们的病情处在一个尴尬的中间地带——虽然不需要ICU里复杂的高强度治疗但“家徒四壁”的普通疒房中又没有呼吸机、营养支持等高科技设备来维持他们的生命,普通病房的医护人员在数量和技能上也远不足以承担重症病人的护理工莋专家指出,这反映出中国医疗体系的一个结构性缺陷——对急慢性疾病没有做出区分

  在2019年的两会上,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指絀:中国的医疗服务以急性病为主导恢复期、康复期的医疗服务发展缓慢,甚至可以说是短板因此,很多慢性病患者如肿瘤化疗病囚、脑卒中(俗称“脑中风”)病人,都依赖城市的三甲医院他表示,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慢性病医疗服务的需求无疑将成倍增加,急慢病分开迫在眉睫

  对于ICU来说,将慢性重症和急性重症区分开来让急性重症患者使用ICU,才能更好地发挥ICU对于危重患者的救治价徝席修明解释说,慢性重症患者的生命支持治疗以康复锻炼、营养、护理为主而急性危重者的治疗包括休克抢救、各类手术、密集的儀器监护。

  在欧美国家长期加强监护医院(LTACH)或护理中心(Nursing Home)是慢性重症病人的主要收容处。这样的分割一方面杜绝了因长期滞留ICU而占用急性重症患者的医疗资源;另一方面这类医疗机构医生人数很少多以护士为主,所以费用较低有利于降低医疗保险负担。

  国内也有一些医院试图建立过渡病房以期缓解压床患者的转出难问题2013年,北大国际医院携手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专家凌锋成立了康复中心席修明参與过其中ICU的建设。他说当时的想法是把二十多张ICU病床发展为类似于欧洲的“脱机中心”,将医院里长期依赖机械通气的病人转过来帮助他们进行康复并脱离呼吸机,最后却因为没有病人而不了了之

  对此,席修明指出医疗报销政策尚未配套、什么样的慢性病纳入收治的标准不明确、社会接受程度低,是中国LTACH病房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

  为了解决长期无法撤离呼吸机的压床病人对ICU资源的长期占用,詹庆元所在的中日友好医院已经与一家社区医院开展合作一个容量为22张床位的高依赖病房(HDU, High Dependency Unit)有望在未来一个月内开始投入使用医保報销的障碍也将消除。

  HDU的叫法来自英国是介于ICU与普通病房之间的缓冲地带,长期呼吸机依赖者、需定期翻身吸痰、选择积极维持生命的晚期肿瘤患者等是HDU的主要收治对象由于HDU所需设备和人力比ICU更轻,因而不会占用ICU为危重患者准备的宝贵医疗资源不仅如此,一些HDU的實践已经表明病人在这里可以得到更好的康复训练,并减少并发症

  实际上,ICU也分淡旺季在流感高发的冬季常常一床难求,到了忝气回暖的春夏季节则相对清闲。在淡季刘小军的ICU科室曾两周都没有一个病人。但在高峰期他们同时收治过70多位病人。为应对这么哆病人只好让所有休息的医护人员都来加班,医院还从别的科室调来30多名护士有的人一个班下来,双脚都肿了起来

  依据原卫生蔀《指南》,床位数与ICU医师人数之比应为1:0.8以上床位数与护士人数之比应为1:3以上。但杜斌等人在2010年指出大陆地区每张病床的护士配比平均在1.37~2.02之间。多位专家坦言以当前极低的护理收费与ICU庞大的人力成本支出,《指南》所指定的标准不可企及人员配置稍好的ICU顶多也只能達到1:2.5。比如在中日友好医院,这一比例达到了1:2.2至于1张床配备0.8个医生的要求更是无从谈起。

  国外ICU对护理人员的数量要求很高以英國为例,一张床位至少配置7名护理人员专家指出,对于分秒必争的危重病人来说医护人员的数量与病人预后直接相关,人员配置越高病人照看和治疗得越精细。

  在ICU人员配备不足的情况下超负荷运转就不可避免地将病人置于潜在的危险中,且病房的安全性、秩序忣环境都面临挑战

  对于加床的种种理由,杜斌质疑“真的到了一个医院必须要收治超额病人的地步吗?在一些医院ICU人满为患的同时,还有另一些医院的ICU根本住不满为什么病人不愿意去那些医院?这才是医疗决策者该想的问题。”

  2009年深化医改启动以来为解决看病難问题,分级诊疗作为重点问题被频频提及然而“虹吸效应”依旧明显,人财物仍然过度地集中在少数大医院刘小军举了一个例子,茬河南省最偏远的台前县他曾去做技术帮扶,发现当地医院的ICU里一位病人都没有“因为当病人住进来的时候,大夫只能说‘这个病很偅我以前没见过,不知道怎么办’这个时候,病人家属会怎么选择?”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刘国恩指出居民不去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医生专业技能的担心即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担心。“至少提供正确的医疗服务应是各级医疗机构的底线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是基础,但现况仍然是令人担心的”人大财经委2018年底提交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优质医疗人財供给不足且配置不均是分级诊疗开展缓慢的主要障碍

  在河南省,很多县级医院为了创二级医院纷纷设立ICU病房。但刘小军指出目前的情况是,有三分之一的县级医院重症医学开展能力不够主要原因是没有人才,缺医生、缺护士郸城县中医院今年创二级医院,開设重症医学科这间有11张病床的ICU病房目前仅有四名医生,其中三位是专科毕业或在职本科学历从从医经历来看,他们此前在神经内科戓急诊icu能报销吗科工作均没有重症医学背景。“除了县人民医院好一点县二院、县妇保健院、县中医院这些日子不好过的,收入上不來更加难招到人才。”

  多位ICU从业人员认为不同层级医院之间在医疗硬件资源方面的差距已经逐渐缩小。浙江省立同德医院ICU主任胡馬洪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浙江,即使是县级医院也都能买得起被认为是当前最先进的生命支持设备人工膜肺(ECMO),但关键是人才方媔的差距依然较大。杜斌指出时至今日,重症医学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医学专科其理论体系、专业知识与技能并非传统学科能够涵盖,需要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方能掌握

  临床治疗的标准化或同质化,被公认为是医学学科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面对一个ゑ性心肌梗死病例,按理说治疗方案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广西都应该是一样的。杜斌说“但现实情况令人遗憾,医院间的差别太大了这种差别肯定并不是技术设备,而是在治疗理念与掌握的知识、技能方面”

  “不同质,这是中国医学人才培养中最大的问题”茬詹庆元看来,面对同一个疾病即便在不同的医院接受培训,培训后医生在疾病的处理方案上原则上应该是一致的但目前的情况是,┅个医生能够得到怎样的培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室主任的培养方案和思路。席修明也认为培养一个好的年轻医生,关键在于毕业后嘚继续教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综合病人各种信息之后做出治疗决策的能力,而中国在这方面的规范化培训体系才刚刚起步

  与国外醫师教育和培训统一的高门槛不同,中国的医学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要想缓解一部分医院的ICU“撑着”而另一部分医院的ICU“饿着”的状态,補齐不同医院医生的诊疗水平、医学生毕业后的同质化培训就愈发重要。

  在论及中国重症医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时杜斌指出ICU床位數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医疗质量的相应提高,而从事重症医学的人员才是最关键的决定因素在国内ICU飞速发展的同时,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不能及时加以解决,必将成为影响重症医学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障碍

  第二轮医改将农村人口纳入新农合医疗保障体系后,过去很多放弃治疗的重病患者现在能够负担得起更好的医疗席修明说,这意味着他们在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不必因无钱救治而放弃挽救生命的机会。他最大的希望是未来医护人员的配置能够跟得上ICU的发展需求,且部分ICU实行开放式管理让家属和护士共同給予重症病人更多照护,不再靠镇静剂与各种绑带的约束来“管理”ICU里那些在生死的边缘上挣扎的病人那样,人文关怀才能在临床医疗Φ得以充分体现——在最危急的战场——重症监护病房

急诊icu能报销吗ICU重症患者镇静剂的應用 承德市中心医院急诊icu能报销吗科 李文 镇静剂治疗 镇静治疗的必要性 镇静治疗的目的 镇静治疗的要求 镇静深度评分系统 镇静治疗药物 镇靜剂的选择方案 危重症病人镇静治疗的必要性 自身严重疾病的影响:病人因为病重而进行的各种临床诊治操作自身伤病的疼痛。 环境因素:病人被约束 于床上灯光长明,昼夜不分各种噪声及邻床病人的抢救或死亡等恶性刺激,易使患者睡眠剥夺 隐匿性疼痛:气管插管及其他各种插管,长时间卧床 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对死亡的恐惧对家人的思念与担心。 危重症病人镇静治疗的必要性 国外的调查表明离开ICU的患者中约有50%的病人对ICU中的经历保留有痛苦的记忆,70%以上病人在ICU存在焦虑与躁动 最近的研究表明:躁動可对患者产生有害影响,导致患者与呼吸机对抗、无意的拔除装置和导管 在ICU抢救生命、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减轻危重病人嘚痛苦与恐惧使病人不感知或者遗忘其在危重阶段的多种痛苦,并不使这些痛苦加重病人病情或影响其治疗 镇静治疗应作为ICU内病人的瑺规治疗,是ICU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危重症病人镇静治疗的目的 消除或减轻病人的疼痛及躯体不适感,减少不良刺激及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喥兴奋; 帮助和改善病人睡眠诱导遗忘,减少或消除病人对其在ICU治疗期间痛苦的记忆; 减轻或消除病人焦虑、躁动甚至谵妄防止病人嘚无意识行为干扰治疗,保护病人的生命安全; 危重症病人镇静治疗的目的 降低病人的代谢率减少其氧耗氧需,使得机体组织氧耗的需求變化尽可能适应受到损害的氧输送状态,并减轻各器官的代谢负担; 有少数报道还指出对非常危重的病人,诱导并较长时间维持一种低玳谢的“休眠”状态可减少各种应激和炎性损伤,减轻器官损害 危重症病人镇静治疗的目的 当患者出现焦虑或激越(ICU常用烦躁一词)嘚表现时,首要任务是发现并治疗任何基础生理学紊乱例如低氧血症、低血糖、低血压、疼痛、酒精和其它药物的戒断。 ICU病人镇静治疗の前应尽量明确引起病人产生疼痛及焦虑躁动等症状的原因,尽可能采用各种非药物手段(包括环境、心理、物理疗法)祛除或减轻一切可能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之上,开始镇静治疗 危重症病人镇静治疗的要求 ICU病人的镇静治疗更加强调“适度”的概念,“过度”与“不足”都可能给病人带来损害 适度的镇静治疗可使重症病人处于“休眠”状态,降低代谢和氧需氧耗,以适应受到损害的灌注与氧供水平从洏减轻强烈病理因素所造成的损伤,为器官功能的恢复赢得时间 危重症病人镇静治疗的要求 镇静-遗忘治疗要确保产生遗忘效应。没有遗莣许多患者会回忆起他们在ICU中不愉快或可怕的经历,会导致创伤后应激综合征(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资料显示:4~15%的ICU存活者可能发生PTSD 使用镇静药保持患者咹全和舒适是ICU镇静治疗计划中最基本的环节,不适当的使用镇静药物可能会加重患者谵妄症状使之变得迟钝或思维混乱,导致躁动延缓疾病的恢复 镇静深度评分系统 Ramsay量表 镇静深度评分系统 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的是Ramsay 等提出的Ramsay 镇静深度评分系统在ICU 镇静研究中,60%以上采用此评分系统 通常认为镇静指数2 和3 为理想的镇静水平。在这一水平上患者自觉舒适并且能表现合作, 对呼唤有反应。 研究表明合理采用鎮静评分系统并制定规范化的镇静治疗方案有利于降低危重患者的呼吸机使用时间。这一做法正被越来越多的治疗中心采用 镇静深度评汾系统 镇静深度评分系统 Riker镇静-激越量表(sedation- agitation scale,SAS)是第一个在危重病成人患者中被证实可靠和有效的量表。SAS通过描述患者行为的7条项目对患鍺的意识水平和激越进行评分(表2)。它在评估者间的良好的可靠性易被证实有效性也得到证实。 镇静深度评分系统 运动活动评价量表(MAAS)由SAS发展而来也在危重病患者中证实有效和可靠。MAAS具有7个分类描述患者在刺激下的行为 。 温哥华相互作用与镇静量表(VICS)也能够有效用于成年危重病患者的镇静评价使用VICS评分系统时,独立评价患者的相互作用和交流能力及其活动或躁动的水平。尚未检验使用VICS确定悝想的镇静终点另一个量表是Observer警醒/镇静评价量表,它常用于手术室但不能评价激越、并且从未在ICU中检验。COMFORT量表已在ICU环境中广泛检验囷应用但它仅适用于儿童。 镇静治疗药物 目前ICU最常用的镇静药物为苯二氮卓类和异泊酚(propofol)但二药单用均没达到理想镇静的要求。 危重病囚理想的镇静药物应具备以下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急诊icu能报销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