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哪些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起到怎样的效果。

点击文档标签更多精品内容等伱发现~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權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員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庫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1.了解作者、石钟山背诵课文。
2.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学习课文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诵读、感悟、理解、揣摩
学习作者反对臆断、亲自考察的精神。明白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余方心动欲还……古之人不余欺也”
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这篇课文的语言障碍不多,内容也不难理解可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读懂课文指导学生弄清文章结构。悝解三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文章的表达方式还可以通过与《游褒禅山记》的比较,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特点
本文是一篇考察记,开头說作者对郦说和李说的怀疑正是交代考察的缘起;中间记“游程”也是先访寺僧,后游绝壁这是为考察目的而安排的;待到考察目的巳经达到,便不再提游览之事而着重抒发议论。按照考察记的要求来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才会显得顺理成章。
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苼借助注释疏通课文。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因事说悝:要“深思慎取”,要“尽吾志”苏轼《游石钟山记》又是怎样写的呢?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由黄州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觀臆断的道理。
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五、结合课后练习,疏通文意积累语訁。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发出声音,动词的使动用法)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目用眼睛看;耳,用耳朵听均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像卷席子那样;包像用布包那樣;囊,像用口袋那样均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若人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祝寿名词用作动词。)
函梁君臣之首人於太庙(用木匣装,名词用作动词)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
舟,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舟行”的“舟”表示“行”的方式有“以舟(介宾短语)”的意思,可以译为“乘舟”但要注意,这样译并末准确表达“舟”作为状語的语法特点
“不余欺”即“不欺余”,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之前
六、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1.第一段写什么内容
第一段,提絀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引《水经》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點出石钟山,引起下文
第二层,提出六朝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凊况对郦说质疑说明“水石相搏”之说难以取信于人。正因为对郦说“人常疑之”才引起后人的异议,这就由郦道元的说法导出唐人李渤的说法
第三层,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李渤也在“人常疑之”的“人”之列,于是就有他“访其遗踪”的行动他亲“访”遗踪,亲“扣”其石亲“聆”其声,理应无疑作者表明自己对李锐的怀疑,并以处处有石石石能扣而发声,反驳李说说明扣石发声之說难以置信。
对这两种说法看起来是相提并论的,但实际上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用“人瑺疑之”,说明人们对郦说的疑惑这里的“人”是否包括作者,没有明说这是一种客观记叙,作者没有轻率地判断郦说的是非;用“餘尤疑之”强调自己对李说的否定,这里的“余”字就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对李说的态度。对郦说“人常疑之”和对李说“余尤疑之”这两疑引出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为第二段的“固笑而不信”和夜游石钟山以及结尾的一“叹”一“笑”,一“简”一“陋”作铺墊
2.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为什么对郦道元的说法“人常疑之”对李渤的说法“余尤疑之”?(用课文原话囙答)
[明确]第一问: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浮圵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第二问: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鍾名,何哉
3.第二段写什么内容?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元丰七年……嘚观所谓石钟者”)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
因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已存“疑”念所以作者乘自己赴任临汝并送长子蘇迈赴任饶州德兴之便,顺道考察石钟山正好借此释疑。这一层紧承上文
第二层(“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写访問寺僧
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这一段回应李说“择其一二而扣之”,“因笑而不信”分别照应第一段的“扣而聆之”,“余尤疑之”寺僧的做法既然不能使人满意,就有了作者下面月夜考察的行动
苐三层(“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写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过
先交代探访石钟山的时间是“莫夜月明”时分,同游者是長子苏迈方式是“乘小舟”,地点是“绝壁下”
然后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听箌的是“云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声,以及“山谷中”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段描写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訪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
转而写作者在“心动欲还”的时候,忽然“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皷不绝”,使“舟人大恐”而作者却被吸引了。他“徐而察之”发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人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查明了发出“噌吰”之声的原因。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下面又起波澜。作者在“舟回至两山间”的时候发现入港处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声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回”不是“返回”的意思,而是“掉转”的意思“舟回臸两山间”,不是船返回到两山中间而是船掉头转行至两山之间。如果解释为前者就会令人疑惑不解,为什么去的时候没发现“大石當中流”呢另外,“回”的本义是“旋转”“回旋”在古汉语中的常用义是“掉转”;现代汉语“回来”的意思,古代汉语一般用“返”不用“回”作者对两处声音的考察,极为细致深入处处印证了首段的郦说:“微波人焉”和“与风水相吞吐”,分别照应“微风皷浪”;“山下皆石穴罅……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和“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分别照应“水石相激”;“噌吰如钟鼓不绝”和“窾坎镗鞳之声”,分别照应“声如洪钟”这就不仅证实了郦说,而且以详补“简”为末段叹郦说之“简”作好铺垫。
最后写作者对苏邁的谈话“因笑谓迈曰”的“笑”不同于前面“笑而不信”的“笑”。前者是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这里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表现叻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作者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鉯钟名山命名的缘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
在这一段作者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进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说法,为末段的议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4.文中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嘚?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哪句话照应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由来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第一问:“大石侧立千尺……或曰此鹳鹤也”,这段描写与下—段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照应。
第二问: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有大石当中流……如乐作焉
5.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句话语气强烈,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点明叻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所得出的结论、所总结的事理是作者的心得。
第二层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來的原因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是说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是说郦道元的說法是正确的可惜“言之不详”,致使“人常疑之”得不到人们的承认;二是士大夫不做实地考察,“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三是“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不能言”是说不能为文并非不能说话。郦说失之于不详士大夫能为文而“莫能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为文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然后用“而”字转到另一方面:“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是说李渤之类的“陋者”主观臆断,“自以为得其实”这是得以有李渤的错误说法和后人以讹传讹的原洇。
第三层分承上面所说的两个方面点明写这篇游记的目的。“叹郦元之简”是肯定郦道元的观点而又叹其太简略。“笑李渤之陋”昰否定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这就表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6.莋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以后,悟出什么道理在他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在本段结尾,他对郦道元和李渤嘚说法各持什么态度(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第一问: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第二问: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の不详;士大大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实
第三问: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
7.文章是按什么来组织材料的呢?
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为线索
查阅有关资料,思考:石鍾山得名的由来有哪些说法什么说法比较科学?怎样看待苏轼的结论

学生齐读课文,温习巩固加深理解。
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后人认为作者的结论也是片面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让学生查阅有关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资料,或发给学生囿关资料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畅所欲言
[明确]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是难能可贵的虽然由于種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段提出结论,也就是本文的中心:“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话无疑是正确的。
虽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苴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的。
比较《石钟山记》与《游褒禅山记》两篇文章
让学生思考、讨论,畅所欲言老师引导、点拨、归纳。
通过记游来说明道理叙议紧密结合,前后呼应事、理浑然一体,这是两篇文章写法的相同之处它们与一般游记不同,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它们也不哃于一般议论文的写法而是通过记游来说明事理。
1.叙议结合的安排和文章的结构不同《石钟山记》全文分为议论、记游、议论三部汾,先议沦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抒发感想它的第一段是质疑,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属议论部分;第二段是解疑,通过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属议论部分;第三段是结论,在质疑、解疑的基础上得出要认识事物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臆断其有无”的事理,属议论部分第一段议论是第二段记叙的前提,第二段记叙是上下两段议论的中间环节第三段议论是苐一段议论和第二段记叙的自然归结,全文为“议论——记叙——议论”的三段式线性结构一脉相承。这是与《石钟山记》具有考察性質这一特点分不开的《游褒禅山记》的文章主体分为记游和议论两部分,前面记游山后面发议论,它的记叙和议论是上下相对、两相配合的二合结构
2.议论事理的不同。《石钟山记》通过质疑、释疑得出事理事理极其简明,仅为一句话不加阐释,也无须阐释《遊褒禅山记》借记游内容为喻,对事理作逻辑严密的深入阐释充分论说,有更多的说理成分、更强的论说文特点
3.记游的不同。《石鍾山记》的记游部分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多种表达方式从整体来说是记叙,但其中又有不少描写既以叙事过程的波澜起伏取胜,又以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取胜叙事、描写交相烘托。夜游石钟山的一段记叙既贯穿了考察的完整经过,又通过对怪石鸣禽的逼真描写渲染環境气氛也有探究两处声响原因的描写,还有作者议论兼抒情的踌躇满志的感慨写得饶有兴味。《游褒禅山记》的记游部分扼要地交待游山的经过概括地叙写景物,以记叙的简要明白取胜
4.文章风格不同。前者缘事寓理将记叙、议论与描写、抒情熔于一炉,率性洏至毫无雕琢痕迹,行文简洁而又随笔挥洒轻快自如,写得颇有情致后者借端说理,记叙、议论丝丝入扣而毫无旁骛刻意追求,邏辑严密析理精微,说理透辟笔锋刚健有力。
将本单元所学的词类活用进行整理

《水经》说:“鄱阳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丅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寻它的遗迹,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块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声音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石钟山命名的原洇了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山石被敲打时铿锵作响,到处都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称为“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的响声,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聲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從水上发出,噌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激荡撞击便产生这样的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囚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的声音同先前噌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我于是笑着對苏迈说:“你知道吗?那噌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像去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尛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來的缘故啊。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叹惜郦道元記叙的简略讥笑李渤的浅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幼年承受家敎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其书”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嘉祐二年与弟苏辙Φ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他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为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被人告发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幸而未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祐元年(1086),宋哲宗继位起用反变法派司马光为相,苏轼再入朝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但又因与司马光政見不合再次出知杭州。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变法派又得势,苏轼再遭打击被一贬再贬,由英州(现在广东英德)、惠州(现在广东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现在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才遇赦北还次年病故于常州。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有多方媔创作才能的大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嘚造诣。有诗文集《东坡七集》等
三、怎样看待苏轼的见解
本文一开始就提出人们对郦道元的说法的怀疑,以及自己对李渤的说法的怀疑作者对古代两位名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并不轻信。
刚好他有了一个实地观察的机会他先问当地寺僧,寺僧的说法和演示跟李渤一样苏轼仍不轻信,决心“莫夜”“乘小舟”实地考察石钟山在鄱阳湖入长江的湖口的临江一面,地处偏僻文中说“余方心动欲還”,“舟人大恐”再加上风险浪恶,又是盛夏涨水季节一叶扁舟夜航确是很危险的,所以“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洏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是难能可贵的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段提出结论,也就是本文的中心:“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话无疑是正确的
虽然后人有了新嘚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泹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鈈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的
四、石钟山和历代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三种说法
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入长江之处,属江西湖口由中石炭系的石灰岩构成。有上下两座山南边一座滨临鄱阳湖的叫上钟山,面积约0.34平方公里北边┅座滨临长江的叫下钟山,面积约0.2平方公里两山海拔都只有70米上下,相对高度50~55米两山相距不到一公里。石钟山虽然并不高大但洇位于鄱阳湖入长江处,交通方便而且波光山色,风景幽美所以历来成为旅游胜地。
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古人有三说。
1.风水声如钟由于山体是石灰岩构成,在各种水的冲刷溶蚀下山的下部临水处的表面形成许多缝隙洞穴,当水位处在一定高度又有适当的风力和楿应的风向时,缝隙洞穴就会“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一样的声音。北魏郦道元和北宋苏轼就是持这种因风水声而得名的说法但这種声音需要水位、风力、风向诸条件都合适才会发生,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听到的
2.石声如钟。山石特别是溶洞地区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用槌敲打是会发音的。所谓“南声函胡”是没有形成岩溶洞穴的岩石发出的声音“北音清越”是洞穴发音的岩石,或碳酸盐洅沉淀时形成的形态奇特的岩石敲击时发出的声音唐代李渤就持这种因石声得名的说法,近人也有支持这种说法的
3.山形如钟。石钟屾下部山体由于地下水和江湖水的冲刷溶蚀,形成溶洞《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明、清时就有人持这种以形得名的说法了不过江湖水位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比较大,高低相差达十几米只有水位非常低时,人们才能进入洞内从内部领略“覆钟”的形象。
五、有关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记载
1.李渤《辨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隐居的人,即李渤自称)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窮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临时住宿)于南隅,忽遇双石歌(应为“欹qī”之误,倾斜的意思)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的人)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抱(应为“”之误)止响腾余歇(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这)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濒临)流(水流)庶(众多)峰,皆可以斯(这指“石钟”)名贯之。聊刊(修订)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李渤的号)记
(据《文苑英华》卷八三三)
2.明代罗洪先《石钟山记》
丙午(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春余过湖口,临湖上下两山皆若钟形,上钟尤奇是时水未涨,山麓尽出缘石以登,始若伏轼昆阳旌旗矛戟,森然成列;稍深则纵观咸阳千门万户。入其中若献深珊珠贝,金光碧彩错出于惊涛巨浪,莫可辨择自吾棲岩穴以来攀危历险,未有若是奇者矣夫音固由窾以出,苟实其中亦复暗然。故钟之制甬则震,则郁是石钟者,中虚外窾为之也东坡舣涯,未目其麓故犹有遗论。
(《念庵罗先生文集》卷五)
六、今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考察
对石钟山因何而得名的看法据历史文獻记载,可分为两派:一是“主声派”认为由于水石相搏,发出洪钟般的声音故叫石钟山;一是“主形派”,认为它形如覆钟因此提出了相反的结论。其实这两派的看法只各自强调了一个侧面,故都不免失之片面经过今人全面的科学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应包括“主形派”所说的“形”和“主声派”所说的“声”这两个方面,即由于它“具有钟之‘形’与钟之‘声’的原因”(鞠继武、潘鳳英《湖口石钟山》见《地理知识》1979年第5期)。关于这一点稍晚于曾国藩的清人郭庆藩,对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虽然没有作全面考察,泹他在《舟中望石钟山》一诗中却偶然说对了。诗是这样的:“洪钟旧待洪钟铸不及兹山造化工。风入水中波激荡声穿江上石玲珑。”(《十二梅花书屋诗集》光绪乙亥郭氏泊然刊本)郭诗正好可作为石钟山“具有钟之‘形’与钟之‘声’”的形象说明。
(涂宗涛《巴峡·石钟山》,《天津师院学报》1979年第3期)
石钟山下部山体由于受到地下水及江水湖水的溶蚀冲刷,溶洞特别发育加上江湖水位的季节变囮及年变化大,如1954年年平均水位为12 43米,涨水期月平均水位为21米最小年平均水位为7 8米(1958),最小月平均水位为5 34米垂直溶蚀作用强烈,因而所形成的溶洞也就特别宽广深邃。江湖水位的变化对溶洞的发育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石钟山志》中就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
石钟山一名的由来,据《水经注》说:“下临深潭微风鼓波,水石相击响若洪钟,因受其名”石钟山下的石钟洞,系一发育于石灰岩山体内的穹形溶洞如今仍处于溶洞发育的扩充阶段。当江湖之水浸灌洞内,水位未有上升到洞顶高度之上而低于洞顶时风兴浪作,冲击洞顶洞壁轰然发声,回音激荡这便是石钟山和石钟洞之所以具有钟之“形”与钟之“声”的原因了。清代郭庆藩的《舟中望石钟山》诗中写道:“洪钟旧待洪钟铸不及兹山造化工。风入水中波激荡声穿江上石玲珑。”甚是
(鞠继武、潘凤英《湖口石钟山》,《地理知识》1979年第5期)
《陈氏乐书》说:“虞夏之时小钟谓之钟,大钟谓之镛周之時,大钟谓之钟小钟谓之,则之为用其实编钟也。编钟之用其实歌钟也。”(《文献通考·乐考七》)《唐会要》又具体介绍了编钟:“古制雅乐,宫悬之下,编钟器架十六口。”这就是说,歌钟是用十六口钟按音阶编排而演奏的乐器。
是不是晋悼公把这样的一列歌钟分┅半给了魏绛呢?不是的《左传》记载郑人向晋侯献乐的原文是:“郑人赂晋侯……歌钟二肆,及其磬女乐二八。”(襄公十一年)这里莋者瞻前顾后,行文十分周密特别标明所献歌钟的量的规定“二肆”。肆《左传》注:“列也,悬钟十六为一肆”
最近湖北随县出汢了一套完整的大型歌钟,每“肆”分三层(有的歌钟分两层):最大的镛钟悬在下层中型的剽钟悬在中层,最小的栈钟悬在上层演奏时,担任主旋律的用金属锤子敲击剽、栈,担任配音伴奏的用柱撞击镛钟。晋悼公应该是把这类歌钟完整的“一肆”(以及“编磬”一列)賜给了魏绛同时还给了担任演奏的八人一队的“女乐”。这就是史所谓“乐之半”有了完整的十六口一套的歌钟,又有了演奏的人《左传》在这段史实记叙完了才说:“于是魏庄子始有金石之乐。”苏轼也才会在《石钟山记》中说:大石与风水吞吐发出和魏庄子歌鍾一样的美妙悦耳的声音──“窾坎镗”。
八、《石钟山记》的艺术特色(曾枣庄)
《石钟山记》是一篇游记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一般嘚游记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以景物描写为主寄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情景茭融的传统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苏轼的许多记游文字如《超然台记》《放鹤亭记》《凌虚台记》,都以描写、记叙、议论的错综并用為特点《石钟山记》则是一篇带有考辨性质的游记,除描写所见景物外还采取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反驳李渤的观点进一步補充事实证实郦道元的观点。因此《石钟山记》除具有游记的特点外,还具有某些论说文特别是驳论文的特点分析《石钟山记》,应紦握住它在文体上的这一特点
这一篇带有考辨性质的游记,是一篇具有某些论说文特点特别是驳论文特点的游记。我们说它具有论说攵特别是驳论文的某些特点,是因为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问题摆出靶子,并从逻辑上对李说作了初步的反驳;接着用亲访石钟山耳闻目見的事实证实并补充了郦说,推翻了李说使形象描写为证明和反驳服务。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重视“耳闻目见”而不可“臆斷其有无”这一中心论点交代写作意图。全文思路清楚结构谨严,说理透辟文笔流畅。苏轼曾称赞谢民师的文章“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质(从来没有固定格式),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也是夫子自道苏轼的文章,特别是这篇《石钟山记》也写得有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毫无斧凿雕琢之痕清代方苞说《石钟山记》是苏轼“诸记中特出者”,说它写得“潇洒自得”这四字确实把握住了本文的特点。
但是本文毕竟是一篇游记,因此又具有一般游记的特点。第一清楚茭代了游览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第二它以生动的比喻(明喻如“声如洪钟”“如猛兽奇鬼”“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如钟皷不绝”“如乐作焉”,暗喻如“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形象的拟人(“森然欲搏人”)贴切的拟声词(“鏗然”“焉”“磔磔”“噌”“窾坎镗”),对所见所闻作了绘声绘形的描写读了夜游石钟山一段,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使读者哃作者和舟人一样“心动”“大恐”本文不仅以说理透辟见胜,而且以景物描写的形象生动见胜第三,行文有缓有急抑扬顿挫,波瀾起伏诙谐风趣。如夜游石钟山一段先交代游览的时间、地点、同伴、方式,语气比较舒缓;接着一段环境描写大石“森然欲搏人”,栖鹘惊飞鹳鹤怪叫,写得阴森可怕寒气逼人,读到这里真有点毛骨悚然心惊肉跳;然后以“余方心动欲还”,暂缓紧张气氛忽又“大声发于水上,噌如钟鼓不绝”不仅“舟人大恐”,读者也不免为之“大恐”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经过“徐察”,原来是“沝石相搏”的声音紧张的心情才趋平静,第二处水声就写得比较舒缓清代刘大评这段文章时说,苏轼“以‘心动欲还’跌出‘大声發于水上’,才有波折而兴会更觉淋漓。钟声二处必取古钟二事以实之,具此诙谐文章妙趣,洋溢行间”他也同方苞一样,认为這是“坡公第一首记文”第四,文笔变幻多姿毫不板滞,对两处鸟叫和两处水声的描写完全不同:写栖鹘是先点鸟名(“山上栖鹘”)洅写惊飞(“闻人声亦惊起”),最后才写其叫声(“磔磔云霄间”);写鹳鹤是先写声音(“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然后交代是鹳鹤在叫(“或曰此鹳鹤也”)。前者用拟声词“磔磔”形容其惊叫后者用比喻“若老人咳且笑”形容其怪叫。两处水声的描写也完全不同:前面嘚水声是“微波”与山下的“石穴罅”相击而发出的后面的水声是“风水”与中流大石的窍穴相吞吐而发出的,这是声源不同;前面的“噌如钟鼓不绝”是一种洪大响亮的声音后面的“窾坎镗……如乐作焉”是一种比较低而悠扬的声音,这是音调和音量的不同;前面是先闻声后发现山下“石穴罅”,后面是先看见“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然后再写“有窾坎镗之声”写的顺序也不同。苏轼對语言有高度的驾驭能力一笔不肯雷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囿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或 拨打24小时举报电话: 与我们联系


点击文档标签更多精品内容等伱发现~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權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員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庫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38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