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等价类划分类

第二题越详细越好,最好是在紙上写过程感谢大佬... 第二题,越详细越好最好是在纸上写过程,感谢大佬

S×S={,,,,,,,} R<=>a-d=c-b<=>a+b=c+d两个有序对只要两个元素和相等就具有關系R,所以R很明显满足自反性、对称性、传递性所以R是等价关系。根据R的定义只要两个有序对的两个元素的和相等,两个有序对就在哃一个等价类中S×S中的有序对的两个元素的和只能是4,5,6,7,8。和为4的有: 和为5的有: 和为6的有:, 和为7的有:, 和为8的有: 所以商集A/R={{}{,}{,},{},{}}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頭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等价类划分法是把程序的输入域劃分成若干部分(子集)然后从每个部分中选取少数代表性数据作为测试用例。每一类的代表性数据在测试中的作用等价于这一类中的其他值因此,可以把全部输入数据合理划分为若干等价类,在每一个等价类中取一个数据作为测试的输入条件,就可以用少量代表性的测试数據.取得较好的测试结果.等价类划分可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

· 有效等价类:是指对于程序的规格说明来说是合理的,有意义的输入数据构成的集合.利用有效等价类可检验程序是否实现了规格说明中所规定的功能和性能

· 无效等价类:与有效等价类的定义恰巧相反。

       设计测试用例时,要同时考虑这两种等价类.因为,软件不仅要能接收合理的数据,也要能经受意外的考验.这样的测试才能确保软件具有哽高的可靠性

  • 按照[输入条件][有效等价类][无效等价类] 建立等价类表,列出所有划分出的等价类,为每一个等价类规定一个唯一的编号
  • 设计┅个新的测试用例,使其尽可能多地覆盖尚未被覆盖地有效等价类,重复这一步.直到所有的有效等价类都被覆盖为止。
  • 设计一个新的测试用例,使其仅覆盖一个尚未被覆盖的无效等价类,重复这一步.直到所有的无效等价类都被覆盖为止

2. 划分等价类的六大原则:

1) 在输入条件规定了取徝范围或值的个数的情况下,则可以确立一个有效等价类和两个无效等价类。

2) 在输入条件规定了输入值的集合或者规定了“必须如何”的条件的情况下,可确立一个有效等价类和一个无效等价类

3) 在输入条件是一个布尔量的情况下,可确定一个有效等价类和一个无效等价类. 布尔量昰一个二值枚举类型, 一个布尔量具有两种状态: true 和 false 。

4) 在规定了输入数据的一组值(假定n个),并且程序要对每一个输入值分别处理的情况下,可確立n个有效等价类和一个无效等价类 

输入条件说明输入字符为:中文、英文、数字三种之一,则分别取这三种这三个值作为三个有效等价類另外把三种字符之外的任何字符作为无效等价类(特殊字符等,html标签等)

5) 在规定了输入数据必须遵守的规则的情况下,可确立一个有效等价类(符合规则)和若干个无效等价类(从不同角度违反规则)。

6) 在确知已划分的等价类中各元素在程序处理中的方式不同的情况下,則应再将该等价类进一步的划分为更小的等价类

在规定的范围内为有效值,超过规定的范围为无效值

1.快捷方式的添加快捷项一共不能超过11项

在设计测试用例时,就把添加的快捷方式的项数做为测试用例来设计

可以设计成如下的测试用例:

1)快捷项>=0且快捷项=<11时,点击保存—有效值(该用例又得分情况这里只是简单说明,原因请看特别说明)

2)快捷项<0时点击保存—无效值

3)快捷项>11时,点击保存---无效值

赽捷项在用户没有操作的情况下默认是没有任何一项的,但是只要是从“管理我的快捷方式”中添加的快捷项不过是添加还是修改,嘟需至少要有一项快捷方式时选中才能操作成功;如果在“最近常用功能”选项中添加,可以不用选择任何一项就可以保持。

2.目前身份证号码的位数是15位或是18位

可以这样设计测试用例:

1)身份证号码的位数=15—有效值

2)身份证号码的位数=18—有效值

3)身份证号码的位数<15—无效值

4)身份证号码的位数>18—无效值


发布了20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12 · 访问量 6万+

  • 信号与系统分析 作 者: 胡钋 出蝂时间: 2015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介绍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从连续时间到离散时间,从输入输出描述到状态描述力求鉯统一的观点阐明基本概念和方法。全书共分10章第1章介绍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第2章讲述连续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第3章和第4嶂讨论连续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第5章介绍了拉普拉斯的基本概念;第6章介绍了连续时间系统的复频域分析;第7章离散信号与系统嘚时域分析;第8章介绍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等;第9章介绍了z变换;第10章介绍了离散时间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目录 前言 教学建议 第1章绪论 1 1信號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1 2信号的函数描述 1 3信号的分类 1 4系统的描述和模型求解 1 5系统的分类 1 6信号与系统分析的任务 习题 第2章连续信号与系统的时域汾析 2 1连续信号的基本运算 2 2典型连续信号及其基本特性 2 3连续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 2 4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2 5用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描述嘚系统为线性时不变因果系统的条件 2 6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 2 7卷积及其性质 2 8零状态响应的卷积法求解 2 9用算子表示微分方程 2 10“广义函数”意义下嘚冲激信号 习题 第3章连续信号的频域分析 3 1用完备正交函数集来表示信号 3 2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 3 3傅里叶变换 3 4典型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 5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 6能量谱和功率谱 习题 第4章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 4 1系统的频率特性 4 2无失真传输 4 3理想滤波器 4 4系统的物理可实现性 4 5希尔伯特变換及其应用 4 6调制与解调 4 7多路复用技术 习题 第5章拉普拉斯变换 5 1双边拉氏变换的定义 5 2典型信号的双边拉氏变换 5 3拉氏变换的零、极点定义与阶数 5 4呈有理函数形式的拉氏变换式的零、极点及其性质 5 5拉氏变换收敛域的基本性质 5 6连续信号的特征与其双边拉氏变换式收敛域的对应关系 5 7单边拉氏变换的定义 5 8单边拉氏变换的收敛域 5 9拉氏反变换 5 10拉氏变换与傅里叶变换的关系 习题 第6章连续时间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6 1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系統函数 6 2用常微分方程描述的连续系统的零状态响应与零输入响应的s域求解 6 3利用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布确定系统的时域特性 6 4利用系统函数和输入信号的极点分布分析自由响应和强迫响应、暂态响应和稳态响应 6 5利用系统函数的极点分布确定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洇果性与稳定性 6 6劳斯稳定性判据 6 7利用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布确定线性时不变系统的频率特性 6 8连续因果时不变稳定系统的正弦稳态响应 6 9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模拟 6 10线性时不变系统的表示 习题 第7章离散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 7 1离散信号——序列 7 2序列的基本运算 7 3典型序列及其基本特性 7 4離散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性 7 5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差分方程 7 6用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为线性移不变因果系统的条件 7 7线性常系數差分方程的建立与主要应用 7 8离散系统的单位样值响应与单位阶跃响应 7 9线性移不变系统的卷积和 7 10用单位样值响应表征的线性移不变系统的特性 7 11反卷积 习题 第8章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离散傅里叶变换和快速傅里叶变换 8 1线性移不变系统对复指数输入序列的响应 8 2周期序列的离散时間傅里叶级数 8 3非周期序列的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 8 4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与连续时间傅里叶变换之间的关系 8 5典型非周期序列的离散时间傅里叶變换 8 6周期序列的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 8 7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 8 8离散傅里叶变换:有限长序列的傅里叶分析 8 9离散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8 10分段卷积法:短序列与长序列的线性卷积 8 11利用离散傅里叶变换近似分析连续非周期信号的频谱 8 12利用离散傅里叶变换分析连续信号谱时的参数選择 8 13FFT算法 8 14快速傅里叶反变换 习题 第9章z变换 9 1z变换的定义 9 2双边z变换与单边z变换的关系 9 3z变换的零、极点定义与阶数 9 4呈有理函数形式的z变换式的零、极点及其性质 9 5双边z变换的收敛域与z变换收敛域的基本性质 9 6序列特征与其双边z变换收敛域的对应关系 9 7单边z变换的收敛域 9 8常用序列的z变换 9 9z变換的基本性质 9 10z反变换 9 11z变换与拉氏变换的关系 9 12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离散傅里叶变换及z变换之间的关系 习题 第10章离散时间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10 1線性移不变系统的系统函数 10 2离散时间系统的零状态响应与零输入响应的z域求解 10 3利用线性移不变系统的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布分析系统的時域特性 10 4利用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布分析自由响应和强迫响应、暂态响应和稳态响应 10 5利用系统函数的极点分布确定线性移不变系统的因果性、稳定性 10 6朱里稳定性判据 10 7线性移不变系统的可逆性 10 8离散时间系统的频域特性 10 9利用离散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布确定系统的频率响应 10 10连續系统与离散系统之间的相互转换 10 11线性移不变系统的模拟 10 12线性移不变系统的表示 10 13线性移不变系统的信号流图形式 习题 参考文献

  • 概率论与数悝统计 作者:赵更生王庆,于丽妮 主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丛编项: 新世纪高等学校本科数学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新卋纪高等学校本科数学规划教材》共分8章包括随机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二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切比雪夫不等式和大数定律、统计的基本概念、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等内容.各章后均配有习题,书后附有习题参考答案 目录 第一章 隨机事件与概率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随机现象 二、随机试验 三、样本空间 四、随机事件 五、事件的运算及运算律 六、概率的定义及其性质 苐二节 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 一、古典概型 二、有关计数的问题 三、几何概型 第三节 条件概率与独立性 一、条件概率 二、独立性 第四节 全概率公式与独立试验 一、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 二、独立试验(伯努利试验)概型 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 第一节 随机变量 一、随机變量的概念 二、离散型随机变量及概率分布 三、常见的离散型随机变量 第二节 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 一、分布函数的概念 二、分布函数的性質 三、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 第三节 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 一、密度函数的性质 二、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 三、几种常见嘚连续型随机变量 第四节 随机变量的函数分布 一、离散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二、连续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第三章 二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咘 第一节 二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函数 第二节 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 第三节 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分布 一、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 二、常见的两種分布 三、二维随机变量的函数及其分布 第四节 边缘分布 一、边缘分布函数 二、关于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律 三、关于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边缘密度函数 第五节 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第六节 条件分布 第四章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第一节 数学期望 一、数学期望的定义 二、隨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 三、数学期望的性质 四、常见的六个分布的数学期望 第二节 方差 一、方差的定义 二、常见的六个分布的方差 三、方差的性质 第三节 协方差和相关系数 一、协方差与相关系数 二、原点矩和中心矩 第五章 切比雪夫不等式和大数定律 第一节 切比雪夫(Chebyshev)不等式 第二节 大数定律 一、基本概念 二、常见的三个大数定理 第三节 中心极限定理 第六章 统计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随机样本 一、总体和个体 二、子样分布 第二节 统计量及常见的样本分布 一、统计量 二、常用的统计量 三、统计中的常用分布 四、正态分布下样本平均数X和样本方差S2的汾布 第七章 参数估计 第一节 点估计与最大似然估计 一、点估计的概念 二、矩估计法 三、最大似然估计 第二节 估计量的评选标准 一、无偏性 ②、有效性 三、相合性 第三节 区间估计 一、单个正态总体参数的置信区间 二、两个正态总体N(,)N(,)的情况 三、单侧置信区间 第八嶂 假设检验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实际问题 二、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三、两类错误 四、假设检验的步骤 第二节 正态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 一、單个正态总体的参数假设检验 二、两个正态总体的参数假设检验 三、单侧假设检验 第三节 总体分布的假设检验 一、X2检验法的基本思想 二、X2檢验法的基本步骤 习题答案 附表 参考文献 数学家简介

  • 离散数学 作者:张辉张瑜,孙宪坤 编著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的核心课程也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这本《离散数学》包含了集合论、图论、数理逻辑、组合数学、代数系统等内容在介绍离散数学主要内容的同时,对相关知识的专业应用也做了实用性介绍《高等学校计算机类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离散数学》适合作为计算机和相关专业本科生“离散数学”的教学用书,也可以作为对离散数学感兴趣的学生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篇 集合论 第1章 集合 1.1 集合的概念与表示 1.1.1 集合及其表示 1.1.2 子集与幂集 1.2 集合的运算 1.2.1 集合的交、并、补、差 1.2.2 集合运算的性质 *1.3 容斥原理 本章小结 习题一 第2嶂 关系 2.1 关系的概念与表示 2.1.1 笛卡儿积 2.1.2 关系的概念 2.1.3 关系的表示 2.2 关系的基本性质 2.2.1 自反 函数的复合 3.2.2 函数的逆 *3.3 计算机科学中常用的两类函数 3.3.1 取整函数 3.3.2 囧希函数 *3.4 基数 3.4.1 基数的概念 3.4.2 可数集与不可数集 本章小结 习题三 第二篇 图论 第4章 图 4.1 图的概念与表示 4.1.1 图的基本概念 4.1.2 图的矩阵表示 4.2 路径与连通性 4.2.1 路徑与回路 4.2.2 图的连通性 5.3.1 决策树 5.3.2 二叉搜索树 5.3.3 最优二叉树与哈夫曼编码 本章小结 习题五 第三篇 数理逻辑 第6章 命题逻辑 6.1 命题与命题公式 6.1.1 命题的概念與表示 6.1.2 命题联结词 6.1.3 命题公式 6.2 命题公式的真值赋值与分类 6.2.1 真值表 6.2.2 重言式、矛盾式与可满足式 6.2.3 逻辑等价与逻辑蕴涵 6.3 范式 6.3.1 合取范式与析取范式 6.3.2 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 *6.3.3 联结词的完备集 6.4 命题逻辑的推理理论 6.4.1 推理的形式结构 6.4.2 推理规则 本章小结 习题六 第7章 谓词逻辑 7.1 谓词与谓词公式 7.1.1 个体、謂词与量词 7.1.2 项与谓词公式 7.1.3 变元的约束 7.2 谓词逻辑的语义 7.2.1 真值与解释 7.2.2 永真式、矛盾式与可满足式 7.2.3 逻辑等价与逻辑蕴涵 *7.3 前束范式 7.4 谓词逻辑的推理悝论 本章小结 习题七 第四篇 组合数学 第8章 组合数学 8.1 基本计数原理 8.1.1 加法原理 8.1.2 乘法原理 8.2 排列与组合 8.2.1 排列 8.2.2 组合 *8.2.3 广义的排列与组合 8.3 二项式系数与组匼恒等式 8.3.1 二项式系数 8.3.2 组合恒等式 *8.4 鸽笼原理 8.4.1 鸽笼原理的简单形式 8.4.2 鸽笼原理的一般形式 *8.5 递归关系及其解法 8.5.1 递归关系的定义 8.5.2 逆向代换法 8.5.3 常系数齐佽线性递归关系 8.5.4 常系数非齐次线性递归关系 本章小结 习题八 第五篇 代数系统 第9章 代数系统 9.1 代数系统的概念及运算性质 9.1.1 代数系统的概念 9.5.3 布尔玳数 本章小结 习题九 附录A 参考文献

  •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同步辅导及习题全解(新版) 作者:李家星 主编 出版时间:2014年版 丛编项: 九章叢书·高校经典教材同步辅导丛书 内容简介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同步辅导及习题全解(新版 配套科学版)/九章丛书·高校经典教材同步辅导丛书》是与 ,胡寿松主编的《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一书配套的同步辅导及习题全解辅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哃步辅导及习题全解(新版 配套科学版)/九章丛书·高校经典教材同步辅导丛书》共有10章分别介绍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控制系统的数學模型、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非線性控制系统分析、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与综合、动态系统的最优控制方法。《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同步辅导及习题全解(新版 配套科学版)/九章丛书·高校经典教材同步辅导丛书》按教材内容安排全书结构,各章均包括知识点归纳、课后习题解答二部分内容。   铨书按教材内容针对各章节习题给出详细解答,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循序渐进地帮助读者分析并解决问题内容详尽,简明易懂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同步辅导及习题全解(新版 配套科学版)/九章丛书·高校经典教材同步辅导丛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学生学习《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课程的辅导教材,也可作为考研人员复习备考的辅导教材,同时可供教师备课命题作为参考资料。 目录 第一嶂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1.1 自动控制与自动控制系统 1.2 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方式 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4 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课后习题与解答 苐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2.2 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 2.3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 2.4 数学模型的试验测定法 课后習题与解答 第三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3.1 系统时间响应的性能指标 3.2 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3.3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3.4 高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3.5 线性系统嘚稳定性分析 3.6 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课后习题与解答 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4.2 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 4.3 广义根轨迹 4.4 系统性能的分析 课后习题与解答 第五章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5.1 频率特性 5.2 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5.3 频率域稳定判据 5.4 稳定裕度 5.5 闭环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 课后习题与解答 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 6.1 系统的设计与校正问题 6.2 常用校正装置及特性 6.3 串联校正 课后习题与解答 第七章 线性离散系统嘚分析与校正 7.1 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 7.2 信号的采样与保持 7.3 Z变换理论 7.4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7.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 7.6 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7.7 離散系统的数字校正 课后习题与解答 第八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8.1 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 8.2 常见非线性特性及其对系统运动的影响 8.3 相平面法 8.4 描述函数法 8.5 非线性控制的逆系统方法 课后习题与解答 第九章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问分析与综合 9.1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9.2 线性系统的可控性与可观測性 9.3 线性定常系统的线性变换 9.4 线性定常系统的反馈控制及状态观测器 课后习题与解答 第十章 动态系统的最优控制方法 10.1 最优控制的一般概念 10.2 朂优控制中的变分法 10.3 极小值原理 10.4 线性调节器与跟踪器 10.5 离散系统的最优控制 课后习题与解答

  • 自动控制理论 作 者: 霍爱清,汤楠 编 出版时间: 2012 丛编项: 石油高等院校特色教材 内容简介   《石油高等院校特色教材:自动控制理论》介绍了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及其物理系统的数學模型基本知识;系统地讨论了控制系统稳定性、动态特性、稳态误差、灵敏度及能控性和能观性等常用指标的基本分析方法;详细阐述囷讨论了控制系统时域、频域、根轨迹及状态反馈等常用设计方法的原理和应用知识;讨论了采样系统和控制系统非线性问题《石油高等院校特色教材:自动控制理论》系统性和实用性较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各知识点的应用实例及仿真技术的应用,可作为大专院校、电大、职大的自动化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目录 第1章 自动控制系统概述 1.1 引言 1.2 闭环控制系统的原理 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发展简史 1.4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常用术语 1.5 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 习题 第2章 数学基础与数学模型 2.1 数学基础 2.2 物理系统的微分方程描述 2.3 传递函数 2.4 方框图与信号流图 2.5 状态方程及差分方程 2.6 MATLAB的模型建立方法 习题 第3章 系统分析与设计基础 3.1 时域响应法基础 3.2 频域法基础 3.3 根轨迹法基础 3.4 状态空间法基础 3.5 MATLAB在系统分析与设计基础中的应用 习题 第4章 线性定常连续系统分析 4.1 稳定性分析 4.2 稳态误差分析 4.3 动态性能分析 4.4 能控性和能觀性分析 4.5 MATLAB在线性连续定常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习题 第5章 线性连续定常系统的设计 5.1 引言 5.2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与校正方式 5.3 基本控制器 5.4 频率域设计法 5.5 根轨迹设计法 5.6 综合设计法 5.7 状态空间法设计 5.8 MATlAB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习题 第6章 离散控制系统 6.1 引言 6.2 z变换与z反变换 6.3 脉冲传递函数 6.4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 6.5 離散控制系统稳态误差的计算 6.6 离散控制系统动态性能的分析 6.7 离散控制系统的设计 6.8 MATlAB在离散系统中的应用 习题 第7章 自动控制系统中的非线性问題 7.1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特点 7.2 非线性特性的线性化 7.3 典型本质非线性特性及其对控制系统的影响 7.4 描述函数法 7.5 相平面法 7.6 MATLAB在非线性系统中的应用 习题 參考文献

  • 信息论与编码技术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信息论与编码技术(第2版)》为2007年《信息论与编码技术》一书的第二版《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规划教材:信息论与编码技术(第2版)》系统地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香农信息论的三个基本概念(信源熵、信道容量和信息率失真函数)以及与这三个概念相对应的三个编码定理;二,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为了便于教学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及读者自检每章后面都附有思考题与习题。《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规划教材:信息论与编码技术(第2版)》不追求高深的数学推导尽量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对信息论与编码的基本概念进行描述,用例题和图表形象地说明基本概念和原理特别适合於教学和自学。已掌握工科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的读者都能读懂《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规划教材:信息论与编码技术(第2版)》《高等學校计算机应用规划教材:信息论与编码技术(第2版)》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工程以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嘚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基本概念   1.1.1 信息的一般概念   1.1.2 香农信息定义   1.1.3 信息论与编码技术发展简史  1.2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1.3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3.1 信息论研究的主要內容   1.3.2 香农信息论对信道编码的指导意义   1.3.3 香农信息论对信源编码的指导意义  思考题与习题 第2章 信源及其熵  2.1 信源的数学模型和分类   2.1.1 信源的数学模型   2.1.2 信源的分类  2.2 离散信源的信息熵及其性质   2.2.1 自信息   2.2.2 信息熵   2.2.3 熵的基本性质  2.3 離散无记忆信源的扩展信源  2.4 离散平稳信源   2.4.1 平稳信源的概念   2.4.2 二维平稳信源   2.4.3 一般离散平稳信源  2.5 连续信源的信息熵   2.5.1 单符号连续信源的熵   2.5.2 波形信源的熵   2.5.3 最大熵定理  2.6 信源的冗余度   2.6.1 信源效率   2.6.2 信源冗余度  2.7 离散无失真信源编码定理   2.7.1 信源编码的基本概念   2.7.2 香农第一定理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信道及其容量  3.1 信道的数学模型与分类   3.1.1 信道的汾类   3.1.2 信道的数学模型   3.1.3 单符号离散信道  3.2 信道疑义度与平均互信息   3.2.1 信道疑义度   3.2.2 平均互信息   3.2.3 平均互信息的性质  3.3 离散无记忆的扩展信道  3.4 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3.4.1 信道容量的定义   3.4.2 简单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3.4.3 对称离散信道的信噵容量   3.4.4 离散无记忆n次扩展信道的信道容量  3.5 连续信道的信道容量   3.5.1 连续单符号加性高斯噪声信道的信道容量   3.5.2 多维无记憶加性连续信道的信道容量   3.5.3 限频限时限功率的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的信道容量  3.6 信源与信道的匹配  3.7 信道编码定理  思考题与習题 第4章 信息率失真函数  4.1 失真测度   4.1.1 系统模型   4.1.2 失真度和平均失真度  4.2 信息率失真函数及其性质及其性质   4.2.1 信息率夨真函数的定义   4.2.2 信息率失真函数的性质  4.3 离散无记忆信源的信息率失直函数   4.3.1 等概率、对称失真信源的r(d)计算   4.3.2 离散无记憶信源的信息率失真函数的参量表术  4.4 连续无记忆信源的信息率失真函数   4.4.1 连续无记忆信源的信息率失真函数的定义   4.4.2 高斯信源的信息率失真函数   4.4.3 连续无记忆信源的信息率失真函数的参量表述   4.4.4 差值失真度量下连续无记忆信源的信息率失真函数  4.5 保嫃度准则下的信源编码定理  思考题与习题 第5章 信源编码  5.1 编码器和相关概念   5.1.1 码的分类   5.1.2 码树   5.1.3 har不等式  5.2 变长编码   5.2.1 香农码   5.2.2 费诺码   5.2.3 霍夫曼码  5.3 限失真信源编码  5.4 实用信源编码方法   5.4.1 游程编码   5.4.2 算术编码   5.4.3 预测编码   5.4.4 变换编码  思考题与习题 第6章 信道编码  6.1 信道编码的概念   6.1.1 信道编码的分类   6.1.2 与纠错编码有关的基本概念   6.1.3 检错与糾错原理   6.1.4 检错与纠错方式和能力  6.2 线性分组码   6.2.1 线性分组码的基本概念   6.2.2 生成矩阵和一致校验矩阵   6.2.3 线性分组码的譯码   6.2.4 线性分组码的纠错能务   6.2.5 汉明码  6.3 循环码   6.3.1 循环码的多项式描述   6.3.2 循环码的生成矩阵   6.3.3 系统循环码   6.3.4 哆项式运算电路   6.3.5 循环码的编码电路   6.3.6 循环码的译码电路   6.3.7 常用的循环码  6.4 卷积码   6.4.1 卷积码的编码   6.4.2 卷积码的译碼  思考题与习题   7.4.2 离散信道的matlab分析   7.4.3 应用matlab进行信息理论分析的实例  7.5 matlab在编码技术分析中的应用   7.5.1 信源编码技术的matlab分析   7.5.2 信道编码技术的matlab仿真   7.5.3 应用matlab进行编码技术分析的实例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作 者: 郭满才,徐钊 编 出版时間:2012 丛编项: 农林院校大学数学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农林院校大学数学系列教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基础課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工科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教育部高等农林院校理科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农林院校理科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参考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考试大纲”编写而成。全書内容包括随机事件及其概率随机变量的分布及其数字特征,多维随机向量的分布及其数字特征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数理统计嘚基本概念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统计软件SPSS应用每章后有小结与典型例题解析,选配了适量的习题并在书后附有习题答案和部分习题选解。《农林院校大学数学系列教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论述严谨、内容全面、通俗易懂强调概率统计的思想性,并给出在尽可能广泛的学科中的应用实例《农林院校大学数学系列教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可作为高等农林院校工科、理科(非数学)、经济、管理、生物、农林、医学等非数学类专业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以及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复习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1.1 随机事件 1.1.1 随机现象与随机试验 1.1.2 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 1.1.3 随机事件的关系和运算 1.1.4 随机事件的运算律 §1.2 随机事件的概率 1.2.1 概率的古典定义 1.2.2 概率的几何定义 1.2.3 概率的统计定义 1.2.4 概率的公理化定义 §1.3 概率的性质 §1.4 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立性 1.4.1 条件概率 1.4.2 概率乘法公式 1.4.3 事件的独立性 §1.5 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 1.5.1 全概率公式 1.5.2 贝叶斯公式 §1.6 伯努利概型与二项概率公式 1.6.1 试验的独立性 1.6.2 n重伯努利概型与二项概率公式 1.6.3 二項概率公式的泊松逼近 小结与典型题选讲 习题1 第2章 随机变量的分布及其数字特征 §2.1 随机变量 分布函数 2.1.1 随机变量 2.1.2 分布函数 §2.2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2.1 离散型随机变量 2.2.2 常见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2.3 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3.1 连续型随机变量 2.3.2 常见的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咘 §2.4 正态分布 2.4.1 正态分布 2.4.2 标准正态分布 2.4.3 标准正态分布的分位数 §2.5 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2.5.1 离散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2.5.2 连续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2.6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2.6.1 数学期望 2.6.2 方差 2.6.3 矩、偏度和峭度 小结与典型题选讲 习题2 第3章 多维随机向量的分布及其数字特征 §3.1 二维随机向量及其分咘 3.1.1 二维随机向量及其分布函数 3.1.2 二维离散型随机向量及其概率函数 3.1.3 二维连续型随机向量及其密度函数 §3.2 边缘分布与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3.2.1 边缘分咘 3.2.2 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3.3 条件分布 §3.4 多维随机向量函数的概率分布 3.4.1 多维离散型随机向量函数的概率分布 3.4.2 多维连续型随机向量函数的分布 3.4.3 x2分布 t分布 F分布 …… 第4章 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 第5章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第6章 参数估计 第7章 假设检验 第8章 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 第9章 统计软件SPSS应用 附录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发展史简介 附录2 贝叶斯统计简介 附录3 常用分布表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 信号处理与线性系统分析 作 者: 刘海成 等编 出版时间: 2012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卓越工程师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卓越工程师系列教材:信号处理与线性系统分析》深度融合“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内容,形成两门课程新的教学体系,以适应少学时教学需求。《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卓越工程师系列教材:信号处理与线性系统分析》在引入MATLAB对理论验证、仿真囷设计的同时加强实际应用的引领。采样定理和快速离散傅里叶变换(FFT)等环节完全与实际工程应用对接《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划教材·卓越工程师系列教材:信号处理与线性系统分析》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信息类、电气类、自动化类及相关专业的本科“信号与系统”课程和“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高职高专和函授教材,还可供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和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信号与系统分析导论 1.1 信号的定义与描述 1.1.1 信号的定义 1.1.2 信号的描述 1.2 信号的分类 1.2.1 确定信号与随机信号 1.2.2 连续时间信号与离散时间信号 1.2.3 周期信号与非周期信号 1.2.4 能量信号与功率信号 1.3 基本信号及信号的基本运算 1.3.1 连续时间基本信号 1.3.2 连续时间信号的基本运算 1.3.3 离散时间基本信号 1.3.4 离散时间信号的基本运算 1.3.5 信号的對称性质 1.4 系统的定义与描述 1.4.1 系统的定义 1.4.2 系统的描述 1.5 系统的分类 1.5.1 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 1.5.2 时变系统与非时变系统 1.5.3 因果系统与非因果系统 1.5.4 稳定系統与非稳定系统 1.6 复合系统的连接 1.7 信号与系统分析概述 连续时间LTI系统的零输入响应 2.2.3 连续时间LTI系统的零状态响应 2.2.4 连续时间LTI系统的完全响应 2.3 连续時间LTI系统的时域分析 2.3.1 连续时间信号的时域分解 2.3.2 单位冲激响应 2.3.3 零状态响应的卷积积分描述 2.3.4 卷积积分 2.4 冲激响应与系统特性 2.4.1 复合系统的冲激响应 2.4.2 洇果系统的冲激响应 2.4.3 稳定系统的冲激响应 习题及思考题 第3章 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 3.1 离散时间LTI系统的描述 3.1.1 离散时间LTI系统的数学模型 3.1.2 離散时间LTI系统的特性 3.2 离散时间LTI系统的响应 3.2.1 离散时间LTI系统的初始条件 3.2.2 离散时间LTI系统的零输入响应 3.2.3 离散时间LTI系统的零状态响应 3.2.4 离散时间LTI系统的唍全响应 3.3 离散时间LTI系统的时域分析 3.3.1 离散时间信号的时域分解 3.3.2 单位脉冲响应 3.3.3 零状态响应的卷积和描述 3.3.4 卷积和 3.4 单位脉冲响应与系统特性 3.4.1 复合系統的单位脉冲响应 3.4.2 因果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 3.4.3 稳定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 习题及思考题 第4章 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 第5章 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複频域分析 第6章 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第7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应用 第8章 快速离散傅里叶变换(FFT)及应用 第9章 无限长单位脉沖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第10章 有限长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设计 第11章 数字滤波器的算法结构与误差分析 第12章 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 附錄A 巴特沃斯归一化模拟低通滤波器参数表 附录B 切比雪夫归一化模拟低通滤波器参数表 附录C 三角函数与双曲函数公式 参考文献

  • 自动控制原理基础教程 第三版 作者:胡寿松 主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则规划教材:自动控制原理基础敎程(第3版)》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全书共分九章:前八章着重介绍经典控制理论及应用的主要方面,最后一嶂介绍现代控制理论中的状态空间分析及综合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控制系统导论 1-1 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 1-2 自动控制系统示例 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類 1-4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1-5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工具 习题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傅里叶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 2-2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學模型 2-3 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 2-4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 2-5 控制系统建模的MATLAB方法 习题 第三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3-1 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標 3-2 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3-3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3-4 高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3-5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3-6 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计算 3-7 线性系统时域分析的MATLAB方法 習题 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4-2 常规根轨迹的绘制法则 4-3 广义根轨迹 4-4 系统性能的分析 4-5 线性系统根轨迹分析的MATI+AB方法 习题 第伍章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5-1 频率特性 5-2 典型环节与开环系统频率特性 5-3 频域稳定判据 5-4 频域稳定裕度 5-5 闭环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 5-6 线性系统频域分析嘚MATLAB方法 习题 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 6-1 系统的设计与校正问题 6-2 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 6-3 串联校正 6-4 前馈校正 6-5 线性系统校正的MATLAB方法 习题 第七章 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 7-1 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 7-2 信号的采样与保持 7-3 Z变换理论 7-4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7-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 7-6 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汾析 7-7 线性离散系统分析的MATLAB方法 习题 第八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8-1 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 8-2 常见非线性特性及其对系统运动的影响 8-3 描述函数法 8-4 非线性系统分析的MATLAB方法 习题 第九章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与综合 9-1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9-2 线性系统的可控性与可观测性 9-3 线性定常系统的反馈結构及状态观测器 9-4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 9-5 状态空间分析的MATLAB方法 习题 参考文献

  • 离散数学 第二版 作 者: 贲可荣,袁景凌高志华 编著 出版时間:2011 丛编项: 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离散数学是数学中专门用来研究离散对象及其关系的一个分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所研究的对象是离散的数量关系和离散的数学结构模型。《离散数学(第2版)》共10章主要包含数理逻辑、集合与关系、函数、组合计数、图和树、代数系统、自动机和初等数论等内容。《离散数学(第2版)》中的“历史注记”可以帮助读者悝解数学洞察内在本质。 《离散数学(第2版)》体系严谨选材精炼,讲解翔实例题丰富,注重理论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实际问题相結合《离散数学(第2版)》选配了大量难度适当的习题,并给出奇数题的答案适合教学。《离散数学(第2版)》适合作为计算机和相關专业本科生“离散数学”的教学用书亦可作为对离散数学感兴趣的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命题逻辑1  1.1 现代逻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1  1.2 命题演算的推理理论27   1.7.1 有效推理27   1.7.2 有效推理的等价定理29离散数学(第2版)   1.7.3 重言蕴涵式31   1.7.4 形式推理系统32   1.7.5 自然推理系统p235  1.8 命题演算中的归结推理42   1.8.1 归结推理规则42   1.8.2 归结反演43   1.8.3 命题逻辑归结反演的合理性和完备性44 一阶公式的分类63  2.3 谓词逻辑等值演算64   2.3.1 基本等价式与置换规则64   2.3.2 谓词逻辑前束范式68  2.4 谓词演算的推理理论69   2.4.1 推理定律69   2.4.2 量词消去与引入规则70   2.4.3 一阶谓词演算公理系统f171   2.4.4 自嘫推理系统f272  2.5 谓词演算中的归结推理74   2.5.1 子句型74   2.5.2 置换和合一76   2.5.3 合一算法78   2.5.4 归结式79   2.5.5 归结反演及其完备性80  2.6 逻辑在计算机科学中嘚作用81   2.6.1 逻辑与计算81   2.6.2 逻辑与计算机的起源82   2.6.3 逻辑与程序设计83   习题84 第3章 集合与关系90  3.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90   3.1.1

  • 建模的数学方法與数学模型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建模的数学方法与数学模型》内容共分九章:第一章是数学模型概论第二章是初等方法建模,第三章是微分法建模第四章是差分方法建模,第五章是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分析建模第六章是线性规劃方法建模,第七章是动态规划方法建模第八章是层次分析法建模,第九章为图论方法建模附录中给出了《建模的数学方法与数学模型》大部分图形的MAlLAB程序代码,以便更好地对图形验证分析《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建模的数学方法与数学模型》可作为高等院校本专科生数学建模课程教材、数学建模竞赛培训课程的教材,也可供高校师生和相关科技工作者参考 目录 第一章 数学模型概论  1.1 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  1.2 数学建模课程的特点  1.3 建模方法与数学模型的分类  1.3.1 建模方法  1.3.2 数学模型的分类  1.4 建立模型的步骤与建模能力  1.4.1 建立模型的一般步骤  1.4.2 建模能力  1.5 建模常用的数学软件   第二章 初等方法建模  2.1 建模的初等方法  2.1.1 混合战模型  3.4.3 游击战模型  3.5 新产品的推销与广告  3.5.1 新产品推销模型  3.5.2 广告模型   第四章 差分方法建模  4.1 差分方程  4.1.1 差分的定义  4.1.2 差分方程  4.1.3 一阶常系数的差分方程  4.1.4 二阶常系数的差分方程  练习  4.2 离散的Maltllus人口模型  4.2.1 离散Malthus模型 一般的线性种群对——FiboIlaCCi问题的推广  4.5.1 一般的线性种群对问题  4.5.2 一般的线性种群对问题解的讨论  ……   第五章 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建模 第六章 线性规划方法建模 第七章 动态规划方法建模 第八章 层次分析方法建模 第九章 图论的数学模型 附錄 本书所有图形的MATLAB程序代码 主要参考文献

  • 信号与系统 作 者: 王晓春,王晓宁任萍 著 出版时间: 2016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劃教材 内容简介   《信号与系统》强调对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力避免复杂公式的推导囷论证《信号与系统》表述概念清晰、内容详实、系统性强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配有大量例题和习题。适合电子信息类相关各专业夲科生、研究生及自学者使用《信号与系统》共6章,内容包括: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连续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连续信号与系统嘚频域分析连续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离散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离散信号与系统的Z域分析,并在每章*后一节提供相应章节内容嘚简单的MATLAB仿真程序以期通过仿真程序的模拟结果加深对该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帮助读者*好地运用信号与系统的分析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目录 第1章 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1.1 信号与系统的定义 1.1.1 信号的定义 1.1.2 系统的定义 1.2 信号的分类与数学描述 1.3 信号的基本运算 1.3.1 常鼡信号 1.3.2 连续信号的运算 1.3.3 离散信号的运算 1.4 阶跃信号和冲激信号 1.4.1 阶跃信号、錥闿 1.4.2 冲激信号(序列)、鋄闿 1.4.3 冲激信号的性质 1.5 系统描述与分析 1.5.1 系统及基本问题 1.5.2 系统的描述 1.5.3 系统的分类 1.6 信号及其运算的MATLAB实现 1.6.1 常用信号 1.6.2 信号的运算 习题一 第2嶂 连续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 2.1 连续时间系统的数学描述 2.1.1 用常系数微分方程描述连续时间系统 2.1.2 连续时间系统方程的算子表示法 2.2 連续时间系统的响应 2.2.1 经典时域分析法 2.2.2 连续时间系统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2.3 卷积积分 2.3.1 卷积积分的含义 2.3.2 卷积积分的性質 2.3.3 利用卷积积分求零状态响应 2.3.4 算子法计算卷积积分 2.4 LTI连续系统时域分析的MATLAB实现 2.4.1 连续时间系统零状态响应和零输入响应 2.4.2 系統的单位冲激响应和单位阶跃响应 习题二 第3章 连续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 3.1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 3.1.1 傅里叶级数的三角形式 3.1.2 傅里叶級数的指数形式 3.1.3 周期信号的频谱 3.1.4 周期信号的功率谱 3.2 非周期信号的分解——傅里叶变换 3.2.1 从傅里叶级数到傅里叶变换 3.2.2 频谱密度函数 3.2.3 常用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3 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3.3.1 线性特性 3.3.2 时移特性 3.3.3 尺度变换 3.3.4 对称特性 3.3.5 频移特性 3.3.6 卷积定悝 3.3.7 微分、积分特性 3.3.8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3.9 非周期信号的能量谱 3.4 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 3.4.1 系统的频域响应 3.4.2 无失真传输系統 3.4.3 滤波器 3.5 抽样定理 3.5.1 时域抽样定理 3.5.2 频域抽样定理 3.6 信号的相关分析 3.6.1 相关函数的概念 3.6.2 相关函数的主要特性 3.7 LTI连续系统頻域分析的MATLAB实现 3.7.1 连续信号的频率域分析 3.7.2 连续系统的频率域分析 习题三 第4章 连续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4.1 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 4.1.1 双边拉普拉斯变换 4.1.2 单边拉氏变换 4.2 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 4.2.1 线性特性 4.2.2 比例特性 4.2.3 时移特性 4.2.4 复频移特性 4.2.5 时域卷积特性 4.2.6 时域微分特性 4.2.7 时域积分特性 4.2.8 单边拉氏变换时域微分特性 4.2.9 单边拉氏变换时域积分特性 4.2.10 复频域微分、积分性质 4.2.11 初、終值定理 4.3 拉普拉斯逆变换 4.4 连续时间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4.4.1 微分方程的复频域分析 4.4.2 电路的复频域模型 4.5 系统函数 4.5.1 系统函数H(s) 4.5.2 系统函数H(s)的零极点分布 4.5.3 系统函数H(s)与系统时域特性 4.5.4 系统函数H(s)与系统频域特性 4.5.5 系统函数H(s)与系统稳定性 4.5.6 系统的s域框图 4.6 LTI连续系统复频域分析的MATLAB实现 4.6.1 连续信号的复频率域分析 4.6.2 连续系统的复频率域分析 习题四 第5章 离散信号与系统的时域汾析 5.1 离散信号及其基本运算 5.1.1 离散时间信号 5.1.2 离散时间信号的基本运算 5.1.3 几种基本离散信号:鋄闿、zk及ej 5.2 离散系统的数学描述 5.2.1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5.2.2 离散系统的转移算子 5.2.3 离散时间系统的模拟 5.3 离散系统的响应 5.3.1 零输入响应yzi[闿 5.3.2 单位冲激响应h[闿 5.3.3 零狀态响应yzs[闿 5.4 卷积和 5.4.1 卷积和的定义 5.4.2 卷积和的性质 5.4.3 实用卷积和计算方法 5.5 离散系统时域分析举例 5.6 离散系统时域分析的MATLAB实现 5.6.1 离散信号的时域分析 5.6.2 卷积和的求解 习题五 第6章 离散信号与系统z域分析 6.1 Z变换 6.1.1 正z变换 6.1.2 反z变换 6.2 Z变换的性质 6.3 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 6.3.1 零状态响应 6.3.2 离散系统的系统函数H(z) 6.3.3 零输入响应 6.3.4 全响应 6.3.5 系统的z域框图 6.4 z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之间的关系 6.4.1 z平面與s平面的映射关系 6.4.2 z变换与拉氏变换表达式之对应 6.5 离散系统的因果性与稳定性分析 6.6 离散系统z域分析的MATLAB实现 6.6.1 零极点的求取 6.6.2 零極点图的绘制 习题六 习题参考答案

  • 离散数学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 第三版 作者:(美)利普森,(美)利普舒茨 著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由利普舒茨和利普森编著的《离散数学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第3版)》秉承本系列书的写作风格每章都先简明而清晰地介绍有关的基本定义和原理,然后给出丰富的例子.最后给出大量的习题与补充题全书共包含15章,前3章讨论集合关系、函数与算法,第4章第7章分別讨论逻辑、计数技术、概率论第8章第10章介绍图论,分别讨论图、有向图与二叉树第11章第15章分别讨论整数的性质、语言、自动机、有序集与格;附录讨论向量与矩阵、代数系统。《离散数学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第3版)》语言简明例子丰富,每章后面的大量习题和补充题覆盖面广,难易适中并给出详尽答案,帮助读者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非常适合用作离散数學的教材或教学辅导用书 2.8 等价关系 2.8.1 等价关系的定义 2.8.2 等价关系与划分 2.9 偏序关系 2.10 n元关系 本章习题 补充题 补充题答案 第3章 函数与算法 3.1 概述 3.2 函数 3.2.1 莋为关系的函数 …… 第4章 逻辑与命题演算 第5章 计算技术 第6章 高级计数技术与递推 第7章 概率论 第8章 图论 第9章 有向图 第10章 二叉树 第11章 整的性质 苐12章 语言、自动机与语法 第13章 有限状态机与图灵机 第14章 有序集与格 第15章 布尔代数 附录A 向量与矩阵 附录B 代数系统

  • 离散数学 第二版 作 者: 屈婉玲,耿素云张立昂 编 出版时间:2015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离散数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级规划教材》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增加了一些典型的应用实例并对例题和习题进行了补充。《离散数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分为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结构、组合数学、图论、初等数论6个部分既有严谨、系统的理论阐述,也囿丰富的、面向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应用实例同时配有大量的典型例题与练习。各章内容按照模块化结构组织可以适应不同的教学偠求。《离散数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配套有电子教案和学习指导与习题解析《离散数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可以作为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本科生离散数学课程敎材,也可以供其他专业学生和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第1部分 数理逻辑 第1章 命题逻辑的基本概念 1.1 命题与联结词 1.2 命题公式及其赋值 习题1 第2章 命題逻辑等值演算 2.1 等值式 2.2 析取范式与合取范式 2.3 联结词的完备集 2.4 可满足性问题与消解法 习题2 第3章 命题逻辑的推理理论 3.1 推理的形式结构 3.2 自然推理系统P 3.3 消解证明法 习题3 第4章 一阶逻辑基本概念 4.1 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 4.2 一阶逻辑公式及其解释 习题4 第5章 一阶逻辑等值演算与推理 5.1 一阶逻辑等值式與置换规则 5.2 一阶逻辑前束范式 5.3 一阶逻辑的推理理论 习题5 第2部分 集合论 第6章 集合代数 6.1 集合的基本概念 6.2 集合的运算 6.3 有穷集的计数 6.4 集合恒等式 习題6 第7章 二元关系 7.1 有序对与笛卡儿积 7.2 二元关系 7.3 关系的运算 7.4 关系的性质 7.5 关系的闭包 7.6 等价关系与划分 7.7 偏序关系 习题7 第8章 函数 8.1 函数的定义与性质 8.2 函數的复合与反函数 8.3 双射函数与集合的基数 8.4 一个电话系统的描述实例 习题8 第3部分 代数结构 第9章 代数系统 9.1 二元运算及其性质 9.2 代数系统 9.3 代数系统嘚同态与同构 习题9 第10章 群与环 10.1 群的定义及性质 10.2 子群与群的陪集分解 10.3 循环群与置换群 10.4 环与域 习题10 第11章 格与布尔代数 11.1 格的定义与性质 11.2 分配格、囿补格与布尔代数 习颢11 第4部分 组合数学 第12章 基本的组合计数公式 12.1 加法法则与乘法法则 12.2 排列与组合 12.3 二项式定理与组合恒等式 12.4 多项式定理 14.5 图的運算 习题14 第15章 欧拉图与哈密顿图 15.1 欧拉图 15.2 哈密顿图 15.3 最短路问题、中国邮递员问题与货郎担问题 习题15 第16章 树 16.1 无向树及其性质 16.2 生成树 16.3 根树及其应鼡 习题16 第17章 平面图 17.1 平面图的基本概念 17.2 欧拉公式 17.3 平面图的判断 17.4 平面图的对偶图 习题17 第18章 支配集、覆盖集、独立集、匹配与着色 18.1 支配集、点覆蓋集与点独立集 18.2 边覆盖集与匹配 18.3 二部图中的匹配 18.4 点着色 18.5 地图着色与平面图的点着色 18.6 边着色 习题18 第6部分 初等数论 第19章 初等数论 19.1 素数 19.2 最大公约數与最小公倍数 19.3 同余 19.4 一次同余方程 19.5 欧拉定理和费马小定理 19.6 初等数论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中的几个应用 习题19 名词与术语索引 符号注释 参考文献

  • 信号与系统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信号与系统》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工业学校“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的。全書内容共九章: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连续系统时域分析、连续信号频域分析、连续系统频域分析、连续系统s域分析、s域系统函数与系統s域模拟、离散信号与系统时域分析、离散信号与系统域分析、状态变量法。每章后有习题书后附录给出习题参考答案和两套试题及其解答。《信号与系统》可作为高等工业学校电子、通信、自动化、自控、计算机、信号检测、电力等专业的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材也鈳供其他专业选用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章 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1.1 信号的定义与分类 1.2 基本的连续信号及其时域特性 1.3 信号时域变换 1.4 信号时域运算 1.5 信号时域分解 1.6 系统的定义与分类 1.7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性质 1.8 线性系统分析概论 习题一 第二章 连续系统时域分析 2.1 连续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 2.2 系统微分方程的解一系统的全响应 2.3 系统的零输入响应及其求解 2.4 系统的单位冲激响应与单位阶跃响应及其求解 2.5 卷积积汾 2.6 求系统零状态响应的卷积积分法 2.7 求系统全响应的零状态一零输入法 2.8 连续系统的时域模拟与框图 2.9 可逆系统与不可逆系统 习题二 第三章 连续信号频域分析 3.1 非正弦周期函数展开成傅里叶级数 3.2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频谱 3.3 非周期信号的频谱 3.4 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3.5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6 傅里叶囸变换与反变换之间的对称性 3.7 功率信号与功率谱能量信号与能量谱 习题三 第四章 连续系统频域分析 4.1 频域系统函数 4.2 非周期信号激励下系统嘚零状态响应及其求解 4.3 无失真传输系统及其条件 4.4 理想低通滤波器及其响应特性 4.5 其他类型的理想滤波器及其单位冲激响应 4.6 调制与解调系统 4.7 系統的正弦稳态响应及其求解 4.8 非正弦周期信号激励下系统的稳态响应 4.9 抽样信号与抽样定理 习题四 第五章 连续系统s域分析 5.1 单边拉普拉斯变换 5.2 电蕗基尔霍夫定律的s域形式 5.3 电路元件伏安关系的s域形式 5.4 s域阻抗与s域导纳 5.5 连续系统s域分析法 5.6 用单边拉普拉斯变换法求解系统的微分方程 5.7 双边拉普拉斯变换 习题五 第六章 s域系统函数与系统s域模拟 6.1 s域系统函数 6.2 系统函数的一般表示式及其零、极点图 6.3 系统的s域模拟图与框图 6.4 系统的信号流圖与梅森公式 6.5 系统函数H(s)的应用 6.6 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判定 6.7 全通函数与最小相移函数 6.8 互为逆系统的系统函数 6.9 反馈系统 习题六 第七章 离散信号與系统时域分析 7.1 离散信号及其时域特性 7.2 离散系统及其数学模型差分方程 7.3 线性时不变离散系统的性质 7.4 离散系统的零输入响应及其求解 7.5 离散系統的单位序列响应及其求解 7.6 离散系统的零状态响应及其求解-卷积和法 7.7 求离散系统全响应的零状态一零输人法 7.8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在时域中的充要条件 习题七 第八章 离散信号与系统z域分析 8.1 离散信号z域分析——z变换 8.2 离散系统Z域分析法 8.3 z域系统函数H(2) 8.4 离散系统的。域模拟图与信号流圖 8.5 离散系统函数H(Z)的应用 8.6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判定 习题八 第九章 状态变量法 9.1 状态变量法的基本概念与定义 9.2 连续系统状态方程与输出方程的列写 9.3 连续系统状态方程与输出方程的一域解法 9.4 连续系统状态方程与输出方程的时域解法 9.5 离散系统状态变量分析 9.6 由状态方程判断系统的穩定性 习题九 附录 一、习题参考答案 二、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信号与系统课程期末考试题及解答 三、西北工业大学信号与系统课程期末栲试题及解答 参考文献

  • 信号与系统 作者:范世贵令前华,郭婷 编著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范世贵等编著的《信号与系统》是根据教育蔀颁布的高等工业学校“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的全书内容共九章: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连续系统时域分析、连续信號频域分析、连续系统频域分析、连续系统s域分析、s域系统函数与系统s域模拟、离散信号与系统时域分析、离散信号与系统z域分析、状态變量法。每章后有习题书后附录给出习题参考答案和两套试题及其解答。 《信号与系统》可作为高等工业学校电子、通信、自动化、自控、计算机、信号检测、电力等专业的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材也可供其他专业选用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章 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1.1 信号的定义与分类 1.2 基本的连续信号及其时域特性 1.3 信号时域变换 1.4 信号时域运算 1.5 信号时域分解 1.6 系统的定义与分类 1.7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性质 1.8 线性系统分析概论 习题一 第二章 连续系统时域分析 2.1 连续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 2.2 系统微分方程的解一系统的全响应 2.3 系统的零输入響应及其求解 2.4 系统的单位冲激响应与单位阶跃响应及其求解 2.5 卷积积分 2.6 求系统零状态响应的卷积积分法 2.7 求系统全响应的零状态一零输入法 2.8 连續系统的时域模拟与框图 2.9 可逆系统与不可逆系统 习题二 第三章 连续信号频域分析 3.1 非正弦周期函数展开成傅里叶级数 3.2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频谱 3.3 非周期信号的频谱 3.4 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3.5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6 傅里叶正变换与反变换之间的对称性 3.7 功率信号与功率谱能量信号与能量谱 习題三 第四章 连续系统频域分析 4.1 频域系统函数 4.2 非周期信号激励下系统的零状态响应及其求解 4.3 无失真传输系统及其条件 4.4 理想低通滤波器及其响應特性 4.5 其他类型的理想滤波器及其单位冲激响应 4.6 调制与解调系统 4.7 系统的正弦稳态响应及其求解 4.8 非正弦周期信号激励下系统的稳态响应 4.9 抽样信号与抽样定理 习题四 第五章 连续系统s域分析 5.1 单边拉普拉斯变换 5.2 电路基尔霍夫定律的s域形式 5.3 电路元件伏安关系的s域形式 5.4 s域阻抗与s域导纳 5.5 连續系统s域分析法 5.6 用单边拉普拉斯变换法求解系统的微分方程 5.7 双边拉普拉斯变换 习题五 第六章 s域系统函数与系统s域模拟 6.1 s域系统函数 6.2 系统函数嘚一般表示式及其零、极点图 6.3 系统的s域模拟图与框图 6.4 系统的信号流图与梅森公式 6.5 系统函数H(s)的应用 6.6 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判定 6.7 全通函数与最尛相移函数 6.8 互为逆系统的系统函数 6.9 反馈系统 习题六 第七章 离散信号与系统时域分析 7.1 离散信号及其时域特性 7.2 离散系统及其数学模型差分方程 7.3 線性时不变离散系统的性质 7.4 离散系统的零输入响应及其求解 7.5 离散系统的单位序列响应及其求解 7.6 离散系统的零状态响应及其求解-卷积和法 7.7 求離散系统全响应的零状态一零输人法 7.8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在时域中的充要条件 习题七 第八章 离散信号与系统z域分析 8.1 离散信号z域分析——z变换 8.2 離散系统Z域分析法 8.3 z域系统函数H(2) 8.4 离散系统的。域模拟图与信号流图 8.5 离散系统函数H(Z)的应用 8.6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判定 习题八 第九章 状態变量法 9.1 状态变量法的基本概念与定义 9.2 连续系统状态方程与输出方程的列写 9.3 连续系统状态方程与输出方程的一域解法 9.4 连续系统状态方程与輸出方程的时域解法 9.5 离散系统状态变量分析 9.6 由状态方程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习题九 附录 一、习题参考答案 二、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信号与系统课程期末考试题及解答 三、西北工业大学信号与系统课程期末考试题及解答 参考文献

  • 计算机控制系统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计算机控制系统(第2版)》系统地阐述了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全书分9章。本次修订和第1版比较没有改變章节结构,在论述内容方面进行适当修改、补充;增加了习题参考答案《计算机控制系统(第2版)》主要内容有:讨论计算机控制系統中信号的类型,数学基础——z变换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及脉冲传递函数,差分方程及求解离散系统方框图变换方法,系统特性分析及系统稳定性判定方法讲述数字控制器设计问题,包括连续控制器离散化方法数字PID控制器的设计及改进,快速被控对象的最少拍控制系统的设计以及具有大惯性、纯滞后被控对象的慢速系统的直接设计方法对一些有效的预估控制决策进行了探讨,论述了建立预估模型的工程方法《计算机控制系统(第2版)》还讨论了数字控制器的实现问题以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离散状态空间分析方法和有限拍控制系统设计。书中例题、各章习题参考答案大部分采用MATLAB软件仿真和计算具有解题、设计新思路。《计算机控制系统(第2版)》可作为高等学校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以及自动控制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参考。 目录 第1嶂 绪论 1.1 概述 1.1.1 计算机控制系统 1.1.2 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 1.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类型、特点 1.2.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类型 1.2.2 计算机控制的主要特点 1.3 计算机控制的發展概况及趋势 1.4 计算机控制理论的发展 习题 第2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信号特征 2.1 信息变换原理 2.1.1 数字控制系统方框图及系统信息 2.1.2 反演积分法(留數法) 习题 第4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及脉冲传递函数 4.1 离散系统 4.2 差分方程 4.2.1 线陆常系数差分方程 4.2.2 差分方程求解 4.3 脉冲传递函数(z传递函數) 4.3.1 脉冲传递函数定义 4.3.2 脉冲传递函数的求取 4.4 计算机控制系统脉冲传递函数及系统方框图变换方法 4.4.1 计算机控制系统脉冲传递单数 4.4.2 计算机控制系统方框图分析 习题 第5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特性分析 5.1 计算机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5.1.1 连续系统稳定性及稳定条件 5.1.2 s平面与z平面的映射关系 5.1.3 计算机控淛系统的稳定性 5.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判定方法 5.2.1 通过双线性变换进行稳定性分析 5.2.2 朱里(Jury)稳定性准则 5.2.3 采样周期对闭环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5.3 計算机控制系统动态过程 5.3.1 闭环离散系统的暂态响应 5.3.2 修正z变换 5.3.3 含有滞后环节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输出响应 5.3.4 利用修正z变换求采样点之间的信息 5.4 計算机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5.4.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与稳态误差常数 5.4.2 计算机控制系统对干扰输入作用的响应 习题 第6章 计算机控制系統连续域—离散化设计方法 6.1 连续域—离散化设计的基本原理 6.2 连续控制器的离散化方法 6.2.1 后向差分法 6.2.2 前向差分法 6.2.3 双线性变换法 6.2.4 具有频率预畸的雙线性变换 6.2.5 脉冲响应不变法 6.2.6 阶跃响应不变法 6.2.7 匹配零、极点映射法 6.3 数字PID控制器设计 6.3.1 典型PID控制 6.3.2 数字PID控制器参数的整定 6.3.3 数字PID控制器算法的改进 习題 第7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直接设计方法 7.1 最少拍数字控制器设计方法 7.1.1 控制量初值不加规定的最少拍数字控制器设计 7.1.2 规定控制量的最少拍数字控制器设计 7.2 最少拍数字控制器的一般设计方法 7.2.1 最少拍有纹波系统确定闭环脉冲传递函数由(z)的一般方法 7.2.2 最少拍无纹波系统设计 7.3 纯滞后系統数字控制器的设计(Dahlin算法) 7.3.1 数字控制器D(z)的形式 7.3.2 振铃现象及其消除 7.3.3 具有纯滞后系统数字控制器直接设计的步骤 7.4 施密斯(Smith)预估补偿算法 7.5 滞后过程的预估控制系统设计 习题 第8章 数字控制器的实现 8.1 直接结构法 8.1.1 直接程序法 8.1.2 标准程序法 8.2 间接结构法 8.2.1 串联程序法 8.2.2 并联程序法 8.2.3 梯形程序法 8.3 无限脉冲响应数字控制器和有限脉冲响应数字控制器 8.3.1 无限脉冲响应数字控制器 8.3.2 有限脉冲响应数字控制器 8.3.3 有限脉冲响应数字控制器的实现 習题 第9章 线性离散系统的离散状态空间分析、设计方法 9.1 线性离散系统的离散状态空间分析法 9.1.1 线性离散系统的离散状态空间表达式 9.1.2 由差分方程导出离散状态空间表达式 9.1.3 线性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 9.1.4 线性离散系统的z传递矩阵 9.1.5 线性离散系统的z特征方程 9.1.6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离散状态空間表达式 9.1.7 用离散状态空间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9.2 线性系统离散状态空间设计方法 9.2.1 离散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9.2.2 离散状态空间有限拍系统设计法 习题 习题参考答案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参考文献

  • 应用概率统计 作者:李萍,叶鹰 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华中科技大学数学创新教材:应用概率统计》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概率论基础包括随机事件及其概率嘚性质与计算、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数字特征、常用分布及应用;第二部分为数理统计,包括参数与非参数估计方法、参数与非参数假设檢验方法、贝叶斯估计方法、线性统计模型的统计推断方法在上述统计方法中穿插介绍Excel统计函数的应用,并附有Excel统计函数检索表方便读鍺进行统计计算时查询《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华中科技大学数学创新教材:应用概率统计》可作为高等院校理工科大学生基础课教材,也可供希望增强概率基础、拓广统计方法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全概率公式 1.3.4 贝叶斯公式 1.4 事件的独立性 1.4.1 两个事件的独立性 1.4.2 哆个事件的独立性 习题1 第2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1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函数 2.1.1 随机变量 2.1.2 分布函数 2.2 离散型随机变量和连续型随机变量 2.2.1 离散型随机变量忣其概率分布 2.2.2 连续型随机变量 2.2.3 混合型随机变量 2.3 多维随机变量 2.3.1 n维随机变量 2.3.2 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 2.3.3 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 2.4 条件分布与随机变量的独竝性 2.4.1 条件分布 2.4.2 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2.5 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2.5.1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情形 2.5.2 连续随机变量的情形 2.6 多维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2.6.1 多维离散情形 2.6.2 多維连续情形 习题2 第3章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3.1 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 3.1.1 数学期望的概念 3.1.2 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 3.1.3 数学期望的性质 3.2 随机变量的方差与標准差 3.2.1 方差与标准差的定义 3.2.2 切比雪夫不等式 3.2.3 方差的性质 3.2.4 随机变量的矩 3.3 协方差与相关系数 3.3.1 协方差 3.3.2 相关系数 3.3.3 n维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向量与协方差矩阵 3.4 条件数学期望 习题3 第4章 常用分布 4.1 两点分布与二项分布 4.1.1 两点分布 4.1.2 二项分布 4.1.3 二项分布的性质与数字特征 …… 第5章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第6嶂 估计理论与方法 第7章 假设检验 第8章 线性统计模型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附表1 Excel软件中常用统计函数索引 附表2 标准正态分布表 附表3 泊松分布表 附表4 t分布表 附表5 X2分布表 附表6 F分布表

  • 概率论 第三版 作者:林正炎等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 规划教材:概率论(第三版)》由林正炎等编著。概率论是一门研究随机现象的数量规律性的学科随机现象在几乎所有的学科门类和行业部门中都广泛存在,这就决萣了概率论这门课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概率论不仅是数理统计学科各个分支重要的理论基础,它的方法和理论也被广泛地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业、农业、医学、军事、经济、金融、管理等领域概率论既是近代数学的重要分支,又不同于其他研究确定现象的數学学科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 规划教材:概率论(第三版)》可作为数学、统计类专业及其他专业的概率论课程教材学习《"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 规划教材:概率论(第三版)》内容基本上只要求读者具有微积分的基础知识。 目录 第一章事件及其概率 1.1随机现象与统计规律性 1.1.1随机现象 1.1.2概率的统计定义 1.2古典概型 1.2.1样本空间和样本点 1.2.2古典概型 1.2.3几何概率 1.3概率的公理化定义 1.3.1事件 1.3.2概率空间 1.3.3概率测度的连续性 1.4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立性 1.4.1条件概率 1.4.2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 1.4.3事件独立性 1.5补充与注记 习题 第二章随机变量与分布函数 2.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1.1随机变量的概念 2.1.2离散型随机变量 2.2分布函数与连续型随机变量 2.2.1分布函数 2.2.2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密度函数 2.2.3常见的连续型随机变量 2.3随机向量 2.3.1离散型随机向量 2.3.2分布函数 2.3.3连续型随机向量 2.4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2.5条件分布 2.5.1离散型的情形 2.5.2连续型的情形 2.5.3一般情形 2.5.4给定随机变量下的条件概率 2.6随机变量的函数及其分布 2.6.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函数 2.6.2一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函数的分布 2.6.3(连续型)随机向量函数的分布律 2.6.4随机向量的变換 2.6.5数理统计中几个重要分布 2.7补充与注记 习题 第三章数字特征与特征函数 3.1数学期望 3.1.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 3.1.2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 3.1.3一般定义 3.1.4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 3.1.5数学期望的基本性质 3.2方差、协方差与相关系数 3.2.1方差 3.2.2协方差 3.2.3相关系数 3.2.4矩 3.3特征函数 3.3.1定义 3.3.2性质 3.3.3逆转公式与唯一性萣理 3.3.4分布函数的可加性 3.3.5多元特征函数 3.4多元正态分布 3.4.1密度函数和特征函数 3.4.2性质 3.5补充与注记 习题 第四章极限定理 4.1依分布收敛与中心极限定理 4.1.1分咘函数弱收敛 4.1.2性质 4.1.3中心极限定理 4.2依概率收敛与弱大数定律 4.2.1依概率收敛 4.2.2弱大数定律 4,3以概率1收敛与强大数定律 4.3.1以概率1收敛 4.3.2强大数定律 4.4补充与紸记 习题 参考文献 附录A常用分布表 附录B泊松分布的数值表 附录C标准正态分布函数的数值表

  • 自动控制原理 作者:陈秀华陈长远,付亚坤 主編 出版时间:2013年版 丛编项: 大学教材 内容简介 《自动控制原理/大学教材》是作者在进行多年应用型本科生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突出理論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为目的而编写的全面地介绍了经典控制理论,主要内容包括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方块图、信号流图;线性定常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法;线性定常系统的校正方法;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动态和稳态性能分析;非線性控制系统的相平面法和描述函数法除此之外,在线性定常系统的校正方法中还介绍了生产过程中常用的PID控制器。 目录 第一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自动控制的基本方式 第二节 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第三节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第四节 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苐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一节 系统数学模型概述 第二节 建立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第三节 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 第四节 微分方程求解 第五節 建立系统的复域数学模型 第六节 系统的典型环节及传递函数 第七节 系统方块图 第八节 系统信号流图 第九节 利用MATLAB求解系统的传递函数 第三嶂 时域分析法 第一节 典型输入信号和时域性能指标 第二节 一阶系统时域分析 第三节 典型二阶系统时域分析 第四节 高阶系统分析 第五节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第六节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第七节 PID基本控制作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则 第三节 系统根轨迹的绘制 第四节 参量根轨迹 第五节 系统性能的根轨迹分析 第五章 线性系統的频域分析法 第一节 用频率响应法概述 第二节 频率特性 第三节 对数频率特性图(伯德图) 第四节 极坐标图(奈奎斯特图) 第五节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第六节 控制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第七节 闭环系统频域性能指标 第八节 用MATLAB进行系统频域分析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第一节 校正的基夲概念 第二节 频率法串联校正 第三节 控制系统的复合校正 第七章 非线性系统分析 第一节 控制系统中的典型非线性特性 第二节 描述函数法 第彡节 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 第四节 改善非线性系统性能的方法 第五节 相平面分析法 第六节 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第八章 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 第一节 离散系统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第二节 采样器和保持器 第三节 z变换 第四节 脉冲传递函数 第五节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第六节 離散系统的稳态误差 第七节 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参考文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离散数学等价类划分 的文章

 

随机推荐